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1篇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依旧十分深远,而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更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其带来的影响对各个行业都具有深远性。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显著。对外贸企业而言,加强内部控制,增强自身发展实力,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是其应对金融危机和实现自身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相关工作实施力度不足以及缺乏专业化的内部控制人才等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增强其内部控制能力,提升外贸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力。

1.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依赖性较强,其主要以低端产品的出口为主,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在整个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但是其在内部控制方面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其难以通过自身的发展来防范金融危机对其造成的影响。其内部控制的理念相对陈旧,难以服务于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国外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1.2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当前,我国外贸企业一般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商品的进出口方面,其对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一般都是由各级主管部门分工实施具体的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因此当企业的发展遇到问题时,其各项处理工作显得杂乱无章,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使得外贸企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其生存压力不断增大。

1.3内部控制工作实施力度不足

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机制之后,必须要严格执行相关工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外贸企业没能严格实施其内部控制相关工作,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还要受到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威胁,因此其生存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对其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外贸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实施监督机制,其各项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力度,各部门难以按照既定的要求严格实施内部管理相关工作。

1.4缺乏专业化的内部控制人才

我国外贸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境地。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一方面是因为内部控制人才的培训和引进需要企业花费较大的成本,这使得外贸企业的发展成本不断加大,因此很多外贸企业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专业化人才目前还比较缺乏,从其培训到定岗实施需要较长的周期,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面临的生存和竞争环境日益多变,很多企业的生存周期较短,因此其内部控制人才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实施相关管理工作。

2.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2.1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不断加大,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外贸企业一方面要从其发展的现状出发,对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将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贯穿到整个内部控制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对管理层进行培训和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将风险防范意识作为其实施各项工作管理的指导性理念。

2.2完善内部控制

机制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保障。因此,外贸企业必须要从内部出发充分完善其内部控制机制,积极借鉴大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经验,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愿景对其现有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再设计,使其能够充分迎合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同时要充分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来充分完善其内部控制机制,以此全面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3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如前所述,很多外贸企业难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因此其必须要在内部组建监督管理小组,对其内部控制相关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促使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执行相关工作,依据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实施相关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对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相关工作进行完善,使其充分满足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

2.4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是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可以对其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增强其内部控制相关工作技能,逐渐走向内部控制管理岗位,严格实施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要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中引进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为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增强其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有效性。

3.总结

对外贸企业而言,加强内部控制能力,以此提升整个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全球竞争力,是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继续取得发展的必要措施。鉴于目前外贸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必须要从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等角度出发增强内部控制能力,以此实现外贸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洁.浅析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西部财会,2015(08)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委托;信息不对称

当前我国高校办学自不断扩大,但高校管理体制及制度发展相对滞后,内控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系统设计,我国高校内部时常出现贪污舞弊、国有资产流失、盲目借债等现象。这不仅给高校带来资产损失和声誉破坏,同时也阻碍了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预防高校腐败,保证高校资产完整安全,使高校紧缺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经费得到合理利用,促进高校快速稳定发展,进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高校内部控制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但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无法有效控制高校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的现状仍然存在。因此,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显得极为重要。

一、高校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如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目前在国外文献中,研究高校内部控制的很少,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控制大多依据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制定内部控制系统,强调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监控和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强调将内部控制纳入高校治理之中。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学者主要针对高校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汪惠兰在《高校内部控制缺陷浅析》中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议。

第二,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学者主要分析构建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从哪些方面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如苏少辉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中认为高校应该按照COSO框架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第三,对内部控制某个具体要素的研究。其主要涉及高校的控制环境、风险和内部控制的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如梅成在《我国高校会计风险防范研究》中指出高校防范会计风险在认知和管理上还存在问题,提出了构建高校防范会计风险的控制体系。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较为全面,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专家学者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也多参照美国COSO框架,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的国情。本文依据委托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借鉴西方高校内部控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现状及特点,为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思路。

二、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委托理论研究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成本和收益。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有差异,导致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关系不对等。

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委托关系,可以抽象为全国人民(最初委托人)与高校管理者(最终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具体而言,全国人民委托政府权力机构,政府权力机构再委托高校管理者。在整个委托关系中,委托契约具体内容由人民委托政府权力机构制定,高校内部控制属于委托契约内容的一部分。笔者依照委托和不对称信息理论分析认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如下问题。

1.控制环境不完善

我国高校管理和高校财务均实行校长(院长)负责制,管理者权利集中,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高校管理者倾向于最大化自身利益。同时,高校中普遍存在逆向选择,管理者倾向于聘用对自己权利束缚较小的财务人员并制定弹性规章制度,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

2.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制。当前,我国高校由原来全部依赖财政拨款逐渐向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模式转变,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高校一味追求外延扩展,而忽视内部控制建设,或者采取不稳健的融资政策等,给高校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高校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如对债务规模的忽视导致高校整体财务状况失衡、过度举债、投资和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等。

3.控制活动存在薄弱环节

我国高校尚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无法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为其制定其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一些非经常业务缺乏控制。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集中在货币资金环节的控制,对实物资产、筹资与投资等方面的控制较弱,导致高校管理者发生逆向选择,即财务多是事后核算,为高校管理者最大化自身利益提供了操作空间。

4.信息与沟通机制效率不高

高校内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在学校基建、设备管理、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多个部门的信息沟通中,高校计算机应用还主要停留在操作层面的业务处理上。高校只能收集最基本的业务相关信息,面向管理层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比较落后,不能很好地辅助管理人员对信息做出准确的细节分析和综合把握,致使委托契约缺乏整体连贯性,委托效率偏低。

5.内部控制监督缺失

我国高校外部监督缺乏连续和主动机制,国家只是抽查高校的审计活动,部分高校多年抽不到。外部审计机构只有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委托才能行使审计职能,审计范围和内容受到委托方的限制,审计标准须尊重委托方的要求,审计意见的发表须经委托方的同意,外部监督意义不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没有规范的制度依据,无法有效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绩效。由于委托契约缺乏有效监督措施,高校内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高校管理者会倾向于用手中没有被监督的权利最大化个人利益,如贪污舞弊、侵吞国有资产、盲目借债。

三、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它们大多依据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制定内部控制系统,强调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监控和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强调将内部控制纳入高校治理之中。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1.内部控制体系完整

美国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框架具体包括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该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公司经营效率质量、财务报告可靠性、相关法规遵守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目前西方高校一般采用该框架观点,或者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内部控制体系。

2.内部控制环境较好

西方高校组织结构严密,高校职能部门、各院系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各部门人员配置合理、职责分明,高校内部工作效率较高。高校内部事务由学校自行决定,有较大的自治权。西方高校内部管理机构非常重视学术权力,均采用专门委员会制。西方高校内部设有由教授、研究人员组成的分管教学、科研以及教师相关活动的决策机构。教授、教师在大学管理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教授治校,教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校长一般也是以专家的身份参与决策,防范学校可能发生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及内审部门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绩效进行专门评价并公开结果。高校信息反馈系统比较健全,每个人都可以对内部控制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3.内部控制制度严格

西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是由最高层管理机构制定管理政策方针,详细规章制度由具体管理部门制定,由学校董事会通过并。这种制度一旦实施,校内人员必须遵守。任何人不得逾越内部控制制度。西方高校对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建立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到位的单位也予以奖励,切实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四、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国外高校内部控制经验对于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参照国外内控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实际,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可进行如下完善。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高校应进行内部机构改革,改变高校管理者集财权于一身的地位,明确管理者分工和责任,分别考核;其次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教育,实行在岗人员内部控制职业素质再培训,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联合有关部门,分期、分批、分类型地对高校管理者举办相关研讨班,提高管理者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最后充分发挥教师工会的作用,鼓励引导高校教授、教师参与内部控制监督,将高校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与高校利益最大化尽可能的等同起来,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风险防范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设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目标,保证学校科学有效的使用资金, 防止贪污和腐败。二是完善风险识别指标,防止盲目和过度举债,提升风险防控质量。三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财政机关要加强对高校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在此基础上建立对高校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高校与高校管理者利益的一致性。

3.健全内部控制规章制度

国家权力机构应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明确相关部门、人员责任,制定相互制约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同时完善高校预算制度, 强化预算控制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功能作用,避免高校实报实销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完善高校对于非经常业务内部控制的规范,确保约束到位。财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 研究制定高校内部控制规范, 促进高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与指导。

4.提升高校信息沟通效率

高校应依托高校拥有的先进技术资源,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整合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各部门的数据,提升校内信息管理质量和沟通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部门之间相关业务的透明度,以便其他部门、员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积极提升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质量和效率,使其更好的为高校内部管理服务。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指导规范,拨出专项经费, 为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提供经费支持,提升高校内部信息沟通的效率。

5.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高校应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和工作范围,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高校应建立奖罚制度,定期公布内部审计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奖罚。财政、税务、审计、教育部门应加强合作,全面监督高校审计工作。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应充分发挥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国家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应加大对高校的抽查审计力度,财政部门可每年抽取一些高校,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其进行专项审计或全面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引导鼓励新闻媒体对高校违法违纪行为曝光,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由此形成内部审计监督、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组成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保证高校利益最大化与高校管理者利益最大化高度一致,减少甚至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汪惠兰.高校内部控制缺陷浅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03).

[2]苏少辉.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J].会计师,2010(09).

[3]梅成.我国高校会计风险防范研究汇[D].西南大学,2010.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3篇

1.在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有很多影响要素,主要归纳起来则是内部环境控制、市场风险评估、经营活动控制以及信息交流与沟通控制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中,我们可以发现房地产企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国家经济发展有无可代替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房地产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经营风险等不断增加、管理难度巨增的情况下,在房地产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中尚存在很多的问题。企业在内部的控制上就不能再像传统的粗放型管理,而是应该逐渐深入,不断从各个方面完善和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领导组织者的内控水平,以便在未来更好的促进经营效益的提升。

2.在房地产企业中内部控制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定位。每个房地产企业在发展程度和经济实力上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完善时需要综合考虑制造业企业的自身实力情况,综合自己的经营情况,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用明确的目标以及扩大的控制目标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在目标层面提出新要求,使得内部控制有方向,有动力,有制度保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做贡献。

3.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在兴起于国外,因而其发展比较充分,其管理办法和人事管理经验等等远超我国。正是由于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晚,很多制度尚不完善,所以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基本上是在摸石头过河,管理水平和效率比较低。同时,企业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用人不规范的问题存在,而且混杂的管理,不合理组织形式,职责相对混乱,分工也就不能明确的问题也比较多。

二、具体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异常迅速的过程中已积累了很多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加重要,但是在近代信息化思想、高效思想等等的影响下,其不足的地方也越加明显。这就使得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方面,吸取国外先进内部控制管理经验克服自己的不足,力争在企业发展中保持优秀的潜力和巨大的竞争力。而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不足的地方体现在下列几点。

1.内部控制观念问题。由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制约,很多管理人员的思想跟不上时展的潮流,很多员工也还没能从传统的思维结构中转变过来,现代化的内部管理办法在推行中受到很大的阻碍。

2. 成本和风险问题。在房地产企业的投资经营中会遇到很多的成本投资和风险,不少房地产企业存在跟风投资的倾向,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和风险认识还需要提高。在投资经营中没有做好成本控制和风险分析,很容易造成企业发展资源的浪费。

3.内部管理的制度混乱的问题。第一个是没有明确的内部控制管理规章制度。因为房地产企业在人员安排上大多是领导委派,其内部控制管理的发展并不完善,所以制度方面的建设还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委任方面,然后才有部门独立的几点简单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混杂在企业的发展中,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4.组织划分机构设立不合理的问题。因为没有领导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所以就没能在企业管理中有专门的时间和机会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机构建设,只能遇到事情后才想办法找人处理,这是非常低效且容易出问题的。

5.监督的机制建设问题。很多企业职工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是非常松懈的,都是得过且过的态度,工作中没有监督就没有行动,内部控制管理也就没法进行推行,同时内部员工有很多都是从事体力活和服务的,文化素质不算高,他们在工作中不可能创造出很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措施分析

内部控制管理的好坏决定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快慢,非常重要,但是又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使得企业的发展不得不优先解决内部控制管理的完善。结合房地产企业的自身一般特点,我们能采取下列一些措施进行完善,主要是:

1.从企业文化观念开始,增强内部控制的观念在领导层和职工中的引导力。第一步需要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管理进修,因为这部分人员在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中是最重要的枢纽,增强他们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思想能在很多方面起到好的效果。然后需要通过管理人员和企业高层做更深层次的职工观念疏导和宣传,保持高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职能,在然后通过职工会议进一步宣传内部管控制度的优势,建立控制+奖励的制度体系,最后还要再加强各部门,各管理者等人员的相互配合,做到齐心协力的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2.根据企业的现状,全面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系统。首先建立起预算系统,通过预算控制实现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进行风险意识的疏导,并针对经营活动的风险情况,做出合理的预算;然后针对投资性风险项目认真做好规范的核算工作,及时与各管理层人员沟通交流,吸取群众的意见,始终把企业经营活动的资源等进行内部控制。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医院规模日益扩大,医院会计内部控制作为医院会计财务管理的核心,在医院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我国目前在医院会计内部控制方面仍然还不够系统完善,如何对医院进行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相关内容,并给出了改善意见。

【关键词】

会计;内部控制;现状;改善

0 引言

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在医院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在医院会计内部控制领域方面起步较晚,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空白,与西方发达国家缜密严格的医院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有必要了解对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并进行有针对的系统完善,从而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1 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现状

1.1 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缺乏会计控制理念是医院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观问题也是首要问题。没有清晰的内部控制理念作为医院会计内部控制指导思想,其运营和管理就会偏离正常的发展方向。医院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仅仅依赖现有的财务制度作为标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照办其他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其在会计控制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将会计控制制度落到实处。而会计内部控制意识的淡薄导致目前会计岗位和人力资源配置不够吻合,会计财务人员职责存在重叠覆盖或者没有涉及的真空区域,业务处理过程显得复杂冗长,会计事件缺少必要的预算、审核和监督。即使建立了所谓的内部控制机构,但是并未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该部门机构的工作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和重视。这就造成当前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相对薄弱,制度的制定缺乏合理性和完整性。

1.2 会计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是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主观原因。会计队伍中存在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较低的现象,虽然会计工作者都熟悉医院会计准则,但是在实际掌握运用准则方面,个体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会计工作者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力,熟悉医院的业务往来和业务背景,善于分析协议合同的条条款款。

1.3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尽管目前医院制定了一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从专业角度考察,仍然缺少整体系统性,部分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合理性。一方面该医院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内容上不够完整,覆盖面仍然存在真空地带,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由于之前所提到的医院高层缺乏会计内部控制意识,重销售轻管理,使得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架构缺乏严密性,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约束力,造成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失控局面。二是会计内部控制在事前预算、事中监督过程比较薄弱,重心往往偏重在事后控制上。因此,只能做到时候补救,无法通过风险评估、预测事先做出预警,规避损失。这就使得会计内部控制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时,成效也不显著。三是医院缺乏与外部环境共同变化的适应性.

2 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探讨

2.1 树立会计内部控制意识

要树立整个医院职工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首先要从提高管理人员的会计内部控制理念做起,帮助其认识到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医院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其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偏见,从而消除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决策层的观点决定了其医院管理控制的思路,其会计内部控制意识的树立对制度的落实完善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从而带动医院全体职工积极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以积极的态度执行本岗位应遵守的规章制度。

2.2 提高医院职工的综合素质

法律和制度不是万能的,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需要市场参与者共同来遵守,医院员工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与会计内部控制相关的会计专业素质,还包括行业工作的道德素养。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只有两者都提高了,职工综合素质才能上升,提高医院管理效果。由于会计工作者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会计人员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依托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尤其是应与法律、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同步。可以考虑从培养会计工作者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并更好贯彻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着手改进。同时开展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对岗位进行科学的分析,让各职工明确各自的岗位责任,并以此制定绩效的评估标准,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内部控制制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3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规范医院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舞弊行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1)可以制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医院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强化内部会计监管,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2)组织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首先,要大力宣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次,切实履行财政部门的法定职责,通过定期监督检查,督促各单位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三,通过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指导、帮助各单位搞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同时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力量,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3总结

医院会计内部控制问题是全球范围内致力于研究的问题,其波及的面甚广,牵涉到医院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经济和环境等等,对该问题的治理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在探讨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促进医院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但是,由于篇幅、资料收集以及个人学识水平的限制,本文的探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某些观点难免有所偏颇,希望在以后的深入研究中能得到补充,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黄静,浅谈我国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铝加工,2009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原则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具有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等特性。商业银行是经营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的业务广泛的特殊企业,由于它自身资金运动的特殊性导致他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风险也具有相应的特殊形式。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在财务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具体包括:流动性风险、资本性风险等。此外还包括银行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匮乏,财务管理内部制度设计不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以及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存在不足等多方面的财务风险因素。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不足、建设滞后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而且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程序化内控制度、信贷业务内控制度以及资金内控制度等的调整与控制,缺乏有机的结合,影响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营。同时,财物内控制度存在着控制目标和组织分工w系不明确,业务流程规定不细致,不便于贯彻执行;不利于财物人员对评估出的风险值进行限额管理。此外,由于消费信贷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新业务的出现,会计核算由对应的部门进行处理,因此造成了各部门会计内部控制各行其是、相互抵触。

(二)财物控制风险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决策者有时会由于多种因素,未能收集全面真实的经济信息,因此对经济信息的分析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来进行判断和决策,从而会导致决策失误,给银行带来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可能会使得银行蒙受巨大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商业银行往往以存款来判断其业绩,用存款指标的考核代替决策,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违章操作问题相当突出,直接导致了风险的发生。

(三)缺乏完善的财务核算及监督

在财务核算上随意性大,对相关的财经法规以及会计法的法律法规遵行不到位,不能真实的反映资产,有盲目申报的现象。由于对账户管理意识不强,对临时账户监管力度不够,对业务后期工作检查力度不够,制度落实以及实施不到位,不能及时解决与纠正已经发现的问题,对商业银行财务控制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财务控制风险加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与模式,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联系自身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配套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应当具有超前性与预见性。超前性表现在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当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同时也能够符合银行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预见性则表现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在财务风险控制的进攻性,而不是依旧将重点放在财务风险控制的防御性能上。

第三,在改进后的内部控制制度运转的期间,商业银行进行不定时的评估,同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管,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判断和察觉,为及时的有效控制制度的设计争取到时间,从而在此基础上能够更新内部控制系统。

(二)提高财务决策科学性、改善资本结构

由于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P2P等尖端IT技术正在推动企业进入新的信息化时代、颠覆传统的企业的运营。因而商业银行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创新管理、创新决策。在银行内部建立大数据分析计算平台,利用一些技术,建立相关的数据分析模型,整合客户有效信息,完成对客户运营的分析。科学的财务决策可以为银行规避风险,减少由于信息分析不科学不完善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也能够提高银行资金运作水平、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促进银行的持续发展。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是筹资负债规模大,产权比例高,与资本充足率低。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对资本中的负债比例进行调节与控制,达到既能使银行保持一定的资本实力,也能避免对商业银行的收益能力造成影响。其次也要对资本中负债的期限进行合理的调整,考虑财务杠杆的作用。

(三)加强商业银行财务监督、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商业银行内、外部的审计,预防财务风险。首先由于商业银行传统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内审机制不健全,且内部审计手段不能适应现在快速发展的外部坏境。因而在改进内部审计方式和方法、提高有效性的同时,也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其次,可以尝试选择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进行专业全面的审计,也可以借此督促内部审计的完善。也可以通过向国外银行学习其财务数据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利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技术,建立并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动态的监控银行各项业务、识别风险信号,从而获取风险形成的原由并据此制定符合实际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

四、结语

金融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商业银行已经是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经营中的各种财务风险,就应该理性的分析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与财务风险发生的原由,从而分析寻找有效的措施应对目前的问题,将财务风险降到最小,获得利益最大化,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灵艳.浅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6).

[2]张心泓.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J].财务与管理,2013(07).

[3]冉苒.企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2008.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当期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相比于国内一般企业,外贸企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更大,加上灵活多样的贸易形势,更加大了外贸企业的经营风险,除了一般的风险以外,外贸企业面临的特有风险包括以下几种:

(一)信用风险

当期我国外贸企业主要采用的信用交易方式包括:出口时采用先出后结、O/A、D/P、D/A、CAD等结汇贸易方式;进口时采用赊销、代开信用证(特别是远期信用证)等方式。信用风险是指对方未履行约定义务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企业往往通过信用交易的方式来扩大市场份额,加强与海外客户的合。信用交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促进企业对外贸易总额增长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危险,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外贸企业对外出口额大幅下降,部分外贸企业由于合作对象无法或者不愿履行合同条款,致使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加之银行收缩银根,致使许多外贸企业走向破产。客户信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客体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客户所处地区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等,主体方面因素包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客户对企业的依赖程度等。

(二)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导致企业以外币进行结算的债权减少或者债务增加,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外贸企业主要从事商品进出口、劳务输出、债权债务结算等业务,外币是主要的结算货币,自2005年以来我国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汇率风险成为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和企业经济收益的重要因素。

(三)应收外汇账款风险

应收外汇账款风险从本质上讲也是客户信用风险的一种,但由于应收账款在外贸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大,影响深,因此,单独作为一种风险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由卖房市场转向卖方市场,涉足国际市场时间较短的我国外贸企业为了开拓海外市场不得不更多的给予买房或者销售商较高的信用等级,应收账款的金额一般较大,占用企业资金数量庞大,加上缺少对国外客户或者经销商进行资信调查的习惯,在缺乏对对方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赊销巨额货款很容易导致大量呆坏账,甚至被人故意诈骗。

(四)结算风险

在可供选择的信用证结算(L/C)、汇付(T/T)、托收(D/P、D/A)、赊销(O/A)、国际保理等结算方式中,应该选择何种结算方式需要对每种结算方式的风险、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考虑,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例如信用证交易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交易方式,其特有的“单证严格一致”即可以减少风险,又可能被人利用提单与信用证不符而拒不付款。

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互关系

根据《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经营的效率以及合法性等目标实现的过程。该框架将内部控制分为五个主要环节,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2004年,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一个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来看,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自然延伸,风险管理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部联系,二者都致力于保证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合规性,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尽管如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仍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我国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看,企业内部控制着重于由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的各种会计控制、审计活动,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内部控制并没有得以推行;企业风险管理则侧重于对某项决策的相关风险与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是否采取该项决策,致力于企业整体风险控制的体系尚未建立。外贸企业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所面临的风险更大,影响因素更多,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在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建立一个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交叉、融合的统一体系对于外贸企业的健康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三、构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的管理体系

(一)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1.继续完善和加强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无论内部控制抑或是风险控制都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外贸企业应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章程的指导下,不断理顺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公司的决策机制,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明确部门与职位的职责权限,建立科学的制衡机制,为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强化对各项风险管理活动的控制。

外贸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委员会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董事会内设置专门负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董事,使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获得更大的支持和权力来推行各项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企业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应出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会议,及时传达和反馈本部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任务和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基层的开展与深入。

2.规范企业业务流程

要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从而规避、减小各种风险,必须建立起一个规范的业务处理流程,包括企业部门之间的协作以及与供应商、客户的交易等环节。外贸企业必须熟悉WTO以及客户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才能认真设计、重构业务流程,确立风险敏感的关键环节和步骤,作为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企业业务流程重构必须坚持与企业内部控制相结合,以控制、降低风险为目标的原则,集中企业的人力物力,优化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和交易流程进行,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

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外贸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其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是否存在。风险识别是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第一步,必须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察的原则,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来正确识别。例如,外贸企业可以对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对不同的阶段和环节逐步进行调查,寻找可能存在的风险;还可以根据以往风险管理的经验来设置相应的财务指标,通过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来发现潜在的风险。

2.风险评估

外贸企业的风险评估是对在风险识别阶段发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该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风险评估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分析风险的性质,也要确定风险的危害等级,从而确定风险处理的先后顺序;既要分析特定风险又要考察由此可能引发的其他风险。例如,对第一次交易的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时要注意全面获取客户的基本资料,尤其是有关的信用信息,建立并不断完善客户的信用档案。在客户交易方式发生突然改变或者订单出现异常时,如果客户要求增加信用额度,可能是客户出现了财务危机而不是为了扩大销售规模,订单对产品质量、运输时限以及价格等限制出现明显宽松时应调查是否是由于新市场开拓或者市场需求增加导致,否则应引起企业的重视,要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必要时应聘请专业资信调查部门进行调查。最后,客户的信用状况不断变化,因此这种风险评估也必须保持联系性。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预防、降低、留存和分担等。风险预防又成为风险规避,主要通过提起采取措施来避免风险的发生。我们前面提到的客户咨询调查就属于对客户信用风险的预防。风险降低是指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这类风险一般无法彻底消除或者要彻底消除的成本大于收益,因此选择降低到一定水平内。例如,外贸企业为了降低法律风险,会聘请专门的涉外律师进行协助。风险留存又成为风险承担,是指企业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不采取行动,主要用于可以接受的风险或者不可控的风险。风险分担是指外贸企业通过保险、再保险、结盟、合资或者签订合同来与其他机构共担风险,例如外贸企业的套期保值交易就是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担工具。

(三)加强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与沟通

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和风险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供更真实、可靠的信息,企业利用这些信息来做出决策。同时,企业要完善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也需要有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系统运行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讲,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具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依靠于企业各部门日常的观察与反馈。对于外贸企业而言,由于更大的风险来自国外,因此,其风险管理与内控的重点也要放在国外业务上,但外贸企业的决策者和风险管理部门多在国内,因此,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信息系统,对于加强外贸企业内部各部门、外贸企业与客户、银行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快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活动的反馈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活动随着风险的变化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例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客户的信用风险会加大,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应发生变化,因此,要注意对客户信用的实时监控并及时调整信用政策,跟踪重点客户的交易情况并定期整理汇报,建立一个动态反馈的系统。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研究2003,(6):15.

[2]周兆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 影响因素 市场反应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

据2008年6月28日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或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情形。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审计准则第2号(2004)指出,重要缺陷是控制缺陷,或是控制缺陷的集合,它会不利地影响公司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可靠地初始化处理、授权、记录、处理或报告对外财务数据的能力,以至于有可能导致不能防止或发现对公司年度或期中财务报告大于不重要的错报。

可见,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都停留在概括性的否定描述阶段。强调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导致不利的结果。但是,问题就在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对“实质性”或者“重大”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定量,或者提供标准的判断依据。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具体分类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首先将内部控制分为了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Ge和Mcvay(2005)将内控重大缺陷分为九大类:会计类、培训类、期末报告和会计政策类、收入确认类、职务分离类、账户核对类、子公司类、高管类和技术类。

可见,评价指引对内部控制缺陷粗略的分类并不能满足内部控制实践中的要求。管理层和审计人员需要对内控中存在缺陷进行更细致的分类。

三、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治理特点。

Krishnan(2005)检查了1994-2000年间上市公司因更换审计师而被要求强制披露的128项内控缺陷,证据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质量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正相关。但是,同样的研究在中国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田勇(2011)以2009年深市44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得出内部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与内控重大缺陷显著负相关,内部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内控重大缺陷的相关性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

(二)公司面临风险

Ashbaugh-Skaife等(2007)研究表明当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时,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扭亏为盈和降低退市的风险。因此,在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或陷入财务困境时,其内部控制更加可能出现问题。

田高良、齐保垒等(2010)把影响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经济因素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经营复杂性、内部控制建设和会计风险,通过研究发现经营复杂性和会计风险与内部控制缺陷正相关。

综上,可以发现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随着委托矛盾的加深,都会使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主要表现在公司的规模增大,经营更复杂等方面;而针对中国独有的董事长和经理合一的研究发现,不利的公司治理环境确实会增加内控缺陷存在的可能性。另外,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规模等在国外的研究中,显著的影响了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但是在国内的研究中却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国内企业对审计委员会等机构的设置和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内审委员会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及对投资者的影响

(一)自愿披露阶段。

McMullenetal(1996)将是否受到SEC的处罚以及是否更正之前报告的会计盈余作为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变量,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通常没有动机自愿披露内控报告。

冯建和蔡丛光(2008)则检验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文章分别对2003-200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部分A股上市公司年报分析。表明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有显著的负面反应,但AAR的统计结果不显著。

(二)强制披露阶段。

在SOX法案颁布以后,美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逐渐过渡到整体性的强制披露阶段。

Li.H(2004)通过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萨班斯法案》公布实施后市场预期反应。通过单变量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萨班斯法案》的公布并最终实施对资本市场上有着正向显著作用。

我国政策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内控的强制披露,2012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由于中国尚处于从自愿披露到强制性内控信息披露的过渡阶段,文献研究成果有限。

综上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都是有市场价值的,并且这种价值会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表现出来。中国尚处于过渡阶段,强制阶段的到来意味着会给实证研究提供丰富新鲜的大量样本。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和市场的反应之间的黑盒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研究者打开。

五、总结

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中国的内控从自愿披露到强制披露已经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希望在强制披露阶段,管理层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改善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和不足,积累内控建设的经验,促进内部控制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4).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盈余质量

一、引言

2001年全世界都知道了安然公司的名字,知道它并不是因为它是世界500强的巨头,有着惊人的业绩量,而是它的造假让全世界震惊。继安然事件曝光后,一些大公司造假事件陆续曝光,像微软等大公司也有不同程度的造假行为,这些行为的背后都与内部控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或者可以说,公司的一些失败或多或少都与公司的内部控制有关系。失败不仅仅意味着公司的失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市场,影响着投资者。当然我们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2002年《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对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进行了有效规范,同时也提高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可靠性。这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不仅保护了相关者的利益,而且还提高了上市公司对于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

国内目前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企业价值、股价等的相关性方面比较集中,较少人关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上市公司披露的最新数据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基础理论,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以使内部控制更加合理。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与股票和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2000年戴维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让公司有更好的投资决策。原因在于内控信息的披露更让投资者相信本公司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结构,从而更多的投资于该公司,与此同时,该公司的股票价值也会相应增加。2005年Chan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察觉与其他“干净的”公司相比,那些遵照萨班斯法案404条款披露内部控制存在实质性缺陷的公众公司盈余管理质量更高而投资回报更低。2006年Parveen研究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并和公司股票价格联系起来,发现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但当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的同时也披露相关的改进意见和执行情况时,两者就不一定存在这种关系。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效益之间的关系。2004年Duff通过研究发现,公司的技术和外部咨询费用的快速增长正是由于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实施,根本原因在于上市公司为了执行404条款的相关规定,选择将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外包出去,或者是花费大量的金钱去购买内控相关的软件和系统。2005年Ashbaugh指出那些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的公司一般情况下运作都比较复杂。

2、国内研究综述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和改进措施的分析。2001年李明辉认为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对财务报表舞弊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并加强上市公司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交流。2004年张刚和周云鹏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注册会计师出具针对企业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审核报告,这样才能有助于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并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2)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研究。2003年陈关亭、张少华认为,中国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财务报告质量和相关法律法规遵循的情况都会受到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与否及执行有效与否的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将会逐渐成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核心主题。文章中的问卷调查与分析论证表明,我国须实行强制性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即要求一般上市公司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对该报告的审核意见。2005年吴蔚认为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不注重实质,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环境存在着各种缺陷,导致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动机不强,要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必须先完善披露环境。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内部控制为主的管理理念诞生,从面向过去到转向兼顾未来,从重视股价转向兼顾盈余质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在的状况。学者认为,相较于股票价值而言,内部控制的好坏更能准确反映企业资源的价值和环境的变化,提供与经济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披露的完善与否与盈余质量的好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模型设计

本文随机选取了深市主板400家、小板284家和创业板116家共计800家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研究,以2013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为深交所)颁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指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为上交所)颁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沪指引)为评价依据,同时参考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

表2是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中所用到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据统计,2013年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年度报酬总额的均值7.652574,是2010年的1.09倍,标准差为0.683926,说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不存在较强的联系。

表3的第二和第三列分别列式了参数估计结果和显著性成效。与本文的假设相背离的是,CFV和REV对于盈余质量的影响均是显著的。具体而言,CFV的估计参数是0.0005,P值为1.0320,拒绝估计值为0的原假设,显著;而同样的,REV的估计参数是-0.1326,P值为0.2028,无法拒绝估计值为0的原假设,不显著。这意味着本文的研究假设没被,即在上市公司当中,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弱显著,内控披露状况对盈余质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排除常数项,公司规模是唯一显著的变量,说明公司规模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肯定的,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公司规模的扩张将导致盈余质量的增加。

四、研究结论

随着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法规的陆续颁布,我们可以察觉到国家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变得越来越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到底对相关利益者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并且这个作用的效果如何等众多疑问还需要我们去探索。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等信息为研究资料,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它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和盈余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得越详细的上市公司其盈余质量也会越高。这种内在关系的发现扩大了内部控制信息的传递内涵,为国家强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与盈余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成立时间与国外相比较短,其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发挥得也不明显。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中小投资者的知识储备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与国外的投资者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投资者比较盲目,没有科学的投资判定标准。本文的实证结果恰恰是给中小投资者一个相对简单的判断依据,帮助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黄秋敏: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分析[J].审计研究,2008(1).

[2] 杨有红、汪薇:2006年护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

[3]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由我国亚细亚失败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9).

[4] 李明辉: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J].审计研究,2001(3).

[5] 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与审核[J].审计研究,2003(6).

[6] 张刚、周云鹏:内部控制审核报告分析[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