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婴儿护理方法

婴儿护理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婴儿护理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婴儿;游泳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78-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深化改革,人们对于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护理工作应当由“将疾病作为核心内容”的护理模式转变为“将患者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240例游泳抚触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240例游泳抚触婴儿的临床资料,240例游泳抚触婴儿中,男130例,女110例,胎龄在36周-40周之间;出生体重在2500-4100g之间,出生1min时的Apgar评分在8-10分之间。所有婴儿、产妇均健康。将240例婴儿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120例,对照组120例;两组婴儿在出生体重、性别以及年龄等多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具体方法:

1.2.1树立以婴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深化人文意识。

1.2.1.1爱护婴儿,尊重家长。护理人员应当具备一个比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积极主动的与家长交流、沟通,保持微笑的表情,亲切的言语以及温和的态度,使婴儿得到最佳的护理服务。

1.2.1.2重视人文意识的提升,转变护理理念。现阶段,大多数家庭均为独生子女,因此婴儿必然会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心;婴儿游泳抚触护理工作中的水温、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等多个方面,都是家长关注的重点事项,护理人员一旦出现操作失误等不良状况,则会导致护患关系紧张,甚至升级为医疗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重视自身人文意识的加强,给予家长充分的理解。

1.2.2重视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2.2.1医院管理人员应当加强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选拨优秀的护理人员到医疗水平更高的医院中进修,或者聘请医学专家讲座,使护理人员了解与掌握婴儿游泳抚触护理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

1.2.2.2护理人员在婴儿游泳抚触护理工作中,应当严格按照护理标准、流程进行,善待婴儿,增强家长的信任。

1.2.3重视人文关怀环境的有效建设

1.2.3.1医院管理人员应当在游泳抚触区域中,设置喂奶间、接待间以及游泳抚触间等,在区域内部的墙壁上张贴一些色调柔和、色彩鲜明的画纸,创造一个良好的护理氛围。游泳抚触见应当舒适、明亮、整洁以及宽敞,还要与其他医疗间区分开来,采用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窗与接待室连接在一起,这样能够方便家长观看游泳抚触护理工作的实际状况。

1.2.3.2为家长提供一个全程的导诊服务,在医院内部中设置路标指示牌,告知家长正确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增加家长的婴儿护理知识。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P

3结论

按照婴儿在心理、生理上具备的特殊性,在婴儿游泳抚触护理工作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婴儿的抗力能力,减少婴儿的紧张感、焦虑感,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

本研究中,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在婴儿游泳抚触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家长对于护理知识的掌握,进一步了解婴儿游泳抚触护理工作,不仅能够提升护理质量,还能够促进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疼痛管理;新生儿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07-01

新生儿在出生以后就具有比较强的感受疼痛的能力,但是承受疼痛的能力比较低,反复的疼痛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损害,因此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会给予大量的适度疼痛操作,以此来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于是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护理中必须要给予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本文笔者对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护理中实施了疼痛管理,并且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其中男性婴儿56例,女性婴儿44例,年龄6-8天,平均年龄为4.12+0.12天,平均体重为2.82+1.10千克,100例婴儿在出生以后均没有接受疼痛刺激,同时所有婴儿的生命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然后将100例婴儿随机分为两组,50例为对照组,50例为疼痛干预组,并且两组婴儿在性别、体重、年龄与生命体征现象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婴儿给予常规护理,而对于护理干预组的50例婴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适度的疼痛管理,疼痛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婴儿的护理,护理干预的护理主要包括包裹襁褓和保持屈曲,护理人员必须要用双手平托婴儿的头部与双脚,使婴儿呈现屈曲,然后运用鸟巢式的方式将新生婴儿包裹起来。其次就是喂养护理,母乳喂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婴儿止痛方法,因此在疼痛操作中,给予婴儿母乳喂养可以有效降低婴儿的哭闹。再次就是改善婴儿的居住环境,因此在疼痛干预护理中,护理人员必须要尽可能的降低婴儿居住环境中的噪音,将房间的光线强度调节到婴儿能够适应的强度,这样可以提高婴儿承受疼痛的能力,其次在婴儿疼痛操作中,舒缓的音乐能够有效转移婴儿对疼痛的注意力,因此在婴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播放一些比较舒缓的轻音乐。最后就是婴儿的抚触护理,抚触护理是婴儿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疼痛干预的婴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在婴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轻抚摸婴儿的头部以及面部,让婴儿能够感受到外来的关心,进而能够消除婴儿的焦虑以及对疼痛的注意力。

1.3 评价方法

参照新生婴儿疼痛评估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婴儿的哭闹程度、表情以及觉醒等指标,总分为7分,分数越高,婴儿的疼痛程度就越大。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数据资料都采用平均数加上公差的形式,并且对照组与疼痛干预护理组之间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婴儿刺激时的疼痛程度比较

由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显示,对照组50例新生儿中在疼痛刺激时表现轻度疼痛的有25例,中度疼痛的有20例,重度疼痛的有5例。护理干预组的50例新生儿中24例新生儿中变现为轻度疼痛,21例表现为重度疼痛,5例表现为重度疼痛,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婴儿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之后的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新生儿在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后,两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都有所降低,但是疼痛干预护理组的婴儿疼痛程度降低比较明显,具体数据如下表。

3讨论

新生儿承受疼痛能力的比较弱,为了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承受能力,护理人员通常会给予新生疼痛操作,但是过度的疼痛操作会给新生儿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疼痛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常规的新生儿护理中,护理人员通过护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对照组的50例新生儿中,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后的疼痛评分改善并不是很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采取有关的护理措施来降低新生儿的疼痛。

疼痛管理是现代临床护理的发展趋势,是降低新生儿护理中疼痛的主要途径,对于降低新生儿疼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述结果中可知,护理干预组的50例新生儿中,新生儿疼痛刺激半小时后的疼痛评分有着明显的降低,因此疼痛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因此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在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加强疼痛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新生儿的护理效果。首先,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新生儿居住环境的管理,尽可能降低那些不利于新生婴儿的噪音,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外界环境对新生儿的刺激,同时还应该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这样可以有效分散新生儿的注意力,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其次,护理人员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疼痛的护理,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总而言之,疼痛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应用。

4结论

新生儿由于疼痛承受能力比较低,常规的护理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痛苦,不利于新生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而新生儿护理中的疼痛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承受能力,进而提升其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电芳.疼痛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年7期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社区体验式教学;儿科护理

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1941年迁居英国的德国教师科翰(kurt Hahn)在威尔士成立了一所"户外学校",用来训练军人、工商业人员、学生等群体的生存、管理能力以及心理、人格品质,由此创立了体验培训机构的先河[1]。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教学中也开始了体验式学习的探索。这种教学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中小学理化教学、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职场培训等课程中,如案例式教学、角色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情感体验式教学等形式都属于体验式教学的范畴。

《儿科护理学》是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分为理论与技能操作两部分。在传统的《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所有的实践课程均使用婴儿模型模拟护理过程。为了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所在学院的护理班学生进行了社区体验式教学实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入学的护理专业大专班学生,均为女生,年龄18~20岁。随机选取40名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各为20名学生。

1.2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接受相同的课堂理论授课和婴儿模型示范护理操作。学习结束后实验组进行以下干预试验:将实验组20名学生随机分为10个学习小组,在社区服务站里,设置免费示范3~12个月龄的健康婴儿的护理点,并与10名婴儿家属达成口头共识,在每周二下午,带婴儿到社区服务站里,让学生与婴儿接触,练习与婴儿沟通技巧,并向家属传播护理知识,10组学生每周轮换,分别与不同的婴儿接触。试验期为1个月。对照组在实验室采用婴儿模型进行练习。

1.3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试验结束后,分别从体重测量、身长(高)测量、更换尿布、婴儿盆浴、约束、配乳、乳瓶喂乳共7个方面进行评价。学习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访谈,内容包括:①是否乐于接受体验式教学?②在体验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③体验式教学对你的学习效果产生了哪些影响?④你认为体验式教学对以后从事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2 结果

2.1干预前后各项操作成绩比较 为期1个月的试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护理操作成绩评定,见表1。两组学生在体重测量、身长(高)测量、更换尿布、婴儿盆浴、约束5个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学生成绩无统计学意义。

2.2实验组学生访谈结果 在试验结束后,接受访谈的实验组学生全部愿意或十分愿意接受体验式教学,见表2。在遇到困难和问题中,主要集中为:在课堂或婴儿模拟护理中,从未考虑过真正的婴儿是活泼好动的,以至于面对的时候无从下手;缺乏对护理婴儿力度的掌握;婴儿的哭闹使得普通的护理变得异常困难;与婴儿交流存在困难。有90%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对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对以后从事工作的影响,有20%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适合从事婴儿护理相关工作,30%的学生认为自己特别喜欢这样的工作。其余50%的学生认为这是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以后工作性质的选择。

3 讨论

3.1社区体验式教学的循环模式 卡瑞特体验式教学模式一共有六部分组成(图1中椭圆形框)。感知作为新学习的开始,然后进入体验,然后进入分享交流,进而整合,最后把所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应用。这是一个循环模式[2]。儿科护理的体验式教学与卡瑞特体验式教学模式如出一辙。从课堂教学形成抽象概念(感知),到教师实验室现场示范模型护理(体验),然后由学生在实验室学习模型的护理技巧(分享与交流),进而多次练习深化操作(整合),最后在社区里进行婴儿护理(应用)(图1中长方形)。体验式教学在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视的是实践。试验的结果也表明,单纯在实验室里用模型练习操作的效果,低于在社区里进行健康婴儿护理的效果。

3.2社区体验式教学对学生操作技能成绩的影响 在七项护理操作技能中,实验组有五项操作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体验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社区服务点使学生进入到真实护理工作情景中,有助于培养爱心和工作耐心,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处境和掌握工作要领。因此,在试验期结束后,参加社区体验式教学的学生操作技能成绩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3.3社区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社区体验式教学与学生的理论学习是同步的,与毕业前一年的医院临床实习是完全不同的。在进行职业素养训练的时候,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儿科护理,增加学生对专业认知力的理解,从而在心里层面上接受和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对于专业认知不清,左右摇摆的学生,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能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专业的认识。但对于学习主体来讲,由于兴趣爱好各异,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体验也会有所不同[3]。一少部分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学习,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否将来真的能接受这样的工作形象,从而更好进行人生规划。

4 小结

总之,社区体验式教学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能充分发挥护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专业学习的情感水平和技术水平,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在专业认知程度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该方法的应用在国内的仍在探索阶段,本文证明了该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希望能为专科护士的培养提供一条优化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梁园园,江智霞,张永春.体验式学习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0):880-882.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母乳喂养;影响因素;护理措施

作者单位:130021吉林省人民医院

自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们通过对100例21~26岁年轻产妇进行1对1护理,重点放在鼓励产妇接受母乳喂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选择21~26岁年轻产妇100例,进行一对一护理,用各种方法让产妇接受母乳喂养。除2名因身体其他疾病暂时不能喂养外,其他98名全部自愿接受母乳喂养。

2 影响因素与护理措施

2.1 母亲对母乳喂养认识的误区 认为母乳喂哺孩子后会影响体形,导致下垂,缺乏耐心,不忍婴儿啼哭放弃喂哺。

护理措施:孕妇入院后责任护士及时对其母乳喂养方面知识的宣传,尤其母乳喂养的好处,劝其接受母乳喂养。反复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如:①母乳营养全面,比例合理,适合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抵抗力和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② 可增进母子感情,促进产妇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并降低母亲乳腺癌的发病率,延长排卵期,避免受孕。③温度适宜无污染,喂养方面节省人力,并可减少家庭经济上的开支。

另外讲解婴儿啼哭也是一种肺部运动,不用担心,一旦哺喂成功,母子均可受益。

2.2 喂哺姿势不正确,不能使婴儿含住而放弃哺乳。

护理措施:护士协助并指导产妇采取正确的喂哺姿势。正确的喂哺姿势为:母亲取端坐位或侧卧位,全身放松,怀抱婴儿,母子胸腹紧贴,婴儿下颌正对,使婴儿口含全部及大部分乳晕,避免婴儿斜含而在吮吸时使滑出。母亲一手拇指与其余四只相对托起,放入婴儿口中并轻按,注意防止堵塞婴儿鼻孔而致呼吸不畅;喂哺完毕后轻按婴儿下颌,将取出,并将婴儿抱起伏于肩上,轻拍其背部使胃内气体溢出防止婴儿吐奶。

2.3 发育异常:如凹陷,过大或过小、过短;乳腺管开口有堵塞等。

护理措施:①乳腺管开口堵塞时,不要急于用吸奶器或大人帮助用力吸吮。这样容易引起皲裂,产妇疼痛。正确方法应在及乳晕处涂适量植物油,然后用热毛巾敷于整个上,30 min后取下毛巾,用手掌顺时针轻轻按摩;5~10 min后,用手拇指食指由内向外轻轻捻搓5~10 min,然后用清水洗净上的植物油,让婴儿吸吮。反复几次后乳腺管自然畅通了。②过大、过小或过短、凹陷者,可指导产妇取下奶瓶上的奶嘴扣于乳晕上,用中食指夹持住奶嘴并轻轻按住,使其紧贴,不留缝隙;然后让婴儿吸吮奶嘴。由于负压作用被吸入奶嘴。尽管不够长,但奶水会顺着奶嘴吸如婴儿口中,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凹陷、过大、过小或过短的都会慢慢拉长,能够被婴儿正常含于口中。

2.4 疾患:如皲裂、乳腺炎、肿胀等,由于母亲感觉疼痛尤其年龄小的母亲很娇气很多人因此放弃哺乳[1]。

护理措施:①皲裂:若症状轻可先喂健侧,再喂患侧。喂奶后轻按婴儿下颌,轻轻将取出,然后挤出数滴奶涂于上,并将暴露于新鲜空气中,使干燥,利于愈合。如母亲拒绝哺乳时,应用吸奶器将乳汁收集在一个消毒容器内,再用小勺喂哺婴儿,以防胀奶回乳。也可用奶嘴扣于上,让婴儿直接吸吮。②肿胀:先用毛巾热敷并按摩。拍打,刺激射孔反射,再用吸奶器或手挤压乳汁,一般20~30 min。用手挤压正确姿势为:母亲先洗净双手,将消毒的挤奶器贴近,拇指食指放于乳晕上,其他手指托着,用拇食指向胸壁方向轻轻下压,不可太紧否则可引起乳腺导管堵塞,压力应作用于乳晕下方的乳窦上,反复一压一放。挤压时手指不能滑动应依各方向挤压乳晕,一侧至少挤压3~5 min。

2.5 情绪不良,睡眠不足,影响乳汁的分泌或引起回乳。

护理措施:指导产妇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避免生气,保持充足良好的睡眠。房间保持安静,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白天每2 h喂一次,夜间3 h一次。在睡眠前将婴儿喂饱,母亲与婴儿同步入眠。护士各种操作做到“四轻”。

2.6 饮食的影响

护理措施:不过早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先食用清淡易消化的流食,以补充产妇体内水分消耗,防止迅速胀乳;3日后再进行营养丰富、高蛋白的饮食并补充蔬菜水果,增加进餐次数,多饮汤水。

2.7 喂哺时间认识误差 以往认为泌乳后再喂哺,新生儿刚生下来易呕吐,让其吐净胃内物后再喂哺,以至引起婴儿低血糖,处于熟睡而不喂哺以致脱水发热。

护理措施:因新生儿出生2 h后,血糖降低,易发生低血糖,因此应尽早喂哺。出生后30 min内即吸吮其母亲,一方面使婴儿认识母乳,适应母乳喂养,二是可促进下垂脑生成促乳素促进早泌乳;三是可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复原,防止产后出血。母亲从分娩室返回病房后,即给婴儿喂哺糖水及奶粉,这样婴儿才不至于脱水或低血糖。如此,一旦泌乳新生儿便可吃上母乳。起初母乳分泌不足时,在吸进母乳后,可补充部分奶粉。当母乳可供新生儿半饱时,便可不再添加奶粉了。让新生儿增加吸吮次数,既保证了新生儿吃饱,又可促进母乳的分泌。

综上所述,只要让产妇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我们的护理人员再给予充分的指导,使其采取正确的喂哺姿势,保证良好的情绪与睡眠,合理饮食,及时正确的纠正治疗各种发育异常的疾患,一定能极大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使母乳喂养得以普及,从而促进婴儿的健康成长。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剖宫产;母乳;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38-02

母乳喂养是一种天然的喂养方式,不仅对宝宝的成长有利,对母亲本身也是大有裨益的。宝宝的吸吮能够促进母亲体内分泌缩宫素,这是一种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物质,能够加快子宫复原。但由于现在高龄产妇的增加,剖宫产适应症的扩大,剖宫产呈居高不下的态势,由于剖宫产术后产妇由于活动受限、切口疼痛、情绪紧张等因素会影响母乳的正常分泌,为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我院产科对行剖宫产的产妇提供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产科行剖宫产术的100例产妇的完整资料为临床探究依据,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为23-38岁,孕周365-41周,经产妇2例,初产妇48例,新生儿体重2400-4150g,Apgar评分为7-10分;对照组产妇的年龄为为22-40岁,孕周37-415周,经产妇1例,初产妇49例,新生儿体重2450-4150g,Apgar评分为7-10分;以上产妇均为发育正常,均采取硬膜外麻醉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无其他产科并发症,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产妇接受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宣传母乳喂养方法,产妇平卧6小时后,由护士指导产妇与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实行母婴同室,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鼓励产妇按需哺乳,术后6小时开始进食清淡流食。

122 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有针对性的促进母乳分泌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加强产前健康知识尤其是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使产妇做好母乳喂养的心理准备,可实行术前喂奶的模拟训练,并向产妇解释剖宫产所用的药物通过母体的代谢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树立产妇及其家属对母乳喂养的信心;②术后除了密切观察产妇的病情变化外,由专职护理人员指导产妇的正确哺乳方法,产后30分钟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与婴儿尽早进行皮肤接触与吸吮练习,每次可持续20-30分钟,并向产妇解释婴儿早吸吮可训练婴儿的吸吮能力,使其适应母亲,且有助于泌乳素的分泌;③术后第一天在产妇完成输液后,拔除尿管,协助产妇自行排尿,鼓励产妇多下床活动,解释目的为促进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利于产后康复;④鼓励产妇术后6小时进食流质食物,加强营养支持,促进乳汁分泌,建议产妇多进食促进泌乳素分泌的汤汁,并保持充足的睡眠,当泌乳量达到一定要求时可恢复普食;⑤指导产妇与婴儿进行情感交流增强母子情感,如亲吻、说话、抚摸等,协助产妇以正确的方法按摩,对进行热敷与挤奶;⑥由护理人员疏通产妇乳腺管,当产妇无瘪而软的现象时,护理人员将托起,拇指与食指适当用力捏挤出乳汁,鼓励产妇做到勤哺乳,每次哺乳前用温水擦拭及,有利于乳腺管的疏通。

13 泌乳量观察标准 观察产妇的胀奶程度、哺乳后婴儿的动作、面部表情来判定泌乳量等级[1]。若喂养后婴儿仍伴有哭闹现象、有觅食表现,且产妇在哺乳前后无胀奶感则看作泌乳不足;母乳喂养后,婴儿仍似未满足,哭闹减轻仍有觅食表现,产妇在哺乳前后胀奶感一般则看作泌乳情况一般;经母乳喂养后,未见婴儿哭闹,可安静入睡2小时以上,表情舒适,婴儿大小便正常,且产妇在2次哺乳期间有奶胀感视为泌乳情况良好。

14 有效吸吮判断标准 婴儿仅将部分含入口中,或仅在表面则判定为吸吮无效;婴儿双唇包含母亲或大部分乳晕,双颊鼓起,吸吮有节奏并有吞咽动作则视为有效吸吮。

15 泌乳初动时间判定标准 泌乳初动时间是指婴儿分娩后产妇感觉乳胀,挤压时第1次乳汁排出的时间。无奶为完全无乳汁分泌;奶少为喂养后婴儿仍哭闹,无法安静入睡;奶中则为婴儿吸吮完后没有乳汁流出;奶足即喂养后仍有乳汁流出[2]。

16 统计学方法 观察结果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用χ2及t检验分析数据。P

2 结 果

21 分析两组产妇泌乳的初动时间及母乳量使婴儿饱腹时间,见表1和表2。

3 讨 论

母乳是天然的和最理想的哺育后代的食品,母乳的营养成分较牛奶完备,成分配合适当,而且安全不易污染,尤其适合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选择用奶粉代替母乳,忽略了母乳喂养对婴儿及自身的好处;另外,影响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原因是剖宫产,产妇术后伤口疼痛,担心手术用药对婴儿造成影响,活动受限引发的紧张焦虑等不良应激反应会影响到乳汁正常分泌,因此,常规的剖宫产术后护理并不能满足于母乳喂养的护理需求[3]。本次采用针对性母乳分泌干预护理的50例患者的母乳喂养成功率达到了100%。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都以极高的耐心与责任心来执行工作,为产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协助,鼓励产妇和家属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自珍,于小华,胡小平护理干预对促进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1)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第6篇

婴儿抚触可源于古老的按摩,又被现代人赋予了更新更科学的内涵。它作为一种自然的新型的医疗技术,受到国外专家认可。

为了提高广大妇产科医务人员和准妈妈、准爸爸科学孕育宝宝的知识水平,作为宝宝出生摇篮之地——医院应抓住宝宝的宝贵时机,开展好宝宝的抚触护理,为优生优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生儿抚触是经过科学的、有技巧的抚触,是通过医护人员和母亲的双手触摸婴儿皮肤的一项技术,通过与宝宝的密切接触,使大量温和良好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产生良好生理效应,增加宝宝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减少哭闹,刺激宝宝的淋巴系统,加强免疫力和应激力,并能促进疾病儿童的康复,还可促进婴儿正常睡眠节律的建立,减少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增加睡眠,减少哭闹。抚触不仅仅是皮肤接触,而且还是视觉、触觉、平衡觉的综合信息传递,有利于婴儿智力发育,尤其是情商发育的提高。

母亲和护士对婴儿充满爱意的抚触,使宝宝增加了安全感,皮肤不仅是感觉器官,同时也是情商器官,通过抚触,可以促进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思考和判断力,应变能力更加成熟。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优生优育观点不断增强,作为每家医院产科病房追求的目标不仅只限于母婴能健康安全出院,更为重要的是为宝宝将来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孩子自身素质及心理平衡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平台,抓住宝宝有利时机,重视新生儿抚触护理,做名能确保婴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开拓者。

1 抚触的准备

1.1 人员培训 选拔工作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学习班,播放VCD光碟,使护士掌握婴儿抚触工作的准备、方法,充分认识抚触对家庭社会的重要性,做好充分的理论及技术操作准备,更好地开展抚触工作。

1.2 环境要求 房间内温暖舒适,室温26 ℃~28 ℃,播放柔和优美的音乐,备皮肤润肤油、爽身粉、干净衣服、毛巾、尿布,护理人员应双手干净,温暖,指甲剪短、磨平。

2 抚触方法

2.1 对象 自然分娩及剖宫产的正常新生儿、早产儿。

2.2 时间 婴儿每天可抚触2次,每次15 min,抚触应安排在2次喂奶之间、睡觉前、早上婴儿洗澡后、下午换尿布后。

2.3 步骤 (1)婴儿仰卧,轻轻按摩头部,并在宝宝的上下唇用拇指轮流画一个笑容。(2)婴儿予仰卧,抚触者双手放在两侧肋缘,右手向上滑向宝宝的右肩,复原,左手以同样方法进行。(3)婴儿仰卧,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脐部,脐带未脱落前,请勿按摩该区域。珍贵的亲情体验,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次抚触,都是抚触者和宝宝共同的心灵语言。(4)婴儿俯卧,双手平放背部,从颈部向下按摩,然后用指尖轻轻地按摩脊柱两边的肌肉,再次从颈部向底部迂回运动。(5)婴儿仰卧,将婴儿双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从上臂到手腕部轻轻挤捏,然后用手指按摩手腕,用同一方法按摩另一只手。(6)婴儿仰卧,按摩婴儿的大腿、膝部、小腿,从大腿至踝部轻捏。然后按摩踝部及足部。在确保脚踝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用拇指从脚后跟按摩至脚趾。

2.4 注意点 抚触时应避开婴儿乳腺,脐部脐带没脱落时禁止抚触,婴儿抚触最好是在宝宝出生后第2天开始,动作一定要轻柔,婴儿如哭闹后,肌张力高,应暂停按摩,安静后再做,抚触时应与婴儿友好交流,面带微笑,语言轻柔。

3 抚触的益处

3.1 抚触能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婴儿抚触能增加迷走神经张力,使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增高,激素分泌增多,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由于吸收能力增强,所以做抚触的婴儿体重增加明显,睡眠增加,不爱哭闹。曾经有研究发现,经常进行触觉刺激能平均每日相对增加体重21%和47%,使机体免疫力和应激能力得到提高,有益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3.2 抚触可促进婴儿心理健康发展 婴儿出生前生活在妈妈温暖、舒适的宫腔里,出生后失去了这样的环境,所以爱哭闹,抚触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充满爱意的抚触,使父母把自己的爱意传给宝宝,让宝宝多了安全感和自信感,有助于稳定情绪,减少焦虑。皮肤不仅是触觉器官,也是情商器官、社交器官,早期婴儿扶触,密切地亲情交流,亲子互动是情商发育的关键要素,一个人成功与否,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抚触可使婴儿成长过程中增加自信心,不依赖,能养成独立性,增加对事物思考和判断力,妈妈温柔的抚触,使婴儿感受到关爱,这种关爱将伴他一生。亲吻拥抱增进母子感情,抚触操作非常简单易掌握,是最自然有效的育儿方法。

新生儿抚触这一新型的护理技术拉近了医护人员与产妇家属的距离,关系变得亲近,护患双方心情都很愉快。

新生儿抚触给宝宝带来了更健康、更安全的成长道路,也给新生儿父母带来了放心、方便和实惠,给医院带来了广泛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对维护爱婴医院的荣誉也有极大的帮助。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剖宫产;母乳喂养;临床护理

母乳中富含的营养物质较为丰富,能够为婴儿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促进婴儿健康成长。但由于产妇行剖宫产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母乳喂养率降低。因此,医疗工作者必须对剖宫产后的母乳喂养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目前,笔者所在医院对剖宫产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母乳喂养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8例行剖宫产产妇,将入选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所有产妇均无产科并病症,均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下采取宫下段剖宫产。其中,实验组年龄21~42岁,平均(26.5±3.2)岁,孕周37~41 w,平均(40.3±1.8)w;对照组年龄19~41岁,平均(25.3±1.7)岁,孕周38~41(39.5±2.4)w。两组剖宫产产妇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产妇行剖宫产后,密切观察产妇体温变化、阴道出血情况,并指导产妇合理饮食。实验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母乳喂养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 产妇行剖宫产,往往心理上会表现为恐惧、紧张、敏感、情绪不稳定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对行剖宫产产妇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干预,与产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与产妇进行沟通。术前,为了消除产妇心理上的紧张、恐惧感,应给予产妇讲解行剖宫产的安全性,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1]。术后,由于产妇切口疼痛,再加上受留置导尿管、输液等方面的影响,使其容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脆弱、敏感等心理,从而无心哺乳婴儿,对此护理人员除了要与产妇进行积极沟通以外,还要随时了解产妇的需求和心理上的顾虑,尽可能产妇各方面的需求。

1.2.2疼痛护理 剖宫产术后切口有强烈的疼痛感,在产妇疼痛的刺激下会影响到婴儿哺乳。因此,为了使产妇疼痛感得到缓解,一般使用布比卡因镇痛药,使用该镇痛药不会影响到母乳的哺乳量及喂养成功率,不但能够缓解产妇疼痛感,还能有效提高产妇休息、睡眠质量和促进催乳素分泌。

1.2.3早接触、早哺乳 对于初产妇来说,由于生产后心理上还不能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故为消除母子陌生感,应将母婴24 h同室相处,待术后婴儿得理完毕且产妇意识恢复后,应将产妇与婴儿尽早接触,有利于产妇尽早进入母亲角色,并能让婴儿尽早吸允。母乳富含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不仅能为婴儿提供必需的营养,而且能增强婴儿抵抗力和免疫力。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第一次母乳的喂养基本方法和技巧,虽然此时产妇乳汁不多,但有利于保护婴儿消化道。同时指导产妇找到舒适的哺乳,有利于尽早实现哺乳。

1.2.4哺乳指导 产妇在哺乳时采用合适的,一般采用一坐位或半坐位,可提升婴儿含接及哺乳成功率。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行剖宫产的产妇术后可能会出现切口疼痛感,从而不利于采取最佳的哺乳。此时,医护人员可以告之产妇由于手术切口是横切口,所以可以采用半卧位或者半坐位进行哺乳,这样可最大限度减少不良而引起手术切口的疼痛感[2]。同时,给予传授哺乳的基本技巧,及时解决产妇在哺乳中出现的任何疑问,若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避免产妇产生不良心理而影响哺乳。

1.2.5哺乳方法指导 产妇将婴儿一手抱住,可将一软枕垫在婴儿臀部,将婴儿胸部紧贴母亲胸部,为避免产妇在喂养时贴近婴儿面部而导致婴儿窒息,应指导产妇用手将托住,手成"C"字型,确保婴儿含住全部。喂养期间为减轻胀痛感,应两侧交替吸吮。

1.2.6护理指导 针对乳罩头凹陷、扁平的产妇,产后可以采用牵拉方式或采用吸奶器反复抽吸的方式纠正,直至突起之后再让婴儿吸允。针对出现肿胀的产妇,为缓解肿胀可协助将多余乳法挤出,或用热毛巾湿敷,若在哺乳时发胀,喂养前应先挤出少量乳汁。对于少乳、无乳的产妇,可对进行按摩,20 min/次,2~3次/d。哺乳后为避免引起毅裂或疼痛,一般哺乳完成后应将婴儿下额用手轻轻压住再将慢慢放开,若产妇因强行拉出而出现毅裂,可以在及乳晕处涂抹上乳汁,这样对表皮具有修复作用。此外,还应每天对产妇、乳晕进行清洗。

1.2.7饮食指导 一般产妇术后通气后可进少量流食,待2~3 d后可进普食,尽可能多食鸡汤、猪蹄汤、鱼汤等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同时也要多食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食物,为产妇补充足够的营养,有利于产妇术后身体恢复,并且能确保产妇足够的泌乳量。

2结果

两组产妇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85.3%、64.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剖宫产产妇实施早期母乳喂养护理干预,能在剖宫手术前消除产妇不良心理,且剖宫产术后对产妇采取镇痛护理,能够使产妇切口疼痛感得到缓解。为消除母子陌生感,应将婴儿尽早与产妇接触,有利于实现早哺乳。此外,护理人员指导产妇舒适喂乳及护理、饮食指导,有利于确保产妇足够的泌乳量,从而提高产妇纯母乳喂养率。

参考文献: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第8篇

母乳喂养是婴儿最理想的喂养方式,也是促进小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的优越性已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然而哺乳期因凹陷或扁平直接影响了婴儿获取母乳,从而影响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为成功地进行母乳喂养,孕妇最好在孕期就做好喂哺的准备工作。凡平坦、内翻或内陷的准妈妈,应该尽量在产前进行纠正。如果孕妇产后还没有矫正内陷,而又想母乳喂养,以下方法和措施,能够大大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1 孕期宣教

孕妇做孕期检查时,就应该指导其做好乳房的护理,保持乳房的舒适,随着孕期的增长,乳房也随之相应的丰满,切忌因美观过度的束缚,文胸以棉质品为佳,防止纤类的细小纤维堵住乳腺管开口,发现凹陷者不能熟视无睹,应早期给予干预,采用吸乳器将外拔,再用指腹按摩,边按摩边牵拉,每天不少于10分钟。

2 心理护理

凹陷的产妇往往会有担忧、恐惧心理,经常怀疑自己母乳喂养的能力,家属也会有焦虑心情,有的在孕期就想放弃母乳喂养。产妇常因授乳困难、婴儿吸吮障碍、哭闹等产生焦虑、烦躁的心理,同时伤口疼痛,婴儿含接困难,不愿母乳喂养。在孕妇产前检查过程中告知孕妇纠正凹陷的各种方法,并且给予实际操作指导。让凹陷母乳喂养成功的产妇与其进行面对面交流,增强母乳喂养信心。母婴同室的责任护士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凹陷的处理方法,鼓励家属积极照顾,调动产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快进行母乳喂养。

3 入院后宣教

对凹陷的孕妇,首先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早产的孕妇做伸展练习,将两拇指平行放在两侧,慢慢由向两侧外方拉开,牵拉乳晕皮肤及皮下组织,使向外突出。再者将两拇指分别放在上、下侧,将向上、向下纵形拉开,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4 掌握正确的哺乳的姿势

哺乳的正确姿势是母亲与婴儿均取舒适的,婴儿身体转向母亲,紧贴母亲身体,婴儿的嘴处于与相同水平,一手托住婴儿,另一手的拇指和四指分别放在乳房的上下方,向方向挤捏,使周围的乳房组织松弛,使相对凸出,用刺激婴儿口唇,诱发觅食反射,当婴儿口张大,舌向下的一瞬间,即将婴儿靠向母亲,使其大口将乳晕也吸入口内。吸吮成功后,挤捏乳房不能松开,直到此次哺乳结束。婴儿饥饿时先吸吮较平坦或内陷程度较深的一侧,因开始时婴儿吸吮力强,婴儿易用口腔压迫乳晕底下的储乳囊,使乳房泌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