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单亲家庭教育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06

近年来,随着家庭离婚率的大幅度上升及父母一方意外死亡等原因,出现了许多单亲家庭孩子,这些孩子在入学后,由于家庭残缺不全,缺少父爱或母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他们在行为养成、学习习惯、遵规守纪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障碍相对较多且很突出,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迫切需要教育者进行研究,探寻解决的途径、方法和对策。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存在严重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学校。该校是2011年新建的一所城区小学,在校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全县8个乡镇130多个行政村的学生基本都有,农村学生、进城务工学生占大多数,由于父母离异、父母一方疾病或意外死亡等诸多原因造成许多孩子成为了单亲家庭学生。学校现有27个班,学生1053名,经调查统计,属单亲家庭学生就有67名,占到全校学生的十五分之一,平均每班有2~3个。这些学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无人监管、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既难教又难管理。让班主任、任课教师感到非常头疼。那么,如何做好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呢?下面笔者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高度关切,给单亲家庭学生特殊的关爱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单亲家庭孩子作为一个特殊教育对象进行特殊对待,格外关注他们的成长。一方面,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具体家庭状况、家庭教育情况和思想学习状况,建立单亲家庭学生学习成长档案,找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多注意单亲家庭学生在班里的言行举止,及时进行正面引导。由于家庭的破裂会使单亲家庭孩子在心灵上或多或少受到一些伤害,即使班里发生的一些关乎他们的小事,也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微妙的变化,有时他们会变得默默无语,有时又会情绪激昂地和同学大吵起来,对教师提出的一些管理要求也会置之不理,进行无声的对抗。当我们发现单亲学生有这些异常的苗头时,就要主动和他们接触,找他们进行谈心式的问询,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像普通孩子一样进行批评教育,应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特殊关爱。

二、用心营造,为单亲家庭学生创设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

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他们幼小的心灵一直渴望被关怀,所以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互相合作又充满竞争的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单亲家庭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我们班的一女学生朱某,他的父亲不幸因车祸去世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家庭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她在学校整天表现的闷闷不乐。了解到她的家庭状况后,我发动班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爱心捐助活动,同学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捐衣物,有的捐文具,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她家的贫困问题,但这些必需的生活学习用品,使她感受到了师生的关爱之心,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让她从此鼓起了生活与学习的勇气。

三、正确引导,助单亲家庭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家庭不完整,单亲家庭孩子会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弱势,感觉在班里抬不起头,很“丢面子”,自信心、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无形中产生自卑心理,变得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生怕同学会歧视、嘲笑他们。要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教师需要在班上做好引导工作。一是引导其他同学不另眼看待这些特殊孩子,不歧视、嘲笑他们,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教师可安排一些班干部主动找单亲家庭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一起学习、玩耍,在共同的交往中打开他们的心扉。还要教育其他孩子不能疏远单亲家庭孩子,更不能说一些嘲笑、歧视的话,以避免他们受到更大的伤害。二是引导单亲家庭孩子正确对待家庭的变故,不逃避现实,而勇敢面对,帮助他们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尤其是在班级活动、小组学习中,鼓励他们大胆参与,积极与同学交流思想、看法,以使他们逐步找回自信,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四、辅导学习,勿让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上掉队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单亲孩子 心理特点 教育现状 措施和方法

欧洲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然而在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好多家庭随着人们的婚姻、社会等意识的变化而发生破裂。“离婚”、“离异”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据中国妇联最近的一次统计:中国67%的离婚家庭中有子女,这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已成为离异家庭子女,其中相当比例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分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损害公物……经多次教育仍屡教不改,据调查,来自单亲家庭的占了大多数。因此,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就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单亲家庭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客观存在,单亲子女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有责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只要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统一起来,共同关注此问题,并付诸行之有效的方法,相信单亲子女也可以同正常家庭的子女一样健康成长。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据调查,总的来说,单亲家庭子女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有三个心理特征。

1.心理封闭,敏感且攻击性强。有很多单亲家庭学生曾经怀疑过老师和同学不喜欢自己。他们的知心朋友很少,与老师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甚至反感,导致行为上的攻击等偏激行为。其实,这与其性格孤僻,心灵压抑所导致的逆反心理密切相关。

2.消极情绪明显,常感到自卑苦恼,怀疑自己的能力。孩子在幼儿期过后,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了。单亲子女也不例外,他们一方面试图采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另一方面动辄就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忧虑,对前途信心不足。

3.持久性差,不能长时间地做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如果一个学生感到心情愉快,无忧无虑,就能调动他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也易于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使原有的暂时神经联系复活,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学生若在烦恼,焦虑,担心,忧虑等情绪下学习,就会压抑他的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认知机能受到压抑和阻碍,单亲家庭子女在家庭破损过程中受到过一定的心理伤害,又由于家庭教育的残缺,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既然单亲家庭子女在心理及品德、学习行为存在严重问题,那么按理说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子女教育和学习上就该花费更多的精力,采用更强有力的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这些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及问题。

1、不问不管型

家长除了独自承担家庭重担,还要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子女,对管教孩子力不从心,,让孩子产生了孤独感。还有些父母双方互相推卸责任,对孩子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对孩子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使孩子误入歧途,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

2、百依百顺,迁就溺爱型

现实中,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失去过多,就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受一点委曲,他们更重视的是对孩子生活上,物质上的关心,在精神上的关怀和引导往往重视的不够。这容易导致孩子任性,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且也容易导致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3、简单粗暴型

有的单亲家长依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打骂不断,使子女整天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形成胆小,孤僻,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这些心灵脆弱的孩子极易在家中无爱的情况下向社会寻求温暖,从他人身上寻找一种心灵慰籍,由此容易出现早恋问题,甚至被坏人拉下水走上犯罪的道路。

4、期望过高型

许多单亲家长,把子女作为惟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这种过高的期望值造成子女沉重的心理负担,有些子女则可能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三、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不愿与同学交往,不能正确地把自己置身于班级群体中,常常处于孤独状态。老师应该把关爱多给单亲家庭子女,热情关心他们,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对单亲家庭子女而言,他们更渴望老师无私的爱,老师怎样关爱单亲家庭子女呢?

首先要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这些孩子,“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只有理解了单亲家庭子女的苦楚,才会产生宽容心,才会去关爱他们。现在在校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一旦家庭发生变故,父母的关注产生偏离,他们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失衡就产生了,各种异常行为的出现也就难免了。面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教师切忌工作方法粗暴,必须用理智去冷却心火,用理智的理解走进事实,细心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全面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子女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子女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前任老师的介绍或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子女,掌握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其次,帮助单亲家庭子女正确对待家庭变化,消除逆反报复心理。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那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苦衷做儿女的有时无法理解,要学会包容,学会体谅父母。教师要设法多方疏导,譬如与孩子谈心时说:“当前社会不同家庭结构是客观存在的,父母离婚、再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做儿女的不应该太让父母难堪。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要记住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还要尽最大努力去孝敬他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子女都应该尽到对家庭的责任,长大了还应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孩子如果学会了正确对待家庭,那么他看社会的眼光就会柔和一些,逆反报复心理也会逐渐消除。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并没有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中而歧视他们、放弃他们。

2、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单亲家庭子女在内心深处常会有种被遗弃感,他们出现敏感、多疑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要疏导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在培养他们自尊心时,为单亲家庭子女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大家庭是十分必要的。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就要充分发挥班队活动对学生的引导功能,让单亲家庭子女在活动中尽情表现自己,甚至让他们担任主要角色,在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中、学习竞赛活动中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同时,引导班上健全家庭学生意识到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他们是愿意和老师一起,创建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的。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巨大的,单亲家庭子女感到自己被尊重,学习的能动性有了,成绩自然提高了。其次,教师应帮助单亲家庭子女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部分单亲家庭子女由于自卑、孤僻和敏感,常常不愿与人交往,独来独往,心事重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发动全班同学与这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交朋友,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孤立于集体之外,把集体温暖、同学之情、师生之谊巧妙融合在一起。

3、认真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对于单亲孩子的家庭要勤家访,多联系。许多单亲家庭子女之所以会变成后进学生,一般都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够负责任或教育不得法有关,为有效地教育和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健康快乐成长,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多向家长讲讲孩子的进步和长处,对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时注意方式和策略,这有利于孩子认识提高和改正错误。用教育者的平等身份同家长沟通和商讨教育孩子。让家长明确为父或为母的责任,多为孩子着想,减少单亲带来的负面影响,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使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错误,是罪过,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家长的良知,为子女作表率。对那些对子女不负责任,在学习生活上不照管子女的家长,要通过学校发动当地的政府机关去做教育工作,使他们承担起对子女抚养教育的义务.

总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呼吁社会每一个人都来爱护关心单亲家庭子女,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我们都应该来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为社会、为国家尽一分责任。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要重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开祥. 单亲家庭子女形成差生的原因及教育初探[J].教育科研通迅,2001.

[2][美]芭芭拉·怀物黑德.离婚文化[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

[3]候锁生.特殊类型家庭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9.

[4]吴锦骠,郭德峰.家庭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单亲班主任品德教育

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单亲家庭,这是一个令人棘手的社会问题,且有随经济发展而愈发严重的趋势。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在品德缺陷孩子中,单亲家庭学生比重大,问题多。品德缺陷是指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有攻击、冲动行为,扰乱集体、说谎、逃学,学习上有困难等等。这些行为不是暂时的、偶然的,需要长期矫正。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调查研究所的调查,中学生有不良品德行为者占20%,从我对几位学生品德行为的调查发现,在品德缺陷儿童中,单亲家庭学生占有60%以上。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据我对所教学生的分析大致有下述4种差异:

1.女孩跟母亲生活,家中缺少男性,许多本应由父亲承担的事情,都要由母女完成。因此,生长在这种环境的女孩子胆子大,行为无抵赖,厉害,并善于指挥别人。

2.男孩跟母亲生活,母亲一般视儿子为掌上明珠,尽全力保护。这类男孩子胆子小,貌似脾气大,不可一世,但外强中干,隐藏着怯懦,且不能吃苦,有小公子哥味道。

3.女孩子跟父亲生活,生活懒散,没规律,如果遇上父亲经济宽裕,便总想在经济上弥补孩子的遗憾,但久而久之,便使这类女孩子养成不拘小节,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4.男孩子跟父亲生活,个人卫生差,爱到室外活动,游手好闲,多数父亲忙着第二次组建家庭,顾不过来教育照顾孩子,也不回避孩子,这类孩子易早恋。

班主任在对待单亲家庭学生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班主任应重视情感在首先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

单亲家庭子女身上毛病多一些,受的表扬少批评多。他们往往对周围人有一种对立情绪,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地对待老师和同学,在这种情况下,对这种学生训斥或说教常常无济于事,情感教育则可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在进行情感教育时,首先要求教师提高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洞察能力,班主任只有把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把心交给班主任,才能达到心理交融,完成教育任务。情感教育用得好可起到情通理达作用,但必须注意不能把情感教育混同迁就学生错误,对学生的宽严都应智谋,宽是爱,严也是爱,关键是要用好“宽”“严”这个情感教育双刃剑。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子不和家长讲实话,我带着真情实感反复对她进行多种方式的帮助教育,她不但讲了实话,还有了转变。另一单亲家庭男生劳动非常娇气,我想方设法严格要求他,使他从劳动中受锻炼,取得了进步。

二、主动请单亲家长配合工作

单亲家庭学生的一些不良品质是多方面环境影响,通过学生内心活动产生的,是外因起作用的结果。我们做学生的工作,不可忽视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认真做好每一次家访和来访,认真把握住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每个契机。

单亲家长教育孩子困难多,他们既是父亲,又是母亲,两个人的事一人做。对这些家长,老师应同情、理解、关心他们,取得家长信任,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达到默契,促成家庭教育好的氛围形成。有一个学生,母亲因车祸去世,其父精神萎靡,对孩子很少关心,致使孩子自由散漫,花钱如流水,穿衣不适时令,基于过去我与家长关系融洽,当我提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这位家长受到震动,他打起精神立即行动,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孩子的行为有改变。总之学校主动与家庭协调配合工作,可以改善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环境,为他们健康成长多铺一条路。

三、在集体活动中温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

人怕孤独,单亲家庭学生,如水中行船少了一支桨,产生不平衡感,班主任应尽量在学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坐上班集体这艘几十人划的大船,找到更大平衡。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单亲家庭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75-02

单亲家庭主要是指离异夫妻、一方死亡、夫妻分居等形成的由子女和其中一方共同组成的家庭。所有单亲家庭中尤以离异单亲家庭给子女造成的危害最大。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单亲家庭也越来越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一些贫困地区,往往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父母中的一方选择在外地工作,从而造成的单亲家庭。第二,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促使离异家庭数量激增,单亲家庭也相对增加。第三,由于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的家庭成员不完整,比如一方丧偶等。

一、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一)自卑内向,找不到自己的发光点

父母因感情破裂或一方因病去世、分居等问题而造成的单亲大学生,往往使家庭的结构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在这样的变化中使得很多家长无力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甚至会对家庭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此外,父母的争吵或是长期的冷战,都是造成大学生自卑、内向心理的重要成因。在与同龄学生交流的时候,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使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感觉别人是在说自己。这时,有一些大学生就会选择沉默,慢慢地与同伴疏远,变得更加孤僻、内向。另一些学生则会使用动手打人或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等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暴力倾向。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则是觉得失去父母、家庭破裂,自己才是罪魁祸首,长时间地陷入自责中,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由于各种问题使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极度自卑并且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似乎什么都做不好,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其表现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出现自我放纵等问题的发生。

(二)冷漠压抑,对生活无趣

对于大学生来说,失去父亲或者是母亲都是一件非常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自拔,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家庭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体会这种关爱的机会,让他们内心中备受煎熬。同时,来自其他同学的不理解甚至是嘲笑,会使这些单亲家庭大学生更加害怕与他人交往。更多地表现出沉默、孤僻,对他人冷漠,习惯压抑自己的感情。有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则会仇视同伴、父母最后发展到对社会的仇视,表现出一种非正常的病态人格。他们不会去寻求心理机构或老师的帮助,对待一切事物都很消极。

(三)性格极端,思想偏激

在一些离异或分居等问题导致的家庭破裂中,很多时候父母的争吵会使学生产生过度焦躁的情绪,会使学生产生愤恨的心理,认为父母抛弃了他们,父母是自私的。因而他们的叛逆心理会更为严重,甚至走极端,如离家出走等。他们往往会认为家庭关系破裂后,就没有人关心自己,于是产生既然没人关心我,我也不用去关心别人,所有事情都与我无关的极端性格。因此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无论对朋友、对社会都缺乏应有的积极的态度,面对集体活动或他人求助就表现得异常冷淡。有时,憎恨的心理还会使他们以言行举止异于常人等方式进行发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发那么大火。一段时间后,思想和言行都变得较为偏激。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父母亲情的缺失已经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致使学生无法找到自己心理平衡点,很容易产生憎恨心理。有时会使大学生甘于自暴自弃,丧失自己的自控能力,产生报复的念头。

(四)抗压能力差,无法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抗压能力就是在外界压力下处理事务的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解决事情的能力,只是所处的环境或者面临的刺激不同。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做事。由于父母离异或缺失,从小孩子的心理受到一定的打击,他们面对不利或困难的境遇常常处于逃避状态,有着严重的趋避心理。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点困难就会觉得天要塌下来了,觉得自己很难克服过去,这都是由于从小缺失父母双方的爱和呵护导致的。有烦恼自我压抑,不能积极寻求办法来解决问题。因为从小缺少关爱,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关爱别人,不知道怎么去换位思考。面对压力和挫折经常承受不住,消极对待,无法正确处理面对的压力和事情。甚至对压力采取不理会、不处理的态度,严重的会想要通过有害的途径来逃避,如酗酒,轻生等。

三、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自身原因

单亲家庭大学生不良心理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方面,其中自身原因是比较显著的因素。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不高,对于来自各方面的问题解决能力差。自己本身性格上的缺陷、不成熟的心理以及在生活上的需要、自尊等都得不到相对的满足,尤其是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刚刚在校园中独立生活,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严重的更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原因

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父母是他们最好的引领者。所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初形态和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的任和义务是抚养和教育子女。而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这也成为他们不良心理的形成诱因。家庭的因素、父母的性格以及教育方式、法律和道德观念、为人处世的原则等都在耳濡目染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对大学生正确道德观念、法律观念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原因

学校的教育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来说比普通孩子更为重要。大学生希望可以通过学校来获取更多的爱,学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第二个家。家庭的变故给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发展都带来了许多改变,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很大的创伤。在这种状态下,单亲家庭大学生更希望找到另一种方式去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爱的缺失,更多的学生表现出对学校更为强烈的依赖感,他们希望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关爱,来弥补其在家庭中所缺失的爱。但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二次伤害,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自卑或是叛逆的心理问题,也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四、吻准彝ゴ笱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对单亲家庭大学生要做到教、育并重,不但要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给予更多的关心,更要多留心、多观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同时,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单亲家庭大学生能更好地养成生活、学习习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对单亲家庭大学生我们不能只在物质上给予他们关怀,更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关爱。所以,家长在家庭出现变故以后,依然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二)学校制定相应教育策略

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冗杂的过程。很多单亲家庭的父母对此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候就需要学校以及社会对单亲家庭大学生施以关心和照顾,去更多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为单亲家庭大学生与其父母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学校所具备的多方面优势都是家庭教育所无法拥有的。在教育单亲家庭大学生时,学校应该建立起一系列的帮扶机制,提高其帮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采用多种形式以及手段给予单亲家庭大学生最为实际的帮助。比如:可以定期举办专家讲座以及成功的单亲学生汇报等各种形式,组织单亲家庭大学生到现场来吸取先进的经验。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中,不应单单承担教师这个角色,还要担任朋友、亲人的角色;教师要时刻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行为变化。所以,有的时候教师所给予单亲大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他们所缺少的来自家庭的、来自父母的爱。

(三)注意加强引导和支持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了解他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多为单亲家庭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生活、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给予他们生活上的照顾和关怀,进行定期谈话,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心理危机的干预等相关的心理辅导。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更要在思想上帮助他们。有些大学生,其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单亲家庭大学生,他们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途径相互联系、促进,形成一个互相帮衬、扶助的网络系统,给予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更多的爱护,促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克服心理问题,跨越心理障碍,能够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单亲 教育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以及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也因为教育面的扩大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离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不陌生的话题。离婚率增加必然导致单亲家庭增多,父母的离婚会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心理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会受到伤害。家庭、社会和学校都面临一个严峻的全新课题――怎样更好地教育单亲家庭孩子,使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对本校初三年级195名年龄在13~15岁的单亲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和社会态度三方面的问卷调查以及面对面交谈后分析发现,很多单亲孩子因为缺少父爱或母爱从而导致感情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如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上进心不强、自由散漫,不服管教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一遍遍被强化,就会对性格产生影响,严重到一定程度的话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情感、意志品质的形成。例如,2008级初一(5)班的青青,5岁时,妈妈突然离开了家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自此,青青和爷爷、爸爸一起生活。青青的爸爸没有固定职业,脚部又有残疾,爷爷的退休金也不多,但或许是因为心疼孩子没有妈妈的缘故,爷爷和爸爸平时在物质上对青青都尽量有求必应,但对青青的其他方面却关注不多。在班级里,青青表现得特别胆小和孤僻,也没有要好的同学和朋友。课堂上,也从不主动举手发言;下课了,同学们闹成一团,她只是静静躲在一个角落,也不爱说话。一旦跟同学说话就结巴,而且,跟人说话的时候也不敢直视对方,而是头转来转去,眼神飘忽不定,似乎在躲避什么。青青这种“沉默型”性格,就是因为单亲孩子经常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加上社会的片面看法,慢慢地不愿意和别人交际,逐渐地封闭自己所造成的。

二、单亲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1.“溺爱型”家庭教育

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母爱或父爱,在丧偶或离异之后,家长往往更加怜悯孩子,事事都依孩子。结果导致孩子以自己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好逸恶劳,挥金如土。浩浩的父母离婚5年了,浩浩一直随妈妈生活,妈妈把全部的心血和感情都投入到浩浩身上,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皇帝”,衣服妈妈穿,功课妈妈帮着做,不高兴时嚷嚷两声,妈妈准心痛。浩浩性格孤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只要自己喜欢的都想尽办法得到,而且对妈妈的依赖性极强,什么事都离不开妈妈,每每遇到困难就找妈妈解决。“孩子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孩子身上,我要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他。孩子已经没有父爱了,我唯有竭尽所能补偿孩子失去的东西。”浩浩妈妈内疚地说。

2.“高压型”家庭教育

离婚后的家长通常独自带着孩子生活,他(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希望孩子样样都要比其他人强,形成“高压型”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极易形成懦弱和反叛的性格,养成靠暴力处理事情的思想。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可能危害极大。初三(1)班小霞的妈妈是个高学历而且要强的女人,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女儿身上,对女儿要求非常严格,双休日安排学科辅导,不允许女儿和其他同学过多来往。女儿成绩退步,她就动手打女儿。久而久之,女儿对妈妈的高压政策产生逆反心理,开始和妈妈顶嘴,拒绝参加辅导班,甚至吵着离家出走。

3.“包办型”家庭教育

有许多单亲孩子,他们的生活完全被父(母)包办,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父(母)还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他们的行动,结果就是造成这些孩子独立意识严重缺乏,任何事情都听从父(母)的安排,社会适应能力差。小陈是上海某高校的毕业生,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从高中开始他就有一句口头禅,“我妈妈说……”“我妈妈让我……”。毕业前他在上海一家知名咖啡店做实习店长助理,可是到了签约的时候,他却辞去了这份倾注了自己很多心血的工作。“虽然我喜欢这份工作,但妈妈想要我出国,我听她的。”小陈告诉大家,从小开始,他的一切都是妈妈安排好的,包括高考填报志愿等,他都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发表了看法也没有用,我只能听我妈妈的。”小陈尴尬地对大家说。

4.“放任型”家庭教育

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小李是初二分班后我才接触的新生,学习成绩中等,我们通常认为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应该也不会太差,但他并不让人省心。初二开学刚两周,作为寄宿生的他就伙同班上其他两名男生翻墙出去上网,彻夜未归。这还不是最严重的,严重的是他们居然编造谎言称晚上急病发作而外出就医,甚至到医院拿了一个病历本作为“证据”。事情败露后,我联系了家长来到学校。小李的妈妈一到办公室坐下,就首先向我言明她是后妈,摆出一副“孩子不是我亲生,不关我事”的态度。经过询问,我才知道小李的父母早已离异,之后孩子一直在乡下由奶奶抚养长大。父亲三年前再组织了家庭并生下一个弟弟。小李由于到城里读初中,便搬到父亲的新家生活。由于父亲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于是教育子女的任务便落在后母身上。工作压力大、家务繁多的后母便让孩子寄宿,每月除了给生活费,极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等问题。而孩子由于自幼与奶奶生活,长辈过分的溺爱加上亲友的同情使孩子养成了贪婪自私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由于性格问题,在新家庭中与后母及弟弟的相处也不融洽。后母对他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的态度。

三、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现状

1.缺乏专业理论指导

教不严,师之惰。学校对单亲学生的成长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单亲学生能够成长成才,往往得益于良好的学校教育。就学校而言,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确实有点措手不及,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多学校虽然问题是看到了,但并未把单亲学生视为特殊群体来研究,对其教育的方法,更没有与之相关的对策。

2.教育评价模式单一

在长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与教师名利挂钩,给教师增加了很多无形压力,教师又将这些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不能因材施教,看不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区别地对待他们。教学不分层次,使学生失去上进的信心,最终成为“双差生”。

3.重应试、轻法制

我国目前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和学校都很重视好学生,对于“差生”(单亲学生很多都是“双差生”),教师和学校都很讨厌。学校对“差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差生”变得更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四、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措施和方法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牢固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1.单亲家长应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家教环境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人生的起点,影响着他一生的轨迹。单亲父母应该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增强认识,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一定要注意,使爱和纪律有机组合,促使孩子快乐成长。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曾经被老师当作,被赶出学校,妈妈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教育他,最终爱迪生成为了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的母亲由此成为教育孩子的榜样。

2.学校应跟踪教育,分类管理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研究员罗德鹏先生说过:“没有想学坏的孩子,但却有特殊的孩子,特殊的孩子就需要用特殊的方法。了解孩子的天赋特质是教养成功的第一步,扬长避短,取得成功。”教育好单亲家庭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要使单亲学生接受教育,健康快乐成长,要“爱和导”结合。多给单亲家庭的孩子一些爱,一些特殊的关爱,在爱的滋润下,他们定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学校应建立单亲子女成长记录卡,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针对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3.成立社会(社区)义工组织,专门对单亲家庭进行帮助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社区工作人员可以为单亲家庭与正常家庭提供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或者成立“结亲”家庭,让有爱心懂教育的正常家庭跟有需要帮助的单亲家庭结成对子,帮助单亲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使单亲孩子感觉到社会的温暖。社区退休工人温森同街道的一户单亲家庭“结亲”,温森说:“我们街道办应该举办更多这种活动,单亲家庭特别是单亲孩子更加渴望温暖,希望社会热心人士可以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对于这些困难,社会上有很多在家庭教育上有经验的人完全可以办到。”退休教师黄伯“结亲”的单亲家庭是周姨家,周姨有一个儿子再过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黄伯利用自己多年担任高三教师的经验帮周姨的孩子辅导功课,解决学习困难,激励孩子提高学习信心。周姨的丈夫在多年前的一次台风中不幸去世,周姨独自把儿子拉扯大,一个人要打几份工,生活压力比较大,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她说,自从“结亲”后,黄伯帮她解决了后顾之忧,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只有形成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社区)和学校三方通力协作的教育网络,号召社会相关教育慈善机构踊跃加入,单亲孩子的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礼翠.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7(17).

[2]王祖侠.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健康教育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6篇

一、泛单亲教育问题的含义

通常意义上,单亲指的是父母离异或因故失去父母一方的孩子;无亲子女是指失去父母双方并失去重要亲人的孩子。泛单亲包含的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为一般意义上的单亲家庭,而更多地开始涉及那些所有缺少父爱和母爱导致有心理问题并缺乏正确教育和引导的孩子。

二、泛单亲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作业拖拉,学习成绩下降,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律。

2.泛单亲孩子情绪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常大起大落,恐惧,焦虑,忧郁,悲伤,情感脆弱,过度敏感,多愁善感,固执,好走极端,有时过分冲动,不考虑后果。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对人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人际交往上不合群,不喜欢与人交往,有意疏远别人。经常自卑自责,消极地看待自己,害怕困难,不作任何努力就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目标。有的孩子过于敏感、好胜,什么都要超过别人,嫉妒心重。有的孩子道德识辨能力不强,自控力差,盲目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逃学、搞恶作剧、破坏公物等,有些孩子甚至有偷盗、赌博行为。有些孩子吸烟、酗酒,个别的早恋、离家出走等。

3.泛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一是抑郁孤独,逆反粗暴型。主要表现为:不爱和别人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和问题不能够和别人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二是心理偏位,情绪不稳,厌学严重,放任对抗型。他们经常进网吧、酒吧、歌舞厅等场所。总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学情绪严重等。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的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

三是怯懦自卑,狭隘自私。家庭不健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感到让别人瞧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生活中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总是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认为生活暗淡无光,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三、对泛单亲教育中存在问题原因的探析

1.泛单亲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端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家庭教育不是对孩子的过于溺爱、放任自流,就是专制教育。对孩子过于溺爱,往往导致孩子形成骄横习气,在生活中,显得更加固执和任性。在学校里表现在行为习惯极差,自控能力差,且难于管教。而专制教育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一般不信任他人,不信任自己,行为也相对比较偏激。

2.现行教育体制对泛单亲问题的疏忽。

在实际教学管理中,由于班额较大,家长联系起来不容易等原因,教师很容易忽视对这一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忽视对他们心理问题的了解,使这部分孩子游离于教育的边缘,缺乏别人的理解和爱心,甚至自暴自弃。

3.社会上对泛单亲子女缺乏相应的关注与尊重。

泛单亲子女往往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尊重,而实际生活中,由于传统的观念,他们大多成为让人头痛的孩子。他们往往得不到所需要的关爱和尊重,很容易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信心。

四、对泛单亲子女教育的建议

1.正确地关爱泛单亲子女。

社会学家指出,家庭作为人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不但使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合二为一,而且使家庭的各种因素同时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孩子年龄小,独立生活能力差,作为泛单亲家庭的父母除了要经常关心孩子衣、食、住、行外,还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一个温暖的家。对子女要关爱有度。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但不要变成溺爱。家长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帮助孩子找到成长过程中欠缺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使父母之爱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要期望有度。缺少了配偶,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这种厚望之下,孩子心理负担沉重,家长也会由于孩子的过错而失落。我们应该把孩子看做平常人,期望值不要太高。更要监控有度。对泛单亲家庭孩子教育应持之以恒,切不可时冷时热。家长要经常督促孩子,防止他们走弯路,做错事。晚上活动时间要严格控制,不能放任孩子外出,每晚必须有人陪伴,尽量使问题远离单亲孩子。当然也要适当考虑孩子的正常活动需要,不搞绝对化。

2.从多方面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泛单亲家庭孩子最需要的帮助在于学习和心理这两个方面。由于社会上的偏见,泛单亲子女可能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承受巨大的压力。不少泛单亲子女因此变得十分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和情绪上的不稳定。家长面临生活压力,常常无暇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因此,家长要调整自身的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孩子充实生活,树立学习信心,以防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结局。学习上,家长要监督辅导,尽量定期跟学校联系,并帮助孩子解决在学习上的难题。心理上,家长则应该多与孩子沟通,而学校也应该设立心理信箱,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使孩子有倾诉之处,减轻心理压力。要鼓励孩子交朋友,并经常一起学习,一起过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泛单亲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多一份承担,少一点推卸,需要我们用真挚的爱,为他们美好的未来奠基。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浅论家庭中父亲教育的缺失.甘肃农业,2006,5.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校;弥补;单亲;班级管理

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带来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孩子性格不健全、社会交往能力差等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理应在这一方面有所弥补,但事实却是学校教育的具体单位――班级也如同一个单亲家庭,缺乏全面的教育引导。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班级教育管理上我们一直沿袭几十年不变的模式――班主任一人管理制。在这种教育模式中,独一无二的班主任在孩子们心中有着绝对的地位和影响力,就如同家庭中父母之于孩子一样。这样看,只有一位班主任的班级岂不很像一个单亲家庭?

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人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有双性角色进行引导。这是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加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因,也是有识之士呼吁应该在幼儿教育阶段增加男教师的原因。其实双性角色引导应该贯穿在孩子整个成长期内,美国心理学家Bem早在1976年采用人格归因量表测量近千名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就发现:无论男女,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著名心理学家斯比尔斯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双性化的青少年和大学生比类型化的同伴自我评价高、自尊心强,更受同伴欢迎,适应能力更强,有更好的可塑力和适应力。所以,学校在班级建设管理中必须重视双性化教育,这既是为了弥补单亲家庭教育的缺憾,更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双性化教育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接受双性化教育的孩子更健康。单一性别的教育容易使孩子固化性格类型,例如男孩的“有泪不轻弹”,女孩的“温柔顺从”等,从而导致遇到问题时不能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形成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影响健康和生命。而接受双性化教育的孩子很少思维固化,能够积极灵活的解决问题,心理更健康,身体也更健康。

其次,接受双性化教育的孩子思维模式更健全。在双性教育中,具有强烈吸收心智的孩子会从男性教育者身上学到理解记忆、抽象的逻辑思维、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从女性教育者身上学到注意力集中地进行阅读、机械记忆、流畅细腻地表达、将知识分类加以整理消化等能力。思维的健全使双性化个体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有更好的适应力,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发展的需要。

再次,接受双性化教育的孩子社会性发展更好。在双性角色的引导下,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更全面,感受更深刻,在进入社会以后更容易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并妥善处理周围人际关系。单一性别引导教育出的孩子,在进入社会后容易出现焦虑、悲观甚至敌对的情绪,现在很多社会悲剧都能在这上面找到原因。

最后,接受双性化教育的孩子未来更容易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双性化教育中孩子对异性的认识及关系处理受到良性熏陶,在成人之后多能找到理想的对象,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而单一性别教育出的孩子在成人后与异性相处中甚至连良好关系都很难建立。事实也证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建立家庭后的离婚率远远高于健全家庭的孩子。

那么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该怎样实施双性化教育呢,在现有情况下,一是学校在班级教师队伍配备上不仅考虑各科强弱搭配,更考虑到男女教师搭配、教师性格互补搭配;二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注意与任课教师协调互补,特别是性别教育的互补。当然,我们更期待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在班级教育管理上探寻出一条新路,例如:班级男女双导师制、正副班主任制等,从而实现真正的双性化班级教育管理模式,让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时能够拥有一个“健全的家”。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8篇

一、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石狮中心学校位于宁夏同心县县城南郊,中心学校辖9所完小和1所教学点,在校学生4026人。2010年9月,学校对所辖各校的单亲子女数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显示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学生共有364人,其中单亲家庭学生263人,占在校学生的3.3%,重组家庭学生101人,占在校学生的1.3%。2010年11月,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其中73名单亲家庭的学生及班主任进行了调查走访。

调查的主要结果如下:

1.单亲家庭的家庭构成。被调查的73名学生中,父亲抚养的有25人,母亲抚养的有34人,爷爷奶奶抚养的有11人,叔叔婶婶抚养的有3人。

2.形成单亲家庭的原因。被调查的73名学生中,18人父母离异(12人由母亲抚养,6人由父亲抚养),42人父或母去世(27人父亲去世,15人母亲去世),6人父亲坐牢,7人父母一方打工长期不归(6人父亲不归,1人母亲不归)。

3.不同单亲家庭学生在家的自我心理表现。一是父亲抚养的单亲子女:父亲为了生计努力工作,为子女尽可能的创造一切条件,他们往往表现出宁可自己苦点,也不让子女受委屈的心态。但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他们很少过问,只求子女不要惹麻烦,不要生出是非就行,与子女缺乏真正的交流与沟通,子女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加之父亲的种种不良恶习直接影响着孩子,如抽烟、喝酒、玩赌等,这些不良嗜好使得孩子敢怒不敢言,父亲的居高临下和残缺不全的家使得子女有苦无处诉说,形成子女的封闭、孤独心理;二是母亲抚养的单亲子女:母亲用博大的母爱使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吃喝、拉、撒等生活方面的问题能够得到母亲悉心的照顾,但母亲因离异或丧夫的痛苦阴影又时时处处影响着孩子,孩子努力想为母亲分担一些痛苦却又显得力不从心,有很强的焦虑感,受母亲的影响,子女在家庭中表现出底气不足的悲观心态;三是爷爷奶奶抚养的单亲子女:爷爷奶奶由于孙辈家庭残缺,无人照顾,于是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他们身上,表现出了过度的溺爱之情,孙辈提出的要求不管是不是合理,都尽量满足。至于他们的学习情况,爷爷奶奶无暇顾及。他们操心的是孙辈到了学校不受人欺负、每天吃好、喝好的问题。这些孩子在家庭中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自私自利,坏习惯多,攀比心理强;四是叔叔婶婶抚养的孩子:由于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这类孩子普遍缺少关心和爱护,在家庭中不能得到与叔叔婶婶的子女一样的待遇。在家庭中要多做事,不能白吃饭,他们与叔叔婶婶相处的不是很融洽,老是感觉自己寄人篱下,有明显的嫉妒和怀恨心理。

4.不同单亲家庭学生在班级的自我心理表现。通过对单亲学生班主任调查,班主任认为,单亲学生在校思想行为特点表现如下:一是父亲抚养的单亲子女:贪玩,爱说脏话,爱撒谎,爱打架,爱拉帮结派,懒惰,学习成绩普遍差,高年级学生有抽烟等不良嗜好的出现;二是母亲抚养的单亲子女:胆小,听话,自卑,自尊心强,争强好胜。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一般衣着整洁,精神面貌好,学习成绩也较好;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一般衣着邋遢,不注意生活细节,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也较差。三是爷爷奶奶抚养的单亲子女:任性,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不思上进,贪吃、贪玩,自由散漫,不受约束,学习成绩一般。四是叔叔婶婶抚养的孩子:攻击心理强,思考问题比较偏激,自卑感强,情绪低落,脾气暴躁,不愿与人沟通,由于家庭中的琐事,在校学习显得疲惫、力不从心。

5.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漠不关心是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现状。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托给爷爷奶奶照顾,而老人们往往只能做到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孩子放任自流,结果造成了孩子学习习惯差,成绩赶不上,甚至误入歧途。在25个由父亲抚养的单亲子女中,有21个表示父亲每天只知道为了生计忙自己的事,早出晚归,很少关心自己的学习动态和思想表现,只有4个表示每天回去后,父亲都要督促完成家庭作业,询问在校的情况。不少单亲家庭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与学校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6.单亲学生最渴望达到的生活期望。调查表明,单亲学生希望自己有一个和其他人一样的健全的家,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教师器重自己,希望自己有一个好成绩。

二、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

解决单亲子女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只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方面下大力气,是可以转变单亲孩子的思想行为习惯的。

1.家庭教育。监护人要切实履行其监护职责,不能因自身的原因影响和干扰孩子,要以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引导孩子自立自强,学会做人,不能因家庭的不完整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放纵,要宽严有度。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的过分溺爱,成为家中的“小少爷”,品德扭曲,自私自利;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监护人还要注入亲情,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对孩子的关心要做到无微不至;监护人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日常的生活细节、礼仪、精神面貌等,监护人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熏陶和感染子女;监护人还要定期与学校联系,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