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婴幼儿日常护理的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保健护理在早期儿童发展中的应用价值,为提高儿童身体发育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190例儿童及家属均实施正确的保健护理措施,对保健护理前后190例儿童智能及体检情况进行判断,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190例儿童经保健护理前,大多体检仅部分达标(97.37%),仅2.63%儿童体检全部达标,且DQ处于中等及中下等儿童所占比例高达50.53%、35.79%;经保健护理后,75.79%儿童体检全部达标,且DQ达中上等及优秀所占比例分别为56.84%、31.05%,较之前显著上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保健护理 早期儿童发展 应用价值
选取2012年1-12月0~6岁儿童进行本次研究,从而探讨保健护理在早期儿童发展中的应用价值,为提高儿童身体发育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身体健康的190例儿童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100例、女90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65±0.31)岁。
保健护理:对190例儿童及家属均实施正确的保健护理措施:①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儿童性别、年龄、体检情况、智能测评情况等;②指导家属正确给予婴幼儿抚触、主动体操、被动体操等日常运动措施;③讲解正确喂养措施,纠正以往错误喂养方式,指导其准确掌握各时期婴幼儿进食种类、进食量、进食时间及次数等饮食知识,避免婴幼儿发生营养不良情况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保障其身体及智力健康发育;④讲解婴幼儿各时期心理特点,指导家属正确对待各时期婴幼儿心理反应,如给予亲情关爱、平等相处、亲子游戏、知识教育等,并给予相关生活指导;⑤讲解早期儿童健康标准,如大运动、精细动作、抗病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身高、体重、心理发育等,使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准确掌握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异常表现并进行有效干预;⑥定期组织家长交流,通过家长座谈形式提出儿童早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处理,相互交换育儿经验;⑦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如给予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室内应宽敞明亮,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创造良好人文环境;⑧讲解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常见疾病及有效预防措施,使其掌握各种疫苗正确接种时间及接种必要性;⑨讲解定期体检的重要性以及未进行定期体检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重视并有效实施儿童定期体检。
效果评价:对保健护理前后190例儿童智能及体检情况进行判断,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1,2]:①智能测评:根据首都儿童科学研究所制定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测评儿童发育商(简称DQ);②体检:内容包括整体发育、营养指标(钙Ca、铁Fe、锌Zn、血红蛋白Hb等)。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结 果
190例儿童经保健护理前后,其体检情况及DQ检测结果对比分析:190例儿童经保健护理前,大多体检仅部分达标(97.37%),仅2.63%儿童体检全部达标,且DQ处于中等及中下等儿童所占比例高达50.53%、35.79%;经保健护理后,75.79%儿童体检全部达标,且DQ达中上等及优秀所占比例分别为56.84%、31.05%,较之前显著上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保健护理是保健与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婴幼儿家长进行全方位护理指导,从而使其获得科学育儿知识,最终达到早期儿童健康发展的目的[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保健护理需求情况也日益增加[4]。
本文研究可知,进行保健护理前仅少数儿童各项体检均达到规定标准(2.63%),且大部分儿童DQ处于中等(50.53%)或中下等(35.79%);保健护理后,75.63%儿童均达到各项体检规定标准,且大部分儿童DQ处于中上等(56.84%)或优秀(31.05%)。提示保健护理可提高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体检达标率及DQ优秀率,保障早期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与许小菊等人研究结果相符[5]。
参考文献
1 米素兰.保健护理在早期儿童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1,2(1):254-256.
2 张靓.保健护理在早期儿童发展中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1):420-421.
3 杨静.浅谈儿童心理卫生在儿童保健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2012,5(4):399-401.
【关键词】早教机构 问题 对策
早期教育中的第一个教育阶段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实行的教育。目前在我国,这些婴幼儿的父母多为“80”后一代,他们思想新潮,重视教育,据统计,有近20.12%的孩子被送到各大早教机构,早教市场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早教,作为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育的是宝宝们的无限潜能,教的是家长们的启蒙方式,但在这个朝阳行业的背后,诸多早教机构在自身体系及外部监管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市场上的早教机构数量众多,既有已经形成品牌化的大型早教机构,也有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早教机构,各早教机构为争夺市场空间,都竞相推出自己的特色旗号,如金宝贝的双母语、爱尔贝推行蒙台梭利教育观念,AOK主打“剖腹产儿童潜能开发”、东方爱婴强调“中国本土第一早教品牌”等等。由于它们各有侧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必然无法统一,据了解,家长普遍反映特色“多”效果却看不清。这些所谓特色的出现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比如手脑并用、逻辑思维开发等等;而忽略了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实质关注,比如接触自然,体能锻炼、人际交往和人格发展的培养,进而导致没有核心,课程开发混乱,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出现了过度宣传,虚假欺骗的成分。
2. 师资紧缺且专业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高校对早教老师的培养没有设置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专业,幼师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3~6岁儿童的幼儿教师, 0~3岁的早期教育相关内容很少被提及,因此多数早教机构师资匮乏。据调查,这些早教从业人员主要是幼儿园教师或育婴师,前者将幼儿园3~6岁的教育方法照搬过来,缺乏对0~3岁婴幼儿特殊性地教育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后者虽持证上岗具备照顾婴幼儿的基本条件但缺乏“教导”婴幼儿及家长的相关技能。此外,他们进入早教机构后培训时间短,培训课程内容杂乱,培训形式过于单一理论化,导致整体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3. 父母缺乏有效的指导
早期教育主要面向0~3岁的婴幼儿,父母陪同下的亲子活动成为大多数早教课堂上的主体框架,而且这些活动的绝大部分会延续到婴幼儿的家庭活动领域。因此,家庭教养者的育儿理念和能力将直接影响着这一阶段的教育质量。据调查,目前的早教机构将教育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婴幼儿的自身发展上,而疏于对家长的指导, 尚未建立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早教机构的教师大多缺乏对家长进行指导的意识,指导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据反映,很多家长缺乏婴幼儿的教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一些行为经常束手无策。
二、解决的对策
1. 统一行业标准,改革教学内容
规范的缺失是婴幼儿早教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政府应强化其管理责任,一方面出台相关的管理规范和行业标准,为必要的监管提供依据、为早教机构经营运转提供规范和框架;另一方面集合婴幼儿早教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早教行业制订统一的标准,其中包含教材、教具、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统一标准。此外,机构内部在课程的设计上不能功利性太强,只一味迎合家长,而应回归到孩子的原本需要上。孩子们通过早教课堂并不是能够学到什么,而是尽量设置常规一些课程,通过亲子课的形式,多贴近自然进行实践,培养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生存能力及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指导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肢体动作和精细动作,从而为孩子在幼儿时期接受科学和数学教育奠定基础。
2. 充实师资队伍,提高资质门槛
早教的授课群体不仅是孩子,还有孩子的家长,课程的讲授除核心教育理念,还涉及婴幼儿护理、营养和疾病预防等,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我国的早教机构从业者人职门槛过低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为此应逐步完善早教教师的准入制度,对早教教师在学历和专业方面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并对其进行职前职后双重培训, 职前以各大高校为依托,参照权威性的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关课程系统化的学习;职后一方面应规范从业人员阶段性的强化学习,另外一方面应使其参与到多种实训模式当中,充分将相关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其中可以发挥老教师的引领作用,借助以老带新的方式共同进步。
3. 为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指导途径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亲子性,家长是孩子最主要的老师,家庭是婴幼儿的第二课堂。因此,早教机构应承担起指导家庭教养者的重任。大部分早教机构课堂都具备家中无法获取的较适宜的教学模具,因而早教教师应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家中可行的教育方案授予家长在课下继续进行,以强化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为婴幼儿父母提供自愿参与、公益性质的短期育儿教育培训或讲座,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家长搭建诸如论坛、微信等交流的平台,鼓励家长互相分享育儿经验。
【参考文献】
[l]姜新新, 蔡淑兰. 我国早教机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 (2).
[2]陈红梅.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与保障[J]. 学前教育研究,2011 (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水平为目的,使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家庭文化、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养老照护有机结合起来,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新的动力。
二、项目目标“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
项目旨在以提升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为目标,以家庭发展能力建设为导向,以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居民、争创新家庭为主题,以各个项目活动为抓手,从而提高家庭成员健康水平和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一)家庭成员保健意识明显增强,自我保健能力明显改善,健康素养明显提升。
(二)有婴幼儿家庭的科学育儿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
(三)有老年人的家庭在老年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和日常保健、照护等方面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等家庭美德得到弘扬,家庭关系更加和谐,社区环境得到优化。
三、项目试点单位
人民街道社区
四、项目内容
根据万福社区的实际情况,重点对家庭户成员开展二级培训和主题服务活动。
(一)组织开展二级培训
1.培训对象。万福社区家庭总户数4734户,13681人,按照不少于227户进行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参加。
2.培训内容。(1)家庭保健:一是合理饮食和预防三大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的健康知识;二是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相关内容及孕期保健知识;三是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四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刷牙、洗澡和不随地吐痰等)的相关知识;五是心肺复苏技能,包括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的急救技能;六是灾害逃生等相关技能(如烟雾逃生、火灾逃生、地震逃生等)。(2)科学育儿:一是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的重要性及其注意事项;二是对婴幼儿常见病的识别及一般性预防、护理方法等。(3)养老照护:老年人的营养与膳食、生活方式及日常保健、常见病症及照护、运动康复及心理沟通、意外事件预防及其应急处理等。(4)家庭文化:家庭礼仪、家庭教育、夫妻关系、代际关系等。3.授课教师。由参加国家一级培训的项目管理人员及卫生部门组织医疗专业人员进行授课。培训资料根据国家一级培训教材,结合实际重新制定。
(二)组织开展服务活动
1.家庭文化活动:(1)对社区居民开展有关家庭教育、夫妻关系、代际关系及子女关系等内容的系列讲座。(2)通过入户咨询和定期举行咨询会等形式,对家庭关系中的常见问题,开展主题咨询。(3)在社区开展家庭礼仪课堂,举办家庭礼仪知识竞赛等。
2.家庭保健活动:(1)对家庭健康责任人和主要家庭成员开展合理饮食和三种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预防的教育健康教育。(2)对家庭健康责任人和家庭成员开展个人卫生习惯的健康教育。(3)开展心肺复苏专题讲座及培训,现场发放材料,提高家庭成员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的急救技能。(4)开展灾害逃生等相关技能的培训与演习,如烟雾、火灾和地震逃生等,增强家庭成员应急逃生能力,掌握正确的逃生技巧。
3.科学育儿活动:(1)开展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专题讲座,现场发放相关资料,提高母亲对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重要性的认知率。(2)通过专家讲座和资料发放,增强婴幼儿看护人对婴幼儿常见病的识别能力,提高对一般性预防和护理方法的知晓率。(3)组织婴幼儿亲子阅读活动和参与活动,提高婴幼儿看护人对亲子阅读重要性的认知率。
4.养老照护活动:(1)开展老年人活动方式及日常保健主题活动,提高对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事项的知晓率。(2)开展老年人抑郁症初筛检查,使用抑郁自评量表或他评量表进行测量。(3)开展老年人运动与康复咨询活动,使老年人运动与康复咨询活动,使老年人或照护人员能够判断是否运动适宜,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
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一)组织机构为加强对“新家庭计划”项目工作的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区“新家庭计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社区项目实施小组。
(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区计生委:负责项目的牵头工作,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成立项目工作指导小组,组织开展二级培训和主题服务活动。区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经费的拨付,保证项目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区卫生局:负责协调辖区医疗机构、社区服务站开展主题服务活动。区民政局:负责指导社区开展相关工作及主题服务活动区爱卫办(区健康教育站):负责编印健康教育宣传材料,指导开展相关主题服务活动。人民街道办事处:编印二级培训教材,组织家庭成员参加培训,组织开展主题服务活动,指导建立家庭成员健康档案万福社区:做好二级培训前期工作,登记造册家庭成员信息,配合开展主题服务活动和建立家庭成员健康档案。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3月)。结合工作实际,成立项目工作指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启动有关宣传活动,作好其他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围绕家庭保健和养老照护两个方面组织开展二级培训和主题服务活动,建立家庭健康档案。
(三)推进阶段(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项目实施情况认真总结,进行中期评估,总结经验,拓展家庭文化、科学育儿培训和服务内容,继续深入推进项目开展。
(四)总结评估阶段(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总结项目工作实施情况,形成项目报告,迎接国家项目组的全面验收评估。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抓好落实。街道、社区要充分认识实施“新家庭计划”的重要意义,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立足工作实际,细化项目实施方案,创新工作机制,丰富活动内涵,落实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扎实推进。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全年与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是以侵袭儿童和小婴儿的最为严重。一般以冬、春季发病较多,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经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现以我院近年临床上对小儿流脑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取门诊病例100例,其中男孩45例,女孩55例,暴发型流脑40例,普通型流脑60例,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1岁。
1.2 护理方法[1,2] (1)发热的护理: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其伴随症状。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体温>38.5°C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静脉补液。(2)昏迷的护理:患儿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以便让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0,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利于降低颅内压; 每2 小时翻身1次,轻拍背促痰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动作宜轻柔;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动致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如有痰液堵塞,立即气管插管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使用人工呼吸机。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应尽早给予鼻饲,保证热卡供应;做好口腔护理;保持镇静,因任何躁动不安均能加重脑缺氧,可使用镇静剂。(3)精神异常的护理:向患儿介绍环境,以减轻其不安与焦虑。明确环境中可引起患儿坐立不安的刺激因素,可能的话,使患儿离开刺激源,纠正患儿的错误概念和定向力错误。如患儿有幻觉。询问幻觉的内容,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患儿提供保护性的看护和日常生活的细心护理。(4)瘫痪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卧床期间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使家长掌握协助患儿翻身及皮肤护理的方法。适当使用气圈、气垫等,预防褥疮。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及早督促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活动时要循序渐进,加强保护措施,防碰伤。在每次改变锻炼方式时给予指导、帮助和正面鼓励。
2 结 果
经过我院的护理后,其中暴发型(60例),治愈42例(70%),明显好转15例(25%),未愈3例(5%)。普通型(40例),治愈25例(62.5%),明显好转9例(22.5%),未愈6例(15%)。
3 讨 论
引起流脑的脑膜炎双球菌,常常寄生在健康人的鼻咽部,这种人没有疾病症状,我们称他为带菌者。当病人或带菌者咳嗽、打喷嚏的时候,病菌就随着飞沫散布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呼吸带菌的飞沫,受到传染,如果被感染的人抵抗力弱,就会发病,发病前常有潜伏期,一般1~5天。因此,切断传染源是预防“流脑”的关键。
通常流脑初期症状为发烧、头痛、流鼻涕、浑身乏力等,持续时间非常短,在经过几个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黏膜、眼结膜开始有出血点等败血症表现。出血点小如针尖,大则成片状出血斑。病情严重时,宝宝会有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怕光、狂躁,甚至出现昏迷。而暴发性流脑病情发展更快,患者常在24小时内发生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血压下降,重者危及生命。若婴幼儿患流脑,病情更为凶险。婴幼儿常表现为睡眠不安,突然尖叫,两眼凝视不动,甚至抽搐。流脑的初期症状很像感冒,因此,往往不被人所重视,常有人视流脑为感冒,延误了治疗。
儿童及婴幼儿是流脑的易感人群,必须按免疫接种时间及时接种流脑疫苗。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晒衣服、被褥、晒太阳。不对着人咳嗽、打喷嚏,不去或少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活动,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口密集地方。外出时要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脑膜炎双球菌在一般环境中很容易死亡,利用冷、热、干燥、阳光和普通毒剂的作用都可以将其杀灭。冬春季节应勤换衣被,经常开窗通风,在“流脑”流行期,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玩耍,更不要带孩子到发病的小孩家去串门,外出要带口罩,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1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2006年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保证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状态。医学上的人文关怀亦称人性化服务,其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我国护理教育专家沈宁指出“护理专业的核心价值就是关心、尊重和帮助,护理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出护理的人文关怀精神”。
1.2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儿科护理教学的需要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要求护士既关注护理技术,又熟知人文知识,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儿科护士要理解患儿、关爱患儿,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宽容、豁达、博爱,这样才能为患儿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服务。所以,加强儿科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是护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儿科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原因
2.1家庭环境缺乏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及长辈凡事优先替孩子着想,尽量减少孩子的社交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不懂得关心他人,与人沟通也存在很大问题,这是造成现代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社会环境缺乏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贫富差距日渐明显,人们注重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这种现象反映在护理专业上,就是只重视专业知识、技术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护生普遍对护理工作热情不高,特别是儿科护生,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心理不平衡。
2.3教师人文知识相对不足,引导不够护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走上讲台,几乎没有任何的临床工作经历,忽视临床锻炼的重要性,缺乏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与临床脱节,对当今社会儿科护理的现状了解甚少,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依据教材理论“纸上谈兵”。此外,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对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行为(如随意放置婴儿模型、不爱惜模型、操作时动作粗暴等)没有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
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的方法
3.1更新观念,循序渐进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提倡尊重生命,关爱人及人的思想感受,爱我们的家人以及爱我们周围的一切生命。人文关怀精神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文关怀精神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学习人文课程、听人文讲座、看人文书籍就能够养成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教化的过程。现代护理推行的整体护理理念的宗旨是:一切以人的健康为主导,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我们要注意培养护生乐观、豁达的心态,使其树立“病人至上”的护理服务意识,具备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美德。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教师的思想、学识、人品直接影响着护生价值观的取向。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言行举止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护理教师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对护理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对人宽容,对护生负责,并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让护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校也要经常为教师提供临床实践和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及培训的机会,教师可通过亲身体验和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来拓宽自身知识面,以适应和提高医学人文教育。
3.3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护生内心深处对弱小者关爱和保护的意识。例如,在讲授生长发育这一内容时,可以给护生播放小儿发育过程的视频,以激发护生对儿童、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又如教师在抱婴儿模型时,应告诉护生因为婴儿的头部相对较大,颈肌无力,故抱婴儿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其头部,并一边向护生讲解,一边用婴儿模型示范,动作正确轻柔,语言亲切;再如在用婴儿模型示教婴儿抚触时,也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要求环境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面带微笑,动作轻柔,还要注意保护婴儿的关节。实训时指导护生认真练习,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习惯将逐渐养成。
3.4定期安排赴社区及幼教机构服务的实践为了拓宽护生的知识面,使其进一步了解小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教师可组织护生赴社区及幼教机构与婴幼儿亲密接触,让护生亲身体验照顾婴幼儿,在护理时想办法让他们配合,探索与婴幼儿家长有效的沟通方式,理解他们对婴幼儿健康的需求,宣教育儿知识。让护生从家长和孩子的现场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护理技巧,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3.5在临床实习中实践人文关怀理念许多患儿的治疗主要靠静脉输液完成,静脉穿刺是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在儿科护理实习前,要求护生练就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从而尽量避免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躁情绪。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沟通,包括安慰和鼓励患儿、适度表扬、适当解释等。护生对患儿应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使患儿愉悦;对稍大一些的儿童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心理方面的需求等调节护患关系。良好的沟通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护患矛盾。
4结语
太原市幼儿园教职工人数为13083人,其中园长952人,教师7462人。许多园长在制订幼儿园发展规划,编制幼儿园课程计划,健全幼儿园课程,营造合作对话的教研氛围,培育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建立幼儿园与家庭、社会沟通的渠道,对课程和教学工作的领导能力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和能力积累。教师在如何理解教学活动目标、如何把握幼儿年龄特点、怎么体现有效教学、如何提高教学策略和技术能力等问题上受到制约。还有师德师风、职业倦怠、骨干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等问题,也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托幼一体化有待实现太原市0岁-3岁婴幼儿保教工作尚未纳入教育行政体系,没有形成政府行为,政府职能部门乃至社会对婴幼儿保教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重视。0岁-3岁婴幼儿保教工作已成为太原市幼儿教育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0岁-6岁幼儿的家长和看护人员的科学保教能力普遍偏低,缺乏必备的保育和教育知识,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农村幼儿教育问题有待突破(1)农村幼儿园生源流失严重目前281所农村独立幼儿园和248所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在园幼儿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32%。由于村委会对幼儿园投入很少,办园条件简陋,生源流失严重。(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农村幼儿园幼儿教育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与小学生如出一辙,使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影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3)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教师和家长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积极的互动和沟通模式,使得幼儿教育的宗旨难以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4)教师专业素质较差较多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落后,对新时期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理解不够,加上在职培训机会又少,眼界和思路不够,同时,教师的幼儿教育知识、技能与能力也相对不足。
二、太原市幼儿教育发展对策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太原市幼儿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这意味着政府将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幼教立法、经费投入和政策出台等方面有所作为。太原市政府明确指出:到2015年,力争在公办幼儿园的幼儿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6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切实解决适龄幼儿入公办园难的问题,我们应当珍惜这一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夯实幼儿教育基础、提升教育质量,推进太原市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1.政府主导、多方并举,切实解决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1)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市政府主要负责全市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规划、政策制定、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并对县(市、区)幼儿教育工作予以扶持。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提供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服务。建立各级政府幼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教育、财政、住建、规划和人社等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2)努力增加幼儿教育投入市、县两级政府每年应从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优先保证“十二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建设资金,保证公办幼儿园所需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按照国家建设标准新建、改扩建的幼儿园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3)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太原市计划新建、改扩建170所公办幼儿园,并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和使用管理。对目前所有小区配套已建成的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全部收回,并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新规划的住宅区要配套建设幼儿园,并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4)探索接收企事业单位幼儿园为解决百姓入公办幼儿园难的问题,太原市提出多种形式、分批接收的思路接收企、事业举办的幼儿园。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监督,任何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不得随意停办,不得转作他用,不得造成公办教育资源的流失。
2.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1)加强教学实践研究,关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努力提高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教学品质以设计、组织、实施以及评价集体教学活动为重点,努力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效益;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的研究,使个性化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儿童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特点,让每个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更好的发展;深入开展幼儿园游戏的研究,让幼儿玩得开心,学有所值;进一步开展不同课程模式与各教育领域关系的研究,研究解决课程的整合化问题。同时,教育广大幼儿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的理念,关注教学实践,并结合教学实践和课改中遇到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让广大幼儿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教育课改的必要性,并转化为实践行动上来。不断提高幼儿园一日生活每一环节的教学品质,使每个在园儿童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2)在幼儿园广泛开展教研活动,提高“园本教研”活动的专业性和实效性首先,让广大幼儿教师明白教研活动与幼儿成长、教师发展以及幼儿园建设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本园的教研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教研文化。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研制度,确定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主题,并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努力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探索“园本教研”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幼儿园成为教、学、研、训一体化的学习型组织,为广大幼儿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3)抓好幼教课题研究与管理的各项工作,提高太原市幼教科研工作水平首先,严格执行课题准入制度和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管理,完善课题指导机制,对立项备案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确保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其次,让广大幼儿教育专家深入到基层,了解基层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发现基层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惑,努力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广大幼儿教师共同探讨提高幼儿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第三,继续作好课题鉴定和成果推广工作,在贯彻《纲要》精神的基础上,通过经验推广、观摩学习等形式进一步推广这些研究成果,使之切实发挥对太原市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导作用。
3.聚焦队伍建设,打造全员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1)抓好园长队伍的建设,重点解决领导力问题首先,提高园长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使其从制定幼儿园长远规划、编制幼儿园教学计划以及开展幼儿教育课程等方面更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其次,园长一定要聚焦教学,要学会在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工作的各个关键环节上实施有效领导,体现园长的专业水准和管理才能,切实增强园长对课程与教学的领导意识与能力。(2)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解决执行力问题首先,以提升幼儿教师教学设计、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等方面作为工作目标,并将其列入课程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其次,充分发挥市学科带头人、市保教能手和市教研骨干等优秀幼儿教师的作用,努力推动和促进太原市幼儿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再次,将新时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增强广大幼儿教师的自觉服务意识,要求广大幼儿教师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鼓励广大幼儿教师积极实践、主动创造,提高课程执行力,在专业发展上走得更远。(3)抓好教研员队伍的建设,重点解决指导力问题教研员的服务意识、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直接影响着一个区域的教学质量。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首先,要转变教研观念。教研员要坚定地确立起服务意识,主动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深入教学第一线,努力使教研工作“回归实践、回归问题、回归教师”,为幼儿园和教师提供课程教学的专业支持。其次,要实现教研工作的创新。教研员要把握教育政策与教育发展趋势,根据本地区幼儿园和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研究和探索,掌握课程与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技术手段,通过机制创新,使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更富有专业的引领作用。第三,改革和完善教研员学习和培训制度,不断提升教研员的专业素质,切实提教研员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力和指导力。第四,积极发挥理论工作者和实践作者的优势,建立辅导网络,扩大指导面,使教研员队伍真正为我市幼儿教育改革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4.启动0岁-3岁的婴幼儿教养活动的研究,为托幼一体化模式积累经验为了顺应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的趋势,以社区为单位,依托公办幼儿园构建起0岁-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体系。首先,加强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学习和研究,探索0岁-6岁幼儿一体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其次,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编写太原市0岁-3岁婴幼儿教养大纲,在教养目标、内容及方法上给家长和看护人员以具体指导,为全市托幼一体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先期的实践经验。第三,聘请专业教师组成教学组,以0岁-3岁婴幼儿生理发育特点、心理发展特点、营养配餐、日常生活护理和教育等为培训内容,建立试点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第四,开展对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指导,及时把科学的教养理念和教养方法通过分层培训推广到托幼、早教机构和家庭,努力使太原市的托幼一体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
5.积极开展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指导太原市前些年课改的重心主要放在示范园和中心园上。随着课改地不断深入,逐渐开始关注农村园的发展问题。首先,要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可行有效的指导方法。其次,结合国家幼儿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农村幼儿教师的需求,创造条件对乡镇中心园教师或农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转变其教育观念,提高其教学水平以及管理班级的能力和组织能力,使科学的幼教知识和观念能够在广大农村园中得到普及和推广,提升农村幼教水平。第三,以乡中心幼儿园为龙头,广泛开展教学研究,并讨论和备课,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组织现场观摩活动,进行经验交流,以促进太原市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结束语
[关键词] 小儿;输液;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a)-244-01
静脉输液是儿科患者日常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且有逐年上升趋势[1]。为了确保小儿输液安全,对输液患儿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寻找问题,探讨管理对策,笔者将做法总结如下:
1 分析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1.1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查对工作是避免发生差错最关键的一环,也往往是最后一道防线。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可以避免很多事故和纠纷[2]。如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无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查对工作不到位,查对错误主要存在于注射青霉素及先锋类药物前未行皮试无及时发现,输入药物剂量不符,药液质量无认真检查,护士穿刺前未认真再次核对患儿身份,穿刺时家长听错患儿姓名或编号,打错针、接错瓶、拔错针等,常常是日常工作中容易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
1.2 输液过程中巡视观察不及时
输液工作量大,护士人力不足,是致使巡视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小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特别是婴幼儿,一旦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适,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若护士巡视不到位,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将延误抢救时机。另外针头被拉出血管外或穿破血管引起局部药液渗漏未及时发现处理或输液过快、过慢未及时调节,液路不畅未及时处理。
1.3 缺乏护患沟通技巧
小儿输液环境嘈杂,陪护人员多,护士工作压力大,情绪容易急躁,只注重完成操作性工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有效沟通,对患儿缺乏热情和耐心,解释安抚语气过重或语速过快。
1.4 药理知识欠缺
目前药物使用经常推陈出新,短期内频繁更换,而且药物名称多样,如化学名、商品名、别名等致使护士对新药的规格、剂量、性质和应用等不能完全掌握,工作中护士在实施药物治疗时,单纯执行医嘱,不熟悉药物的药理知识,难以确保用药安全。
1.5 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个别护士缺乏对静脉输液的风险认识,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告知工作未严格按要求执行,安全告知工作不到位。如小儿生性好玩好动,部分患儿哭闹不休无法在输液区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家长缺乏医学知识,安全意识差,随意顺从孩子心愿提瓶到处走动或逗留,甚至带着输液瓶回家,到餐厅就餐,甚至到商店购物等;或在输液过程中自行调节输液速度,而不知输液滴速过快带来的伤害;或在提输液瓶时位置过低造成血液逆流或输液管小壶倒置,容易造成针头堵塞或空气栓塞的严重后果等。
2 对策
2.1 制订规范化的输液流程,严格落实查对制度
重视输液全程监管,从接药――配药――穿刺方面做好多方位的查对,实行编号制度,发给患者输液序号牌,屏幕显示叫号,查对时让患者自报姓名,输液过程的每一环节落实双人核对及执行后护士签名负责制[2]。从而大大加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明显减少了输液风险的发生。
2.2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输液全程安排专职巡视岗位护士,要求随时做好巡视,注意观察重点对象(皮试后第一次接受治疗的患儿、病情重的或特殊用药的患儿)及重点内容(病情、滴速、穿刺部位),对3岁以内哭闹不安的婴幼儿要特别引起重视,需排除因静脉刺激、药物外渗或恐惧所致的哭闹,警惕是否为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等所致的不适[3]。输液高峰时段,适当调配增加巡视护士,及时解决巡视、观察、接瓶、拔针人力不足的问题,以达到避免或减少输液风险的发生。
2.3 加强沟通技巧
灌输主动服务意识,使用文明用语,患儿在输液过程中,把握时机多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转移患儿注意力,消除患儿恐惧感,取得他们的密切配合。临床效果证明,护士良好的服务态度及过硬的护理技术能使患儿家属产生安全感。
2.4加强用药知识培训
随着新药的不断推出,把药理知识学习纳入业务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护士对常用药物名称、作用、用药途径、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等知识的学习。制订新药使用学习制度,总结用药中碰到的经验教训及出现的不良反应。作为培训教材,警示护士在输液用药中要特别注意的有关事项,以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避免用药风险的发生。
2.5 做好输液全程的健康教育
在工作中,要求护士除做好药物、操作等相关知识宣教外,还要向患儿或家长告知输液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滴速不能随便调节、按号就座,输液过程不能随意到处走动、输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等)。加强巡视,对患儿或家长提出的问题要热情、诚恳、耐心解答,适时做好宣传教育,使患儿在气氛融洽、愉快而安全的环境中完成整个输液过程[4]。
3 讨论
静脉输液逐渐成为临床最常见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小儿患者这一特殊人群更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护理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端正工作态度,提高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是减少医疗风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凌云,陈塑晖,诸纪华.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29.
[2]张秋兰.门诊输液室潜在安全隐患的分析与管理[J].广西医学院学报,2005,8(1):65.
[3]黄霜霞.对门诊输液室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5,27(4):519.
1 临床资料
2009年8月-2011年12月我科共收治先心病患儿94例,年龄最小6月,最大12岁,体重5kg-40kg。均手术治疗,除2例死亡外,均康复出院。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由于先心病患者疾病的原因,父母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需求,患者除了受疾病困扰之苦外,几乎没受过什么痛苦和约束。因此术前给予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儿树立起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手术的治疗,促进康复先心病。
2.2 预防呼吸道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由于患儿易患感冒、肺炎,要勤给病人换内衣,不要有很多亲戚探视,勤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交叉感染。
2.3 患儿的准备。
2.3.1 测量体重。因心脏病患儿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甚至有营养不良倾向,应定期测量体重以准确计算药物剂量,同时评价营养状况。禁食:按常规术前6-8小时开始禁食,以减少胃内容物被误吸的危险。备血:手术前一天上午抽备血,用于血型鉴定及手术中用血时做血型。术前锻炼:对年长儿在术前教会深呼吸,咳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3.2 手术部位的准备。根据手术需要于手术前一日备皮,手术前一天做好患儿皮肤准备工作(沐浴),尤其是手术中可能静脉穿刺的部位,手术切口的部位及耳廓、脐周部位的清洁。剪除过长的手、脚指甲。晚间清洁洗肠,注意液体温度。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交接班护理。术后与麻醉师及手术室护士进行详细的交班,固定气管插管的位置,按患儿体重调好呼吸机工作条件,了解血管活性药物的浓度及给药速度,争取短时间内使各项监测项目及时显示。患儿入监护室后立即照摄床旁胸片,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必要时予以调整。放置好牙垫。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并做好标记,以免患儿躁动或吸痰时插管滑落。对有气囊的插管应定时放松气囊。对婴幼儿及需要呼吸机辅助时间较长的重症患儿选用经鼻插管。
3.2 病情监护。术后肛温应控制在38℃以下,以物理降温为佳,使用冰帽时防止冻伤皮肤,避免因发热而加重心脏负荷,密切观察心率节律的改变。以微量泵控制血管活性药物,浓度依临床指标调整剂量,观察用药反应,效果,不在同一静脉通道上推注其他药物。
3.3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如当前引流液为血性,提示有出血问题,小儿引流液大于4ml/kg·h,连续3小时,应考虑开胸止血。术后24小时无渗血倾向,胸腔无积气或积液,且引流液转为淡红色或黄色液体,每日小于50ml即可拔掉引流管。
3.4 呼吸道管理。
3.4.1 气道的湿化。使用呼吸机的患儿由于呼吸道的湿化、加温和滤过功能丧失,对于婴幼儿及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较长的患儿,应予以气道湿化,一般将湿化器的温度调节至32℃~35℃,确保其湿化功能。
3.4.2 吸痰的管理。吸痰指征:呼吸机连续发生气道高压报警、两肺听诊可闻及痰鸣音,同时伴有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提示呼吸道分泌物存在。吸痰方法:先在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1~2ml,拍背、纯氧过度通气,然后给予吸痰。吸痰时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1次吸痰时间应不超过10s,吸痰后再次纯氧通气,然后连接呼吸机。吸痰过程中发现紫绀,心率减慢,血压波动等乏氧表现时应停止吸痰,给予大潮气量纯氧辅助呼吸,监测氧饱和度,早期发现并纠正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
3.5 肾功能监测。术后记录尿量,24小时出入量,观察尿液性质,尿PH值及比重,尿量减少时分析原因,利尿后注意补钾,防止电解质平衡紊乱。放置导尿管的患儿,一旦临床允许立即拔除,减少感染的机会。
3.6 饮食及疼痛护理。患儿在气管插管拔除后即可少量饮水,术后第一天可进流食,逐渐增加固体饮食,直至患儿恢复正常饮食。在有低心排和内脏运动障碍、缺血的患儿宜行静脉内高营养。正确掌握饮食原则,少食油腻,食欲好时应控制饮食,以免消化不良。大便排出困难时,可开塞露灌肠。当患儿因咳嗽,深呼吸和活动感到疼痛时,帮助患儿取舒适的,提供安静的环境,分散其注意力。必要时与医生联系为患儿进行有效的镇痛治疗,可用持续芬太尼微量泵注射,并详细记录止痛效果。
3.7 出院指导。根据病情协助医生嘱家属每15—30天复查一次,半年后3—6个月复查一次,出院后一般不限制活动。心功能在Ⅰ、Ⅱ级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做些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度。活动范围应先室内后室外。大多数病人出院后如无病情变化,3个月后可上学,由轻运动逐渐过渡正常运动。如感到劳累或心慌气短应停止,继续休息。术前病人心功能在Ⅲ级以上,心脏重度扩大,重症肺高压病人,心脏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较长的时间,出院后不要急于活动,要注意休息,保持体力,随病情适当活动量,但不要感到疲劳,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参考文献
[1] 黄春柳,陆雪萍,周倩.2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后呼吸道的护理[J].广西医学,2006,28(8)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