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创新 思维 创造性

一、如何理解和认识创造性思维

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理解,我觉得大体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2. 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征是它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特征表现为:一是思维的独立性,二是思维的发散性,三是思维结果的新颖性。

3.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4. 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它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

5. 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点原则

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因此物理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绝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1. 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切忌人云亦云,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 求异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复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目标而寻找出新的具有独特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3. 发散性原则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 要注重创设思维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入新课时,尽可能设计一个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前沿科学情景,吸引学生们的视线,使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讲“电阻定律”时设置一个火力发电站的输电线路情景,同时对比家庭进线电路,这样会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想很快地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2. 要注重创设思维发展的有利氛围。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消除抑制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使学生不把自己摆在被支配的地位,而是以共同讨论的姿态进行学习,积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始终处在和谐、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探究绕柱绳的作用力”的课堂教学中,先让两个学生对拉一根绳,其效果不相上下,然后把这根绳在窗户的护栏上绕两圈,一端一个学生,另一端三个学生对拉,比较其效果。为什么绳的两端存在着差异,差异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体验用绳绕在手指上,感觉影响绳的拉力变化的因素,然后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导致绳两端存在差异的原因。这样可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3. 可以巧设疑难,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养成勤于思索、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时,自制半径较大的螺线管且与演示电流计相连,接着左臂伸入螺线管中,电流计不动,然后右臂伸入,电流计却动了,学生产生一片惊奇,激发他们心理上的冲动,让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挽起衬衣袖子,原来右臂上绑了几条长形磁铁。这样,把学生带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 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大凡创造型人才,都具有一种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平时没有事业心、思想保守、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人,能够在事业上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从创造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培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

(2)个性的独立性;

(3)意志的坚定性;

(4)一丝不苟的态度。

2. 给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从课堂环境来说,应该结合课堂和课外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实验思考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从课外环境来说,像组织观察日常的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亲自去动手做实验等等,也都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好形式。从课堂到课外,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3. 加强辐合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由于发散―辐合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所以这两类思维我们应该作为重点加以培养。

综上所述,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除了上述几点外,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和挫折忍耐力,它们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子。根据心理学原理,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显著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

[2]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一、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本质来说是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研制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但不一定是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而只是对思维主题来说是首次出现的和超越常规的,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都可能具有的。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一般具有新奇独特,别出心裁,突破常规等特征,或几个方面兼而有之。

数学王子高斯在十岁时就发现了“1+2+3+……+100”这道题的特点,创造出超乎常人的计算方法,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典故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传颂。高斯和司马光之所以成为我们教育儿童开发智慧的典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计算和救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与众不同的,突破常规的可贵的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

例如我在“相似性三角形的复习课”一节中以下题作为课堂练习:在ABC中AB=BC,P为底边BC上任一点,求证:BP PC=AB2 –AP2 (图略)

几乎所有学生都按照常规方法,用三角形相似对应线段成比例得证;而且比较复杂,仅有一名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他的思路是:以点A 为圆心,以AB为半径作圆A ,并过AP作直径MN,很巧妙的利用相交弦定理,快速得出结论,太妙了,他的这种解法跳出了常规思维模式,使的解题过程简洁、明快、易懂 ,可以说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注意培养观察力,人们常用“聪明”二字来概括人们的智力水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者必然是聪明人。聪明就是耳聪目明之意。聪明首先应当包括观察力。可见观察力就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法”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做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显然,如果缺少了观察力,“发现法”将寸步难行。

2.注意培养想象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都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思维从问题开始,会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对学生来说,要想学的深刻,理解透彻,必须学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思维主要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突破常规,只有发散性达到独特这个要求时,才可能有创造性。

从教学中对题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如变换命题的假设、结论。使学生感到问题比较“新颖”,从而产生“悬念”。这类探索性的题目,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由此产生多种思路,然而,只有通过多种解法并比较,找出新颖独特的“最佳解”时,才能称之为名副其实的优化。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题目解决的多样性,善于比较,提炼出更佳解法,从而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

4.注意诱发学生灵感。灵感,是指人们长时间的思考某一问题,在久攻不克的情况下,忽然受到外界条件的启示,茅塞顿开,豁然贯通,使问题迎刃而解的短暂过程。灵感是人类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认识本质的飞跃,灵感的创新常常导致突破和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规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解题之中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当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敢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了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分类号 B842.1

1 引言

分心抑制是选择性注意的重要机制,其研究的基本范式是负启动范式,它包括位置抑制和特性抑制两种形式,表现在实验中即为特性负启动效应与位置负启动效应。许多研究表明,负启动效应存在个体差异。沈德立、王敬欣的研究发现:特性抑制受年龄影响很明显,在生命全程中存在一个从上升到衰退的过程,小学生和老年人没有发现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但初中生和大学生却具有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在认知失败问卷中得分高的学生比得分低的学生有更小的负启动效应:学困生的负启动效应要比学优生的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负启动效应也比常人小。总之,许多研究都表明,负启动与一种更普遍的认知功能有关。

分心抑制机制贯串于整个认知过程,它能够保证与任务有关信息的内在表征被激活的同时,与任务无关的内在表征也会得到积极而主动地抑制,是思维得以快速、流畅、有效进行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个体内在的认知活动的核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体现,是思维最高形式和核心。所以,分心抑制能力的差异也必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差异。换句话说,分心抑制是影响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认知因素。已有研究还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的人在认知特征存在着某些差异,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选择性注意上的差异,而选择性注意机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分心抑制。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个体的分心抑制能力必然存在差异。但是分心抑制能力在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的个体中是否存在差异,它又是如何影响创造性思维水平不同的个体的,对此,国内外研究甚少,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研究发现,位置抑制和特性抑制在人类抑制系统中具有不同的视觉通道,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加工过程;位置抑制不受年龄发展的影响,但特性抑制受年龄影响很明显,在生命全程中存在一个从上升到衰退的过程,而且,大学生在分心抑制过程中能产生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另外,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在20~29岁年龄段,创造性思维的分数呈多元化,出现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分。此年龄段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较活跃,且均具有一定能力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大学生正处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活跃期,是创造的最佳期。故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王敬欣等人研究中所使用的实验设计程序,对创造性思维与特性负启动效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不仅可为进一步揭示创造性思维和负启动效应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还有助于解释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内在机制,为培养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新的途径和心理学依据。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被试的选取,首先涉及对“创造性思维”的界定。根据文献综述结合本研究的内容,赞同以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等主要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根据这一界定,选用《威廉斯创造力思考活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林幸台、王木荣修订)作为测量创造性思维的工具。从大连八所高校参加创造性思维测验的大学生中筛选出有效被试1049人。将其创造性思维测验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分别选取前30人为高创造性思维大学生,后30人为低创造性思维大学生。这些被试在年龄、性别、年级上相匹配。对两组被试的平均数(M高=5.45,SD=1.53;M低=-5.23,SD=0.8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33.87,df=58,p=0.000),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差异显著。

2.2实验材料与工具

从《汉字信息字典》1级汉字(最常用字)中随机选择10个常用字(词长为1),其中方位字和长度字各占一半:东、西、南、北、中、尺、寸、分、厘、米,它们的音和字型相异,易于区分。

整个实验在同一台IBM电脑上进行,刺激显示和反应时记录均由E-prime软件控制,然后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3实验设计

采用2×2混合实验设计。组间变量为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组内变量为探测显示的目标与启动显示干扰项的关系,分别为控制条件(探测显示中的目标与启动显示干扰项无关)和实验条件(探测显示的目标是启动显示的干扰项),因变量为探测显示的平均反应时。

采用负启动实验范式,启动显示和探测显示依次呈现构成一次试验。启动显示是由这10个汉字中随机选择的两个字构成目标和干扰项;而探测显示的目标和干扰项则是根据实验条件来设定的。保证每一次试验中目标和干扰项是这10个汉字中不同的两个。每次显示的目标均位于屏幕中心,被试的任务是对目标的类别做出按键反应(方位字按鼠标左键,长度字按鼠标右键)。

实验包括60个实验组块(30个实验组组块和30个控制组组块)。每个组块中的启动显示刺激对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探测显示刺激对在水平方向上呈现。而且,为了消除大脑半球功能非对称性和返回抑制的影响,探测显示刺激对要依次对称地出现在左边或者右边视野中。

2.4实验程序

首先,被试坐在计算机前,眼睛与屏幕齐平,距离约为60em。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鼠标的左右键上。

其次,要求被试注视屏幕中心,然后在屏幕上呈现指导语:“请盯住屏幕中央注视点‘+’,在‘+’呈现之后,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汉字。你的任务是又快又准确地辨认屏幕中心汉字的类别。属于方位字按鼠标左键,属于长度字按鼠标右键。其它位置上的汉字只起干扰作用,你越不理会它们,就越能很好地对出现在屏幕中心的汉字作出反应。”

最后,被试按空格键,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练习,所用的练习字与实验用字相同,但只以控制组的配置方式呈现。当被试能完全正确辨认所有显示汉字后,开始正式实验。在完成实验的30个组块后,被试至少休息1分钟,然后继续实验。具体的试验流程见图。

3 结果

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两组被试在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探测目标反应时的平均数及其标准差如表所示。

对实验数据进行双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1)创造性思维组别的主效应显著,F(1,58)=5.04l,p

平均反应时显著长于高创造性思维组的平均反应时。(2)不同实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58)=8.503,p0.05,这说明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两组的反应时的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控制条件下的反应时。

负启动效应是指被试在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比在控制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延长的现象。为检验两组被试是否均产生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分别对两组被试在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低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的被试在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差异非常显著,t=3.738,df=29,p0.05,因此,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组被试没有产生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

另外,对实验条件下与控制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实验条件下,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低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t=2.474,df=58,p0.05。这表明,在控制条件下,两组被试对汉字材料识别的认知加工速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实验条件下,影响被试做出反应的因素并不仅仅是被试对汉字材料识别的认知加工速度,还可能受到分心抑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的被试的分心抑制能力存在差异而导致了这一结果的产生。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低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的被试产生了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而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组被试则没有产生特性负启动效应;两组被试的特性负启动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即特性抑制能力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变化。

这可能与不同创造性思维能力个体的生理机制不同有关。由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活动区域是额叶,大脑皮质激活状态对创造性思维存在重要的影响,低水平的皮质激活,特别是低水平的额叶激活,较有利于创造性。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的被试,其额叶激活能力或水平应低于创造性思维能力低的被试的额叶激活能力或水平。在特性负启动任务中,抑制可能与额叶有关,表现为被试的特性抑制能力越强,额叶的激活能力或水平就越高;而特性抑制能力越弱,被试的额叶激活能力或水平就越低。也就是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较低的个体相比,创造性思维能力较高的个体需要更低水平的额叶激活。本研究也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的被试表现出的特性抑制能力显著低于创造性思维能力低的被试。Biorklund等人也发现,创造性能力高的人具有认知中枢抑制不足的倾向,而前额叶含有这种抑制。也就是说,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创造性能力较高的个体比创造性能力较低的个体表现出了较低水平的前额叶激活,即表现出较低水平的抑制能力。

Sternberg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以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选择性比较三个过程为基础的。无论其中的哪一个过程均离不开选择性注意。换句话说,选择性注意贯穿于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始终。是创造性思维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即分心抑制则是选择性注意的一个重要机制。因此,个体分心抑制能力的大小必然会影响到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由于分心抑制主要包括特性抑制和位置抑制,特性抑制主要是在识别任务中对刺激的物理颜色、形状、语义等特征的抑制,位置抑制主要是在定位任务中对刺激所在位置的抑制。而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以及选择性比较等认知活动更多的是针对刺激的语义加工,所以,创造性思维与特性抑制的关系更密切。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以往研究发现,如果个体的抑制能力较弱,在从当前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出与任务相关的信息的过程中,无关信息就会进入工作记忆。参与到随后的选择性组合过程中。许多无关的、有关的信息便相互联系,从而产生更多的新颖、独特的组合方式,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相比之下,也有证据表明,抑制能力强的被试或者低创造性的被试注意所集中的内容更狭窄,更不易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本研究也发现,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被试的特性抑制能力较弱;而低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的被试由于具有较高的特性抑制能力,对与任务紧密相关的信息则表现出较高的注意能力,因此,其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以及开放性则比较差。这一结果与国外许多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5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出如下结论: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品质;创造性;探索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71-01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所以当今时代需要一大批能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段讲话特别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学生改组自己所学知识,产生新颖成果的思维。创造性思维表现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认识现实世界的能力、综合抽象的能力和敏锐的理解力,它能充分发挥人们从纷乱的事物中分析、研究、发现规律和寻求解决方法的潜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并以相应的创造性思维熏陶、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1.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点原则

1.1 主动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引导和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的要求,激发学习的动机。

1.2 首创性原则。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1.3 求异性原则。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1.4 多样性原则。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时,可用吸管吸饮料观察,还可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吸盘的特点、打开桔片爽盖子时的响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2.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写去机械模仿,使物理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题方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案,防止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例如测物质的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在对密度实验进行复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现有天平、量筒、烧杯、水,如何测量一块橡皮泥的密度?实验方法是显而易见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继续设问:若提供的器材是天平、烧杯、足量的水,如何测量一块橡皮泥的密度?此时学生按惯性思维觉得橡皮泥的体积不可测量而无法回答,教师这时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橡皮泥的体积可否用所给的水的体积来替代。结果许多学生想出了实验步骤。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疑:若所给器材是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如何根据浮力测量橡皮泥的密度?也可更进一步设疑:只有量筒、水,如何利用浮力测量一块橡皮泥的密度?此题始终围绕着以密度作为中心,以体积作为突破口,结合多种知识作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尝试到用发散思维方法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的全新感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3.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创设物理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单纯的知识讲述与记忆是非常枯燥的,而物理规律与概念的理解更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些枯燥又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具体而又好理解,并且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设置适当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去感受、去理解、去联想、去创造。

4.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它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非常乐意参加。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它不仅要求有全新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还要有把思路变成现实的本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还提倡一系列的精神。

综上所述,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除了主要表现上述几点外,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和挫折忍耐力,它们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子。我们只要根据心理学原理,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显著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戴忠恒 心理与教育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许国梁 中学物理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物象的表象素描训练主要作用于客观形态的表层研究,如物象形态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体积感等,引导学生以写实的手法掌握设计造型的语汇,注重其创造力和审美的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自然形态还是人工形态都是为人们感官所感知的,在截取这些物象形态特征后,学生应准确地捕捉其形式特点,进行描绘刻画,通过物象形态比例、结构、空间、明暗、透视等规律要素把形态关系客观地表现出来,这一过程以视觉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相结合,把握习作的整体感,将其复杂的自然现象归纳统一在表现形式之中,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观再现。物象形态的处理是每个人不同理念的结果,对物象深入体验尽可能接近自己眼中的视觉形象,甚至可从其微观的表现中进行深入刻画,以此提高学生对现实物象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的创作表现。这种表现形式的安排可创造出新物象形态以及空间的动态组合,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设计与创造的内在潜力。建立在对物象形态理解基础上而进行的造型活动,其本身就已具备主观设计活动的意识,设计创造本源来自物象世界,构建起超越物象形态的宏观与微观视觉形式,为我们研究形态的表象关系打下了基础。把传统与现代设计观念统一起来,找到切入点并融入设计素描的时代特征,使设计素描的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判断,使创造意识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并实现思想情感的传达,这些都需要我们具备科学、认真的态度进行探索,因为科学的思维方式依靠理性分析,所以设计素描形态表象实践训练应适合设计需求的表现形式与要求,在未脱离物象形态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基础上,充分挖掘设计范畴的表现手段并增强其形式意义和实用价值。

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训练是通过客观物象的启迪而产生联想的心理过程。设计素描训练不把造型基础作为唯一的训练环节,同时通过创造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够接受物象形态的启发而产生丰富想象。设计素描训练不仅能够准确地描绘物象的形态关系,同时也能够主动表现物象形态直至对物象形态深化提炼出抽象符号并进行主动运用,这一过程体现出认知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训练利用素描要素,如黑、白、灰构成对比,线条关系对比,点、线、面的运用等进行有意识地创造,并采用多种不同手段、材料工具,积极引导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把素描要素精心安排、编制、创造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这里创造性思维训练同样存有内在规律,它依存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通过联想的表现形式以形达意,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强调深层的探索性和表现性,这种对物象形态分析、解构、打破、重构并超越形态的表象,展示出物象的整体本质而不是空洞的形式符号,这既不是完全抽象的构成关系也不是对物象形态的真实再现,其物象形态关系的转换以创作者的意图、情感为标准,在摆脱客观自然形态表象的同时而形成深刻的审美关系。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拓宽思路并有新的探索和发现,在不同层面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段组织构建新的形态形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综合静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复杂变化的静物体中,引导学生构图、取舍、联想、演绎,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兴趣点,使学生以最明确的表现形式传达出思想性、情感性和想象力。这一创造活动以自然形象形态的主要特征为基础,通过自然形态的构成元素重建新的艺术形式并富有创造意义的新形象。

目前,学生考学前的素描训练多已公式化、模式化,被动的学习思维方式已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设计素描表现形式的目的在于突破自然现象的客观性,把头脑中的联想与客观自然物象进行创造性地构思、组合而成为统一的有机体,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趣味,并表达出自身的思想与情感。艺术设计是一f-j创造性的学科,就基础素描而言并没有离开媒介物体,它是对现实和想象客观物象的描绘,设计素描本源是在对物象形态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而转变为理性严谨分析的特性素描,它强调从自然物象的表层到内在的认识和理解,由此转换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意识,启迪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逻辑,把内心潜在的情感意识释放出来,因此,训练学生观察思考的方式方法以及多样化的造型表现形式和自然形象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范文第6篇

幼儿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和“外语”发展是不平衡的,幼儿母语发展水平远远超出外语发展水平。幼儿英语教学应以此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母语”作用,借力发展。要注意克服母语和外语思维定势,打破汉英思维界限,找到汉英思维的共同点或相似点,并以此为根基,发挥汉语和英语思维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建立汉英结合的双语思维模式,使英语和汉语相互提携,相互支撑。要树立“终身发展”和“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考虑到幼儿英语学习和成人英语学习的区别和联系,选择那些具有奠基作用、启发作用、贯穿作用、受益终身的内容,作为幼儿语言学习的内容。

二、幼儿高年级思维训练常用方法

(一)发散思维训练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训练

1.流畅性训练可具体分为:用词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联想一个英语单词的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联想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说出一个词的尽义词或反义词;观念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说出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即提出尽可能多的针对教师所问问题的解答方案。

2.变通性训练可具体分为: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列举出一些表示物体单词的多种含义;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如训练幼儿能在意义距离相隔甚远,表面看似不存在联系的事物间建立新联系(如有“paper”联想到“book”:treewoodpaperbookEnglish book);问题解决变换性训练,如要求幼儿解决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每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一个不同的策略,从而增强思维灵活性的意识。

3.独特性训练可具体分为:命题独特性训练,即让幼儿在听取一段简单的英语故事之后,自己重新组织归纳情节,用英语对故事情节进行再次表述,并且尽可能地简练;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如给出一些短的英文故事或寓言,但缺少结尾,要求幼儿以自己的想象来?檎庑┕适禄蛟⒀圆谷?结尾。

知觉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常常以知觉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知觉思维训练的方法主要有: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即兴回答问题;教给幼儿捕捉知觉的方法,如即时记下一些偶然出现新异念头等。而形象思维训练虽然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较初级形式,但是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其主要的训练方法是“接触自然”,即到自然中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通过接受自然对视,听,嗅,味,触等方面形象的陶冶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创造力。

(二)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1.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幼儿言语发展为其思维向着更高水平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参见“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2.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思维是在感知觉基础上产生的,感性经验是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帮助幼儿掌握丰富,生动的感性经验。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事物,图片等直观教具或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组织参观访问等活动,并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全面观察,深入分析,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经验,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幼儿思考问题的方法。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首先教会幼儿借助直观材料帮助思维;然后再借助直观材料思维的同时,给幼儿逻辑推理的方法。

(三)具有创造性幼儿的主要特征

创造性是自主性发展的最高形式。这里为大家提供的材料介绍了富有创造性幼儿的一些主要特征,目的是帮助参与者找到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努力方向。美国研究创造力的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对富有创造性幼儿特征进行了如下概括:这份研究认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幼儿时常认真听别人说话,观察事物,注意别人的行动,在说话和作文时常用类比和推理的方法,能够较好地掌握阅读、书写和描绘的技能,与同龄人相比更喜欢向权威挑战,总想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并非常乐意把自己发现的东西告诉别人,能够做到在嘈杂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工作,并且不太注意时间,从乍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这类幼儿似乎随时随地都在探究学习,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寻找所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习惯于从多方面探索事物发展的可能性。

三、寻找各种思维方式的最佳结合点

幼儿的思维特点反映到学习风格上,有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的区别,有场独立和场依存、内倾和外倾、反思型和冲动型、聚合和发散、整体和系列等差异。幼儿英语教学要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不可偏执一端,要两极之间取其中,要从全景式视角内,超越各种分歧,寻找新的焦点和定位。要善于调动幼儿各种感官进行语言训练,面向具有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或者说思维偏向的幼儿,尽量选择有利于同时激发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的内容,尽量适应不同的感官或思维类型,交替刺激,有效补偿,协同发展。

四、寻找学习和运用的结合部

幼儿英语教学设计要从“用”中悟“学”,以“用”定“学”。运用是最好的学习和巩固方式。对于幼儿来说,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学习效果最好。“温故而知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与之相关的旧知识的巩固过程。要将幼儿英语语言学习融入一日活动之中,通过活动达到应用目的,进一步巩固所学习的内容。要通过模拟的情境,再现人类交际活动,实现语言的目的,通过交流使幼儿既掌握语言的外在形式,包括语音和语法,同时掌握语言的本质意义。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探析

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民族振兴为己任,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从根本上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观念、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阵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悉心指导,耐心启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时代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教学实践证明,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会使学生产生难以名状的愉悦,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穿针引线,铺路架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看,创造力与智力并不是同一回事。虽然创造需要有分析、计算、排列等能力作为基础,需要左右两半脑的配合,但是,集其大成者,是右脑的创造功能。智力高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创造力,而具有一般智力水平的人,经过培养,却可能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如果生活在鼓励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发明创新的民主和谐气围中,那么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如果生活在不允许自由探索和研究的一言堂、家长制的环境中,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受到扼杀。因此,教师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求,竭力营造一个宽松、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为现代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对老师发生亲近感、信任感,进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劳动,面向主体,热情引导学生探究和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和喜悦。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积极性、主动性,都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他们不会自动涌现,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取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角度为突破口,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诱发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索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指导和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读书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有透视力,对文章以外的意思都能识别、体味。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探疑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用预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经常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迫使或者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使其逐步具有探索意志、创新精神。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是指,提出学生一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借以强调所要学习的重要性,震撼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

教师教学要从“疑”入手启发学生思维,质疑求异。求异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对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思考,鼓励学生做出不同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求异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也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及独创性。帮助学生善于发现、乐于表达、走向成功。教学实践证明,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会使学生产生难以名状的愉悦,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穿针引线,铺路架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看,创造力与智力并不是同一回事。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猜想能力;质疑能力;统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学的本质是人们为了解决数学问题,经过创造性思维,从现实世界数量关系中得出来的思想材料。数学教育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育。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具有最高品质、最高层次、而又最可贵的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明创造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思想,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学会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品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新求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使他们能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下面,我谈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它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联想和创新的基础。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探求解题思路,拟订解题策略。

例如:比较下列算式结果的大小(在横线上选填“” 、“” )

(1)42 +32――2×4×3;(2)(-2)2+12――2×(-2)×1;

(3)(√2)2+(1/2)2――2×√2 ×(1/2 );(4)22+22――2×2×2。

通过观察、归纳,写出反映这种规律的一般结论,并加以证明。

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除进行计算、比较大小并填空外,还要对上述式子进行深入、细致和透彻的观察。首先,从总体上观察可知这是比较两个数的平方和与这两个数之积的两倍的大小问题,它们之间是大于或等于的关系,并且当这两个数相等时等号成立;其次,从观察(1)、(2)两个式子可知,它们的这种关系不仅对正整数成立,而且对负整数也成立;然后,再结合第(3)个式子可知,它们的这种关系不仅对有理数成立,而且对无理数也成立。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对于任何实数a、b,总有a2+b2≥2ab成立。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能有创见性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乔治・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而后才去加以证明或验证,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测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培养学生猜想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例如,探索规律:

(1)计算并观察下列每组算式:

8×8=_____ 7×9=_____

5×5=_____4×6=____

12×12=_____11×13=_____

(2)已知25×25=625,那么24×26=_____ 。

(3)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4)从以上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5)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

这个例子通过设置问题串,使学生经历了根据特例进行归纳,建立猜想,数学符号表示,并给出证明这一重要的数学探索过程。

又如,在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多边形的内角公式,而是把形成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探索、猜想,得出结论。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顶点A1作对角线,可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2)A1点与哪几个顶点不能再添辅助线构成三角形?

(3)分成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4)n边形从某一顶点作对角线可构成多少个三角形?内角和怎样求?为什么?

(5)你能求出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吗?

由此可见,在老师的引导下,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炼就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往往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是说没有,可是每当他们解决问题时总是解决不好。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古人云:“学贵有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对所学内容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例如,在八年级勾股定理一章中,教材一开始巧妙地安排了通过数格子的直观方法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与以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探索、分析、归纳。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教材在习题中又安排了一道类似的问题:“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半圆,以斜边为直径的半圆面积与以两直角边为直径的半圆面积有何关系”。启发学生去进一步深讨和探索,上升到理性。为拓展这一类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我安排一道课外思考题:“若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三角形,那么以斜边为边长的正三角形面积与以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三角形面积有何关系?”就这样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从这三个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探索规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质疑使学生对课本上的原有问题得到了创造性地理解和掌握。不仅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为炼就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除重视这类问题的教学外,还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析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的判断等等。以此达到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辨证思维能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是从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变化发展中筛选出的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辨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作为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地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做到“兼权熟计”。这里,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

例如,我在给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设a是一个正整数,但a不是5的倍数,求证a1992-1能被5整除。

本题的结论给人的直观映像是进行因式分解,许多学生往往很难走下去。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努力找寻其它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在这里,思维的统摄能力很为重要。本题的最优化的解法莫过于将a1992写成(a4)498的形式,对a进行奇偶性的讨论:当a为奇数(a≠5)时,(a4)498的个位数字必为1;当a为偶数时,其个位数字必为6。故a1992-1必为5的倍数。由此可知,灵感的产生是思维统摄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当我们引导学生站到知识结构的至高点时,他们就能把握问题的脉络,他们的思维就能闪耀出创造性的火花。

面对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手脑并用,创新思维,创造学习。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与实践,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