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山东省青岛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教育均衡
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膨胀,随之而来的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成为青岛市教育中的突出问题。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2004年,青岛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育局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青岛市教育局出台了《青岛市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实施细则》,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青岛市中小学入学的条件、程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权利和义务、学校的责任等内容作了进一步规定。为深入了解青岛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落实情况,2008年10—12月,我们对市内四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以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青岛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主要经验
通过与学校领导座谈和市内四区教体局提供的有关资料,调查组了解到,青岛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从2004年春季开始,青岛市城区公办小学和初中学校逐步开始免收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青岛市就学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收费项目、标准与本市常住户口学生相同,对家庭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减免有关费用等办法进行资助;二是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继续升入高中,报名规定、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标准与本市常住户口学生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教学、参加团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评优奖励、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市常住户口学生享有同等待遇;四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市接受完义务教育,经考核合格,由流入地就读学校发给相应的学业、学历证书。
(二)坚持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
青岛市教育局明确要求,在规定的班额内,有空余学位的学校不得拒收居住在本校招生区域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对于符合入学条件但没有联系到接收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安排,保证其入学。为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报名,市内四区教体局坚持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分配、统一收费。各区都建立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如:四方区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指定17所小学就近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李沧区、市南区对一年级新生入学采取了集中报名、统一调配的办法确保外来务工子女按时入学;市北区提出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门槛”入学,保证其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三)各区、各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
青岛市市南区莘县路小学、北京路小学、四方区洛阳路第三小学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专门确立了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科研课题,对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许多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调查中我们感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认识到位、责任感强。正如北京路小学王校长所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政策,区教体局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要把事情办好,对得起这些孩子。”
(四)教师们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意识较强
与其他孩子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还要关注他们放学后的去向和表现;不仅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甚至人身安全。市南区北京路小学曾经有一个孩子,因为家长欠了债,债主到学校跟踪孩子逼债,为了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段时间里轮流值班亲自负责孩子的接送问题。在我们抽样调查的洛阳路第三小学、青岛第六十二中学等学校都有教师给予外来务工子女更多关爱的典型事例。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薄弱学科(如英语)的问题,各校教师都自发地进行义务辅导,帮助这些学生尽快赶班级进度。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岛市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快速增长,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带来很大压力
青岛市教育局2004年制定的《青岛市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实施细则》颁布以来,许多进城务工人员把自己的孩子接到青岛接受义务教育。近年来,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逐年递增,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市内四区小学和初中学校接纳能力已经接近饱和,特别是在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李沧区,现有学校已无法继续满足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相对就近入学的需求。
(二)如何确保政策落实到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
调查中,我们发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长期在青岛市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拿不到工作合同而使其子女享受不到相关政策。二是在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证明中,存在着虚假证明、花钱买证明的现象。许多学校反映,从外来务工人员报名登记的情况看,有关部门对暂住证的办理疏于管理,不做实地调查。这些问题反映了青岛市在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上需要一种公安、社区、学校联动机制,否则会影响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背景值得关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背景是影响其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是56.4%的被调查学生有过或长或短的留守经历,留守期间由老人或亲属照看,造成教育空档,儿童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有明显缺失,纪律意识比较差;二是有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农村孩子”或“外来户”身份而产生自卑心理,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往:三是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学校教材不衔接、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上掉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困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甚至辍学;四是频繁变换学习环境也是孩子不能安定学习的直接因素,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过转学经历的达到41.9%,这无疑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五是外来务工人员中离异、再婚家庭较多,家庭关系比较复杂,一些学生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染上了说谎、逃学、偷盗等不良行为,有的甚至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混在一起。这些都增加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难度。
(四)外来务工家庭家校联系不够通畅,给学校教育管理增加了较大难度
大多外来务工者文化程度较低,多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小本经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且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与能力,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的家长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或“不按点上下班,整天在外面忙”。在与班主任座谈中,老师们较多地提到孩子在学校中发生情况时经常联系不到家长,家访时会发现只有两个孩子住在一起。很多外来务工者从来不与老师联络,还有部分外来务工者不办理任何转学手续就将子女转回原籍或转到其他城市就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很难有效控制学生的去向。
三、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义务教育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青岛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投入,合理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两个为主”实现的根本前提是公办学校有充足的容纳能力。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入学子女还将大量增加,现有公办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能力已接近饱和。这就需要政府对学校布局进行适当调整,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源。一是要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二是要在对城市未来人口波动和教育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基础上,加强新建学校规划与学校布局调整,特别是要加强城郊结合部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局部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紧张现象;三是市、区政府要统筹协调,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条件。
第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制度建设。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社区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公安部门、社区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做好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和统计工作,及时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人口基数,这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准确数字,从宏观上把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真实需求,科学地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我们可将暂住人口登记与外来工学龄子女登记并轨进行,参照流动人口“暂住证”的发放方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放“流动入学证”,以作为其入学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定期了解区域内流动儿童基本情况,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登记和定期核对制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第三,深入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规律,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质量。要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班主任、学科教师、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在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背景、思想状况和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价值体系、心理状态、社会角色等方面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特别是要加强习惯养成教育、青春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就业岗位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伴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人数快速增长。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求不断增大,有关政府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压力,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全面了解当前东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现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制度限制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政策,实质上是一种与户籍制度相挂钩的义务教育制度。向适龄学生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由户籍所在地政府解决,流入地政府不负主要责任。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必须额外交纳高昂的“借读费”或“赞助费”。此外,由于户籍壁垒的存在,高考政策的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材和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一致。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经常面临两地课本教材不衔接的问题,严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延续性。
2.一些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扶助力度不够,隐性歧视严重。一些政府认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争生源、争教师,损害了公办学校的利益,在土地、能源供给、税收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不公的待遇,对民办学校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排挤甚至打击和取缔的手段。在招生政策上,民办学校无法和公办学校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以高中为例,一般都是在划定分数线后,由公立学校先招,然后才是私立学校招生,这使得民办学校在招生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必然加重民办学校招生的压力。
3.民办学校基础设施不健全,安全隐患大。当前,民办学校基础设施缺乏,一是校舍简陋,学习环境差。除了一部分可以租赁旧村校外,民办学校租赁的主要是厂房、仓库或民房。教室面积小,学生拥挤,班级超额现象严重。学校基本上没有操场、实验室,体育课、实验课都没有场地。二是交通、卫生及消防条件差,安全隐患大。
4.一些民办学校办学理念和宗旨缺乏公益性和科学性。有些民办学校以短期营利为目的,这就注定其可能的失败。学生录取认钱不认人,先认钱后认人;不注重学生素质,就算学生在学校犯大错,不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和处罚,对他们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这些都给校园环境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此外,一些民办学校过分注重拔尖教育,忽略基础教育,如片面提倡高升学率、过份渲染“名牌学校”效应和以与世界接轨等诱惑性广告来招揽学生等,不利于学生发展与成长。
5.部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流动性大。当前民办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民办学校的办学基本要求。民办学校的教师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般以高中、中师为主,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不多。许多民办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长远规划,“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民办学校教师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情况严重。此外,民办学校实行完全聘任制,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多于专职教师,老教师多于年轻教师,流动性大。民办学校之间恶性竞争严重,频繁出现挖墙角与民办教师不断跳槽的状况,更加剧民办教师的不稳定性。
6.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收入低、流动性大,很难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勉强维持吃饭、住宿等基本生活支出。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较低的教育水平、超长的工作时间,使得家长与子女之间缺乏充分了解与沟通。此外,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流动性大的特点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今天注册,明天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既影响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也不能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7.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处于一种不被认同的社会环境,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城市二代移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继承了“身份遗传”、“生活悬殊”、“保障中空”等“父辈遗产”,其受城市居民的歧视的状况会不断延续下去这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免产生失落、挫败的情绪,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厌学弃学的现象不断出现,严重地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
三、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明确自身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的责任
政府要承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的孩子一样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要明确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是流入地政府的责任,把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各级考核的重要指标。政府只有明确这两点,才能认识到自身对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问题的不可推卸责任,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尽快地得到解决。
(二)政府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政府要就通过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有益的探索,如“教育券”政策,即由流动人口(农民工)子女根据核定的标准,向其流出地政府申领相应面额的“教育券”,然后凭券抵扣相应的费用,“买”来免费教育的权利到流入地学校就读,这些措施都能有效地减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经济负担,促进教育资源跨省区的合理流动,减轻城市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入学读书的机会。
(三)政府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城市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
政府必须充分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推动各种形式的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教学合作,最终实现在财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的目的。可以利用城市符合办学标准的学校,兼并规模大一点、条件好一点的外来务工人员学校,形成“总校-分校”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有效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难的问题。
(四)政府要调整对民办学校的政策,大力扶持民办学校
1.政府要改变对民办学校的歧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政府要修改当前不平等的招生政策,保障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招生权,在民办学校学生的升学、就业、社会优待、参加先进评选、医疗保险等方面保障其享有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的待遇等。政府尽量派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改变优质师资集中在公办中小学的现状。政府要逐年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待遇,依法建立针对民办学校教师权益的保障机制,从而逐步缩小与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差距。
2.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办学,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大力扶持和发展由私人企业或社会团体合法举办的民办学校,通过制定监督规章和配套优惠政策加以规范、引导、扶助、发展,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除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标准不得降低外,设立条件可酌情低于当地公办学校的办学标准,发现不合标准的地方要督促改正,发现非法办学的民办学校要给予取缔,保证民办学校的办学标准,稳步地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
(五)民办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各项基础教学设施,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待遇,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民办学校要以国家规范与标准为依据,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完善各种教学设施,合理地利用公办学校的办学资源,使学校办学规范化。同时要对聘用教师进行严格的把关,定期地对民办教师进行教学培训,特别注意对教师的心理辅导技巧、心理知识的培训,让教师充分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独特的心理特征,不断地加强教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怀与爱惜。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对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要实行及时的奖励,提高教师的福利水平,为学校留住人才。
(六)外来务工人员要正确认识子女入学的重要性,并注意为子女入学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外来务工人员要自觉地增强对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要为子女的入学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同时,家长要增强与孩子的沟通,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心理的发展变化,鼓励孩子学习,减轻孩子的生活与精神压力。
(七)城市居民要消除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观念,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营造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管理;关爱;教育权利
近几年来,随着景德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对教育的就学问题日益关注,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教育环境也得到不断改善,本地生的就学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镇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处于景德镇的城郊结合部,外地来景德镇务工人员特别多,但是本校师资力量和校舍环境还跟不上日益增长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爆炸式增长的需求,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
如何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使他们和本地孩子一样享受“同一片蓝天”,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以此为重任,这几年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作为体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创造条件,使外来务工子女有学上、有书读,确保外来务工子女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
一、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职责,统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1、坚持贯彻国务院关于“以学校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精神,努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自2008学年起,我校根据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全面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2、出台保障措施,减轻学校压力。为减轻学校对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在经费、管理和教育质量上的压力,出台了二项优惠政策:①区政府和区教育局按当地学生同等标准划拨生均公用经费;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流动性、随意性大的特点,学籍管理实行弹性制。
(二)纳入规范管理,密切关注外来人口子女增长趋势。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独立建档。为了较准确地掌握义务教育段外来人口子女在我校的就读情况和分布情况,从2007学年初,我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进行建档。
2、缩短统计周期。针对外来人口流动性大,春季入学人数与秋季入学人数差异较大的特点,从2007年开始,我校变一学年一统计为一学期一统计,以便及时掌握增长趋势,做出下学年的相应对策。
(三)关爱外来学生,给予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为了使外来学生能在我镇享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快乐,我校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给予外来学生特别的关爱,取得较好的实效:
1、外来务工子女完全免收借读费,并给予生活上的帮助。
2、加强思想道德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提高外来学生的文明程度。采用单独召开家长会、建立联系册、“一帮一”结对等形式,提高教育实效。
3、平等对待外来务工子女,让外来务工子女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享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要求每个班级为新插班的为外来务工子女补做校服;在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名额的推选中,有一定比例的外来务工子女入选,学校做好持反对意见教师的工作,秉公上报。
4、采用单独建立对外来学生的评价制度等灵活评价机制,努力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业水平。外来务工子女原籍地遍布全国各地,使用的教材不统一,语言交流有障碍,学业基础普遍较差。为了使外来务工子女真正学有所得,健康发展,我校单独建立了对外来学生的评价制度,普遍采用的方法一是插班生视成绩基础及年龄情况插入相应班级;以插班时学生的测试成绩为基数,用增量评价学生的学期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一年级新生和本地学生同样评价,不另行分。
二、对进一步做好我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建议
为创建和谐发展、和谐创业和谐生活的城市,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也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特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教育一体化概念,地方政府主动破除划地为牢的思想,充分履行政府职责,全面提供基础教育服务。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政府的责任更是不容懈怠,全国不论任何地域,各级政府都要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承担起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责任,坚决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加快建立学籍信息化管理体系和动态迁移机制。地方教育部门要适应新的形势,改变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和方法。要全面执行教育部《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落实中小学生学籍全国统一管理。全面做好学生学籍规范登记工作,加快学籍信息化系统开发,为实现全国范围的中小学学生学籍数据共享和分析利用奠定基础。争取早日在全国实现统一的学籍管理,推进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使各学校教育实现对接,农民工子女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及时、便捷地进入学校就读。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义务教育。
3.科学安排义务教育经费,为义务教育提供经费保障。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建议由省级财政对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全面负起责任,切实解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要积极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对接收农民工的子女较多的公办学校,予以适当补助。每学期结合学生学籍变化,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财力保证。各级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拨付经费,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
4.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着力推进人文关怀,积极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就学环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学校要对农民工子女学习和生活上进行优待。针对农民工普遍无暇顾及子女学习的特点,学校要建立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学生家庭、学习和生活情况,增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办理农民工子女转出转入手续时实行优待,实行即来即办,特殊情况实行先入学后办理手续,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女不因转学而影响学习。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外来务工人员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思考
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地域的分散化和外来务工人员思想观念的复杂化,如何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问题,让其走出困境,更好地为有心有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热点,因此,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企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当前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及特点
在我国,外来务工人员一般是指由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群体,这部分群体从进入城市之后,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就当前我国对外来务工人员在法律和政策方面还存在许多缺失问题,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在公共卫生、社会关系、居住权、子女教育等方面问题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和素质偏低
由于当前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多是从落后的农村流入到城市的,这部分人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多数为初中、高中毕业,综合素质也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其在城市中所从事的职业多是社会底层职业,受社会关注程度不高,因此,当他们的社会权益和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多数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加之,国家和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和法律也不够健全,其正常权益经常受到损害。
1.2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念差异偏大
首先表现在政治待遇方面,外来务工人员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其户籍多在农村,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民利。其次表现在经济收入较低。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普遍较低,工作时间很长,拖欠和克扣工资现象较为严重。最后,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也不够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多数在非正规企业就业,流动性较大,因此,许多企业也就此钻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在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社会保险方面的保障不粗,使得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存在心理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尴尬局面,“过客”心态比较严重, 容易产生失落感、自卑感与无助感, 从而出现焦虑、不安、自卑、抑郁、偏执心理问题。
2.企业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工作思路和思考
从上述可知,当前我国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真正解决和缓和企业的矛盾,让后方安定和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
2.1企业积极探索方法,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氛围
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细致入微的关心其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为其做好后方保障工作,让其安心工作。同时企业可以定期不定期的开闸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外来务工人员集居的地方或工作单位, 要组织“农民学校” 或“进城务工人员之家”, 定期对他们进行免费或减费的文化技能培训, 让外来务工人员真正的从心理感受到温暖,把企业当家,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爱企业,爱家,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2健全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外来务工人员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的缺失,致使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权益受到伤害,没有地方和途径能够声张正义。因此,只有从制度和政策上真正的能给予他们充分的保障,才能真正的做到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也才能真正的从心理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其走出困境。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和工伤赔偿制度,探索外来务工人员的事业最低保障制度,通过国家、单位、进城务工人员三方共同出资, 逐步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 解除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把外来务工人员真正的纳入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要真正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此外,还需要重点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企业要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接受平等教育,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创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中,真正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3加强宣传,积极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规划培训
外来务工人员要真正的纳入城市发展,除了企业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外,外来务工人员还必须自立自强。一方面要了解和熟知国家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和法律,做到自己捍卫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呼吁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做好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只有从心理真正的让其走出焦虑,不安、自卑等负面情绪,他们才能真正的在城市的发展中看到希望,他们也才能保持稳定的心态,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对其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和效益的提高至关重要。企业要理顺和协调好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切实重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想外来务工人员之想,急外来务工人员之急,做其贴心人和“娘家人”,只有这样,外来务工人员才能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也才能更好地把企业当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艳蕾,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马立强,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维度[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1,(12)。
【关键词】农民工 学龄儿童 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和“下山进城入谷”工程的深入实施,推动了百色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加快推进了我市 “千亿铝产业”工程的实施,使百色朝着亚洲铝工业基地强势迈进,使百色成为了广西工业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更成为了山区农民进城务工的好去处之一。大量外来学龄儿童少年跟随他们的父母涌入百色城,给百色城的义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带来严峻的挑战。
1 当前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截止2012年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校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已达700多人,占整个学生数的90%左右。目前,尽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现状不容乐观。我们经过多次调研,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生活、学习、身体、生活、精神等方面的情况令人堪忧。
1.1 家长工作的不稳定使孩子过上了“迁徙之鸟”的生活
由于外来务工者的工作基本不大稳定,因而他们的孩子读书也就像打游击一样,父母走到哪他们的书就读到哪。读一二年甚至半年就有可能换一个地方,有的学生读完小学要换五六所学校的情况也很普遍。最令学校烦恼的是,有时这些学生不像本地生那样统一在开学时按时到校注册,而是陆陆续续的来。他们开学进校都比当地的学生要迟一二个星期或者一个月,而离开学校的时间又要比当地的学生要早。比如年终离学期结束还有一个来月,为了能赶回家过年,很多班级的学生都已陆续离校了,家长经常是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带着孩子就走,学生基本都不能参加期末的复习和考试,连学习成绩单都不要了。至于书读到中途因父母的工作没有延续而只得离开的也时有发生。
1.2 生源的大量流动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难度
学生学习的不稳定,首先是给学籍管理带来了难度,每学期的人数统计隔不了多少时间就有很大的变动。即开学初人满为患,班额严重超标;而期末就大大减少。其次是给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带来很大的障碍和影响。我市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而有的外来人员的孩子在本地的教材与我们这里不一样,转学到这里,学习就无法跟上。还有,我们这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已开设了英语课,而偏僻山村或外地一些学校没开这门功课,结果插班到我们学校的学生有时上英语课就只能睡觉。
1.3 家境的贫困使流动孩子过着辛酸的童年生活
在学校,只要你稍稍留意一下,不用多问,当地学生与外地学生是很容易区分开来的。比如衣着,有的穿着都比较旧而单薄,大冷天的,有些学生竟然没有穿袜子。有些学生经常来不及洗脸,脸上还夹带着“昨日的痕迹”。因为他们很多家庭就住在比较偏僻的郊区出租房,路途远,路上会花费好多时间。冬天天气干燥,这些孩子的脸就显得有些干裂。大冷天,因为穿得单薄,有些学生缩头缩脑的,看了让人心酸又可怜。
除了衣着方面,学生的脸色都可以说是一标志:即肤色大多略显黄,明显的营养不良。许多外来务工的家长晚上要做夜班,这些孩子回家后只能自己做饭给自己吃。有些不会做的,就随便在小摊上买点零食打发。
这些流动人员孩子的教育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没法解决:比如能不能保证完成义务教育问题,还有卫生习惯、语言障碍、心理问题、生活保障问题、家庭教育问题、安全保障等等。
2 倾情破解难题,让阳光教育成为外来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一朵奇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流动人口孩子教育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关注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
2.1 抓住突破点,关爱孩子先从家长着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今提倡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对如此庞大的外来人员子女群体,抓好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首当其冲。要让家长们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同时也为了让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出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让家长们详细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行为方面的情况。对他们传授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课,要有针对性地指出这些特殊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如卫生习惯问题、生活安定问题、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在异地的生疏、不安全感和自卑心理、家庭学习环境的差异、家长随意流动给孩子学习带来的不连贯性以致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等等,让他们不断增长家教知识,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培养孩子成才。
2.2 抓住重点,要妥善解决外地学生的教育经费,
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紧缺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但由于种种原因,义务教育仍然陷入经费紧缺的困境之中。如今,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社会、家长们对高质量的需求,学校处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特别是农村学校和一些完小,本来基础就薄弱,学校的设施都很落后,而新课程所需的许多硬件设施根本没办法跟上。外来务工子女的大批涌入,加上这些学生的家庭大多贫困,许多学生还需要减免就读,更使学校雪上加霜。
目前,我们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是按在原地户籍人口的办学规模上逐渐递增的,而外来的学生教育经费又从何来?现在学校要上信息技术课,要配置电脑室,多媒体平台,还有图书、仪器等的添置、校园的绿化、布置;学生人数的增多,校舍要扩建,教师的配备等等。这一切的费用的来源,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按需加大财政投入是唯一解决问题的途径。
2.3 相关部门同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存在问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精神,相关部门应该同心协力关注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即“公安部门要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的有关情况,发展改革部门要将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保障经费;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数据,合理核定接收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同时,教育部门要利用校网撤并后的校舍继续创办民工子弟学校,以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提高我国人口总体素质。另外,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民工子弟学校也是缓解公办学校压力的好办法;同时也给民工子女提供更适应他们读书学习的好举措。
总之,解决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兴衰和我国人口素质的提升,是加快社会经济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事,我们真诚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尽一切能力使他们共享教育的同一片蓝天!
一方面嘉兴市政府在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上创新举措,成立了新居民管理局,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来保障新居民群体享有的权利,在缓解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时,加快了公办学校建设进度,尽可能吸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据统计,公办学校班级中外地生占近1/3,并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建设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现全市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率超过了95%。另一方面,就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权而言,这类群体在享有教育资源公平性上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于此同时衍生而来诸多教育问题,究其形成原因更值得深思。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形势不容乐观,突出问题具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家庭教育环境差、学习条件缺乏
家庭背景对未成年儿童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团队调研的均是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段在小学6~12岁,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其家庭教育环境并不乐观。在调研问卷中“如果给孩子购买图书,每学期您能接受的金额是多少”,仅20%的家长表示能接受100元以上的图书支出。在蓝天民丰学校及其周边社区走访中笔者发现这些外来务工群体多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的工棚、集体房、廉租房,周边文化教育设施差,儿童学习书籍资料少,缺乏休闲、娱乐和学习设备,而且周边人口复杂,居住环境不具备子女学习相适应的环境与条件。
2.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调研中发现,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孩子成绩高低、升学率,对孩子期望很高。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1.3%的家长都较为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8.3%的家长关注到了孩子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另外,83%的家长希望孩子获取大学以上学历,而“轻松、收入高、自由”的工作期待比例占到65%,由此可见,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长大多一味追求子女的学习成绩,这种学习成绩至上的价值观往往导致家长忽略子女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家庭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多数家长在对子女的教养上还是以“棍棒教育”为主,据调查其比例占到45.92%,能耐心教导的只占3.44%。此外,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庭常常是上演“家庭暴力”的重灾区,在受访的73个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中,有20个孩子不同程度的经历过家暴。
3.家长家教水平低,家教能力和沟通能力欠缺
外来务工群体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综合素质低,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有失理性与科学。就家长文化层次而言,初中以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0.5%,当子女犯了错或者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时,多数家长在对子女的教养上还是以“棍棒教育”为主,据调查其比例占到45.92%,能耐心教导的只占3.44%。在调查中,63%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行动却和想法却背道而驰,而与家长深入访谈中,87%的家长表示自己不清楚孩子的喜好、性格。他们也表示自己起早摸黑,根本无心照顾与关心子女,从而与子女存在一定隔阂。
4.家长与学校缺乏沟通交流
当前,在针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尚未有效形成教育合理,这正是当前我们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面。访谈了解,学校与家长联系偏少,家长也不主动与学校联系。一般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教育,甚至拒绝学校通过家校通平台与家长的交流,对孩子的健康状况不闻不问。有不少家长告诉我们,“我在外工作,孩子就一人在家活动”,从侧面反映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活动场所仅限于狭窄的小区。由此,在相互联系、相互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配合与协调,导致家庭教育封闭。
二、影响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内部因素
在受访的180名家长中,年龄在25~35岁为主占60%,35~45岁占30%,45岁以上则占10%。现有学历在小学、初中、中学、中专、大专各占40.5%、30%、18%、3%、2%,无家长学历在本科生及以上,不到5%的家长取得中专大专学历,学历集中在小学。在受访人群中文盲率则占约6.5%,而我国人口粗文盲率早在2010年就已经降低到了4.08%。由以上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作为家长的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势必会影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突出表现以下四方面: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日常管教不到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1)教育观念落后
农民工家长教育观念表现出了极强的功利性,更关注学习成绩,忽视能力的发展。并且受经济能力和时间所限,较少有家庭让孩子参加兴趣班,对孩子才能的发展往往力不从心,让孩子潜能失去发展的机会,缺少创新意识培养。
(2)教育方法简单
调查表明农民工群体对待子女教育片面强调物质强化。不会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农民工家庭教育在激发孩子发展内驱力方面表现出较多不足:过于溺爱孩子、不善于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看法、默然对待孩子的进步或好的表现、强调父母的身份与权威等。
(3)日常管教不到位
平时疏于对孩子的管理,给子女的学习帮助偏少。如子女不做作业、玩电子游戏、交友不善、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等问题都是农民工家庭容易忽视的。行为纠错能力不足。青少年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个性心理、行为习惯正在形成,稍不注意,孩子容易形成逃课、上网、吸烟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不应简单训斥甚至打骂,也不能过于偏爱、护短任其滋长,农民工父母往往缺少这些应有的教育纠错能力。
(4)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不懂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会疏导孩子情绪。农民工父母往往缺少对孩子自信心培养的有效手段,许多家长不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会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相反有些家长会在孩子犯错时责怪他们,遇到挫折时谴责他们,不利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2.家庭外部因素
(1)教育环境
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短缺。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弱,资金来源匮乏,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不高,这些都限制了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民工子弟学校急需解决正规化的问题,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师水平低,教育方式不当。个别教育者自我要求不严,言行不慎,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不尊重、不信任、不能一视同仁,有的甚至对学生讽刺挖苦,变相体罚等等,这是教师的“师德问题”,这也对农民工子女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走访的过程中,有老师这样讲到“我们学校也有出现体罚的事件,虽然说老师也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其实这也是师德问题”。教学资源差距大。特别显现在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甚至是纯民工子性质的学校,集中表现为教学硬件设施简陋,文化建设紧张、资源短缺,校园安全建设不到位。
(2)社会环境
以上原因均成为制约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之类的重要因素,但城乡二元结构是产生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以及在城乡户籍壁垒基础上的其他问题。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民工家庭虽然已经流入城市,但在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方面不能与城市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农民工家庭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社会,随迁子女由于户籍限制并不能真正公平地享受当地的教育资源,加大了心理落差,也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三、改进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1.家长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尽可能地转变自身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掌握科学家教方法,从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应认识并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加强学系,主动参加培训,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应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与学校、老师进行联系,掌握孩子成长情况。
2.学校应创设一定的条件帮助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应积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学校定期开家长会,教师经常性家访,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应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定期与家长沟通,汇报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搭建一个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最后,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随时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3.社会应提供相应的场所和设施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质量。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以提高进城农民工家庭教育质量。建立儿童少年机构,定期开展讲座、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搭建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帮护体系,减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家庭因素 城市融入
据统计,我国每年以农民工为主体(约1.64亿)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达到2.4亿以上。他们早已成为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但对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家在农村,身在城市”,这既是他们当前面临的一种尴尬,同时也反映出他们迫切希望能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享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果。因此,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是一个上至政府,下至普通打工一族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而且这也是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的制度建设和民生工程。
一、问题的提出
民政部于2012年1月4日在其门户网站上全文刊发《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中强调,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睦相处,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我们课题组承接了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社会科学普及体制深化改革与相关立法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日常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以及对当地地方文化的认知情况极不乐观,而且从近几年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各项调查可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失落、压抑和缺乏归属感等负面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抑制他们的成长进步,严重的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对社会的不满,产生与城市居民的对峙心理,这非常不利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对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这当中既有政府制度、政策层面的原因,但还存在着许多客观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从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出现负面心理问题,进而难以城市融入的因素众多,归纳主要有:教育程度、配偶同城情况、职业、行业、月收入情况、迁移距离等,在这些因素中,配偶同城情况、迁移距离、收入情况都涉及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家庭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会造成重大影响。
二、家庭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造成影响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社会组织,还是人们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家园。家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但是,对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家在农村,身在城市”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家庭关系中的与配偶、与子女这两组重要关系,以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仅缺少正常的家庭生活,同时,在伦理道德层面又背负了太多压力。由于这一问题显著存在,致使他们对所工作的城市缺乏归属感,过客心理突出。
1.与配偶关系现状。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态对夫妻关系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外来务工人员的夫妻生活状态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务工且在一起工作的;第二种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务工但不在一起工作的;第三种是夫妻双方其中一人外出务工,另一半留在家乡的。
据相关调查显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举家外出”的打工人员明显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2012年“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有3375万人,相当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与配偶在一起。但是现实与想象相差甚远,虽然夫妻共同外出务工,但迫于生存压力,挤在集体宿舍或合租房、甚至没有夫妻房的已婚人员较多,不仅如此,由于他们每天做着繁重的工作,夫妻之间的交流很少,使得正常的夫妻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情况最糟糕的是第三种状态。夫妻长期分居,缺乏情感交流,这对夫妻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最大的。夫妻关系的不和谐,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关系的和睦。
2.与子女关系现状。调查显示,目前外来务工人员与子女的生活状况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夫妻带着所有孩子或部分孩子一起外出务工的;第二种是夫妻俩人外出务工,子女留在家乡由亲属抚养的。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前提。家庭在孩子科学知识、行为规范、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但通过对呼图壁县外来务工学生的家访和调查,笔者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经济收入偏低,家庭教育环境较差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学习、休息与娱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投入至关重要。充足的学习、生活用品,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以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教育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收入总体还是偏低,教育投入不足。从调研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表一),呼图壁县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投入比例极不协调,为子女在校费用支持占家庭教育投入的65%,其余支出很少。在调研的部分村庄甚至出现一些随迁子女营养不良,身体条件欠佳等现象,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未遵循教育规律,家教方式存在偏差
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形成落差,主要表现为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和孩子教育需求大的偏差。外来务工人员把家庭教育仅仅理解为督促子女完成作业,甚至占用子女休息玩耍时间。由于忙于劳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过程。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表二),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认为孩子由学校和老师管就是,自己在意学习结果,不注重教育过程。对子女学习中的疑问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对孩子教育不够仔细和认真,一旦孩子成绩不好,就会责骂甚至殴打,缺少对孩子励志和赏识教育。访谈中发现许多随迁子女非常反感这种教育方式,产生抵触情绪,家庭教育效果不佳。
(三)亲子间交流不畅,沟通较少
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受教育的场所,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在孩子一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家长与孩子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家长本身受教育水平低,学习意识淡薄,积极教育孩子的观念不强,且由于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致使自己没有时间与精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调查结果表明:有44.6%的家长因自身教育水平低在辅导孩子功课上力不从心;20.3%的家长因自身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目前,呼图壁县大部分处于初中和小学阶段,学习上和心理上都需要家长的辅导与引导。调研中得出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情况(表三),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亲子关系和谐程度还有待提高。这是由于跟着爸妈一起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大多孩子涉世未深,对事物缺乏判断能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反感心理。如果不采取措施积极引导,不利于孩子融入到新环境中。总之,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对孩子教育十分不利,它会导致社会和学校对孩子教育难度的增加。
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质量差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包括:父母的职业性质、自身文化水平及家庭经济状况。
(一)工作地点不稳定,家庭环境差
由于父母的工作地点经常变换,随着父母迁移的孩子很难以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特别是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多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待遇水平低等工作,这是造成他们经常更换地点的原因,也是他们没有时间与精力辅导孩子教育的主要原因。这不仅影响了良好家庭氛围的塑造,更打断了孩子学习的节奏。其子女学习过程呈现的劳动性与不连续性的特点!这种流动性和不连续性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有较大的不利影响。这不仅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影响,而且也不利于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培养,更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二)父母文化素质较低,教育观念滞后
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与教育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农村,调研结果表四显示,他们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高中以上文凭的仅占受调查者的23%。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外来务工人员原先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过时,他们对子女学习指导能力差,对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对孩子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不够关注。自身视野局限,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观念滞后,导致他们无法给孩子的未来进行正确定位,缺少对其子女进行励志指导。
(三)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子女教育需求得不到保障
家庭收入是家庭教育的物质保障。然而,调研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工作不够稳定,收入不高。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能劳作的时间就夏秋季节,且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生活用品的提高,生活在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经济收入不是很高。有些家庭孩子不止一个,虽然望子成龙,但面对孩子学校以外的教育投入还是感到力不从心。
改善外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状况的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有义务也有责任承担起教育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家庭课堂的责任,使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外来务工人员要增强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自身受教育少、工作辛苦,对孩子的这种期待特别强烈。然而这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做基础,但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因此,从思想上入手,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1.转变思想,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外来务工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改变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观念,摈弃轻视子女学习的“散养”教育。首先,端正家庭教育态度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过高期望,着重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态,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其次,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重智力、轻德育,重学业、轻素质的观念。再次,学习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2.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家庭教育知识同样也如此。因此,外来务工人员要不断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摈弃训话式的交流方式,给予孩子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倾听孩子心声。
3.重视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一致,相互协作、配合,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这种合力能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而家庭不和谐,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外来务工人员要清楚认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从小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热爱工作、勤俭节约的作风。培育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快快乐乐地成长。
(二)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孩子教育的主体
培育孩子的任务细致而复杂,需要学校、家庭共同承担,缺一不可。可以想象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参与,孩子的成长将会是个怎样的情况。因此,学校应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家长也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1.积极组织家长交流会。家长交流会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直接相互交流形式,有利于家长与老师面对面沟通。不仅能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而且能就孩子的学习表现及怎样教育孩子进行交流。家长与老师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长间也能相互交流,对比分析自己的教育方法,从中吸取经验。通过这种交流方式,使学校、家长、孩子共同受益。
2.不定期家访,掌握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家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家长、老师三方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家访,老师能更直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充分掌握孩子在学校学习情况,更有利于培养及改进孩子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老师能针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提供合理建议,如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加大必要的教育支出,加强孩子的课外辅导等。
(三)政府要重视家庭教育,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家庭教育公共服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外来务工人员教育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入显得越来越突出,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与关注。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希望国家在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支持。因此,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构建家庭教育社会资助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如消除学校安全隐患,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放开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和高考地域限制。
1.加大宣传家庭教育知识的力度。加大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力度,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宣传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传授教育行为规范、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培育科学的教育理念,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努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掌握科学教育方式。对农民工来说,“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取得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最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