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学发展核心价值观

一、何为积极心理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发展,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的积极心理学已经受到当代心理学研究学家的喜爱,而且由于积极心理学所崇尚的是如何有效正确的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让人明白自己所经历的苦难以及理解人生当中的意义,同时,作为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在运用的途中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学现象以及行为方面的外在表现,同时又通过向人们展示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同时在尽量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之下,帮助人们创造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帮助自己树立正常的核心价值观,帮助自己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利用积极心理学有效的避免问题的继续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下,积极心理学对于当代大学生们在心理健康指导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很多棘手的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心情,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因素也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指导过于片面化

对于影响当代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心理学研究都过于注重如何恢复他们的心理健康,不能够从根本出发,先找出影响心理问题的因素,在心理指导的过程中过于片面化,不能够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只是在表面上白下功夫,貌似治好了心理健康问题,却忽视了问题的根源,最终导致治标不治本,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完美的解决问题[1]。

(二)心理扭曲过于严重

由于当下的社会发展前景,导致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同时贫富差距的关系,导致很多大学生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往往在遇到事情的过程中会发生抗拒的心理,同时甚至会导致自己的行为方式发生严重的改变,有时甚至会导致自己发生人格分裂以及忧郁症发生的危险。

(三)心理健康关注度低

在这个浮躁的物质生活下,很多大学生们忽略了自己的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健康并不重要,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追求上,导致了他们在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迷失自我,不能够充分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三、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运用

在治疗心理健康问题个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们解决这些难题。

(一)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以及一个人的态度,不仅影响着人们做事的准则,同时又是把握人生的道路方向,因此在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应该牢记核心价值观的真正体现,它体现在不仅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又是通过核心价值关告诉人们如何正确的看待生活,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如何正确的处理困难,同时告诉他们应该客观地看待问题,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同时又要学会正直、善良、真诚、勤奋,富有爱心和勇于承担责任,在生活当中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2]。

(二)加大对积极心理学的宣传力度

因为很多的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途中,应该加大对积极心理学的宣传力度,以此来增强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从而更早的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将这些问题扼杀在摇篮当中。

(三)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大学生们的处事过程中,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告知他们在处事方面应该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应该学会微笑,与此同时又要学会肯定自己,能够把自己的不足变为自己奋斗的动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人生当中。同时要学会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以坚强的毅力、乐观的情绪,脚踏实地地实践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最终会解决心理问题。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前言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会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而传统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也同样无法适应我国高校教育行业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拥有多方面的教学优势,其可以将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较难理解的知识直观展现,使教育心理学变得更加生动。因此,应将现代教育理念充分有效的应用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能力,优化学习体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育心理学的选择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兴趣。高校教育心理应不断拓展延伸,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实际作用,但由于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抽象,且难点较多,加大了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大多数学生觉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乏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意义随着当前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高校教育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还需要以现代化观念与心理学理论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综合能力,打破传统教育心理学学习壁垒,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现代教学技术将所学知识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活跃度,深教育心理学学习水平,使学生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应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二、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

1.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标志性之一,在当前阶段,教育心理学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因此应不断提高心理学评估标准,使自我评价体系从根本改变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片面性”,进而提高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发挥出自我评价体系的实际作用,以监督机制为主体部分,其次,应完善自我评价体系中互评要素,通过实施互评使学生认识到目前自身心理发展状况,以此提高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价值。心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其不仅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性作用,还可充分体现出教育心理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特点。

2.使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主要以教育心理学发展为基础,使整体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合理化。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内心意识及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教育心理学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可以从内心进行转变。同时,心理评估标准化应突出评价过程中监督机制的作用,激发评价个体自身的潜在动能,进而使教育心理学评估价值不断提高。评估标准合理化是当前心理学评价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学评估标准转变的基础,因此高校应以合理化不断完善心理评估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提高了评价价值,并且为高校后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基础,使高校教育心理学满足自身发展要求。

三、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1.教育心理学教师现状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多数教师都是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教育心理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教育心理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大多实践教学不够规范,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多数是以讲授的形式为学生授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无法对教育心理学充分认知。因此,若不创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途径,将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知识储备不足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应将横纵向知识穿插,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且教龄偏低,导致无法深化教学内容,降低了教育心理学质量。同时,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教师如果缺少知识储备很难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只能凭空想象。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应用在教育心理学中,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多元化,使学生可以借由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设备生动的学习所需知识,进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态度消极,单纯以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培养目标,导致教育心理学无法发展创新。

3.引导程度不高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独立的理解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无法深化,从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下降。如长此以往的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对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引导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深度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当前学习方式,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不断发展。

四、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明确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使教育心理学能够切实发挥出实际效益。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现今社会需求,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高校才能在当前后现代时期立足。因此,在制定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时应加强能力培养,整合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设置个性化发展目标,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出实际作用。高校在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时,必须以当前后现代时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从高校及社会的整体需求出发,准确把握当前时代中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具体需求,并进行相关的调研,将调研信息加以收集,以用来研究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应具有哪些必要条件,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2.健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应不断完善发展制度,使心理学发展制度健全,这也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当前整体教学中,健全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十分重要,高校在培养教师授课能力的同时也要使整体发展工作变得具有秩序性、客观性,从而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约束。在健全发展制度中应对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进行深化改革,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得到有效优化。同时,高校相关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在健全制度时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有效的融入到心理学发展制度中,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进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

五、结束语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育;美育心理学;刘兆吉

美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研究美育过程中师生心理活动的特点、效应及其规律, 也就是探究怎样通过各种美的事物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 进而促进其品德、智力、行为和身心健康等全面和谐发展的心理规律。美育心理学的思想在中外,早有提及, 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育由外国学者所提出,但美育心理学却是由中国心理学家刘兆吉先生所创建。

1 美育及美育心理在我国的历史源流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让每位学生或受教育者都能从中感受到审美带来的精神上愉悦和自由。

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的产物,在我国从古至今都有记载,在《尚书·尧典》中就有舜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周代之后,又有“制礼作乐”,而在我国古代教育重要内容“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中的“礼”“乐”都含有丰富的美育思想。

据现存所考材料看,汉末魏初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可能是中外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人。徐干在其所著《中论》一书的第七篇《艺纪》中,徐干不仅明确提出“美育”一词,而且依据《周礼》的有关记载,说明了先王“美育群材”的途径和方法。由此可见,“美育”在中国古代是历史浓厚。

不过,尽管徐干很早就使用了“美育”一词,但该词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流传并不广泛,古人经常谈论的还是“礼乐教化”、“六艺之教”。

美育这一概念和对它进行独立进行研究的理论,却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在我国民国时任北大校长的提出了“五育”就包括了“美感教育”;他曾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2 科学美育心理学的创立

原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刘兆吉先生。他在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教师心理等领域问题的研究中,注意到了文艺作品、文艺审美活动对人的心理发展所具有的特殊影响和教育功能。他率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和心理学卷两次编委会上提出了“美育心理”这一概念(1981),指出它应该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一大组成部分,有着必不可少的位置。他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撰写了“美育心理”辞条,使得这一概念首次正式在辞典中出现,这也是美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的一个标志。

其后,他对该学科系统进行了完善。1990年他主编出版了第一本美育心理学科专著《美育心理学》,1991年由他主持编写的《美育心理学》分卷部分在《心理咨询百科全书》上占有了独立的位置。此后,他的学生赵伶俐教授等和其带领的学生通过一系列设计精巧的实验去验证美育中的相关假设,使美育心理更加严谨和科学,为中国的美育心理学研究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此同时,在不少新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著述中都有提到“美育心理”和“美育心理学”,表明该学科已逐渐成熟的状态,在较为广泛的范围里得到承认。

3 美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美育心理学是由中国心理学家刘兆吉提出的心理学科,美育心理学思想及研究成果, 在国际国际文化艺术界和心理学界都已引起一定的关注。

美育是利用美的规律来培育人,有助于个人精神的解放和人格的提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社会需要重塑真善美,美是非功利的,美育心理学的产生是提高民族素质, 建设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清除精神污染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完整性的需要...虽然目前美育心理学的发展也许存在一定难度,但前景是非常光明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必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兆吉.创建美育心理学刍议[J].西南教育论丛,1986 , (3、4) ;心理学探新,1987,(2).

[2]刘兆吉.七十年来文艺心理学与美育心理学创建与发展概况[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6):90—98.

[3]李斌.美育心理学发展述评[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5(4):50—54.

[4]赵伶俐.刘兆吉美育心理学创建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6):5—11.

[5]谭好哲 刘彦顺.美育的意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

[6]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62.

[7]席勒.美育书简.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39.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学;积极;教育工作

自从1879年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后就面临着三项重要的使命:治疗人的心理或精神疾病;帮助普通的人们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三项主要使命都得到心理学工作者的同等程度地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心理问题的研究之上。塞里格曼(Seligman M.E.)在对人类的情绪进行的研究的主题中注意到,大约有95%的研究是关于焦虑、抑郁和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心理学正在逐渐变成一门带有消极性质的科学。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重心的转移偏离了心理学本身的存在的意图,因为它让“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么样才能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而积极心理学正重新回到心理学的本意上。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谢尔顿(Sheldon K.M.)和劳拉·金(Laura King)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他们的制定出的这个定义成功地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把它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人本身的积极的方面,提出心理学应该从人的实际的、潜在的并且是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与美德出发,强调要以一种积极视角去对人的很多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方面的问题)重新做出合理的解释,进而可以激发出人们的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并通过使用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积极力量去帮助那些有问题的人、普通的人或者是具有某些天赋的人,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最终让他们过上良好品质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所做的研究,以及荣格所做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却让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如果说赛里格曼1998年在美国心理学会上的发言拉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行动的序幕,那么就可以说,辛德(Snyder C.R.)和洛佩兹(Shane J.Lopez)在2002年所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面世则宣告积极心理学的正式独立。而积极心理学比较正式地为世人所熟悉却是起源于2000年1月,当时塞里格曼(Seligman M.E.)和西卡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 M.)共同在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心理学杂志之一《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了的《积极心理学导论》这一文章,这篇论文具体论述了积极心理兴起的主要的原因、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

其后,又有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正像赛里格曼所说:“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目前,积极心理学正以一种蓬勃的态势影响着社会上许多的领域,并且成功地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积极的运动,积极心理学中的很多观点都已经渗透进了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的领域中,而且还对其中不少的理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主要的观点

(一)使心理学的价值观趋于平衡状态

积极心理学既可以被认为是对消极心理学的一种反对,更可以认为它是对当代心理学的研究价值的一种重新的回归。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是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了积极的人性论。它扭转了消极心理学太过于偏向问题的取向的不平衡性,真正地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就具有的功能和使命,即是使所有的人的潜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能过着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把人的优点当成是克服其自身的缺点的工具,而是强调把培养人们的积极的品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自身的根本目标,这种改变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人的和谐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从根本上说,心理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预防可能的社会问题的出现,但是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的预防观却总是着眼于对社会成员产生不良影响的外部环境(如家庭的破裂、大众传媒不良的导向问题等),并从外部制定许多的制度规范作为改善措施,以期望用这种方式去预防社会问题的出现。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预防观,就是提倡让人们去“自己防自己”。塞里格曼等研究发现只有人本身具有的积极的品质和积极的力量(比如对未来满怀希望、有爱心、胜任能力、乐观开朗、有勇气、对工作热情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的工具。

可能有许多的人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就好像意味着在它之前的心理学都是具有一定的消极性的,事实上,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并不是积极心理学的原意。积极心理学只是想告诉人们,心理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偏向于研究问题,研究消极的方面。积极心理学是现实主义的,它从来不声称人类的所有本性都是光明而美好的,它只是提出了一种更加平衡的观点。Keyes等认为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过着一种理性的生活并且有能力让自己活得更加美好和更加旺盛,即便是当他们——尤其是在他们——面临着各种挑战、挫折与困境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因此,我们与其花大把的力气去探寻不幸的各不相同,还不如先思考一下幸福的普遍相似性,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

(二)强调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提出用一种开放的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于研究一个普通的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人的积极力量不是仅仅只包括人格方面的某些特质,它还包括有人在正确的时间能够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各种技能与资源,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是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困难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为了得到好的结果而能够灵活地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要去研究人类或者是人类社会的积极力量,具体地来说,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首先,在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在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的主观体验;其次,在个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要研究的是积极人格;再次,在集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倡导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目前主要是研究了家庭、学校等组织系统,并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是需要以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们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为原则的,也就是说,这些系统的建立要把人的主观幸福感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

(三)提倡对问题做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提出要对个体或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做出一种积极性的解释,并进而使个体或社会能从其中得到积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使人类获得一些力量或者是某些优秀的品质,但是问题的出现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现自己优秀的品质以及获得潜在能力的机会。正是这些“问题”在帮助我们有所成长。由于我们并不总是生活在一个相当安全的世界里,因此,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的或那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后,作为一个自在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自己的思想的自由,也就是说,可以对问题做出与他人相似的或是有别于他人的自己的理解。例如,在解释一件我们“办砸”了的事的时候,我们既可以选择从它不好的一面去看,当然更可以选择从它好的一面去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消极与积极可以被认为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关键还是在于你的关注点是什么以及你如何去看待它、解释它。

正如马斯洛说的那样,心理学应当成为一门具有更多的积极和较少的消极的科学,它应当有一个较高的主题,而不要对人类所具有的种种崇高的潜力有所顾虑。积极心理学的主旨是帮助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绝不仅仅只是普普通通地活着,生活得幸福才是每一个人活着的真正的意义之所在。

三、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纠正缺点,使有问题的人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人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三是对人进行鉴别,并能够让天才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心理学的主要使命的回归正巧契合着教育的目的,因此,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出发来谈一下它对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用一种发展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

积极心理学强调我们要关心普通人在良好的条件下如何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生活的更幸福,使人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积极心理学主张可以通过促使教育者改变这一途径,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让教育者能用一种发展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看到他们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因为在以往的大多数教育活动中,我们更多地看到问题,看到他们的缺点,而没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比如说他们的勇气、善良、乐观等等。事实上,在教育中,我们需要而且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学生身上出现问题时,要相信他们能通过自身的积极潜能能克服问题,进而有所成长。

(二)对学生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可以将人的解释风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赛里格曼认为当人们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所有的人都会进行归因,也即去寻求事情发生的起因。“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一般来说会觉得挫折和失败仅仅是暂时的,是由于外在原因引起的,自己如果下次注意或者是努力了就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结果,而且觉得这种挫折和失败就只限于在此时此地才会发生;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却将此次的挫折和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可改变的因素,是永久性的,是由于自身内在的原因导致的,并且这种挫折和失败是具有扩散性的,会影响自己做其他事情的结果。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看到学生问题的两面性,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换一个视角会看到不同的事物。例如,桌子上有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觉得太好了,还有半杯水;而悲观的人会想只剩下半杯水了。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是一种机遇,它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开发潜在能力和优良品质的机会。当问题出现时,教育者们要从中发现学生成长的契机点,还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从而促使他们朝着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

(三)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感;幸福公式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它利用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

(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

毫无疑问,积极心理学的源头起自哲学。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是追问人的意义,而绝大多数哲学家的答案是“美好生活(good life)”。哲学的道路太显深奥,并不能使人人有“悟”。作为研究人心理问题的心理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重任。许多传统心理学,对人类积极经验的理解都有贡献,特别是人本心理学更是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精神。1958年,Jahoda写了一本在当时颇具争议的书《积极心理健康的当代概念》,开启了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十年后,Carol Ryff和他的同事发展了幸福感的心理成分。他们在方法论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提出了自我报告法使后来的研究者能科学地探究这个领域。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开发与培养人性的优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等,成为当代心理学知识的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在这种思想与观念影响下,积极心理学思潮终于在新世纪伊始爆发出来,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既是对前期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总结,同时又吹响了向积极心理学进军的号角。从此,揭开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历史序幕,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 [1]。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不同,要求心理学以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和动机,要更加注重人类的健康、勇气和爱等方面的研究。纵观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与干预,通过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动和创造力来促进个人、社会及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一程度上有别于以治疗为主的消极心理学。从研究目的上开来,消极心理学以治疗为主,而积极心理学则注重干预研究,同时兼顾治疗;从研究对象来看,积极心理学主要对象是普通大众,而消极心理学主要面对心理异常者。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但主要聚集以下的研究:第一,关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即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态心理学的研究;第二,关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它主要从自我实现和自我实现的意义及如何实现等研究入手;第三,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以及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认知方向(如创造力)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家相信,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积极方面,即勇气、乐观、希望、忠诚、坚韧以及良好的行为表现、人际技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但能帮助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而且其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

(三)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等,以及研究人的发展潜能,不断地发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地更健康、更美好,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这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从理论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心理学长期注重研究人类的消极的一面,例如病态心理的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现实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它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把研究重点放在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发展、发挥潜能和实现价值[3]。积极心理学不仅在人性观上实现了从消极到积极的飞跃;在研究内容与主题上也实现了从聚焦人的消极面到积极面的跨越;在研究方法上坚持运用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在心理治疗上实现了从事后的治疗模式到积极的预防思想的转变;在研究目的上更是实现了从控制人到追寻幸福人生的提升[4]。

二、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才是人生至高目标,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非目的,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是可以通过途径获取的。积极心理学让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自我、认知社会、追求幸福,在不断地摸索和探寻中取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

(一)揭密幸福感

作为心理学术语,幸福感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它实质上是外在的良性刺激所诱发的一种具有动力性和依赖性的积极情绪体验。对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理论界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西方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都对幸福感作了大量的探讨。但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对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幸福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它既与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一方面,幸福感不能脱离幸福的生活事件而存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一种幸福的生活事件只有被个体感知时,才有意义,所以,它又是主观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5]。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积极的幸福感是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探求幸福之源

Seligman编制了一个幸福公式:H(幸福)=S(遗传)+C(景况)+V(个体可控行为),从遗传因素、生活景况、可控行为三个方面帮助人们更为深入地探求幸福源泉。

一、遗传因素。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大约50%的幸福感是由遗传决定的。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幸福的“基准点”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基准点,人生中的大喜大悲可能短暂地改变人的情感体验,但人们会很快回到遗传所决定的幸福基准点[6]。

二、生活景况。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大约8%的幸福程度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如收入、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教育程度、智力、等。研究还发现,财富对人的幸福程度影响较小。就群体而言,富裕程度确实对生活的满意度呈正相关。但是,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后,这一相关性就不明显了。就个体而言,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幸福也是短暂的。研究表明,重大的个人财务状况变动对幸福程度的影响持续不到三个月。研究者总结,在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金钱并不是人的幸福之源。人们的幸福体验能随着他们的成就和财产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之人们很快就会适应这个新水平,而这个新水平不再给他们带来幸福。其他因素如婚姻、社会支持等对人的幸福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6]。

三、可控行为。个体的可控行为包括自我决定、积极防御、解释风格等。Ryan和Deci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自我决定理论(SDT),他们探讨了人类三种相关的需要: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归属的需要(belongingness)和自主的需要(autonomy)。他们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这些需要的满足能带给人们幸福感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而阻碍需要的满足,则会引起消极的心理结果。在对积极防御的研究方面,心理学家Vailliant总结了利他主义升华、压抑、幽默、预期等积极的防御机制对成功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Medvedova L研究还发现,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地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 [6]。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遗传和景况两个因素留给人们有所作为的空间很小,因而获得幸福的研究重点应放在第三个因素—人的可控行为变量上,通过塑造幸福的人格特质,使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三)寻找幸福之路

积极心理学追求幸福的理念使其研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培养与造就幸福的人。Seligman将幸福分为三类:1、美好的生活:有些人不要求有很高的享受,但他们非常专注、投入,能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获得很大乐趣。2、愉快的生活:这类人爱笑,喜欢享受,如美餐一顿,好像生活在满足、愉快和希望中。3、有意义的生活:这类人能发挥他们最大力量和品质,如通过慈善活动、志愿活动、宗教或政治活动来达到尽善尽美[7]。Seligman通过大量研究区分出幸福感的三个核心要素:快乐、充实和意义。

获得幸福的第一个途径是快乐地生活,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既往、当下和将来的积极情绪。既往的积极情绪包括满足、满意和平静;当下的积极情绪包括肉体的愉悦以及复杂的愉悦;有关未来积极情绪则包括乐观、希望和信念。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感研究上,认为幸福感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是个体主观感受显现、心理机能展现、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它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主观幸福感:(1)幸福与快乐;(2)兴趣:使人主动探索世界,追求新经验;(3)满意感:使人享受过去与现在。第二,心理幸福感:(1)自我接纳:对自己拥有积极的态度、承认和接受多样化的自己、积极面对过去的生活;(2)机能自主:具有自我决定和独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的社会压力、自我内部调节行为、用个人标准评价自己;(3)生活目标:感觉现在和过去的生活意义、有生活的目标和方向;(4)个人成长:敢于尝试新鲜经验、有实现自己潜力的感觉、不断看到自己和自己行为的进步;(5)积极关系:与他人关系亲密、有较强同情心,懂得人际关系的给予和获得;(6)环境控制:感到自己有能力应付复杂的环境、选择和创造适合个人的环境。第三,社会幸福感:(1)社会整合:相信自己属于某一团体并和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共同利益,将团体看做是幸福的来源;(2)社会贡献: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社会成员,能给社会创造价值;(3)社会和谐:对社会充满兴趣并且认为社会是可以理解和预测的;(4)社会认同:积极地看待和接受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5)社会实现: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潜力具有信心。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快乐生活就是这种主观与客观、享受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6]。

获得幸福的第二个途径是投入地生活,发挥积极的人格特性。指的是一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特性去面对挑战,这些积极的特性包括力量与才能。积极心理学所指的性格力量是在历史沿革中始终如一的优秀的道德品德,涉及所有文化都认同的6种美德和24种人类力量,这些性格力量被归纳为:睿智、勇敢、仁慈、公正、自律、卓越。而24种人格力量则是: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合作、宽恕、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笃信。投入的生活,不仅与以上的积极品质有关,而且能因之而奠定幸福人生之基石[8]。力量和才能的正确明智使用会导致更加的投入、专注和沉浸,投入与沉浸是发挥力量与才能通常可以获得的回报。投入虽然从享乐方面并不直接产生快乐,但投入时一种不同种类的满足感。沉浸则是一个人在竭尽全力投入自己力量与才能去面对力所能及的挑战时所伴随的一种特殊体验[9]。

获得幸福第三个途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人格力量,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指的是个体需要归属和服务比自己更强大的一些东西。个体所选择的与之发生关联的这些东西是多种多样的:一些人在与家人或朋友的关系中寻找到意义,另一些人则在他们的工作中或是在业余爱好中寻找到意义,每个个体总是从多方面重叠交叉的依恋关系中寻找意义的存在。人的生命具有“三重性”,即“生理生命”。“内涵生命”和“超越生命”。生理生命指人作为生物体的存活;内涵生命指人生的幸福程度,亦即单位时间里经历的事情越多,内涵生命就越丰富,就等于延长了生理生命的存在;超越生命则是人对生理生命的超越,即人寻找永恒与不朽的冲动与努力[6]。特别是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世界范围内的绝望、失落,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同物质文明空前高度的发展双峰对峙,更需要全人类理性地正视幸福与人生的联系,幸福能为人生抹上一层意义,拥有幸福就拥有了生命的意义。幸福总是在牵引着人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只有在合理价值目的的引导下,人对幸福追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真实的幸福感受。

三、总结

幸福不等同于减轻了痛苦,幸福是超越没有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之上的一个过程。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和物质。让人们了解和掌握幸福的方法,提升幸福的感觉,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是公众称心如意,是积极心理学的任务。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综合的、均衡的、关于幸福心理学体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正式基于这种理念:人们所追求的不仅是终结痛苦,更期望充实和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重新将人的价值与幸福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倡导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是心理学的价值目标转入促进人类美好的发展,指导人们转入幸福的生活轨道。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行动正在让科学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宣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

【参考文献】

[1]王莹,熊良斌.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简述[J].工会博览(下旬),2009(5):154-154.

[2]余娟.积极心理学及其人格观《河西学院学报》,2009(1):76-78.

[3]曾文雄.关注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4-6.

[4]辛勇,王艳雅.从情感研究视角看积极心理学思潮[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8-31.

[5]贺喜秀,冯周卓.价值论视野中的积极心理学[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0-42.

[6]陈浩彬,苗元江.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导刊,2008(11):14-16.

[7]苗元江,陈好彬,朱晓红.探索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0):4-6.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心理学;应用;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81-02

一、心理学产业化概念简述及行业浅析

产业化是作为一个生态学概念存在的:将所设计和实施的生态工程,形成为创造和满足人类经济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性生产的、从事盈利性经济活动并提品和服务的产业。而心理学产业化,这一目前还没有明确提出的概念,我们权且将其理解为通过心理学的专业相关知识来满足人类的经济需要,从事盈利性经济活动并提品和服务的产业。

某些学科,例如生物、医药、通信等学科由于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紧密结合而发展得非常迅速,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很容易转化为经济效益,投资回报比例比较高,所以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对这些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心理学作为一门中间学科,它的应用范围是远远大于之前提到的那些学科的。但是正是由于中间学科这个身份导致这个学科得到的重视不够,因为在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过程中,起到显著作用的总是那些学科,而心理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更像是机器中的剂,有了它机器便可以既高效又长久的运作,没有它虽然机器也能够运行但其效率却难以保障,使用寿命也必然会缩短。

二、心理学产业化现状

一门学科的产业化道路必然要从学科自身出发。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讲,确立的时间并不算很长,依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他在世界范围内是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都不断的提高,相应地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就凸现出来,所以对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人类在绝大多数学科领域中所展开的各项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从中取得能够造福于人类自身的成果,而后制定标准及流程,形成产业后投入市场普遍应用,所以脱离实际应用,产业或者说回报就无从谈起。心理学的产业化必然和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密不可分。

1.国内外心理学产业化现状

二战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应用心理学在美国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到1992年,美国心理学的应用工作者约21.25万人,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只有约3.5万人。西方现代心理学派除构造主义外,都是反对“象牙之塔”里面的“纯心理学”,主张发展应用心理学。而反观我国的状况却正好相反,在心理学领域中作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占了绝大多数,而在实际应用领域却非常的少。回顾心理学研究近年的发展,不难看到,与社会公众对心理学的期盼以及心理学应该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相对照,中国心理学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进展依然异常缓慢。

应用心理学对社会生活的有限作用,直接导致现阶段我国心理学产业化的空白,既然是产业化就应该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规模程度、通行法则以及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通变,进而彻底从质的规定性上达到提倡的目标。即是要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心理学商业化发展的模式非常单一,主要是围绕着心理咨询这一模块进行,以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形式为主,另外就是一些生产心理咨询所需工具的生产厂家,以及个别进行专业心理测量的公司。所以现阶段心理学在我国并没有形成产业模式。

2.国内心理学产业化未形成的原因

一是经济原因,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限制了需求人群的范围。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追求或者说对高幸福感生活的需求,至少是应该建立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的。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想在全国范围内整体提升全民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

二是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基础较差。社会大众对“心理学”这个词早就不陌生,只是多有误解,认为心理学家都在治疗心理疾病就是其中一条。对于社会的误解,心理学家应该有符合专业特点的态度――别人的误解,是因为我们提供的信息不够系统,从而使认识产生偏差。社会公众对心理学理解的不全面不正确,主要原因就是对于心理学的宣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次要原因在于,某些心理服务工作因为值得猎奇,更容易受媒体重视,公众从新闻甚至一些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获得,难免会对心理学产生不全面不科学的认识。这种不良循环的宣传模式使得真正了解这门学科的群众少之又少,对于心理学所能作用的范围了解的就更少了。

三是国家政策扶持的力度还有待加强。这一点有必要与美国心理学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美国心理学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家对此也制定出了许多重大的方针政策。单以社会文化领域来说,主要关注对老年人的一系列心理服务政策,从1986年到2003年,美国为敬老院提供心理服务项目迅速增长,并确立953法案规定毕业生必须在接受老龄化和长期的医疗课程教育后,才能获得心理许可证[1]。而在中国,心理学在社会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人们对社会文化心理学的认识较为模糊。

3.心理学产业化不成形可能导致的后果

心理学产业化的不成形导致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直接从各个环节制约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进而阻碍了心理学产业化的形成。

首先,它导致心理学队伍的不稳定,特别是使年青一代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流失加剧。在心理学界普遍流行的学院式研究氛围下,新一代心理学工作者成长和就业的前景并不乐观。心理学系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拥有的苍白无力的心理学理论和为数甚少的专业技能,不能使他们在学院之外的其他工作领域中表现出获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明显优势。

其次,不利于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尤其是不利于心理学中国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心理学的广泛应用,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建设、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

第三,不利于研究经费的筹集。心理学研究经费紧缺这一事实。严重地限制了心理学研究质量的提高。心理学作为一门非国家紧缺的专业,在资源分配上,要想从各种基础研究经费中获得较多的支持是不现实的。如果应用不能及时跟上,心理学研究将会失去从应用渠道获得经费来源的可能性[2]。

第四,不利于心理学公众形象的形成。心理学只有广泛服务于社会生活,才能取得社会公众的尊敬和信任,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在大学的扩招浪潮中,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增加数并没有达到各校扩招学生的平均数。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增加人数少于其他专业,与西方国家二战后出现过的类似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

三、心理学产业化前景与展望

让心理学成为新兴产业之一,使之产业化发展应该是每一位热爱这门学科的人共同的心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和人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的需求,形成心理学产业化是十分必要的。

1.心理学产业化的作用与前景展望

通过心理学产业化解决影响社会安定和民众家庭、个人生活幸福的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引导民众的社会心理需求,从而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心理学产业化的作用。相比较于心理学商业化的现实情况,它的产业前景其实很广阔。心理学可以广泛渗透到与人相关的各个产业中,如何将零散的应用形式归类整合,也可以是形成产业化的途径之一。例如著名的学院派学者,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成立了广告公司,利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进行广告设计,而广告本身也是直接运用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世界上第一位心理学教授卡特尔以编定“卡氏十六人格测验”著称,他后来开办了“心理学公司”,又称“心理学社”,直接将人格测验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有相当数量的类似例子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心理学产业化的可行性。

2.心理学产业化发展建议

一是调整和引导社会群体客观和全面的理解这个学科和这个产业,从业人员是数量少是导致心理学的群众基础薄弱的最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利用宣传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学能够做什么,可以通过已经形成的良好模式,让人们了解心理学在现有的各个领域提供的多样的促进作用,想要形成产业,缺乏群众基础必然是寸步难行的,所以自我推销应该是产业化初期必要的步骤。

二是人员的配置要细化要全面,要形成产业,必须在产业的各个环节保证专业性。既然是产业化,专业内部的深入是必然的,但是只有深度没有广度是无法形成规模的,这样就需要将心理学延伸到其他领域,也就需要其他领域的人才参与其中。例如新兴的设计行业,设计的对象是人就不能不考虑人的需求,所以在深入设计之前都需要对人群进行分析,这就涉及心理学领域,如果有适合的心理学产品可供选择,就能大大提高设计成品的针对性,使设计作品的人性化得到充分体现。进一步还发展出设计心理学这个研究领域,由此可见单就设计这个行业来说心理学产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专业的设计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基础,他们以本专业的视角来作心理方面的研究必然有其局限性。心理学专业人员参与设计前期人群需求研究,设计专业人员来辅助确定研究范围,共同合作,使作品真正达到人性化的标准,就事半功倍。当然这只是心理学产业化的一种模式,在与各类学科的碰撞中,总能发展出新的产业化分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向产业化发展是这门学科应用于社会服务与大众的一条道路,也是让这门学科良性发展的必然方向,不能否认在现阶段产业化的困难依然很多,在这个行业里的投入风险也是值得警惕的,但是风险与机遇往往是并存的,最终还是要有人带头走出这探索的一步。这第一步要走得扎实,就不能浮躁行事,注重研究的深度是关键,一开始的涉猎不宜过广,要着重保护和维持心理学的主导地位,只有根基的深入,产业化后的枝叶才能茂密。另外,在应用推广的客户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政、企、医疗和教育机构等领域行业的需求,毕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局下这些领域急需要与国际接轨,所以不管是在人才选拔方面还是日常管理方面,都需要与国际相同的心理产品或研究成果予以保障和支撑。在产业模式成型之后再发展面向个人的,针对性更强的产品模式。以“大”带“小”,使心理学产业化在社会发展与生活中成为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范文第7篇

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阻碍了教育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常见的问题包括不具备高水平的学科地位,难以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内容以及没有获得必要的重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办法,多管齐下切实解决问题。本文从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出发,系统的阐述了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日益深化,这些都使我国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伴随着我国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取得的成绩

(一)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

现阶段,在总结概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我国相关研究学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编写了大批量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熟。不仅如此,我国教育心理学领域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积极调动了研究者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者在充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同我国教育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即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领域。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知识观与教学观,探讨了若干学科中潜在的规律性问题,实现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三)积极引进西方成果,缩小中西方差距

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国外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给予了密切关注,与此同时,还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的消化吸收先进成果,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随着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不断消化吸收,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原来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例如概念不清、理论混乱等,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能够同国外保持一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现状

(一)重视力度不够,职业教育心理学地位不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职业教育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相关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以及开展程度的重视力度还不是特别的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确立一个全新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机构。二是缺乏必要的发表期刊。现阶段,职业教育心理学还不具备专门的期刊发表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研究者的研究积极性。三是缺乏相关教材。职业心理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其教材却没有跟上职业心理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材难以支撑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难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发展不成熟,内容体系不完善

虽然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如果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学科内容和体系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发展程度也日趋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填充和完善。纵观市场上的职业心理学教育书籍,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大概只有十几本,不仅如此,这些书籍大多都是没有核心主题的书籍,对于重点研究对象的介绍也是模棱两可,不仅如此,不论是哪本书籍,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以及方向性,并自成一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三)研究方法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是所有的教学工具。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难以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文献法这种研究方法进行讲解,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难以说服学生,缺乏必要地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往往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授课,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消耗殆尽。

(四)研究成果质量不高,难以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地位之所以低于其他学科,主要原因在于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难以在一些权威性的期刊上发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类学科缺乏必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创新意识,很多学术成果大同小异。其次,功利性的动机导致部分学者在和学术报告的过程中忽视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研究者在撰写学术文章的时候往往大量的抄袭已有文章,将他人文章稍作改动后就再次发表,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难以实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是教师难以实现深入地、全面地把握整体的知识架构,虽然部分教师的实践经验较强,但是其不具备理论研究能力,还有部分教师虽然理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其却缺乏实战经验。在上述多个原因的作用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路径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上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多管齐下,解决问题,扫清障碍,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建设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现在,还要将现在同将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到着眼于将来,统领全局,兼顾局部,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它是纷繁复杂地,不仅如此,心理学的发展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流派纷呈的,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的发展共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也就是说其中既包含有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包含有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直接决定了职业心理学的社会性,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做到整合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积极鼓励学科专家实现共同协作,多角度的全面地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在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应做到多元交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特定核心基础的、大范围地统一理论模式,从而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并使其成为一门具有坚实基础、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学科。

(二)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在建设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发展眼光,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最前端,并将学科建设以及为社会实践服务之间潜在的关系处理好,打造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依照教育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划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社会;二是家庭;三是职业学校。以纵向层次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部分,即初等教育心理学、中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以横向服务范围为依据,可以将职业教育心理学划分为岗前职业教育心理学、转岗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在岗职业教育心理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怎样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应当做到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核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针对性,着重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还要注意的是,应当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依照理论、应用与专项几个层次逐步进行拓展,实现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

(三)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水平,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课程建设;二是拓展研究课题;三是打造人才队伍,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做到遵循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全面地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推进课程建设的顺利实现;将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同院系的办学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水平。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是课题研究。各院校应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为主要目标,开阔实践课程的研究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研究思维,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实现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职业教育同心理科学之间潜在地关系,全面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心理发展规律。

(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促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最有效的职称。因此,各院校应当着重注意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为师生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地位以及该学科的教学水平,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需要所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者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笔者认为,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断提高一线教师归纳教学经验的能力,帮助其积累学术理论知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帮助教师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三是为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学术的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学术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研究队伍。

(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理念

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的发展理念。相关研究者应当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应当以全面服务职业教育为宗旨,落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方针,坚持理论同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创新,主动探索符合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符合的心理学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深化相关的理论研究。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到创新科学发展对策,不断地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整体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学科教学体系,获得更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当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国涛.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崔景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68-71.

[3]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

[4]李丽萍.荆州市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5]刘昀.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3.

[6]姚萌萌,姜飞月.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3,20:65-66.

[7]陈晶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2:168-170.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范文第8篇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赛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曾撰文指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积极心理学批判传统的消极心理学长期以来对心理疾病成因、治疗方法等主题的专注,以为相关问题的解决就能带来个体生活的改变,幸福感的获得。但事实却是,随着心理疾病研究的深入,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却日渐增多,这一现象似乎是与心理学的研究初衷背道而驰,作为一股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以及积极的社会制度。它以普通大众为研究对象,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心理学要重视人类积极品质的挖掘与培养,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Seligman曾概述了人类6种美德和24种积极力量,包括(1)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思维、热爱学习、正确观察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2)勇气:英勇、勇敢、坚持、风趣、热情;(3)博爱和仁慈:和气、热爱、社会智力;(4)正义:公平、谦逊、忠诚、平等;(5)节制:自我调节、谨慎、考虑周到;(6)卓越:对优秀和美丽的欣赏、希望、感激、幽默、信仰。这些美德和品质对于健康人格地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大学期间,学生的人格品质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引入积极心理学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新视角,为学生积极情绪和个性品质的升华提供方向。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的兼顾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都以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为主,其他的学生被自然地忽略掉了,这些学生的情况如何呢?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能感受到幸福快乐而有希望吗?这些就不得而知了。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对所有人的积极情绪、积极品质以及潜力发挥的关注,能从理论上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打破当下以少数问题学生为重点的局面,使更多的人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视线范围内,实现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的兼顾。

(二)引入积极预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学研究者们发现,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勇气、爱、开放思维、乐观、希望、坚忍等对于心理疾患起着不容忽视的调节和缓冲作用。对这些品质的挖掘培养,将积极预防的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能更有效地实现心理预防。自我效能理论曾提出四种增强自我效能的途径:个人直接的经验、他人的替代经验、言语说服以及环境。这四种方式在积极情绪和人格品质的培养中同样适用。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讲座等多种方式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挖掘他自身的积极品质,引导他去发现这些积极品质是如何形成的,他人身上有哪些积极品质是值得他学习借鉴的。当学生拥有相对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个性品质之后,其抗压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会自然提升,从而达到积极预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