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孩教育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The cartoon depicts a child in the street stepping on the watermelon skin and falling. The child sits on the ground confused and looks at the three people who represent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respectively. They say with concern and vigilance, "something happened!" Such a scene, as a child, naturally laughs with approval after reading this cartoon: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often give too much, too much concern and exaggeration, unrealistic and unnecessary education and criticism to the only child now.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两个家长甚至祖父母辈关注、教育着一个独苗,除了溺爱问题、孩子交往能力问题、孩子自我心理问题,还导致了漫画中过分、夸大的教育问题。仅仅摔了一跤,或者生活中出现的小磕小碰和一些小挫折,三方面的教育者便以“不听老人言”的说教者姿态围住孩子,孩子既失去了自己反省错误、总结教训的机会,也失去了独立地、勇敢地自己爬起来的机会。
At present, most families only have one child. Two parents or even grandparents pay attention to and educate a single child. In addition to the problem of doting, the problem of children's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problem of children's self psychology, it also leads to excessive and exaggerated education problems in comics. Only a fall, or a small bump and some small setbacks in life, the educators in three aspects surround the children with the preacher attitude of "not listening to the old man's words". The children not only lose the opportunity to reflect on their mistakes, summarize their lessons, but also lose the opportunity to stand up independently and bravely.
有一个熟悉的报道,美国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不慎摔倒,孩子痛得龇牙咧嘴,忍不住哭起来,高大的父亲站在一边,微笑着鼓励儿子自己爬起来,孩子于是含着泪花爬起来。而一位中国父亲在对待类似的事情时,都会大声地喝斥孩子不听话到处乱跑,“出事了吧!”然后抱起孩子。
There is a familiar report that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stumble when they are playing. The children show their teeth and can't help crying. The tall father stands aside and encourages his son to get up with a smile. The child then gets up with tears. When a Chinese father treats similar things, he will loudly scold his children for not obeying and running around, "what happened!" Then pick up the baby.
日本的经济起飞重要的一点是靠教育、培养人才。中国的教育同样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近年来,中国高度关注教育问题,大付出大投入我国教育。然而这则漫画表现的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样是关注教育,我们的“关注”是否存在问题?
Japan's economic take-off depends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alents. China's education also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with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education and invested a lot in it. However, the problem of the cartoon performance gives us a wake-up call: it is also concerned about education. Is there any problem in our "concern"?
教育者过多过分的关注、不必要的指责让孩子少了磨砺锻炼的机会,少了培养自己处理问题能力的机会,少了独立战胜挫折的机会。这必然会导致畸形的人才和人格的不健全。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穷人的孩子有更多的锻炼自己的机会。“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正是靠自己打拼磨砺才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他必然比富人家孩子和“关注”下孩子更见人的品性。
The excessive attention and unnecessary accusations of educators have reduced the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to hone and exercise, to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deal with problems, and to overcome setbacks independently. Thi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deformity of talent and personality. The so-called "children of the poor are in charge early", that is, children of the poor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exercise themselves. Hong Zhanhui, who is "touched by Chinese characters", is just going out of his life by his own hard work. He must be more sensible than the children of rich families and the children under "concern".
中国富裕起来了,中国这个“富人家”的孩子该怎样教育?
China has become rich. How to educate the children of the "rich family"?
不禁要问:谁出事了?孩子?教育?
Can't help but ask: who happened? Children? Education?
【亮点透析】
[highlights dialysis]
基础等级切合题意
Basic level is suitable for the topic
文章对漫画的主题把握十分准确,通过细致观察,提炼出主题——家庭、学校、社会常常给予现在的独生子女们过多、过分的关心和夸大、不切实际的、不必要的教育与指责。
This paper holds the theme of comics very accurately. Through careful observation, the theme -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often give too much, too much concern and exaggeration, unrealistic and unnecessary education and criticism to the only child now.
内容充实文章围绕主题选择素材,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洪战辉等事例的运用充实了内容。
Content enrichment the article selects materials around the theme, and the use of examples such as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Hong Zhanhui enriches the content.
发展等级深刻
Profound development level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Go deep into the essence through the phenomenon
漫画作文难在透过画面看到其中的生活道理或哲理,本得很好。并且能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辩证地看问题,很深刻。
It's hard to see the truth of life or philosophy in cartoon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picture. This paper does well. And can combine school, family, society to see the problem dialectically, very deep.
一、基本情况
保华乡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的一个偏远山区。全乡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共9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10000人,全是汉族人,其中青壮劳力3996人。全乡有林地170000亩,仅有耕地面积2048亩,人平2分多的耕地,且大多数耕地是坑洼和旱田,是典型的靠天降水吃饭的乡。2008年人平纯收入150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山区的全部青壮年群众迫于生计都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有留守儿童865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589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68.1%,老人监护的有834人,占96.4%,寄养他人的有31人,占3.6%。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除了一般的农村教育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父母不在家,没有人专门去管教孩子。爷爷奶奶由于上了年纪,家中又有几亩田地要种,同时又不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许多爷爷奶奶把孙子宠爱得和皇帝差不多,所以难以很好教育;而那些寄居在邻居亲戚家的,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总的来说,由于家长监管不到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道德教育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能影响孩子一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小孩子是非观念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和不良的品行。
2.情感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和心理关怀的缺乏,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并且又无人约束,因此时常与人打架斗殴。
3、生理教育问题。在中小学,生理教育一直是个难题。现在的孩子成熟早,性成熟时间一般是14岁左右,这个年纪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都想试,但是又不知道可能带来的后果,通常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与沟通,需要有人能够及时帮助其排忧解难,但是这个时候,留守儿童的父母又在哪里呢?有谁能够及时帮助他们呢?
4.学习教育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三、应对策略的探索
1、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制度。
各学校要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建立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基础上,将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录入信息管理库。
2、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指导制度。
在学习指导上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科任教师备课要做到“五个明确”,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教材特点、难点、重点,明确双基训练任务和方法,明确教学思路;上课要做到“五个精心”,精心设计导语,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心选择教法,精心使用教具,精心设计练习;作业要做到“三批三改”,基本题多批多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面批面改。
3、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
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农村兴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并通过开展“爱心妈妈”等活动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4、建立“问题儿童”特别关爱制度。
“问题儿童”是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各学校要注意研究其品德、行为、学习等特殊心理现象,并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利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 爱心驿站”, 配备必要的专门设施,并选配好懂得心理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5、建立留守儿童亲情交流制度。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讯通”这个平台,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或电子信箱,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使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班级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
6、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
首先,很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受了个九年义务制的教育就不用在读了。原因之一是有些比较困难的家庭供不起孩子读书,就断了孩子的读书路;二是有少数的家长也认为读再多的书不也没多大的用处,最后大学生不还有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的吗?三是有些孩子实在是读不进书,九年义务教育都没读完就退学了,早早的就跑到社会上打拼,去吸收经验。就像是比尔盖茨一样,人家不一样大学没读完,就自己开创了微软公司,最后不也成为了大富翁吗?
对于一些思想比较封建的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读职中的都是一些扶不上墙的稀泥,整天在学校混日子,没一点文化素质,应该都是一些不良学生。认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职业学校去就是毁了一生,有的宁愿花大价钱买进普高、重点高中。他们是否想过,在那里读书,孩子是否跟得上课?接受知识能力上是否接受得了?而有的在接受过学校老师的劝导的家长,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将孩子送去了职中。最后,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这里,我想强调的观点是职中,也能学习成才。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们的素质越来越高,社会也朝着建设文明社会的方向发展。现在的社会要的是知识丰富的博士、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能以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干部、踏踏实实工作的农民……而最不缺少的就是一无是处在社会上混完一日就是一日的人。所以,这些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不进步、不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那么,他最后将会跌入社会的最底层。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教育和学习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两句话:“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兴趣”、“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很多家长认为棍棒下能出孝子,就有很多的家庭采取暴力来教育孩子。往往,结局只会适得其反,反而给孩子留下了阴影。相信大家都看了电视上的一所这样的广告,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大量的钱在不符合孩子的年龄下就让孩子上早教班,接受各种培训。结果钱浪费了,却没有一点成效。反而是一部很便宜的动画教育,将小孩子培养成了小天才。这种事例告诉我们,拔苗助长的做法是错误的,一切学习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培养。
关键词: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应对策略
学前教育是整个学生教育阶段中最初等的教育,也是学生的启蒙教育。虽然所学知识不多,但却是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知识的开端。所以抓好学前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好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小孩的学前教育,甚至不惜花费巨资为学生寻找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平台,只为让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教师团队素质普遍较低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地区,由于对学前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再加上办学门槛较低,许多学校学前教育配置的教师资源都是捉襟见
肘,很多时候是一个教师会是几门学科的负责人。例如,教语言的老师会被安排教音乐;教数学的教师也会出现在英语课堂上。还有因为资金的问题,导致留不住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而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更多的是从一些幼师,甚至是中专毕业的“孩子教师”。他们大多数在18岁左右,对于还是“白纸”的学前教育的小学生更多的是手足无措。面对这种教师团队素质较低的局面,使得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更为孩子的未来埋下潜在的差距。
2.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较少
孩子受到的第一份教育就是家庭教育。面对着4~6岁的小孩子,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完全停留在家长的教育上面。而学前教育的介入,让他们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但学前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很好地联系和配合,使得学生只能接受片面的教育。对于同一个问题,只能形成非A即B的解答。
例如,现在很多家长会自己在家里教小孩英语,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小学生在发音上面和学校学前教育出现差异,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英语发音,影响学前教育质量,也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双重性格,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学前教育思想理念落后
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学前教育思想还停留在教学生认字、算术上面,与时代脱离。面对更加开放和信息的不断更迭,学校学前教育不仅没有与时俱进,反而停步不前,甚至有些地方直接将名字改为“托儿所”,认为就是简单地帮家长照看孩子,不需要学习启蒙知识。这是非常狭隘而且错误的思想理念,直接影响孩子未来受教育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1.积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实际相联系
学前教育的孩子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生”,因为他们还没有转变身份,还不知道学生意味着什么。所以学校应该将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做进一步调整,结合孩子的实际成长,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身份的转化以及学习能力的形成。
对算术中数字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教,更应该将数字赋予“生命”,让它活起来,这样,孩子才会更有兴趣去记忆,也才能更快记住。数字“2”,可以将它和生活中的小动物“鸭子”联系起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和记忆。还有英语中对称谓的学习,例如“mother”的记忆,要让孩子和自己的妈妈联系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将毫无关联的字母组合在一起,便于孩子记忆。
2.转变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学前教育是为孩子未来的学习打基础和启迪学生大脑进一步开放和利用的阶段。学前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学更多的知识,更不是许多人认为的“托儿所”。所以,要转变这种旧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更好地开发他们的大脑,以及锻炼他们对于学习的适应能力。低龄孩子需要教师运用更灵活的教育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因为他们可能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小动作过于频繁。所以教师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适当运用新奇的教育方法来让他们集中精力,投入课堂,保证课堂质量。
例如,可以在课堂中间穿插儿童游戏,或者儿歌等带有情景的软知识,让学生积极投入活动中,增加学习的兴趣。又或者要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可以适当给予实物奖励,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生思考问题、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教育理念转变并伴随着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不仅让低龄儿童从小孩子过渡到学生阶段,也能让孩子在学前教育学有所成,为未来加分。
3.学前教育积极与家庭教育配合
孩子的学前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每天教师可以在家庭作业中增加学生家长的参与度。比如,让孩子将每天所学的重点知识讲解给家长听,又或者由家长抽背英语单词或句子,并在学生书本上做出记号。这样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辅导,也避免出现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出现两种不同的教育,导致孩子无法判断的局面。另外,家长需要将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让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在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积极建设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重视学生学前教育。只有让学生接受一个好的学前教育,才能使他们逐步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并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优势。
参考文献:
1.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概念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在本文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使得儿童不能跟随父母共同生活,无法得到父母的有效监护,全权委托长辈监护,由长辈进行教育和管理的现象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2.1隔代教育逐渐成为最常见,最让父母放心的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育是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监护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由于隔代教育主要是儿童最亲密且又最疼爱儿童的长辈监护,父母则往往更加认同隔代教育是最适合,最放心的监护方式。
2.2农村留守儿童的被监护质量不高。首先是生活质量不高,由于隔代教育的祖辈往往是过惯了艰苦且又俭朴的生活,只能保证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其次,因为祖辈往往都较年迈,无法承担众多的体力活和家务,这使得本因被照顾的留守儿童反而要承担起照顾祖辈的义务。最后,祖辈往往都未受到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足够的能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帮助,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2.3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引导。由于祖辈和留守儿童存在思想观念上的代沟,难以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又忙于农活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看管孩子,这就给孩子创造了无人监督的“自由空间”。同时,隔代监护人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无法提供正确的引导方式和心理疏导,采取暴力的行为进行惩罚式的教育。
二、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
隔代教育过程中,祖辈有丰富的时间和精力去监护和照顾小孩,由于血缘关系,他们认为帮助子女照顾小孩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同时晚年生活能够与孙辈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也能从中获得许多乐趣。然而,因为老年监护人年龄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在监护孩子方面力不从心,缺乏精力,不但照顾不好孩子,反而更加需要孩子来照顾他们。同时,老年人陈旧的思想观念和受教育水平有限无法与新时代孩子思想进行良好的沟通。再者,老年监护人由于亲密的血缘关系,使得祖辈过分溺爱孩子,纵容诸多不良行为嗜好的产生和继续,引发后续更加严重的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
1.祖辈自身条件限制了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
隔代教育将祖辈把对孩子的疼爱扭曲变成一种溺爱,会将孩子引向注重努力赚钱忽视读书重要性的道路,严重扭曲孩子的价值观。祖辈陈旧的思想观念阻碍了孩子们创造思维的形成,文化水平低无法给孩子提供知识的熏陶和新知识的补充,进一步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忽视了家庭在孩子成长道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学校生活的单调乏味
我国农村教育资源明显落后于城市水平,农村地区教育落后,基础教育设施不完备,娱乐设施就更无法进入到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们的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就无法在单调的学习中获得放松和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农村学校教育人员水平有限,不能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无法为孩子提供父母般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也就不能在学校找回缺失的那部分亲情的温暖。
3.政府方面的原因
3.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制度的不健全。首先是城乡间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在教育投资方面,国家投入力度重点在城市,这就导致农村教育水平低,教育设施不完备,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展开;其次国家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过低,表面上的制度却不能真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农民需要寻求自我保障的形式;最后,农村劳动就业问题严重,缺乏相关保障农民就业的政策制度,农民工不能同工同酬,社会地位较低。
3.2农民缺乏本地获取经济收入的渠道。农民在农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都是依靠土地,但是这种靠天吃饭的不稳定状况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各方面消费水平,如教育经费,生活必须品消费等方面。迫使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3.3政府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文化的力度不够。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一些新型的娱乐方式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吸引力,特别是一些农村黑网吧在利益驱使下,无视国家明令禁止未成人上网的规定,将暴力,血腥以及低级趣味的不良文化病毒一样的祸害着农村留守儿童。国家由于对城乡制度重视程度的不同,对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缺乏对农村复杂形式的研究,未能针对农村的特殊性制定特定的监管制度。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1.祖辈和父母要更新教育观念,创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
作为监护人的祖辈们应主动转变自己的陈旧观念,将只注重孩子温饱转到注重教育和健康成长的中心上来,对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和想法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孩子更快乐的生活和健康的成长。祖辈作为监护人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下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引导孩子学习,培养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兴趣爱好,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
2.学校应转变教育形式,丰富学校生活
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就应该发挥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主导作用,去掉功利性色彩,将只注重学业知识的获得为唯一衡量标准转变为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激励留守儿童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 张爱梅(1977―),女,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史专业,200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教育史比较。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据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03年11月的《中国流动儿童调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中称:全国有流动人口近200万人,一直未上学的占6.83%,辍学者占2.45%,合计9.3%;8―14岁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而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所有适龄儿童都应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的子女理应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流动人口的子女却无法享受到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本文通过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试图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流动人口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现状分析
受教育权的平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平等、接受教育过程的平等以及教育结果的平等。流动人口子女和流入地的孩子“同在蓝天下”,那么,他们是否和流入地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了公平、平等的教育呢?他们的义务教育权利是否得到了实现?就目前情况来看,他们的受教育权是不平等的,具体表现为:
1.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在公立中小学借读是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主要形式。70%以上的流动儿童少年均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他们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据统计,到今年9月,北京市公办中小学接收就读的流动儿童少年已达到21.4万人,比年初市政府折子工程制定的“公立学校完成20万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任务指标高出1.4万人。(中国人民网2004年12月29日)。事实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虽然从法律上讲,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受户籍的限制,没有流入地的户口,因此也就无法享受到与流入地儿童平等的入学机会。这严重阻碍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虽然他们有机会享受到流入地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条件,但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交纳一定数量的赞助费或借读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费包括三个部分:学杂费、赞助费和借读费。各种费用加起来,每年需要交纳1000至2000元,甚至有时即使交钱也未必有学上。所以公立中小学所规定的高额借读费和赞助费成为流动人口子女进入正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门槛。
由于公立学校的高额借读费或暂住费以及有限的吸纳能力,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些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没有正式的教室、桌子、椅子、黑板、照明设施,更不用说体育、音乐设备。卫生条件很差,甚至连基本的用水、大小便设施也没有。学校在校舍安全、消防安全、食堂卫生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多。师资队伍不稳定,数量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教师非常缺乏。另外,还有很多适龄流动人口的子女失学在家。他们无法享受到他们本应该享受到的义务教育权利。
2.教育过程的不平等
入学只是就学的一个开端,通向就学的一个门户。教育结果的平等比教育机会的平等更为重要,只有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不只是入学环节给流动人口子女真正的平等,才能使他们得以享受真正的、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公平。①即使部分学生在公立中小学就读,但也是以高额借读费或赞助费为代价的。同时由于户籍和学籍的限制,即使他们在流入地学校学习再好,也无法参加当地的升学考试。甚至在平时参与活动、参与竞争上,流动人口子女评优被认为是资源的浪费。②而且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风俗习惯等方式的不同,很容易受同伴的,甚至老师的歧视和排斥。在这样一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影响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受到严重地打击,致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二等公民”,产生自卑感。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2003年 9月17日第12版 《东京早报》就曾报到过晓岚从1996年就随父母到上海求学 ,由于不堪同学的歧视和欺负在2003年5月投河自尽。
二、流动人口子女理应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
从教育平等理想的要求看,追求平等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共同目标 。而教育公平所蕴含内容的核心部分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现在的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即是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现状,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更是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受教育问题更容易被忽视,因此,妥善处理好他们的受教育问题是能否在我国真正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真正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社会公平问题,也是实施上达到教育平等的重要指标。
从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来看,受教育权是国际人权法保障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都有确认和保护公民权的内容。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育法》第9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流动人口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理应享受到受教育权利。而且《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实现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义务教育权的建议
我们比较多的习惯于“锦上添花”,而忽视“雪中送炭”。尽管国家已经对弱势群体给予了关注,以及在一些地区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对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教育问题,我们认识上严重滞后,更缺乏制度上的措施。③如何去推进制度层面改革的同时,构建系统、完善、高效的“公平”体系,是对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义务教育权所必须思考的问题。针对以上认识,笔者试图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意见。
1.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被有些专家称之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第一难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属于政府行为,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是关系提高全民素质、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权,加深对《义务教育法》的认识和理解,使义务教育免费、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和群众了解义务教育这项工作的意义,并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充满信心。
2.加强经济支持和法律保障
(1)经济支持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到最后走向辉煌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今社会,一项事业的成败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在事业的初始发展阶段更是如此。而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从不重视到更加重视更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在教育领域存在市场机制和缴费上学的情况下,弱势群体由于其能力的局限必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只有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和优先扶持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④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他们大多去民工子弟上学,即使很低廉的学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奢望,而要使他们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政府应该给予更多地帮助,对他们的有关费用可以分期收取。同时也要通过设立助学金、交通补贴 、开学补贴、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目前,广州拟设立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助学金,对经济困难的流动适龄儿童给予补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法律保障
1998年3月由教育部、公安部联合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4条规定:“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流动儿童少年就学 ,应保障完成其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既基础教育有县、乡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这就容易使流入地政府多以财政的原因推卸对外来人口子女的上学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制定具体的教育法规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进行规范。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他认为要提高普及义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出具体地措施,具体地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中可以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责任界定、受教育权利、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北京9月29日消息正在修改的《义务教育法》草案将着重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问题。
3.改革户籍限制,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入学的原则
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适龄儿童在现居住地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它严重影响了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有关教育公平的原则。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常住人口、现居住地人口为依据的户籍管理体制,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原则接受义务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的做法。例如,在法国,16岁以下的小孩,无论国籍是否在法国,在法国能够享受到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根本没有任何差别,不管这些小孩有没有合法的身份都能享受到这个待遇。法国人的观念是,对法国社会来讲,这些外来人口来了就不会走,教育是最好融入的渠道,现在如果不让他们受教育的话,以后国家还是要管的,他们失业怎么办?他们犯罪怎么办?不是他本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
4.建立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打工子弟学校为辅的接纳体系。
针对城市流动儿童日益增多的现象,目前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流动儿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许多城市学校在校生也逐年下降,使招生流动人口子女成为可能。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合法性,给其留出发展的空间, 对办学条件、生源比较好的学校,应予以扶持和指导,鼓励他们的发展。而且要加强教育部门对其进行定期的指导和监督,而不能放任自流。对非法的学校,应坚决取缔。
5.借鉴实施美国的“教育券”制度,保证流动人口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券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里德曼1955年首次提出的 ,教育券又称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代币券,是指国家法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内,按规定每一名适龄儿童都应得到的,国家对其享受最基本受教育权利提出的最基本待遇,代币券所占经费应含在国家所拨经费之中,也可成其为“人头费”。⑤流动少年儿童在流入地就学后将此券上缴流入地政府,流入地政府向中央、省及流出地兑换相应的生均教育经费。让流动人口子女凭流入地部门开出的入学卡到流入地接受相应地义务教育。 目前,我国的浙江省在全省实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卡制度”。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国近十年来在社会转型及城市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新问题。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地关注,让流动儿童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美国新一届总统布什在新千年伊始的教育宣言,这也应该成为我们对待每一个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基本态度。
注释:
①王映.给流动人口子女真正的教育平等〔J〕.教育周刊,2004,(1).
②李荣华.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实然和应然〔J〕.教学和管理,2004,(4).
③④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225.
关键词:隔代家庭 留守老人 留守儿童
隔代家庭是我国农民在农业生产富余时,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村的家庭结构出现较大变化。隔代家庭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生产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一、隔代家庭的概念和背景
(1)隔代家庭概念:由三代以上人组成,中间有断代的家庭,如有祖孙组成的家庭。中国的隔代家庭有着其特殊性、时代性,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祖孙二代共同生活的家庭。
(2) 中国隔代家庭产生的背景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这过程中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而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的单独迁移,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农村独自生活。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就组成了现中国农村主要的家庭结构――隔代家庭。
本文将分别对隔代家庭中的老人健康和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以分析,认为隔代家庭并不是未来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趋势,而应该有效地解决其存在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是父母将其单独留在农村老家,跟家里的留守成员共同生活。农民进城务工都生活在城市的底层,他们没有额外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因此把小孩留在农村是众多农民工唯一选择。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和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⑴ 家长的监管不力,对教育持放任态度,溺爱多过于教育。父母外出务工产生了对孩子的愧疚,期望通过物质来弥补,结果让孩子变得娇蛮纵横,让留守家长管理起来更不得力;留守家长也不断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孩子从小就放纵在管教之外。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农村的祖父母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甚至是文盲,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都没能让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持已足够的重视。
⑵学校管理滞后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留守儿童所处的阶段是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差的时候;而学校留守儿童较多、教师有限,也不能及时关心和帮助他们;导致很多儿童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课光顾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健全人格发展和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⑶忽略孩子的心理发展。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家庭成员间缺少交流,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成长和学业状况知之甚少。并且文化水平不高、身体精力条件不大好的祖辈,更无力顾及孙辈的心理成长。这种情况下孩子个性常常固执和孤僻,缺少关爱他人、热爱集体等意识。
三、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
由于经济压力和传统生活观念,大多数的老人只能选择继续留在农村。子女不在身边,还得照顾孙子的起居生活,因此对留守老人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都将产生明显影响。
⑴留守老人的生理健康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大多数农村老人的生活都是通过子女供给,虽然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仍增大了老人生活压力。这样老人不仅要干农活,还得照顾孩子因此无暇顾及自己身体;老人的年龄在逐年增大,子女的外出挣钱的同时也增大了老人的身体负担。
⑵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子女间交流甚少,让大部分老人都倍感孤寂,也缺乏家庭的温暖。每天繁忙的生活,还得操心孙子,虽然孙子的陪伴让老人心理有了慰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让他们既干农活又照顾孙子,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少了子女的关心和再次经历抚养的过程,加重了老人心理负担。
四、意见建议
虽然隔代家庭存在各种弊端,但在目前仍是无奈的选择。因此如何让隔代家庭中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怎样让老人和孩子和谐的生活,笔者建议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
⑴家庭方面。子女虽然外出务工,但依然要扮好家庭的重要支柱,做好老人和孩子之间的桥梁作用,协调好老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子女要随时关心父母的健康,对孩子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自己的教育之责。加强沟通,熟悉孩子的成长变化,随时掌握家庭的生活状况。
⑵学校方面。一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注入更多的关爱。对于其出现的不良倾向和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说服教育。二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在校园里倡导孝敬长辈、尊师爱幼。三是,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沟通,及时汇报子女表现。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减少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⑶社会方面。社会各界应给予隔代家庭足够的重视。在家庭教育和关爱缺位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和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生活环境。留守老人与儿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影响和关联。社会各界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注的同时,也应把关爱给予农村留守老人。解决好了留守老人的问题,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文献良、文峰,《人口社会学概论》,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2]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第28 卷第6 期2004 年11 月 ,P44-52
[3]刘瑞芳、钟瑶,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及适应策略――一种生态学的视角,沧桑, 2008(5), P124-137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原因
【中图分类号】 G622
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孩子少,必然有更多的抚养和教育时间,家庭条件也相应宽裕。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如参观游览、购买玩具、图书等家长一般也会尽量满足,这就使得孩子们见多识广,智力发展较快,自尊心、自信心强。但由于他们是在“独生”的这一特定环境中成长的,因而也容易导致他们变得骄横、任性、孤僻、自私、独立自主能力差,不善于吃苦耐劳等,甚至发展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 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致过分溺爱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
(二)因是独生,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因此,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是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
与非独生子女家庭不同,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不会受到兄弟姐妹的影响,他们接受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家长。所以,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也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水准,乃至使家庭教育出现种种失误。
(二)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是家庭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
独生子女的教育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珠性势必增加了家庭教育失误的可能性。
(三)生活方式的改变 。
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竞争越来越激烈,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家长们为了生计,忙于充电、赚钱和工作;孩子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使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感情交流却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穿的、花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义务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二)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和选择。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固然给与他很高的教育投人和热情,也希望他有个好的未来,但是家长应该明确“儿童自然发展观”,如著名教育家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术划,毋宁展个性。”不能把成年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给孩子自。
(三)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家长制教育。
(四)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文化氛围,从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
(六)建立民主的家庭。家庭中,个体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长辈给予晚辈理性的关爱,晚辈要给予长辈尊重和关心;小孩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遇事互相协商而不是由父母全权决定;孩子作为家庭的组成成员之一,与父母共同经营家庭,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 从小就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片面理解了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自然也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孩子不仅缺失劳动技能,而且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让孩子理解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从点点滴滴的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