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巷道围岩;锚杆支护;地应力;复合顶板

中图分类号:TD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2-0051-02

锚杆支护技术是指对围岩的内部结构进行锚杆,从而使围岩原来的受力状况发生变化,进而在巷道四周构成具有整体性的岩石带,通过这个岩石带来保护围岩,以防出现围岩变形、位移和裂缝等现象的一种技术。通过采用这种技术,能有效提升围岩的承载负荷,为矿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并且此项技术实施起来较方便,高效率、低成本,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此文就将详尽研究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锚杆支护技术。

1 锚杆支护技术实施地点的条件

锚杆支护技术实施地要满足三个条件,方可采用此类技术:(1)使用此技术要求顶板岩层要很完整,并且需要最顶端的岩巷主要由砂岩构成。如果顶板有缺陷,孔隙很多,这样就导致锚杆对顶板的保护作用大大降低,根本起不到支护作用;如果岩层很厚,岩巷又不是有砂岩组成,即使是使用了技术,到最后这层支护也会与岩层脱离,毫无任何保护效果。(2)巷道即在矿层中挖掘出的通道,此通道和地面不接通,此技术的使用要对巷道两边的软硬度有要求,如果过于松软,支护的效果就会不明显,反而会对巷道产生负面影响。(3)巷道的使用年限要在10年以内的,方可采用支护技术,才能起到预期的支护效果。

2 影响锚杆支护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1 巷道围岩强度

巷道围岩的硬度决定着支护作用的发挥,如果围岩较软,就会出现变形的状况,从而就使巷道的维护较困难;如果围岩硬度很强,自然围岩的负荷能力就强,巷道的稳定性就相对高,这样的巷道就好维护。巷道围岩的硬度其实就决定着围岩的负荷能力,负荷能力强硬度就足够,因此维护的效果就较好。

2.2 地应力

地应力包含自重应力、地质构造应力、采动集中应力。自重应力是指岩土本身重量引起的应力,这种应力的强弱由岩石的重量和埋藏深度决定。如果巷道与地表的距离较大,围岩就会更容易变形,相对的围岩的稳定性就降低,所以巷道的埋藏深度对围岩的稳定性极具影响。地质构造应力是指地质形成某种构造体系所需要的应力,如果构造应力大,地质构造发育就越快,从而围岩发展程度就越低,进而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就越差。采动集中应力是指采煤时所受到的应力,当巷道和采煤地段距离很近时,受到的采动应力就会很大,这个采动应力是与煤层巷道、采煤厚度直接相关的。巷道围岩在受到所在煤层压力的作用下,还会受到来自采煤时应力的影响,就会同时受到两种力的挤压,从而就会对巷道稳定性造成影响。

2.3 巷道断面形状与巷道断面尺寸

由于断面的应力分布会随形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想改善围岩应力分布状况,就可以通过改变断面的形状来达到效果,例如圆形、椭圆形的断面,其应力分布较均匀,梯形、矩形的相比较就会差些。并且,除了会受到形状的影响,还会因巷道的宽度和高度而有所变化,因此还要充分考虑以上所有因素。

3 不同地质条件下锚杆支护技术分析

3.1 松软围巷道锚注加固

对于松软围岩巷道的维护工作,一直以来就是工程建设中的最难攻克的环节。由于松软围岩容易变形,可靠性能差,所以维护不容易,耗资大,因此对矿井的安全工作运行,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普通的锚杆支护已经不能解决松软围岩的保护问题了。而对于松软围岩的支护需要一种更高科技的维护方式——锚注加固。锚注加固就是指,使用空心的锚杆将浆液注入到其中,输通到围岩中,从而对易松动或有裂缝的围岩进行加固,因而围岩的强度得到改善,巷道受到的向应力也减弱,从而就能使围岩保持稳定的状态。

3.2 复合顶煤巷锚带网加锚索联合支护

复合顶板支护工作相对也比较复杂,由于其软基层的存在,致使岩层面间的结合力很低,一般性的锚杆措施的锚固能力有限,如果采用就会容易诱发顶板崩塌。所以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就需采用锚带网加锚索联合支护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锚杆、钢带、金属网共同施力,从而加固顶层,维护顶板的整体性防止出现塌陷的情况,并且由于锚索能承担岩层的某些负荷,进而更加稳固了顶板。

3.3 综放顺槽采用锚杆锚索联合支护

综放工作面的两个顺槽的围岩的顶板抗压强度低,并且一旦受到压力,就容易出现脱落的现象。比如,顶煤受到几种地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就更容易造成离层的后果,这几种地应力分别是顶上岩层的自重压力、地质构造应力和采动集中应力。因此,为了避免其脱落,就需采用锚杆支护的措施,还需加上锚索,使整个煤层至顶板的岩石层更加稳固。一般情况下,在岩层上加入锚索的长度为1~1.3m,与岩层间的距离为4~4.8m。

3.4 综放面末采锚网支护

由于综放工作设备的几何体积较大,吨位较重,所以想要进行撤除工艺的工作时较困难,需要涉及的空间很广,对撤除的维护标准较高,所以应用锚网支护工艺来解决此问题。通过利用此技术,不仅效果明显,技术先进,且施工方便还经济合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下,就应采用不同的锚杆支护技术,方可达到预期的维护效果。具体而言,对待不同的地质条件,要合理采用锚注加固法、锚带网锚索联合支护法、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法以及综放面末采锚网支护法等多种措施,而且采用多种形式的锚杆联合支护是巷道支护较理想的方法。希望在实际工程实施中能因地制宜,合理选择锚杆支护技术,进而保证施工达到高安全、高技术、高收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一鸣.煤矿巷道树脂锚固体力学行为及锚杆杆体承载特性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2012,(5):62.

[2] 赵枝业.断裂构造区域深井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性及锚杆支护技术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2009,(5):167-168.

[3] Sellers EJ.Klerck P.Modelling of the Effect of Discontinuities on the Extent of the Fracture Zone Surrounding Deep Tunnels [M].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09,(4):463-469.

[4] 康红普.煤矿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煤矿开采,2011,(3):45-48.

[5] 李岳.大变形隧道长短组合锚杆支护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3.

[6] 杨传坤,成云海,王红.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巷锚杆支护[J].山东煤炭科技,2012,(6):14-15.

[7] 潘金来.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锚杆支护技术[J].煤炭技术,2009,(1):13.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矿山;采空区;治理;生态环境保护

1、引言

1.1矿山基本情况。新疆铁厂沟煤矿位于伊宁市西北方向的铁厂沟内,行政区划属伊利县巴彦岱镇。目前主要开采A组、B组浅层煤,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已基本采完。目前A组、B组浅层煤开采后形成多处采空塌陷坑,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1.2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2.1自然地理概述

(1)地形、地貌。铁厂沟煤矿矿区位于伊宁盆地的北缘,北天山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区内冲沟发育,地形变化较大,矿区地形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方向倾斜,区内海拔高程725-915m,相对高差190m,在A组、B组煤的第一水平采空区形成多处地面塌陷坑。

(2)气象、水文。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雨量428.10毫米,蒸发量2364.8毫米,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气温8.66℃,极端最高气温40.1℃,最低气温-39℃,最大冻土深度1.8m,多年年平均日照数2764.6小时,全年风速不大,风向以西北为主,且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最大风速为5.0级,一般在2-3级。矿区苏阿勒马特河穿过矿区,是矿区唯一地表水系,为常年性水流,年平均流量0.24m3/s。

1.2.2地质概况。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三迭系(T)、侏罗系(J)、第三系(E+N)和第四系(Q)。

1.2.3水文地质概况。矿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碎屑岩类裂隙水。

1.2.4工程地质条件。(1)区域稳定性。矿区位于区域活动断裂附近,地震设防基本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根据地质指标和地震指标,矿区属次稳定区。(2)矿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矿区出露的地层岩性将岩土体划分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①岩体。矿区内出露的岩体属较坚硬―软弱互层状的砂岩、泥岩岩组以层状构造为主,软化系数低,抗水、抗风化性能弱,力学性质较差。②土体。矿区内出露的土体属碎石土及粉土,广泛分布于矿区,覆盖于侏罗系之上,工程力学性质较差。

1.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采空塌陷区的影响。铁厂沟煤矿较大规模开采始于1957年,目前主要开采A组、B组浅层煤,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已基本采完,目前形成30余处采空塌陷坑,塌陷坑深度多在10m左右,最深可达30m,形状多为椭圆状和圆状,直径多在10-20m,最大可达30m。

矿山地面塌陷坑主要危害对象为区内煤矿矿井、工业广场、矿区运煤公路、运煤车辆、生活区、生产办公区及矿区工作人员。

2、恢复治理的意义

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塌陷区地形地貌及植被,从而使矿山资源尽可能得到最大利用,恢复植被提高矿区水土保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生态环境意义。

3、地质环境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3.1实施的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消灭或尽量减少矿区存在的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各种隐患。通过项目实施基本恢复矿区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绿色矿山”。通过项目实施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投资多元化,解决生产矿山的无废开采与废弃矿山(物)的综合开发利用。

3.2地质环境治理的任务。地质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消除或减轻现状采空区,预防发生新的由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清除、充填现有采空塌陷区,科学、合理的设计防治方案;恢复治理工作符合矿山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使地表环境恢复到自然状态;通过此次矿区采空区的环境恢复治理,消除、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4、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4.1地质环境治理原则及工作程序

4.1.1地质环境治理原则。依据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拟定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原则。采取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治灾与兴利相结合,绿色设计与绿色施工,保护和美化环境治理原则。坚持以治理矿区地质环境,控制人为采煤破坏生态环境,解决治理矿区探矿工程及矿山开采形成的地表及草场植被破坏、地面塌陷等隐患区地质灾害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4.1.2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程序。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程序如下:

现场调查-可行性研究-前期勘查-施工组织设计-地质环境治理-植被恢复。

4.2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根据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主要包括采空区勘查和采空塌陷治理两个步骤。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初步确定矿区A组、B组煤层的第一开采水平采空区为地质环境治理范围,治理方式初步确定为放顶回填碾压,根据开采现状确定治理面积约360000m2,现状塌陷坑深度10-15m。

4.2.1勘查阶段。由于矿山开采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塌陷区,为了做出科学合理的治理工程施工方案,必需进行前期采空区勘察工作,详细、准确的查清采空区边界、埋深、走向、体积、顶底板状况以及围岩的工程力学性质等。

勘查工程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研究、工程测量、工程物探(包括地面物探和和钻孔内物探,如:浅层地层地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瞬间瑞利波法、岩体声波纵波测试、钻孔超声成像等)、井探、钻探、室内测试等工作手段和方法。[1]

4.2.2治理阶段。根据其它煤矿治理采空区经验及相关规定,结合实地调查,针对采空区的规模及力学特征制定专门的治理方案:根据勘查结果对A组、B组煤层的第一开采水平未塌陷地段的采空,区进行放顶,为回填碾压的选择提供依据。经过治理加固后,还应做好地表的防护工作,在地表上植树种草,以达到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利用目的。

5、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1社会效益。通过治理,消除了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的影响,从而保障运输公路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基本恢复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当地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当地农牧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利于社会稳定。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对人民生产及生活的影响,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矿山生产设施,确保煤矿改建后安全生产,使矿山资源尽可能得到最大利用。铁厂沟煤矿目前正处于改扩建阶段,塌陷坑的存在对矿山的建设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治理后将更有利于矿山建设开发。

5.2环境效益。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塌陷区地形地貌及植被,恢复植被提高矿区水土保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环境意义。

参考文献

[1] 匡忠祥,宋卫东.《地下金属矿山灾害防治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期刊杂志 1~75业.

作者简介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1岩土工程

1.1 岩土工程及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在JSJ 84―94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中定义为“以土力学、岩体力学及工程地质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各种勘察探测技术对岩土体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和利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GB/T 50279.98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中定义为“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的利用、处理或改良的科学技术”。从岩土工程的定义中可以看到,岩石和土(包括岩土中的水)是岩土工程研究的基本对象。在这个对象分类中,当岩土作为承载体地基时,主要研究的是岩土的强度和变形问题,在地基基础设计中强调地基变形控制原则;当岩土体作为荷载或者是自承体时,面临的是岩土体的变形和稳定问题;另外,当岩土作为建筑材料应用于堤坝、围堰及填方工程时,以岩土材料的选用和质量控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兼顾岩土体的稳定和变形。当然,地质灾害和环境工程方面也是以岩土的各种性质为另一个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治理、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检测。

1.2 岩土工程的特点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作为一门独立的技术科学,有其特有的一些特点,下面仅谈谈其主要特点:

(1)岩土工程和其他一些相关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其中同工程地质和结构工程密切关系尤为突出。工程地质是研究地质体的工程缺陷,岩土工程则强调对岩土体的合理利用、整治和改造。研究地基的岩土工程和研究上部结构的结构工程之间关系密切。无论何种建(构)筑物、道路桥梁和隧道洞室等都是建造在地基上甚至是岩土体内,地基和上部结构之间必须同时满足静力平衡和变形协调两个前提条件。地基的变形会改变结构的应力,结构的荷载分布和刚度变化又会产生不同的地基变形,地基是否破坏、变形是否过大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功能。因此,地基和上部结构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

(2)岩石和土本身具有的特点也赋予了岩土工程与众不同的特性――复杂性。岩石和土不同于混凝土、钢材等性质较为均匀连续的人工材料。土具有碎散性、三相体系、自然变异性等特征;岩石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裂隙性,岩石与其结构面构成的岩体具有非连续性、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等特点。以上岩石和土的复杂性赋予了岩土工程特殊的复杂性。

(3)岩土工程具有不确定、不严密、不完整和不成熟性。岩土工程是由土力学、岩体力学对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和力学性质进行研究,是以传统力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力学的计算要求有相对明确的计算条件,而岩土体的复杂性则决定了它无法确定一个相对明确的计算条件。

(4)前景可观:岩土工程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随着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土木工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会不断出现,也必然会不断地促进岩土工程的持续发展。另外,由于岩土工程与其他相邻学科存在相互重叠、相互搭接的部分,其他相邻学科以及电子、计算机等应用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岩土工程的发展。今后岩土工程不但会在水利工程、矿山(井)工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和交通工程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还将在人类不断向地下、海洋、沙漠拓展生存空间的过程中发挥先锋作用。

2岩土工程的发展方向 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岩土工程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遥感影像判释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区概况

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区面积约30km2,目前规划区内人口主要以行政村的形式分布于区内,人口密度较低。规划区以住工程地质资料相对较少,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研究程度低。

2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测绘调查的任务

工程地质测绘的任务是调查规划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和地质灾害、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

3准备工作

(1)搜集规划区内的人文、地理、气候、交通、地质及水文资料,分析调查区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

(2)搜集规划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形图、地质图及航天航空遥感影像资料,参考已有资料,初步拟定规划区岩性和构造地质解译标志。结合地形图和卫星图像,确定规划区的范围和卫星图的成像比例等,编制遥感地质解译草图,划分遥感影像单元和形态单元。

(3)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工程地质调查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进行人员组织,仪器设备和材料准备。

4野外踏勘

踏勘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对规划区地质情况进行概略了解,并对室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验证,收集相应的实际资料。了解测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社会经济、道路交通等工作条件概况,为编制设计以及经费预算提供充分的依据。

(1)野外踏勘应进行全面踏勘,观察标准剖面、关键性地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质体和自然景观区以穿越路线进行踏勘,应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最复杂的路线为重点路线。

(2)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料。

(3)通过以上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初步建立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和地层序列。初步建立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并编制测区的遥感地质解译图和地质草图以及工作程度图。

5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技术要求

(1)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规划区,及对了解规划区的地层、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和场地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的邻近地段。

(2)实测地质界线、地貌界线的测绘精度在相应比例尺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3mm。对工程建设有特殊意义的地质单元体均应测绘。

(3)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所用地形图的图纸比例尺,宜比编制成果图图纸比例尺大一级。

(4)观测点的布置要目的明确,并具有较好的控制性和代表性。数量以能控制重要的地质、地貌界线,并能掌握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工程地质环境现状特征的基本情况为原则。

(5) 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面和每个单元体均应有观测点。

(6) 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人工露头,当露头少,必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钻探、槽探工作,可配合进行物理勘探工作。

6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内容

(1) 地形地貌调查:研究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分析各地貌单元的形成过程、相互关系及其与地层、构造及不良地质现象的联系;测绘中要以各种成因的微地貌调查为主,调查其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和分布规律。

(2)土体工程地质调查:岩石和土的性质、成因类型、时代、厚度及分布范围,对土层应着重区分新近堆积土、特殊性土的类别、分布范围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确定土的工程地质特征:通过野外观察和简易试验,鉴别土的颗粒组成、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密实程度和含水状态,并进行初步定名。注意观测土层的厚度、空间分布、裂隙、空洞和层理发育情况,搜集已有的勘探和试验资料,选择典型地段和土层,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3)水文地质调查:河流、小溪、湖沼等地表水体的分布、动态及其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洪水淹没范围,河流水位与大气降水的聚积、迳流、排泄情况,以及内涝的分布范围;主要井、泉的分布位置,水位、深度,补给来源、排泄条件、所属含水层类型、埋藏深度、水位变化幅度和污染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等,并调查研究由于地下水位的升降对崩解性岩土、膨胀性岩土、盐渍岩土等特殊性岩土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过量汲取地下水而导致岩土体的塌陷和地面沉降等问题;了解地下水的流向。

(4)岩溶、土洞、滑坡、崩塌、错落、冲沟、泥石流;断裂、地震液化、地裂缝、岸边冲刷、岸边滑移;冻胀、融陷、热融滑塌等分布、形态、规模、

(5)调查研究已有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和建筑经验,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场地稳定性问题和不良地质作用(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蠕动变形,特别是移动砂丘)的形成条件、规模、性质及发展状况及防治措施经验。

(6)地质构造调查:分析已有资料基础,查明测区构造轮廓、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代,各种构造形迹的特点、主要构造线的展布方向等。测绘中要着重研究测区的新构造运动性。对断层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和规模(长度、宽度和断距),破碎带中构造岩的特点,断层两盘的地层岩性、破碎情况及错动方向,主断裂和伴生与次生构造形迹的组合关系,断层形成的时代、应力状态及活动性。

(7)天然建筑材料和矿产资源调查:对建筑所需的块石料、装饰石料、水泥原料和粗细骨料、粘性土料等,在调查中应查明上述材料的产状、岩性、层位厚度、空间分布、开采条件及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对其质量和储量做概略评价。搜集、调查区内大型或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量、质量和分布情况。

(8)地质景观资源调查:调查区内各类岩性、地貌景观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其形成条件与演化过程,阐明其观赏价值与科学意义;调查景观地段的环境地质条件,结合人文景观及地区的经济、交通条件,评价其开发利用条件并提出保护措施。

7工程地质调查的原始成果及资料汇总

总体规划工程地质测绘过程中须经常校对原始资料,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指导下一步工作。野外测绘结束后,在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交以下主要原始成果:a. 野外调查实际材料图; b. 野外工程地质草图;c. 实测地层剖面图、工程地质柱状图及第四系综合剖面图;d. 各类观测点的记录卡片;e. 轻型山地工程(坑、槽探)记录表及素描图;f. 井、泉调查统计表及动态观测记录表;g. 外动力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和主要工程地质现象等专题内容一览表;h. 岩、土、水样采样统计表及试验成果一览表;古生物化石采集登记表;孢粉、古地磁采样登记表;i. 地质照片图册;j. 文字总结。

8结语

本次规划区总体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调查,为编写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各项专业总体规划提供了工程地质资料依据。

参考文献:

[1] GB50021 —200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S] .

[2] CJJ 57-94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3] 吴增利等主编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总体规划阶段) 2009年.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铅锌;蚀变;围岩;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2-0138-02

1 地层

出露地层为上古生界二叠系大石寨组,西部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和玛尼吐组,白垩系下统梅勒图组,第四系。

1.1 上古生界二叠系大石寨组(P1d)

大石寨组((P1d):分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P1d由千枚岩、千枚状变质酸性凝灰岩,变质砂岩、凝灰质砂岩、杂砂岩和流纹岩组成,上岩性段(P2d)以酸性熔岩为主,夹中-酸性凝灰岩,岩石普遍有硅化蚀变。

1.2 中生界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和玛尼吐组

1)满克头鄂组(J3mk):为酸性凝灰岩,流纹岩、英安岩,夹凝灰质泥岩薄层,与大石寨组呈不整合接触。

2)玛尼吐组(J3mn):由安山岩,英安岩,英安质流纹岩及酸性凝灰岩组成,与满克鄂博组呈整合接触。

1.3 白垩系下统梅勒图组(k1m)

梅勒图组(k1m):下部由粗安岩、安山岩及玄武岩组成,上部由中酸性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组成,不整合与满克头鄂博组和玛尼吐组之上。

1.4 第四系

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低洼区及沟谷地带,主要物质成分为冲、洪积物、沙砾石。

2 构造

经过华力西期构造运动的褶皱隆起以后,古生界地层走向呈北东东—北东,倾角一般大于30°,从地层倾向分析,有一系列的背斜和向斜存在;中生界地层走向具有继承性,与古生界地层基本一致,倾角缓,一般小于20°;新生界地层一般没有受到褶皱构造的影响,走向不稳定,倾角一般小于10°,受古地形影响较大。

华力西期形成的北东向褶皱轴向断裂构造贯穿全区,并发育有东西向系列的断裂构造,燕山期,以上断裂构造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主要断裂构造有北东向、东西向、南北向,控制着岩浆喷发和侵入。矿区位于阿力得尔河北东向断裂带的两侧,西北侧(普查区西部)的满克头鄂博组和玛尼吐组地层走向北东呈单斜倾向北西,倾角16°左右,东南侧的大石寨组地层走向北东,总体倾向南东,倾角20°-30°,局部有小的背斜褶皱,两侧地层倾角为24°和45°,西北翼陡。小规模的断裂构造较发育,有北西走向,北东走向和近南北走向。

3 岩浆岩

华力西早期本区还处在浅海环境,在海底就有岩浆喷发,喷出物成了古生界地层的组成部分,岩性为中酸性熔岩,华力西晚期古生界地层褶皱隆起后,发育的断裂构造在燕山期,特别是燕山早期晚阶段,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形成大规模的北东向和东西向系列的断裂,为岩浆活动提供了通道,控制着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岩浆的演化方向为酸性—中性—酸性—中基性。活动的方式从喷出—侵入,燕山早期晚阶段初,酸性岩浆喷发的产物成为满克头鄂博组的主要组成部分,晚阶段中,中性岩浆喷发的产物成为玛尼吐组的主要组成部分,晚阶段末酸性岩浆喷发的产物成为白音高老组的组成部分,燕山晚期,中基性岩浆喷发的产物成为白垩系下统梅勒图组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延至喜山期有第三纪上新世、第四纪中更新世基性岩浆的喷发,喷发的产物组成了五岔沟组、大黑沟组。长期的地质发展,继承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构成了本区域的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西部的西南侧有闪长玢岩体分布,属次火山相岩体,侵入于玛尼吐组,为梅勒图组不整合覆盖,可能属玛尼吐组中酸性火山岩喷发后的侵入产物。

矿区东部阿力得尔河东南侧有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体出露,呈岩株状,面积约3 km2,侵入于大石寨组(p1d)下岩性段,时代为γδπ52-3b,围岩有明显的Cu、Mo、Sn矿化,是一个成矿有利的岩体。

4 岩石蚀变特征

矿区内岩石蚀变明显,二叠系大石寨组的岩石除具有片理化、绢云母化、硅化的区域性变质特征外,还与热液作用有关,从总体上看以中低温蚀变为主,主要有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局部有中高热液蚀变的次生石英岩化。侏罗系岩石以绿帘石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萤石化蚀变为主。矿化以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磁铁矿化。

5 矿体(层)特征

矿体总体走向310°,倾向南西,控制长度160 m,伪厚1.5 m-2.5 m,矿体两端厚中间薄。银平均品位152.5 g/t,铅平均品位0.52%。

通过对地表所见的矿体沿倾向方向进行深部工程钻探验证,于XZK401内见到一层Ag矿体伪厚2.5 m,最高品位227.2 g/t,孔深37.2到39.7 m,含矿围岩为花岗斑岩,第二层孔深92.4到96.5 m,伪厚4.1 m,Pb平均品位0.96%,最高1.26%,Zn平均品位0.97%,最高1.34%,含矿围岩为英安岩。

6 找矿标志

6.1 地层、构造标志

从工程中发现的矿化体赋存部位看,侏罗系上统英安岩地层是主要含铅、锌矿体的围岩。

燕山早期形成的构造裂隙是矿液运移和冗矿的空间,从地表AgPb矿体赋存的部位可以确认为本区的找矿标志。

6.2 地球化学特征标志

本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铅锌元素富集浓度在中、强等级左右,相互吻合比较集中是具备成矿条件的明显区域。

6.3 地球物理特征标志

通过1:10000激电、高精度测量工作在所选出的异常中,通过工程验证认为视级化率在5%-13%,磁性强度中等是矿体形成和富集的有利部位。

6.4 矿化蚀变特征标志

地表强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蜂窝状杏黄色褐铁矿化为本区的主要找矿标志。

7 矿体成因

矿体赋存在花岗斑岩内、呈脉状产出,成矿伴随花岗岩浆侵入沿运移通道充填在张扭性裂隙中,含矿热液经与裂隙周边岩性中的成矿元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矿物。因此矿体成因确认为气水热液脉型矿体。

参考文献

[1]谭华.贵州五指山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J].贵州地质,2007(04).

[2]朱华.贵州普安莲花山—三道箐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J].贵州地质,2007(04).

作者简介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云雾山隧道;地质环境;调查

0 工程概况

重庆至遂宁高速公路(重庆市境)云雾山隧道,东起壁山县大路镇深沟村,西止铜梁县蒲吕镇斑竹村,为全线控制性工程。隧道左线长3585m,右线长3580m,为上、下分离的双向四车道,洞宽10.5m,高7.4m。隧道于2005年开工建设,2007年5月全线贯通。

1 工程地质条件

隧址区地貌类型属构造溶蚀侵蚀中低山地貌,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受构造及岩性受构造及岩性差异的影响,形成“一山二岭一槽”的地貌景观。地质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的川东南弧形构造华莹山帚状褶皱束之沥鼻峡背斜南段,背斜呈北北东方向展布,背斜轴部附近常伴生断裂,走向与褶皱轴向近于一致。区内以构造裂隙为主,并见少量风化裂隙、卸载裂隙。隧道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xs)、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J1-2z)、侏罗纪下统珍珠冲组(J1z)、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 水文地质条件

云雾山隧道横穿沥鼻峡背斜轴部及两翼,穿越岩性主要有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少量块碎石类。由于隧址区特殊的地貌形态,“一山两岭一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区内气候湿热,植被发育,雨量充沛,既是地表径流丰富,也是地下水可以不断获得必要的补充的有利条件,形成区内较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主要由碳酸岩岩溶水和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两类组成,少量松散岩类孔隙水。由于特有的隔挡式构造条件和嘉陵江水系的切割,在槽谷内形成封闭的贮水单元,出露多处溶洞水,在槽谷南端,由于碳酸盐岩在背斜没端被须家河组覆盖,而呈埋藏型岩溶水,在南端出露三处温泉。在背斜两翼由于煤矿开采,碎屑岩孔隙裂隙水沿煤洞坑道排出,形成多处煤洞水。

3 地质环境调查

野外调查以地质环境问题为导向,以隧道延伸范围及两侧0~5000m范围为重点调查区,以1:10000地形图和1:50000地质图作为野外工作用图,采用踏勘,拍照、简易水文地质测绘、咨询访问等调查方法。主要针对隧道周边的河流、水库、池塘、井泉的分布量及其在近年来的水位水量变化,周边群众的饮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情况,此外还包括岩溶发育、地质灾害点(如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的分布、发育和发展情况。野外共完成调查点45个,其中地下水文点13个,地表水文点16个,地面塌陷点7个,土地利用变化点5个,房屋开裂点2个,地面裂缝点2个。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云雾山隧道的修建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水资源漏失、地面塌陷、地表裂缝、房屋开裂等,其主要主要分布于隧道上方及两侧0~3000m的岩溶槽谷区,地质环境影响程总体上由隧道顶部向两侧逐渐减弱,其强弱程度与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根据地下水疏降程度以及地质灾害点的分布情况将隧址区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划分为三个区,分别为严重影响区、中等影响区和一般影响区。严重影响区主要表现为井泉干枯、地表水干涸、地面塌陷和房屋开裂等,其主要分布于隧道穿越的沥鼻峡背斜槽谷地带的隧道顶部及两侧0~1000m的范围,由隧道顶部向北延伸至白沙河,向南延伸至陈家湾;中等影响区主要表现为地表水体和井泉等地下水露头减少过半或者当地农民饮用水点的水源减少过半,其主要分布于隧道两侧1000~1800m的槽谷区和隧道两侧0~500m的砂岩地层区;一般影响区表现为地表水和井泉等地下水露头基本无变化或部分减少或者当地农民饮用水点的水源有一定量的减少,主要分布于隧道两侧1800~3000m的槽谷区、隧道两侧500~1000m的砂岩地层区和隧道两侧0~500m的泥岩地层区。

4 结论及建议

云雾山隧道的修建引发为水资源漏失、地面塌陷、地表裂缝、房屋开裂等地质环境问题,破坏了隧址区的地质环境,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针对以上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1)在新建隧道建设之前及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水环境影响,充分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方案比选,尽量避开水环境敏感点及地质特殊的地带,避免施工上难度加大和对水环境的不良扰动。确实无法避开,应充分进行地质钻探、超前地质预报等工作,以便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和技术措施,保证工程建设和水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新建隧道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估范围应规定为隧道轴两侧各1000~3000m为宜,其长岩溶隧道可根据需要适当扩大评估范围。

(3)尽快建立重庆市地质工程水环境保护技术规范体系,加强对地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验收等各环节的水环境保护技术指导和监督工作,促进地下工程建设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石春,陈光宗.隧道水文地质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J].世界隧道,1998,5:8-13.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堆积层滑坡,稳定性分析,Sarma法,研究现状

一、堆积层滑坡的概述

随着人口的急速增长和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边坡问题,即广为知晓的滑坡、泥石流,已成为同地震和火山并列的全球性三大地质灾害(源)之一。如在我国长江三峡库区,崩塌、滑坡发育,仅1380km长的长江干流库岸就发现规模大于100×104m3的崩塌、滑坡及危岩变形体130处,总体积约162680×104m3,给库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滑坡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损失严重等特点。在能源、交通、土木、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领域,边坡问题也日益突出。滑坡发生的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是降雨,最严重的1998年全国范围内因特大暴雨而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造成死亡人数为1157人,受伤人员超过1万。滑坡发生的频率和规模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大型工程修建有增强的趋势。

宏观上讲,所有斜坡可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堆积层斜坡,另一类是岩质斜坡。堆积层斜坡是由第四系松散或相对松散堆积物组成的斜坡,广义上讲,这类斜坡包括山区基岩堆积层斜坡和所有类型土质斜坡。这类斜坡分布最广,规模各异,堆积层滑坡的位移与滑动随时间延续常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滑坡发展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蠕滑阶段、滑移阶段、剧滑阶段和稳定阶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方法以有限元法为代表,有限元法能够适用于各种工况,满足较高的精度要求。目前的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方法着重在以下几方面:(1)边坡研究朝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向发展。(2)朝边坡稳定的优化设计方向发展。(3)朝边坡的地理信息系统化方向发展,建立边坡的研究情报网。(4)朝人工智能集成和专家系统的方向发展。(5)计算机仿真分析和动态反演设计也是边坡研究的一个新热点。(6)按系统动态分析方法,以不确定随机模拟思维模式,利用计算机的自动化、定量化、图象化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技术,达到边坡问题的工程合理化和生产的经济效果最优化,并逐渐由二维向三维发展。

2、滑坡防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滑坡作为一种主要地质灾害。由于其产生的条件、运动机理的多样性,复杂性.预测的困难,治理费用的昂贵,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和工程问题之一。早期,由于世界上各国人们对滑坡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认识不深,对大、中型滑坡一般采取绕避,而对小型滑坡采取削坡减载、反压,以及抗滑挡土墙进行治理,排水工程更是优先考虑的措施。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土开发利用,遇到的滑坡越来越多,从而促使滑坡防治研究系统而深入。

我国对滑坡灾害的系统研究和治理起步较晚,却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己经防治了各种类型的滑坡,结合国情,总结出了排水、绕避、支挡、反压、减重等治理滑坡的原则与方法。

3、坡形改造研究现状

Sarma于1979年提出的Sarma法是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常用的方法。该方法为研究坡形与稳定性系数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Sarma法综合考虑滑体强度,考虑水位、地震力等因素的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在三峡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英国的Hutchinson提出的“中线法”方法为削坡和反压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方法是在滑坡断面上用稳定性理论计算计算将滑坡体上部土体移多少压于下部即可达到要求的稳定系数。该方法的前提是对滑面形状和滑带土参数等都需准确测量计算。

新西兰Clyde 水电工程中Brewery Creek 滑坡综合了排水措施与改变斜坡几何形态两种措施应用于滑坡加固方案中,扩大了“削坡减载”思想在划破防治措施中的应用范围,并取得了很好的整治效果。

贺可强、王思敬(2003)等在对长江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实例分析中,对石榴树包滑坡防治研究中采取削坡与排水相结合的措施,对坡体进行削坡减载处理,并对其进行稳定性验算,达到了很好的滑坡防治效果。

4、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对滑坡来说,地下水的活动是滑坡形成或重新启动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地下水升高,降低了滑坡体的有效应力;另一方面,地下水的长期浸泡降低了滑体及滑带的力学强度。对坡体地下水运动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裂隙岩体裂隙网络渗流规律进行研究,以及进行渗流――应力耦合的分析研究。

Buma(2000)等讨论了气候变化及降雨对滑坡的影响作用以及评价方法。谢守益等(1999)以三峡库区典型滑坡为例,定性分析了降雨诱发滑坡的机制。崔政权(1992)基于边坡渗流场分析,讨论了计算滑坡体及斜坡体中的地下水渗透压力的方法。李晓等(2004)考虑了降雨和库水位变化联合作用下滑坡地下水动力场为非稳定动力渗流场,并建立了降雨和库水位调控的综合模型,提出了滑坡地下水非稳定渗流场的分析方法。

三、结论

本文后期研究将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诱发堆积层滑坡的加卸载响应比参数与位移动力学预测研究”和“堆积层滑坡位移矢量角动力学参数与位移多源信息综合预测”进行相应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通过理论分析进行坡形改造方案的优化设计。分别采用经验类比法和力学函数法进行理论研究分析,通过改变坡形的不同参数得出最优的坡形设计方案。

(2)采用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且适宜于处理非线性大变形工程问题的FLAC3D模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边坡稳定性在坡形改造前后的位移、应力及对应的稳定系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模拟分析验证坡形改造治理措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3)通过实例进行模拟验证与分析,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第8篇

[关键字]矿山地质 生产地质 探矿

[中图分类号] TD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126-1

0 引言

矿山地质工作是为保证和发展矿山生产所进行的全部地质工作。为矿山的开采生产工作服务的,为维持矿山的正常的运行,保证矿山地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扩大矿山生产规模,延长矿山的生产寿命提供地质依据。矿山地质工作不仅是矿山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提高矿山生产效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基础。

1 矿山地质工作概述

这里的矿山地质工作指的就是在拟建或已建矿山范围内,为保证和发展矿山生产所进行的全部地质工作。亦即一个矿床经地质勘查证实具有工业价值后,从矿山基建、生产直到矿山关闭等不同阶段的各项地质工作,均属其工作范畴。基本任务是:利用探矿及采矿坑道,深入细致地研究矿体形态及矿产质量变化等,以保证矿山持续、均衡地进行生产和确定合理的采掘比例;指导采掘工作的方向,参与探采工程施工管理和验收;协助矿山采矿人员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测定及监督矿石的损失、贫化,进行出矿管理和对矿石产量、质量的检查与验收等;对矿床进行探边摸底,勘探平行矿体和寻找盲矿体,甚至在矿山进行矿床普查与勘探,为扩大矿山生产能力或延长生产年限增补所需矿产储量;及时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影响矿山正常安全生产的各种地质问题;充分利用矿山生产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丰富资料,进行矿床地质理论研究;参与采场、中段、井田开采结束后的验收与总结工作等。

人们平时都用生产地质来指矿山地质工作,这是不合理的。矿山采矿生产企业的矿山地质管理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地质机构在原则是分开的,既是相互独立,也是相互配合的。西方国家所致的矿山地质工作,包括了矿山的采矿权的购买,矿山的勘探工作开始直至采矿完成的所有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地质工作,都称为矿山地质,甚至还涵盖了延长矿山生产周期的找矿探矿相关工作。

2 矿山地质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与对策

一般的矿山生产工作可以开展20年以上,通过工程实践证明,矿山地质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找矿探矿、地质勘探等,矿山地质工作是一个关于矿山资源地质相关工作的一个总和,不是简单的矿山生产地质、基建地质、矿山设计地质等阶段性工作。在我国,矿山地质工作运行机制下还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制约着矿山地质工作者的工作。

首先,矿山地质走入只做生产地质工作的误区,按照我国现行的关于地质行业的分工办法,有色矿山一般只涉及生产地质。我国60年代中期颁布的矿山生产地质的规定中,明确了矿山生产地质相关的基本的工作内容,主要指的是在矿山生产过程中,通过其地质工作来维护生产的需要,保证矿山生产资源的合理分配,尽可能地延长矿山的生产寿命。专指生产地质的矿山地质工作一般是由矿山建设完成后交付生产方可开始进行,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在初始的地质勘探基础上,细化生产矿区内的矿体、地质构造和矿石质量等情况,不断改善矿量的生产级别,查明未被探明或在掘进过程中发现的矿山边、角等地质情况,从而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矿山资源,扩大生产矿量。

其次,矿山地质工作存在生产矿区地质资源的潜力的问题。矿山存在的依据就是其还具有较大的地质资源潜力,可以延长矿山的开采年限,继续发展采矿作业。矿山资源勘探受到勘探设备、勘探方法以及地质规律的掌握情况所限制,为满足一些生产需要而对某些矿山进行重点勘探。所以有些老矿山的一些矿点、矿体或矿带的勘探程度较低,地质资源的潜力不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勘探。

最后,是矿山地质的发展方向的问题。矿山地质的核心任务就是探明和扩大矿山地质资源,既为采矿生产服务也为延长矿山寿命服务。从矿山的发展规律上看,矿山开采到中期、末期其探矿工作就会被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矿区范围内的探矿工作应该早日纳入矿山地质工作中,做到生产地质与地质探矿工作并举。矿山地质工作涉及面较广,矿山中的不同的地质问题都需要矿山地质工作人员此案去相应的方法、理论知识来解决其地质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地质。要开展矿山地质探矿工作,就需要矿山生产企业组建一支专业的地质队,有计划地解决矿山地质问题。闭坑地质工作是矿山地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把矿区开采区内的地质资源探明,并将一些地质资源回收利用。凡不能利用的,进行地质总结,提出闭坑地质依据。

3 矿山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

详细查明近期开采地段矿床及矿体地质特征、矿体的产状、形态和空间位置;矿体的规模、矿石质量及其工业品级、自然类型的赋存规律、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矿石加工技术条件,达到储量升级。

为制定矿山采掘、采剥计划,进行开采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技术依据。按期计算并分析地质储量和生产矿量(亦称“三级矿量”,露采又称“两级矿量”)的保有和变动情况,开展贫化与损失计算,进行矿山采掘、采剥的生产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参加矿山企业年、季、月采掘及采剥技术计划的编制,负责编制矿山地质和生产勘探的设计;随采掘、采剥工程的进度,及时提出修改和补充上述计划的建议。监督执行矿山各项技术方针政策,各种规章制度;根据采掘、采剥计划的规定,定期对采掘、采剥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与验收,促使矿山采掘、采剥工作按质按量全面完成。开展矿区综合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组织与进行矿床深部、边部和矿区的找矿和地质。

4 结语

随着我国逐渐实行矿山的市场经济,矿山企业实现市场经济操作,要实现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扩大矿山生产规模,提高矿山地质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加强矿山地质工作是势在必行的。矿山地质工作人员在依据国家相关的矿山技术政策的基础上,规范地质勘探工作,保证矿山生产地质与管理实现制度化管理,保证矿山地质资源的充分合理地利用,并有效地延长矿山的生产寿命。

[作者简介]林雁(1977~),女,2000年毕业于长春工程学院矿山地质专业,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矿山地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