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如何开展家校合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班主任要尊重理解家长,平等沟通。班主任在完成家校联系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家长。这也是对班主任道德修养的一条重要要求。班主任如何尊重理解学生家长呢?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不要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更不要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其次,要积极主动地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要尊重学生家长对学校及班主任老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评估意见。第三,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要一视同仁,礼貌待人。
(2)善于结合家长,共同研究。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虽有望子成龙之心,却无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结合学生实际,与家长共同就学生的身体发育、智力潜能、行为习惯、基础知识等方面进行讨论,取得共识,然后找出孩子目前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再讨论教育方法。有些学习、纪律等一贯不太好的学生,其家长大都很忙,平时很少过问孩子在校的情况。孩子一出问题,被班主任请来,回去就“教育”一下,“教育”的方式就是打骂。根据这一状况,班主任要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制度,与家长一起制订出目标要求,促使家长由原来的瞬间教育行为变成长期教育行为,由原来的打骂为主和教育方式改变为耐心说服教育。
(3)建立模式多样、形成开放的家校联系机制。①不定期地就班级建设的具体问题与家长之间的书信、电话交流,其中家长公开信已经成为联系沟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之间关系的纽带。到目前为止,我基本上是一个学期会写两到三封家长信,每封信都有各自的主题,如本学期的工作目标及任务等,这些信经由学生们带给家长,一方面家长有一个更具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无形的教育。②就班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召开临时家长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分阶段地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进入六年级,学生们在思想上开始有一些朦胧的意识,面对怎样正确处理与异往的问题,我们班级及时召开由家长、学生参加的全体会,从正面来加强沟通和引导,家长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启示,在他们对孩子的再教育过程中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③不定期的家访活动。家访是行之有效的传统的家校教育衔接的好方法,是加强与家长沟通、增进家校合作、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最有效的手段。家访的作用重要而不可替代,但由于时间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经常地全部家访,所以我总是利用节假日或者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家访,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走访了30多家。除了亲自到学生家里外,电话联系也是家访的一个更简便有效的手段,而且电话联系起来更方便、更快捷。④建立家校联系手册。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如有的学生总是忘记当天的作业、有的在学校纪律不是很好等情况,我们与这些学生的家长建立了家校联系手册,每天在手册上写出自己当天对于该学生表现的意见和看法,约束与鼓励并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与家长及时地互相交流,以加强对于教育对象的认识,提高教育水平。
良好的机制促进了家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家长感到与学校缩短了距离,对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多了一分理解,同时他们也对如何指导子女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二、家校合作注意的问题
开展家校合作是我的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发挥这种合作的最大效能,除了以上的一些经验之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觉得还有很多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必须尽快促进家庭教育中家长观念的转变。虽然有了以上的活动的深化,但从根本上说,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应该得到实际上的变革。这种变革应该在社会现实变革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家长们应该注意将传统的教育观念同变革性的教育观念结合,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另外,有的家长特别是现在中学生的家长,多是单位、家庭的骨干,工作量大、家务活重,因此与孩子交流较少,即使关心,也只停留在孩子考了多少分上,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所在。既然显示家庭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既是教师在今后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家长们必须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针对家庭教育出现的复杂性问题,如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呵护的问题,由于孩子生活内容的变化导致其一些不健康心理的形成的问题,孩子与父母沟通越来越少的问题,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要求家长要根据时代变化、孩子的需要进行施教,尽量减少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在家庭教育方法、手段的发展上趋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第三,作为班主任,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学校与家庭教育衔接中,班主任要发挥能动作用,在做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担负起联系好家庭教育的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教育误区。同时班主任应该注意及时总结,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开展工作。班主任只有做到家校结合,只有实现真正的家校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企业 学校 工学结合 制度建设
职业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在实践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笔者发现,虽然学校方面在校企合作之初努力保持自己育人的中心地位,但是一旦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学校不得不以企业为中心,学校的主导功能丧失。
一、以企业为中心的工学结合模式的现状
无锡市锡山中等专业学校自2009年以来,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先后与13家本地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工学结合活动,共计3000多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用人单位和学生对工学结合的情况基本持满意态度。真实的工作环境,不同于学校自建的仿真实习基地,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作的强度和严格的管理,落实了学生的就业期待;学生在之后的学习和就业中,更能脚踏实地。但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企业为主导,学校很难保证育人的自和工学结合的质量,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无法确保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接纳工学结合的学生。一方面,工学结合的时间不固定,多数企业都是根据订单组织生产,工学结合的时间很随意,没有规律可言。另一方面,企业接纳的学生人数不固定。比如日月合金材料有限公司需要20人左右,但班级建制一般在40人左右。班里一半人去企业,另一半人留在学校里继续上课,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其次,企业师资良莠不齐,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难以进行指导。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一般企业都会给学生分组,并派师傅进行指导,学校带队的实习指导教师协助指导。这种组合理论上是完美的,但是企业里的师傅良莠不齐,对学生工作指导的质量参差不齐。好的姑且不论,有的师傅不会表达和传授,有的师傅本身素质较差,态度恶劣。这些因素导致部分学生上手慢,工作效率较低,工作挫折感也较强烈。而学校的指导教师,因为教学的滞后性,不了解企业的新设备,无法进行指导,使带队老师成为了单纯的学生管理人员。
第三,企业以效益为重,让学生从事一些简单重复劳动,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职业素养提高意义较小。虽然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学生培养计划,要求企业培训学生,重在提高学生技能,但是企业往往以效益为重,不能真正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而是让学生从事一些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仅能让学生感受工作的强度,而技术型的企业又不愿意让学生接触技术的核心。
二、对解决以企业为中心的工学结合模式困境的思考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到底是以企业为中心,还是以学校为中心,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工学结合的最终目的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本应该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前提和共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动因是不同的。学校是育人的,企业是逐利的。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企业却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考虑。
企业并没有开展工学结合、培训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企业为工学结合的学生出资、出场地、出师傅,成本不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盈利。所以,在育人与求利的矛盾中,一旦企业占据主导位置,学生很容易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毋庸讳言,这正是一部分企业开展工学结合的目的所在。
笔者以为,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在工学结合中,要以学校为中心的目的。虽然有学者强调,我们要摆脱以学校为中心的“霸权倾向”,一切以企业为主导,但目前来看,这一想法还过于天真。
我们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却不是强制;我们提倡“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但却没有强化;我们提出“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却缺乏相应的措施。这些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给了我们方向,但如何落实,还在探索。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家校合作;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学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形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时,教师就需要重点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次数,有助于教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
1.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缺乏。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时,大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参与意识却严重缺乏,认为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更有甚者很多家长将自己参与到心理教育活动中来是学校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家长这些参与意识不高的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关注点在于分数和成绩,长期追求升学率,这种思想觉悟严重阻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频繁出现,给家庭和学校带来极大的困扰。
1.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
在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时,常会出现一些误区,使得整个合作过程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在开展活动时,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过于简单化,活动取得的效果甚微。又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校是活动的主要参与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与家长的交流特别少,没有更好的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些误区的存在严重会造成学生心理扭曲,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1.3心理健康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匮乏,或者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及时准确的察觉出学生的心理异常。随着专业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心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心理问题时,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讲授心理知识,更没有通过开展活动去带领学生体验知识,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部分教师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自信,担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受到影响。可想而知,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极其缺乏,需要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加大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投入,为家校合作奠定人才基础,促进家校合作活动的有序开展。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2.1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家长总是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不管不问了,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应尽的义务,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和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此外还有很多家长过度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问题和思想教育问题,使得学生在家庭的教育环境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时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环境也很重要,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告诉家长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对许多事物都有很强的求知欲,这时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做家访工作,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并与家长多沟通交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
2.2构建组织结构。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经实践表明,学校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真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完全不了解,甚至不关心,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使得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依旧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留下心理阴影,因此,为了巩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促进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沟通起来,从而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这个机构需要定期给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心理素质。
2.3加强专业指导。
首先,学校需要做的是及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告诉家长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务必意识到身心的共同健康发展才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生的偏差,家长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采取严厉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得学生遇到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惧怕家长。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严重问题,严重者会将抹杀孩子的天性,将孩子变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因此,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当务之急,学校要给家长灌输好正确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采取正确的理性的教育措施。同时,给家长在灌输教育理论时,需要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正确指导,真正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特别是遇到孩子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总之,要想更好的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就需要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真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全人才。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告之家长,让家长在私下里与学生融洽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进而真正发挥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作用,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李亚君.小学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26)
[2]张信勇.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之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
加强技术转移工作是大学的历史使命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技术转移是构成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如何运用技术经营手段打通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瓶颈,加速实现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已成为我国科技和经济政策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明确指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2006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圆桌会议”上,科技部徐冠华部长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要建立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转移机制。在这方面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相应的机构、政策、法律基本上都是空白点,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现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大学为主体,从技术转移的视角来理解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五个部分就是: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转移,加强科研院所与高校间的技术转移,加强军民之间的技术转移,加强区域之间的技术转移和加强技术转移中介机构自身的建设。
新时期大学科技创新链条的构建
大学的科技创新链条如何构建是关系大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北京科技大学的创新链条由如下几个环节组成:(1)了解国家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科技需求;(2)搭建自主创新平台;(3)开展科学研究、创造创新成果;(4)加强技术转移、实现成果转化。在“国家科技大会”和“北京市科技大会”精神的指引下,北京科技大学努力提升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转变三个工作理念,闯出三条创新路线,盯住三项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框架。
在“十五”期间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十一五”开局之年在针对国家和企业需求搭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先后承接了国家发改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支持下的“重大工程结构材料服役安全试验装置”,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支持下的“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和“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试验台网”,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专项支持下的“冶金与新材料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必将大大提升我校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成果。
加强大学的技术转移工作
在了解科技需求、搭建创新平台、创造创新成果的同时,北京科技大学对技术转移工作也非常重视,并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十五”期间,学校共产生科技成果近千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28项。丰硕的成果为学校开展技术转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科技大学的技术转移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
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开展联合开发,帮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十五”期间教育部与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共建北京科技大学,学校与首钢、首创纳米等40余家企业共建了联合研发中心,与2000余家企业开展了联合研发。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经费从2000年的1亿余元增长到2005年的5亿余元,帮助企业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
与科研院校共建研究平台
加强与科研院、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加强社会公益科研体系建设,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基地。学校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有色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机构发起成立了国家新材料工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国内100余所、国际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新材料、冶金等领域共建了研发平台。
加强军民技术开发
加强军用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十五期间我校共承担军工项目90余项,产生成果数十个,2006年初我校通过了“军工产品ISO9000认证”。
加强技术转移工作
加强区域创新能力的支撑和区域间的技术转移,北京科技大学利用自身的科技创新优势与北京市开展广泛合作,“十五”期间与360多家企业、累计合作项目510多个,合作经费1.2亿元,获国家及市级奖励30余项,与北京市教委、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工促局、乡镇企业局、海淀、延庆、宣武、顺义等政府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中关村科技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凝聚了140余家从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中小企业。
培育中介服务机构
引言
“互联网+”环境下的校企合作如何开展?如何深入有效地将企业发展模式植入教育教学当中?面对当前急需解决的校企合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开始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合作模式。面对当前发展机遇,包头轻工学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入企业,创建了电子商务创?I园,成立了电子商务学院,学院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开展了“科研、创新、发展”三方面的合作,逐步形成了以“科研、创新、发展”为一体化的具有“西部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经过与企业的积极合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下一步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发展背景
2015年以来,包头轻工学院在深化“校企合作,园校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教学改革,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区,引入了在自治区发展较好的一批电商企业入驻园区,同时成立了电子商务学院,组建了一支“草原英才”教学团队,同时还聘请了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到教学当中,为了培养企业需求人才,学院组建了两个电商创业班,开展了以创业为教学、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模式,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运行,教学效果取得了很大成效,学生学习兴趣也得到很大提高,企业也从中获得了学校多方面的支持。
二、开展方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
学院积极打造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科研为支撑,创新为导向,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为目的的集“科研、创新、发展”为一体化的“西部特色”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不断开发电子商务新模式,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创建电子商务产业人才培训与输出,技能研究与应用,创新与发展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二)引进企业共建“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
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院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让企业走进课堂,让学员参与企业发展,目前,学院与内蒙古腾网天下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学校提供工作场地,网络宽带等必要设备设施,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组建“电子商务创业班”,共同开展创业与就业培训。在企业的带动下,电子商务创业班全体学员在淘宝电商平台上创建了自己的店铺,产品由企业提供,学生在企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运营实践,通过这种真实的在线教学模式,学员不仅学会了相应的技能,同时还学会了如何创业,真正实现了创业即教学,创新即发展的教学新模式。
(三)组建科研团队,为培训和营销提供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撑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还停留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当中,这种教学模式相比以往的纯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然难以培养出真正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即要充当好教师角色,同时还要扮演企业在职人员角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除了搞好教学外,还要积极投身到创业当中,从教学中得到真理,从实践中获得技能,“知识+技能”才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也是我们科研团队必需要深入探索的领域。
(四)与企业共建电子商务产业园,共同研究发展策略
根据西部产业发展特色,积极开展产业调研,积极引入电商发展模式,遴选西部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卖尽”西部特产,合力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产业文化,与企业共同搭建和营运西部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企业发展了,学校也就有了发展的根本,校企合作也就能长期进行下去。
三、成效与成果
(一)科研创新成果
科研即是教学研究,也是营销研究,将电子商务涉及的主要内容“科研、创新、发展”做一体化规划,解决整体发展问题,为培训提供人才支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创新为先导,发展为目标,形成相互支撑的局面。
(二)校企合作成效
引进的企业不仅要有资金,还要有技术,有与学校合作意向,同时学校有场地,人力,有与企业合作意向,在双方共同需求下,校企双方很快就能进入各自的角色,发展势头很好。
(三)社会效益
通过电子商务创业与就业培训,解决多数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电子商务环保、无污染、符合国家生态涵养发展的需求。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21世纪的教育更倡导创造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幸福的教师,打造幸福的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每个老师的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会生存,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四种素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也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习惯,从而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我校提出了“幸福课堂”的理念,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又要让老师体验到教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以,给学生减负,让老师从繁重的教学压力中解放出来,成了我们的积极追求。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有提高课堂效率,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合作交流式学习的含义
合作与交流是21世纪的主题,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校幸福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式学习”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再通过组内交流或组间交流,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探索出了“9+1”四维教学模式,即:9个学习小组和一个学科助理;课堂结构调整为:预习生成课——交流展示课——检测反馈课。学生座位不是个个面向前黑板,而是5-6人为一组,两两相对,墙上四周都是黑板,每组都有一个,便于小组交流时展示学习成果。这样便于“小组——生生——师生”的互助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以求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视学生为可塑的生命个体,大胆地放飞他们的思维,给他们弘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组合作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各个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相互帮助又团结协作,各个成员齐心协力。因此,彼此都会鼓励同伴去尽最大的努力,而个体在努力的同时,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潜能。
2. 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我国教育学者认为,所谓“集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首先,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其次,合作、交流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尊重他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
3.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互助精神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我们更看重的是小组的共同提高,而不是个体的竞争,这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在优化意识培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组内成员需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这样,在帮助与协作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精神。
四、我校幸福课堂中英语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科学的分组是合作交流的前提条件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分组中,可采取异质分组形式,即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和学习成绩等进行分组,同时还要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因素。由于各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符合合作学习的原则——同组异质,全班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的组内相互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二)和谐的氛围是合作交流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家指出:“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为了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以轻松自信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英语课堂上老师是和蔼的、氛围是轻松的、师生是平等的、上英语课是快乐的,他们才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学习之中,这是学生敢于参与课堂的基础,也是合作交流的必要前提条件。
(三)有效的方法指导是合作交流的保证
1.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首先,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我,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听课,学会欣赏别人,博采众长。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尊重他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
当别人在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尊重他人的发言。
2. 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基本能力。在合作交流学习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基本能力,教给学生一些学英语的方法。如教会音标,让他们具有自学英语单词的能力;教会一些记单词的方法,如:根据读音记忆单词、根据构词法记忆单词、根据前后缀记忆单词等;教会一些阅读方法,如:根据上下文理解法、抓主题句法、扫读法等;教会学生一些写作方法,如:写信、写电子邮件的格式等。除此之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Everyday English 和 Class English,并在英语课堂上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具备讲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只有具有了这些能力,才能对学习英语充满兴趣,也才能具备初步自学英语和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四) 培养“小老师”是实现“兵教兵”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老师在合作交流学习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老师要选拔那些学习习惯好、学习悟性高、学习热情高的种子选手进行专门的培训,教他们如何当小老师?如何把握教材?如何讲解?如何驾驭课堂和调控课堂?如何自学?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质疑和补充?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需要我们老师在课下花很多时间去做。当然,虽然花时间,但一旦“小老师”的能力培养起来后,我们就会省很多时间和精力,真正体会“磨刀不费砍材功“的好处,充分实现“兵教兵”。
“小老师”选后,还要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在我校“幸福课堂”的“预习课”、“交流课”和“讲评课”中,我就充分让学生发挥用武之地。比如,在预习课中,经常让“小老师”担当教生词的工作;在每单元的3a教学中,让大家根据学案先自己学习,然后再让小组长带领大家学习,通读课文,勾画重点短语及短文的理解等,为下一步的“交流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作业评讲和试卷评讲中,让“小老师”把任务分给每一小组,让他们事先准备好,在交流课上,学生就会抢着发言。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争执和辩论中、在质疑和补充中、在老师的点拨中自然地学到知识。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评比机制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催化剂
学生对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有倦怠的时候,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合作与交流中来呢?
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小组评比机制”和个人操行分挂钩的方法。“小组评比栏”和“个人操行分”上墙,每个任课老师要对每堂课小组和各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而这些分数又直接与期末评选“优秀学习小组”、“优秀小老师”、“优秀学生”等挂钩,不以成绩论英雄。这样,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得到表彰。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困生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了小组名利,他们会主动寻求帮助,跃跃欲试地体会当“小老师”的自豪感,大家的掌声和老师的鼓励又能促使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去学习。
在英语早晚读时,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常常采取小组竞争的形式,看哪一组读得最好,之后就请哪组领读。这些方式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读书声音大,有气势,而且通过科助理的督促和过关检查,还为第二天上课扫清了障碍,省时省力,效果更佳。
(六)“走班制”和“小老师论坛”是合作交流能力的升华
随着我校幸福课堂的开展,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学生领略更多老师的风采,我们还在同年级开展“走班”活动。就是各班选派表现好的1-3个小组到其他班学习,时间为1-2周。派出的小组到了别班后,同该班学生一样对待。这样,每个班都成了“联合国”,更能在学习中展开竞争。同时,在彼此的合作与交流中,能够取长补短,学到其他班级的先进经验,也能更多地目睹其他班授课老师和“小老师”的风采,便于大家相互学习。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走班”,既能展示自己,又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走班”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写“走班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了解走班学生的动态,同时也了解了其他班的学情。
为了让“小老师”茁壮成长、快速成长,我们在幸福课堂中还专门开展了“小老师”论坛,让各班出类拔萃的小老师交流各自的经验。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小老师”的自豪感,通过交流,也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了更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从而更自信。
总结语:
小学校园文化是以小学校园这个立体、动态的生命成长园地为主要空间的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既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也包含学校制度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更多的还有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一、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家校合作”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是广义的社会大文化的子系统,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由于学校中每一个个体的背后都有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每一个人也都不能游离于社会大文化的浸润之外,因此它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改变了知识的生产、存储、传播等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电视、广告及其他大众传媒获得各种信息资源,“这些年来,我们几乎随处可以看到信息的惊人发展……孩子们进校时已越来越带着一个世界的――真实的或想象的――痕迹,它大大超出家庭和附近社区的范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文化,应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坚决不能忽视家庭和社区作为教育共同体的特殊作用。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讲,因为只有参与教育活动的所有人员能够对共同指向的文化表示出尽可能多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才能形成对该文化亲近和信任的心理情感,形成选择教育行动的准则与价值取向。“家校合作”就是提高家庭、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性和对校园文化认同感,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这个观点在学校教育弱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显得更为突出。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宽,学生接受教育也由过去单一的学校扩展到了网络、影视、书籍及社会实践等许多方面,这些影响良莠不齐,有的强化了学校教育,有的则弱化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因此,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和谐一致,相互配合,尤其是发挥好“家校合作”的优势作用,积极构建和维护更有吸引力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推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第一,必须以开放的理念接纳家庭和社区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笔者所在的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于本世纪初在全国率先确立了“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崇尚尊重,倡导合作,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师生、家庭和社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营造了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和谐学校氛围,鲜明的教育特色在国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上下一致认为,“学校具有养成个体基本知性和集体生活能力的功能,家庭具有促进个体形成基本生活习惯的功能,社区具有形成个体的感性、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功能,三者相互促进、补充。”因此,开放式办学为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推动“家校合作”的有效展开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第二,要把定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由于校园文化对学生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设立学校的家长开放日,进行全年级、全学科的教学开放,还要设立班级的家长开放日,随时可以邀请一定数量的家长到学校中来,便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真实地感受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重新整合了一些学科、强化了校本课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要适应,家长也同样应该有一个了解和接受新课程文化的过程,因此可以邀请家长亲身走进学校和课堂,通过对教育活动的观察和参与,了解教育变革的趋势,了解新课程给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带来的全新变化,了解子女新的学习需求,调整自己角色位置,明确认同自己也是学校教育共同体中的一员,主动配合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会欣喜地发现家长们有了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知情权、评价权与建议权以后,他们对于孩子的培养问题、各种具体的教育问题,以及学校的大事小情都会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
第三,要充分开发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为了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每学期都要组织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和各类汇报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实践证明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在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校内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吸纳校外先进文化进校园,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空间,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开展上述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公园、图书馆、体育馆、展览馆的社区文化资源,并有针对性地邀请具有相关职业和知识背景的家长参加,他们作为某些领域的专家在一定程度上比教师要更专业,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收获也更大。还可以在家长中挑选有心得的讲授者针对青少年教育问题定期在学校召开家庭教育讲座,例如:如何协助孩子的家庭作业、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少儿心理学、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如何引导问题、人生观问题、逃学问题等,家长们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这样,作为校园文化重要内涵的家校、师生、亲子以及家长间的和谐文化定会蔚然成风。
第四,创新“家校合作”的形式,提高家长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使得学校教育在面对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环境成长起来的学生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问题。把这样的差异统一到对校园文化的认同上来,就要不断地创新“家校合作”的形式,加强合作与沟通,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真诚、真实、真切地将校园文化中的育人理念传达给他们,积极创设提高认同感的条件。实践中一方面可以对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诸如家访、电话访问、书面联系、家长会等形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目前家长会形式呆板、方法单一的问题,对其所进行的改革就要体现如下新的观念:首先是在态度上要改变以学校或教师为主的说教式、告状式的传统形式,要以家长和学生为主角,加强交流与沟通;其次在组织形式上要活泼、充实、生动,可以采用参观、讨论、汇报演出等多种形式,营造和谐、友好、轻松的氛围,构筑交流的平台;此外还要拓展交流层面,增强个性化、针对性,不要光看学生成绩的好坏,更要看学生成长中的其他问题,诸如品德、特长、潜质、倾向等。另一方面积极调动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尝试开展家长结对互助(联合家教)、建立网上班级论坛、家长论坛和成长工程等新型的“家校合作”形式,通过开放呈现校园文化,用校园文化独特的魅力主动吸引家长的关注。比如,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引入的“成长工程”就是在孩子入队、入团、升旗、毕业典礼或其他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到校参加活动,让家长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分享学生的成长快乐,以此增进他们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使“家校合作”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
通过开展“家校合作”,家长更加关心孩子,更加了解学校,更加接受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来,学校和家庭形成了巨大的教育合力,使学校的整体育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都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一、塑造团队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1. 转变意识
在组建经典文化教育研究团队之前,三所学校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国学教育,取得过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参与团队工作之初,团队成员们感到一切和从前并没有什么不同:身边坐的是熟悉的同事,手边做的是熟悉的事情,虽然目标计划较之前高,但领导自然会把具体工作一步步布置下来,大家跟着指挥棒学习、教研、上课、培训、开会、交流就是。这种工作态度让团队带头人很头疼。2009年寒假,她给团队每个成员买了两本书——《把信送给加西亚》《做最好的自己》,“命令”大家认真阅读。回校后,大家交流阅读心得。在谈到对团队的认识时,团队负责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人,把砖从后墙上只有窗户的屋子里搬到屋后。开始两个人单干,各自抱着一摞砖,出前门绕屋子半圈到屋后。时间一长,他们发现这种干法太费劲,还有更快捷的办法。两个人决定合作,一个人在屋里,一个人在屋外,把砖从屋后的窗户递出去,于是效率大大提高。据说这个原理是钱学森发现的,叫做优化原理。
那么团队精神是不是等同于这个优化原理呢?答案是否定的。个性创造、个性发挥在团队建设中十分重要,因为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目标。撰写《团队的智慧》的作者琼·R·卡扎巴赫、道格拉斯·K·史密斯一再强调要精确地区分团队和一般性的团体:团队不是指任何在一起工作的团体。团队工作需要一种鼓励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兴趣和成就的价值观念,团队成员都要发挥自我去做好同一件事情。可见团队精神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合作的总体成效,必定大于各自单干的成效之和;二是参与合作的每个个体,也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效,并且任何一方获得的成效,都必须大于他单干的成效。团队并不湮没个人,反而鼓励个人彰显能力。
2. 积极行动
在组团之前,三个学校就在相同目标下的不同研究领域展开了很多工作,每个成员也在各个科研方面各有心得。发挥所长,才能造就1+1>2的效果。团队以学校为单位,从教材研发、教法研究、学法指导、评价体系等方面分工,个人根据自己所长,打破学校局限,运用网络交流,积极开展研究。这使得每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再是守株待兔,而是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自我开发,摆脱以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为主的被动地位,力求完成目标,充分实现自身价值。有的教师致力于国学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研发,有的教师从分级阅读评价体系入手探索国学学习评价标尺,有的教师着重研究经典诵读在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纽带作用,还有的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开展了形形的小课题研究。团队的科研工作一时间精彩纷呈,如火如荼。
二、整合优质资源,凸显团队绩效
1. 一个中心
获得立项后,经典文化教育研究团队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总方针指导下,结合课改实践,深入研究课堂建模。
三所学校围绕如何结合国学课堂学习内容的独特性、创建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骨干教师通过课例观摩、展示、研究,建立国学课堂的基本操作范式,再引领其他教师共同参与建模研究。团队学校用“分散研究——共同交流”的方式定期研讨,联合举办了“在教在研,在研在进”课例研讨和朗读技巧学术沙龙,组建了“国学教育团队”博客,搭建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的科研平台。在观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课例后,团队学校领导组织教师广泛讨论,提炼模式,并鼓励每位教师都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校际之间的研讨活动促成了教师在业务上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五山小学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该模式参加“天河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报告答辩会”获一等奖,并被推荐到市里参加课改成果交流。
2. 三个侧重点
随着经典文化教育不断深入推进,如何避免研究中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如何提高研究的效应,成了团员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五山小学、石牌小学、汇景实验学校虽然都以研究经典文化教育项目为主,但三校之间各有侧重。五山小学致力于国学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研发;汇景实验学校从分级阅读评价体系入手探索国学学习评价标尺,研发出一套儿童分级阅读评价工具;石牌小学立足社区特点,打造“学校、家庭、社区” 三结合德育网络,形成了鲜明的“无墙”德育特色。如何将三校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炼,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这就需要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课题的立项研究,向深层次迈进,扩展成果的适用范围,使课题研究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引领作用。
团队立项以来,五山小学开展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国学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整体效能提升的实践研究》。汇景实验学校开展了广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改革语文考试 促进学生发展》,2009年《读诗乐、乐读诗》小课题研究被区立项批准。石牌小学开展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石牌精神”与校本德育整合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
3. 滚雪球效应
五山小学将国学教育定位为校本课程,不断强化课程意识,规范管理,已逐渐生成一套校本课程体系。2009年,五山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实施中华经典文化诵读工程的有效性研究》荣获广州市第七届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校自主研发编写的《少儿国学读本》丛书成为全国“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指定用书”, 五山小学被授牌为全国首批“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示范基地暨东方少年国学院”“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
汇景实验学校研发了儿童分级阅读评价工具“读书乐”11册,编写了《累识 明智 养性》,被评为“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南方分级阅读示范基地”。
石牌小学培养了一批研究家校社区合作开展诵读经典的优秀班主任,鲜明的“无墙”教育特色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被评为 “广东省书香校园”“广州市德育示范校”“广州市首批家长示范校”,获第四届全球中华经典文化诵读大会一等奖。
这些工作使大家意识到,只有在团队中充分展现自我,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潜能,团队才会迸发出如原子裂变般的能量,造就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
三、提供发展平台,实现个人价值
团队建设使团队每位成员的科研能力、国学素养不断获得提升。五山小学组织《少儿国学读本》丛书的编写、修订、改版,推动了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团队成员还以《少儿国学读本》中的内容为例,编写了《教学指导用书》,将团队在国学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体会、优秀教学设计和少先队主题队会等选入书中。团队在国学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国学教育研究的实践经验在北京、香港、江苏、山东、长沙、重庆、中山、广西等地交流并被推广、借鉴。多家杂志及互联网上数家网站转摘、刊登团队经典诵读研究情况,多家新闻媒体都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各方的交流学习使团队成员获得了很多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团队带头人和多位团队成员在全国、省、市、区范围内做公开报告及执教公开课,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和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