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能够意识得到,因为历史的变化,我国多次的地壳变动使我国的地形结构反复改变。比如岩土层、粉土层、粘土层都意味着他们承载着过去的历史变迁。然而,海洋是怎样形成的?以高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海底地形与成因”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中国地图上我国四大海洋的外观变化。学生会发现我国的海洋变化为由北向南的海域颜色由深变浅。同时南海的海底平均深度也是四大海域中数值最高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的海洋环境变成这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海洋边缘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海盆、海岭的区别,它们就像陆地中的高山、平地、河流的区别。即使同样是海,海底也不是平坦的。学生仔细观察海域,会了解到现在我们所处的陆地可能曾是海洋,现在被称为海洋的地方也许在几百万甚至更久以前是陆地。沧海桑田就是这样形成的。学生通过对海洋的历史变迁能了解到海洋也与人们生活紧紧相连,它是人们生活和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就会以海洋意识着手探索我国几千年来的地理变迁。

二、让学生认识海洋中存在的自然资源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享用各种海产品,比如海带、海苔、海盐等食物,学生虽然能了解到海洋中物产很丰富,然而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很难了解到海洋的宝藏。高中地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人类历史已经存在了五千年,五千年的岁月里人类已经使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再生。我国陆地上的煤矿、石油、天然气资源已呈现枯竭的情况。然而由于科学不够发达,海洋资源却是人们没有完全开发的领域,经过初步探测就可以知道中国近海地区蕴藏有天然气的盆地已有7个,它约有70万平方公里,那么在海洋更深处还有多少宝藏呢?学生能意识到海洋中存在的大量自然资源,内心就会产生探索欲望,他们会愿意学好地理知识,探索更多自然资源宝藏。

三、让学生了解海洋中的生态环境

依然有些人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多制造一点点污染也无关紧要,反正自己有生之年也不会没有赖以生存的资源,许多学生也受到这些观点的影响,环保意识淡薄,高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海洋意识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比如,高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由于环境受到污染,我们地壳表面年年都在升温,北冰洋陈年的积雪开始融化,海洋面积继续扩大,人们可生存的空间缩小。由于环境恶化,我国部分海域出现赤潮现象,它给予人类一个警示。2011年我国渤海湾出现严重溢油事件,450吨重油漂入渤海,给海洋造成极严重的污染。认识到污染的严重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注意保护环境,并愿意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保护海洋的环境。

四、让学生知道海洋中存在的领土纷争

谈到海洋这个名词,有些学生曾听到过一些相关的话题。比如归属的话题是近年来一直被各国争议的话题。位属于我国东海,它距温州市358千米、福州市388千米、基隆市188千米,面积约有4383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日本人认为属于他们是由于近代我国国穷民弱,1972年,美国占领琉球并撤离琉球时,将交给日本管理,因此日本人不承认我国在上的。虽然我国一再申明日本在光绪年间就承认属于我国的领土,我国虽然有派驻兵驻守,然而这个历史问题依然未解决。学生能了解到海洋上的领土之争,就会意识到自己必须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让我国成为一个不可任人欺侮的强国。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Abstract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rograms,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It is the key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takes Zhongshan University marine science as an example,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system,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the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 direction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system.

Keywords curriculum system; training program; course construction

课程体系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不仅需要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需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还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①如何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构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来达成大学教学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由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工程。②本文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为例,探讨专业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

1 课程体系目标与培养方案

海洋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以上。21世纪,人类已进入全面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要领域展开竞争的战略空间,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海洋与国家安全和权益维护、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油气与某些金属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保障等方面休戚相关。③海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宽广,几乎可以涵盖我们传统所熟知的“陆地学科”。

针对海洋科学属交叉应用学科这一特点,以培养学术精英为重点,立足于培养行业领袖人才,致力于培养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扎实,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生,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海洋卓越人才。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博学专长”理念,科学设置专业培养方案:一年级按招生大类培养,学生接受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教育,培养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二年级秋季学期结束开始按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4个方向分流,进行专业知识培养;三年级面向学术前沿、产业技术、行业应用等不同需求,设置高品质选修模块以及实践能力训练课程;四年级进入各教授科研团队,参照研究生模式培养本科生,并完成论文答辩,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④

2 课程结构优化与课程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创新,不同学科之间已经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多层次、综合的科学体系。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海洋科学学院研究提出“学科大类―专业方向―综合提升”课程结构(见图1),全面梳理各课程教学大纲,并基于此课程结构明确了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规定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教材与参考书,并对各课程的课堂教学、习题作业(实验教学、社会调查)、教学辅导、自学指导、教学研结合、考核方式等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

2.1 学科大类板块: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学科大类核心课程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宽口径专业教育夯实学生的学科专业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发展基本脉络,培养宽广的知识面,为学习并掌握学科大类核心课程奠定基础。设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普通生物学、普通地质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

学科大类核心课程,体现出显著海洋科学专业属性和学科特点,具有鲜明“脸谱”特征,能够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和巩固专业志趣,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和核心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等专业知识奠定基础。设置课程包括: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态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环境科学、流体力学、卫星海洋学。

2.2 专业方向板块: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

专业方向必修课是反映该方向最基本、原理性的专业知识体系,体现专业基本面貌。在二年级秋季学期结束时按“四选一”分流培养,学生通过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学习,系统掌握各方向基本研究原理和方法,为专业综合提升建立基础。

海洋生物方向:海洋动物学、海洋植物学、生物化W、海洋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学、遗传学、海洋污染与毒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海洋地质方向:结晶学与矿物学、火成岩与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与海相沉积、构造地质学与海底构造、应用地球物理学、海洋油气地质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矿产资源学。

物理海洋方向: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气象学、海岸动力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海岸动力地貌学、海洋声学、海洋岩土工程、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

海洋化学方向:海洋有机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仪器分析、生物化学、海洋药物化学、物理化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污染与毒理。

2.3 综合提升板块:实践课程+选修课程

综合提升板块目的在于巩固提升海洋科学理论基础,以及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学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素养。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专深”与“广博”结合,推进弹性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其更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条件。专业选修课则面向海洋领域学术前沿、行业应用等不同发展路径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实践课程:海洋科学认识实习、海洋科学专业实习、海洋科学综合实习、综合实验与实践、毕业论文。

选修课程:海岸工程、海洋天然产物与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区域海洋学、海洋法、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海洋地质微生物学、海洋油气田综合勘探、海洋水产动物病害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地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海洋仪器分析、大地构造学与古海洋演化、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海洋环境地质学等。

3 课程内容整合与课程建设

海洋学院针对不同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全面引导学生积极研究、主动探索和科学合作,并构建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以内容整合为牵引”的课程建设。

3.1 注重基础性,稳步推进教材建设和课程精品化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为师生架起教与学的桥梁。⑤教材,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基于网络等媒介的各种教学材料,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海洋科学专业真正开办时间是1998年,⑥开办时间相对较短,教材积累相对欠缺:海洋污染与毒理、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油气地质学、海洋微生物学、海洋动物学、海洋植物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海洋岩土工程等课程,在国内尚还没有正式教科书(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生物化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和流体力学等课程,虽有教科书,但不太适合海洋科学专业教学用。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教材具有基础性作用。海洋学院一方面稳步推进上述课程的教材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态学、物理海洋学等学科大类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放置到网络平台,建立网络专业论坛、视频答疑和网络留言板,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平台,以此推进课程建设。

3.2 注重研究性,在课程中穿插野外实习教学或数值模型教学

为减少传习性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课程内容应加强研究性、实践性,突出方法论知识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引入项目教学、课题教学,将教师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转化,引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讨论。一方面,在普通地质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动力沉积学、海洋环境地质学、沉积岩石学与海相沉积等课程教学过程中,优选附近典型地学现象穿插开展野外实习,融入科研小课题、课程大作业等研究性教学内容,并以问题讨论、野外考试等方式调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物理海洋学、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学中的资料分析方法及MATLAB应用、海岸带遥感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数值模型教学,现场观测和数值模型方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收集前人对特定地区研究所得实际资料的收集,去除其论证和观点,给出地学背景和分析数据等,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自主查阅资料、自主上机实验,并撰写报告。⑦

3.3 注重综合性,倡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

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在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高校应倡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以课程综合化为突破口,打破传统课程之间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最大限度的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针对海洋环境科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海洋微生物学实验、海洋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和海洋动力沉积学实验等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课程,采取在老师指导下,学生3~5人为一组,查阅并了解实验背景和相关知识,自行完成实验设计、试剂配制、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讨论等,学生课后撰写实验报告,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⑧海洋学院注重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安排,除了海洋科学认识实习(一年级暑假)、专业实习(二年级暑假)、综合实习(三年级暑假)和毕业论文(四年级期间,以学院各科研团队为单元开展)等课程以外,⑨还开设“综合实验与实践”必修课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旨在开展在大二、大三学习阶段的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或者在大三暑假期间到行业应用部门为期3周/21天以上的毕业实习,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科研训练研究报告或毕业实习工作报告。

3.4 注重质量,构建“过程监控+反馈控制”课程监控体系

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对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的实时控制,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⑩基于完善的课程大纲,海洋学院通过同行评教、学院师德考核小组成员听课、学院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成员听课、班主任听课、行政教辅人员听课、学生评教、学院领导听课与巡考等方式,构建了“过程监控+反馈控制”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和考核的过程监控,强调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要紧扣质量标准,授课目的要明确,规定的教学任务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考试题库知识点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评分标准力求准确,严格考试纪律;反馈控制强调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质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同行评教重点评价是否按课标授课、是否按计划授完课、是否把该说的说到位,学生评课重在覆盖面和代表性,质量分析强调及时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海洋学院已建立校-院两级评教体系,全面加强对课程教学和考试考核的过程监控,并填写听课或评教记录表,学院组织的听课和学生评教实现了对一、二、三年级所有专业课程的全覆盖,以学期为周期,周而复始,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课题(2013),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GDJG20142014),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015),中山大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16)

注释

① 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2001.22(2):86-90.

② 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③⑦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④ 汪帼英,李颖,黄龙舟,陈省平.跨校区条件下交叉学科院系的组建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6.1:20-21.

⑤ 焦雨梅.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与装备,2009.9:30-31.

⑥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

⑧ 李俊,韩墨香,宁曦,陈省平.海洋科学实验教W中心的建设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31-33.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蓝色海洋教育;开发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8-02

青岛开发区第一幼儿园秉承将“蓝色海洋教育”有机融入“绿色教育”的研究思路,着力挖掘蓝色海洋教育文化内涵,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管理体系,从研究活动计划的制定到具体活动各环节的组织,从跟踪—反馈—改进活动到逐一落实,层层突破,在研究中扎实求真,实践中思考改进。为逐渐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蓝色海洋教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凸显海洋教育特色,构建幼儿园“蓝色海洋”教育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幼儿园文化中的表层基础文化,是传达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基于以上理念,我园利用新建分园成立的优势,并以此为契机,从建筑设计、环境布置等方面倾力打造海洋主题园,凸显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使其渗透到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努力展示海洋文化教育的特征。具体做法是:创设了充满童趣、富有海洋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建立了海洋教育文化墙,进行了海洋生物、贝壳创意制作展等,让幼儿在认识丰富的海洋资源的同时,感受浓浓的海洋文化氛围。并且透过这些外显的物质环境创设,向外界传达幼儿园所追求的精神与理念。

二、开展海洋知识培训,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是开展海洋教育实验的主体,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自实验课题确定以来,我园对教师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首先确立了培训的内容,为此购买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教育图书(包括科学、文学、艺术、历史、海防等)、碟片,为教师实施课程提供了相关知识、信息支持;其次积极邀请了省海洋研究所的领导、教授来园,开展了有关海洋生物、资源、环保等方面的讲座;联系科技大学,组织教师、幼儿参观了海洋生物化石展;再者,进行了海洋教育自培活动,实施了海洋教育一人一课活动,即:每周利用两个中午时间,专门设置了海洋教育集中教研活动——海洋教育知识论坛,教师踊跃参与,精心准备、详细介绍,用多媒体、图片等方式与大家共享自己收集的信息资料。此举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了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创造性,为实施海洋教育实验、促进我园教师整体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海洋教育课程,丰富“蓝色教育”课程内容

根据“蓝色海洋”教育实验三年规划的安排,在创设海洋特色环境的基础上,整合周边海洋教育课程资源,制定了科学的、适宜的幼儿海洋科学知识启蒙教育方案,同时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以科学研究的态度组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活动,并将活动内容融入园本课程中并通过主题活动中的五大板块即:教育活动、生活活动、环境与区域活动、家园与社区、户外活动组织实施,为逐步形成我园的海洋教育课程特色打下了基础。在此过程中,园领导组织部分骨干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共同构建了大、中、小年龄班以突出“海洋教育”为特色的主题方案,内容如下。

大班从利用、征服、保护海洋三个维度出发,涵盖了海洋工程、海产养殖、海洋宝藏、海洋环保、海防、海上运动等内容,设置了我是小小航海家、我是海洋科学家、我是小小探险家、我是小海军等主题。在实施过程中,还根据幼儿兴趣,生成了《大桥、隧道开通啦!》的主题。中班从周边家乡的海洋资源出发,设置了金沙滩的风景美、银沙滩真有趣、海底宝贝多等主题,进行了“凤凰岛的传说、我是小导游、赶海踏浪、沙雕、挽留海鸥、我捡到的宝贝、快乐的渔村行、我是金沙滩的小卫士”等教育活动,凸显了开发区的海洋教育资源特色。小班从幼儿喜爱的海洋动物入手,设置了海底总动员、我和海洋动物交朋友、喂海鸥等主题,进行了“美丽的海底世界”、“五颜六色的珊瑚”、“彩虹鱼”、“小人鱼的家”等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生成了《我喜欢小海豚》、《漂亮的热带鱼》两个主题活动。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营造了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近大海,将大自然和大社会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地运用,幼儿获得的知识不仅真实、亲切,而且鼓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精神。通过对幼儿进行海洋主题教育活动,激发了幼儿积极主动探索自然界与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幼儿初步具有好奇、求知及探索精神,初步养成善于运用感官和动手的习惯,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生存空间的情感,初步形成了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深化与丰富了绿色教育内容。

四、利用海洋文化资源,结合家庭、社区,创造性的开展活动

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打破了“以幼儿园为主,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活动方式,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结合季节、节日及开发区文旅节等特有的庆祝活动,把握时机,创造性的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从而使课题研究取得更佳效果。

如“六一”期间,我园组织开展了“首届幼儿园海洋文化节”,内容包括以海洋特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海洋文化环保作品展(利用贝类及废旧材料进行制作)、海洋保护的长卷绘画、海洋生物大调查、海洋科普知识亲子手抄报展以及开展“爱海护海”等社会公益活动等。这些活动涉及面广,主题教育覆盖园内所有幼儿,同时积极邀请家长共同参与。通过以上活动,对幼儿进行了热爱大海、热爱家乡及环保教育,进一步拓展了开展海洋科学启蒙教育的方式,提升了孩子们对海洋文化的认知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大班:美工专场——进行了贝壳、鹅卵石创意制作、亲子海洋知识、亲子报展览、海洋生物、环保美术长卷创意绘画等活动。

中班:表演专场——进行了海洋主题童话剧展演、海洋生物时装表演等活动。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意识;传播路径;教育宣传工作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61

1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的相关理论基础

11海洋意识的相关理论概念

截至目前,学术界尚未对“海洋意识”有较为公认的理论概念。然而,不管从何种角度界定海洋意识,从本质上说,海洋意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是公民个体和各类社会组织在长期的涉海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战略价值和自然规律的认识。

12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内涵及培养的重要性

2016年11月4日,国家海洋局对外公开《2016年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报告》。评估结果显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仅为6002,勉勉强强过了及格线。国家海洋局将以“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为衡量指标,评估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工作成效,并针对国民海洋意识提升工作提出6点建议。其中,强调要增强基础,继续完善海洋意识学校教育;要深化研究,持续掌握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态势。

大学生树立的海洋意识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海防意识或海权意识,而是涵盖社会生活及日常生活诸多领域的海洋意识。至少应该涉及海洋强国战略意识、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意识、海洋安全和国防意识、海洋管理和海洋法制意识、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生态环保意识、海洋科技和海洋文化意识等范畴。

2高校涉海二级学院原生传媒机构成立的必要性

2015年7月广海水院凭借“基于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学科”项目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了进一步弘扬广海水院的办学理念、总结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经验,发掘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特色,及时向全院同学精准传播水产界的最新发展动态,加深校友和母院的联系,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将原团委学生会宣传部和院刊部进行资源整合升级,于2016年4月14日创建了水产传媒中心,力争建成为立足广海水院,服务院党团学,传播水产前沿,加深校友联络的综合性融媒体服务中心。本中心下设舆情监控组、网站管理组、微博微信组、音像制作组、文字编辑组、海报LED组六个小组以及通讯员人才库。

作为水产传媒中心的创始人、指导老师,笔者对海洋和水产的情愫由来已久。毕竟,笔者曾任职于中国渔政广东总队湛江支队东海大队,曾常随执法船出海巡视和执法,对近海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有较深了解。后来,到韩国国立交通大学留学读研,尤其是在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实习期间,亲眼目睹了韩国在完善海洋航运业、海洋港口等基础建设以及制定海洋环保方案的前提下,深入将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为其海洋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在发掘公海深海域海洋资源、培育海洋生物工业、研发海洋能源等方面早已发展到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高级阶段;日本更是将这些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分层次普及,国民的海洋意识遥遥领先于我国。因此,笔者深感机遇与挑战并存。

3高校涉海二级学院原生传媒机构的建设成效

以水产传媒中心(以下简称为“水传”)为例,创立一年以来,在大学生海洋意识宣传报道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从下设部门职能角度来看:第一,在舆情监控建设方面,水传动态掌握和分析学生舆情、水产界发展动态,提供分析报告;第二,在网站管理方面,水传除了抓好传统的学院官网建设,在全校评比中名列前茅,还牢固树立融媒体传播海洋意识的理念,积极探索推进“易班”建设,一方面是学生和老师易班注册率、实名认证率、班级群覆盖率自始便领先于校内其他学院的同类宣传机构;另一方面是公告、热门话题、资料库文件、调查问卷和轻应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稳步提升,关注度持续走高;尤其是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易班平台中的“优课”功能,推荐海洋意识相关的热门课程和精品课程给学生;第三,在微博微信建设方面,目前水传同时负责运营着W院团委学生会和中心的两个公众号和两个微博。根据学校公布的评比结果,无论从总推文数、阅读数、分享数、点赞数的数据来看,还是从推文分类(如讲座、学术报告类,宣讲会、竞赛类,交流会类,大事件通知类)综合指数来看,中心都领先于兄弟学院;第四,在音像制作方面,中心在各类常规较大活动中均已达到音像制作配套宣传。目前,水传正在探索最新的VR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广海水院的特色赛事:生态鱼缸大赛;第五,在文字编辑方面,水传与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建立合作关系,由该协会提供更多的传媒技能及平台支持。目前,组委会的合作媒体之一,水传培养出的学生采编团队已成功对接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和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较为出色完成任务;第六,在海报LED及人才库建设方面也潜移默化地表现海洋意识和水产意识元素。

从大数据统计来看,在这365天期间,水传的各个平台总共推送了457篇资讯,日均125篇。其中,体现海洋意识的资讯为248篇,占比过半。

在周年庆之际,水传根据建设成效推出系列报道《水产的名义》(共10篇),并凝练出“水传精神”和“水传训诫(又称水传三力)”,以凝聚共识,迸发精神动力。

4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宣传工作的建设瓶颈及努力方向

有学者研究主张:海洋新闻话语权就是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媒介关于海洋意义诠释的一场争夺之战。当前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问题是关于对“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这样一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结构。[5]作为海洋大学涉农涉海二级学院原生的传媒机构,水传责无旁贷。但激情与喧嚣的背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41海洋意识传播主体、客体及资讯来源的局限性

作为国内高校首个旗帜鲜明提出“水产传媒”概念的原生宣传机构组织,水产传媒中心在成立之初便将传播主体定位为具有水产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和老师。此举始于我们坚信只有更多的有海洋和水产学科背景的人士站出来,坚持发出专业的、理性的和权威的声音,正面地传播海洋意识和水产意识才能取得更高的普通度,而更高的普通度又反作用于海洋传媒和水产传媒,鞭策我们更加科学地、客观地传播海洋意识和水产意识,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乃至倒逼传统主流媒体加大海洋领域的报道篇幅,加快平衡我国大陆文明(数千年黄土农业文明和近百年现代大陆工业文明)与海洋蓝色文明的严重不对称。

然而现实来看,有别于文学院和信息学院学生的专业性或就业的刚性需求,涉农涉海学院融媒体运营团队中的学生可能是出于兴趣爱好、好奇心或者责任心而参与学院的宣传工作,传播海洋意识短期内来看仅仅是担当的体现;教师队伍的主要工作则在教学及科研,尤其我们水产学院是研究型和应用型见长的学院,在教学大纲没有明确将传播海洋意识作为考核指标的前提下,他们依旧潜心于科研而无暇顾及宣传,甚至某些年迈的习惯于默默无闻严谨治学的老教授在某些情境下对新媒体传播还持反感态度。因此,这种磨合并非短期内能轻易完成的。

羽翼未丰的水传传播客体目前还主要局限在在校青年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即大部分影响力仅在大学校园内,校外影响力也主要在校友群体。

资讯来源虽然主要提倡原创,但是水传毕竟是校园公益非营利性组织,难以和市场上的传媒公司、出版社等在稿酬方面相提并论。对教师水产科研成果的宣传,出于知识产权保护考虑,也只能是等其在传统权威机构获奖或公开发表后再申请授权转载。

42海洋报道诠释框架努力方向

目前,广海水院现设水产养殖系、海洋生物系和海洋渔业与科学技术系,有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和水生动物医学4个本科专业;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渔业资源和捕捞学4个学术型硕士授权点及1个农业硕士(渔业领域)专业学位点;水产学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围绕学科优势,水传今后将从经济发展、文化娱乐、科技进步、渔业农业、灾难事故、交流合作6个方面来完善海洋意识宣传报道教育体系。

第一,经济发展方面。在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顶层设计下,在学校所在地湛江市正在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的区域格局中,水产传媒中心将继续把握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和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两大展会永久落户湛江市的天时地利,加快培养更多的具备水产学科背景的学生记者,锻炼其自身传媒技能,积极参与海博会和水博会深度报道,而不止步于初期的猎奇状态。

第二,文化娱乐方面。无数的事实证明,硬邦邦地将政治性很强的海洋政治灌输给“95后”大学生往往收效甚微。水传将继续以融媒体视角,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宣传生动有趣的海洋文化,如休闲渔业、滨海旅游等,促进海洋意识更贴近日常生活、更引领休闲时尚。

第三,科技进步方面。一是要继续加深与学院科研人员的交流,增进互信,努力早日实现通过水传的平台同步学院科研的最新成果;二是结合近年来学院考研率和录取率呈爆发式增长的良好势头,创新宣传表彰考研先进学子的方式,树立典型,让水产优秀学子用现身说法来感染身边同学,精准传播海洋蓝色意识。

第四,渔业农业方面。海洋渔业农业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最具历史年份、最具功能基础的领域。如何与时俱进地将其报道诠释得合乎新生代审美而不拘泥于强调养鱼养虾而脚丫腥臭、皮肤黝黑的艰苦卓绝,值得新一代水产传媒人深思。水传将尝试研发海鲜水产选购App,让指尖与舌尖同样流行起来。

第五,灾难事故方面。高校出于大学生安全管理考虑,在每年台风季期间,我们一般不主动迅速外派学生者去海边采访渔民们的实际受灾情况。但可以动员正在养殖基地和实习基地指导的老师以身作则,或者通过正在养殖基地实习的有较高安全防范意识的高年级学生作为特派记者第一时间捕捉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珍贵镜头。

第六,交流合作方面。一是结合近年学院到境外访学、游学、留学人员增多的趋势,摆脱以往旅游杂记类的肤浅报道弊端,策划有侧重点的系列跟踪报道,让境内外海洋意识激烈碰撞从而擦出火花;二是开拓区域海洋传媒合作空间,在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论坛的基础上,尝试建立环北部湾高校海洋类传媒论坛机制,互通有无,携手共进,营造更加浓郁的海洋意识宣传报道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宋伟萍海洋强国建设视阈下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D].大连:大连海事学院,2015: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3]郑宇中国海洋意识建构的大众传播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海洋教育产生的背景

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和战略选择,我国也确定了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不仅需要海洋军事、海洋经济等硬实力,同时需要强化海洋意识和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作用。国民较强的海洋意识将有会利于提升我国海洋战略地位,益于民族进取精神的形成和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世界各国特别是沿海国家大都对海洋教育十分重视,海洋教育已经成为海洋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应当借鉴海洋大国的成功经验,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海洋教育道路。

由于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清代以来海洋意识逐渐薄弱,现代海洋知识也普遍匮乏。目前只进行简单的宣传并不能使国民的海洋意识达到发展海洋强国的需要。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来强化海洋意识,为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共识和精神动力。

(二)海洋教育简介

海洋教育具有极强综合性,涵盖面非常广,因此海洋教育很难或者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简洁的定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马勇从人海关系的视角提出海洋教育的定义,他认为:广义的海洋教育是通过海洋文化知识教育、海洋意识教育来培养海洋道德,改良人的海洋行为活动。狭义海洋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地海洋自然特性与社会价值认识的教育,如海洋知识意识、海洋专业能力、人的海洋行为以及海洋道德与等素质的培养活动[2]。

由这个广义的海洋教育概念可看出海洋教育分为海洋知识教育和海洋意识教育。知识教育是有体系有层次的学科教育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相比于理性的海洋知识教育,海洋意识教育则是感性的,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没有知识体系,不需要分层。对于一个国家的普通国民来说,海洋意识教育要重于海洋知识教育,第一,有了海洋意识才会有进一步求知欲望,才可能会有一个关于海洋的理想;第二,有了海洋意识才能更了解自己祖国的海权及海洋战略,才可能知道爱国不仅要爱大陆还要爱大海,从而更具凝聚力;第三,有了海洋意识,才可能在此基础上上升为海洋知识。

二、中小学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学海洋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3]”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意识对一个国家国防的重要性。“一切教育都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娃娃的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各种价值观都有待于完善,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可取得很好的成效,因此国民海洋教育的基石应是中小学海洋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海洋教育是全民海洋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已取得的成绩

随着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目标的提出,海洋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教育活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异彩纷呈,海洋知识竞赛、海洋文化创意大赛、“海疆万里行”主题宣传报道等活动取得良好地效果。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海洋科普基地建设蓬勃发展,地方性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教材和地方课程教材也逐步形成。

(三)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教育的开展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小学海洋教育也在探索中前进,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并积累了经验。鉴于海洋教育是一个新兴学科,海洋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系统性研究较少,并且缺乏对已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因此当代中国中小学海洋教育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未解决的困难。

1.海洋教育目标设置不成体系。一些机构和涉海部门容易把海洋知识教育和海洋意识教育混为一谈,各教学阶段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体系,没有细致的教学内容划分,这跟海洋是极具综合性、复杂性有关。特别是对小学生进行一些海洋知识的引导,造成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未必能够培养学生的海洋兴趣,反而打击了其学习热情。

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息和丰富海洋资源的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重视海洋教育的背景下,海洋教育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发展。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海洋教育只是最普通、最低级的学科渗透式海洋教育,而且大多数内陆学校没有海洋教育。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目标体系正在形成的过程中。

2.海洋教育教师少教材缺、各学段教育封闭。海洋教育是新兴学科,因此除了个别地区、个别学校开设海洋教育校本课程外,中小学基本没有完整的海洋教育教材,并且各年级各学科中涉及的海洋教育知识内容比较少,通俗化的海洋教育读物较少。 中小学海洋教育也只是海洋教育的一部分,专著则更少。另外我国应试教育各学段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而分布于各个教育阶段的海洋环境教育内容松散,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系统的课程设计与专门性的讲述。系统的海洋教育还是一个问题,各阶段的海洋教育更难做到教育内容的衔接。第三,现有的教师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海洋知识培训。即使海洋意识教育不同于海洋知识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其对教学目标的理解都会影响到海洋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甚至影响教育的创新、与时俱进以及系统的海洋教育模式形成。

3.海洋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由于中小学海洋教育渐成体系还未成体系,一些现有的海洋教育资源未被整合到海洋教育资源内。如一些传统的海洋文化、乡土文化等都可以作为本地海洋意识教育的资源。另外涉海高校的设施资源,如海洋博物馆、海洋生物标本馆、船舶模拟器实验室,甚至把涉海高校的校园作为中小学生参观的资源也足以激发其对海洋浓厚的兴趣。第三,互联网资源并未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可以作为中小学生海洋意培养、海洋知识教育的网站并不多,虽然现代海洋教育网站存在一些提升的空间,但像这样的网站也是非常少的。第四,中小学生练习册、寒暑期作业练习册及阅读刊物也可作为一种海洋教育的资源,就目前情况来看海洋常识少见于这些资源中。

三、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建议

我国海洋教育的碎片化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后才有可能将海洋教育系统起来,形成有效地教育体制。要重塑我国国民的海洋价值观,使我国成为海洋强国,既要及时正确的解决现存的海洋教育问题,也要积极探寻新的海洋教育之路。

(一)根据年龄、区域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

1.根据年龄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海洋教育需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的学习目标,并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4]。

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海洋教育应把握好这个教育阶段。为了不给其造成学习负担和压力又能培养其对海洋的兴趣,应对其进行最简单的海洋意识教育,通过一些游戏、故事、图片、视频简单了解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军事等,尽量减少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海洋常识的普及,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海洋情感和海洋意识,从而渐渐促使小学生向往大海,从小有个海洋梦。

对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记忆各方面开始向成熟阶段过渡,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接受一些抽象的海洋意识教育的概念和理论。这一阶段的海洋教育可以由小学阶段的简单的兴趣培养上升到复杂一些的海洋意识的培养和简单的海洋知识教育。在沿海地区,有必要以海洋意识教育为基础上升到海洋知识教育,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和海洋教育优势,培养稳定的海洋情感和海洋意识,进而奠定培养海洋人才的基础。

2.根据区域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我国地域广阔,东西跨度也较大,经度地带性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影响着各地不同的乡土文化,包括海洋教育。领海和领土都是国家的一部分,爱海也是不分地区民族的,跟爱国教育一样海洋教育也应具有普遍性。内陆地区实施海洋教育比沿海地区存在更多的障碍,甚至看上去可行性不大。但尽管如此,我们也还应致力于探索落实海洋教育的普遍性,尽量缩小海洋教育的区域差异性。由于资源的限制,内陆地区海洋意识比沿海地区更为欠缺,海洋教育应以海洋意识教育为主,重点在基础性和普及性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多媒体、网络、模拟实验室等媒介普及海洋常识、培养海洋意识。课程设置除以学科渗透之外,在校园活动、实践活动、德育教育中还可考虑设置一些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海洋情感、意识。

(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还应加大对海洋教育的扶持力度,海洋教育课题需要资金扶持,要确保教育经费的独立性,鼓励海洋教育研究人员以及教师的研究和创新。国家可设立专项基金用来支持和宣传海洋意识,适当发展海洋公益事业,这有利于在全国形成浓厚的学习海洋文化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三)正确面对教师缺口问题和教材问题

因海洋教育开设不久,专业教师有缺口很正常,关键是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尽量减小教师缺口的影响。中小学海洋教育可借助专家资源,特别是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的沿海地区,可充分利用高校以及研究所资源,比如邀请专家做一些海洋科普教育讲座。另一方面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教师进行海洋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海洋素养,强化教师的海洋教育能力,从而更好地影响学生的海洋意识。同时学校还应聘请专家教师为兼职海洋教师,聘请海洋类专业毕业生作为学校的专职教师,这有利于学校海洋教育深入发展。

(四)有效整合海洋教育资源

被称为“耕海人”的渔民并没因为“涉外”危险而止步,海南潭门渔民协会会长麦邦奋说,潭门的渔民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接受一种观念:渔民去南沙出海捕鱼,是最基本的保护祖国海域的办法。南沙被潭门人称为‘祖宗地’,谁都不想断送在自己手里[5]。因此在研究海洋教育课题时,仅从海洋教育的学科性考虑或许是片面的,还应考虑海洋教育的情感意识,即沿海地区的乡土教育。沿海地区的海洋教育可有效整合社会、学校、社区力量并结合乡土感情和传统文化作为海洋教育的资源,以文学、艺术、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海、热爱家乡的海,这种海洋感情一般比较稳定。

中小学领导可积极组织参观涉海高校的海洋博物馆、海洋生物标本馆、船舶模拟器实验室以及海大发展的校史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影响其海洋意识。涉海高校还可充分利用其教学设施资源,在暑假采取夏令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海洋知识的普及教育。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海洋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各地区、各类学校海洋教育资源。这样做一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海洋知识学习的机会,另外畅通各学校和地区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便于共享海洋资源和信息,特别有利于内陆地区的海洋教育。还可试着开发海洋教育网站,内容可以直接或者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分享到自媒体平台,比如把资源中心的一些微课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腾讯空间等自媒体,为海洋教育起到助力作用。海洋教育可借鉴慕课的形式,但并不是要翻转课堂,而只是作为学生的课外学习视频,有时间的时候观看学习并不造成学习压力。

另外,有关方面应考虑把中小学生的练习册、寒暑期作业、阅读刊物等资源综合起来,变成辅助教材,编写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穿插一些有趣的海洋小故事、海洋小常识,比如膨胀的海洋及其危害、赤潮及其危害或者海洋兵器库等。

(五)尝试通过中小学生把海洋教育从学校教育向家庭拓展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洋特色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33-02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一切。自从我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基本策略之一是突出特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资源,如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种动植物等,使自然环境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手实践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资源”。

一、海洋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蓝色的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海洋国土。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这些物质资源不仅可以供给我们的衣、食、住、行之用,也可以成为课程的物质资源。以浙江省洞头县为例,洞头县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出海口外,是江浙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和交替消长的区域,盐度、水温适宜海洋生物成长,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岛屿海岸蜿蜒曲折,海域地貌的发育十分完善,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

(一)海洋生物资源

洞头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有各种生活在海中的鱼、虾,也有各种生活在潮间带的螺、贝类等生物,这些生物中的大多数在本地农贸市场中均能见到,是广大岛民餐桌上的美食,也是科学教学中很好的物质资源。

1.鱼类

洞头沿海的能捕到鱼类有三百多种,常见的四十多种。主要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鱼、鲳鱼、鳓鱼、海鳗、石斑鱼、马鲛鱼、鲷鱼、鲨鱼、鲐鱼、鲻鱼、马面鱼、鱼、龙头鱼、墨鱼等。由于海洋鱼类在捕获后保活的难度较大,因些在教学中一般用作生物分类方法教学。

2.虾、蟹

洞头常见的虾有在近海岸生活的中国毛虾、俗称红虾的凹管鞭虾、对虾、鹰爪虾、白虾、凤尾虾等。蟹类主要有梭子蟹、锯缘青蟹及各种石蟹、沙蟹,其中石蟹种类较多,有些个体较小的种类,因人工捕捉较少,较容易捕获,可以用于科学实验探究教学。

3.螺、贝类

洞头沿海潮间带生活着种类繁多的螺、贝类生物。常见的有滨螺、马蹄螺、畚箕螺、荔枝螺、泥螺、玉螺、嫁嘁、石鳖、龟足、厚壳贻贝、牡蛎、藤壶、缢蛏、蛤蜊、蚶等。潮间带生物较容易在海滨地区捕获,可以短期饲养,能存活较长时间,可以用于科学实验探究教学。

4.海藻

海藻是生长在海中的藻类。洞头沿海生长着大量的藻类,如鼠尾藻、铁钉菜、石莼、紫菜、海带、龙须菜、羊栖菜等。这些海藻有野生的,也有人工养殖的。人工养殖的海藻较易获得活体,可以用于植物有关的科学实验探究教学。

(二)地质水文资源

1.海水和潮汐

海洋中的海水可以作为浮力、海水淡化、水体净化、溶解结晶等科学课程内容的材料。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潮汐对沿海渔业生产的影响很大,研究潮汐现象可以对深对日地月相对运动的理解,还可以用于潮汐发电的研究。

2.海岸地貌

洞头海岛沿岸地貌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如洞头本岛,东北沿岸主要为海岸侵蚀地貌,西南沿岸主要为海岸堆积地貌。不同地貌可作为研究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材料。

二、海洋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的应用

初中科学课程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五个部分。其中“科学探究”整合在其他各部分内容中,同时“通过若干具有综合性的当代重大课题,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现实问题”。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海洋科学资源可以下列科学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加以应用:

(一)生命科学

(二)物质科学

(三)地球和宇宙

三、海洋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的应用案例

(一)课堂教学

科学课学教学中有很多的实验活动,在这些实验活动中可以用海洋资源代替原来的实验材料,也可以把海洋资源作为原来的实验材料的补充。

七年级上第二章第1节《生物和非生物》有一个实验活动: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主要内容是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及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反应。上课前一天我到燕子山码头边的海滩上捕捉了一些渔舟延螺,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渔舟延螺的身体结构,并与蜗牛对比,同时观察渔舟延螺对光、声、盐度变化的反应,并让学生们思考二者的感觉器官与它们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除了渔舟延螺外,也可以用单齿螺、嫁嘁等在农贸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无脊椎动物作补充。

(二)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的一种途径。初中科学教材每册都有4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供学生选择研究,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课题的实施应当结合当地自然资源。

案例1:海岛空气中含盐量研究

该课题从大多数人到海边都有一种“带着咸味的空气”的感觉入手,提出一个问题:海边空气中的食盐含量是不是比内陆高?课题组成员解决了定量测量空气中的食盐含量的方法后,先后在三盘海边、海霞中学、温州市区共选择了五个地点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不管在海边还是温州市区,用他们的实验方法都不能测出空气的含盐量有差别,最后得出“带着咸味的空气”可能跟空气中的食盐含量没有关系的结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对气体测量、食盐的检验的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尊重科学实验事实,勇于否定自己的假设的精神,加深了对海岛气候特点的认识。

案例2:蒸馏法海水淡化研究

该课题组同学受教材中同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启发,提出海洋中到处都是淡水,可是海岛上却普遍缺水,外出打渔的渔船也是这样的,如果有简单方法能够从海水中获得淡水,就可以解决海岛和渔船上缺水的现象。我提示她们:可以用太阳能作海水蒸馏的能量来源,设计一套利用太阳能的海水蒸馏器。她们查找了各种资料,利用家中各自废旧材料,先后制作了三个海水蒸馏器,其中一个能比较快速地利用阳光蒸馏海水。在她们研究的过程中,我还用她们设计的第二个方案在班级中开展了太阳能蒸馏法海水淡化器制作比赛,全班同学参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

[2]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

[3] 闫红敏,范蔚.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

[4] 洞头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洞头县志.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随着陆域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大,海洋资源逐渐引起各国的重视,海洋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领海甚至公海的开发。由此,海洋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对海洋管理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但实际上关于海洋管理的涵义及学科构建尚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框架。尤其是海洋行政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当前对海洋行政管理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从行政法的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及其它海洋管理概念作了梳理,如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即是按照行政法的角度来编撰。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海洋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如郑敬高等人编撰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但是目前尚没有学者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而明确海洋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学科地位,不仅有利于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而且可以从一种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海洋行政管理与其它海洋管理概念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管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尝试从公共管理的学科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位及构建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

关于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部分的学者已经作了一定的阐述。鹿守本把海洋管理的对象分为自然系统对象;海洋使用者和海上活动者对象两部分,将海洋管理定义为:“在海洋事业(含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等)活动中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和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即是海洋管理。”[1](P49)鹿守本对海洋管理的定义着眼于一般管理的角度,未体现出对海洋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郑敬高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人类以海洋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和以这种实践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区别开来,前者称为海洋管理,后者为海洋行政管理。[2]或者更为详细一些,前者称为海洋经营管理,后者称为海洋行政管理。笔者也认同这种划分,只是认为海洋行政管理还应该包括政府对自身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因此,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海洋行政管理指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依法对自身及社会组织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行为。他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过程中对自身的管理;二是海洋行政机关对社会其他主体在海洋活动中的管理、协调和监控。

此外,笔者更倾向于将海洋行政管理理论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首先完善海洋行政管理,由此带动海洋经营管理的发展,其学科的发展脉络与陆域的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如果说陆域管理理论沿着一条“企业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的脉络发展,后者的发展更多的建立在对前者理论的借鉴上,那么海洋领域管理理论则应该相反。其脉络是“海洋行政管理——一般海洋管理理论——私人海洋管理理论”。其原因主要在于:

1.海洋实践活动更具公共性,需要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人类诞生于陆地,发展于陆地,在陆地上的活动较之海洋,成本较低,个人和私人组织有能力支撑自己活动的成本,且收益的周期较短,个人和私人组织也愿意为其活动进行投资。因此,在陆域,私人管理的理论占据主要地位,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赖于借鉴私人管理理论的发展。而海洋活动和陆域活动不同,其不可预测性较之陆地要大的多。个人和私人组织在面对海洋活动时,由于力量和承受能力的有限,或是不愿过多的介入,或是其开发多带有短视效能,其成本—收益比例远远低于陆地,影响对海洋的进一步开发。换言之,人类探索海洋规律的活动,其“公共性”更加明显,这种具有不可分割性的规律探求,由政府来提供更为适合。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时,必然需要建立对自身活动有效管理的理论体系,海洋行政管理的价值正是体现于此。

2.海洋活动具有更强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externalities),即不属于买卖或交易双方的预测,但却是组织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物。[3](P9)它体现出一种活动不仅产生活动者所希望的或只影响他自己的结果,而且对他人和环境造成影响。通常而言,活动的外部性倾向于特指其负外部性。绝大多数海洋活动都产生影响公共利益的负外部性,尤其是海洋环境的破坏更是具负外部性的公共问题。海洋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就这些外部性很强,影响公共利益的海洋管理活动进行管理,而且也只有海洋行政管理能更好的消除海洋活动的外部性。[4](P39)

3.海洋活动涉及更多重要的利益主体,其协调需要政府的参与和主持。尤其是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加强对海洋的开发。美国在1998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开发、保护、恢复海洋资源的建议,并从2001年起对海洋环境和法规进行全面研究,对国家海洋管理政策重新做出全面评估,从而为21世纪美国海域经济开发政策勾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又于2004年4月了一份长达514页的研究报告。1997年日本在《海洋开发年度推进计划》中,已经把“探求新的海洋开发的可能性,立足于国际角度推进海洋的开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起来。[5]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利益摩擦,我国如果要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成效,不仅需要完善国内的开发管理,而且需要探求国际开发的协作和协调。这两方面都属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范畴。

如果将海洋行政管理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即将探索政府管理行为作为重点,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海洋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三者关系的明确是海洋行政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二、海洋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

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其重大举措之一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对社会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如学校和医院的内部管理)。[6]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对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并不明显,或者说,很难界定五个二级学科到底应该归属哪一个层次,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重叠和交叉的关系。尤其是面对新的领域扩充时,很难明确新领域的学科地位,至少现在的学科体系就并没有凸显海洋行政管理的位置。[1]这说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周志忍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提出了两条思路:第一,公共管理应该留有向外发展的余地,随着社会需求和基础条件的成熟,增设或新添其他的二级学科,只是增设的二级学科应该着眼横向分工的专业领域如环境保护等,而不是具有综合特征的学科;第二,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和平台,建立开发式的学科体系,即行政管理与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某种基干与分支的关系。在不变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可以容纳增加的研究领域。[7]

暂且不论这两种思路,哪一条更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是,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发展,哪一条思路更有力呢?如果选择第一条思路,作为与土地资源管理并列的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称为“海洋资源管理”更为合适一些,这就面临着学科名称的再次变化。[2]笔者倾向于第二条思路,即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将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借鉴其他二级学科的成果,逐渐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厘清海洋管理的学科类别,完善各自的发展。如上所述,当前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本文赞同海洋管理划分为海洋经营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而且以后者为主体的观点。若坚持第一条思路则面临“海洋资源管理”概念的诞生,如何界定海洋管理、海洋经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这将为整个海洋管理的发展人为增设一些壁垒,不利于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2.当前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不足以成为一级独立的学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不仅不能和行政管理相提并论,也远不如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所借鉴的行政管理理论,要远多于自身的独特理论。将海洋行政管理归属于行政管理的一个研究系统,一方面可以继续沿着当前的研究脉络发展下去,继续借鉴,另一方面也不会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发生冲突。有利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3.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可以突出海洋行政管理以完善政府行为为核心的学科特点。如上所述,与陆上管理行为和理论的发展脉络不同,海洋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组织强有力的介入。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政府效率和加强政府行为的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如何管理政府和政府如何管理方面,积累的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如果作为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基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促进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和学科完善。

三、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

在明确了海洋行政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后,如何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课题。当然,国内外的部分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在范畴上作了一定的诠释。美国的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他们合著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将国家对海洋活动的管理分为十项职能:组织海洋研究;从事海洋资料的收集、存储与分配;财政赞助;税收;监测;实施法律;解决冲突;制定政策;制定法规;制定规范等。而国内的学者郑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中将海洋行政管理的体系分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洋立法与执法管理;海洋政策与决策;海洋权益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主要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阐述,全书的体系也类似于行政法教材的体系。[9]

笔者在综合不同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根据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认为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职能。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在海洋活动中的职责定位,政府应该介入何种海洋活动,介入的程度多大,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介入,以及随着海洋环境和行政环境的变化,政府应该做出何种反应。

2.海洋制度。针对海洋职能,国家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何种的组织体系,其机构的设立、权责、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内容;此外,权力机关针对海洋管理的立法,行政机关涉及海洋方面的行政立法,都应该属于这一层面。

3.海洋战略。尽管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并没有涉及战略管理,但是公共管理,尤其是新公共管理将战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要将战略思维融入行政管理的所有阶段之中。[8]对于海洋行政管理而言,其战略思维更为重要。战略的涵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竞争,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正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海洋战略的重点在于探讨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变化,海洋未来的国际地位,世界各国针对海洋的举措,以及我国如何保护领海和有效参与公海开发。

4.海洋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洋决策的研究范畴同样应该立足于此。在借鉴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战略和海洋环境,提高政府的海洋政策水平。

5.海洋实施。即海洋立法或海洋决策做出后,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贯彻法规和政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海洋行政指挥、海洋行政沟通、海洋行政协调、海洋监控和海洋方法。海洋实施应该是整个海洋行政管理内容最为庞杂的部分,也应该成为其他海洋管理汲取海洋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主要部分。

6.海洋财政。主要涉及政府在海洋管理活动中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机关如何界定海洋开发的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和地位;二是政府如何利用财政手段有效的调控整个海洋开发的进度和规模,以达到海洋开发的最佳效果。

7.海洋伦理。主要探讨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海洋长期利用与近期利用之间的关系、各国在公海的行为规范等。

[参考文献]

[1]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海洋出本社,1997

[2]郑敬高.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敬高等.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5]李靖宇于良臣.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7]周志忍.论公共管理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藤祖文.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ConceptandBuildingfromPublicManagement

[Abstract]howtodefinite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anddistinguish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andpublicmanagement,somescholarhavemade.Buttheyhavenotmadefromtheangleofthecourseofpublicmanagement,whichisthefirstproblem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needface.

[Keyword]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publicmanagement

--------------------------------------------------------------------------------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16-02

1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2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 “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 遵循 “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 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3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