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第1篇

一、“绿色课堂”――生态和谐的课堂

绿色代表自然,绿色的课堂描绘生态和谐。课堂生态和谐的核心是课堂氛围的和谐。生态的课堂充满了尊重、充满了期待、充满了赏识,充盈着浓浓的爱意。

1.充满尊重。在绿色的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此时的课堂就是聊天室,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着。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以真诚的微笑融入孩子的世界,用心灵去倾听,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让他们的生命充盈地绽放。

2.充满期待。我们课堂的主人是一群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满脸天真稚气、满脑奇谈怪论、满身调皮不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告诉我们,在课堂中倾注期待,能唤醒、激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

3.充满赏识。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与谅解宽容,给与保护。

二、“绿色课堂”――生活的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语文教学又何曾不是生活的阐释。因此,绿色生态的课堂倡导把学生从封闭、窄小的“三味书屋”解放出来,送入广阔、丰富的生活百草园中感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成长乐趣。

1.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2.让课堂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听讲座、逛书店、看展览、观影视,乃至旅游,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为他们开拓更深邃的语文视野。

三、“绿色课堂”――生长着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阵地,今天孩子们更需要具有生命力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预制和生成交互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着。在绿色课堂里,儿童作为灵与肉、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始终在生长、生成、变化、发展,为此,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儿童的发展,着力于发掘儿童的潜能,引发创新的天赋。

让我们欣赏一位老师教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精辟!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流程非常朴素――“描述、初读、感受、交流、读诵”。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必要性;可行性;低碳生活;渗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2020年碳排放目标的提出,伴着哥本哈根大会的召开,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低碳”这一名词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是指生产、生活中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降低碳氧化物,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会产生温室效应。从1740年至2000年,二氧化碳含量约由277ppm升高到377ppm,致使近百年来全球温度上升0.4℃~0.8℃,到21世纪末温度将上升1℃~6℃[1]。温度上升会造成以下几种严重后果:(1)海平面上升,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2)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通常不知飓风为何物的南大西洋沿岸将饱受飓风侵袭;(3)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4)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2]。

目前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_____“末日旅游”正在美国、英国悄然兴起,人们把目光放在因气温变化而可能消失的自然景观上,如:南极洲、马尔代夫群岛、威尼斯等十大自然景观。由此可见: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逐渐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认识和接受。环境教育已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的阶段涉及不同的内容,因而加强环境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对未来公民的环境教育。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渗透低碳生活的思想,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低碳生活的种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今后的低碳生活打下基础,建立起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可行性

首先,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的思想体现了新化学课程理念。目前化学教育界最关注的就是“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这一命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更好地使化学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让学生关注每个公民每天接触的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3],如:由于温度上升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使学生形成一种生活中尽量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碳氧化物,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意识;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低碳生活的知识和意识是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低碳生活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综上所述,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低碳生活思想的渗透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其次,我国新化学课程中含有大量有关低碳生活的环境教育素材。通过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们发现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含有大量的低碳生活的教育素材(如表1),因此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是非常可行的。当然,中学化学涉及低碳生活知识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许多知识都隐含在各个内容之中,需要教师根据教材适时穿插,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及时渗透。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几点想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及时渗透低碳生活思想

教材是学生获得低碳生活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学生在学习有关降低温室效应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选好切入点,及时地进行渗透教育。如在选修1学习“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资料,从那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和资料中,让学生得到感性认识,了解温室效应的现状、发展可能和危害,产生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中的“思考和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引起学生思考、激起思想的碰撞,产生低碳生活的意识。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

网络是学生获得低碳生活知识的又一主要来源。在渗透低碳生活思想时,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温室效应的相关内容,了解全球温度升高的危害,这远比教师纸上谈兵效果好。如在初中学习“保护空气”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收集近阶段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并作图,了解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了解“末日旅行”等热门话题及其产生根源,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这时教师的作用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将由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过程,从而自觉建立起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建立低碳生活的使命感

如今中学化学教育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教师的着眼点不应仅限于课堂,而应把学生和教育过程引导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从自己的体会出发,由感而发。如在选修1学习“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时,可以回忆近两年降雪的情况,让学生亲自感受,再对比前五年、前十年,甚至更久以前的降雪情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耳闻目睹因温度的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建立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使命感。

4. 充分全面理解新课标,做真正的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授者

江苏省新课改于2005年开始实施,新课标也取代了沿用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新课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蓝本,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新课标,全面地传授知识。 但课改以来,教师仍受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未能吃透新课标的精髓。如在选修4学习“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以及初中“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的内容时,教师往往从能源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能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能源以及开发新能源解决能源问题。其实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也就是减少能量的消耗,开发新能源也就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要真正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的思想,首先教师就要改善旧的知识体系,充分理解新课标,全面地传授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授者。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去减少温室效应,如:我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低碳生活的理念并不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我们应从我做起,人人参与,由生活点滴细节,将“低碳生活”意识付诸于行动。要向芬兰人一样,没有标语、没有口号,将低碳生活的理念转变成流淌在每个公民血液中的一种文明。

参考文献

[1] 人教社地理室.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第3篇

一、树立两个观念

1.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果把这么深奥的概念直接讲给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例如,讲《海陆的变迁》时,可以告诉学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原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可就荷兰的围海造地,让学生讨论这样做的利与弊,明确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聚落》时,通过穿越回原始社会做部落首领,让学生明白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学习《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了解全球变暖的危害及原因,再让他们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

2.人地协调的观念。

人地协调的本质是妥善解决社会总需求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从而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达到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就是谋求人与地的、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人地协调的观念是地理学的基本观念,也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基本,也是社会能够进步的前提。

要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例如,学习《世界的人口》时,让学生知道截至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70亿,而地球最适宜的人口是50亿左右,地球最多能容纳134亿人口,让学生看到危机,了解非洲的饥饿与贫穷,学会节约,理解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学习《世界的人口和人种》,通过让学生熟悉三大人种的特征猜想其分布,再读图验证,让学生知道人种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人必须适应环境,是环境造就了人;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不同也是适应环境,

二、构建两个课堂

1.开放式地理课堂。

开放式地理课堂主要指创设有较大时空,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以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特征,重视学习材料、组织方式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等和谐发展的新型教育观和教学方式。

教师要立足于课堂,但不拘泥于课堂;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要多种多样,要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沟通;教师要有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或者是自己的网络空间;等等。

教师还要有目的地建立开放式地理课堂的教育基地。教师可根据地理课程的进度计划和教学内容规划一些教学活动点,如校园周围的厂矿、公司、农场和园艺场、气象站、天文台等,通过校方或教研组、年级组、学生家长与上述活动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可以通过在校内建立地理活动园地、地理多媒体专用教室等来实现。

2.生活的课堂。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生活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课堂教育等同于生活,但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第4篇

从审题立意方面来看,2009年《品味时尚》的“品味”和“时尚”是两个要点,这很显然。“品味”是动词,如何品味,可以成为写作的着落点,主要指理解、认识、感受等,这里很能体现考生对人生或社会的认识水平。“时尚”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时尚可以表现为对美好的追求,也可以表现为对丑恶的批判,比如对农村老年人健身活动的赞美或对富家子弟都市飙车的批判等。“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提示比较有实际意义,避免学生一时找不到话题。其实,“时尚”的所指应是很丰富的,可以是社会生活、人生追求方面,也可以是历史、名人、文化、政治等等。对“时尚”的理解是关键,由于动词是“品味”,所以必须把“时尚”写得深入一些,不能泛泛而谈,否则这个“品味”就无法体现了。从审题的角度来说,这个题目貌似简单,实际上审准题,立好意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平时多观察生活,多读一些报刊,多看一些新闻,光靠教科书中的一些“老古董”是难以写出好作文的。

2010年的题目《绿色生活》中“生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重心应该落在修饰语“绿色”上。“绿色生活”就是指能够体现具有绿色理念的生活,考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写写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生活经历等。提示语三句话表达了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句话“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是就绿色本身的特征而言,绿色,具有活力,养心养眼。第二句话“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是说绿色不仅象征一种生命现象,更是一种生态现象。第三句话“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说绿色不仅是自然现象,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可以倡导的生活理念。从提示语,我们可以了解绿色的基本特征:有活力,有生态性,给人一种美的滋养。我以为考生的作文只有反映这些特征,才能充分地体现绿色的本质。“绿色生活”确是一种“崭新的理念”,因此学生无法拿古人说事――屈原、司马迁们帮不了学生“绿色生活”的忙,以往习惯从故纸堆里淘写作素材、字数不够古人(死人)来凑的考生,很难发挥其“特长”。

应该说,近两年的作文题对惯常的高考八股文风(如伪崇高、伪深刻等恶劣文风)有遏制、纠偏之功效。从导向上看,本作文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较好地将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做人结合在了一起,不但让学生(至少绝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而且通过高考这一杠杆引导学生切实地去关注生活,并对某些社会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当然这几年的作文题目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品味时尚》,时尚的概念学生把握起来就很难,很难做到准确,这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平时的生活范围,因此造就了大批的走题偏题作文,并且客观上造成了城乡不均衡,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相对更有利。2010年的《绿色生活》,就纠正了2009年的缺陷,绿色生活很容易理解,不容易走题偏题,但是也有缺陷,就是提示语说的却是“绿色”,而“绿色”与“绿色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绿色成为一种崭新的理念”的提示语也似是而非。作文要求是“立意自定”,但“立意”却无法“自定”――“倡导绿色生活”是内定的写作主题,作文提示语中“立意自定”这四个字基本上是“逗你玩”的。因此,从立意的角度看,“绿色生活”又是2004年江苏自主命题以来最不开放的作文题。所以2010年作文内容空泛,整体表现平庸,优秀作文的数量有所下降。

吴锦教授认为近两年的作文题目不难,很生活化,学生应该是有话可说的,但是这两年的高考作文平均分只有46分左右,如果是学生有很多话可以说的简单题目,怎么会出现这么多低分?我们深入研究这两个题目就会发现,时尚和绿色生活很新颖,很时髦,乍一看很好,很生活化,但问题就在这里,题目和当前的生活靠得太近了,没有经过时间空间的沉淀,对时尚和绿色生活的定义不同的人之间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更别说相对远离社会生活的学生了。因此出题人认为很容易,高考考生却感到很难,把握不准,理解不深。

2009年、2010年作文题目的内容距离我们太近了,没有拉开一点距离,学生对这些新颖的内容很明显把握不住,下年高考应纠正这种趋向,选择那些相对有定论的、距离我们时代稍远一点的东西,隔得远才看得清,否则就像盲人摸象,稀里糊涂。如果真的如此命题,对我们考生而言最简单不过了 ,只要练好写作基本功就能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比如2006年“人与路”,题目很普通,甚至有点庸俗,但是不在审题上让人为难,就看你的写作水平,我认为这个题目其实不错。

至于2011年的《拒绝平庸》,观点完全包含在题目之中,算是比较平庸的一个题目。2012年的《忧与爱》,更关注人的情感价值,这样的题目显得很有情怀,所以立意上尽可能要高远,不能仅仅徘徊在个人的小情感之中,方为上佳立意。2013年的“山洞里的蝴蝶”一财材料,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寓意,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阐发。

总的来说,对于材料作文,最重要的是审题。综观各省市的材料作文,对审题的理解不一,有的是任选角度,合理即可,有的是立意分高下。因此,全面理解材料,不断章取义很重要。材料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有明显评论语的,这个评论语往往就是文章立意之所在,相对比较简单;另一类是给一个不带评论,主要是叙述的方式出现的情景,可能是一个小故事、小寓言等,这种类型要采用由果溯因法,这是审准核心立意的最重要的方法。

了解了高考作文的导向和命题趋势,我们平时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紧扣高考的脉搏,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分数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 读美文提升品位

近两年江苏考生作文得分低,大多表现为文章单薄,材料不足,议论文论据不充分;记叙文则大而无当,缺乏细节,或者是找不到合适的切入口以致偏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读精美时文,读名人传记,读中外历史,读通俗哲学,在阅读中分门别类地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库,这样广泛的阅读,必然会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不仅从根本上解决材料问题,而且为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阅读中寻找、提炼话题,然后试图阐释话题、表现话题,有效地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统一,这样既能提高阅读的兴趣和效率,又能解决材料问题,提高作文能力。

二、 针对热点事件写时评

网络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多,要多关注那些关系到人类精神和社会发展的热点事件,并仔细研读与之相关的评论,多角度思考同一事件给人的不同影响,领悟它带给人的不同价值和意义,这样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同时可以模仿时评进行写作,尽可能写出自己的思考,这样就能写出鲜活的议论文,摆脱陈腐的八股文论和陈旧的作文素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 关注热点事件中的人物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第5篇

我从来没有埋怨命运对我不好的鉴定,因为自己的命运全靠自己的言行来沉淀,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与世间的缘现。路的选择是自己的决定,自己的收获是在自身努力中,命运又给自己的真实回应,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太公平。我只希望生活的人们多一点正确的思考和勤奋。

春天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平等,感受春天的温暖与美好要靠我们自己去体验。每条道路都会有明媚的阳光,道路的坎坷、平坦,艰难、易行,都需要我们行走者有一定的技能,我只希望生活的人们在彼此相遇时多一点关照与爱心。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友情,希望自己的亲友在与已相处时,能使自己感到有一份温馨和坦诚,而有时我们自己却不去认真地对待别人,随心自己,苛求别人,自己对他人的埋怨时常生成,烦恼与痛苦在心里也渐渐滋生。我只希望生活的人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做人的理情。

春天是万紫千红;也才叫春天,人是形形,也才是人生。在生活中,对与错,好与坏,聪慧与笨拙,好运与厄运等等都会左右我们的人生,都会让我们在喜怒哀乐中多些叹息,多些兴奋。有的人为了做好自己,有时也毁灭了自己的一生。我只希望生活的人们在欲望与追求中多一份淡然祥和的心。

春天来了,人们把心愿写满了春天,不知道你的愿望是小草的绿色,树木的参天,还是花一样的芳艳。人生需要追望,人生需要幸福快乐,这样我们才能像春天一样,美好而富有生机。在这个春天刚刚起步,让我把最美的,最真诚的祝福送给你:祝你心如春意,写好自己一程又一程的人生!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课堂 生活 语文课堂

如果说语言是色彩艳丽气味芬芳的花朵的话,那么生活就是它赖以生长的沃土。而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社会是熔炉,生活是教科书,生活中处处充满语文。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以课堂为起点,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语文课标》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语文课堂应与生活紧密相联。让生活语文走进课堂,使语文教学反朴归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探索的目标和努力实践的方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留心观察,了解生活

生活中,虽然许多景物或现象人们十分熟悉,可是往往对它熟视无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留心观察,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而且对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起到促进的作用。如《石榴》一文,石榴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校园的花坛里的石榴树,每年都开了满满一树又一树火红的石榴花;大街小巷的水果摊上,成熟的石榴也随处可见,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石榴的任务,并在课后精心指导学生观察石榴树叶子细细密密、郁郁葱葱的特点;观察石榴花独特的小喇叭形状,热烈奔放的火红颜色;并用了很长时间观察到了石榴果由青绿色,进而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成熟过程。学生在观察、描述石榴的同时,内化并且运用了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良好习惯。有的课文,教师还要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家人关心对方的细节镜头,或以小记者的身份调查父母对对方喜好的了解情况。结果,平时不在意的小事被回忆起来,平时不敏感的心弦被拨动了,真情被唤醒了,从而进一步认识真爱就是平淡生活中彼此的关心与体贴。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同时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其实,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钧故居、马洲公园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2.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不管什么题材的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但是,不是所有我们需要的情境都可以出现在生活中为我们任意取用,再现生活的情境是个好方法。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英雄少年纪念馆,阅读观看一些有关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专访一些老。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深刻理解王二小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的事迹,赞颂王二小年小志高、不怕牺牲的精神,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

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可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通过再现生活的情境,同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如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自己来到了小河边,听到河水哗哗的流水声,看到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的小草绿意盎然,感受小河与青草谦虚有礼的样子。这样,学生的心就随着课文情境和角色的态度变化而变化,情感得以共鸣,读起课文来自然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3.走出课堂,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例如:《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根据古诗描写了李白与好友孟浩然话别的场面,那依依惜别之情更是让人动容。我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高的特点,鼓励他们扮演文中人物,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文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移情入境,再现话别场面。学生兴趣盎然,在举手投足中,与诗中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生(李白):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把您当成我的兄长和老师。今日,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生(孟浩然):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共同举杯满饮,两位诗人的豪情与别情尽在其中。)

4.激发想象,点燃生活

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在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而且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第7篇

一、调查课题:我们身边的低碳生活现状调查

二、调查分工:根据本次调查的课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五名学生进行如下分工

侯赛茵:负责调查资料的搜集和课题的总体策划;

苏浩男和魏鑫羽:负责发放问卷和入户调查;

王晨曦和刘凌泽:负责调查问卷的整理和解决方案搜集和整理;

三、调查宗旨:科学认真,实事求是,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四、调查内容:

1.什么是碳拍量?

大家都知道,现在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生活.那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呢?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碳排放量.了解了碳排放量的危害,就理解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有实际意义的.

2.碳排放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的生产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少用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等,都是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3.如何进行碳排量计算

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是可以计算的.如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度数×0.785.根据这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器还可以算出市民开车、乘坐飞机、吃一个汉堡等到底能排放出多少二氧化碳,从而计算出碳排放量

4.调查问卷的发放

由调查小组设计好问卷,问卷涉及到我们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玩,这些方面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方式,与三年前比,我们的增长了还是下降了.然后被这些问卷在锦州市范围内发放,送到住户里,然后定期收回,进行统计分析.

五、调查分析: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比三年前增加6%

我们共发放了100张问卷,收回100张,有效问卷98张.根据这些问卷调查问题分析如下:

1.锦州家庭汽车使用量比三年前增加了30%,这也就是说,就出行汽车消费,比三年前的碳排量增加了30%.但是由于汽车还不是锦州家庭出行的主要工具,所以次指标增长幅度很大,但总量很小.

2.家电的更新换代较多,节能型家电逐渐被市民认同,所以家电的电耗费量增长只有3%.

3.锦州人吃穿的消费增长量逐渐下落,吃的逐渐趋于绿色,早市、夜市红火,所以按碳排量计算器的计算,吃穿的碳排量增长幅度只有1%.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第8篇

绿色的风

风,带动彩色的梦——风车。在我的童年中,转啊,转啊,转出了我的笑容。我举着梦想奔跑,看他随风而动,让我从心中对梦想有了小小的启蒙,我动,风就动,梦想会转,会走向成功,爸爸抱我在怀里,抱得很紧,风不动,风车没动,梦想也静止了。我便用嘴吹风,动了,动了,我的风车,我的梦想。我笑了。父亲也笑了。我不放弃让梦想前进,我不放弃我绿色的梦,我是多么执着!

绿色的风吹动绿色的梦。

橙色的风

“风吹呀吹,吹呀吹,吹过你的心中;风吹呀吹,吹呀吹,你到底懂不懂。”歌中有风,风中也是有歌地呀!大风歌,歌者为谁?其实,重要的不是歌于谁。而是这歌中有穿透力的精华。歌者为何?为的是敬老院里的志愿者,是孤儿院里的温暖,是失明的人重见光明,是希望工程孕育的无数希望,是生活的美好,生活的爱,让风都为之歌唱。在风中,我们彼此牵手;在风中,心与心交会。

橙色的风温暖我的心灵。

红色的风

风吹红旗飘,阳光下,五颗星在闪耀;风儿骄傲,风儿自豪。由此,风在我眼中有着爱国的热和一颗炽垫的心。他用尽全力,让五星红旗飘扬在祖国的大地上,飘扬在世界的东方。风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带去了中华之坚定的信念,带起来中国人的顽强意志和不服输的劲头。风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源远流传的古文化,带去了万里长城的气息,带去了惊喜与奇迹。风,是爱国的风。

红色的风是中国风。

蓝色的风

风儿吹,沙儿飞,缠缠绵绵,相伴天涯。琼瑶笔下的经典,风于沙不朽的爱恋,荧屏上的动人心弦。由此,我对风有了新的理解。风外冷内热,他的爱比海深,比天阔;他的爱坚毅且执着,不说惊动天地,仅是不离不弃,厮守终生都足以让人泪眼相望,那是怎样的幸福!

蓝色的风最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