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第1篇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动过程中,心理学逐渐浮出水面。可以说,教育心理学是小学阶段课程设计所必需考虑的一项内容。它对于塑造学生健康心理,提升学习积极性都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然而,目前小学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文章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关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改革;小学

引言

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开始步入正轨。教育心理学在西方教育观的理论基础上,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实践力度不够扎实,在应用过程中与理想化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中国特色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

1.1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的不完整性:当前,教育心理学发展最显著的缺陷即内容的繁琐、体系的庞杂化以及实际教学漏洞与孩子心理问题。追求根源,主要是因为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我国的起步较西方晚,再加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逆反心理,导致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内容在心理、德育的基础上还涵盖了生理、遗传等多学科内容。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同时,过分重视学科的多元化发展,忽视了教育系统的完整性与有序性。

1.2教育心理学界限模糊:从学科划分来看,我国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层出不穷。在学术权威上,与临近学科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法等学科之间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限划分。当前状况看,即使是教育工作者,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主观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实不然。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外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同于心理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与特有的教育意义。再者,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多借鉴自然科学法则,对于6-12岁孩子的心理素质挖掘不够深入,忽视孩子情感发展,导致其应用价值缺失,整体效果不佳。

1.3小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脱轨:在我们做出的一组数据调查中显示,73%的小学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习惯将理论内容传播给学生,而不是实践性的东西,这一现象在山区和偏远地区表现的尤其严重。18%的教师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效果并不明显,只有9%的教师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心理教育作为其中的项目之一理应受到重视,科学规划发展,平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2小学教育心理学改善措施

2.1优化理论基础、整合教育体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于心理学体系外的学科,有着明确的服务目标,围绕6-12岁学生展开行为规划。我们只有做到优化理论基础、整合教育体系,才能在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其现实价值。首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的入手,制定一项教学计划,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我们要保证教育心理学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在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发现课堂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劣势,完善个人教学计划。再者,教育心理学要在信息时代的带动下,及时进行内容整合,保证其均衡发展。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对于教育心理学来说,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对内容作调整,建设一个与社会心态相吻合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

2.2明确教育心理学与临近学科关系、进行合理研究:只要站在教育领域,我们就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明确小学教育心理学与临近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最基础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保证教学活动有科学导向的关键。要想发挥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就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研究。一般“构建多种教学模型”、“多形式方法教学”都是合理研究的指导方法,为课堂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方向。也让学生对某一项内容有了相对客观的认知。另外,我们对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应该积极借鉴西方教育思想,发现其优势理论,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分析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2.3贯彻素质教育发展、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没有实践的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小学教育心理学从始至终是实践的产物,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理所应当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具体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学生的心理调查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科学的数据库。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相应的合理教学方法。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推动身心健康发展。

3结语

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还处在一个探索过程,较西方相比在应用价值上还存在一定差异。但发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对现存的小学教育心理学体系有了整体认识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发现学生心理,力求能在明确认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推动小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燕.网络在小学教育中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8期.

[2]周焕新.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7期.

[3]申继亮,姚计海.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张琴,李祚山,刘永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17期.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第2篇

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身为医者是要治‘‘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学生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多,发挥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少,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背讲义,教条地套教师的标准答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补充考试的不足。平时课堂要求学生以理解为主,多提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全班进行讨论;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组织集体辩论,把辩论内容整理成文,酌情给学生加分,作为平时成绩。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作业题。如:学习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测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机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试可以放一些经典影片和心理学录像,让学生针对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给出心理分析,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的进行,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水平,转向侧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鉴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来,真正发挥出考试的验收作用,达到考试应有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8-02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国内外均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从这些成果看,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实验法、工作分析法等,国外教师在应用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相对比较成熟,在激发学习兴趣、放大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能力方面成效比较明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基本的建设策略,以期对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侧重于职业教育领域心理现象的基础学科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心理学原理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出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等定量和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工作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手段。由于受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两大流派的影响,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分歧,呈现不成体系、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借鉴和引进,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差,独立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中国化元素。此外,其应用性与学术性之争,暂未形成统一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学科性质上,到底是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尚未明确;在研究范式上,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在学科走向上,也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其它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否形成有特定核心的理论模式,并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结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或补充性研究,其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大都停留到一个层面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状态比较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二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都无法满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将导致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材出现普教化问题,套用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没有对职教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不能很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虽然一些院校,将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到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积极拓展研究课题,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内容进行融合,提出了可行研究方法,但仍然难以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3.整体实力不如意

在当前的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定位不够准确,大多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其扮演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学科整体建设和地位不尽如人意。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在研究视野上,它研究的课题基本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交集”,把重大的、重要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人为地排除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在研究习惯上,它沿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研究方式上,各院校大多闭门造车,蒙头搞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和课程建设,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心理学跨学科的特性。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不足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及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策略及展望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贯彻“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践与发展的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1.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将来,既要统领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在多元交叉的发展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心理学的发展也是流派纷呈,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因此,不能孤立地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在多元交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范围、以特定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

2.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建设中,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三种。但无论如何分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应该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本,加强服务职业教育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要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按照理论、应用与专项三个层级逐步拓展,努力建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3.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要在强化课程建设、拓展研究课题、打造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投入力度,三者联合互动,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水平和学科地位。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要倡导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课程性质并推进其建设;在联系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课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思维,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学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搭建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吸引和团结大批的专业人才,组织合力公关,共同提高,多出精品。

参考文献:

[1]王琼.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思考[J].职教研究,2012,(15).

[2]刘玉英.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3]锁冠侠.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07).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字:行为心理学 园林设计 心理环境 格式塔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研究

国内就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远不如国外,且国内尚无任何园林设计与行为心理学应用的理论知识。此外,我国国内相关研究均基于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诸如行为心理与广场设计、住宅区设计、公园设计、商业步行街设计等。在本章节,笔者主要探讨国外就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国外就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影响及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等两个方面。

(一)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影响

关于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影响,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James的观点“景观艺术设计考虑女性的甚至宗教母性”,即倡导景观艺术设计应以人的心理为出发点,并以为人民服务为最终落脚点。不可否认,James的观点存在某种局限性,但其受到的认可度却证实了“人们希望园林设计师设计出更实用、更经济、更能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园林景观”。 Andrea Bel-grano及Almo Farina共同提出了“中立基础园林、个人基础园林、观察基础园林”及生态假设理论,即景观的丰富性源自于一切空间构造。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应该基于感知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及文化生态学等的调查,即对现场环境、生态问题、人的心理需求、文化及物质需求等方面的调查。

(二)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具体应用

针对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具体应用,其主要包括广场设计住宅区设计、、公园设计、道路设计等。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包括: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的观点“公园中的道路、景点、植物、坐憩设施等设计应基于人的行为心理”,即公园设计应以大众行为为出发点,并以为大众服务为最终落脚点。扬·盖尔的研究领域有“如何使用街道、广场、人行道、公园、庭院等公共空间”、“如何阻碍或支持公共生活及社会交往”等,

此外,行为心理学理论也指引着园林设计对儿童、老人及弱视等特殊人群的照顾。在这一方面,卡罗林·弗朗西丝及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的贡献尤其突出。他们的观点是“儿童身体发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跳、跑、攀爬等大幅度或大运动量活动,则园林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行为”。

二、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由第一章节可得,目前行为心理学在原理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极广,例如广场设计、住宅区设计、公园设计、商业步行街设计等。在本案,笔者将从住宅区设计及公园设计两个方面探讨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一)公园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就公园入口及其景观设计而言,有学者曾做如下调查:

调查内容:在观赏过的公园中,您对其入口的满意程度如何?

答案:不满意;一般;没有印象 非常满意

调查内容:您认为公园中什么更重要:

答案:可供观赏的景点;可供娱乐的设施

调查结果:

由上表可得,不同年龄段人对现代公园入口的满意度均较低。由于我国是一个旅游大国,针对某些以吸纳更过游人的公园,其入口设计应该尤其重要。此外,就公园景观设计而言,不同年龄间的差异较大,即年轻人多倾向于娱乐设施的配置,年长的人多倾向于观赏景点为主。针对这一问题,园林景观设计师应基于对公园参与者的需求调查综合布置公园景观,以确保公园设计能够最大化为参与者服务。

(二)住宅区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1.住宅区的风格

就人们最喜爱的园林风格,有学者曾做如下调查:

调查内容:就住宅区内而言,您最喜欢现代式园林风格(以现代装饰材料为主)还是自然式园林风格(以小桥、树林、草地等为主)?

调查结果:

由上表可得,受调查对象多倾向于自然是园林,这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与喜爱。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式园林景观不断增多,但人们始终倾心于小桥流水、草地花香的大自然。但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现代城市的发展与自然形态的塑造间的矛盾,这也是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住宅区园林时必须重点考虑的方面。

2.住宅区的文化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现代式园林景观面积的增加,人们对住宅区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此外,现代住宅区园林景观根本无法满足现代人对文化的需要。针对住宅区的文化内涵,有学者曾做过如下调查:

调查内容:就住宅区而言,您更倾向于何种园林景观,是更具文化内涵的,还是没有文化内涵的?

调查结果:

由上表可得,受调查对象多倾向于住宅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更具文化内涵。但是,我国住宅区的园林景观普遍存在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就老住宅区而言,其仅设计有少数的假山、亭台、水池等园林小平及一排排品种单一、形式单调的植物。就住宅区而言,其虽设计有相对更多的绿化面积及品种更多的植物,但因其缺失文化内涵而无法达到应用的视觉享受及精神享受。针对住宅区内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现代园林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行为心理学理论,设计出更具文化内涵的住宅区园林景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国内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远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此外,行为心理学在我国住宅区及公园等方面的应用也极其匮乏,这也是制约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园林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之前充分做好相关调查工作,并坚持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以为人服务为最终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孙雪芳,金晓玲.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8,(4):162-165.

[2] 邹凤云,刘红.心理学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科技财富,2011,(6):286.

[3] 孙雪芳.园林设计中的行为心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第5篇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校心理学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领域,近几年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由原来对学生的关注逐渐增加了对老师和管理者的关注,对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越透彻越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展开。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总结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学校心理理论。学校心理理论不同于学校心理学,前者关注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老师的教学心理,同时研究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以及管理人员管理过程中的心理。虽然学校心理理论与学校心理学都是研究和学校有关的心理学,但是二者存在显著的区别,明确二者的区别对进一步深入丰富理论研究,同时进一步促进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思。

1概念界定

1.1学校心理理论的概念

学校心理理论是指和学校生活有关的各类人员的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教师教学心理,工作人员管理心理等众多方面。学校心理理论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个统称,涉及面广,范围宽。学校心理理论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并把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在运用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

1.2学校心理学的的概念

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由学生延伸到教师、管理者,学校心理学的概念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它是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类成员的心理活动,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生与其它构成成员和谐发展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分支学科。

2研究内容

2.1学校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学校心理理论主要研究和学校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过程中有关的心理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更好的服务师生。因为学校不仅包括教育教学活动还包括管理,人际交往等活动,每个涉及的领域都是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学校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心理,还包括学校中各种岗位工作人员的心理。所有在学校中涉及到的心理现象都是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

2.2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以教育心理学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现象,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在6~18岁从小学至高中的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研究者向教师提供心理知识,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3理论构成

3.1学校心理理论的构成

学校心理理论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构成如下:知识学习的心理理论、技能学习的心理理论、能力培养的心理理论、德育的心理理论、人际交往的心理理论、自我认知的心理理论、教学的心理理论、管理的心理理论、学生心理辅导。在每个构成方面都涉及到很多心理学知识,研究者对这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并对这些心理现象给予反馈。学校心理理论不仅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关系密切,而且也是这些心理学分支融合的结果。

3.2学校心理学的构成

学校心理理论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学校心理理论虽然也关注学校教育领域内其他成员的心理健康,但其侧重的主体主要还是学生。学校心理学的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目前在中小学开展工作,比较关注对学生的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学校适应。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不足;本土化

1879年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在1913-1914年,桑代克又把它扩充成3大卷,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由此确立。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应用科学,它经过了20年代的初创时期,20至50年代的发展时期,以及60年代以来的理论建设时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如今教育心理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的地方。

1、学科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倾向于以基本理论为前提,以学习理论为主干,但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个别差异和学科心理也日渐重视。这种局面说明我国教育心理学体系零乱、内容庞杂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心理现象被分割成小块,研究课题较多,内容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还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当然,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在其研究发展历程中必不可少地会沿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在现在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必须要进行定量研究的潮流,这是很危险的。且不说心理学和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仅就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比也有许多差别。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必须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把质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并与量的研究结合起来。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程度不高

教育要服务于人,要通过教育来影响和塑造人。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统一的教育心理学,本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研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在很多时候被忽视或忽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者已经转变为学习者,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当中,他们更应该参与到具体的教学中。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要和学习者的具体需求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4、研究成果难以中国化

心理学的思想在中国的古代就已经存在,孔子曾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但完善的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却最先在西方产生。当我们引进西方和苏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时,却很难做到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中国化,这就导致这些理论在他们的国度里能够很好地指导教育实践,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在中国收效甚微。原因就是这些理论并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很多研究者在选题的时候,课题的来源只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或翻译,没有从中国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目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样不断研究的结果是西方的心理学更加完善,而对我国的学校教育事业并没有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此基础上教育心理学的出路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1、借鉴与创新并举

毋庸置疑,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这样的研究也才有实际意义。实践证明,离开了中国实际与中国文化背景,照搬西方心理学理论是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这因为,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文化结晶,它与中国本土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中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对现代中国人的至深影响力无一种世界文化可比,离开它或脱离这种文化而去研究单纯意义的中国人毫无意义。i但研究不是固步自封,中国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并不排斥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借鉴,这种借鉴具体而言即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工具的借鉴。西方心理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到今天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的研究者总结了各方面丰富的经验,并且使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与工具,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杨国枢、林崇德等一些著名心理学家在对心理学本土化的途径与道路探讨时也提出,本土化研究最首要的一步就是深入地学习、研究并验证西方理论。因为研究工具与方法的借鉴不但可以使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少走弯路,也使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更科学、更合理、更合法,而且有利于心理学的国际交流与沟通。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走这条道路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形式的借鉴并不排斥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最佳的契合点是“中西合璧”,取长补短,在借鉴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这也许能更为有效地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ii。

2、挖掘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离不开对丰富古老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科学心理学大相径庭。它经几千年积淀而来,是中国心理学的长处之一。如,儒家、道家、墨家以及众多的中国古代学派领导者及追随者们的独特的思想视角与内涵,都曾强有力地渗透到国人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塑造了中国本土文化特有的心理生活状态。如今,这种特殊的影响力正日益为西方心理学家所关注,其理论解释观点与精神修养方式也正以各种渠道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挖掘中国历史中众多教育家的心理学思想,以中国人的理念研究中国教育中的问题,较之西方的理论更加切合实际、有效。可以说中国古代心理学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坚实的基础,如何挖掘、利用之以实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与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衔接与融合,是实现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具有了很大的文化差异性。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既要借鉴和吸收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更要建立适合本国具体国情,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独特理论。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特殊使命,那就是它的发展必须与教育对象相适应。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去关注教育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寻找和建立适合本国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在合理学习和利用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本国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实践服务。

注释:

i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心理学探新,2006,(3):7-9.

ii 郑荣双,车文博.本土心理学特征论析[J].心理学探新,2003,(3):3-5.

【参考文献】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第7篇

关键词:编辑学;心理学;特点;教学方式;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兴事物越来越多,而且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清晰,每个学科承担的研究内容越来越专一。为了应对新兴事物出现所带来的对新型学科的需求以及减轻旧学科的压力,编辑出版心理学应运而生。本文将从介绍编辑出版信息学及其特点、高校老师教授编辑心理学所采取的方式、编辑出版心理学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编辑出版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既结合了编辑学的特点,又涉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又和这两门学科不同。编辑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主要应用于现代出版事业。主要研究不同书籍、画册、报纸等出版物品,以及其选题、写作、审稿、美工、出版等,既属于理论性学科又属于应用型学科,编辑出版心理学继承这两个特点。[1]心理学大方向属于理论性的学科,但近几年也被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人格、行为、情绪、认知等多个领域。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丰富,使人们的认知越来越深化,同时伴随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人们已经更多地开始关注心理学,并在很多领域已经投入运用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致来说,编辑出版心理学承接了编辑学的研究内容,但却是以心理学为研究手段和途径,研究对象也变为编辑以及和编辑相关人员的心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描述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预测心理趋势、调适心理导向等。网络的兴起对传统的编辑行业提出了挑战,人们为了方便更倾向于接受电子化的咨询,如刷微博、看电子书等,当然还包括其他的视频阅读、视听阅读等途径。

(一)交叉性

编辑心理学由于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具有交叉性。编辑学主要研究编辑的工作原理、工作规律,并指导编辑进行实践。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由于人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存在,所以编辑学和心理学在客观层面来说具有必然的联系,编辑心理学算是心理学在现代编辑学里的发展,可以归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分支。

(二)独特性

编辑心理学虽然是对编辑学和心理学的继承,但是这种交叉却不是简单的物理方面的重合,而是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编辑学相比,编辑心理学主要强调的是和编辑有关的心理活动问题,如编辑的智力问题。[2]而编辑学则更加突出编辑的能力问题,如知识基础、政治素养等。其次和心理学相比,编辑心理学主要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和编辑有关的心理问题做出研究,并预测其在以后的应用和发展问题。例如,揭示编辑在工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对以后的工作做出指导,使编辑事业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创造性

人都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存在,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具有再创造的能力。编辑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人,研究的客体是编辑和与编辑有关的人员以及受众,都是和人有关的活动。因此,编辑心理学在理论层面具有再创造的特点。实际应用中,编辑心理学对编辑在工作中的创造能力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四)探索性

编辑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刚刚兴起,尚且还很稚嫩,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都还不完善,也没有宝贵的历史经验流传下来供以继承,因此需要现在的人们不断地进行摸索。可以借鉴其母体——编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参考国外的编辑心理学的研究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遗余力、不辞辛苦的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来使的编辑心理学这门学科更加的成熟、完善。

现代社会对编辑心理学学科人才的渴求,使得很多高校在近几年开始开设编辑心理学这门课程。但由于这个学科太过稚嫩,各方面的研究还不算特别的成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老师们教授课程时借鉴,所以,对老师的课程教授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是经过的努力,还是已经归纳出了几点可运用的教学经验。

(一)列框架,突出重点

编辑心理学大部分还是属于理论型的学科,知识点广泛,所以教学时如果没有章法地进行,会很容易漏讲或是重复讲解。因此,列框架的方式可以完整地将知识点总结在一块,教学的时候按照所列的框架,不仅可以解决漏讲的情况,还使得条理清晰,学生更容易记笔记。从侧面来说,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列框架不是让老师在讲解的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完全讲解的时候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对困难的部分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

(二)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也就是说要理论联系实际。编辑心理学在教学上虽然理论性偏强,但在实际实践中,有很好的应用性。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清楚,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研讨交流

编辑心理学的新兴特性要求老师们紧跟学科的发展,经由人们的不懈研究,学科的发展进步可能会日新月异。因此,老师要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量,多进行沟通和研讨,紧跟学科发展的脚步。

编辑心理学在编辑行业中的应用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研究了编辑的心理问题,解决了编辑们在心理上遇到的压力和困惑。比如新兴媒体的繁荣对传统编辑行业的冲击,在这压力下传统编辑们的焦躁,以及编辑工作中对定题、选稿、定稿、排版的犹豫等。编辑心理学的出现,使得编辑人员的心理问题得到了系统专业的研究,对编辑行业的进步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五、结语

编辑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都是社会进步对人们提出的要求,有着必然性和不可抵抗性。研究编辑心理学的特点和发展前景以及应用,不仅使高校老师受益,也使得编辑行业获利,从根本来说,享用成果的还是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谷松,肖纯.刍论编辑出版心理学[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21(3):130-132.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心理学;发展;制约因素

A Study on the Restrict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in our CountryNowadays. Li He, Ding Hui. Beijing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Af filiate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6,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restrict factors which influen ce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in our country nowadays, hope to find out the s ticking point to it so that we could make it develop sooner and better.Methods To utilizethe documentary method 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 related research information f 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o synthesize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resea rch results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ResultsThe development of such aspects as study orientation and creativity and academicbasic and loca liz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etc. get direct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syc hology in our country. Conclusion There is very good foregroundto develop psychology in our Country, but if we couldn't envisage and solve theexsitting problems on time, the development could be restricted.

【Key Words】 Psychology; Development; Restrict factor

我国的心理学科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心理学引入中国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心理 学的学科地位经历了从受到质疑到成为科学重要分支的变迁,当前心理学的发展潜力巨大, 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我国由于心理学自身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 心理学的发展步伐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 心理学的概况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脑与思维的关系,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其在社会环 境中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由于心理学与人的知识的获得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它必将 成为二十世纪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之一[1]。

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每年都能得到高额的研究资金,且呈逐年 增长的趋势。以心理学研究水平最领先的美国为例,仅Wsconsin-Midi大学心理系2000年就 得到了联邦政府1770万美元的资助,在整个联邦政府资助中排名第二[2]。随着社 会的现代 化,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身心压力,心理学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美国John Honkins大学 精神卫生教授Kremer预测,21世纪将出现精神疾病和心身障碍及其伴随的慢性残疾的大流行 , 患病率将明显上升[3]。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精神病学会21世纪精神病学教育会议 认为,居民中约20%的人患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一般求医者中,约30%-40%有明显精 神问题;约四分之一的内科住院病人有明显情绪问题需要治疗[3]。

2 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现代心理学于1879年在德国创立,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中国心理学会于1980年加入国际心 理科学联合会,并获得了2004年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主办权。国家科技 部已把心理科学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到2003年,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已经有了38 个心理学系(所),全国的心理学专业每年招生超过1000人,全国可以培养博士生的单位有 12个,可以培养硕士生的单位有27个,每年招收研究生500多人,一些国内著名的

高校正在 筹办心理学系[4]。

3 我国心理学面临的制约因素

由于其学科自身的原因以及目前教学体系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来源背景,人们的需求还与现 实情况有很大差距。

3.1 学科定位问题 有学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不 准: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还是介于二者之间等等;二是对心理学的学科地位 定位不清:第一,至今主流观点仍是将心理学看作属于生物学门下的一个小学科。第二,将 本应统一于心理学旗下的心理学诸多分支学科归于不问的学科门类,显得 异常混乱。第三,在 学科点的规划中,毫无来由地将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等 3个二级学科[5]。一个学科如果定位不准,那么势必导致其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学 科设置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和矛盾。

3.2 缺乏原创性,理论基础薄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克( Koch 1985)曾指出心理学自一百多年前脱离哲学以来,一直未能 成为独立科学,且因其本身条件限制,将来永远也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科学[6]。 虽然此说 法难免有失偏颇,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尽管学科积累是学科原创 的重要前提,但从我国科学整体的发展水平而论中国科学处在一个积累的,而非原创的时代 [7]。有学者认为制约我国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原创性[8]。笔者 认为,即便在心理学 研究非常发达的欧美国家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也非常凌乱。虽然有许多名家学者, 但他们的理论有的互不认可,或互相矛盾,很难成为一个大理论框架下的有机构成部分,心 理学没有一个结构严谨、逻辑分明、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理论基础,这也是其学术地位受 到质疑的原因。在此前提下,与之相比更加缺乏原创性的我国心理学界就更没有太多值得称 道的理论贡献了。

3.3 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 墨西哥心理学学者Diaz-Loving认为,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心理学思想在不同文化中的一种 解 放”[9]。本土心理学的价值和作用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心理学于1879年诞生于 德国,在 此后 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学也主要是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方国家获得了长足的 进步。现阶段心理学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中国的心理学发展水平从总体上看落后于美国, 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注重引进与消化吸收西方尤其是美国心理学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这本 无可厚非[5],但是过度的引进吸收就成了盲目跟风,在心理学上应该根植于本国 土壤才能开放出适合中国人的科学果实。

3.4 研究方法问题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后的一百多年来,如前所述其学科定位不太确定,它属于自然科 学还是社会科学或二者都是?但目前趋向于将其归属于自然科学。因此定量研究方法己在心 理学研究中处于统治地位,但以目前的条件是否所有的研究问题都能进行定量,这还要进一 步探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本来内涵复杂,如果用某种方法来限制它,结果当然会扼杀心理 学的生机[10]。近年来,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定性研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 用,定量 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各有长短,片面强调某一种都是不恰当的,只有巧妙地把两者结合 起来,才能使心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取得重大突破[11]。

3.5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问题 中国心理学专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学校和研究单位,长期以来在心理学的主流领域重理论、轻 应用。这使得一方面心理学的社会认可度低,人们不能自觉地寻求心理学的帮助,另一方面 也限制了学科本身的发展[12]。学术研究与科普工作的脱节[5]问题,反 映出在心理学领域 理论不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而事实上心理学有非常广泛而深厚的实践需求。一边是各种 不甚科学的心理小测验和心理咨询小广告在各媒体上满天飞,另一方面是专家学者们不屑于 “下里巴人”,使得心理学研究丢失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3.6 学校课程设置问题 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着体系不合理、内容陈旧、脱 离实际等问题,针对我国当前的状况并借鉴国外高校心理学专业为本科生开设的各类课程, 我们应该确立模块化和层次化的整合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体系,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和 实 践能力的培训[13]。目前医学院开设的30余课时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和课时都难 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目前心理学排名较前的国外著名高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 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学生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尽管各个学校的心理学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的门数 与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等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都涉及到五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 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专业扩展选修课程以及研究性课程。从国外著名大 学的心理学本科课程设置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经典课程与学科进展课程有机融合;②重 视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训练;③以学生为本,提供多种服务和选择[13]。

3.7 专业设置问题 我国心理学的本科教育主要来自于医学院校的精神卫生及临床专业和师范学院以及少数综合 性大学的心理学系。

精神卫生专业侧重于精神病专业的教学,毕业后面向精神卫生医院,临床专业的毕业生所学 心理学课程如前所述对心理方面所知甚少,若从事精神医学专业,则几乎需从头学起,即便 通过了全科考试之后还难以立即成为一位合格的心理医生。师范院校的心理专业毕业生主要 面向学校,研究侧重服务于教育。毕业后不具有行医资格,不能开具精神类的药物。同样综 合院校心理系毕业的学生,学了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但他们对医学尚是一个“学科盲”[ 14]。 几个专业虽都有侧重,但都很难满足目前社会的需要。希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优势互补,不 断完善。

3.8 实际应用问题 每个人都会有心理问题,当前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这个问题则尤为突出,心身疾病和心理 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已在疾病谱中占重要位置。国内心理治疗与咨询的职业化建设起步晚 ,没有连续性的培训和教育体系,整体专业水平不高[15]。中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 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的专业培训,从专业化、规范和理论实践的高度来说,与英美等国的发 展和现状还有较大的差距[16,17]。有资料表明,在没有充分的教育、培训和督导 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常会给病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18-20]。2001年8月,国家 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规定 获得全国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心理咨询师后方可从事相关心理咨 询活动,同年卫生部出台了对卫生系统内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和考核办法。

国内的心理咨询及治疗机构设置及诊疗程序不太完善,几乎没有什么权威可信的“名牌”机 构,普通百姓面临着“欲诉无门”的窘境。心理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由于我国心理学 在理论及实践研究上的差距,因此在专业水平、方法技术、道德标准、人员督导、程序规范 等等方面都与国外有相当差距。从费用上来说,我国普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并没有被纳 入医疗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以上制约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因素是环环相扣,互相关联,甚至可以说是恶性循环 的,其中有其先天不足的问题,也有我国科研领域的问题以及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毕 竟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问题的科学,而人是非常复杂的。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有发展前途和社会需求背景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的心理学从业人员在学 科建设和自身素质培养方面加大力度,也希望能得到相关教育及从业部门的政策支持 及调整,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并使人们能得到专业的服务,促进学科的发展和人类 的进步。

4 参考文献

[1]杨玉芳.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科学基金,2003,3:141-145

[2]Federal support for psych research climbing. Observer, 2003,16(1):1

[3]沈渔村.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精神病学会21世纪精神病学教育会议纪要中华神 经精神科杂志,1990,23:245

[4]张侃.我国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81-85

[5]汪凤炎.当前中国心理学发展中值得反省的四个问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43(5):42-47

[6]Koch S. The nature and lmits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ey: Lessons o f century qua "scence". In S. Koch & D.E. leary(eds.), A century of psychology as sc ience.New York: Mc-Craw-Hill, 1985:954

[7]程亮.教育研究原创性缺乏:现象与原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9-12

[8]李志专,汪明届震.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现状减回及对策.长沙大学 学报,2006,20(5):130-132

[9]Diaz-Loving R. The Indigenisation of Psychology: Birth of a New Scie nce or Re kindling of an Old One?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1999,48(4): 446

[10]陈立.平话心理科学向何处去.心理科学,1997,20(5):385-389

[11]戴斌荣.定量与定性结合―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5(1):119-124

[12]张兴贵.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动力.教育探索,2000,105(3):35-36

[13]车宏生,姚梅林.关于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4,58 (6):46-50

[14]郭念峰.中国心理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对策.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2 -4

[15]何敏慧,王祖成.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及现状.上海精神医学,2006,18(1):42- 44

[16]石国兴.英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发展及其间题.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304 -311

[17]王欣.我国临床心理学家所问临的挑战-美国夏威夷大学心理系临床心理学家 培训计划有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3):420-423

[18]HOfner ML, Python NV. Prevalence of victims of violence admitted toan emergency department. Emerg Mde J, 2005,22(7):481-485

[19]Peltier BN. White coat principles. J Am Coll Dent, 2004,71(4):53-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