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现今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高龄老年人的比例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大于60岁的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几率比较高。患者的心理会长期表现为抑郁的表现。对高于75岁患者进行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此疾病的发生几率为0.3%,占高龄人口的3.4%左右。调查还显示男性明显低于女性患者。高于65岁的患者中有10%的患者曾出现自杀的想法。现今已有资料明确证明抑郁症疾病对患者的各项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应给予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和相关地护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的疾病情况。高龄患者易于发生抑郁症疾病,其也为现今高龄患者比较常见的疾病,但对高龄患者进行护理措施的研究现今还很少,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对高龄患者进行护理,应首先对其习惯、信仰等给予尊重,并重视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给予心理干预,这样才可促进患者康复。

1 临床症状

1.1 精神状态方面 患者有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反应迟钝、思维迟缓等临床表现。一些患者甚至会出现疑病、人格解体、幻觉等精神方面的表现。

1.2 情感方面 患者可有杞人忧天、疑神疑鬼、紧张不安、丧失自信、消极厌世、愁眉不展、忧心忡忡、悲观绝望、感情淡漠等临床表现。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自杀、自残等想法。

1.3 躯体状况方面 患者可表现为少言寡语、行动迟缓等临床表现,一些患者还会出现睡眠障碍的表现。

2 给予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2.1 生活照顾 高龄患者应配有专人对其进行护理,故应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其可以亲自照顾患者,并不离开患者的身边。患者的生活应保持规律性,睡眠应充足,进行可行的身体锻炼。

2.2 饮食 患者的饮食应保障营养,并应注意不可食用有刺激的物品,患者应多喝水,多食用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畅通,避免出现便秘。

2.3 用药 患者应用药物应严格根据医嘱执行,不可随意滥用药物,也不可肆意停止用药。如服用药物期间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调整。

2.4 防止发生意外 因这种病人往往有自杀企图,故不可疏忽大意。事故多发生在一刹那,凡能成为病人自伤的工具都应管理起来。妥善保管好药物,以免病人一次性大量吞服,造成急性药物中毒。

3 给予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3.1 应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在沟通中了解患者的各项情况,从患者自身的微小动作中了解患者真实心理想法。在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干预方案实施。应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多和其他人进行沟通,调节自身的情绪。

3.2 引导和鼓励患者与现实接触和起床活动,并指导其参加集体活动及简单的劳动。其在完成之后应给予其鼓励,让其对自身有价值认同感,从而逐渐恢复自信心。交代的任务可逐渐地增加,让其有完成任务的热情,逐渐改变自身的心理。患者应多出外进行活动,不可老在病室中自我封闭。

3.3 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是开展治疗护理的关键,良好的关系才可让患者更加信任医务人员。故在沟通中护理人员应和蔼地对其关心,对其进行环境的介绍,让其消除陌生感,对患者应给予尊重,让其在治疗中给予配合。

3.4 对于面临逆境的患者,应分散、转移其注意力,使之逐渐忘却不愉快的事情,心情逐渐开朗起来。还可鼓励患者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淡忘烦恼,心境好转。

3.5 进入老年后,各种生理功能都进入了衰退阶段,如形态的老化、感觉器官功能下降、神经运动功能缓慢、记忆力减退等,而对衰老的症状的自我感受和认识,反过来又会影响衰老的进程。有的老年人察觉或意识到衰老,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健康,就容易焦虑多疑,心情沮丧、颓废,从而加速衰老。对这些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

3.5.1 适时倾诉 随时注意老人的心理动态,多关心,多问候,耐心倾听老人的叙述,掌握其症状、思维、信念、情绪和行为,让老人最大限度倾诉内心的痛苦,起到情感宣泄的作用。

3.5.2 鼓励自助 充分发挥老人的内在潜能,鼓励其单独完成某件事情。庭成员关爱是病情转归的根本。有资料显示,生活事件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对缓解心理应激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有良好功能的家庭,能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增强情感上相互支持的能力,更好地应对困难,同时证明家庭心理干预具有长期的有效性。

总之,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应重视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促进其勇敢地面对社会,重新投入到社会中,多参加各项活动,并进行身体方面的锻炼,增强自身体质。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郭晋武,李琼,等.老年人抑郁状况的调查及比较研究[J].老年学杂志,2003,27(7):3760—3761.

[2] 吴文源,俞勤奋,张明圆.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1):10.

[3] 钱梦珠.老年期抑郁症的社区心理 因素分析初探[J].上海精神 医学,2001,36(7):560.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老年人 居家护理 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2-0025-03

Requirement survey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WANG Ying-li1,JIN Qi-lin2,CHUI Ming3,HU Dong-gen4,LU Gui-ping4 ,SHEN Ming1,LAO Jiaying4,CHEN Yuan-hong3

(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re of the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2.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3. Daqiao Community Health Centr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200090;4. Hudong Elderly Nursing House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82)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 of th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at home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the elderly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model. Method: Using the questionnaire,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requirement for the elderly for over 60 years old randomly selected in Bridge and Pingliang communities of Yangpu district was investigated. 5 00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and 4 032 ones were resumed,whose recovery rate was 80.64%;and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3 226 copies,whose effective rate was 80.01%. Results: Demand rate of 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was 63.05%,who had the various home medical nursing service items requirement. Among the elderly who had demand,80.63% were at home,74% were ill with 2 or more than 2 diseases and 9.29% could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Conclusion: The elderly demand 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largely,particularly the seriously ill elderly.

KEY WORDS the elderly;home nursing care;investigation of demand

按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0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上海于197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20年。2010年上海常住居民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33.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10%[1],杨浦区130万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15.00%,高于全市平均数5个百分点,养老负担尤其繁重。本课题借鉴日本“介护”理念,结合本区实际,分别在平凉和大桥两个社区开展“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杨浦区共有11个街道,1个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杨浦、大桥两个街道为调查社区。

杨浦区平凉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2.30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为2.98万人,占总人数的24.10%;65岁及以上老人为2.63万人,占21.39%;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为1638人,占65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6.22%。纯老家庭736户(969人)。

大桥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3.61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口为2.96万,占总人数的21.75%;65岁及以上老人2.01万人,占14.76%,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为1 958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9.74%。纯老家庭673户(1 346人)。

在每个街道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各选取2500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自行编制《杨浦区介护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咨询表》,内容包括老年人居住、疾病、生活自理、家庭照护、卫生服务需求等。共发出5 000份,收回4 032份,回收率为80.64%;有效问卷为3 226份,有效率为80.01%。

1.3 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应用EpiData 3.0数据管理软件,使用Excel 2003和SPSS 11.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老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情况

在3226份的有效问卷中,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 2034份,居家护理服务需求需求率为63.05%。

2.2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老人的性别、年龄构成比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2 034人中,男912人,占44.84%,女1122人,占55.16%。60岁~70岁为935人,占45.97%;71岁~79岁为697人,占34.27%;80岁以上为402人,占19.76%。

2.3 有居家护理需求老人的生活自理和照护情况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2034人中,13项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和完全依赖他人帮助的比例分别是:行走为8.10%、做家务为13.70%、吃饭为5.70%、穿衣为5.90%、梳头为5.30%、刷牙为4.90%、洗衣为14.50%、洗澡为12.00%、购物为16.40%、上厕所8.00%、打电话为10.00%、理财11.70%(表1)。老年人照护者情况:老人自己照顾自己占61.69%,子女和配偶照顾为35.53%,社会照顾不到3.00%。

2.4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老人的居住方式和疾病构成

有居家护理需求的老人目前居住情况:居家1 640人,占80.63%,养老院176人,占8.64%,护理医院77人,占2.16%,其他174人,占8.75%。说明我区老人大都以居家养老为主。

需求人群中疾病构成:居首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占86.82%,其次为糖尿病,占21.01%、第三位是脑卒中后遗症,占11.75%。同时患有2种及2种以上慢性疾病有1 505人,占需求人群的74.00%。

2.5 社区老人的居家护理服务需求

医疗服务需求前三位依次为配药、输液、测血压;基础护理需求前三位依次为更换导管、饮食指导和静脉注射;生活护理需求依次为洗头、擦身、洗澡;社区健康教育需求297人,占14.62%(表2)。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机构护理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卫生需求[2],因此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老年护理服务需要通过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的途径来展开,显示出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护理服务具有确切的现实需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居家护理需求的老人中,80.63%的老年人实行的是家庭养老,仅19.37%为机构护理或养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63.03%的老年人有“介护式”家庭护理的需求;在13项生活能力调查中,有9.28%的老人不能自理;身边无家属子女的老人占2.78%(57人);基础护理、护理指导、护理治疗、导管护理四类19种护理服务需求量较大。

借鉴日本经验[3]。引入日本介护的理念,对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进行居家护理、护助和照护,是本市乃至全国应对老龄化社会必然措施,它包含了自立生活的支援、基本人权的尊重、获取正常的日常生活及自我价值实现援助,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本区产业转型中,近60万产业的工人下岗和转岗,现在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高龄老人。部分高龄老人的退休金低、子女大多不在身边、家庭生活照顾产生困难,且大多数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行动不便,特别需要社会各方的关心。积极探索借鉴国外先进的模式,为行动不便且患有慢性疾病和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介护式”居家基础护理服务,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措施。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11-5-3.

[2] 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 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现状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04-405.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率;抚养比;预测

对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发现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及其特征,预测研究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可以应对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这项研究不仅可以为制定湖南省人口政策与规划、发展湖南省老年保健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也可以为发展老年人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对湖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及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人口学通常将人口总体分为少年儿童人口(0岁-14岁),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但到目前为止,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是否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追究其原因,是因为人口的平均寿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其次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劳动就业制度、风俗习惯、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差异,国家之间人口的平均寿命差别很大,就业者的退休年龄也相差很大。

尽管如此,世界上还是产生了对于一个国家人口类型划分的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人口老龄化率,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以上老龄化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如果大于7%,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另外一个判断国家人口类型的标准和界限就是老化系数,即若一个国家或地区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0%,则该国家或地区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二)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从人口老龄化率来看,我省1995年的人口老龄化率为7.1%。也就是说湖南省自1995年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湖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47%,即人口老龄化率为7.47%。而到了2006年,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率则上升到8.89%,比2000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

从老年人抚养比来看,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省的老年人抚养比是10.33%,2006年的老年人抚养比却高达12.00%,比2000年高出1.67个百分点。

从老年人人口总数来看,根据2006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湖南省的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601.68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老年人总数(453.29万人)增加了148.39万人,增长了32.74%。

由以上的数据分析可见,湖南省已进入老龄社会,且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迅速。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构成的某种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但是随着我省经济、文化的发展,人口平均期望年龄的延长,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湖南省的老龄化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且会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倘若处理不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会影响湖南省整体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影响政府和企业的资金积累规模和投资能力,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阻碍湖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加重社会经济负担,影响我省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1、湖南省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老龄化速度增长迅速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湖南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总数是453.29万人,2006年则增至601.68万人,仅6年时间就增加了148.39万人,增长了32.74%,平均每年增加24.73万人,递增率接近4.9%。由此可见湖南省老年人口的基数变大,规模扩大速度很大。

自1995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当时的人口老龄化率为7.1%(按65岁及以上的老人计算),到2006年则达到了8.89%。11年间提高了1.79个百分点,老龄化率的增长速度很快。

这种现象反映了湖南省人口寿命的延长,也从侧面说明了湖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但是我们必须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现象,湖南省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容应对。

2、湖南省各市州人口老龄化率的程度不一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化系数超过10%,也认为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湖南省14个市州都已经进入老龄化,但区域程度不一,湘潭市的老化系数最高,达12.62%,而岳阳的仅有10.22%。2000年湖南省的平均老化系数是11.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湘潭、益阳、张家界、常德、长沙、株洲、怀化7个市。

3、湖南各市州的老年人口数都有较大增长

图1表示的是1990年“四普”时湖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的地区分布,图2表示的是2000年“五普”时湖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地区分布。可明显看出,老年人口数在30万人以下的城市有原来的4个减少为2个,即湘潭和株洲的老年人口数突破了30万。老年人口数在50万人以上的增至8个城市,新增加的城市为岳阳、益阳、怀化、永州。

1990年和2000年湖南省老年人口数都在30万人以下的城市只有张家界、湘西自治州两个,尽管都没有超过30万人,但两个地区的老年人口数也都有所增长,张家界由13.93万人变为17.95万人,湘西自治州则由18.99万人增至26.5万人。早在1990年老年人口数就突破50万人的常德、长沙、邵阳、衡阳,老年人口也有很大增长,其中长沙、邵阳、衡阳三个地区超过了70万人,仅这三个地区的老年人口就占湖南省老年人口总数的31.14%。可见,湖南各市州的老年人口数都有较大增长。

4、湖南省的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状况

1995年湖南省迈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为3336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即使到了2006年,湖南省的老龄化率达到了8.89%,人均GDP为却只上升到了11830元,折合成美元也仅为1480元。世界上一些国家在1900年左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就已经超过2500美元(1990年的美元)。例如,法国、德国、瑞士和美国在1900年时的人均GDP分别为2849美元、3134美元、2516美元和4096美元。湖南省与这些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低,差距非常大。可以说是“未富先老”,必然造成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高。

5、湖南省的高龄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所占比重上升

一般来讲,将60―69岁的老人称为低龄老人,70―79的老人作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的看作高龄老人。反映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就是用低龄、中龄、高龄来测算的。由表2可知,高龄老人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低龄老人。60―69岁的老龄老人在1990至2000年的10年间,仅增长了30.1%;而80岁及以上的低龄老人却增长了62.15%,比低龄老人的增长速度高出了32.05个百分点。

再有,低龄老人在老年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减少,高龄老人所占的比重却上升了。1990年,低龄老人有326.88万人,到2000年达到425.28万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由62.56%下降至59.99%,减少了2.57个百分点;相应地,高龄老人却由37.54万人增为60.87万人,所占比重由7.18%上升为8.59%,增长了1.41个百分点,其中,百岁以上的老人有186人上升为521人,增加了335人,增长了180.11%。还可以看出中、高龄老人所占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可见,湖南省的老年人年龄结构有高龄化的趋势。在未来几年,高龄老人的比重和绝对数量都会增大。

6、湖南省高龄老年人对医疗状况满意度不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低龄老人、中龄老人一般身体状况稍好,因此,我们在这采用了高龄老人对医疗状况的满意度。

医疗收费是高龄老人最不满意的地方(从表3可以看出),有49.5%的人非常不满意,31.5%的不满意,也就是说81%对医疗收费不满意,表示满意的仅有6.6%。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有一下原因:第一,高龄老人一般退休在家,没有了工作收入,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甚至有的高龄老人没有退休金)支撑他们的生活和医疗支出。其次,高龄老人处于身体日渐衰弱,疾病频发的阶段,这导致他们的医疗费用支出较常人多许多。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1再次,目前的医药费、手术费等都很昂贵,较过去有数倍增长,患者经济负担沉重。

表3高龄老人对湖南长沙市医疗支持的满意度单位:%

项目 非常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比较满意 非常满意

医疗设施情况 18.7 20.3 31.7 23.4 5.9

医疗服务质量 18.3 19.4 37.9 23.3 1.1

就医便利程度 3.5 7.3 43.5 36.6 9.1

收费合理程度 49.5 31.5 12.4 6.1 0.5

数据来源:易想和,王翠绒.城市高龄老年人的医疗问题调查――以湖南省长沙市310位高龄老年人为例[J].人口学刊,2006,(2):46-50

由表3可知,高龄老人对医疗设施也不满意。有31.7%的高龄老人觉得医院的医疗设施一般,39%的调查对象感到不满意,仅有29.3%的老人认为医疗设施满意或非常满意。许多城市高龄老年人反映,由于行动不便、经济拮据,他们在生病后,往往优先选择社区医院或小型医院,而这些医院的设施很难满足高龄老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要求。因此,很多病检查不了,要么换医院,要么只好拖着,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医院的看法和评价2。

另外,现在医院的服务质量也存在很多问题。有37.7%的高龄老人对医疗服务质量表示非常不满意或不满意,37.9%的老人觉得医疗服务质量一般,仅有1.1%的老人对医疗服务质量感到非常满意。

三、湖南省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

本文选择湖南省1990―2006年的历年人口数据,以此数据作为建立模型和计算的依据。

对于湖南省总人口的增长,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来预测。其人口学意义:p为人口数,a是人口数量的极限值,b是人口增长率,c是达到极大值数量之半的年份。根据1990―2006年湖南省人口统计数据,得出湖南省总人口的计算公式。其中a=7199.476756,b=0.06275516773,c=26.38891225(以1990年为第一年)。

再次就是对老龄化率的预测。为使测算结果增加可参考性,本文设定未来湖南省老龄人口增长速度的低、中、高三个方案进行相关模拟测试。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把握未来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率的变动走势。

(1)低方案:假定未来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率平均增长率为2.612%,这是1992年―2006年间老龄化率的最低增长率。

(2)中方案:假定未来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率平均增长率为3.388%,这是1990年―2006年间老龄化率的平均增长率。

(3)高方案:假定未来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率平均增长率为5.763%,这是1992年―2006年间老龄化率的最高增长率。

预测公式为A=A(-1)*(1+N),其中,A是所要求的老龄化率,A(-1)是上一年份的老龄化率,N为老龄化率的增长率。取定初始年份为1992年,此时的A=6.03%。表4中的老龄化率就是按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老年人数则是老龄化率乘以总人口数得出。

表4湖南省人口预测数据表

年份 总人口数

(万人)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

老龄化率(%) 老年人数(万人) 老龄化率(%) 老年人数(万人) 老龄化率(%) 老年人数(万人)

2006 6768.10 8.89 601.68 8.89 601.68 8.89 601.68

2007 6781.15 8.88 605.16 9.94 677.56 13.97 952.59

2008 6805.20 9.11 623.12 10.28 702.94 14.78 1010.97

2009 6827.95 9.35 641.48 10.63 729.13 15.63 1072.73

2010 6849.45 9.59 660.27 10.98 756.16 16.53 1138.05

2015 6940.32 10.91 760.94 12.98 904.91 21.88 1525.70

2020 7008.26 12.41 874.11 15.33 1079.39 29.00 2038.74

2025 7058.75 14.12 1001.66 18.11 1248.38 38.31 2717.65

未来的几十年,湖南省的总人口将持续增长,将在2020年左右突破7000万人。

从老龄化率看湖南省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中方案的结果比较适中,而高、低方案的结果则提供了上、下界的判断。利用上表的老龄化率数据绘制曲线图(见下页图4),可以看出湖南省的老龄化率呈现递增的趋势,并且速度会越来越快。在2010年,老龄化率将达到10.98%左右,上下界在[9.59,16.53];到2015年,湖南省老龄化率将达到12.98%左右,上下界在[10.91,21.88];到2020年,湖南省的老龄化率将达到15.33%左右,上下界在[12.41,29.00];到2025年,湖南省的老龄化率将达到18.11%左右,上下界在[14.12,38.31]。

从老年人口数量看湖南省人口发展趋势,湖南省的老年人不仅在相对数量上有所增加,绝对数量也增长较快。测算结果表明,湖南省的老年人口数在2020年左右将突破1000万人,由此可见,老年人口的相对数量也增长很快。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预测结果表明,湖南省老龄化率在未来的二十年里将有很大的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有很大的增加,湖南省的老龄化程度有所加重。

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这一社会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求政府从多方面做准备,迎接人口发展过程中这一必经的历史时期。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与引导,从而从容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

图3未来二十年湖南省老龄化率的发展趋势

1、完善老年医疗体系,提高老年人对医疗状况的满意程度

针对上述提到的大多数老年人不满意医疗设施的状况,有必要加大对医疗、保健设施的投入,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设施。

另外,继续完善卫生服务网络,方便老年人就医,消除他们对就医便利程度的不满。一方面在城市里,建立更多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要提高城市社区的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水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最适合老年人,因为他们一般采取上门服务这一方式,这可消除老年人行动不便引起的就医障碍,方便老年人就医。尤其是对于那些处在慢性疾病的康复期的老人。同时可以通过社区医疗机构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咨询等。从这一点上看,应该增加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培养社区医务人员的技能,加强城市老年人的医疗预防与保健意识。对于农村,政府应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实施农村地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计划,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应完善贫困老年人医疗救助制度,保证人人平等地享有卫生健康服务。

再次,针对湖南省的医疗收费是高龄老人最不满意的地方,政府应责令缩减医药的销售环节,降低药品的价格;规范医院的收费标准,降低就医的门槛,让老年人有病时可以看得起病。

2、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尽量减轻社会负担和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

在未来几十年里,湖南省的老龄化率提高,意味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提高,不仅如此,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增加,这必然导致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加重。为此,应鼓励老年人再就业,一来可以减轻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二来还可以保障低龄老年人养老时有更多的经济收入。这项措施有可行之处: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比较低(男60岁,女5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处于低龄老人阶段,大多身体还能适应工作。一般来说,退休下来的低龄老年人的工作经验很丰富。

3、继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体系

“未富先老”,城乡发展不均衡,这要求在养老保障体系方面,应该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我省现状的措施来应对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

对于养老保障体系,应该建立城乡二元养老保障体制:一方面完善城市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确保老年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提倡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和个人相辅助,即个人储蓄养老资金和子女供给相结合。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采取家庭养老的老人进行适当的补助;也要鼓励农村的老年人养老社会化,“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家庭养老为主,社会供养为辅”。

4、重点开发老龄市场,发展老龄产业

随着湖南省老龄化率的提高,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老年人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开拓老年人市场,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视老年人需求就要促进老龄市场开发,其中老龄市场包括老年医疗保健市场、老龄服务市场、老年用品市场。事实上,老年医疗保健市场属于老龄服务市场的范畴。

在老年医疗保健市场里,应该大力发展护理行业,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应该将老年人的护理与预防、诊治、保健、康复有机的结合。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护理水平。另外,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增设与老年人医疗保健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加快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未来老年人的巨大需求。

对于老龄服务市场,一方面应加强老年人公寓、老年活动场所等福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开发老年人旅游专线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发展老年人家务管理行业,因为老年人,尤其是中、高龄老年人行动不便,子女忙于工作,日常生活、家务需要有人照料和管理。

引导和鼓励老年用品市场的发展是开发老龄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生产适应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产品,走产业化道路。以需求为导向,激活老年人消费商品市场,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5、创建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要创建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道德环境,维护老年人权益,首先要培养公众的“爱老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宣传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树立老年人正面形象。倡导青年人与老年人进行交流、交心,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其次是健全和保障老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保障老年人权益落到实处。严厉打击虐待、遗弃老年人的违法行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

面对新一轮“老龄潮”的到来,湖南省老年人口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要应对这样的老龄化社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壮大湖南经济实力,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正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也利于形成一个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石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对策[R].湖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课题成果汇编,2002:271-275.

[2]黄润龙,帅友良.人口增长的Logistic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9):25-27.

[3]陈卓颐,陈伟然.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求索,2006(10):87-89.

[4]杨丽霞,杨桂山,苑韶峰.数学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5):287-291.

[5]万克德.山东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6):28-32.

[6]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8):50-53.

[7]姜向群,丁志宏.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J].人口学刊,2004(5):10-13.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认知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3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50-02

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差,免疫能力较弱,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老年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知识缺乏、护理不当所导致的并发症时有发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社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加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对老年人卫生保健和老年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是当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认知情况进行了相关思考。

1老年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高龄老人对护理有更为迫切的需求,老年护理工作应运而生,其具体内容如下:

1.1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人口老龄化推动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老年护理工作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无关系,就目前而言,不同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和比重不一。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老龄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转移,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老龄化程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农村老龄化变得比城市严重,迫使我国老年护理工作提上日程。

1.2高龄老人对护理的需要高龄老人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表现在经济困难与、人交往减少、身体功能逐渐下降、老年慢性疾病多。高龄老人护理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其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精神安慰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同时高龄老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高。要求提供各种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等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

2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身心脆弱以及老年护理教育缺口两个方面,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老年人的身心脆弱老年人的身心脆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各种器官的储备功能明显减退,免疫力也降低,常常患有老年疾病,如脑血管病、高血压、肿瘤、冠心病、痴呆等,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感到孤僻、焦虑、多疑、恐惧、情绪不稳定等。

2.2老年护理教育缺口老年护理教育缺口较大也使得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陷入困境。目前我国老年健康和护理的需求不断增长,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将规范的老年护理课程列为一门必修课的院校还较少,目前绝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老年护理知识。最近几年,虽然部分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由于此门课程内容多,而学校安排的课时少,也导致许多临床护士不能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老年护理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势在必行。

3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的水平,在深入了解老年护理工作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上述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如下:

3.1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是优化临床护士对老年护理的关键。对临床护士而言,临床护士应意识到老年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老年护理知识,进而提高临床护士的老年护理技能。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全院护士老年护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全体护士工作者在对老年患者的服务中提高护理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培养社区护士,以便于从医院到社区以至家庭在护理方面的衔接。

3.2加强老年心理辅导加强老年心理辅导也是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重要环节。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必须加强护士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心理知识和素养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临床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作用,加强临床护士对老年人心理沟通。如有计划地请心理护理专家到院举办老年人心理护理讲座,进而达到加强老年人心理辅导的目的。

3.3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在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对临床护士而言,老年护理工作临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应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护理骨干。具体说来,培养老年护理人才,要鼓励临床护士开展老年护理科研工作,并结合专科护理特色进一步完善老年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加强对老年专科护士的继续教育,提高老年护理质量。

4结语

总之,人口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时,应更新老年护理观念、加强老年心理辅导、培养老年护理人才,不断探索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水平,促进老年护理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安花,席淑华.临床专科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02.

[2]石瑞君,孙丽娜.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J].护理学报,2009(19.

[3]刘宇,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04.

[4]刘晓梅,曹煜玲.中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3.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1临床资料

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180例,年龄70~86(平均78)岁. 病史2~10 a,均在高原地区生活40 a以上,全部病例均采用Madigan 法切除前列腺. 入院后进行宣教,对心理负担较重患者,请已接受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教,稳定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术前改善心功能及降低肺动脉高压. 本组患者术前均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3 L/min,2~7 d.使SpO2(氧饱和度)>90%以上改善组织缺氧,提高心功能储备能力. 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前强心,利尿,并用极化液,使心功能达II~III级. 由于高原地区、高龄、缺氧及手术后疼痛刺激等易发生心律失常[1]. 本组17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频发室性早博,经静点利多卡因得以纠正. 62例患者术后出现胸闷症状,烦躁、SpO2降低至76%~88%,给静脉输血补充血容量及吸氧,SpO2上升至90%~95%,症状缓解. 术后将三腔Folley导尿管连接于床旁的开放式冲洗装置,以0.2 g/L呋南西林溶液连续冲洗膀胱,冲洗速度根据冲洗液的颜色决定. 本组15例患者膀胱冲洗液中血色加深伴凝血块致导尿管堵塞,用冲洗器冲洗,经调整冲洗速度后仍引流不畅,及时通知医生,予更换导尿管后予尿管牵拉,出血停止. 手术后疼痛多由手术后牵拉导尿管或冲洗液刺激导致膀胱痉挛所致,可予减慢冲洗液速度并给予硬膜外推注吗啡3 mg.

2讨论

高原地区低氧环境对人体生理影响较为明显,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都有改变. 肺气肿及肺心病患者全血黏稠度及红细胞体积分数常显著高于正常[1]. 血流变学的改变存在着黏、浓、聚三大特点[2],血流阻力大,流动性下降,血流缓慢,导致氧运输降低,组织中血液灌流量减少,影响组织营养物交换和供给. 对治疗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合并症要予以重视. 长期居住于高原地区的高龄老人,由于缺氧等原因,在静息状态下均有一定程度的肺动脉高压症,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危险性. 对高龄患者的围手术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术前适当活动、吸氧、有效控制肺心病,改善心功能以提高心功能储备,术后对循环功能采取严密的监护措施,吸氧. 处理继发性出血,补足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酸硷平衡紊乱. 准确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防止循环功能紊乱的关键. 及时应用适量的解痉止痛药物,减少患者因疼痛造成的呼吸活动受限,缓解肺通气量不足造成的血SpO2的下降.

参考文献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6篇

根据《__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做好曲靖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前期调查的通知》(曲老字[__]4号)要求,县老龄办结合工作实际, __年9月15日,老龄办积极主动与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局及县规划局联系,共同配合做好前期调查工作。现将__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前期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根据老龄部门的统计,截止__年底,__县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7.1万人,占总人口的11.5%,其中80周岁至90周岁的老年人有9408人,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2人,与省、市同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十二五”末老年人口将增至7.97万人,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3%以上。“五保”人员1868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2.6%。全县154个村(居)委会100%的成立了老年人协会。我县和全国一样,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了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以及老年人口基数大、农村老年人多、贫困面大,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特点,伴随而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呈现,趋于社会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广大老年群体及社会的服务需求,已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和县委政府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__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我县养老服务工作纳入了政府工作议程,纳入了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同时,为建设完善与老年人相关的文化、体育、健身、娱乐等活动场所,新建小区已规划要求配套建设老年娱乐活动场所;已经建好的小区,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按规定为老年人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提供服务。__县国土局在符合土地用地总体规划下,根据土地功能分区,负责给予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一)政府主导促进政策实施。一是县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将老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纳入各年度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内容,县政府连续两年将养老服务工作任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内并进行督促检查。二是不断完善老龄政策。2011至__年,我县出台了《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逐渐系统配套了与省、市、县衔接紧密的政策性措施。三是通过对“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确定我县“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实现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二)狠抓老年综合机构建设。通过近年来不懈努力,我县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进程显著加快,目前,我全县有各类养老机构 10家,总床位400张,占全县老年人口的0.6%,即全县各类养老机构每千名拥有养老床位数6张。其中,全县已建成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规模5600平方米,总投资525万元,已培训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共35人,将为老年人提供床位140张,为老年人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为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使老年人不出社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社区的照顾和服务。已列入__年计划建设的项目4个;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已在板桥、钟山建2所高标准的敬老院,建设规模595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791.6万元,床位数260张,实际入住老人数257人,管理人员3人,护理人员10人。阿岗敬老院已立项审批正在建设中。

(三)健全完善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和我县对老年人的优待规定。__年,认真落实省级规定的高龄老年人补助津贴,80-99周岁的老年人的保健补助月人均45元,每人每年540元;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的长寿补助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500元,每人每年6000元。今年上半年,享受保健(长寿)补助达9450人,比上年增加45人,百岁老人长寿补助,实行按月发放。我县从2009年开始发放,并严格按照省、市规定高龄老年人保健(长寿)补助标准每年增长15%,已从2009年每人每年200元增加到每人每年540元,到__年上半年已累计发放49715人次,发放金额1593.616万元,发放形式采用农村信用社“定活两便储蓄存单”发放。同时,组织人员对高龄老年人保健(长寿)补助资金发放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县委政府的惠老政策落到实处。2012年我县落实了6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老年人优待证免费乘坐县城内公交车优待政策。同时,切实维护老年人在家庭赡养和抚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一)思想认识不足。由于我县养老服务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社会对养老服务业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

性认识还有差距,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并不十分关注,还没有感觉人口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发展养老服务与经济、社会和谐的关联度也无清晰的认识,致使养老服务业工作推进速度慢,工作欠力度,基本处于启动状态。加之居民传统家庭式养老观念依旧,机构养老的积极性不高。 (二)投资渠道单一。从我县目前养老机构开展的工作情况看,虽然依托省、市、县政府投入资金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组建了相应的服务工作组,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的服务只有文体娱乐活动,入住老人为空白。尽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计了日间照料室、餐厅、厨房等功能,但绝大多数社区不具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条件,原因是社会力量参与少,社区集体经济欠缺,一些配套设施让社区承担资金投入困难较大,因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施不完善、不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难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敬老院处于有空床但不能接收老人的状态,目前“五保”老人还有1611人未进入敬老院,一方面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敬老院无专业人员进行护理,另一方面是老人思想观念未能转变以及资金原因,促使大部分“五保”老人达不到入住条件。

(三)专业人员缺乏。目前我县养老服务机构无编制,人员不足,一人身兼数职,基本是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服务人员及老协会会员,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缺少养老护理知识。

(四)政策扶持不完善。目前,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等,但还未出台配套扶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五) 床位缺口大。目前,全县各类养老机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6张,与国家、省有关要求“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任务差距较大。

(六) 特色养老服务缺乏。目前,全县没有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公办综合性养老机构。

我县养老服务机构是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就我县而言,人口老龄化加速,高龄化加剧,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加之老年人口80%的在农村,收入水平低,这就决定着老年人养老形式主要是家庭养老,让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居住在家里,既有子女的照顾,又可以参加社区老年文体活动,因此,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业,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是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现就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如下建议:

(一)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开展养老服务工作要认真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要由政府主导,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组建养老服务工作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各领导小组职责,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形成工作全力,组织推进养老服务工作,切实把养老服务场所建成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养老场所,做到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服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养老服务业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因此,要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努力营造尊老、爱老、为老服务的浓厚氛围,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居家养老、敬老院的服务,老年人乐于接受,同时引导老年人转变消费观念和养老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确保养老服务工作有力推进。

(三)制定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应结全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补助制度,省、市应提高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投入的承担比例,减少县级财政的压力,健全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明确购买服务对象,实行购买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应设有公益岗位,以保证工作岗位及人员到位。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

(四)加大经费投入。养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政府民生工程,要把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补贴、管理人员工作经费以及购买对象补贴资金等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充分发挥福彩资金作用,支持养老服务工作。

(五)拓宽服务内容。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要从单纯的文体娱乐活动,维权服务拓展到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更多个性化服务项目。根据特殊老年群体需求设定项目及服务标准,满足老年人需求。同时养老服务机构要建立老年人医疗健康档案,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充分发挥社区老协会作用,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类学习教育和文体活动,让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要开展与老年人进行情感沟通,陪聊谈心,心理疏导等活动。依托法律援助中心,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六)建立管理体系。政府应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在县、乡、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受政府委托负责本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和管理,基主要职责是,建立老年人信息库,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和社会服务供给信息,对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进行资格评估;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资格进行审查,接受服务对象的服务信息反馈;检查监督服务质量。承担政府委托的其它养老服务事项。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7篇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的发展,独自生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由于城市人口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中高龄独居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更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大连市甘井子区实地调查,在分析社区养老现状及养老瓶颈基础上,探讨了中高龄独居老人社区养老供给与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社区养老;中高龄老人;独居老人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人口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老年人独自生活增多,独居老人数量不断攀升,其中中高龄独居老人由于人数规模大,自身综合条件弱,养老需求大等原因,养老问题更值得关注。据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中高龄老年人口数为48万,占总人口数的7.2%,独居老人户数为30.6万,占老年人口家庭户数的43.9%,比2000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升。

一、养老问题的相关文献概述

学术界普遍公认的老年人的划分标准年龄在60岁及以上,其中60岁—69岁老年人定义为低龄老年人,70岁—79岁的老年人定义为中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为高龄老年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高龄老年人,即7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的独居群体。独居老人的定义相对较多,有的学者将“空巢老人”等同于“独居老人”,也有学者将“独居老人”划分为“单独居老人”和“双独居老人”。本文将独居老人定义为人数上为一个,没有与配偶、子女或其他人共同生活,主要判定的标准是夜晚只有老人自己居住。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特征概括为“七多七少”,即女性多,男性少;无配偶多,有配偶少;儿子多,女儿少;花费多,收入少;疾病多,护理少;子女照顾多,社会支持少;家庭养老多,其他方式少。

养老模式主要指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是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形成的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长期性、不断完善的养老方式。我国在《中国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尽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国目前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模式。其中,社区养老模式以社区为载体,是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其中社区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虽然,我国目前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区养老将会逐渐取代家庭养老模式,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中心。颜秉秋等人(2013)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未来的主要养老模式。陈永生(2008)判定社区养老的可行性,构建社区养老的初步框架。Butler(2002)将社区养老划分为社区提供健康和个人社会服务;由社区内的家人、志愿者、护工的照顾两种方式。但社区养老服务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包括医疗水平低,硬件设施缺乏,心理关爱缺失,社区上门服务不完善等。Sharkey(2007)则认为问题的原因是社区现有资源未被有效利用。同时,社区养老也受到人口学变量、家庭结构和社区环境影响。朱凤丽等人(2013)和孙雯等人(2014)认为,社区应建立养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形成具有专业知识的养老服务队伍,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完善社区关爱制度在内的养老服务体制,建设不同层次的、灵活的、多样性的社区养老模式。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家庭养老应以注重精神慰藉为主,社会养老应强化社会保障功能。本文在现有研究和实地调查基础上,将社区养老提供的养老方式划分为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一周左右的全托服务、老年日间服务中心(白天托老所)三种进行研究分析。

二、城市中高龄独居老人社区养老现状分析

据大连市2010 年人口普查,甘井子区常住人口数61.6万人,是大连市五城区常住人口数最多的城区;老龄人口数量15.1 万,占总人口数的12.99%,排名第一。相较其他各区,甘井子区样本数量更大,老龄化程度更深。本次调查对象的选择由各街道随机抽取社区产生,实际调查的中高龄独居老人人数为199人,有效调查数量为196人。

1.中高龄独居老人特征描述

大连市甘井子区196 名中高龄独居老人中,70-79 岁的中龄独居老人共有116人,占总数的59.2%,80岁及以上的高龄独居老人80人,占40.8%。男性中高龄独居老人61名,占总数的31.1%,女性中高龄独居老人135 名,占总数的68.9%。从未结婚的有7人,初婚有配偶的21人,再婚有配偶的2人,离婚的有4名,丧偶的人数最多为162名,占总数的82.7%。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39名,占19.9%,小学文化的有79名,占40.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共有79人,占总数的39.8%。

(1)基本情况。中高龄独居老人拥有孩子的平均数2.65个,拥有儿子的平均数大于女儿的平均数,孩子的居住距离普遍较近,84.2%的独居老人与子女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绝大多数中高龄独居老人因为能自理,不想影响子女而选择独居,家庭关系良好。

(2)整体经济水平较低。中高龄独居老人中91.8%享有养老保险待遇,86.2%的独居老人依赖养老金生存。但养老金水平过低。按月收入情况看,低于大连市2013年度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平均水平的有118人,占60.2%。由于独居老人支出项中178人的衣食住行花费为主要支出项,根据恩格尔系数推知,甘井子区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经济水平较低。

(3)健康状况一般。91.3%的中高龄独居老人患有疾病,数量在一种以上,以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为主,并随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为87.8%。大部分中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达到良好水平,但依然17.3%的中高龄独居老人常感到生活没有目的,18.4%中高龄独居老人常感到孤独。其他方面,90.3%的中高龄独居老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81人坚持体育锻炼健身。

(4)自理能力一般。196名中高龄独居老人中,44.90%没有能力完成基本生活,照护需求量比较大;130名中高龄独居老人主要依赖自己的亲属照顾,其中依靠子女最多,而儿子、女儿在对老年人的照护中没有很大差别。由此看出“养儿防老”,以儿子为主要照顾者的传统观念已得到转变。其他方式的照护,比如,钟点工、全天保姆相对较少。由此可见,独居老人的养老方式还是以依赖传统的家庭养老中的亲属照护方式为主。

(5)社会参与能力弱。所调查的中高龄独居老人中,活动参与能力普遍较弱,仅有33.7%的独居老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例如,老年活动室或老年学校活动项目等,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参与率则更低,仅有9人,占4.6%。

2.中高龄独居老人对社区养老供给与需求分析

所调查的196名中高龄独居老人中,曾接受过或正在接受社区提供养老照顾,包括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一周左右的全托服务和老年日间服务中心三种方式的仅14人,占7.1%。对中高龄独居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一周左右全托服务和老年日间服务中心的供给与需求调查,如表1所示:

以上数据表明,社区养老模式在所能提供的养老方式上的供需不平衡,供给严重不足,需求量普遍较大,供给数量超过实际接受社区养老服务数量,使用率不高。一周左右的全托服务供给量最小,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供给量最大,老人日间服务中心次之;一周左右的全托服务需求量最小,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和老年日间服务中心的需求量相差不多,需求都比较大,以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需求为最大量。

三、中高龄独居老人社区养老中问题分析

1.社区养老资金供给不足

由于家庭照护功能的弱化,中高龄独居老人对社区养老的需求日渐强烈。目前,社区所能提供的养老方式和供给情况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主要体现为数量上的供需失衡。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包括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特殊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有限等多方面,但归结为一点,则主要是因为社区养老资金的供给不足。中高龄独居老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曾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过一定贡献,在他们年老时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目前各级财政在养老问题尤其是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财政投入,不利于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设。长期的资金匮乏、来源少、数量低导致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进程缓慢,出现供给与需求不对等。

2.社区专业养老队伍数量较少

社区专业养老队伍主要包括三大层次。一是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大多以文化程度较低人员、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退休后再工作的人员为主,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养老培训,缺乏专业的老年服务知识与技巧;二是社区专业养老工作者:大多以文化程度较高,专门接受过培训或在大学主修或辅修过相关课程的工作人员;三是志愿者队伍,提供无偿的养老服务。从目前的社区养老队伍中发现,第一类养老工作者较多,但由于其专业性较差,不能满足中高龄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养老服务质量并不高。第二类和第三类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培训项目数量较少,培训质量较低,培训效果较差,接受过养老知识和技巧等培训的人员少,懂得并会实际运用的人员更少;大学现有学科中,有关社区服务或社区养老比例较低。目前,社会中有较高层次专业养老素养的人员相对缺失;由于志愿者养老服务是无偿、非营利性的,在服务的连续性上、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没有组织形成不了一定的规模,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难以保证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

3.社区养老资源整合不均

由于老龄化问题日益得到重视,社区作为除家庭以外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养老功能逐渐增强。近年来,由于养老工作的不断下移,政府提出一系列建设要求,需要社区进行整合与完善,逐步建设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养老设施。但是,由于养老资源缺少一定的平衡性和全面的协调性,不同程度上出现养老资源的浪费。比如,养老资源重复建设、养老资源分布不均衡、养老资源空置现象等。同时由于不同社区对于养老问题的理解不同,使得养老资源的建设水平不同,服务质量上也千差万别,对现有养老资源的使用率则更低,都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和服务的质量,使得养老资源整合不均,缺乏有效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中高龄独居老人社区养老的对策建议

1.拓宽多渠道社区养老资金供给

我国GDP水平较高,但人均收入水平不均,老龄化问题出现在社会并不发达的阶段,政府的财政支出不能保证现有养老需求的建设,需要多方面动员拓展养老资金的供给。首先,政府财政能力的不足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养老财政支出上的免除或减少。由于中高龄独居老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政府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政府应在现有财政基础上,以不低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速度划拨专项养老资金,增加养老的财政支出用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其次,社区应根据本社区自身特色,做好养老预算,合理分配收入与支出,从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经济来源,逐渐扩展到其他渠道,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实现社区养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例如,争取社会捐助补充社区养老资金、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社区养老设施,通过有偿的社区养老服务,实现互惠共赢等。最后,社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养老服务项目,收取一定的费用弥补养老资金的缺口,并将所得收入运用在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建设上。

2.提高社区专业养老队伍服务水平

现代人力资源将人定义为最重要的资源。在社区养老建设中,具有专业养老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资源。在养老需求不断的扩大化、特殊化、高层次化的发展趋势下,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养老专业服务水平。首先,对现有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进行养老专业培训,比如,利用现有高校社会保障或社会学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养老知识培训,包括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标兵的养老实践技巧培训等;推行培训上岗、择优上岗等竞争机制;实施高专业知识、高专业技能、高服务质量,高收入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其次,积极引入高校社会学或社会保障学及其他专业的具有较高学历和文化素质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提升社区养老队伍的整体水平。最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实现人力资源的协调供给,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数量的规模性、服务的长效性、运行的可行性和效果的良好性等。

3.提升社区养老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率

社区对中高龄独居老人的养老资源供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总体不足。在现有供给水平上,实现社区养老资金的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转变中高龄独居老人的传统养老观念。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子女要赡养老人,但现实条件下,这种文化传统正逐渐受到挑战。中高龄独居老人的观念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并未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应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动员让中高龄独居老人了解并接受社区养老,以此提升社区养老资源的使用率。其次,政府应对社区养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要求各社区根据本社区的人口结构和养老需求特点,建设具有社区特色的养老服务,摒弃人云亦云的养老资源建设理念。从本社区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现实养老需求出发,合理配置养老资源。最后,社区之间应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养老设施资源的整合,实现联动互利互惠,相互学习与补充,以此提升社区养老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更高的利用率。

随着中高龄独居老人数量的不断增长,社区养老建设的逐步推进,建设全方位、高质量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中高龄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的最优途径。中高龄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相较一般老年人有一定区别,虽然目前针对中高龄独居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较少,但从长远看,以特殊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养老问题研究将会逐渐增加,养老水平也必将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马静, 席淑华, 朱丽妹.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6): 23-25.

[2] 彭亮, 王裔艳. 上海高龄独居老人研究[J]. 南方人口, 2011(5).

[3] 李军松, 李小凤. 多元化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调查——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J]. 党政干部论坛, 2014(8): 33-36.

[4] 颜秉秋, 高晓路. 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与社区差异[J]. 地理研究,2013, 32(007): 1269-1279.

[5] 李洪心, 李巍. 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J]. 经济与管理, 2013, 26(12): 18-22.

[6] 张昱乾. 提高农村养老满意度的对策研究——基于山东省荣成市某地的调查分析[J].中国财政, 2013(24): 49-50.

[7] 许爱花. 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J].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27(3): 108-111.

[8] 秦桂娟. 构建依托社区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17(4): 17-19.

[9] 陈永生. 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8(6): 45-49.

[10] Butler I. A code of ethics for 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 research[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02, 32(2): 239-248.

[11] 孙雯, 庄海茹. 城市独居老人照顾需求与社区照顾模式探究——以长春市绿园区某街道为例[J]. 现代交际: 下半月, 2014(7): 1-2.

[12] Sharkey P, Campling J. The essentials of community care[M]. Palgrave Macmillan,2007.

[13] 姜勤, 高健. 天津市社区老人休闲生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社会工作, 2014(5).

[14] 朱凤丽, 张祎, 司圣翠等. 转型社区独居老人生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合肥市新站区文忠苑社区为例[J].

[15] 周爱玲, 石硪硪.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 中国农机化, 2012(3): 196-200.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8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一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老龄人口总量急剧扩大,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目前医疗和养老服务相对独立的体系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加快医养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了解医养结合发展状况,今年6月,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11个市对78家医养结合机构和入住老人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当前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1.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已接近老龄社会。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变化的重点特征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其他国家。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万人,占总人口的20.2%。“十二五”期间,净增老年人口195万人,年均增长率4.6%。全省11个设区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嘉兴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4.3%,舟山市和湖州市的老年人口比重也达到了24.0%和23.2%,差不多四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比全国的16.1%高4.1个百分点。到2017年末,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619.3万人,占总人口的11.2%,依据联合国标准,这一比例达到7% 即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成为老龄社会,我省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已接近老龄社会。

2.医疗护理需求大的高龄人口总量迅速增加。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疾病增多,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75岁前属于年轻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健康需求侧重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75岁以后,需要一定程度的护理,日常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给予帮助;80岁以后,对医疗、康复、护理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生活起居需要专人照顾。当前,人口高龄化加速,“十二五”时期,全省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净增34.74万人,年均增长率5.19%,到2017年末达到155.83万人,人口高龄化明显快于老龄化速度。随着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子女供养的传统养老模式淡化,空巢老年家庭比率保持高位,2017年末,全省纯老年家庭人口数为234.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3.8%。

(二)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照顾一体化的需求增加。

1.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提高,需要方便、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国家连续10年以接近10%的幅度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根据住户调查资料,2017年,浙江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达到40707元。全省还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017年全省有136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对困难老年人的救助经费金额超15亿元。住户调查数据还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中,97.6%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当老年人收入有了保障,医疗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健康的高品质老年生活,医疗需求提升。据2017年浙江调查总队对723位65岁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调查,有88.8%的老人要求定期体验,40.2%要求组织健康讲座,32.6%希望提供上门看病服务。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当生病时能得到便捷、快速、优质的医疗服务,是老年人的最大期盼。

2.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护理条件。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结构逐渐瓦解,老俩口独自生活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3.8%。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也无精力、无时间承担起照顾多代多家老人的责任。老年病多发、易发和突发,患病老人的就医治疗、住院照顾子女难以承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求有专业护理知识、完善的护理条件,靠家庭自身也无法解决。老龄化带来这些问题,已从家庭困难转化为社会性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化、专业化来解决。

3.医疗和养老机构自成系统,不能有效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生育率自然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伴随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解决的过程。而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管理和应对机制不健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设施缺乏。多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的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养老机构迅速增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机构养老体系基本建立,较好满足了老年人生活照顾护理的需要,但针对老年医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不提供全面医疗服务,而医院只负责疾病治疗,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打破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间的分隔,围绕老人对养老、医疗、护理、康复需求出发,通过医养结合,建立医养一体化的机构,为老人提供全面综合性一体化服务,成为老人们和子女们的期盼。

4.医养结合发展方式的提出。医养结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而目前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又相对独立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通过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对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依托,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不仅提供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对居家养老为主的老人,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二、政府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较快发展

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个专门针对医养结合发展出台的政策文件,医养结合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加以推进。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比较早, 20XX年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支持医养融合发展。2017年省民政厅开展医养结合示范点建设,确定26家养老机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各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快速发展。

(一)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针对老人医养服务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服务结合的有效途径,据今年6月对全省85家医养结构机构的调查,浙江医养结合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

1.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老人集中、年龄较大、疾病多发易发,医疗服务需求很强。在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鼓励下,养老机构通过自办或与专业医院合作成立医疗机构,为入住老人同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4家属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形式,占69.2%。内设医疗机构形式有多种,以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为主,共有25家,占46.3%;有15家养老机构设立了医疗科室完整、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医院,占27.8%;有10家设立了康复和护理医院;设立卫生院或门诊部的有4家。

2.提供医疗和养护一体的医疗机构。养老最大困难是老弱失能和疾病照料护理,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同时提供医疗与护理服务,针对不同医护需求,形成各具特色、服务于特定群体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养融合。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属于这种模式的有13家,占16.7%,其中以康复医院为多,有9家,护理医院有4家。如果包括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康复护理机构,共有23家,占全部医养结合机构的29.5%,这类医养融合机构能更好地满足需要特别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更为紧密。

3.医疗机构内设老年养护机构。一些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医院,为了满足既需要长期治疗、又不能长期住院的老年人需求,成立专门的保健护理部、康复中心,以医疗服务为主、兼顾生活护理,也有一些民营医院,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设养老床位或设立养护部,提供养护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11家是由医疗机构设立的,占14.1%,有6家设立以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有3家设立老年病区;有2 家同时具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多种功能。医疗机构发挥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的优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养老服务,成为医院拓宽服务领域的新路径。

4. 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支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通过全科医生与社区居家老人签约的形式,提供家庭病床、初诊、转诊、举办健康讲座等多种医疗服务,在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和起付额度上给予优惠。杭州市大力推动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医疗服务签约,2017年至,已有1100多名全科医生与71万居民签约。

(二)医养结合基本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养结合的难点在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医疗服务,实现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医疗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3家设立了内科,有49家设有中医科,设全科的有39家。平均每家医养结合机构有医生33人,多数医养结合机构配置了心电图、B超、X光机等医学影像仪器设备,部分医院还配备了CT机、磁共振等大型医学检查设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