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转型成功,大庆市又是计划经济转型较慢的城市。处在转型期的人们必将面临各种价值观念的猛烈撞击,教师自不例外,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名与利,如此种种,无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着巨大的冲击与考验。面对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不得不让人产生“不是你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的感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是在一片纯洁空白的处女地上开垦育才的园丁,如何做出心理调适和人格适应,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身人格,以影响和引导幼儿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人格,统指个人内部影响自身行为思想和感觉的特定方式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一般指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和习惯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情感、情绪意志等,并形成人的思想、信念、人生观、伦理观、职业观、社会观、思想政治品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人格适应是指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它社会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既出现合理和不合理、好与坏、宽与窄、重与轻、主与次、积极与消极、坚强与懦弱两种相反倾向之分,人格适应亦指提倡和发展前者,抑制和改造后者,在通常意义上,人格适应既然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

幼儿教师的人格适应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幼儿教师健康的人格有助于培养幼儿学生的人格。教师除了通过传授知识技能、活动、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生活指导等影响幼儿学生的人格外,其本身的人格特征对幼儿学生的潜移默化,是非常深刻的。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养成性格。”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就像艺术大师的作品都体现他们个人的风格一样,教师也根据自己的人格特点在一点一滴地塑造着学生的人格特征。其次,幼儿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个幼儿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正义感,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等等,都会使他成为幼儿学生模仿的样板,而一个幼儿教师的智慧、敏锐、明朗、和谒,足以使孩子们的学习积极在活跃、充满激励、富于想象的教学情境中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得他们的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得以升华。这在大多数幼儿园中,孩子们为他们所热爱的教师而努力学习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根据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活动环境,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取得孩子理解和爱戴。孩子作为教育对象并不是机械的,而是纯洁、幼稚、脆弱的,幼儿教师要与孩子友好相处,关心并且呵护孩子,寻求心灵沟通,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成就。

第二,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创造良好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学生只有在融洽、和睦、温暖的精神环境中,才能愉快地生活、学习、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对幼儿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益,以促使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第三,对自我的了解。“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神庙的名言,自我了解程度深浅也是幼儿教师人格特性。自我了解对于幼儿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和进行有效的教学都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了解自己,比他们要了解孩子心理同样重要。

第四,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人格健康的教师应该能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体验激发和感染学生。尽管教育过程中避免个人情绪的干扰几乎是不可能的,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教师不能对自己情绪的变化加以调控,不仅会导致正常教育工作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五,适度的幽默感。教师的幽默感对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教学充满活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等等。

幼儿教师的人格适应直接关系着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但是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经历一些心理冲突。在面对种种心理冲突情况下,幼儿教师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以增进自身的人格健康?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原则;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24-01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重要的舞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的初期心理系统的形成、人格特点的培养乃至人生发展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幼儿园的硬件、软件等设施的不断完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首先明确了幼儿园的基本职能:保障幼儿生命与幼儿健康。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知道?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会直接影响着他的生理发展。幼儿园如果能在幼儿成长阶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各种有力的办法和措施,保护幼儿心理稳定、健康、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有重要引导意义的。

(二)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人格健全稳定

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家庭环境和关爱氛围,这时候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发脾气、爱哭,乃至自闭、性格怪异等问题。这时候,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幼儿园老师如果能够掌握幼儿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情绪变化,积极引导幼儿心理朝着健康、阳光、开朗的方向发展,就能够促进幼儿人格趋向稳定、健全,幼儿心态变得更加乐观向上。

(三)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乐观的心态,快乐的生活,对于每个人都很宝贵和重要。卢梭曾经于1762年发表的《爱弥儿――论教育》,对儿童的权利与自由做了较为经典的阐释。促进幼儿快乐、开心成长是每一个幼儿园机构、每一个幼儿教师应尽的责任。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稳定的人格,培育良好的心理系统,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二、实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即在人获得应有尊严的前提下使人的体力与智力取得充分的发展。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一种主体际的活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它内含着不同的主客体关系。”主体性原则,即要求老师切实尊重受教育者――幼儿的主体性地位,要努力尊重幼儿的内心需求,从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协同性原则。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自我的封闭系统,而是开放式的多元的发展模式。协同性原则要求幼儿园教师注重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发展性原则。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任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是唯物主义发展论的基本观点。发展性原则要求幼儿园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活动要有前瞻性、发展性,努力适合幼儿身体、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三、实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丰富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教师要积极学习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幼儿健康教育提供智力保障。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让幼儿主动模仿各种形象丰富、有趣的事物,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幼儿理解、思维能力的提升,促使心理健康发展。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同时,老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要领悟自己的语言、行为、动作都会都对儿童人格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要学会引导、教育心理健康知识,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因为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幼儿园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最能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也容易获得幼儿的认可,促进幼儿快乐学习。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策划、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考虑以游戏为主,即寓教育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活动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开展活动中,注意给幼儿自由选择、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主动与家长展开沟通,提高家园合作共育的水平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基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师要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积极主动与幼儿家长展开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多从家庭环境中了解幼儿成长的经历、语言与行为的特点、性格发展的规律,从中找到合理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方法。通过与家长的共同努力,相互合作,让孩子变得勇敢、开朗、自信,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注释: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秀 幼儿教师 素质 构成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103-0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和广度、拥有科技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

一 优秀幼儿教师的特点

1.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

爱护和尊重儿童,是儿童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应给以满足和尊重。那种轻视儿童正当需要,任意屈辱儿童的看法和做法是不符合教师道德规范的。

2.具有认真、执著的态度

优秀幼儿教师应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自觉自愿地给自己加压、加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工作动机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她们的精神境界是高尚的。

二 优秀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职业素质

首先,幼儿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待孩子要以“爱”为首,“爱”的需求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喜欢孩子要真心、对待孩子生活要关心、教育孩子要精心、观察孩子要细心、引导孩子要耐心、服务家长要热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宽容孩子。其次,在教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充分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每一个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博怀和崇高境界。优秀幼儿园教师坚持采用正面教育,以幼儿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特殊的人格魅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健康和充沛的精力,这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另一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强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可见,教师的人格作用不容忽视。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幼儿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而且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既要性格开朗,进取心强,人际关系和谐,又必须有效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更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潜能发挥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这些人格特征,那么幼儿的心理健康势必受到影响,更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培养。

三 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策略

幼师是一门有别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只有把握好时展步伐,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服务于幼儿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幼儿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健康快乐地成长。

1.确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为完成培养目标服务。因此,找准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着学前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前景。立足于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具体目标,对幼儿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愿意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身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楷模。

第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方法,具有较为宽泛的人文和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音乐、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

第三,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能够转化为教育行为。

第四,教师教育能力——具有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等。

第五,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热情、活泼、开朗、豁达、积极向上。培养目标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的培养方向,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高等应用型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够从事儿童社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

2.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激励机制实际上是对教师的素质表现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措施予以肯定和否定的方法,这也是管理科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激励有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两种做法,正面激励是指对职业素质表现突出、工作成绩明显的幼儿教师予以奖励,以促进其继续努力。正面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做法,以精神激励为主,以物质激励为辅。负面激励是指对职业素质较差或工作有失误的教师予以批评和处罚的办法,以推动其提高自身素质的激励措施。负面激励措施能够使个别素质较差的教师产生向上的动力,也能激励更多的教师不断完善自己。

四 结论

总之,幼儿教师要把自己塑造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应加强对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自觉转变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自己善于创新的能力,自觉塑造保证创新的人格,才能在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全面实施以创新教育为灵魂和核心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创设;环境;教师

幼儿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环境创设是衡量幼儿园办园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看重的是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却忽视了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幼儿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正处在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的状态。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促使幼儿积极向上,有助于幼儿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作为幼儿教师,如何来创设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环境呢?

一、教师自身的情绪管理是创设幼儿心理健康环境的前提

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而幼儿每天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比他们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在双方相互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绪感染给幼儿。因此,创设幼儿心理健康环境,教师首先应做到精神饱满、乐观开朗、言行一致、礼貌待人。教师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形成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创设幼儿心理健康环境的有效途径

师幼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尤其是心理健康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用爱心赢取孩子的欢心

爱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对幼儿来说,爱是安全的保障,是快乐的源泉。早上入园时,教师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抹灿烂的微笑,一个自然的,传递着教师对他的爱;日常活动中,教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姿势,亲密柔和的语气,平视孩子的角度,显示着师幼间的平等;教师的一句悄悄话,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不经意的帮助,渗透着教师对他的重视。孩子欢快的心中,爱意融融。

2.用尊重获得孩子的信任

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给每一位幼儿表现的机会,聆听每一位幼儿的心声,注意每一位幼儿的言行,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多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努力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获得幼儿对自己的信任。

3.用赞赏鼓励孩子的成功

幼儿渴望得到成人的关注,渴望被赞扬和被认可。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正确认识和评价孩子。对每个幼儿的长处,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幼儿都感到“我能行”,让赞赏的语言成为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

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创设幼儿心理健康环境的广阔空间

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在各项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环境的创设。

1.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戏活动中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感官,激发幼儿的心智,培养幼儿的社会能力。在游戏时,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强化幼儿的交往技能,培养幼儿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个领域的教育活动中

纲要明确要求:各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艺术、社会等活动的组织,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如,语言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艺术活动,可以陶冶幼儿情操,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社会活动,可以逐步让幼儿养成独立、抗挫折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发展成为心理健康、意志坚强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一日生活是幼儿交往相对频繁,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教师要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盥洗环节,通过排队接水,可以培养幼儿遵守秩序;午休环节,通过整理衣物,可以培养幼儿乐于助人;区域活动环节,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培养幼儿宽容礼让、协作分享等心理品质。

四、家庭是创设幼儿心理健康环境的有力支撑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5篇

在幼儿园里,视觉艺术主要表现形式有绘画、折纸、泥工、手工作品等。那么,如何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发挥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呢?那么,在幼儿进行视觉艺术活动中就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一)培养幼儿对视觉艺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视觉艺术能促进幼儿审美能力,视觉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形式内容,要让幼儿在视觉艺术中受到熏陶和享受,首先要培养他们对视觉艺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扩大视野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动力,幼儿对某样事物有了兴趣,就会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以视觉艺术手段去陶冶幼儿的性格、情操、培养高尚品德,启迪智慧,训练幼儿敏锐的感受和反应能力,促进幼儿对视觉艺术的兴趣及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幼儿审美能力。视觉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幼儿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基础,幼儿学会了绘画、折纸、泥工、手工作品等就能感受到美,幼儿对视觉艺术的喜爱,激起学习视觉艺术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通过观察使幼儿去感受与欣赏大自然的色彩,姿态和意境美,幼儿有了心中的千姿百态的外界事物,才能发展自己的美感,如上绘画、手工、欣赏课时,教师要在幼儿面前展示美好艺术形象,让幼儿欣赏,教师画的范例,不但要直观性,而且要讲究形象、美色、彩美,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为儿童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活动,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二)使儿童个性得到自然发展,幼儿可通过视觉艺术来表达个人的感受。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视觉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幼儿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儿童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儿童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挖掘幼儿的视觉艺术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儿童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而人类社会也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更高一层次的向前发展,这是教育的总体目标。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儿童在视觉艺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

1、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

2、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

3、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富。

4、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视觉艺术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幼儿感到需要时,教给他们一些视觉艺术的知识和技能,这将会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进行创造活动。

(四)完善幼儿的人格?,提升幼儿对美的教育。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幼儿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的目的不是用世界准备好的知识观念去教导幼儿如何接受,而是如何使幼儿成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个体,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自由追求生活的理念。视觉艺术活动为幼儿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其中意义上来说,视觉艺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在视觉艺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包含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正如马克思.德索认为的那样,幼儿创造视觉艺术活动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它是幼儿的一种内部语言,幼儿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泻泄愤怒,流露忧伤。幼儿的视觉艺术创作就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地映照出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以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我们应正确地把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敏感地找到教育的定位点,不要以成人为中心,总想试图教给她点什么,那些刻板的模仿和干扰,只会使幼儿变的小心翼翼而带有功利性地去迎和成人的意愿,从而失去自主的人格。教育应顺应幼儿这种天真活泼情感的表现,使幼儿成为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这也正是幼儿发自本性的人格化的需要。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教学;有效性

幼儿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关键和黄金阶段,幼儿阶段的教学活动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实现幼儿阶段的有效性教学对于个体的成长将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幼儿阶段的教学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能否准确的认识到幼儿阶段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幼儿阶段的有效性教学,对于幼儿阶段的教育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bstract:Early childhood is the best period for individu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the key period of healthy personalities, and it is also the key period for individualit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teaching prone to all parties on pampers, too much control on infants, the tendency to educate infants too early in the form of primary school,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the key task for effective teaching in early childhood, taking "playing game" as the main way of training infa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needing to play a good demonstration effect,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ivate infants independent reflect and hands-on ability.

Key words: infan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29-02

1.幼儿阶段个体成长的特点

幼儿时期是个体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个体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于个体的成长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会影响到个体一生的成长。

1.1幼儿时期是个体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 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这就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在个体8岁之前其能够达到正常智力水平的80%。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于幼儿个体智力的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幼儿阶段教学在个体智力开发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幼儿的智力健康发展,为个体在一生当中全面、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1.2幼儿阶段是个体人格健全的关键时期。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指出:"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它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2]在幼儿时期,个体尚未形成成熟、独立评判标准,对于外在事物的是非优劣缺乏独立的思考与评判。这时,家长、教师以及周边其他伙伴的言行将会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可能他们一个决定和行为的作出都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诸多的外在因素开始广泛的影响幼儿个体人格的成长,优劣是非的标准开始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扎根于幼儿的内心,影响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1.3幼儿阶段是个体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阶段个体尚未形成固定明确的性别观念。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家庭可能因为家庭原因和喜好的因素,倾向于把男孩子当做女孩子一样养活,在穿着打扮上像女孩子一样;而有一些家庭则会把女孩子当做男孩子一样养活,在穿着打扮上像女孩子靠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幼儿在性别上产生一种模糊的认识,幼儿可能对性别不再有那么清晰地认识,产生性别意识的模糊和畸形,对于个体一生的成长可能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幼儿阶段的个体教育中,注重性别观念的准确把握。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中都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正确的生活环境,以有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杜绝不良的性别倾向,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成长。

2.幼儿阶段有效性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幼儿阶段教学中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各方对于幼儿过分宠爱、各方对于幼儿过分管制、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我们认清和分析其中的原因,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改进策略。

2.1各方对于幼儿过分宠爱。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幼儿往往在家庭中处于绝对中心的地位。家庭中的家长、朋友都是围绕着幼儿在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是尽量满足幼儿的需要,对于幼儿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宠爱。这样就给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的难题。在幼儿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幼儿由于年龄、心理的原因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并不太会考虑其他的因素。幼儿在一些具体的行为中容易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趋势和倾向。在这个时候由于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于幼儿往往是十分宠爱的 ,幼儿是很难去考虑老师的规范和要求的。这样在幼儿阶段教学中对于幼儿的有效管理和规范就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怎样把这些家庭中任性调皮的"小皇帝"合理引导为幼儿园里的好孩子,将会是老师和家长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2.2各方对于幼儿过分管制。同各方存在对幼儿的过分宠爱一样,同样存在着各方对于幼儿的过分管制。由于幼儿心理和年龄的原因,幼儿是不具备基本的独立思考和行为处事能力的。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对于幼儿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的尊重幼儿的自,给幼儿以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促进幼儿的思维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潜力得到尽可能大的开发。在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可能担心幼儿过于调皮任性,长大之后不好规范,因此对幼儿严加管教,甚至到了过分苛责的程度。这样一来幼儿一方面个体发挥成长的空间被挤压了,另一方面,幼儿可能会从此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阴影,产生对家长、老师天然的抵触情绪,最终形成一种很难转变的叛逆性格,这样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3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的不良趋势。由于当前社会的环境因素,教育的功利之风日趋严重。各种评比、观摩也此起彼伏,幼儿教育同样没有能幸免,幼儿阶段的教育也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功利化的一面。优秀的幼儿教育就是好的考试成绩,就是幼儿文化知识学习情况的评判。幼儿像小学生一样的背课文、做练习,像小学生一样需要参加各种辅导和培训,这种不良的理念把幼儿教育带到了崎岖的路口,幼儿教育失却了自己的特点,成为了小学教育的单纯前奏。但幼儿阶段的教育并不是仅仅为小学教学做准备的,幼儿阶段教育是要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对于这种准备活动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它使得幼儿承受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压力,极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3.幼儿阶段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3]要实现幼儿阶段有效性的教学,我们必须在幼儿阶段教学中明确幼儿阶段最重要的是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的增加。而"游戏"是适合培养儿童的方式,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就幼儿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同他们一起进行讨论,在幼儿面前老师和家长要时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我们应该做注重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3.1要明确幼儿阶段教学的中心任务。我们不需要明确幼儿阶段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知识的增长。幼儿阶段要为个体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而良好的身心基础。既要保证幼儿拥有健康的体魄,也要保证幼儿拥有充分的理解的权利,这对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幼儿的个体发展特点来看,幼儿并不具备知识学习的最佳条件。幼儿阶段个体更关心的并不是知识,二是外在世界的美丽与其妙。幼儿从对美丽与其妙的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中逐渐认识世界并产生自己独特的想法,形成一定的思考能力。而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幼儿应该考虑的中心问题,而是幼儿需要准备的事情。而这种准备的过程,需要外界对幼儿施加合理和正面的积极引导。幼儿教学工作者会逐渐认识到幼儿阶段教学的中心任务并不是将知识的习得,而是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以及逐渐培养幼儿对于外在美丽和奇妙世界的认知能力。

3.2"游戏"是适合培养幼儿的方式。幼儿培养的方式是多样的,但多样的方式中"游戏"是最理想的。"游戏"可以最大限度的释放儿童的天性,使其充分的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体会"游戏"带给自己的诸多好处。一方面幼儿参与"游戏"是十分便利的事情,这种便利的参与方式对于幼儿来说具有天然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参与到"游戏"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这种培养方式中会感受到乐趣,有利于幼儿身心的良好发展。幼儿在"游戏"这样一种培养方式中,能够在人格、天性方面得到一种天然的释放和陶冶,更容易在与团队的合作中形成一种集体观念的认知,养成良好的性格,对于"游戏"中诸多充满未知色彩的事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对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和智力的开发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3.3教师和家长需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毫无疑问在幼儿阶段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必须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为幼儿阶段是个体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幼儿具备了较强的模仿能力。老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在幼儿面前起到良好的垂范作用,尽可能的把积极、健康、正确的理念和行为展现给幼儿,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对于事物真善美的正确理解,为他们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幼儿时期是个体人格健全的关键时期,幼儿需要我们呈现给他们的是积极正面的形象,这样对于幼儿今后全面健康的成长将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我们身边存在着很多这样鲜活的例子,和谐的家庭、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培养出性格健全、品德优秀的孩子。所以我们要提醒家长和教师要时刻注意在幼儿面前的一言一行,起到一个良好的垂范作用。

3.4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著名教育学学者王策三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教育性的特点,并且教学过程当中有领导存在着。[4]幼儿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培养并不是刻意的,而是我们在幼儿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给予他们的自,让他们从小学会处理一些基本的事情,习得基本的技能。在幼儿跌倒时,我们可以先不着急去扶,看看幼儿能否试着自己站起来。在一次次的跌倒与站立中,幼儿可能会逐渐认识到在遇到困难时,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这种信心的培养对幼儿是十分必要的。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对于幼儿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足够的自信心,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这种自主性的充分给予,对于幼儿来说是有益的,是一种有效、合理的引导,有益于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

幼儿阶段的有效性教学对于幼儿个体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来,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汉澜,王道俊.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78

[2]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10

[3]朱善坤.实施有效课堂的几点做法[J].济南:新校园(理论版), 2010.(11)

[4]王策三.教学论稿(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0-130

作者简介: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7篇

3.幼儿教师几种重要人格特质的培养。尽管目前关于健全人格的一些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和差异,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研究中寻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人格特质:高乐群性、高敏感性、高稳定性、高有恒性和高创新性。如果仔细对这几个积极人格特质作进一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人格特质其实就是包含了认知、情感、意志这3个方面,也即是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人格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1)乐群性。幼儿教育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建立有效的交往,因此,乐群性是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人格特质。首先,与幼儿交往。幼儿教师要做每一位孩子的朋友,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其次,与同事交往。良好的集体将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幼儿园尤其是协作性很强的集体,教师、保育员、后勤工作人员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落实“保教结合”的要求。最后,与家长及社区人员的交往。幼儿教师应与家庭、社区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真正倡导“通过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学习、有效学习”。

(2)敏感性。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环境事件及其变化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反应。这种反应能力是有效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首先,教师的职业敏感性表现在她们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如需要、情感、冲突与困惑)发生变化时,能对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预测,从而帮助幼儿对之做出有效的反应。其次,这种敏感性还表现在教师能时刻清醒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对幼儿产生的心理影响,因而能常常以温暖的、支持的、尊重的、耐心的、鼓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以实现积极的心理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3)稳定性。指教师成熟、持续、保持一致性的情绪特质。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热情饱满而振奋的、真诚、亲切、同情、温和的、耐心的、幽默的情绪特质是学生所喜欢的。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幼儿教师情绪的稳定能防止幼儿看教师脸色行事,避免畏惧和不信任感。首先,幼儿教师的稳定性情绪特质源于自尊与自信。其次,它还在于实施有效的控制与调节。目前,教师将社会期望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要,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形成幼儿教师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达到兴趣、动机、情感的统一是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前提。

(4)有恒性。教师的高有恒性主要指做事尽职尽责、细心周到、有始有终。幼儿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求教师有充沛的精力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首先,有恒性表现在目的明确。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做好教育工作。其次,有恒性表现在一贯坚毅性。由于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等品质的养成具有反复性,所以,教育要做到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5)创新性。创新有两层意思:一是创造新的事物,二是改变事物各要素的位置而使事物出现新的性质。幼儿教师在师范学校接受的艺术教育有解冻思维僵化、拓展思维方式、激发创造灵感的作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使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结合季节、主题、幼儿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幼儿教师的创新性表现为教师完全成为“自由人”: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敢于异想天开,精于新的组合,善于独辟蹊径。有创新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使自己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这样,创造才真正成为幼儿教育快乐之源,生命之源。

[论文关键词]积极人格特质;幼儿教师;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

[论文摘要]在分析已有幼儿教师人格特质研究基础上,选择几种积极人格特质,运用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人格理论,尝试分析了培养人格健全的幼儿教师的策略。

人格培养应成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是以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成长为核心的教育,而在幼儿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影响尤其是教师自身人格的影响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但在当今幼儿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对幼儿教师人格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对幼儿教师的人格进行研究是优化幼儿教师队伍的一条必由之路。 1.关于人格特质及国内幼儿教师人格特质的研究。人格特质最早是美国心理学界提出来的一个描述人格的概念,指构成独特人格的一些相对稳定的要素。幼儿教师的人格特质即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对幼儿、同事、家长、对幼教工作及对自己乃至其生存的整体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独特个性。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现在更有学者认为,人格特质除了反映相关的刺激而产生行为之外,它还能主动引导产生某些自主性行为。自从阿尔波特提出人格特质这一概念之后,人们就认识到人格特质是人格的一个最有效分析单元。国内一些学者运用卡特尔16PF对幼儿教师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一般女性相比,幼儿教师有7种特质存在显著差异,她们乐观外向、轻松兴奋、冒险敢为、感情用事、幻想性高、谦逊顺从、紧张性低。(2)幼儿教师中大部分属于适应型、外向性和感情用事型;(3)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成就希望超过一般的普通人群,但她们中缺乏高创造能力的人才,在新环境中的自我成长能力较低。川另有研究证实优秀幼儿教师在人格特征上与普通幼儿教师有相似之处:高乐群性、高兴奋性、高敢为性、高敏感性、低忧虑性、低世故性、低怀疑性。但关于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幼儿教师人格特质差异性方面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分歧性的结论:一种结论认为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幼儿教师相比,具有高聪慧性、高有恒性、高独立性特点,在专业成就能力、创造能力和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均高于普通幼儿教师。川另一种结论认为优秀幼儿教师在稳定性、特强性、有恒性、自律性、世故性方面得分高,在幻想性、忧虑性方面低于一般幼儿教师。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用语词来确定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积极人格特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研究幼儿教师人格形成的相关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类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即研究幼儿教师的积极人格。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对幼儿教师人格形成因素的分析来唤起人们对积极人格特质的关注,同时强调以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帮助幼儿教师形成良好人格,使他们获得“高峰体验”,以便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教育;幼儿品德教育;健全人格

0 引言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品德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的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了要求。幼儿教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好坏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尤其是幼儿品德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不仅是幼儿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但是遗憾的事很多幼儿学校和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智力教育以及发展,忽视了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1 当前幼儿品德教育面临的危机

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智力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相对而言,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德素质的形成反而被忽视,导致幼儿思想品德教育陷入危机。

1.1 幼儿教育简单化,忽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单纯的认为依靠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游戏就可以完成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而事实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虽然品德教育要借组一定的故事或歌曲,但是故事的讲解和歌曲的学习并不能完成对孩子品德教育的工作。孩子仅仅是表面上理解了这个故事或者歌曲的内容,但是并不能完全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将所学的只是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1.2 单纯的认为幼儿品德教育就是对道德的认识问题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老师对于幼儿品德教育问题了解的不够深入,单纯的认为幼儿品德教育就是单纯的帮助孩子加强道德认识。认为品德驾驭就是教导孩子乖乖听话,不做有损同学、朋友的事情。而事实上幼儿品德教育包括的内容并不仅仅只有这些,责任感、诚实守信以及集体荣誉感都是幼儿品德教育的总要内容。而实际上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旺旺忽视了这些。

1.3 注重智力的提高,忽视品德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和老师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智力的开发,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以及心理以及人格的发展情况。幼儿佳偶是决定孩子一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品德教育的忽视也是幼儿品德教育面临的主要危机。

2 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

2.1 幼儿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根本

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只有在幼儿时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孩子的一生而言,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是无可替代的。同样,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而言,幼儿品德教育同样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2 良好的幼儿品德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需求。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幼儿教育中,如果只是一味的关注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必将会影响未来色会的发展,影响正确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2.3 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总我们也不难发现孩子自私的表现,比如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交流,对公共财务不重视等现象。如果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必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同时,品德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品德,再高的智力水平,再强壮的身体都是不完整的。

3 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方法

品德教育史幼儿教育的关键,因此在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品德教育的方法。总的来说,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1 家庭教育,父母以身作则

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体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式幼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以及父母的行为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从家庭入手,父母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都有利于幼儿品德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些家长学习西方教育方式,采取放任逐流的教育方式。这些孩子多数在爷爷奶奶或者电视机旁边长大。这样的孩子缺少与父母间的沟通和交流,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3.2 学校教育,教师合理引导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在幼儿园,孩子不仅能学到基础、简单的知识、智力水平得到提高和发展,而且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时期是人身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和老师都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正确的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孩子的不来那个行为要及时的制止纠正。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激发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也只有正确、全面的教育才能激发幼儿的潜质,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品德。

3.3 社会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幼儿虽然不会直接单独的接触社会,但是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社会环境的好坏同样对幼儿的品德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国家和个人要共同努力,积极的为孩子的颊囊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下一代良好品德形成。

4 结语

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因此,要及早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问题。自由这样才会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此能力素质,为孩子创造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世界史我们的,也是孩子的。孩子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品德教育是家长和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成长环境;以身作则,为孩子品德形成做好楷模。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规程》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