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 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

一位教师,专业知识再精湛,如果不具备心理学相关知识,永远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公共心理学》是高师院校为完成向中小学输送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一培养目标而专门为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教育基础课程,也是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所必修的公共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公共心理学》对师范专业学生未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看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学取向,是目前国内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对于传统教育思想具有巨大的冲击作用。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体表现为:(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说,会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地被“革命”掉,因此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知识,知识是需要随着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的;(2)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先前经验,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3)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4)教学观:教学不是教师将准备好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意义以及解决问题。

二、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编排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陈旧。理论大多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与学生现代的日常生活相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理论性过强,学了之后又没有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再次,教材缺乏针对性。目前使用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大多是普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拼凑的结果,体现不出该门课程应有的特色,因此最终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出现注意力分散、开小差等情况。

(二)学生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调查显示,高师学生对心理学的知识还是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大都觉得心理学很神秘,因此学习之前期待较高,但上课后发现课堂上的内容并不是期待中的样子,因此希望变为失望。同时,《公共心理学》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与专业知识相比,不能够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再加上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多时候已经不愿意,甚至是不知道如何进行独立思考,面临问题缺乏主见的现象非常普遍,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逐渐退化,导致进入课堂就睡觉,出了教室活蹦乱跳,课堂学习出现“疲软”的恶性循环状态。

(三)教师讲课刻板、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公共心理学》承担着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在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院校才安排40甚至才30多个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多少远远没有形成正比。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拼命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很少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安排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时间一长,学生很容易进入疲劳状态。同时,目前由于资源有限,学校的公共课大多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有一两百人,师生互动更是很难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三、提高《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目前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对我们的启示,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依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改革目前《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因此,针对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教材编排问题,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内容。比如说将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特别是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相关信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创设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基础知识,建构知识的意义,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将准备好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针对公共心理学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应该多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以及周围的朋友等就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探讨,在讨论中逐渐理解知识的意义。老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更好地将学得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依据建构主义学生观和教学观,充分发挥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基于此,《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不能无视学生,一味地只顾讲授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课堂质量,最终破坏了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比如采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带着问题讲授基础知识,在确定学生充分理解了基础知识之后,让其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课前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把握学习的重点,也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的价值,还能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可以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心理学相关活动,理解心理学知识。比如说讲解注意的分配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方式,然后总结注意分配的相关知识,这样既有利于体现心理现象的可操作性,又便于加深学生对注意分配的理解。

总之,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关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心理学教学模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在心理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心理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上述建议外,也可以通过增加课时或是实现多元化考核等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张海琴.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3]王胜芹.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9.

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教学 幼师生 幼儿心理

心理学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之一,幼师心理学教学目标主要是要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心理活动主要规律,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矛盾,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等;要使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幼师心理学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心理学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未来的幼儿教师教好书、上好课,还应该注重他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之更多地关心爱护学前儿童的成长,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

1.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生迅速融入教学过程

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心理学,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要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幼师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素养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材结构。教材的结构是幼师学生形成心理学认知结构的依据,教材的结构与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越接近,就越易使幼师学生将所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要以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活动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适合幼师教育的心理学的教材结构。这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学认知结构。最主要的是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幼师心理学的积极性为目标,合理组织教材内容。要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幼师学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在设计课程结构时,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心理现象的解释、诊断和控制的内容,提高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的可操作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针对幼师学生年龄小、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开展相关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学生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从幼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幼师心理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到幼儿园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3.坚持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清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幼师心理学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以大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独立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向他们灌输知识。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难点,教师再给以重点讲解。在教学中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借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有效地做好知识的传递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4.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改革考试模式,让学生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改革考试形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方法:闭卷、部分开卷部分闭卷、开卷、论文、口试、实验、研究报告等。选择何种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应用程度来确定。幼师心理学对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可采取部分开卷部分闭卷的方式考核。对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采取部分闭卷考试,而对于要求学生实际应用的部分采取开卷考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幼师心理学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人生境界。另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基础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严格性、谨慎性、实验性,又具有人文科学的社会性、灵活性和生动性。因此,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开展学术活动,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扩充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

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积极心理;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案例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教学内容包含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常用工具软件和网络基础知识等。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能够在各自专业领域和工作生活中熟练使用计算机。然而,当今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软件更新速度快,仅靠掌握课本知识已无法满足日后的需求。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要教课本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自开设以来,经历了数次教学改革,现在硬件环境已不是计算机教育的问题,而教学方法成了培养在校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瓶颈[1]。主要有以下问题:

1、学生基础水平不一。来自城镇的学生大多接受过计算机基础初级教育,而农村乡镇的学生大多没有接受过。生源差异导致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把握授课内容的难度和深度。

2、学生智能不同。接收知识的能力和方式也不同,教师该如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培育效果,成了教师施教的难题。

3、教师授课方式单一。依赖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多采用演示操作、图片声音等CAI教学手段,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活动。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抑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上的潜能发挥,很难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4、教学测评标准滞后。目前各大院校的考核形式,都仅限于测评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无法测评出挖掘学生潜能的效果。

针对这些教学瓶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提出的“开展积极心理体验活动,实现积极心理渗透学科教育”理论给予我们重要的借鉴意义[2]。

二、实现积极心理渗透学科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Selig-man)于20世纪90年代末发起的一场心理学研究新运动,倡导以增进积极体验的方式发展个体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认为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来自个体自身,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因此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形成个体积极人格的最有效途径[3]。

采用积极心理渗透《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操作使用、应用开发、研究创新的能力,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积极心理渗透,就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内在激情,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提升等手段,在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满足感,感受到运用知识的成就感,并在不断反复循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目标。

我们针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案例实践中发现,多数学生的眼光不是停留在把任务完成,而是使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作品更加鲜活、生动,在小组学习中能够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群策群力解决问题,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多种智能协调发展。

三、教学案例的设计及实施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教学模式从传授知识转为培养能力,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我们设计开发了教学案例,通过营造积极体验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个人或小组作品,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和组内、组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化教学评价。

(1)教学案例的开发和设计

给学生创建展现才华和能力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最好从校园生活开始。于是我们以评选‘优秀校园网版主’的任务形式,营造一个积极体验的课堂情境,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等为目标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

(2)教学案例的实施

第一步:引入课题。校园网是大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时髦工具,参与校园网的经营可以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特长、活跃校园生活、丰富人生阅历。于是我们就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开始,指导如何当好“校园网版主”。在教学内容上,我们紧扣“校园网版主”岗位要求,通过学习计算机硬件,使学生掌握硬件组成原理、故障排除及病毒防范技巧,培养网站维护能力;通过掌握网页设计、Word排版、表格制作和多媒体等软件的应用,培养网站编辑的应用能力;通过评选“优秀校园网版主”的形式,培养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这样的情景教学,首先在心理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习动力。引入新课程时,根据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通过网站经营表现自己优势的心理需求,我首先展示了预先制作的网站作品,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浓厚兴趣。

第二步:教学生制作。首先根据简单模板,一步一步教学生制作管理网站,把知识点都融入到里面,如插入图片、排版、制作简单醒目的表格并突出自己的优势。然后指出制作网站论坛的重点和注意的知识点。

第三步:让学生结合自己特长设计制作有特色的网站版块。使用学习支持系统平台,参阅系统的案例,一步一步操作。遇到难题可以在系统帮助的知识库里查询知识点,也可以和组内外同学交流或在学习支持平台上跟老师交流。

第四步:学生相互观摩各自制作的校园网站版块,作出评价,然后相互讨论设计和制作技巧。

第五步:老师根据版块制作情况及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第六步:教学案例效果的后测调查和分析

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迁移情景思维方法认知结构

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叫迁移,若此影响是起积极作用的叫正迁移或简称迁移,若此影响是起消极作用的叫负迁移或称干扰。有效地运用迁移的规律,是强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丰富数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知识迁移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迁移表现为一种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紧密结合是数学教学的突出特点,因而数学课堂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所以,研究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件――知识迁移,就显得尤为必要。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迁移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运用好迁移规律,充分注意正迁移及其产生的条件,就能促使学生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认知结构,建设新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用。

二、促进知识迁移的几种方法

1、树立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提高心理素质,促进情境的迁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如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境、信心、紧张程度都会对知识的迁移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学生平时成绩往往要比考试成绩好,随堂测验要比定时测验成绩好,这说明不同的学习情境对迁移的影响比较明显。学生应用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可以促使迁移的产生,也可以造成迁移障碍,也就是说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也可以阻碍问题的解决。

2、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促进知识迁移。各种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要素和一般原理,而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学习为前提,所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越扎实、越熟练,就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越能促使更多的正迁移产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才会产生良好的迁移效果,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形成学科知识的网络交汇点,提高解题技巧。

3、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实行教学多样化,促进方法的迁移。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影响迁移的三个重要方面,教材的内容必须体现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结构要合理,要有科学性、思想性、连续性,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也利于知识的迁移。好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贾德说过: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师,常常由于呈现教材方法不同而有迥然相异的结果。同样的教材用这种呈现法可以产生积极的迁移,用另一种呈现法,则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由此可见,迁移的出现,教法是主要的,教材是次要的。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参与、发现,提倡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设计、编造例题、习题时,力求每道题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做到结构巧、解法活、内容新,使每道题具有深刻的内涵,广阔的外延和较大的迁移空间,所以教学得法,就会使学生会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形成好的学习方法,促进正迁移更多地产生。只有通过基本方法的训练,才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联想,打破常规灵活多变,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越深刻,掌握越牢固,运用越熟练。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防止负迁移,提高正迁移。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很多同学由于受整数的大小比较的影响,认为位数越多的小数越大。这就是知识迁移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所以我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小数大小比较和整数大小比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例加以说明。如果我们能防止这种负迁移的影响,来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还是比较简单的。

以上几种途径和方法是促进迁移的一些主要因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只要教师在教学时正确运用迁移规律,创设迁移情境,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三、创设迁移氛围,提高迁移能力

一个学生,通过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或辅导,能够了解和掌握许多学习方法的问题。但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等于学习迁移的形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但不能将其应用到具体学习过程中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简便运算学习中,学生熟知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等一些运算定律,但在具体解题时,有一些学生就是不会根据问题的特点,合理地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来进行简便运算。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也应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主渠道。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活动情景,以讨论式、对话式、师生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促使主体参与,协作提高。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灵活处理,给予鼓励,提出激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多给后进生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总之,教师只有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学生观,树立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观,形成知、情、意、能和谐发展的学生发展观,才能够创设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地学习,学习迁移能力也才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重视迁移教学,就能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促进知识的迁移可引导学生上课时主动求知,课后主动练习,使学生逐步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5篇

但目前,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教学体系结构庞杂。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相关教材版本偏少,教学内容枯操、滞后、零碎、缺少系统性,缺乏内在整合。第二,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发展心理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较多,而实际应用性内容较少,所以教学中无法针对具体的内容,也无法针对具体的学生,学生学起来抽象、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由于教学内容的理论脱离实际,使得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第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在以往的发展心理学教学中,尽管教师也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讲授,使得课堂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教师讲授停留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理论上,对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的应用重视不够;对如何应用发展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重视不够。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仍然停留在上课听、下课记、考试背上,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去感知、去理解、去感受、去领悟心理学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我们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

适应时代要求,更新教学内容

鉴于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过度抽象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我们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改革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注重基础性知识,兼顾辅内容。发展心理学的课时只有54学时,而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教材中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为了解决课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我们采取了提炼基础性知识和兼顾辅内容的方法。即一方面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结构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把大量繁琐的、细节性的知识放在课后,通过布置课后阅读作业并批阅读书笔记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经过两轮的教学,我们发现,这一做法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掌握了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2.注重吸收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发展心理学的教材知识较陈旧,我们通过读研究生、外出进修、大量阅读研究性论文、自己做研究性课题等方式,不断吸取新知识,吸收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理论上我们把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依恋理论和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引进课堂;在实际应用方面,把科学的育儿方法、早期智力开发、儿童个性培养、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亲社会行为养成、现代大众传媒对个体发展提出的挑战等内容带入课堂讨论。这些研究成果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含金量。

3.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过去的发展心理学教学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对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概念、原理的操作性阐述少;对一般意义的儿童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儿童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这种现象使得有些学生发现:学了发展心理学,连自己的心理特点都不了解;一些家长提出的青少年的发展性问题,自己没法回答;甚至有的学生自己生了小孩,搜遍自己所学到的发展心理学知识,竟然无法解释婴儿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中,我们有针对性地通过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和多媒体光盘等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变成灵活的、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解决未来教育和教学中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死板、陈旧。首先,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第三,不利于师生交流和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第四,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的,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未来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去。在发展心理学教学中,在某些内容上,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活动教学。除常规的讲授法以外,还增加了读写故事、自我白描、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通过让学生读写故事,自我白描学生的心态,发现困扰学生的问题,以确定讲课的重点及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团体活动,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进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而,发展心理学课程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变单纯的理论传授为参与式教学,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组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幼儿园、儿童心理干预中心(如早教中心、学习障碍指导中心、注意力培训中心、孤独症儿童干预中心)、小学、中学等场所,让学生深入实际,观察幼儿或中小学生在活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分析、总结出个性特点或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写出观察报告,并组织一次报告会,进行全班交流,以巩固观察成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为了使发展心理学的教学改革科学有效,我们除了采用传统的授课、作业、考试外,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调查与实践等方面进行考核。理论知识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占60分。教学实践采取开卷方式,占40分,主要包括:

1.观察报告:学习了幼儿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这两章后,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撰写观察计划或访谈计划,明确到幼儿园、小学的观察目的,选择具体的观察或访谈内容和工具,然后进行实地观察或个别访谈,最后撰写观察报告。该项考核占20分。

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定位;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60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幼儿心理学主要以幼儿为主题展开心理学知识的讲解,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总结教育经验,心理学的基础和心理学实践教育这两大部分。“幼儿心理学”专业术语多,教材内容概括性强,案例比较抽象,此外,中职学生大多没有深入接触过幼儿,单一讲授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而言就如听天书,空洞乏味。因此,学生对幼儿心理学往往不感兴趣且觉得理解困难。

1中职幼儿心理学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部分陈旧、繁杂。当前所使用的幼儿心理学知识体系陈旧,内容僵化,案例过时,理论性太强,教材的层次无外乎就是抽象理论到抽象理论,缺乏有效的衔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难以选取有效教学方式。虽经过几次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通俗化,但是还是有些内容稍显陈旧,学生难以理解,很少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中,内容编排不紧凑,有些地方过于细化,有些地方过于笼统,纯理论太多,应用性内容太少,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2)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少。当前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但在课堂中运用最多的还是讲授法。课程安排有课内见习活动,但少之又少。信息化教学仅仅只是公开课的展示工具,常规课堂未发挥重要作用。单一的讲授法往往导致单一的信息传送,老师一味地传送已有知识,学生只能认真地接收知识,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老师是主体,学生是接收器,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据,结果就是由于缺乏师生交流,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进而导致教师对学情不了解,学生求知欲不强,教学成效不理想。(3)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当前,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依然是围绕教材,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实践体验则少之又少。学生虽知晓一些基本概念,但是缺乏实证研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记忆相关案例,运用能力欠缺,无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教学考核评价标准单一。教学考核能直观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实证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教学考核形式单一,大多以理论考试为主,平时作业成绩占30%,但仍未充分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在这一考核评价机制下,学生往往为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无创造性。

2中职教育教学问题的成因

(1)教材本身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现有教材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纯理论性,表述抽象。在幼儿心理学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概念和原理表述抽象。如在第二章中“幼儿认知的发展”中幼儿思维的概念,还简单介绍幼儿的社会认知,陈述简单,理解困难;又比如在表述“幼儿的社会认知”时结构松散,观点模糊,内容繁多,难以理解;中职生从未接触过普通心理学课程,很难理解和消化纯理论的心理学知识。其次,案例新颖时代感强,但内容繁多。幼儿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将心理学与幼儿阶段研究相结合,需要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传统模式,丰富教材内容。近几年,人们不再局限于心理学基本知识,进而涉猎幼儿心理健康、幼儿教育观、幼儿心理观等等,虽然这些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但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2)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很多学生贪玩好动,难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喜欢技能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但是心理学需要运用抽象思维,学生难以理解与接受。最后的结果就是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将课本丢在一旁,遑论将心理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3)教学方式枯燥单一。针对一门实践性学科,任教老师需要对相应的教学实践有感性认识,然而,根据调查获悉,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缺乏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片面地传授书本知识,而很少运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情境毫无吸引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1)角色扮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爱玩爱表现,能歌善舞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留意身边事物,观察分析幼儿园现状及家园共育现象,通过小组的表演形式,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快进入角色,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比如:针对家长送礼、教师区别对待这一现象,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2个家长1个老师2个幼儿,一个家长送礼,另一个家长没有送礼,但2个幼儿因玩具而打架,老师对送礼家长的孩子没有责骂,而对未送礼家长的孩子责骂体罚,角色扮演后,同学们就这一现象展开讨论,运用所学心理知识进行阐述,课堂氛围活跃,最后得出结论:老师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学生。(2)精心设问。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问显得格外重要。首先是目标明确,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其次是具有启发性,提供解决思路;三是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四是兼顾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问题提得好,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讲“遗传”这一章节,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先天失聪的幼儿能否成为歌唱家?先天失明的幼儿能否成为画家?先天脑瘫者能否行动?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引发学生深思,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3)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中职课堂的教学需求,只能将图文并茂、声文音频的信息化技术引入课堂。首先,浓缩教材精髓,打破教学时空限制,充实教学内容,随时将最新、针对性强的教学案例纳入教学中。真实新颖的案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每节课之前,笔者先理清教学思路,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热点问题,制作精美课件,努力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其次,采用3D技术,设置动画模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在模拟教室,帮助通过分析幼儿的心理活动,来丰富感性经验。例如:在讲“幼儿游戏”章节时,播放幼儿园过家家、图书阅览室、超市等区域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幼儿游戏,什么是幼儿角色游戏,其具有哪些特点,幼儿的表现说明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再觉得这些知识点枯燥乏味,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4)以情育人,升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情动人,注重情感对学生的感染作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的情感体现和深刻感悟,能帮助学生对该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活泼、民主的课堂里体验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许高厚,施铮.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甘素冰.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广西教育,2010(6).

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夯实;基础知识;科学记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6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3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新课标的化学教学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深入开展,高考模式也相应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近年来理科综合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高考中的化学试题综合程度日趋提高,且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如果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他们就难以适应理科综合高考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也难以在未来深造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

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促进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又是掌握知识快慢的重要制约因素,能力和知识是密切相联系的,是辩证统一的[1]。所以,忽视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就谈不上培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使两者相互促进和提高,才能更加适应新高考模式的要求。本文浅谈在化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会学生建构化学知识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掌握高中化学错综复杂的知识,没有系统的方法论做指导,必然效率低下,效果也必然不好。在教学中,应从化学学科本身的实际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如下建构化学知识的方法。

1.分类转化法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内容繁多、头绪杂乱,而且教材将其集中安排在必修一模块中。因此在教学中,内容过于集中,同时也无法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做教学指导,这使得知识规律性不强,学习后特别容易遗忘。为了克服困难,提高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分类转化法总结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主线,从而使繁杂的基础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规律化,使基础知识的记忆变得较为容易,有效的夯实了基础知识。例如对于金属和非金属的知识可让学生分别按如下的分类转化线索进行总结:

金属元素: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

2.组成性质法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用上述分类转化法可以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规律化从而形成知识迁移能力。但对于不同物质所体现出的性质差异往往会掌握得不深、记忆不牢,这时如果再辅以“组成性质法”,使学生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本质角度理解物质的性质,则不但有利于元素化合物一般化学性质的掌握,更能对于不同物质共性以外的特性也会有较好的掌握。如对于碳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学生从分类转化的角度掌握共性知识后,还可再分析CO2、SO2、SO3的组成和化合价特点,进而很容易理解SO2容易被氧化的特性,从而在由Na2O2与CO2的反应迁移到Na2O2与SO2、SO3的反应时,不至于生搬硬套。

3.要点列表法

列表法是统计学上常用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知识,用要点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繁琐的知识变得清晰、简洁。如对于化学平衡的要点可列表如下。

由此可见,通过要点列表归纳知识,不但使繁琐的知识清晰简洁,而且,学习者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会变得更深刻。如果使用得当,效果一定不错。

二、在训练学生记忆知识方面下功夫

记忆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是对于事物的认识和保持,忆是对事物的再认和回忆,要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必须要在记忆上下功夫。关于记忆,我认为记是忆的基础,关键在于记。这方面,我觉得既要强调记忆得法,又不能全盘否定死记硬背,这样才能让记忆成为积累化学基础知识的利器。

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8篇

1.范例教学法的产生背景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有某些相似之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性。考察范例教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二战后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为跟上时代步伐和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原西德不得扩大教材内容,增加课程课时,实行‘百科全书式”的教育,结果使各级学校的课程变得十分庞杂,学生负担过重,智力发展受到束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情况下,范例教学应运而生。现在我国的教育现状所面临的情况与当时的联邦德国有相似之处:教学内容庞杂,学生课业负担重,为了考取好的分数,学生拼命地死记硬背一些片面、零碎的知识,既不重视理解、更不重视在实践中的应用,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智力活动和创造精神被扼杀。尤其在今天信息社会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将不断更新和日益增长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成为摆在我国教育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程。在此形势下,加强范例教学的研究和应用,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不无指导意义。

2.范例教学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是开启学生潜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一把‘钥匙”。范例教学是运用范例,从“个”的阶段,经过阐明“类”的阶段发展到“掌握规律”的阶段,实质就是认识论中,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这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青少年学生己经具备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建立心智模型的能力,可以从众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要素中提取“个例”的东西,并能用“解剖麻雀”的方法,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地概括出“个例”的本质,再演绎推理出“范”的知识,可以说青少年的心智特点决定了他们己具有综合分析事物的潜在能力同。同时,学校布置的任务太重,教学方法单调,只注重灌输,忽视启发学生的好奇学和求知欲望,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期的过高要求,只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范例教学就十分强调教学要针对学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有关概念和规律所包含的大量事例中,精选那些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与学生智力水平和知识经验水平相适应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内容上就反对让学生高不可攀,也反对过分容易,力求符合学生实际。所以说,范例教学开启学生心智的一把‘钥匙”。

3.范例教学论与心理学学科特征有一定程度的吻合,范例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首先,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本身要求采用范例式教学。心理现象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这就决定了心理学课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否则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消化和掌握。由此有必要也有可能采用生动的范例加以演绎和分析,总结出寓于该范例中的规律性知识或哲理,把握其中的实质内涵。其次,心理学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的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一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系。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刘华山教授,在谈到心理学的意义时,这样开门见山地对我们说。可见,心理学是一部硕大的“百科全书”,可以从中汲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和财富。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知识量的教学,己没有更多的空间留给教学自由发挥。课程内容量大和课时相对有限是一对矛盾,采用范例教学,举一隅而以三隅返,是解决这一矛盾较好的选择。

心理学课运用范例教学的实例设计

以普通心理学中“情绪与情感概述”一节为例(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范例教学,使学生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定义、内涵、区别以及功能。教学思路:把这节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呈现知识结构,从教材中或实际生活中提炼蕴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作范例,通过范例,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使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充分展示个例,总结情绪情感的定义在正式讲述知识之前,老师先抛出一个与情绪有关的问题,让同学们观察老师的情绪特点并进行分析。通过对这典型“个”例的分析,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使学生的脑海中浮动着情绪情感这一概念。接着通过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图片、视频播放以及同学表演等趣味性的活动,让同学们思考、体验有关情绪情感定义的三个要素,最后让同学们总结出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

2、举例对比,归类总结,促成对情绪情感内涵的理解通过实物展示、举例说明、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体验情绪情感的实质内涵,达成对类的一种共识,得出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对刺激情境的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直接原因这两个特征就是情绪情感的实质内容。

3、分析讨论,总结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的演示,引发同学们进行思考,并让同学们联系日常生活中各自的一个有关于情绪情感的体验,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对“个”和“类”的事物现象的分析和讨论中,总结出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