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众多的人格理论中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脱颖而出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本文对精神分析学派其中几位代表人物的人格理论进行梳理,并重点突出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鲜明特点。目的在于探究其深层的教育价值,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对儿童健康心理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一经问世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如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巨大。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近百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与弗洛伊德本人的声望有关,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新精神分析学派,并未把弗洛伊德和他的着作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有抛弃又有继承更有发展。其

    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

    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1]。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2]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所谓超我,也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主要是习俗教育的产物。超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伊低的冲动。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1.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存在动力过程、人格化过程、和认知过程三个发展过程。

    沙利文认为人格乃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相对持久的模式,人格从来不能够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模式中有两个基本的倾向。一是对满足的追求,一是对安全的追求。沙利文把这两种基本的倾向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沙利文用人格化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式,人格化是个体对他们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满足和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人格化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人格化,一种是他人的人格化。“在儿童人格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焦虑,主要来自于婴儿期的无助情境。假如没有受到很好的养育,婴儿就会焦虑,过多的焦虑会导致儿童企图回避社会情境产生坏妈妈的人格化,反之会产生好妈妈的人格化”。[3]

    沙利文把人类的所有经验都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未分化模式,这种经验是混乱的、无组织的、模糊的。婴儿的经验就属于这一种。第二是叫前逻辑模式,这是儿童所具有的一种主要模式。第三种是综合反应模式。这三种模式就是沙利文所指的认知过程。

    2.霍妮的人格理论

    霍妮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最大改造是在精神分析中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认为环境是形成人格和导致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她也强调冲突和心理问题是由环境影响的,她认为由于个人的心理和性格倾向是由个体所处的环境和文化造成的。她也很认同早期经验对一个人的影响。

    霍妮人格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基本焦虑,她认为一个真正得到父母的关怀和肯定的孩子就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充分的弹性应付和适应外在的变化。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对待儿童不公平,或是由于父母本人的身心不健康,都会使儿童的情绪受到压抑、形成基本焦虑,结果导致病态人格。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特点

    (一)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强调性本能,新派则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由此则在几个方面产生了不同,首先是人格动力方面,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格的形成的动力因素。沙利文则认为人类行为的发展受满足欲和安全欲两大动力驱使。霍妮说:“人不仅被快乐原则控制,而且也被安全与满足引导。”其次是神经症的归因,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而霍妮认为是个人和其所处环境之间冲突的结果。

    (二)弗洛伊德主张性恶论,他所谓潜意识或本我充满不可告人的欲望。新派则倾向性善论,相信人具有向上发展的自尊心,有能力克服罪恶欲望,有能力向前发展。霍妮说:“我个人认为,人不仅期望而且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高尚的人类。”[4]

    (三)新派反对把人格分裂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新派认为人格是统一的整体,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在与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人的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新精神分析强调主体性和主观性。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看作是由本能欲望决定的。相对于弗洛伊德的这种本能论,新精神分析理论家们则认为“未来目标对人的拉力更强于先天本能对个人的推动作用,目标的产生基于个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发挥的主观作用,从而更强调个人在人格形成中的主体作用”。[5]

    三、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对于早期经验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有一段经典的话。他说:“我们往往由于注意祖先的经验和成人的生活经验,却完全忽视儿童期经验的重要。其实儿童期经验更有重视的必要,因为它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正因为这个理由,也就更容易治病。”[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早期经验在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潜意识力量,在自由和禁止之间寻得一条中庸之道,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其次要用游戏等“宣泄”方法释放儿童潜意识能量,培养儿童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利用“升华”的作用,让儿童正确的运用潜意识的能量到自我发展的正确轨道上。

    (二)建立儿童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7]此理论后经过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的扩充,变得更完善,安娜认为当内在和外在的刺激引起情绪冲动时,防御机制有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多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儿童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到教育影响的地方。家庭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儿童也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通情达理父母的教养下,儿童很少动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反,经常运用惩罚,限制的方法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则多采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

    从精神分析学家有关人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培养强壮健全的自我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是精神分析学家对发展自我的共同看法。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经常受到贬抑或否定时,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这是一切品德和精神败坏的根源。因而,我们要提供相应的机会让儿童体验成功、拥有自信、提高自我概念、形成健康人格。关于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我们从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性本能和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从更深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倡导的是对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关注和给儿童充分的自由,这种爱是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总之,精神分析认为唯有爱的教育才能培养儿童健全的自我,才能使儿童拥有幸福的人生。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幼儿园 种植活动 教育价值 分析

三至六岁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若能给予他们良性的引导和鼓励,将对儿童一生产生积极影响。对儿童来说,幼儿园种植活动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1]。同时,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儿童的亲身参与既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同伴协作的能力,又能让儿童接触许多与植物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拉近儿童与自然的距离,亲身感受劳动的幸福感和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给予儿童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

一、幼儿园种植活动可以培养儿童探索能力

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能让儿童置身于自然当中,使他们更自由地释放自己的天性,种植活动中接触到的各种植物会为他们打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大门,参与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尝试使用各种种植工具,通过老师对不同植物种植方法的讲解,吸引儿童关注身边的自然事物。同时,种植过程中,儿童会发现一些小动物,这时老师可以鼓励孩子们细心观察这些动植物,比较不同植物、动物之间颜色、大小、身体的差异。在开展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儿童主动观察和提出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的探索能力[2]。

二、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自然知识

种植活动中,通过教师对种植植物的根、茎、叶、花、籽等部位的介绍,儿童可以初步了解相关生物知识,打开探索自然的大门。同时,开展种植活动可以使儿童接触和了解不同植物,通过亲身参与,更熟悉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特性,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实践中,丰富自然知识。

三、幼儿园种植活动可以加强师生互动

开展幼儿园种植活动时,应当注重儿童作为活动的主体性,关注儿童的喜好、需求,创造出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种植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具有足够耐心,为儿童讲解种植方法,植物的生长特性,昆虫等小动物的活动特点,让儿童学会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同时,对于儿童的疑问和不解,要给予充分解释,不能因为不耐烦就一笔带过,甚至忽略儿童的问题,这将给儿童带来极为不好的心理体验,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同时失去开展种植活动的意义。因此,老师应当具备足够的耐心,关注儿童的兴趣和喜好,对其提出的问题给出恰当合理的回答,种植活动中应让儿童体会到教师的关怀与重视,加强师生互动,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温馨愉悦的环境[3]。

四、幼儿园种植活动可以引导儿童主动探究

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开展能激发儿童学习欲望和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不断实践。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孩子的兴趣,设计出形式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在灵动活泼的氛围中将知识传递给儿童,而不是沿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思维。幼儿园种植活动是顺应儿童探究天性的活动,能让儿童亲身参与植物种植管理,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重视劳动的价值。同时,在种植活动中学会主动观察大自然,并尝试对比不同事物,通过与小伙伴的合作完成种植任务,可以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因此,种植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引导儿童主动探究,发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激发自身学习潜能。

五、幼儿园种植活动能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有效开展还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通过种植活动中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儿童可以获得初步的环保教育,对培养儿童环保意识具有重大作用。随着当今全球环境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每个人都应当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对儿童来说,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幼儿时期形成的习惯会影响一生,因此,幼儿园开展的种植活动非常有必要。种植活动过程中,引导儿童主动观察、触摸、感知土壤的特性,同时讲授土壤的作用特点,告诉儿童土壤不仅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还是许多小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同时,种植植物时,让儿童参与到活动中,为儿童讲授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变化、生长需求等,激发儿童的爱心和耐心,培养儿童关注自然、爱护自然的精神。开展种植活动的过程中,有多种形式可以利用,引起儿童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情,让儿童从小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

六、结语

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幼儿园丰富多样的培养课程的一种体现,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让儿童体验劳动、感受自然,在人生关键时期,锻炼儿童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并培养儿童尊重劳动、爱护环境的意识,为他们未来成长创造出活力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许红梅.我种植我快乐――浅谈种植园地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J].长三角(教育),2012,07:78-79.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题记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当时所作的人数抽取样本推算出结论: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大,全国的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农村留守儿童;同时,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也在逐年增加,这个现象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浙江省是一个经济发展大省,在其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不少孩子的父母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来源选择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老家,抑或是交由长辈看管。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长时间的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品德、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遇到了严重的问题。他们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和爱。

一、影响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的原因和问题

由于长期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爱,导致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个性养成、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三大难”:

(一)亲情缺位,教育难。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缺少教育保障。这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不善于和人沟通,逐渐养成了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的性格。在学校,他们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在家里,不听长辈和代监护人的话,甚至顶撞长辈,还有一小部分还出现沉湎游戏、网吧和抽烟、赌博等不良行为。

(二)隔代监护,管教难。据调研发现,隔代监护是如今留守儿童的主要生存类型,在有的县里留守儿童由隔代抚养的占到极大的比例。另外还有一些父母是将孩子寄养给亲属,以及无人监护、在学校寄宿的情况也不鲜见。一定程度上,这种形式的监护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弊端。代监护人与孩子之间存在着隔代血缘关系或亲疏关系,而孩子又多是独生子女,会生活在隔辈的溺爱和娇纵之中。

(三)缺乏督促,学业难。代监护人的文化教育水平一般也普遍较低,无法起到对孩子学习和为人的教育和辅导作用,因此往往是重养轻教。此外还有,一些家庭里缺乏劳动力,为数不少的孩子会过早地承担起农活和家庭重任,这不仅让这些孩子们失去了原应有生活,也严重影响了其学习和健康。

二、对促进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的看法和建议

留守儿童出现的以上所述问题,这些不仅危及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他们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以下是我对浙江省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家庭

1. 父母的责任。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教育严重缺失,与孩子的感情也日益平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不可言喻,外出打工的父母即使长期在外,也应该定期抽出时间打个电话,与孩子谈谈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趣事,沟通、交流下其情感方面的状况,促使孩子情感的丰富和对父母的理解,拥有正确的观念。

2. 监护人的角色担当。监护人要以身作则,在留守儿童父母都不在身边的时候,尽到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要爱又要严,不能要孩子们“溺生长”,也不能对孩子们不管不顾。监护人需要经常不时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心理,时刻与其学校和父母保持密切联系,三方共同努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教育,对学生心理是一把心灵钥匙,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该良好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重视对留守儿童这个学生群体的各方面教育,特别应该注重他们的体质健康,包括其身体和心理。留守儿童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这就需要用爱心,用耐心,用教育去改变他们,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三)政府。政府有着极大的凝聚作用,召集社会人群为留守儿童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政府亦可以制定一些对留守儿童有利的政策,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为留守儿童事业做实事,为促进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做出努力。另外,还应加大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力度,以更好的本地特色和优势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

(四)国家法律。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的条款对留守儿童实施保护,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又缺乏针对性,保护力度也不够,直接影响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等权利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应该完善在该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起留守儿童保护体系。

(五)社会

1. 平等对待每一个。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待留守儿童我们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能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更好地生活。

2. 搭建平台,解开心结。留守儿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多多少少不同于有父母陪护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存在着一些障碍。监护人虽对这些孩子生活有所照料,但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需要监护人和老师共同努力,做这些孩子的“心灵老师”,共建一个倾诉平台,让孩子们有问题了可以有人倾诉,又麻烦了可以找人解决,逐渐地打开他们的心。

3. 提高关注度。留守儿童工作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共同的、有效的协作,单纯依靠妇联或共青团开展此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呼吁更多社会人士,献出爱心为留守儿童建立更多公益和团体,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协作力度,这将有利于对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合力。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挑食;对策;健康饮食

一、儿童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3-6岁是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而且最早养成的习惯如同本能一样,在后来的生活中具有牢固的支配权。食物喜好属于饮食行为习惯,它形成于儿童早期,并主要受遗传、文化社会和机构及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一旦形成会影响着个体成年期的食物选择。个体在少年时期如果食物喜好率高,会直接导致儿童营养摄入的不均,造成营养不良或过剩,从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

日本的研究发现,儿童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并且不爱吃绿色/黄素蔬菜和水果,性格会过分内向。

有证据表明,有早期营养不良经历的儿童有可能在认知功能、心理发展、精细动作技能、活动水平和注意广度的评估测试中得分较低。

中国预防科学院儿童营养专家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大约2/3的儿童,有偏食和拒绝吃某些食物的习惯,因而容易导致身体缺乏一些必需营养,成为现代"营养不良儿",因而免疫力普遍下降。

研究还发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育指数要比偏食儿童高14分,偏食儿童还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这可能与缺乏某些膳食营养有很大关系。

膳食营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对于幼儿来说,此时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需要从膳食中获得全面的营养以支持体格及脑部发育。然而,偏食儿童由于从膳食中摄入的营养素不足,可能会影响儿童正常的脑部及智力发育。长久偏食会给孩子的健康发育成长带来危害,因为人的生命活动、发育、成长都要依靠营养物质的摄入,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如果孩子因偏食而造成某些营养成分的缺少,则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正常发育、成长、又容易患各种疾病、特别是大脑和智能的发育成长。通常,缺少维生素会得各种疾病,维生素A的缺乏会得夜盲症,维生素C的缺少易得坏血病,维生素D的缺少就会得软骨病。

二、儿童挑食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养成了偏爱高糖高脂等高能量食物的习性,该习性以基因的形式遗传下来,影响着儿童对食物的选择。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个体的胃一般不需要为储备能量而过度进食。这种因遗传引起的过度饱和对高能量食物的偏爱所诱发的疾病已经对人类个体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所以营养学家一直在呼吁通过控制饮食缓解因过度进食而引起的肥胖高血脂等富贵病,这也是当前儿童健康饮食教育需要加强的方面。

从个体自身的角度来看,饮食心理对儿童的食物喜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儿童具有新奇恐惧症,他们仅喜欢经常接触到的食物,对于某些新品种食物则采取拒绝的态度。研究也表明,有5.5%儿童会因"没有吃过"或"很少吃""很少接触"而选择拒绝某种食物。不过这种拒绝可以通过不断尝试而降低,尤其是当摄入和消化后的感觉较为愉悦时。可见,成人在给儿童添加新食物时要考虑儿童的心理因素,注意色香味形俱全,以提高儿童对该食物的接受率。

(二)食物的外观、气味

如果幼儿曾经对某一食物留有不好的印象,也会排斥这一食物。例如,便秘期间吃过的含粗纤维的韭菜、芹菜,病愈后儿童自然就会将这两种蔬菜与疾病联系起来。还有某些食物的外观、气味、纹路等也会影响儿童进食的选择,很少有儿童喜欢吃水萝卜和带苦味的食物也是这个原因。

(三)父母的影响

儿童食物习性的形成受一系列环境系统的影响,其中由父母、教师、同伴、大众媒体等构成的微观系统对其影响最为深远。如有研究指出,婴儿对于甜味、酸味和苦味的感觉是通过父母喜欢或者厌恶的面部表情形成的,儿童对食物的偏好往往受父母和家中其他成年人的影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决定儿童的食物选择,权威型家长则在敏锐观察儿童需要的基础上通过买或不买某种食物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食物喜好。

妈妈总是按照自己对于营养知识的了解,去给幼儿安排膳食,从来不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欲望去喜好某种食物,认为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摄取。然而,儿科医学专家表明,只要幼儿的味觉、嗅觉及对食物的口感发育正常,正常的幼儿是完全可以从爱吃的各种搭配得当的食物中,选择出有益健康的饮食组合。虽然幼儿的食欲可能会经常变化,只要不过分受到人为偏见的影响,从长远看他们的饮食一般是能够达到平衡的。因此,妈咪应该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喜厌某种食物,不必大惊小怪的,过分的关注和担心反而会起反作用。如果妈咪对于米饭、牛奶、肉类、蛋类等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太了解,也不能为幼儿提供能够满足身体生长发育需要的均衡营养。

三、纠正儿童偏食的对策

(一)科学合理喂养,以防养成偏食、厌食习惯

及时适时添加离乳食品,促进儿童对多种食物的口感及味觉、嗅觉的形成和发育;正确对待儿童最初出现的"偏食"表现,切不可态度生硬,也不可娇纵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如碰到爱吃的食物,就不加以节制地过食,最终导致伤食,而不喜欢吃的东西一点也不吃;妈咪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对食物的喜或厌,也不要对于食物妄加评论。

(二)饮食安排注意各种营养素的均衡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膳食平衡指导,为儿童安排饮食,即食物要多样化,主食粗粮与细粮及副食荤与素搭配要合理;让儿童每天喝奶,经常吃鱼、蛋、瘦肉、禽类、豆类及豆制品;多吃各种蔬菜、水果及薯类,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取。

(三)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

包括不偏食、挑食、暴食、过食,不过度吃零食。然而,这并非是件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妈咪每时每刻都要注意培养,也取决于妈咪对儿童进食的态度是否重要。首先妈咪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让他觉得吃饭是自己的愿望,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既要注意营养素的均衡,也要考虑到儿童的口味,同时还要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及食物的花样,不可因为只讲究营养而忽视儿童对食物的感官需求。

(四)通过强化消退法培养儿童的健康饮食行为

卢梭认为,教育应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儿童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因此,成人可利用斯金纳强化理论中的强化消退法来培养儿童的健康饮食行为。对于因"新奇恐惧"而拒绝健康食物的儿童,成人可通过正强化法,消除儿童对该食物的抵触情绪,并通过经常性购买等方式,使其最终慢慢接受该食物。有研究发现,成人经常性提示或强制干预儿童摄入某种食物,可增加儿童吃该食物的可能性 在适当的情况下,"妈我吃""爸爸要我吃"或者"妈妈经常买""我们经常吃"都会成为儿童选择某食物的理由。而对于喜爱垃圾食物的儿童,成人可通过自然消退法,减少儿童摄入该食物的行为。家长或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具体形象的营养教育,使儿童了解该食物对身体有害或不利等营养知识;其次可以通过一定的烹调技术,使该食物色香味形俱损,让儿童从心理上厌恶该类食物;再次,成人可以从语言 表情或动作上表示对该食物的厌恶,给儿童一定的榜样示范,最终达到促使儿童排斥垃圾食物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某社区的儿童家长282例。儿童年龄0~6岁,平均3.2岁;家长年龄22~51岁,平均36.5岁。文化程度:小学52例,初中98例,高中77例,大学55例。

1.2方法

1.2.1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①针对不同人群,宣传健康教育。带儿童进行保健的家长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年龄层段、地域风俗、文化差异、性格特点都各不相同,尝试着以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宣传。对年纪稍大一些的家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知识;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用事实以及耐心的心态说服交流;对身为少数民族的家长要顺从他们当地的习惯,积极引导他们相信保健的重要性。②分层次教育,针对性健康教育。由于儿童年龄有差异,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于保健知识的侧重方面不同来教育。对1岁左右的婴儿,社区工作人员应耐心更正家长对婴儿肢体保健的错误动作;对2岁左右的幼儿,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家长对幼儿的摄入食物的最佳搭配;对3岁以上的儿童,社区工作人员着重对儿童家长进行传染病的宣传教育。

1.2.2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①提高专业素质,传播健康知识。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担心孩子接种疫苗有不良反应,有时会拒绝接种。我们的专业讲解人员首先要与家长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以饱满的热情与他们进行交流,介绍接种疫苗的必要性、目的以及这样做对孩子健康作用的意义。同时给家长耐心地讲解疫苗接种的适应症和突况的治疗措施等。②采用多种形式,倡导健康教育。在开展预防接种的活动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家长和孩子们。通过定期开展“乐趣大讲堂”的趣味活动,使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密的交流,以快乐的方式引导他们知道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通过张贴宣传画报,定时更新,使他们获知最新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展专家讲座,使家长们了解预防接种的微观本质内容;采用新颖的信息化技术,与家长们进行微信、QQ、电子邮件的沟通,加强健康教育。

1.3观察指标

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儿童家长在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后对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参与率的变化。

1.4统计方法

观察记录并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完成对数据的统计与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了解程度(90.43%)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68.79%),经χ2检验,χ2值为40.64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活动参与率(92.20%)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71.28%),经χ2检验,χ2值为41.3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童时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机体免疫力处于较低时期,感染疾病的几率非常大,是各种疾病侵袭的时期,在此阶段一定要加强对外来疾病的防御,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显得尤为重要。儿童自身对危险因素的警惕性差,所以儿童家长在此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儿童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品质。

3.1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变化

通过健康教育,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健康教育后中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掌握程度比健康教育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由于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能使儿童与家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亲切体贴的方式获得与家长的互动,建立坚不可摧的信任度,使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更愿意主动学习相关保健知识,进而提高了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水平。

3.2儿童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活动参与率的变化

通过健康教育,儿童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活动参与率有明显变化,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活动参与率比健康教育前儿童家长的参与率高。主要是因为健康教育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和肢体语言的交流等,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儿童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加入到儿童预防接种的活动中,使得儿童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

3.3政府与社会都应关注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健康教育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儿童;保护;措施;保障;权益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其同时也是弱势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受到保护。儿童权益保障体系的完善性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有效指标,我国在加入《儿童权利公约》后,儿童权益法律体系在不断的完善,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有关儿童侵权的案件在不断增加,儿童的权益受到了威胁,由于儿童保障法不够健全,使得很多儿童的权益受到了损害,这不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一、儿童权利概述

儿童具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应该有较为完善的儿童保障权益保障系统。我国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健全,使得很多儿童的权益还是受到了侵犯。同一罪行在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衡量与判决时有着一定差异,有着不同的法律条文,需要区别对待。儿童权利保护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其可以保证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还可以使人们具有保护儿童的意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制定了较多儿童保护的条约,其通过立法更好的保证了儿童的各项权利。我国在加入《儿童权利公约》后,更加明确了儿童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共有4种类型,首先是生存权,儿童具有固有的生命权,还具有健康权;其次是受保护权,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受到较多的保护,任何无害儿童健康成长的行为都会受到制约,受保护权可以避免儿童受到歧视、剥削或者虐待,对一些失去家庭或者难民儿童都要进行保护。再次是发展权,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发展体能与智能,其需要接受教育,还具有娱乐的权利。最后是参与权,儿童具有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利,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多角度保护、保障儿童权益的措施

1、确定特困儿童范围,建立救助工作机制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的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迅速确定特困儿童,要重视儿童保护这项工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还要组织工作人员对特困儿童的身份进行确认,做好数据录入工作,还要对特困儿童的数量进行统计,从而更好的对儿童进行帮助与保护。“特殊困难儿童”的界定要满足6种条件,第一是父亲死亡,母亲改嫁后无人照顾的儿童;第二是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丧失劳动力的残疾家庭儿童;第三是父母有一方死亡,另一方正在服刑,二者父母双方都在服刑的儿童;第四是父母一方失踪,另一方丧失劳动力或者残疾家庭的儿童;第五是残疾或者聋哑家庭,并且经济比较困难的儿童;第六是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都患有艾滋病家庭的儿童。

在统计完成后,根据政府救助以及社会帮扶的原则,需要为这些特困儿童提供生活保障补助资金,要保证儿童的基本生活,通过每月的补助,可以保证儿童的生存权。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落实这项工作,在确定特困儿童后,要给予其经济方面的补助,还要多关心儿童的日常生活,保证儿童可以健康的成长。政府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要保持每一笔资金都发放到特困家庭中。

2、关爱儿童寓教于乐,有效实施“反拐”“打拐”

大力倡议在全社会组织开展以“关爱儿童,反对拐卖”为主题的“反拐”宣传活动。为幼儿园老师、小朋友、家长及群众集中讲解“反拐”常识,提高儿童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有效预防并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公安机关要始终保持对拐卖儿童案件的高压严打态势,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并主动会同民政、妇联等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被拐儿童的解救、安置工作。

3、培训幼母保健知识,促使儿童健康成长

针对一些地区育龄期妇女存在“生子容易、育子难”的困惑,大力组织开展专题教育引导,一是深入讲解国家相关生育政策及生育条件,最大限度地实现优生优育,并运用科学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健康全面成长;二从幼儿期母乳喂养及幼儿保健知识教育、常见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等方面,普及相关知识和常识,实现多角度儿童的保护;三是鼓励育龄期妇女重视母乳喂养对幼儿的重要性,强化对幼儿食具管理、卫生消毒及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幼儿在不同阶段除母乳喂养外,如何科学、健康添加辅食,促进幼儿均衡摄取营养。

三、结语

从多个角度保护儿童,并制定有效的保障权益体系,可以解决特困儿童的困难,可以保障儿童的基本权益。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被保护权以及参与权,政府部门要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要选择儿童权益保护法,还要普及法律知识,使家长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样可以减少虐待儿童案件的数量。一些特困儿童家庭比较困难,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死亡,父母可能丧失了劳动能力,使得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相关部门要做好调查工作,要确定特困儿童的数量,并为其提供经济补助。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爱儿童,关注儿童权益保护,希望祖国的花朵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白睿.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问题探析――基于相关主体的分析视角[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04)

[2]叶志宏,任园,郑维国.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300例孤残婴幼儿社会适应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19)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03

课题项目:江苏省成人协会“十三五”社会教育立项课题“多方联合、立体设计,让农村留守儿童不再‘留守’”(135098)。

作者简介:钱林辉(1979―),男,江苏丹阳人,江苏省丹阳市麦溪初级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张锁云(1963―),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实践。

如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还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按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4000万的总数进行估算,处于留守状态的学生总数达到23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中小学群体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留守儿童最大的特点是缺少有效的监护,如生活抚育、亲情缺失、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困扰着广大的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但其身高、体重状况明显较差。祖辈或亲友缺乏对孩子科学养育的知识,使留守儿童没能得到合理的日常饮食,营养摄入不均衡。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2)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程度具有一致性,在心理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者很多。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今后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的形成,导致一部分儿童会偏离健康的生活轨迹和道德准则,由此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督促学习,事实上,祖父母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及时监管,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之后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不交作业、迟到,甚至逃课等不良行为。

(4)留守儿童交通安全隐患多,溺水造成的悲剧也较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顽劣、交通意识淡薄,无视交通规则,肆意地在公路上骑车或嬉戏;另一方面农村多塘坝、沟渠,孩子喜欢偷偷去游泳,结果导致交通事故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剧多发生在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说明了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教育,再加上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今,其安全问题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了。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科学判断,有助于社会各界理性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该重点群体,着眼关键方面,明确责任主体,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政府、学校和社会应积极采取对策,减少孩子与父母的分离,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护下健康快乐成?L。

1.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是儿童成长的三大场所。家庭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第一,要认识到亲情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要和孩子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第二,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第三,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夫妻双方如果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托在比较有文化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并且多和监护人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人们对学校和社会给予了更高与更多的期望,希望学校来担负一部分“留守家庭”无法胜任的责任。这既需要学校和社区认同这种责任担负的合理性,又需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为此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宣传号召、组织协调、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等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在“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的原则下,政府引导并支持学校和社区两大阵地的行动,形成合力,聚焦目标,以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综合有效经验

(1)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现象。政府要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统计与配备工作,保证每一位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都有监护人,避免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成长,建设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进一步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出资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平台。教师兼任家长,监管学习,照顾生活,沟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时开展系列成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儿童的归属感,促进其形成健康人格。

(3)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建立家长学校,以使留守儿童尽量得到全面、有效的监护,降低留守儿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4)我们要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2017年2月“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新活动中心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揭牌成立,由镇派出所、妇联、学校等部门,依托社区教育中心,逐步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级联动关爱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已在社会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已成为江苏省丹阳市传播“大爱”的重要载体。

(5)我们要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指导低龄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地引导孩子行为和品德的发展。学校和监护人需格外关注他们,多加交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一、以实施集体健康教育为基本方式,制定周详的教育计划

大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不是创造儿童,而是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幼儿教育不同与青少年教育,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自身的成长还不具备自主性。幼儿健康教育与幼儿园其他各种教育一样,有着完整而独立的目标体系,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必须通过集体教学形式向幼儿传播健康知识、培养健康态度、训练健康行为,以期解决普遍存在与幼儿中间的健康问题。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必须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为首要任务。特别是对当下的独生子女幼儿教育,更应立足于集体健康教育这一基本方式。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育意味着每个幼儿的平等的普遍发展。拥有生命健康是每一个为幼儿的权力,但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环境条件的不同,因而无论身体的形态还是集体的功能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指幼儿健康教育应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快的发展。在确定发展目标是,应因人而异,不强求一律。例如: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并与其它学科结合进行;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的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在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

二、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地生活卫生习惯为基本手段,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

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应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来进行。如有的活动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目标的,有的活动诗意锻炼幼儿的肢体运动为目标,而有的活动则是以幼儿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为训练的重点等等。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幼儿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因此,幼儿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缓解中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对于幼儿教育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侧重三个方面:一是尽量与自然及实际生活相贴近;二是着重训练儿童手脚感官活动能力;三是以游戏活动为主,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倾向,提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得,应当让他自己做”。所以,在幼儿身体发展方面,应通过户外体育区域活动,远足活动,户外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达到肌体的有效锻炼幼儿能较协调的走、跑、跳,学会一个跟着一个走成圆圈,学会做模仿操等。由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多数小肌肉发展不够灵活,表现为有的幼儿不会系纽扣,还有的幼儿串珠、撕纸、粘贴等不够灵活自如。为此,幼儿健康教育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就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的培养,对于这些片面的认识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防范。我们尽量多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幼儿园中有个人与公共卫生问题、饮食习惯问题、安全问题、体育锻炼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家庭、社会中同样存在。同时还重视到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以日常生活锻炼为基本方法,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健康教育活动应融入幼儿的每日活动之中,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每个环节之中,注意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反复进行,坚持不懈,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因为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幼儿每天的日常圣湖,而且很多内容不可能通过一次教学活动完成,例如洗手问题、如厕问题、运动中的安全问题等,有的天天发生、时时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反反复复的加以提醒,督促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使幼儿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疾病能力的增强。客观上,由于年龄又小,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生活能力方面,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穿衣、整理床上用品较为困难,饭后漱口、擦嘴的常规卫生习惯有时仍需老师不断的提醒,季节变化也不懂的自行增减衣服。在心理健康方面,由于交往的空间和年龄局限性,还处于懵懂阶段。我们必须通过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开设各种游戏区域活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技能的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