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第1篇

分析岩土工程专业实际教学过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当前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岩土工程专业面向工程应用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考虑本科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亟需提高的要求,阐述了目前岩土工程实际教学中需要提请专业教师注意的几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实验性、实践性和实战性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为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岩土工程高素质人才服务,以期满足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和时代性需求。

关键词:

岩土工程专业;实验性;实践性;实战性;教学改革

一、引言

如今,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明显的改变,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中国高等教育也正处在变革之中,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影响下,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的有限学习空间,使得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分析当前岩土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化实验性、实践性与实战性教学改革,构建适合就业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综合型素质教学体系与模式,是所有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当前岩土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管理松散、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激情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偏弱,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基本概念的实验性教学日益淡化。岩土工程学科很多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重要公式都是基于试验规律的发现上升为统一的定律与定理,如果不重视基本物理模型试验了解岩土工程的一些基本属性,很难做到理解性的熟悉与掌握。一直以来,国内的高等教育在感性引领与客观认知上倾注的投入严重不足,表现为实验教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不够甚至没有、相应配套经费的投入偏少甚至缺失、教学质量管理的松懈甚至淡化[1]。再加上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一线青年教师特别是实验课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很难提高教学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懈怠心理也被突出地放大,对岩土工程的基本概念模棱两可、对学科专业的前景认知难以把握、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要求缺乏信心等。

2.观摩实习等实践性教学逐渐压缩。亲临现场的认识实习、参与工程的生产实习是岩土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提升专业理解、增进行业认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工程建设的实效性,实习基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定实习基地,这类基地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不变的,几乎每届学生都可以前往参观学习,主要用于基础性实习教学;另一类是临时(动态)实习基地,这类基地是在实习准备阶段联系的,教学内容随工程建设本身而变化,而且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度而变化,主要针对某一单项工程的实践教学[2]。由于野外实习时间安排相对集中且短暂,再加上路途与安全等问题的考虑,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全面仔细地观察到项目施工现场的情况及细节,而且学校管理人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实际过程有效的监控,实习基地的偏少和时间的压缩,必然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各类工程项目,学生的见识也得不到有效扩展。

3.处理问题等实战性教学严重缺失。普通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对教科书中理论知识的反复考查,在了解最新学科领域和相关科技文献方面微乎其微。因此,当学生进入高校开始接触应用型基础科学研究时,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科研能力基础较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要培养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只能从最初步和最简单的工作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一滴地积累。恰巧,我们的大学课程开始又是以最基础理论课开始,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又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种种不足,导致学生的第一认识本身存在很多的疑惑,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相互之间的衔接被割裂。如参与科学研究时,研究的科学问题在哪里,什么是工程人员必须要把控的,研究出来的规律、结论等成果对现实有如何的指导意义,这些都是需要让学生去了解的,当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的学生往往脑海里是一片空白。

三、提出一些拟改革措施意见

基于目前普通高校中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及在教学科研中不断总结,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思考。

1.基本概念、理论的网格节点化教育教学。与传统的结构、材料、力学等学科不同,岩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复杂体系学科,研究的对象如土、岩石本身的物理、化学与力学特性等就很多元,且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像房建、交通、港航、机场等实际工程中都有所运用。要让本科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运用技能和具备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其本身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古树千年幼成苗。我们岩土工程领域有很多杰出的大师,没有一位不是对岩土工程专业学科基本概念高度重视,往往在谈论浩大工程问题的时候,都是从一个小小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正所谓大海无边百川融,只要把基本的理解问题解决了,就能找到关键的科学问题,大事就成功了一半。可见,日常教学中对基本概念的把握和吃透非常重要,从专业基础课程(如土力学、基础工程)开始,就把概念的由来给学生解释清楚,如讲解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黏土中的双电离层等要准备一些教学道具模型,演示给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再如讲到土的密度、含水率、饱和度等抽象概念时,演示给学生看土的状态与实物的对比定义过程。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以学生接触一种新鲜事物的角度接收过程来进行课堂的组织。把基本的概念、理论作为整张铺开的网中的一个个节点来编织,形成一套认识、理解与掌握的全备知识接收过程的换位思考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普及开来,配合以规律性的强化记忆、重点性的理解和针对性的训练,学好一门课程。

2.实验操作、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具体细则化流程操作。新世纪,高等学校学生中的主流群体基本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个人经历只是简单地从家庭到学校,学习过程也仅限于从课堂到书本,缺乏生活历练,动手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学生的主动性和接收知识欲望也不强。同时,有的实践性教学从属于理论课,甚至是分开教学,实验过程中往往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学生只需完成整个实践过程的某几个步骤,缺乏全局的统筹和重点的把握。教学大纲中对实践性教学本身已经作了明确的课时、内容与目标要求,如果按照专业建设去执行,理应达到较好的效果。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差,毕业以后到了工作岗位角色适应能力不足。通过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的操作管理过程中虽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如实践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偏少、师生比例过高、仪器设备陈旧等条件限制,但最关键的还是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不到位,落实过程中缺失具体细则化的流程操作。举例说明,对于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两种考核,一般高校都是让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实习单位以章盖戳等证明,考核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思考,可以通过项目考核的形式来完成对实习过程与效果的鉴定,并以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打分,同时兼顾接收单位的日常考核与实习评价三者结合以达到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填补管理上的作假漏洞。这样学生有驱动力去执行实践课程的要求,并且得到的结果也能令人信服。

3.针对性研究课题的独立训练与团队协作。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岩土工程学科的特点,要让学生进入实战化的针对性课题训练。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不足,学生在进入高校开始课题训练时的科研能力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在基础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开始积极的引导,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工程活动相结合,专业教师和课辅老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教学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的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思考,需要建立针对性研究课题的独立训练与团队协作的方式,充分利用一些公开或个人的师资资源,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团队,既要明确具体的负责任务,又要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合作。例如:学校或学院可以设立一些学生创新科技项目基金,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以第一负责人或项目参与人的身份承担一些实践科研类的课题;或者,有明确研究课题或经费充足的教师吸收本科学生参加自己科研团队,分配学生协助查阅相关文献,参与进行相关试验工作;另外,给予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帮组学生自主地发现或理解一些科学问题,自主设计一些科学试验方案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教导学生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与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生产性的横向课题,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项目活动中,加强了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四、结语

新时代下,对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高等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性工作,如何加强岩土工程专业实验性、实践性和实战性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其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能力,是我们基础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对岩土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的一些改革,必须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有效性求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新时期岩土工程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作者:吕伟华 张永兴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德育内涵;课堂实效;特色

作者简介魏 彤?穴1968-?雪,男,福建省龙岩第三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张 斌1968-,男,福建省龙岩第三中学办公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福建龙岩 364012)

奇迈山下,桃李芬芳;辛勤耕耘,瀚墨飘香。龙岩第三中学地处前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的故乡福建省龙岩市东肖镇,创办于1941年,1998年通过省三级达标校验收,成为省级重点中学,2012年挂名“龙岩学院附属中学”。长期以来,有着悠久历史的龙岩三中,始终伴随时代前进步伐,始终贯彻“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根植于革命老区的红土书香建设,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李松波、邹景忠、张晨曦等专家学者,第五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特别奖获得者张仁强先生,以及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志南等优秀校友。

一代代三中人沐浴红色文化,传承光辉历史,秉承老区精神、华侨精神和“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的校训精神及“以人为本,责任育人,创建幸福校园”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负重拼搏、务实创新”的三中精神。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四大特色办学工程:一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彰显“老区文化”一大特色;二是实施办学理念实践工程,突出“责任育人”一大主题;三是实施德育内涵建设工程,呈现“创新途径”一大亮点;四是实施课堂实效改革工程,构建“课堂三导教学”一大品牌。先后荣获了省先进教工之家、省绿色学校、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示范图书馆、市文明学校、市素质教育先进校、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红土书香工程,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内涵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着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彰显“老区、侨区文化”一大特色

龙岩三中注重老区、侨区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现代文化的吸纳与整合,努力建设既能突现老区、侨区文化主题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校文化。学校以“依托老区、侨区文化特色,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为思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中正确导向、鼓舞激励、规范管理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办学理念,优化育人环境,深化学校内涵。

(一)依托教育基地优势,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龙岩三中充分利用后田暴动馆、邓子恢纪念馆、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纪念馆、东肖革命纪念碑、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等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做到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如2008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后田暴动80周年纪念大会”和“邓子恢”的开拍仪式,2010年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视剧《邓子恢》,2013年举办“纪念后田暴动85周年”文艺汇演,每年清明组织新团员到东肖革命纪念碑举行入团宣誓和扫墓活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提升思想教育内涵

龙岩三中充分利用老区红色资源优势,秉承革命老区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提升文化品位、营造育人氛围”为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到烈士纪念碑扫墓,开展“老区文明好学生”主题班会活动,“青春献祖国,永远跟党走”诗朗诵比赛,以及主题演讲、知识竞赛、诗朗诵比赛、文艺演出等“红色之旅”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竞赛活动;结合老区特色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在班级开展“感动就在你我身边”活动;在学校开展“文明教育”、“责任教育”主题活动;在家庭开展“感恩父母”活动;在社会开展“我是青年志愿者”活动,提升思想教育内涵,创造校园文化特色。

(三)依托老区文化优势,营造红土书香氛围

龙岩三中结合东肖镇打造“生态新城、文化新区”的发展定位,开发校本课程《文化大镇东肖镇》,从老区文化、华侨文化、旅游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乡土文化六个方面体现东肖镇独特的文化优势,打造龙岩三中校本课程特色。学校还深入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讲座、演讲、征文、校园读书月等形式,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营造红土书香氛围。学校每年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举办文艺汇演、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师生书画展、学生手抄报比赛、学生篮球赛及班级文化设计大赛等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师生热爱祖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2011年校文艺队舞蹈《迷途》获龙岩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二等奖。

(四)依托侨区人文优势,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龙岩市东肖镇华侨人数众多,海外分布广泛,历史底蕴深厚,侨胞坚忍不拔的自强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忠心爱国的民族精神,积淀成“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激励着广大师生思源致远,凝心聚力,奋发有为。2011年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墙”,内容突出“校史校情”、“侨乡侨情”、“英烈英魂”,突显了悠久的“老区”、“侨区”文化内涵。学校还通过建设华侨文化长廊,介绍华侨爱乡爱校、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弘扬独特的侨乡文化。2008年学校隆重举行旅居新加坡华侨苏育华女士捐建的“怀乡思亲体育馆”落成典礼,侨胞不忘桑梓的朴素本质及热心公益的无私精神使广大师生深受感动。

二、全力实施办学理念工程,突出“责任育人”一大主题

提升学校责任力,增强教师责任感,培树学生责任心,构建责任育人平台,是学校依据校史、校情确立的“以人为本,责任育人,构建幸福校园”办学理念主题。通过主题活动,落实“责任育人”,做到五个结合:一是跟“课堂三导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课堂改革取得新成效;二是跟平安建设相结合,促进综治工作迈上新台阶;三是跟思想教育相结合,促进德育工作实现新跨越;四是跟规范办学行为相结合,促进行风建设取得新突破;五是跟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营造“红土书香”新氛围。目前,学校涌现了许多“责任育人”先进典型:如福建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林尖钢;福建省优秀教师林奇芬、陈友萍;龙岩市先进教师陈晓霞;龙岩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支教先进教师廖蓉丽等。

(一)以古为鉴,提升学校责任力

责任力就是能够承担责任的能力,责任力就是竞争力、发展力和执行力。学校以“为学生和教师服务、让家长和社会满意”为准则,建设学校责任管理平台,构建责任育人管理制度,营造责任育人工作氛围,努力打造一支能够担当起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以德为魂,增强教师责任感

教师是“责任育人”的引领者,讲责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学校要求教师要树立“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岗位责任,树立“平安校园、和谐教育”的社会责任,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国家责任,本着对教育质量负责、对学生成长负责的思想,树立“我的课堂我负责”的责任教学观念,做忠诚教育事业的践行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

(三)以人为本,培树学生责任心

学生是“责任育人”的实践者,培树学生学习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是教育的职责。学校负责任的管理,老师负责任的教学,都是为了培养有责任心的学生,要让学生树立对社会、对集体、对学习、对家人的责任心,成为“责任育人”的主体,成为“责任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课堂渗透、日常细节、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家校联系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形成相应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四)以法为教,构建责任育人平台

龙岩三中的“责任育人”工作还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以创建和谐社会为己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责任育人”平台,探索新型思想教育模式,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大力实施德育内涵建设,呈现“创新途径”一大亮点

龙岩三中依托老区优势,拓展德育途径,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利用教育基地开展思想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把育才和育人结合,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品味,提升德育工作内涵,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呈现德育工作亮点。

(一)丰富德育内容,结合思想道德建设

龙岩三中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开展“学习道德模范,塑造高尚人格”宣传教育活动,以师德报告会、座谈会、团日活动、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弘扬道德模范的高尚品格和先进事迹;通过开展“学道德模范,做勤学标兵”奋发成才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学习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刻苦读书,争做勤学苦读的模范;通过开展“学道德模范,树文明新风”为主题,开展“我最喜爱的教师”、“教学之星”、“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等评比。

(二)优化德育形式,结合青年志愿者活动

龙岩三中通过组建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龙岩市福利院、东肖镇“夕阳红”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成立学校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社区环境及校园整治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在三月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活动月的形式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文明风尚,提高文明素质。学校通过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三)拓宽德育领域,结合平安校园建设

龙岩三中以“首见责任制”形成综治工作管理体制,构建一个基本、二个基础、三全管理模式。一个基本:安全教育;二个基础: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三全管理:教师、家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育人的管理模式。学校利用校会、升旗仪式、年段会、班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重视交通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工作,为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突发事件的水平,学校制定各类安全预案,每学期进行了一次安全疏散的演练,举行一次消防知识的讲座。学校安全工作形成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联系的工作格局。

(四)区分德育对象,结合特殊生帮扶

龙岩三中深入开展爱心帮困活动,通过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形式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进行帮扶,学校还积极参与乡镇文明共建及与特困家庭结对帮扶等公益活动,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工作;重抓特殊生转化工作,建立班级帮教小组,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帮教活动,做到关心爱护不歧视,教育帮教不放松,定期召开特殊生座谈会,通过谈心、家访提高特殊生转化水平。

(五)更新德育手段,结合行为规范管理

龙岩三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文明育人,做师德楷模;文明做人,当品德标兵”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习惯教育月”活动,进行“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宿舍”评比,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学校,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每周定期举行升旗仪式,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注重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每日对学生行为规范进行检查,并进行评比公布,对先进班级予以表扬。

(六)注重德育疏导,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龙岩三中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研究和运作,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校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配有专职专业教师,定期开展学生和教师心理辅导,定期出版心理健康教育专刊《心灵之约》,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和谐的精神环境。

四、奋力推进课堂实效改革,构建“课堂三导教学”一大品牌

为优化教师队伍,龙岩三中以教研带培训,以培训促管理,围绕“一个目标、两个推进、四项重点任务”创新教科研工作,实现“研、培、教、管”一体化校本教研模式。一个目标:提高课堂实效;两个推进:一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用课改精神引领校本教研;二是推进“课堂三导教学”研究,用课堂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四项重点任务:把教学质量抓实,把校本教研做亮,把常规管理抓严,把教师队伍带好。几年来学校老师承担了国家级课题项目8个,省级课题项目3个,市级、区级50多个,获得了龙岩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新罗区校本教研先进学校。谢丽请、苎莹老师获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钟晓英老师获龙岩市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黄子健老师的“课堂三导教学”示范课《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获得福建省地理教学录像课特等奖。2010年12月全国课堂实效改革工作会议在龙岩三中召开,取得圆满成功,张毅枫等14位教师被评为“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优秀教师。2011年6月“课堂三导教学”改革实验立项为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

(一)“研”字上谋活力,做亮校本教研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和“主动建构,掌握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学校通过创建平台,组织活动,建章立制,做好研究工作:一是采取周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智慧编写优质高效的“导学案”,促使教师自觉参与教研活动;二是开展教研活动月,安排骨干教师开示范课,通过评课的形式,对“导学案”的编写、课堂互动、精讲内容、作业检测、掌握程度等进行分析,指出优劣,提升能力;三是进行课题成果总结,对教师的优秀论文和导学案进行汇编,供教师学习参考。

(二)“培”字上求创新,深化教师培训

课堂实效改革,重在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了让教师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学校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培训工作:一是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级培训;二是深入开展校本培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改革意识。在培训工作中,学校对参训教师进行摸底造册,建立数据库,做到“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通过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深刻体会到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是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尝试和新的探索。

(三)“教”字上创特色,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努力做到“五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动力。教师利用“导学案”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向学生具体呈现并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选准教学切入点;二是优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引导、点拨学生探究新知;三是优化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对“导学、导疑、导练”三个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启发互动、精讲释疑;四是优化教学形式,整合教学技术。学校实现每个班级配备“班班通”系统工程,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实效改革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五是优化课堂练习落实基础知识。做到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反馈提高当堂训练的质量达到高效的练习效果。

(四)“管”字上下功夫,狠抓常规管理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实践教学;科研课题;创新课题;专业认识实习;生产+毕业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0;QTU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2704

一、岩土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岩土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培养岩土方向施工、设计、管理及研究性人才为目标。随着岩土行业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

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成为岩土工程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

岩土工程专业教学主要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

知识的传授,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自由度比较大,讲课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时间较少。因此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创新能力也难以提高[1]。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完善和补充,是巩固理论知识和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岩土工程专业人员具有重要作用[2]。目前,各高校岩土工程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3]。随着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提高了对毕业生的要求,毕业生仅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还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协作能力等。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结合专业特点,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高素质岩土工程专业人才。本文就此实践教学作一总结和归纳,供同行参考。

二、多渠道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除开展传统的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外,经多年的实践探索,还创新推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自主申报创新课题、集中式的专业认识实习和分散型的生产+毕业实习等。

(一)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目前,在岩土工程系,部分教师开始尝试组建由导师、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的科学研究小组,以教师在研课题为依托,形成研究梯队,产、学、研相结合,引导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通过1~2年的时间,完成部分试验研究工作,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笔者主持的课题为例,在研究岩溶区桩基的问题中,有两个内容由本科生完成:一是基岩材料的模拟;二是溶洞的浇筑。在基岩材料的模拟中,学生通过与导师及硕士生交流,了解岩溶的形成和材料性质,然后自己选择、购置不同的材料,进行室内模拟基岩材料的试验。通过多次尝试和改进,最终得到了理想的基岩模拟材料(如图1)。在溶洞浇筑中,有学生首先想到利用PVC管筑模,试验后发现,PVC管模不易取出,试验失败;而后选择泡沫铸模,试验效果较好,但造价高;最后学生想到了用石膏铸模,通过多次配比调整,石膏铸模不仅经济,而且试验效果好(如图2、图3)。通过该试验,充分发挥了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试验中学生把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申报创新性课题

目前学校每年资助一部分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RIP),该项目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岩土工程专业学生申报的SRIP项目,主要涉及地质、岩土、材料、环境、生活等多方面的课题,历时一个多月,主要有主题讨论、内容设计、中期核查、最终审查、答辩等几个阶段。答辩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由答辩人阐述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其次是专业教师对其项目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在答辩过程中,答辩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自制的PPT阐述自己所研究课题的意义和现实背景,并详细介绍采取的手段及创新点。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从答辩教师那里获得新的知识和宝贵的建议,而且答辩教师也可以从有独特创新的学生研究项目中得到启迪。答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战性的平台,既训练了科研能力,同时也全面展示自己的智慧、风度和口才。通过申报SRIP项目,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查阅文献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及科研写作能力,为将来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集中式专业认识实习

岩土工程专业认识实习于大二期末开始,这个时间,学生刚好学完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尚未接触专业课,对专业课教师也不熟。因此,专业认识实习有利于学生了解

专业教师及

将来从事的行业。专业认识实习由系部教师组织,一般选择在建项目多、建设类型全的城市统一实习。认识实习的流程为:实习分组,明确各小组实习时间及任务安排;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期间的纪律;选择参观代表性工地,教师和技术员现场讲学;进入施工现场项目部,观看施工视频和查阅设计图纸;与项目管理及施工人T座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整理记录和总结,撰写实习报告[3]。

按岩土工程专业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分组,按教师、学生人数1∶15的比例配备教师,便于教师现场管理。在施工现场,教师应及时给学生讲解具有特色及重要的施工过程,同时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当场及时答疑[4]。实习的内容主要有建筑基坑支护及开挖施工、桩基施工、城市地下轨道施工、地下结构工程施工等。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情况,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素质,了解今后的工作环境,增加对将来从事职业岗位的初步认识。

(四)分散型生产+毕业实习

岩土工程专业生产+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期末,为期15周。此时学生刚好学完部分专业课,对专业课教师也较为熟悉,能与教师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交流。生产+毕业实习主要流程:为学生分组、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场地、学生外出实习并做好实习记录、教师和学生及工地责任人保持密切联系、认真准备答辩PPT、集中答辩[5]。大部分学生由指导教师安排实习单位,少部分自主性强、沟通能力好的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小组以2~3人为佳,保证教师能与学生及时联系。

实习结束后根据61份调查问卷显示:41人由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占67.21%;20人由个人联系,占32.79%。从事隧道工程实习的7人,占11.47%;从事房建工程实习的16人,占26.23%;从事道路工程实习的6人,占9.84%;从事勘察及其他土木工程实习的32人,占52.46%。

为保证实习期间学生的人身安全,给每位学生购买了实习保险。同时为了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教师电话抽查了30%的实习学生,总体状况良好。实习单位反映学生能吃苦耐劳,但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比如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有待加强[6]。

生产+毕业实习结束后,采用综合评定模式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其中实习报告评定成绩占70%,答辩成绩占30%。通过实习,学生对土木工程行业的运作模式、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各方的关系及工作内容有了初步认识,

对协调社会人际关系有了切身体会,基本学会了PPT制作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施工安全和施工安排有了更深的体会。从实习答辩情况来看,学生基本能应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部分学生现场毕业实习如图4-6。

三、结语

通过上述多渠道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应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协作能力等,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岩土工程专业多渠道实践教学实施难度小,可操作性强,能使学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几年的就业信息统计,学校

岩土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年均在95%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叶青, 李明.高校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对比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 25(1): 61-65.

[2]李培根, 许晓东, 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3): 1-6.

[3]孙 楠, 刘 东, 汪志君.土木工程专业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 2009,18(3):108-111.

[4]安永林,贺建清,钟新谷,阳生权,陈伟.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地下方向认识实习的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8):103-105.

[5]聂忆华,钟新谷.土木工程专业综合实`模式实施情况调查与效果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0): 74-75.

[6]安永林,贺建清,钟新谷.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改革[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7(12): 83-84.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第4篇

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课程特点,笔者从改革教材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并举,加强实践环节创新思维训练,培养科学研究方法,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综合考核等来实现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在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课程知识,多方面分析工程地质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思维习惯,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程教学;启发式教育;工程地质

中图分类号:TU42;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4804

创新是指运用已知的各种信息和物质条件,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的活动。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高级表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多年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一、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一)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不能没有创新。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未来。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柱和基础,高等教育则是创新人才主要培养途径。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基本技能培养、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且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正由知识型或学术型向创新型人才转变,目的是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中南大W作为国家985高校,担负着创建一流大学任务,对大学生培养水平有更高的质量要求,其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是课程的要求

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包括很多方面,其中课程教育是主要方式,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基础,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播学科知识,而且要向学生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即“授人以渔”[1]。

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创新性内容与方法,教学不是一种机械行为,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带着某种抗拒情绪,考试前突击复习,学习目的仅仅为了获取该门课程的学分[2]。

工程地质这门课程的特点也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工程地质课程主要内容是研究工程地质条件,而工程地质条件具有地域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等特点[3],因此,任何一项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都有唯一性,很难照搬已有工程模式或经验,而需要地质工程师和土木工程师创造性运用工程地质、土木工程理论方法和经验,灵活处理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问题。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研究

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常见地质作用的观测和描述能力、地质图的阅读能力、常见矿物岩石的鉴定能力、常见地质灾害形成和防灾减灾的分析能力,并能运用岩土力学原理分析地质作用形成机制,了解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加强实践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在学生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课程知识多方面分析工程地质问题,不墨守成规,培养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思维习惯,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目的。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

(1)明确上课所用教材只是主要参考书。任课教师吸取国内外各种教材之精华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组织讲稿。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学好工程地质这门课,还需要参考其他书籍、相关期刊杂志和网站。只有博览群书,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才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产生新思想,否则,只是空想和妄想。

(2)以地质作用为主线串联课程主要内容,引申出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的作用、地质灾害等,这些都是各种内外力作用结果,也是地质条件评价的内容。课程内容就是工程地质条件各个方面,也是学生在后续有关课程设计和将来从事土木工程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内容。

(3)课程内容紧扣地质与工程。讲课思路:地质名词或现象成因(地质作用机理)结果或特征(性质)地质问题工程措施。在讲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4]。

(4)把一些学科的进展放在每一章节后面。在讲完相关内容后,告诉学生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留给大家思考。让学生对本课程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开阔视野,增加求知欲,为成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动力。

(5)能够在实践中完成的,上课时一句带过。如罗盘使用方法,常见岩石矿物特征,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费很大的力气,学生也不一定明白,在实验室拿着罗盘和岩石矿物标本,稍微讲一下就很容易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

工程地质这门课涉及地质学领域的许多学科,如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及地质制图学、地史学、地貌学和灾害地质学等。这些内容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讲,都是比较陌生的内容,缺少学习上的连续,在上课时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学习。学习兴趣的缺失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勇气”,更谈不上创新思考能力。只有对本课程知识全面掌握,才能开拓新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得出新的结论。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动力的基础。如何把工程地质知识向学生娓娓道来,使学生轻松理解并且饶有兴趣地听下去成了很多教育工作者探讨和实践的课题[5]。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有较好的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既定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理解、思考和想象,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新的思想。

采用授课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创新精神。在讨论和提问过程中,建立师生的平等关系,学生和教师随时可以讨论甚至是争论。在向学生提问时,同一个问题,可由不同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点评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以及原因。教师提问时更多结合大家耳熟能详的问题,如讲到岩石时,结合建筑材料课程,提出“哪些岩石能作为水泥材料来源”的问题。在上课时,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已有的观点、结论、理论提出怀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摒弃将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等同于胡思乱想的陈旧观念[3]。问题的提出、分析及解决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领悟和钻研能力,教师也可从学生身上学到一些独特的思路或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布置一定难度的课外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完成作业在课堂之外就必需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需要对检索资料进行筛选、对比分析,钻研有关问题最终获取有用的信息。如布置工程地质条件对长沙地铁建设影响的作业题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基本上知道了长沙地区地质情况,对岩溶、断层破碎带、软土等不利地质条件,提出了应采取的工程措施。

(三)多种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并结合传统的模型、黑板板书等。

上课前将课程信息发到网络交流群,包括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习题和参考书等,推荐有关地质网站及热门论坛,与学生在论坛中实时交流。

把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体文件,经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的互动,提高了课堂授课效果。多媒体中的动画或录像能直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将教材中抽象、静态、枯燥的概念,以具体、动态、生动的方式呈现,学生受到启迪,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5]。如岩浆岩形成的动画演示,由于地壳运动,在地下形成局部应力集中,当某处地下周围岩层所受应力超过本身强度时,原来完整的岩层发生破裂,形成薄弱带,原来与周围岩层处于平衡状态的地下深处岩浆则沿薄弱带上升到地表,发生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火山喷发,上升到地表下则发生侵入,不管是侵入还是喷发,原来在地下深处的熔融状态岩浆凝结形成固态的岩浆岩。通过栩栩如生的动画,学生掌握了岩浆岩形成过程。合适的图片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图片包括各种地质现象照片和图示。一些地质概念如果不配以照片,学生很难理解,如河流阶地,通过典型的照片,可加深学生印象。图示将复杂的地质概念简单化、条理化、直观化和形象化[6],如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图,清晰显示三类岩石各自形成条件和相互转化关系,变抽象的讲解为直观、形象的图、画,把灌输变为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工程地质概念以工程案例为依托,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地质学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通过典型案例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学生通过案例能有所领悟,举一反三[7]。通过案例的启发式引导,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自觉参与问题的判断、分析和解决过程,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思考与讨论,得出个人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实践过程中创新思想培养

工程地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想。

室内实验主要是观察常见矿物和岩石。实验时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教会他们如何观察,启发学生如何从相似的特征中找出每一种矿物或岩石特有的细微特征。从这些细微之处,联想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形成条件和成份的差别,以及不同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野外实习。在每个观测点,首先让学生观察思考,阐述该观测点是何种地质现象,怎样形成的,与工程有什么关系等,其他学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并阐述理由,最后由教师作总结。

(五)培养科学研究方法

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教育者的责任。

教师通过积极参加科研活动,获得最先进的学科知识和科研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思路开阔,站在新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取舍,丰富教学内容,将复杂的地质概念表述得简明易懂[8],教学中会自然地用科研所必要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启迪[9]。

讲课中通过讲述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取结论的认识过程,特别是走弯路的过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1]。从科研成果来讲解地质概念,不但易于

学生理解,教师自己也能挥洒自如。

学有余力、有创新潜质和意愿的学生可申请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鼓励和帮助他们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和创业基金项目,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实践平台。

(六)综合考核与评价

考核方式摒弃过去期终考试的传统形式,而把考试融于教学过程中,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如读书报告、课堂讨论、答辩、小论文和实验报告等。课堂讨论和课后小论文增加了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调查专业;野外地质实训;教学质量;

1 野外地质实训的重要性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具有强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野外地质实训作为专业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不仅对课堂理论知识起到检验、巩固、延伸的作用,更加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1.1 野外地质实训是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重要教学任务

根据教学安排,野外地质实训是在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课之后,进行的一次野外综合实习。专业课教学模式以“单科学习、实习,分阶段进行”为特征,不同课程很难搭配结合、融会贯通。而野外地质实训是在学习全部专业课之后,在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实习,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结合、协同互补,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

1.2 野外地质实训的作用和意义

1.2.1 野外地质实训是最重要的教学课堂

地质专业理论课程大多比较抽象、概念性强、难于理解,这就需要学生亲自走向野外,在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中寻找书本里相关地质概念的理论原型,从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专业概念更加形象具体。

1.2.2 野外地质实训训练学生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学生学习地质专业知识无非是在工作中使用,真正的地质工作离不开野外勘察。实训过程中训练学生判读地形图、使用罗盘、采集标本、地质素描、测制剖面、地质填图、编录探槽等专业基本功,培养学生对各类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能力。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和程序,为以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1.2.3 野外地质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

野外地质实训往往以组为单位参与实习,组员之间分工合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还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创新环节,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专业的主战场,实训基地为野外实习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平台,本文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青塘实训基地为例,详述实习进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相关意见措施。

2 野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

2.1 青塘实训基地地质概况

我院青塘实训基地位于赣州市宁都县青塘镇,西南至赣州市约150公里,交通便利,景色优美。基地始建于1979年,生活区占地10余亩,生活、教学设施齐全。

青塘为一北东走向的宽缓山间盆地,平面呈椭圆形,长12公里,宽6~7公里。向斜南东翼地层薄,倾向北西,倾角较陡;北西翼厚,倾向南东,倾角较缓。20世纪90年代,我院对该区进行1:5万青塘幅区调工作,出版了1:5万青塘幅地质图及说明书。

实习区地层主要发育有震旦系,石炭系官山岭组、水心组、黄贯组、青塘组、黄龙组、船山组,白垩系和第四系;该区褶皱和断裂构造比较发育;花岗岩岩浆活动强烈,分布于鹅婆、茶山迳等地;

矿产种类丰富,有煤、石灰岩、热液型硫铁矿、矽卡岩型硫铁矿、矽卡岩型白钨矿、石英脉型黑钨矿等矿床,为青塘镇支柱产业。

2.2 青塘地质实训内容

实训包括地质路线踏勘、地质剖面测制、地质填图、探槽编录、报告编写五个阶段。

2.2.1 地质路线踏勘

根据实习区地质概况、交通条件、实训时间,基地选择了穿越地质体最多、构造复杂、穿越不同类型矿化带的8条踏勘路线。

路线踏勘任务:(1)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记录路线上各种地质现象;(2)熟练使用地质罗盘;(3)掌握手持GPS使用方法;(4)在地形图上准确标定地质点。

2.2.2 地质剖面测制

在路线踏勘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地层出露齐全、层序清楚、构造简单的石马剖面进行测制,用以确定填图单位。

剖面长约350米,根据野外露头特征,将其划分为15层,测制方法为半仪器导线法,罗盘测量导线跨越地形坡度角,皮尺丈量剖面斜距。室内整理数据,选择适当比例尺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实测剖面柱状图。

2.2.3 地质填图

以小组为单位将实习区出露地质体及地质现象按一定比例尺填绘在地形底图上。首先布置填图路线。路线必须全面控制区内所有地质体和重要构造。其次布置观测点。观测点一般布置在地层分界处、重要矿层、各种构造要素等处。实习区填图范围8.1平方公里,依据1:1万区域地质填图精度,运用“V”字形法则将各类地质界线勾绘于手图上,标明各类产状要素和采样号,整理清绘所填地质图。

2.2.4 探槽编录

探槽用以揭露被覆盖的岩层或矿体,对揭露的地质、矿产情况直接观测、编录、采样,获得较为准确的地质资料。编录前观察探槽中地质现象,确定基岩面、分层并布样,而后着手编录、进行地质描述,绘制探槽素描图。

2.2.5 报告编写

室内资料整理,完成地质报告编写。

3 野外地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野外地质实训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训条件、实习内容、传统教学方法等存在若干问题,影响实训教学效果 。

3.1 专业课程学习与野外实训时间间隔太久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学生往往经过两年专业课学习,才能参加野外综合实训。时间过久,掌握知识不牢固,以致需要老师反复讲解,影响野外教学效率。

3.2 实训人数过多,师资力量匮乏,实训内容存在争议

近年随着地质行业回暖,招生人数增多,而地质教师数量有限,存在极大缺口。每名教师需要负责40多人教学,根本无法顾及所有学生,尤其是在地势陡峭的石马剖面。同时,青塘地区地质构造错综复杂,多名教师存在不同看法,至今没有较为统一的意见,对教学十分不利。

3.3 实训路线使用时间过长,地质现象破坏严重

我院从1979年启用青塘实训基地,期间接待了数万名学子,不可避免地对典型剖面和地质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4 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高职生本身就对野外实训认识不足,过度依赖老师讲解。遇到各类地质现象,不会主动去思考,不能有效地将实际现象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仅仅流于“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5 野外实训中缺乏高新技术的使用,更多地采用传统地质学方法

受基地教学资金的限制,教学过程中多使用“老三件”(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剖面测量和绘图多为皮尺测量后在厘米纸上手绘图件,较为原始。随着数字填图技术的发展,市场需要我们逐步将全球定位系 统 (G PS)、 遥感技 术 (RS) 、地理信息技术 (G IS) 等应用到地质实训的教学过程中。

3.6 考核模式过于陈旧单一

实习成绩给定主要依据学生所提交的实习报告,形式过于单一,报告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成绩的相对不公平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提升野外地质实训教学质量的意见措施

教书育人、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的主题工作,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整改措施是提高野外地质实训教学质量的基础。为更好地联系课堂理论教学和野外实训教学,我总结多年野外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1)备课,提高教学质量。针对青塘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教师之间存在争议的现状,建议教研室备课,学内容。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讲授,共同讨论争议之处,青年教师在参与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加强师资建设,确保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和学生数量的差异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院应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安排更多的老师参与实践教学,确保每班人数在15人左右。同时,老教师应做好“传帮带”工作,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储备后备力量。

3)保护现有路线上地质现象,寻找新的实训路线。鼓励学生保护所见地质内容,尤其是仅存的小型地质构造,不要为了采集标本而随意破坏,可以拍照录像。对于已经破坏了的地质特征,要及时修护,在实习区寻找新的实训路线备用。

4)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有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针对野外实训特点,注重实践教学方法、方式。野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不可取。教学中可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以致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高新技术在地质实训中的应用。传统地质教学过程记录、手绘大量纸质图件资料,较为繁琐,不易保存。在 “老三件”的基础上,应注重相机、GPS、电脑“新三件”的使用。数字化填图是一个必然趋势,是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地质软件制作相关地质图件。

7)逐步完善成绩考核制度。完全依靠实训报告的评定方式是不科学的。结合野外实践教学特点,建立全面合理的考核模式势在必行。可以根据实训的不同阶段,采用实践技能考核与书面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学生野外表现,给予相对合理的评定成绩。

8)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应该与生产实践、专业研究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以后参加工作做好万全的准备。

5 结论

青塘野外地质实训是我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次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增强野外实践技能,还能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地质精神。尽管野外教学过程存在若干问题,相信基地在学院和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素楠,钟启龙,等.宁都青塘实训教程[M].地质出版社,2014.

[2]李小明,王永建,李永军,等.如何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管理改革;促进教学科研

土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土质学与土力学、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研究地表及一定深度范围内岩石和土的物理化学指标、工程力学特性的,工程建成以后对作为地基岩石和土的应力、应变、强度、稳定性、渗透性的影响变化及力学性能,为各类构筑物、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提供力学理论计算依据,确保各类构筑物、建筑物不发生倾斜、开裂、基础断裂、地基滑动、不均匀沉陷、地基液化失效、坡面滑动等各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使其在设计年限内安全可靠地正常使用。土工实验是上述几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仪器设备按规范测试确定岩石和土的物理和力学指标。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课程理论教学并重对于教学是重要的,对于生产和科研更是关键技术环节。

我校水利土木学院已有58年的办学历史,办学初期就设置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专业,并建立了土工实验室。50多年来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万名水利土木类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1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GDP稳步增长,土木、水利、交通等工程也伴随社会发展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土木类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土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对土工类高等教育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也对土工实验室扩建及仪器设备更新和实验室教学管理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加强实验室建设

1.1 实验室原有状况

我校原有土工实验室面积小、仪器设备种类少、同类型仪器设备台件数也少,仪器设备仅有69台套,实验室面积仅有100平方米,可摆放的仪器设备有限,教师备课只能挤在一个角落里。因此学生没有同时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基本是学生轮流做或部分学生做、部分学生看。一些必须开设的实验项目经常是用1~2台仪器做演示,大部分学生围着看。简陋的条件很难培养学生对土力学的兴趣,更谈不上对土力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操作技能的训练,也就适应不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2 扩面积和增设备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进行了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促进科研水平提高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改革。十几年来学校投入1 000余万元,首先扩大实验室面积,1998~1999年由原来100平方米扩大到200平方米;淘汰了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更新增添了新的实验设备种类和数量共130余台套,同种类仪器设备由原来的3~4台增加到15~20台。每班学生人数约30人,最多35人,这样一个班全体学生在做实验时可2人合用1台仪器,2人1组既可商量讨论互相配合又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2007~2012年实验室面积又从200平方米扩大到600平方米,新购置了土工实验土工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30台套,MC-3型核子密度湿度仪3台,SDT-10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土动三轴实验机2套,USD-10微机控制非饱和土三轴实验机2套,有力地促进了土力学理论及实验教学适应社会需求,支撑了教师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对土力学学科发展的跟踪。

2 实验教学及管理改革措施

我校土木、水利和交通3个专业的学生实验课只有6~10个学时(总学时一般为36~54个),周末及节假日实验室仪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为此实验室报请学校领导同意,在确保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教学学时不变前提下实验室对外开放,承担设计院所送检勘探土样的测试。同时要求学生以土力学课程实习的形式参与其中的实验测试工作,规定每个学生累积参与时间不少于20小时,参与实验工作的业绩计入土工实验课成绩。

实验室鼓励有热情有兴趣的学生和有勤工俭学需求的学生申请参与对外承担的土样测试工作。参与形式多样化:可以寒暑假参与,可以在学期间的周日和晚上参与,也可以课余零星时间参与。从参与的学生中选出责任心强的作为组长和副组长,负责参与学生的考勤、工作分派、津贴发放和向责任教师沟通汇报等。

所有土力学教师除在教研室备课、上课外,平时均在实验室工作。身兼数职:课堂及实验室教学、科研实验测试、对外技术服务等。

实验室设备数量及完好情况、水电及门窗等安全责任人为实验中心主任,直接负责人为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室内及门口均装有视频监控,记录保存每天实验室监控画面,硬盘容量可存半年图像数据资料。教师都有实验室钥匙,学生仅组长和副组长有钥匙,以方便进出和加班,实验室实行24小时开放。

3 促进了教学科研提高

3.1 教学效果突出

实验室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上的对外开放,使学生感受到原来普通泥巴砂砾石块蕴含那么多的知识学问,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动手能力,使学生由原来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土力学理论普遍掌握得扎实,学习成绩也大幅提高,同时对土力学及土工实验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对外承担一定量的土工实验,开创了学生课程实习条件,提供了勤工俭学和兴趣学习岗位,增加了学校师生与外部同行业的联系机会,也了解到行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趋势。

据统计,10年来有30余名学生因在土工实验室参与过实验工作,认识了土力学学科意义,培养了兴趣,先后考取“211”院校岩土方向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还有几十名有土工实验室工作经历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于地质勘探和土建施工单位,很快适应工作并成为业务骨干。

3.2 科研成绩显著

3.2.1 构建新的土工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从土工实验的工程应用性入手,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如在做土的液限和塑限实验时,如果液限较高,就要考虑它有可能是膨胀土。《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CB/T 50279-98)对膨胀土定义为:富含亲水矿物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的高液限黏土。一般情况下,膨胀土的承载力较高,但浸水承载力衰减较大,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反复胀缩变形、干缩裂隙发育等特性,性质极不稳定,对工程安全影响特别大。对膨胀土就要增加胀缩性指标的测定,包括自由膨胀率实验、膨胀率实验、膨胀力实验、收缩实验等。实习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与该项测试工作意义很大,有的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深入查阅膨胀土文献资料,增加实验内容和实验次数,较好地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3.2.2 积极利用新型综合性仪器设备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

如新添置的土工实验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集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体,可进行常规实验、部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只需通过计算机操作就能完成实验测试、图表曲线绘制、实验报告编制等。

新进的MC-3型核子密度湿度仪,可快速准确地测量各种土、沥青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密度和含水量。还可测沥青混凝土空隙率,仪器内设有微处理器,一般情况下只需输入测量计数时间(或测量要求的精度)和被测材料室内实验的最大密度,按启动键即可很快测量读出测量深度、日期、计数时间和测量结果:湿容重、水分重、干密度、百分含水率、百分压实率、百分孔隙率等。

新进的SDT-10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土动三轴实验机,主要用于岩石、砂土、岩浆的轴向压力和侧向压力的强度实验、土动力学实验,还可用于测定细粒土和砂土的总抗剪强度和有效抗剪强度参数的实验。还可根据排水条件的不同完成不固结不排水剪实验、固结不排水剪实验、固结排水剪实验。内置实验软件在WindowsXP/2000中文环境下工作,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实验条件和实验数据结果自动存盘,显示并打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实验曲线、表格和报告等。USD-10微机控制非饱和土三轴实验机,是通过3~4个圆柱形试样分别在不同的恒定周围压力(即小主应力 3)下,施加轴向压力〔即主应力差( 1- 3)〕,进行剪切直至破坏,测定土的抗剪强度,然后根据摩尔-库仑理论,求得抗剪强度参数,对细粒土和砂土求得总抗剪强度和有效抗剪强度参数等。

这些新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为教师承担横向课题和申报纵向课题搭建了较高的科研技术平台,如承接的国家电网泰山蓄能电站地基勘探土样测试、京沪高速公路泰安段路基勘探土样测试和济南许多高层建筑地基勘探土样测试等,委托方正是看到学校教师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先进综合的仪器设备才来委托的。教师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研究思路,可很好地指导研究生做课题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使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科学研究和对外技术服务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近10年来笔者积极参与工作,获益匪浅,先后与其他教师20余篇,编写土力学及土工实验指导教材2部,申请科研经费12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4 结束语

十余年来,学校在土工实验室的持续投入,搭建了较高的科研技术平台,又进行了有效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改革,极大促进了学生兴趣培养和技能训练,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教学培养水平;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通过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实践启示我们,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学仪器设备的硬件和教学管理改革的软件也要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和学新,张利钧.关于创新及创新人才标准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12-14.

[2] 张新跃.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122-124.

[3] 李勇.实验室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5):194-195.

[4] 张卫军.构建土工试验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5(1):34-35.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第7篇

>> 学习先进经验 加快济源发展 借鉴苏沪两市先进经验加快推进吉林省服务业跨越发展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 借鉴奥地利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国内职业教育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大力发展奶业合作社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茂名农产品物流发展 谈菏泽市借鉴漯河市先进经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国外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先进经验借鉴 借鉴先进经验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借鉴先进经验干群共建和谐新农村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合理开发风力发电 借鉴先进经验,做好PPP推进工作的建议 南洋理工学院发展的先进经验及其对我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启示 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的创新发展 国外发展影响力投资的先进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探究我国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互联网+”创新发展联盟成立 创新发展路径 加快发展浙江节能产业 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转型发展 国外发展物流产业的先进经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借鉴联盟院校先进经验加快技师学院创新发展 借鉴联盟院校先进经验加快技师学院创新发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龙岩技师学院院长陈建生

近年来,联盟院校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院借鉴联盟院校先进经验,推动学校创新发展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做强做大技师学院

龙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龙岩技师学院的建设和发展,2017年3月,龙岩市委书记林国耀、市长林兴禄分别对学院办学作出批示,要求龙岩技师学院面向产业,整合资源,加快推进第二校区建设,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型高技能人才。龙岩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十三五”规划及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技师学院第二校区,把龙岩技师学院建设成为立足龙岩、辐射全省,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直接为龙岩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现代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水平,龙岩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做大做强技师学院。一是高起点规划建设龙岩技师学院第二校区。第二校区按照高层次现代职业教育标准建设,占地441.7亩,建筑面积30.3万平米,总投资11.68亿元,成立了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第二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将建设工程列入2017年省重点项目和龙岩市“重中之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领导每月召开项目推进会,全力推进校区建设,首期工程将于2018年秋季投入使用。二是依托龙岩技师学院建设龙岩市公共实训基地。龙岩市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全市城乡各类劳动者、企业和各类院校提供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服务,建立政企校共同合作开展社会培训的机制,把龙岩市公共实训基地打造成为师资雄厚、设备先进、功能齐全、面向社会,集公共性、公益性、综合性为一体的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三是给予龙岩技师学院发展政策和资金支持。龙岩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市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在财政上大力支持龙岩技师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投入3亿元用于龙岩技师学院第二校区首期工程建设,每年安排教育费附加用于学院办学,并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增加。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技师学院加快发展,技师学院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市政府给予专项奖励;学院与企业共建产权明晰的示范性实训基地,经市经信委、教育局、人社局联合认定后按照实训基地仪器设备值的30%给予补助;设立技师学院特色专业、骨干专业奖补专项基金,对紧贴产业发展、好就业的专业,市、县按1:1配套给予奖补办学资金。大力支持学院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到目前为止,已争取国家发改委建设专项基金4000万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1800万元。

二、主动对接地方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龙岩技师学院主动融入龙岩发展战略大局,自加压力,自觉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提升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制定了《龙岩技师学院服务龙岩产业兴市战略行动计划(2016~2020年)》,着力为龙岩市有色金属、机械、能源精化、农产品加工、建材、烟草、纺织、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大重点工业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型高技能人才。一是扩大招生规模。学院办学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2016年秋季招收新生2782人,其中高级工以上专业2226人,创历史新高。“十三五”期间学院年招生数确保不低于2700人,办学规模达到10000人以上,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二是加强专业改造。优化骨干专业,着力服务龙岩主导优势产业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光电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工业产品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轨道交通、飞机维修、无人机等专业建设,打造品牌专业,重点建设机械类、汽车类、电气类三大骨干专业群,为我市大型O备制造、智能装备、国家军工企业落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建设储备高技能人才。培育新特专业,着力服务龙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化工、食品检验、生物医药专业开发建设为重点,培育特色专业和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专业,壮大现有化工、食品检验特色专业,拓展开发与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对接的新专业。改造三产专业,着力服务龙岩现代服务业发展,整合现有财会、计算机、电脑广告设计专业,开设现代物流、电商运营、动漫设计等专业,以现有旅游专业、幼教专业为基础,增设家政服务、健康养老、航空服务等专业,大力开展服务型制造人才培养,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世遗”旅游、客家旅游以及现代社区服务培养旅游和服务人才。三是开展校地合作。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与全市7个县(市、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中心,为区域重点产业、工业集中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各县(市、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技能培训服务,2016年秋季起,举办了3期技能扶贫培训班,向长汀、连城、武平等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300名学生给予免除住宿费、课本费和安排助学金的扶持政策。牵头成立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龙岩分会,推动客家特色和技术技能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全面提升县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四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研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大力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2016~2017学年与合作企业联合招收新型学徒制学生235人,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先后在8个专业11个班级开展了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显著提升。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合作,建立龙岩市互联网+3D打印智能制造项目基地,致力于培养掌握3D打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我院毕业生已成为龙岩市重点企业一线技术工人主体。五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学院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2016年,斐济驻华大使两次访问龙岩技师学院,首批斐济在华留学生到学院学习培训,2017年,学院将与斐济共和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在旅游、餐饮、汽车维修等专业领域技术人才培养的合作。同时,学院加强与新加坡、澳大利亚等职业院校的合作,扩宽办学视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三、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大国工匠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第8篇

通过互联网以及信函咨询的方式,对国内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6所高校的土木工程地质教学课程内容设置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以上学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点:

1、强调对工程地质基本概念的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要课时都集中于学习在工程实践中经常用到的专业术语,强调概念的厘清。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包括地质年代的识别、地质图的识图、常见地质结构的概念(褶皱、节理、断层等);(b)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归类和鉴别;(c)第四纪地质的基本知识,包括残积土、沉积土、冲积土、坡积土等概念、成因及对工程的影响;(d)地下水的基本知识,包括地下水的分类、运动基本规律、补给与排泄方式、对工程的影响等;(e)工程地质勘察与分析在具体工程的应用,包括在隧道工程、边坡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2、强调室内实验是课堂书本学习的延伸。室内实验主要目的是为野外地质实习做准备,学习地质罗盘等地质考察工具的使用,同时亦学习通过岩石标本来鉴别各类岩石,还要学习地质图的填图和阅读等。

3、强调课堂学习与室外地质调查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书本上对地质相关概念的描述仍比较抽象,因此,各所高校皆强调野外地质实习对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基本概念与现实工程中的真实地质条件一一对应起来,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而言,野外地质实习内容常包括野外岩石的识别、地质构造和地质年代的识别、岩层、节理等产状的测定和描述等。各所大学对以上工程地质基本知识的学同小异,其目的是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程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和感知,但是,同时,各所高校之间在这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有各有所侧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增加了现代先进的地质勘查技术的学习内容,介绍了地质超前预报的相关方法、原理及应用,比如介绍了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TSP等先进手段在隧道工程建设的应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对野外地质实习极为注重,实习内容包括地质认识实习和工程实践实习两个阶段,实习实践时间长达20~30天,考察湖南西部地区在建或已建项目所处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以一个工程建设者的角度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建设中去认识地质现象。石家庄铁道大学地质教研室现有8名教师,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学位的4名。获得的奖项包括校级讲课比赛特等奖1名,二等奖1名,校级优秀教师1人,今年主持或参研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并承担省级精品课程1项。虽然教研室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但是,和兄弟院校的工程地质教研相比,我们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工程地质是一门经验型极强的专业,需要足够丰富的现场工程经验,因此需要老中青传帮带,让青年老师尽快熟悉和掌握工程地质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其次,对工程地质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设置偏少。最后,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工程地质中先进的技术方法在教学中介绍的内容不够多。因此,为了跟上国内兄弟院校土木工程地质教学的步伐,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当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详细的调查和对比分析,目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土木工程地质教材的使用各自为政。目前各个高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各自高校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讲义编排而成,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因而导致经典精品教材较少。单从教材的题目上足可看出目前教材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例如中南大学所用的教材为《土木工程地质概论》,浙江大学的教材题名为《土力学与工程地质》,石家庄铁道大学所用教材题名为《工程地质学基础》等。

2、在教学内容上与其它课程交叉重复,无法突出本门课程的特色。工程地质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岩土工程、隧道工程等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由于与其它学科老师交流不够充分,往往存在重复讲授的情况。比如,以有效应力这个概念为例,在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等课程都涉及到,由于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各科老师为了追求各门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都会着重讲解这个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但是从侧面也可说明知识的重复交叉导致学业内容的累赘。

3、课时安排过少。目前各所高校对土木工程地质这门课的重视程度,课堂课设课时大多是32~48个学时,因此,老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显得极为紧张而紧凑。从实际教学安排来看,基本上讲解完三大岩石、地下水、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来探讨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往往后面工程应用的章节皆为学生自学。

4、知识学习与工程案例结合程度不够。由于部分老师本身参与的工程项目不多,同时又由于课时的不够,这两部分原因导致学习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枯燥的理论知识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情绪。

三、土木工程地质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很好地解决当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更多地学习到有助于工程实践的知识,必须有针对性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所述:

1、建立和完善土木工地质程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既是压力,又是动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找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精简重复的教学内容,突出本门课程的特色,使土木工程地质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就是教材建设,因此,有必要根据新时期土木工程培养目标,并结合当前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技术,编写一本深入浅出的教材,教材中不仅包含传统的知识要点和概念,还应包含当前新的地质知识观点、新的地质勘查手段等,同时还应包含工程实例,让学生尽可能地更深入地建立起工程地质与工程项目的联系。精品课程建设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引进和培养一批有新视野、新知识的老师,以此给课堂注入新的气象。

2、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注意授课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采用“讨论试”、“启发式”教学模式。同时,要注重课前的准备,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善于总结归纳每节课的重点,以“主线法”讲授课程知识。

3、增强对工程地质教学的重视对工程地质教学的重视首先就体现在教学和学习的时间上。尽量安排更多的课时,让老师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去讲解基础概念和工程实例。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比如规定某个主题,要求学生自主独立进行文献调研,完成该主题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并加大平时学习报告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另外,强化考试试题库建设,完善考试规范和制度,强化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训练。最后,要重视工程地质实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因为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需要从大自然中去认识和掌握工程地质现象,使学生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亦可锻炼学生们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4、紧密联系工程实践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工程实例有助于学生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对其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工程实例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比如,老师可以把自身主持或参与的工程项目作为案例,结合书本知识讲解如何解决工程问题,分享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积累相应的工程经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