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零基础如何学心理学

零基础如何学心理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零基础如何学心理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零基础如何学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95后”学生 韩国语 兴趣

“95后”新生力量涌进高校,相信任课教师都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们跟之前的学生太不一样了。他们年轻、个性、活跃、张扬,跟教师存在很大代沟,从他们身上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很少有学生是因为课程而喜欢任课老师的,大多数是因为喜欢任课老师而喜欢相关课程的。对学习的态度也是,不要求太高、太优秀,但是若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会想方设法达到最高境界。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存在敷衍学习和强迫学习。只有真正贴近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方才愿意打开心门,愿意跟你交流和学习。对他们来说,韩国语是零基础,从未系统学习过,枯燥的发音练习和繁琐的语法结构,让他们“崩溃”,因此,寻找一个有效的、积极的趣味教学法成为教学难点。以下就我个人实施的教学方法进行讨论。

1.了解学生心理,走进学生内心

教外语的教师大部分是“80后”及“70后”,与“95后”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观存在较明显代沟,阻碍两代人的思维交流和情感交流。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看开可能发生的所有的一切。教师可以通过跟学生进行谈话或者借助相关心理书书籍,了解这一群的个性化心理和存在的个别化心理,调节自己的心态和世界观,真正做到走进学生内心,真正明白学生最真切的思维和认知观。

2.师生兼益友

大学老师应该改变明显区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跟学生打成一片,若能做到良师益友最好。在大学,若固定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就很难达到课堂共鸣。若在课堂里师生角色明显,下课后可以像朋友一样接触和交流,会不会更有助于情感的增进呢?上课的时候,师生亲密无间,下课聊天的时候,像朋友一样聊天、开玩笑,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从他们真正的需求点出发,达到彼此的共鸣。虽说益友,但也要有个度,不要分不清课间和课后,反之适得其反。目前良师益友式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流行,但是能够真正做到的甚少,希望不要流于形式,能够从真心出发,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3.融入贴近生活的韩国文化

零基础学习韩国语的时候,首先要讲40个元音辅音及27个收音,会重复练习其发音要领,使学生觉得枯燥。因此练习发音的时候,提倡融入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韩国文化部分。学习一门语言,学生最好奇的就是国家特有的文化,目前韩国文化已通过韩流飞速地种植在人们心中。所以,出现可以讲解文化地单词的时候,可以跟学生多讲解一下文化,以便使课堂氛围得到缓解,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练习辅音发音“■”的时候,会出现“■■”这个单词。老师可以对这个单词进行解释,在中文当中,“■■”是男称姐姐,这就涉及韩国的人称,在韩国,姐姐是分男称和女称的,可以将这个内容进行拓展。讲解“■■”(烧酒)时,可以讲讲韩国有名的酒文化,即饮酒礼仪、饮酒习惯和饮酒禁忌等。通过如上方式,将贴近生活的韩国文化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多种多样的教学法

为挖掘“95后”学生的潜在能力,需要改变固有教学态度,采取适合“95后”的教学模式。为改善教学效果,可采取如下几点教学方法:

第一,卡片式教学,即利用卡片讲解单词或者文化。例如,讲解韩国酒文化的时候,利用卡片人物的行为和姿势,讲解喝酒时候的礼仪、注意点及禁忌,结果达到比较好的成效。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从视觉、感觉上触动了学生的内在心理,激发了学习兴趣。

第二,角色法教学,即上课的时候给学生分配短暂的教师角色。课堂前十分钟请,一位学生到讲台讲解上一课堂学过的知识,对班级其他学生进行知识总结。这样,通过由学生给学生讲课,达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第三,情境教学法,即讲解课堂知识点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使学生分组并设置成员角色,对情境进行练习并以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充分激发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更好地完成相关教学和学习任务,达到师生互动的更加境界。

第四,手机作业法,即利用高新科技完成相关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成为大众媒体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手机有更高的使用频率,简直达到了手机不离身的程度。教师不要一味地指责学生,应该考虑如何使手机变成学习工具。因此,留作业的时候,有书面完成的作业和手机完成的作业。学生可在手机上完成教师所留的相关作业,而且可以熟练韩语打字法,可以达到双赢。

5.结语

很多老师会情不自禁地埋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不知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对于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躲避,应该更积极地寻找其解决方案并实施下去。其实“95后”的学生很聪明、很有想象能力、很赋予潜在能力,只是没有遇到“伯乐”将其挖掘出来。若教师能够对症下药,发掘学生学习方面的潜在能力,那么会不会也是一种教学成果呢?我一直在想,教师也许不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及认知观,但是至少在学习领域,能否成为先导者,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并记住有趣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应该深思并积极响应。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观不断发生改变、进化、潮流,若教师一味地原地踏步,不能认为是灵通的现代教师。时代变化的同时,希望教师也能融入其中,了解身边变化的更多因素并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可以跟学生无话不谈、同发展、同变化的机灵教师。我相信只有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知观发生变化,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求共勉。

参考文献:

[1]耿步建.当代大学生心理学.

零基础如何学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实验;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40-02

一、舞蹈专业钢琴集体课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概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1915――)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舞蹈专业学生的钢琴集体课的有效教学模式就是以舞蹈专业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综合性的知识理论、钢琴音乐与相关的舞蹈鉴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钢琴的基本技巧。

二、有效教学的优势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钢琴集体课在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舞蹈专业并不是主修课程,因此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目标也不清晰。有效教学正好符合我国艺术课程的目标。

2.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钢琴课只注重专业技术的练习,钢琴集体课程自1993年从国外引入并逐渐在各大高校开展以来,一直很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但是多数都局限于如乐理、视唱练耳等基本理论知识。

3.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迁移能力

美国学习理论家加涅认为: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能力,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他们认识和掌握学习迁移的能力。所以,在钢琴集体课中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来有力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加强个人体验,完善音乐素质

学生通过欣赏后所获得的个人体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感知音乐的过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感知的过程。

三、课堂实例

笔者所倡导的舞蹈专业学生的钢琴集体课是一门集钢琴基本弹奏技巧+基本乐理知识+与之相关的舞蹈鉴赏的综合教学形式,与常规的钢琴集体课要求有一些区别。在教材方面,笔者沿用李和平等编著的《钢琴》教材,并以某周的课例和教案来具体讨论这堂课的特点和授课方法。

课题:跳音的学习 时间:2课时

教学的目的任务:

(1)通过学习跳音的弹奏,掌握这类基本技巧;

(2)以教材中的《乒乓歌》为例进行练习,并讲述移调的概念;

(3)欣赏波尔卡舞蹈,进一步体会跳音的弹奏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1.学习弹奏跳音

教学过程:以提问的方式提出跳音的标记、概念,如何弹奏、声音效果等。

跳音的标记:音符的符头上方或下方加小圆点(・)或小尖角(),表示音符要短促地弹奏,音符与音符之间要断开,跳音奏法也属断奏奏法。

弹奏要点:手臂、手腕方式,手指保持坚挺而主动,指尖触键面积要小,手指下键动作敏捷,弹到键底后,立即放松,靠键盘反弹的力量回到键面。

跳音要领在于动作要敏捷,有爆发力,手指快速下键后力量集中于指尖,一经触键即迅速离开琴键。

跳音的声音效果:明亮、集中、富有弹性。

2.进行跳音练习

教学过程:以教材第一册第八页的《乒乓歌》为例,先用Fake Book(不完全谱)的形式进行练习,C大调。(插入谱例)

3.欣赏捷克的波尔卡舞蹈

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欣赏捷克的波尔卡舞蹈,注意观察舞蹈演员舞步中跳步的动作,将脚尖的跳跃方式与指尖的跳跃方式相通,进一步体会跳音的正确姿势和弹奏。

4.移调概念及学习

教学过程:将弹奏的《乒乓歌》前面C大调部分通过练习后,有一定熟练基础。再复习乐理中移调的概念,尝试用首调唱法,将C大调移至F大调,并用Fake Book进行练习。(插入谱例)

教学重点:跳音的弹奏

教学难点:跳音的弹奏、移调

作业:在课堂上剩余时间内完成《乒乓歌》的全谱弹奏,掌握跳音的弹奏技巧。

四、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分析及解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音乐水平普遍较低,几乎都是零基础,且课程时间短,仅为一学期,要快速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巧,通过欣赏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习迁移能力最大程度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鉴于学生跳音的弹奏技巧方面比较欠缺,笔者在课程中选用欣赏捷克的波尔卡舞蹈,该舞蹈最大的特点是有大量跳步的运用,而脚尖跳步动作的整个过程与手指尖跳音动作的过程非常相似。学生在欣赏波尔卡舞蹈的过程中,体会跳步的细微动作要领,同时将这些要素迁移至手指尖的跳跃动作的练习,既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练习效果又非常高效、明显。

在教材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练习曲目中不仅包含单纯的钢琴基本技巧弹奏,往往还富有乐理常识。舞蹈专业学生的乐理通常也只有一学期的课程,能掌握的知识量非常有限,需要在钢琴曲目的学习和练习中不断补充和强化。鉴于弹奏的练习曲《乒乓歌》中有移调知识,需要对学生的移调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强化。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掌握C大调移调至F大调的弹奏,最好的办法就是首调唱法。首先,将C大调的音乐旋律通过演唱、边弹边唱的形式进行旋律的记忆,然后移至F大调时,将前面记忆的C大调旋律演唱出来,并在琴键上摸索弹奏,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整弹奏。

五、结论

通过实践证明,有效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舞蹈专业学生的钢琴集体课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加深我们对本课程的理解:1.音乐与舞蹈等艺术形式是相通的,科学地融合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2.钢琴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音乐素质和音乐感的培养;3.对舞蹈专业学生实行钢琴集体课教学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当然,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教育学基础[M].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3.

[3] 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Malgorzata Kopacz.Personality and Music Preferences: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Preferences Regarding

Musical Elements[J].Journal of Music Therapy,Silver

Spring:Fall2005.Vol.42,Iss.3.

[5] Kelly D Schwartz,Gregory T Fouts.Music

Preferences,Personality Style,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of

Adolescent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New

York:Jun 2003.Vol.32,Iss.3.

[6] 王建元.流行钢琴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9.

[7] 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

[8] 赵兰.旋转舞台上翱翔――舞蹈艺术解读[M].郑州:郑州 大学出版社,2004.

零基础如何学心理学范文第3篇

一、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幼师不仅在幼儿园担任多学科的教育工作,还要担负多种园内角色和职责,然而幼师尚有专业理论与技能不扎实,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通过中考入学的五年制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

一是在学生来源上,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生源不合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大大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要求,许多考生只需经过文化课考试就能升入大学,无需经过专业测试和面试,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到专业领域。他们之前没有经过任何训练,音乐基础差,为学生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难度。第二,生源减少。由于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都以进入高中和大学为第一志愿,学历较低的幼儿师范吸引力自然下降。另外,国家虽然规定幼师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但各地在落实过程中仍有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大量流失,招进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升学无望的学生。加之生源减少,学校不断降低标准,使招进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在源头上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是在教师配备上,队伍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较差。比如音乐声乐专业教师可以担任乐理视唱练耳课,打击乐专业的教师可以担任合唱指挥课,钢琴课教师可以担任音乐欣赏课,使教师变成全能型,针对性培养不强。目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他们中学术性人才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幼儿园实践经验,甚至到幼儿园调研的次数都很少。因此,也很难站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他们承担的教学实践中,仍按照培养音乐、舞蹈等专业人才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另外,有的高职高专学校升格后,继任的教师角色调整不到位,仍然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加之与幼教机构联系少,得不到进修的机会,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实际性培训,因此他们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常与现代幼教办学理念相脱节,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完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较低,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相当份量的文化基础知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理论知识课,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狭窄、层次较低。相对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情况至少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因为对学生技能与技巧的传授虽多,但学前教育专业也多是以课堂讲解、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难有实战和演练的机会,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从业技能差。所以一旦到幼儿园工作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用人单位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费时费力。二是因为专业理论教学深层次的,诸如培养幼儿情感、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少,而且过于陈旧与单一,使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教育原理掌握得不深不透,所以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工作中有可能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把教会幼儿唱多少首歌、跳多少舞蹈、做多少手工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尺度,而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对策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制约这种能力的因素,如何走出困境,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寻求适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要强化主体意识。学前教育专业的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因此,学校第一要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时,与未来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侧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文化知识考试的同时,有必要对学生加设面试,对一些具有音乐特长又热爱学前教育的艺术特长生可适当有所倾斜。第二,要加强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承担者,素质与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教师的特长,选择其发展方向,明确其职业生涯,加强岗前培训,尽可能多地为这些教师学习学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零基础如何学心理学范文第4篇

1.太极拳在焦作市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现状分析

太极拳进课堂是从2003年开始的。焦作开展“地方课程进课堂”的一系列活动,编制了《陈式太极拳》上、下册,上册为小学用书,主要讲授陈氏十九式太极拳套路,下册为中学用书,主要讲解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套路。2003年暑假,市教育局精心组织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到温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陈氏太极拳脱产学习。由陈家沟的正宗拳师悉心教授并逐一考核。同年9月全市中小学生人手一本《陈式太极拳》教材,焦作太极拳普及的热潮由此掀起。2005年,在焦作影视城进行了万人太极拳表演,场面恢弘壮大,之后的几年里又逐渐“凉”了下来。2009年新学年开始时,焦作市教育局公布2010年中招考试时太极拳作为地方课程开展,纳入中招体育考试,单项成绩为10分。太极拳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现状值得分析。

1.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在相互交流探讨中摸索中前行。

2009年暑假市教育局公告于2010年中招考试中测试太极拳项目时大家都不理解如何考试,毕竟它的主观因素相对较强。如何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太极拳的套路动作与要领是学校与体育教师探索的问题。

1.2教师对太极拳的理解层次不同。

中小学现任体育教师中专业化程度不同,武术专业的不多。对太极拳的教授,在2003年时大多人把它当做“任务”完成。后来坚持练习的老师并不多,太极拳更不是在短期内就能掌握的技能,2009年,市教育局告知2010年中考体育要考太极拳时大多数体育教师是“零基础”。市教育局组织各县区骨干教师进行为期两天的太极拳培训后各县区进行了二级培训。时间短、教师们接受的程度不同、对动作的理解参差不齐,尤其是对“心静”、“体松”的感受多数老师无从理解。九年级的体育教师在9月份开始教授九年级学生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大多教师依葫芦画瓢,按自己理解的动作教授学生,以至于出现同一所学校里不同老师教的学生打出的套路动作大相径庭的情况。在教授的环节就有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局面,有些教师甚至有上课时自信心不足硬着头皮完任务的感觉。

1.3学生生理、心理、学习特点的分析。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人的发展中处于童年期和青春期,无论是认知的发展、社会性发展相对趋动避静,而太极拳的套路练习只让其看体育教师一招一式现学现卖的教法着实吸引不了学生,课堂十分被动。九年级学生处于为了升学体育考试完任务的状态,学生学习的动机与目标不明确导致课堂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1.4对2010年4月中招体育考试成绩的分析。

市教育局下发《太极拳考试评分标准》,在考核与评价机制中感觉有些沟通上的隔阂。太极拳的评分标准规定清晰,但教师的理解与考核评委的标准似乎没有统一,评委们都是太极拳的大师,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理解不尽相同,以至于出现奇怪的现象:教师认为平日里打得不错的学生成绩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高,反而一些平日里并不觉得很好的学生却得了比较高的分值。在太极拳的单项考试中,大多数学生表现不错,据了解现在八年级及七年级的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仍有“支差”现象,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需要老师的努力。

2.针对现状进行个体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焦作市解放区11位体育教师教授60多个班级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的师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从不同途径获得有关太极拳的著作、书籍、文献资料及光影资料,根据我市中小学学习太极拳的现状展开阐述。

2.2.2对比研究法

对不同教师教授的学生进行对比,得出学生现状及开展教学的不同方法。

2.2.3调查研究法

对11位专职体育教师对太极拳的教法、60多个班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法及考试成绩进行调查研究。

3.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对焦作市中小学开展太极拳课程的现状及意义分析。

太极拳课的普及及推广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基本方法与手段,是养成终生体育习惯的必要途径。现在的学生不愿学是其一,因为慢,学生体会不到太极运气的功法;其二,教师的一知半解是学生不愿学的重要阻力。对太极拳的练多数教师几乎是空白,面对教师空洞的语言与蹩脚的示范,学生产生不了崇拜心理与学习兴趣,这是阻止学生喜爱太极的一个因素。

3.2对太极拳纳入中招考试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方法的分析与建议。

3.2.1太极拳教学工作需要多年持之以恒地开展,才可以影响到许多人。

3.2.2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合适的教学进度安排,从小学低年级到九年级逐年安排。例如:小学一、二年级了解太极拳的正确姿势及基本呼吸方法、拳法、身法;小学三、四年级掌握太极拳的端正、稳定和基本的动作练习;小学五、六年级学会十九式太极拳的动作套路等;中学开展太极拳教学,定期开展比赛,从而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与爱好。

3.2.3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与考核体系,完善评价制度及考核体系尤为重要。

3.2.4利用比赛及团队力量让太极拳的普及更广泛,树立榜样以激发学生兴趣。

3.2.5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与爱好,培养学生乐在其中也是中学体育教学中需要注重的方面。

4.结语

在学校开展地方课程太极拳,充分发挥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功效,从而实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目标;让太极拳在焦作普及,推动世纪太极事业的发展,对让世界了解太极、了解焦作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氏太极拳.

[2]发展心理学.

[3]体育与健康.

零基础如何学心理学范文第5篇

一、转变自己的态度

刚开始教艺体班的时候,可以说有些恐慌。艺体班的学生比较好动,上课的时候有人说话有人睡觉,还有人化妆,然后你在招呼纪律的时候还有人起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总结后,我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学生在一些方面其实很厉害,比如说画画,或者打篮球,而且他们很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认可。其实换个角度想,他们除了文化学习以外的时间也挺可爱,像个孩子。于是我开始努力找他们的优点,然后开始表扬他们。

二、认清艺体班的学习现状,方能对症下药

因为基础比较差,有的学生可以说零基础,提问的时候发现一部分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时候讲了一个星期的题,你下去检查还会发现,除了ABCD以外,他们的练习册上什么都没有,过于干净。针对艺体班学生底子差,学习习惯不好,我做了以下尝试。

1.默写知识点,无难度,仅针对艺体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2.现场做题,先默写完知识点,马上在课堂上练习题。

3.经常练习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涉及知识点马上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查图。

4.调整艺体班的练习题难度。如果过于简单他们会很不屑于做这种题,如果太难,他们又容易打瞌睡。于是根据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我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给他们选些稍微有点难度的题,难度层层递进。

5.在试题评讲过程中我也对艺体班的解析做了调整。选择题不再按顺序讲解,而是按照知识点分类讲。这样的目的是把学生的思维聚合起来解决同一类题。比如说设计太阳高度角的一起捆绑讲解,目的就是得出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开始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设计太阳高度角用纬度计算,设计算时间的用经度计算。把时间计算的题集中起来讲,刺激学生算时间找经度。大题先让学生直接背答案和题目,等学生背完以后,我才点评,这个题考的是某某地方,a.答案中××词从题上已知条件可得,b.答案中××是图片上的隐含条件(学生粗心易忽略);c.答案中××是必须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原理或概念来解答(提醒学生要记点东西)。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就文科地理大题来讲,直接可以从资料和图片中找到解题的一部分答案(送分的节奏)。另外,大部分答案必须依赖平时的知识储备(纠正艺体学生想一步登天的懒惰思想,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学习)。

6.坚持板书与多媒体结合。艺体班学生比较好动,如果不写板书的话,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形象、便捷、容量大,得到很多老师的青睐,但是由于幻灯片的内容过多后,学生反而抓不住重点。一节课老师频繁翻幻灯片,学生思维很散很乱。特别是学体育的学生,每天他们都要进行很强的体育训练,过后就特别犯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讲些课外知识,或者让学生集体唱歌。虽然有点效果,但这样分散了注意力,很难把他们的思维拽回到教学内

容上。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传统的板书是最好的道具,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眼、耳、手、脑并用。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写笔记,记重点难点。这样有多媒体展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过程,形象直观;又有传统板书归纳小结,思路清晰明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课堂在轻松愉快中进行、艺体学生给我的回复是,老师坚持写板书,他们感觉逐渐跟得上老师的节奏了,好像学习越来越轻松了。

7.发现并利用他们的特长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兴趣。2016级30班是美术特长生,一次上区域地理的时候,我让学生先画心目中的青藏高原,几天后我上青藏高原,学生的作品让我感动了,也让办公室老师震撼了。学生的作品有雪域高原写景的,还有穿着藏服的(画中人脸上还有高原红,正好结合知识点印证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瞬间觉得学生很可爱,也很有才,说多了也是矫情,我发现开始喜欢他们了,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教学是探索的过程,每一堂课都是一个不完整的“维纳斯”,总有值得提升和修改的地方。我也在不断反思和改进。可能这样教学适应了艺体班的胃口,但是对于那些学习好的真正勤奋的人来说可能节奏有点慢。以后我的教学将做以下调整。

1.减少或取消默写,偶尔不定时不定量抽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即可。

2.加大选题的难度,毕竟我们面对的是高考,高考试卷不可能因为你的学生差,单独给你出一套题。

3.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让他们正面向上充满正能量,对于不良行为予以批评指正,不能助长坏习惯。

零基础如何学心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二外 西班牙语 商务 实用性 交际法

【中图分类号】H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72-02

随着中国与拉美地区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许多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金融和旅游专业开始开设二外西班牙语课程,旨在让学生多掌握一门外语,拓宽工作机会。正如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大学萨马三查雷耶(Samantha Chareille)博士在《语言・文化传播政策》一文中所述:在语言层面,贸易全球化使得掌握多种语言的技能成为需求,因为掌握语言可以将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语言已经成为人力资本的一大要素,这也使得学生在选择语言时,将会选择那些更具备有经济价值的语言。由于使用西班牙语的人口众多,西班牙语国家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升温,西班牙语成为最具有经济价值的语言之一。随着二外西班牙语课在高等院校的开设,如何增加二外西班牙语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在商务领域应用西班牙语的能力,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商务类二外西班牙语课程设置现状

1.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选择西班牙语为二外的学生与选择其他语言为二外的学生在学习目的上有很大不同。根据对笔者所在学校――浙江外国语学院的调查,选择韩语和日语为二外的学生,大部分是日本韩国文化的爱好者,而选择西班牙语二外课程的学生90%都是出于今后从事贸易和商务工作的需要考虑,认为同时掌握英语和西班牙语,能够提升自己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选择西班牙语为二外的学生中,以国际贸易、旅游和金融为专业的学生居多。二外西班牙语的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突出语言的实用性,特别是语言在经贸领域的应用,而文学、政治、生活化的俚语等相关内容并不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2.课时少,课程设置单一

二外西班牙语课一般始于大三第一个学期,开设两个学期,使用教材为《速成西班牙语》第一册或《现代西班牙语》第一册。从零基础开始教授。二外西班牙语课的授课学时较少,一般一周3~4学时。以一个学期16周教学周算,一共96个课时或128个课时,只相当于西班牙语专业学生一学年课时的六分之一。

老师一般为中教,没有外教授课。与西班牙语专业课不同,二外课不细分为精读、泛读、视听说、写作课程等,而是笼统地进行教学,课型单一,语法的讲解往往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缺乏听力和口语的训练,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易感觉枯燥乏味,难以长时间地集中精力。由于二外课程课时少,在校内学生缺乏机会应用这门语言,在一年学习之后,学生在口语方面,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在书面语言中,由于词汇量贫乏,无法独立阅读西班牙语信息,最终达不到学习西班牙语的目的。

3.大班化教学

与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不同,第二外语一般都是大班授课,一个班50人左右,课堂上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这不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同时,因为学生数量多,教师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差别化教育。

二 提高二外西班牙语教学实用性教学的方法

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在大三或大四开设商务西班牙语或经贸西班牙语课程,此时学生的西班牙语基础已经打扎实,商务西班牙语课程旨在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扩充学生的经贸类专业词汇。但是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往往没有贸易或经贸知识基础,只学习贸易词汇则略显肤浅,在今后工作中难以独立开展贸易活动。相反,国贸专业或其他有经贸知识基础的学生则有专业优势,但他们缺乏语言基础,因此在二外课上必须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弥补他们在语言基础中的薄弱之处。考虑到目前高校二外专业的专业配备现状,增加学时,小班化教学是不可行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成为二外教学的重中之重。

1.注重英语在西班牙中的迁移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是指人们已掌握的知识在新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若先前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经验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则称为“正迁移”,相反,若产生抑制影响,则称为“负迁移”。如果教师的引导方式恰当,英语在西班牙语教学中应该能起正迁移的作用。

注重英语在西班牙中的迁移的原因有两点:(1)西班牙语和英语同属于印欧语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都不错,拥有第一外语的学习经验,以英语作为类比是快速掌握西班牙的捷径。(2)国贸专业的学生在今后从事贸易工作期间,将接触不同国家的客户,英语始终是国际通用语言,做到西班牙语和英语的融会贯通,既有利于英语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西班牙语的提高。

英语在西班牙语中的迁徙可以从两个基本方面进行:(1)词汇的迁移:西班牙语和英语的词缀和词根均十分形似。如以“mente”结尾的单词,均相当于英语中以“ly”结尾的副词,如“通常地”这个词在西班牙语中是“generalmente”,英语则是“generally”;以“dad”结尾的名词,相当于英语中以ty结尾的名词,如“大学”的西班牙语表达是“Universidad”,英语则是“university”。(2)语法的迁移:如西班牙语中的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均可以在英语的定语从句,宾语从句中找到类比。

2.结合选择二外西班牙语的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或旅游专业背景,在课堂中多使用交际法教学方法

交际法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由于第二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更重要的是要在具体场合中得体地运用语言。因此交际法的使用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语言不是存在于孤立的词语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连贯的语篇中,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境,进行语言的应用。在二外西班牙语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活动形式,把课堂交际活动与商务活动中的交际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言语交际活动来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首先,可以将课堂交际活动延伸到简单的外贸业务领域。如在专业学习中,教师设置的交际场景“购物”,学生一般选择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购买衣帽、食品、文具等场景。但是国贸专业的学生比以语言为专业的学生多具备国际贸易知识,教师应该将国际贸易中可能遇到的场景添加到语言教学中,如将“购物”场景拓宽到“商品采购”、“谈判进出口条件”,加入付款方式,货运条件,贸易术语,将贸易谈判场景简化成二外学生容易接受的场景,并穿插各种观点的表达方式,如我认为这个产品太贵了,我们不能接受报价――Creo que es demasiado caro. No podemos aceptar la cotización。教学经验表明,国贸专业的学生对语言应用到国贸专业领域十分感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不影响交际的错误能不纠正就不打断不纠正,尽量鼓励学生发挥言语交际活动的连贯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旅游专业学生,则应该多设置实用场景,如:订机票、预订宾馆、与旅客谈论日程安排等,让学生反复练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应对此类场景的熟知程度。

其次,针对大班化教学的现状,场景尽量设置小组表演模式,5~6名学生一组,组成一个公司,每人有不同的分工,分别扮演经理、采购员、秘书、报关员等职务,在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就是模拟的公司间进行贸易谈判。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有效地将国际贸易实务和西班牙语结合起来,在今后工作中若遇到类似的场景时,就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使用西班牙语与客户谈判。

3.选择贸易背景的文本作为延伸阅读材料

目前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多为文学性或叙述性文章,对于二外西班牙语在商务方面的实用性教学意义不大,教师必须截取目前贴近生活、贴近国际贸易和商务背景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可以是国外公司网站、国外经贸平台信息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贸易和旅游信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西班牙语资料查找能力,又通过大量的、生动的信息阅读,增加学生在商务方面的词汇量,提高了学生开展商务交往的能力。

4.注重西班牙语国家的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等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由于经贸活动与当地的文化习俗、贸易政策等密切相关,而二外西班牙语课注重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局限于语言教学,应该有意识地穿插西班牙语国家的国情介绍,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帮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较快地适应西班牙语国家客户的文化习惯和贸易方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关心西班牙语国家大事的习惯,可以每堂课课前请学生分享一则西班牙语国家的经贸新闻,从新闻中截取简单的经贸语句,使用翻译教学法,引导学生做中译西练习,既能使学生更加了解西班牙语国家国情,又能帮助学生学习难度适中的、实用的经贸西班牙语表达方式。

三 结束语

高校开设二外西班牙语课程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达到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的预期效果,教师必须既传授语言知识又结合商务经贸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情境交际练习。由于二外西班牙语的课时非常有限,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教学内容的时间,让课堂教学进行得有条不紊,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无疑是二外西班牙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重大挑战。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宗旨,更新教学理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积极采纳丰富多样的教学法,切实提高二外西班牙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零基础如何学心理学范文第7篇

随着近年学习理论的发展,教学活动的中心应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上这一观点被普遍认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自主性,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需求来管理学习的一种能力,不但指可以明确自己“学什么”、“怎样学”,也包括了“学习过程中怎样对自己进行评价”。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而作为成年人或接近成年的大学生也并不是一定就具有自主性。学生之间存在着自主性高低的差异,甚至可以说经历多年应试教育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大多在自主性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学”,“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计划”也不等同于“独自一人选择、决定、计划”。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利用周围的事物,甚至笔者认为,这种“从周围环境中发现分散的学习资源并加以利用”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早在1993年,日语教育家田中望便在其著作《日语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学习支援系统开发―》中指出,授课前所准备的课程设计仅仅只是“暂定的课程设计”,“授课中学生对自己的情况及需求的了解会不断加深,课程设计也必须随之不断地改善”。此外,随着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的加深,对学习目标的意识也会更加的明确,田中望认为这才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鼓励学习者要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管理的过程中来。

2 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2.1 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育并不只是在学校由教师进行的一种活动,而是贯穿于每个人的整个人生之中。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且急速地改变着学习和教育的形态,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吸收不断出现的新信息新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重要。学校教育也应顺应这一变化,培养有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

2.2 “因材施教”

学校里一般采用的都是集团教育的方式,一名教师引导数十名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在课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智力高低、思维方式、对所学项目的兴趣、信念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以“学习策略”的差别为例。现在,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一般是:(1)比较语言学习成功者和非成功者各自所采取的学习策略;(2)以成功者的经验来引导非成功者。这样的研究流程虽然是注意到了?W生的特性差别,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种“优秀的”方法,使学生以“学习成功者”为目标发生“同质化”转变。而实质上,学生的特质千差万别,张三所熟用的学习策略在李四的身上并不一定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学习过程是在学习者内部进行的,外人并不能轻松准确地观察到。因此,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才最为重要。怎样维持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更轻松地记住单词等等,教师可以成为方法的介绍者,但只有学生自己才知道哪种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应该怎样去选择和决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极为重要的。

2.3 外语学习、习得的个别性

近年认知主义的学习论中提到了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这种情境认知的理论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知识也不是某件事情或某种表征,而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以往的学习研究都是把学习与情境割裂开来进行观察的。但实际上学习发生的情境对学习结果有着不小的影响。

有一个名为 “街头数学(streetmathematics)”的心理学术语,说的是路边卖花儿童经常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学计算能力,但在学校中他们却不能如此自如地利用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就是说,情境对这些儿童的计算能力(至少表面上)产生了影响。

与数学一样,日语教育也会受到学习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狭义的学习环境,指的是进行学习的空间设计、教材和教员的配备、图书馆和电脑等信息采集的相关设施设备等和学习紧密相连的环境;而广义上的学习环境还包括了学习者相关的各种心理上的和社会性的环境等。这些众多繁杂的因素相互影响,使得他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变得非常困难,只有学生自己才有可能成为自己学习的最好的管理者。也就是说,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非常重要。

以上对学习者的自主性的重要性分为3点进行了阐述。既然 “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利用周围的事物,并且这种能力如此重要,那么与此相对应的,教师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中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3 重视“自主性”的日语教育中教师的职能

成人教育学家帕特丽夏克兰顿将教师的职能放在“教师决定型学习”、“自己决定型学习”和“相互决定型学习”三种模式下来阐述。“教师决定型学习”中,教师掌管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指示和指导。在“自己决定型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信息,鼓励和支持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记录。而在“相互决定型学习”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个人性的建议,或者以学习者团体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从“教师决定型学习”到“相互决定型学习”,教师对学生产生的直接影响一步步减弱。这种对成人教育中教师职能的区分,笔者认为也同样适用于本科日语教育。

本科日语专业作为零起点的一门学科,其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1)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2)尽量推行“自己决定型”或“相互决定型”的教育;(3)重视引导学生的意识变化和组织能力。

接下来以以上三点为目标,具体分析日语教育中教师的职能。

首先是(1)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这一目标的学习内容更偏重于以知识为中心而非技能或价值观等方面,一般为初级阶段的学习目标。此阶段推行“教师决定型”教学有快速、信息量大的优点。由于本科日语专业是零基础起步的课程,在学生尚无经验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需求,对学习计划进行改善,选择适当的教材等,都是相当重要的。

其次是(2)尽量推行“自己决定型”或“相互决定型”的教育。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渐适应之后,需要由最初的“教师决定型”向“自己决定型”或“相互决定型”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以支持、鼓励和促进。而在基础的技能学习方面,教师还是依然要起到“教授者”的作用。这一阶段教师一边传授知识,一边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渐渐由“传导知识”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过渡。过程中学生也许会产生“为什么不直接教给我”的疑问和不满,但是这也正是让学生发现自身所需,学会学习的过程,虽然对学生和教师双方都有更大的负担和压力,但却是必要的一环。

零基础如何学心理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政治过程公共预算民主法治利益之权威性分配

一政治过程通常被视为区别于政治制度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对政治或政府的行为、运转、程序及其与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性研究。

这种方法发端于本特利和杜鲁门,流行于行为主义政治学兴盛时期。它把政治生活看作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主张把政治过程当作政治分析的核心内容。政治过程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政治学,它为政治学家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1908年美国政治学家本特利出版了《政治的过程》一书,首次把政治过程当作政治分析的核心。杜鲁门在《政府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杜鲁门采用科学的、经验的分析方法代替了哲学的、定性的、规范的分析方法,用政治“实际是什么”的思路代替了政治“应该是什么”的思路,并通过大量的实证资料进行经验性讨论。在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经验性研究基础上,他将美国政治描绘为不同利益集团相互作用和讨价还价的结果①。阿尔蒙德等人合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更多地给予政治过程研究以方法论地位②。50年代后,“政治过程”成为政治分析中的重要概念,政治过程是由政治行为者在政治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的一系列互动行为构成。政治过程赖以运行的动力是权力,权力是实现团体和个人各种重大利益的最有效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政治过程就是为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权力斗争的各种形式,如立法、司法、行政、决策、暴力、命令、操纵、协商、鼓动、游说等政治活动,是政治过程的重要内容。

公共预算既有技术属性的一面,亦有政治属性的一面。公共预算的核心是利益之权威分配的政治过程。公共预算的特征主要有政治性、民主性、公共性、法治性。政治性主要表现为:公共预算由权力机关审批和制定,权力机关对预算行使控制职能。民主性主要表现在:公共预算活动以民主方式开展,国家权力机关能够通过民主表决控制公共预算。公共性主要体现为:公共预算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应成为公共预算的主要导向。法治性主要体现为:公共预算活动应纳入法治化轨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理财。公共预算的灵魂在于依法监督与控制行政权,立法机构通过民主方式将社会成员对公共财政活动的集体意愿上升为法律,使社会成员的意志得以约束、规范、监督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确保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符合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

现代公共预算①近两百年来在西方国家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主要有五种模式。

(1)分项排列预算(line-itembudgeting)是美国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预算管理模式。内战结束后,面对日益扩大的政府职能和公共事务,政府与议会无法再将预算当作反映资金流向的“一般性陈述”,而是注重将预算视作一种资金管理手段,将资金管理与项目联系起来,以保证支出优先顺序,确定能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这种管理模式以预算支出的若干特定目标为核心,采用分项排列的方法依次列出特定目标的预算资金,由拨款机构加以拨付。

(2)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有国家提出并采用规划-计划-预算模式(PPB)。它以计划为中心,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把目标规划、计划制订与预算编制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旨在增进政府预算执行效果的“方案导向型”预算管理模式。规划-计划-预算模式强调预算与政府的五年或长期计划联系,客观上强化了行政首长的预算权。

(3)上个世纪70年代初,美国各级政府开始将原属于私人部门的目标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预算管理模式。目标管理预算模式注重预算项目执行的效率,为行政权力更好地控制预算做了一种策略尝试。

(4)1975年,美国行政管理与预算局要求所有机构必须提交机构目标及其财政年度预算。零基预算一反公共预算上的“渐进主义”传统,不按上年度的“渐进增量”来考虑预算,而是对每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及工作量重新进行全面审核,然后再确定各部门的支出预算。

(5)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绩效预算模式形成,这是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方式,绩效预算既考核公共资金使用的最终效果,又考核为取得预期效果所开展的工作活动,从而把预算支出和结果有机联系在一起。绩效预算有三个特点:一是绩效评估的精确化;二是考核目标管理者成为绩效责任人;三是把预算当作改善业绩的手段。绩效预算模式作为当代西方国家“再造政府”运动的重要配套措施,不断得以推广。

公共预算构成政治过程的首要环节,是政府职能实现的前提,这是因为任何政府公共职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的物质支持。公共财政和公共预算与政府职能紧密联系,政府职能决定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的实施范畴,而公共财政和公共预算构成政府履行“管理—服务”职能的物质基础,构成政府职能流程的首要环节。公共财政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作为国家财政核心的公共预算是政府为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筹集、分配与监督预算资金的管理活动。公共预算贯穿于政府活动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共需求不断上升,政府公共职能日益受到重视。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依托于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由此构成了政府管理的首要环节,“从公共政策角度看,公共预算和支出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从组织管理绩效的角度看,公共财政则是控制成本、衡量绩效的主要依据;从公共利益角度看,公共财政就是促使社会财富的分配趋于合理,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从公共事务管理角度看,公共财政既是公共问题解决的前提,又是公共事务管理的结果”②。

公共预算既然是政治过程的首要环节,那么如何实现公共预算效益最大化?我们以美国政府的预算程序为例,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程序经过四个阶段,即:(1)预算编制阶段;(2)预算审批阶段;(3)预算执行阶段;(4)预算审计阶段。由此可见,公共预算是国家行政机构、国家立法机构、国家检察机构相互作用、相互监督的政治过程。由于世界各国政治体制存在差异,公共预算政治过程的内涵必然存在差别,但在如何提高公共预算的效益方面,美国公共预算体制对我国预算体制改革有所启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行新绩效预算管理,以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我国从2000年起推行部门预算改革,但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始终没能很好地建立。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加强预算管理,提高支出效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预算体系?新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为中央财政管理部门重视,并进行了一些零星的绩效预算管理实验,如广东的绩效预算改革、江苏的公民参与预算试点等。目前我国公共预算管理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重编制轻管理、重决算轻预算、重短期轻长期、重预算内轻预算外、重控制轻绩效等问题,与法治化公共预算体系的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改革势在必行。

二公共预算与民主、法治密不可分。现代国家的公共财政、公共预算一定是民主和法治的过程。“由经济学家主导的公共预算研究一般将公共预算看成一个纯粹的技术过程,而忽视了公共预算在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从而不能认识中国公共预算的本质”③。中外公共预算制度发展的历史表明:公共财政和公共预算与民主法治相互依托,“公共性”实现离不开“民主性”,民主性一是体现为资源配置过程的民主性,二是体现为资源配置领域的公共服务性。从比较视野来看,西方国家把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视为议会监督行政机关的重要手段。在西方议会民主国家,预算草案必须得到议会的通过才能执行。公共预算背后体现着委托关系,委托人和人共同认可契约来确定各自的权利和责任。预算是由政府部门编制并执行,但预算资金属于国家和人民所有,政府是在全社会公众理财。政府预算背后体现着国民与政府之间就政府的活动范畴与方式所形成的委托关系,政府承担着一种公共受托责任,向社会提供制度、秩序、物品和劳务等公共产品,因此,政府预算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接受社会民主监督。可见,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体制既为政府职能履行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构成政府行为的民主约束和法治规范。政府行为是否超越了公共财政和公共预算的范围,成为监督和控制政府行为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我们看到,尽管公共预算是公共性的内在要求,但现行财政与预算机制距离民主化、法治化、公共服务导向的体制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中国政府管理中面临的诸多难题,诸如权力腐败,公款消费等,皆与公共财政和公共预算体制不完善存在着联系,因此,建立法治化的公共财政体制,不仅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体制建设的核心命题。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为适应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需求,一些地方政府率先展开了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的制度创新,典型案例有浙江省温岭市的创新。该市通过“民主恳谈会”的形式,将公众意见与政府决策对接,将“民主恳谈”制度引入政府预算编制。通过这种方式,政府治理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多方参与的民主的过程。

由此可见,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本质上是由政府组织、民众广泛参与的公共选择过程,公共选择意味着在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的制定与运行过程中,存在有效的决策参与和决策监督机制。政府财政政策制定与执行应具有公开性,公民能够充分了解有关信息,通过民主程序,使公民意愿得到表达与整合。公共预算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人民权力的受托者和委托权力的执行者,应按照公共利益进行财政活动,切实保障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政府预算发展过程来看,预算制度、预算管理模式的每一次进步都极大地促进了政府管理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完善并促进了现代民主制度发展“,公共预算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它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①。

公共预算核心是权力主导的利益之政治分配,因而本质属性不是技术属性,而是政治属性。公共预算制度运行过程,本质上是社会结构变迁中不同政治利益主体围绕着权力,通过策略博弈进行公共选择的过程。各政治主体皆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方案,但政府所能拥有的财政资源通常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政治要求。在财政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财政预算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进而转化为政治冲突,“预算过程充满了公共政策方面的权力斗争。预算的制定过程是政治权力发挥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以预算代替政治权力的过程”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