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到城市打工,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外出务工有效地促进农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也使得留守农村的儿童处于无人管、缺乏管的状态,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觑。社会问题即民生问题,故家农村家庭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监护类型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注重家庭教育已迫在眉睫。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类型分为: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不同的监护形式所带来的问题亦不相同。

首先,隔代监护大多数由年事已高的祖辈完成。家庭教育问题往往在隔代监护表现特别明显,祖辈对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等生活方面的关心较为关注,但过分迁就、溺爱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与之相对应沟通交流极其有限,更为重要的是精力有限易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必然无法有效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上代亲戚监护一般由父母单方或父母双方亲戚负责。上代亲戚监护的家长日常忙于农活,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粗暴,思想观念落后,除了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以外,无法及时给予留守儿童心理、学习等全方位的引导。加之亲朋好友监管别人孩子难免有顾虑之心,久而久之自然跟不上现代家庭教育的步伐。这将阻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于留守儿童群体权益的保障。

再次,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容易滋生留守儿童无拘无束、来去自由的性格。松散的没有约束的环境会使留守儿童迷失自我,无形中成为“流浪人”。留守儿童未成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欠缺,自理、自律、自立能力差,没有家长作为引路人可能会在人生的道路走弯路。一旦犯错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其后果可想而知。

通过对三种监护类型带来不同问题的分析,发现留守儿童不管是随祖父母生活、随亲戚生活还是独自生活都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只有把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梳理清楚,才能对症下药的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在于城市对劳务工作需求量较大,劳务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有效保障农村贫困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留守儿童的父母用自己双手改善生活条件,但子女如果带在身边将面临转学等诸如此类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产生。家庭原因在于外出打工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能改善家庭生活,背井离乡只为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经济支持。在外务工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不得已将子女留守家中。无论是社会原因还是家庭原因,只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就有必要研究农村家庭教育的不足。结合实际分析存在不足有利于帮助监护人更好地教育留守儿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较为典型的不足,具体如下:

第一,对孩子的监管效果不佳,特别是隔代监护。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所呈现的问题有一定的交叉性,其中隔代监护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重最大。现代社会很多先进的思想、理念、技术与方法老一辈都无从获悉,年老体弱,加之迁就、溺爱,这些都是无法有效指导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很多事情得靠自己去经历与尝试,在这个过程中面临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除了满足孩子物质和生活需求,在精神、道德、安全等方面祖辈都无法给予及时、科学、有效的引导。

第二,监护力度不够,学习成绩不好。隔代监护人的祖辈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没有能力进行指导。其他监护人常忙于农活,更是无暇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留守儿童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学习上一旦缺乏必要的督查和引导就会放任自流。重养轻教的习惯由来已久,监护人不仅没有时间指导孩子学习。在农活、家务等方面反而要求留守儿童加以分担,这样必将占用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

第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当,易滋生不良行为。教育思想存在不合理,当农村留守儿童生病时监护人会愚昧的采用迷信的方式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把照看农村留守儿童视作子女留的任务,进行家庭教育总会担心管得过严孩子反感并可能得罪其父母。不敢打骂就连正常的管教也少之又少,真正合理的家庭教育未能得到体现。一旦缺失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无法得到保障,这些为相关监护人推卸教育责任埋下伏笔。监护人教育方法较为单一,较为追求学习成绩,忽视了意志品德、心理健康、劳动与安全、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四,缺乏沟通,造成亲情缺失。祖辈思想观念陈旧与孙辈代沟较大,沟通较少导致孩子性格内向者居多。由此会形成放不开、胆怯、焦虑、孤僻等性格,还容易形成逃学、厌学、辍学的不良风气。而父母与留守儿童相隔甚远,更没有条件进行必要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教诲是成长的一种痛,说谎、不诚实、好吃懒做、不服管教、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关怀、鼓励、开导所致。一些打不开的节、过不去的坎将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有章可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注重家庭教育。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需要在政府政策支持、学校积极配合、社会更新观念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

首先,从政府政策支持着手,注重监管效果的提高。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对乡镇企业进行大力扶持,积极提供无息贷款,为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既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能让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从而完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完善对于急需父母对其进行引导的留守儿童而言犹如雪中送炭,政府政策对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其就业环境就越宽松。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则越愿意也能够留在孩子的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能有效提高监管效果,帮助留守儿童的父母尽量的留在身边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这些举措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所以从政府政策着手非常重要。

其次,学校积极配合,加强监管力度以便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为克服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粗暴,思想观念落后的常见问题,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构建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并且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档案制度,做好控学保辍工作。要实现这些目标可以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必要的谈话,改变监护人的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让监护人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且针对留守儿童逃学、厌学、辍学的不良风气加以对症下药的引导,帮助其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留守儿童逆反、抵触的心理一旦消除学习成绩提高的可能性越大。学校从监护人以及留守儿童两方面着手,在引导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有效教育的同时,也督促留守儿童进行合理的自我管理。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唯有如此才能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保证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

再次,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家长现有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对教育思想进行优化可避免不良行为的滋生。留守儿童的教育除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培养良好品德习惯的必要,留守儿童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都很重要。所以针对现阶段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监护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确立符合现代家庭教育要求的正确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孩子为主且尽量多元化,在增长留守儿童学识的基础上尽量想方设法丰富其兴趣爱好。监护人明白才能灌输给留守儿童,这些都和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收集留守儿童家庭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家庭问题数据库,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增设留守儿童救助站,保持留守儿童热线的适时畅通。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尽快解决,让更多的问题得以化解是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最后,注重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关爱。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了,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些都有赖于监护人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所以监护人除配合地方政府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尽量和留守儿童交流、谈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倡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关怀,不仅仅只是吃饱喝足,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同时,在家监护人还应该为其购买现代儿童读物,引导阅读并培养其自学的能力。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培养留守儿童形成广泛的爱好,争取让留守儿童进一步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去加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关键在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帮助。真正让家庭教育发挥有效的作用,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孩子是祖国的行为和未来,其成长状况决定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势在必行。(作者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2] 陈昌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以苍南县龙港镇为例》[J].教学月刊,2009..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达到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孩子的目标。3月18日上午,美的学校举行一至五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张美如校长先面向全体家长做了《如何转变家教观念》的讲座,他针对当前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如何转变家教观念,做一名成功的家长,讲座引发了与会家长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得到了家长高度赞同。

    听完讲座后,各位家长走进孩子们的课堂体验我校富有特色的课堂教育,参加了各班召开的家长会,老师和家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教育教学中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了诚挚的商讨沟通。透过家长会,老师更深地了解了自己的学生,家长们更深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懂得了教育孩子的一些关键环节。在轻松而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家长们对如何尊重和关爱孩子,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统一了思想,与各位老师达成了共识。同时大家也在反思着自己平时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并且表示今后会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多的关注与孩子心灵的交流。

    本次家长开放日活动缩小了家校之间的距离,缩小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第一类:品德型问题生。这类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往往有小群体,而且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有联系。他们对教师一般有敌意,或者虚与委蛇。学生则害怕他们。这种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往往与社会不良人等相通,他们已经有了的价值观,或者有了这种倾向,只是因为羽毛未丰,所以在学校里兴风作浪,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辍学走上社会,进入不良分子甚至犯罪分子的行列。

这种学生来源于破碎家庭、道德不良家庭、家庭教育严重失误家庭。他们破坏性很大,教育起来很困难。

第二类:心理型问题生。如果说品德型问题生给人印象是“坏”,那么心理型问题生给人的感觉就是“怪”。他们的行为违反常态,不符合通常的逻辑,令人费解,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心理型问题生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

心理型问题生常见的问题有攻击性,抑郁症,孤独症,自恋,自卑,狂躁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与遗传、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有关。

第三类:行为习惯类问题生。如果说人们对品德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坏”,对心理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怪”,那么对行为习惯性问题生的主要印象就是“赖”。这种学生往往知错认错,但是屡教不改。他们有的显得很幼稚,“纯天然”;有的显得很委靡,像扶不起来的天子;有的五分钟热气,进步不能坚持。他们一般对老师并没有敌意,只是管不住自己。这种学生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麻烦,很让人头痛。

这种问题生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是大多数或多数,是问题生的主力军。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他们的毛病主要是家长惯出来的,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已经形成坏习惯了,很难改正。

那么,面对问题学生,班主任应以什么心理来面对?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面对呢?

班主任要把握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能分辨哪些是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能及时矫正的行为,哪些是经常出现的、扰乱性较大的、对学习影响较严重的、需要进行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后成功地转化问题学生就有了可能。

教育问题学生班主任要用成熟的人生、丰富的阅历影响学生。既要使学生将班主任视为榜样和知己,更要促使学生自觉争取成熟。班主任不必讳言自己经历的挫折和失败,这可以作为丰富的阅历的一部分,对学生实施间接的“挫折教育”。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人生品位以及对人生价值的再认识。班主任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暴露出自暴自弃、绝望厌世的言行。班主任的形象一旦在学生的心目中坍塌,他们就会感到群龙无首,将会造成班风不正,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育问题学生班主任还要用平等的态度、诚恳的言行尊重学生。只有让学生获得尊重,学生才会跟班主任沟通交流,才会把心理的烦恼、痛苦向班主任倾诉。所以,班主任在学生谈话时,一般可让学生坐下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必要时可以离开办公室(这地方通常会令学生感到压抑不安),用随和的态度、询问关心的语气,和他们谈一些比较愿意谈的话题,建立起一种师生信赖关系,起到诱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化解他们成长中遇到的烦恼。

教育问题学生班主任还要用细心的观察、周详的分析关注学生。表面上,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突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它还是有一些先兆的,如偏激的言行、忽变的情绪、无助的眼神、异常的行为等,对此,班主任应以细心的关注和及时的洞察,周详、准确的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做到早期的预防。班主任不应忽视和课任老师的联系,互通情况,切不可因意见不一而放松警惕,不可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而疏于关注和分析,更不能认为科任老师向你反映情况当成是否定你的工作,从而失去了最佳的教育机会,导致学生在某一偶发因素的影响下,爆发出违反校规校纪更重大的问题行为。

教育问题学生班主任应该用适当的评判、恰当的约束教育学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染上一些坏习惯,如偷懒、撒谎、欺侮弱小、结伙闹事等。班主任对此应及时评判,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一清二楚地告诉学生,并给予恰当的纪律约束,不能模棱两可。学生的自觉性一般比较差,不给以应有的管束,难免言行走偏乃至性格缺陷、心理畸形。笔者在开学时,利用班会的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校规校纪的学习,特别是关于违纪的处罚决定,作为重点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每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起草适合于班情的《优秀学生操行评分标准》,召开学生代表会讨论通过后交班委会执行,每月一结算公布,让班委会对每个学生的操行加以评判,从而加强了学生的日常行为的管理和约束,让不良行为得以及时的矫正。有的班主任对学生过度宠爱和放任,致使学生良莠不分,无法无天,反而导致他们在遇到必须承担责任、面临一定压力的时候退避三舍,导致学生无责任感、无正义感和缺乏拼搏精神。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4篇

一、目前农村小学校园常见的安全问题

1.学校设定位置偏远或不合理。在农村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农村的学校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即便是现在每天早起然后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无形中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由于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如城市那样细腻,很多家长并不会每日陪伴学生上学,使学生在往来家与学校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脱离保护的状态。小学生天玩,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稍有不慎可能会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另一方面,部分农村依旧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也正是因此,农村始终是人口贩卖现象出现的高发区域,小学生独行在在上学回家的路途中遇害风险较大。

2.校园基础设施简陋。部分农村小学建设质量残次,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教学环境都无法保障,校园的防护栏、大门、以及校内娱乐设备老化,不仅不能很好的抵御危险因素,甚至成为危及学生安全的危险因素,譬如电门漏电电死学生事件、建筑坍塌砸伤学生事件、不法份子或精神错乱者任意进出校园砍伤学生事件、学生翻墙瓦砖破碎坠伤事件、单杠锻炼戳伤学生事件等,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可归纳为校园基础防护措施差所导致的。

3.安全防范意识缺乏,对待安全教育不够重视。不得不承认我国教育机构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相较于其它国家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多数教育机构对安全防范意识不够重视,仅有的安全教育也开始向形式化靠拢,校方更多的把时间局限在了文化课的教育上,不愿意花费时间搞安全教育。

二、造成农村小学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

1.家庭教育薄弱。由于农村整体生活水准不如城市,学生父母也普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也无法给孩子传递正确的安全知识。即便存在家庭教育,也只是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教育孩子。而且这些所谓的生活经验是否科学都无从保证,甚至误导孩子。而更多的家长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养家和挣钱,常年早出晚归,放任孩子自由,对孩子的危险行为从来不去约束,甚至有很多农村家庭支持这种“散养教育”,认为这能帮助孩子茁壮成长,避免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弱不禁风。这种教育观念在当下农村极为盛行。

2.缺乏社会关注。我国国土面积大,其中农民数量远高于城市居民,尽管通过媒体可以发现社会在不间断的关注着农村,但这种关注的输出与农村所受到的关注完全不成正比。这表明了社会对农村的关注度依然不足。农村自身经济条件差,有些区域的农民连生存都难以受到保障,如何谈及学生教育?

三、提高农村小学校园安全教育的方法

1.呼吁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初升的朝阳,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对推动国家发展有着同样的重要价值,并且相对于发展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城市中的小学生,农农小学生更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关注与扶持。为了尽快落实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农村教育机构应当增强号召力,化被动为主动的去呼吁相关政府重视,同时向社会呼吁农村小学校园关于教育安全的现状,力求政府和社会在人力与财力上都给予支持。

2.重视并落实安全教育。首先从校方自身提高安全教育,在校园经济能力范围内进行一定的取舍,将精力、时间、等都分配出来一部分进行安全教育的完善与落实。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学习借鉴国内外一些好的安全教育方案,然后有组织的落实下去,从基本安全知识的普及到实践演练,让学生面对安全威胁时能够以正确机智的方式保护自己。同时校园也要对现有的一些不规范状况进行整治,时刻保障逃生通道的通常与救灾设备功能的正确发挥,时刻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安全隐患监督力度。对于校内安全情况要加强监督,当学生出现危险行为时,要给予制止与教育。陈旧设备要作为重点检查对象,绝不让校园内部存在安全隐患。要实现这些,完善且有力度的监督工作是必不可缺的。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生源大学生 家庭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 人生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个体早期的影响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国外学者对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四种神经症患者的早期经历与家庭关系进行调查发现,这四种神经症患者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分保护。很多大学生入校以后难以与他人相处,主要原因是在儿童早期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农村生源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留守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情感支持、教育投入的缺失,容易造成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出现胆怯、内向、逃避或偏执、冷漠等现象,一旦早期形成的这些品质使他们在大学阶段无法适应校园生活,他们便会出现心理困扰,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即使在父母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农村生源大学生,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教育处于缺失或不当状态,比如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则子女会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父母之间经常出现意见分歧或互相拆台,则子女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等不良行为,这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本研究分析当代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解释这些问题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对教育的作用和教育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方式认识较为滞后,导致了农村家庭的学生心理上对教育的茫然;另一方面,农村家庭中父母的需求层次由于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和进城务工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因此对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意识较差,导致农村生源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认识到自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从而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如一味追求高消费、盲目地将爱情作为人生追求。

一、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对家庭教育认知的茫然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其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心智的培养起到奠基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忽视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不重视对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个体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扰。

我国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鼓励青年发展学业,增长才干,但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农村青年的求学就学环境并不好。因此在农村生源大学生家长中,中学未毕业就去城市务工者居多,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未能对教育产生全面、客观的认识,包括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偏差、对教育生产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认识有误区等方面。

(一)对于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偏差

中国当代教育学家邓佐君在其《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提到: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在社会中从事简单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第一批人获得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而当时公有制体制下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入无法得到显著改善,群众中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的言论,导致“读书无用论”一时的盛行。现阶段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父辈赞同此观点,经常对子女灌输“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特点表明,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大学,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处中,通过言传身教、为人处世、情感交流等方式,能够无形之中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们,尤其是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学业兴趣、热情与意志等方面造成影响。即使农村学生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一旦他们在校园环境中出现困难或阻碍,在学业方面出现压力,在就业和未来发展方面遇到挫折,便会受“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影响,学业的兴趣与热情降低,学习过程中意志力减弱,从而产生学业困扰,危害心理健康。

(二)教育产生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认识的滞后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因此,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是实现加快生产力、将智力转化成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校毕业生很难一毕业就找到令自身或家庭满意的工作。因此,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寄予子女较高期望的父母,发现教育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求职就业的能力,无法帮助家庭摆脱贫困时,便会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减少教育投入和情感支持。其次,父辈在相对较为封闭、信息落后的农村现实环境中,无法为后代的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更无法认识到将智力因素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对子女的就业等方面能给予的建议和支持少之又少,这无形中给农村生源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和负担。另外,农村生源大学生自身为走出封闭的生活和环境,努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价值,无法将学校所学转化为生产力,谋求发展和创造财富,这也让农村生源地的学生产生对未来的焦虑和对家庭的无力感。

二、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忽视精神需求重要性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需求有五个层次,牡筒愕礁卟惴直鹗牵荷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求的层次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才能激发更高层次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等进程的加速,一方面,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至城镇,其父母与子女便被留在农村或被带至城镇生活、学习;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由于农村生产力低下,主要依靠务农或散工等形式赚取金钱,为保障生活来源,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家庭更重视物质需求,忽略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和支持,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务工人员常年工作在外,无法了解子女对爱、温暖的需求;二是父母自身缺乏精神需求,无法指导和监督子女精神世界的构建。

(一)农村务工人员常年工作在外,无法满足子女对爱、温暖的需求

农村子女的成绩下降、失学率上升并非子女个人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比如教育资源的缺乏、教育手段的落后等,其中就包括对子女的教育关注与情感支持的缺失。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家庭,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与子女成长有关的人或事的沟通较少,通常只关心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子女所需要的关怀、学习上的指导和兴趣上的支持,这些是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所缺乏的,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里提到的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的需求。

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需求未被满足,个体常常会感到自卑、胆怯,缺乏感知爱和给予爱的能力,影响情绪控制、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等。在大学阶段,适度表达情绪、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培养团队协作等均是大学生需要培养和锻炼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缺乏将会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带来困扰。

(二)农村家庭父母精神生活匮乏,无法指导和监督子女精神生活的构建

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与帮扶,农民的经济负担减轻,但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步伐依然较慢,无法匹配物质文明的发展。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但是现阶段农民的业余生活并不丰富。据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家长对各种新鲜事物缺乏适应能力,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农村家庭在对子女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监督。

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是时展的产物,是传播文明、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的工具。由于大学生活学习环境宽松,很多大学生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影响生活和学习,沉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调查显示,农村生源的学生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较高,网络消遣方式主要是网络游戏和聊天互动,其中以男学生为主。由于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早期的精神生活中未培养起较多的兴趣与爱好,进入大学后,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也很有少机会在才艺和爱好上得到更多的发展,因此对培养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有一定影响。

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早期家庭教育便开始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大学生活中形成了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和不适应时展需要的心理活动。在大学生活中,需要学校、家庭和个体共同努力,为农村生源大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3.

[2]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3] 苏蔚连.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才智,2016(13):42.

[4] 裴源冶.价值观变迁视角下的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251.

[5] 窦晓峰.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6(1):141.

[6] 吴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6.

[7] 胡军.浅谈农村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及策略[A]//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优良思想品质形成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素质教育应包括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目前心理问题的多样化,教师应从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着手,从而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现在人们把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心理健康应为全面健康的主要内涵。但是,长期以来,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却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倡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学校抓起。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要思考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更加关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些学生中有一些文化基础较差、行为习惯不良,他们缺乏自律,不好教、不好管。且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客观上他们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但我们恰恰在这方面的教育明显滞后。如果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偏差的纠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问题就会形成,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一是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二是人际关系不协调;三是自信心不足;四是逆反心理。

众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优良思想品质形成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素质教育应包括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目前心理问题的多样化,教师应从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着手,从而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1 在学习方面,将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中考失败往往会给中职学生带来无形的压力,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感觉在其他人面前低人一等。因此,改变这些学生的心态尤为重要。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没有差学生,只有差异性。文化成绩差,绝大多数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学习习惯问题。他们文化成绩差,或许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赋。由于这些学生长期处在教师的视线之外,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因此缺少成功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带给他们精神的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还要告诉他们存在的差距及缩小差距的方法,让他们找到人生的坐标和努力的方向。

爱的基础是尊重和信任,是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对待学生,对于中职学生更应如此。这些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就己经被学校和教师所忽视,在家里又严重“营养不良”,可以说他们的童年和少年并不快乐,教师没有理由歧视他们,而要格外尊重他们。长期得不到关注的人,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会让他们感到弥足珍贵,只有用爱心才能帮助他们重新拾起自信和自尊。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引导、引导、再引导,耐心、耐心、再耐心。对他们不能求全责备,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要为他们想得多一点,讲得多一点,做得多一点,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可指导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2 在环境方面,将心理教育环境化,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影响。

3 在教育方式方面,面对心理教育多样化的局面,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多角度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无视学生差异性的教育和不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努力为中职学生寻找最近、最佳的发展空间。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根椐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规律等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大胆反复地进行练习,掌握知识技能,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学生特点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能有效促进师生和谐相处。

根据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加小案例的互动讨论,撰写心理小论文,通过学生自撰心理小论文的过程,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班级、家庭及学校环境。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坚持小型多样、生动活泼为主体的各种活动。

4 在家庭教育方面,将心理教育家庭化,帮助学生创造自我。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作为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同时,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认为,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即要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不良心理;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经过合理的教育和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这样才能营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7篇

二、调查的情况

调查时间:2011年3月调查对象:幼儿园的家长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调查样卷:125份(有效问卷121份)调查内容:《幼儿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被调查者文化程度:从初中到本科不等问卷的编制与处理:问卷共有25题.其中选择题有23题,主观题有2题。

问卷处理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

统计,统计每题相同答案的份数、以及占所有问卷的百分比.最后绘制成《幼儿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统计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分析1.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方面存在共识。例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哪个对孩子更重要”的选项中,认为“一样重要的”占96%:“家庭教育中哪种教育角色起的作用最大”的选项中.选择“父母”的占94.4%:“您认为家长与孩子应是什么关系?”选择“朋友的关系”的占84.6%。

2.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偏差、

教育方法也有分歧。例如。“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最让你烦恼的是什么”的选项中,选择“任性、不讲道理”占32.17%,选择“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的占40.24%。

选择“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占21.22%,选择“没有责任心”和“动手能力差”的占4.25%,选择“自卑不擅长交往”和“家长缺乏耐心”的占2.12%;又如。“你主要采取哪些措施培养孩子”的选项中,选择“给孩子讲故事、讲道理”的占45%.选择“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教育活动”的占18.33%.选择“给孩子看有关音像、书”的占21.66%.选择“让孩子参加特长班”的占7.35%.选择“其他”的7.66%。

(二)问题分析

1.家长对家庭教育只是思想重视,而行动忽视。在调查问卷中,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的占96%.“每天可以留出2小时以上时间与孩子一起交流、游戏、学习”的只有10.3%.而“在您累了.孩子仍缠着要您和他一起玩,您会怎样”的选项中.选择“请家人陪他玩”的占42.4%,“随便和孩子玩一会儿.应付过去”的占19.72%,“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会体贴您”和“敷衍孩子.说明天再说”的各占9.18%。选择“不顾劳累.坚持和孩子玩”的只有28.7%。对比数据可知.普遍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停留在思想上。而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这也是当前家庭教育开展的瓶颈。我园的家长多以70后、80后为主。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受到成长因素、工作等各种主观、客观原因的限制,没有真真正正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

也没有完全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

2.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期望过

高。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是调查数据反映出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对幼儿家庭教育

现状的调杳一与思考在多项选择“您认为‘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中.很多答案都是并列选择“学习好”、“品质好”、“身体好”、“习惯好”的.更有38.5%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加重视“教育结果”。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功利性教育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家长也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凡事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首先会造成幼儿压力过大.产生腻烦心理。会使孩子出现自闭、胆小、攻击心理和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异常行为,也最终会使孩子丧失学习与前进的内在动力。家长过高的期望会拉大父母与幼儿的距离感.产生代沟.也是溺爱产生的根源。

3.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妈妈的作

用。调查数据显示。在“您认为家庭教育中哪种角色起的作用最大”选项中,选择“父母”的占94.9%。

而“在您家中.谁教育孩子的时间多”的选项中.选择“妈妈”的占79.5%。可见。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之重要。作用之重大。同时也反映出家庭教育的不科学。因为,家庭教育应该是所有家庭成员对幼儿的一种共同教育,而不是仅仅是妈妈的责任与义务。不可否认,幼儿对母亲有着天然的心理归属感和感情依赖性,但却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职责和作用,特别是父亲。儿童教育学研究证明,母亲在照顾幼儿生活、情感沟通上有着天然优势,而幼儿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父亲以身作则的潜移默化,这正是“好教师不如好爸爸”的道理。

四、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家庭教育指导的定义、目标、任务幼儿教师应明确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1.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教育方式;2.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家庭成为幼儿的第二学习课堂。让父母真正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3.促进幼儿全面成长,包括身体的健康成长、心理素质的锻炼、良好习惯的培养等。

(二)明确对象、分类指导、

分层推进比如针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幼儿家长.教师可从交流和学习的角度进行指导,侧重与家长对家庭教育中的难题、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吸取家长成功的做法,运用到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中.做到取长补短。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幼儿家长,教师可从问题解决和实际应用的角度进行指导.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指出有待提高之处,并传授具体、易学、实用的教育方法和处理方式。

(三)引导家长真正重视家庭

教育从统计数据可知,普遍家长都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甚至有些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认为只要在家庭教育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就行了。教育的责任在于学校,对自己肩负的教育责任没有科学的认识。这是典型的“重养轻教”观念。这种“有爱无教”、“可以为孩子付出金钱,甚至付出生命.却付不出时间,更付不出耐心”的思想是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含义并将教育落实到行动中。

(四)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家庭

教育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普遍家长都认为家庭教育是课堂教育的补充,作用在于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素质教育才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教师可指导家长调适家庭教育的内容,明白家庭教育应该重视教育过程.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并通过相应的家庭游戏、家庭活动,有方向、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等。

2.优化家庭教育资源

不可否认.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只是来自于父母本身,更不能仅仅依赖妈妈的作用。因此,教师可指导家长优化家庭教育资源,重视家庭其他成员对幼儿的教育作用,例如,爷爷奶奶对幼儿有着心理趋向感、哥哥姐姐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弟弟妹妹能让幼儿自觉产生示范作用。

(五)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1.利用通讯工具,扩展指导方式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多停留在幼儿园组织的相关活动,这直接限制了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可充分利用先到通讯工具的多样性.从不同方式对家长进行指导.除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利用电话进行约谈:利用互联网.建立班级管理的QQ群、家长沟通的QQ群:发送电子邮箱;开设家庭教育专题博客等等。

2.制定周详计划,确保指导

时间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保证必要的指导时间是前提。一方面,教师制定精确到每学期、每月、每周的指导计划.保证指导工作的持续性进行: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开设“家长学习日”“家长接访日”,解答家长的提问,进行有效的指导。

3.进行集中学习,提高指导

效率家长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途径很多,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家长进行集中学习应该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教育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既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增强自身教育素质,让家长学有所用,更可以提高家长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指导效率。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8篇

    由于中学生处在人生比较微妙、敏感的年龄段,自省、自律及判断识别能力相对弱化,在遭遇一些困难、挫折或家庭重大变故时,往往会产生悲观、烦恼、焦虑、狐独等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发生行为紊乱,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面对中学生这些常见的心理危机,如果班主任或家长放任不管,错失教育黄金时期,后果将很严重,轻则神经衰弱,影响正常的学习,重则精神抑郁错乱,滋生社会问题。

    下面是几则个案:

    案例一:初一某女生,刚进校不到一个月,老师就发现她有吸烟、喝酒、打牌、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恶习。后来经了解她有这些恶习是因为父母平时对她的关心少,加之家里有一个残疾的哥哥,父母常为所累,家里经常闹得发生口角。

    案例二:初二学生张某,初一时是一个成绩比较优秀、热心为同学们服务、遵规守纪的同学;初二时,上课变得精神恍惚,成绩明显下降,下课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后经了解,才知道是因为父母离异所致。

    案例三:初三一男生王某与女生陈某“恋爱”,被老师发现并配合家长一起做工作,女生终于醒悟,与男生断绝来往;男生被拒绝后始终无法摆脱被“抛弃”的阴影,时常精神不集中,无法安心学习,成绩跟着每况愈下。

    不难看出,案例一和案例二所反映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其危机根源在家庭。这里涉及到一个家庭教育问题。教育社会学告诉我们,在教育社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影响着孩子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发展。家庭教育是以缩影的形式,几乎包涵了学校及社会机构的影响具有先主性、多维性、密切性、统一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值得注意,这包括:家长的教育期望值,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家庭的情感氛围等。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来看,相互渗透、多方面联系配合,可以有效地为孩子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支持。

    上述两个案例,案例一属于典型的家庭情感氛围淡漠,致使孩子在尚未完成从家庭的强烈服从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即受到情感打击,造成心理危机。案例二则与家庭单亲式教育有关。所谓单亲式教育,一是指双亲虽在,但经常是由双亲某一方实施教育行为;二是指离异家庭。很显然,该案例属于离异家庭单亲教育。这种特定家庭环境里生活的孩子,其教育的缺陷是很难修复的,它需要从别的环境里“移情呵护”,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给予特别的情感关注,其中班主任及其他接触密切的人员能否有恰当的情感给予是关键。

    案例三,便是常见的所谓早恋问题。青春期对学生产生的情感冲击,已经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正确处理青春期问题,是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呵护,是对学生青春期成长的负责。尽管社会开放度已今非昔比,但青春期问题在我国各地仍属大问题。初中学校对此问题无法回避,如何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广大学生安全渡过青春期,值得大家思考。

    对于上述学生心理危机,作为班主任应怎样处理?首先,班主任不能歧视学生,应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满腔热情地倾听学生的诉说,让学生对你产生强烈的信任感,把你当成知心朋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班主任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中学生可塑性较大,教师一定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再次,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协调好社会、学生和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工作。另外,班主任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水平,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做到一把锁至少有一把钥匙开,决不能一把钥匙开万把锁。

    如何让学生避免心理危机呢?我以为班主任应做好下面的工作:

    第一,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班主任工作要有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利用发展性的教育观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烦恼,形成学生的心理能力;正确看待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相信明天更美好。

    第二,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参加学校、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关心他人;遇到困难找家长或老师,做到心情开朗,同时多看有益的书,提高生活情趣。

    第三,针对家庭因素诱发的学生心理危机,应当让学生明白,这不是一种个别现象,不是一种特殊遭遇,不少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同时,应当培养学生“以德报怨”的胸襟——心远地自偏,内心就会平静地看待这一切。至于青春期问题,不可惊讶,不可棒打,承认是一种正常心理需求,不过,应当让学生明白,过早地选择,意味着过早地失去;今日令你着迷亮点,明天说不定就会黯然失色。坦留言早恋的情感美好,如实告知其中不利影响,学生会从心理接受,一切将会释然。

    第四,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班主任应经常提醒和开导学生,一个人不经挫折就不成熟,不经磨难就不能真正长大,遇到挫折困难,要顶住。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意志坚强,精神乐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