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级审计理论基础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人才;培养
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中国的一项执业资格考试,其目标是选拔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人才。我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于1991年正式创立,至今已举办17次。目前与香港实行了部分考试科目互免,并面向境外考生在中国境外设立考场。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经过不断的改革完善,建立健全了考试基本制度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注册会计师考试已成为国内声誉最高的执业资格考试之一,极大促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了中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实力和整体服务能力,扩大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影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的不断改革,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也显现出一些弊端,进而影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培养和注册会计师队伍整体实力的提升。
一、其他国家或地区注册会计师考试简介
(一)香港专业资格考试的资格规定
香港会计师公会自1999年底开设专业资格课程考试,是公会唯一的专业考试。
1 考生报考前需持有认可的会计学学位,持有非会计学学位并修完认可的转制课程,或持有非学位但具有香港专业会计员协会(HKAAT)毕业生资格(即专业会计员HKAT),并完成了认可的基础课程或通过HKAAT的专业晋级考试。
2 专业资格课程的构成及考试:
资格课程由专业课程(PP)和期终专业考试(FPE)组成。
(1)专业课程由四个核心单元组成,分别是财务汇报、财务管理、审计和信息管理、税务。选修单元的次序由学员自己决定。
单元要求:每个单元要求学员必须完成15周约120小时的自学;参加4个3至3.5小时的工作坊,共计13课时;通过工作坊考核;通过3小时的开卷单元考试。
(2)期终专业考试
完成专业课程后,学员需参加长达6小时的开卷期终专业考试,考试分两部分进行,每部分3小时,附加半小时的读题时间。
3 完成课程的期限:
学员必须在第一次登记成为注册学生起10年内完成专业资格课程,在4次登记参加某单元的期限内或在第一次登记参加该单元起5年内完成该专业课程单元,在4次登记参加期终专业考试的期限内或在第一次登记参加该考试起3年内完成期终专业考试。
(二)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简介
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考试委员会负责,进行全国统一考试。
美国考生参加考试要有会计、商法、经济学等相应学科的学分。学分的要求达到150分,且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美国,考试科目每8-10年进行一次调整。每科的通过标准是该科总分数的75%。四科一次全部通过即可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如果有两科通过,另两科在50分以上,可以保留已通过成绩,在未来的六次考试中如果通过剩余的两科考试,也可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
(三)加拿大公认会计师考试制度简介
加拿大由公认会计师协会(CGA)负责组织公认会计师考试工作。报考资格是取得大学的学士学位,且对已取得一定学历的报考人员给予部分考试科目的免试。
CGA的考试科目较多,主要划分为3级:
1 基础课:分为3个水平,每一水平有4个科目,共12个科目。
2 专业提高课,共有4个科目。
3 执业核心课。执业核心课划分为两个水平:一是执业核心科目(PACE),设7个科目,考生可选择其中4科考试;二是执业综合考试(PAI),为全面测试考生的执业综合能力,须单独测试。参加PAI考试的考生必须已通过前面所有科目的考试。该考试对基础课科目和专业提高课科目给予不同程度的免试课程,但执业核心课不能免试。
二、我国现行注会考试制度的弊端及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弊端
1 报考资格――对会计知识方面的要求低。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的规定,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中国公民,即可报名参加考试:(1)高等专科以上学历;(2)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由此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资格对系统会计知识基本没作要求,特别是对会计实践没作限制性要求。
2 考试内容――面窄。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仅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5门,注册会计师执业需要的财政、金融、保险、投资、管理等科目却没有涉及。
3 考试试题――偏重理论且模式化。
就考试试题来看,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主要是笔试,试题内容偏重会计理论知识,即使有案例分析也多是“理论知识+数据”的抽象化案例,往往与实际案例存在差距。而且,考试题型、试题内容相对单一化、模式化。这使缺乏会计基础知识的“专职”考生可以通过钻研往年试题或教材“轻易”通过考试。
4 注册会计师考试形式单一。
注会考试只有笔试,没有面试等其他形式,不能全面考察应试考生的应变等执业能力,影响了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二)现行注会考试制度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1 报考资格低,考试面窄,阻碍了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由于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报考资格低,特别是对会计知识要求偏低,加之考试面窄,促使很多会计的“门外汉”转眼变成“注册会计师”。而且,在大多数考生眼中,注会考试仅仅是他们获得就业机会或执业“敲门砖”的途径,他们往往抱着“60分万岁”的态度,只知道记忆考点、应付考试,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选的“注册会计师”缺乏系统的会计基础知识,不熟悉国际会计惯例,缺乏执业所需的系统会计等相关知识,出现了有证但不能胜任相应工作的情况,无法适应实际工作。这与通过注会考试选拔注册会计师优秀人才的目标相背离。总之,这些“门外汉”考生的进入不但不能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素质,而且会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质量,进而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竞争能力。
2 试题偏重理论且模式化,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由于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试题理论化和模式化弊端的存在,“诱导”考生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纯粹为考试而考试,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到实际工作中就傻了眼。这种偏重理
论和模式化的考试,偏离了注会考试的目标――选拔注册会计师优秀人才。这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积极应对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挑战、开展新的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3 注会考试形式单一,影响了高素质会计人员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注会考试采取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致使出现“高分低能”的注册会计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低分高能”的非注册会计师,也使得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出现了“能干活的无证”、“有证不能干活”的“奇怪”现象。这种“怪现象”阻碍了“低分高能”的会计人员进入会计师行业,进而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水平和执业质量,影响了其社会权威性和市场竞争力。
三、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新变化
2008年8月26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拉开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的序幕。对比现行注会考试模式,注会考试新制度呈现以下变化。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厚基础
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分为专业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层级,考生只有通过第一层级的考试科目,才能参加第二层级的考试。两个阶段的考试,每年各举行一次。在第一阶段――专业阶段考试设6科,即在延续现行考试5科基础上,增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并在有关科目中相应增加测试考生应当具备的包括企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筹划、管理及其运营环境的知识,信息技术应用与评价、职业道德等基本知识。可见,新制度更注重测试考生执业所需基础知识及基本执业能力。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考察――重实践
众所周知,注会考试不是基础知识的考试,注会考试选拔的人才是全面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而非普通的会计人员。注会新制度要求考生参加最后一科“综合测试”考试前,建议其在具有1年实务经历的基础上报考,以便更好地适应综合测试的要求。这一新变化将引导考生由单纯的复习备考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转向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备考状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必将成为考生关注的焦点。
(三)增加英语水平测试――重英语
考生在取得注册会计师考试全科合格后才能报考。英语水平测试合格证书独立于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证书。
(四)考试制度国际趋同
新制度拟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师考试对实务经历的要求,在考试中注重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增加对考生实务经历的要求,这与国际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选拔执业会计师的要求趋同。
四、注会考试制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关键
(一)“厚基础”是培养高素质注册会计师的前提
“小鸟没有翅膀,不可能在丛林中欢快的飞翔”。学科基础知识犹如鸟的翅膀,缺乏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任何人不可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在延续现行考试的5科基础上,增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并在有关科目中相应增加测试考生应当具备的包括企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筹划、管理及其运营环境的知识,信息技术应用与评价、职业道德等基本知识。这意味着注会考试更注重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技能和基本职业道德要求等执业所需基础知识及基本执业能力的考察。相信,“厚基础”考试“风向标”将引导考生加强注会执业所需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培养。“世上没有空中楼阁”,夯实注会执业所需基础知识才是培养高素质注册会计师的前提。
(二)重实践是培养高素质注册会计师的关键
注会考试新制度要求考生参加最后一科“综合测试”前,建议其在具有1年实务经历的基础上报考,以便更好地适应综合测试要求。可见,新注会考试制度更加注重考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测试。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甚至涉及会计法规、准则等没有涉及的问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要求执业会计师要有驾驭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注册会计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非一日培养而成。所以,“重实践的注会考试指南针”必将引导考生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新注会考试制度将打造“重基础知识”、“重实践能力”、“重创新能力”的考试环境,而“三重”考试环境是选拔和培养高素质注册会计师的关键。
(三)重英语是培养国际性复合人才的要求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开拓两个市场:一是国内市场;二是国际市场。
就国内市场来说,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有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外语“工具”。因为,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很多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国际业务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执业会计师要有相当的外语基础,否则对一些“涉外”的证据很难给出客观的审计评价,进而影响审计意见的表述。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国内审计市场占有率。就国际市场而言,我国注册会计师要想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对外语知识,特别是国际通用的英语的要求则不言而喻。所以,增加英语测试,培养国际性复合人才,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必要条件。
对于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知识构成的分析,我们对部分同城院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咨询,对异地院校进行网络调研,了解各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培养的变动趋势以及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构成。发现目前财务管理教师知识构成有以下特点:1.财务管理教师队伍中大部分老师主要研究领域是财务会计,初、中、高级财务管理,审计,税法……这些都是传统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研究这些传统领域的在整个专业构成超过70%,而目前企业较为重视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课程研究的专业教师较少,较为前沿的金融工具等课程专业教师几乎没有。2.目前高校大多是普遍强化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其中包含财务与会计方面业务流程的技能训练并加强利用软件工具进行理财业务数据分析、诊断和决策的实训。有的还增加企业各职能和业务协调处理能力的训练,如ERP系统模拟实习、企业沙盘模拟实验等,但讲授这些新开设课程的主要是青年教师,缺乏经验,教学较为刻板,很多老师并没有实战经验,因此课程虽是实训课,但却脱离了实践谈实训。3.教师队伍中双师型人才比例较低,即便是取得注册会计师或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职称的教师很多也没有参与过企业实践,更多的还是掌握理论的会计知识,没有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金融、财务分析相关专业领域融会贯通4.社会上对财务管理专业要求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财务分析岗位,可是在我们对众多高校的了解中,发现高校开设专业英语是少之又少,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中的双语老师更是匮乏,很多高校双语老师在整个财务管理专业中构成比例为零。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为了更好的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知识体系,我们首先要更好地了解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知道现行的社会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哪些,从而我们才能优化教师队伍,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文章从智联招聘、英才网、中国人才网等招聘网站把所有和财务管理岗位有关的招聘信息进行分类,比如财务经理、投资分析员、融资专员、财务分析师等,选取招聘信息300条,对招聘中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归纳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横向来看,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哪一具体岗位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据调查,ACCA认为专业的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包括:(1)财务信息处理与分析;(2)企业分析与评价;(3)税务管理;(4)审计;(5)资产管理;(6)内部评估与咨询;(7)企业增长与发展管理;(8)管理信息系统;(9)管理能力。而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至多只涉及前5项技能的部分要求,并没有全部考虑到所有这些重要技能的要求。纵向来看财务总监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特别是领导能力远高于其他职位,此外,融资专员对表达能力有较为突出的要求,财务分析员对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相比其他职位有较高要求。对表1的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现行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人员仅具备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在迅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对学生的要求高也意味着对教师的知识构成不断提出新要求。因此本科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如下:1.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目前企业认为财务人员最重要技能依次是:(1)为管理者收集财务信息;(2)编制财务报表;(3)处理财务信息;(4)投资决策分析能力;(5)融资能力;(6)预决策能力;(7)内控设计与实施能力;(8)业绩评价与管理能力;(9)财务分析与税务筹划能力等。2.协调沟通能力:包括组织能力,与各部门协调沟通能力,与工商税务部门沟通能力等。3.应变能力:各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4.外语沟通能力: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5.计算机能力:一般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及ERP系统操作能力、SPSS统计分析的应用能力以及运用Excel进行财务建模的能力等。6.创造能力及财务拓展能力:不拘泥于现行财务制度和体系,预测未来财务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合理的财务预决策方法的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务知识构成优化
根据前面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知识构成现状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教师专业知识必须在原来只注重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上进行完善,扩展为五项知识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专业实践课模块。
(一)知识构成一: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课指毛概、邓论、英语、高数、计算机等,一般由学校的基础部、人文学院教师胜任,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来说,我们要求学生审度国际国内形势,将财务与管理相结合,每个老师也必须不断完善公共基础知识,特别是外语和计算机。
(二)知识构成二:专业基础知识要使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兼具宏观的视野、中观的意识、微观的能力,教师必须涵盖经济学、金融学与商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基础知识。
(三)知识构成三:专业知识现代财务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元性和立体化的知识结构。据此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在师资配备上,应突破校院行政隶属,实施教师资源内外整合。团队成员中,除与财务管理课程直接相关的师资外,为强化学生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基础,以及学习和掌握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尽量吸收会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面的师资。另外教师要及时了解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财会人士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在条件成熟时,建议采用ACCA课程大纲作为教学内容的参考。因为ACCA是全球最具规模的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ACCA会员资格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其课程安排知识面广,并随经济的需要而及时更新,完全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不能仅仅就教材论教材。
(四)知识构成四:专业选修知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每个学校专业基本理论、基础课程安排大致相同,最能体现每个学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的就是选修课程的设置,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尽可能优化自身专业结构,除传统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授课外,提供给学生广泛的选修机会,这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包括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财务公共关系、国际金融市场、国际投资、管理伦理学、物流管理、博弈论、期权与期货、电子商务财务管理、财务策划程序与实务、理财规划报告、投资与保险策划、税务及退休计划、理财心理学等等,不一而足。要求教师要跟随社会的变化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可以给予学生专业咨询和必要的业务指导。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加快和该区域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对适应中国-东盟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有益的探索。
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4-2006年连续3年在中国广西南宁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到2006年末,中国-东盟经济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呈现区域加快发展的好势头。据专家测算,到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区贸易额将从目前的1万亿美元,大幅提升到接近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水平,并使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提高1个和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行业面临着融入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轨道,并发挥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推动国际贸易和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宽厚的、全新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技能
为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需不断更新和提高。不能沿用过去的思维方式设想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而是要学习和掌握与国际接轨的宽厚、全新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一是必须掌握和熟悉会计的基本原理,包括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原理;二是掌握和熟练运用会计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财务通则、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三是掌握与熟悉会计本质与属性、会计职能与地位、会计对象与任务等基本原理。特别需要掌握运用会计理论对某一特定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会计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到比较系统的会计知识,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提高财务分析能力。
(二)业务精湛,及时进行职业判断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加大了会计处理的难度和灵活性。新的经济业务、规定、处理方法不断出现,会计制度在不断完善之中;国际市场和区域经济贸易中的利率、汇率、股票价格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的风险在不断变化等等情况,要求会计人员业务精湛,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多种方法中快速选择最佳的会计核算方法,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核算,降低风险和成本。
(三)开拓创新,实施高效、综合控制
国际通行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高度重视对经营活动的控制。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会记账、算账、报账,还要能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预算、风险控制、业绩考核与评价等工作,在国际贸易和区域贸易中,还要能够进行跨国投资决策与跨国营运资本管理等工作。
(四)知识结构多元化,成为经营理财的行家
随着跨国经济贸易形成的国际结算业务增加,在中国-东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趋于多样化和高级化,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网络、软件等IT系列新的技术和知识,还要了解和熟悉经济贸易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同时要能够运用外语(英语、东盟国家语言)进行交流,不断增强与东盟国家企业的沟通联系,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提高企业经济贸易竞争力。
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目前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会计教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客观情况,导致“两难”现象:一方面,会计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很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等素质的会计人才奇缺。随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这“两难”现象更加突出,更应该引起重视和反思。
(一)学科结构单一,会计人才知识面窄
一个严重的缺陷是过分注重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忽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导致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基本上沿袭《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以及《成本会计》等课程框架,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技术所必需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如:经济管理、金融证券、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技能。近年来,部分高校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推行第二学位制、主修辅修制等措施,但这些改革措施尚未完全到位,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窄的问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改变。
(二)本科教学力量薄弱,会计人才业务功底不牢
高校的会计本科、专科教育,既要进行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会计应用和研究水平。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的骨干老师在教学第一线,大胆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传授会计基础知识、业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然而,我国高校的知名教师、骨干教师偏少,且这部分名师、骨干的主要工作是指导研究生或从事科研工作,致使会计本、专科教学力量薄弱。另外,在目前追求高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师生比严重不足,班级人数过多,教室过于拥挤,导致教师指导不力,严重影响了会计本、专科学生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的人才业务功底不牢。
(三)培养模式单一,会计人才能力不强
由于种种原因,在高校会计教育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人才苗子,用整齐划一的培养规格和模式,压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合格人才”,遏制了人才在成长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力不强。
(四)不注重培养职业意识,培养的会计人才职业道德修养差
会计是一种职业性质很强的工作,有比较健全的职业规范。毋庸讳言,我国高校在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导致部分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做假账较为普遍,甚至发生人格扭曲的现象。
三、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措施
总体思路是:以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原则,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教育市场、两种教育资源为培养方式,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为培养目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有效优化和配置国内外教育、企业和人才资源等,探索形成“不求整体教育水平一流,但求办学特色”的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
(一)发挥优势,加快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1.转变教学观念,倡导探索性、开放式的教学改革
探索性、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在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主动寻求知识,知道怎么做和知道谁有能力去做,学会从丰富的知识系统中捕捉、提炼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并运用到会计实践中去。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探索性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强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
2.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其内容包括:精通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熟悉国际特别是东盟国家会计准则和惯例,具备国内会计师执业水准和基本具有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会计师执业水平,能熟练运用英语与计算机,具有全面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能在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际或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实务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包括:(1)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计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中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熟悉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会计准则和惯例;(2)具备良好的管理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法学、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知识和能力;(3)具备良好的英语或东盟国家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达到与东盟人士无障碍交流水平;(4)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5)掌握良好的科研方法,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研究能力,了解会计学发展前沿,把握会计学发展动态;(6)具有遵纪守法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品质和情操。
3.优化课程体系,突出重外语、厚基础、宽知识、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色
(1)重外语(英语、东盟国家语言),是指强化学生外语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大学外语学习课程调整为巩固和加强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增设东盟国家语言(小语种)课程,无论是英语还是东盟国家小语种,强化口语、听力、阅读、写作与翻译等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大学二年级和四年级分别通过国家四级、六级英语考试,熟练掌握和运用至少一个东盟国家语言进行交流。
(2)厚基础,是指具有较雄厚的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国际会计、投资、国际贸易、国际税收、国际商法、中外会计准则与惯例比较等课程。
(3)宽知识,是指具有较宽的会计专业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投资学、市场营销、货币银行学、法学基础知识、经济法与税法等课程为必修课程,并要求学生选修管理类、经济类、人文科学类等2-5门课程。
(4)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习训练。采取“四段式三类实习”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分两段深入企业进行实习,熟悉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或审计的过程和要求;建立手工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实验室;建立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和电算化审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
4.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优化会计专业课程。突出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会计准则与惯例,并能熟练运用专业英语,鼓励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和注册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学生既能熟练掌握中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金碟等财务软件),又能熟练应用国外财务软件。
(2)在教学方法上,大胆进行改革,采用案例分析法、自学与讨论法、试验与实践相结合法、多形式作业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和研究型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5.改革教学管理
全面修订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明确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和保障措施。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包括主辅修制、选修制、弹性学制,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认真搞好教学管理,做好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教学评估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按照新的教学计划,抓好教材、教学大纲、题库建设,规范教学行为;完善院校、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的双重评教制度。
(二)加强同东盟国家高校的教育合作
1.大力借鉴和引进东盟国家会计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借鉴新加坡的双语教学、外部远程教育、海外办学和马来西亚的“双联课程”等;引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课程和外语版教材,部分课程直接用外语授课。
2.建立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办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联合办学方向上,可以同东盟高校在会计人才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层次进行交流和联合培养,包括开展联合办学的学位课程和双学位课程;在联合办学内容上,引进东盟的先进教育资源,学习的优秀办学理念和方法,借助东盟国家高校的管理经验;在办学方式上,可以互派访问学者、交流教师、交流学生到对方国家高校学习,互通学习课程;在学分机制上,扩大在教育质量监督和认证领域的合作,寻求建立中国―东盟之间互认学分、学位和文凭的互相认证制度。
3.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互招会计学留学生工作,促进双方高等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发展。中国-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互招会计学留学生,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带动高等教育升级,推动高等教育的优化。通过招收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增进对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了解,增加我国高校学生同东盟国家学生互相接触、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促进与东盟国家留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共同进步。
(三)校企联合,创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同东盟国家企业集团的联合办学,提高会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我国高校同东盟国家企业集团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实现校企强强联手的培养模式。一是实行东盟国家企业给我国高等院校注资的方式联合办学,校企实行董事会方式进行管理,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会计人才;二是东盟国家企业给予适当资金赞助我国高校,企业委托培养所需的会计人才;三是东盟国家的企业作为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海外实习基地,每年选派中国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可以在优秀的学生中挑选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
1.1课程设置不合理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基础不牢固,其它皆是空中楼阁。目前,许多大学在设置会计理论课程时,没考虑到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课时设置不合理。比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有些只安排了72学时,一学期要讲完,再加上中间放假等因素,有时候72学时也保证不了。因此,很多教师只是挑选其中的章节向学生进行讲解,或者是虽然全都进行了学习,也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效果可想而知。会计实验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许多大学实践课程设置单一,实验的个数不够。手工实践课一般仅限于会计手工实践课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成本会计、审计等实践要求较强的课程基本上没有手工实践课。此外,现下最流行的、最具综合性的、最能够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ERP模拟实验,许多大学也没有安排。目前,许多大学在课程设置中还有一个严重问题,理论课程和会计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同步,这严重削弱了实验教学效果。如果在理论知识“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上会计实验课,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不断回顾基础知识而削弱了实验的效果。
1.2教材选择不恰当理论课程的教材是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理论课程教材的难易程度对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目前,许多大学理论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能力,教材难度偏大。许多大学选用注册会计师的教材,注册会计师教材虽然全面、系统,但是对很多大学生来讲,难度太大了。会计模拟实验教材是会计实践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基础和条件。目前,许多大学在模拟实验教材的选择上还有一些问题。许多大学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都是局限在某一工业企业的某一年度的12月份的经济业务。一方面,现在许多集团公司都是多元化经营,如果现在只进行某一类型企业的经济业务的练习,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型的集团公司就会很难高效率的进行工作。另一方面,12月份的经济业务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不够全面。
2师资培训体系
2.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式,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学会计教育仍然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在会计理论课上,主要是依靠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从而形成了一种教师为主体,以说明为主的理论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其次,在会计实验课程上,一般都是老师讲解完操作步骤后,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进行简单的模拟操作。这种单向的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师资队伍实践经验缺乏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实践能力能否提升与教师的能力和经验密切相关。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目前,许多会计教师来自各大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从学校到学校使得他们缺乏会计实践经验。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以前有过会计实践的丰富经验,但由于长时间在高校教学,未能及时参与实际工作,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就会使得教师的教学空洞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实践课程的质量。
3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检验与肯定。考核评价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的积极性。目前,许多大学会计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相同,都是平时成绩与期末闭卷考试综合评定的方式。一般平时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并且很多高校将这仅有的20%的平时成绩演变为调节总评成绩的杠杆。这就导致了同学重期末而轻平时,对平时教师上课提出的问题不会主动的思考,考前临时抱佛脚。在会计实验课程方面,许多大学是教师课上进行讲解之后,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各个环节的模拟实验。这样既不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也给了一些同学偷懒的机会,其他同学做好之后,有些懒惰的同学直接抄袭,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大学中屡见不鲜。因而丧失了会计实验课程应有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4改善教育体系的措施
4.1教育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育管理体系部门要重视会计实验室的建设,学习和借鉴实验室建设的先进经验,投入充足的资金来建设实验室。其次,教育管理体系部门要跟上教学要求,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联系,人员能够相互往来,知识技能能够分享并且相互促进。因此,教育管理体系部门应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通过企业实习,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适应会计实际岗位工作情况,提高大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更好的适应企业、服务企业,为企业储备适合企业的人才。
4.2课程教材体系
4.2.1课程设置在理论课程设置时,要结合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设置适当的课时数,以保证学生们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对课程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只有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扎实的掌握之后,进行会计实践时才能得心应手。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财务岗位的工作为基本目的,为此应当在会计手工实践课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成本会计、审计、纳税技能实训及ERP模拟实验等相关实践课程。这些实践课程使得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解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同步的问题时,可以以教材的章节为实验单位,在教师讲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手工练习。其次,应该在理论课程结束,接着进行会计手工实验,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和相关会计处理方法、程序进行较为综合的模拟练习。大学生在这时理论知识还比较熟悉,并且理论课过程中已经将各个细节的点进行了练习。这时只需将操作流程讲授给同学们,就能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4.2.2教材选择在选择教材时,既要考虑教材的适用性,又要结合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这门课程,要让学生能有点有面的掌握这门课程。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重教材的质量建设,要建设统一的、覆盖面宽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教材。实验教材在建设时,材料可以选择经济业务较全面,并含有多种经营范围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公司的第四季度的经济业务为素材。这样大学生既可以全面接触到不同行业的经济业务、了解多行业会计实验内容,也增加了经济业务的全面性。
4.3师资培训体系
4.3.1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即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些会计案例,经过同学之间的互动讨论,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参与者,而是引导者、启发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把实际情况与有关会计理论模式和知识联系起来,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3.2师资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积极引导教师积极进行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可以改变教师的来源结构,从社会的高级会计人才中选择会计教师,充实会计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扩大教师视野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丰富其实践知识。此外,会计教师还可以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积累会计工作实际经验,提高会计实践运用能力。
4.4考核评价体系
一方面,改进理论课程的考核。理论课程的考核中要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的比重,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核。笔者认为可以将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大到40%,将学生课堂表现以及对案例的理解、分析等都加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撰写案例分析论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实验过程的监控。会计模拟实验课程应尽量在课上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完成,这样既可以及时由教师直接给同学们解答疑惑,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修正,还可以避免同学们相互抄袭。此外,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每节课的实验章节进行检查,根据每位学生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在实验结束后,由教师根据学生最后的实验成果和平时实验的成绩,给出学生实验最后的成绩。这样可以有效的督促学生高效率的完成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结论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模块化教学; 实践教学
教育部在2000年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可见,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因此,高职教育需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而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提高会计人才质量方面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发展很快,但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普通专科或中专院校发展起来的,普遍重视学科理论教育,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受传统学科教育观念的影响,还不能完全适用高职教育的需要。根据笔者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的调查了解,现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实践课时不够
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专业,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理论教学主要讲授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应该达到1:1甚至更高,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会计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甚至连30%都达不到,很难达到会计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不愿直接招聘应届毕业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缺少实践锻炼,不能毕业后马上就从事实际会计工作。
(二)实践教师不足,实践经验欠缺
由于我国人事制度方面的原因,高校教师属于事业单位编制,高校很难直接从企业调入职工,造成目前高校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缺乏实践经验,授课风格偏理论化。对于偏重文科的会计专业而言,不但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数量很少,大部分由会计专业的理论课教师来担任,而且这些实践指导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也欠缺。即使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也多是原有教师通过考取注册会计师、会计师或者高级会计师获得的资格,严格来说,只是“双证型”教师,而真正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以后再调入高校的,既有会计从业经验又有理论教学经验的真正“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
(三)工商管理学科基础知识实践欠缺
会计专业从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其学科基础知识与工商管理知识密切相关。但受制于高职课时的限制,虽然也开设有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等经济管理类课程,但几乎清一色是理论课程,实践课时基本上都安排给了专业课程,造成高职毕业生对与会计相关的工商管理基础技能缺乏,也影响了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效率。例如,由于没有工商管理基础知识的实践,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和生产流程缺乏感性认识,在会计专业课程的实习时,很多学生光凭原始凭证很难看清楚其所涉经济业务的准确内容;另外,不少学生对业务凭证不熟悉,不清楚填制的手续是否完备。审核原始凭证的环节在学习实践课程的时候经常被忽视,而实际工作中,审核原始凭证是进行会计处理的前提。
(四)实践教材不完善
会计实践教材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现行的会计实践教材基本上是根据理论教材一一对应编写,是学科主导型而非任务驱动型。学生进行实践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所学课程的知识,而教材设计的实践内容基本上都是理想状态下甚至是虚拟的常规业务,难以全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二是仿真度不高,限于篇幅和便于排版,经济业务基本上不能做到完全以原始凭证代替文字说明。三是由于会计处理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制度、财税政策变动频繁,教材难以及时反映最新的经济政策变化,使得实践教材内容与最新经济政策脱节。
(五)实践课程安排不够科学
大部分学校的实践课程都是根据相应的专业理论课程对应设置,而理论课程大多按照学科设置,这种按学科设置教学内容的模式虽然能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逻辑性强,让学生易于获得知识点,但却过分追求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和逻辑,忽视了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仿真性,这样安排的实践课程体系,虽然学生也易于获得职业知识点,但是并不能够完整、有条理地应用这些知识完成某项工作,学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会计实际工作过程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是任务导向型的,追求的是既定的工作任务的完成,不是仅仅运用某一课程的知识。
(六)校内模拟实训效果不够理想
由于会计工作往往涉及一个单位的许多商业秘密,各单位都不太愿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到其财会部门进行实习,因此,校内模拟实训成为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主要形式。但校内模拟实训的效果受制于模拟资料仿真性的影响,并不理想。一是模拟资料如果仿真性不够,容易使模拟实训成为会计作业的翻版,缺乏真实感,使学生失去兴趣;如果完全仿真,将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毫无遗漏地照抄照搬,则又缺乏代表性,操作性差。二是模拟实训没有专业会计人员的指导,往往由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指导,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完成“凭证――账簿――表”的循环,省略了审核原始凭证环节,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
(七)校外实习难以做到完全顶岗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一般单位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实习生,即便有的单位接收,也只是让学生熟悉账务处理的流程,并不能深入了解单位的业务实质,也极少有单位会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很多学校的校外实习基本上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模块化教学理论在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现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按照传统的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很大关系。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基本上都是在原有的以学科教育体系为基础的专科教育或者中专转制过来的,无论是实践课程的开设、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师教学理念等都受到传统的学科导向的影响,都偏向于根据理论课程设置实践课程。实践证明,这样的实践课程设置与实践工作有较大的脱节,不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予以改进。国际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模块化教学理论是值得借鉴的先进职业教育理论。
(一)模块化教学理论
模块化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将一种职业技能活动按其性质或活动顺序分割成若干个活动模块,分割后的活动模块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每个活动的结果只是一个产品或任务的完成。
高职会计专业采用模块化教学,可以将会计活动根据不同的能力要求划分为不同的子模块进行教学和实践练习,增强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出的学生的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同时,每个模块就是职业技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学完一个模块就等于增加一个职业技能,如果某一个模块未能通过,则只要补修该相应的模块就可以,便于学生灵活进行学习。
(二)模块化教学理论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模块化教学理论在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传统上实践课程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并且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实践课程教学应用模块化教学理论远不如理论课程。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模块化教学理论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更应受到重视。一是传统的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设置教学课程,容易忽视从实践技能的发展方面设置课程,将实践课仅当作理论课的补充,或将实践课当作理论课教授,逐渐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二是传统的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学习顺序的阶段衔接性,容易造成不同课程之间缺乏内在有机衔接与灵活配合,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例如,必须学习基础课程才能学习专业课程,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训练偏后,学生对专业目标不了解,专业意识淡薄,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且缺乏情感因素的有力促进,因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理论,则可以完全避免传统的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
模块化教学理论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岗位分工模块化。即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根据企业实践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来设置实际教学课程,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财务工作岗位人员角色,定期交替,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财务工作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二是实践内容模块化。即实践内容不强调与学科课程相对应,可以把不同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实践教学模块,也可以把同一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拆分形成若干个实践教学模块。
三、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要体现实践岗位分工模块化、实践内容模块化的要求,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导向的课程界限,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必备素质目标,注重课程的情景性,将所学知识融入工作过程之中,使学生学习的情景和以后工作的岗位情景相统一,真正实现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步骤
为了完整地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需要按照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结构,按照会计专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新构建,基本步骤可归纳为:
第一,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
第二,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划分实践课程模块;
第三,根据课程模块和实践能力要求,明确设立的实践课程;
第四,根据设立的实践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第五,根据课程标准编制实践指导书;
第六,根据实践指导书开发校本实践教材。
(二)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设想
根据模块化教学理念和现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可以把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
第一,工商管理基础知识模块。本模块是针对现行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对相关的工商管理知识较欠缺而设置,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了解工商局、税务局、银行、证券市场等与企业密切相关部门对企业的影响,掌握设立企业、办税、银行开户等流程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会计核算提供基本的工商管理知识。本模块的理论知识需要设置企业管理、经济法、金融概论、中国税制等理论课程,相应的实践课程可以设置认识实习课程,通过让学生到企业、工商局、税务局、银行等单位实地参观调查的形式完成。如果不能实地参观调查,可以通过录像的形式,把设立企业、办税、银行开户等流程通过实际情境录像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填写真实的申报表等进行模拟实习。
第二,会计核算基础技能模块。本模块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具备会计计算能力(包括珠算、计算器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会计书法能力、会计凭证填制能力、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能力、会计报表阅读能力、会计档案归档能力、会计稽核能力等。相应设置的理论课程包括office办公软件应用、会计学原理,设置的实践课程包括计算技术、0ffice办公软件实训、会计学原理模拟实习。
第三,会计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本模块要求学生掌握企业会计核算专业知识,具备从事企业会计各岗位工作的能力。相应设置的理论课程为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设置的实践课程包括出纳岗位模拟实习、工资核算岗位模拟实习、材料核算岗位模拟实习、往来核算岗位模拟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模拟实习、收入核算岗位模拟实习、成本费用核算岗位模拟实习、利润核算岗位模拟实习、税务会计岗位模拟实习、总账会计岗位模拟实习、报表编制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等。
第四,会计专业发展技能模块。本模块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审计、财务分析、资产评估、会计制度设计等知识,相应设置的理论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分析、资产评估、会计制度设计等,设置的实践课程包括ERP沙盘实训、财务分析实训、资产评估模拟实习、会计制度设计模拟实习。
根据上述四大模块设置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根据四大模块按照工作任务可划分为若干子模块,各子模块分别对应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许多子模块实际上就是按照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体现了实践岗位分工模块化的要求;有的子模块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的是把不同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实践教学子模块,有的是把同一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拆分形成若干个实践教学子模块,体现了实践内容模块化的要求。
根据笔者所在学院的实践教学经验,除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安排校内实训外,每学年还集中安排一个月的综合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实际的工作单位参加实习。其中大一的寒暑假主要从事工商管理基础知识模块的实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进行认识实习,每个假期从事2-3个单位的调查了解;大二的寒暑假进行专业核心技能模块的实习,要求学生到实际工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不再安排理论课程教学,只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主要从事专业发展技能模块的实习。
【参考文献】
[1] 蒋海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4).
你只见到我在报表上的锱铢必较,却没看到我管理上的审时度势;你有你的决策,我有我的算法;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在定量分析中埋头苦干,我可怜你在实际情况下束手无策;你可以轻视我们的才能,我们会证明这是它的时代。财务,注定是条细致入微的锁链,路上免不了有所纠正和删改,但,那又怎样?哪怕被质疑,也要忠于自我。我是财务管理学,我为自己代言。
财务管理人员是每个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对于整个企业而言,就相当于链条对于自行车。一旦链条失灵,整个自行车也就无法行动。财务管理专业不仅注重培养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重点突出财富管理的金融专业技能,旨在为公司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及具体方法。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财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基础、经营管理、会计实务处理、证券投资分析、项目评估分析、公司理财、金融管理等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
求学期间,学生在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从而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大学期间,该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税法、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统计学、财务管理、会计制度管理、财务分析、投资项目评估、市场营销等。
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迫切需要同时兼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当前毕业生主要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也可进入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
工商管理:管“经营”
你只见到我指点江山的气魄,却没看到我读书报告的厚重;你有你的领域,我有我的体系;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终日埋头在数字中,我可怜你独守理论支架;你可以无视我们的努力,我们会证明这是它的时代。管理,是注定运筹帷幄的旅行,路上免不了有所偏离和失误,但,那又怎样?哪怕不被看好,也要挑战自我。我是工商管理学,我为自己代言。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该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_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经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管理等。
工商管理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科学的基础上,偏重于用工具和方法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如用运筹学、统计学等,对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国家和省(区、市)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外资或涉外经营的工商企业以及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类型的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鉴于该专业的学术体系完备,本科毕业后仍可继续进行企业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以及经济师的进修,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行政管理:管“组织”
你只见到外在的光鲜亮丽,却没看到背后的理论基础;你有你的流派,我有我的学科;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总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我可怜你空有理论架构;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它的时代。行政,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烦恼和困惑,但,那又怎样?哪怕万千阻挡,也要执著向前。我是行政管理学,我为自己代言。
行政管理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已日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并具有分析和解决行政管理方面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与社会学、法学、管理学、政治学等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因此其专业课程涉及行政管理学、市政学、社会学、行政领导与决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西方经济学、行政法学、社会调查与统计、公共政策分析、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行政公文与写作、机关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社会调查等各个方面。学生需要学习上述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能力,能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派生出来的,并被视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行政管理专业运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行政组织和管理。政治学着重研究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更具理论性,而行政管理专业则是更、具有实用性的科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讨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虽然近几年,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但相信随着社会对行政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未来将更加美好。
人力资源管理:管“人才”
你只见到我挑选人才时的轻松从容,却没看到我甄选简历时的烦恼无绪;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标准;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轻视我总在和绩效作斗争,我可怜你却在其下痛苦不已;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努力,我们会证明这是它的天下。优化,是注定披荆斩棘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刁难,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达到最优绩效。我是人力资源管理,我为自己代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在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具备较强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等基本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并将受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人力资源规划、劳动法、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
在人才竞争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做好人的工作已经成为赢得整个世界的前提,而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开发,则成为一项关乎发展整个国家伯乐人才的重要工程。当前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立在动态的国内外人资检测系统的基础上,能够预测社会潜在需求,从而实现社会的真实需要,灵活调整专业计划。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人力资源专业人才量为600多万,其中北上广居多,相对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就业前景十分明朗,收入也不错。
信息资源管理:管“信息”
你只见到我在后台系统的熟练操作,却没看到我在数据分析上的理论功底;你有你的钻研,我有我的刻苦;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在分析方法中埋头苦干,我轻视你在学术道路上浅薄不堪;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努力,我们会证明这是它的时代。信息管理,是注定与数据为伴的旅行,路上少不了枯燥和烦恼,但,那又怎样?哪怕被忽略,也要坚持到底。我是信息资源管理,我为自己代言。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类,它由原来的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合并而成,强调管理、经济、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综合和交叉。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会计信息一体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74-02
一、研究的缘起
会计信息化日益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手段上的革新,更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变革。取代手工操作,同时超越“电算化阶段”的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会计的一种崭新模式,即企业利用现代技术与设备,借助网络平台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造,以实现企业运营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职能化,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基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专业教学与课程设置已经成为理论界及实务界关注的热点。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不是个新的课题,纵览相关资料不难发现,以往的课程教学改革仍然未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结构,要么是强调加大实训教学内容,要么是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办学等方面,很少有基于会计信息化及信息化发展进行课程重构及课程的内容遴选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索。
针对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课程设置展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是当前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反映出的研究导向,是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风向标”,对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水平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课程重构的基本思路
会计教学作为会计储备力量的前沿,更不能和会计信息化体系孤立与脱节,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更要关注课程与信息化的融入度。
(一)任务的重构
会计课程从管理角度,可以分为基于核算的课程和基于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的课程。目前会计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都是基于手工会计来进行设计的。
课程任务重构必须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重构专业知识,结合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岗位,确定教学内容,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结构。基于会计工作过程是紧密结合实际会计工作的过程,但又不完全是对工作流程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教育规律的指引下,对会计工作流程、工作任务的科学编排。
(二)内容的重构
我们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文献检索等方式得出:一般大中型企业会计信息化实现程度较高,其会计岗位一般分成: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及数据录入岗位,审计部门主管及审计人员。小型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但都基本实现了初级的电算化工作,其会计岗位一般分成会计主管岗位和会计核算岗位。基于调研结果我们得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在横的方面应定位在中小企业及基层机构上,而在纵向上则应定位在初、中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上,即面向中小型企业及基层机构,培养能够胜任初级会计信息化要求的会计技术人才。
要进行会计类课程的重构,就必须转变以手工作为处理手段的思维方式,转而确立以信息化处理手段为主,以手工处理为辅的思维方式,同时以ERP为平台,将目前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课程的内容与会计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三)教学手段的重构
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教学手段首先要批判选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科学地具体地分析,哪些需要根据会计信息化背景的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加以改善。
1.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会计课程基本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教师自己开发)进行教学,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课堂容量增大,教学过程生动活拨,有利于师生互动,选择经典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好。
2.运用网络教学手段。会计本课程教学与实训的项目尽可能要求学生实施现场的情景或案例的演练,这不仅要求教学条件要做到“一人一机”,良好状态的网络的支持,可以保证学生及时提交作业、教师能掌控课堂秩序,提醒学生作业进度,使得课堂演练的效率大大提高。
3.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基于会计信息化背景,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上增加岗位性、应用性项目,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突出位置,经过不断优化,会计核心主干课程的应部分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部分会计课程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工作中会计信息化模拟场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有效融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课程,既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会计人才,又生产了一定的物质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课程重构的几点思索
(一)理念的变革
充分考虑当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依据多层次、宽专业、重交叉、强调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路对课程教学模块进行了修订。课程设计中具体坚持以下理念:
1.课程设置注重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科交叉的思想,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训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课程、证书、竞赛三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复合性、多样性和前沿性的知识体系。课程安排将单一的课程教学计划模式调整为“并联”加“串联”的三者有机穿插结合的模式,使课程、证书、竞赛贯穿整个会计课程学习中。
2.坚持与企业进行合作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充分征求意见,通过多种形式了解会计信息化具体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以此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解与课程内容选取,使本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建设的内涵不断深化。
(二)硬件的更新
1.师资保障设计。为保证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课程设置的组织与实施,要求课程组教师全面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对本课程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1)多种形式实现实践能力培养。根据会计专业特点,会计课程组教师实践能力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培养:一是在指导实习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会计部门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三是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培训能力。 (2)校企互聘实现专业实践技术的提高。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增强会计信息化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会计信息化实务者到学校任教,充实高职教师队伍。
2.课程实训保障条件设计。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会计信息化的业务水平,弥补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的不足,我们还建立一批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训,能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软件的配套
1.时间安排:课程设置变更后,传统的会计教学时间安排将被打破,会计课程的教学更多地选择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对有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侧重业务的操作,更要保证课时的交叉安排,注重理实一体教学及半工半学的时间安排和方案实施。
2.教学组织:基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重新设置,各主干课程应选定一名课程负责人,根据专业教师授课方向和授课教师安排组建课程课题组,定期召开研讨会,进行课程标准化设计,研讨教学方法,并根据课程内容、师资情况及教学条件,确定课程安排。
四、结束语
对于改革,人们总是倾向于从“极端”走向“极端”,有人存有这样的疑问:这世界都信息化了,会计教学还有必要讲解手工模式吗?无论是传统手工做账,还是信息化软件进行账务处理,会计的基本原理、流程、技术和方法是相通的。会计信息处理的流程、方法等在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被高度抽象,完全隐藏在了软件程序背后,相当于手工会计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得到了升华和提高。对于基于会计信息化的会计教学课程改革既不是起点,也绝不是终点。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才能真正设计好财务软件,充分发挥出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毛华扬,宋轩.基于信息化重构会计类课程的构想[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2] 张帆.罗延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师,2011,(2).
实习是我们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前必要的一步,它也是一种学习,只是学习的方式和环境与学校不同。它与学校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就是学习是在实践中进行的。我们在实习中不仅能学到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还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在经过这段实习后,我就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知道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差距,这些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有了进一步学习的目标。这次实习重要的不是我学到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我有了很多感受,这些感受没有亲身经历是不会有的,它会让我终身受益。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财务会计实习个人总结,请笑纳!
财务会计实习个人总结1转眼之间,三个月的试用期就要过去,回首展望,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 一下是我对三个月来的工作总结:
实习期的工作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
一、费用成本、客户往来方面的管理
1.规范了低值易耗品的核算管理,全面建立低值易耗品台帐,从易耗品的购买、领用全面跟踪,方便企业更全面的了解这些价值较低物资的分布情况,加强管理。
2.在集团财务制度的基础上规范了华品成本费用的管理,明确了成本费用的分类,重新整理了科目,为加强了项目管理,分门别类的计算实际消耗的费用项目,真实反映当期的成本。
为绩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3.规范商业公司财务帐套布局设置,根据商业公司特点,设置相应帐套,通过辅助帐中客户、仓库模块的核算使博科软件充分发挥出作用,能够及时有效的反映财务数据,满足未来经营管理的需要。
二、会计基础工作
(1) 认真执行《会计法》,进一步加强财务基础工作的指导,规范记账凭证的编制,严格对原始凭证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强化会计档案的管理等。
(2) 根据集团的指示,对华品公司会计电算化情况进行了备案,使财务工作符合财政部的需要,更加规范化,为不断提高财务工作质量而努力。
(3) 按规定时间编制本公司及集团公司需要的各种类型的财务报表,及时申报各项税金。
三、财务核算与管理工作
(1) 按公司要求对商业公司包租的商业地产进行登记、分析,对各项收入监督、审核,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统一核算口径,日常工作中,及时沟通、密切联系并注意对他们的工作提出些指导性的意见,与各分公司、集团财务管理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 正确计算各项税款及个人所得税,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积极配合税务部门新的税收申报要求,及时发现违背税务法规的问题并予以改正,保持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指导。
(3)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加强财务部团队建设,打造一个业务全面,工作热情高涨的团队。作为一个基层财务工作管理者,注意充分发挥财无部其他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及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树立起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部门新形象。
(4) 作为基层管理者,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执行者,是集团财务管理部对外的一个窗口。要想做好财务工作,除了熟悉业务外,还需要负责具体的工作及业务,首先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保证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家都能够主动承担工作。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操作学习,我对会计工作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提升。会计工作也如同一门艺术一样,要潜心修炼,提高自身,才能得到更多的肯定与承认。仅仅有着专业知识,是无法胜任会计工作的,还必须有着综合素质的修养,才是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让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位置,肩负的责任,与工作的真实意义。也只有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会计人。
财务会计实习个人总结2本人在这次实习中担任的岗位是财务部的cfo,通过三年的模拟操作,确确实实学到了很多东西。 cfo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与办法》、《内部审计制度》等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为了使所制定的制度更符合实际操作的需要,本人先制定了一份比较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与办法》、《内部审计制度》的草案,并将两份制度草案交由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分别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大家一起对三份制度进行了最终的定稿。
接下来本人组织了财务部的人员进行了岗位职责的进一步明确,并参与了其他各项企业经营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购买帐簿、购买单据、进行税务变更、开设银行帐户等等。经过了企业经营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企业终于开始正式经营了。
企业经营的首要任务是做预算,这样才能更好地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业务活动,并有利于控制经营的成本,为企业的最终创利服务。预算的第一步是对企业各部门上交的部门预算进行汇总,第二步是对各部门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看是否属于合理的预算,如若预算不合理,则要求部门负责人重做预算。在实习的三年里,各部门预算都比较合理,未发生退回预算要求重做的现象。进行了企业下一年度的预算后,如若发现企业现有的资金满足不了下一年度的资金需求,则要进行筹资,本企业在第八年和第九年都进行了筹资,而第十年则因为现有资金充裕而未进行筹资。
进行筹资的第一步是编写筹资计划草案,编写完成后将计划在公司内部进行了公示,以便各成员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经过各成员的反馈,采纳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并最终确定付诸实际的操作的筹资计划。
编写筹资计划后紧接着就是提出可选择的筹资方案,公司在第八年和第九年通过直接投资、商业信用、租赁筹资等方式筹资不具备可行性,而发行债券亦缺乏必要的发行条件,所以本公司在这两年都只能选择银行借款的方式进行筹资,理所当然地筹资渠道也只能是银行信贷资金。筹资需具有可行性才可以进行,这是企业拥有风险意识的体现,在可行性分析中,本人主要对筹资的必要性、筹资的可能性、筹资的选择性和贷款偿还的可能性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所谓筹资的必要性,即筹资是否一定要做,因为筹资是需要成本的,如企业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资金需求的成本比筹资低,则不选择筹资。所谓筹资的可能性,是对筹资方案的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分析,主要是将当年企业资产负债率所对应的银行最高贷款额与筹资额进行比较,如果最高贷款额高于筹资额,则筹资方案具有可能性,反之则不具可能性。筹资的选择性是对方案选择的再一次确认,并分析其他方案不予采纳的原因是否合理。至于所谓的贷款偿还的可能性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带了款项却没有偿还的可能,则容易导致资不抵债的情况发生,那将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造成企业破产,在进行这一分析时,主要是采用预期产品销售收入与到期本息相比较的方法,并较量把收入做低,以降低预算误差所造成的影响。
在通过筹资可行性分析这重要的一步后,筹资方案便可以付诸实施了,所谓实施,也就是到银行进行贷款,在填写完要求的资料后,便要进行必不可少的一步——开设一个一般存款帐户,因为贷款不可以用基本存款帐户,而只能将贷到的款项存入一般存款帐户。到这里,筹资业务已全部完成,但有一点非常重要,虽然筹资完成了,但签名的企业预算却仍将继续进行,在经营过程中,各部门仍需对预算进行调整,本人则对各部门的预算调整进行再一次的汇总分析,并调整企业的总预算。
对于一个cfo而言,最繁重的工作不是前面所讲的预算、筹资等,而是年末对一年企业各部门各项财务事项做一个年度的总结,并分析其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而这一工作也是cfo的重要职责之一。 首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在第八年,由于各部门对整个业务流程尚处于摸索熟悉阶段,所以年初所做的预算执行情况相当地不理想,公司总预算误差为253.74万元,误差比率为15.34%;在第九年,预算误差高达1571.97万元,这主要是由于银行临时改变了借款回收政策,使原本需偿还的一大笔借款可以在下一年度归还,而企业的偿债压力也就因此而减轻了许多;在第十年,各部门成员经过两年的业务磨练,已经可以做出比较合理的预算了,预算误差比率只有9.74%,预算准确性已比第八年大幅提高了。
其次,对费用构成与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这一分析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结果的一个具体化,有利于查明各部门预算误差产生的原因。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对于采购部而言,预算误差往往会比较高,因为原材料的价格是会波动起伏的,同样价格波动的问题在物流部预测运输费和仓储费的过程中问题也会比较突出。同时,对于费用构成的分析也有利于发现企业费用发生的异常现象,以便于及时纠正,合理控制费用开支。
第三,对年度收入进行细化分析。这一分析是同样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结果的一个具体化,也有利于查明各部门预算误差产生的原因,因为预算不仅预算费用,也需要预算可能存在的重大费用成本等,所以收入预算的疏忽也导致总预算不准确。
第四,对信用政策与应收账款进行分析。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赊帐现象是在所难免的,而为了更好地回收应收账款,有必要制定合适的信用政策,以股利赊帐方尽快归还欠款,本公司主要采用的信用政策包括商业折扣、现金折扣、批量折扣等,在各年的信用政策分析过程中均为发现信用政策误用或滥用的情况,且信用政策收到的效果较好,应收账款回收率较好,坏账损失极低。
最后,编写年度财务分析报告。在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法、效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并运用如资产报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进行有限论证。编制的分析表主要包括:年度资产负债表比较表、年度利润表比较表和重要财务比率表等。
至此,cfo一年的工作可以说已经暂告一段落了,第八年的实习让我认识了企业运行的基本流程及cfo的工作,第九年的实习让我进一步的熟悉,而当第十年结束后,更是体会颇多,于是便在此写写体会和总结了,心中确实有学学多多的东西想说啊。前面已经对我在实习过程中经历过的实实在在的业务做了一个汇报总结,接下来便来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吧。
首先,通过erp实习,我提高了自身的协调与组织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cfo在财务部起到了协调与组织的作用,组织好部员的工作是职责的一部分,其次便是做好本部门其他部门的协调,做好必要的信息沟通,使财务部门能更好地向各个利益相关者提供客观合理的会计信息。
其次,erp实习使我的实际操作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作为一个cfo,除了做好协调与组织外,最重要的是对财务部的各种会计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对已学的会计知识有了一个实际运用的体验,对于相关学科,如财务分析等,更是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财务分析的流程有了一个整体上的了解,这必将使自己更加适应以后的实际会计工作。
第三,熟悉了公司运营的整个流程。由于财务部是公司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与其他部门有各种各样联系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各种原始数据来源于各个部门,并不仅仅限于财务部,所以cfo这个岗位给了我了解整个公司运营的流程,这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 此外,我还想提一提我对erp实验的一点建议。作为财务人员,对于业务流程是有我们独特的敏感性的,因为不论是我们的证、账、表的编制,还是我们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没有一步不是建立在按流程走上的。在实习中我发现,erp实验虽然尽量真实化,但仍存在不足,如业务流程有时会出现错乱,明明是本季度需要交的费用对方单位或企业却拖到了下一季才来通知,筹资正常情况下应发生在预算之后,而有时却先发生了筹资,然后才提交预算。当然,这些情况大多是发生在企业第八年的经营过程中,也就是我们开始实习的第一年,虽然问题出现的原因更多地是由于同学们对实验的陌生,但我认为实验的指导老师们需要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同学们中存在的普遍性,需加强对程序化概念的灌输,对遵守正确流程思想的强调。这便是我的一点小建议,希望能对完善erp实验带来一点帮助,希望学校erp实验这个品牌做得更好。
财务会计实习个人总结3来到威高已经两个月零十天了,在公司实习的这两个来月,我感觉自己进步了不少。虽然实习后休息的时间比在学校时少了很多,完全由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更是很少,但我感觉自己过的很充实。尤其是当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接触到了一些在学校接触不到的新事物后,那种收获的喜悦让我感觉很充实,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下面,我对这段实习经历做个总结。
实习是我们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前必要的一步,它也是一种学习,只是学习的方式和环境与学校不同。它与学校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就是学习是在实践中进行的。我们在实习中不仅能学到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还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在经过这段实习后,我就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知道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差距,这些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有了进一步学习的目标。这次实习重要的不是我学到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我有了很多感受,这些感受没有亲身经历是不会有的,它会让我终身受益。
记得我是10月23日一大早来到骨科的,小姜和丛会计送的我。来到财务,因为活很多,我很快就被安排好并且投入了工作。由于公司财务领导要交接工作,五年的账簿都得打印,因此在骨科的前两周我就帮忙打印装订账簿。当我看到这么多账簿都要打印时,我真是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这种经历很难得,它让我体会到了会计电算化给财务带来的方便。在打印账簿和装订账簿的过程中,我开始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初步了解。这段时间,财务真的很吵闹,借调过来的八台打印机几乎一刻不停的在运转,喧嚣的声音充满了整个财务室,时间长了还真是有些烦。不仅如此,这几天财务室还充满了刺鼻的油墨味,呛的嗓子很难受。虽然不是什么重体力活,但忙完之后还是有些疲惫。就这样不停地忙了两周,终于忙完了这些活。这时看见堆积如山的账簿——这几天的劳动成果,一种丰收后的喜悦油然而生。之后财务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人们并没有闲下来,只是进入了相对安静的工作中。这时辛经理也给我制订了很详细的实习计划,按照计划我先去了仓库实习了两周,接下来又去了生产一线。这些经历对我来说很新鲜,因此我也感觉收获特别地多。如果说在没有了解具体的生产活动之前我是一张白纸,那么在了解完这些生产活动后我就成了一幅有内容的素描画。对生产活动的每一点了解都像是用画笔在作画,每一笔画都会丰富画的内容。在数控生产车间的实习虽说很短暂,只有四天半的时间,但我感觉这是我收获最多的人生经历。我不仅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生产活动知识,而且收获了很多感受。正当在数控车间饶有兴趣地学习时,突然接到徐会计一个电话。她说金切车间一个统计最近几天有事不在,让我过去顶几天班。可这一去就是10多天。在顶班的这十多天里,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深入学习和思考,除了更深入地了解了统计的有关工作外,我还对K3软件作了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
这之后,因为德勤要来审计,财务挺忙的,我就提前回到了财务。在同事的热心帮助下,我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他们分担一点工作。半年的凭证都没粘,粘凭证就成了我在财务这段时间的任务。虽然说粘凭证挺简单,但是在粘凭证的过程中我不仅可以对公司经常发生的业务及其账务处理作些了解,还能够认识经济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单据及其审批手续,了解各种凭证的传递过程,当然还能够熟悉K3软件的相关操作。在学校时就学过怎么做分录,怎么做账,知道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凭证。但这些都是理性的认识,都只是纸上谈兵。如果说让我不经过实习而直接把学到的这些登记会计凭证的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还真是无所适从。这时我真地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后悔当初在学校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时应付差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真是没错,以后我一定会认真去做好每一件事,从点点滴滴做起。
在财务实习的这段时间,我还对财务与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会计是财务的基础,主要是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而要发挥会计的价值最终还是要通过财务管理把这些会计信息提炼出来,服务于企业决策。从这方面讲,财务离不开会计,会计基础薄弱,财务的管理职能必将丧失坚实的基础。所以我首先应该努力熟悉会计业务流程,其次再对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学习,最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公司的管理决策贡献力量,为公司的发展尽一份力。
总得来说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受到了很多启发,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要学习和了解的东西还很多,今后的工作肯定还会遇到许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将会给我带来新的体验和新的体会。我坚信:只要我有信心,勇敢地去尝试,虚心地去向同事学习,我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进步!
财务会计实习个人总结4不知不觉当中三个星期的财务会计实习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收益或者启发确是让然受益终生。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对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有了基本认识和理解。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 下面是我通过这次会计实习中领悟到的很多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会计的特点和积累,以及题外的很多道理。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那么,当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是无法将会计学习深入到应有层次的.
其次,就是会计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登记入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多栏式账、总账等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这为其一。会计的每一笔账务都有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极具逻辑性,这为其二。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基础。体现了会计的规范性,这为其三。
登账的方法:首先要根据业务的发生,取得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然后,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账。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账。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账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等年度报表。这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
实习开始了,进入模拟环境,先填制原始凭证。这就是我们的第一关,先不说业务如何,单是那些业务发生日期和金额的大写就够让人头疼的了。其间还涉及一些格式问题,哪里需要划线,哪里用写¥符号,哪里打叉,最后又盖什么样的财务章,这些学过的东西在用时就模糊不清了。经过两天的锻炼,基本扫清了外围,业务上又是一片茫然。在登记记账凭证的时候,会计科目的使用,明细账的确认,以及金额的数量都不是很清楚。只有对购进原材料,或发生一些日常业务时才比较能应付。如果发生资产减值累业务的话往往比较头痛,几张原始凭证不知道用哪个好,金额不知道怎么确认。这都是我进一步提高的方向。最终公司一个期间的经营活动最终通过财务报表的形式表现出来,编制报表过程中也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如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一般项目无须对帐户数据进行加工,直接根据总帐科目的余额填列。但有些项目需要将几个相关联的帐户数据进行分析、合并构成相应的报表项目,如“货币资金”“存货”“未分配利润”等项目。有些需要根据明细科目的余额填列。如“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的合计填列。等等。同样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现金及其等价物就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在实习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通过此次实习,将学校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起来,不仅让我们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有了详细而具体的认识,熟悉了会计核算的具体工作对象,也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同时体会到了会计电算化为会计工作带来的便捷。 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增加了我的实际操作经验,对实际的财务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让我更加看清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次会计实习,我对今后的学习、发展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习不仅仅学的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看着自己三周的辛勤成果,心中的沉重石头也就落地了。实践中避免手忙脚乱的前提是打好理论基础。看见自己做的账簿会发现许多漏洞和不完善之处,但今天的每一个错误都是明天突破完美的基础。现在的自己只是个刚刚接触会计两年的初学者,从会计基础到中级财务会计,知识在不断升级,而实践操作也经过了两次的磨练。会计工作是个复杂,需要耐性的工作,也是考验个人知识积累和思维的过程,所以今天累积得一小步,一点滴都是将来运用实践的不可或缺因素。
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服务于更多的实践,那么我更期待下一次实践的历练,为自己以后工作增添些信心和色彩。 总得来说在实习期间,我天天一早起床,也体会了上班的辛苦,和实际会计工作的模式,虽然很辛苦,但是,在这艰苦的工作中,我却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明白,今后的工作还会遇到许多新的东西,这些东西会给我带来新的体验和新的体会。这次实习对固步自封的我们可以说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我们也受益匪浅。
财务会计实习个人总结5财务会计实训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水平。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做分录,填制凭证到制作账本来巩固我们的技能。通过财务会计实训,使得我们系统地练习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提高运用会计基本技能的水平,也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通过实际操作,不仅使得我们每个人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的会计工作技能和方法,而且对所学理论有一个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会计理论,会计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我们以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为实训资料,运用会计工作中的证、账等对会计核算的各步骤进行系统操作实验,包括账薄建立、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审核和填制,各种账薄的登记、对账、结账等。在学了一个学期的基础会计之后,我们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对于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还是有一定难度,不能够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如果不会做账,如果不能够把发生的业务用账的形式体现出来,那么就不能算做会计。于是在大二第一个学期我们开了这门会计实训课。
在本次会计实训中,我们实训的内容以一个较大的模拟单位的会计资料为基础,结合专业教材的内容,对会计主体的必要简介,相关资料的提供,有关经济业务的提示和说明等等。在实训中,我们充当单位的记账人员,掌握了应该如何处理具体的会计业务和如何进行相互配合,弥补我们在课堂学习中实践知识不足的缺陷,掌握书本中学不到的具体技巧,缩短从会计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的距离,也可通过实训的仿真性,使我们感到实训的真实性,增强积极参与实训的兴趣。
我们将教材的理论知识学完以后,进行这次综合模拟实训。实训重在动手去做,把企业发生的业务能够熟练地反映出来,这样才能证明作为一个会计人员的实力。比如课本上及会计模拟实验中有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总账、明细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等的填制,虽然现在还有点手生,但只要细心,一步步的填制,我对自己往后熟练的填写很有信心。然后就要把实训书上各种单子、凭证剪下来附到记账凭证后面,方便以后的查看,最后就是装订成册。
作为一名未来的会计人员,我们现在刚刚起步,往后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况且会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模拟实训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有机衔接、紧密配合,才能显著提高我们掌握所学内容的质量。还有就是作为一名未来的会计人员,我们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因此我们学校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让我们学习实训课使我们不仅在理论上是强的,在动手能力更是强者。这样我们在三年毕业后走出校门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实训的第一天做了分录,虽然之前从来没有实训过,但感觉对这样的工作也不是太陌生,但只是粗略的没有那个“氛围”,而且还是和同学们在底下自己做。老师在上边简单的提点一下!当老师说开始登记凭证时,面对着实训时自己桌上的做账用品,我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久久不敢下笔,深怕做一步错一步,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开始一笔一笔地登记。很快的,一个原本平常上课都觉得漫长的下飞速过去了,但手中的工作还远远未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要求进度。晚上继续忙当天没做完的任务。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看到自己做的账单心里还是很高兴的。虽然很累,但是很充实!有了前两天的经验,接下来的填制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填记帐凭证,再根据记帐凭证填总分类帐和各种明细帐,现金日记帐银行日记帐:填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等的工作就相对熟练多了。不过我知道我离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师还很远很远,但是我不担心,因为我正在努力的学习这些知识。
经过这些天的手工记账,使我的基础会计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验证,并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实际操作能力。在取得实效的同时,我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比如自己不够心细,经常看错数字或是遗漏业务,导致核算结果出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实训中几乎每一笔业务的分录都是老师讲解但实际工作中还须自己编制会计分录,在这方面我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今后还得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