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护理措施

新生儿护理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新生儿科主要收治的是出生至28天以内的患儿,他们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无家属陪伴,采取24小时护士全程护理,而护理中有着许多风险因素与护理缺陷。因此,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必须对常见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才能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降低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1 新生儿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1.1 执行制度不严 因护士责任心不强,不按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规程办事,酿成护理纠纷。主要表现为: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致转抄医嘱时,未认真查对,导致执行过程中的差错,给患儿打错针、输错液、喂错奶,未仔细核对床号、姓名与手圈;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导致不能按时用药,遗忘医嘱,造成不良后果;观察病情不及时,延缓治疗和抢救时机。

1.2 护理不当 新生儿科的患儿全是护士人工喂养,而奶瓶的孔大小不一,空较大容易呛奶、溢奶,牛奶及呕吐物误吸会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皮肤娇嫩,护理不当易发生尿布疹;沐浴用水温度调节不合适而致烫伤;新生儿自制力差,随时可能将导管拔出,抓破表皮,碰伤四肢;输液时没有及时巡视导致患儿输液外渗;甚至由于护士粗心大意或没有采取安全措施而发生追床等。

1.3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是患儿病情变化最准确、最宝贵的记录,具有法律意义,一定要真实客观。如果对患儿的病情变化,相应的治疗护理抢救措施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或记录不当,将会引起医疗纠纷,或在医疗纠纷发生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危重患儿急救时护士执行的大部分是口头医嘱,抢救结束后进行补记,在补记过程中有疏漏及书写不全面,内容记录不完整。医护沟通不畅时,造成医护文书书写内容不一致,出入量记录不准确,医嘱执行后漏签名。还有一些护理人员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在医嘱上代签名、带签执行时间、漏项、错记、涂改导致差错发生,或将新生儿性别、年龄写错而引发护理纠纷。

1.4 医院感染观念不强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尤其是低体重儿、早产儿生命较脆弱,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接触患儿的医疗器具消毒不严格,护理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未认真洗手,进入新生儿病房不更衣、换鞋、戴口罩,奶瓶、奶嘴做不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2 防范措施

2.1 严格执行制度职责 护理工作制度对保证护理工作程序,提高护理质量,防止差错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工作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这些都是保证患儿医疗、护理安全的核心制度。对早产儿、危重儿特殊治疗做到心中有数,护士长应根据不同时段的护理工作量的特点弹性排班,合理调配人员,以缓解工作量大、人员紧张的情况,防止护理人员忙中出错。

2.2 加强护士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 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掌握重点,重视举证责任,增强落实法律制度的自觉性,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强化培训急救知识,应急预案演练,熟练掌握相关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确保护理安全。

2.3 规范护理操作规程 按医嘱定时定量选择奶孔大小合适的奶嘴喂奶,喂奶时保证奶液完全充满奶嘴,避免空气被患儿吸入,喂奶后将患儿置于右侧卧位,减少患儿呛奶的发生,并加强巡视。每次患儿大便后擦干并涂鞣酸软膏于肛周;给患儿沐浴前先调节好水温;将患儿的四肢都带上防护手套,以免抓伤或碰伤;输液过程中要及时巡视,防止输液外渗;将患儿置于暖箱或辐射台上后应检查暖箱门或防护栏是否关好,防止坠床或摔伤的发生。

2.4 规范护理文书记录 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记录护理记录单,根据医嘱、疾病护理常规及病情进行记录。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与病情相符,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用双横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除去原来的字迹。各项病情观察应根据专科情况及病情要求正确填写。

2.5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注重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手卫生,接触患儿前后均用快速消毒剂擦手;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区应用空气消毒机每日消毒两次;每月进行一次检测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奶具等实行生物学监测;患儿用物实行一人一物一用一消毒;根据患儿病情、年龄、体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6 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 让护理人员有更多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知识更新,在工作中才能主动、准确分析判断处理各种护理问题,杜绝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加强年轻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培训,只有掌握正常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才能识别新生儿的异常症状,在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问题,及时纠正,防止其进一步加重造成损害。每年派2名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及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业务技能及应急能力水平,减少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理差错、纠纷。

总之,新生儿护理安全是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是保证护理质量的根本。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关键就是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文书书写,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防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潜在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尽可能把各种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种不安全因素,力争形成一种诚信文化,实施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保证患儿生命安危。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71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71-01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对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新生儿科工作的20名护士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调查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其中年龄最小的护士20岁,年龄最大的护士35岁,平均年龄为27±5.5岁。在新生儿科工作时间最短的1个月,在新生儿科工作时间最长的17年,平均工作时间为10±6.5年。

1.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为要求护士写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要求条理清晰,目前明确。由专人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汇总、统计、分析,将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和实施相应防范措施。

1.3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2和t检验。以P

2结果

2.1对20名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一

由表一可见,通过对20名护士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医院存在感染的风险、新生儿发生损伤的风险、发生法律纠纷的风险、医疗设备的管理不当的风险、护理病历书写的风险。而这五项的提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制定和实施相应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和实行保护性的隔离,即搞好新生儿室内的卫生清洁工作,做好室内物表和空气的消毒和监测。对室内物品进行妥善的管理,对新生儿的衣服和奶瓶等用物,管理要求一人使用一次后即进行一次消毒,特别是对蓝光箱和新生儿暖箱及辐射台以及复苏气囊等严重进行消毒。按照无菌操作的规程严格执行,对探视制度严格执行,临床护理人员应自觉遵守相应科室的消毒隔离制度,注重每个环节的重要性,预防出现交叉感染;对新生儿意外损伤加强防范,即加强对输液患儿的巡视,避免出现漏针,患儿如出现漏针,应使用硫酸给予湿热敷。给予患儿带上防抓伤手套,检查眼罩是否牢固,不能堵住口鼻呼吸后,进行蓝光照射[1]。对患儿的皮肤要保持清洁,并勤换佩戴的纸尿裤,防止发生红臀,如果患儿已经发生红臀,应给予涂抹蹂酸软膏。注意新生儿程度辐射台的探头发生滑脱,和烫伤,并经常的对血氧探头的部位进行更换,避免发生局部受压。在对新生儿进行喂奶时,要特别注意喂奶的姿势和喂奶的方法,防止发生呛奶而导致窒息发生。对患儿的手圈要注意保护,在脱落后在给予及时的补戴;加强法律意识和风险意并转变服务的理念,由于新生儿室收治的患儿均无生活自理的能力,均为特殊患儿,均无家属陪护,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具有一颗极强的责任心,树立起良好的服务理念及意识,同时应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及医德医风建设,使服务的形式表现为多样化和规范化,做到专心工作、专心做事、专心巡视;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落实责任制度、在正常情况下患儿均无家长的陪护,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监督,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观察,对服务的理念进行深化,加强医德建设和医风建设;对护理病历的书写进行规范。护理病历记录属于临床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观察和护理实施的原始记录,起到法律文书的作用,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法律依据存在[2]。

3讨论

新生儿病房所收治的患儿均为从出生至足28天大的婴儿,婴儿的新生儿期是一个由母体环境向外界环境过度的重要阶段,既是胎儿期的一个延续,又是人类正常发育的一个开始。新生儿期是小儿进行生理功能调整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对外界环境逐渐适应的一个阶段。因新生儿期婴儿的生理调节与适应能力还不成熟,且其机体的抵抗力较低,所以极易发生疾病,且病情的变化较快。所以,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总结分析,已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护理的水平,避免护理意外的发生。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高,责任大、难度高、繁琐等特点,而对新生儿护理工作进行分析后发现,预见性的管理是减少护理缺陷,是提高护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临床护理的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护理知识和实践水平,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使临床护理人员能够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3]。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制度和实施相对应的防范措施,能够通过护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婷旋.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4(2):8102.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初产妇 新生儿护理 认知

为了了解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等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评价对其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笔者对我科2011年3月-6月收住的68例新生儿母亲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并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7月入住我科的新生儿的母亲,共68例初产妇进行调查研究。其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68例初产妇一般情况

2.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在新生儿入院时针对初产妇问卷调查,由初产妇独立答卷后当场收回。根据答卷上产妇对新生儿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由责任护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入院健康宣教和后期相关护理知识指导及操作示教,在出院前再使用同一内容的调查问卷调查一次。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1],结合本次研究的目的,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分为2部分,其内容包括:(1)产妇的基本资料,如年龄、家庭月均收入、教育程度等。(2)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获取来源。

3.统计学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68人份,回收有效问卷68人份,回收率100%。所有数据运用SAS for windows V8.1软件进行分析。 转贴于

结果

1.健康教育前后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及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1)产妇对新生儿一般护理的认知。通过调查发现,产妇对新生儿体温的监测有所了解,但存在不少误区,例如错误地认为宁捂勿冻等;对大便的观察只注重是干便还是稀便,是一次还是多次,而不注意其颜色、数量、气味以及伴随的反应等;对新生儿皮肤、臀的护理普遍了解,但对眼部的护理存在不少误区;对新生儿哺乳后溢奶现象的处理知识普遍缺乏,大多数产妇感到盲然或惊慌失措,不懂得观察溢奶前的先兆、伴随动作、溢奶后有无脸色苍白、咳嗽等并发症及如何处理等。通过健康教育,产妇对这些知识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基本能够应对一些常见现象的护理。

(2)产妇对新生儿疾病知识的认知 产妇在教育前对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普遍缺乏了解,虽然对感冒、发热等有所了解,但应对措施普遍欠缺,经过教育和指导后有了显著提高。详见表2。

表2 健康教育前后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及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2.信息知识来源

产妇获取新生儿护理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报刊杂志(42/68,61.76%)、电视(48/68,70.59%)、自己看书(19/68,27.94%)、电台(5/68,7.35%)、亲朋好友讲述(54/68,79.41%)和以前的课堂教授(7/68,10.29%),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健康教育。

讨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大部分产妇都为初产妇[2],新生儿为独生子女的越来越多,产妇及家庭对新生儿的护理都十分重视,但却不得要领。调查显示,产妇在健康教育前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虽然有所了解,但是普遍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有失科学性。主要是因为她们获取相应知识的途径十分有限,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的讲述、电视和报刊杂志的传播。亲友讲述属人际传播,交流充分,针对性强,反馈及时,但不够系统科学,常是一些不符合卫生标准或科学的土方子;电视和报刊杂志属大众传播,传播广,但力度有限,且缺乏针对性。我们通过对初产妇的入院调查,在掌握她们已有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教育与操作演练,能有效地提高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值得更加广泛、深入地推广。产妇乃至家属应及时转换角色,积极配合医院的健康教育,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出院后,医院也应该提供相关的联系方式,满足产妇及家属的求知欲,保持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减少因家庭护理不当而产生的新生儿健康问题,确保婴儿的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疼痛管理;新生儿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07-01

新生儿在出生以后就具有比较强的感受疼痛的能力,但是承受疼痛的能力比较低,反复的疼痛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损害,因此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会给予大量的适度疼痛操作,以此来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于是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护理中必须要给予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本文笔者对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护理中实施了疼痛管理,并且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其中男性婴儿56例,女性婴儿44例,年龄6-8天,平均年龄为4.12+0.12天,平均体重为2.82+1.10千克,100例婴儿在出生以后均没有接受疼痛刺激,同时所有婴儿的生命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然后将100例婴儿随机分为两组,50例为对照组,50例为疼痛干预组,并且两组婴儿在性别、体重、年龄与生命体征现象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婴儿给予常规护理,而对于护理干预组的50例婴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适度的疼痛管理,疼痛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婴儿的护理,护理干预的护理主要包括包裹襁褓和保持屈曲,护理人员必须要用双手平托婴儿的头部与双脚,使婴儿呈现屈曲,然后运用鸟巢式的方式将新生婴儿包裹起来。其次就是喂养护理,母乳喂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婴儿止痛方法,因此在疼痛操作中,给予婴儿母乳喂养可以有效降低婴儿的哭闹。再次就是改善婴儿的居住环境,因此在疼痛干预护理中,护理人员必须要尽可能的降低婴儿居住环境中的噪音,将房间的光线强度调节到婴儿能够适应的强度,这样可以提高婴儿承受疼痛的能力,其次在婴儿疼痛操作中,舒缓的音乐能够有效转移婴儿对疼痛的注意力,因此在婴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播放一些比较舒缓的轻音乐。最后就是婴儿的抚触护理,抚触护理是婴儿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疼痛干预的婴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在婴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轻抚摸婴儿的头部以及面部,让婴儿能够感受到外来的关心,进而能够消除婴儿的焦虑以及对疼痛的注意力。

1.3 评价方法

参照新生婴儿疼痛评估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婴儿的哭闹程度、表情以及觉醒等指标,总分为7分,分数越高,婴儿的疼痛程度就越大。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数据资料都采用平均数加上公差的形式,并且对照组与疼痛干预护理组之间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婴儿刺激时的疼痛程度比较

由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显示,对照组50例新生儿中在疼痛刺激时表现轻度疼痛的有25例,中度疼痛的有20例,重度疼痛的有5例。护理干预组的50例新生儿中24例新生儿中变现为轻度疼痛,21例表现为重度疼痛,5例表现为重度疼痛,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婴儿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之后的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新生儿在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后,两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都有所降低,但是疼痛干预护理组的婴儿疼痛程度降低比较明显,具体数据如下表。

3讨论

新生儿承受疼痛能力的比较弱,为了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承受能力,护理人员通常会给予新生疼痛操作,但是过度的疼痛操作会给新生儿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疼痛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常规的新生儿护理中,护理人员通过护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对照组的50例新生儿中,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后的疼痛评分改善并不是很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采取有关的护理措施来降低新生儿的疼痛。

疼痛管理是现代临床护理的发展趋势,是降低新生儿护理中疼痛的主要途径,对于降低新生儿疼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述结果中可知,护理干预组的50例新生儿中,新生儿疼痛刺激半小时后的疼痛评分有着明显的降低,因此疼痛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因此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在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加强疼痛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新生儿的护理效果。首先,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新生儿居住环境的管理,尽可能降低那些不利于新生婴儿的噪音,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外界环境对新生儿的刺激,同时还应该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这样可以有效分散新生儿的注意力,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其次,护理人员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疼痛的护理,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总而言之,疼痛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应用。

4结论

新生儿由于疼痛承受能力比较低,常规的护理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痛苦,不利于新生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而新生儿护理中的疼痛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承受能力,进而提升其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电芳.疼痛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年7期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爱婴区;新生儿护理;安全

安全护理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护理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院从2009 年9 月至2010 年9 月分娩总数960 人次,与以前同期分娩人数相比较,产妇及家属对爱婴区新生儿护理满意率从原来的85%上升到98.5%,新生儿护理差错事故及新生儿护理投诉为零。

1 影响安全护理因素

1.1 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状态

为满足社会对医护服务的需求,而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造成护理人员、设备、空间相对不足。护士身心疲惫,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

1.2 护理人员缺乏敬业精神

新护士、新设备的进入有一个培训、适应、磨合的过程。从统计分析来看,低年资护士容易发生不安全隐范,发生护理差错。

1.3 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的不完善

很多差错事故发生的根源,是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管理层的因素

安全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后果。

2 安全护理的措施

2.1 对新生儿密切观察

初为人父母者常沉浸于小生命诞生所带来的喜悦而忽略了许多必须关注的问题,又因育儿知识的缺乏而显得手足无措。这就要求产科护士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事故发生。 由于胎儿糖原储备不多,新生儿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护士应在12 h内多次指导并帮助产妇及时喂哺新生儿,尤其在寒冷季节,夜间,产妇熟睡等情况下,更应加强巡视,防止新生儿低血糖症状发生。因新生儿食管的弹力组织和肌肉组织发育不完全,新生儿常有溢乳。溢乳、喂哺过多、喂哺后即平卧,易致新生儿窒息。护士要勤于观察,发现异常及时翻身拍背,必要时用吸管吸出呕吐物,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2.2 加强新生儿护理

在护理新生儿时他们常会哭闹,惊慌及拥抱反射等,需护士动作轻柔敏捷,注意保暖,降低新生儿的恐惧,增加其安全感,使新生儿舒适。新生儿必须母乳喂养,护士应指导正确的喂哺姿势,督促喂哺。脐部应每日数次用95%的乙醇擦其根部以助其干燥。大小便排泄后,以温水清洗拭干,更换一次性尿布。预防接种时应向家长解释清楚,以免不必要的惊慌和恐惧。新生儿沐浴时,观察任何异常和产时损伤,及早发现与治疗。沐浴水温用温度计测量为38~40 ℃左右,室温为26~28 ℃,以防烫伤或着凉。爱婴区新生儿常规进行抚触,婴儿抚触被认为是对婴儿健康最有益,最自然的一种医疗技术,护士给予新生儿简单,系统的抚触能加强新生儿的免疫和应激能力,减少哭闹,改善睡眠,加快排泄,增加进食。采用标准的婴儿抚触操作,在室温28~30 ℃下,新生儿沐浴后在婴儿浴室中进行,并邀请新生儿父母及家属在旁观看。我院派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游泳专项培训后,开展了新生儿游泳训练。在经培训后的专职人员一对一全程监控护理下,选择新生儿安静觉醒精神状态时进行游泳,以健壮新生儿体格,开发智力。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新生儿;护理;效果

产科的护理是临床护理中的重点问题,尤其是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新生儿因为器官发育功能尚未成熟,抵抗力差,因此需要精细全面的临床护理管理[1]。随着医疗制度的变化,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常规的临床护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优质护理管理作为一项新型的护理,是指在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护理管理方法,且在临床中被广泛的应用[2]。优质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让政府满意。为探究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该次研究选取72例新生儿进行分组护理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产科7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时间在2016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将参与该次研究的新生儿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共有34例新生儿,其中包括男性新生儿20例,女性新生儿14例,新生儿的日龄在5~15d,平均日龄在(10.3±1.6)d,新生儿的体重在2~4kg,平均体重在(2.6±0.3)kg;研究组共有38例新生儿,其中包括男性新生儿23例,女性新生儿15例,新生儿的日龄在4~14d,平均日龄在(11.2±1.1)d,新生儿的体重在2~3kg,平均体重在(2.5±0.2)kg,所有新生儿均经过其家属同意参加该次研究,用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中新生儿的日龄、体重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具有比较的价值。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行常规的护理管理方法,具体的护理方法包括:①护理人员要定时对新生儿进行的调整,防止对新生儿的皮肤造成损伤。②护理人员为防止新生儿出现排便困难,可以适当地对新生儿的腹部进行按摩,促进新生儿的胃肠蠕动。③密切观察新生儿粪便的颜色和性质,观察新生儿脐带是否有渗血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对脐带部的绷带进行更换。④定期清洗新生儿的脐部,并用碘酒进行消毒,防止脐部发生炎症。1.2.2研究组研究组新生儿行优质护理管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包括:①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在该院有一种特殊的模具,因为其形状是模仿母体子宫形状,因此又将其称为“鸟巢”婴儿支架,该支架可以随意变化形状,防止婴儿长期一个姿势造成皮肤损伤。②发放爱心贴,在向新生儿家属进行护理告知的同时,向家属发放爱心贴,可以在爱心贴上写上为新生儿的爱心寄语,让患病新生儿可以在大家爱的包围下早日康复。③新生儿的饮食管理。护理人员要向产妇讲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告知其母乳喂养的好处,并鼓励产妇对新生儿行母乳喂养。在行母乳喂养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指导产妇如何保持科学的姿势,或者通过示范让产妇更好地掌握哺乳的要领,除此之外,还要叮嘱产妇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排便情况,并针对新生儿的具体排便情况调整对新生儿的哺乳时间。④开展新生儿的抚触。对病情稳定的新生儿进行抚触,可以促进新生儿的消化、呼吸功能,促进新生儿情感的健康发育,增加新生儿和新生儿家属的感情。⑤成立家庭病房。对于患病的新生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立家庭病房,家庭病房的患病新生儿可以让家属在此对病情严重的新生儿行袋鼠式护理,护理人员为其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从而促进新生儿疾病的早日康复。⑥疾病的护理。新生儿在出生后容易发生黄疸、湿疹等疾病,对发生黄疸的新生儿护理人员要予以蓝光照射,对于湿疹的新生儿,护理人员要保持新生儿的皮肤干燥。加强对新生儿的监护,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病情的进一步进展。⑦建立PICC微信圈,将进行PICC患儿家属均集中在该圈内,当新生儿出现问题后,可以起到随时随访的作用。⑧避免交叉感染。在对新生儿行体重测量时,要更换一次性的垫布,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1.3疗效判定

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服务态度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技能,总分为100分,每项为5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3]。

1.4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中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评分进行处理,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用%表示,采取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护理满意评分用(x±s)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经过不同护理管理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后,结果显示,对照组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7.6%(6/34),研究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1/38),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对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经过不同的护理后,对照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中的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技能评分分别为(40.1±3.6)分、(41.8±4.2)分,研究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中的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技能评分分别为(46.7±2.5)分、(47.9±1.8)分,对2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结果输入至统计学软件中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管理随着医疗护理要求的提高应运而生,是临床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方法。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临床的护理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对临床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生儿数量的增加使其临床的护理干预措施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提高新生儿的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的护理风险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巨大难题。优质护理管理理念的提出,经过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讨论后认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学者发现在临床的新生儿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可以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对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4]。大量的临床实践显示[5],在新生儿的临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通过成立家庭病房,建立PICC微信圈以及发放爱心贴等多种护理管理,可以降低新生儿黄疸、湿疹、高胆红素血症疾病等相关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增加新生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成果的肯定,同时让新生儿家属也学习了更多有关新生儿护理方面的知识,增加了其护理经验。该次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的报道结果基本相同,表明,优质护理管理在临床新生儿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护理意义。该次研究选取该院妇产科72例新生儿进行分组护理,将34例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将38例分为研究组行优质护理管理,对比2组临床的护理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中的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技能评分均低于研究组,将临床指标输入至统计学中行统计学分析(P<0.05),该研究结果说明,与常规护理管理比较,在临床中对新生儿行优质护理管理的护理效果更好,获得新生儿家属的好评,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综上所述,对新生儿的临床护理行优质护理管理,可以降低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质量,得到新生儿家属的认可和表扬。除此之外,通过实行优质护理管理,还可以增强新生儿家属对新生儿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中,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由此说明,应用优质护理管理方法在新生儿的临床护理中,可以取得明显的护理效果,对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洪梅.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4,13(34):119-120.

[2]王妮,王瑞丽.优质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1(62):242-243.

[3]王敏霞.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23):327.

[4]季东平.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4(4):229-230.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黄疸;蓝光照射;新生儿;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124-03

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是新生儿黄疸最常用治疗手段之一,由于新生儿皮肤组织娇嫩和好动等因素,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明显增加,导致新生儿家属不满,甚至引起医疗纠纷。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操作规程,降低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护理投诉和护理事故,我院于2011年7月开始成立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系统收集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各种风险信息,根据收集的资料制订规避风险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7月我院768例接受黄疸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新生儿有典型的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②新生儿有典型的病理性黄疸的体征;③新生儿经过两名副主任以上医师均诊断为病理性黄疸;④新生儿血清胆红素为(240~589) μmol/L;⑤新生儿符合蓝光照射指征;⑥新生儿均为早产儿;⑦新生儿家属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新生儿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新生儿有蓝光照射禁忌证;③新生儿经过两名副主任以上医师评估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共302例,根据有无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分为常规护理组(142例)和护理干预组(160例),两组新生儿在性别构成、日龄、体重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1.2 方法

成立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系统收集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各种风险信息,找出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分析主客观因素,根据收集的资料制订规避风险的护理干预措施。组织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学习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并学习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黄疸蓝光照射治疗过程风险意识和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护理质量。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 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常见风险种类与控制手段

1.3.1 呕吐窒息 常见原因:①分泌物误吸入呼吸道;②蓝光照射过程中喂养方法不当。控制手段:①加强巡视,观察新生儿意识、瞳孔、体温、心率、呼吸、前囟门张力、肌张力、尿量和皮肤颜色等情况,一旦出现呼吸、面色青紫等分泌物梗阻征象,及时处理;②使新生儿的头偏向一侧或者侧卧,头胸抬高15°~20°改善新生儿肺循环和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1.3.2 眼罩脱落 常见原因:①新生儿眼罩固定不牢固;②新生儿躁动哭闹、乱动;③新生儿在蓝光箱内头部汗多,易滑脱,导致意外拔除。控制手段:①加强对躁动哭闹新生儿的巡视,避免新生儿手乱动;②牢靠固定眼罩,利用宽薄棉弹力带制成固定全棉不透光的黑色眼罩,完全遮盖眼睛,避免眼罩脱落。

1.3.3 反复穿刺 常见原因:①护理人员穿刺水平不一;②新生儿哭闹不配合导致穿刺失败;③新生儿血管充盈度差。控制手段:①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穿刺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水平,做到静、慎、准和快;②对新生儿进行静脉穿刺前先与新生儿多接触,减少新生儿烦躁不安和哭闹现象。

1.3.4 针头脱落 常见原因:①头皮静脉留置针固定不牢固;②新生儿躁动哭闹;③新生儿家属护理未到位,新生儿自己拔除;④新生儿头部汗多,不易固定,导致意外拔除。控制手段:①加强对躁动哭闹新生儿的巡视,避免新生儿手乱动;②牢靠固定头皮静脉输液针头,必要时用弹力网状绷带固定。

1.3.5 皮肤损伤 常见原因:①身体突出部位保护未到位;②新生儿躁动哭闹导致保护措施脱落;③新生儿长时间保持同一。控制手段:①戴上柔棉手套和足套,以新生儿手指或者脚趾伸屈不受限为宜,手套以罩至腕关节为宜,而足套长度则以罩住踝关节为宜;②定时变换,仰卧位、左侧卧位及右侧卧位交替使用,尽量不要俯卧位,减少双膝关节与光疗箱玻璃硬板摩擦导致擦伤。

1.4 护理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

1.4.1 基础护理合格率[1] 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新生儿进行测评。

1.4.2 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2] 由新生儿家属在出院时对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填写来评价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该调查表总分100分,≥90分为满意,否则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日龄、体重和血清胆红素水平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构成、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等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护理干预组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护理干预组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

3 讨论

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病情重和黄疸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同时,新生儿还常常伴有贫血、呕吐、拒绝哺乳和大便颜色浅等临床表现,部分新生儿甚至出现“核黄疸”,预后差,给新生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3,4]。迄今为止,蓝光照射治疗是病理性黄疸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能够促进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然后经胆汁和尿液排泄到新生儿体外达到缓解新生儿症状的目的[5,6]。但是,由于蓝光照射给新生儿带来诸多改变,新生儿易出现哭闹、躁动等,明显增加了潜在的护理风险。因此,探寻减少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我院领导于2011年7月开始成立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系统收集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各种风险信息,根据收集的资料制订规避风险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发现:护理干预组新生儿的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明显减少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钟慕贤,黎俊红. 完善基础护理服务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12,18(21):115-116.

[2] 周晓舟,曾继红,赖志凤.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与分析[J]. 华西医学,2012,27(3):424-426.

[3] 郝英,王小莹,李梅,等. 新生儿黄疸对婴幼儿发育商的影响[J]. 社区医学杂志,2011,9(14):27-28.

[4] 许秀形. 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合并护理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166-167.

[5] 毛英,钟丹妮. 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J]. 医学综述,2011,17(5):723-726.

[6] 郭丽军.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及治疗[J]. 当代医学,2011,17(26):58-59.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07-02

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它不仅给对病人带来危险,而且也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新生儿病房是高风险科室,护理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与护理缺陷。自2007年年底医院成立以来,新生儿病房的急、危、重症患儿数量不断攀升。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住新生儿病房,给患儿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在住院期间一旦发生患儿死亡,将会给婴儿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与损失。由于新生儿病房为无家属陪护病房,护理工作具有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等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及风险。因此加强新生儿病房的风险管理是防范各种护理缺陷、提高新生儿护理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现对我院2007年-2008年中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差错,保证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有效的服务。

1新生儿病房的相关风险因素

1.1患儿方面因素:

由于新生儿患病后代偿能力差、疾病变化快、无自我保护能力和语言功能,细微的病情变化都需要护士通过密切的观察来发现;再加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先天畸形、产伤、感染、窒息较为多见,均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对地增加了护理风险。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或不合理:

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患儿日常的治疗工作,还要完成大量的新生儿喂养和基础护理工作。合理而足够的人员配置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的基本条件。

1.2.2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无慎独精神、过于自信、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过度疲劳、情绪的影响等,均可增加护理风险。

1.3管理因素:包括制度的不健全、护理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安排人力不合理 、管理者危机意识淡薄等。

1.4环境因素:

病房结构和设置不合理、通风不良、消毒不到位等。

2对策

2.1不断强化新生儿病房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

周密详尽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护理工作流程,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个人,职责分明。

2.2更新制度,调整职责内容:

首先管理中要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整各班职责内容等;其次,管理者要树立危机意识,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并且看到自己管理上的缺陷,寻找改变现状的办法。

2.3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有些可以预料,有些却在意料之外。因此,管理者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及缺陷分析,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2.4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

新生儿科护士不应只有"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还必须精通"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以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如新生儿复苏知识技能培训与考核、新生儿疾病观察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等。加强对护士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

2.5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管理者要关爱护士,不应把排班当作行使权力的手段,而应把它作为合理安排护士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表,尽可能照顾护士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以免失去安排的合理性以致影响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身体健康。另外,护士长应掌握科室每位护士的人格特征,有目的加以指导和监督检查。在工作中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强调以人为中心。制订语言、行为服务规范,实行首问负责制,普及护理服务用语,进行护士礼仪培训,使之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病房环境及病人卫生管理,争取病区婴儿清洁,病室环境美化,减少噪声及其他污染。

2.6杜绝惯性思维以及"想当然"的做法:

在临床工作中,年资较长的护士往往因出现惯性思维对特殊情况的估计不足而出现护理差错事故。护士应提高对疾病的评估能力,以及对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及时纠正日常工作中的偏差 ,强调以预防为主。

2.7建立重、危新生儿护理观察管理制度:

重、危新生儿病情危重、疾病变化快,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新生儿窒息、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病房内护士给予重点监护。

2.8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设立相对独立的新生儿病室,分设普通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监护室、隔离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识明确。工作人员进入病室要戴口罩、帽子,穿洁净工作服,每次工作前后认真洗手。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所有用具1次或2次(门把手、床头柜、桌凳等);地面每天湿式清扫3次,有污染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拭;病房内空气循环风消毒机每隔2 h自动消毒1 h,每月定期做空气、物表、医务人员的手等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做好登记;新生儿均使用纸尿裤、衣服、被子、被单等,使用前必须高压灭菌,并设专用柜存放;新生儿喂奶及沐浴用品必须一婴一用,并经过高压蒸汽消毒;新生儿患传染病者,应分室隔离,床栏应挂标记;遇有医院感染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尿布、污物用后切勿随意抛落地面,换下的尿布、衣物及时放入黄色污物袋内,污物袋每2 h更换1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2.9加强安全管理:

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在进行交接班和做治疗时严格核对腕带(EDA扫描),做到万无一失;严格探视制度,我科规定每周三下午为探视日,家属可通过探视走道探视患儿1次;充分利用门禁系统,新生儿病房实行24 h封闭式管理,严禁外人入内,防止新生儿丢失。

2.10加强与家属的沟通:

主要是做好健康宣教和婴儿护理知识指导;抓好住院前、住院中、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2.11做好新生儿护理文件书写:

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的提高,举证倒置法律原则的出现,使医疗护理文件的记录成为医疗官司的证据记录。在新生儿的护理文件中,新生儿的护理记录单成为新生儿护理文件的重中之重,因新生儿会随时发生各种变化,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严密详细记录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培养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及书写能力,避免遗漏、错写等情况。

3小结

新生儿科是临床的高风险科室,通过进行风险教育及强化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提高了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及抗风险的技能,使护士明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护理操作,并加强自律,用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工作,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总之,新生儿护理风险因素来自于诸多方面,护士长除抓好质量管理外,还要注重细节管理,搜集并总结日常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效地减少新生儿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