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8-02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国内外均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从这些成果看,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实验法、工作分析法等,国外教师在应用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相对比较成熟,在激发学习兴趣、放大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能力方面成效比较明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基本的建设策略,以期对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侧重于职业教育领域心理现象的基础学科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心理学原理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出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等定量和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工作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手段。由于受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两大流派的影响,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分歧,呈现不成体系、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借鉴和引进,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差,独立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中国化元素。此外,其应用性与学术性之争,暂未形成统一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学科性质上,到底是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尚未明确;在研究范式上,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在学科走向上,也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其它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否形成有特定核心的理论模式,并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结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或补充性研究,其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大都停留到一个层面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状态比较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二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都无法满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将导致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材出现普教化问题,套用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没有对职教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不能很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虽然一些院校,将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到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积极拓展研究课题,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内容进行融合,提出了可行研究方法,但仍然难以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3.整体实力不如意

在当前的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定位不够准确,大多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其扮演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学科整体建设和地位不尽如人意。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在研究视野上,它研究的课题基本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交集”,把重大的、重要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人为地排除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在研究习惯上,它沿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研究方式上,各院校大多闭门造车,蒙头搞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和课程建设,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心理学跨学科的特性。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不足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及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策略及展望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贯彻“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践与发展的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1.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将来,既要统领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在多元交叉的发展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心理学的发展也是流派纷呈,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因此,不能孤立地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在多元交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范围、以特定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

2.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建设中,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三种。但无论如何分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应该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本,加强服务职业教育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要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按照理论、应用与专项三个层级逐步拓展,努力建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3.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要在强化课程建设、拓展研究课题、打造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投入力度,三者联合互动,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水平和学科地位。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要倡导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课程性质并推进其建设;在联系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课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思维,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学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搭建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吸引和团结大批的专业人才,组织合力公关,共同提高,多出精品。

参考文献:

[1]王琼.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思考[J].职教研究,2012,(15).

[2]刘玉英.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3]锁冠侠.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07).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教学;教育心理学;应用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其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大学生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教育心理学应用在大学生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1.1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一种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把这一学科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助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较大,高校大学生又面临着毕业进入社会就业压力,因此,心理上就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疑惑和迷茫。教师要应用心理教育学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关注学生内心的变化,为学生解决心理障碍。

1.2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烦恼与压力进行排解和疏通,这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升教育管理质量。

1.3强化教育工作的预见性: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预见性。应用教育心理学,可以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和其心理需求,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或者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设置问题:教育心理学这一门课程比较特殊,它介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相比这两门学科来说,教学心理学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针对性更强,并且与思想政治和心理学成相符相成的关系。但也正是教育心理学的这一特性,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的设置提供了一定难度,教材的设置也是教育心理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且转变以往的思想,但是,目前教育心理学中依然在沿用之前的教材,这就无法适应教育心理学的要求,也无法达到学科对学生心理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另外,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的设置也需要得到重视,正确评估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程度,并且合理安排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和课时,以达到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效果,这也是教育心理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2教育心理学的师资问题:师资力量也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需要考虑的问题,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相对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定专业培训体系,一些教师在心理教育学方面的专业水平达不到要求,无法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因此,为达到心理教育学的良好效果,需要提高教师在心理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3教育心理学在大学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3.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目前教学中都在倡导的,在教育心理学的教育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引导作用。在心理学教育中倡导为学生提供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高。教师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制定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积极解决问题,在授课内容方面要生动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兴趣是学生做好的老师,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兴趣爱好的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有很大的动力,也可以很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3.2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正面评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鼓励的作用,一般鼓励会带给学生很大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教育教学中多使用积极性和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出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批评,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学生的所犯错误进行批评,就会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都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合适当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重视对学生正面的评价,减少消极的、负面的评价,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找到犯错的原因,并及时进行改正,这会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会有重要影响。

3.3巧用心理暗示:暗示的含义是指人或者环境以一种不明显的形式为个体传达特定的信息,信息会对个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使个体作出反应。在教学中无论成绩处于何种程度的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等来对学生进行暗示。通过合理的暗示可以帮助学生改变不良学习习惯、消除自卑、建立自信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抱有一定期望,教师如果对学生功能具有较高内的期望值,并对学生进行投入足够的关心,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加,对学习也会有更大的动力,提高学习成绩。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很低,对学生不够重视,不够关心,那么就会给学生一种暗示:教师不在乎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学生就会对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消极,对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意期望效应,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相信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重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结束语:教育心理学应用在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意义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强化教育工作的预见性。教育心理学在大学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主要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鼓励为主,巧用心理暗示等。总之,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鄂玲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逯姝洁.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2(3S):93-93.

[2]和洋.浅谈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26):281-281.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格外的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因此相应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教学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伴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进展还是比较明显的,也获得了较多的教学成就。可是至今为止依然有许多的问题存在其中,阻碍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地位不高

虽然在近些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可是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和教学开展程度并不高,重视程度也比较有限。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以职业教育心理学为主要工作和教学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部门。这就不能够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其次在期刊的制定上也没有专门为职业教育心理学提供发表途径的期刊做为学术发表的平台。最后对于相关的教材,例如职业教育心理学材料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可选择的余地也不多,对于开展这门学科的教学而言就缺乏了教材的支持。

(二)发展不成熟,内容体系不完善

虽然职业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就其自身而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和体系是相对不完善的,发展也不够成熟,还有许多的内容需要填充和完善。当前我国使用的或者是可以选择的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和教材只有十一本,并且这当中都没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对于研究对象也都是模棱两可,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方向和侧重点,大多数都自成一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三)研究方法单一

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从多种教材和相关资料不难看出,大多数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文献法,而真正的做到进行实证分析的实例却少之又少,这也就会导致得出的结果很难具有说服力,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价值。

(四)研究成果质量不高

职业教育心理学之所以学科地位不高,实际上也是因为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无法在一些具有权威的学术期刊进行发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类学术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意识,大多数都是雷同的。其次一些学者和学术报告的动机过于功力,因此就会出现只是改变文章开头以及结尾,就进行再次发表,造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最后就是教师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不具备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成果,而那些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的学者却缺乏一线教师所拥有的实战经验。所以往往这类研究成果的质量都不高,不具有较高的学科地位。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之所以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就造成了学科自身地位的降低,同时对于教材和教学内容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所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也是比较困难的。其次就是学科自身缺乏完成的体系,没有明确的学科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也会造成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当中的弊端和问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对策

(一)抓住机遇,突出特色

学科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并且进行创新,发现学科内独有的特点和发展的方向,进行提升和完善。例如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用性,职业性。一方面要培养实用型人才,直接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职业的特点,注重专业培养,还要不断的突出教育心理学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重视人格发展,不断创新,从而获得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完善内容体系

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方面还不够完善,大多数教材都是自成一派,很难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并且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上也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我们应该科学的将其分为理论,实践以及具体的应用,分方向和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育教学的开展。无论是哪一学科,都不可以忽略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科的进步和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社会的挑战,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注重对社会的推进作用,充分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体系。

(三)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首先明确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特点,并且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局限的某一种教学方法只会抑制这门学科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实验法,或者是访谈法,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状态的解剖和分析,从而进行教育教学。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明确的定位和科学的认识,探究教师和学生心理的同时获得具有价值的教学资料和成果。

(四)建立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的整体地位和整体教学水平,是整个教学团队需要一起努力完成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归纳以及学术理论知识灌输;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培养教师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还要为相关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学术的平台以及学术的机会,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从而建设起相对高水平的职业研究队伍。

结束语:

科学的认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对科学的解决对策,可以不断的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从而提升学科的地位,完善学科教学体系,获得更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性观教育心理学教育观念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也日渐强盛,这一切都是以人为本,在“人”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某个层面讲,人既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也会成为人类文明的结束点。心理学主要探索人的心理世界,研究其表现与变化,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也需要把人性观当作研究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指导教育活动有序进行,其关于人性的认知也会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起到直接影响。不同的教育心理学派别也因不一样的人性观而提出了不同的学术理论。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人性变化趋势展现在眼前。

一、人的本性

人在拥有了自我认知后,就展开了漫长的认识自己的过程。要研究教育心理学中包含的人性观,首要问题是明白什么是“人性”。国内有很多学者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等同起来,将其定义为寻求人的存在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果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进行过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二人是将“人性”和“人的本质”分离开来,视作两个不同概念的。经分析得出,“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而拥有的一切相同属性。但“人的本质”则不同,它是把人和动物分别开来的最基本的特点。缺乏了“人的本质”,人的其他所有特质都将不复存在,只有与其他类存在物区别开来的基本特质,才能叫做“人的本质”。简单地说,人性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的特性。比如孟子所云“食色性也”,表现的是“人性”,并不是“人的本质”。通常说来,人是统一的生命体,包含自然性、动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而实际社会生活中,自然性一般显示为人的基础生物属性,社会性则显示为经济、文化、时代性,着重于任何社会之间的联系。精神性包含了认识、审美、尊重和自我完善。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培养人的行为,拥有了精神性,就达到了人性最高的境界,这超越了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存在。人性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教育心理学也必须要开展人性的探索。

二、教育心理学中包含的人性观

1.行为主义人性观

不同的教育心理学派对人性观的认识不同。行为主义学派注重探究人的外在活动,着重采用教育技术,忽略了针对人本质的探索。比如,华生与斯金纳都认为人和动物存在必然差异,但是并未明确划分出人和动物之间的界线。其原理主要通过研究低等生物获得。华生提出恐惧、愤怒、爱这三种基本情绪,它们也存在于动物之中,因此行为主义学派解释了一些现象,但对人表现的多种形态却显得乏力。

2.认知学派人性观

认知学派忽视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反对动物实验和行为主义。其理论指出,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体,也是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共同存在,人的情绪随着思想衍生。认知派单独侧重于认知层面,忽略了人具有整体性。

3.人本主义人性观

人本主义关注个人价值产生的独特吸引力。此派别出发点为人道主义,追求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保护,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基于人的特质,强调正确认识自我并挖掘人类的潜能。而在教育上,人本主义对个人价值的延伸略显夸张,把他人、自然和社会排除开来,当成了敌对存在,忽略了人具有社会性。

三、教育心理学的整体人性观取向

从以上心理学派别的不同人性观足以发现,人性观不同,对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也的确不同。学者认为,要把人性整体观作为指导,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以前,国家教育关注德、智、体等全方位发展,但有的时期只侧重某一方面的发展。研究教育心理学需要坚持相互贯通的整体观念,使有机和谐的内部与外界的关系维持在同一步调。目前,心理学者作了许多研究,指出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即教育心理学要坚持整体人性观,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探索其潜能,找出个别差异,尊重其人格,坚信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够有所发展。研究怎样培养学习者完善的人格特质,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教育心理学应把人性视为重中之重,关注人类心理的统一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尽力研究养成人的“人性”,洗涤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的身体、思维、活动、梦想和感情都能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燕.从人性的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3,08:1-2.

[2]陈新.简述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J].教育界,2012,07:13.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第6篇

1.1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式教育的研究范畴

开放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体制,但是开放式教育仍然属于教育的范畴。所以,开放式教育不管在教育方面还是教学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1.1.1把握研究开放式教育与教学的核心环节

首先,要找到开放式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相通之处,这是使开放式教育能够与教育心理学理念相互融合的关键。只有让教育心理学成为开放式教育的一部分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并且在这个特殊教育体系当中搭建出一个有机的运作框架。其次,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巩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保证教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最后,要经常开展健康辅导、健康咨询等活动,运用教育心理学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心理因素。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教学进度的顺利推进。

1.1.2研究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把握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是让教师更好开展教育工作、学生积极学习的保障和前提。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学人性化和个性化的体现。

1.2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式教育的研究原则

为了保证远程开放式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中的正确应用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系列工作原则才能确保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中的应用,最终达到优化教育体制的作用。

1.2.1针对性原则

在依据心理学对开放式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和区别。在从整体入手把握发展全局的同时不可忘记对开放式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了解。具体研究中,要把握“开放性”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向个性化学习、学生学习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在每个细微部分的研究过程中也要分清其主次层面,依次类推。让每个环节都有针对的重点,而每个重点又包含在大的整体之中。这样才能做到对问题的充分研究和全面掌控,让研究成果蕴含实实在在的价值。

1.2.2系统性原则

在开放式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是一项涵盖面非常广的工作,而且涉及的层面也十分丰富。首先,依据心理学对开放式教育进行研究包括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其次,研究中的专业、课程、学习进度等方面也都无法进行统一。最后,就学生而言,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方面都不同。综上所述,开放式教育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并且划分也十分细致,逐一去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就需要教育心理学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

1.2.3实践性原则

所有的理论研究都源于实践,并且最终要应用于实践。在开放式教育的研究中保证思想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能确保其研究成果在日后应用中地更贴合实际要求。在研究的侧重点上要注意目标和方向的选择,要以实践为基础、以操作性为前提,脚踏实地地推广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中的应用。

二、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教育优化的途径探讨

2.1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拓展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2.1.1增加学习的方便和快捷度

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不断增加学生利用远程操作系统进行学习时的方便和快捷度。平台的合理设计是关键所在,比如将管理和学习区分,并且在学习系统中更加明确地设置课程、学习安排、书目等,这些人性化的设计都能够让学生能够对所选科目有更清晰的认识,操作上也更加简洁和直观。其次,要全面达到学习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包括了管理上的要求。在远程教育平台上建立一个学习的记录窗口就能够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学生要如实地将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信息详细地记录在内这样就能使老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1.2要增强远程教育平台功能,增强互动性

我们要运用强大的服务系统在学习平台上增设电子图书馆、学生交流窗口、论坛、成绩榜单等各项功能能够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加强自身规范的建设。远程教育的推进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但是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合理的制度规范不可或缺。比如签到制度和学分制度的应用就能很好地对学生形成有力的约束和鼓励。这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有所帮助。

2.2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完善教学结构,增强管理力度

教师和学生是开放式教育的两个方面,要协调好上方的关系其核心就在于完善教学结构和增强教学的管理力度,保证开放式教育体制能够不断地优化和前进。开放式教育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面授式,另一种是虚拟式。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手段,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万万不可照本宣科犯了以往教学中的“灌入式”错误。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使用提问题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讨论和互动,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的程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关于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当中的应用讲座,让教师能够更加科学和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从而控制教学的进度、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并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而言则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不足,加紧改进,提高学习成绩。

2.3基于教育心理学建立督导模式

督导模式在开放式教育当中的建立意在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规范教学纪律的必要选择。教育心理学是督导模式开展工作的理论依据,并贯彻到了督导模式队伍、内容、机制三方面的建设工作当中。督导队伍的建立采用“金字塔”模式,采用由上至下的管理机制,顶层领导统筹全局,其余领导针对详细工作,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办事规律。而在督导的内容上则主要以教育心理学为主,以学生文本,真正做到了硬性管理与人本主义相结合。

三、总结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人性观;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01-02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无不以“人”为核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人类文明的起点,人也将是人类文明的终点。正因为如此,人性问题便成为人文科学进行研究应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同的人文科学会以不同的人性观作为其研究的前提。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规律的人文学科也同样须以一定的人性观作为其研究前提。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进展和成效。自从桑代克将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性的科学”以来,各个主要教育心理学流派因其人性观的不同,而在教育心理学的短暂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同的理论主张。本文拟通过澄清人之本性问题,分析各主要教育心理学理论流派的不同人性观,从而明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人性发展趋势。

一、人之本性

自从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就开始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对象。三千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就昭示出“认识你自己”的铭文。探讨教育心理学的“人性”问题,首先必须清楚“人性”是什么。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人性”与“人的本质”都是探求人的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因此将二者等同。由于目前探讨人性问题多以马克思的著作为依据,若对马、恩著作仔细钻研,则可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性”与“人的本质”是作为两个概念来使用的。我们分析这二者的不同在于,“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各种共同属性,人具有的特性其他“类”可能也具有,而“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特征,是人的其他一切特性存在的基础,只能在和其他“类”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上才能称得上是“人的本质”。简而言之,人性就是活生生的人的特点。如孟子语“食色性也”,揭示的是人性而非人的本质。一般说来,人是自然性、动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生命体。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自然性通常表现为人的基本的生物属性。人的社会性表现为人具有经济性、文化性与时代性,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人的精神性则包括认知、审美、尊重及自我实现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真诚、善良、关怀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精神性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它是对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的超越,是教育人“成为人”的最高目的。“教育是一条引导人性发展经由自然性、社会性而到达精神性的必由之路”,表明了人性与教育活动的密切关系,也表明了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探讨人性的必要性。

二、教育心理学诸派别的人性观

行为主义的人性观:华生将行为主义推向极致,了人的意识;斯金纳虽然意识到了人性的重要,但他未看到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行为主义学派只注意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和只注意运用教育技术、而忽视对人本身的研究。虽然华生和斯金纳承认人与动物有一定的区别,但却没有划清人与动物的界限。其一系列原理主要是从对低等动物的研究中得出。华生提出的三种天生情绪:惧、怒、爱其实也根植于动物性。因而,行为主义虽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对人所表现出的种种状态,如理智、意识等,它却无能为力。认知学派的人性观:认知心理学是在反对行为主义动物实验,以及忽视人的心理过程的前提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类的理和尊严。在人性方面,认知学派认为人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人的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但认知派因过分强调认知,强调分析观,从而忽视了对人的整体性研究。人本主义以其重视人的价值的特有魅力,引起了不少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他们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力求维护人类的尊严与价值,主张教育心理学应考虑人的特点,主张以整体观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价值从而改善人的精神生活。强调对“自我”正确认识并充分实现每个人的潜能,是人本主义对当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人本主义教育家们所说的“人性”,是儿童的天然的本性。教育工作必须尊重儿童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但是,“人性”应该是先天的自然属性与后天的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的统一。在学习中,不应该仅将个体的主动性选择做为唯一的选择权,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反映在教育上,人本主义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个人价值,将他人、自然与社会当作敌对的存在而加以排斥,从而漠视人的社会性。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注意到了动物与人的不同,他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与肉体满足联系在一起的欲望冲动,相当于人的本能。超我是外在道德原则的内化,它压抑本我,他认为文明可归入超我,与人的本性相悖。人要发展、要进步,最终依靠的是人性的社会性与精神性,而不是弗洛伊德看重的本能即动物性。但弗洛伊德的理论仍然给教育心理学带来了许多启迪。弗洛伊德极其强调幼年生活经验和教育对于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推动了对童年期及早期教育问题的重视及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整体人性观取向

从上述教育心理学各派别人性观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性观对教育心理实践活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在未来的教育心理学中应该怎样体现人性的要求,弘扬人性呢?我们认为必须以人性的整体观为指导来考虑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此,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坚持体现个人的整体性。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有的时代或国家的教育是重视人的身体、智慧、道德等的全面发展的,但有的时期或民族的教育则是仅仅重视人的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发展,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对“人”的分割,没有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对待。整体的人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等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指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了和谐一致。因此,我们必须以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点来研究教育心理现象。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咨询、品德心理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显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每个受教育者都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受教育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育心理学就要立足于探索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规律、发现受教育者具有的潜能,确定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为现实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心智能力的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重他们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确立这样的信念:只要智力正常,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可以得到发展。为此,探索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人格特征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我国教育心理学体系中,一些学者已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要研究课题,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之,教育心理学应重视人性,重视人心理的统整性和内在潜能的自我实现。教育心理学要努力探索培养人的“人性”、更新人的精神、使人的肉体和灵魂、思想和行动、理想和情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的教育心理现象与规律。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外语暗示教学法;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三大原则

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衡量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情感的激发和求知的欲望,使学习这种纯理性的活动加入情感心理因素,消除学生的情感焦虑,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外语暗示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教学模式,提倡采用愉快放松、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和建立师生和谐融洽环境三大原则,将学生从传统填鸭式和纯理性学习中解放出来。

一、教育心理学简介

历史上,心理学基本分为十大流派: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这十大心理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心理研究的客观发展,并慢慢整合统一,发展为现代心理学,并向教育、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向辐射,分别形成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其中,兴起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巨大。人本主义心理学,于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和自我为主要对象,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为主要代表理论,研究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篇章。认知心理学,萌芽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其研究是类比计算机的运作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外语暗示教学法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当然,之后随着对暗示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别的学科教学也使用到了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个关于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中提到了两个要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积极主动学习。这两个要点分别对应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主要观点为,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主动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对自己思维发展有益的“启发物”,形成新的认知链接,从而不断能动地发现、形成与构成自己的知识经验,以认识周围世界。所以,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具有自己的年龄特点。教育者应该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方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启发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灌给他们。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是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这个理论说明了学生的思维从理论上具有被启发的可能性。教育者了解到这个可能性时,才能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即适应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3.人的自我实现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潜能。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自我实现理论有三个主要特征:自我实现倾向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机和需要;个人可以顺着自我倾向适当地自由选择;人具有关怀需要和自尊需要。这三个特征说明,自我实现倾向是一个基于生物性的主要动机,能使个体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变得有创造性。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的过程,是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人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认为,人的一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个体的发展。这个观点契合外语暗示教学法的理论。

三、外语暗示教学法的几大原则

(一)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是外语暗示教学法的首要原则,这符合人本主义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观点。也就是说,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使学生置于一种愉快放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所以,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应该减少枯燥的纯语法讲解,而应该将语法讲解置于影片台词分析、故事讲解、歌曲学习,甚至是课堂游戏中,让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放松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愉快放松的状态时,其潜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陷入不愉快、恐惧、慌乱的情绪中时,肾上腺素会过度分泌,而大脑会发出排斥新信息的信号。另外,紧张的课堂气氛也会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接受“学习是很苦的”这样的暗号而抵制学习,不愿学习,对学习产生恐惧厌烦的心理。

(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主要重视理性的力量,即有意识的能力;而“暗示教学法”追求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强调通过情绪情感加强无意识调节的能力,达到身心合一,促进学业进步。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尤其重要:英语阅读课分为精读(intensive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Reading);听力课分为精听(intensiveListening)和泛听(extensiveListening)。精读是指每篇文章、每个句子细细地分析,包括其文法、语法和句法;精听是指在做听力训练时,一定要听明白、理解清楚所有内容;而泛读和泛听,顾名思义就是广泛的阅读和听力练习,其目的主要是广大知识面,并形成语感。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和听的时候可以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置于这种阅读和听力的环境中,对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样大有裨益。外语教学很强调语言学习环境,比如笔者的一名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英语产生严重偏科和厌学的情况。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生活了半年,回国后英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困扰他很久的语法难题也基本攻克了,因为他能在做语法题时减少刻意地思考,而使其更接近于一种习惯性思维。这个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产生的良好效果:当我们在使用母语时,不会过多地纠结于语法和句法,也是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个语言的所有信息点。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在暗示课堂教学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只有这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才能把握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心理途径去更愉悦地接受知识。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是一种经常性的交流行为,它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心理创造条件,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暗示教学法的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爱护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愉悦地接受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