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范文第1篇

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是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型医学院校中,由于其与临床知识联系不甚紧密或不是临床技能考试的科目而长期不受重视,导致其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长期落后于其它基础医学课程。然而,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正在或已经与医学研究紧密相连,特别是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越来越成为医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必备基础之一。因而要培养一个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必须加紧实施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然而,在教学型医学院校中,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开展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①学生人数众多。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是所有医学相关专业必修的课程,与生命科学专业每年级100-200人左右的学生规模相比,医学院校的规模是其数倍,这对师资力量、资源设备都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其任何实验项目的改革都变得相对困难。现行很多医学院校进行实验项目改革的方式并不适合在教学型医学院校普遍推广[1-4]。②学时数少。与生命科学院校30-40学时以上相比,医学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学时一般都少于20学时,生命科学院校在开设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一般还开设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创新型实验,而医学院校中仅有的学时数对这些实验的开设有很大限制。③师资和设备支撑力量薄弱。研究型院校有硕博士学位授权点,人才济济,科研性实验室众多,这给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带来非常大的便利,各类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都可以顺利进行,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分散进入各研究室,以辅助研究的形式来促进教学[1-3]。而在教学型院校,师资和设备相对缺乏,任何新实验项目的增减都顾虑重重。④培养计划侧重点受到限制。在生命科学院校和研究性院校中,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对学生毕业后的研究和应用都非常重要,因而在培养计划设置时会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学校经费投入多。而在教学型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计划的侧重点还在于与临床应用相关的课程上,细胞生物学则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次要位置,学校在教学改革的投入上关注度相对减少。面对如此多的困难,教学型医学院校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该如何进行才能适合当前医学生的需求呢?其关键在于如何在学校有限资源与改革所需投入之间寻求平衡,更直接的说,实验改革必定要求开设一些能反映学科技术发展的新实验项目,同时又要求不能耗费太多的投入。为此,我校医学细胞生物学采用如下改革。

1建立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平台

毫无争议的是,动物细胞培养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基础核心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和医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核心技术;同时,对于医学院校本科学生而言,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其能接触动物细胞培养知识的唯一一门课程。因而建立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平台,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改革中开设动物细胞培养实验项目是必然趋势,也更能为学生以后更深入进行医学研究、提升自身技能打下基础。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平台核心设备包括无菌室、超净工作台、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等等,由于其设备相对昂贵,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建设相应规模。

2建立以动物细胞培养为基础的新实验体系

旧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体系建立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基础上,主要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来观察细胞的形态和各种生命现象。如细胞化学、细胞吞噬、细胞组分分离等。这些实验内容陈旧,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严重脱节,难以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学生也毫无兴趣。因而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有必要将之淘汰。同时,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对细胞进行研究的学科,旧实验体系为了观察细胞生命活动,只能从外周血、骨髓、表皮等特定组织来获得单细胞,其材料非常局限,能观察的生命现象极其有限。相反,体外培养的细胞本身就以单细胞的形式长期存在,可以对它进行各种观察检测,实验结果更直观的与理论知识相印证,最后,现行医学研究领域中使用的动物细胞培养相关的部分实验项目从时间和难度上都能够适合作为本科医学学生实验,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校的改革中,作者采用了表1中实验项目,建立了一个以动物细胞培养为基础的全新实验体系。在改革后的实验项目中,“细胞基本形态结构的观察”为实验一,是锻炼学生基本显微镜操作和细胞基本形态结构认识的基础性实验,因而选择保留;实验二“血细胞计数”为其后的动物细胞培养做准备;实验三“胎鼠原代培养”、“换液与传代”为培养学生进行动物细胞培养实验技能的基础性实验,第四、五、六个实验项目分别为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验证性实验,它们分别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有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显微镜的原理与操作,细胞凋亡的检测、细胞染色体鉴定。我校改革后的实验体系具备很多优点。首先,除实验一以外,其它实验以动物细胞培养为基础,并引入了医学研究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新技术,在印证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能反映细胞生物学的技术发展;其次,开设本实验体系对师资要求不高,所涉及的技术都在广泛使用,因而现行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的教师基本都能掌握;再次,实验四、实验五采用细胞爬片的形式进行,能有效降低耗材的耗费,并且对于部分需要相对昂贵的荧光显微镜的实验,可以换成使用一般染色剂染色后用一般显微镜观察,以降低实验建设和运行成本;另外,本实验体系只有实验二、实验三需要在无菌室操作,其余实验主要在一般实验室操作,因而可以使无菌室适合大规模授课;最后,本实验体系具有很大的延展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结合细胞融合、细胞周期同步化、细胞染色体提前凝聚等实验项目开设综合性实验,并为未来开设自主设计性创新实验打下一个结实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实验体系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延展性,因而其具备很大的推广性。

3授课时间差别化编排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改革中开设动物细胞培养实验项目是必需的,但同时它也存在着非常大的缺点,如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室的建设费用高,占地面积大,无法建立一个适合大批量学生同时操作的实验室规模,这也是现阶段限制其在教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医学院校来说更是如此。但此时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学时少的缺点则可以变成优势。我们的策略是针对不同班级的授课时间进行差别化编排,采用分阶段分时段进行授课。以我校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为例,理论课30学时,分15周进行授课,6次实验课只需6周时间进行。在带教教师准备材料的情况下,只有实验二、实验三需要学生在无菌室操作,其它实验主要在一般实验室操作,因而只有实验二、实验三是限制学生规模的瓶颈。我们进行如下安排:将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批次,第一批次的学生在第二周授课,其它批次的学生实验课开课时间依次后延2星期时间,这样在第15周理论课授课结束时,实验课总共可以进行五批次的学生授课。如果强调与理论课授课同步,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安排方式:实验一统一在第二周授课,实验四、实验五、实验六则分别在理论课的最后三周(即13-15周)授课,而中间有十周的时间可以在无菌室对实验二、实验三进行五批次的学生授课。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授课时间差别化编排,就能提高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使小规模的实验室建设适合大批量学生使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灌注培养;微载体;细胞截留

随着单克隆抗体药物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不断提高。利用动物细胞生产单克隆抗体已成为当前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灌注培养技术的出现为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随后的研究中,灌注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重要方法。灌注培养的主要优点是连续灌注的培养基可以提供充分的营养成分,并带走代谢副产物,而细胞保留在反应器系统中,由于细胞生长环境优良,可以达到很高的细胞密度,并延长表达时间、增大收获体积,同其它方法相比,灌注培养的产率可以提高很多。

1 悬浮灌注培养

1.1 微载体悬浮灌注培养

微载体培养最先是由A1 L1 Van Wezel提出,其方法是在细胞培养时,将细胞悬液与经过特殊处理的微载体混合培养,待细胞贴附于微载体上后移至培养液中培养,借助搅拌系统使细胞随载体均匀悬浮于培养液中。近年来随着对微载体材料的深入探索,相继开发出液体微载体、聚苯乙烯微载体、PHEMA 微载体、藻酸盐凝胶微载体等,并有很多微载体已进行商业化生产,如明胶微载体Gelibead 、Cultispher 、Cytodex3和Microsphere以及大孔的Cellsnow和Cytopore等。

1.2 悬浮细胞截流灌注培养

随着无血清悬浮培养技术的日趋成熟,现有细胞密度及表达量已不能满足需求,人们重新将目光转移到灌注培养上,但是如何不用微载体而将细胞截流在反应器中并结合无血清悬浮培养工艺进行产物的表达成为热门。该工艺的重点在细胞截流上,如何高效的截流细胞而不对细胞产生损害及降低堵塞成为焦点。

1.2.1 中空纤维柱细胞截流装置

中空纤维柱是由若干根孔径在10kd-0.45um的圆筒形膜束捆绑在一起构成的,含细胞液由圆筒中间快速通过形成切向流,因膜的孔径小于细胞直径,因此细胞被截流在膜内侧,而培养液透过膜渗出到膜外侧而达到截流细胞的目的。当前该种灌注培养装置最具代表的就是ATF System(Refine TECHNOLOGY ),其特有技术可有效防止柱体的堵塞,达到长时间截流细胞的目的。据报道,应用该系统进行悬浮细胞培养密度可达4-15×107个/ml,蛋白产量可达1g/L/day甚至更高。

图1 ATF系统运行示意图

1.2.2 沉降法细胞截流

在众多的细胞截留装置中,倾斜式重力沉降器由于设备简单、对细胞造成的损伤较小、操作简易,已用于杂交瘤和CHO 细胞连续灌注培养,在采用上流式沉降操作的连续灌注培养生物反应器系统中实现了高密度培养。但该系统在进行细胞培养时还存在诸如细胞损失、灌注流速过慢等问题而限制了系统的放大,无法应用于商业化生产。

1.2.3 声学细胞截流装置

这是一种基于声频引起细胞聚集的新型细胞截留装置,BioSep声学细胞截流设备(Applikon )的原理完全是基于温和的声频引起松的细胞积聚,然后再沉淀。与其他的细胞分离技术相比,BioSep内的声频能量网构成一个“虚拟网”,因而是更好的,无接触、不移动的过滤模式。该技术可以进行长达数千小时的连续培养,因而大大提高细胞密度、生产率并获得高的产品质量。

1.2.4 离心细胞分离

该方法较为简单,即在无菌条件下利用重力离心分离细胞与培养液,但该方法使细胞受到的剪切力较大,对细胞损伤较大,另外,对操作环境要求较高及离心机体积上的限制而无法应用于大规模生产,仅在研究中应用。

2 床层灌注培养

2.1 流化床培养

利用一些诸如磁、电场等技术手段将微载体局限于一定区域内,细胞生长于多孔微载体内部,培养基在流通过程中不会损失细胞,该培养方式适用于贴壁依赖型细胞,具有培养基交换快,细胞养分充足的特点。

2.2 固定床培养

是将微载体固定于无菌容器内,细胞贴附生长在载体上或载体内部,进行培养液更换时,微载体并不移动,可很大程度上降低血清的用量。

2.2.1 中空纤维灌注培养

由于中空纤维培养系统具有类似于生理状态的纤维毛细管模式和灌注式培养基循坏系统, 既有利于高密度细胞在纤维管壁和周围的停留、生长和增殖, 也便于营养物质的供应和代谢产物的转移, 近年来, 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培养。

2.2.2 堆积床培养

该方式是将反应器中装配固定的篮筐,中间装填聚脂纤维载体,细胞可附着在载体上生长,也可固定在载体纤维之间,靠上搅拌中产生的负压,迫使培养基不断流经填料,有利于营养成分和氧的传递,这种形式的灌流速度较大,细胞在载体中高密度生长。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范文第3篇

1材料和方法

1.1重组杆状病毒制备将pFastBac-G-VP73转化含有穿梭载体Bacmid的DH10Bac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通过蓝白斑筛选及划线培养、纯化阳性菌落,经PCR鉴定后获得重组杆粒Bacmid-G-VP73。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法,将Bacmid-G-VP73转染到Sf9昆虫细胞中,于28℃培养,待出现细胞病变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即含有重组杆状病毒。

1.2重组杆状病毒感染BHK-21细胞将重组杆状病毒液加入细胞培养板中生长至60%的BHK-21细胞单层中,28℃感染4h,更换培养基,37℃培养48h。1.6Western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收集重组杆状病毒感染48h后的BHK-21细胞,裂解后12000r/min离心5min,收集上清液,以VP73MAb为一抗,羊抗鼠IgG-HRP为二抗进行westernblot鉴定。

2结果与讨论

2.1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VP73的构建以含有VP73全基因的重组质粒为模板,采用引物P1/P2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表明,PCR产物片段约为1200bp。纯化的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回收后,克隆于pcDNA3.1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VP73。经测序结果表明VP73基因为1188bp,与预期结果一致。

2.2重组穿梭载体(Bacmid-G-VP73)的构建以pcDNA-VP73为模板,采用引物P3/P4PCR扩增回收CMV-VP73并克隆于pFastBac-VSV/G中,构建重组转移质粒pFastBac-G-VP73,经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鉴定正确,继而转化DH10Bac大肠杆菌,大肠杆菌Bacmid中LacZ基因由于CMV-VP73表达盒的插入而失活从而筛选纯化重组穿梭载体Bacmid-G-VP73。分别提取重组杆状病毒与野生型病毒BacmidDNA,利用VP73基因上游引物P1和M13下游引物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Bacmid-G-VP73PCR产物大小约1800bp,而野生型病毒Bacmid对照无扩增条带,与预期结果一致,表明CMV-VP73已经整合重组到杆状病毒的Bacmid中。

2.3重组杆状病毒AcNPV-G-VP73的制备利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将新鲜提取的重组穿梭载体BacmidDNA转染Sf9昆虫细胞,28℃培养72h,收取上清液即含有重组杆状病毒AcNPV-G-VP73。我国以杆状病毒为载体在其受纳的昆虫细胞中对ASFV蛋白真核表达的研究已有报道[6-7],但利用杆状病毒对ASFV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真核表达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中CMV-IE启动子启动VP73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限制其在常规杆状病毒受纳的昆虫细胞中表达,同时利用VSV/G蛋白膜融合的活性避免病毒基因组被哺乳动物细胞内的补体灭活,病毒培养达到较高的滴度时,Sf9细胞即出现明显的融合现象。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知识传授 创新 结合

1 以学生为主体,落实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重视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过去的教学中主要强调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到位,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准确率如何。而新课程教学下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新形势下的高中生物课堂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教授“动物细胞培养”这一知识点时,过去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会按照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讲解主要的概念,然后展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的图片来加强印象,再说明动物细胞培养的一些条件和注意事项以及应用的范围,在课堂的最后留些练习题。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导致一些学生不仅提不起兴趣,而且知识点掌握不牢。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可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去网上或者图书馆去查科学家如何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来造福人类,那么学生就会主动的思考动物细胞技术的应用范围,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课件来总结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并让学生之间进行分组讨论,将每组提出的问题和进行总结。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对整节课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并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提出表扬,这样学生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2 重视知识间紧密联系

高中生物课堂中的知识点比较多,例如关于植物新陈代谢的内容就有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繁杂的知识中寻找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轻松简单的学习生物。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对生物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两个角度入手,突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线索,将上述重点知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理解章节内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一定的形式将相关知识综合并表达出来,以形成单元内整体的、有联系的知识体系。

3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来进行探索或者验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以及创新力。首先教师可以根据生物课程中的内容来设计一个实验题目,然后对可见的现象提出一种可检测的解释,提出假设,然后寻找证据。在验证每个假设之前要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如果预期结果实现了,那么假设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实现,则说明假设不成立。根据实验目的和提出的假设来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中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注重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实际的调查,生物教师提供材料及用具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探索意识。

4 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在实验中只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记录而忽视对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现象进行分析,或者是强调实验的成功率而不重视对实验失败原因的查找,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1 通过分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生物教学中的实验过程都是设计人员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总结的结晶,它的每一步操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骤的作用,出现的每个现象,每一个处理的意义、处理的效果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创造性的提出改进方案。

4.2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学生的实验结果有明显的,不明显或失败的,老师应指导学生分析每种结果出现的原因。例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色素颜色过浅,有的色素带分离不明显,有的色素带弯曲等,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查找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

总结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以验证试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大力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究和思索,提倡学生去质疑和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塑造创新精神。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既学到了生物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技能,又培养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索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黄霞.浅析高中生物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

[2]陈星违.新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创新教育[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12).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范文第5篇

原创试题:药物Q可抑制HE细胞增殖,但因有较大毒副作用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为确定另一种能抑制细胞增殖的新药Tet的抑制效果,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1)分组。

甲组:培养液+HE细胞+生理盐水

乙组:培养液+HE细胞+ X

丙组:培养液+HE细胞+适宜浓度Tet试剂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2)每组样品放置在Y环境中,恒温培养一段时间。

(3)测定每组样品OD值(反应活细胞数量),并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用Q、Tet、OD表示相关名词,不考虑加入药物后的体积变化等误差)

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中选择的HE细胞应具 能力。

(2)实验思路中使用的X试剂和Y仪器分别是 、 。

(3)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

一、 基于试题素材的分析

1.素材来源

试题背景材料出自《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粉防己碱对皮肤瘢痕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1]

2.素材选择原因及策略

首先,符合试题命制的真实性原则。试题以科学研究的现实问题为载体,避免学习内容机械化和抽象化,有利于公平、客观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能有效提高试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学知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渗透STS教育理念。

其次,符合试题命制的新颖性原则。试题情境新颖,紧扣学科前沿,特别是试题中运用的阳性对照这一重要且新颖的思维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侧重能力考查。

再次,符合生物学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原则。实验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最好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结合该试题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基于学生答题反馈的分析

(1)分裂或增殖(此处部分学生回答“分化”,主要原因是分裂和分化的概念辨析错误)。

(2)适宜浓度的药物Q(此处部分学生回答“不添加试剂”,主要原因是不清楚药物Q在实验中起阳性对照作用)、CO2培养箱(此处主要有两种错误回答,第一种是回答“恒温培养箱或光照培养箱”,主要原因是混淆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差异;第二种是回答卡氏瓶,主要原因是不熟悉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生物学知识)。

(3)由于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所以结果有三种可能性:①若三组OD值,甲>丙>乙,则药物Tet有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不如药物Q;②若三组OD值,甲>丙=乙,则药物Tet和药物Q的抑制效果相似;③若三组OD值,甲>乙>丙,则药物Tet抑制效果优于药物Q(此处主要有两种错误回答,第一种是只考虑了其中一种结果,主要原因是将本试题理解成验证性实验,未考虑到实验结果具不确定性。第二种错误回答是同时考虑了药物Tet有无毒副作用和有无抑制效果或抑制效果强弱两个角度,所以出现了6种甚至9种可能结果,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其实题目中已明确该实验目的只是确定能抑制细胞增殖的新药Tet的抑制效果强弱,而无需考虑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三、基于试题设计的分析及策略

首先,利用科研论文为试题命制的素材需规避复杂的实验原理和步骤。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体现,而科学研究是一项原理复杂、技术含量高、周期长的工作。本试题素材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粉防己碱(Tet)对皮肤创面愈合瘢痕组织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 表达的影响,研究步骤包括建立动物模型及分组、染色观察细胞增殖、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蛋白表达率等。背景材料和复杂的实验方法并不是我们的测量目标,对此相关内容在命制试题时应采取规避处理。同时,减少被试者对背景材料的熟知程度,也有利于减少系统误差。[2]但命题者在对材料处理过程中,始终要确保试题科学性,科学性是创新试题的首要标准,否则创意再好的错误命题都是失败的。

其次,试题的语言表述应简洁规范,不存在无效信息。命制原创试题的一个重要策略是试题信息简约化,要有利于被试者进行趋同思维而不产生歧义。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试题阅读量,另一方面使被试者获得清晰的解决问题的信息,才能突显能力考查。[2]为此笔者在命制该试题时,参考了2011年浙江省理科综合高考实验与探究试题的文字表述,但从被试者答题反馈中可以看到,本试题在表述上仍存在不足之处,试题中“有较大毒副作用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就属于无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被试者的思维方向,这种无效信息可以删除。

再次,在问题设计上应体现知识和能力并举的指导思想。试题考查了实验材料性质、对照方法、动物细胞培养方法和实验结果预测等四个方面。其中实验材料性质和对照组的设计主要考查被试者获取和分析试题信息的能力;动物细胞培养需CO2培养箱考查了被试者利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果预测考查了被试者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考查学生所学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也侧重对被试者的能力考查。

此外,试题问题设计还应体现层次梯度,遵循从易到难原则,贴近被试者的思维习惯,有利于保证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科研论文极大地丰富了试题命制的素材来源,但创作一道好题,还需命题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命制技巧,以及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准确把握。科研论文为创作实验与探究纸笔测试题提供了广泛资源和全新视角,以此为素材的命题思路值得继续研究与探索。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范文第6篇

A. “诱导干细胞”与普通皮肤细胞相比,功能有差异,形态、结构也有差异

B. 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中的DNA、mRNA和蛋白质都完全相同

C. 抑制“TRIM32”的表达有助于建立神经干细胞的细胞系

D. 激活成年人沉睡的神经干细胞并促进“TRIM32”的表达,可形成更多新的神经元

2. 利用下列细胞工程技术培养出的新个体中,只具有一个亲本遗传性状的是( )

①细胞和组织培养 ②细胞融合 ③动物胚胎移植 ④克隆羊技术(多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 D. ①④

3. 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最大技术难题,可发生于不同的对象和不同阶段,某同学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操作,结果发现在培养基中出现白色晕圈或有色菌落,下列关于此项分析错误的是( )

A. 可能是锥形瓶口处理不当

B. 组织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污染

C. 可在培养基中添加生长素等物质来避免污染

D. 先初培养,挑出无污染的物质再进行培养,可减少污染

4. 通过发酵到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溶氧的氨酸棒状杆菌。下面在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累积

B. 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

C. 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

D. 发酵液pH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5. 海带中富含胡萝卜素,海带多糖和碘等营养物质。胡萝卜素有助于防癌抗癌,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海带多糖能抑制免疫细胞的凋亡。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合理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预防癌症

B. 寒冷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

C. 海带多糖诱发免疫细胞基因突变,从而抑制免疫细胞凋亡

D. 对放疗的癌症患者,可给予海带多糖辅助治疗

6. 下列关于细胞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B. 细胞的增殖、分化、坏死、凋亡在生物体的生命历程中都具有积极意义

C. 细胞分裂伴随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D. 细胞凋亡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正常生理过程,溶酶体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7. 根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①④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抑制DNA复制可使①③停止

C. ②、④、⑤细胞中的DNA总含量相同,RNA种类、含量不同

D. ③⑤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此时细胞的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8. 下列属于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共同表现的是( )

A. 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B. 新陈代谢速度减慢

C.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D. 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9.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凋亡时有些酶的活性会增强

B. 分化和癌变过程中均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

C.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白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D. 衰老细胞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等特征

10. 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的过程中,不发生改变的是( )

A.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B. 细胞的形态结构

C.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 D. 细胞的分裂能力

11.下列过程不属于细胞分化的是( )

A.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

B.胚胎干细胞形成神经细胞

C.蜥蜴断尾再生

D.质壁分离植物细胞的复原

12. 根据每个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动物细胞归为甲、乙、丙三组,每组细胞数如下图l所示。根据细胞中的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下图2所示。下列有关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细胞中DNA相对含量][细胞数目][DNA相对含量][细胞分裂时期][图1][图2][4

A. 图l中的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AB段

B. 图l中的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BC段

C. 图l中的甲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DE段

D. 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会导致丙组细胞数增多

13.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卵裂期胚胎中细胞数目和有机物总量在不断增加

B. 胚胎分割时需将原肠胚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C. 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小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等特点

D. 胚胎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细胞,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取

14. 下列关于生物工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可以加快优良种畜的繁育

B. 经诱导融合得到的杂种细胞,需经组织培养才能获得杂种植株

C. 人工合成法获得的人胰岛基因与体内该种基因

D. 利用DNA探针可检测出苯丙酮尿症和21三体综合征

15. 作物脱毒、改善畜产品的品质、抗除草剂作物、可保存的干扰素、检测有毒物质、性别鉴定依次是下列哪项生物技术的应用( )

①基因工程 ②细胞工程 ③蛋白质工程 ④胚胎工程

A. ②①①③②④ B. ①②②③④④

C. ②①②③②④ D. ②①②④③②

16. 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B.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 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7. 下列与动物细胞培养有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

B. 培养液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

C. 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

D. 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和获得大量自身健康细胞

18.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的概率为1/223

B.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均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 同一个生物体产生的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相同的

D. 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

19. 对于转基因生物,那一项不是公众争论的焦点( )

A. 食物安全 B. 生物安全

C. 环境安全 D. 伦理道德

20. 在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过程中,伴随在细胞内发生的变化,下图中最可能的是( )

[时间][相对量][RNA][相对量][ATP][时间] [相对量][DNA][时间][氨基酸相对量][时间][A B C D] [O][O][O][O]

21. 自然界的细胞融合产生有性后代,细胞工程中细胞杂交被广泛应用于培育杂种植株和生产单克隆抗体等方面。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若a、b分别为和卵细胞,则产生a、b的分裂方式是 。

(2)若a、b表示体细胞,则由d细胞形成杂种植株的原理是 ,其中使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中心环节是形成愈伤组织,然后诱导它再分化形成植株,再分化的原理是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是该技术能克服 。

(3)生产单克隆抗体时一般不直接培养效应B细胞,主要原因是 ,若用15N标记的氨基酸培养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放射性物质在细胞器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22. 下图所示为用两栖动物的卵所做的实验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蝌蚪肠上皮细胞核中含有青蛙发育所需的 ,重新组合的细胞类似于蛙的 细胞,经过 和 形成组织和器官。本实验结果说明 具有全能性。

(2)图中A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称作 技术。如果用生物技术使番茄和马铃薯的体细胞融合,首先要获得 ,其方法是 。从理论上讲用融合后的细胞培育出的“番茄―马铃薯”植株是 (可育/不可育)。

(3)上图表示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在获得B淋巴细胞之前,小鼠已被多次注射 (相同/不同)抗原,注射后小鼠体内发生相应的 (细胞/体液)免疫反应,生成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4)①过程中,常用的与植物细胞融合相同的方法是 诱导融合。融合结果随机出现多种不同的杂交细胞。②过程在特定的 上进行筛选,从而得到 细胞。④培养的气体环境为 。

(5)由于单克隆抗体与传统方法获得抗体相比,具有 的特点,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等方面。

23. 图1表示将人成纤维细胞与小鼠细胞进行融合,获得部分杂种细胞的过程(注:杂种细胞中只有人类的染色体会随机丢失,各种杂种细胞保留人类染色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表1表示杂种细胞中基因的存在与人体染色体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请据图1和表1回答问题:

(1)图1中不同于诱导植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因素是 ,再用特定的 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杂种细胞。

(2)培养杂种细胞时,根据细胞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严格配制培养基,此外经常会在培养基中加入 。培养过程细胞需置于含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培养,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 。

(3)若只考虑人的成纤维细胞与鼠细胞两两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假如每种杂种细胞只保留了人的1条染色体,从染色体组成的角度考虑,杂种细胞可能有 种。

(4)据表1 推测,第2染色体上有第 基因,可进一步证明萨顿的假说 (萨顿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正确的。人体中,第1基因和第 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4. 长期以来,优良种畜的繁殖速度始终是限制畜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技术为优良种畜的快速繁殖带来了无限生机,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试管牛和克隆羊的培育过程中都必须用到的生物技术有 、 (至少写出二项)。

(2)和受精有关的过程有:①第一次卵裂开始;②释放第二极体;③顶体反应;④穿越透明带;⑤雌、雄原核的形成;⑥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其正确的顺序为 (填序号)。

(3)超数排卵技术的处理措施是对供体母牛注射 ;冲卵实质上是用特定装置,将供体母牛子宫内的 冲洗出来。

(4)从A到E中,适宜于牛的胚胎移植时期有 ;图中标号3为 ,它将来可发育为胎膜和胚盘。

(5)动物的早期胚胎移植到同种且 与供体相同的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叫做胚胎移植。用某染料鉴定胚胎细胞是否为活细胞时,发现活胚胎细胞不能被染色,其原因是活细胞膜 。

(6)试管牛E的性别为 ,克隆羊多利的性状和 最接近,原因是 。

25. 为了研究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1952年Lederberg夫妇利用大肠杆菌设计了一个影印培养法实验。影印培养法的实验原理是把长有数百个菌落的细菌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一层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体(直径略小于培养皿平板)上,使其均匀地沾满来自母种培养皿平板上的菌落,然后通过这一“印章”把母板上的菌落“忠实地”一一接种到不同的其他培养基上。下图就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证明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基因的实验。具体方法是:

①首先把大量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的平板1的表面,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菌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2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3上。经培养后,在平板3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

②对培养皿2和3进行比较,在平板2上找到与平板3上那几个抗性菌落的“孪生兄弟”。

③把平板2上与平板3上菌落相应的一个部位上的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液4中,经培养后,再涂布在平板5上。

④重复以上各步骤,最后在试管12中获得了较纯的抗性菌落。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仅获得抗链霉素的大肠杆菌,则该如何操作: 。

(2)大肠杆菌抗链霉素基因存在于细胞的 结构上,在基因工程中,该结构常作 。

(3)3号、7号、11号培养皿中加入链霉素的作用是 ,3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1号、2号中的菌落少很多,这说明了 。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范文第7篇

生物育种方法的运用是体现高考生物试题难度、区分度的良好命题素材。近年来高考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命题的理念看,由传统的杂交育种转向太空育种(诱变育种)和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育种;从命题素材看,由对某种方法的单一考查转向对多种育种方法的综合考查;从能力要求看,由理解能力转向综合运用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现就如何根据育种的目的,选择不同需求的育种方法及规范作答等作一探讨。

一、根据目的,选择育种方法

育种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抗逆性好、生命力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基因组成上看,目标基因型可能是纯合体,可防止后生性状分离,便于制种和推广;也可能是杂合体,即利用杂种优势的原理,如杂交水稻的培育、玉米的制种等。

例1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质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1)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性状,科学家往往采取多种育种方法来培育符合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设计育种方案,以便最快得到所需品种。非生物材料:可自选。生物材料有:

A.水稻的高秆(显性)抗锈病(显性)纯种

B.水稻的矮秆(隐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

C.水稻的高秆(显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

①要得到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具有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性状的品种,该品种应是 。

②所选择的生物材料: (填写代表生物材料的字母)。

③育种过程中运用的最常见的方法是 。

④预期产生这种结果(所需性状类型)的概率是 。如果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一年,则获得该品种植株至少需要 年。

(2)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育种方法已经出现并投入使用。

①用普通小麦和黑麦培育的八倍体小黑麦的原理是 。

②航天育种是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如“神七”就搭载了萌发着的植物种子。那么利用这种方法是否一定能获得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性状?为什么? 。

③螟虫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科学家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希望培育出具有抗螟虫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最适合的育种方法是 ,其原理是 。

【解析】(1)①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品种要保持优良性状,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一般为纯合子。②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将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抗倒伏、抗锈病)组合到一起,选择A、B两个亲本可以达到这一目的。③最快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常用技术有杂交、花药离体培养、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等。④亲本杂交后的子代花药离体培养、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后得到4种纯合子,比例相同,因此抗倒伏抗锈病性状的概率为1/4。亲本杂交得到种子(子代)需要1年,子代花药离体培养、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后,得到纯合子需要1年。

(2) ①普通小麦为六倍体,黑麦为二倍体,两者杂交得到的个体有4个染色体组,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后为八倍体,属于染色体变异。②“神七”搭载萌发着的植物种子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太空的紫外线诱导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不一定能获得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性状。③抗虫性状的基因一般来自原核生物,运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移接到植物体,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1)①纯合子(纯种) ②A、B ③单倍体育种 ④1/4 2

(2)①染色体变异 ②不一定;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重组

【方法规律】在解答“育种”类试题时,需要根据提供的材料选择合适的亲本及育种方法,分析育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测育种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

育种方法的选用要求:一般作物育种可以选用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如果检测纯合子,则用测交或自交;若既要检测纯合子又要分离纯合子时,如果优良性状是显性性状则用连续自交,如果优良性状是隐性性状则直接分离;已知多对性状要获得纯合子,首选单倍体育种,然后才是自交。为了得到特殊性状,可以选择诱变育种或多倍体育种,如果将不同物种的性状组合在一起,可以选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小结:

(1)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则可用自交或杂交,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

(2)有些植物如小麦、水稻等,杂交实验较难操作,则选择自交方法最简便。

(3)若要快速获得纯种,则用单倍体育种方法。

(4)若实验植物为营养繁殖类如土豆、地瓜等,则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不需要培育出纯种。

(5)若要培育之前没有的性状,则可用诱变育种。

(6)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可运用多倍体育种。

(7)将两个亲本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可利用杂交育种(含植物细胞的杂交)。

(8)若要定向地改造生物性状,则可用基因工程育种。

(9)在实际育种过程中,并非单一地运用某种育种方式,而是根据需要选择多种育种方式综合运用。

二、掌握策略,设计育种实验

例2 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种子,诱变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诱变1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 性状,低酚是 性状。

(2)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 ,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 。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1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从 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诱变1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设计一方案,尽快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

【解析】棕色、高酚自交后代是棕色、高酚和白色、高酚,因此棕色是显性,亲代白色、高酚自交后代是白色、低酚和白色、高酚,因此低酚是隐性。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aaBb,纯合体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应从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没有出现白色棉)的区域中选择出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育种时间短应选择单倍体育种方案。

【答案】(1)显性 隐性 (2)AaBB aaBb (3)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没有出现白色棉

【思维拓展】设计育种方案时,应该注意是“动物育种”还是“植物育种”。植物育种时,可以用连续自交的方法获得纯合子,这是由于植物中雌雄同体的物种较多。动物只能选相同性状的个体相互,待性状分离后筛选,然后用测交方法检测纯合子,这是由于动物大多是雌雄异体,不能“自交”。

育种年限的要求及计算方法:若需要获得植株,则比获得种子多一年,因为获得种子后,第二年才能获得植株。若需要获得跨年度的植物(如小麦),则比不跨年度的植物(如豌豆)要多一年。

生物工程技术育种的组合及其遗传性:

(1)转基因植物培育: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2)转基因动物培育: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3)核移植(克隆)动物培育: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4)胚胎移植:有性生殖+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5)植物体细胞杂交:酶工程+体细胞融合+植物组织培养,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6)试管婴儿:体外受精+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注:异源多倍体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胚胎分割产生的后代遗传性相同,相当于无性繁殖。

例3 家蚕是二倍体生物,含56条染色体,ZZ为雄性,ZW为雌性。幼蚕体色中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性状分别由Ⅱ号染色体上的A和a基因控制。雄蚕由于吐丝多,丝的质量好,更受蚕农青睐,但在幼蚕阶段,雌雄不易区分。于是,科学家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培育出了“限性斑纹雌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回答:

(1)家蚕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 条染色体。

(2)图中变异家蚕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 。由变异家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 。图中的限性斑纹雌蚕的基因型为 。

(3)在生产中,可利用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培育出根据体色辨别幼蚕性别的后代。请用遗传图解和适当的文字,描述选育雄蚕的过程。

【解析】(1)家蚕是二倍体生物,其体细胞含56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生物,其生殖细胞含有28条染色体,因此一个染色体组有28条染色体。(2)由图可知,该家蚕的变异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应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由变异家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所采用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限性斑纹雌蚕的Ⅱ号染色体有2个a基因,W性染色体上有1个A基因,故基因型为aaZWA。(3)用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杂交,其后代中无斑纹的都是雄蚕,有斑纹的都是雌蚕。

【答案】(1)28 (2)结构变异 杂交育种 aaZWA (3)如图所示

(文字说明:后代中有斑纹的均为雌蚕,应淘汰;无斑纹的均为雄蚕,应该保留)

【应对策略】不同的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不同,其适用的条件会有一定的差别。解答此类试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试题要求,结合各种育种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进行合理选择。如:

(1)集中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选用杂交育种,集中优良性状且缩短育种年限选用单倍体育种。

(2)获得较大果实或大型植株或提高营养物质含量选用多倍体育种。

(3)提高变异频率,改良或直接改变现有性状,获得当前不存在的基因(性状)选择诱变育种。

(4)实现定向改变现有性状选用基因工程育种。

三、规范审题,精准解答育种类试题

例4 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杂交育种

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经过过程③,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1:1

C.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优势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D.过程④在完成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时,必须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解析】首先规范审题,审出关键词或关键语句。如本题题干中包含如下信息:两种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将不同品种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应用杂交手段,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①②③过程);⑤⑥利用花粉培育新品种,为单倍体育种;利用物理因素获取新品种(⑦过程)为诱变育种;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取新品种(④过程)为基因工程育种。

依据审出的信息,作出精准判断。选项A,对杂交育种本质不理解会错选A项。选项B,题干确定亲本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③过程)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2∶1,即AAbb∶aabb=1∶1。选项C,该选项是“⑤⑥”单倍体育种与“①②③”杂交育种相比较,单倍体育种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若不了解单倍体育种的优势会错选C项。选项D,运载体不是酶,而是一种运输工具,所以D选项叙述错误。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范文第8篇

解析 主要考查核移植技术的遗传性问题。人体体细胞为高度分化细胞,全能性受到抑制,但是细胞核仍保持着全能性,当将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后其全能性就能表达。ABO血型由骨髓细胞的核基因决定,而克隆骨髓的核基因型与患者即供核个体的核基因型保持一致,所以患者治疗后其血型不变,不受去核卵细胞供体的血型影响。

答案 (1)细胞核移植、胚胎干细胞培养 (2)全能性 基因选择性表达 (3)A (4)解决了临床上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核移植技术属于克隆技术的个体水平层次,过程中体现了动物体细胞细胞核的全能性。由于没有出现减数分裂过程,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所以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克隆动物有三个亲本,分别是供核亲本、供去核卵细胞的亲本和代孕亲本。也就是说它没有父本的!克隆动物的核基因来自供核亲本,克隆体大部分性状与供核亲本一致。又由于克隆动物的质基因来自供去核卵细胞的亲本,克隆体的一些性状也与此雌性亲本一致。克隆体与代孕亲本没有遗传关系。

有人设想将羊体细胞和牛体细胞进行融合,以获得新物种“羊-牛”,你认为依据目前的生物技术和理论能否实现这一构想? ,理由是 。

3.用于核移植的供核细胞和受体细胞一般选用( )

A.受精卵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时期的卵母细胞

B.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期的卵母细胞

C.传代10~50代以内的细胞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时期的卵母细胞

D.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时期的卵母细胞

5.试管婴儿、试管苗和克隆羊三者可以说是现代生物科技的杰出成果,下列对其生物学原理及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无性生殖

B.都属于生物工程的技术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