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第1篇

一、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各不相同的,地图信息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还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试题的方方面面。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必然存在差异。获取地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3.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4.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5.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6.从试题的答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二、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

1.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具备扎实全面的地理知识。平时学习时要参照考纲,结合教材和作业,对考纲要求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以及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作深刻、全面的理解。欲达到这一目标,要熟看教材、笔记,看做过的作业和做必要的基础训练。

2.训练对地理信息的敏感性。一方面是平时作业训练时要有举一反三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明白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在分析任何地理问题时都要放在一定的地理背景上去思考。另外做同一问题下的不同小题时要注意前后的关联性。

3.养成良好的审题、审图习惯。审题时重点词、关键词要做着重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抽象的图表尽量转化为直观示意图,以帮助自己思考。审图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做,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每类图的判读技巧要熟练。

4.细节决定成败,该重审的要重审。如果你知识较扎实,但仍找不到某个题的突破口,那么你可能在审题中忽略了某些细节,需要重审;如果碰到“熟题”,此时也是你最易轻视而走神、最易犯低级错误的时候,也应当重审。

三、如何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及其应用

1.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高考常考查的知识系统有:地理基本数据、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自然地理)、地理观念(人文地理)、地理区域特征(区域地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地理信息(与所学知识有关联性的知识)。

自然地理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的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自转、公转)、大气运动规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地壳运动规律(能量来源、运动形式、结果等)、水体运动规律(水循环、洋流等)、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等)。

区域地理部分重点掌握的区位理论一优越区位的选择:农业区位理论(如何使土地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工业区位理论(如何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城市区位理论(如何体现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地域结构)、交通区位理论(如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

2.调动和运用基本技能

高考解题所需的基本技能有:选择和运用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答地理问题、语言的组织能力(对问答题尤为重要)、绘图能力(如绘制剖面图)、计算能力(如太阳高度的计算、时间的计算等)、实验能力等。

运用地理学科的专项技能包括: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图表的判读和转换等。

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举例:①社会热点方面的知识。如德班气候大会、俄罗斯冬运会、朝鲜、伊朗核问题(结合时区和日界线、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知识)、日全食、月全食、钱塘江大潮、航天基地建设(结合宇宙知识、我国四大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等内容)、经济区(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部崛起、东北重工业基地等)及新特区建设、重大建设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跨海大桥等)、十二五规划等。②自主学习中通过归纳、总结得到的知识与技能。③等值线图的判读。④图上距离的判断方法。

[典题例析]

[例1]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处(虚线内)的常见地形类型是( )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丘陵

(2)有关图示区域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混合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盛行

C.乳肉畜牧业规模较大

D.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迁移农业盛行

[解析]解答本组题时需要先进行区域定位。然后结合等值线图的判读及区域环境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答题。第(1)题,根据经纬线及等高线、水系特征可以判断甲为刚果盆地。第(2)题,图示区域热带迁移农业比较盛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参考答案](1)B(2)D

[例2]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西、河北、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2011年正式被写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材料一 我国部分地区图(图2)

材料二 中部六省经济结构比较表(表1)

(1)中原经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更是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区域,试分析其粮食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

(2)试分析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优势。

(3)分析材料二,说明中部地区在三次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4)中部崛起首先要实现中部城市经济群的崛起。中部地区在“十一五”期间加快了中原城市群等城镇化建设,分析材料就工业化率、城市化率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解析]本题图表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巨大,答题时需甄别和有效利用。

[参考答案]

(1)主要位于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位于季风气候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水热充足);河流流经。灌溉便利。

(2)①地处中部经济地带(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南方与北方的交汇处),为我国东、西、南、北交流的结合部,位置优越;②区内有丰富的煤、石油、铝土等矿产资源;③区内农业和工业(能源、机械、纺织等)发达,产业基础雄厚;④有我国重要的京广、陇海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⑤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⑥国家政策支持。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能力;获取;解读;信息;地理图表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是高考说明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明确规定的基本考核目标和要求,它包括三个不同的能力层次: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现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试析如下:

地理信息是指试卷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符号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地理文字信息;②地理图像信息;③地理表格信息。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提供新的信息,设置新的情景。试题往往将教材之外的新信息和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设置新的情境呈现出来。②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地理图表相对于文字表述而言,提供的地理信息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以图表的形式提供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③地理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渐进性。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着一些信息,从而使许多地理信息表现为不完整的特点,但对于考生解题又是完整的。高考试题所给地理信息还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即逐步给出地理信息。④提供组合信息。地理试题往往通过文字、地图、表格等不同形式相互组合提供解题所需的地理信息。因此在平时训练时,建立析题答题的思维模式:

建 立 联 系

新情景\新问题已学知识和规律

认识 说明和分析

1 掌握读图的基本顺序和方法

学生如何正确阅读地图,首先要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即引导学生先审图名――抓关键的字,看清楚是关于什么的图;再看图例――有哪些要素,各个要素是用什么来表示的;最后读坐标――要素及数值大小(气温、降水等)、注记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来确定地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理解和记忆地图,学生自然会形成地图的空间感觉和信息分析能力。其次,要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找出地理特征、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准确理解图像内涵和得出正确结论。学生掌握了有序、有目的地阅读地图的方法,就为地图分析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后,要引导学生勤用地图,养成经常性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对一些重要的地理界线或地理轮廓很了解,这样遇到地图才能判断所考的地域,根据自己平时对该地域的知识来解答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例如:图1M点定位,可以先观察,寻找出图中有关的地理事项,如纬度位置,从而进行对M点定位。那么定位一般可以从经纬网、轮廓和相对位置这些方面去思考。

图1

图2

接着可以根据图2 M地降水量月份分配情况进一步对M地展开设问,M地的气候类型及成因分析等。在教学过程中放手由学生自己去讨论,这样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纬度、气压带与风带、海陆分布)

2 试题中常见的地图类型

2.1 复合叠加图

把有关联的若干地理事物合为一图,扩大图的知识容量,保持知识的整体性。教学中要把考查的知识点综合地置于地图分析之中,最好把各章节的同类地理事物综合,关注各知识点间的关联性,培养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养成广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处理地理信息的习惯,提高综合记忆、综合理解和综合分析地图的能力。叠加图虽然读起来相互之间有些干扰,但只要采取“分而治之”并注意其交叉点的办法还是不难解决的。例如:读图3,完成下列问题,①分别说出A、B、C三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②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点。根据等高线图的数值特征及变化等可判断出地形类型,地形特点的一般描述方法:①地形类型及分布;②地势和地面起伏。

图3

2.2 专题组合图

统计图表有很多种,如柱状图、扇形图、折线图、坐标图等专题,把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由若干图象组合,具有综合判读功能,判读这些图表时,一定要把图上每一个细节都仔细地阅读,包括图例、经纬度的内容、数字的大小、数值的单位、最大值与最小值等内容,并加强图表转换、文图转换和图图转换的练习与思考。对这类图形,无论哪一种都是从“定量”到“定性”的分析过程。例如读图4,完成下列问题:①判断H河的流向。②在图中画出H河的主要支流。在判断河流的流向时,结合地势的高低即可,画出H河的主要支流时,要求学生去判断山谷地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图4

2.3 地理变式图

对教材中的形态结构图进行一定程度变形,由侧视图改为俯视图;由立体图改为平面图;由直观图改为示意图;或将教材中的关联图赋以新形式出现,还要注意对不同版本教材图表的吸收。“变式图”主要是从教材中的图演变而来。这类图形虽然看上去没有见过,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寻根导源”,并非无从读起。如图5:日照变式图、地球公转变式图。例如,图中虚线箭头代表地球公转轨道和方向,弧线ABC表示晨昏线,B、D两点的经度差为60°。解地球运动方面的试题时,可以归纳出以下方法步骤:①首先判断地球自转或公转的方向。②确定南、北(或东、西)半球位置。③确定时间(季节)。④找出重要的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及晨昏线的位置。⑤找出时间0∶00和12∶00所在的经线。⑥根据题意,分析、判断后得出结论。

2.4 地域辨析图

特殊经纬线、区域轮廓特征、重要河湖、熟悉的城市、代表性旅游景观地,甚至山峰等,都可以作为判读的突破口。同时,这些也是学生易出错的区域地理知识点。“区域图”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域的图形。读区域图,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见图6

2.5 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这一类图,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等值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若为等温线图,则气温比同纬度低;若为等压线图,则为低压槽;若为等高线图,则为谷地;若为等降水量线图,则降水量比同纬度地区少。等值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则结果与上述相反。例:(2010・浙江文综・T7、8・8分)下图是某地地形图,MN、PQ是地形剖面线。①、②是水库,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地,其条件是自流引水且工程建设费用最小。完成(1)、(2)题。

图7

(1)MN、PQ对应的地形剖面图和应选择的水库分别是( )

A.甲、乙;① B.乙、甲;②

C.甲、乙;② D.乙、甲;①

(2)Z村拟建一座玻璃温室大棚和一家污水处理厂,应依次布局在( )

A.③④ B.④⑤ C.⑤⑥ D.③⑥

解答该题需把握以下几点:

(1)信息提取:该图左侧为等高线地形图,右侧为地形剖面图。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MN沿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并且南部地势比北部高,南部等高线密集,地势较陡;PQ沿线自西向东的地势起伏状况是:高-低-高-低。另外,自来水厂离水库②比离水库①要近,且水库②的地势比自来水厂及水库①的地势要高。③、④、⑤、⑥四地的位置特点依次是:位于面积较大的平坦高地、Z村上游的河流沿岸、较陡的北山坡、Z村下游河流沿岸。

(2)解题关键:①由等高线地形图准确判断出地形剖面图的技巧:看剖面线起伏与所经过的地形部位是否一致,看特殊点(起点、转折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的数值是否对应。 ②明确自流引水的条件:线路尽量短,工程量尽量小,能够自流。③理解玻璃温室大棚及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区位要求:温室大棚宜建在地形平坦的向阳地带,污水处理厂应建在村落下游河流沿岸。

3 地理图表信息解读的关注点

成功的学习必然注重细节。从近几年来看,每年试卷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图表,这些图表设计独特,构思新颖,对考生来说多是陌生的,这些地理信息解读应重点关注一下基本特点:

3.1 设置新的情景

为了引导跳出教材进行复习和教学,避免对教材死记硬背,地理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渐脱离了教材;即便出现教材中已有的信息,也不直接给出来;如果信息中涉及考生未学过的概念或原理,应使提供的信息不会对解题产生障碍。教材之外的信息或是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基于合理的假设、推理,都是以一定的能力考核为目的而提供的。

例如:右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米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1~3题。

1.图4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2.从图中可以看出

图8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3.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试题的地理信息就来源于教材之外,但是命题者将其变化的情况描述的很清楚,不会影响考生答题。只要按要求去分析问题,就不难得出结论。

3.2 提供组合信息

地理试题往往通过文字、地图、表格等不同形式相互组合,提供解题所需的地理信息.一般考查学科内综合,或考查跨学科知识的综合。

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9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图9

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

通过读图可知,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从下面两幅图中获取一系列的组信息,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可以从两量两期四方面展开。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可以从当地的气候特征与地形特点等方面来分析说明。

3.3 不能忽视的显形和隐性信息

试题往往提供一些文字情景或图形信息,其中,有些是直观表示的显性信息,有些是需要动用原有知识储备加工以后才能得出的隐性信息;有些是有效信息,又有些是干扰信息。因此,答题的前提就是如何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排除干扰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达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

(2010,全国新课标)下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2题。

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4 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

解读信息的能力要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及“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为目标。所以,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能力立意”是基本取向。

4.1 强化图表练习,准确判读地理信息

地图能力的培养必须“善用地图”,进行恰当适度的填图、一图多填和自制地图训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相互联系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把所学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要落实到地图上,有助于学生牢固树立地理空间概念。教师最好把中国政区和世界政区空白图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加强检查与督促,使图植根于学生脑海中,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储存和迅速地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还要不断引导学生用图像来解决具体问题,养成学生用图习惯,努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4.2 抓住突破口,引导方法学习

首先要认真把握文字信息,即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文字信息;其次,要把握图上的信息,如图上等温线、等高线等;第三步,处理图象信息,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图表信息结合起来,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4.3 学会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种联系可以用一幅地图或多幅地图来反映其逻辑关系.因此,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地图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地图册,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建立思维线索,引导学生将密切相关的、同一区域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对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引申迁移,寻找问题中的潜隐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如热力环流示意图可以变换为城郊环流、海陆间环流、三圈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的循环等图,以提高综合记忆、综合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图表信息解读能力的考查,主要以丰富的图表资料和背景材料为切入点,联系有关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和原理、规律及其发展,并进行预测等方面的综合考查。这是地理试题有别于其他学科试题的显著特点和能力要求。图表信息解读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反复指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地理教师应将图表信息解读能力的教学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应具备的基础素养。高考试题很多设问本身就是为了考核我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诚如平时所说:“答案就在图中”、“答案就在材料中”。

参考文献: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考;自然地理;题型特点;解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98-02

一、对地理原理的考查

1.题型特点。自然地理主要突出规律与原理,关注规律与原理的核心内容,学生在答题时,由于对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及演变规律不甚了解,对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理解混乱而造成解题错误。诸如时区的排列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等。

2.解题对策。①用示意图来分析。针对学生对地理事物演变过程混乱而造成答题错误的状况,可将有关地理事物现象的演变和运动轨迹用示意图表示出来,使蕴含的原理形象化。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锋面的天气过程等都可以运用此方法。②化整为零法。针对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或规律理解不透彻的现象,可运用化整为零法,将抽象、复杂的地理事物化成几个小问题,逐个击破,找出地理事物原理或规律的特征。③对比法。针对学生答题中因以篇概全造成的错误,应运用对比法把相似、相对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和局部性关系。

二、有关地理概念的考查

1.题型特点。地理概念包括地理名词、地理名称和地理数据三方面内容。地理名词,如地形、地质构造等,表示地理概念;地理名称,如四川盆地、江汉平原等,表示具体名称;地理数据就是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地理数字,如日地距离、海拔高度等。由于地理概念内涵掌握不清,记忆混乱,易出现答题错误。

2.解题对策。①多练多记。对识记的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应少讲多练、强化记忆,达到掌握巩固的目的。②准确把握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有联系的地理概念,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③形象直观法。对相似或相对的地理概念,运用板图、幻灯、投影等教学手段,将抽象地理事物直观、形象、具体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特征。

三、特征描述的考查

1.题型特点。特征描述按对象主要分为对地理事物特点、地理事物分布和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试题反映了地理事物某要素的变化过程及趋势,预示了该地理要素的发展方向。

2.解题对策。特征描述能力是高考地理中强调的能力之一。解答此类试题时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不同地理事物特征的关键点,如河流的水文特征要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角度描述,而河流的水系特征要从水系的形状、支流的多少、流域面积、河流的长度、落差或峡谷分布等角度分析;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所给题图,特别是分布特征的描述即使是同一要素,其分布特点也不一定相同。

四、对地理图表分析的考查

1.题型特点。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知识蕴含在地理图像之中,所以在复习时要引导学生看图,特别是看图的顺序与方法,学会从图像之中发现关键信息。

2.解题对策。①地理表格解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仔细阅读表格,通过表名往往可以发现一些重要信息;第二,抓住主要线索,对表格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并注意对表格中的地理事物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分析;第三,结合分析结果,充分认识表格中地理事物所反映的地理规律,为解答问题提供有利条件。②图像的判断。先读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的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要内容,有利于我们把握考题的知识范围。细辨图例:图例是地理信息的载体。阅读图例后方可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图表分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③把握不同类型图像的阅读要领。如判读线性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看横坐标和纵坐标所反映的内容;第二,思考纵坐标与横坐标所反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第三,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第四,对曲线不同变化阶段进行分析、评价。④图文转换。这是读图分析的关键,也是考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反映,是考生根据表中地理信息,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论证和陈述的答题过程。

五、空间定位的考查

1.题型特点。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区域性。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以及地理原理都与一定的地域相联系,地理区域空间定位成为地理文综考试必考的试题之一。而考生往往不能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对重要区域地理特征不熟悉,常出现答题失误。

2.解题对策。常用的空间定位方法:①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理事物都要精确的经纬度位置,要仔细观察地图,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纬度位置,通过经纬度数据进行正确判断。②依据海陆位置定位。③通过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定位。④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⑤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来定位。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分布规律等。⑥利用地理原理来定位。如根据某个地区的地中海气候,就可以推测该地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⑦利用特殊景观定位。如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⑧综合定位法。

六、地理信息提取的考查

1.题型特点。无论选择题还是综合题,解题信息都储存在文字、图表之中,如果考生提取信息不全,就会很容易导致缺乏解题思路,无法把握答题方向,最终导致错误的结论或不完整的解答。

2.解题对策。获取和解读信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一道好的试题特别是高考试题的取材都是经过严密的考虑,一般文字材料的内容对于解题都有很大帮助。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③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④综合题可以分值设置获取和解读信息。一般而言,一道试题中的一个答题要点所附分值是一定的,所以可以根据分值的多少,来分析答案中应该有几个要点。⑤从其他相关试题的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高考选择题通常以题组形式出现,综合题的设问一般也是环环相扣,因此要注意充分利用相关试题的答案及提示。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活动;地理技能;地理教学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中的“学生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全书共有“学生活动”46处,穿插在教材的各相关内容中,而不是以集中的作业形式附于各章节之后,促使学生课堂消化所学知识,同时寓思考于课堂教学中,利于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等地理技能。

一、读图、表分析

地理课程目标之一: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教材给出了大量的地理图表,通过这些图表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图表分析处理能力,使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并能迅速进行归纳,进而解决问题。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15处,21题,如第4页的”活动,如图:

图1 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

分析图1,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二、获取和解读文字信息

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之一是试卷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尤其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从散乱或杂乱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迅速进行清理归纳、加工、分析、运用,从而解决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

教材中此类活动也是一共有15处,21题。如第44页的“活动”:据有关部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约有2/3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约13%的湖泊已经消亡。目前,在一些天然湿地相对集中的地区,因围垦、污染及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湿地破坏仍在加剧。更需要注意的是,原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污染现已沿河扩展,将威胁到更多的天然湿地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上述资料中,所提到的湿地生态问题有哪些?湿地是如何被破坏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湿地?

三、收集处理地理信息

地理课程目标之一: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22处,28题。如第27页的“活动”:收集南水北调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阐述该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环境的有利影响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简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高考能力考核的较高目标,是要求考生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15处,17题。如第23页的”活动”:我国的区域差异,集中表现为东、西部差异。

1.有人说,我国东、西部地带的发展差异,又反映出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2.还有人说,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西部大开发则主要是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前者侧重于发展,后者注重于公平。对这个问题,你又是怎样看待的。

五、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6处,10题。如第52页的”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1.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2.分析地形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六、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第5篇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基础教育的各阶段,都提出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中出现频率最高就是如何打造“有效课堂”及“高效课堂”。高三阶段的地理授课内容大部分是对已学过的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大多采用复习课的形式组织实施。近几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比较重视区域地理背景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精讲精练,注意方法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备考效率。

二、“图导学练”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

1.“图导学练”的前提――熟悉考纲要求,明确考点说明

高考对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地理高考重点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复习备考中,首先应明确考试大纲和考点说明,做到有针对性地专项过关。同时,熟悉考纲要求,明确考点说明,也是实施地理课堂“图导学练”教学模式的前提。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节。

【考纲要求】

①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②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③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对找矿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意义。④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分布及其对聚落分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考点说明】

本节内容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其中重点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学生可从两方面来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做再塑造。我们所见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2.“图导学练”首要环节――图片导入,创设情境,启发学习激情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是调节学生心理状态、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的首要手段。恰当的精彩图片导入,可在教材章节之间、层次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住。

如在“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堂导入时,可展示一组我国及世界的著名地貌景观图片,同时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形成众多的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让学生感知内力作用及其影响)

用“埃及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狮身人面像具有人的头、狮子的躯体、鸟的翅膀。但是,几千年岁月的流逝使斯芬克斯的模样大变,额头上的圣蛇和下垂的长须不知去向,甚至连面部中央的鼻子也失踪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感知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精彩且新颖的图片导入,能立刻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细微处着手,学会观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环境各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3.“图导学练”重点环节――基础再现,图式教学,构建知识框架

地理知识最突出的特点是组成要素复杂多样,时空结构跨度很大,地域性明显,综合性强。而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学习。相反,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尤其是对主干知识的把握及考核,是高考备考的核心关键。

在本环节中,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和课程标准及高考考试说明的理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将相应的地理知识设计成地理图式,进而使用地理图式进行教学。另外,在此环节中,必须重点突出主干知识的信息,舍弃一些次要知识的信息,以便学生理解。过多的细节只会让地理图式变得纷繁复杂,不便于学生的记忆存储。一个地理图式应该是一个整体,应充分呈现出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图导学练”模式教学中,地理图式具有简洁形象,有效地表达地理知识信息,尤其清晰表达地理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的特点。因此,在图式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清晰诠释地理图式的内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然抽象概括性较强的地理图式反而增加了思维难度。另高三学生在高一时已学习过“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基础,系统地进行图式教学更有利于高三的备考复习。

4.“图导学练”核心环节――学以致用,精选练习,把握核心考点

通过上一环节中,对主干知识的归纳,框架知识的建立,及学生思维导图的形成后,很自然地会过渡到“图导学练”的核心环节――学以致用。在这一核心环节中,通过精选练习,让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核心考点及时巩固,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技能。在地理考题的设计上,往往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进行设问,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因此,通过解题,一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二通过对精选图文材料的分析,养成学生必备的读图技能。

5.“图导学练”压轴环节――能力提升,真题再现,掌握答题技巧

在“图导学练”的压轴环节――能力提升阶段中,应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高考备考是主方向,课堂上不要过分强调教学结构的完整性,要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地理考题的选取与设计要注重地理的学科性,体现在调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上。调用地理知识,包括调用地理概念、基本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分布与主要特征、地理原理与规律等;调用基本技能,体现在判读各种地理材料、图表,转换不同类型数据等。二是在指导学生用图、读图、解图过程中,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指导,以全面提升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如学生在解题时,为了能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在审题上应把握核心,注意技巧。

三、 “图导学练”教学模式在常态课中仍需不断完善与创新

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常态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课后教师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进步。在高三地理复习常态课中,运用“图导学练”教学模式教学,仍需不断完善与创新。如在备课中,需收集大量的图式信息;在课堂图式教学环节,教师需具备完整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板图、板画、板书教学基本功。在能力提升环节,教师除了对学生答题进行指导外,还需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及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高三地理;高考;有效备考

一、农村普通高中高三地理教学现状

1.生源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

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多数优质生源都流向城区重点高中,农村普通高中多数面临生源萎缩的窘境,多数学校只能降低生源门槛,接受素质较低的学生,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钻研精神不足;而这些学生多数家长又对学习不重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督促不够,助长他们的学习惰性。由于地理学科的思维性和综合性很强,特别是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都需要空间思维能力,这对基础差、不爱思考的学生是一大难题。

2.教育投入资金有限,教学硬件设施不全

农村普通高中大部分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除满足基本教学配套需求外,一些现代化的教学用具比如多媒体教室很有限,地理学科的教学挂图、教学用具配套不全,影响了地理教学的质量。作为学科特色,地图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若能够多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充分展示形形的图表,教学内容将更丰富和直观,课堂氛围将更生动,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将增大课堂容量,使复习材料不拘泥于教材和有限材料,教学效果会更好。

3.师资队伍小,教师专业成长受限

由于生源的减少和竞争,农村高中学校多数规模小,配套教师人数少,地理学科作为小科,地理教师更少,一个老师往往要负责整个年段的教学工作,教学上没有分工协作,缺少交流和探讨,平时教研工作流于形式化,教研成效一般。高三地理老师更因工作量大,多数时间花在上课、出练习、改作业上,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钻研时间上投入更少,自身专业成长缓慢甚至停滞,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二、高考地理考核目标及命题变化对农村普通高中教学的启发

1.高考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变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高考地理考核目标和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大纲强调的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降低了识记的要求,提高了获取和解读的要求,新大纲更加注重学生高层次能力的开发,如,解读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可以理解为高考的灵活性增强了。高三地理考生如果仍停留在过去“识记”的层次,将不能适应新高考。对于农村普通高中,多数学生学习被动,连“识记”这一层次都没法达到,更谈不上高层次能力的开发,只有改变学习意识,增强学习主动性,才可能实现高层次能力的突破。

2.高考地理命题特点及变化

新课程下高考命题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试题紧扣课标、考纲,基础知识是考点,能力要求是考查方向。命题形式仍以多种地理图表图像为载体,体现学科特色。命题的最大变化是将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材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于农村普通高中,受教育经费投入及教学设备影响,平时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和动手操作实验无法落实,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困难,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农村普通高中考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多思、多想、多参与,在能力方面上如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描述和阐述能力等下工夫才能适应新高考。教师更应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讲究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弥补学校设备、生源等劣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农村普通高中高三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适逢新课程高考,在生源、教学设备、专业水平等劣势条件下,农村普通高中高三地理只有进行有效教学,才能取得理想成绩。

1.研读考纲和高考试题

考纲是高考出题的依据,高考试题是对“考纲”最直接的诠释,只有认真研读考纲及高考试题命题特征,才能知道高考的考试内容、考查形式和把握考查难度,复习备考才能做事半功倍。

2.夯实“双基”,构建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也是形成地理能力必要的基础条件,在平时复习中,针对薄弱学生,更要控制教学进度,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教材处理上,要强化主干知识,理顺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最好以书面材料展示给学生。

3.多分析、绘制图表,加强能力培养

地理图表、文字资料是地理信息的载体,高考题中很多试题都是要通过读图表、读资料获得有用信息进行整合,很多学生的复习仅仅是“背笔记”的过程而不懂结合地图进行。读图的仔细程度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的高低,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传授读图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强化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分析处理能力。

4.精讲练习,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能

高三地理的复习材料很多,各种试题练习琳琅满目,教师应该结合本校学情,选择难度适宜、数量适中的练习让学生训练,并及时批阅和讲评,达到以练习为载体,弥补学生的缺漏,传授解题方法,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5.做好专题复习,提升复习效率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要针对本校学生的不足整合专题,对一些常考点和易错点强化,对多数学生难以理解、讲解效果差的难点可大胆取舍,专题知识需有配套练习,练习最好选自历年高考题。

6.常做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能力

与时俱进,常常反思自身教学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动和同行交流研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教师才能提升教学能力,更好地胜任高三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惠芳.福建农村普通高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2]李琼婵.新课程地理高考方向的变化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01).

[3]宋治力.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地理复习与备考策略[J].考试周刊,2011(39).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考试题 分析 备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99-02

2013年6月10日至17日,我有幸第三次参加了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地理的阅卷工作。结合自己连续三年的高考阅卷亲身经历,本人认为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部分与2012年和2011年相比,总体上变化不大,基本上体现高考试题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的发展思路。从整体来说,2013年的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对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做简要分析,并谈谈对2014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备考的几点建议。

一 2013年新课标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2013年高考大幕已落下,认真研读新课标文综地理试题,整体呈现十分强调基础、主干和能力的特点,题型稳定,与去年相比差距不大,总体感觉试卷难度在比2012年略有上升的基础上依然保持适中,命题不拘泥于教材,基本上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本人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命题意图的分析

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卷突出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旨的命题思路。从考查目标和要求上看,客观题主要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而主观题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卷面上都有体现。

高考命题虽然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重在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但要清醒地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离开了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学科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从考查内容上看,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2.考查内容的分析

客观题主要考查了农业生产、区域特征和定位、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人口变化及分布、等压线天气形势图的判读;主观题主要考查了影响气候特别是气温的因素及天气特征的描述,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地理环境与渔业生产的相互影响;选修部分主要考查了三沙市旅游的特性及问题;中国江南丘陵洪灾的成因及措施,中国某地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潜在危害及措施等学科主干知识。而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连续多年没有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地球运动会从高考试题中永久消失,只是为了降低难度,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种策略,所以这部分内容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忽视。

3.试题形式的分析

从考题的呈现方式上看,强调图像信息的判读与运用,

文综地理部分共出现10个图表,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重视区域图、等值线图,全面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2012年的试题,从考题的比重上看,自然地理的比重上升,人文地理侧重人口和特色农业的考查。区域定位在选择题里难度较大,而非选择题中难度较小,但试题中区域图却有八幅,所以区域定位仍不能忽视。从考题的设问方式看,注重探究性和开放性,如36题的第3问。这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考生能阐述清楚理由即可,突出了对考生发现、探究、评价地理问题以及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4.成功之处

第一,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确保了命题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考查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没有偏题和怪题。

第二,试题难易适中,区分度较好,符合高考的选拔性。

第三,试题体现出探究性(第36题第3问)、应用性(43~44题的第2问都出现了措施类设问),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知其地、析其因、究其理”的地理思维能力。

第四,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如:河流的水文特征、气候干旱的原因、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和工业集聚、等值线问题、文化遗产问题、飓风和地震、城市水源问题等。

第五,试题结构比较合理,内容比例力求均衡,但必修2部分试题所占分值较多。

第六,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得到明显体现。关注地理现实问题和热点,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如根据三沙市的地理特点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总之,2013年文综地理试题总体难度适中,突出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以地图为载体,学科特点鲜明,情景设置贴近生活,试题设问独特新颖,注重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二 2014年文综地理备考建议

1.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与训练

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命题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时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和训练。如在复习区域自然地理时,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主干知识,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

2.加强区域地理学习,强化地理空间定位

要加强中国各国土整治区域、周边毗邻的国家和地区地理的学习。对这些地区:一要从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及其他相关位置(区域轮廓图、地势剖面图、特征事物)等,熟记重要的经线、纬线经过的沿线地区和重要的国家,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定位的参照体系,能进行左邻右舍地理事象的空间推断,形成空间逻辑能力;二要把重点区域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转变为等值线(地形、温度、降水)图进行判读训练;三要加强地理位置的有关应用,推断和概括区域特征,如水文、气候、地形、经济、人文状况等。

3.以地理考纲为指导,加强学生地理能力的训练

由于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因此,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学好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三的地理能力训练要围绕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要帮助学生学会从试题提供的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资料的有效内容,并运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找出与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有关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第二,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和阐释能力。要加强地理学科语言表达和答题规范的训练,使学生能规范、完整地使用地理学科语言正确的解读地理图表,辩证地考察事物和现象,进行正确的地理表述,准确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原因。

第三,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的能力。要加强概念教学,在地理问题的论证过程中使学生审题、答题伊始就能明确题目的意图,知道从什么角度切入,应当回答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在论证过程中,能够运用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分析方法,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4.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地表述出来。

5.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备考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掌握答题要领,严格规范答题

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阅卷教师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因此学生对于地理简答题的解答,就应该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这样的话,阅卷教师比较容易判断考生的解题是否“踩点”或“踩了哪些点”。地理专业术语的使用也很重要。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的准确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考究,从中不断地加以总结,从而真正提高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减少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将更会体现出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对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的科学备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才能取得素质教育和高考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吕凤秀.基于学生存在问题的地理备考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12(9)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考;区域地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2

从近三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地理高考非常关注地理的区域性和区域特征。试题利用区域地图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地理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本文综合《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区域地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在对近三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区域地理考点的基础上,谈谈对区域地理备考复习的几点策略。

一、解读考试说明,落实区域地理考核目标

1.考试范围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区域地理的考试范围,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1]

2.能力要求解读

高考地理学科命题强调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试题以实际问题立意,设置问题情景,根据问题需要,确定考查的主干知识体系;从认识分析实际问题角度设问,强调学生能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各种地理能力。[2]因此结合区域地理的考试范围以及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分析,区域地理的考查主要注重以下几个能力要求:

(1)正确运用地图,认知区域的范围、方位、大小、区域内各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以及与相邻区域的空间联系。

(2)进行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要素分析,归纳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并与相关区域进行比较。

(3)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描述、判断及反思。概括、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

(4)评价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讨论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

二、梳理近三年试题,把握区域地理考试方向

纵观2009年――2011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中的地理部分,对区域地理的考查表现出如下特点:范围广,考点多,分值大,有较大难度,主要考点的统计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据表1知,近三年高考试题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首先突出地理主干知识,例如区域气候的分布与成因、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特定区域内湿地的成因、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域内特定港口的成因、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位、区域农业类型及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特定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等。其次强调了对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性分析,从以上试题可以看出,高考题目不再单纯地考查地理事实的记忆,而是着重强调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组合,挖掘考查学生对其深度理解的能力。最后还注重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能力的掌握程度,地理知识只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一种智力操作材料,而地理科学方法为学生在思维和行为上操作这些材料提供手段和工具,这一点不仅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强调,更是高考试题的核心。

三、善用复习方法,提升区域地理解题能力

1.正确处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的关系

就高考地理而言,区域地理是基础,重点是从空间的角度表述区域特征;系统地理是原理,重点是从成因的角度分析区域特征,只有把二者有机地整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这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可多做一些“合二为一”的工作。例如对2011年高考文综卷中36题的第(1)小题说明圣劳伦斯河水位稳定的原因的解答,可以从圣劳伦斯河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入手,结合该区域的降水、五大湖等自然地理信息,有效地实现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各要素特征的关联分析,可以快速得出正确答案。再如在分析美国农业带的空间分布的时候,联系美国地形、气候、河流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这样的综合分析能充分体现高中地理的学科特色。

2.构建心理地图,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强化区域定位能力

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地域性是地理的基本特性之一,学生拥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和地理背景知识,就会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同时也是具备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基础。因此区域地理的复习需不断引导学生构建地理心理地图,形成地理空间概念。[3]

(1)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确定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绝对位置。

(2)根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已知地理事物的位置来定位。这是一种相对定位法,需要学生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度及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3)从区域的轮廓形状特征、面积大小等特点进行直观推测。

(4)利用区域内特殊地理事物、典型区域特征等信息加以辅助判断验证。

(5)利用题目文字信息和图中的图例、注记、比例尺等信息辅助判断定位。

这些方法的运用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些重要地理信息的空间位置才能有效开展,记住特征明显的地理事物位置。如一些重要城市的经纬度,一些重要国家或区域的轮廓形状和经纬度,世界重要海峡、河口、内海、湖泊的轮廓和经纬度等等,然后将上述各种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各种定位方法相互验证,这样经过多次训练,争取熟能生巧,就能用的得心应手。

3.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理解特征形成原因

综合分析法是地理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也是地理教学中一种主要的逻辑思维方式。区域特征可以是该区域自然地理事物方面的表现,也可以是该区域人文地理事物的表现,或者是两者的综合表现。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分析;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人口、工业、农业、城市、文化等方面分析;也可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或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用综合分析方法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理解特征形成原因,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这是一个发现影响某一特征形成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因素的过程。

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综合分析思维的试题在高考中不断体现,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强分值高的题目。如2010年高考文综卷第36题第(4)小题对城市分布的自然地理区域特征和原因、2011年高考文综卷第36题第(2)小题对“雪带”分布特点与原因的分析等试题,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都能得到有效的解答。

4.运用比较的方法,类比区域特征的异同,突出区域的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常用的学习方法,运用比较法首先需确定比较的内容,其次将同类地理要素之间进行比较,最后将比较的内容逐项对比说明。例如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主要特征可以进行如下比较(表2)。

这种比较的思维方式在高考试题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考查方式。如2011年高考文综卷中36题的第(1)小题要求比较两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可以从河流水文特征这一自然地理特征入手,然后综合分析影响水文特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地海拔差异可得出河流速度的不同、比较两地的纬度高低和冬季气温差异可得出封冻时间的长短、比较两地河段的上下游关系和降水量多少可得出流量不同。

参考文献

[1][2]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编.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122-126

[3][6]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素质目标检测(3)[M].拉萨:人民出版社,2011.191-197

[4]陈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