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设计;城市美化

【分类号】:TG333.7

一、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自从人类开始自觉建设聚居地的时候,就已经有原始的设计意识,因此城市设计作为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古今中外的城市建设史中不乏许多成功的城市设计杰作,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我们今天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普南城(希波丹姆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对于彼得广场、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巴黎改建规划等,以及我国唐代的长安城规划、宋代的“平江图”、明代的北京城规划等。

然而城市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分离出来,还是近四十年来的事情,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正式使用“城市设计(Urban Design)”这个词汇。 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它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进而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的价值观的共存,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并通过对城市内在文化内涵及外在城市形态的发掘、探索,提炼出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深刻印象,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充分考虑人与环境之间,视觉上和其它感觉上的联系,城市设计必须尊重和发扬城市特色,保护乡风乡俗;另外城市设计不应忘记人类对自然美的本能渴望,在改造自然为其所用时,要尊重自然而不顾此失彼。

二、以城市设计为手段,构筑优美城市空间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是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深刻印象。因而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组织结构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针对突出特征进行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它既可以是宏观的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塑造,也可以是微观的包括城市形象标志等方面的设计。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和行为科学。

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创建使人类活动史有意义、特征突出、形象鲜明、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城市设计的主旨,首先要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根据自己城市所在地方的民族、历史、文化、环境特点,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其次要考虑人与环境之间视觉上和其它感觉上的联系,涉及人们的时间、空间感和幸福感;再次必须尊重和发扬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约定俗成已经具有的特征;另外城市形象设计不应忘记人类对自然美的本能渴望,在改造自然为其所用时要尊重自然而不顾此失彼。

1、项目概况

中原街片区位于晋城市区南部,沿街产业多为汽车销售、维修、公路管理、餐饮等交通配套服务业为主。上世纪90年代初,晋长二级公路开建,市区南部段与207国道重叠,中原街肩负着国道干线公路与二级道路双重功能。近年来随着晋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区向南部扩张迅速,中原街南部大片地区也变成了市区,原来作为过境公路的中原街变成了市区中一条主街道,交通量大,同时,在产业上增加了居住以及教育、物资交易市场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本项目根据《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8-2020)》,晋城市城市未来五年的城市发展将围绕“区域中心城市、门户城市、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按照修编确定的“六区联动、组团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围绕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四位一体”的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城乡生态化为目标,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造林绿化、兴水治污、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大力提升片区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地位。

2、立足项目本身,构筑城市空间

对于中原街城市设计,我们应充分结合现有资源条件,从实际出发,将中原街片区的功能结构调整为核心,以满足城市南部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以高端汽车销售、商业贸易为补充,完善片区功能为目标,将城市的文脉尽可能地延续下来为出发点,以保护和传承城市特色为轴线,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延续下来,提升城市的整体定位。

2.1规划要突出地域特色

通过对晋城市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调研和资料收集,挖掘其中有价值的内涵,通过建筑布局、体量、色彩、材料、图案、细部处理等,突出建筑的地域性,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街道风貌。

2.2坚持功能优先的原则

按照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功能是一切规划和设计的出发点。街道两侧建筑立面改造时,应该注意反映建筑物的真实功能。办公和文化建筑应体现稳重、严谨、高效、亲和的特点;商业建筑应体现轻松、欢快的特点,尊重不同商业文化和商业品牌文化的需求;金融、保险、高级酒店等公共建筑应体现公众服务和城市窗口的特征;住宅建筑要求具有温馨、轻松、愉悦的特点。

2.3对文化界面的控制

在规划中,加强多文化遗产的保护,控制以文峰塔为核心的文化面,文化轴线和文化节点,将晋城历史文化要素贯穿于片区东西,勾画出晋城特有的文化符号。

2.4绿色网络的构成

依据自身景观优势,结合晋城历史文化内涵,以白水河、回军河、道路绿带为景观廊道,建设良好的生态体系。

2.5加强建筑整治,增强整体协调性

建筑应组织有序,既要突出建筑的主导地位,又要使建筑与历史建筑相协调,创造界面建筑的统一性、连续性,考虑对传统建筑组合方式的运用,注重建筑体量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建筑立面的细部设计要维护景观整体的协调性,并使建筑材料、色彩与整个城市相得益彰。在建筑的形体组合上同样要强调现代设计手法的运用,使传统与现代结合,历史与未来交汇,使市民从整体而有韵律的建筑形象中去感受城市文化的气质和精神,潜移默化中促进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三、强化意识,不断加强城市设计工作

从全国来看,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形象特征及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从空间到时间,从形体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的每一个过程。它致力于不断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环境,着眼于城市宏观层面整体塑造城市风貌及景观特色的工作,它可以增强对城市整体性的把握,使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更加丰富,构筑优美的城市空间。

针对晋城市中原街道路两侧城市设计这个具体实例,我们就是力求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通过采取种种措施保护和拓展城市空间,来达到传承晋城市历史文化和原有地域特色的目的,通过对用地规划、建筑整治以及各种形态的综合布置,形成一个富有层次的都市脉络,方案通过对中心区种种功能的组织,形成了丰富、具有活力的空间序列,并通过设计加强步行通道、绿化走廊、河网水系及节点空间之间的相连、相通,传承和延续城市特色。

四、结语

希望通过对中原街城市设计的案例,指导我们以后努力做好城市设计工作,虽然目前城市设计工作存在编制技术标准规范欠缺、成果的可操作性、利益的兼顾性、法定性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加强城市设计的工作,对于提高城市空间形象,彰显城市自身的人文、历史、地理的特色,创造优美生活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中,我们要不断致力于推进城市设计工作的发展,发掘、突出地域特色,

增强城市空间的构筑,不断指导我们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第2篇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巫术神学到哲学与美学的发展过程。哲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核

心,从根本上决定着特定时代的发展方向,同时对特定时代的设计思想也产生重大影响。

1.欧洲在中世纪早期受宗教思想统治,教堂建筑和广场的产生与欧洲人的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堂的建筑造型和装饰渗透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美学和人文思想。

2.在古希腊时代,生存环境促使古希腊人重视对自然的探索,并在和自然的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及形体之美。中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又得以延续,所以,欧洲的历史是在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中进步与发展的,这种变革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如:苏格拉底、卢梭、康德等。这种发展促进了欧洲文明的不断进步,其美学思想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相当大,如古希腊时期强调的尺度、形式、次序、比例、和谐的传统美学观念,都表现在欧洲古典建筑设计中。1908年,沃林格尔所著的《抽象与移情》一书对早期的抽象派艺术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现代著名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形成,就是受沃林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响。所以,早期欧洲人认为艺术是探知外部世界的一种手段。

随着欧洲科学思想的产生,工业文明更加促进了西方现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从以前关注神的世界逐步转变到研究人的科学思想观,近代西方对真理的追求不是要寻找哪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是符合上帝旨意的,而是直接地追问:“宇宙是什么?”“地球是什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社会是什么?”这种追求真理的怀疑态度,促进了近代科学与近代哲学的兴起,比如:色彩学、人体工程学、现代心理学、生态学、结构美学等。这些科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设计的发展。

3.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以农耕为主的年代,中国人的自然生存环境相对优越,最困扰我们先人的不是自然的侵扰,而是社会的变化莫测,许多道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能用逻辑来理解。因此,儒家思想一直被统治阶级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人性的道德化和唯美主义成为衡量人们思想发展的标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就是中国哲学思想总体特征的一种反映。中国人在思想认识领域中普遍采用一些传统而模糊的思想概念,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学术上的中国式神秘主义,这种神秘主义的学术理论无所不包,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人类文化和精神文化都统归于神秘主义思想观之中,甚至把原始神话概念也作为对某些科学性认识的解释。某些时候,“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人们用来解释人与自然矛盾的借口,这种思想至今还作用于我们的社会文化之中。另外,中国农耕民族的特点,造成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来取性、逻辑,因而表现出感性强、理性弱的特点,以及中国哲学与科学观念的模糊性。

比较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形态,求真的精神在西方历史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中国人讲“真”主要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真,而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真、科学的真并不特别关心。这种传统思想导致了国人缺少创新精神,缺少探求科学真理的主观意识,造成了思想的保守和科学的落后,至今“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思想仍然存在。因此,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极其重要,只有科学思想的进步,才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会推动设计艺术水平的提高。

二、设计文化的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形态、、传统文化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个国家的设计文化都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当今,在我国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的形势下,我们的建筑设计界和建筑教育界更应该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欧洲诸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从其城市规划、建筑、绘画、雕塑、手工艺品中,都可以寻觅到历史发展的足迹。任何设计都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地域特征和民族特点紧密相关。欧洲各个城镇,甚至于乡村都有不同时期修建的不同风格的教堂,比如伦巴底式风格、哥特式风格、罗马式风格、巴洛克式风格及乡村式风格,教堂的产生和欧洲人的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教堂的产生又受到各个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风格教堂的建筑造型和装饰渗透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美学、人文思想的印迹。

城市广场可谓是欧洲的产物,最著名的广场是被拿破仑称为“世界著名客厅”的圣马可广场。从广场周围的建筑可以看出,当时这里是一个为举行宗教仪式活动而设计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此广场逐步发展成为宗教、政治、贸易活动的中心。欧洲城镇传统式的广场在功能上大多数是为了满足当时政治与宗教活动的需要,空间形式变化不是很多,但也有个别的广场例外,如:法国南锡市的斯坦尼思拉斯广场。近代,随着社会与城市的发展,广场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欧洲国家现有的广场来看,他们的广场设计更强调功能性,更关注人性化设计,比如法国的德方斯广场,它作为交通的集散中心,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同时在空间设计上富有层次感,在周围环境设计上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有其根源的,任何一个伟大的设计都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如果不考虑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以破坏传统文化为代价,盲目地向西方学习,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特色的丧失,在这方面我国的设计师应该向日本设计师学习。日本的建筑业正是将独特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和理性化的工业系统相结合,重视开发新材料、新方法和自我维持研究工作的能力,才在世界建筑领域中独树一帜。

三、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

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类对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重新进行思考,这种思考表现在传统观念与现代的碰撞上。碰撞的结果必然引发设计上的变革,从而产生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等。这些设计运动的产生,反映了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对设计的重新认识,以及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使设计成为一种文化。

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表现最直接的就是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上,从英国的“水晶宫”、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西格拉姆大厦”、德国的“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到中国的“国家大剧院”、“新中央电视台”建筑;从维尔德认为的“技术是产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格罗皮乌斯主张的“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包豪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原则,到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倡导的建筑要生态化、节能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观念,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建筑设计及设计理念带来的冲击和产生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制造技术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当今时代,建筑物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材料。比如现代流行的钢结构建筑,它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建造模式,丰富了建筑的造型形式,赋予建筑设计师更大的创造想象力。如果离开了科学技术的保证,就不可能建造出具有时代感的现代化建筑物,这在其它设计领域中也得到印证。

四、设计教育水平的差异

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晚,这是事实,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很多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都在国外或国内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论,并把西方的设计教育方法带到我国建筑设计教育学科中,运用西方的先进教育理论培养了一大批设计人才。但我国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产品设计等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然,建筑作品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我们很多建筑设计教师都受过西方最新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的教育,其设计思想、理念、方法不可谓不先进,为什么还设计不出被世界建筑界认可的优秀建筑作品呢?抛开前面谈到的几个因素,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国大众基础审美教育薄弱,甚至是缺乏;我国的设计师审美意识普遍较差,艺术素养较低。2001年,一份日本的建筑学刊物第一次介绍了一栋中国建筑,文章称这栋建筑不仅具有极简主义的现代风格,它所散发的独特气质,使它成为建筑界一件全新的优秀作品。这栋建筑是一位自由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师就是房子的主人—艺术家艾未未。在为自己建造这栋工作室之前,他没有接受过任何建筑设计方面的训练。笔者举这样的例子是想说明,建筑师如果只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材料,而自身没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审美修养的话,设计出的建筑也只能称得上是房子,而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建筑作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但成功的城市规划和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实在是太少。通过笔者多年来和建筑教育学科、建筑师的接触,感到我国的建筑设计(包括其它艺术设计)教育缺少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审美素质教育。很多设计师不注重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或者对艺术及相关的设计根本就不感兴趣,缺少厚积薄发之力。我国究竟有多少建筑设计师经常关注现代哲学、美学、现代艺术、工业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关注其它设计艺术的发展?我们在国内大谈包豪斯的教学体系,而包豪斯设计学院正是因为有了不同设计与艺术方面的人才,才会形成其办学思想、设计理论和教学方法,才会培养出许多杰出的设计师。

我国建筑学科专业教学的不足还表现为对建筑技术等相关学科教学的不重视,在资金的投入和师资的培养上都跟不上现代建筑师培养的需要,我们的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学科等方面的教材还是几十年前的版本,懂得先进结构技术的师资实在是太少。这样的教学状况,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设计师?如何能创造出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社会上的广大人士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建筑表现出的不满,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建筑设计教育界反思吗?我们只要亲自到过法国巴黎,就能真正体会到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与他们的差距,就能体会到我国的建筑设计师和学习建筑设计的学生们在艺术素质、审美修养、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和国外的设计师相比存在的较大差距。

中国在中小学阶段基本上采用的是应试教育,重理轻文,重分数的高低而轻知识的宽度,不重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综合知识的培养,建筑学科录取的学生在高分光环的照耀下,普遍存在着艺术资质较低的现象。这种隐患的存在,恰恰是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发展和提高中国建筑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建筑设计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建筑设计师必须具备较强的造型能力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修养。而我国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用教授基础绘画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问题,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亡羊补牢的教学方法怎么能提高我国建筑师的艺术素质和设计水平呢?当我在巴黎街头看到法国的学生在画巴黎圣母院,各种美术馆和展览馆里都有学生参观时,我感到:我们的建筑设计教学何止是方法上的落后,更主要的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不结合国情,盲目学习西方的教学方法,只会走入另一种误区。

我们在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教学中强调功能的重要性,但形式就不重要了吗?建筑师、环境设计师都是搞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如果只有功能,没有美的形式,那算什么优秀的设计?!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顾一下包豪斯宣言中对建筑的论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存在着,只有通过自觉,并且和所有工艺技术人员合作,才能达到自救的目的,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栋建筑是各种美观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灌注进建筑的精神,以免流为‘沙龙艺术’。”重温包豪斯宣言,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界深思吗?

参考文献:

①(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三联书店,北京,2004。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荷兰景观;高伊策;设计作品;艺术与生态;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园林形式不论如何变化发展,它始终离不开“人的需要”,脱离这一点,就背离了园林的宗旨;然而仅仅侧重功能,景观的面貌不免陷于平淡。景观要不断发展,艺术和科学就成了突破的方向。在许多人看来,景观设计中艺术成分的增加肯定会忽略对生态的考虑,而侧重生态效益又必然会削弱景观的艺术性。然而,有一些设计师却用他们的实践告诉人们,艺术与生态在景观设计中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的努力被认为是领导了这个专业的一个发展方向。荷兰景观设计师高伊策(Adriaan Geuze 1960~)是这些景观设计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1荷兰景观特征简介

要理解荷兰景观设计师高伊策的作品,应该首先了解荷兰景观的本质。荷兰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面濒临北海,国土地势低洼,全国有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因此曾被称为低地国家(Nederland)。荷兰是一个与自然有着特殊关系的国家,由于国土狭小,长期以来荷兰人不断围海筑堤,以便获得更多的土地用于耕作和居住,土地的缺乏导致荷兰人口的高密度,高密度的人口又影响了荷兰的城市文化以及城市设计和城市街区住宅设计。

2高伊策简介

高伊策1960年出生于荷兰的Dordrecht,高伊策1979~1987年在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学习景观设计,获得硕士学位。学习期间,他对建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欣赏俄国的构成派艺术家的作品。

1987年,高伊策毕业以后,与贝克(P. van Beek)合作,在鹿特丹的码头上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事务所在成立之初就力图模糊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已久的人为的界限,否认工程和设计之间的区别。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对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有观念提出挑战,如人与自然、城市和自然、人类和生态、技术和自然之间往往被认为是对立和矛盾的关系,而他们却认为这种思想不过是陈词滥调,这些事物是可以共生的。看待事物的不同的方式使事务所在景观设计中总有许多新的思想。事务所从来不被有关形式和式样的保守思想所约束。今天,West 8已是荷兰著名的多学科结合的设计公司。

3高伊策景观设计风格与特点

高伊策的作品个性鲜明而风格多样,每一个项目都是特定环境、特定思想的产物。很难确切地描述高伊策的设计特点,就连高伊策本人也认为自己还非常年轻,仍然在不断地发展与探索之中。他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画景色。高伊策认为每一个设计,不管设计者是否想到过,不管是自然进程还是由于人工原因,都会受到时间的影响。景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时间使得设计更加丰富完善。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绿化项目和Schouwburgplein广场的就是很好的实例。

4高伊策设计作品简介

4.1Schouwburgplein广场

1996年建成的Schouwburgplein广场位于充满生机的港口城市鹿特丹的中心,1.5hm2的广场下面是两层的车库,这意味着广场上不能种树。高伊策的设计强调了广场中虚空的重要,通过将广场的地面抬高,保持了广场是一个平的、空旷的空间,不仅提供了一个欣赏城市天际线的地方,而且创造了一个“城市舞台”的形象。

广场的中心是一个打孔金属板和木板铺装的活动区,夜晚,白色、绿色和黑色的荧光从金属板下射出,形成了广场上神秘的、明亮的银河系。

广场上的木质铺装允许游客在上面雕刻名字和其他信息。高伊策认为,这样能使广场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和自我改善。孩子们玩耍的花岗岩的铺装区域上有120个喷头,每当温度超过22度的时候就喷出不同的水柱。高伊策期望广场的气氛是互动式的,伴随着温度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的轮回,或者夏季和冬季的交替以及通过人们的幻想,广场的景观都在改变。

4.2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绿化项目

1994年,为了适应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的扩建,West 8 被委托策划一个机场绿化的方案。他们和当地的林业机构合作进行了生态方面的研究,确定桦树最适合在这里生长。于是West 8在每个植树季节里都在这里种植12.5万株桦树,持续8年。哪里有空间,就在那里种,植物逐渐成为森林,占据了所有的空地和废弃地,延伸了大约2000hm2。树下还种植了红花草,因为红花草可以固氮,为树木的生长供给有机肥料。在一些建筑的入口处放置花钵,种植色彩鲜艳的时令花卉,这个项目体现了高伊策的设计思想:景观不可能在一年内实现,它是一个过程。

4.3西安万桥园景观设计

万桥园由荷兰著名风景园林师、哈佛大学风景园林学教授、West8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事务所主创设计师高伊策设计。高伊策的设计思想源于多种艺术思潮的影响和他对自然的独特理解。他的设计作品个性鲜明、风格多样,反映了荷兰景观的典型特征,是人类和自然共生的舞台。

“万桥园试图效仿自然山水带给人的视觉、尺度和心理上的冲击力。”高伊策如是说。记者了解到,设计之初,设计师就希望借助万桥园所在区域地块邻湖且较为中心的地理优势,打造一座别样的展园。建成后的万桥园,吸引参观者的将不仅仅是园林本身,还包括世园会的山水美景。园中的元素也非常简单有力:桥、小径和竹子。“在设计中,我们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模板纹理,最终选择了竹叶的投影图案。它取材于自然母题,也是中国水墨画最常见的题材之一。”高伊策说。

一条砾石小径只设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贯穿全园。狭窄的小径象征着生命,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名匠Daedalus设计的迷宫,曲折盘回,带领参观者远离宽敞的大道和人群,深入茂密幽深的竹林,经过每座桥的桥上和桥下。参观者身处园中,不知自己所处为何,也无法看见前路有多远。“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唯一可以清楚把握的,仅仅是此时此地的自己。或许还可以听见,在其他小径上探索前路的隐隐人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唐诗,很好地概括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也概括了我们想通过万桥园展现给参观者的自然。

4.4Jubilee Gardens银禧花园

这个公园始建于在1977年,后来进行改造翻新。2012年5月31日正式开园。这个公园是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的庆典建造的。公园壮观的绿色公共空间是泰晤士河南岸上的焦点,毗邻伦敦眼。

West8事务所负责对银禧花园进行修复重建,将毫无特色的城市绿地建成了拥有茂盛草地、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经过重建后的花园有了一丝温布尔顿的气息,规模宏大的花坛让人们想起雄伟的皇家园林。花园里还有蜿蜒的小径,引领游客通向更多幽静的所在。

花园里种植的大部分是典型的英国植物,例如英国橡树、欧洲水青冈木、美国水松等等,还有各种鲜艳的花卉。经过此次变身,这里俨然成为当地居民休闲聚会的场地。

5结语

高伊策的设计源于对当代社会和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景观的乐观看法。他的努力对当代景观事业做出了贡献,因为他的作品给了现代景观一个发展的方向,全新的诠释了景观设计中的艺术与生态。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张晋石,《荷兰现代景观设计概览》,中国园林,2003.12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性;城市乌托邦;后现代;人文关怀

城市的乌托邦

现代主义设计是20世纪初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一场对传统意识形态的革命,成为20世纪设计的核心。主要是设计师为找寻代表新时代的形式,为改变设计观念,开始在风格、形式及材料等方面进行探索,由于这个运动是由一小批精英知识分子发动的,他们处在时代的大变革当中,希望能够推波助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改变劳苦大众的困苦,因此他们的设计探讨具有非常强烈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成分和乌托邦主义的成分。

现代主义遵循几大宝典:效益、功能、秩序、等级、统一性、专门化、标准化、集中和规模化,当然还有“理性”。这一切都贯穿在西方现代城市的规划中,使这些规划理念中不乏对理想城市的追求,但有些理想也只能是理想,因为理性可以使规划理论自我完善,但却不可能在实践中得以实施。在这其中,欧文提出了“新协和村”的工厂城镇模型,傅立叶在他的《新工业世界》一书中提出了“法郎吉”――一个基于“情感吸引力”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社模型。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关于“田园城市”的设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针对资本主义城市由于盲目发展带来的拥挤、贫民窟、工业污染、上下班路程远等而提出的一种土地公有、规模有限、自然结合、相对独立的有机城市发展理论。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可谓完美,但也只是完美的乌托邦。

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在《明日之城》一书中,谈到了大自然的混乱不堪,“但赋予它生命力的精神是有序的,尤其是伴随着地平线、水平线、直线与垂直线的平衡而来的平衡,给了我们直角……直角是有优越于其他所有角度的权利,因为它能保证秩序和统一性,因此能在我们面前保持完美的想法和可能性。把楼房建造成几何图形,如根据以垂直线条为特征的模式规划的房屋或者城镇,我们就与大自然最深层的规律保持一致。……我们可以享受宁静与快乐,即古希腊的精神。”在《光辉城市》一书中进一步提出阳光、空气、绿地等“基本欢乐”要素的概念。同年,柯布西耶在国际建筑协会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雅典》,界定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方式,高层城市为城市象征,柯布西耶的构想无疑是划时代的和革命性的,但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对城市也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影响。

人们批评《雅典》,认为它没有充分的认识城市文化的、历史的和地形的前后关系。如Hol ston所主张的那样,“这个关于历史目的论的观点省略了对参与角色和对目的干预的考虑,也省略了对不同来源和冲突的考虑。确切的说,在历史的制造过程中,现代主义唯一的致命处就是王子(国家的首脑)以及天才(建筑师与规划师)的作用”。现代运动的致命处就是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愿望:要推动一个更平等的社会,同时要说服人们相信建筑师与规划师的不可缺少性,主张给他们不受限制的权利。1977年国际建筑协会签署的《马丘比丘》,针对《雅典》和当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指出《雅典》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使城市患了贫血症,建筑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活动要求是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目标是把城市已经失掉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及失去活力和涵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现代主义者对现代城市的乌托邦想象处于一种在宏观层面上把握和掌控城市任何方面的企图,但事实上这种建立在理性和规’则之上的对城市的理解,在接触到城市日常生活具体而细微的真实状况时,必然遭受日常生活实践的强烈抵抗并最终土崩瓦解。

对现代主义和城市的挑战

1991年Pritzker建筑艺术奖的获得者罗伯特,文丘里,被广泛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和美国、西欧的城市设计之父,在1996年,文丘里以自己的“温和宣言”首创了自己的标志――《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这本书中他宣称;“我支持不整齐的活力而不是明显的整体性……我喜欢混合的元素而不是‘纯粹’的。妥协的而不是‘无暇’的,扭曲的而不是‘直截了当’的,雄心勃勃的而不是‘明确表达’的,一意孤行的和非个人的……我喜欢常规的而不是‘设计’的,可调节的而不是排斥的,冗繁的而不是简单和残余的,喜欢创新的、不一致和模棱两可的,而不是直接的与清楚的……我把非事实的推论和宣布列为两重性……公然宣称的简单实际上就意味者平淡的建筑”。

作为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学说的反应,文丘里回答说“少就是乏味”,而现代主义要维护的是一种要么/或者的态度,从而面对纯粹的、整体的和秩序的终极目标,文丘里提出了一个更有包含性的“都是/并且”的态度,来针对一个“难以处理的、整体复杂的和引起错觉的秩序”。

随着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不安全的感觉似乎与怀旧的冲动在一起成长。对过去的迷恋可以这样来理解:人们在一个逐渐失去意义并且变得令人不安的世界中,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有意义的、安全的那~部分,在心里学层面上,对过去的迷恋可以解释为想回到子宫、母体、自然、圆形、天堂或者无限幸福的――那些现在已经不存在的地方的愿望。目的是为了在一个日益机械化和支离破碎的世界中,补偿人们之间互相疏远的感情。由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接触,统治权力必然越来越朦胧化,这是一个在大众领域内逐渐衰退的现象。人们之所以寻找对现代性规划的挑战并越来越感到不安的原因,源于不断便利化的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当新技术有利于人们快速移动和获取信息时,他们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和现代建筑的巨大尺寸以及对历史的割裂使人们产生了相当的困惑和恐惧,当人们对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对于过去强烈的怀旧感不禁对于功能至上的原则提出了质疑。现代运动的标志是“纯”建筑性的目标,其中心部分是建筑师在不接触外界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灵感中所创作出来的。而后现代建筑排斥这些做法,力图恢复人们对文化、历史、地理以及象征性内容的主义;而与促进一个地区健康的个性主义实践同步的,是对普遍化形态的贫瘠性的批评。正如Wojciech Lesnikowski所声称的那样,“机器和技术已经不再是建筑的合适动力,建筑师们把注意力转到了人文主义那边,这是部分的重新发现历史的结果……要么是发挥去挖掘本土化中的现代性,要么是发挥极端个性化的奇异构想”

后现代的态度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发现意义和文脉关系的努力,他通常把发现意义与文脉联系起来,以准备应对人们在后现

代条件下产生的特别恐惧,我们今天所感到的恐惧已经不再是那种对“危险阶级”的恐惧,或是相反的,因为在当今的社会,阶级已经不再被个人与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清楚的表示出来,与伴随着工业革命产生的恐惧形成对照的,是伴随着后工业革命产生的恐惧,新技术既促成了对过去的留恋,又重新组合过去的形象来满足当今的消费。

对后现代的感受力予以肯定的,就是专家们的表现更加谦恭,他们能比较自由的对现代世界观的目标进行挑战。后现代主义也标志更多的人道主义主义和实用主义,更乐意团队工作,更相信直觉而不是科学,从将社会视为匀质的(如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所列举的那样)转变到视为多样性的变化;从追求一种普遍性的语言(多义)到肯定多种语言以及多种含义(多价值)的转换。这个把另外一些人。(非专家)视为需要而加以引导的观点,转变成对所有的判断都能进行客观评价,并鼓励人们参与对话或进行“多边对话”。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在寻求与其他人的交流,通过产生共鸣和专心倾听,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城市建筑不仅有它的外貌,而且在它的背后又蕴藏着城市社会、经济和精神的力量。城市建筑呈现了城市的精神风貌、城市文化精神的特点,呈现了城市的政治意识形态、宗教与哲学等。我国推进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进行新一轮城市规划,城市建筑风格也可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的理念:如对历史的重视,并实用性地采用诸如建筑构造、建筑符号、,建筑比例、建筑材料等历史建筑的因素,以增加城市建筑的文脉性;注重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反对把城市改造成人造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不然,人住在城市里,但城市不仅没有能提供温馨的、充满人情味的、自然的场所,反而造成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隔膜。

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考虑视野之外,日常生活的可止可感的细枝末节,对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其实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当代艺术的思想和实践对日常性给予了应有的关注,然而像奥斯曼改造巴黎时的态度一样,我们的城市规划师和设计者处于效率、安全、卫生、健康的考虑,将城市中的弯曲巷道、违章建筑甚至沿街摊点通通从城市的视域中清楚殆尽,城市也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将新加坡这样以严刑峻法控制的一尘不染的城市和香港新旧混杂、精致于污浊并存的空间相比,我更倾向于后者。我常常觉得,当从事历史文化地段保护的设计人员在狭窄的巷弄中穿行,真正打动他们的或许不完全是所谓的历史积淀,因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当地的历史并不具有当地人所体会到的意义。历史旧区生活的纷乱、亲密的氛围、居民的增删改建时体现出来的动人的生活智慧以及随处可见的垃圾、涂鸦、积水苔痕这些生活的印记或许反而更具有波动心灵的力量。在一个历史中被无数使用者打磨和变动过的都市空间和一个被规划设计并一次性建造完工的空间之间的差别也就在于此。

结 语

事实上从现代主义的乌托邦到后现代主义的关注,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对城市所持有的态度,同样,也反应了人自身价值的变迁:我们应当从哪儿寻找生活的意义?就像列斐泰尔曾经说过一样,“我们无法抓住人的真实,我们看不到他们就在卑微、熟悉、日常的事物中。我们对人的找寻把我们带的太远、太深,我们在云端寻找,我们在神秘中寻找,其实它就在那儿等着我们,从四面八方将我们包围”。

注 释:

[1]Architecture:A Cdfies History,Kenneth Frampton

[2]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吴松江,张天飞,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5

[3]李翔宁想象与真实中国电力出版社89

[4]南.艾琳后现代城市主义 张冠增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101

[5]同上88

[6]同上119

参考文献

[1]想象与真实李翔宁中国电力出版社

[2]后现代城市主义 南.琳张冠增译同济大学出版社

[3]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美)罗伯特・文丘里周卜颐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22

[4]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约翰多克吴松江,张天飞,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5

[5]后现代城市尹国均编:重组建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作者简介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 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 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的源泉,是一个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环境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是某特定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整体景象,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城市文化更多强调的是一个城市标志性的或者内在的价值,是多数人对一个城市的总体认识结果,更多的是一种价值概念,是城市自身特点和文化模式的反映。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实力。一个城市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所体现的文化。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最初的挡风避雨的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建筑物到今天越来越丰富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建筑群,城市越来越随着人类自身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与城市一起,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也成为城市文化的本质所在和最终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在经历着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社会转型,城市社会正成为中国社会的支配性结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和建设规模急剧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当代城市文化伦理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当代中国城市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划设计缺乏文化底蕴,优秀历史文化建筑遭受越来越多的忽视乃至破坏等等。城市在物质发展一日千里的同时,精神文化却越来越千城一面,摩天大楼金碧辉煌的背后却是文化的苍白无力甚至终于缥缈不可寻。面对此种形势,每一个身处城市的我们,是否该反省和思考,如何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既能承前又能启后建设出自己的特点,使自己的城市富有品位和人性化,拥有越来越多千姿百态的文化底蕴,这就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城市生态环境文化建设

城市是一个有感知的生灵,与人类一样,它的成长和发展也需要若干基本生存要素。一位哲人早就说过,凡人造的东西都要受制于自然规律,破坏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世界上惟有纯自然是永远正确的。城市和城市文化的建设也一样,城市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服从自然规律。当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悖离,但要有限度,超过了限度,城市就无法存在下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的越来越发展,环境消费已经成为多样的消费层次中主要的形式之一,小康社会使环境消费从奢侈品变为生活必需品。在环境时代,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资源和环境的协调问题,我们的城市已逐步进入一个追求居住环境,讲究居住生活品质的阶段。环境消费与城市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一定的环境品质,没有能为群众提供环境消费的基础,这个城市不会引起生活于其中的市民的热爱之情,发展热情不会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建筑品质不可能升值,城市文化不会引起共鸣。提供高质量水平的城市建筑和居住环境,使人民群众分享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体会到现代化城市建筑、生态环境文化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就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追求自然生态的保护和人工生态的发展,注重环境消费的合理限度,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文化建设。

我们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城市的生态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群众的环境消费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品,真正实现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分享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这就需要大力贯彻城市自然理念,保护和发展城市的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我们要改变一直以来在生态建设中重农村、轻城市的错误观念,打破把城市划到自然之外的认识误区,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确立城市发展与原生态自然相匹配的目标和标准,把城市纳入自然体系,大力开展城市的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在城市重建自然。要着眼于开发与保护,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城市中已有的自然环境,严禁砍伐树木、破坏植被、污染物大肆排放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在城市建设中,要重点突出水源涵养、洪水调控、生物多样、湿地效用、旅游与休闲景观等生态功能,追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区域经济复合特色发展,生态多样化功能综合发挥,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生态景观和谐优美。要大力建设包括公共人工生态、社区人工生态、私人人工生态几个部分在内的人工生态环境,建设大小不一的植被、树网、公园、水域乃至森林、广场等,在可利用的范围内大面积植树造林、绿地美化,以美化环境涵养水分保护生态,营造正常的气候环境,形成天地之间的良性循环,保持正常的生态气候自然平衡。要尽量减少硬地面的铺设,尤其大的广场的改扩建,要少硬化,多种树。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城市中的生态环境,严厉打击城市建设中公共环境用地被挤占开发、违章缩小建筑物间距、社区建设缺乏配套设施、建筑遮挡相邻建筑的阳光以及建筑物随意搭建这些破坏市民环境权益的违法行为,留足环境、生态、自然的土地,以避免使我们的城市陷入非洋非土的境地和没有天空感觉的压抑,留给我们一片蓝天碧水和充盈新鲜空气。唯有如此,城市中的人居环境才能持续得到提高和改善,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保护优秀历史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中国悠悠上下五千年,祖先留给我们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们是中国经济社会演变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文化瑰宝,是构成城市风貌和城市文化的坚实基础。它们展示着这座城市乃至祖先的辉煌,体现着这座城市乃至民族的精神,折射着这座城市乃至地域的文化精神,象征着这座城市乃至公众的生活品位。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推进,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愈益突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受公共或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财产的建议》(1968 年)所指出的,“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趋势,那些远古的、史前的及历史的古迹遗址以及诸多具有艺术、历史或科学价值的现代建筑正日

益受到公共和私人工程的威胁”。 与世界总体趋势相似,在我国,一谈起文化遗产的保护,其重要性似乎矮了城市建设半截。 任何城市都是不断发展的,昨天的文明成果是今天的文化遗产,而今天的文明成果又将是明天的文化遗产。凡物都在吐故纳新、优存劣汰,我们无意否认城市发展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绝不是主张取消城市发展的因噎废食,但任何城市发展同样是在历史和文化基础上的延续,不是凭空而来的海市蜃楼,而这种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最充分的体现就是散落在城市中的各处历史建筑和其他遗产,它们是历史进程忠实的记录者,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令人欣慰的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重视,逐渐由个别人群的意愿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主流的意愿。一些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面对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的损毁,发出了越来越多保护人类社会文化遗产的呼吁,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先行者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者。文化遗产“现代保护运动”扩大到国际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保护文化遗产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整个民族,甚至全人类都为之行动的广大人类群体的意愿。顺应这一趋势,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首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城市规划的专家要认真汲取欧美国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理论,在规划的初级阶段尽量完善的把当地的名胜古迹和风景区组织在整个范围之内,以达到“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目标。早在1957 年,时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先生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城市发展中文化遗产能否得到妥善保护,关健在于城市设计、规划专家和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文化修养、规划思想、对文化遗产历史和艺术内涵的认识,以及他们的规划行为。其次,国家要不断制定和完善城市设计、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在政府的严格依法管理下认真执行,以切实达到“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目标。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普通民众的认识,主动去接受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以在全社会中达成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形成遏制破坏城市文化遗产的有力力量。唯物史观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对于后续进入城市化且尚处于城市化初级或加速阶段的我国来讲,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到文化遗产损毁停止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强化国民教育,促成全民文化遗产保护共识。

三、文化视野中的城市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起,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其内容和含义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世纪, 城市规划和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有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丰富、涵义广泛、多学科交叉的管理与设计并行的领域,不仅要体现自然景观和人工环境的结合, 还要体现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结合。所以,城市规划设计综合对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设计、城市物质形体空间设计以及形成与运作机制的设计于一体,是一种思想与手法并蓄的过程, 它着意于城市和社会文化的氛围、物质形体空间及其运作机制的复合表现,既有具象的视觉特征,又有非物质的品味特征。因此,树立一种开放的城市设计理念, 建立一种新的开阔的视野, 一种历史的、社会的视野, 一种文化的、艺术的和高技术观的视野,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是很有必要的。

在文化视野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致力于城市文脉的延续。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国家,自然景观的整治与文化景观的保护相结合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表达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手段之一。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对传递和表达城市文化、恢复和提高城市景观的活力,增强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应强调对文化元素的运用,注重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保留、借鉴与传承,为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寻找新的文化含义,将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审美情趣,体现现代感,形成新的视觉效果,力求使城市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文化视野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致力于文化景观的打造。文化景观“处在了自然和文化、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交界面上,它们代表了一种紧密的关系网络,而这种关系正是文化和种族认同感的本质所在……是各社会团体和遗产、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基础联系不断认同与发展的象征”。 “文化是催化剂,自然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文化景观是对城市风貌的最直观的反映,是城市文化的有力体现,是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特有方式,它植根于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是文化景观的存在,才能让一个城市处处体现出文化,让市民对所处城市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具体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我们要在对城市的规划定位、规划主题以及规划结构有一个较为宏观性的把握之下,让每个微观的景观节点都能成为一处小型文化景观,并使之带有文化参与性,成为整个城市的文化点缀,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各个局部的文化景观要能对整体城市产生一定的呼应作用,符合整体城市文化,使文化景观除了美化城市、给居民视觉上的享受以外,也能符合当地人的生活文化习惯,让城市中的更多公共空间能为居民所用,让居民在这些公共空间中体会城市的文化历史变迁。

在文化视野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

文化的历史见证、特色体现及重要发展资源,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协调发展并举,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的完美的统一整体,不失为彰显城市特色有效的策略手段。除此之外,城市文化特色建设会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是增加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市场开拓的有力支点,而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烙印,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在提升城市形象同时,也提高了文化遗产本身的知名度,从而提升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品位和影响力,产生品牌效应。所以,通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既能保护和延续承载了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脉络,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而且能以旅游业为平台, 以市场经济为手段, 使文化遗产资源实现精神财富和经济财富的双重价值,从而为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注入新的思路和动力。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第6篇

创意城市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或更早,至今仍是一新兴的城市发展理论,最近霍尔(PeterHall,1998,2000)和兰德利(CharlesLandry,2000)两位学者对此的研究颇具影响力[1]。霍尔通过对古希腊、中世纪的佛罗伦萨等一批历史上充满活力的城市的分析,总结出创意城市的最大特征是社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状态[2]。兰德利则从现代城市中归纳出了密度、沟通、地方特色、城市设施、网络机制等创意城市七大要素[3]。此外两位瑞典学者安德松(AkeAndersson)和冈纳(GunnarTrnqvist)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强调了竞争、沟通、不稳定性等[2]。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霍普斯(Gert-JanHospers)进行了全面总结,归纳出创意城市集聚性、多样性、不稳定性的三大特征[4]。

近年来,创意城市理念日益受到重家、城市政府的关注,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工具而被大力推广,而另一方面汉森(AndersLundHansen)、安德森(HansThorArldersen)和克拉克(EricClark)发现在创意城市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高昂的社会代价,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城市政府从传统的管理公共资源转向与私人企业合作进行经济开发,为此需要吸引大量所谓“经济上可持续人口”(economicallysustainablepopulation),即社会精英,从而牺牲了社会经济边缘阶层的利益,这是真正的创意城市不应该忽视的[1]。

国内关于创意城市的研究刚刚起步,引入国际概念,介绍伦敦、纽约、新加坡等知名创意城市的特点与建设经验,以此为模版提出了发展创意城市的对策,即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营造多样与宽容的都市环境、加大R&D投入、结合城市大学建设构建创意孵化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6]。但总体而言,众多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罗列出构建创意城市所需的要素,并未深入探讨创意城市的本质,以致在实践过程中发生了片面与错位。因此本文从问题出发,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诠释创意城市的本质,以此探讨我国创意城市的合理定位与建设,从而使其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表1长三角主要创意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上海形成了以设计创意为特色的重点领域,包括与文化相关的创意设计,如网络媒体、时尚艺术,影视制作、环境

艺术、动漫艺术等;与工业、建筑相关的创意设计,如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与消费相关的创意设

计,如时尚消费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与传统相关的创意设计,如工艺美术品制作等。将重点发展研发

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意、时尚消费创意、咨询策划创意五大创意产业。

南京主要发展建筑设计、广播影视、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设计、动漫游戏、广告设计、时尚设计、表演艺术、出版发

行、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

苏州、苏州已发展了软件开发、动漫游戏和集成电路设计等现有特色产业,将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艺术、传媒、广

无锡、告、时尚设计、数码娱乐及工业设计等现代创意产业。

常州无锡形成了以工业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软件开发为主体的创意产业格局。

常州重点发展动画产业,已建立起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杭州以其最大的城市设计联盟LOFT49为标志,主要集中在视觉设计产业,涉及会展展示、图文、室内美术装饰工程

及配套,园林景观、装饰包装设计及工艺品设计、网站制作与开发,国内外广告、摄影、雕塑工作和绘画

等。同时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构建动漫游戏完整产业链。

1我国创意城市发展问题

1.1片面的概念理解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创意城市的研究尚处于引入国际理念的阶段,主要借鉴了创意城市的“3T”理论,即技术、才能和宽容,认为一个创意城市应具备大量优秀的创意人才,智力型的创意产业以及宽容、多样化的创意社区或城市环境[5]。这一认识较完整地勾勒出了创意城市的图景,然而以此为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形成理论概括的则为数不多,仍停留于对国际创意城市的特点描述与经验介绍,且更多的是对通过打造创意产业来发展经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注,如王伟年、张平宇的《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徐清泉的《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又一引擎》以及对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的一系列研究。

在此影响下,创意城市的主要构建者——城市政府——进一步将创意城市等同于创意产业,认为通过引进创意产业加快经济增长就是构建创意城市。国内已有18个沿海及内陆城市提出要建创意城市[6],但从未有关于完整的创意城市的规划或白皮书出台,而各类创意产业规划则层出不穷,如《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杭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在编的《扬州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以及上海、南京都将创意产业纳入“十一五”规划等,此外在的《中国创意城市榜》中创意产业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由此也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城市政府更将创意产业局限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范围内,表1列出的是长三角主要创意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

这些大多属于核心文化产业和应用文化产业[11],却忽略了在起着支持作用的大量服务行业(见表2),更遑论涉及生产、流通领域。

创意(creative)源自创新活动(innovation)中的理念层面,而城市创新活动包括从创意理念的产生、产品的投产、市场的营销到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以及最终形成协同合作的产业网络这一完整的过程。已有对于创意城市的理解却试图以创意产业这一最能体现城市发展成果的创新活动的最终阶段,来取代构建产生创意理念所需要的开放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理念转化为产品所需要的公平透明完善的法制环境、产品投放市场所需要的多样活跃的商业环境这一系列隐性的却十分重要的前期过程,尤其创意理念的产生是促进创意产品生产、销售、进而发展为一项庞大的产业的原动力,因此在产业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时代,这种只重结果而没有源头的创意城市是难以为继的。

表2创意产业的产业类别核心文化产业如音乐、戏剧、美术、工艺品等文化创作与发表

应用文化产业如工业设计、影像制作、动漫、网游等应用产业

与支持产业如展示展览、影音经纪、出版发展、广告企业等

资料来源: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J]企业研究报告,2006,(3):4.

表3长三角主要动漫基地城市城市目标定位

杭州培育和完善动漫游戏产业链,打造中国“动漫之都”。

常州被省政府列为江苏省动漫产业重点城市;市政府把发展卡通动画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工作来抓;一个基地——国家动画产业西太湖基地,一个主题公园——中华恐龙园,一个嘉

年华——中国游戏嘉年华,若干个园区——创业、保纳、远东等动画产业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相互关联、较高效益的

常州动画产业。从政府态度到具体实践均表明了成为国内重要动漫基地的决心。

无锡到2010年形成动漫原创、制作加工、数码影视、网络游戏、动漫核心技术以及衍生产品的能力,初步建成国内重要的

动漫画产业基地、长三角动漫画作品产品集散地、苏南地区原创作品高地。

苏州苏州“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正式在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揭牌成立,初步形成了基地型发展趋势。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与我国动画漫画原创基地北京电影学院达成合作意向,设立国家(宁波)动漫研究中心,合力打造动漫

产业基地。

1.2空洞、趋同的目标定位为了与国际接轨,各创意城市在发展最初就提出了目标与定位,但纵观这些“口号式”的定位,却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内容无特色的问题。上海提出要成为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的全球第四大创意中心[6],北京希望打造我国首个创意城市[7],如此宏大而空洞的目标对于构建创意城市并无实质性的指导意义;而众多城市对动漫基地情有独钟,仅长三角地区就有杭州、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数个城市极力打造动漫基地(见表3),如此跟风趋同现象并无创意可言。

1.3单一的园区型、精英型建设模式

概念和定位的偏差必然导致建设模式走入误区。2005年上海首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授牌,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各类创意企业入驻园区,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8],其中大部分园区以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文艺界名人投资为主。北京依托其雄厚的科技力量初步形成了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等六大创意产业集聚区[8]。南京玄武区斥资7000万元,建设占地100亩(约66667m[2])文化产业园区,并打算按WTO知识产权的要求将其打造为国内之最[9](见表4)。只注重建设成果的思维方式和大规模开发区的所谓成功经验促使各类园区林立,而高昂的建设成本以及商业热钱的涌入促使租金水涨船高,使得小资本额创业者和普通市民的进入更艰难。上海时尚产业园投资1700万元,六号楼租金每天每平米4元[17];徐汇区的某创意地产项目先期投资成本超过5000万元,租金是每天每平方米3元[18];卢湾区8号桥一期平均日租金已从最初的每天每平米4元攀升到超过5元,二期竣工之后租金的设定将基于一期的租金标准有进一步提升[19],除了不菲的租金,举办艺术展览的费用更高达每天10万元以上[19](表4)。

综合表4建设现状,我国创意城市的建设模式主要为园区型和高科技、大品牌的精英型。将创意城市等同于创意产业,使得原本开放式的建城成为封闭式的造园,从而导致只见园区不见城市的现象;将创意产业局限于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以经营城市为目的的定位,使得创意产业成为特定创意阶层尤其是精英阶层所能参与的领域,从而导致大量普通市民和小资本额艺术家被拒之门外。更有甚者以造园为名进行房地产开发[10]。最终创意城市成为城市精英独享的商业游戏,而非市民能参与并共享的舞台。

2我国创意城市发展思路

2.1重新诠释创意城市的本质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正如城市政府所期望的,构建创意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城市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使其始终位于发展的前列,而要真正保持持久的竞争力不是仅仅依靠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昙花一现,更需具备能不断为城市带来活力的创意特质、创意环境。关于这种特质霍尔和兰德利等学者已从历史和现代的不同角度进行了描述,即集聚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综合前人的研究及国外创意城市的经验与教训,可将上述特质更深入地诠释为:包容与和谐,即一方面更多人包括城市精英、小资本额艺术家甚至普通市民都可以参与到创意活动中,另一方面更多人尤其是非精英阶层都可以分享创意所带来的成果。这不仅仅是构建公平社会的需要,更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保持城市生活持久活力的基石,是创意城市的魅力所在。该本质渗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政策法规三个层面。

首先在创意城市的经济活动中,创意产业的比重及所带来的收入是非常关键的指标。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达290亿英镑,仅次于金融服务业;1977~1996年间纽约核心版权业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率的3倍[6];在国内,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占上海GDP总量的7.5%[8],占北京GDP总量的5.4%[7],并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然而量的积累只是启动创意经济的第一步,完整的、体现包容与和谐本质的创意经济更需要创意产业质的多样化。美国利用“版权产业”概念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四种版权产业:核心版权产业、交叉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11],涉及创造、表演、传播、生产制造、运输、销售等各层次行业领域,涵盖了大部分城市生产活动。可见创意经济并不局限于高端文化创意产业,而是一套完整的、彼此协作支持的产业网络,这才能构筑起创意城市坚实的经济基础。

创意经济是构建创意城市最显而易见的成果,然而却非其保持活力的源泉,因此有必要追溯到营造上述能激发更多人创造力的社会环境,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可参与性。一方面多样化的创意产业为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市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伦敦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52.5万人,是第三大容纳就业人口的产业领域[6],从而成为公众参与创意活动的最直接途径;另一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环境为市民参与提供了知识储备;此外,创意城市还需提供各类公共设施、服务、活动,使市民不仅参与更能享受创意,这才是最终期望实现的包容、和谐的创意城市。

最后,多样化的创意产业和积极的公众参与都需要政策法规加以保障。在创意理念形成阶段,对属于创意经济核心资产的知识产权需要健全相应的法规体系[6];当进入产品生产、销售阶段,处于创意活动边缘的小资本额创业者、普通从业人员更需要优惠政策的眷顾,日本政府在选择支持项目时,倾向于原来薄弱的基础性原创领域,并专门成立了小企业金融公库[12],上海的多媒体光谷也针对多媒体行业中的小企业推出了包括税收优惠甚至无偿资助或贴息在内的优惠政策[13],保障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即保护了创意城市活力的源泉;而发展为颇具规模的产业后,鼓励产业内及产业间的合作交流,控制过度垄断,是实现多样化的必要措施。

2.2创意城市的目标定位与建设模式

2.2.1合理的目标定位

创意城市的定位不应贪大求洋、盲目跟风,而应挖掘城市自身的积淀与发展条件,从而展现独特的城市形象,且唯有如此创意城市才能真正进入普通市民的生活,为他们所接受并支持,这种友好的环境及独特的形象更能不断吸引各方创意人才。根据不同的城市类型,大致有以下定位方向:

(1)创意产业导向型定位,从创意城市的成果着眼进而营造创意氛围。对于较年轻且较发达的城市,其历史文化特色或许不突出,但拥有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和开放的城市氛围,因此以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和技术力量为支撑,引入或培育与之适应的一项或若干创意产业作为定位目标,打造某创意产业基地,且该类基地并不局限于单个城市,若城市间相互协调合作共同构建,将更具竞争力。新加坡将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打造全球文化和设计中心;纽约依托其“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优势,全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生产型服务业[12]。然而创意基地的形成除了若干名牌企业、核心产业外,更需要大量中小型企业和边缘产业的支撑,如伦敦市构建了“知识天使”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服务理念,并鼓励他们形成网络,帮助他们申请创新基金[12]。因此,创意产业导向型定位即以创意基地为城市外部形象,以多层次、多领域的产业网络为城市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营造活跃的创意氛围。

(2)文化资源导向型定位,从源头保护并振兴创意氛围。与现代主义和过去彻底决裂的主张不同,后现代主义城市更强调文脉的延续性[14],甚至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对于拥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的城市,尤其是现代工业并不十分发达的中小城市,文化遗产是其最重要的发展资源。首先,妥善保护、修缮、改造古建筑、园林、街区等历史文化遗迹,从而营造展现城市历史发展轨迹的物质空间;其次,恢复并鼓励城市传统行业的发展,如传统手工业、服务业,从而使平民艺术家甚至普通市民都能参与创意及相关活动。总之以一种充满历史感的城市空间和充满文化气息的和谐氛围,区别于大城市激烈的竞争环境,向游客及艺术家展现休闲、宜居、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城市形象。都柏林市中心的坦普尔街区希望利用已自发形成的诸多特色建设一个文化繁荣、居住环境优良、有吸引力的小商业街区,它以一次建筑竞赛为起点,将该地所有历史的和当代的遗产的独特品质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各方面[14],使街区获得了经济与社会的繁荣。类似地,我国诸如扬州、苏州等历史文化名城也可如此定位。

(3)城市更新导向型,结合城市改造的需要提供创意空间。主要针对面临衰退的老工业城市,将构建创意城市与工业建筑改造和产业结构转型相结合。德国鲁尔区内埃森市的矿业同盟工业区中的工业建筑如今已改造成散发着昔日工业气息的博物馆、展览馆、舞蹈室、小戏院、私人艺术工作室、办公楼、礼品店、餐馆、咖啡座等,成为艺术家表演、市民参观休闲的特别场所。伴随着物质空间的改造,城市产业结构也由原先的工矿产业为主导转型为由工业文化旅游带动形成的发达的服务业为主导,并为因转型而失业的工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15]。因此城市更新导向型是以旧城的物质空间,尤其是废弃的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为依托,并结合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市民再就业的实现,从而展现城市及其市民摆脱衰退阴影、共同走向振兴的城市形象。

(4)混合型定位。对于经济发达、社会结构复杂的大都市,单一的定位类型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应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进行多角度定位构想。以上海为例,发达的经济与科技水平为引进国际知名创意企业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撑;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流派创意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环境;废弃的特色工业建筑为艺术家改造与再利用、太量就业机会的产生,市民的休闲活动提供了廉价的物质空间。总之,混合型定位展现了大都市多元、开放、包容、和谐的城市形象。

尽管不同类型的城市如上所述有相应的定位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对号入座,根据自身特色和条件进行创造性地定位,才是创意城市合理定位的本质,且为摆脱单一的园区型、精英型建设模式提供了前提。

2.2.2多样的建设模式

合理的定位将创意城市理念融入整个城市生活,而在具体实践中我国以园区型、经营型为主的单一建设模式并未体现包容与和谐,相反却在不断隔离与排斥,因此多样化的建设模式是必需的。

目前世界上创意城市主要建设模式有:

(1)博物馆模式,根据具体情况将废弃建筑改造为室内或露天博物馆。在露天博物馆中,儿童可以参与在废弃设施中开展的游戏活动,以此吸引亲子家庭的旅游者;室内博物馆以展览和旅游开发为主。

(2)公共游憩空间模式,把旧厂区或老建筑群改造成景观公园,里面可以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且还能起到美化环境、治理污染的作用,像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就是由一家钢铁公司改造而成,如今成了青少年的活动场所。

(3)商旅文联合开发模式,将购物与工业遗产旅游结合起来,将原来的旧建筑群改造成大型的购物中心、咖啡馆、酒吧、美食文化街、儿童乐园、网球和体育中心、多媒体和影视娱乐中心、美术馆以及各种绿化景观等,以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休闲、购物[16]。

而针对上述不同类型的定位,可从中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建设:

(1)对于创意产业导向型城市,创意产业园区能有效发挥企业间合作竞争的集聚效应。但鉴于其进入门槛较高且相对封闭,上海的M50从2000年到现在租金上涨了10倍,一部分已经成名的画家已经迁出,仍未成名的承担不了越来越高的租金也迁出去了[17]。因此对于中小创意企业及相关支撑产业需要更廉价、开放的模式,如“特色商业街+阁楼”模式,阁楼作为艺术家的廉价工作室,商业街则成为展示艺术品、服务生活以及艺术家和普通市民交流沟通的多功能场所。

(2)对于文化资源导向型城市,通常以博物馆、展览馆的形式展示城市历史,然而城市是有生命的,城市的文脉最终汇集于普通市民的传统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因此需要散布于城市不同类型地区的空间展示这一切,如特色文化工艺街区,集居住、传统工艺生产、商业、展览等为一体的混合功能街区,使更多市民融入创意活动。坦普尔街区鼓励利用建筑底层开设零售店、酒吧、画廊和其他文化设施,而上层允许更为“消极”的诸如居住、办公等功能,“只有这样,文化才不会仅仅被看作是附加物,或促销手段,而被当作坦普尔经济和地方意识的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4]。

(3)对于城市更新导向型城市,目前国内多将工业建筑改造成博物馆、展览馆或私人工作室,但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经验,将如此大规模且具有特殊构造的空间创造性地改造为公共游憩空间,使市民充分享受创意带来的休闲愉悦,创意城市会被更广泛地接受与支持。

总之,多样化的模式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市民都能成为创意城市的一员,从而真正实现创意城市的包容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