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现状

经济学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济学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学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劳动经济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市场也急需高素质的国际通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两个阶段。“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早在1954年就由彼德·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企业所广泛接受,并逐渐取代人事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也不断成熟。人们更多的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如何向企业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阶段。毫无疑问,人力资源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的概念出发,在劳动经济学的视角下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做简要分析。

一、前言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能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经济资源,又称为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如何,以及人力资源是如何得到开发和利用的,直接决定了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英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哈比森曾经在论述人力资源时说过这么一句话:“资本以及资源都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的职能是积累生产资本、有效开发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以推动国家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源是国民创造财富的根本基础”。随着对人力资源研究的深入,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通过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得到证实。通过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预测,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占到了49%,在发展中国家占到了31%[1]。因此,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国自然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等现实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得到解决的。但是人力资源就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健康投资等方式,加以积累和改善的。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上。

二、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基数较大但是素质较低。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巨大,可以说人力资源总量非常丰富,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也是我国基本的国情。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增长速度得到减缓,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98年的19.14%,人口的快速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的根本原因,我国的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加。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05年底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3.08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21%。其中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9.34亿(男性4.75亿人,女性4.58亿人)[2]。人口的大量增长给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形成了数量多但质量差的恶果。一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大了资源利用的负担,造成了社会没有更多资金进行教育投资,完善提高人口素质所必需的条件。另一方面,在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目标,又不得不依靠劳动力数量优势来完成目标,从而在无形中又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加,这便就形成了一种以数量替代质量的恶果,如图1所示。

图1人口扩张的恶性循环图

(2)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过度稀缺。人力资源质量不高,除了体现在人口整体素质不高以外,更重要地是体现在就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如今人口劳动力总量尤为丰富的条件下却出现了某些行业劳动力的短缺,例如许多大城市包括北上广等地,近年来技工和熟练工的供给出现了严重不足,导致很多企业不能招到合适的工人。这就出现了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矛盾,最终就导致失业的发生。失业的产生并非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而在于劳动者本身缺乏相应的技能。特别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技术需要不断更新,而劳动者的知识却并未更新,由此就出现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这将成为抑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甚至会削弱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让人力资源充足的优势不能发挥出来,反而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3)人才资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如今,发达国家的第一,二产业的产值以及人才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相对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以及专业人才资源急剧上升,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尤其是信息产业人才,生物工程产业人才所占比重相对升高。然而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才资源结构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表现出极大的不协调。这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的人才所占比重相对过高,而第二、三产业人才资源所占比重偏低,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才资源在产业结构上的分配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对我国产业结构以及人才资源的分配做出调整。

(4)人才资源地区分布不合理。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制定了一些地方保护政策,倾向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人才大量涌入这些地区,最终导致人才的不合理布局。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物质资源丰富,人口比例为全国的60%,但是却缺少人才资源。根据1995年全国对1%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的人才,东部所占比例为2.72%。中西部所占比例为1.89%,在西部地区的公务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占39.4%,而在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平均为59.1%,在1978~1998这二十年间,西部地区的人才继续外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所占比重由15%下降到了11%左右[3],这就表现出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才分布的不合理。

(5)职工培训投人少。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其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在职业培训投人方面的经费却严重不足。我国制定的职业培训指标在1996年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仅仅排在第29位。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当中,大部分都只是象征性的拨一点款进行教育、培训,年人均基本都在10元以下[4]。大多数亏损的企业,已经没有经费来进行岗前和中期培训。

(6)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如今,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据统计,到2000年时,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达到40多万,但是其中学成回国的仅有13万,还有近30万人才留在了海外。也就是说留学生的回归率在20%左右。而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回归率与滞留率为2:1时是最佳状态[5],然而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可见我国人才资源流失现象相当严重。

三、结论

通过在劳动经济学的视角下分析表明,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受到质量不高的影响,造成了总体水平偏低。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基数并没有使人力资源质量总体水平提高,相反由于较低的素质使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因此,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中国仅仅算是人口资源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并非人力资源强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人才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人才的缺乏与劳动力的过剩,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人口众多之所以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是中国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人力资源没有发展成为人力资本,得不到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 孔伟.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3(3):3032.

[2]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1520,26.

[3] 童玉芬.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形势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8(1):1317.

经济学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063-02

随着我国的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为了迎合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逐渐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以重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采用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西方经济学》中包含的大量经典经济学原理和丰富案例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世界事务的演变情况。虽然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有诸多优点,但是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成效却并不显著,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我国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存在矛盾

《西方经济学》是一本严肃的经济学理论书籍,书中引用了大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由于课程本身具有一定学术深度,所以不论是在讲授还是学习过程中都要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掌握课程的精髓。但是我国的高职高专类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都是以能够适应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的,企业在选择技术层面人才的时候也往往将实践动手能力高低放在首位,而对于所招聘的人才是否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并不多加关心。面对这样的市场和用人特点,高职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难免心浮气躁,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和实习经验积累,而对于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也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实践方面,以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为学习的目标。这样的教学的氛围和市场需求造成了在思想上课程被学校与学生忽视的后果,从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构建造成不良影响。

(二)教学内容笼统而缺乏专业针对性,理论与实际脱离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过于笼统,缺乏专业针对性。《西方经济学》在高职经济类专业中是作为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际教学中,各专业并没有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采用适当的教材,制定符合专业要求的课程标准。大部分的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只是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而不注意所教授专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不同特点的专业却在教授方法和侧重点上趋于雷同,这样不重视专业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

高职院校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教学,职业能力训练和其他实践性教学被当作高职区别于一般院校的教学内容。许多专业都根据所学的理论课程配备了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和训练,可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是在高职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还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高职院校的特色教育环节。上课时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埋头记录,上课状况看似井然有序,但是无从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而且如果在教授过程中只是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而不联系具体国情,加以辩证吸收的话,那么无异于教师带着学生走马观花一番,却没有任何成果。

(三)教师授课以讲解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高职院校重视的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综合提升,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教授的能力,但是却缺乏创新的教学意识和理念及实际的运用能力,从而只会使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讲授一直持续到下课的情况比比皆是,虽然中间也可能插入案例、热点经济新闻等内容的讨论,但课上主要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这样机械的、纯理论的、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课方式实在不能起到很好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作用,而且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人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积极参与的兴趣,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大专学历层次,但是高职生大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学习上以死记硬背为主,缺少学习热情。所以实际的知识水平不如普通专科学生的基础扎实。学生选择高职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更加重视实践技能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尤其是《西方经济学》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高职生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非常吃力。而且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还涉及到许多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国际经济演变等内容,学习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学生容易因为难以掌握而产生厌学情绪,或觉得该课程过于枯燥和理论化,对于工作就业帮助不大,使得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浓厚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我国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市场与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节约教学资源,教师在授课中应该尽量避免占用过多时间用于高深知识的讲授,而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有选择性地教授最前沿的知识与理论。并且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切实达到教学目的。

(二)加强授课过程中的专业针对性

缺乏专业针对性的教学问题在我国高职院校中非常普遍。虽然在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中《西方经济学》几乎都是作为一门基础科目和公共科目设置的。但是并不代表各专业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就应该一成不变。各专业有自身的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应该以服务于本专业的学习为目的进行。所以各专业的老师应该积极寻找书本中更加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重点教授,而不应该不分伯仲,如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加强运算方面知识的学习,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企业管理方面的学习,营销专业应该加强对经济理论在市场中具体运用的学习等。只有做到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才能更好地、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也才能让学生利用有限的精力学到更多切实有用的知识。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到与实际相结合,很容易让教学流于形式,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内容与实际问题的结合,用具体案例来进行教学,用我国的具体数据与资料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产生切身感受,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模式,应该多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远离抽象的概念与数据。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许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不用比高等学校或者本科院校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就学习年限上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比通过高中考大学的学生学习时间更短,他们需要面临毕业就要就业的沉重压力。所以从教学能力上来说,高职教师往往应该比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具备更强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合格员工的转变。而且教授《西方经济学》的高职教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对前沿知识的敏感度,要寻找到书本与实际情况的契合点。而且在经济类教师的队伍中,许多教师深受西方经济理念影响,对于中国经济国情和理论研究不深,所以在建设教师队伍过程中,加强教师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国情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紧贴国情,用科学的态度来进行授课,做到有的放矢。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高职学生一直以来对于理论学习的热情就不高,特别是基础差、适应能力差的学生,更是厌恶理论学习。但是作为《西方经济学》这样的经济学基本课程来说,学习是必要的,所以需要学校和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多使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用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基础知识方面,针对高职生知识底子差的特点,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让学生尽快达到应有的基础水平,从而更好地学习《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

俞培燕: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参考文献]

[1]李进伟.对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7):59-60.

[2]朱秀红.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职高教研究,2010(13):208-209.

[3]徐秀琴.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与教学方式改革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02(2):42-43.

[4]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3):30-33.

经济学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东;农业保险;外部性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保险是保险人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风险损失分摊,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补偿的方式。农业保险通过转移和分散风险,由投保的农户共同分担风险,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得到经济补偿,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保险经营的地域限制进一步对外资企业放开。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展业深入,人们保险意识的普遍提升,保险公司也借此契机大力开展各类保险业务,广东保险业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然而,这种繁荣却无法掩盖长期以来广东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现实,与其他险种开展得热火朝天的状况相比,农业保险发展的不平衡性就越发突显出来,农业保险的萎缩与广东经济强省的现状极不协调。

根据统计,广东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97年的4225.3万元,急剧萎缩到2005年的1402.7万元,减少了2822.6万元;在保费收入急速下降的带动下,赔款支出也急速下降,由1997年的3952.2万元,下降到2005年的1115.5万元,减少了2836.7万元;广东农业保险赔付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徘徊,九年的平均赔付率高达70.8%(见表1)。

根据表1可以清晰的看到,从1997年开始到2005年,广东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和理赔支出呈急剧下降趋势。农业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和准公共产品的特征,随着近年来广东农业保险的萎缩,农业保险经营已处于“需求有限、供给不足”的市场失灵状态。农业保险这一经济补偿机制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需求。

广东农业保险近年来经营萎缩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是商业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亏损严重,如农业风险大,农民交保费少,收不付赔;农村分散面广、资金薄,保险成本高;农业保险标的复杂多样,道德风险高;商业保险公司收费难、展业难、理赔难。但实质上是制度问题:政府对农业风险的补偿少,机制不健全。政府传统的救灾保障制度,不仅显露出资金量的严重不足,而且政府专业性保险机构缺乏,在县一级,基本没有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甚至政府对商业保险公司还进行了负面影响,如出险时农民多报、政府多要、保险公司多赔。商业保险公司用商业保险的办法经营农业保险只能是“大干大赔、小干小赔、不干不赔”。

二、农民和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农业保险经营的高赔付率势必造成高费率。但从实际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来看,即便保险公司厘定了5%-12%的较高的农业保险费率(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广东的农业保险费率约为5%-12%,其中较高的是蔬菜,达到10%,玉米小麦为5%。一般家庭和企业财产保险的费率仅为0.2%-2%),农业保险经营仍将处于亏损状态。

农业保险存在“搭便车”问题。一般保险的消费是具有排他性的,不缴纳保险费就不会享受到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而某些农业保险功能具有非排他性,无法阻止没有缴费的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消费。如“防灾防损”这类农业保险的辅助功能,能起到减少农业风险损失、降低经营成本的作用,但保险公司在实施防灾防损工作时就会出现没有缴费的农民“搭便车”行为。广东梅州部分地区曾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为防干旱专门为投保地区的农民购置了人工降雨高射炮,一旦捕捉到可能降雨的乌云就轰击,减少旱灾发生的次数或强度。但是对于这些地区没有投保的农民来说,没有缴纳保费却同样因为防灾工作而减少了旱灾的损失。

农业保险存在的“搭便车”问题还表现在保险公司方面。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既经营政策性农险业务,又经营商业性涉农保险业务。在遭遇农业特大灾害时,政府将提供财力支持,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可能会将经营商业性涉农保险的亏损转嫁给政府承担。而要监督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的“搭便车”行为,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会提高。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商业性保险公司和农民都不愿意介入,便产生了典型的市场失灵的情形,即单靠市场的力量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分配。因此农业保险的经营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政府参与农业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只有农民愿意投保,保险公司全力经营,社会得益才能达到最大。农业保险的社会得益,需考虑政府的介入。政府参与农业保险,应主要发挥以下功能:

(一)规避农业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

农业保险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双重制约。以广东为例,广东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繁,主要灾害有低温霜冻、冰雹、龙卷风、暴雨洪涝、热带气旋等。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广东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12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5%。此外,广东农业保险还受经济风险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和农业保险经营的风险。农民总体上来说是属于低收入的群体,根据保险业的特点,保险需求与潜在客户的收入水平正相关,农民的低收入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限制了其对农业保险的实际需求。因此,政府必须考虑到农业保险经营的特点和农业的特性,建立多层保险与风险分担、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保险的风险防范机制。在规避农业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方面,我们应借鉴国内外经验,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建立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合作保险起主要作用,政府保险补贴作为支持,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农业保险与灾害救济相结合的一种风险分担的保险与风险管理体制。

(二)纠正农业保险的外部性

农业保险具有正外部性。从短期来看,农业保险的利益外溢性,需要政府建立财政补贴制度,对外部效应进行内在化。政府补贴可以根据需求和效率选择向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补贴或向投保农户提供补贴,或者对两者同时补贴。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进行补贴,其补贴的幅度应该等于农业保险的外部成本,这样就刚好抵消了正外部性带来的影响,弥补了市场失灵。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都是通过实施农业保险计划或政府以不同的出资方式和比例建立准备基金、对保险费给予补贴等方式,支持和发展农业保险。2003年,上海市明确将农业险补贴列入公共财政体系,市区两级财政每年补贴达1000万元,其中区县补贴约25%-30%,每年的市区两级财政补贴,约占上海农业保险总保费的25%。由于有财政补贴,上海的保险费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水稻的保费大约在1.2%左右,奶牛在1%至3%之间;而且,农业险投保面有了大幅提升。其中,水稻投保面已经达到85%,奶牛投保面达到了80%,出口的蔬菜投保面达到了25%。

(三)提供农业保险准公共物品

农业保险是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两者缺一不可。私人物品则是数量会随着任何人对它的消费增加而减少的物品,消费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产品,我们习惯于称之为准公共物品。农业保险就是一种具有利益外溢特征即正外部性的产品。微观行为上看,农民购买了农业保险,若遭受合同约定的风险损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理赔作为补偿,从这一角度看,农业保险属于私人产品,它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谁投保,谁受益。但是,考虑到农业风险主要是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风险,这类风险目前还不能由农民个体来控制,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过错造成的,农业保险客观上保护了个体农民的收益,从而又保护了农业生产的再进行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宏观角度上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面对的是农业,但其带来的利益却远非农业产量、农业产值等指标所能衡量的。农民缴纳保费购买农业保险,不仅能保障自己收入稳定,而且还发挥着保证农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稳定国民经济的作用。因此,对于农业保险这种准公共物品,应采取“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模式进行经营。

(四)解决农业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户与保险公司是交易双方,农户相对保险公司来说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因为农户是农业生产的真正经营者,他对生产过程中标的物的抗风险能力、经营状况都较清楚,而保险公司难以直接了解农户生产经营的详细信息。当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时,保险公司也难以厘定准确的受灾程度。因此,保险公司和个体农户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还会引发农民的道德风险行为。保险公司难以对作为具有信息优势的农户的生产经营进行密切监督。农户在利益驱动下采取损害保险公司利益的行为,如有意造成标的物的非正常损害,或是夸大受灾程度以骗取更多保费。由于农业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的职责就是建立再保险制度。再保险是保险人将自己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是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国家可以考虑成立农业再保险公司,由政府分担再保险责任,或是委托某家商业保险公司扮演这一角色,通过对不同险种制定不同的分保比例,引导经营重点,提高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农业保险经营的监管,现行《保险法》不完全适用。因此,政府应根据农业保险的性质,在相关法律中明确农业保险经营原则与组织形式、保险费率的形成机制、承保范围、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等,为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璐.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萎缩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研究,2004(11).

2、高培勇.公共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王小平.对农业保险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金融,2004(24).

经济学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计算问题;进展

在现代的管理学教育和经济学教学中,计量经济学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如何进行计算是确保计量经济学能够有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此,文章通过下文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究。

一、计量经济学的相关阐述

计量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基础,经济学各个分支的发展,例如,金融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都离不开计量经济学些支撑,对该理论进行应用,对该模型的结论检验假设与理论进行应用。所以,在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于金融研究人员和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人员必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计量经济学相关计算内容分析

1.人工智能方法的应用

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分析,将理论假设总是努力考虑的合理而复杂。主要目的是将具体的经济人行为展现出来。但是,如果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定式化处理此种行为,我们就能够觉察到,这是难以解出的,将这种情况用计算机专业语素表示出来,即为:NP-完全现象。只有细微的增加这种问题的规模,就会大大的提升其计算量,而且极易造成计算机过载停止工作,除非有着无限大的机器容量。为了将这种困难解决掉,就可以应用智能化的方法,在一个模拟的经济环境内,将人融入进去,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确保通过理论假设中的行为可以保持一致。

在应用了这种方法能够发现,人类交易者的真实市场和智能工作中所呈现出的内容大体相同,所以,就能够证实,经济环境中的行为模型可以利用简单的智能方法营造出来。在经济学理论中,必须要将计算机技术充分的应用进去,在研究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模型时,对于信息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方法必须要适当的进行应用,确保在计量经济学中可以或多或少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2.动态规划形态分析

有关动态规划模型的相关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前还没有取得研究性进展,在这方面,实质性的工作几乎还没有出现。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入,DP模型估计理论框架开始被人们提了出来。其构想非常简单:这种算法主要是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密切结合,将数据最佳拟合状态喜爱的DP模型参数在N维空间中收索出来,这属于外部优化算法。在各个参数试算值的基础上,将动态的规划问题解决掉,即为内部DP算法,并且,有着极高的维数空间存在于内部。例如这样的案例,在对动态规划出来退休问题时,在一个大量的维度空间中将问题定式的进行压缩,然后进行不动点的计算分析。这就表明,需要通过大量的计算量与计算存储量才能够更好的求解DP问题。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操作,并且,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研究领域内,例如选择投资组合与储蓄,控制人类生育、更新专利等。通常的时候,在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对于包含不确定性和实践的动因模型需要进行估计分析,其实,这种模型同自然规律之间是存在矛盾的,由于模型是把处理自然运动规律以外生的状态呈现出来,然而,随着一些含有对全局和整体能够带来一定影响的多动因模型的出现,大大的提升了其应用的功能性。其中,动态博弈理论模型和理性预期模型就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分析交互式图形数据

采集与分析基本的数据,对数据的变量指标、数据的登录、数据清理、统计报表的匹配盒清理等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说,这些工作在计量经济学中也属于难点,比较繁重的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应用软件、计算机系统及数学应用软件的出现,大大的提升了操作性能,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人们逐渐的实现了自我超越,在Unix与Windows平台的基础上,开始大量的涌现出交互式图形数据功能软件包,例如,、Matlab、MathCAD、Maple?、Gauss、Mathematica等,可以通过键盘将数据直接输入进去,在制表、特征图形化和数据整理编辑的过程张也可以通过简易的程序质量来完成。同时,将软件Eview应用到计量经济学中,使数据分析工作变的更加高效、实用。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力度不断增加,计算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所在。那么,如何通过正确的计算方法确保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计算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包括网络计算、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计算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计算机技术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开始发挥作用,计算和计量经济学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为了有效的促进计量经济学计算的有效发展,文章通过上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从而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动态》.2011第10期。

[2]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学研究.2013(03):569-571.

[3]李子奈李鲲鹏.《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随机扰动项的讨论》.统计研究.2009年第2期.

经济学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腈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2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腈纶工业生产中心之一,研究我国腈纶行业发展现状,找出我国腈纶行业发展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有助于实现我国腈纶行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腈纶行业的优化发展。在促进腈纶行业产品升级过程中不断提高腈纶行业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以此加快我国腈纶行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在经济学视角下审视和探究腈纶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腈纶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经济学视角下腈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腈纶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借助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等诸多方面的有利因素,我国腈纶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腈纶产品本身具有良好的光学、化学和超强的抗磨损性能,能够满足社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的多样性需求。当前世界经济放缓的趋势使得腈纶行业的发展急需要更新生产技术、革新腈纶产品生产结构。我国腈纶行业自上世界八十年代末传入中国以来,发展至今,其发展现状主要包括:

第一,我国腈纶行业的产能现状依然是腈纶工厂分布分散,生产的腈纶产品品种单调,工厂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且总体的水平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管理^念落后,产品的价格优势不明显。

第二,我国腈纶产量整体稳步增长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国外发达国家腈纶产量持续下降。国外高技术国家和地区腈纶工业也放弃了在本国生产档次较低并且有环境污染等生产特点的腈纶产品的生产,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腈纶产品产量的稳步上升。

第三,国内腈纶生产基本需求分析。主要体现在内需状况持续增加,究其原因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社会生活质量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有很大的关系,外需状况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外发达国家腈纶产品结构高科技附加值的特点使得我国纺织品在中低档次的竞争能力和价格优势越来越明显。但是随着腈纶产品技术的不断普及,这种价格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主导地位。

第四,我国腈纶市场预测。随着我国腈纶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以及腈纶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我国腈纶产业将逐渐改变上游企业对外原料依存度较高的现实状况,并且由于原料价格的上涨以及下游产品价格降低的发展特点,我国腈纶市场阴跌走势的可能性较大,需要政府及时的进行宏观调控,积极介入腈纶产品贸易壁垒等问题上来。

二、经济学视角下腈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腈纶产品质量分析

我国腈纶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腈纶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差。我国腈纶产品结构滞后于市场对腈纶产品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生产技术以及工艺技术基本上都是照搬国外的生产经验,而且国外的核心关键技术很难被应用到我国腈纶产品的生产上来;第二,我国腈纶产品类型较为单一。产品的差别化生产程度低使得我国腈纶行业整体的综合竞争能力很弱,根据调查,我国腈纶的差别化生产率不足20%,国内仅有少数几家腈纶厂能够生产少量的差别化纤维,同国外发达国家的腈纶产品差别化生产更是没有可比性,这也是制约我国腈纶行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第三,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化纤产品以及化纤纺织品的生产管理观念落后,市场服务方面也存在着诸如观念缺失,服务意识淡薄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产品的营销水平落后,企业库存积压严重,运送成本可想而知。

(二)我国腈纶行业效率分析

第一,腈纶行业整体的生产效率低。我国腈纶全行业的利润总额远远不及世界上一两家化纤大公司的利润总额,究其原因,腈纶产品生产工艺、新产品研发以及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资金投入都存在着问题,虽然我国腈纶行业的产业改革,管理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但是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国际贸易发展对我国腈纶行业的影响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不仅是我国时展的诉求,同时也是我国腈纶行业发展的需要。我国腈纶行业的对外贸易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影响:第一,非关税措施逐渐降低直至取消,我国腈纶行业可以无条件地享受最惠国待遇和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纺织品贸易壁垒的取消使得我国纺织品的国家贸易环境明显改善;第二,关税的降低能够使我国腈纶生产企业的生产原料成本降低,腈纶成品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能够带动我国纺织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并且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优惠,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外资的引入,对于缺乏产业规模的国内纺织品企业来说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能够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加快腈纶产品的升级换代。

经济学现状范文第6篇

关注理论体系建设,就是为学科发展服务。高等教育经济学作为教育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理论体系依然处于构建之中,一系列体系构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发展至今本学科理论体系构成现状如何?每个研究领域在整个学科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如何?如何建构一个合理的理论体系?这些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从教育经济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后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断探索,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己经初具规模,并继续不断丰富和深化,为本文对其进行统计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状进行审视与分柝有利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经济学与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结构的比较,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不尽相同。教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应该涵盖更为一般、广泛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应该存在于教育的一般领域不仅包括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都脱离不开它的疆域。而高等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经济学科的一个特殊领域或分支领域使教育经济学的支流主要研究高等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经济问题。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笔者对目前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32部着作(国外9部我国23部)中的各基本内容进行统计分柝计算它们在教育经济学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得出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并对其中5部以“高等教育经济学”为名的着作所反映的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统计分柝与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进行对比,希望发现目前教育经济学与高等教育经济学在理论体系结构上的异同点,以教育经济学体系结构为鉴,寻找高等教育经学体系中有待完善的地方。

1.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

从他们的理论框架中我们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既与教育经济学有重合的领域又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畴。将上表高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按比例大小排列:投资理论、概述、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供求关系及其调节、成本一收益理论、筹资收费问题、产业理论、后勤管理研究、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及产学研研究。我们进行对比发现,教育经济学将关系到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元研究”放到了重要位置(该内容在所有着作中占到了81.5%,在我国着作中占到947%)而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对这部分内容却关注甚少,这也反映出我国教育经济学在学科体系建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学科指向性,而高等教育经济学却以问题研究的思路来构建理论体系缺乏对“元研究’的思考其理论体系还不成熟和不完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将教育投资问题不约而同地放在了重要位置,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供求关系理论、成本一收益理论、筹资等问题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这些在教育经济学范畴内也是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经济学不同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产业研究、后勤管理研究、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及产学研研究等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经济学不同于教育经济学的独特研究领域,显示了高等教育的特点。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主要以问题研究为主各着作的理论体系也主要从问题研究出发进行构建,即使其中遵循了学科构建的规范,其要素也不完整,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还不够规范与完善。

2.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与国外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

我们发现数据所体现出两大特征。一方面,我国与国际研究相接轨的内容主要为高等教育经济学概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及其调节、成本——收益理论、投资理论和经费问题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教育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由此可知,无论是前苏联的高等教育经济学还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都把人力资本理论作为核心理论来构建本国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经济学概述、后勤管理研究、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高等教育产业理论以及产学研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独特的研究内容可以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纳入了诸多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

(二)理论体系结构的分类

纵观我国20年学科发展从宏观上来说,我国目前着作中所反映出的学科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经典型或传统型.

经典性或传统型的体系主要是指在学科发展一开始在借鉴前苏联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由学科最基本的一些研究领域构成能够较为全面的学科研究的各个方面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读者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对该领域的基本范围和基本问题有一个全面了觯但是这种体系结构下一般不会对问题研究的太过深入常常是一些概述性或常识性的探讨,研究方法也较为传统和规范。我国大部分着作都属于这种类型。

2个性型或专着型.

这种类型的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体系完全不或不完全按照传统型体系进行构建而是作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或研究优势对学科某一(些)领域或某一(些)方面以独特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来对问题进行细致和深入地研究,得出一些有创新性的结论形成富有个性化的体系结构。这种结构的作品常以专着的形式出版,其体系结构的个性化特征极为明显。如张万朋的《高等教育经济学》,主要对高等教育产权、经济规制、产业融资、后勤社会化和高等教育投资问题进行探讨。

(三)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1以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中国特色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起步较晚,这便有了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的机会。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之初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就吸收了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合理内核,探讨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及其调节、高等教育成本——收益问题、教育投资和经费等问题。同时,在理论构建上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来解决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乘市场浪潮参与市场运行机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研究以理论为本,放眼实际对许多高等教育领域中显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如高等教育的产业问题、高等教育产品的属性问题、产学研研究、产权制度研究、后勤管理研究、学生就业问题等等。这些内容既丰富了理论体系扩展了研究内容,又显示了中国的特色。

2以问题研究为主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由于西方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以问题研究为思路的。我国在借鉴西方理论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以问题研究为主的特点。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发现其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不够严密,缺乏一个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主线,即逻辑起点,理论体系的结构总体上是问题式的。我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高等教育经济学概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及其调节、高等教育成本——收益理论和高等教育投资理论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传统理论部分;一部分是以后勤管理理论、产学研研究、学生就业研究、筹资收费问题研究甚至包括产权制度研究、高等教育产业理论研究等问题理论部分。问题研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头戏也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实指向性。

3强调与社会的外部联系,突出社会服务功能^

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社会服务功能。高等教育经济学作为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必然会将高等教育的这一功能作为研究的重点。如高等教育资金筹措、学生就业问题、产学研研究、后勤社会化、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和区域经济问题都是高等教育经济学特有的研究内容,体现了高等教育经济学的“高等’性注重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科研功能的角度来探索高等教育经济理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高等教育和社会服务的,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经济学具有明确的社会指向使得研究获得的所有结论和成果可以直接为社会服务,为高等教育的运行服务。

4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兼用规范分析。

注重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明显特点。高等教育经济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验证问题,明确事实。从大的范围来说主要有: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甩高等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问题(包括高等教育规模效益现象研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等)高等教育经费筹资多渠道的可能性、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负担与补偿、成本与效益。在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中,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主要采取调查统计、量化研究、数理模型、经济学模型等多种方式。高等教育经济学的另一部分属于规范研究的范畴他们涉及道德规范、价值判断等问题。主要有:高等教育的性质、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财政资助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等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在各自适合的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二者的融合所获得的结论优于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我们应该走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彼此补充,互为支撑,更加有利于学科理论建设。

三、主要存在问题及展望

(一)理论体系亟待逻辑化

1.逻辑起点的确定。

每一门科学都有特定的理论体系而每一种体系都应该有各自的逻辑起点,它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首先应当确定逻辑起点借助逻辑推导,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我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倾向于问题研究其理论体系不严密也不完善,并且缺乏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教育服务。无论是从逻辑学中队逻辑起点的规定性还是从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来看,将教育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都具有科学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2概念体系的重构。

可以说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成熟与否,其核心是概念体系的建构是否科学,概念体系是理论体系的核心。总结高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现,现有的基本概念体系存在不完整、逻辑层次不明显的特点。因此应该从对概念体系的现状研究出发剖析目前概念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观点从“高等教育服务”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明确高等教育服务存在的环境及运行机制理顺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构建科学的概念体系.

3理论体系的重建。

理论体系应该具有严密的逻辑范畴,它是通过作者的认识逻辑而展开。概念是基于人们对现实事物的理性认识而产生的抽象要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构成了概念体系的逻辑,沿着这种逻辑对理论内容的展开就构成了理论体系的逻辑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行程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构以凸显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二)研究视角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教育学的范畴当中,具有一定的局限丨性科学、成熟的理论体系应该以系统性和逻辑性为其重要标志,因此,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有系统论的观点和逻辑性的视角。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探讨高等教育与社会系统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发生联系时产生的现象问题和理论问题,对该学科研究传统所累积的庞大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重建,运用系统化的方法把己经获得的各种理论知识——现象、概念和原理构成一个科学的理论系统.

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应有严密的逻辑性。它们都应当是采用一定的逻辑方法,按照逻辑的必然联系组成的严密系统。爱因斯坦曾对理论体系的概念逻辑进行论述。他说“在发展的第一阶段,科学并不包含别的任何东西。我们的日常思维大致是适合这个水平的。但这种情况不能满足真正有科学头脑的人因为这样得到的全部概念和关系完全没有逻辑的统一性。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人们创造出一个包含数目较少的概念和关系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第一层’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作为逻辑上的导出概念和到处关系而保留下来,这个新的'第二级体系’由于具有自己的基本概念(第二层的概念)而有了较高的逻辑统一性。对逻辑统一性的进一步追求使我们到达了'第三级体系这种过程如此继续下去,一直到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体系:它具有可想象的最大的统一性和最少的逻辑基础概念,而这个体系同那些由我们的感官所作的观察仍然是相容的。

(三)研究领域丰富化

1.加强微观领域研究。高等教育经济学从研究层次来看,应该从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并结合实际问题完善理论体系;但从分析结果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以宏观和中观领域的教育经济问题研究为主,而对教育经济学的微观领域仍然缺乏研究兴趣,特别是教育内部的经济问题如学校、班级教育中显现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关注较少。

2重视主体研究。从上文分析我们还可以明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发展至今,主要集中在对教育的客体研究上,而对教育主体即人所引发的经济问题的研究力度不够。一些教育经济学着作己经注意了对教育者即教师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但受教育者即学生在参与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有学者关注也是势单力薄,没有形成一股整体力量来推动其发展。论文也会从人的角度提出这一现实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经济学现状范文第7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为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阐述其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市场经济;高校;企业经济学;影响

高校企业经济学是相对独立于整体微观经济学的学科,是通过综合分析考量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而设置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在遵守基础性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革新过程。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完善,基于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背景下,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产生的教学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改进或完善策略,期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浅析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育的价值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均设置了企业经济学这一专业,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高校并没有设置统一系统的教学大纲,甚至连企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都不明确,缺乏统一、科学认识,而且各大高校的企业经济学研究认识自始至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认知不深刻,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和相应的教学结构,忽视实际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研究,依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举个例子,在企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分析、粗浅的理解,依然采用板书的形式,将深奥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查考证,考证相应的理论知识能否有效的契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鲜明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或者相应的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学生不懂得其教育价值,而且灌输式的教学课堂,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2.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均比较落后实际上,我国正式引入企业经济学的时间较晚,而且大量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于国外,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相脱节,其中大量的教学案例均为国外比较典型、成功的案例,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思考判断能力等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以企业经济学理论教学为例:企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的创设,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完全信息假设作为设立的前提,如在博弈论的引入中,国外的理论知识为,不完全信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均衡解,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与国外的差别,国外的消费者以及产品生产者之间掌握的信息,所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几率比较小,因此,该理论对国外企业的经济发展行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但是,我国消费者与产品生产者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所以,该理论对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行为的解释力不强。因此,不符合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的教学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除了教学内容的落后,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伍,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企业经济学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老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学生从一个大学校门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而是重新走入另一所校门,即社会课堂,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对企业经济运行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认识,更谈不上了解企业,而且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已经严重脱节于现代企业经济的实际运行,无用武之地,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阐述几点建设性问题的改进或完善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关注,甚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律,制定详细的、科学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体系,重视教学结构的与时俱进,集中精力研究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的掌握我国企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其中,重点考量我国的法制环境以及相应的产权制度,将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区分开来,构建企业诚信体系。另外,在立足于企业文化、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三者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在尊重国外企业经济学理论的就前提下,将其作为我国现阶段企业经济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与方向,与此同时,提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国情的企业经济学理论,并加强其研究力度。

2.编订适应我国学生学习、掌握的教材内容,并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材内容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应该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转台,全国范围内所有设立了企业经济学专业的高校,集思广益,确定与我国企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经济学内容,促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高效、优质的解释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行为或现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中国特色,从而在提升教材内容编订质量的基础上,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他们毕业后顺利就业。另外,还需要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如: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经济学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教师、学生均可以跨时空界限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技术交流活动,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形成持久而强大的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为了全面的提升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水平,需要在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积极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案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并加以优化等。本文的分析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本文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文.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企业失信问题[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19(6):9.

[2]王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17(9):156-158.

[3]赵嘉馨.上海市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25(11):215-216.

[4]龚丽敏,江诗松.多理论视角的新兴经济企业战略与行为研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7):72-80.

经济学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教育经济 教育水平 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内相关行业专家及学者对于教育经济这一新型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教育经济领域的权威性学者及专家都表示,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而无数的实践也证明教育投入所产生的教育成果即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素质)的提高,对于每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来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由此可见,教育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及社会的进步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那么,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当中教育经济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而教育经济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以下主要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简要的探究阐述。

一、我国教育经济的发展现状

不可否认,我国教育经济在过去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在成人继续教育当中,对于已经从事工作的成人而言,教育经济对于其工作岗位职能的有效发挥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相比于国外很多国家教育经济在实际中的发展及应用水平来看,我国成人继续教育中对于教育经济的教学行为并不先进。这种不先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1、教学方式方面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科,教育经济学在我国整个教育行业都属于一种新的尝试,成人继续教育也不例外。相比于其他义务教务及高等教育而言,成人继续教育的对象可以说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参与主体,对部分已经参与到实际工作中的成年人进行教育经济的继续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更具现实价值的活动。但就当前我国成人继续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并没有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经济的教学方式。具体的表现首先是成人继续教育活动中对于教育经济这一学科的定位还是存在一定偏颇的,不管是将其归位教育学还是经济学,都不够贴切,这样会影响教育对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使教育经济对成人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在教学中浅尝辄止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习主体对这一学科的根本精髓及关键性内容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在实际教学中,无法把握教育的标准和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缺乏系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无法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这也就导致成人继续教育中对于教育经济的教学失去了现实的教学价值。

2、教学内容方面

我国成人继续教育教学当中,对于教育经济的教学活动在内容上相对落后,这种落后并不是教育机构对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而是我国对于教育科学这一学科的研究从学术水平、理论基础、理论实践及学科的可操作性等方面都与国外一些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不紧密。当前我国成人继续教育对教育经济研究中对教育与经济这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还只是处于逻辑思辨及理论探究的层次上,只有少数学者对于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及互动关系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与关注。所以相关成教工作中对于教育与经济之间互动发展的实施原理、实施动力及具体的实施途径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定量研究。另外,就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来看,经济教育学研究还应当对教育培训投资、人力资本发展及人力资本的使用这三个问题进行相应的关注,通过分析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人力资本及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进行相应的探究,能够为教育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靠信息及依据。

第二,学科在制度结构方面不够完善。某一研究领域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最终产物就是一种新学科的产生,学科的产生可以说是对研究领域进行制度化和建制化结果;学科的制度结构可以说或是该学科实现合法构建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科研究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的支撑。通常情况下,学科制度结构包括职业或专业化的研究者、研究机构及相应的学术交流平台,规范化的学科培训规划,学术成果的社会评价及公开流通以及稳定的研究基金支持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但当前我国教育经济学这一学科在制度结构方面还不完善,一方面学科的外在制度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学科内在制度的构建也相对匾乏。导致学科难以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已有的学术成果也难以进行评估和应用。

第三,学科理论体系不完整。从我国教学经济学的研究现状来看,教育经济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还不成熟的发展性学科,其学科的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相对模糊、学科研究缺乏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独立的研究范畴、没有独立且完整的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另外,从该学科在成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来讲,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校对这一学科的设置偏重于管理学方面,有的偏重在经济学的方面,还有的则是将该学个归于教育学当中。由此可见,在我国教育经济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成,而确定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重新构建学科的概念体系及理论体系,这已经成为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

第四,学科研究方法不科学。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不管是对何种学科进行研究,方法的选择一直都是为学者专家所重视的问题。而就教育经济学这一年轻的新兴学科而言,使用方法论进行研究,不但能够保证该学科的规范性、促进学科的发展成熟,同时也是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更重要的是,采用方法论进行教育经济学研究能够促使这一年轻的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交叉性学科。但是,从教育经济学这一学科在我国产生开始,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所存在的适宜性的问题就一直存在,在方法论上的偏颇使得很多学者认为,研究好教育或者是研究好经济就能够实现对教育经济学的充分理解与应用,更有部分学者甚至忽略了方法论这一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使教育经济学成为一门抽象、空乏的理论,这也决定了成教工作者在进行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所传授内容也不过是索然无味的空理论,这对于已经参与实际工作的成人而言,不具备任何实用价值。

第五,国际学科理论直接本土化。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一样,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模式,而这些不同的生活习惯及模式从某一角度上来看,其实是不可重复的。在一切社会科学的领域当中,也很难发现完全客观的、普遍适用性的知识,当然,对于应用学科当中的教育经济学而言,也是如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其教育经济所处的文化传统、制度环境、价值观念及经济基础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对学科的研究,也许在概念上会有相同之处,但在本质内涵上却应当是存在差异的。但当前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袭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先进的研究成果进行直接的本土化套用,这样的研究可以说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与此同时,各地成人教育中,对于这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也都依照我国现有的研究理论来进行,不具备地方特色,更不具备地方教育与经济的针对性,无法使教育经济这一新学科发挥其应用的社会及经济价值。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教育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并不乐观,这也决定了这一学科在成人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水平,所以,要转变教育经济在成人继续教育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教育层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必须将研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调整与完善,使学科研究不再偏离正常的研究轨道,如此才能够使这一年轻的学科走向成熟,取得骄人的发展成绩。

二、我国教育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经济研究中各种问题及不足之处的逐渐暴露,相关专家及学者纷纷对自己的研究行为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经济的应用价值,运用教育经济的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一是提出了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强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概念;二是重视教育经济的投入,科学的利用教育资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放开对教育办学自主、自由竞争的权力;三是更加关注竞争机制和教育市场化改革,不断发挥市场功能作用,调节配置教育资源,以此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保证了人们平等地接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具体的措施代表着教育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

目前教育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探究、调整的阶段,而结合国外很多国家对这一应用性学科的研究现状而言,未来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是较为可观的。随着对这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将更加宽泛,学科的体系也将更为开放;学科研究的内容将不断扩展,甚至会扩张到经济消费的领域当中;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继续教育中教育经济的普及与应用依然是一个关键性的途径;另外,随着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学科将逐步实现与培训经济学的交叉与融合。可以说,未来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是较为乐观的。

三、结论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教育工作及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经济学在当前的发展现状并没有达到相对完善的水平,各种研究及应用上的不足之处依然存在,因而相关专家及学者应当及时作出调整,以便于使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更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为成人继续教育乃至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提供最科学的学科研究依据及教学理论,进而使该学科在教育及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其应用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金星、陈志丹:教育经济的理论释义与价值实现[J].东南学术,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