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第1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3.074

0引论

如今,实训课程在高校中的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尤其是在工科类本科院校及工程类高职院校中,工程实训课程都是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由于高校中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实训课程对于所有学生的要求也要有不同的标准,现就以本学校电工实训为例,探讨实训过程中的分层次教学法,以及智能照明设计在电工实训分层次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1电工实训的主要目的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电工实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电工实训课与传统意义上的实验课不同,高校电工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验证电工实现的设计思想是否正确,而电工实训的侧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比如,在一个电路试验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验证电路是否连对,电路的正常功能能否实现等,而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除了实现电工实验所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外,还要考虑布线是否科学美观,采用的元器件数量的个数,总造价的高低,功能的稳定性,以及能不能有更优化的方案等。

2实训内容的优化与改革

电工实训课程应根据我校实际,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大纲,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使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对电工实训课程感兴趣,并能学到真真实实有用的知识。对于文科类的学生,设计家用的、身边的、比较常见的一些电路。而针对电类的学生则不能仅仅停留在验证性的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较复杂的电路,对于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则可以组建创新团队参加国内一系列的电工大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在竞赛中找出不足,用竞赛来检验自己。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应该根据本校的学生人数,设立一定比例的开放实验室。

2.1安全是前提

电工实训在操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操作过程中,如何做到安全用电是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重中之重。

实验之前,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同时教会学生规范操作,这些不但能保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保证自身安全,还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制定有差别的教学计划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专业的特点,可将所有学生分为三大类:非理工类专业、理工类非电专业、电类专业。

2.2.1非理工类专业学生实训内容

对于非理工类学生,电气基础是最薄弱的,好多学生从高中开始就没有接触过电学,所以对这些学生,应主要以日常所能接触到的电气教学为主,包括手?筒的设计、家用照明电路的原理、故障维修,电路维护,家用电器的电路讲解及故障维修等等,这些内容因为我们日常能够经常接触到,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

2.2.2理工非电类专业学生实训内容

对于理工类非电专业,这种专业类型的学生,都是有一定的电学基础的,他们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系统的学过电学了,但在大学阶段对电学还没有更进一步的学习,他们对电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高中时期的理论阶段,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教授他们日常照明电路等简单的入门电路外,还应增加电动机的控制电路(电动、连续运行、正反转控制),变频器的简单运行,PLC入门知识等。

2.2.3电类专业学生实训内容

对于电类专业,如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这些学生,除了高中时期打下的电学基础外,很大一部分已经在大学学习了相关的课程,比如电工学、自动化控制等,这类学生的基础一般比较好,并且都是相关专业,他们对电工实训的内容是最感兴趣的。对于这些学生,实训内容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验证阶段了。这类学生的实训内容,应该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环节,必修除了理工类非电专业所实训内容外,还包括电动机的降压启动、PLC的自编程学习、PLC对电梯的控制实训、基于变频器的恒压供水控制系统等等。选修则主要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有意的设置一些竞赛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去完成。

3智能照明电路设计在实习中的应用

对于电气及控制类学生,在选修环节设计了多个项目,下面主要介绍智能照明电路的设计。

教室作为学生与老师学习、教学的主要场所,其照明系统必须首先要保证稳定可靠,同时,根据时间、亮度、人数多少等外在因素实现智能控制。根据需要,设计系统应包括手动和自动两种工作方式,在手动控制情况下,我们可以手动控制各个区域开关的断开与闭合,从而控制灯的亮与灭,也即传统的控制方式。在自动控制情况下,照明灯会根据亮度、人数、时间等自动控制光照的强度,控制系统主要包括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光电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控制光照强度主要是通过控制灯的点亮个数及点亮位置来实现。设计中主要设置了四个日光灯组,放于四个不同位置,用来模拟教室中的日光灯布置。光电传感器与红外传感器也各设置四组,分别从教室的四个不同位置采取信号。硬件连接框图如图1所示。

其中,光电传感器组用于光照信号的采集,将光照信号上传到PLC。红外传感器组用于采集人体温度信号,测定在一定的区域内有无人员及人员的数量、所在的位置,并将信号传送到PLC。西门子S7-200PLC作为本设计的核心器件,处理光电传感器与红外传感器传送过来的信号,根据信号向日光灯组中的开关发出闭合或者断开指令,从而控制日光灯组的发光。开关用于手动模式与自动模式之间的切换,当开关打开时,照明电路处于智能照明模式;当开关关闭时,智能控制关闭,系统切换到手动模式,照明电路处于传统手动照明模式。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人才;实践教学;立体化;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4-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由教育部提出,促进了高等教育要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卓越人才的步伐,也为我校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开展和卓越人才培养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卓越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工程实践,实践教学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开展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就要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员。

一、国内外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趋势比较明显,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不适应[1]。另外,从教育与外部的关系来看,经济与产业依靠教育不够,院校面向企业也不够,缺乏产学合作。这严重影响了工程教育的发展。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来深化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引起高教界的高度关注。于是,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之后,教育部于2010年又提出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标准分为通用基础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这三个层次。目前,已经有“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省属重点本科院校、省属一般院校在内的两批共计194所高等院校被列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各试点院校已经制定初步工作方案。而国外发达国家工程师的培养分为两大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模式和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2]。从培养目标来看,美国模式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创新性;而德法模式则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来看,美国模式采用“核心课程+主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形式,设置内容体现宽口径、跨领域、重实践的特点。而欧洲模式则体现企业需求等特点,以若干模块组成为教学系统。从实践教学方面来看,欧美两大模式的学生都较早地开始工程综合训练。一是通过实践课程或者项目开发,将工程实际问题带入课堂,并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共同带领学生进行分组设计方案、成品估算、生产、检验等一系列环节;二是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学习加工方法、加工技术等,进行工程师岗位能力必须的训练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首先考虑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普及。既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经验,又要根据自身条件、制度环境和传统教育的特点,探索一条符合高校自身定位和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二、“立体化”卓越人才培养的思路

东北大学以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发展方向,自动化专业是东北大学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利用该专业现有优势地位和不断完善的实验教学条件,研究实践教学的合理改革措施,完善开放式实验的管理制度,着力培养适应自动控制领域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将使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直接与工业界结合,与世界接轨。由此,本文提出了链条式和交叉式两个层面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链条式”即我校原有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交叉式”即多元化创新实践教学的开展与深入,从而“立体化”地进行卓越人才的培养。本文将以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立体化”卓越人才培养为例,建立一个完善的、由浅入深的、注重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掘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贯穿于学生由入学到就业的整个过程,改变填鸭式的学生被动完成实验任务的模式,形成学生主动、教师引导和协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实践教学理念。

1.“链条式”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设。我校自2006年起,开始实施入门层、基础层、拓展层和提高层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3]。入门层是该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主要内容是电工电子工程实训;基础层以独立设课的教学形式学习,完成系列电工实验和电子技术实验;拓展层则通过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等手段,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实验技能,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实验设计;提高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技开发、新技术应用研究的高层次实验教学环节。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受益匪浅。

然而实践教学仍然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为了改变实验教学从属、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常规观念,形成自上而下的重视实践教学的工程教育理念,就必须淡化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由以往的教师“辅导解答”转变为“引导启发”,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在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纵向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尤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通过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卓越人才。

2.“交叉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与深入。我校于2005年被评为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子教学中心,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直非常重视创新实践教学的开展。充分发挥国家级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不断吸收优秀的专职实验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开放性实验项目,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实验的热情,充分发掘其创新潜力,调动广大学生与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也将教学引领到创新型道路上来。学生在逐步接受四层次的纵向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接触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无疑能对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3.“立体化”卓越人才的培养。通过“链条式”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以及“交叉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与深入,打造立体化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卓越的工程人才。将继续加强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引进高水平教师、投入更多资金设备、积极寻找新的企业合作对象等手段,为学生打造完备的创新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更丰富的工程资源可以利用,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卓越工程人才后备力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立体化”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本文以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为主要契机,全方位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培养过程,这一思路有助于对学生整个实践教学培养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完善,以递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中心、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合作基地的资源,让实践教学突破专业实验室的界限,有助于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探索先进教学理念,引进多元化教学思想。通过探索国内外实验教学新理念,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合作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借鉴他们在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方面的经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适合学校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管理、设施等各方面达到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卓越人才的培养。寻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探索独立设置实验课的教学新路子。修整《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中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探索实验教学成绩考核办法,使之适应研究性、创新性、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2.完善四层次实践教学体制,加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以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中各个层次为节点,有意识地在不同阶段培训学生不同方面的素质。增加入门层贴近生活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在未接触专业课之前,对专业内容有感性的认识;在基础层中大量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内容的比例,从专业基础方面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层包括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从系统设计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提高层中加入开放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完成大型综合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

3.提高实验教师教学水平,组建高层次实验教学队伍。不管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还是卓越人才的培养,都不能靠个别教师的努力来完成,必须建设一支由核心成员组成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兼备的教学团队。进一步扩大兼职教师数量,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调整引入高水平、高学历的人才机制,壮大实验教学队伍。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水平,形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良性循环。

4.建立更多的创新实验机构,丰富学生科研创新渠道。利用国家级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丰富的软硬件资源,为学生创造创新实验条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日后成为卓越工程师积累实战经验。联合专业教师与实验教师,以现有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为基础,组织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开展开放性实验。我学院已经针对试点专业学生(2009级、2010级自动化专业学生)开设过程控制系统开放性实验。这是继我校罗克韦尔实验室多次进行开放实验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在本科专业实验室进行的一次尝试。另外,为发挥我校学科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学术氛围好的优势,有效整合优秀教育资源,2011年,我校学生创新中心将具有较强示范性和较大科学覆盖面的实验室命名为“东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其中我院相关专业有三个创新基地,分别是:电子设计工程大学生创新基地、智能汽车大学生创新基地、机器人大学生创新基地。学生在创新基地的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思维,提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优化学生竞赛管理模式,扩大学生实践受益范围。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各类竞赛信息,规范指导教师带队机制,鼓励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将学生参与竞赛意识普及化,为更多学生提供竞赛机会,从学院的高度开展自动化专业乃至全院学生竞赛,推广基于学生竞赛的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完善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

6.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满足开放实践教学需求。我校一直采取“筑巢引凤”的政策,积极吸引外资,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引进先进的产品与技术,建立先进的实验教学环境,获得高水平实验教学成果。截至目前,自动化专业已和美国罗克韦尔公司、TI公司、飞思卡尔公司、阿尔特拉公司、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法国施耐德公司、澳大利亚奥腾公司、台湾华邦等国内外大公司共建了十余个实验室。这些公司捐赠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实验软件,几年来已经培养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学生近千名,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继续加强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的建设,通过与著名企业联合,建设具备世界一流实验设备、一流实验环境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进而承担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与宝钢、首钢、鞍钢、本钢等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提供实习基地,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动手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往往过于注重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的掌握,而对于学生能否将各类知识点灵活地综合运用于工程实际的关注度比较欠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专业应用体系概念,在择业、就业甚至创业的过程中也会受到限制,造成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工作角色、企业无法顺利找到理想人才的普遍现象。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状,改变“实验配合专业理论、服务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育理念,通过改革与建设链条式纵向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开展和构建交叉式横向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全新的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卓越工程人才。让学生通过高等学校的培养,拥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顾建民.培养有竞争力的工程师:德国工程教育改革透视[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创新能力;科技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03-02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1.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的重要保证。自实训基地成立起,坚持以学生为本,倡导“重品德,重能力,重实践,重协作,重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开拓思维,注重创新,面向应用”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着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思维方式,使之能创造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采取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共建模式,发挥多元化的服务功能,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训的全过程。

学校每年投入专项建设经费用于基地建设和竞赛的组织,学院每年拨出一定低耗费用,用于购买元器件,并对各项赛事进行相应的资助。学院在实验室场地紧张的条件下,腾出了两间90平方米的实验用房,专门用于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开展。学院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实验教学楼地下层的改造,将这500平方米全部作为学院学生社团活动基地,使学生的电子爱好者协会、智能小车爱好者协会和物理爱好者协会有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场地。

2.以创新理念为引领,形成了学院主导,教师指导,学生主体,依托实验中心,以竞赛为驱动的基地建设新路子。学院专门安排负责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共同领导学生基地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聘请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科技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学生是科技活动的主体和受益者,教师则是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推动力。学校制定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奖励措施和工作量计算方法,把各类赛事获奖均纳入奖励范围,肯定指导老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科技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学院7个专业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每年参加培训的学生达500多人。学院充分利用武汉市校内重点实训基地的资源,为学生培训提供学习内容和实践项目,采取实验内容、时间、器材完全开放的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项目的培育和遴选,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集中经费支持团队结构合理、项目难度适当、研究计划可行、指导教师到位的研究项目,在研究周期和资助经费上体现出差异性,组织工作尽量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

基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了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三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广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科学研究、创造发明、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舞台,以形成稳固的良性循环。

全院一年级学生轮训,持续一年。从最基础的做起,由指导教师开办讲座,统一配发工具,进行焊接训练、光控开关、声控LED旋律灯和触摸式调光灯等,可使学生了解电子技术的入门知识和掌握初步的实践能力。接着进行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有简易计算器、电子钟、LED点阵显示、电子温度计和自动循迹小车等,其目的是通过简单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接触电子技术的重要知识,为后续深入实训打下基础。

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有计划地举办讲座、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系统设计制作调试。2014年,学生参加了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大学生SOPC专题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自动化创新设计大赛、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多项,其中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获一等奖,参加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特等奖,参加了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一等奖,有2项国家级、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5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1项。

3.以搭建平台(12345)为依托,拓展学生培养的新领域。学院按照“一个基地为核心,两个中心为依托,三个协会为阵地,四级联动为体系,五项赛事为载体”的建设思路和科技活动“横向扩充,纵向拓展”的建设理念来进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基地是指的武汉市电工电子与自动化重点实训基地,基地具有固定的实践阵地、严密的组织管理、连续的培养环节、规范的操作程序、量化的检验标准等优势,学院坚持规范基地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两个中心是指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和大学物理实验示范中心,三个协会是电子爱好者协会、智能小车爱好者协会和物理爱好者协会,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自由选择加入,协会强调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学院配备负责教师,由学生自己制定活动章程和工作计划,这些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载体,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积极性,促进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电子爱好者协会2012年被评为江汉大学十佳团队。四级联动是指大学四年不间断地培养,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实践内容。学院将学生科技创新与实验室开放相结合,采取实验内容、时间、器材完全开放的模式,学生的参与人数、实验室开放的面积和时数在全校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学院抓住自己的五项特色赛事,加强创新基地建设,精心组织备赛和竞赛,主动承担各项赛事的联络及后勤服务工作。在暑假期间采取封闭式方式,分别组织竞赛的同学集中住宿、集中训练,有力地保证了科技活动的成果。学院还通过以点带面的活动方式,促进了全院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

4.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开拓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先后申请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项目获批,积极实施“3+1”模式的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学院的领导下,基地研究新时期企业的特点,采取多种合作模式,逐步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基地。学生以实习小组形式分散到各个企业去实习,并由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的实习指导;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大学计划项目“江汉大学――GEFanuc自动化系统实验、江汉大学三菱电机CC-LINK联合实验室;2014年建成《江汉大学}Altera联合实验室》和《江汉大学}武汉达内软件有限公司共建软件实验室》两个共享实验室,和三个企业签订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和产学研合作协议。

二、基地建设下一步工作打算

1.创新思路。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保障措施,保证课外科技活动场地和设备条件,完善课外科技活动资金筹措办法,把社会力量与基金、基地、竞赛等科技活动载体结合起来,扩大经费筹措渠道。进一步打通课堂教学、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界限,理顺三者的关系,彼此相互促进,发挥人才培养的协同作用。与导师制相结合,制定导师考核和奖励制度,进一步吸引教师参与指导竞赛团队和学生社团。加强各层次、各学科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注重对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背景知识的教育。

2.进一步整合实验室。增添专业设备,对现有的校内实训设备进行升级改选,增加工位,提高实训能力,提高设备的先进性。在武汉市起骨干示范作用,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利用充足的软硬件条件,提高基地的影响和覆盖面,积极带动和促进本地区电工电子行业的发展。

3.积极开展工作。将基地建设成为职业技能鉴定所,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除完成本校实训任务外,还应积极提供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等,提高本地区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类人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途径,提升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的综合能力强化校企合作的力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刘志霄,陆升合,吴玉先,彭献忠,罗南书.地方性大学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9,(06).

[2]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01).

[3]胡敏,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第4篇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

1、通识类知识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学科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力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以及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应满足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调整提高相关教学要求。

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测量、机械基础、传热学基础、工程材料、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及自动化控制、通信导航、运筹优化、技术经济分析等知识领域。

3、专业知识

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须覆盖相应的核心知识领域,并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实践中的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一般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载运工具理论与技术装备、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港站枢纽规划与设计、旅客运营组织、货物运营组织、运营调度指挥以及交通运输政策法规、交通运输商务、交通运输经济、交通运输安全、现代物流和综合运输等知识领域。具体课程及内容,可针对各种运输方式的共性知识领域,也可结合某一种运输方式(道路、铁路、水运、航空)或者综合运输的特点设置。

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

1、到大型的交通运输企业,比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等就业。这是交通运输专业对口的行业,并且入门比较低,工作比较容易上手,待遇也不错,许多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到这些部门工作。

2、到物流公司就业,比如顺丰等公司。随着电子商务近年来的蓬勃发展,物流行业也迅速壮大,吸收了大量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有时还会出现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

3、到国家交通部、地方交通厅(局)、行业协会等单位就业。这些单位一般都是公开招考,职位大多工作稳定,并且社会地位高,很受毕业生的青睐。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EDA教学;电子信息;教学改革

引言

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适应社会各层面需求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一贯以来培养目标是以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一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转化能力。

1.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子类职业学校的专业课都开设了专业基础课,这些专业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多,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总是觉得很吃力,学完之后,又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问题的症结是学生刚刚接触专业的知识,没有基础,而且传统的教学用单一的方法从理论上阐述,学生学起来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所以学生难以学好专业课。但专业基础课学好后,对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的电子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入门难、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比如《电工技术基础》的公式多、定理多、计算量大,《电子技术基础》概念多,单元电路分析计算难,电子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实践性强,与学生在高中学习的基础知识联系不多,每次课的新知识多,信息量大,抽象且枯燥无味,往往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都会感到难以适应,久而久之导致恶性循环,以至于失去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信心。

2.传统的EDA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EDA技术的普及,职业技术学院也相继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比如《EDA电子设计自动化》,《Protel电路设计》,《可编程控制技术》等,涉及的主要软件有NI Multisim 10、protel99se、MAX plusII等等。NI Multisim 10用软件的方法虚拟电子与电工元器件,虚拟电子与电工仪器和仪表,实现了“软件即元器件”、“软件即仪器”。NI Multisim 10是一个原理电路设计、电路功能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

NI Multisim 10的元器件库提供数千种电路元器件供实验选用,同时也可以新建或扩充已有的元器件库,而且建库所需的元器件参数可以从生产厂商的产品使用手册中查到,因此也很方便的在工程设计中使用。PROTEL是PORTEL公司(后更名为Altium)推出的EDA软件,是电子设计者的首选软件,在电子行业的CAD软件中,它当之无愧地排在众多EDA软件的前面,是个完整的板级全方位电子设计系统,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绘制、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混合信号仿真、多层印制电路板设计(包含印制电路板自动布线)、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图表生成、电子表格生成、支持宏操作等功能,并具有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同时还兼容一些其它设计软件的文件格式,如ORCAD,PSPICE,EXCEL等,其多层印制线路板的自动布线可实现高密度PCB的100%布通率,它较早就在国内开始使用,在国内的普及率也最高,几乎所有的电子公司都要用到它,许多大公司在招聘电子设计人才时在其条件栏上常会写着要求会使用PROTEL。Max+plusⅡ是Altera公司提供的FPGA/CPLD开发集成环境,Max+plusⅡ界面友好,使用便捷,在Max+plusⅡ上可以完成设计输入、元件适配、时序仿真和功能仿真、编程下载整个流程,它提供了一种与结构无关的设计环境,是设计者能方便地进行设计输入、快速处理和器件编程。但是,一般这些课程会被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学习完毕以后,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学生在学习到这些仿真软件时往往已经忘却了许多重要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EDA应用软件的教学中只注重命令的介绍,或者说强调命令的操作步骤,而不重视命令以外的东西。由于教师本身的学业水平及其素质问题,功能性教学方法被广泛采用。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不可能在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宏观地、整体地去把握事物的内涵,所学的知识缺乏连贯性,独立操作软件的水平不高,只能简单模仿和死记硬背。同时该方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不能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3.改革的主要思路

传统的电子专业基础课教学和EDA技术教学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加教研教改项目,以教改促进课程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比如,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不能照搬传统的一套教学方法,从数学推导或理论分析来得到相关的结论。一方面,应该借助电子仿真软件EDA开展教学,直观的形象显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另一方面结合其它课程设计的方法来提高EDA软件的使用,如《电路基础》、《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的设计以前都是手工完成设计部分的工作,现在都安排在EDA技术中心利用EDA软件来完成。通过大量实际训练,使学生掌握EDA在本专业各项设计与电路制作中的应用。在接触各种实际的和模拟的设计电路课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推广职业认证考试高职教育应该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涉及的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程改革建设的深入。

结束语

实践证明,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和EDA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把这两门课程教学实施得更好,才能达到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各层面需求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当然,笔者提出的把两种课程糅合在一起贯穿执行的教学方式还不够细致和完善,这当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环节去检验和解决。

参考文献

[1]俞文英.关于电子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

[2]李曙峰,冀云.EDA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3]孙怀东.EDA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三明学院学报,2007(04).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第6篇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传统电力逐渐向智能电网转变,使电气工程呈现出电气技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智能控制以及新能源技术等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特点,也因此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电气信息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其毕业后在工作岗位对专业所做的贡献将直接影响我国电气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因此,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电气工程专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其中,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引导课程的《电气工程导论》担负着激发学生兴趣、建立良好专业认知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1为专业教育奠定基础

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接触的专业知识还不是很多,所以对这个专业以及如何学好这个专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当今社会乃至世界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等等,都不是很清晰,不能给自己一个学习和探索的定位。通过《电气工程导论》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本专业进行初步的认识,构建初步的知识体系框架和培养方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教育心理学的体现

由于大学的教学与中学的教学的不同,需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该课程是为本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性质、特点、发展以及所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了解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要求、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内容,以及本专业各阶段的学习要求、重点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促成中学到大学学习的良好过渡,建立良好的专业印象,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专业入门,使学生在大学时代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2《电气工程导论》教学体系及其特色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其前身之一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电气工程教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积淀。《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设置正是其培养特色的体现。

2.1培养目标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必选专业平台课程。目的首先是使刚入学的新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迅速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学习生活,提前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大学学习规划;其次是对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科方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全面认识,以激发他们对后续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拓宽视野,使学生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相适应。为现代社会培养知识广博、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为学生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人今后的多向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

2.2教学任务以及课程内容设置

学习的具体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学科及其涵盖的内容,电气工程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方案;人类对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电工技术的发展历程;电能利用与现有的发电类型,新型发电方式,发电、供电和用电的基本设备;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工业的特点,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电力系统及其组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任务及特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研究内容;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技术;电力通信技术,电力通信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动化及其应用,自动化和控制技术发展简史等内容。该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又分为教材学习与专题讨论,实验教学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实验室参观。这样的课程内容设置既考虑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兼顾了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2.3教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积累,本校《电气工程导论》的教学形成了自有的特色。

1)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以专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一种教学形式,具有广泛而有效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插入大量电气工程和工程建设图片、相关视频或影像资料,使教学能更加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容易接受。实验教学则是通过演示、体验和观摩的方式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本课程通过设置合理的演示和体验教学,以及参观电力专业实验室、发输电系统模型等方式,将书本知识以实物或实验示例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资深教师教学

专业概论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不深,但却要求专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还必须能够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进展,知悉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并能够使学生全景式地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应用前景。此外,面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专业新生,如何在教学中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教授课程内容,是对《电气工程导论》教师的一大挑战。因此,我们通常邀请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教授该课程。

3)教材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为了紧随学科前沿,开拓学生视野,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教材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中专题讲座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为科技前沿讲座,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专题讨论。科技前沿讲座邀请从事科研的教师对电力行业前沿科技进行介绍,例如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直流配电网技术等;学生自主专题讨论是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组织的课堂讨论,通过这一环节的参与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专业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关于课程教学的思考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已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是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参与和协助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在此提出以便与同行探讨。

1)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该课程主要以传统电力系统知识为核心,虽然增加了专题讲座内容,但是在传递行业新兴技术方面仍稍息薄弱。若能在讲解完电力系统基础概念后,采用视频、图片等生动素材对新兴技术进行更多的介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专业憧憬。

2)从学生自主专题讨论的选题情况来看,学生多以行业就业形势、就业去向、人才需求和大型电力企业简介为课题,而在课程内容中,关于这方面的介绍相对较少。若能增加这方面的图文讲解或邀请企业工程师对未来工作状况进行介绍,对于学生全面认识专业以及合理设定培养定位十分有益。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常州市;五年制高职校;专业结构;刘国钧高职校;建议对策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1]。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的接口,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2]。专业结构设置是职业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主要标志,也是职业学校培育和彰显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因此,职业院校如何根据本校的客观实际,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要,合理设置和优化专业结构是科学谋划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本文以常州市五年制高职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为例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1常州市五年制高职校专业结构设置的理论分析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江苏省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到目前为止,常州市共有6所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分别是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常州艺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6所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设置共涉及11个专业类别,58各专业方向。各校专业设置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理论情况[3]:

1.1需求论

一般来说,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契合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到在哪儿,专业就设置到哪儿,专业跟着产业走”,这是很多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时的做法,常州市大多数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设置也是如此。以动画专业为例,自2004年常州跻身“全国首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以来,已经有180多个与动漫产业有关的公司入驻常州,动画产业已经成为常州市调高产业层次、调优产业结构的一个战略选择。随着常州动漫产业的发展,社会对动漫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因此常州很多职业院校设置了动漫专业。目前,常州已经有7个职业院校设置影视动画专业,其中五年制高职校有两个,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常州艺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有影视动画专业。

1.2热门论

根据社会发展情况,目前位于江苏省前五位的热门专业分别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国际贸易实务、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4]。为了跟上时代潮流,常州很多五年制高职校也设置了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具体情况见表1。

表1热门专业及设置学校情况一览表

序号热门专业设置学校1电气自动化技术刘国钧高职校2机电一体化技术刘国钧高职校、铁道高职校3国际贸易实务刘国钧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铁道高职校4应用电子技术铁道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5模具设计与制造刘国钧高职校、铁道高职校1.3普适论

一般说来,每个职业学校的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有一些偏文科性质的专业,比如说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会计和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由于准入门槛较低,建设投入资金较少,学生的就业面比较广,因而受到很多五年制高职校的热捧,很多学校设置这些专业,成为职业院校的普适性专业。具体情况见表2。

表2普适专业及设置学校情况一览表

序号普适性专业设置学校1计算机网络技术刘国钧高职校、铁道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2商务英语刘国钧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3会计刘国钧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4国际贸易实务刘国钧高职校、旅游商贸高职校、铁道高职校1.4条件论

任何一个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设置都不是随便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既包括学校的师资、设施等硬性条件,也包括学校的发展战略,文化氛围等软条件;既包括国家的教育方针、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政策性因素,也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人才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职业院校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和调整一些专业。所谓的“设置”是指专业的开设与新建;所谓的“调整”,是指专业的更变或取消。近年来,为配合常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适应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要,常州市很多五年制高职校进行了专业设置和调整。适应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更新,增设面向第二产业的新专业并适当开发一些服务于第三产业的专业。如常州刘国钧高职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物联网工程和广告设计与制作三大新专业的设置就是学校根据学校的师资、设施等条件及常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做出的正确选择。

2常州市五年制高职校专业结构构成的现状分析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属于专业建设的范畴,它包括社会调查、职业分析、可行性分析、专业论证、专业设计等基本工作环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从而使各自的专业结构布局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根据各专业之间的联系,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2.1“一”字形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由职业高中、普通中学和技校学校合并设立而成。由于其组成比较复杂,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也比较宽泛。目前,学校共下设7个专业系部,开设12个五年制大专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会计、金融管理与实务、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各系部和专业之间关联性不强,从而形成“一”字形的专业设置结构。该专业结构的优点是理工类和文科类专业兼而有之,专业设置面宽,具有综合性特点,可以较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其缺点是专业结构重点不太突出,摊小面大难以管理,难以办出特色和水平。

2.2“I”字形

常州文化艺术学校系江苏省文化厅所属的一所省部级重点公办艺术专业学校。学校开设有主持与播音、艺术设计、表演艺术等艺术专业;常州卫生学校是隶属于江苏省卫生厅的一所全日制卫生学校,开设了护理、药学、医院管理等专业;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立足铁路,紧紧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设有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五年制高职大专专业。以上3所学校专业特色比较明显,专业设置呈“I”字形结构。这些学校的专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专业设置较窄,培养的人才专业性强,对口率高,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但是学校发展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和市场行情的冲击。

2.3“品”字形

这种专业布局结构以江苏常州建设高职校最为典型。该校前身是“江苏省城镇建设学校”,隶属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其专业设置主要以建筑行业为主,专业比较突出和鲜明。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建筑行业为主,环境监测、物业管理等多样化适度发展的专业结构。由于这种专业结构专业化明显,且各专业联系比较紧密,发展比较稳定,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构类型。

2.4“H”型

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旅游学校的专业设置呈“H”型特点。因为该校前身是由常州市旅游学校和常州市物资学校和三职高合并而成,所以其专业设置主要为旅游和商贸两大类专业。该校的专业设置充分利用了旅游学校和物资学校的初始优势和资源,旅游和商贸两大专业群并驾齐驱,并且已经形成了两个专业链,具有一定的特色。

3对刘国钧五年制高职校专业结构布局的建议对策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创建于1989年。该校建校初期就确立并实施“综合性、先进性、示范性、开放性并具一流水平的新型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目前下设机电工程、汽车工程、信息工程、动画艺术、财经管理、商贸管理、自动化工程等专业系部。目前,学校专业布局结构成“一字”形结构,专业类别设置比较分散,学校的专业特色不太明显,因此校园文化很难得到彰显。该专业设置模式不但加大了学校资本的投入,分散了学校管理的精力,而且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教学质量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在专业结构布局上,学校应该逐渐推进和优化专业结构建设,通过专业的设置和调整,逐步建成“品字形”专业结构,培育和彰显校园文化,具体地说:

3.1主抓龙头专业

根据我校专业发展情况,学校应该主抓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三大专业。把三大专业建设为学校的龙头专业,做大做强,争取办出特色,确保这些龙头专业在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的龙头地位。

3.2做好主要专业

根据常州市经济发展状况,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应当定位学校的主要专业来发展。学校应该为两大专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在师资、设施建设和政策上给予照顾。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可以适时、适当设置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装潢艺术设计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等专业,使这些主要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做精做优。

3.3重视辅助专业

根据常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学校可以继续做好信息、财会、广告和商贸等普适性专业发展。保持招生规模,增强学校文化内涵和品位,辅助龙头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荆英.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118.

[2] 付小庆.从适应需求原则看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1(21):171172.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WebQuest 科技创新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177-02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形式——将互联网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任何阶段。“WebQuest是一个研究性的活动,研究者所需的信息一部分或全部来自于网上”。“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据此,结合目前我国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网络主题探究”。即WebQuest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没有具体教学内容,只有具体教学目标的课外活动,作为科技创新项目的指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解决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WebQuest具有极高的实际价值与意义。

安全用电知识是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入门知识,下面笔者就安全用电方面如何运用WebQuest开展教学提出自己的方案。

根据WebQuest的六个关键属性:(1)绪言;(2)任务;(3)过程;(4)资源;(5)评估;(6)结论。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设计WebQuest的前提条件与过程设计的步骤:

一 设计前的准备

1.学生情况分析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由于电工基础课程过于理论化,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学好该门课程,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喜欢电学知识,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就是用电安全,而且作为机电专业的学生,今后会经常接触电,基于安全考虑和学生的基础问题,设计了该研究方案。

2.课程标准的指导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多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使枯燥的电工基础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善于从电学的角度,用电工基础的知识去分析日常生活或各种电器安全的隐患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善于学习,会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安全意识的培养也是社会的需要,安全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巨大且触目惊心的。

第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维修电工的作用和任务,理解电工安全基本知识:(1)电工基本安全知识;(2)安全用电常识;(3)电气消防知识;(4)触电急救知识。

第二,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培养交流的能力;(2)文献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了解用电安全的事故案例和各类相关的素材;(3)社会调查,了解群众的安全用电意识和日常家庭(工厂)中存在的用电安全隐患;(4)利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上网下载、图书馆查阅、调查访问供电所工作人员等),并能对资料筛选、整理、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学会如何与人交际和协作的能力。

第三,情感与价值观。在研究中加强小组成员包括老师的交流,培养团队精神;进一步了解掌握用电安全的知识,增加对电工的兴趣;安全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认真细致的品格;通过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素养,具有集体精神。

3.过程中教师的注意事项

本活动主要是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教师要辅助学生制订活动实施方案,整个过程教师要充当督导的角色,把握好如下细节问题:(1)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是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2)智力因素方面: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3)非智力因素:动机水平、归因类型、焦虑水平、学习风格。

第一,电工基础知识抽象,部分学生对学习电工基础没有兴趣。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故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二,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了解,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学生都在家长的百倍关爱下长大,脱离生活实际,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了解。

第三,小组学习还未成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小组式或合作学习式的探索,但现在的学生小组学习的想法还不成熟,也会对研究性学习带来影响。

二 安全用电设计过程

1.动员和培训

目的: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1)接触、讨论安全用电的话题(加入学习群);(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3)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2.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安全用电老师设计了4个研究方向(学生们也可以提出安全用电方面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1)电工基本安全知识(电工任务、电工安全);(2)安全用电常识(学习内容、视频);(3)电气消防知识(学习内容、视频);(4)触电急救知识(学习内容、视频)。

备注:老师也准备了关于以上内容的教学视频课例,学生们可以在QQ群共享文件夹下载。

成立课题组:老师在任务版面提供了三个课题组供同学们选择(你也可以自己提出成立一个老师没有想到的更好的课题组)。

准备阶段的步骤有:(1)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形成小组。(2)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如何评价你的组员在课题研究中的表现)。(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小组内分工可以为收集资料小队、科学实验队、社会调查队等。形成小组实施方案: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制作调查表、预定成果等。

3.课题实施阶段

首先是实验的起步、探索阶段,学习相关用电安全理论知识,根据生活实际,搜集与课题知识紧密联系的生活素材。其次是进行电学理论的分析,利用课本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最后是怎样把从学习中获得的结论用于生活用电的实践。各小组及时把当天活动内容集中起来,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好记录工作,教师会向各组了解获得的信息资料情况,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分析、提炼、整理资料。各活动小组行动结束后,如实地向学生们展示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再将所有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列出活动的主要内容,写出简单的活动结论、展示你的产品安全改良设计、宣传手册,社区奖励证书,或制作安全用电的宣传网页在学校和社区推广等。

三 WebQuest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体会

1.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科技创新离不开必要的理论知识,而科技创新组成员的组成复杂,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我们建立基础性学习网络平台,有利于学生按需学习,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通过创新活动的引导,最终达到职业教育的三维目标。未来学家对未来学生的要求概括为三条:(1)要学习面对明天有用的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2)要学习对明天的应变能力——会实践的能力;(3)要学习终身有用的本领——会创造的本领。

2.有利于扩展学生学习知识的容量

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实际教学中主要是动手实践,实践在校期间占用的比例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知识获取的容量,要解决学生活动过程中的知识容量问题,就必须应用WebQuest建立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是解决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

3.WebQuest的引入,提高了我校科技创新的水平

近几年来,我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最近5年的时间,我校科技创新作品300多件,其中获得区、市、省、国家的奖励的作品有60多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阳光海水自动化淡装置》于2013年获得国家级二等奖。部分科技创新作品受到企业的欢迎,如《不锈钢彩印的方法》被企业采用并经过和企业合作完善获得了发明专利,此外在科技创新组组长的指导下,我校建设了网络学习课程《电工基础》,获得了较大的实用价值,也在学生的建议下进行了多次的修缮,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并获得佛山市网络课程评比一等奖,实践证明,WebQuest的学习模式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WebQuest作为一项优秀的教学实践理论,实践教学中能充分运用,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课堂教学容量较小的弊端,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中职学生走进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