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估

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计算机类;学科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评估方案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市场对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超过以往。这就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正是这一形势在教育政策导向层面的体现。现代远程开放大学计算机模块式一体化教学[1]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双元制”[2]为理论依据,符合远程教育特点,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型。它不同于强调基础理论和封闭式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它更适合于远程教育中学生流动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现有的教学评估模型主要针对传统教育,而新的模块化教学需要新的适合其特点的评估方案。本文针对模块化教学的特点,首先提出了评估方案的设计原则[3];介绍了Object-Factor-Program(OFP)模型及基于该模型的适合模块化教学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重点指标内涵及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评估模型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

一、设计原则

1、科学性

教学工作是一项涉及内容很广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时间等,其中的每一项包含多个要素,所以对教学评估指标应进行科学界定。确定教学评估指标,应遵循远程开放大学计算机类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力求正确体现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能反映评估对象的本质特征为标准,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过程。

2、可行性

各项指标要能够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在评价过程中要切实可行,对于评价项目的内涵及其等级标准的描述要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定性描述要明确,使评估专家能够凭借自己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准确地评定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相符程度。对于定量的项目,要切实通过量化的统计数据来客观地反映教学工作的基本状态。

3、统一性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评估工作,一方面是对各学院已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鉴定、认可;另一方面是对将要做的工作实施引导和督促。指标体系的制定既要从目前远程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状态出发,又要坚持高标准,强调改革精神,坚持发展方向,努力使现状与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得到良好的统一。

4、通用性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工作在不同专业中既有共性之处,也有具体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工作之间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必分得很细,为每个专业、每门课程及其实践教学等都设计一套指标体系。所以,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就尽可能地考虑共性,使指标有效地覆盖各类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在实际评估中,如个别专业教学工作有指标缺项,则单独进行缺项处理。

5、针对性

计算机类学科的教学评估体系不仅要紧紧围绕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还应该充分考虑远程教育的特色,应充分结合当前网络技术发展,以及广大网民的需求。参考全日制大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等,来分析其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如何达到这样的要求,进而确定适合远程开放大学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远程开放大学建设,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OFP评价模型及其评估指标体系

OFP评价模型(目标、要素、方案)的构建汲取了CIPP[4]模型的优势,背景评价与远程教育的教育目标相对应,输入评价则是目标实现的途径,即分析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实为远程教学评估标准的建立和方案的落成。同时OFP模型秉承了CIPP模型的发展,根据教育目标和影响因素等制定的评估方案能够使教学评估工作有据可依,在评估对象的不足分析中能够有源可寻,便于远程开放大学教学改进,提高远程教学质量。

OFP模型包括三个部分,即目标(Objection)、要素(Factor)、方案(Program),这是一个环形封闭模型。对一个专业进行教育评估,首先应该分析该专业的教育目标,它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满足社会哪些领域的需求,其次分析影响教育目标实现的要素(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根据教育目标对教育者和教育措施的要求,确立远程开放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评估要素,最后建立一套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三、重点指标内涵及标准

1、人才培养目标

新的模块化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关注行业对人才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的实际需求。因此,各专业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培养能适应行业未来需求的工程师,明确各类人才培养标准。

2、教师素质

传统教育模式中对教学教师的职业道,专业素质方面都有全面的要求。而新的模块化教学在已有的要求基础之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各学科应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其动手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实践细节有更准确的理解,才能将第一手的实践经验传达给学生。

3、课程建设

模块式一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其模块化的特点,相关课程的建设情况就成为评估方案中的重要评价指标。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中的课程结构既要符合模块化的要求,又要满足课程自身的要求。教学内容应重点突出,包含地方支柱产业所涵盖的科技内容,促进专业建设更贴合实际[5]。

4、学生评价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学习,还应该积极的从学习者的角度为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意见建议。评估方案应设置学生评价响应模块,能够及时处置学生提出的宝贵意见。这样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

5、毕业生质量

毕业生质量是评估方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检验标准。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结构应能很好的符合培养目标;整体素质要达到未来工程师的水平,学生既要有较高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

6、社会评价

学校教育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之间不能割裂。以往教育模式将二者分离,教育目标、内容等与社会需求脱钩,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初期需要很长时间进行适应。评估方案应有健全的检查毕业生质量的制度,有比较稳定的毕业生质量监测、反馈点;每隔几年进行一次毕业生质量调查研究,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及专业知识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反馈到教学实践之中。

四、总结

通过对评估方案在远程开放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中的实践,及结合专家组意见进行认真整改,教学评估的对专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导向性作用得以体现,对学生声誉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有明显的作用。由于现行教学评估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相关指标针对性和指导性很强,因而对远程开放大学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有着尤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专业在接受评估之后,实践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师生员工对实践教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明显增强。新的评估方案比现行评估方案会更加突出实践教学,因此,可以预见其对远程开放大学教育的实践教学将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甚至会将其提升为一级指标。

【参考文献】

[1] 周志明等. 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 9.

[2] 邱国声等. 德国双元制与我国职教模式的比较与思考.商情,2013 .165-165.

[3] 王庆仁. 教学评估方案的制定原则及其运用.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5.

[4] Stuffiebeam,D.L.&Madaus,GF.,&Kdlaghan,T.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M].Boston: 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 2000:280-287.

[5] 梁家海等.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思考. 钦州学院学报,2010.6.

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自学能力;预习;检查;讨论;评估;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434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另外,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更新的周期不断地缩短,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在高校中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看法。

1 计算机专业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如Flas、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图片处理、视频编辑、网页制作、各种计算机语言、编程等。但是大学时光毕竟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吃透,而且除了专业课程之外,他们还要学习很多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所以花在每一门专业课上的时间就少的可怜,要想把每一门都学精学透,谈何容易。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向,把其中几门专业课程学的非常好,而其它课程只要求考试过关就行。

其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的速度很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都会发现,很多软件已经不是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时候的版本了,这就要求他们要很快的掌握新版本的特性和用法,也就是需要他们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再有,现在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的不断渗透和扩展,很多单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已超出了学校学习的范围。这些知识单位可以通过简单的培训,让你入门,但想要熟练操作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话,主要还是得靠自己不断的学习才行,故主动的自学就显得更为重要。

2 计算机专业学生自学能力的现状

从学生生源来看,不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录取分数相对于其他专业略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所以他们相对与其他专业来说,自学能力也是较差的。而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对计算机感兴趣的,他们几乎全都喜欢打游戏。试问对于刚走出应试教育大门,迈向自主学习的大学生涯时,有几人能抵抗得了电脑游戏、网络电影等诱惑的呢?他们自学意识薄弱,自学能力较差,自学方法、技巧欠缺。所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刻不容缓的。

3 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

3.1 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习也是如此。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学。从小学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但能做好的学生却很少。这里有学生因素,而教师的因素更大。如果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只是简单地指出预习范围,学生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也就没有责任和压力。预习只是将书本粗略的阅读一遍,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也就不会有什么效果。如果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为学生指明方向,有的放矢,情况就会有明显的不同。

如在预习《视频编辑》课程中“视频编辑的基础知识”这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设计预习任务如下:(1)常见的视频格式有哪几种?它们有什么区别?(2)常见视频的解码方式是什么?(3)常见的视频设备有哪些?如何捕获视频?这样让学生在预习时,有了具体的目标,有了针对性的预习,效果自然会好很多。也便于检查。布置任务时,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学生就算只能说出其中大部分,或者每个问题能说个大概即可,这样也能在不同程度上达到预习的目的,而且既不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也可以带动较差的学生主动预习。提高了预习能力,也就提高了自学能力。

3.2 检查效果

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课堂教学时,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方法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将任务问题合理的融入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将自己通过预习、自学得出结论,口头表达出来,可以个人回答,也可以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补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另外鼓励学生勇敢提出问题,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活跃思维,还有助于拓宽知识面。

比如,在上述课程中,学生会提出“问什么我从网上下载的视频,手机播放不了?”、“怎么样把模糊的视频转化成清晰的视频呢?”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全是老师事先布置的,但是一定要和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有关。这些问题多半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生活中常遇到知识。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适当的修改课程计划,调整重点、难点。比如关于学生会提出“问什么我从网上下载的视频,手机播放不了?”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先回答:“每个手机上播放视频的解码方式不一样,不同的解码软件只能播放相对应的视频。”然后再进一步引申过渡到“常见的视频格式有哪些?”“他们分别需要什么的解码软件”等内容。

3.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课堂讨论,一般要求: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发表意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课堂讨论,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在上述课程中,可以在课堂上安排讨论问题:(1)常见的视频格式有哪几种?(2)常见视频的解码方式是什么?(3)视频捕获设备有哪些?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们根据书本上看到的和自己现实使用计算机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发表意见,各抒己见。然后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陈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以供老师点评。

3.4 教学评估

评估包括适时评估和课后评估。适时评估是对于预习任务和讨论情况进行及时的点评,包括完成态度和完成情况两方面。对于好的方面,大力表扬;对于不足的地方,则以鼓励为主,绝不要带有讽刺挖苦等语气。课后评估主要是针对课后作业,老师要布置课后作业,并及时批改。批改作业即是对学生的课后评估。教师将评估结果计入总评成绩,并给予表扬和奖励,鼓励全班向先进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更加主动的进行自学。

3.5 课外活动

在学习之余,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自学。如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网页制作比赛”、“电脑动漫展评”、“课件制作比赛”等等。为了完成这些活动,学生会主动地开动脑筋,查阅资料,主动的咨询教师。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了爱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有助于形成好的学风。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只有善于自学的人才能够不断突破自己,在残酷的社会竞争潮流中不被击垮,做一名优秀的时代先锋。

参考文献:

[1]李芒.现代教育技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谭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素质教育论坛,2007,4.

[3]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大学物理;模拟仿真;理论教学

一、前言

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可以快速完成常规的计算并仿真模拟物理过程,强化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能力、探索发现和创新精神等能起到积极的作用[1]。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一门基于计算机建立的系统模型进行动态研究的综合性技术。20世纪初,仿真技术就已得到初步应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航空航天和原子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仿真实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0世纪60年代之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仿真实验提供了先进的平台,加速了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3]。

随着仿真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实验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部分高校和机构开始着手于计算机仿真实验的研发。其中由科大奥瑞首创开发的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是国内最具权威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已在国内外多所高校获得应用。仿真物理实验作为计 算机辅助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了大学物理实验的一个新亮点。

二、仿真教学的研究

大学物理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等重要。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而言,仿真教学既可以成为教学内容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仿真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现大学物理课程知识和计算机专业能力并重培养的过程。这样,仿真教学拓宽了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把以教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授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课堂教学。

笔者结合近两年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原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实践,总结其中存在的以下问题,也是促使课堂进一步实行仿真教学的原因。

(1)学生理科基础薄弱。在工科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对数学、物理等理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仿真教学基于软件平台,其中核心的算法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而算法需要的基础知识是应用层面的,比纯粹的理论知识更容易接受,这也符合“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的思想。因此,仿真教学反过来还可以巩固和增强理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大学物理作为高校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对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学习动机降低。仿真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既体现了大学物理的实用性,也加强了计算机专业实践,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3)教学内容陈旧。大学物理的基本内容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就建立起来的,课本中研究的更是简化了的、能用解析方法求解的典型问题。而实际问题是复杂的,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问题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仿真教学具有交互性,可以开拓教学内容。因为物理仿真对象来源于实际,需要学生去生活中寻找和探究对应应用,然后结合大学物理理论知识进行模拟仿真,达到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由于仿真需要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这样仿真教学也侧面增强了专业知识的运用。

(4)教学方法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在教学中,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物理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的单方面讲授。即便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也仅仅停留在展示物理模型或过程的阶段。一方面是由于大班教学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课时数量的缩减,使得讲授成为一种高效传授知识的方式。但这种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课堂上普遍出现学生睡觉和玩手机的现象。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采取的课堂仿真教学,需要学生及时参与,结合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仿真教学要求教师布置电子作业,需要学生投入更多课后时间去实践,且由于作业加强了与专业课程知识的联系,这样就简化了作业的操作性,但提高了作业的挑战性、趣味性和创造性。

由于实际物理问题的复杂性,许多问题都要用到精确的数学计算。仿真教学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丰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涵,使计算机不仅是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也是学生W习的工具和内容。笔者在课堂仿真教学上还参考了美国大学的多种教学方法。因为课堂教学不是一言堂,而是多言堂;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甚至多向互动;不是单调、乏味的,而是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活力的[4][5][6]。

三、仿真教学的改进措施

传统大学物理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针对计算机专业实施的仿真教学,笔者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形式均存在一定问题,对于计算机这种工科专业,学生会很难从大学物理这门基础课程中受益,那么大学物理打基础、搭桥梁的重要功能也就得不到体现。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来改善这种局面,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进行的大学物理课堂仿真教学是一种有效尝试。

1.仿真教学软件

仿真教学基于软件,以下是在大学物理课堂仿真教学中使用到的软件。

(1)Flash。Flash是由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交互式矢量图和Web 动画的标准,广泛应用于创建应用程序,可以包含视频、声音、图形和动画。课堂教学中可使用Flash来创建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内容,也可以通过添加图片、声音、视频和特殊效果,单独构建Flash应用程序。在仿真教学中,Flash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动画,添加到课件中,可形象模拟物理现象和过程[7]。

(2)Java。Java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具有通用性、高效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等特点。目前,很多国家和机构都建立了基于Java技术的仿真实验系统。如美国俄勒冈大学物理系主办的物理仿真实验网站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创办的PhET网站,网站中的仿真项目均是基于Java语言编写的。国内的华中科技大学李元杰教授组织构建的DTP(digital teaching of physics)也是基于Java语言的(如图1所示)。

相对于Flash,Java_发更具交互性。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Java更是一门需要学习和运用的语言。

(3)MATLAB。MATLAB是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MATLAB的处理单元是矩阵,比用C、FORTRAN等语言完成相同的事情更简便。Simulink提供了一个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在该环境中,无需编写大量程序,只需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即可构造出复杂的系统。比如在演示振动和波动的叠加时,用Simulink演示就比较直接方便。

Flash可以制作出精美的动画,而MATLAB也有多种方式实现动画效果[8]。因此,在仿真教学中,MATLAB不仅可以进行数值计算,也可以进行可视化模拟仿真(如图2所示)。

(4)VRML。VRML即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可用于建立动态的虚拟世界。目前,国内有高校成功开发了基于VRML技术的三维仿真实验中心。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开发的液压元件装拆实验,学生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中认识和操作各零部件。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第二代互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比如,当前火热的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接触并了解这类技术对专业学习是有益处的。

以上是大学物理仿真教学中可以运用和接触了解的软件,其他专业学科类的仿真软件暂未涉及。

2.仿真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内容较多,但教学课时是有限的(笔者所在学院一学年安排96课时)。作为专业基础课,大学物理还必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因此仿真教学内容必须是精简的、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

物理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能量和场),因此仿真教学的内容也是客观的物质。物理中关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经过抽象概括的,主要通过模型来描述。物理模型可以分为心理模型和概念模型。心理模型是学生脑海中建立的关于物理现象认识的模型,而概念模型是建立在物理概念之上的模型。学生的学习就是不断克服和打破心理模型,接受概念模型的过程。而大学物理仿真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基本物理概念模型的仿真。

在仿真教学中,笔者把物理模型分为:运动类、能量类、振动类、波动类、热学类、电磁场类和光学类等。根据仿真教学要求编制的教学大纲包含了具体的仿真教学模型和实现方式。

3.仿真教学实施

课堂仿真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参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会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假设生成、模型设计、数据解释以及对发现过程的自我监控等。因此,仿真教学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包括仿真教学在内容选择以及过程设计上应该针对学习者的困难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计算机模拟在学习中的优势。

仿真教学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建立评价机制,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课程评价“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是贯穿于课程实施全程并推进课程进展的内在动力, 也是连接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的桥梁。教师应根据教学评价结果,及时反复修改教学大纲,达到教学目的。

4.教学评价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因此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从学生角度,学生需要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的要求以及是否需要改进学习方法。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除了学校教务系统必须完成的学生对教师的评测以及平时的面谈等形式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完成对仿真教学的评估。

(1)调查形式。调查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检验学习效果的形式。包括:物理期望调查,对物理科学的认识信心的调查,科学观点的调查以及其他内容调查。

(2)反馈形式。首先是组长收集组内成员(大约十名)对教师的测评表(结合由笔者制订的教学目标),经过整理分析后,交给学习委员;其次是学习委员结合组长平时的表现,给组长收集的信息打可信度系数;最后把有系数的测评表交到笔者手里,完成学期反馈评估。

(3)作业形式。作业包括纸质作业和电子作业,且安排了分组。纸质作业主要是对课本习题的思考,对于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要求学生写上自己对课堂仿真的思考、疑问或者对老师上课的意见等。电子作业是要求组内完成课堂上某个仿真程序的编写和运行,其中均包含对仿真教学的反馈。

(4)报告形式。在每一学期教学中,安排PPT报告。根据课堂上的仿真教学,结合课本未讲述的内容制作PPT并进行报告。报告要求分工合作, 其中包含对课堂仿真教学和教师的评价。

根据以上教学评估结果,对学生和教师学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笔者针对计算机专业理科基础薄弱、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缺乏、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实施了仿真教学,同时改革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教学实践表明,仿真教学精简了大学物理理论知识内容,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加强了与专业的关联性,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此教学研究将大学物理理论知识与计算机专业应相结合,强调了学科的实用性,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吴能芝.计算机模拟辅助大学物理教学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候彦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信息通信,2016(2):181-182.

[3]王子才.仿真技术发展及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3(2):40-44.

[4]陈文彦,王栓宏.体验美国大学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3(5):94-96.

[5]江 捷.美国大学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分析与启示[J].教学研究,2012,35(2):20-22.

[6]张晓玲.基于FLASH技术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对于C语言课程的学习,学生往往感觉比较难于掌握,而目前考试形式中大量将程序及语法成分拆散考试,割裂了程序设计的完整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理念。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教师如何进行讲授,仍然是我们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1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一般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讲授学时和实践学时总体控制在60学时左右。整个教学过程应注重学员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引导学员入门和深入学习,培养学员读程序和编写程序的能力。根据课程特点和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两大部分(如表1所示)。

2课程教学的实施

根据课程的特点,在具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先导,带动教学。

(1) 课堂教学―― 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机语言与自然语言既有相同之处,又相互区别,从自然语言入手进行讲授,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的亲合性,易于入门,摆脱前期学习障碍。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语法和基本方法,讲细讲透讲清楚。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大的案例分解成小的案例,运用所讲知识,具体解决问题。

(2) 自主学习―― 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题目,使学生在学习课堂案例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自主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设计、完善、实现题目,不断将学到的概念、语法、方法运用于题目之中,不断去思考、需求未学习到的概念、语法、方法,这两个步骤不断地循环上升,同时题目的设计在不断地改进完善,以致具体地实现。这样的学习,摆脱了被动听课带来的效率低下、兴趣不高等问题。

(3) 具体实践―― 课堂教学带动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落实课堂教学

将课堂案例作为上机题目,并有所改进,给学生以思考空间。应避免上机无题目和题目散碎的现象,完善一个个的小案例,由小到大,由小案例到大案例,最终实现题目,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

好的教学质量是实施教学计划所要达到的目的,为了不断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进而达到“完美教学”,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PDCA管理模式。所谓P即教学计划(plan),D即实施教学(do),C即教学评估(check),A即修正计划(action),上述四个步骤顺次进行,周而复始,教学质量循环上升,从而使教学逐步趋于完美。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而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图1诠释了这一过程。

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教学计划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修正之中。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实施者,学生在获得题目之后,即自主地了解了自身的需求,教师通过教学评估和学生需求来修正教学计划,而学生通过教学的实施,来获取知识,同时也参与了教学的评估。了解学生需求和学习效果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包括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4结束语

通过教学我们了解到,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有一个进入的过程,大部分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程序设计,因而最初实施教学,不宜过快,待学生入门后再加快教学速度是比较合理的。程序设计语言比自然语言简单,因而学起来相对容易些,然而在有限的学时内,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其中许多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要完全掌握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C语言,总好像有一层纸捅不破,而去掉这层纸的关键就是概念教学,特别是一些贯穿教学始终的概念,必须设法讲清楚。

参考文献:

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估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全国性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大型考试 ,是为人才流动提供其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证明 ,也是当前高职高专评估指标之一,因此,我院对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考证促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国内权威的计算机考试,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一张优秀的等级证书,是计算机知识扎实的证明,更是应聘成功的重要筹码。我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把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作为重点培养,还重视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多年来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基本构建起一套比较完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一门学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式,注重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教育,注重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达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并千方百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

一、关键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

我院实行双证书办学模式,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I级作为我院实行双证书之一,同时也是我院迎接教学评估的教学成果之一。由于我院的学生主要来自不同地区,学生所在地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太一样,有些地方计算机的文化氛围比较落后,甚至有些乡镇学校基本没有计算机的文化环境。总的来讲,学生所接授的教育在应用性和实用性方面比较少,作为高职高专的大学生,踏入社会主要从事技术性行业,因此应该接授动手能力强的教育。我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I级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教育。为了更多的学生能通过计算机技能考证,老师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关键是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明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如下:

1.我院实行教学副院长负责,层层落实制度。

2.专门举办计算机等级考试讲座。

3.辅导员专门抓学风,及时督促学习懒散的学生。

4.加强校园内的宣传,如横幅、宣传栏和板报等。

二、注重教学改革

我院对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了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首先,使教师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引导者”角色上来。不再是简单地“卖”知识,而应该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其次,从“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再次,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做学习的主人上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搞“墨守成规,照本宣科”,而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比如在讲解WORD时,学生会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新年贺卡,既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又挖掘了他们潜意识的艺术细胞,当一幅幅精美的贺卡诞生后,他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转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参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南》、《考试大纲》、《考试教程》和《考试参考书》的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行业特色,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注重技能和应用的不同,使得它们在各专业上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为了及时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注重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重复或陈旧的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3.注重“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式

所谓“精讲”,就是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纲举目张。

所谓“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能力必须在应用中培养。“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法中,“精讲”是前提,“多练”是关键,“实验指导”是重要环节。授课以知识点与实例结合为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作到“精讲”,教学效果生动直观,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教师重点讲计算机“能做什么”,明确指出同学应该“会做什么”。学生通过上机练习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安排较多的上机课,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时安排比例为1:1,即36学时讲课,36学时上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得到老师的答凝。

4.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达到“精讲多练”,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采用多媒体机房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相给合进行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校园网、Internet在教学中的作用,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①在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③演示程序的调试与运行过程,真正实现了“用计算机教计算机”,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了授课的速度。④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Internet得到老师的答凝,同时也设置了“名师解惑信箱”。

三、明确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

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考试,具有极高的公信度和权威性,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考一次。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应的计算机等级为一级。我校是计算机等级考试指定的考点,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等级考试经验,学生通过强化训练后,都有较多的学生通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严格把关,不但培养好学生的技能,还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具体如下:

1.学好计算机技术,而没有忽视学习其它知识。2、精选学习内容。3、安排好复习计划。

四、熟悉考试系统

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是进行机试,因此须用到考试系统。但由于考试系统有它的特性,也就是只要你点击“交卷”,就结束了本次考试,因此,要特别强调学生在没有完成本次考试时,一定不要点击“交卷”;其次,考试系统界面的熟悉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即是怎样移动考试系统窗口,才方面操作;再次,应该清楚做那些题须要保存,那些题不用保存。

参考文献:

[1] 陈力群,浅析我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现状与对策,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2

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估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家庭和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参差不齐,所以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另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高。所以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类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办公的无纸化、电器的智能化、消费的电子化等等,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

在条件优越的城市中学,计算机教学较好,家庭计算机使用也很多,相反,在一些贫困地区,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基本是摆设,也没有条件购买家庭计算机,所以造成高校有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很好,而有的学生连计算机键盘都不认识,使用“一指禅”打字。对于这一情况,有的高校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缩短到一周2学时,甚至让学生自学,也有的高校还是每周4学时。不管是哪种情况,结果都会让另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或是感觉吃力、无从下手,或是感觉无聊,学不到什么新知识。

(二)计算机教学变成应试教学

现阶段,大学生为了找工作的需要,陷入各种各样的考证泥潭不能自拔。故此学校越来越重视考试的过级率,教师也就只重点教授考试内容,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一带而过。而学生也只关心计算机等级考试范围的知识点,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考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对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流于表面,不能灵活运用,不能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后为了工作需要还得花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三)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未能转变中学的学习方法,上课只求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作业,但给一个实际问题,却不能根据计算机知识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欠缺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四)计算机教学脱离社会需求

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停留在职业教学阶段,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知识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学到的知识没有什么用途,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教学评估指标,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捆绑选课,例如:Potoshop和网页设计、C语言和Flash动画设计、影视编辑与Flash动画等。在课程设置上还可以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最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太快,造成大学计算机教材的使用周期太短,所以我们在完成课本教学的基础上,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最新的更新知识和相关的课外知识。

(二)计算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为本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操作方法和编程思想。到二、三年级,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开设适当的计算机课程,如:会计电算化、CAD、办公设备使用等。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对本专业知识理解更深刻。通过案例,使学生体验和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空间。到大四时,开设部分计算机强化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能温习提高学过的知识,也能使计算机学习四年不断线。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现阶段,学习途径的多样化,致使教师权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要想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必须有丰富的教学手段。下面是在网页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

(1)设计案例,提高兴趣

所谓“设计案例”,就是构造一种实际案例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执行解决过程的方案。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为学生去拟定自学计划与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解决问题。例如:提出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的构想,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参考网站,然后从需求分析、网站栏目设计、网页平面设计、素材搜集、网站开发实施等各个方面教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面对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有自己的博客,也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平面设计课程,但也有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网页,甚至存在连计算机系统操作都不熟练的情况。因此,需要采取分层教学,在备课时,除了课本上的静态网页的设计内容以外,还适量增加附加内容,如:网站数据库设计、动态网页的设计等,要求基础好的同学在完成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完成附加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以使每一节课对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东西,利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目标。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去图书馆自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学生是个敏感、脆弱的群体,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学生对学习内容懂了,有了制作的网页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简单而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

(3)渐进分析,由浅入深

所谓“渐进分析”,指教师根据案例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网页模板的教学中,提出对制作好的网站进行颜色的改版设计,怎么办?难道对网站的几百张网页一张一张的进行改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提出“模板”的概念,有了模板,我们只需要将模板进行颜色改版,其他几百张网页更新后就完成了改版操作。最后我们再具体教学生怎样来创建模板、应用模板、修改模板、更新网页。这种教学方法,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只要把难点分散、拆分,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学生就会感觉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学习很轻松,学到的知识很有用,就会喜欢老师的教学。

同时,对于不愿意自己思考的学员,采用逐步分析引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比直接教学法而言,渐进分析式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

(4)效果比较,提高理解

“效果比较”指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制作,然后进行比较。直接教学,学生体会不到该知识点的优越性,有了比较,才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差别,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从而建立正确的概念。例如:网页教学中,我们使用5种以上的颜色制作一张五颜六色的网页,文本大小都是四号字。然后,我们再制作一个2种颜色或同一色系的颜色制作一张网页,让学生对两张网页进行投票打分,最后得出结论:制作网页,使用的颜色在3种以下。通过对比,学生提高了认识,加深了记忆,克服了易犯的错误。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比喻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体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如网页相对路径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举例说明:603寝室的张三要去找608寝室的李四,他将怎么去找到他?首先张三走出自己所在的寝室603(../),再走进608寝室(608/),这样就能在608寝室找到李四了,所以李四相对张三的路径就是“../608/李四”。

(5)开展兴趣小组,以赛促学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爱好计算机操作的学生,特别是一些计算机基础就很好的学生,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动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

(四)开展网络化平台教学

以前,学生只能通过图书馆看书来自学,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效率较低,因此,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自学。教师向网络平台上提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视频、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作业提交平台,方便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弥补课堂教学上的学时不足。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2006第3期44-45页

[2]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福建电脑,2006年第4期205页

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估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6-000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计算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成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高校中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教学内容往往以基础知识为主,针对软件更多的是应用而非创造力的操作。因此,针对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要求,需要高校采取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在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合作完成不同项目的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研究

基于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各高校及老师均在积极寻找适合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方法,目前,以项目教学法收到的效果较好。所谓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具有确定的目标以及时间结点,并且实际的应用价值,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完成项目实施及应用,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项目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在课堂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完成身边一些实际问题来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者经常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一个好的项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因此,项目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项目设计的层次合理化。无论那种教学方式均是要以学生为本,因此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层次,过高则让学生望而却步,过低则毫无挑战,无论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意愿及动力。

项目层次合理化的设计不仅包含难易程度方面,同时还包含项目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的循序渐进,由简入难的引导过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同时为期将项目设计成几个子项目,来逐步实现。在此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建立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2)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目前计算机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也就要求教师在项目设定时,设计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把项目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共同考虑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很多时候男同学对网络游戏有比较强烈的兴趣,可以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做一些小游戏,制作完成后互相验证成果。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趣味性,对计算机教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3)给学生留有发挥空间。项目设计的同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想发挥空间,给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项目设计的要求和目的明确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以不同的途径,做出不同的成果,以资源、信息的共享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高效。并且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触类旁通,为今后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和启发学生,以积极的表扬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项目实施过程中,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主要扮演着知识讲解和灌输的角色,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形式。而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强有力的变化,教师的角色要进行转换,要以走到学生中间的形式,与学生交流,甚至是给与不同学生、不同思路具体的指导和交流。项目教学法的又一原则就是学生在教学教程中的主导地位的转百年,教师设计项目,而让学生充分发挥发展空间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今后迈入工作岗位而面临新问题、新项目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成果评估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的收效以及是否有效,还需要对教学成果的评估来做出评定,而如何科学的评价项目学习成果是非常必要的。一般项目教学法的成果可以分为阶段性的以及最终成果的评定。评定方式一般为教师对项目成果、实施过程、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还有学生对教师在项目教学中的教学评估;以及教务处对学生掌握的教学成果的评估。

有对项目达成成果的评估、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评估、以及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的评估。

首先,有教师对项目达成成果的评估、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评估、以及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的评估。主要是教师作为主观平定者,对自己设计及完成的教学目标的评估,有助于后续的教学精进。

其次,学生对教师的评估,使得学生作为受教主体,有自己的发言权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质疑权,可以给与教师更多在教研过程中经验的探索。

最后,高校教务处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定期上机考试,学生计算机级别考取情况等方式进行量化评定。督促教师的教学改革,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学生体现参与感和公平感。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项目的制作及完成来激发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创新的综合素质,因此,笔者希望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为计算机专业学生顺利完成今后的工作提供综合素养的锻炼,也希望本文的论点为今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尽到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唐静,赵美利.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探究[J].电脑学习,2011(2).

[2]李振生.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

[3]毛俊婵.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教师,2010(17).

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估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理念;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面向高等学校非信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从1990年开始已经经历了18年的历史。这18年来,计算机基础教育直接为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贡献,而且间接地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各个学科的研究和工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如何在基础课中体现前沿性与实用性?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而教学理念在其中起着根本作用,它主导着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设计。

我们既要重视基础,又要紧跟前沿,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于是矛盾的关键就是,在非常有限的学时中,如何组织课程体系结构,如何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我们传统的教学,讲究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内容的循序渐进,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对我们传统的教学观点提出了挑战。

非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安排给计算机类课程的学时很少,有的专业可能只学两门计算机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这样,我们规划课程内容的时候,既很困难,于是认为,在这么少学时的基础课中,不大可能介绍很多的前沿和实用技术。的确,在如此少的课时中,似乎也只能循序渐进地打一点基础,甚至连打基础都不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个角度就是目标导向,就是首先要明确我们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然后围绕这个目标来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课程目标的变化

由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发展,以及其他学科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的变化、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变化。

2.1学科交叉融合的现状

目前各学科的科学研究中,已经不仅以计算机为工具,而是将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出现大量跨学科的研究,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能够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而且要了解计算机科学,及其研究方法,能够从事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中不仅要介绍技术,还要将整个计算机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原理、方法、技术都做一个概要性的介绍,为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及交叉学科研究奠定基础、打开通路。

2.2从普及知识到复合型人才培养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硬件价格的降低,使得计算机已经不再是专业人员的专属工具,而是进入了每个家庭,进入到了工作、生活、娱乐的每个角落。普及计算机知识的任务也已经下放到中小学,大学本科的计算机课程要以符合型的研究和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因此不能再以技能和操作入门,而应该以计算机学科的全面介绍为引导,使学生对学科概况、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关系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作为今后学习的引导与基础。这也正式目前各校普遍将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目的。

2.3从基本编程技能到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计算机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辅助人们进行科学计算的,到目前者仍然是计算机的最基本用途之一。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各个学科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已经从最基本的,编写代码处理实验数据、用计算支持理论推导,发展为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复杂的模拟与分析。更有将生物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相应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由能够逐行编写代码形成中小规模计算程序,发展到需要利用平台、工具、软件包进行更为复杂的建模与分析。

我们传统的基础教给学生的逐行自己编写代码,效率与可靠性都低,不可能开发真正有用的大型系统,无法适应科学研究中的复杂需求。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开发平台、软件构件库、服务,是现在和将来开发实用系统必须的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观点,具有应用平台和工具进行构件组装的能力。

3教学理念的变化

课程目标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在有限的学时内,有太多“应该”讲的内容。这几乎成了我们课程改革的瓶颈,好像很自然的结论就是:这么点学时只能打打基础。果真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吗?

实际上,不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有专业、所有课程都面临这样的问题。科学发展到了目前的知识爆炸时代,我们在有限的学时内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们知道要教给学生能力与方法,而不仅是知识。授人以渔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但是如何做到,却永远是一个新的课题。下面分别就培养目标的两个方面,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方面谈教学理念的变革

3.1应用能力的基础

具体地,以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我们大多数的基础课都在将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一行一行地写程序,尤其以讲C语言的居多。但是学生在他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中有多少时候会需要以C语言写程序呢?他工作中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又有多少是靠少数几个人用C语言可以写出来的呢?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明确的:很少。这也是我们普遍认识到的。那么如何应对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我们习惯的“循序渐进”、传统意义上的“打好基础”是否应该有新的诠释?

我们知道目前大型的软件开发平台,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泛型程序设计等程序设计方法都已经从新技术、新方法变成了常规技术、主流方法,而我们的基础课中还在花大量时间反复训练学生如何用指针、结构体写链表程序,如何自己实现各种各样的查找与排序方法,如何以各种技巧更有效地利用内存空间,如何小心翼翼避免数组越界、非法指针操作等等。有限的、不够用的学时都大量的用在这些曾经的“基础”内容中了。

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都曾认为这些是必须的基础,如果不讲这些,学生就不懂得程序设计的底层原理,就不能写很好的程序。过去这些的确是必须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程序中这些细节都必须由编程者一行一行亲自写。但是计算机软件已经开始进入产业化时代,与制造业一样,工业化生产和细化的分工使得应用软件的开发者必须能够利用平台工具和预先开发好的框架、组件来快速开发稳定、高效的软件。因此,对于非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任务不是研究和开发基础软件,因而软件工程的系统观点、需求工程方法、建模方法和工具、大型开发平台的使用、各种库(类库、构件库、服务库)的使用才是现在必须的基础。

那么,没有很强的基础编码能力,能够使用平台和组件来开发软件吗?这是我们很多老师的疑问。如果我们借鉴一下制造业和计算机硬件行业,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我们出于应用的目的需要一台计算机时,我们需要去研究计算机的原理、数字电路的原理、……然后自己从头设计制造一台机器吗?当然不需要,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基于对我们自己需求的准确理解和对计算机系统及其性能指标的概要理解,选择购买一台整机。如果现有的机型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通常会按照需求用现成的组件、框架去定制(自己动手或者由厂家生产)。大多数人使用这些组件时并不清楚其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原理,但是并不影响他成功地使用。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也经历过软件发展同样的道路,现在薄薄一个笔记本电脑的性能远远超过了当初玻璃房子里一大群机柜、控制台、磁鼓等等设备。那时候的计算机的确不是谁都能组装的,它的设计、制造者需要懂得全部的底层原理,亲自设计和实现所有细节。现在的软件产业化进程虽然远远落后于硬件,但是也早已经过了必须从底层起步去写每一个应用程序的时代了。

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什么是“基础”应该值得重新考虑了。

3.2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基础

要具有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就不仅仅是将计算机技术作为工具,而是需要对计算机科学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将计算机科学与他它学科进行融合。学生要达到这样的能力,决不是几门基础课可以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不同的学科在专业课设置上进行结合、在培养方案中体现融合,这不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但是我们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要负责给各个专业的学生展示计算机科学的全貌,要使学生初步但是全面地认识计算机科学及其研究方法、关键技术、发展方向。现在各个学校的计算机系或者信息学院普遍都开设了“概论”课,其实对全校各专业来说,也都需要一门更为浅显但不失全面的“概论”课,为学生选择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奠定一个通识的基础。

目前各校正在进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就正在承担着这一任务。

3.3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问题

传统的教学要求“循序渐进”,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过于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严格逻辑,就必然要牺牲对前沿知识、最新技术的引入,牺牲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西方学校的教学也是经历了这种观念变化的。实际上大学的课程其知识结构中可以“断点”,尤其是我们针对非信息类专业开设的课程,除了讲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以外,应该将重点放在开设一些具有实用性、前沿性的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可能需要一些基础,这些基础应该体现在教科书中,而不必都在课堂上讲。所以针对非专业的教材与专业教材的最大不同点应该是知识体系更完整,在每本书中尽量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包含必要的基础知识,这样老师课上可以只讲主要内容,可以让知识点是跳跃的,而教科书的内容起到连接跳跃点的功能。

4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与规划

上述的观点我们在清华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中也是刚刚开始尝试,远没有达到谈及“经验”的地步,这里我简要地将我们目前正在建设的课程体系做一个介绍。

清华大学面向全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基础系列课程、应用专题系列和应用延伸系列课程,见图1。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两个系列。建设原则是:重组基础、分类分层,设置了多元化选修课。

其中程序设计课程涵盖了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程序设计技术对各专业科学计算问题进行建模、分析的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应用专题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科学的概况和发展动态,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作准备。

应用专题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一部分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足的学生补基础,使入学时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技能,适应信息化的学习、研究环境。

应用延伸系列目前开设的课程有:

面向理工科院系高年级本科生的并行计算基础,课程目标是:为了适应计算技术发展趋势,将并行计算技术作为一种通用计算技术介绍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促进其在专业计算中的应用,重点是掌握并行程序开发方法和重要并行程序工具。

面向工科院系高年级本科生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目标是:介绍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学习嵌入式系统的一般设计和实现方法,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原理性应用。

5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跨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研究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成果、发展方向及时纳入课程中,不仅是课程本身的事情,更关系到众多其他学科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