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59-01

一、引言

在中国教育历史上,数学一直是学生认为比较困难的学科,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对事物理解和认识的能力还不够深入,抽象思维能力因年龄和思维模式的影响而不足,因此对数学学习从小学到中学过度不够成功,随着年级推移,数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考验逐渐显现出来,这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慢慢产生了厌倦的思想,尤其是地处西部地区的甘肃省农村学生更为突出。因此,如何提高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理解能力的认识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关键。

二、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教育观念及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未能转变

中学是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个过度时期,学生从小学开始,初步认识数学是从数字开始的,小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开始对数学非常有兴趣,这也是小学生的心理作用,但是,小学学习结束后,进入中学数学学习,开始认识了实数,开始知道了正数负数,慢慢地学生发现数学并不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而是一门课程,既然是一门课程,那么只有好好去学它了,为什么要学呢,是因为要参加高考。

对于老师而言,因受现在教育制度的影响,教育部门实行“校长负责制”,评价一个学校或者说一个教育机构的因素只有一个,升学率及成绩最高分,除此之外至于对学生整体素质有无影响,有没有改变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以及在价值观上,世界观上对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认识从未思考,这就造就了现在教育的一个情况,教师成天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课堂上从头听到尾,然后是布置作业,对作业中有问题的学生,不对其错误原因进行详细分析讲解,先是利用惩罚办法,对学生责骂或者站立数小时,或者让别的学生嘲笑,还有用罚款的办法惩罚的办法。这都是没有认识都教育的意义的行为。

2.未能让学生对数学进行本质的认识

教师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从中学开始,先讲解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实数,代数式,一元二次方程,方程组,不等式……,究竟方程组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因为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却不去对学生讲解,也不去分析我们生活中要用到数学问题,更不用去研究数学在某个问题上的用处,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能够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如文献中所言,其实数学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学问,是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理论体系,不管天文,航天,生物,机械,化学,建筑,医疗还是风水学,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就连最简单的生活问题,一斤苹果1.5元,给收银员付给10元,找回8.5元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学问,其中包含了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剩余价值以及商品属性关系,最大剩余价值及价值尺度,社会无差别的劳动,国家对经济的调空等一系列研究问题。

3.中学数学教材内容不够丰富

现在我们国家中学数学教材大都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编写的,整体使用性能非常优秀,能够给学生由浅入深的引导,但是由于重新编写教材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新排版,重新画图,重新制定一系列辅导教材和教书用书,因此教材中选用的例子,方法比较陈旧,没有注意与新技术新方法的结合,只讲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知识,学生也只能接受基础的教育,对和新事物之间的联系大为脱节。

三、数学教学现状对策

1.教学模式改变

由于传统讲学的弊端,现在的教学结果是学生思维模式呆板,只会去做一个类型的题目而不去思考接近问题的解决办法。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需要综合性人才才能建设国家和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在由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去让学生学习了,应该培养学生的对数学的认识,由填鸭式向自主学习模式转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引导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从思考开始,对数学学习有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在数学这一门学科上逐渐有所成就。

3.提高教师对数学教学的功能性认识

在我国的教育法中,对教育者所进行的政治性和功能性教育都有一个全面明确的规定,我国数学教育的功能,除了基本的知识教育外,还有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当下在甘肃农村数学教育中,只注重了学生的基本知识教育,却忽视了知识存在的价值,也就是忽视了基本知识应该有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本课程的真正意义,让其了解数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从实际出发,讲解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讲解,演绎出预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本文从甘肃省农村基本情况出发,研究了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经过分析和在本校学生中的实践学习中证明,对策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把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了。

参考文献

对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师学生;数学观;教学

数学观是指一个人对数学的总体看法和认识,亦即对数学的本质、发展以及数学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观点和态度。高师学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准教师,他们的数学观应成为数学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师学生的数学观进行研究,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一、高师学生的数学观

(一)高师学生数学观的现状随着学生数学视野的不断拓展,数学活动经验的不断丰富,不同阶段的学生应形成与其学习经历相应的数学观。笔者使用香港中文大学黄毅英教授的数学观调查量表〔〕和自编调查表,对高师学生的数学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师生对“数学是什么”的认识不全面且处于较低水平;对数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数学是结构或模式的科学”的认识不足;对数学的价值仅仅定位于工具和训练思维上,而对数学能以其独特的性质促进人类品德的完善、认知的健全、人类思维的不断创造等文化价值以及数学对科技的推动与提高,对经济建设发展的贡献等认识不足;对数学的发展过程的认识较好。但是,对直觉和想象、猜测和反驳在数学中的作用以及数学本身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的认同人数还显得太少。

另外,笔者还对“学好数学的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应有内容”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3%4的高师生认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多记、多练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这从另一角度印证了高师生数学观的现状。

!二(高师学生应具备的数学观

从应然的角度来看,高师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内涵包括:3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结果,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数学既研究来源于现实的,又研究在逻辑上各种可能的、在已知形式和关系的基础上定义出来的形式和关系,数学家是通过模式的建构并以此为直接对象来探求客观世界量性规律的,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是数学活动的产物,同时也是进一步建立新模式的工具。

%3数学的发展是一种经验或拟经验性的活动,是将人的能动的经验性活动概念化、模式化的过程。

03在数学活动中,猜想与推测、证明和反驳、检验和修正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方法,并且人们需要通过交流、解释、批驳等合作性活动才能达成共识。因此,数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修正错误的、具有创造性和社会性的过程。

+3数学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结构体。数学是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工具,为其他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必要的语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的“自由”想象和创造,为人类的创造性充分发挥提供了最为理想的场所;数学是解决问题的艺术;数学和计算机的结合,使其成了一门技术;数学以其丰厚的哲学底蕴,理性的思想、方法、语言和精神,成为一种超越民族和地域界限的文化。

二、高师学生良好数学观的意义

(一)高师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是高师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高师数学教育不仅是学生获得高深的数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数学信念、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的过程。数学观教育是高师数学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因此,高师数学院系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确立数学观教育这一教学目标,这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说:“对于已经选定了数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他们将从事数学研究或数学教育,我们则应帮助他们认真地去思考(“什么是数学”)这一问题,因为,这显然是促进由‘被动的’学习向‘自觉的’工作状态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二#高师学生良好的数学观是进行高效和主动学习的需要首先,学生的数学观对其数学学习动机、行为和策略、数学认知方式、过程和结果有很大影响。学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从事数学学习和数学问题解决活动。

例如,若学生持有“数学是解题的学科,是概念、公式、法则的集合”的观点,他就会采用机械地记忆并将解题作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和目的。而若学生持有“数学是一种经验或拟经验性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其中充满着猜想、证明、反驳、检验和修正”的观点,他就会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调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进行主动的、有意义的数学探究活动,获得“活的”、具有个性的数学活动经验,高效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同时,这种数学学习活动又能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对数学的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和高效学习活动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其次,学生的数学观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也有很大影响。学生对一个数学任务赋予的价值是决定他们在该任务上愿意付出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数学的正确认识是其学习的重要动力。

三#数学观教育是提高高师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价值,已经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数学观是数学文化的核心成分,数学观教育是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师生进行数学观教育,可以使他们了解数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数学的需求、数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孜孜以求,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四#高师学生良好的数学观是适应未来基础教育工作的需要首先,义务教育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都将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特别强调通过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上的一系列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良好的数学观已成为合格数学教师的必备要素。

其次,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有不同的数学观就有不同的数学教学观;教师的数学观及其教学布置,对学生的数学观有着不可取代的关系〔!〕。作为未来基础教育准教师的高师生,其数学观同样影响着他们的数学教学观,进而影响着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高师学生的数学观更关系到今后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高师学生要胜

任未来的教学工作,本身经历一定的数学活动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观是适应未来基础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高师数学教育如何使高师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

(一)将数学观教育纳入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英国学者欧内斯特($%’()*+#曾将数学教育的目的划分为三种〔!〕:实用主义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数学的目的。反思我们的高师数学教育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了数学的目的上,尤其是过分强调显性专业知识的掌握,抽象概括、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高师生的数学观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忽视。为此,高师各专业课教师要认识到数学观教育的重要性,将数学观教育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数学观教育的内容和具体要求,挖掘、提炼和揭示教学内容中所蕴藏的数学观内容,并在教学中付诸实施。

二#设置和开发有高师数学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面貌是影响学生数学观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课程设置进行的改革包括:开发综合化的新课程(例如数学建模、数学实验),以弥补单一学科课程在数学观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对数学能产生比较全面的认识;适当增加和强化数学观教育课程,开设如数学史、数学哲学、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思想方法论类的课程。

目前高师使用的教材,内容呈现的基本上是严密的概念、命题及其逻辑体系;重演绎,轻归纳;重纯数学的形式化训练,轻联系实际的问题解决,这极不利于学生正确数学观的形成。建议在教材的修订中,对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概念和内容,要以生动的现实背景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呈示数学问题的发现探究过程,数学结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过程;编制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数学习题;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等,以形成具有高师特色的新教材。

三#在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和强化数学观教育学生自身正确的数学观是在对学习内容的良好感知、现实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课堂里的学习经验以及具体数学活动方式的丰富体验中形成和发展的。为此,高师各专业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中渗透和强化数学观的教育。

,%拓宽教学内容

增加介绍本学科有争议甚至曾经出过错误结论的内容(这是目前教材中最缺乏的)。通过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发研究和讨论,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形成动态、有谬的数学发展观。及时补充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数学学科的应用。例如,介绍通过设计“好算法”、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计算得出数学结论的计算技术,使学生领会数学的技术性。

引入开放性、综合性、一题多解型问题,并倡导学生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多途径、多方法地解决问题。重视直觉和猜想、归纳与演绎、合情推理等这些体现数学解决问题本质的数学方法的应用。

-%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教学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有利于学生数学观形成的数学教学活动。例如,就某一观点开展讨论交流活动、某一结论开展探究发现活动、某一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以强化学生数学活动的体验。

组织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数学的现展、数学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及早形成数学是科学、技术、文化的多元数学价值观。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数学家传记、数学史著作,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学习内容,对学习内容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来龙去脉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设计实施突出数学本质的教学采用过程教学,注重真实背景的再现。许多数学概念的形成都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千呼万唤中应运而生的,有着深刻的背景。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背景性知识的教学,充分展示数学概念的发生过程、定理的发现过程、思想方法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物,而从本质上认识和把握数学。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尽可能地从数学的现实应用和数学自身的矛盾冲突引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尝试数学的表示。

突出合情推理,重视数学思维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过程,寻求解法、探索模式、形成猜想、验证结论。

重视数学的应用。有意识地开发所学内容在现实中应用的案例,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应用于生活、学习实际。通过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力和观念。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

反思是形成观念的重要途径,数学观只有通过内化才能真正确立。为此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对本学科研究对象、主要问题、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发展应用的不断梳理和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的领会,使学生的数学观不断产生飞跃。

$四%提高任课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数学素养数学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人际互动的过程。教师自身所具有的数学观会通过日常的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师数学院系的教师,首先,要确立现代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高师数学教育的性质、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到数学观对自身素养和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身在数学观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其次,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

对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育改革 学科素养

一、学科素质培养对数学改革的意义

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广大数学教师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问题。这些问题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产生,一方面,迫于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引领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许多教学改革仅仅流于形式,教师在改革上始终并未坚定立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在个人角色定位和教学目标定位中并未找准路径,很难将教学改革的形式真切地融入到课堂中来。这导致素质教育改革一直迫于形势而荒于过程。

要把握好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用现代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在理论研修上刻苦努力,通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将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主体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在对学生的要求上,由以往的分数要求更多地向素质要求倾斜,因此,提高小学的数学素质,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改革要求。

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培养他们探究、创造习惯的基本能力。要立足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对数学知识探究、钻研、思考的热情。因此可以简单地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质不但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条件及因素

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经过一个内在和外在的变化,要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我认为,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数学的认识,通过对数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了解;其次是兴趣的产生,兴趣是学生对事物专研和探究的保障,学生要与数学学科建立良好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就必须促进他们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兴趣;最后是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数学作为一门逻辑学科,要学习好它,一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善于思考,敢于猜测质疑和探索。只有经过这些必要的过程,学生才会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素养,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三、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培养途径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小学生心理变化过程、情感需求、认知能力等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我认为,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数学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学习语文、英语有语感的说法,同样,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善于运用感知去对数学知识猜测也是建立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小学生性格单纯,他们的感知能力往往来源于直觉思维,他们直觉思维的产生不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直接感知。感知能力也是数学素养的一部分。教师通过对数学知识本质现象的阐述,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经过简单的思维分析,对数学知识作出分析与猜测,这就是他们感知能力的必要过程。相对于计算而言,感知不通过其他辅助手段,仅凭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而产生,是对学生质疑能力和猜测意识的培养。

感知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元素,也是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第一前提,良好的感知能力可以使得学生对数学问题分析中产生的直觉更加灵敏,对他们思维的活跃促进和良好的洞察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思维迁移,举一反三。

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对学生讲学习数学应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是因为数学知识点具有特殊性。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认识数学知识的来源,定理的来源都是具有根据的。在同等的情况下,任何数学知识之间都具有共同性,不可能矛盾存在。因此,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共同性就为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养成提供了条件。教师应当贯穿知识点,针对知识点的具体情况,融会贯通,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个知识点隐射到另外的知识中去,这样能够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小学生思维较为活跃,这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就必须结合所学的内容,对他们思维能力进行激活,培养他们善于积极思考,获取多种问题解答的办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掌握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对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价值数学史料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美

随着社会各行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增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已称为教育界的共识。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把挖掘数学的人文价值作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一个切入点。

一、数学的人文要素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意义

1.改善学生的数学观,使其具备形成探究能力的情感基础

所谓数学观,指的是个体对数学的存在、发展与应用的初步认识,对数学的个性与共性、具体性与抽象性的基本认识。而学生解决问题的成败与其对数学的本质看法有关,即与学生的数学观有关。因此,首先要改善学生的数学观,比如可以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定理公式背后隐藏的无数研究者的探究经历;当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学科的性质,让学生明确数学的价值。

2.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局部形成探究能力的客观基础

构建主义认为,认知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及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越合理,学生的创造火花月容易迸发。而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依赖于学生头脑中是否存在清晰的数学思想。因此,学生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应该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而是凌驾于数学知识之上的一般原理,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发挥着统帅作用。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经过不定的深化,慢慢会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意识,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所以数学思想方法是影响学生认知结构合理性的一类重要的文化观念,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体现高等数学人文价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尝试

高等数学无论从其内容、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上都远比初等数学复杂抽象。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变量,这与学生以前学习的初等数学即主要为常量数学有很大区别,这也决定了高等数学的学习不能完全沿袭以前的学习方法,需要改变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师不可能再像中学那样做"保姆",其作用应是"助产士",帮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转换学生的思维方式,改变学生原有的不适合高等数学学习的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只有真正实现"助产士"的作用,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从而形成数学探究能力。

1.介绍古今人们对有关数学方面的认识,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数学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它随着数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其中包括古今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对数学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适当介绍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是改善数学观,体现数学人文价值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方式是十分灵活的,可以抽出专门时间,也可以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在《高等数学》新课伊始,大多教材没有涉及"绪论"部分,以往教师讲授时,也往往直入主题,以致于学生学了几十年数学也不知道其真面目,鉴于此,我们认为可以在新授课前介绍一下数学是什么,学科的特点,发展的大致情况,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以及学习的若干问题等几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学生普遍反映: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直到此时才对数学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如,在"数学是什么"这一部分,我们列举了从古至今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数学是思维、数学是艺术、数学是猜想、数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科学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数学的研究方法和对象等问题,使学生对数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这一部分充分展示数学的无穷魅力,尤其数学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这正是数学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

2.借助数学史料,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历来以严谨著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强调这一点,往往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距离感,久而久之形成"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体现其人文精神。即数学教学应当在讲解严谨知识体系的同时,适时以史料为载体,以唤醒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微积分是高等数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讲授时,可以把微积分是如何经过半世纪的酝酿,牛顿和莱布你茨又是如何从不同的背景、方法和形式上提出并创立微积分给学生介绍一下,这样如讲到微积分基本公式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为何如此命名等问题时,学生就会觉得顺理成章。

3.开展专题研究,师生共同研讨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重要的数学文化观念之一,是联系数学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数学思想方法往往隐含在数学知识之中,需要我们去挖掘。比如高等数学中的积分学部分包括定积分、重积分、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其实不管那种积分,从问题的引入到概念的给出,模式基本相同。我们在讲完这一部分后,和学生共同讨论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首先问题的提出基本上都是用了元素法即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把非均匀变化的问题转化为均匀变化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化归思想的体现;其次,积分的定义式都是特殊和式的极限,对于不同积分,只要把表达式中相应的积分区间和被积函数具体化就可以了。这一方法恰是数学模型的具体体现。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既对数学方法有所了解,又加深了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了认知结构,同时锻炼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教学的两点建议

1.做好两种形态知识的转化工作

知识系统有两种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学术形态的数学知识是脱离具体背景的知识,表现为"定义+定理"的知识体系,不易为学生直接接受,这就要求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的知识。要真正实现这一转化,教师要把知识梯形还原生数学有血有肉的真面目,经过加工的知识,比较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进行建构地学习。同时,教师也在某种程度上被数学的文化所熏陶,教师带着这种感受和激情讲课,学生必然会被教师的情感所感染,有利于学生积极数学观的形成。

2.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对顺利实施体现数学人文价值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只满足讲清定义、定理,而很少关注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等人文因素。因此,要实施体现数学人文价值的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即数学是人类的一种经验的综合,是动态的知识系统,它是根据人们对它的认识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宗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适当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文化观念的魅力,进而培养其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梓坤,今日数学及其应用,数学通报,1994(7): 0~12

对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1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不高

1.1数学素养不全面不系统

目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大多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但他们对数学文化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是相当有限的.他们在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对数学产生了一些朴素的,零星的,主观的认识,但由于缺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哲学和人文修养,他们对数学的看法即不会是抽象的,也不会是哲学的,更不可能全面和系统.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远未达到胜任数学教学任务的地步.

1.2缺乏“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思想

克莱茵指出大学和中学数学教育的“双脱节”现象.其实大学和小学数学教育的“脱节”现象更为严重.大学生感到,他正在学的东西和小学学过的无关,而当他们到小学任教时,大学所学的用不上.其实这种“脱节”现象正是因为数学素养不高,是缺乏“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思想的表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看得到全貌,才能做到一览无余.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需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看待初等数学问题.如果对数系没有整体的认识就不能上好分数、负数等内容;如果没有极限的思想就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圆柱体体积的推导,0.9.=1等小学数学知识;没有学好排列、组合等相关知识就不能系统地和学生讨论排队照相等问题.

2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不高的成因

2.1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中国教育在60年代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在数学教育上突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灌输.发展到90年代开始注重能力训练,在数学教育上开始注重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对素养养成的要求是直至21世纪才提出的.长期的传统教育理念导致数学教育仅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造成了教师数学素养不高.

2.2现行的考核机制

在数学考核机制中,无论是升学考试,结业考试还是选拔考试都只侧重于对被测试者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的考核,少有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进行考核的.在应试教育为主流的影响下这种考核机制也造成数学素养不高.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念、数学知识结构、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以及对数学人文精神的领会,都将在其数学课堂中得到体现,影响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把数学应用到他们的生活实践之中的能力.因此提高数学的数学素养对整个数学教育至关重要.

3提高数学素养的举措

3.1师范院校转变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己从60年代的“知识—灌输”发展到90年代的“能力—训练”转型为现在的“素养—养成”.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也要应这种教育理念的需求,重新调整培养方案,不再局限于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把培养教师素养作为最高培养目标.具体应体现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强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等课程.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3年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培养方案为例,学校不仅开设了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3门共19个学分专业必修课,而且开设了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史选讲、概率与数理统计、小学数学解题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国际比较、小学数学活动设计研究8门共16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几乎都要修完才能修满学分),还分别在第2、4、6学期开设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以及在第7个学期开设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这个培养方案设计得非常全面,可见学校不仅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还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的培养.

3.2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师范生树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理念

中国的教育理念己经从“双基”型转为“素养”型.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因此无论是在校的数学师范生还是一线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理念.克莱茵提倡“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意识.有许多初等数学的现象只有在非初等的理论结构才能深刻地理解,基础数学的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高等数学)来审视,理解初等数学问题,只有观点高了,事物才能显得明了而简单:一个称职的教师应当掌握或了解数学的各种概念、方法及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以及数学教育深化的经过.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数系有了整体的认识就能对数系的发展了然于心,才能上好分数、负数等内容;教师对极限思想理解深刻才能让学生体会极限过程,从而顺利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才能让学生深切体会0.9=1等小学数学知识;教师只有掌握好排列、组合等相关知识才能系统地和学生讨论排队照相问题.可见树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理念对小学数学教育意义重大.

3.3深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培养意识

对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分类、数学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数学语言在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中的重要性,从加强基本功训练方面提出了加强数学语言学习的教学建议。

对数学教师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是职业技能训练的一项基本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数学语言是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思维,能够使思维在可见的形式下再现出来,它是数学素质的重要呈现。同时,对于数学教育而言,语言又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活动。任何一项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以语言为媒介,借助书面或口头的表述学会原理、概念、公式、方法。数学语言包括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式语言,多种语言的表示方法,深刻揭示了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策略,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来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要“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且还将“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纳入到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评价内容,这充分说明能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已经成为每位公民应达到的基本素质。目前数学语言教学的研究已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准确的运用数学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但是,当前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对数学语言的教学尚未能引起重视。如果教师不能恰当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将会导致知识性错误,形成基础教育的滞后现象。为此,应客观辩证地分析数学语言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意识地加强对师范类学生进行准确把握数学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对于在职的教师而言,由于他们已有教学实践经历,对知识、概念的论述要求有着切身体验,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成人教育短期培训时,更要强调数学语言的重要性,以便在教学工作中能准确利用数学语言传递知识。

二、数学语言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数学语言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

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教学的内容—数学科学,是数学概念、数学推理及其结论展现和交流的方式。数学家卡尔森说,“数学是一种语言,具有一种语言的所有魅力和用处。但是它比更传统的语言还多了一条优点,即它是一种可以对我们的世界给出任何科学描述的语言。数学家能够坚持攀登,不仅是热情地追求纯粹真理,而且还因为它具有一种用最整洁、最简单和最根本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宇宙的某些特征的愿望”。现今,特别是在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一种交流形式、一种语言,已成为一种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学习使用的语言。

在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数学意义要通过词语、符号等来传达,由于学生对数学语言理解不清楚,或不习惯数学语言的表述方法、规律和约定,而搞不清楚问题的含义,从此导致学习上的困难。让学生自觉地认识数学语言,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克服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中的困难,学会数学地表达,数学地理解,培养学生养成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以数学语言教学带动数学教学,为数学思维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是数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重要任务。

除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表明数学对于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之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显示出数学化的趋势,社会的数学化程度正在日益提高。数学已成为横断学科,成为表达科学思维的通用语言。这种认识的变化,使得学校教育中的数学应当充分体现数学语言价值,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数学语言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普通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我们学习数学,实际上是学习数学语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只有灵活掌握了数学语言,才能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加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进一步提高数学表达的能力。因此,数学语言教学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关键。

数学是一种日常生活语言,它渗透到人类的每一个角落,数学语言已经成为人们表述关系和模式的通用工具,像“再等5分钟”、“好几公里远”、“太多了”、“大约有一半”等这些日常用语,为我们提供了相互交流中的数据支撑。因此,数学语言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使用的语言,使用数学语言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表述的条理清楚、结构分明。

数学语言是国际通用语言。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但是数学语言是可以世界通用的,它是唯一完全国际化的语言,凡是接受过数学教育的人,都能认识符号语言,即数学语言。因此它对促进世界各国的教育、科技交流具有其他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 转贴于

三、措施

学习心理学指出,技能和知识在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中获得,离开知识的掌握和使用,学习某种技能是不可能的。因此,技能的训练首先要以传授相关技能知识为先导。那么,教学中在采取指导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分析如何避免、克服语言障碍等教学策略的同时,还应该实施以下的教学措施。

(一)利用大学语文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课程设置中,可以开设大学语文,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数学语言词汇意义的理解,了解其丰富的内涵,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三种语言间的转化。由此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大学语文的学习,使这些学习对象对数学思想把握得更好,职后能用自然语言为解释语言系统来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语言,将数学语言“通俗化”,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内化;同时还应将自然语言译为数学语言,使自然语言“数学化”。

(二)加强基本功训练

对于师范教育来说,其目的是培养能胜任社会需求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具有较强的基本功。数学教学过程是综合使用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这三种语言形式的过程。为培养学生具备三种语言形式的转化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应指导学生多参加教师基本功培训的选修项目,如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等项目,这些项目在当前教育趋势下有削弱的现象,但它确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符号、图像图表的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在职后的教学中,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各种形式及它们之间进行的转化,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提高数学知识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利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锻炼

数学交流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是必须对学生加强的一项能力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数学交流能力,才能顺利地阅读和理解数学文献,才能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数学学习体会和数学研究结果,才能成功地吸收别人的心得体会而迅速地提高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数学交流,不仅涉及一个人的数学能力,而且也涉及一个人的思路是否开阔,头脑是否开放,是否尊重并且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是否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是否愿意相互了解等,这些都与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对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7篇

一、自身因素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说,这个学生比较聪明,那个学生比较迟钝;这个学生长于记忆,那个学生善于思考;这个学生有音乐才能,那个学生绘画出色;这个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那个学生沉默寡言,喜欢深思。这些都是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就同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同中有异。人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或生理条件,构成了人的心理个别差异的物质基础。而人的心理个别差异,是人们在各自不同素质的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到不尽相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正是这些后天的决定因素,使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等特点。

1.数学学困生的心理差异

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致。由于他们有一朝数学分数低下,引起愁闷,数学中存在的问题、疑惑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所以就会有一夕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挫,受到教师、家长的批评、埋怨的机率就会上升,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情感逐渐发生变化。他们在教师面前常表现出胆怯、性格内向、自卑,在同学面前常表现出自私、冷漠、消极。久而久之,学习数学的动机、兴趣和意志日渐消失,更认识不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学习数学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免受教师和家长的责备。他们对数学的学习通常感到厌烦,有太多弄不清的问题,以致数学的情绪低劣。

2.数学学困生的能力差异

首先,学习者的认识结构,即人在认识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和个性心理特征(情感、意志、能力、体质等)存在差异。其次,数学认识结构的形成依赖外在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习者内在的心理结构,它是学习者通过教师激发起来的心理结构作用于外界数学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因此数学知识认识结构是从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它一旦形成,将对学习者后继的数学活动产生调节作用,但由于各人的心理结构的差异,同一知识结构作用于不同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因此,不仅有正误之分,而且有优劣之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人学习数学的能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学困生的认知活动往往表现为没有形成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般思维动作,也没有形成认识活动必须具备的特殊思维动作。

二、环境因素

客观环境的影响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学习的环境因素,是指学习者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在数学学习中,不论是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还是对数学学习兴趣、态度、情感、意志等的激发和发展,都受到学习者的环境因素的严重影响和制约,并起主导作用。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是父母。老舍曾说过: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渗透在家庭全部生活之中的。家庭中每一天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所有这一切,每日每时都塑造着家庭最小的心灵。有些学生家庭贫困,学费难以支付,因此这些学生自觉矮人一截,自卑感十足,对前途悲观失望;有些学生恰恰相反,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因此这些学生自觉混到毕业,前途自会有望;有些学生家长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整天忙于赚钱,忙于应酬,无暇顾及子女;还有些家长常常跳舞、打牌,甚至把子女也拉上,放任自流;有些事业型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懂的问题可以问教师,对子女缺乏营造家庭学习数学的环境的细心和耐心;有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甚至离异,有的学生丧父丧母,给子女带来心灵的创伤,这些学生缺少正常的关爱;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使孩子养成了依赖、怕苦畏难等不良习惯,不懂得生活的艰辛,挥霍无度,以致各种恶习产生。以上种种都是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数学教师通过数学,极大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关怀、期待厚望、指导帮助和行动表率等,不仅会产生积极的效应,甚至会影响他们终身。无疑这将对学生的成才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数学学困生的形成过程有着抑制的作用。但是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热衷于搞应试教育。白天上了九节课,学生还得饿着肚子加上两节晚自修,星期六、星期天也不休息;有些教师满堂灌,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正当的兴趣爱好受到了压制甚至剥夺,数学学困生更是倍受歧视,身心健康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少数教师文化业务水平低下,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有些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对学生漠不关心,或者违背教育规律,不恰当地指责学生、随意停学生的课、罚抄作业几十遍上百遍,甚至违背师德规范,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所有以上这些因素致使有些原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不好的学生到了初中就一差再差,心理畸形发展,学习数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荡然无存,而表现出麻木、呆滞、迟钝。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学史; 数学观; 数学素质; 数学思想方法; 知识结构; 健全的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11-001

数学史是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工具。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过:“如果我们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就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就曾高瞻远瞩地说过:“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可见,人们要弄清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建立数学的整体意识,就必须运用数学史作为补充和指导,特别是现代数学的体系犹如“茂密繁盛的森林”,使人“站在外面窥不见它的全貌,深入内部又可能陷身迷津”,数学史的作用就是指引方向的路标,给人以启迪和明鉴。因此,懂得一些数学史知识对研究和学习数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中数学史知识的渗透逐步得到重视,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也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数学史知识以“读一读”的形式纳入其中。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目前,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对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笔者认为,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加大数学史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力度,其主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所谓数学观,是一个人对数学的看法,对数学本质和意义的见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侧重于数学的技术内容,过分强调数学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训练,造成了学生对数学的片面认识——数学是一门纯演绎的科学,是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堆砌,其特点就只是严谨性、抽象性、广泛性。其实,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由概念、定义、公理、定理等材料演绎组成的,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从创造数学的过程来看,数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的创造过程与其它科学知识的创造过程相似,在得到一个正确结论之前,一般都要先猜测此结论的内容,再运用适当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论证,从而得到严谨证明。综观数学史,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是一种人类文化,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结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方位全面认识数学,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要达到这一目的,毋庸置疑,只有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大量的数学史知识,让学生在学会演绎的同时尽情领略数学发现的无限风光和数学应用的无穷奥妙,从而得到数学思想的启迪和数学人文精神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传统的数学教学,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环环相扣的知识链,至于数学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解决问题时为什么会这样做等等,始终是学生脑海中的疑惑,学生觉得数学就好像是一种“智力游戏”。教学时如果有意识地参照史料,分析一下所教内容对应数学史上的这些知识是如何被人们所接受的,特别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查找一下这些内容的形成与发展在历史上是否顺利,人们在探求这些知识时遇到哪些思维上的障碍。通过这样的分析,才能对所教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领悟问题的本质。在课堂上,让学生模仿数学家的心智活动去探求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如无理数的教学,以往教学中学生最为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引进无理数?如果课前稍微研究一下数学史,在课堂上简单地介绍一下“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引导学生亲自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对这一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认识,直接支配数学实践活动,是学好数学的有力武器。一部数学史也就是一部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史,了解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数学史。通过对数学史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因此,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于数学史知识的渗透使数学思想方法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数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极具说服力的生动的德育教科书。数学史上涌现了许多数学家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感人事迹。如无理数的发现、虚数的引进、现代代数的引进、非欧几何的发现等等,无不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数学家的心血,他们顶住世俗的偏见和压力,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探索,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取得了数学史上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家的典型事迹,可以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磨练学习意志,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学发展史上,我国数学家也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如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杨辉,现代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当代数学家张广厚、吴文俊、杨乐等等,向学生介绍他们的故事和重要成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史使人明智”,先哲的这句话是普遍适用的。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的数学史知识综合性较强,专业性鲜明,这些对于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数学教学是不适用的。因此,选取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数学史知识,以使学生了解每一个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及背景,从而更好地为数学素质教育服务,这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H·伊夫斯.数学史概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1

[2]徐品方.数学简明史,学苑出版社,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