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机农业行业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食品;雁鸣湖镇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食品的品质产生了独特的要求,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已成为一种时尚。有机农业已经成为促进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可实践的技术和措施,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新的切入点,对拉动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是全国的有机大豆生产基地,该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托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作为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不断加大有机豆类、绿色水稻、优质烟叶、有机大豆机械化示范、中药材栽培五大园区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有机大豆、小粒黄豆、绿色水稻等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一、有机农业的相关概念

(一)有机农业的含义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兴产业,指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生长调节剂)、抗生素、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辐照处理。

二、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的吉林省雁鸣湖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经营出口有机小粒黄豆等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有机农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从2002年起,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公司在稳定贸易出口的基础上,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积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方向转变,先后组建了六个子公司,重点从事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的配套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品中摄入的营养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丰富优质的营养成分继而豆制品类耕地面积比重逐年增大,仅次于粮食主体玉米的比重(如图1所示)。

(二)雁鸣湖镇特色有机食品(有机大豆、小粒黄豆)发展现状

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种植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长,这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

据考证渤海时期即有种植,有记载的面积是1924年种植10475公顷,占粮豆面积的15.6%。据敦化市统计局统计,从1999-2008年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见表1)。

敦化市小粒黄豆具有径粒小、口感好、色泽亮、豆皮薄、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该市小粒豆历史悠久,品质好,营养价值丰富。吉林1号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顷单产水平3500斤,具有产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强的优点,改变了该市小粒豆品种的缺点,并形成了本地制种和异地制种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制度。后来吉林小粒3号、吉林小粒4号、吉林小粒6号、吉林小粒7号都是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小粒1号的基础上通过野生大豆杂交选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种长白一号(俗称压破车)具有同源性。

由于小粒黄豆营养丰富,现在被用来生产纳豆,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纳豆是由小粒黄豆经纳豆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微生态、有机健康食品。纳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丰富的纳豆文化。纳豆是世界230多种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被各国医药食品行业所重视和研究开发。

三、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以来,以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安全、优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雁鸣湖镇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但是有的部门或机构片面夸大有机食品在该镇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将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称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当地实际的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二)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地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发展有机食品要从基地抓起,土地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而转换期间的产量一般不高,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对增加,这些都会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开发缺少经费,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三)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较低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雁鸣湖镇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培训或指导,忽略主动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在没有项目或当地技术咨询力量弱的情况下,引导农民进行有机生产就显得十分困难。尤其在一些贫困村落,农民没有知识,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进行创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机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据调查,有的村屯有机农业刚刚起步,先行的部分农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但政府苦于经费有限,对有机农业的深入发展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有机农业生产中难以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碍了当地有机农业的推广和深入。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务。

(五)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雁鸣湖镇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且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这是制约雁鸣湖镇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有的大多数龙头企业内功基础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名特优产品的比重低,企业规模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有机农业进一步向优质、高效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四、雁鸣湖镇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有机农业的功能定位

一般来说,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难度要大于常规生产,这是事实,但是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雁鸣湖镇没有开发相应的技术,价格优势没有得到实现。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相当部分有机农业不仅在技术和生产上可以与常规农业抗衡,而且完全具备竞争优势,关键是如何转型。这在雁鸣湖镇有机大豆生产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加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其竞争力必将进一步增强。综合比较各种农业发展的探索模式来看,现代有机农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兼顾生产、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需求,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它的比重小而轻视。

(二)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这就需要农业、环保、海关、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农业经济立法相呼应,雁鸣湖镇急待建立本地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建议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本地区认监委、科技部、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有机生产的管理机构,强化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管理,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技术研发等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三)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集农业环保、植保、土肥、种子、栽培、管理、收获、包装、储运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农民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强烈的绿色环保观念。为此,雁鸣湖镇必须强化对农民的绿色环保认识,利用地方众多相关媒体积极宣传,家喻户晓;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大规模培训农村骨干力量。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农民熟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及有机农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四)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扶持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该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认证,除了在基地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配套方面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外,还应该为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增加有机农产品的比重。雁鸣湖镇继续实施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对于列入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的产地,在土地整理资金、生态补偿基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另外,该地区应重点扶持与农业增效和与农民增收相联的有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雁鸣湖镇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

(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要认真落实好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搞好精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快速膨胀规模。重点突破金融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改变当前“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李红,戚建强.有机农业在中国[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2、黄国勤.井冈山及周边地区有机农业的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

3、宗良纲,卢东等.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3).

4、刘权政,强百发.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范文第2篇

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粗放型农业产业链价值缺陷不断显现、小规模经营成本投入问题不断受到关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不断落实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传统农业的特征和农业市场的现代化需求,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探索。在此背景下,文章针对以有机农业为基础的市场营销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有机农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用有机肥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保证种植业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要,或用有机饲料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畜禽饲料添加剂等成分,满足养殖业畜禽生长的营养需要,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就是有机农业,可见有机农业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调整,改变了农作物自身的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但要充分发挥有机农业的作用,需要利用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扩大有机农业的市场影响力。

1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相比传统农业,虽然有机农业也以农业资源为载体,但其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利用人类的智慧,将传统农业中对农产品、种植环境可能造成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生产要素进行了替换,不仅提升了农产品自身的“绿色”品质,而且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加相符,这不仅使产品的整体附加值得到提升,而且与现代消费者的饮食安全需求相符合。但有机农业在舍弃应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程中,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虽然传统生产要素被取代,但对人工管理和投入的依赖性大幅提升,人工成本明显增加,如果有机农业创造的附加值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将使有机农业的发展面临比传统农业更大的威胁。在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使高品质、低产量、高价格、环境友好性突出的有机农业所提倡的健康环保理念被市场接受,就需要结合有机农业产品的实际特点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拉近有机农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有机产业的经济价值,所以有机农业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2有机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得相对较早,而且现阶段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形成了较稳定的有机农业消费市场,例如行业机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欧洲目前拥有有机农场面积在1213万公顷以上,年均有机农产品创收超过260亿美元,在欧洲家庭中,78%的家庭会依据食品标签选择有机农产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行了有机农业的相关探索,并凭借我国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等优势,将有机大豆、有机花生、有机葵花籽等有机农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在云南、江西等地域建立了众多有机食品基地,但国内有机农业市场仍处于缺失的状态,有机农业整体发展状态的“畸形”,加大了我国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以有机农业产品开发、市场竞争、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背景下,忽视了针对性的营销管理、特色管理、导向管理的营销思想,市场营销更难以满足有机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态,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注重以下方面。

2.1市场细分

虽然有机农业产品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地接受,但受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绝大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价格在传统农产品价格1.3倍甚至1.5倍的有机农业产品,所以在市场营销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明确我国国内有机农业的目标市场。消费者生活背景、消费理念、认知水平等方面差异,其接受的商品性质、营销策略等也存在差异,所以要针对消费群体在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市场细分。客观的市场调研和调研数据挖掘是细分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细分后,有机农业企业将有机农业产品的特点与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行匹配,明确自身有机农业产品在接触不同类型、层次消费群体时存在的优缺点,确定符合自身有机产品特点的目标市场,并基于产品和市场分析,建立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例如我国翁牛特旗黑鱼泡子有机农牧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结合有机农业市场形成的水稻有机农业、苹果有机农业、玉米有机农业、小麦有机农业、蔬菜有机农业等市场细分形式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将有机水稻、有机水产、有机中草药和有机畜牧业作为主要有机农业发展内容,在将敖汉旗、奈曼旗等周边城区作为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将目标市场锁定在中国北方,针对北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能力进行销售对策制定,不仅形成了“中国北方有机水稻第一村”品牌,而且其生产的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2.2注重宣传营销

部分地区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将目标市场锁定在周边,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以生产有机农业产品为重点,以期通过产品自身的口碑扩大市场,这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发展理念,实际上是忽视了市场营销的作用。扩大宣传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营销手段,现代消费者虽然在主观上比较易于接受健康环保的事物,但要想促进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意识或消费冲动,甚至培养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习惯,必须先要让消费者对有机农业产品产生基本的认知,这就要求市场营销注重市场宣传,宣传的有效性甚至可以强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营销宣传的渠道随着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如电视媒体、互联网、报纸、期刊、室外大屏幕、农产品会展等均可以作为营销的有效渠道,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具体选择何种宣传途径以及具体的宣传形式,要结合具体的有机农业产品特点以及目标市场特点进行。例如安徽田园日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有机蔬菜、有机大米、有机鸡蛋等有机农业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营销推广的途径,在地方台电视媒体中进行“生鲜有机认证,宅配健康保证”的广告宣传;在公交车上进行“摘取有机天然,配送健康自然”的车载广告宣传,使其周边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更为深刻,而且对安徽田园日志农业品牌也较为认可,该公司也因此被评为合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2.3顺应时展

有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也要将此思路贯穿始终。笔者认为有机农业市场营销顺应时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大有机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互联网+”模式,将会导致其市场范围狭窄,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有机农业企业要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将线下的营销形式向线上扩展。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政府为后盾,进行商务模式的探索,符合互联网时展和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特点,而且,可以将区域内有机农业合理整合,提升市场营销的整体影响力。除上述途径外,笔者认为培养专业的、灵活的且具有较高道德情操的营销人员,也是推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形成高水平的营销队伍,才能将具体的营销策略落实并不断优化,这对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均提出了较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3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等融入到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符合现代消费者心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推动有机农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果经验,不断优化和推广。

作者:李梦柯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宁,刁希强,李萌.潍坊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蔬菜,2015(7):39-40.

[2]陈杰,钟诚吉.有机蔬菜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5(7):16-19.

[3]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范文第3篇

1.1环境条件有待改善

许多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企业污染、化学投入品的长期大量使用和汽车行业的不断扩张,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土壤生态结构破坏、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成为制约有机农业发展的瓶颈。

1.2缺乏统一规划,发展优势不明显

有机农业布局比较零散,有待统一合理的布局,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种植类产品上,多以有机蔬菜为主,有机畜禽、林果、水产养殖业规模太小、品种较少,而且多为初级加工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

1.3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推广和咨询的机构较少,生产研究和科研开发项目与经费相对缺乏,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有机农业的持续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1.4市场不规范

目前潍坊市有机农产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监管手段不够完善,力度不够大,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监管部门,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消费者难以直观评判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存在以次充好的问题。

2潍坊市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开拓性的系统工作,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区域布局,适度规模、集约经营,点面结合、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总原则,着力建设“五个体系”,推进潍坊市有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2.1建设经营组织体系,统筹有机农业健康发展

科学规划、有序组织是实现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健全和完善各级有机经营管理组织体系。制定和出台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技术研发等工作有序进行。积极鼓励各产地以品牌有机农产品为纽带,建立农民合作组织,提高有机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认真做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选择生态环境符合标准、适宜有机农业生产的村庄(流域)作为示范点,将有机农业基础较好的峡山区作为示范区,将青州、临朐、安丘、诸城等西南山地有机旱作蔬菜、水果、茶叶作为产业带,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有序推进,良性发展的格局。

2.2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增强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标准化生产是实现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积极引导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加快综合性状优良的作物种类及新品种的培育研究与引进驯化,打造地方品种优势。针对生产者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在良种培育及配套生产技术、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生物农药研制技术等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尽快制定有机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丰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参照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制订潍坊市有机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技术规程,形成标准化生产。在示范基地选取、品种选择、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包装运输等环节,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保障健康发展。

2.3建设生产服务体系,提升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技术服务是提升有机农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要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原则,整合现有农技服务资源,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鼓励农业科研院校、科研机构参与,组成有机农业技术指导小组,各乡镇设立有机专员,有机生产基地设立技术员,建立县、镇、村、企四方联动的技术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有机农业推广人员、有机专员、有机农业种植者与经营者等不同群体开展相关培训。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技术咨询和指导’更加快捷有效地解决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大力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提高潍坊市有机农业的科技含量。

2.4建设质量监管体系,提升有机农业产品竞争力

强化认证、加强监管是提升有机农业产品竞争力的可靠保障。选择国家认可的、有资质、信誉好的认证机构,鼓励企业、合作组织和个人申请基地或产品认证。健全完善以农业行政执法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综合执法和监管体系,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力度。潍坊市和乡镇分别设立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监测室,建立有机农产品和投人品经常性检测制度,实现抽检标准、程序、结果“三公开”。建立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和投人品使用准则体系,从源头杜绝污染。健全质量追溯机制,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认证进行登记,建立档案,确保质量可追溯。

2.5建设市场营销体系,促进有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范文第4篇

制约禄劝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禄劝农业在省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县农业局多年的努力,可以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禄劝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仍然还处在比较初级的、很不成熟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如何尽快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制约禄劝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具体的说,就是“三争”的水平低(农业争效,农民争收,农产品争强),农产品的价格也处于低水平。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在农业龙头企业中,省市级企业少。三是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产品新产品的动力,其开发农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力,但禄劝开发的农业品种较少,行业没有亮点、企业没有品牌。

禄劝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

1发展有机农业是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的必须手段

在国家各项农业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技推广部门的努力下,我县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县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也有所增长,但与各项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较,仍然属于增产不增收的状况。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3.2发展有机农业是实现打造农业企业品牌目标的

有效途径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机食品逐渐在人们日常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有机农业产品也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这就给农业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培养龙头企业,打造有机品牌,才能使企业产品市场价格稳定,解决同质无序竞争的问题。

3发展有机农业是提高农民就业率的有效措施

有机农业为了不破坏土壤固有的营养和结构,尽量不使用机械作业,提倡人工作业,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提高农民的就业率。由于生产出的有机产品是高品质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不但销售价格高,还能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所以农民自我生产能增加个人收入,企业使用农民工也会得到“双赢”效果。

4发展有机农业是解决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循环

经济的有效途径有机农业采用适应当地条件、生态、文化和规模的生产方式。通过回收、循环使用和有效的资源和能源管理,降低外部投入品的使用,以维持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这就为农业部门保护云龙水库水资源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

结合禄劝当前的农业工作现状,以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企业品牌、推出新特农产品为主线,把发展有机农业与当前工作有效结合起来。

1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工作相结合

在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协调服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发展有机农业、注重创新,增加企业综合竞争力,狠抓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以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从而推动我县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2与发展中草药种植推广工作相结合

我县中草药的栽培面积666.67hm2,常年种植草乌、附子、三七、石斛、丹参、党参、重楼等20余个品种。当前消费者对中草药的内涵质量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能否“种得标准,用得安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合理运用肥料、农药、模仿和回归生态环境下的栽培是中草药新型栽培业的需求,也是中草药现代化种植的重要内容,把有机种植合理应用于中草药种植中不但能提高中草药的安全性,更是提高中草药品质、打造禄劝中草药品牌的有效方式。

3与蔬菜基地建设工作相结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无化肥农药残留的有机蔬菜受到更多市民喜爱。有机食品被誉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分析表明,在过去的10年间,在一些国家的市场上,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年递增率超过20%,这与一些常规蔬菜市场的停滞不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机蔬菜价格平均比普遍蔬菜高出4~5倍,因此,把有机农业与我县当前蔬菜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不但能把市、县的工作任务完成好,更能把我县的蔬菜产业做大做强。

4与招商引资工作相结合

在绿色、原生态、有机食品成为一种潮流的当今社会,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已成为农业工作重点。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引进具有种植、养殖实力的企业入驻投资,生产有机产品,将成为农业部门“实践十、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切实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高效快捷服务,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也是农业部门引进企业、服务企业的有力手段。同时,通过企业带动禄劝有机农业长足发展。

5与都市农庄建设工作相结合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重要性;对策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简介:李小典(1976―),女,河南洛阳人,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53-03

1有机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三聚氰胺、瘦肉精、西瓜膨大剂等事件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损害,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当前发展无污染、不损害人类健康、富有营养的有机农业对我国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

有机农业是指在无污染条件下生产的农业,具体来说指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化学原料,而使用有机肥、人工除草、通过培养土壤自身净化系统除虫,在动物养殖中不使用饲料、瘦肉精、添加剂等成分,按照动物的自然生长过程进行养殖。不使用转基因种子,按照物种的自然属性进行生产。按照这样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称为有机产品。

目前有机农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比较好,而在中国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少。截至2007年,全球已有超过120万个有机农户,总面积3 220万hm 。截至2006年底,我国内地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种植面积约100万hm [1]。可见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有机农业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

发达国家有机农业比较发达的原因有几个方面,包括现代有机农业发展起步比较早,掌握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石油、化学农业在发达国家经过充分的发展,其弊端也充分的暴露,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大众的共识;政府从市场、资金和技术上进行积极的推动和扶持。

2我国目前有机农业落后的原因分析

(1)有机农业需要的技术和人才不足。有机农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古代的中国进行了几千年的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早在东魏(531~550年)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就写就了鸿篇巨著《齐民要术》,在书中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魏晋以来400年间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成就。对园艺、种植、嫁接、畜牧乃至酿醋制酱都有详尽的描述,还对旱地如何防旱保墒,如何通过轮作保持地力,如何选种育种,如何利用微生物及救荒备荒的措施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但是近代以来,现代化学农业生产方式传入我国改变了这种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由于产量高、投入劳动少而受到了现代农民的青睐,所以目前中国的农民中大部分都没有继承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而老一辈农民虽掌握这项技术但是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这就导致很多有机农场尽管想生产有机食品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

(2)公众对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认识不足。有机农业这个词在很多消费者的心里还比较陌生,不清楚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机食品的价格较高,所以对有机食品并没有兴趣,导致有机食品难以销售。

(3)有机食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有机食品退出市场。有机食品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劳动,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机食品的售价应该高于无机食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生产者知道食品的质量,而消费者无法通过简单的方法辨别哪些是有机食品,哪些是无机食品,所以就算是有机食品,农民应该索要一个高的价格,但是消费者是理性的,在他们无法确定是否是有机食品的时候,是不会掏高价钱的。这样,有机食品无法卖出高价,只能卖和无机食品一样的价格,农民生产有机食品的结果是赔钱,所以不愿意再生产下去了。以猪肉市场为例,不含添加剂的猪肉因为付出了更高的饲养成本必须索取更高的市场价格,消费者也愿意为不含添加剂的猪肉付高价,但是有些管理部门人浮于事,工作不到位,不去检查市场上销售的猪肉质量,消费者也无法用肉眼辨别哪些是不含添加剂的猪肉,最终只会选择价钱便宜的猪肉,这样不含添加剂的猪肉就会退出市场。

3我国现阶段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

3.1发展有机农业是充分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选择

按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要生产和出口自己在成本上相对比较低的产品,这样才能通过国际贸易增加自己的收入。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说明:一国只有充分使用自己资源禀赋比较高的要素生产产品才能在成本上具有优势。如果一国的资本比较充裕,那资本的价格就比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成本就比较低;如果一国的劳动力很丰富,劳动力的价格就比较便宜,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价格就比较低。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设备,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少,这正适合发达国家的情况。我国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是劳动力充裕,资金技术不足,所以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生产成本比国外高,质量比国外低,在竞争中不具有任何优势,造成了“农业真危险”的局面。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比较优势生产有机农产品,就会改变农业的状况。我国的劳动力非常丰富,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劳动力比较少,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这就使得我国有机农产品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有机农业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我们应该利用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生产自己并无优势的无机产品,这样符合现实的需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强大的竞争力。

3.2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在1994年7月批准了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这个观念在我国的农业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多少应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根据生物生长的化学属性来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根据植物生长需要不断往土地增加氮、磷、钾等化肥、氮肥。实践结果表明这些化肥、氮肥虽然一时促进了植物的高产,但是长久使用的结果是土地板结、环境遭到污染、微生物系统被破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产出的边际收益递减、以及人们的健康受到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因而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而有机农业是根据农业的自然属性依靠微生物技术来改变土壤的质量,因而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污染水资源。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生物物种就能够和谐共生;水资源不受污染,人蓄可供饮用的水资源就增加了,可以缓解大旱时期的水危机,粮食产量从长远来看是增加的,科学家研究证明,有机农业的是现代化学农业产量的3倍[2]。

3.3有机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根本出路

现代农业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大大节约了劳动,造成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目前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了城市。但是他们大部分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只能进入简单的产品加工行业,收入低,没有固定的住所。农民工在经济发展的繁荣阶段进城打工,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又失业回到农村。所以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真正改变农民受苦受穷的命运,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反而增加了新的社会矛盾。而发展有机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有机农业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不会那么多了。农民不用进城就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家庭,教育孩子,这才能造就美好和谐社会。

3.4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经济参考报调查发现2009年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约有6.5万人,其中投资移民申请人数较2008年增长数倍。财富精英偏爱移民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不少人认为国内空气、水的质量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不能保证。这些数据表明三聚氰胺、添加剂、瘦肉精、膨化剂、农药等已经让人们对最基本的吃饭问题感到焦虑不安。所以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波士顿咨询集团2011年6月的调查报告称中国的百万美元富翁家庭超过100万户,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近年调查称中国有机食品只占食品数量的1%多一点,表明我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的有机农产品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要。

4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4.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

4.1.1加强有机食品的宣传

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知识的普及不应该是某一个有机农场和有机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作,而应该是政府的工作。这项工作如果由企业和农场来做一是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同时这种广告自吹自擂之嫌,说服力不强。所以这项工作应该由政府来做。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这些媒体来做公益性的广告,或者通过电台、电视台专题栏目来介绍有机食品的知识。让消费者明白有机食品与无机食品的区别,在消费中真正愿意消费有机食品,并愿意为有机食品付出更高的价格。

4.1.2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解决有机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目前我国对出口的有机食品已经采用了严格的认证制度,出口产品都贴上了“中国有机产品”的标签,而且出口产品也受到进口国严格的标准检测,所以销售比较好。但在国内的销售中则没有实行销售证制度。有些产品虽然贴着有机食品的标签,但是并没有专业的、权威的认证机构标志,这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上的商品鱼龙混杂,消费者不知道销售的所谓的有机食品是不是真正的有机食品,在购买中害怕自己上当受骗,因而不会轻易购买这些食品,所以建立严格的销售证制度是让信息对称的一个办法。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严格把关,对有机食品做到认真检测,对真正符合有机标准的产品颁发销售证,使得真正的有机食品能够卖出有机食品的价格,树立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心,放心购买有机食品。

4.1.3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发达国家有机农场会吸引许多硕士、博士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有机农场的实践中,很多农场的发展都面临着技术和人才不足的困境。技术与人才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政府应该加大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科研投入,出资鼓励农业高校研发更高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为生产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同时应该看到有机农业未来无限的发展潜力,扩大农业类高校的招生规模,并对这部分学生实行学费上的减免政策,鼓励高素质、拥有先进技术的人才从事有机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4.2发挥企业的作用,加快有机农业的发展

4.2.1引入风险投资,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家一户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正在被小规模的有机农场发展模式所取代。有机农业由于对原始生态没有任何破坏,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云南好宝箐生态农业园100亩的小农场投入400万人民币还是每年亏损的状态。日资在我国山东莱阳的有机农产品基地1 500亩,计划投入1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2亿元人民币,而且每年还要投入220万美元用于弥补亏损。可见有机农业的前期投入资金非常大,见效还比较晚。单个企业很难支撑持续不断地投入和亏损,所以企业可以考虑引入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合法经营,把企业的产品和规模做大做强,做成上市公司,而且目前有很多风险投资基金看好有机农业的前景,愿意把资金投入有机农业。

4.2.2多方面开辟销售渠道,保证有机农产品货畅其流

有机农产品能否顺利销售,关系着生产者能否顺利收回成本,继续再生产。所以生产者要多方面建立销售渠道。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专卖店和超市供货的情况,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场来说比较合适。但是对于单个农户或者小规模的生产者来说这种营销模式会提高营销成本,所以可以考虑与某些团体和单位的对口联系来销售产品。就像前面讲到的机关农场一样,农户对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实行直供,双方的关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农户还可以按照顾客需要的数量进行生产,不会导致生产太多卖不出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大卫・李嘉图.赋税原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产业发展;金融支持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s the organic vegetable industry and the financial supply of the FeiCheng city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and analysis the role of natural resources,government promotion and financial support through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cess. It is some reference at this stage for how to use the advantage of rural labo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inancial capital through the organic vegetable industry,and give impetus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development.

Key Words:organic agriculture,industry development,financial support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37-04

一、引言

金融支持“三农”是国家经济和金融部门长期关注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党的十七大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目前有关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多,已有观点普遍认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肖和罗纳德・I・麦金农最早提出金融抑制理论。他们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制度安排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金融抑制。联系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单一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金融保险缺位等。

杜英娜、胡继成(2009)认为,从宏观层面看,长期的金融抑制是造成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而农业自身的局限性才是农村金融供给严重短缺在微观层面的直接原因。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生产成果具有不稳定性;而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又割裂了生产与市场的联系,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风险。此外,农户几乎没有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基本不可能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金媛媛(2006)认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比较利益低导致资金严重外流。农户生产规模小,一家一户提供的零星产品,单独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很高;市场对于各种农产品的需求数量和质量标准变化不定,单个农户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不灵,往往处在一种手足无措的境地,遭受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在资金融通方面,单个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很难建立起互信机制,单个农户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等工具和设施。因此,较低的农业产业比较利益必然会导致资金的外流。

笔者认为,我国将长期受制于人多地少的资源硬约束,在农业投入产出比较低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受到极大的限制,金融供给的安全边际较低,直接影响了金融支持“三农”的积极性。而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决定了农民人均耕地面积难以增加,只能被动接受劳动密集型农业的限制条件下,只有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收入水平,才能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和刺激金融投入增加的目的。这一观点,在山东省肥城市金融机构支持高效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得到初步证实。

二、肥城市有机蔬菜产业化和金融支持演进过程

肥城市位于山东省中部,由于水土和气候环境适宜,历史上农业基础较好,有“齐鲁必争汶阳田”之说,是全国粮食大县和果品、蔬菜、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仅0.98亩,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

(一)有机蔬菜产业试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市有机蔬菜产业逐渐兴起,并在政府推动和金融支持的作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与传统农业相比,有机蔬菜产业产品附加值高,土地收益更高。以当地最大的有机蔬菜龙头企业泰安亚细亚公司为例,该公司的主打产品有机菠菜每吨协议收购价560元,而普通菠菜的市场批发价仅为130元/吨;绿花菜协议收购价1660元/吨,普通绿花菜的市场批发价仅为800元/吨,有机蔬菜价格比普通蔬菜价格高出1-4倍。从事有机蔬菜种植后,每亩土地收入由原来的2000-3000元,增加到4000-5000元,扣除成本后每亩土地实际收益提高了50-100%。虽然有机蔬菜种植对劳动力的耗费更高,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严重,这种耗费更有利于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集约化。

1994年,肥城市济河堂村与泰安泰山亚细亚公司合作,探索种植有机蔬菜。经过3年转换期,于1997年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经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和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双颁证”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农户普遍获得丰厚收益。肥城市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初期的特点是:①农业龙头公司成为农民进入了有机农业生产领域的引导者;②实现了由单个农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农民由村集体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形式,将全村土地整合成为一个蔬菜生产基地;③实现了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完全依照国际认证标准;④农业风险转移到龙头公司,大大降低了单个农户的经营风险和市场交易成本;⑤农业龙头公司的担保提高了农户的融资能力,通过“公司+农户”方式使农户更容易获得贷款。

(二)有机蔬菜产业化发展

肥城市政府在发现了济河堂村这个成功典型后,于2003年确立了以有机蔬菜为突破口,辐射带动有机粮食、有机果品、有机畜禽同步发展的“农业有机化战略”,大力增加和引进有机蔬菜加工农业龙头公司,有机蔬菜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2005年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多亩,年均增长60%,同时全市对有机蔬菜产业的信贷投入从2003年的约5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5600多万元。这一阶段是肥城市有机蔬菜产业大规模产业化的时期,在政府推动、金融跟进的情况下,原有的种菜和种粮户大面积改种有机蔬菜。

自2006年起,肥城市通过实施促进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七个一”战略,打造标准化生产体系、全程化质量监管体系、集约化生产体系和带动型科技服务体系四大质保体系,建立了良好的地域品牌效应。但此时有机蔬菜产业发展速度却大幅减缓,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5万亩,年均增幅不到15%。主要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受到了资金瓶颈制约,其原因一是有机蔬菜产业面从富裕农户更多地扩展到中低收入农户,有机蔬菜需要投入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并配置灌溉、除虫等物理设备,对中低收入农户来说资金缺口更大;二是随着土地租种等土地流转形式的推广,种菜大户大量增加,规模扩大后生产资金缺口加大。

(三)金融深度介入有机蔬菜产业

此阶段有机蔬菜产业保持较快发展,金融投入的增加成为最关键的因素,金融介入的主要手段是完善信贷担保机制和实施利率优惠。一是以强化担保机制降低金融风险。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公司+基地+农户”信贷模式,引入农业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等更具偿还能力的担保方,丰富了担保手段,强化了担保责任;二是在完善担保机制的前提下,给予贷款利率优惠。菜农可以享受到基准利率上浮30-50%的优惠利率,可以比普通农户少上浮50-70个百分点,使更多的农户有能力进入有机蔬菜产业。可以说,有机蔬菜产业化提高了农户的融资能力,金融支持的及时跟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

随着有机蔬菜产业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支持也开始从单纯的信贷供给向多元、高端的金融服务深化。2008 年10月份以来,在国内农产品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肥城市金融部门通过扩大授信规模和完善服务手段等措施对有机蔬菜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人民银行引导下,农信社将菜农授信额度由原来的5万元提高到10万元,2009年前9个月累计为5760户菜农新增授信额度1.4亿元。农行制定实施《三农服务方案》,9个月来累计为4200户菜农办理惠农卡贷款4660万元,并为农业龙头公司提供更高端的金融服务,推出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海外代付等新型信贷产品,以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收汇率下降、企业资金链紧张问题。如2009年1-9月,肥城农行为绿源果蔬有限公司累计办理出口商业发票贴现450万美元,为绿龙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佳禾食品有限公司、绿源果蔬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主动承担出口业务结算、评级授信等综合服务,优先安装网上银行、转账电话,上门办理国际结算交接单业务。

(四)金融支持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初步成效

截至2009年9月,肥城市有机蔬菜行业贷款余额达3.68亿元,有机蔬菜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贷款满足率达94.9%。依托有效的金融支持,该市有机蔬菜产业呈逆势上扬态势,目前该市共有有机蔬菜基地451个,种植面积18.8万亩,同比增加1.3万亩;有机蔬菜龙头企业发展到9家,年加工生产能力达13万吨;肥城市被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评为“中国有机蔬菜第一县”。2009年1-9月,肥城市有机蔬菜出口6640万美元,同比增长24.7%,市场订单增长6.1%;菜农发展到4.6万户,较年初增加3000户;菜农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21.5%,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438元。而有机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使金融部门获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2009年1-9月该市有机蔬菜产业类贷款未出现一笔不良,收贷收息率达到100%,利息收入达1740万元,同比增长35.7%,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互动双赢的效果。

三、有机农业与金融支持协同性分析

(一)有机农业产业化与信贷安全边际

由于传统农产业具有分散经营、保本微利的特征,农产品自主定价能力低,市场认同度不高,价格大幅度波动,由此形成了传统农产业收入产出率较低、抗风险能力弱和金融供需环节持续低迷的被动格局。但相比较而言,有机农业及其产品却具有三个方面的比较优势:(1)产品附加值和产出率较高。以菠菜生产为例,肥城市有机菜农多采用“菠菜-毛豆轮作”模式,一亩地年均种两季菠菜、一季毛豆,每季可采收菠菜4500斤、毛豆1750斤,以2008年菠菜和毛豆各0.35元和0.8元/斤的收购价计算,每亩菜地年收入可达到4550元。而普通菜农每亩菜地最多只能收入1500元,两者差距达3000多元。(2)生产稳定性强。由于有机蔬菜加工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在国际市场价格的牵引下,使得有机蔬菜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高定价;同时,有机蔬菜种植属于典型的“合同农业”, 年初签订的收购合同是菜农开展生产的基本前提。由此,有机蔬菜的高收益和订单农业的优势,确保了有机农业的风险可控性,进而保证了金融投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预期。(3)与劳动力资源结合较为紧密。传统农业以化肥和农药广泛使用为标志,而且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往往并不匡算在总成本之内,农民实际收入水平较低,进而使资金回报率低,难以抵偿借贷资金成本。但有机农业是一种生产资料投入较少而劳动力投入较多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机蔬菜相对于有机粮食产品、有机畜牧产品等需要的劳动力更多,在人均土地面积无法增加的情况下,要使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价值实现,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恰好契合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禀赋优势。上述三点,一致决定了信贷资金在有机农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二)有机农业需求层次与金融供给优化

由于有机农业采用“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组织化生产,农业龙头公司是有机农业的组织者、引导者,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分散经营为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和生产合作社是市场风险的主导承担者,农户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被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村庄变成了蔬菜基地。因此,有机农业的金融需求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区别:(1)金融需求更加真实、透明。与过去生产和消费需求于一身的传统农业不同,有机农业以农业龙头公司的订单为基础,有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可以更好地监控信贷资金用于生产资料投入,其信贷需求的真实性、透明度都明显提高。金融机构通过龙头公司和基地,可以更容易地找到目标客户,并且在一个基地范围内客户的金融需求、经营能力等基本相同,降低了市场搜寻成本。(2)农户融资能力提高。肥城市有机农业体系下的标准化农户的融资担保多由农业龙头公司或生产合作社提供,农户更容易获得贷款支持,而且在资金定价博弈中的地位普遍提升,金融机构因为信息透明、贷款安全边际高而愿意接受更低的利息报酬。(3)有机农业需要多元、高端的金融服务。有机农业相对传统农业,其生产、加工直至销售的产业链条更加复杂,由于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相对传统农业也更加多元化和高端化,如要求金融服务更加及时、资金结算方式更加先进等。肥城市有机农业发展到后期比较成熟的阶段后,农业银行通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海外代付等新型信贷产品获得了竞争优势,就是这种多元化和高端化金融需求的市场表现。这些金融需求端的变化,促使金融供给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不断优化。

(三) 有机农业产业化与金融规模效应

从国际范围来看,农产品在总量上基本不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现代社会更加追求安全环保健康食品的心理需求,而国外有机农产品生产成本高、需求缺口大的状况短期不会改变,这为我国有机农产品长期保持高附加值水平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以泰安市亚细亚公司为例,该公司加工出口的有机蔬菜产品,十多年来销售毛利率能够一直稳定在20―30%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了产品收购价格的稳定,为规模化组织生产提供了市场保障。在2009年第四届国际肥城有机农产品博览会上,当地有机农产品大规模地打入北京、上海等地在大型超市,开始立足国内高端市场。

有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为金融培育了批发性信贷市场。比如在肥城市,一个有机蔬菜基地的认证费用是3万元,与基地面积大小无关。单个农户的少量土地不可能承担这个成本,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来合理分摊。这样,客观上促进了有机蔬菜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但有机蔬菜基地要通过有机认证,需要经过三年的转换期。这期间,不光原始生产资料和设备投入大,且只在三年后才能以有机蔬菜为名进行销售,收益率会受到极大限制,这就使得有机农业必然在相当程度上需要金融支持。需要针对有机农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点,有效协调金融供给,更好地促进金融与有机农业产业的融合。

四、简要结论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寻找既适合新农村发展,又能保证金融投入回报的有效途径,是破解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困境的关键。肥城市金融支持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案例表明,在我国人多地少条件下,金融支持农业应当向产品附加值和劳动密集程度高的有机农业方向发展,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金融与新农村建设有效契合的重要路径;有机农业的风险可控和明确预期,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本的安全边际;金融支持应该依据农业产业化的不同阶段,不断优化其金融供给水平。但鉴于有机农业本身不可能回避掉自然风险,因此,发展农业保险发展和实施财政补贴,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参考文献:

[1]杜英娜,胡继成.河北省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3).

[2]金媛媛.关于农业发展资金供给短缺问题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1).

[3]李高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融资瓶颈与金融支持[J].金融与经济,2007,(7).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食品安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03-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 on the Development

Yu Jiaojiao et al.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andong Qingdao,266109,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es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development trend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People were developed and guided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the three kinds of food,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trust in pollution-free,green,organic food,and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od Safety Law".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he 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and abroad,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developement of the three kinds of food in China.

Key words: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Food safety;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能源危机等问题越来越重视,全球掀起了一股绿色消费的浪潮。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各国都纷纷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限制有害化学品的应用,并加强食品卫生与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的检验标准,从而带动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发展。

1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概念

无公害食品是指无污染、无毒害、安全优质的食品,其生产地环境清洁,按规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质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并通过部门授权审定批准,可以使用无公害食品标志的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必须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准是由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制定和实行的。

有机食品是指由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1]。

2 国内外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当今社会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已成为农业生产者的普遍共识,无公害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规章、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已经基本构成,可以认为农产品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无公害化。

我国从1990年起开始发展绿色食品,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已初步实现[2]。2012年绿色食品产量规模稳中有增,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中,绿色食品产品抽检合格率为100%。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达6 862家,产品总数为17 125个,分别比2011年增长3.6和1.8个百分点,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 614家,产品6 196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已达573个,种植面积913.33万hm2,总产量8 041万t[3]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绿色食品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是推动世界性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的专门组织。我国已存在较健全的有机食品生产和认证体系,有机食品认证机构有中绿华厦有机食品COFFCC认证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研究所的ECOCERT CHINA认证中心[4]。通过多年的努力有机食品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仅2012年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685家,产品2 762个,其中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2家境外企业,有机食品已逐步融入国际市场。

3 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发展无公害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1 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食品管理的滞后及分散的生产体制都难以适应无公害食品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以为主体,要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和统一管理的难度很大,因此一旦出现了质量安全问题,也很难追究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客观上加大了推广无公害食品的工作难度。(2)某些生产经营者对生产合格的无公害食品的意识淡薄,只求产量不重视质量,甚至使用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饲料,致使消费者对不少食品不敢放心购买,导致产品滞销积压,价格急剧下跌,生产经营陷于困境。(3)我国出台并制定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的条例、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为规范无公害食品生产提供了相应的实施准则,但目前还没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法规体系,亟待完善。

3.1.2 相关对策 发展无公害食品,需要加强领导,统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国家对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宏观调控,同时加大对无公害食品生产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尤其是应在农村大力宣传,增强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使生产经营者在思想意识上重视食品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211号公告了《无公害食品黄瓜》等137项标准,这些标准经专家审定通过,农业部审查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无公害食品标准主要包括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在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应不断发现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的不法行为;培养和造就一批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精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则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政府部门和基层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4]。

3.2 发展绿色食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1 存在的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只是相关部门对绿色食品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在生产、加工、储藏、检验、包装及认证等各个环节制定了特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防止农药残留超标、有害物质与病菌及重金属等对食品的污染,提高产品质量。(2)很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内涵没有足够的了解。2009年4月,搜狐绿色频道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开展了“绿色消费意识有奖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绿色消费的概念模糊不清,多数人认为“绿色消费”就是“无污染”消费,而对“经济消费”、“安全消费”、“可持续消费”的认识不足,使得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受到影响[5]。(3)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规模比较小,且分散经营,品种单一,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长期以来,食品分别由农业、环保、质检、食品和药品等部门分别管理,各个部门相对独立,在管理上比较混乱。某些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放松管理,使用过期的商标或用不合格的食品来假冒绿色食品,使得绿色食品的信誉受到严重影响,这是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结果。(4)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等原因,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严重地影响了绿色食品的生产。1999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指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天然植被遭到破坏,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hm2,约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hm2的速度增加等,这些生态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发展。

3.2.2 发展对策 针对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为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政府应加强立法,制定促进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达到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与质量标准。目前,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 391-2000)、绿色食品生产过程技术标准、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绿色食品包装标准(NY/T658-2002)4个部分,对于这4个部分的标准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发绿色食品,加速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多种培育,摆脱产品单一的局限,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实力、带动力和竞争力,能促进绿色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应得到大力扶持和培育;我国已经建立并推行了绿色食品的基本监管制度,应继续狠抓落实,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监管体度,规范监管工作[6]。

3.3 发展有机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1 存在的问题 (1)我国加入WTO后,发现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种植方式以及其内在质量。目前我国《有机产品》(GB/T19630-2005)标准分为4个部分,即生产、加工、标志与销售、管理体系,通过这4个方面,规范有机产品,提升有机产品的质量。为使有机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标准。(2)由于消费者缺乏对有机食品的认知和信任,且有机食品的成本较高,不易产生购买欲望,从而影响了有机食品的销售。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研究和服务相对滞后,生产规模小,产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到2005年底,有机认证(含转换认证)的有机种植面积约97.8万hm2,占我国总可耕地面积的0.76%,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距离。由此说明有机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3)我国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近几年,某些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显著增长,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加剧,导致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较差。在这种环境态势下,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有机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测,保持有机食品特有的性质,使有机食品能大规模地开发和经营。相关部门在2012年批准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以此加强对国家环境质量的监管,为有机食品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保证有机食品的质量达标。

3.3.2 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有机食品。在有机食品开发过程中,要注重特色产品、名牌产品的开发,稳步扩大产品开发规模,逐步调整产品结构,满足人们对有机食品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识不足,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强化宣传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方位的有机食品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有机食品的认知程度,增强信任度,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发挥有机食品生产企业销售主渠道的作用,建一个统一的有机食品销售网,在稳定原有销售渠道的同时开辟新的渠道,尤其重视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有机食品的销售;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要求和国家认监委的有关规定,健全有机食品管理的法律标准体系,进一步调整、规范和完善认证管理制度,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的监管力度。为确保有机食品的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应按照国际惯例,修订我国有机食品的技术规范(HJ/80-2001),使之上升为国家标准[8]。

4 结语

近几年,国内外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越来越重视,200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为了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而制定的。随着人们对这三类食品认知的不断加深,信任度的逐渐提升,无公害食品已被广泛接受,绿色食品提高了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有机食品在国外市场中占有份额也在迅速上升,这三类食品的生产与发展将会拥有更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罗斌.绿色食品标准新的质量概念[J].蔬菜,2002(11):4-6.

[2]黄科,温庆放,李大宝,等.我国绿色蔬菜发展现状分析[J].长江蔬菜,2002(4):8-9.

[3]顾鑫.绿色食品认证要严把准入关 落实好常态化监管制度[N].中国证券报,2013-03-27.

[4]张万海,原维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J].生物学通报,2006,41(5).

[5]万靓军,朱,孙志永.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蔬菜,2008(10):1-4.

[6]祁玉峰.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和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08(10).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对策

1前言

位居大理市腹地、苍洱中轴线上的银桥镇,西倚巍巍苍山,东临淼淼洱海,是苍山洱海的“平分百二”之地,又因自然资源富集而被誉为“金水银桥”、“大理石之乡”。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四季适宜的气候为银桥镇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近年来银桥镇农业发展遇到了洱海景观房、环湖客栈经营、餐饮服务的无序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从事传统农耕种植业的人员及种植面积锐减,农民预期收益明显下降,加上农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和农业生产、农药、化肥有害残留等污染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这些问题,给生态农业发展和最基本的农田保护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也加大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难度。为此,银桥镇结合大理市产业发展总体定位和洱海保护治理大局,在综合全镇社会经济现状、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传统农耕文化、优势产业等情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银桥镇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路子,为大理市乃至全省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参考的经验。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小”——发展规模小

从银桥镇目前情况看,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业生产基本以户为单位,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简陋的铁木农具和人力、畜力进行生产,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产品以粮食为主,生产的农产品主要自给自足,农业生产基本处于自我循环状态,农民增收缓慢,是当前银桥镇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土地流转形不成规模。农民认识上有差距,土地流转困难颇多。有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农民念土情结较为严重,加之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土地收益又有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三是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弱。银桥镇虽有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其规模普遍较小,带动力较弱。全镇的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大多为基地型,生产加工型极少,销售靠的是单打独斗。从产品附加值来看,大部分农产品都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目前尚无一家精深加工企业。

2.2“弱”——基础设施薄弱

银桥镇生态农业发展获得的财政支持比重仍然较低,远远满足不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优势产业生产基地规模小而散;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滞后,符合绿色、无公害、有机的标准化基地较少,农产品单产偏低。洱海提灌设备老化、自然灌溉系统中自然水源紧张、大棚及喷滴灌系统面积还小,全镇目前只有喷灌溉面积53hm2,大棚33hm2。全镇无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农业机具还少。这些状况制约了银桥镇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2.3“差”——科技支撑不足

科技支撑明显不足,是银桥镇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意识还不够强。镇、村两级干部缺乏技术创新意识,指导农业发展凭经验办事,没有冲破传统农业的束缚;二是实用科技推广力度不够。银桥镇涉农的科技人员并不少,农业、农机、林业、水利、畜牧都有相关专业人员;三是农村人才培养不足。对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发展带头人等农村人才管理培养不到位,生产技能不强,制约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四是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不高。由于文化层次不高、科技水平低,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都较差。

2.4“缺”——品牌效应不强

银桥镇境内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特色优质农产品集中度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单一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的内在质量、包装、卫生等质量要求与省外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高档次、深加工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同时,银桥镇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仍然较为薄弱,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效益的提升。因此,银桥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如何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2.5“低”——产营融合低

与全国及省内其它先进地区相比,银桥镇农业经济的效益仍然偏低,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尚不健全。企业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只有农户生产的产品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的增收。

3发展对策和措施

3.1高规划引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其发展方向,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打破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切实从银桥镇的具体情况入手,对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等条件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催生与发育的主导产业、产品,并对有可能形成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重点选择和大力培育。征求有关专家意见、进行市场调研,力求规划方向和重点培育项目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

3.2高额度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财政资金投入,重点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农田保护等投入,积极完善税收、信贷、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努力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目标统一、形式多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投入新格局。

3.3高科技驱动,完善相关支持条件

农业科技是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生产技术包括优良种培育、有机肥料配置、高效栽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先进的适用技术,通过示范广泛展示新成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长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有效地将好技术展示给农户,让农户眼见为实,从心底认同新技术,愿意改进现有的落后生产方式。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

3.4绿色发展新实践,开启生态农业发展“新引擎”

一是突出发展有机农业这一主线。抓牢银桥最大的生态优势,突出绿色生态发展这条主线,增厚、拓宽、拉长绿色有机产业链,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增强绿色有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拓宽绿色有机农业增收潜力和增收渠道。二是构建稻花识香、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三大模块。打造稻花识香(有机大米)、观光体验(蓝莓、玫瑰花、樱桃、车厘子等)、休闲养生(薰衣草、茶)三个模块,实现四季不同:春天有田园之恋—“闻花识香”;夏天有采摘之乐—“蓝莓樱桃”;秋天有收获之悦—“稻田制米”;冬天有紫色之诱—“薰衣草迷恋”。三是打响绿色、有机、休闲、养生四张名片。四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示范、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示范五大工程。五是做精花卉、水果、蔬菜、水稻、茶叶、烤烟六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