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升教学能力的个人计划

提升教学能力的个人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提升教学能力的个人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升教学能力的个人计划范文第1篇

教育乃立国之本,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对前人研究的综述,探讨教学能力的内涵、教学能力的构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困境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通道,探讨其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能力的内涵

有关教学能力的定义,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外国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个体的综合特质,是进行有效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总和[1]。《教育大辞典》将教学能力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构成。”[2]尽管学者们对教学能力的界定不同,但都认同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能力的结构

RonaldD.Simpson等人认为,教学能力包括学术能力、计划能力、管理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评估和反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3]。L.DeeFink则认为,教学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课程设计能力、教学实施及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4]。国内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对教学能力的构成有不同的认识。教育学学者认同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社会学学者认为,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心理辅导及国际化适应能力、信息化能力是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心理学学者认为,教学能力由教学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监控能力三个因素构成[5]。部分学者认同教师教学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教师的认知能力,特殊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独特的能力。李旷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综合,一般能力指智力、操作能力、言语能力;特殊能力指教育教学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自我意识能力[6]。此外,研究者强调教学中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如李晓静等认为,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7]。张建敏认为,观念革新能力、学习提升能力、指导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双语运用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8]。对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界定,虽然国内外学者、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看法,但有其共性。首先,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实现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所表现出的个人能力;其次,教学能力是由多个维度、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能力;再次,教学能力还包括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及教学研究能力。

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困境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研究是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一些研究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组织能力不强、教学研究能力欠缺等方面。佘远富认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模式单一、过分依靠多媒体且使用不当、教学研究不深入等方面[9]。赖富强等人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组织技巧、课堂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磨炼,教学业务能力不足[10]。智安然通过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不平衡,在驾驭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脱稿讲课、教学创新、反思以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11]。

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多从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探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而个人因素包括受教龄、从业态度、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袭雅楠调查发现,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包括择业心态与教学热情、教师道德与责任心、知识结构与转化能力、教学反思与自我发展动机[12]。此外,身份角色意识、专业文化素养、教学实践经验、教学反思等个人因素是制约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13]。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政策制度两方面。学校的文化氛围指学校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校园建筑、绿化、校风、学风、学校的文化底蕴、人际氛围等。学校的政策制度包括学校的职称评审制度、教学科研制度、考核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激励机制等。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原因包括:学校考核评价方式不完善、轻视内部培养、欠缺能力助长机制[14]。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校园文化,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13]。

五、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旨在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西方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如美国发起了“未来师资培训计划”,旨在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教学能力培训[15]。北美高校建立了“教学研究中心”,如加州高校为新教师开设了“教学和资料中心”、美国科罗拉多州高校建立“终身学习中心”等,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16]。国内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多以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提升路径多从教师、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三位统一体的方案。束仁龙认为,需要改革教师培训模式,加强教学管理的力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方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17]。张宇庆提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地位;搭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成长体系,构建有效的教师考核制度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倡导教学学术,加强教学研究[16]。

作者:马定松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

[5]张大良,纪志成,周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和影响因素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9).

[6]李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7]李晓静,刘劲.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素质[J].现代教育科学,2006,(1).

[8]张建敏.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12).

[9]佘远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考察与对策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10]赖富强,罗永红,夏敏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2,(3).

[11]智安然.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12]袭雅楠.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13]金利.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4]童靖.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现状透视[D].长沙:中南大学,2007.

[15]汪泽贤.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与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3).

提升教学能力的个人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运动训练;高校教学;创新方向

一、运动训练原则的概述

所谓运动训练原则,就是督促学生以训练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的运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是针对运动训练而提出的指导规范,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思考完善操作内容的流程。通过其原则的有效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理想的训练效果。科学的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应用于普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合理分析学生竞技能力,以及相应提高的变化规律的统计,以便于在运动训练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以及精神面貌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三项运动训练原则

通过多年竞技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前人总结出了三项原则,即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三项原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托,共同促进,从而最终形成有效的训练目的。

(一) 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

专项体育运动的训练,应当以保障运动效果没目的,从实际出发在训练中提升运动者专业技术和身体运动能力。而一般训练中,应当遵循人体基本运动素质的规律,适当开展体能训练,在不确定主体运动目标的情况下,以提升基本体能为训练目的。那么专项训练注重训练目标,而一般训练注重基本体能。

(二) 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竞技体育运动的需求为目的的运动原则,是需要根据具体竞技项目进行区分,从而明确运动训练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而区别对待是指根据不同运动者的运动能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竞技体育的要求相适应,就是在运动中以个人特点进行区分。例如大球篮球运动中,可以将身材很高的运动员培养为中锋,而身材矮小但身体灵活性较好的人培养为小前锋,控球能力优秀思维能力强的运动员可以发展为组织后卫。

(三)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

健康保障是指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客观体能规律,进行合理训练,如果超长时间、或者超强负荷、以及超量运动,都会引起运动疲劳,从而导致人体健康指标下降,不利于长期运动训练的整体规划。以健康为根本的理念中,进行导向激励的训练原则是指,人体体能尚未完全发挥实际能力,但本人意志薄弱已经主观臆断无法完成该项训练时,教练员应当给予相应的激励过程,以便于训练者能够在接近心理防线的基础上超长发挥身体潜能。

三、基于运动训练原则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方向

(一)基于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根据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专业运动员培养过程,与一般大学生运动训练的计划差别。对于专业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项目,要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科目,从而提升运动员在所属体育领域内的运动素质提升。例如,体操运动员可以适当开展瑜伽训练,通过瑜伽训练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肢体平衡感、常规项目上的体能耐力、以及应用身体为单位的力量提升等。而对于非专项训练的学生则应当适量降低运动训练的目标,从体能训练为基础的训练科目上进行选择,包括蹲起、俯卧撑、仰卧起坐、有氧训练等。那么进行以不同训练目标为基础的训练计划,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科目训练,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善训练计划,从而形成整体提升的教学计划。那么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创新的主要方向。

(二)基于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化,所以在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很高的教学效果。那么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当依据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游泳运动项目的训练上,身体灵活性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开展花样游泳的训练科目。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相应进行短程自由泳的训练。而耐力体能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时段长的耐力游泳训练,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进行铁人三项的训练。那么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出发,根据身体能力的基本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够让学上在普遍的训练科目上能够统一提高。从而发挥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运动人才。

(三) 基于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应当遵循健康原则,哪怕是最基本的田径训练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那么在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体能变化,在发现有运动疲劳出现的情况下及时作出训练计划的调整,从力量或者时间上进行缩减,避免学生由于训练过量而产生身体不适,影响最为根本的健康问题。在长跑运动中尤为突出明显,很多学生在万米之后体能极度下降,但根本身体素质能够坚持剩余赛段。那么依据这样的运动训练原则,高校也可以适当放宽对于体育教师课程内容的控制,可以尤体育教师依据学生身体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训练。那么将实际教学权力还给体育教师,就是体育教学中最为突出的创新方向。

作者简介:

杨江林(1982-),男,民族:汉族,籍贯:云南丽江,学历:大学本科,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白曼利(1981-),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咸阳,学历:研究生,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提升教学能力的个人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终端;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

[DOI]10.13939/ki.zgsc.2017.06.219

1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需求特点

中职计算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的,在此之前学生并没有接受过职业系统的计算机教学,在知识学习方法中也尚未形成系统。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急需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平台还应具备便于操作的特征,这一点移动互联终端完全符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能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来探索系统开发的基础条件,对日常更深入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项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计算机行业,受移动通信设备影响严重,未来的人才发展趋势也必然是高技术水平的,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引入移动互联网终端,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便于学习成绩提升的环境,同时也能更好地与互联网市场发展接轨,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也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位。教学模式中引入移动互联终端需要制订出完善计划,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现状有针对性地做出调节,确保工作任务的最终完成质量能够达到预期标准。

2 移动互联终端应用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目标

2.1 学生基础能力提升

通过对移动互联终端的深入了解,中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了解也会有更深层次的进步,在此环境下,老师也能够对学生做出更深入的了解,观察学生所存在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问题,在未来的教学计划中才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突破。基础能力是学习计算机专业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掌握了移动互联终端的未来发展趋势后,可以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对应在其中,使学生能够更扎实牢固地掌握,为日后深入扩展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基础能力中包含了程序汇编语言的掌握,无论是未来从事开发还是检测行业,都需要汇编语言作为基础才能够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基础操作方法,但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独立操作才可以达到需求标准,对未来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2.2 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中会将程序设计以及汇编语言掌握作为重点来进行,关系到学生在求职阶段是否具备人才选择的条件。通过移动互联终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操作系统,掌握不同系统运行使用中的特点,了解系统属性以及运行特征才能够进行后续的程序开发,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也是将基础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方便提升工作任务完成效果。另外,对数据结构的了解,在所开展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提升中,了解数据结构组成后也可以模仿简易的结构做一些基础开发,逐渐地练习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开发了解中,教师在教学方法调整中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进行,确保所制定的教学方法是切实有效的,以便促M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2.3 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这一方面的目标主要是为未来的就业发展做准备,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同时计算机行业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学习理念,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常见问题,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在未来的学习计划中根据自身不足定向提升,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移动互联终端应用能够帮助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才市场竞争能力,更具有创新学习精神,了解新知识的速度也更理想,这才是设备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技术人才。通过移动互联终端的应用,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也更加丰富,既能够掌握计算基础开发操作,同时也能结合移动平台特征来开展设计,相同的技术岗位中也具有更理想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3 移动互联终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3.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学的专业综合能力达到标准才能够解决学生的疑问,并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正确引导。在应用移动互联终端前,教师应当做好转型计划,能够根据常见的技术型问题来探讨教学解决方法。中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样学生在学习计划开展中才更具有稳定条件,学生在专业角度的影响下学习方式也逐渐系统规范,遇到问题后能够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解决,以免对下一阶段的计算机专业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教师也需要对行业发展现状有足够的了解,定期组织教师进入到合作企业中实训,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能力水平也会有很大进步。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在任何时候校方都不能放松建设标准,这样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得到稳定提升,学生也能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的学习环境下,实现学习内容上与教师的沟通探讨。

3.2 课程体系优化

将移动互联终端应用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需要教育人员针对课程体系做出优化编排,在基础课程与移动互联终端课程上合理地编排,避免学生处于单一的学习环境下个人综合能力退步,学生在学习阶段也能够做到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在最终学习能力进步上也更加理想。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软件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观察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技术解决方法来避免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混淆。中职教学不同阶段在课程编排的优化原则上也要体现出差异性,最初只是通过基础知识学习来增强学生的理解,随着教学计划不断深入进行,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提升也要体现在其中,同时增大实践操作类教学的比例,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过渡时期,在知识掌握水平上也能够得到提升。

3.3 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原有的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中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缺乏实习环境,很难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这样的环境下更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长时间在此环境中也增大了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的阻碍。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方法,能够为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创造出适合的实践环境,对于就业形势日渐紧张的计算机专业情况也能起到缓解作用,学生达到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也能在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要注重学生的管理,以免在企业中出现学生不认真的情况,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当发现在所开展的教学计划中存在实践比例下降的情况要及时调整。同时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未来的学习计划中是否能够满足使用需求标准。这种办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并对自身需要掌握的技能做出准确定位,移动互联终端的学习应用也变得更加直观具体。

4 结 论

移动互联产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培养具备移动互联软件开发技能和良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软件专业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在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移动互联特征,通过引入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深化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软件专业的教学质量,对于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的无缝连接也有很大作用,势必成为高校移动互联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提升教学能力的个人计划范文第4篇

摘 要 忙乱是业余教练员工作取得成绩的大敌,克服繁忙杂乱现象应该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修养,理清工作思路,提升训练工作前瞻性,合理安排时间,利用好取得的成绩,收集资料汲取经验。

关键词 教练员工作 克服繁忙杂乱

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听到业余教练员抱怨工作繁忙。忙乱原本没有联系,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因忙出现乱或因乱更加繁忙。造成忙乱的因素众多,重点还在个人自身。忙乱是教练员工作取得成绩的大敌。克服这些现象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努力提升个人修养

提升个人修养,是业余运动队教练员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工作繁忙杂乱的基础。面对社会需求和自身工作特点,在人员不增训练任务不减的情况下,唯有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效率是建立在科学合理安排和提升个人素养的基础之上,否则会欲速不达,提高工作效率就成了一个美好夙愿。提升个人素养要勤学,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加强自己的知识面,对于工作内容、性质、目标清晰。有了这种素养,即便工作多一点,应付起来也得心应手,反之干什么都不行。一件事一天能办完却要拖拉几天,训练无目标,无计划,专业不精通,再加上社会工作,当然会造成忙乱。为此业余教练员要有核心重点意识,爱岗敬业,把工作当成事业。

二、理清工作思路再干

业余训练工作主要围绕如何科学选材、如何加强业余运动员基本技术、如何提高运动员素养等能力。如果不明白这些,或把主要工作程序理解不清,就会白忙。有句话讲得好:方向不对,越努力越窘迫。用这句话来说明搞清业余训练工作的内涵的重要性非常贴切。把训练工作任务的性质、目标搞清楚,把上级部门对训练工作的要求搞明白,这两点对于业余教练员至关重要。许多教练员不明白,不与其他教练沟通也不咨询,凭想当然,结果训练工作任务完成不好,有些工作还要重新返工,怎不忙乱?许多业余教练将工作内容、目标理得清,重点工作把握住,不仅有大局意识,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强,专业熟悉,知识面广,这些都取决于日常是否努力学习、善于学结。为了确保对业余训练工作理解的准确性,可将个人对训练工作做一个规划,简要地与上级领导或资深教练口述对训练工作的理解,得到认可再干。

三、加强训练工作的前瞻性

业余训练工作没有前瞻性也会产生忙乱现象。如果训练工作突变,没有思想准备,因而措手不及,出现忙乱状态。从事业余训练工作提高对训练工作的前瞻性首先要关注本部门和上级部门的各项工作要求,掌握规律,主动作为,提前进入工作情况,准备好个人资料,做好方案,防止临时被动应付。其次要注意收集各种资料和情况,进行科学整理归纳并分析,预想可能出现的训练工作问题和应对预案,做好这两点就会忙而不乱。

四、科学利用时间

业余运动队教练零散时间多,但有的教练不会科学利用就造成忙乱。通过合理安排个人时间表,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把训练工作干完,不去无限制地在八小时以外去工作,就是科学利用时间。统筹安排好训练工作,按照个人制定的工作列表,区别上级部门、本部门工作、训练教学工作三个层次和轻重缓急,将时间科学安排,并为不可预知的工作预留出时间,对个人必须完成的训练教学工作要尽可能提前准备,对于单位其他工作要积极参与。每天上班前,需把当日必做事情列个清单,排出顺序,划分好时间。整块时间用于训练教学工作,充分利用琐碎时间做临时工作。科学利用时间要注意从业余训练实际教学中体验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利用时间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现有成绩

业余训练教学工作各项目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就需要业余教练员在训练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其他教练已有的工作成绩,而不必每项工作都从零做起。如,其他项目已培养出有大赛成绩的运动员,可以借鉴其教练的规划方案或针对性的计划,根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补充完善个人的方案计划。因此要与其他项目教练保持业务上的联系,随时收集有用信息资料,经常和资深教练沟通,征求训练教学工作中意见。这样加强工作效率,提高训练成绩、发挥综合效益非常必要。

提升教学能力的个人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非智力因素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14

教育界对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发展越来越成熟,针对非智力因素开发的相关话题也愈发得到教育界的重视。人们普遍关注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首先,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次,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开发也帮助教师相对减轻了教学压力、节省了教学时间。最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仅有益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非智力因素包含的内涵非常广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都是其组成因素,本篇文章即从这几个方面出发,针对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展开详细地论述和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常提的话题。不同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这里,本人主要探讨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主要模式的兴趣激发。课堂无疑是教师的舞台,但是同时也是学生的舞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压抑学生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内心需要,要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多了、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多了,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得到尊重,自然就会在数学课上投放更多的精力和兴趣。总之,教师只要坚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原则,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决定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也是影响陪伴学生终身的宝贵财富。学习数学的习惯无疑有很多,在这里本人主要探讨严谨的答题习惯、计划学习的习惯和定期反思学习这三种。

(一)严谨认真的答题习惯

数学是一门科学,错一个数字乃至一个小数点都是不可以的。因而,严谨认真无疑是学习好数学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听到很多学生考试过后抱怨自己并不是不会做某一道题,只是当时粗心大意了,才没有取得分数。其实,粗心大意并不是一时的、偶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很多学生都存在的事关学习习惯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在平时练习数学习题的时候,就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学生感觉某一类题目是小菜一碟,因此就干脆不去实际完成答题了。真正等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中间的一些步骤不是少答了、就是答错了,丢失了很多本不该丢掉的分数。这就是做学问不严谨的一个表现。其次,有的学生在考场上,一看到一些简单的题目,就会掉以轻心,做完之后并不认真检查。这是学生学习数学不严谨的第二个问题。

针对以上教学中发现的学生数学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勤于督促学生认真严谨地完成数学题目的作答。(1)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动手联系习题的好习惯。虽然新的时期不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一定量的练习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尤其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在考试中那样认真答题、一丝不苟,不偷工减料、不省略主要步骤。学生形成认真答题的好习惯了,自然就不存在考试中频频失误的现象了。(2)引导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关键是要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错误是学生自己通过检查完全可以发现和改正的。在日常的课堂上,每当学生做完题目的时候,都尽量要说一句:“再认真检查一下有没有错误。”久而久之,学生每次做完题目都会认真检查一遍,改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

(二)计划学习的习惯

一个国家每隔三年或者五年还会制定一定的发展规划呢,更何况是个人的生活和学习计划?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之所以形成杂乱无章的局面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计划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之前做好计划不仅可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具体的学习任务,还能够根据计划有所放矢地分配好学习的时间,提升学习的效率。学生制定了学习计划之后,对于自己今天要学什么、重点是哪些、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等有清晰地把握,学习的时候自主学习能力也会相应增强。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适合学习计划,在数学学习上实现有条不紊和稳步提高。

(三)定期反思学习得失的习惯

孔子云:“五日三省吾身。”定期的自我反思是学生发现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学习状态的关键,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第三个数学学习习惯。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人学习的提升不仅需要勇往直前的学习毅力,也需要适时对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如果一味向前走,不回头反思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很多积习长久存在的现象。在引导学生建立这一习惯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每隔一段时间都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地反思,并且将这些反思的心得与学生分享。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水平自然能稳步提升。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强,自然也会模仿教师,养成定时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升教学能力的个人计划范文第6篇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改进建议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势头强劲,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保持学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师资培训作为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被寄以厚望,但在实际工作中培训工作遭遇各种问题,培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定位不明

培训是什么?在学校管理者看说,它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福利;在教师看来,它是提升个人职业能力的一种手段,更多时候它是一种义务。当某一个培训项目校方认为是福利而教师认为是义务的时候,就会发生无人愿意申报参加培训的情况。当前高职院校的培训工作定位是尴尬的,有的时候可能是被追捧的抢手货,有的时候可能是被强制清仓的添头,经常失控。

(二)培训投入不足

从投资的角度看,培训无疑是一个投资收益不确定、成本回收周期长的高风险产品。所以培训虽然被很多管理者当成解决问题的法宝,真正敢于投入、有计划中长期大笔投入的院校很少。当然,由于培训效果反应的滞后性,也有领导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青睐竞赛培训、围绕某一项目进行调研考察等短期回报的培训项目,这种倾向导致了院校整体培训投入不足。

(三)培训管理不利

1.培训计划缺失。很多高职院校不做培训计划,因为“不知道上级单位会安排哪些培训任务”。培训计划应该是学院对全院教师培训时间、内容、对象、费用等的具体安排,应该既包括上级单位组织的要完成的培训任务,也包括本院教育教学要求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教育教学方法培训、教师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教师职业素养相关培训等多方面培训项目。

2.培训监控不利。没有计划的培训谈不上监控,列入培训计划的培训也没有实质监控。一些学历提升项目、下企业顶岗项目、上级单位摊派任务的培训项目,由于培训时间长或者培训内容枯燥,学员缺勤现象严重,学院最多打几个电话询问一下学员情况,没有很好地进行过程监控。

3.培训政策不明。很大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参加学院组织的培训,因为外出培训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减少课时量就是减少个人收入。一方面没有政策规定必须参加多少课时的培训,一方面没有相关政策明确外出培训的补贴计算,面对基本无法预见效果的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工作的难度很大。

(四)培训形式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形式主要有讲座培训、网络培训、观摩研讨、实践培训、考察学习等,而前三种形式实质还是专家讲座的填鸭式培训。讲座在培训中所占比例太大,学员对讲师的要求过高,学员对培训过程的参与度过低会降低培训效率。

(五)效果评估草率

一般来说,学员结束一个培训项目后,学院会要求其提交学习心得或考察报告作为该项目培训成果性材料。对于下企业顶岗人员,可能会对顶岗前制定的预期目标进行简单考核,多为答辩形式。这种培训效果评估都是瞬间评估,过于草率,很难约束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主动提高学习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改进建议

(一)统一认识,明确培训定位

关于培训,需要组织内上下一致达成共识的是:培训不是万能的,高质量培训是组织改进绩效的一种便捷途径,是个人提高职业竞争力的一种积累,是权利也是义务。培训不应是少数人群的特权,全体教师都应平等享受参加培训的机会;相比对绩优者给予培训机会的奖励(除晋升培训外),业绩较差的人群更需要进行培训提升。

(二)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

要改变高职院校培训机会少、培训项目单一、培训对象过于集中的现状,首先要加大对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当然,加大投入之前要进行整体规划,结合组织和个人培训需求,对各类培训项目多加甄别,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完善培训管理制度

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加以规范。首先是培训计划,学校要在学院发展战略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培训需求,可以先给定培训大范围,由教学单位组织个人申报计划,再统一审批拟定;次之是培训相关政策的明确,各类培训的申报、审批程序、补贴办法、报销程序都要有据可依;再次,是建立监督机制,发现无故缺勤或不配合教学的情况要按章严肃处理;最后,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对培训内容、学时、效果进行记录,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发挥培训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作用。

(四)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1.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对培训对象加以分类。刚上岗的年轻教师、校内专任实训教师、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中、青年没有企业经历的专业课教师: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训;对文科类专业教师:鼓励参加相关专业技能水平证书取证培训;对各专业骨干教师:选拔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国内访学、进行专业建设项目考察;对全体专、兼任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素养培养;对有特殊培训需求的个人:个别申请个别处理。

2.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培训比重,丰富培训形式。强化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增加教师培训的参与性,改变传统听报告、听讲座、听评课的被动“灌输式”培训,强化校内实训场所实践操作训练,延长下企业顶岗锻炼时间,增多校企合作项目研发,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

(五)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因为培训效果显现的滞后性,培训效果评估应该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培训结束后的总结、汇报、培训相关内容的实践操作考核,第二阶段评估可以在培训结束后半年到一年时进行,主要根据培训内容考核相关绩效,如相关科研成果、学生评教、技能竞赛成绩等与培训之前同期水平相比情况。根据两阶段培训评估形成学院年度培训效果分析报告,并据此拟定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对培训效果两极的学员进行奖惩,相关培训信息进入个人培训档案,结果记入业务档案,并作为子项目进入个人绩效考核体系。

提升教学能力的个人计划范文第7篇

美国是早期实行全球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代表性国家。二战以后,在《富布赖特法》(FulbrightAct)与一系列基金会以及国际组织的推动下,美国院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系列学生互换计划,许多美国学生选择暑假期间到欧洲进行游学,积累多元文化经验,增强国际理解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教育、国际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进一步得到发展。社会环境的变革要求扩展课程内容的国际维度,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交往能力”的国际性人才。一些研究者一致建议变革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全球教育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之中。他们认为在教师养成阶段,就应该培养未来教师具备全球视野及对全球化议题的敏锐度,强调对教师全球观念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对于如何建立新的教师教育课程项目,给予学生直接的实践体验,将学生派遣到国外进行跨文化的体验,积累更多的海外实习经验,了解国外教学实践是一种理想的途径。因此,跨文化的“国际教学实习”在职前教师培养中就渐趋普遍起来。

“国际教学实习”(InternationalStudentTeaching),作为一种跨文化教师教育项目,与之相似的概念还有“海外教学实习”(OverseasStudentTeaching)或“全球教学实习”(GlobalStudentTeaching)等。国际教学实习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课程、文化活动、在当地家庭或院校宿舍寄宿及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活动等,使未来教师具备丰富的跨文化教学体验,形成未来的教师的全球观念与跨文化意识,培训教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任教的能力。让实习生到另外一种文化情景中进行文化体验,对于实习生个人能力、专业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影响。M.Merryfield(1998)指出跨文化的经验是培养未来教师能够有效地应对K-12年级多样化背景、语言和世界观不可或缺的经验,是超越国内学习经验,能帮助师培生在生活与宽广的世界中搭起联系的桥梁。

这些国外实习的学生具备跨文化交往技能与跨文化意识后,将更好地面对国内学校多元文化环境,展示出优秀的教学能力。“这些海外学生学会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知识,比如来自新西兰的全语言教学(Wholelanguageinstruction),来自英国的现场管理,来自澳大利亚的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班级的教学模式,来自俄罗斯的继续教育程序,”他们带回的这些不同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将是学校提升教育品质改善学校声誉的重要而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更加关注教师的全球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重视职前教师的跨文化经历,为此创新实践各种形式的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它正逐步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或学院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共同特征。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发表的年度报告所提供的数据,2002-2003学年,美国高校学生从海外获得学分的总人数为174629人,比上学年增长8.5%。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负责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将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实习生必须在当地的托儿所为新移民提供服务,体验跨文化的经验。有研究统计,美国大概有一百所大学或学院提供了类似的本科生海外教学实习计划。早期主要是美国的中密西根大学(1975)、印第安纳大学(1977)、北伊利诺大学(1980)、贝塞尔学院/圣克劳德州立大学(1987)等中西部地区的院校。这些院校创造性地结合学校与州地方实际,选择师范生到海外进行教学实习,推出各自的全球跨文化教学实习计划。

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

目前,开展跨文化教学实习计划已经成为美国院校日益普遍的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CultureImmersionProjects),提供该校各类教育学课程的实习教师为期八周的海外学习方案(OverseasProject),使实习教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中,体验不同文化间的教育方式,拓展其国际视野及跨文化的理解,是美国院校中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实践中比较成功和富有特色的一项计划。

(一)海外学习方案的目标

印第安纳州是美国移民聚居的集中区域,不同人种与肤色的人汇聚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文化。为了让不同文化的教师与学生能够相互包容、理解与尊重,印第安纳大学负责教师教育的领导者们开始尝试各种让职前教师走进少数族裔社区,与有色人种进行零距离接触的尝试,推出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方案,包括“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方案”(A-mericanIndianReservationProject)、“都市项目”(urbanPro-ject)等。印第安纳大学海外学习方案就是该大学文化体验方案的一部分。有意申请海外实习的在校各类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教师均可參与海外方案,请求安排到澳大利亚、中国、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英国、印度、爱尔兰、日本、肯尼亚、新西兰、俄罗斯、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地区的合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凡是最后参与并完成海外学习的学生可以获得印第安纳大学毕业的3个学分。

通过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该大学希望到海外教学实习的学生都能够:发展对于生活的多元世界以及世界上国与国的互相影响之较为宽广的认识;提供其它国家不同文化间的教学和社群发展经验,即提供真实、深入体验其它生活方式和学校教育的经验;通过增强自信、自尊、更佳的适应能力以及获得新的与不同的教学方式、理念和哲学观來促进专业和个人成长。近几年以来,印第安纳大学深刻体会到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它强调将新的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融入其中,力求重构印第安纳大学海外学习方案的理论框架,因此海外学习方案的目标有所调整,这主要希望在以下六个方面获得突破。①在参与该方案的所有人员中间,包括申请计划者、印第安纳大学教职工、接受国学校相关人员等,培育一种社群感。②在学校功能发挥以及关于社会与教育议题的国际观方面的多种场境中,鼓励批判性反思。③注重终身学习,努力提高个人以及专业智力的成长。④不断获得在接受国学校与社区有意义的体验。⑤增进具有良好基础的学科知识,通过多种形式来理解学生所处的教室环境。⑥提供个人化的学习方式,允许计划参与者利用自己的兴趣与价值来改变涉及他们海外方案的体验的主要方面。

(二)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

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的推行,是与国际教育基金会密切合作下实施的。印第安纳大学的海外方案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预备阶段,包括出席所有晚间的研讨会,参与一系列工作坊,阅读和记录接待国家的教育、历史、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议题。同时要和计划小组会面访谈,准备一个海外计划日志等,以筹备安排未来的跨文化实习活动。第二阶段是为期至少十周的印第安纳实习。海外计划的參与者必须在报到海外国家前,成功的完成至少十周的在印第安纳的小学或中学的实习。该安排活动的目的是检验这些海外实习学生是否在专业教学方面具备必要的资格。该资格的确认是通过印第安纳中小学的课堂教师、学校校长及印第安纳大学的教师教育管理者集体决定的。只要完成准备阶段任务且具备相应资格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申请该计划。接下来就是为期八周(40天的教学)的海外体会经验阶段。海外生活学习主要由接受学生教师的对方学校教师安排,实习教师通常生活住宿在教师的家庭中。

在海外国家进行教学实习期间,计划参与的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首先,要保证在四十天的安排时间里,与国外的同行开展直接的教学以及参与一系列其它的专业活动。其次,计划参与者要住在学校社区的教师家庭里,确保接受更充分的文化体验。为此,所有的计划参与者必须适时参与社区活动,完成每周的文化反思(CulturalReflection)报告,并寄给计划小组。最后,计划参与者要尽可能学习获取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材料,同时与当地教师、学生以及社区成员建立稳固的联系,完成每年可能不同的研究计划。同时,在国外教学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周完成所有涉及该方案的评估和调查。

(三)印第安纳大学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的评估

总的来看,从早期就开始实行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以来,印第安纳大学为此付出许多努力,始终将该方案的跨文化与社区参与作为师范生学术发展组成的一部分,30多年来已经有近2000名的实习教师在国外学校实习,拓宽了他们的全球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专业能力。近几年,参与海外实习计划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01年,该方案获得了国家的认可,获得了美国师资培育机构协会(AACTE)特别设置的“BestPracticeAwardsforGlobalandInternationalTeacherEducation”奖项,该奖项专门用来奖励在国际文化、全球、跨文化、以及国际地区合作等方面作出重要实践的教师教育项目或计划。随后,在2005印第安纳大学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又获得高盛(GoldmanSachs)基金会设置的“国际教育卓越”(ExcelenceinInternationalEducation)奖。

为了更好地推动该方案持续进行下去,印第安纳大学通过每届的国外教学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周学生所完成的评估和调查,对之成果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评价。这些报告都认为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达到了其开初表述的目标,实习生与接受国的学校以及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专业伙伴关系。在这些报告中,都传递这样的讯息:国外的专业学习体验、参与社区活动任务以及所要求的反思性报告,都是一种新的学习,除了课堂教学教学本身的收获之外,许多积极的影响都业已超越教室场景之外了。

三、美国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的影响

美国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推行以来,取得了许多正面效能,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一些研究者开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通过观察实验、访谈与个案研究方法;还有的研究通过现象学研究方法,从定性的角度,深入具体分析这些海外教学实习项目,对其效用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的来看,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对于实习教师在个人成长,世界视野与跨文化能力及专业能力三方面均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影响其发展的实践性问题。首先,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提高了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在国外实习过程中,普遍提高了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及家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明显提高了实习生对他人的关注程度。B.H.Myers(2001)研究教师跨文化的经历对尔后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感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受试者察觉到国际经验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甚至还超过在一般教师培训课程学习的知识技能。

在专业能力方面,有学者指出海外教学实习让实习教师学习教学策略与技巧,发展他们关于跨文化教学(interculturalteach-ing)的策略与教材,增强了他们的教学反思能力。通过比较访问国与母国的教育制度及教学方式,这些学生对于教育体制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对于教育体制对学习环境的影响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另外一项关于跨国教学实习的计划报告中,认为该项目对于支持美国学生与英语学习者一起工作所需要的教学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职前教师未来多元文化的教室里教学准备,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其次,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提升了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技能。Heyward(2002)指出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literacy)的多面性,包括文化知识、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参与性及认同程度。

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主要通过让学生在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社区中进行教学实习与生活,其实习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沉浸课程,在上述几方面都有积极正向的影响。这些实习生在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与当地人接触及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令实习教师认识了访问国的文化,在当地家庭的寄宿生活及活动增加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增加了他们的跨文化知识,拓宽了全球观念;通过学习当地的生活方式、学习当地的沟通方式,并跟当地的家庭建立亲密的关系,并积极与孩子们、其余专业人士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互动,增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信念。

提升教学能力的个人计划范文第8篇

一、“名教师”品牌须形成核心价值

“百千万工程”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一个“变”字,即要让优秀骨干教师“变”成“名教师”。“名教师”所以成“名”是因为其既实现了教师的基本价值,又体现了普通教师没有的附加值,而这种附加值正好构成“名教师”的独特风格。

1.附加值体现在教育理念更新与教育科研创新

“名教师”的附加值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科研的创新方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致力于助推教师创造附加值,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因此,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希望培养对象在实现教师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品牌概念。基于此,培养方案别提出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以帮助培养对象增加附加值,形成具有独立风格的品牌。

2.技能型向发展型、思想型和研究型转变

“名教师”应超越普通教师。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善于求变。“名教师”必须有想法、善改革和懂研究。二是能教会评。“名教师”既要会教书,又要会评课,会评课意味着有思想;“名教师”既要将经验与技能提升到思想层面,又要能运用理念分析自己和别人的教学。三是融研于教。“名教师”应把科研融入教学,让科研服务教学。

二、品牌标识须形成“一体化”思维

“名教师”的炼成标志是:形成个人的教学理念、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树立“名教师”品牌。为此,应具体落实三项工作。

1.专家引领理论研修与行动研究

培养对象在专家、导师的引领下,解决教育理论深化与教育理念拓展的问题。具体包括三点。一是针对培养对象的具体要求设立不同的学习模块,采取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和个人反思的形式,使培养对象逐步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和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二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培养对象将最新的理论成果、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研修与行动研究相结合。三是每个学年的岗位行动研究阶段、示范引领带学阶段要求培养对象将导师引领与个人研修相结合,将理论研修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2.“诊析、提升、成名”呈阶梯式成长

在三年培养期内,培养对象要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诊析、提升、成名”这三个阶段,形成阶梯式成长模式,最终形成个人风格,树立“名教师”品牌。“诊析、提升、成名”这三个阶段形成了渐进式的发展。具体包括三点。一是诊断分析之前,培养对象要提供教学录像和教学设计,由专家、导师进行分析、诊断。二是培养对象在每个阶段都必须认真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理念,最终在专家、导师的指导下“螺旋式”提升。三是在诊析的基础上,再次提炼,最后树立“名教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