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纺织服装行业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人才培养
1.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急需国际商务管理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由单纯的OEM方式出口转向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纺织服装企业纷纷以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化化经营活动(见表1和表2),包括:海外开店销售自主品牌服装;用国外优质设计资源在海外设立设计研发中心;在欧美时装周举办品牌时装会;利用东南亚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投资建厂;收购国外知名品牌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在境外上市等等。
表1 国内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方式
表2 国内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方式
自2007年开始,北京爱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国际化,2007年以品牌商的身份参展全球规模最大、最有名的专业内衣展会“里昂内衣展”;2008年以来,先后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开设自主品牌零售店铺;同时,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等。目前,爱慕已向海外派驻国际商务高层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十余人。
2012年北京“依文”品牌男装在伦敦时装周上举办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北京自主品牌企业走出去,企业需要具有服装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业业务,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高层次国际商务管理人员。
企业国际化经营,使纺织服装企业急需跨国经营管理、国际投资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品牌国际推广等国际商务管理人员(图1)。而纺织服装行业国际商务管理人才的匮乏已阻碍了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图1 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方式及所需人才
2.纺织服装企业管理人员学历结构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国内上市纺织服装企业的员工仍以低学历人员为主,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60-80%。高学历人员中,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比不足员工总数的1%。这样的学历结构很难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通过在职研究生学习,提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知识和学历水平,为企业跨国经营培养和储备国际商务管理人才。
纺织服装企业员工学历结构
3.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3.1培养目标
纺织服装类专业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培养应依托纺织服装行业的资源优势,为行业和企业培养国际化管理人员。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为: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适应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需要、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备国际商务知识,具有一定的纺织服装行业专业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国际商务经营决策和管理能力,胜任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下转第157页)(上接第91页)投资、企业跨国经营与管理、品牌国际推广、国际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及纺织服装领域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商务专门人才。
3.2培养定位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定位:立足纺织服装行业,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重点面向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中层国际商务管理人员、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高层国际商务管理人员、纺织服装行业所需的中高层国际商务人员。利用纺织服装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优势,整合纺织服装行业、企业资源,把国际商务打造成国内纺织服装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
4.培养培养模式
4.1联合培养
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及专业协会、国内上市纺织服装企业、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培养,利用校企实习基地,在MIB的学习期间,学生应至少有6个月时间在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践。
4.2实行双导师制度
学院将为每个MIB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由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国内上市纺织服装企业、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机构和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显著职业背景的专家,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实习,以提高MIB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显著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师队伍,包括具有国外工作经历、教育背景的专家、商务官员、实际商务工作专家等,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
4.3采用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培养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引言
上市公司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题之一,其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财务状况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货币反映,也是评价上市公司股票质量的主要依据。公司财务指标的选取,要能够体现上市公司整体的情况,尽可能做到系统全面。上市公司综合实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以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为依据,按照全面性、重要性、可量化性的原则对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指标进行选取。
由于选取的指标较多且指标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要有效地将这些因素综合分析清楚,寻找出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因子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上市公司各因子之间关系。本文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如何构建更客观、更科学的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二是针对纺织服装行业,利用构建的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取
为了便于趋势分析,本文研究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选取了沪市27家纺织服装行业2013―2015年三个年度的财务比率,应用SPASS 220,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纺织服装行业2013年至2015年的经营绩效进行对比分析。
22纺织服装行业综合能力评价指标选取
通常,财务指标是考核企业绩效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本文在借鉴企业绩效评价相关文献基础上,从反映财务状况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项指标构成财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偿债能力方面的指标有资产负债率X1、流动比率X2、速动比率X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X4;盈利能力的指标有毛利率X5、销售净利率X6、资产报酬率X7、净资产收益率X8;营运能力方面的指标有存货周转率X9、固定资产周转率X10、总资产周转率X11、现金收入比X12;发展能力方面的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X13营业收入增长率X14净资产增长率X15。指标体系中,部分为正向指标,即数值越高对企业越有利,如:每股收益、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部分为适度指标,指标不宜过高或过低,如: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增加融资负担,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没有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3实证检验分析
31因子分析法可行性检验
因子分析法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以使各变量得以浓缩,本文通过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Phericity)对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661(大于临界值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Sig值为0(远远小于005)。表明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即变量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用因子分析法是可行的。
32提取公因子并命名
抽取因子的关键是求解因子载荷矩阵,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极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a因子抽取法等。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五个公因子,相关矩阵R的初始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其累计贡献率为87414%,即五个因子共反映了87414%的信息。为了便于对各因子进行合理解释,本文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做最大方差旋转,其因子的经济意义是由因子模型中权数较大的几个指标的综合意义来确定。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和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和表3所示,由旋转成分矩阵表2可知,F1在X6 、X7 、X8有较高载荷,可称为盈利能力因子;F2在X2和X3上有较高载荷,可以称为偿债能力因子;F3在X11上有较高载荷,可以称为营运能力因子;F4在X12上有较高载荷,可以称为收现能力因子;F5在X14上有较高载荷,可以称为成长能力因子。F1至F5各因子分别综合了原有指标体系38889%、18606%、14215%、8969%、6736%的信息。
33因子得分和排名
运用统计软件SPASS 220可计算出27家公司的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表3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因子得分模型如下:
F1=0013X1-0136X2-0095X3-005X4+028X5+0328X6+0245X7+0293X8+0079X9-0121X10-0105X11+0021X12+0094X13-0075X14+0103X15
…………
1500070048100000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F2=-0229X1+0316X2+0307X3+0239X4-0083X5+036X6-002X7-0113X8+0041X9+0044X10-003X11-0004X12-0017X13+0026X14-005X15
F3=0002X1+0031X2-0009X3+0035X4-0115X5-0289X6-0004X7+0006X8-0082X9+0441X10-0478X11+0031X12+007X13-0069X14+0222X15
F4=-004X1-0027X2-0052X3-0053X4+0269X5-0013X6-0041X7-0033X8-0413X9+0204X10-0073X11+0430X12-0140X13-0017X14+0029X15
F5=0229X1+0101X2+004X3+0240X4-0098X5-0126X6-0043X7-0098X8-008X9-0067X10-0087X11-0116X12+0288X13+0782X14+0008X15
综合得分F=F1权重×F1+F2权重×F2+F3权重×F3+F4权重×F4+F5权重×F5,?嘀匚?旋转后各公因子特征值占特征总和的百分比。
根据表1可知,F1权重为38889/87414=04449、同理可得F2、F3、F4、F5的权重分别为02129、01627、01024、00771。故F=04449 F1+02129 F2+01627 F3+01024 F4+00771 F5
本文对沪市27家纺织服装行业2013年至2015年三个年度的经营绩效进行了排序,由于篇幅有限,罗列了2015年排名前10位的企业,如表4所示。
4结论及建议
第一,从提取的公因子来看,影响企业综合绩效的因素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收现能力、发展能力,而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因子在经营绩效中所占比重较高,是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推动力。结合纺织服装行业的特点来说,服装行业周期短不仅表现在时装季节性的更迭,也表现在季节此一时彼一时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发生在面料、色彩、款式、设计和其他配套方面,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快速变化,给服装行业带来无限的机会,服装行业在品牌、时尚等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定价往往是较高的,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尽快收回成本。因此,重视获利能力便是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绩效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变化给纺织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从2005年至今,纺织行业在国内制造业当中先行一步,大力加强行业社会责任工作建设,以保持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地发展。继2006年中纺协率先了我国第一份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以后,今年6月18日,它又了中国第一个行业性的关于社会责任绩效披露制度的指导文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另外还了《2007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
《纲要》出台顺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2005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实施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一直有意识地促进行业内成熟的社会责任信息观念及沟通文化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在企业评估和体系建设培训中培养企业对社会责任相关的记录、数据和信息的系统整理、综合分析与内外部共享的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为中纺协制定《纲要》并确定各个报告指标提供了实践指引和统计依据。另一方面,行业内一批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具备了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制作和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在需求和能力准备。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深入研究既有报告准则及已发报告,并广泛征询行业内企业和其它组织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纲要》,以期为行业内不断成长的社会责任报告实践提供指引和规范。希望纺织服装企业通过报告的形式,敞开自己的门户,让利益相关方更好地了解、宣传自己,从而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纲要》具有全面、规范和本土化特性,并反应了行业特点
全面性――《纲要》采用的是“大社会责任”概念范畴,除了劳动者权益保护,还加入了安全与消费者保护、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供应链管理与公平竞争、社区发展与社会公益等内容。
规范性――中国现行的关于产品安全与消费者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以及公平竞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指导以及中国批准的各类国际公约,已经为中国企业披露相关信息提供了完整而系统化的规则指引甚至是具体的指标体系,它们构成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原点和基线,所以,本《纲要》在上述各方面所确定的基本指标的渊源就是中国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的国际公约。
本土化――本《纲要》是国内第一套关于社会责任报告的指标及规范体系,也是我国第一个行业性的关于社会责任绩效披露制度的指导文件。并且,它是基于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及我国有关的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而制定的。
行业特点――在中纺协3年多的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结合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阶段及产品工艺流程等情况,设计了一系列与纺织服装企业关联性较大的指标。如节能减排指标、产品安全指标等。
《纲要》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指南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主任孙瑞哲介绍,该《纲要》是由201个报告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且与利益相关方权益密切相关的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孙瑞哲指出,《纲要》出台的目的是为有意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提供一个内容全面翔实、指标具体可量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写作指南,旨在助推企业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编制与一套有关其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经济业绩、环境保护业绩和社会业绩的自愿性公开报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鼓励所有纺织服装企业利用《纲要》编制其社会责任报告。
《2007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的再次和《纲要》的推出,标志着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在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正式确立,体现了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社会责任建设领域的又一创新成果,不仅对纺织行业意义重大,对国内其他的制造业开展社会责任建设工作也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有望明年出炉
为了在产业内形成良好的报告制度氛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在《纲要》、实施的基础上,计划在2009年推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建立国内第一套社会责任报告评价制度,并由国内外的中立且具有相关经验的专家组利用《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对过去一年行业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做出评价,评选出年度最佳报告若干篇,并将报告在有关评价指标方面的表现加以公示,以期达到激励企业完善社会责任报告,推广优秀的社会责任报告,促进行业内的社会责任报告文化的目的。
相关链接:中纺协履行社会责任实践摘录
1、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始实施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2006年,CSC9000T纺织工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并投入实践中接受检验,启动了CSC9000T的10家企业试点项目。
2、2006年12月12日,召开了首届中国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年会,并在会上了《2006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这是中国第一份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状况的行业综合报告。
3、2007年开展了“10+100+1000”项目,即在10个左右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选择100家骨干企业逐步建立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对大约1000家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基础培训及能力建设培训。
从2009年开始,伴随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给纺织服装行业提出了任务,全行业才逐渐从阵痛中清醒过来,开始选择走“调结构、换方式”的转型之路。据了解,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内销量已经由原来的30%提高到目前的55%左右。虽然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对于刚刚转型的企业来说也是一场适应能力的考验。
代工生产: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011年6月中旬,广东东莞寮步镇曾经名噪一时的纺织代工企业“定佳”突然倒闭。在鼎盛时期,定佳有着2000多名工人。即使是在事发前,该厂也有着623名在职员工。该企业负责人的“人间蒸发”留下了一个拖欠员工5月份工资约150万元,拖欠供应商、银行等债权人款项共约1.3亿元的超级“烂摊子”。
7月20日当地政府调查、处置小组了一份名为《关于定佳毛织厂倒闭的情况汇报》。政府方面研究总结定佳倒闭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一直以来该厂绝大部分业务都是为欧美企业代工生产一些产品。基本上没有国内市场的业务,形成了一条腿走路的模式。同时由于近来欧美市场一直低迷,该厂订单缩水,产品市场渠道不畅,最终扛不住国外市场的萧条而倒闭。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工工资上涨,无疑造成了企业利润的下滑。据了解,类似定佳这样低利润率、高人工成本的加工型纺织企业,当人工工资上涨达到20%时,其利润下降幅度将大于20%。于是,在通胀的市场环境、银行融资困难等多种因素交集下该企业资金链断裂。该企业老板不得不因资不抵债弃厂“玩失踪”。
实际上,由于近年来欧盟、北美市场的需求开始明显减少,而国内融资难度增加、工资上涨幅度增加、原材料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等,使得我国单纯依靠“贴牌”、代工以及外销的纺织服装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一些业内人士甚至毫不讳言地说,现在的压力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还大。
纺织服装行业代工工厂在我国行业内占较大比例的现象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不论是经营者的水平还是企业对相关人才的储备都非常薄弱。代工这种模式,虽然利润非常微薄但是运作简单,企业只管生产,不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以及巨额的投入去进行产品的研发和产品的推广。企业更无需面对错综复杂的零售市场。所以,很多纺织服装企业也就“顺其自然”地选择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经营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基本上具备了一切可以跟外国知名企业竞争的硬件条件。但是,此时大多数企业却迷糊了。对于代工这种生产模式,很多纺织服装企业已经从“无可奈何”转变成了“习以为常”,心安理得地赚取极少的加工费,过起了小富即安的日子。如果说创业之初,部分本土纺织服装企业还曾经有打造中国品牌的理想,那么此时,这种理想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当理想变成了梦想,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话语权也就逐渐被剥夺。外国品牌可以随意地在国内无数代工工厂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与之合作。当然,其前提条件是保证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于是乎,国内的代工企业又开始了“相煎何太急”的内耗。以价格战为主的恶性竞争最终导致的是,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自己利益的最小化,其竞争力也进一步降低。国际市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代工企业便命运多舛。
当然,从客观上来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能把责任全部归结到企业的身上。一些纺织服装企业也曾经一度加大自己的产品研发力度,希望能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国产自主品牌。然而,目前我国在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尚有薄弱的环节。企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研制的新产品,很难逃脱被“抄袭”的命运。试想一下,比如一家纺织服装企业花费100块研发经费做出来一个新产品,而“抄袭”其产品的企业仅仅只需花费15元或者更少就一样能生产出这种产品,那么,必然是再无企业愿意投资去做研发,做创新。实际上,这种情况也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根结所在。
缺乏创新能力,没有过硬的拳头产品,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自然只能被迫沦为代工工厂的地步。我们转过头来看看外国著名品牌“阿玛尼”,它主要的工作是在干什么呢?就是在不断地研发,不断地创新,然后再寻找代工工厂生产产品。“阿玛尼”的产品价格动辄数万甚至几十万,就是因为它不断创新,不断地推出新产品,走在了行业的前端,所以就逐步取得了对消费者的话语权。这种情况用专用的术语叫“垄断定价权”。
衣服还是一样的衣服,面料也是一样的面料,外国著名品牌的价格却是我们产品的几十、上百倍。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说,曾经有一家外国的著名包包品牌,它告诉它的一位消费者说,你订的那个包包不能按时交货了。原因是我们为了给你做这个包包而选定的小牛被车撞伤了,现在另外给你换了一头小牛。这种明显“忽悠”消费者的说辞,一方面体现了它对产品的要求是多么的精益求精,另外一方面也在暗示消费者本品牌全世界仅此一家。这就是拥有“垄断定价权”的优势,其实所谓的包包早就在仓库里放着。而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目前最缺乏的也就是研发和创新。
实际上,国际金融风暴发生之后,欧美市场一蹶不振以及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我们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代工显然是代不下去了。优胜劣汰,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被迫关门停产,不过仍然有很多企业“穷则思变”开始了国内市场的漫漫征途。
内销市场:
眼花缭乱,举步维艰
纺织服装企业从单纯的代工生产,出口转向内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手到擒来的事情。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从单纯的生产企业向整个产业链转移的复杂过程。
以往代工生产,纺织服装企业仅仅只需要注意订单和安排生产两个环节。而企业重心转向国内市场之后,则还要在营销模式、销售渠道等方面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另外,诸如分析市场、设计款式、计算库存和资金流等方面企业还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这些都是繁杂而又重要的工作,没有相对工作能力较强的员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便很难取得成功。
纵观2008年以来,纺织服装行业受国际市场萎缩、成本压力上涨、人民币升值、资金环境趋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陷入重重困境。为了扶持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措施(如下表一)。但国家前几次对纺织行业的扶持政策,没有能更好地促进国内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分析原因,历史优惠政策,“普惠制”即全行业受惠的特点非常明显。由于纺织服装行业的种种如进入壁垒小、小企业众多、产品附加值不高等特点,在需求严重下滑的状况下,这些优惠政策明显还不足以也不可能足以给予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以足够的支持。但系列措施确实给纺织服装大型企业减轻了许多压力。大型纺织服装在研发能力上具有小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技术改造、管理提升、品牌塑造等方面大型纺织服装企业遇到了较好的机遇,只是由于转型时间尚短,对扭转整个行业困境难以即刻见效。如今,《规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政策将由“普惠”转向“扶优”。除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调出口退税率使所有企业受意外,其他规划大多体现国家“扶优”的方向。
本次国家出台的《规划》,备受市场关注,最终政策内容与市场预期较为一致但稍显保守,虽涉及行业层面广泛,亮点不多。追溯原因,规划将解决行业当前困难和促进行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一同考虑,这将可能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历史性机遇。但最终由于过于宏观所以没有能够很好地增强行业市场竞争力,力度略低于预期。如无意外,今后一段时间,仍然有后续政策支持,至于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规划》细则拟定,后续政策及政策推进状况。观察《规划》基本内容会发现其与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十分相似,在某种程度上或者说是对“十一五”规划的精练和强化,重点突出了行业严峻现实下的政策导向。整个振兴规划既提出了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法,如稳定出口,启动内需,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的扶持等也体现了行业中长期的政策导向,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等。笔者认为,此次国家出台的《规划》醉翁之意不仅仅在应对金融危机,更是剑指整个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必然之举。
本次《规划》围绕“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业集聚,提高水平”的原则展开,规划内容可概括为“四个调整,一个支持”。根据笔者的理解,对《规划》有以下解读:
1、再次提高行业出口退税率是《规划》中的实质内容之一。本次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出口退税率的再次提高对于减轻行业出口困境或改善相关出口企业的经营形势有一定的支持,尽管上调的幅度与此前市场的乐观预期有一定差距,但不排除后续进一步上调到17%的可能。值得关注的是即将于近期陆续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120项政策细则,近期坊间盛传,有接近工信部的消息人士透露,工信部向中央决策层建议将出口退税率回调至17%,退税范围包括第十一大类50章至63章中的纺织品服装和第g4章中的家用纺织品。另,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3月1日举行的第华交会论坛上也表示,国家将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完善外贸相关政策措施,包括继续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加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纺织品和服装行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在610万人和410万人,分别占工业就业人数的7.5%和5%,纺织品服装行业每出口1亿美元,就能解决3680个就业岗位,对于缓解如今的就业压力十分有效,行业重要性不待言,所以将出口退税率回调至17%的可能性非常大。目前看来,出口退税对于增加企业收入,渡过难关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最有效也是最快见效的手段。
行业出口退税率在2008年8月1日和11月1日分别上调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此次再上调1个百分点共计4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的密集上调在D9年对行业出口会有一个累计的利好效应。根据东方证券研究所的测算,假设09年全行业出口同比下降10%,利润下降5%,收入同比持平,行业出口退税率上调1个百分点,对2009年行业的利润增加将在12.55亿美元左右,以6.5的汇率计算,对09年行业利润总额的提高幅度为7.55%,对行业利润率的提高为0.2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行业出口退税率上调至17%,对缓解行业企业压力有很大裨益。以上的测算是理论值上限,并未考虑外商分享的利益部分。考虑到最终落实至具体公司,贸易出口比重高、议价能力强的企业受益最大,辅料类公司间接利好,内销品牌企业则基本不受影响,对各公司实际业绩的影响视其产品议价能力而定。
2、设立专项资金加强行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是振兴规划的另一实质内容之一。本次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该政策充分体现了规划“扶优”的导向。笔者认为最终可能受益的只能是少数基本面良好的企业,仅限于上游纺织领域具有规模、产业链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以及下游服装领域具有良好品牌基础和营销渠道潜力的民族品牌公司。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类似于完全竞争行业,很少有公司拥有其子行业的定价权,上市公司也大多是纺织公司和服装公司分开的。可以认为,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不景气在一定情况下是由于其产业链的割裂而产生的。在原料―设计―加工―产品的链条中,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往往只拥有其中一个到两个节点,而拥有设计和品牌这两个节点的品牌类服装公司的平均销售毛利率要高出加工出口类服装公司的4倍多。
由于纺织行业是较为成熟的行业,原料的创新和话语权只是企业的低级核心,因为替代品较多,可再生性强,弹性系数也较大,单一的原料生产企业无法在经济危机面前继续良好的生存下去,单一的加工企业替代效应更大,无所塑造核心竞争力,因此产业链的完整与否对纺织服装公司尤其是处在产业链高端的品牌企业十分重要。因此,把握这次《规划》的五大方向,要转移到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品牌附加值,增强国内服装企业品牌
概念的产业升级上来。由此看来,今后一段时间政策面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这个结论是考虑到中央财政和投资的有限状况以及行业内企业众多的现实,笔者认为最终落实到具体企业的企业数以及资金数额都不能抱有太高期望,因此也不会根本改变企业的经营情况,只是对相关企业更好地抵御行业困境、更好地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产生一定的帮助。可以预见的是优势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套用一句话可以说“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品牌可以先站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企业、其他产品,逐步达到共同强大!”
3、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是药石难及的膏盲之处。“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值得中小企业庆幸的是中央在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方面有专门的措施,但具体措施难以期待。虽然2月中旬开始,作为行业主管机构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几乎调动所有高层参与了全国145个产业集群地的大规模调研以求为推进落实国家金融信贷政策提供更乡野的决策支持。但解决融资难,不能只靠中央支持,也不能依赖地方的积极性,受融资平台的限制,最安全的方式是调动行业内部企业自己的积极性,企业自发组织互助形式的担保基金,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做得比较成功,值得借鉴。
4、产业用纺织品必将成为重点扶持予行业。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占比较低,2007年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重为53:33:14,远低于欧美国家40%左右的水平。此外,目前产业用纺织品集中在服装用非织造布领域,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也是急待解决的困境。《规划》的推出有利于从政策上扶持和引导产业用纺织品子行业的发展。目前上市公司中主营产业用纺织品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欣龙控股、福建南纺和神马实业,但2008年普遍亏损,产品毛利率也较低,上述公司将是《规划》的直接受益者。
在中央加大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大背景下,产业用纺织品(土工布、过滤材料,防水材料、包装材料,卫生吸收性产品、空气过滤材料、医疗卫生用品及劳保文体用品等)的需求前景值得期待。
5、优化区域布局是重要内容。提高东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是行业布局调整的一个重点,东部沿海地区今后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目前也是很好的优化区域布局时机。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近期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明显高于东部,已经体现出纺织服装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也正在帮中西部产业集群做规划,以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6、对未来走势的期望不要过高。虽然《规划》第一条就提出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但即使采取类似于家电下乡等方式刺激农村和低收入人群消费,由于品牌服装价格较高,农村人群并不是消费主体而难以产生影响,且专项资金中关于“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过于笼统缺乏细则支持;对于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单单只是农村市场的缓慢增长则并不足以解决当前的困境。尽管自2007年开始,内需首度超越出口成为拉动纺织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3-5年内,内需增加的消费量还不足以完全弥补出口放缓甚至下降带来的缺口。
加之,由于之前对《规划》的预期,已经透支了部分能量,企业上升的空间不大。自2008年12月起至今,纺织板块累计上涨26.79%,跑赢大盘15.54个百分点,部分股价较低的个股涨幅甚至超过100%。已经基本反映了规划的能量,短期内不排除板块继续上涨,但结合行业的基本情况,不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产业市场,短期内的爆发都难以实现。
根据统计数据,10年来中国纺织行业首度出现负增长。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金额达到227.5亿元,同比增加99.85%,有2/3企业亏损或正处于亏损边缘,行业转亏为赢尚需时间与时机,盲目的乐观只会恶化窘境。
7、对未来走势不要过于悲观。虽然从2008年12月份数据来看,纺织服装行业颓势未改,固定资产投资跌入历史低谷,纺织行业尤其明显,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PMI指数来看,纺织行业2008年12月份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创出新低,行业指数仍继续下;采购指数和原材料存货指数2008年12月却已开始小幅反弹,显示企业已经开始储备生产资料。特别是在1月份国内整体出口锐减17.5%的情况下,服装出口却逆势上扬,出口增幅达5.7%,令人眼前一亮,相信行业转暖已经可以期待。
服装行业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订单指数和采购指数也持续创新低,但原材料指数2008年12月止跌回稳。观察全球纺织服装资本市场,估值水平涨跌互现。美国09年PE回升到11倍左右;全球估值水平从11倍上升到目前的11.5倍;欧洲则从13倍下降到目前的11.7倍;亚太区服装业估值水平从10倍上升到13倍;A股已累积反弹超70%。不论从资本市场,还是从统计数据或指数看,行业转暖的趋势已界显现,对于未来,我们不乐观但也不悲观,客观的看待行业走势,才能更好的应对目前的现状。
后续看点:
1、行业实施细则。行业主管机构纺织工业协会需要掌握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要中央政府部门支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振兴的具体实施细则。比如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还有海关、环保、劳动就业等具体领域,究竟如何支持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都需要进一步明确。有了实施细则,国家出台的振兴规划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规划》的具体效果还要看细则。
2、企业层面的对策。翻手危机覆手良机,解决企业危机,靠天靠地都不是好企业。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优势的品牌企业开始了行动,纺织服装行业中更多的中小企业,要团结起周围的中小企业进行自救;行业中更多的大型企业,要积极的利用兼并收购等手段整合优良中小企业。行业中的出口企业,也要更积极与内销企业互学互助。稳定的行业基本面并不能只依赖大型企业,更不能仅仅依赖中小企业。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业中小企业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11]刘欣.1-6月纺织行业运行:行业正在企稳回升时[EB/OL].中国纺织信息网,2009-8-13.
【关键词】服装出口;棉花价差;劳动力成本
一、我国服装出口现状
我国的服装行业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经济与贸易的共同增长和服装行业的特点,中国成为主要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在世界服装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出口数量持续稳定的增长,但受华尔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进出口增速大幅降低,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服装1591.5亿美元,仅比2011年增长3.9%,增速较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整体增速降低4个百分点,服装进出口总额相对于2011年仅有微小变动,这说明在2009年以后我国服装行业由于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服装的出口受到了阻碍。
二、影响我国服装出口减缓的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我国服装出口的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1.国内生产成本增加
随着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加剧,以及自然灾害等,致使棉花等纺织原材料价格过高,而且我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劳动力成本增加,国内成本因素推高导致我国服装产品出口受到阻碍。
第一,国内外棉花价差明显
由于近几年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影响了我国的棉花产量。表1是近几年我国的棉花产量的数据。
表1 2007后我国棉花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7年以后我国的棉花产量有所下降,出现供小于求,这导致我国棉花的价格除2009年外都逐年上升。由于我国近几年棉花产量的下降,以及国内棉花价格的上升,使得我国对外进口棉花的数量在增长。据了解我国2009年进口的棉花数量为153万吨,2010年的进口量为284万吨,而2011年的进口量为336万吨(中国纺织网数据)。而且我国棉花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也就是说我国国内的服装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上的成本,若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使价格升高的话,那么就削弱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一直以来的价格优势,这无疑对我国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特点属于劳动密集型。而且我国服装行业一直以来是出口导向型的,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成本的竞争力。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工人工资的刚性增长,表2是近几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以及平均工资变动情况。
表2 2006-2011年中国就业人数及年平均工资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以上的数据显示我国从2006年开始,就业人员逐年增加,而且工人的平均工资也是逐年增长,因为我国工人的工资提高,按照李嘉图模型来分析的话,我国的相对工资也随之提高,这将反映在服装的成本中,因为生产商势必会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商品的价格上,服装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提高,需求量减少,从而使我国的服装出口受到阻碍。
2.东南亚国家竞争力增强、挤占中国服装出口
中国一直以来是世界上服装原产地大国,我国的服装主要出口美国,但由于近几年东南亚等国家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的提高,使得部分外国采购商把生产订单转移到孟加拉、越南等国家。现在我国服装出口下降,但是东南亚等国家的服装出口却在增长。虽然目前只是部分订单有所转移,但是东南亚等国家的服装出口竞争力提高这一现象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东南亚国家之所以竞争实力有所增强,主要原因是因为孟加拉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实施关税减免政策,关税减免是来自于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协定),该协定在国际纺织业界赢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因为该协定给TPP成员国中主要经营服装出口的国家带来了动力并克服了障碍。2012年《金融时报》显示美国从孟加拉进口服装增长39%,孟加拉国成为对美服装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服装属于关税相对较高的产品,根据海关税则显示我国棉质的针织服装的税率分为最惠国税率为17.5%,普通税率为90%,增值税率为17%。由此看出我国服装出口在关税方面与东南亚等国家存在差距,中国没有加入TPP,所以东南亚等国家享有的这些关税减免政策,削弱了我国服装出口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相对于我国较为低廉,这些国家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来抢占我国服装产业的海外市场。而且较低的劳动成本,受到反倾销与配额的影响较小。东南亚等国家的服装出口竞争实力增强,使我国的服装出口数量受到威胁。
三、促进我国服装出口的建议
1.调整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
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成本提高,压力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扭转成本提高,而带来的业绩下滑,要从根源入手。服装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政策,目的是提高劳动效率,来应对成本提高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为此,公司需要最大程度的调动工人的工作热情,正所谓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给予不同程度的满足,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工资与绩效挂钩,将绩效分等级,工资随着绩效等级提高而增加,这样可以使工人工作更加有动力,他们会为了获取更高的工资,而更好的完成任务,这样整个企业会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无疑也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按照李嘉图模型分析,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将会产生贸易,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通过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来实现,虽然越南等国家的劳动成本低于我国,但是在服装的技术方面,却不及中国,中国的产业链完整并且有很高技术水平,中国的服装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所以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外聘专家进行讲解,或在企业中推选出技术骨干,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从而在劳动生产中提高效率,企业还应该运用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更好地建设工人的工作环境中去,以及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服务与福利,使员工的心理得到满足,极大程度的调动工人对岗位的热爱,使员工自愿自发的认真工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劳动成本提高,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2.开拓市场
为了提高中国服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需要开拓更多海外市场,使服装的风格多样化,来满足各国对服装不同的消费需求,为此应该进行产品创新。一直以来我国服装主要出口欧盟、美国、和日本,但由于我国与日本近几年的政治问题,使得中日关系交恶,我国服装出口日本的数量明显减少,据海关对2013年8月份的统计,我国对日本服装出口22.3亿美元,同比下降2.68%。日本是经济大国,而且也与我国是邻国,我国服装行业应该对日本大众服装需求进行调研,舍弃以往不符合日本大众需求的服装款式及面料,专业化生产大众需求的服装,投其所好,对不同的偏好给与不同的满足。以此开拓我国的国际市场,促进我国服装的出口。
参考文献:
[1]张京京.浅析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
262-263.
[2]倪佩,邱实,等.我国服装出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5):
128-129.
[3]李采姣.论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不足[J].上海纺织科技,2012(8):12-14.
本文为北方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项目《当前服装行业对外贸易中面临的困难及其解决》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在中国人视觉试验数据基础上,通过时尚色彩开发和色彩管理,首先建立了中国纺织色彩体系――CNCSCOLOR色彩体系,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使用统一的色彩交流语言奠定了基础;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发了纺织品色彩供应链应用技术方案,色彩选择、沟通、比对工具――CNCSCOLOR时尚色卡系列以及测配色工具;从色彩流行趋势、色彩企划、色彩实现到色卡定制服务,源源不断地为时尚领域的设计师和企业提供色彩推动力。
(1)纺织品色彩供应链颜色集成应用技术研究
对纺织品供应链色彩中从流行趋势研究、设计企划、生产应用环节的技术进行优化整合,开发高效、集成、个性化的纺织品色彩供应链应用技术方案,以期为纺织服装供应链之间的色彩沟通、管理和控制提供标准化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优化企业的色彩供应链管理,提升效率30%~50%,同时大幅降低运营成本。
(2)细分品类实物纺织颜色应用工具研究开发
作为供应链颜色应用集成的一项重点工作,基于纺织颜色体系数据,选用环保染料和工艺并按照高品质色牢度要求将涤纶标准色卡颜色数量增加到8000色,新增棉纺织品标准色卡近1000色,这些颜色将作为个性化色彩解决方案和纺织行业色彩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对涤纶8000色及棉1000色实物色卡的色差进行了严格控制,必须与给定的理论值严格一致(Ecmc
(3)便携式测色工具研制开发
该项目通过引进与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研制开发了精度合适、性价比高、便携式的色彩收集与智能化配色工具。便携式测色工具的开发,运用了色彩研究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色彩标准和技术,使得其精度达到0.1级别。搭载的软件系统含CNCSCOLOR3000色标准色卡数据库,可供设计师灵活选色、调色;同时,数据兼容Photoshop等常规图形图像设计软件,界面友好,方便设计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