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一、新入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患儿离开家庭住院接受治疗,不仅承受着疾病的痛苦,而且陌生的环境,使其生活习惯和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家长长期的宠爱和娇生惯养加之生病后的越发迁就,使患儿变得更加任性,不愿接受治疗。护理人员若要求其被动顺从,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与抵触情绪。因此,在患儿新入院时,护理人员应掌握儿童心理,模仿儿童语言进行交流,及时回答患儿提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满足。

二、治疗中患儿的心理护理

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患儿恐惧的原因,精神上的恐惧与肉体上的痛苦,使患儿产生了强烈的反抗行为。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感情是做好治疗护理工作的前提,掌握疾病对患儿心理的影响,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心理护理,使其主动的配合治疗,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不同年龄时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对婴幼儿的护理:

婴幼儿对皮肤的接触及抚摸更为需要,护理人员除了平常协助家长做好一些生活护理外,只要病情允许可定期、短时间地搂抱患儿,抚摸其背部、上肢、双手,使之在搂抱与抚摸中得到安慰,满足皮肤饥饿感,消除疲劳与紧张情绪。护理操作要做到稳、准、快,各项治疗尽量集中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对学龄前期儿童的护理:

学龄前期儿童往往情绪不稳定,任性,最易反抗吃药;这时严禁以打针威胁患儿或是强行捏住鼻子灌药,这样会造成误吸甚至导致窒息,发生生命危险。护理人员可利用患儿争强好胜心理,采用与同病室小朋友互相竞赛的方法给予鼓励,引导患儿在试试看的前题下同意配合治疗,切勿采取强制、恐吓、说谎等不恰当的方法。护理人员应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儿个性、爱好和习惯,多与患儿接触交流,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为治疗工作打好基础。

对学龄期儿童的护理:

要尊重、关心他们的要求,只要患儿能理解,在做各种治疗前,都应耐心地讲清目的、方法,以取得合作,随时调动患儿积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中也可谈论一些患儿感兴趣的话题,以转移其注意力。动作要轻柔、灵敏,各项操作争取一次成功,为今后治疗消除恐惧心理,使患儿及家长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

2、不同疾病时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1)急性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由于起病急骤,发病迅速,有时病情凶猛,病儿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易紧张、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让患儿感到可亲

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还能使患儿解除其恐惧心理,鼓足勇气与疾病作斗争,争取早日康复。

让患儿感到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儿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儿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儿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让患儿感到安全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儿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因此,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患儿,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使患儿能够身心放松,有安全感。

(2)慢性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对慢性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此期患儿有的对治疗缺乏信心而放弃治疗,有的则对病情不清楚,加上担心耽误学习,不愿治疗。此时护士更应加强责任心,做好其家长的工作,多关心爱护病儿,也可通知其老师、同学到病房探视,让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解除其心理顾虑,坚持治疗。

(3)恢复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疾病恢复期的患儿,常出现各种心理负担,如升学问题、复发问题、遗传问题等等,常陷入痛苦思索之中不能解脱。此时如不加强心理护理,常可出现意外。要及时发现患儿的心理状态,引导患儿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帮助患儿分析发病原因,总结发病规律,制订预防措施,教给患儿防病知识,鼓励患儿放下包袱,树立信心,依靠科学战胜疾病。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耳鼻喉手术;患儿;心理特点;护理措施

患儿行耳鼻喉手术, 由于年龄小, 身体处于发育阶段, 此时手术会带给患儿身、心方面的创伤, 疼痛会给孩子带来恐惧、孤独等不良情绪, 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及成长都不利[1]。本文针对患儿不同心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于改善患儿不良情绪及术后恢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在本院选取60例需进行耳鼻喉手术的患儿, 并按照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护理干预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干预组, 每组患儿30例。患儿中年龄最大12岁, 最小10个月;男性27例, 女性23例;60例患儿分别行鼻窦手术、喉肿瘤切除术、扁桃体摘除术等。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儿心理采取个性化护理措施, 比如根据患儿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在术前、术中、术后及时与患儿进行语言及肢体的沟通, 增进与患儿间的感情;针对患儿的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行疏导;进行相关医疗、健康知识的宣传;为患儿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等。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的不良情绪包括恐惧、哭闹、异常行为等及配合治疗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均录入在EXCEL表格中, 并在统计学软件上予以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值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干预组患儿通过干预性护理后, 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出现不良情绪的患儿明显少于对照组, 另有93.33%的患儿能够主动配合临床治疗, 且术后恢复良好。见表1。

3 讨论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各个器官发育均不完善, 当受到疾病影响时, 可影响正常的生理护理功能, 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2]。耳鼻喉手术部位的特殊性, 患儿年龄小, 情绪不易控制, 都一定程度的影响了手术的成功及术后疗效。

本组患儿年龄从10个月~12岁不等, 涉及到婴儿期、幼儿期等各阶段的患儿, 不同阶段的患儿给予不同的护理, 取得较好的疗效。从出生到1周岁属婴儿期阶段, 这个时期的患儿只要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要, 一般情况下较少哭闹。护理时, 在满足患儿生理需求的同时, 给予尽量多的抚触, 增加患儿情感上的温暖的同时可以减轻患儿术后生理疼痛;1~3周岁是患儿的幼儿期阶段, 这个时期的患儿心理活动比较丰富, 对情感的依赖性较强, 容易出现焦虑、哭闹、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3, 4], 这个阶段的护理应加强与患儿的接触, 让患儿熟悉护理人员的面孔, 减少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 在治疗期间摆放各种玩具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减轻治疗中带给患儿的恐慌及疼痛;3~6周岁属学龄前期, 这个时期的患儿已经开始有自我意识, 具备一定的语言、思维能力, 生病后情感怯懦, 对母亲依赖性强, 易烦躁、发脾气, 会把打针认为是处罚, 常会把打针与疼痛联想在一起, 而拒绝治疗。这个时期的护理应加强与患儿语言上的沟通与交流, 让患儿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关心体贴, 消除心理障碍、缓解紧张情绪、勇敢地接受治疗, 对抗疾病。另一方面医者高质量的操作技术可减少患儿生理上的疼痛, 增强患儿的安全感及满意度;7~14周岁属学龄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患儿对手术及治疗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 对手术的严重性及预后有一定的认识, 这时期的患儿思想负担较重, 情绪较复杂, 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更严重, 护理时应给予更耐心、细致、积极的心理疏导, 使患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手术, 有利于术后的恢复[5]。

手术的成功也离不开患儿家属的配合与理解, 患儿家属的心理会对患儿造成一定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保持与患儿家属的联系, 让患儿家属随时了解到患儿的病情进展, 配合护理人员做一些相关工作如安慰教育患儿, 疏导患儿不良情绪等。

综上所述, 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 对患儿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手段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不良情绪, 有利于患儿配合治疗行为, 对术后疗效及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碧芳, 陈静华.护理干预在耳鼻喉科术后并发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10(5):37-38.

[2] 罗晓,张静.手术患儿术前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08,3(28):146-147.

[3] 张静.耳鼻喉科患者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2013,3(1):137-138.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儿;臀部肌肉注射;方法;护理

肌肉注射主要是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到肌肉组织内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主要是臀部肌肉注射,该种注射方式的操作较为简便、使用的频率较高、药液的吸收较快[1-2]。但在小儿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年龄、自控能力的特殊性,掌握小儿臀部肌肉注射的方法并采取综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确保注射的有效性尤为关键。本文主要分析小儿臀部肌肉注射的方法及其护理对策,并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7月~2015年7月从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患儿中随机抽取7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小儿臀部肌肉注射,并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儿年龄为1~13岁,平均年龄(7±1.25)岁;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患儿年龄为1~14岁,平均年龄(7±1.69)岁;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两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均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并经患儿家属签字同意;本次所选患儿均无其他疼痛性疾病,且患儿意识清晰,能够感知疼痛;所选患儿智力发育正常,且注射部位无皮疹、过敏及破损等。

1.3 方法

1.3.1注射方法 注射前,医护人员应指导患儿家属应用俯卧位,同时夹住患儿腰及大腿部位,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对于不能独立行走的患儿,其臀部的肌肉发育不完全,若行臀大肌注射,极易损伤到患儿的坐骨神经;因此,需选择臀小肌或臀中肌;具体注射定位的方式有以下两种,①食指和中指的指尖置于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食指与中指内角处即为注射区域;②髌前上棘外侧的三横指处,即为注射的区域[3]。

注射时,医护人员应尽可能避开硬结或瘢痕处,并与患儿沟通,使其肌肉放松;若出现推针费力的情况,需稍稍退下针尖,直至无阻力后方可继续推针;推注药液过程中,需时快时慢,不可一次推注过多药液或推注过快;且在推注时需用棉签按揉,进而促进药液的吸收。

注射结束后,需快速拔针并用无菌棉签按压针眼,以免药液外渗或局部出血。

1.3.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臀部注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3.2.1心理护理干预 患儿受疾病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焦虑、不安等负面心理情绪,加之,肌肉注射的疼痛感极易增加患儿的恐惧,进而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医护人员应积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干预,缓解患儿不良心理情绪。

1.3.2.2做好注射后患儿疼痛护理 注射后,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儿的面部表情和主诉,若患者面部存在明显疼痛表情,则需查看针眼处是否有血液或药液外溢的现象,若有,需及时处理。此外,医护人员还可有节律的给予患儿按摩,转移其注意力,进而缓解其疼痛感。

1.3.2.3加强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向患儿家属讲解臀部肌肉注射的优缺点,进而提升患者家属的配合度;同时,医护人员应告知患儿家属在注射的过程中,应做好患儿的护理;此外,医护人员还应告知患儿家属固定好患儿上肢,避免患儿的手触摸针头。

1.4效果评定 根据患儿认知程度拟定恐惧量表并参照患儿的表情,评定两组护理前后患儿的恐惧程度,其中,评分越高,患儿恐惧程度越严重[4]。同时,采用本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统计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实行百分制;分数在85分及以上为满意;分数在65~84分之间为较满意;分数在65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较满意)/组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的表示用[n(%)],计量资料的表示用(x±s)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时(P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恐惧程度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恐惧程度评分为(43.69±2.39)分、对照组恐惧程度评分为(42.97±3.16)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恐惧程度评分为(30.35±5.42)分、对照组恐惧程度评分为(38.69±6.58)分;护理后,两组恐惧程度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

2.2两组护理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满意21例(60.22%)、较满意12例(34.29%)、不满意2例(5.71%),满意度为94.29%;对照组满意14例(40.00%)、较满意11例(31.43%)、不满意10例(28.57%),满意度为71.4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3 讨论

臀部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在儿科中,由于患儿的年龄相对较小,其疼痛耐受力较差,注射前后患儿极易产生恐惧心理,最终影响到患儿的配合度,甚至会制约患儿病情的恢复[5-6]。本研究中,合理选择注射、部位的同时,给予患儿科学、有效的臀部肌肉注射方法,辅以患儿综合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研究组,其护理后恐惧程度评分下降程度、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等,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张艳丽.0~7岁小儿臀部肌肉注射抱卧姿势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0(11):648.

[2]魏艳萍.分析门诊注射室患儿输液存在的护理难点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4,33(5):131-132.

[3]王华维,李清,刘建华,等.袋鼠式护理对提高肌内注射患儿舒适度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5):67-69.

[4]白建华.Z径路肌内注射方法对学龄期患儿注射不良反应及恐惧心理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4):22-23.

[5]费玉丽,郑翠云,王义芬,等.学龄前儿童皮下注射疼痛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3,35(17):2701-2702.

[6]陈巧贞,周迎杏,胥亚芝.循证护理应用于长期肌肉注射丙酸睾酮引起臀部硬结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6):152-153.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血液病;心理护理;患儿

童年时的儿童,对世界怀有极高的热情[1]。但是,在儿童群体中血液病的发病率也极高。血液病是一种造血型复杂的疾病,其中包括了白血病、血友病、再生贫血以及地中海贫血等,当前再生贫血和急性白血病在血液病种中是最为危险的[2]。近几年,由于血液病的病情较为复杂,治疗的时间过长。本文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儿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分析不同年龄阶段血液病患儿的理护理心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儿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50例,女30例。所有患儿中急性白血病20例,再生贫血20例,血友病10例,白血病15例,地中海贫血10例。

1.2方法 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儿80例。根据患儿年龄将所有患儿分为四组,6个月~1岁半10例、1岁半~3岁半15例、3岁半~7岁半25例、7岁半~14岁30例。在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安静配合治疗型经过评估患儿的心理状态分为四种:恐惧型需要进行诱导、哄骗、安慰才能接受治疗型;抗拒治疗型以及紧张需经解释后治疗型。后三者称为不良心理。对患儿的心理护理措施如下:①建立良好的病房环境:在患儿住院期间,根据患儿的成长特点设置幼儿园式的病房。在病房墙上贴上儿童喜欢的画画,播放儿童喜欢的音乐,减少对儿童外部的刺激,是儿童在治疗期间保持愉悦的心情。②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应采取多种方式与患儿进行沟通,关心体贴患儿,取得患儿的好感。在患儿住院期间给患儿讲故事,和患儿建立良好的感情。③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护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首先针对1岁半~3岁半的儿童主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的护理方法。在治疗期间患儿出现哭闹的情形,护理人员使用恰当的方式与患儿之间进行互动,参与患儿的活动,帮组患儿克服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应采用鼓励、认同、暗示的方法使其克服恐惧心理。应多加注意进行讲解。及时的表扬他们。针对7岁半~14岁的患儿,由于该阶段的患儿处于独立感和成人感,护理人员应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暴露一些消极情绪的产生。④非语言交流:患儿在成长阶段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应面带微笑,用恰当的方法与患儿进行沟通。多使用肢体语言传递安抚信息。⑤家长参与心理护理:儿童在治疗血液病期间,家长容易产生一定的焦虑感。护理人员应鼓励家长参与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工作中,向家长介绍相关的心理护理方式,向其讲解医学难题。

2 结果

血液病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变化观察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接受心理护理后,各组年龄阶段在接受心理治疗后,不良心理均有所减轻。心理状态均趋于有效治疗的方向转变。见表1。

注:P

3 讨论

血液病患儿由于存在多种原因会影响疾病的治疗。针对患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措施,有助于患儿身体的康复[3]。

本研究通过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儿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将所有患儿分为四组,6个月~1岁半10例、1岁半~3岁半15例、3岁半~7岁半25例、7岁半~14岁30例。对所用患儿均实施心理护理措施。观察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接受心理护理后,各组年龄阶段在接受心理治疗后,不良心理均有所减轻。心理状态均趋于有效治疗的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有助于治疗措施。心理护理措施有助于患儿的身体康复,消除病患在治疗期间消极情绪的产生,在护理上具有良好的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陈婉珍,薛金增,李忠丽,等.住院患儿人性化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杂志,2009,40(6):450.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摘要】探讨耳鼻喉科护士在临床护理针对儿童患者的实践经验,使我们对儿童耳鼻咽喉诊疗中常见的心态、不同心理特点、问题及安全隐患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应对,加强治疗前中后的心理护理,使患儿配合诊疗,营造了良好的就诊疗条件,才能确保把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护理落到实处,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耳鼻喉科诊疗;心理护理

由于耳鼻喉科治疗范围较多,凡牵涉耳鼻咽喉的检查及治疗如:新生儿听力筛查,听力障碍,耳道异物,急性会厌炎,气管异物,喉阻塞,鼻腔异物,鼻出血等都要在耳鼻喉科诊治。我院在开展优质的护理是对于患者的尊重、理解、同情和关爱,在进行护理服务中注重礼貌、礼仪、礼节,讲究仪表、言谈,执行规范操作,是护士工作主动、热情、周到服务的外在表现,是患者在精神上能感受到的服务[1]。 在护士临床护理应着重关注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易哭闹等特点,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将护理工作做得更加完善。因此在做好儿童的护理工作,使其在诊疗过程中配合治疗,对治愈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患儿心理特点

儿童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但活泼好动,情感表露外显,注意力易转移,适应能力强,但缺乏抑制力。”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和对诊疗的接受力是不同的,对诊疗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患病儿童的主要心理是恐惧。Frankly心理学分类法[2]:I度:有很强的拒绝反应(—),如哭闹,暴躁,恐惧,不张口及其他拒绝反应;Ⅱ度:有拒绝反应(—),负反应,不接受治疗,不愿意治疗,不配合治疗,但不像I度有强烈的抵抗;例如不高兴,抱消极态度;Ⅲ度:配合反应(+),接受治疗,但和医生讲条件;Ⅳ度:配合反应很好(++),对医生很信赖,表现出愉快,高兴。护士在治疗中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

2.恐惧的原因分析

2.1对环境的认知。在初诊的患儿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儿科的治疗经历的,因此,进入医院患儿就有恐惧的心理反应。尤其是看到陌生的医护人员和诊台上的器械,听到诊室里其他孩子的哭闹声,就更增加恐惧的程度。

2.2医护人员的影响。患儿见到医护人员等家人以外的人,都会心生恐惧,尤其有过治疗经历的如输液,采血等,当再次见到护士,医生或穿白大衣的工作人员,就有恐惧的心理反应。

2.3对仪器和器具的恐惧。由于患儿对治疗不理解,加之对治疗手段的不确定,即不知道可引起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就增加了恐惧感。在耳鼻喉科的治疗中,患儿最恐惧,反应最强烈的是鼻负压吸引置换,其次是波士球咽鼓管吹张。

2.4家长的情绪对儿童的影响。陪护家长的态度对患儿的心理反应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家长接受过治疗或对治疗的认知程度较高,那么患儿的反应就倾向于配合和合作。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治疗的态度不确定,犹豫不决则患儿哭闹就对家长的心理造成影响,从而动摇治疗的决心。如果家长的情绪激动,吓斥孩子,也会增加患儿的恐惧。

3.治疗前中后的护理

3.1 治疗前的护理。为了达到患儿配合治疗目的,护士在治疗前先向患儿和家长讲解具体的操作过程,然后家长再用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说明治疗的目的;另一个做法是将患儿集中治疗,让有治疗经历的孩子先做治疗,让初治的孩子在旁边观看,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3.2治疗中的护理。做治疗的时候,大孩子在护士的指导下会主动配合护士做准备工作,而小一些的孩子则需要护士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例如:先询问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幼儿园等等,通过聊天,松弛他的情绪,再可以让孩子用手或脸感受—下波士球或橄榄头,以及用滴管将药液滴在脸上,让其感受一下,从而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愉快的接受治疗。

3.3治疗后的护理。患儿完成治疗后,护士应对其表现给予表扬,必要时可将表扬扩大化,这对继续治疗和开展下一项治疗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可以对患儿讲:“你是今天最勇敢的孩子,我会告诉其他小朋友的,我还会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和你的老师的。”等等。

4.护士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护理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门高尚的科学技艺。护理人员首要的任务是通过言行与交往为病人创造一个愿意治疗,保持良好合作的心理状态。[2]护士面对一个八个月大的婴儿——咽部异物(鱼刺)的病例,护士能做的最主要的是让患儿张口,以配合医生探明鱼刺的部位,这是用语言或者强制的方法都无法解决的。而且压舌板一进入口腔,患儿只有吸允的动作,不张口。这时护士就采用奶瓶配合治疗,即在压舌板进入口腔后,示意患儿看见奶瓶,这时患儿就会有要奶吃的意向,自然的张口,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工作中,护士可以用患儿熟悉的易于理解的语言对其进行疏导,安抚,松弛紧张的情绪,使其对治疗过程有简单的认知,增加安全感;还可用肢体接触来沟通:如握手,抚摩患儿的脸,赞美起眼睛大而明亮等,使其有被关爱,被喜欢的感觉,会主动配合治疗。曾经有一位四岁的小女孩拒绝做鼻负压吸引置换治疗,护士就和她坐在一起,挨得很近,并拉者她的手,用很小的声音与她交流,把治疗的过程讲述一遍,结果小女孩就主动接受治疗了。护士不仅要有一颗爱心和耐心,还要有一颗童心,蹲下身来,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多鼓励,少批评,用“软硬兼施”的方法使其配合治疗,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措施,以免为再次治疗留下恐惧的心理体验[3]。

5.结论根据对患儿进行行为状况的判断,给患儿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强调用真诚与爱心来关爱每一个患儿,绝大多数患儿均能表现出较好的合作态度,与护士结下友情,并使护理、治疗等工作能够较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优质护理的指征:住院患者观点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41-643.

[2]马文元,姜潮,医学心理学[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270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程序;家庭关怀

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改革,护理模式也从单纯的治疗生理疾病,逐步转化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儿科在护理学当中属于重要的分支,伴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的方式也不断的发展,护理服务内容也向多元化转变,“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已经成为目前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1]。我院儿科为了适应医疗改革条件下对于护理的要求,在儿科护理当中融入“家庭关怀”的护理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儿科住院的患儿10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患儿60例,女患儿40例,患儿年龄为0~12岁,平均年龄为5.5±2.3岁;护理时间为7~36d,平均15.8±5.4d。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儿科住院的患儿105例作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患儿65例,女患儿40例,患儿年龄为0~12岁,平均年龄为5.3±2.6岁;护理时间为7~38d,平均16.8±4.6d。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以及护理的时间并无明显的差异。

2护理措施

对照组的患儿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其中包括每天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监测,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对患儿用药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病情转归情况进行记录。实验组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家庭式的关怀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包括:

2.1创造家庭式的护理环境

为患儿设置家庭式的病房,从而营造出一种家庭的气氛,可以在患儿住院的病房墙壁上粘贴一些患儿喜欢的卡通人物的贴纸,从而为患儿提供家庭式的人文关怀,通过创建温馨的氛围,在一定意义上消除患儿对于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的心理。

2.2亲情护理服务

对于住院的患儿予以亲情化的护理服务,通过陪同患儿观看卡通片或是陪同患儿一起听儿歌音乐等,在很大程度上转移患儿的注意力,避免由于患儿的不配合而导致的一系列护理问题的产生。特别是对于一些侵入性较强的操作,应当选择技术熟练的护理工作者进行,以降低患儿及其家长的恐惧与紧张的心理[2].

2.3做好患儿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

“家庭关怀”这种人性化的护理模式是否得意顺利的开展,家长的配合与沟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应当与患儿的家长建立合理有效的沟通,透过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患儿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3]。做好患儿家长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在患儿出院后也应继续实施“家庭护理”,因此,要让家长能够充分了解到家庭护理对于患儿的重要作用。

3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护理出错率地狱对照组(P<0.05)。

4讨论

对儿科的患儿应用“家庭关怀”式护理,可以有效地为患儿创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从而减轻患儿对于陌生环境的恐惧,加强护患之间的信任与情感交流,减轻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一系列的护理差错以及护患矛盾。本文应用“家庭关怀”的护理模式,实验组的护理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护理出错率又明显低于对照组。足以说明在儿科护理的实施过程当中,融入家庭关怀的全新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差错,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邓业芹,柳玉红,许业梅,吴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产科及儿科应用的现状和展望[J].护理杂志,2011(22).

[2]顾莺,王君俏.父母参与照护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18).

[3]张朋.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和展望[J].吉林医学,.2009(04).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儿童;感染;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护理措施

儿童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physical infectious in childhood)是指儿童期由病毒、细菌或其它微生物所致的全身性感染引起的精神障碍[1]。为探讨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措施,作者对我院收治的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1996年1月~2005年12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感染性躯体疾病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年龄≤14 a;(3)均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4)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共入组26例。

1?2 方法

对入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3 a~14 a,其中3 a~6 a8例,7 a~9 a9例,10 a~14 a9例。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6例,支气管炎2例,急性胃肠炎3例,病毒性脑炎3例,病素性心肌炎3例,败血症2例,泌尿系感染1例,关节炎1例。上述病例均有体征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而明确诊断。脑电图检查:20例(76?9%)提示轻度弥漫性异常者,3例(11?5%)中度弥漫性异常。脑脊液常规检验均在正常范围。

2?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极不一致,除原发疾病各自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外,躯体感染时常有发热、多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肠蠕动麻木,活动不灵活,言语障碍,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及感觉异常等。精神症状常有头昏、精神不振、昏睡、头痛、情绪不稳,入睡困难,易激惹等;患儿常出现紧张恐惧、阵发尖叫、环境定向障碍、兴奋躁动。个别患儿在感染疾病较重时明显,随感染疾病好转精神症状减轻或缓解。临床检验和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

2?3 愈后

26例经病因治疗及心理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未发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3 护理措施[1]

3?1 环境管理

此类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易出现兴奋躁动现象等,故应将其安置于恬静的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卫生整洁。必要时设专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3?2 积极治疗原发病

认真执行医嘱,尽快控制相关感染,按要求服药、注射、输液、退热、解惊等。密切观察和记录病情,注意神志、反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入量等变化。温湿度适宜,适当,便于分泌物清除和排出。抢救治疗设备和物品完好,必要时及时准确有效的应用。

3?3 加强饮食护理

由于感染引起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必须补充营养和水分,饮食要易消化、富营养,有充分水份。对少数拒食患儿,要耐心喂饭,避免呛入气管,必要时鼻饲或输液。

3?4 掌握接触技巧[2]

工作态度要温和、认真、严谨,一视同仁;仪表形象要自然轻松,言语要亲切、温馨,动作举止要轻柔大方;服务态度和蔼、耐心、礼貌、热情、周到、细致、亲切。避免恐吓、训斥,不用言语刺激,也不能与患儿争执。多用正面教育和引导,不用批评和强制的方法。

3?5 对兴奋躁动、精神症状明显的患儿可给予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积极控制兴奋症状,加强保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对狂躁、谵妄患儿,注意避免自伤和损伤他人及物品。避免坠床或摔伤。料理好个人卫生,擦洗、翻身、大小便后清洗、消毒、必要时活动、按摩,保持清洁[3,4],防止湿疹和褥疮。

3?6 加强心理护理,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是耐受力低,反应性强。有不适或疼痛时易急躁,哭闹不安,烦闷或恐惧。要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全面护理,满足患儿情感上的需要,使患儿熟悉和适应医院病室的环境,接受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要了解患儿的习惯、特点、喜好的玩具和饮食。适度的靠近和接触患儿,一般不要在病重和狂躁时进行,应重点在恢复期,寂寞和不适应时进行。要保持与患儿父母的密切联系,做患儿亲属与患儿之间的桥梁,去除患儿的不安和恐惧心理。也可以应用玩具和视听用具,使患儿视线转移,解除精神障碍,促进饮食和疾病的康复[4]。

【参考文献】

[1]孙素珍,刘福喜,孙玉玺,等?精神疾病护理常规[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205~206

[2]冯广顺,汤春明?护理人员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接触技巧[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2):174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 心理护理; 应用; 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83-0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观念也了更加深层的转变,同时这也对临床护理中的综合护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儿科护理作为医学护理的重要工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理论性。在治疗中,由于患者的特殊性,让儿科护理工作非常特殊。通常儿科护理的患者都是0到14周岁的青少年,当他们生病住院时,由于自理能力、心理能力相对脆弱,所以不可能准确的、全面的表达自身需求。另外,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让他们养成了很多坏习惯。由于家长对疾病缺乏科学有效的认识,在对医护人员陌生的情况下,担心患儿在治疗期间所用的检查以及治疗,这样不仅不利于患儿检查,还会对患儿治疗、护理造成极大影响。针对这种现象,为了更好的进行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必须仔细研究、观察患儿以及患儿家长心里,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这样不仅能消除或者降低患儿恐惧感、紧张感,在得到患儿治疗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好的护理效果。

1 患儿家长心里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具体表现

在医疗护理中,由于儿科患者理解能力、语言表达有限,所以必须加强和家长的交流。但是从实践过程来看,患儿家长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1紧张感、焦虑:在患儿住院后,由于家长对疾病缺乏认识,在对医院以及工作人员陌生的同时,很容易出现焦虑与紧张情绪。具体表现在:反复询问患儿病情,期待从护理人员口中得到对应的答案,或者不停的从其他患者了解情况,希望从有经验的医者进行医疗。另外,焦虑与紧张还表现在患儿病情变化时,表现为:反复陈述患儿病情,不断请求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精细的观察,担心因为护理人员疏忽让病情恶化。

1.2缺乏安全感、恐惧感:这种情绪主要来源于患者预期后果,特别是急症、重症患儿,很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急躁、悲观情绪,部分家长甚至不愿意提及生死。还有部分家长对医院给患儿注射都产生恐惧,表现在:对患儿进行检查时,家长躲开、不敢看。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实习或者年轻护士对患儿进行护理,要求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护理。

1.3不信任感、怀疑:由于对患儿病情不了解,很多家长对换衣都会表现出不配合的状态。部分家长由于性别、年龄、着装、言行等因素影响,对医护人员工作表示怀疑,甚至提出更换医护人员的要求。也有部分家长由于对护理带教不清楚,担心孩子在治疗中受到其他伤害,增加痛苦。

2 对患儿以及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的措施

2.1对于焦虑的护理:对于家长对患儿住院状况不了解产生的焦虑现象,医护人员应该及时介绍病区设施以及住院环境,以及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并且重点介绍主管护师与医生,让家长用最快的速度熟悉环境。对因为不了解患儿病情出现的焦虑现象,应该及时与家长针对病情、发病原由、护理过程进行介绍。当家长对病情恶化产生焦虑时,护理人员应该针对病情进行耐心的解释,并且用护理行动让家长放心。

2.2对于恐惧的护理:对于家长因为预期后果出现的恐惧,医护人员应该将患儿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说明,让其提前做好准备。在这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让其感到希望。对于治疗引发的恐惧,应该主动将治疗方案、步骤向家长说明,或者诚恳的向家长承诺,以减轻痛苦。对于因为护理带教出现的恐惧,应该在带教前做好准备,通过对患者进行说明与讲解,提高带教成功率。如:在穿刺小儿头皮静脉时,如果护士能够做到一扎成功,就能减小恐惧感。

2.3对于不信任的护理:对于在医疗工作中,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与怀疑情绪,医护人员应该用正确的态度看待,通过和家长进行有针对性、技巧性的交流,树立良好的医护形象,并且得到家长的支持与信任。另外,医护人员还应该努力引导实习护士对患儿家长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病情,还能掌握患儿喜好、性格、特点等;同时也能让患儿以及家长认识年轻护士,拉近患儿家长与护士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相互信任,帮助患儿早点恢复健康。

总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人们还会利用法律武器对自身权益进行维护。因此,为了减少临床治疗中的纠纷与矛盾,必须增强心理护理指导,让儿科护理正常进行,并且让护理程序良性发展。这样不仅能帮助患儿恢复,还能让患儿保持良好的心理,让护患关系朝着良好的方向进行。

参考文献

[1]邵晓华.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外医疗,2009,28(4):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