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业的发展史

美业的发展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美业的发展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业的发展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理学史 物理学美 价值

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教育,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物理学的发展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物理学史告诉人们,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都是汇集着许多人艰辛的努力,常常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几步。物理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们的非凡的想象力,探索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上;通过物理学史展示物理学家求真、求美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感受他们尊重自然、尊重客观意志的“真”,体会他们推动发展的动机的“善”,不屈不饶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毅力等,达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

一、通过物理学史,感受经典实验的美妙,体会科学方法美

科学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思维和行动方式。物理学史证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必然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在物理学史上有很多精美的物理实验,不但在实验设计上极具创造性,而且实验装置设计上非常具有新颖性和实验技术上具有艺术性,经过艰辛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克服无数困难,才做出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或技术上的伟大发明。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精湛优美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发现和体验物理实验的精彩和美妙。例如:引力常数的测量,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年后,卡文笛许设计出扭秤实验,通过三次巧妙放大,将力的测量变换为力矩的测量;又将力矩的测量转变为石英丝转动角度的测量;再将转动角度的测量转变为光点移动距离的测量。这一精妙设计终于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测出了这一微小的引力常量。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圆球滚动实验”,就给人一种简洁的美,它的美体现在对实物形态实验的超越,使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在思维中以理想化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猜想、设计、推理,由有限个实验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没有考证所有可能的情况。讲述这段物理学史,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伽里略在物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誉为“近代科学之父”,这不仅与他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有关、而且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革命性转变分不开。正是由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引导自然科学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通过物理学史,感受科学家的精神美、人格美、毅力美

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许多中外著名物理学家。他们生平大量动人的事迹,尤其是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爱国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相互协作的精神都是—部绝好的美育教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教学过程中,若能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苦为乐,顽强拼搏的不屈精神;只图贡献,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坚持真理,并为捍卫真理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等。这无疑是最理想、最成功的情感教育。

物理学史表明,物理学大厦并不都是成功者创造的,它是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创造的。焦耳为准确测得各种情况下热功当量值,历经40年,进行了400多次实验。法拉第“磁生电”经过十年的研究;居里夫人为了从沥青铀矿中提炼出纯净的镭,经过近一千三百五十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从8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 12克纯氯化镭,开普勒在困境中还是坚持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从大量的观测数据中,花了近十年的时间,计算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等等;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所以爱迪生说:“失败也有我需要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他们坚持不懈地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科学、捍卫真理的感人事迹,光辉的言行和高尚的品格,为人处世和爱国主义的热情,无不显示了物理学家的精神美。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实例,通过讲述这些物理学史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锐意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励学生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楷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三、通过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科学审美情趣和提高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简单、和谐、统一的整体,作为描述和揭示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物理科学也应是简单、和谐和统一的。“多样统一”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整个物理学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物理学大师们为建立统一的物理理论的奋斗史,也是物理学家追求美的历史。牛顿为追求天体运动和地面物体运动的完美统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焦耳为追求热与功的完美统一测出了热功当量;法拉第为追求电和磁的完美统一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爱因斯坦为追求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统一发现了相对论、为追求质量与能量的完美统一发现了质能方程等等。作为支撑经典物理大厦的牛顿运动定律,在宏观低速领域,实实在在地展现其简洁和完美;而作为现代物理大厦支柱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又从更广阔领域描绘了一幅极其简洁的物质组构和运动的生动图像。科学的美,还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上,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人造卫星的升空、原子弹的制造等等,这些无不叫人惊叹科学的伟大。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家追求科学完美的典型事例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美的认识转化为对科学美的追求。

四、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物理学史是一部科学文明的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卓越贡献和我国现代物理学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成就,这既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的热情;介绍物理学的前沿知识,了解当前我国现代物理学相关技术与世界科技发展存在的差距,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领略了知识的巨大力量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还能使学生感受物理学美和人类智慧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勇气肩负祖国赋予的使命,树立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信念。

例如,我们讲述“声波”时,就要讲讲北京天坛绝妙建筑;在学习“原子和原子核”时,就应提到在现代物理前沿领域所作的巨大成就的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科学家;在讲“超导”时,应介绍我国在超导材料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在讲述“天体运动”时,不能不介绍“神五”、“神六”、“神七”“嫦娥一号”的发射,介绍我国航天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介绍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的航天人。学生会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为这样一群年轻人而感到自豪。这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报国之心。

五、通过物理学史,渗透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挖掘美育因素

在物理学史上,每一个科学上的新发现,都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中学物理中一些概念、定律和理论建立的过程凝练、升华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也包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展示这些科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正确的理解和建构,让学生得到前辈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滋养,认识到物理学每前进一小步,都伴随深刻的物理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发现、认识、否认、再认识过程。j·j·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曾提出关于原子的“枣糕式模型”。 1910年,卢瑟福建议用a粒子轰击金箔片。实验表明a粒子能穿透很薄的金箔片。这一实验事实使汤姆生枣糕模型遇到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因a粒子是失去两个电子的氦原子,犹如一块掉落两颗枣子的小枣糕,小枣糕打在大枣糕上,氦原子无论速度多么大,也很难想像它能穿透出去。但是1908年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原子时,有大约八千分之一的几率被反射回来。这一事实使卢瑟福惊奇,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不可想像的事,真如用一枚重型炮弹轰击一张卷烟纸,而炮弹竟然被卷烟纸弹回来又打中了我自己一样的不可思议。”。卢瑟福用不同金属箔片进行了多次实验,并经过三个多星期的认真思考,指出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不会使a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卢瑟福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是一个很“空”的,中间是一个很小但质量很大的硬核。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严谨的推理,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反映这种迭起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得到启迪,让学生从知识的完善和演变中认识它的条件性和局限性,使凝固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学习仿佛是一次与科学创造者的对话;适当分析科学家的成功和失误,体会科学探索者的困惑、沉思、试探和创新智慧之光,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到物理学知识的相对性,有效地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知识来源的神秘感,消除对已有知识的僵化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李艳平,申先平.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 103.

[2]邹纪常.物理学的美学价值[j],广西物理2000.3.

美业的发展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西方;家具;变革;比较

中国古典家具之变

1、先秦家具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原始阶段,当时就出现了木制家具的萌芽。从现今出土的文物和文献种正式了这这一时期有了木床的样式。

2、春秋战国、汉代家具

春秋战国、汉代时期,家具的制作不断出现更新,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工艺水平日益提高,这一时期的家具有:床、几、案、桌、柜、箱、屏风、衣架等。除木制家具外还有青铜制成的家具。

汉代人们在席地坐的同时,出现了曲腿坐榻的习俗。

3、魏晋南北朝家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高型家具开始出现,有方凳、六方桌、圆桌、墩、双人胡床等。高型家具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起居方式,由席地坐逐渐发展为垂足坐,并在家具上出现具有佛教内容的莲花纹、飞天纹图案。

4、隋唐、五代家具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家具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繁荣,建筑业兴盛发达为家具的发展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唐代时期的家具特点,厚重宽大,气势宏伟,线形丰满柔和,雕饰富丽华贵。五代家具造型和装饰与唐代有些不同,由唐代家具厚重浑圆变化为简秀实用。

5、宋、辽、金、元家具

宋、辽、金、元时期家具的发展大道相当的规模,人们席地而坐的习俗完全被垂足而坐所代替,桌、椅等家具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家具种类齐全并出现了炕桌、琴几、高几、交椅、圆椅、圆墩等。

6、明代家具

明代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不仅在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国际家具发展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明式家具品种繁多,由单件家具发展到套式家具,其造型变化丰富,有以下类型:几案类、椅凳类、床榻类、柜橱类、台架类、屏坐类等。

明式家具在工艺制作上,结构应用非常科学,坐法巧妙且牢固。流传百年不变形,是名明式家具一大特色。表面上充分利用木材纹理和天然色泽之类,不使用油漆涂刷,而是在原木上打蜡。

明式家具造型特点:简朴素雅、端庄秀丽、结构严谨、做工精细、装饰繁简适度,比例尺度相宜,令人耐看,体现出独有的审美趣味和独特的明式家具风格。

7、清代家具

清代时期早期家具基本上沿袭了明代家具的制作方法,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家具造型制作工艺一改前期的明式风格。为了适应宫廷、府第的需求家具造型由前代的挺拔秀丽,变为庄重浑厚、体态丰硕,每一部位都加大了造型尺寸。在装饰上开始追求富丽堂皇的装饰,由于过多追求家具表面装饰,又是忽视使用功能,使家具整体效果受到影响。到清晚期这种现象更为显著,家具的审美格调远远不如清初。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家具发展逐渐走向衰落。

国外古典家具之变

1、古埃及家具

国外家具最早出现在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公元前1500年以前就开始使用家具,现在保留下来的当时木制家具有折凳,矮凳、扶手椅、卧榻、箱和台桌等。从这些家具造型上可以看出,当时埃及工匠技术水平高超,能加工出裁口、接合工艺和精致的雕刻工艺,在椅和床的方形腿部常看到有狮爪、牛蹄、鸭嘴等形象造型,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

2、古西亚两河流域家具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5世纪,在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先后出现古巴比伦帝国和亚述帝国,在这一时期都创立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据史料记载,当时家具出现了浮雕座椅、卧榻、供桌等,在方形腿部装饰与古埃及家具样式相类似,同样带有狮爪、牛蹄形腿,所不同的是在腿的下部加饰了一个倒置的松果造型。

3、古希腊家具

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文化已发展至鼎盛时期。受当时建筑艺术的影响,家具的座椅。供桌及卧榻的腿部常采用建筑柱式造型,椅腿和椅背通常以轻快优美的曲线构成,并彩绘一些植物图案,座椅表面常用兽皮或一些织物,造型美观,而且具有舒适性能。

4、古罗马家具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古罗马家具造型和装饰受古希腊家具的影响,很多部位造型都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腿部造型更为敦实、凝重,显示出一种力量感和罗马人善战的天性。

5、中世纪家具

中世纪家具分为两个时期,拜占庭家具和哥特式家具。

(1)拜占庭家具(公元328至1005年)当时古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拜占庭家具继承了古罗马家具风格,并结合了西亚、埃及家具的造型特点,形式上仿造罗马建筑上拱脚、柱围栏样式,上多采用象牙雕刻和镶嵌等装饰手法。

(2)哥特式家具(公元12世纪至16世纪)起源于法国,14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家具形式。家具造型与哥特式建筑相结合,融合了尖拱、尖顶、细柱、垂饰罩的样式,外形挺拨、高耸,比例匀称。哥特式家具主要特征在于浅雕和透雕的镶板工艺制作的装饰上,做工非常精致,雕刻图案大都具有寓意性。色彩多为深色,营造出一种庄严,神秘的宗教氛围。

6、文艺复兴家具

文艺复是以意大利为中心开始的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远动。要求人们摆脱宗教的束缚,倡导以人为中心研究科学,认识自然,造福人生。文艺复兴家具风格特点是注重材料,结构和形式的多样化。

7、巴洛克家具

巴洛克家具(公元17世纪至18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后来在西欧广为流行,也称路易十四式家易。巴洛克家以豪华,富丽堂皇、淳朴厚重的古典形式著称,线形曲折多变化,并采用麻花形和涡卷形相结合,打破以往宁静的和谐感,并注重与建筑、雕刻、绘画的融合并用,很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8、洛可可家具

洛可可家具,也称路易十五家具,是继巴洛克家具之后发展而来的。它完全改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特征,明显特点在于,家具造型很少使用对称形式,追求一种华贵雕饰、优美、雅致、奇特的装饰效果。(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27页)

什么是美?柏拉图慨叹说“美是难的”。因为美不仅在于美本身,也在于其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中西古典家具在各自文化体系中孕育发展,深深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源于中西审美观的不同。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审美对象的刻画中求神似不求形似,营造的是抽象和空灵的装饰,是一种模糊的意象思维方式。西方“天人相分“的观点则认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寻求一种精确的美学,这种理性使装饰更看重形似。而这种大差异也造成了中西古典家具文化在彼此眼中迷人魅力。

【参考文献】

[1]《世界家具之风》 北京工业出版社

美业的发展史范文第3篇

   校庆邀请函

   20xx年10月31日上午9点,xx市xx中学将迎来九十华诞,这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光辉时刻。值此喜迎盛典之际,谨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自1925年创办以来,九十载岁月光华,九十载薪火相传,学校不仅秉承“栽者培之,虽愚必明”的传统精髓,而且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坚守“以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追求“总有一种方式让你脱颖而出”的教育高度,引领师生积极进取、稳步前行。

   九十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培明深厚的文化底蕴;九十年的拼搏创新,造就了培明的累累硕果。今天,培明中学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如今,全体培明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和不懈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了一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育载体、以美育为教育框架的特色学校。校园面貌彻底焕然一新,校园文化气息浓郁,处处彰显人文关怀。严谨的管理作风,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流的师资队伍,高超的教育质量,先进的数字化环境,勤学刻苦、进取创新的优秀传统开拓出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独具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学校致力于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努力构建“知美、爱美、学美、尚美”的育人格局。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提高教师素质,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以质量为生命线,以管理为保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忆往昔沧桑巨变,展宏图再谱新篇。九十周年校庆是培明中学承前启后、跨越发展、再展辉煌的新起点。为了迎接这隆重的日子,学校正积极筹划,将本着隆重节俭的原则,举办系列庆祝活动,力求从信息技术教学展示、德育校本系列活动课程等不同侧面,展现办学成就,汇聚各方智慧,探索新时期的学校发展。

   我们诚邀和期盼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人士朋友以各种方式热情支持和参与校庆活动,共襄盛典,同庆华诞!20xx年10月31日上午9点,我们在培明校园恭候各位的莅临。

   校庆邀请函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

   又是春花烂漫时,孩子们最快乐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来到了,让我们由衷的对孩子们说一声“节日快乐!”今年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过的最后一个“六一”。希望我们给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六一节,我园定于20xx年6月1日星期五上午举办庆“六一”表彰大会和大班情景剧表演活动。我们真诚邀请您的到来!

   时间:20xx年6月1日上午8:00到园

   地点:实验幼儿园

   观看注意事项:

   1、进入校园带好接送卡,凭卡入园,一张接送卡最多带两位家长,来园后签到。

   2、活动过程中自觉维护会场秩序,按照老师要求坐好座位,不要随意离位,以免影响幼儿情绪及会场秩序。

   3、孩子化妆后来幼儿园,准备好后统一由教师照看,活动中途不要接幼儿离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本班教师允许,方可离开。

   4、请在活动中为孩子做良好的示范,切勿乱丢垃圾、纸屑及禁止吸烟。

   5、活动结束后,家长经老师同意后可带幼儿回家。

   祝大家跟孩子过一个愉快的节日!

   大一班全体教师

   校庆邀请函

   尊敬的校友:

   斗转星移,韶光荏苒,20xx年10月三水华侨中学将迎来三十周年华诞。三十年沧桑,积淀了侨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几代侨中人在这片沃土上,艰苦努力、励精图治,培育了灿若星辰的优秀人才,谱写了侨中绚丽的历史华章。尊敬的校友,因为有了您,母校书声不竭、花香不断;因为有了您,母校名声鹊起、好评如潮;因为有了您,母校才铸就了三十年的辉煌。金秋十月,母校热诚地邀请您重返美丽校园,再次感受学生时代青春的勃发和激情喷薄的理想追求,聆听母校向您述说自强不息的.骄人故事,吟唱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欢歌。

   华侨中学创建于1985年,1994年被评为首批省一级学校,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和广东省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在侨中的发展史上,历任校长博学多识、锐意改革、勤勉务实、选贤任能,他们顺应时代潮流,以自己对教育的无限执着,为侨中的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三十年的不懈努力,让美丽的侨中熠熠闪光;三十年的文化积累,我们秉承“严格、友爱、求是、进取”的校训,坚持“植根深厚民族文化,培养高素质现代人”的办学理念,走“传承,创新,和谐,奋进”的发展之路。大批的教学精英,共同传承了严谨治学的校风,培育了一批批社会中坚人才。建校至今,侨中毕业生走向高校,走出社会,踪迹遍及海内外,在各个领域中展现侨中人的独特风采!20xx年高考,母校学子又再创历史新高,取得优异成绩,为母校的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美业的发展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史 大学数学 主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45-02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学科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数学和科学史的交叉学科。它不仅涉及数学学科自身的内容,还涉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数学史以数学发展进程与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产生、演变与发展过程,并探索数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学习数学史,我们可以认真探索前人的数学思想,以便在数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方面获得启示,这比掌握单纯的数学结论更为重要;不仅如此,还可以从数学家身上学到孜孜不倦的科学献身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与鼓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 数学史融入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背景

大学数学主干课程主要指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四门课程,它们是理工类和经管类学生进入大学的必修基础课程。较之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学数学具有知识内容增多、难度加深、计算繁琐、概念抽象难懂等特点,加之目前部分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大量缩减数学教学课时,以及大学数学的教育仍普遍停留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阶段,学生逐步丧失了对大学数学的学习兴趣,他们无法理解中学阶段原本妙趣横生、充满技巧刺激的数学到大学阶段竟会变得如此枯燥无味,并且感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毫无用处,从而产生了数学无用论的消极思想。大家都是为了学分或拿奖学金而学习数学,并不是出于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热爱,使得大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大学数学主干课程融入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二 数学史融入大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在大学的数学课堂中穿插数学史知识,一方面可以揭示数学知识的来源与背景,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老师一味地讲解数学概念、例题的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发现数学中的美,如抽象美、对称美、正负美、奇异美,以及一些曲面、曲线、黄金分割之美等。

1.课堂教学融入数学史实、数学家传略等的教学设计

大学数学主干课程之一的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研究数学史的规律和进程,可以发现数学史在高等数学和经济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上会给我们一些帮助,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难以理解的概念,比如一元微积分学的相关概念。关于这部分内容,教材与教学一般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设计:“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这种传统的教学内容设计看似顺其自然,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然而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却是生硬的、枯燥无味的、古怪讨厌的,无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完全忽视了微积分的产生与由来的问题。

事实上,在讲授微积分学的数学理论知识时,我们不得不提到微积分的艰难发展史和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来历。英国数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国度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对微积分学的研究,有趣的是牛顿发现最终的结果比莱布尼茨早一些,但莱布尼茨发表自己的结论比牛顿早一些。实践证明,简要介绍微积分的诞生情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接着可介绍微积分的艰难发展史,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极限的产生是微积分的需要,而不是像教材编排那样在极限的基础上发展出微积分的,极限思想贯穿微积分的始终,这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概念的来龙去脉,还能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一节课堂教学内容结束时,也可融入下节课的相关数学史实,为新课开展做铺垫。比如,在讲清定积分的概念后,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会为求特殊和式的极限计算繁琐而苦恼,这时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指出“微积分学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并融入英国数学家与欧洲大陆数学家就“谁是微积分的创立者”的持久论战,为下次课的教学埋下伏笔,同时也可增强学生提前预习的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这些发展史很感兴趣。

微积分发展史中提到的数学家不仅仅在微积分方面做了杰出工作,在其他的数学领域也有众多成就。比如,在线性代数的课堂教学中,关于行列式的提出与发展,我们得重新提到微积分的奠基人之一莱布尼茨,因为他是欧洲第一位提出行列式概念的人,同时他还提出了行列式的某些理论。另一位重复提到的是法国数学家柯西,他大大地发展了行列式的理论,在行列式的记号中他把元素排成方阵并首次采用了双重足标的新记法,并沿用至今。这样在不同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介绍相同的数学家及他们在不同数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奠定了数学家们应有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家传略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适当融入一些数学方法论知识的教学设计

在极限理论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单纯地讲解极限的定义之外,也可将与第二次数学危机有关的著名“芝诺悖论”即“古希腊善跑英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融入其中,让学生产生急于明白问题的渴望,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待课堂内容和计算方法给出后,以具体形式将故事编成练习题,让学生用极限方法找到阿基里斯一定能追上乌龟的原因,从而否定追不上的结论,这样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极限的形成思想,同时还享受到自己破解了前人难题的喜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习题课中,学生会因为老师一味地讲解题目而走神、打瞌睡,这时可穿插数学史上的数学危机,因为每一次危机都是由有趣的数学悖论而引发与度过的。如,希帕索斯悖论的提出即无理数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它的解决促成了公理几何与逻辑的诞生,微积分工具的使用与贝克莱悖论的提出导致了第二次数学危机,它的解决促成了分析基础理论的完善与集合论的创立,罗素悖论即“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的问题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它促成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与一批现代数学的产生。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数学悖论在推动数学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大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英.浅谈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8(29):168

[2]李恒、马建军.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意义[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71~73

美业的发展史范文第5篇

一、生物学前概念的迁移与矫正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无论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认知,都有这样的特点,尤其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前概念非常丰富。奥苏贝尔(D.P.Ausubel)的同化论观点对概念的习得作了精辟论述,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新概念的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新概念与头脑中前概念间存在某种类属关系时,若指导者能给予有效引导,使学习者能将新概念与头脑中已有概念间的这种类属关系进行正确链接,将有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同化到自己头脑的已有概念体系中,从而习得概念。因此,如何利用前概念进行有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值得探讨研究。

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前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已有所了解,如:“向日葵随太阳转”“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能促进对“生长素”概念的理解;“人感到寒冷时会打哆嗦”“一个球向你飞来时,你会接住或躲开它”,这些都能促进对“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概念的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猫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可促进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这些已知正确的前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习得和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如学习“植物个体发育”概念前,学生头脑中就有农作物的“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前概念,片面地认为植物的个体发育从种子开始,这就阻碍了学生建构“植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的科学概念;由于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学生自然形成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前概念,这个错误的前概念阻碍了“呼吸作用”概念的建构。又如,前些时间媒体上猛然间刮起了“吃基因补基因”的风潮,在社会上形成“吃核酸长核酸”的错误前概念。对于这些片面、错误的前概念,必须给予矫正,否则不能建构科学的概念。例如,针对“吃基因补基因”的前概念,可以通过对核酸的消化、代谢、合成的分析,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正确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与生物学知识不一致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反思,找出矛盾所在,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二、生物学概念的有效建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指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心理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1]概念图的运用能较好地促进生物学概念的有意义的建构,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如下图)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不仅能拓展科学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学习科学语言的形式和建构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对概念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把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生物学概念的结构化程度,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大量的研究表明: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概念图策略更适合于科学课程,且生物学上的显著性要大于化学和物理;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的展示

学习生物学的概念,不仅要学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理论知识,也要学习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其实学习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学习概念的发展史。

(一)学习概念的发展过程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需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建议安排的学习概念发展史有两类。一类是必修或选修课本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史料,如学习“细胞”概念时,要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学习“光合作用”概念时,要求说明光合作用及其对它的认识过程;学习“遗传物质”概念时,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习“生长素”概念时,要求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学习“基因工程”概念时,要求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过程;等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的相关资料,如学习“DNA”概念时,建议学生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学习“进化”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学习“免疫”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除此之外,教材有些专题内容还涉及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经典实验及资料,如孟德尔定律的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等。

(二)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概念的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学习概念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概念的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科学本质。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让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发展史: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料;1642年赫尔蒙特(J.vanHelmont)栽培的柳苗试验,证明柳树营养生长物质不是来源于土壤,而与空气和雨水相关;1771年普利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萨克斯“叶片半遮光—碘蒸气”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可能产生淀粉,并需要光;1880年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O[,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上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全部来自H[,2]O。通过概念发展史的学习,学生自然得出光合作用概念的实质,把无机物(O[,2]和H[,2]O)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时也清晰地掌握光合作用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及场所。

(三)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

英国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于引入科学概念的解释为:学生应该理解科学概念随着时间而改变、发展的方式,理解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如何受社会、精神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由此不难看出,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所以学习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学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

四、生物学概念负载研究方法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实验生物学出现以后,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些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出现,甚至使生物学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如显微镜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分别导致了近代和现代生物学的产生。没有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就没有生物学今天的巨大发展。所以学习生物科学,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的概念,还要了解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

(一)渗透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传统的方法较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显微镜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解剖法、实验法等,它们不仅是生物学积累事实材料的基本手段,而且是检验假说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如学习“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概念时,渗透“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学习“矿质元素”概念时,渗透“土培法”“沙培法”“水培法”;学习“叶绿素”概念时,渗透“层析法”和“光谱法”;学习“动物激素调节”的概念时,渗透临床观察法和动物实验法(如腺体摘除法、腺体移植法、结扎法、注射法、口服法等);学习“种群”概念时,渗透“标志重捕法”。

(二)渗透模型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的形式。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如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等;思想模型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引申,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另一类是以理想化方法(或称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等过程理想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系统理想模型。[2]《标准》很重视模型和模型方法。例如,“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两个活动建议:“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都是运用模型的探究。所以,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不断地渗透模型的方法,这不仅能完善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结构,而且能提升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指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测的方法。目前,数学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高中生物课程对数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用数学式来定义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用数学式定义概念,但“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列举“种群的特征”这个知识点,如果涉及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就是用数学式定义的概念。这类定量的概念以数学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工作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形式语言,具有重要的科学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第二,用数学方法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计算。如以条形图、曲线图、统计图等来表现某一生命现象的统计数字大小及其变化。第三,用统计方法来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变化。统计方法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学习“遗传定律”时,渗透孟德尔是如何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进行定量观察和数据分析,依据统计方法从样本到总体的推理,才发现了遗传性状的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

(四)渗透系统分析方法

现代生物学的分析性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量子水平,但为了揭示生命运动的奥秘,还必须从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从它们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了解整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现代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高中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如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学习“细胞器”的概念时,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细胞器都具有一定功能,而且它们的结构与功能一般相互联系,但要完成某个具体功能时,细胞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否则就不行。又如,生物膜也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细胞膜、核膜、液泡膜、线粒体模、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膜等,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功能不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又如“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它们的组成及营养结构组成一个典型的系统。

五、生物学概念蕴涵价值的体现

生物课程中的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观不仅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更强调对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判断。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概念所蕴涵的价值因素,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一)实用价值

生物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卫生保健以及环保密切相关。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实用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今天却被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分化、癌变、衰老”“生殖、发育”等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学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生殖技术、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在学习“植物新陈代谢”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解决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三农”问题中的重大作用;学习“发酵”概念时,让学生了解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干扰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科学人文价值

人们常说,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带头科学,这一方面指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指生物科学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生物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让学生了解有关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成就,同时,还可以讲解其中一些科学家不畏艰难、不畏权威,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而且能激发学生形成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美育价值

美业的发展史范文第6篇

【摘要】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性较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是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与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的结合体,其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音律优美和谐,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为现代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徐志摩诗 想象 意境

徐志摩是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可以说欣赏他的诗歌的人无以计数,徐志摩的每首诗歌都构思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俗的想象力和不凡的艺术才华。徐志摩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融会了中国古典诗词、散曲、民歌的精华,兼取欧洲浪漫派诗人的风格样式,积极、认真地在现代白话格律诗的原野上耕耘,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诗风。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意境优美,回味无穷。

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徐志摩作品中意境创造的经典之作当属《再别康桥》。康桥(即剑桥)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是他的理想的摇篮,故地重游,情感非同寻常。“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康河的柔波”,“别离的笙箫”,构成诗歌缠绵悱恻的意境。诗人把美丽的景色与诗人的心境融为和谐的一体。康桥的柔波在诗人的心头荡漾,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飘摇在康河。总有别离的生箫、沉默的夏虫,终要离开,于是他悄悄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赋予夏虫、康桥以人的感情,它们也在替诗人忧伤。这就把主观感情和外在景物的融合。诗人不但借景传情,而且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总之,徐志摩将各种因素高度和谐地统一运用,让我们一接触他的诗歌,就陶醉在他创造的意境之中。

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徐志摩诗歌在音乐美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影响也最为深远。在理论上他将音乐看作是最为重要的诗美因素。他的作品几乎全部采用当时的口语,就是现在的读者读来也琅琅上口,韵味十足。在这方面,《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和《再别康桥》都堪称经典。其中《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是音乐美的代表: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首诗准确地抓住日本侍女在与客人道别时的一瞬,用“温柔”、“娇羞”、“忧愁”等富有感彩的词汇,道出了说不尽的温情,画出了一个侍女动人的形态和神态,特别是最末一句“沙扬娜拉”的款款道出,犹如一幅余音缭绕的娇美图。徐志摩的诗歌形式自由而又都精巧典雅,深得白话新诗的精髓。

三、词藻华丽,想像力丰富。

徐志摩诗歌并不刻意追求词藻的绘画美,但富于想象力,又善于驾驭现代汉语中的各种雅俗语言,因此,在文词的使用上也常常表现出“香艳”或“浓艳”的特点,甚至以丑为美,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有着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香艳”如《她是睡着了》:“看呀,美丽!三春的颜色移上了她的香肌。”《罪与罚(二)》:“肉鲜鲜的引诱”,“鲜艳的沉沦”等;“以丑为美”如更接近他的散文风格的《婴儿》:“她那眼,原来像冬夜池潭里反映着的明星,现在吐露着青黄色的凶焰,眼珠像是烧红的炭火,映射出她灵魂最后的奋斗,她的原来朱红的口唇,现在像是炉底的冷灰。”如《半夜深巷琵琶》写得妩媚明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雪花的快乐》,以雪花自喻,追求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的理想;如《沙扬娜拉》状写日本女郎贴切传神,既纯清无瑕,又楚楚动人

四、比喻新奇、表现手法多样。

他善用反讽、比喻、象征等手法, 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其诗歌达到情景交融、情趣横生、意境深邃的审美境界,大大提高了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强化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他写了许多爱情诗,由于注意表现手法的变幻,而毫无雷同之感。意象的选择贴切而独具匠心,如《雪花的快乐》中的雪花,《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象征作者对资产阶级共和理想的向往,不落俗套。

美业的发展史范文第7篇

“美容”在国际上最早究竟出现在什么年代?哪个国家?最早发明和使用“美容”这一词汇的是男是女?这些都无从考证。第一家国际美容机构CLDESCO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立在瑞士的苏黎世,它是目前美容业最有国际性权威的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有一位名叫赫尼的医学专家提出将美容划分成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而在中国古代早有养生玉容之说,据史料记载中国的人体医疗美容最初是从汉代开始,那时就有穿孔吊环术,唐代有人工酒窝术,北宋有面部磨削术等等。而国外最早的报道始于1905年,比我国晚了一千年。目前美容院中使用的各类化妆品、护肤品、养颜品、祛斑、美白、防晒等等,目不暇接,选不胜选……生活美容通常是指使用专业护肤品对肌肤做整体的调理与保养,并用化妆品对容颜进行美化、描画、对眼、睫、眉、鼻、唇、手、颈等生理器官进行化妆,以求加强美感、创造美的情调和气氛,焕发美的神采,进而达到容颜美、自然美、心理美的效果。

美容行业的兴起史

人与人会面,第一印象通常是从整体形象的面容、形体、发型、服饰、色彩、气质、礼仪开始的。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中国的美容行业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迅速崛起,美容院似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

2004年起中国的美容行业发展起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原卫生部老部长钱信忠提出“美容以健康为本,植根于医学,严肃于科学,提升于美学,依附于仁学”的宗旨,指明了科学指导思想,进而树立了中国的美容业在国际美容界的崭新形象。“健康美容”四个字在不经意中把中国的美容行业推向了时代的列车,并引起国际美容界的剧烈震荡。健康美容理论在逐步完善而形成系统,进入了“育容”年代,它将是破译人类未来美容科学延缓衰老密码的有效工具。

从美容到育容的过程

《说文解字》曰:“育”,养子使之善也;养育、培育、教育、育养、培养。“容”,容颜、仪容、容貌。育容就是系统通过学习、教育、培养,使用适合、适宜的科学方法,改善身、心、灵,美化每一个人,使人们从内而外的活出精、气、神。美容是个心理过程而不单是技术过程,目前美容虽然是生活的一个热门话题,但那些只是停留在人们从化妆,皮肤护理或割双眼皮、抽脂肪等外来因素来对它的认识,许多专家也往往只重视技术方面的研究,不少资料甚至国外较有成就的专家也只停留在这一层面,这只是对现代美容较肤浅的认识。其实,美化人的容貌和使人的容貌变得美丽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技术,才是美容这个行业最核心的内容。

美业的发展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文科;高等数学

在强调人才的全面素质时,文理交叉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其中对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强调的比较多,文科生的则较为薄弱。目前,在高校文科的一些专业中开设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为人们所认识,部分高校几乎把数学课作为文科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学生总认为数学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作用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一种带有抵触情绪的消极状态。为了使文科生对高等数学的作用和定位有更充分的认识,做如下探讨。

一、数学知识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基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凡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人类历史的发展,无处不证明数学所起的重大作用。没有17世纪微积分的创立,就没有现代物理学与现代天文学等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没有非欧几何的产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失去了基础,现今已成为科学技术重要标志的计算机,其根也是深深地植入数学沃土之中的。具备较多数学知识和素养的人,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这种能力有时表现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有时候体现在从数学中获得的思想,方法和思维。众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大都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系毕业的王选院士,因在激光照排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大奖。

二、数学文化能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即人文,是人的精神,数学不只是关于数的世界、形的世界,或更广阔世界的科学,数学还是一种精神,一种探索精神,这种精神充满了对理性和完善的追求,数学既是科学又是文化,数学并非主要是逻辑的,它也能令人赏心悦目,陶冶人的性情,使人更加聪明,更理性,而且还能使人更高尚。“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创造性思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数学在创新上体现的极为充分,对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教育不完全是经济目的、适用目的,不完全是功利性的,它还为着人的更完美发展,不仅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还对于人的思维发展和其他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数学中有许多具体问题承载着各种不同地思想方法,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学习,加以领会,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发展了思维能力。数学中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和奇异美等,也无一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总之,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能完善人们的人文素质。

三、数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美国教育家巴特勒指出:“现代数学,这个最令人惊叹的智力创造,已经使人类的心灵穿越无限的时间,延伸到无边无际的空间。”数学的创造力是无比的,它可以超越现实,尤其内部矛盾的推动,超前发展,也可源于社会实践,直接服务于社会,数学的强大力量在于它的方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数学问题来自各类错综复杂的社会实践。自然科学和数学内部矛盾,内容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不仅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现代数学已深入到模糊关系及随机现象等领域,产生了百余个数学分支。庞大的数学体系包含着太多的数学方法,有宏观的数学方法,也有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巧。许多方法是数学家多年心血的结晶,构思之巧令人惊叹。分析、研究和学习这些方法,对培养人们的创造能力是其他途径无可比拟的。

四、数学思想对理性思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和进行数学研究,能够培养人们正确的理性思维,发展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科学的自然载体,从中我们能够学到严密的推理方法,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观。数学思想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史。数学同时也是哲学,它们彼此各有特点,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分割,以致很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数学家,如莱布尼兹、费尔马、牛顿等。

数学发展过程中,在逻辑推理、思维形式、方法论和认识论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如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反正思想、递推思想和模型化思想等等,它们都是人类的“理性思维”。从事任何科研活动,都离不开这些思想的指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数学思想是从事研究的指导思想。“数学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高成就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