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研究

循环经济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循环经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第1篇

循环经济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该种经济模式的本质体现为在能源、物质的循环再生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得到有效实现。在应用该种经济模式的过程中,人类所进行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中均需融合于自然界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中。促进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重用提前条件表现为严格遵循自然界的能量、物质所具有的循环再生规律。

二、管理学研究缺位具体表现

(一)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缺位

循环经济研究中,管理学研究的缺位首先表现为,目前研究所得的成果还不能为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创造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健全的分析工具。在循环经济研究中个,对管理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还存在较多的内在缺陷。因此,管理学研究还无法很好地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求,进而导致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管理学研究存在较为明显的缺位。研究成果缺位具体表现为,管理学研究成果通常较难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检验。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阶段的管理学研究过程中所应用的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缺陷。同时,在管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滥用数学工具的现象还较为严重。解决该种缺位需要加强对我国学术研究评价体系进行有效改革,同时还需积极应用学术研究风尚来进行引导。

(二)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缺位

现阶段,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所需要的理论支撑表现出多样性,囊括了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社会组织行为、企业运营机制等诸多内容。在我国,传统应用的管理学研究路径范式表现出明显的缺位现象。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通常选择单一的出发点展开深入研究,理论范式表现出明显的相互割裂。这种研究范式无法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无指导意义。导致这种缺位状况出现的原因表现在以下结果方面:第一,一些管理学的研究者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定为研究的主要出发点,进而导致管理学和经济学二者相互交融的研究模式形成。第二,直接沿用行为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应用的分析范式,将团体、个人的行为方式作为实施管理学研究的主要依据。该种研究范式普遍被应用于我国管理学研究中。该种分析范式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对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来实现对人进行管理,因此其无法成为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有利管理工具。第三,一些管理学家在进行研究过程中,给予国内基本国情,提出根据实际国复兴古典管理理论这一主张。这种主张实质上是继续使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三)管理学研究缺乏原创性所造成的缺位

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时,企业管理实质上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延伸,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未能按照市场变化来对自身的生产产量、价格等进行调节。所以,我国在,于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相适应的管理学理论还较为匮乏。改革开放后,诸多西方管理理论进入我国,成为经济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趋势。但是西方的理论并不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经济发展。因此,管理学研究必须要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有原创性才能本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解决循环经济研究中管理学研究缺位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企业发展理念

想要还需为政府决策提供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的理论依据,从宏观角度上,必须加强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行为进行统一管理和制约。经济学研究者在对企业发展模式选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将企业假设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具有主体性的理性“经济人”。在不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企业通常不会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即使有利可图,企业也不会直接放弃传统生产模式而选择循环经济。因此,经济学研究者们认为,必须加强法律建设,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促进循环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站在政府规制的角度上看,经济学研究的实施必须具有实效性。但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经济学对人、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适应情境变化的能力均往往被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政策的应用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在管理学中,高度重视人、企业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有效管理来实现对该两种能力进行不断激发和有效引导。对其企业的发展来说,法律及政策的强制、市场优胜劣汰、技术发展等外部压力特别重要。这些外在压力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刺激作用,进而促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被动地遵循相关法规政策。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为内在动力。除了利润的趋势之外,企业社会价值观、企业道德责任感等也对企业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管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加强重视对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塑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

(二)加强企业运行机制建设

经济学研究者认为,在生态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从生产方式、运行机制进行变革。运行机制为企业实施相关生产活动的制度环境,其可促进企业内部形成具有统一性的目标,促进企业的凝聚力得到不断增强,进而使得企业中的各个员工均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企业生产中,真诚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可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会积极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监督,促进企业生产不断向规范化发展。在具有生态化的运行机制中实施生产方式的变革,才可促进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生态企业建设均是重视对生产方式进行变革,而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的建设均较为滞后,因此生态企业建设未能取得理想成效。因此,管理学应加强对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企业目前的运行机制,积极分析其与生态企业建设的适应性。然后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行机制作为试点,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并针对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不断改进,进而促进生态企业建设成效得到有效提升。

(三)企业情境应对策略

在经济学中,基于对宏观政策服务目标进行充分考虑,往往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行为视为是被动的。例如外部性理论的提出就是将企业假设为不负责任的环境中的行为主体。但是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结果显示,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时,通常均可以快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甚至能够预先做出反应。例如随着循环经济相关政策地不断出台,政策的内容从笼统逐渐发展为具体,其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需要主动地进行吸收和消化,通过实际行为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能够更好的适应相关法律政策的具体要求,进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管理上,可通过绩效评价标准变革等方式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当企业微观、宏观环境均不断发生变化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将绩效评价作为对经济效益进行衡量的唯一标准。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过程中,应是将多元利益相关者作为评价的主体,将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的客体,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作为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总目标。由此可见,在管理学中,基于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多元化目标,其可促进企业能够在循环经济环境中得到更好发展,提高企业应用多变生产环境的能力,进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第2篇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目前,世界能源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石油燃料,然而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储量不断减少。研究表明,全球石油储量仅可用54a。同时,利用石油燃料带来的其他一系列急需解决的全球问题,诸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因此,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能够可再生的能源-生物能源上。生物能源(Bioenergy)主要指利用生物的活动,将生物质、水、CO2、畜禽粪便等其他废弃物生产的能源,具有补偿目前石油燃料需求的潜力。同时,在生物燃料的生产、使用以及生物质的合成过程中存在碳、氮循环,因此,使用生物能源会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此外,发展生物能源的优势还在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外汇储蓄以及解决直接与农村发展相关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1国外生物能源的发展

目前,用来制造生物能源的原料主要有各种农林资源、生活和工业废水、城市固体废物和畜禽粪便等。据估计,地球每年存储的生物能源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的10倍,然而目前生物能源的利用量不足其总量的1%,由此可以推测生物能源将是未来最重要的新能源之一。生物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制氢、废水生产沼气、生物质热解液化或固体成型、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秸秆丁醇等技术。目前产量最大的生物能源是燃料乙醇、沼气和生物柴油。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主要以玉米为原料。2007年美国《新能源法案》规定:在2022年之前,燃料乙醇的产量将提高到360亿加仑(1加仑=3.79kg)。随着玉米燃料乙醇的产量增加,导致玉米价格上涨,导致粮食安全问题。因此,科学家们开发了纤维素乙醇。纤维素乙醇是利用秸秆、农作物壳皮茎秆、树叶、落叶、林业边角余料和城乡有机垃圾等纤维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沼气产业主要以农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为原料,生产的沼气可以提供生活和生产所需能源,产生的沼渣和沼液还可用于农业施肥,可以同时达到产能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因此,沼气产业将成为连接循环农业各个环节的纽带和中心,将在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现有30多家公司投入了上百万美元,主要以大豆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而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波兰在内的欧盟国家则以油菜籽为原料,来生产生物柴油;巴西以蓖麻油为主要原料生产生物柴油;日本主要以煎炸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1999年建成了259L/d生物柴油工业化实验装置,目前生产能力达40万t。

2生物能源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简单来说,循环经济是以“废物”资源循环再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实现资源与能源的高产出、循环利用和安全供给。传统的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资源和能源高速消费的基础上的,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都面临着资源和能源匮乏的危机。循环经济考虑到资源和能源的有限性,因此从生产的开端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减量化”,减少资源的浪费;生产流程中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延长资源和能源使用的时间强度;同时在末端产生的垃圾和废品尽量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即所谓的废品回收利用和废物综合利用。因此其从长远来看是一种既节约资源,又节约成本的经济增长方式。环境经济学认为循环经济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提出,以经济为核心,以资源利用为分析对象,核心在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保护环境。从技术层面来看,生物能源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的能源转化,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成为连接循环经济各个环节的纽带和中心,将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河北省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生物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能够为生物能源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目前,河北省耕地面积约为5.988×1010m2,小麦、玉米和棉花每年的秸秆量达6180万t,作物秸杆约2/3被当作肥料或牲畜饲料,未开发利用的秸秆超过1780万t,占可收集资源量的37.73%,因此农作物秸秆资源可开发利用空间巨大。畜禽废弃物年产量约为1.7亿t,用作沼气或加工成新型饲料的不足1%;森林面积约为5.525×1010m2,林业“三剩物”年产量总计约为570万t,是全国该类剩余物的产量大省,可折合标煤约为370万t。另外,河北省境内尚有荒山、荒地、荒滩等土地资源约为5.26×1010m2,适于大面积栽种黄连木、文冠果等含油量较高的树木,发展能源林业。2012年,河北省油葵种植总面积达到了2.69×108m2,总产值约为5.34万t。河北省各级政府长期对生物能源产业给予大力支持。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程。2006年中粮集团与衡水老白干集团签署的燃料乙醇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生产燃料乙醇。近年来,河北省进一步加大对生物燃料和相关生物化工产品的资金技术支持,2015年中粮集团燃料乙醇(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河北省重点发展项目。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几年来河北省形成了以燃料乙醇、沼气、生物柴油为主的生物能源技术措施、管理体系。河北省和国家林业局、中石油联合在邯郸市组织实施了林油一体化油料能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完成黄连木新造林约为2.13×106m2,为今后发展油料能源林基地奠定了基础。河北省在能源林业和农业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高粱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选育出能饲1号、能饲2号和冀甜3号甜高粱新品种3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初步建立了非粮柴油能源植物引种园,引种非粮柴油能源植物150余种,对部分非粮柴油能源植物进行了种子生物学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沼气利用是河北省发展生物能源的重要成果。河北经贸大学通过对高效产酸菌系构建及产甲烷优势菌优化,建立了高固体浓度果蔬废弃物厌氧发酵过程控制技术。生物柴油方面,新奥集团在微藻基因改造、高通量筛选技术、立体养殖、高效低成本光生物反应器技术和工业废水回收技术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建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藻油生产设施,年生产微藻油可达10t以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河北省生物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技术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省内建成并投产的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有64家。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公司燃料乙醇、华药生物丁醇、石炼化公司、武安正和公司生物柴油、河北强民生物质成型燃料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生物沼气经过多年的开发和推广,截止2015年底,河北省累计建成350万户,建成大中沼气工程2500处,总池容积16.8万m3,沼气发电站10座,推广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30万户。2015年世界银行为河北省农村再生能源开发示范项目贷款7150万美元,将投资建设和运行6处沼气设施,把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转化成沼气,为河北省96100户农村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

4河北省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对策

4.1发展循环经济并坚持可持续发展

由于国内外学者认为第一代生物能源主要以糖料或淀粉作物为原料生产乙醇,会引起“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等社会问题。循环经济的关键和核心是“废物”循环和再利用,因此国际生物能源研发的重点是利用农林废弃物发展生物能源,尤其是以玉米秸秆为主的作物秸秆更体现了很高的综合开发价值。目前河北省在全省推广秸秆联户沼气站和生物质发电项目。截至2013年底,发展秸秆联户沼气工程20处,投产秸秆生物质发电厂8座,年利用农作物秸秆216.6万t。因此,应进一步寻求对生物能源和化工产业在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保证全省粮食安全和生物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4.2因地制宜开发多层次的非粮生物能源

根据河北省不同地区自然地理因素,统筹规划,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的非粮生物能源,确保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在燕山和太行山的荒山荒地和宜林丘陵建设以黄连木、油桐、文冠果、橡栎、刺槐为主的能源林基地。在荒地、荒滩、盐碱地不适宜粮食作物种植的地方,可以种植甜高粱、甘薯、油葵等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的作物,发展能源农业。在平原粮食高产地区,重点开发纤维素乙醇、纤维素丁醇、秸秆发电、秸秆沼气技术。在临海地区开发微藻能源,在工业发达的中心城市,建设适度规模的生物柴油生产厂、城市污水沼气生产厂。

4.3创新机制加强生物能源技术研究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行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赢”的战略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科学定量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既是循环经济研究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循环经济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亦成为现阶段中国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和实际操作层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决策课题。

然而,综观国内学者在循环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内在逻辑思路,没有很好地针对循环经济特定的内涵和运行模式进行设计;二是目前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经济领域,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建设模式和措施的研究,针对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很少。鉴于此, 本文首先重点考察了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从中找到符合循环经济特定内涵和实质的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在逻辑思路,在此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循环经济运行基本模式

就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经济发展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传统粗放型经济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它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一一产品一一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第二种是“系统末端治理”经济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模式已经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治理成本畸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如图3所示)。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3R”原则,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一一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考察了循环经济运行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笔者找到了符合循环经济特定内涵和实质的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在逻辑思路,即从经济运行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这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一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该类指标用来揭示经济系统输入端的现状;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即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三是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用来体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于系统内部资源利用的程度;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用来反映经济运行对于系统外部即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指标见上表所示)。

参考文献:

[1]Highfill J,McAsey M.An application of optimal control to the economics of recycling [J].SIAM Review,2001.43(4)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第4篇

杨雪锋,男,经济学博士,博士后,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农经系主任。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学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兼职有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浙江省软科学项目评审专家、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学科评审专家等,为国内多家核心期刊匿名审稿人。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度经济学研究。在循环经济、土地经济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新见解。循环经济研究方面,提出变革经济流程和虚拟交换前置思想,循环经济的学理基础和促进机制,建立循环经济学学科等观点;土地经济方面,提出土地“三位一体”经济属性和土地政策反周期调节机理和政策框架。近年来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培育、城乡统筹发展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生产要素协同整合等领域。

三、研究成果

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学术月刊》、《经济学家》、《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农业经济问题》等权威学术刊物上4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部分观点被引用近百次。由商务印书馆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编写教材2部。主持完成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县域经济民营化制度变迁路径与绩效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重点课题“生态文明知识读本”、浙江省水利厅课题“浙江省水资源定价机制研究”等项目。主持在研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价值链重构与市场博弈的再生资源产业价值实现机制研究”(10YJC63034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机制、路径与模式研究:以浙江为例”(LY12G03021)、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委托课题“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绩效评价与政策优化研究”、“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丛书》招标项目《绿色低碳文明》等。

四、主要论著

1、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独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

2、循环经济学(主著),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一副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循环经济:学理基础与促进机制(主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5、资源与环境管理概论(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2年。

6、资源减量化、信息替代与经济流程的转变,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5期。

7、节约型经济流流程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学家,2005年第5期。

8、制度变迁、企业家效应与民营企业衍生机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9、循环经济研究最新进展,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3期。

10、基于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问题研究,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4期。

11、论循环经济的市场化过程,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1期。

12、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研究,价格月刊,2008年第2期。

13、幸福经济学研究述评,江汉论坛,2008年第7期。

14、循环型产业网络的演进机理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15、地根经济视角下土地反周期调节的机理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6期。

16、房地产真的能救经济吗——信贷扩张、楼市虚热与增长抑制,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

17、土地政策反周期调节的经济逻辑与政策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1期。

18、浙江嘉兴市“两分两换”农村土地整治模式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11年第1期。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第5篇

《规划》提出,将围绕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和循环服务业三大领域,以一系列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为抓手,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将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励农民自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分析指出,“十二五”开局以来,循环经济在工业领域已逐步推进,目前一批示范工程已开始启动,未来有望成为循环经济大体系下率先成熟的领域。而随着新型城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农业领域的循环经济更有望借机异军突起,从而崛起成为新兴的产业市场。

废弃物回收有望率先爆发

据专家介绍,“十二五”开局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三原则已在工业领域开始推进。

去年4月,工信部还首批23项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还将培育1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据了解,此次获通过的《规划》中就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东兴证券分析师认为,未来循环经济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将是不争的事实,后续配套扶持政策的落实将是加速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但是结合目前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普遍认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这一细分子行业已先行启动,将率先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11年10月。国务院专门《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出,到2015年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达70%,以及扶持大企业发展和设立专项废弃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等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介绍,从废弃电器中提取铜、锡等以及从废弃电池中提取汞、锰、镉、铅、锌等再生金属,目前技术已比较成熟,相应的商业化利用前景也很广阔。

循环农业市场更值得期待

尽管工业循环经济已具备产业化基础,但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着重提出未来要大力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十二五”期间,要在农业领域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孟春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和规模农业的推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必要而且现实。而《规划》中提出的生产过程清洁化、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当前备受政策推崇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不谋而合。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加大农村环保整治力度是新型城镇化路径中的重要一环。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1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3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3.1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 突出问题

1、引言

煤炭是山西省的优势资源,但长期以来,山西煤炭产业结构单一、刚性强、风险高、煤炭洁净化发展缓慢。这些问题严重的造成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一方面井下开采、排水引起的土地结构资源破坏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另一方面煤炭企业生产中排放出的煤矸石和煤泥,其作为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却长期未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能源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非常迫切。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6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意见》。

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对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延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具体就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它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流程,基本特征包括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收益,它为煤炭生产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煤炭企业加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实现“十二五”期间规划节能降耗的目标、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环保型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突出问题

煤炭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面临着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制约。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不健全。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但还没有这方面的完整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是一触而就的。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加快完善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通过法律加以引导和规范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打击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的现象。

二是综合开采利用资源技术不高。由于传统煤炭企业发展观念的影响,高科技的使用较少,与煤炭企业相关产业的嫁接力度普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综合装备利用规模不大。对此,政府应鼓励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支持开发技术含量高、废弃物利用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综合利用项目。

三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因为循环经济初期投资大、开拓周期长,企业自身投资建设的资金压力很大。煤炭企业的生产、生活、安全欠账较多,经济基础薄弱,仅靠企业的财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不够的。对此,一是要提供优惠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加大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煤炭企业每年缴纳的排污费给与全部返还,以便用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

4、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应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生产量与排放量。千方百计提高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是进一步营造重视循环经济的氛围。为推进山西省煤炭企业循环发展,山西省专门成立了循环经济促进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组,山西省政府还颁布了《山西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制定了工业企业循环经济的认定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山西省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宣传倡导节约煤炭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推进循环经济,矿区的员工起重要的作用,为此煤炭企业要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倡导生态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观,杜绝对煤炭资源的浪费行为。同时要求煤炭企业都要建立健全煤炭资源节约责任制,将资源节约纳入工作岗位职责之中,纳入日常管理与工作考核之中。

二是加快建立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1)改进开采技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煤炭回收率。对矿井开拓布置和采煤工艺进行改革,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实现规范化生产,对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研究并改进综采煤开采技术,加大边角煤、薄煤层和“三下”煤层的开采力度,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以再循环为得力手段,实现废物的减污减排,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进而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加快技术进步,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1) 结合企业实际引进先进开采技术,积极利用大型采矿设备进行综合机械化采煤,尽量达到采煤设备无轨化、液压化和自动化,引入无人驾驭、机器人作业等新技术手段,有效降低矿山事故,采取环保措施,保护采矿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从而将煤炭开采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

(2) 推进洁净煤技术。在煤炭企业生产中,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废弃物的排放。煤炭企业生产的主要废弃物是煤矸石和矿井水。在生产过程中,杜绝割顶、割底现象的发生,积极采取分流煤矸石措施,从开采源头减少矸石量,并采用煤矸石井下充填技术,尽量减少煤矸石运往地面的数量。推广矿井水循环利用技术,实现矿井水井下的循环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资源开采中的不合理浪费。

3)加大循环经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一批和引进一批具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管理人才、复合型研究人才及高端人才。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等资源,联合培养培训人才。加强对相关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循环经济观念和知识的培训。

三是认真开展整治环境,建设美好生态家园。煤炭企业是典型的资源性企业,因为煤炭的不可再生性,其资源总是有限的,必定要经过“开发、兴盛、衰老、报废、关闭”的过程。因此,不仅要对正在使用的矿井进行整治,从开发源头上减少环境的污染,而且要做好废矿井的无污染处理和再利用工作。对恢复的土地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总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发展循环经济,是完全有条件实现主要污染的最小化排放和矿井水、煤矸石等废物的综合利用。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只有走循环经济之路,煤炭企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红红.促进煤炭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研究[J] .现代商业. 2011年20期

[2]殷涛.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研究与实践[M].煤炭工业出版,2010

[3]张国英,梁文阁.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J].经济问题,2007(1):22 24.

[4]马曙光.浅谈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J] .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0期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第8篇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体系已成为世界的共识,日本、德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其立法实践都走在世界前列。

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立法和实践

循环经济思想源于西方,其后经过四十余年从实践到立法再到实践的发展,已有不少发达国家完成了循环经济法体系的建构。德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而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循环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的国家。分析日本立法实践的主要过程是先在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进行综合立法和单行立法,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并根据实践发展再将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扩展到其他特别领域。

1970年日本制定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该法明确规定了排放工业废物的企业责任。这与当时工业垃圾引起的污染事件屡屡发生以及末端控制的环保理念是一致的。随着环保理念的更新,工业污染控制方式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发展以及对资源综合利用理念的实际运用,1991年出台了《可循环资源利用促进法》。这两部法律分别是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综合性法律,指导着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其他具体法律的制定。

为处理包装与容器废弃物,1995年、1998年日本分别颁布了《包装容器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法》和《家用电器回收法》。这两项立法很好地把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初步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综合立法和具体立法实践之后,随着循环经济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于2000年12月颁布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这是整个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在该法制定后,日本对《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可循环资源利用促进法》都予以修订,以便体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新理念以及与《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相协调。此后又在建筑废物处理、食品回收、政府采购、及报废汽车处理等特别领域分别制定了《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绿色采购法》及《报废汽车再生利用法》。这样,由基本法、综合性法和特别领域的单行法构成的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基本完成。真正体现了循环经济闭循环的理念。

其他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在微观层次上,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行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杜邦化学公司模式。

2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借鉴与启示

(一)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势在必行

为保持立法的稳定性,应当尽量利用已有的立法。目前我国已颁布了《清洁生产法》,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应大力贯彻实施这部法律;现有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有的关注经济利益甚于环境利益,有的还是以污染“末端控制”为基点,难以满足有效防控污染、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循环经济是生产、消费、废气物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综合,仅在生产环节进行法律调控是不够的。

目前循环经济立法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对消费领域的规范,制定《绿色消费促进法》,减少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不合理消费对环境资源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最终处置方面的立法,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控制。循环经济立法要有其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认识上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认为循环经济只是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忽视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和互动。循环经济并非仅属于经济范畴,而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它从单纯的经济及管理转向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旨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

误区二: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单纯地提高资源利用问题,忽视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并非仅限于资源经济学范畴,而是建立在产业生态学基础上的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强调资源系统与环境系统和谐共生。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创建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

误区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政府行为,忽视市场作用和广大民众参与意识。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实质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是文化观念和市场价值取向问题。要解决面临的危机,人类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变革。要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市场推进、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

误区四: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靠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保障,忽视经济手段的引导调节和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当前我国的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惩罚,难以根治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还应利用经济手段,在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上,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继续研发,开发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误区五: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仅是工业企业生产问题,忽视区域和社会层面以及其它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包括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应在重点行业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在重点领域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示范区;同时,也要注重在农业、第三产业等其它产业领域大力推进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循环经济的实施范围

循环经济的实施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在企业内部应实施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物料、能源的使用量,减排污染物,加强物质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产资源,体现“3R”原则。第二,在企业之间实施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和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工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是物和能量多级利用。第三,在全社会范围内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完全价格体系。

现今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能满足循环经济的部分需求,在此基础上逐步修改、制订和完善,为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循环经济的实施还应当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使市场成为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主体,通过完全价格体系的建立,利用税赋转移和补贴转移等手段,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孙文营.对循环经济研究的几点思考[J].南方论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