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级电工培训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电工学;课题制;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是技工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院电工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技校学生年龄小、文化层次较低的特点,结合ISO质量管理标准和岗位需要提出并在《电工学》中试行“课题制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显著,适合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实施“课题制一体化”的必要性
“课题制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按技能类型和等级分成若干个课题,以每个课题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工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体化教学。每个课题模块的专业理论内容和操作技能的讲授、指导均由同一教师承担,一门学科几个课题模块的教学由几个教师共同完成。课题教学结束,每个课题单独考核,各课题考核都合格方可判定这门学科合格。
在《电工学》中实施课题制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行课题制一体化教学,不同课题由不同教师执教,学生可在学习不同课题中从不同教师身上博采众长,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比一个学科只跟一个教师学习更有利。
(二)有利于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
如精通电子的教师可专讲电子课题;精通电气维修技能的教师可专讲电气控制线路课题;精通电磁知识的教师可专讲电磁课题,以此类推,各课题模块可选最佳教师去担任相应课题一体化的教学。而且一个教师多次讲授一个或几个课题模块,熟能生巧,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用最恰当的方式因材施教,学生接受起来容易,这样,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过去的教学模式,一门学科整个学期由一位教师承担。备新课、写新教案、准备新课件、熟悉新工艺技能等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采用课题制一体化教学后教师相对固定一个课题教学,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细化、精化,形成“绝技”。而且每个教师比通常承担了更多的工作量,可缓解师资紧张的局面,新教师也有了适应时间和进修时间。
(四)有利于不同专业教学的需要
课题模块根据学生实际可组合成不同课题模块,解决学校机电、计算机、电工等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电工学》课题制一体化教学实施办法
(一)教材的编制
现有的《电工学》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动手技能训练,要学好现行《电工学》教材,对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从往年学生反映来看,他们只希望动手,不喜欢理论,他们多数只凭兴趣学习。很多毕业后的学生回忆说,当时课上学的理论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动手技能却印象很深。所以,从生源情况考虑,教材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
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学到多种技能,拓宽知识面,为今后就业、择业、转岗打下较好的基础,我们在原来的《电工学》基础上编制新的教材,主要分为四个课题模块:电磁模块、电子模块、电机和电气控制线路模块、照明安全用电模块。此外,还增加了一些技能操作,每个基本操作技能可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达到初级工的要求。
(二)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的编写
课题制一体化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也不同于实习,它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所以,教学大纲的编写要以国家职业教育教学大纲为蓝本,根据我校招生就业部门对市场的预测提出“因势利导”的编写方案和指定授课计划。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进行适当的修改,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机和控制线路这个模块课题的大纲跟机电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任课教师可以适当修改。
(三)课题制一体化教学还须和分层次教学相配合
在《电工学》教学中,每个课题模块一体化教学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三个层次,即A、B、C三个层次。A层次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用于班级中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B层次是按教学大纲所需学生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编制,适用于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而C层次要求较低,供能力较差的少数学生学习。教师在授课时可灵活运用。
(四)课题制一体化教学在时间上的安排
授课时间上的安排可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知识了解阶段,学生主要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教师把基本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为技能训练理解阶段,重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基本操作理解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理论知识。学生操作时,教师结合理论知识重点讲解,并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三阶段为消化提高阶段,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师用14学时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接触器自锁控制线路等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建立起一定的理论基础。
用6学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技能操作,包括电动机、接触器的简单拆装、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接线等,完成一般的技能训练,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师再用4学时的时间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起来,贯穿整个课题,加深理解达到巩固的目的。
课题制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题制一体化教学对任课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既要善于专业理论的讲授,又要掌握技能训练的指导方法。目前,部分教师还不适应“一体化”的要求,需要培训。
(一)师资培训
一是在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师资培训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培训。知识层次低的,重点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专业技能薄弱的,重点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二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工厂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及相关岗位技能,及时了解企业新技术应用和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促进一体化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课程改革 实践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延东同志在2014年高校咨询会上也提出:“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关注和实践的课题。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结合2014版培养计划修订,做了部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尝试,现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主要改革内容及实施情况
(一)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
在2014级电类学生培养计划修订中,对电类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调整、学时调整。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1)2014级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6+20)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分别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船舶通信与导航”课,改列为专业选修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取消了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课,新增加了“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课程(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3学期)新增了针对性更强的两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4学期)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4学期)课;二是将“单片机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改成(1.5学分、1.5周、第4学期);三是取消了“船舶电气设计与检验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6学期),新增了“船舶机舱测控系统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6学期)。
(2)201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了“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二是取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2+16)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四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一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调整到学科基础课;二是取消了“供配电系统”课程(2.5学分、36+4学时、第7学期),改增为“工厂供电”课程(3学分、40+8、第7学期);三是将“检测与转换技术”(2学分、26+6学时、第4学期)学分调整为(2.5学分、28+12学时、第4学期);四是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3.5学分、48+8学时、第5学期)学分调整为(4学分、52+12学时、第5学期)。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取消了“变压器应用技术”课程(2学分、28+4学时、第7学期);二是取消了“船舶动力装置与辅助机械”(2学分、28+4学时、第6学期)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6门课程,分别是:信号与系统、文献检索、企业管理、电气工程专题讲座、集散控制系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二是新增“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新能源技术”(1学分、16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三是将“AUTOCAD”课程(2学分、16+16上机、第5学期)改为实验课程(1学分、32学上机、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专业综合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测控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1学分、1周、第6学期)两门课程。
(3)2014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16+16)课,改成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增加了由专业核心课调整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56)与实验(16) 两门独立的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信息论与编码”(24+8)课程并调整“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0+16)到学科基础课。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在通信系统方向:将“程控交换”(32)课程换成为“移动通信”(22+10)课程;二是在嵌入系统方向:将“ARM处理器原理及应用”改为“嵌入式系统”(22+10),新增“ 计算机操作系统”(16+16(上机))及调整来“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16+16);而“DSP原理及应用”、 “多媒体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调整到专业选修课中;三是取消了电子系统设计方向。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Linux软件设计”、“计算机接口与通信”、“自动控制原理”、“电视原理”8门课程;二是由专业方向课调整来“DSP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3门选修课;三是新增“专业导论”、“学科前沿信息”、“新能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双语] ”、“信息论与编码”、“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7门课程。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设计方向专业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工程训练C”(1周,1学分),调整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4周,2学分)。
(二)加强几门关键课程的课改示范工作,提升课程在电子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1)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的教改实施情况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训练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课程。学院2009年起将原来的“电装实习”改成(电子装配)“工程训练”和“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并结合课余电子制作训练作为补充。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每一年的设计制作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增,加强设计内容的新型性和实用性,至今实验室已有50多个设计实训模数电路板。2014版培养计划中“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调整为实验课程“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30学时)。
电子装配工艺训练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低,在原2010版教学计划中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电子电路焊接技术,为以后的电子装配打下基础。教学时数为一周,时间上分散进行,历时半个学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学生进行电子设计的入门课,除公选课、选修课形式外,兴趣小组形式的学习培养也是一个最有成效的环节,使得对电子设计有基础、有兴趣的同学得到充分发挥与提升能力。对电子制作训练做到有计划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电子制作基本能力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内容主要为:焊接技术训练、认识基本元器件(学会万用表的使用)、识图、音频放大电路制作。
第二阶段:电子制作入门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以公选课的形式进行。主要学习绘图、制作与测量(学习Protel(Altium Designer)软件的使用,学会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利用波形图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分析能力训练),内容有:简单电源电路、电动机驱动电路、光控灯开关电路、温控加热器电路等。
第三阶段:电子设计基础训练。主要是结合理论知识设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音响电路(含音调电路、功率放大器电路)、隔离放大器电路、充电器电路等。
第四阶段:电子设计综合能力提高训练。主要为综合设计中、大规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五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抢答器电路、开关电源电路、数控电源电路、无线通信电路、锁相环振荡电路、转速检测电路、充电器电路。
(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改情况
单片机作为电子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手段,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我院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组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编写了新的教学文件,每年修改电子教案、课件,出版新的教材与实验指导书,不断完善学习资源,实施电子考试等等,为学生的自动化电子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2014版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改为32,实验改为独立设课,学时为32,课程设计为1.5周。单片机实验电路板全部为校内老师设计制作,实验室至今有单片机综合应用设计电路板30多件。
(3)新增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
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学院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从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初始阶段就引导学生向技术应用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凝练为理论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电子技术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课程的专业界限、学科界限,使得知识、技术、信息等多方面融会贯通,在还不能完全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以教学实验班的形式增加一个补充教学环节,以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制作为立足点,从应用目标出发搜索知识点,解决技术问题,培养思维方式。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作为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改变学生被教师控制之下被动地学习的局面,改变单纯死记硬背完成学业的局面,转而让学生养成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查找知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在教学环节上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三点连成一线。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适应技能考证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编写、修订教材、教案,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编写出版《电子综合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指导》、《单片机设计实例集》等实践指导教材;为学生开展考证培训修订《电子工程师考证培训讲义》等;编写新的教学文件及电子教案、课件等,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一是修订出版了《单片机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Proteus仿真版)》、《电子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单片机设计实例选集(一)》、《51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践指导性强的教材;二是在原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单片机慕课网站的建设,新编了150题左右的作业练习题库;三是修改2014级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及课件;四是设计开发2014级用的新实验电路板并用于每年的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科竞赛的获奖数量、提高学生、专利证书数量、提高学生电子工程师/板级工程师/电工等从职证书数量。
(1)加强了学科竞赛的辅导力度。一是组织学生电子协会,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以加强低年级同学的基础技能训练;二是与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相结合,利用各种提高学生能力的资源,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三是培养充实指导教师力量,2014年学院的指导教师队伍扩大至9人,落实了组队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选环节,密切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的联系,特别是在暑期中通过明确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增加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四是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
(2)重视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工作,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通过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竞赛、省创新研究项目等实践,指导学生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固化研究成果,近年来学生发表的电子设计类论文、实用专利、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电气类)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增加明显。
(3)加强校内电子工程师等考证培训工作。学院培训中心通过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条件验收,成立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电工方面考证员,可进行中、高级电工,中、高级维修电工,初级电子设计工程师、板级设计工程师、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师7种电子电气类证书的证书认定,为学生培训考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加强了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要求。学院将毕业设计任务早计划、早布置,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真题实做时间,现一般是在第7学期初就布置任务,毕业论文答辩分二次进行,在较长的时间内可给学生留出较多时间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比例在90%以上。
(五)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
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将提高从职能力的技能考证、考级、竞赛奖等纳入到教学学分中。
学院出台了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替代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规定了5类学生学业成果(考证、考级、论文、专利、竞赛奖)或经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小组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设计(论文)的其他成果可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二、实践成果
两年间,学生在电子工程师、电工考证、学科竞赛获奖方面成绩提高明显,取得电子工程师证书30 人;电工证书192人;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省一等奖学生为9人,二等奖学生为18人,三等奖学生为21人;在全国(省)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及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6人,特等奖2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24人。两年间,学生发表电子设计类论文10篇,取得电子设计类实用专利35项。
三、不足分析
一是教学计划改革后课时量压缩造成教师“抢课”现象,并由课程门数增多及投入精力不足造成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下降;二是团队精神在学院教改项目中体现不够,大多数教师还是安于老的教学方式,教改积极性不高,大范围的教改项目推进困难。
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领导重视,更需要教师的人人参与。教学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应建立在教师行动上。高校要把提高教师的影响力与学生的竞争力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树森,李维. 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子教育,2004,03:44-46.
[2] 张军国,刘西瑞,张健,燕飞,阚江明. 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 中国林业教育,2009,S1:93-95.
关键词: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53-03
专业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行业现状与发展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是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汽车电子在车辆中所占的价值比重也越来越接近25%-30%这个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比例,豪华轿车甚至超过了50%。随着国内汽车的普及,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已被国家教育部定为第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我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为汽车电子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超1 840万辆,市场规模超3万亿元,其汽车电子产品价值含量按25%~30%折算,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大约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已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
专业人才需求 汽车电子产品主要为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ABS、安全气囊、仪表、车载娱乐系统和汽车空调等,而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普遍认同现在市场上缺乏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掌握汽车电子技术,能够对汽车电控系统进行检测维修的人才更是不可多得。而目前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维修是企业的重点,企业急需这方面的人员。汽车维修企业对高级维修人员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
(二)就业面向分析
就业领域 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与技术服务工作。
初始工作岗位 汽车机电维修工、快修工、设备检修管理、整车电器装配调试工等;相近工作岗位:配件销售及管理、汽车电子企业售后技术支持、汽车维修接待、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汽车用户消费汽车电子改装等。
可升迁的职业岗位 技术主管、车间主任、售后服务经理、技术总监、汽车电子产品测试工程师、维修企业技术培训等。
(三)职业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 (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2)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3)掌握汽车构造原理和具备对汽车进行技术评价的能力;(4)具有汽车结构拆装调整及电器拆装能力;(5)具有汽车电子电路图的识读分析能力;(6)具有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能力;(7)具有熟练使用汽车维修工具、检测仪器设备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的能力;(9)具有汽车驾驶能力。
方法能力 (1)具有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2)具有制定工作计划能力;(3)具有科技写作与表达能力(能够撰写技术报告、检测维修报告);(4)具有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5)具有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6)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
社会能力 (1)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正直诚实,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主动沟通能力;(3)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5)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修养;(6)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乐观、向上、宽容的态度,具备承受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汽车学科与电子技术学科的“交叉”专业,涉及汽车、电工、电子、电力等领域,知识范围广,学习难度大,如何改革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及专业建设模式,有利于实现培养汽车电子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但面临行业标准不健全、关键技术保密、就业岗位不成熟等问题,如何突破技术壁垒,解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等问题成为新兴专业建设的关键。
根据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专业技术应用及教育教学的特点,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实施“两方向,五结合、双线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方向”是指汽车机电维修和新能源汽车维修两大方向,“五结合”是指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训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实习与过程仿真模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线培养”是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构建专业、系办企业、校企合作企业于一体的“系企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突出一个核心,依靠两种力量”,即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依托行业,融合企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三大建设;系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开发专业领域内应用研究课题。
课程体系建设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精简、够用、必需、适用。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 教学内容和汽车电子技术职业岗位能力互相整合,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安排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的教学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
设置程序 围绕企业订单要求,逆序设置,即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根据各层次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编排理论部分的内容。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
设置原则 多门课程之间按照特定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照应,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更加理性地实践,产生创新性实践成果。
设置依据 高职课程必须以应用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运行 校内、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学生顶岗实习到汽车修理企业了解从事电器与电控方面的维修技能,熟知电器与电控方面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以获取汽车维修电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实践方面的经验;为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课程体系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课程体系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按照由“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步骤。实践专家与课程专家对工作岗位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并描述了对应的学习领域;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性质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设计对应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
将新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含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含专业方向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进行划分,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对应于培养目标中的专业核心能力部分。
(四)课程体系结构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文化基础课平台化专业课程领域化教学训练情境化岗位实训任务化,专业技能进阶培养,即“四化”的进阶组合型课程体系。
构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基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初级模块(包括汽车零部件识图、现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维护、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汽车机械基础、钳工实习、公共学习领域)、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路和电气系统检修、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汽车专业英语、汽车单片机应用技术、汽车空调维修技术)、高级模块(车载网络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与底盘电控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电脑维修技术、汽车发动机综合实训、汽车底盘综合实训、汽车电路与电气综合实训)和拓展模块(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汽车电子产品工艺、电子产品电路设计与仿真)。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建了经验丰富的团队来完成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实训实习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网站打造为集专业示范平台、专业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社会服务培训平台、在线实训与测试平台于一体的立体化、共享型、教学做考互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空间。重点加强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课件、网络仿真实训、实践录像片、网络在线自测题库等建设,同时还将完善相关的教学文件和课程标准,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设备是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必备硬件,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的更新换代加快。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学生应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所以学校要不断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在传统汽车电工电子、汽车电器、汽车电控、车载网络、单片机等实验室的基础上,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建设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拆装、检测、维修、调试为核心任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以企业为主,建设汽车电子技术产品设计、制作、检测、调试为一体的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顶岗实习是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及环境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共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期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目标的重要途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需要对毕业实践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并精心组织实施。建立顶岗实习生的专业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监控与管理措施,实行学院、合作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监控与管理。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第一,借助校内实训实习中心,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制定轮训计划,提高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第二,经常开展校内及有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之间的教学观摩活动,全面推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第三,积极参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类师资培训。
第四,与企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教师与企业员工活动,在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互访互助,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提高教师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第五,依托国外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培养理论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定期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等汽车技术先进和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修培训,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应用技术带回来,引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六,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任兼职教师。分年度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领先、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专兼教师队伍。
结语
“节能、环保、安全”是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三大主题,车载电子产品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从事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汽车电子技术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在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技术服务与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鹏.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21-123.
[2]杨俊林.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2(7):11-13.
[3]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4):30-32.
[4]蒋水秀.高职高专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165-166.
[5]袁霞.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24-126.
[6]苏庆列.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59-160.
[7]陆玉亭.高职汽车电子专业建设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9):6546-6547.
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专业化教师是目前摆在教师教育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强化专业技能教育,探索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是师范院校及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任务高等院校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物理教师和师范生关于合格物理教师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认识的研究,试图提供一些探索物理教师职前专业技能培养的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我国西部某地级市两所完全高中、中心城市一所完全高中的物理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选取地方性师范学院物理专业已学习物理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相关课程的一个班学员。物理教师和物理专业师范生采用相同的调查问卷接受了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参考目前国内对教师专业技能分类的相关文献,同时征求专家和中学物理教师意见编制而成。[1][2][3][4]目前大家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分类并没有一致看法。[5][6][7]我们的分类主要以实践层面分析为基础,在实践层面分析的基础上,兼顾逻辑和价值层面的分析。调查问卷设计为类:(1)教学设计;(2)媒体使用、课件制作;(3)课堂教学;(4)实验;(5)学生学习方法指导;(6)教学评价;(7)教学研究;(8)其他,共计39项教学技能。每一技能分五个等级选项,分别为非常需要、比较需要、一般、不太需要、不需要,对应计分是5、4、3、2、1。教师问卷发放51份,收回51份,有效问卷48份。师范学员发放问卷56份,收回42份,有效问卷42份。对调查所得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差异检验等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数据处理
首先,对39项专业技能做三校教师调查结果的非参数差异性检验,检验结果除个别技能(30题,差异在二校与一、三校之间)外,绝大多数技能调查结果差异检验不显著(P>0.05)。合并三校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并求平均值,对每项技能答题中的非常需要、比较需要两个选项的相对累加频数和答题平均值进行降序(排序前10),排列如表1。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对相对累加频数和答题平均值排序中的前30个技能调查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差异性检验。若在统计意义上差异不显著,笔者认为调查对象对这一类技能的认可程度或重要程度是等同的,可以将无显著性差异(P>0.05)的答题归为一类,通过检验我们可以将教师答题分为三类。用同样的方法将师范生答题分为两类。以相对累加频数和平均值高低作为重要程度判断的依据,从高到低排列。为便于比较,将教师和师范生分类汇总到表2。
再对表2中各对应答题进行差异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2.结果分析
表3中,各对应题目的差异性检验基本支持分类结果,少部分答题(11、12、14、18、23、33、34)对应题目差异性检验和分类不符,笔者以聚类分析和不同答题差异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表2中,教师分类中的题目几乎涵盖了师范生分类中的题目,没有涵盖到的只有11、12、14三个题目。它们处于第三类,分别代表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如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口语。同时,教师分类中比师范生多了7、8、15、17、20、30、33、34八个题目,它们分别代表选择和设计作业,教学中监测学生学习、调控教学进程设计,板书板画,提问,组织教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针对教学实际选择教学研究课题,掌握和应用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将这总计11个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7、8、11、12、15、17、20、30、33、34,第二类是14。第一类中的专业技能认识与教师实践性知识有极强的关联性。由此可以认为,物理教师与师范生对第一类技能认识上的差别主要来自对教学复杂性认识和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差别。第二类14题是教学口语,属于教学基础技能,物理教师和师范生的差别应为不同专业发展阶段认识程度的差异。考虑到师范生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缺乏和对教学复杂性认识有所不足,以下对专业技能认识重要性的分析以教师调查数据处理结果为依据,师范生数据处理结果做参照。
表2中第2题是教师选题中唯一处于一类中的答题,第2题不仅选择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的相对累加频数达到100%,而且选择非常需要的相对频数(93.6%)也是最高的。由差异性检验,第2题调查结果与其他各题调查结果差异性显著(p
表2中,属于二类的题目共有十一个(1、4、5、18、20、21、22、23、27、28、29)。这十一个题目代表的技能分别属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物理实验、学生学习指导四个类别。从调查数据的结果来看,重要性次于一类,是合格物理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如果视教师专业技能的每一项技能为独立的,显然是肤浅和片面的。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素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系统的结构,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即系统结构完善的过程。视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过程如混沌到宇宙,初始一团混沌即专业技能的基础――分析教材、组织教学内容。但其中应有其他技能的萌芽,只是混沌不分附着在分析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技能上。表现出来的是分析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技能。待各技能逐步分化即形成初步的技能系统结构,即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之时。二类中各题所代表的各技能即是以基础为核心的一次分化,系统有了一个初级的结构,具备了一定的教学功能。审视一类和二类题目所代表技能组成的这一系统,是一个二元系统,即教(1、2、4、5、18、20、21、22、23)和学(27、28、29)。这一过程也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9]由初级阶段的关注教发展到关注学。
第三类中的技能是二类技能的进一步发展,由二类的四个部分发展到八个部分。教学设计部分在1、2、4、5的基础上增加了3、7、8、9,课堂教学部分在18、20的基础上增加了13、15、16、17,物理实验部分在21、22、23的基础上增加25、26,这三部分已趋完善。学生学习指导部分在二类中已较为完善,至此已有相对较为完善的四部分专业技能。三类中新增加四个部分,分别是10代表的媒体使用、课件制作,30、31代表的教学评价,33、34代表的教学研究,36代表的其他四个部分。新增的四部分仍是不完善的,应为继续发展的。由前述观点,第三类技能是第二类技能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类技能若已具备,教师专业技能系统结构相对完善,水平已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是合格物理教师。
四、讨论与思考
反思教师教育职前培养阶段的专业技能培训,现实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和局限性。既有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也存在着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和教育教学实际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由以上合格物理教师所需的专业技能分析,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探索物理教师职前专业技能培养的新思路。
1.循序渐进,分段培养
物理教师专业技能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点和很多研究者的观点相同。[10][11]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专业技能通过不同阶段的发展趋于完善。在职前教育阶段专业技能应该如何培养?显然,职前教育应建立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师范专业毕业生仍需要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职前教育必须打好师范生终身专业发展的基础。若将教师专业技能视为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应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有发展潜力的系统。要打好这一基础,须循序渐进,分段培养。如专业技能中的一些技能是需要培养的,例如教学口语、板书板画,应在普通话和硬笔书法、简笔画的基础上再培养教学口语和板书板画。这些技能既是基础的也是需要熟练的,需要基础培养的技能应作为技能培养的首要,首先培养。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技能培养目标,循序渐进。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累进达到最终目标。而不应将技能培养集中在某一个阶段,集中培养。
2.核心技能,培养始终
教师教育具有特殊性,有明确的职业指向和培养目标。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做准备的。目前,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并不关注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师范生对这部分的内容也没有特别去钻研和了解。由前面分析已知,合格物理教师核心的技能是分析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这不仅是结论或者物理知识,“这类知识可分为三种:(1)知道学生在学习该学科时特有的理解方式以及常见的错误和困难, 而且知道如何协助学生克服这些学习困难;(2)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必须知道如何以不同的表征、不同的例子、不同的比喻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知识内容;(3)教师要知道该学科的教材结构、来源以及教材选择的各种可能方式”。[12]及早地让师范生从教和学角度研究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不仅可以为核心技能打好基础,在研究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过程中师范生可以认识和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专业技能系统结构的建立。
3.以实践催化专业技能发展
由前面教师和师范生调查结果的差异,专业技能的发展需要理论知识的引导,实践中的反思是专业技能发展的催化剂。近年来,各国都在努力克服教师教育中“先是没有实践的理论,然后是没有理论的实践”[13]的弊端。职前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感受和认识,才能促进专业技能的完善和发展。教师专业技能具有不同于其他技能的特点,不仅是一个练习和熟练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认识和学习的过程。没有实践的支撑,就会产生学时无味、用时不会的现象。从教育过程的不可重复性这一角度,教师技能熟练性可能不是重要的,而面对教育实践情景使技能适应实际问题才是重要的。在实践基础上的技能发展就是面对教育教学实际情景认识和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技能发展才有活力。
参考文献:
[1][5]荀渊.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8).
[2][6]陈素芳.论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涵义及分类[J].今日南国,2008(2).
[3]李春密.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对教学技能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胡淑珍,胡清薇.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2(2).
[7][9]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9,69.
[8]任一民,田腾飞.PCK――教师教育改革之必需[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0]曹大宏,曾庆芳.师范专业技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9(1).
[11]周宏弟.高师生教学能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0).
[12]于泽元.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高师课程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关键词:电子工艺;“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实现资源优势整合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多样性,从短期、单一、临时性的项目合作到长期、综合、战略性项目合作发展;从双向交流高校和长期校企点线合作向全面合作、工业园模式发展。“产学研”结合既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国内高校”产学研”的总体分析,主要对相关研究现状与动向、现存问题及障碍因素分析和对策建议。
从本质上看,“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研究所和政府等三类技术创新主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和科研的良性循环的一种形式。总体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有两方面的益处。一是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学促研,以研促产,以产促教,以教促学。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学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符合当前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积极探索新形式下独立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根据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来选择”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是新时期分类分层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电子工艺实习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电子工艺实习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电子工艺已成为一门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大生机,并产生着重大影响,其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在我国进入WTO后,电子工艺实习教育不仅要面对中国市场,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因此,电子工艺应在教育模式上,由教育规范的共性向学生发展的个性转变;在教育内容重知识、重能力,更重素质;在教育手段上,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转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是现代人才的标准,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四者结合的体现,也是信息素质教育为之服务的目标。因此,电子工艺实习教育自然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改革的步伐以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2、培养电子技术工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它是理工科各相关专业实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之一。怎样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过程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电子工艺实习是工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基础课,它主要以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调试和检测为载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实践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等实践能力。
三、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教育环境和资源,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优势,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和热点研究问题。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实践意识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教育核心就是实践育人。学生良好的能力与品德要在实践中培养与形成。电子工艺教学过程就是在培养好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个学生如果认清了电子工艺的精神实质,具有较高的实践意识,则他不仅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能根据将来发展需要不断的补充和更新知识体系。
2、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扶持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引导扶持,对其良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应该对”产学研”教育由形式上的扶持转为内涵上的帮扶,保障学校在市场中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增大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中的自,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造更为便利和良好的条件。
3、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和内容,加强实践能力
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内容的设置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能力。
4、优化学科设置,打造特色专业
我国各地高校应该着力于对行业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查,着眼于本学校固有特色和基础,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置本校的专业课程。例如设计培养方案,我们首先应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以体现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专业的特点;其次,以加强基础为目标,尽可能设置有效夯实基础的课程;再次,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的打造方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正突出本校亮点,实现”产学研”教育培养人才的宗旨。
5、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实践兴趣
良好的实践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过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整个实践过程轻松自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对于概论、安全、先进制造与工业应用技术采取大课集中讲授,利用图文并茂的电子演示课件,丰富多彩的焊接技术、插入式封装技术(ThroughHoleTechnology,THT)和SMT生产工艺电影的视频教学片,形象生动的教学挂图与展板,电子产品发展历程的实物展台,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传统与现代电子工艺的精妙,加深对电子工艺探索的渴望。通过观摩SMT工艺流程与生产设备现场,印制电路板制作,学生亲自实践,贴近现代电子生产现场。在实习产品的工艺设计与组装、调试过程中,容许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让工程实践处于一种融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实践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资源,如学习PCB设计规范及软件使用,进行EDA实践,电子工艺相关知识学习,增强实践基础和动力。
6、严格实习考核标准,保证实践效果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是对教学活动效果的检验。采取实践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型考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特别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实习过程中,要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实习态度,没有良好的做人做事习惯就不能成为合格的实践者。为了检验学生实践效果,要现场考核学生对实习内容完成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面前当场通电试验、调试,教师当场提出问题由学生解答,设置故障让学生查找,对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要给予激励和关注。例如做充电器时,发现电流过大或过小,问题可能处于什么地方,怎么解决;收音机收不到台,如何检测相关电路等。有的学生能够通过对电路原理、实际线路的分析找出相应的原因,可以给该项考核内容加分。实践操作占考核内容的70%,这样就杜绝考生重视理论课学习与考试,轻视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影响实践能力的培养。认真完成实习报告也是实习合格的前提之一。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实习报告既可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作为教师今后工作改进提供依据。通过严格的考核,学生实践效果明显,实习完了普遍觉得实践能力提高了不少。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加薪而科研,功利化思想严重,这对人才的培样是极为不利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上述问题:一是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敬业精神加以表扬并传承,特别是在创新精神和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二是加强理论学习,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三是加强校本培训,通过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四是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通过科研引领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尽快走出低谷。
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应该立足经济的发展,着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突破,有组织地开展科研,切实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广生.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01):11.
[2] 申纪云.激活产学研结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3] 王瑞兰.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