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行动导向 GIS技术应用 课程标准

传统教学模式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教学,不利于高职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理论与实际应用难以结合。而行动导向课程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于具体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学习项目中的各个任务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本文以国土资源调查专业《GIS技术应用》课程为例进行行动导向课程标准建设与开发。

《GIS技术应用》是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测绘CAD和数字地籍测量的学习,为数字图像处理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知识,能熟练使用MAPGIS软件对数字、文字、地图、遥感图像、航片、GPS实时数据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有效采集、编辑成图、一体化管理、综合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示。

1.课程目标

1.1课程总目标

GIS技术是一门实践很强的课程,着重对学生测绘核心能力“测、算、绘”中“绘”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专业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程学习,应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利用MAPGIS 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具备编辑成图能力和数据入库能力,具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管理能力,能进行综合空间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表示;同时养成认真、耐心、细致等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重要支撑作用。

1.2课程的具体目标

1.2.1知识目标

通过对MAP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已获得的地理信息数据熟练采集、绘制成图、建立数据库和属性库,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与统一管理,给出最终决策。

1.2.2技能目标

能根据相关规范熟练掌握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实时对地理数据进行有效采集、编辑成图、一体化管理、综合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示。

1.2.3态度目标

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积极主动精神;具有合作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善于沟通,豁达、诚信、团结、乐于助人;有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

1.2.4拓展能力目标

自学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与创业能力。

2.课程内容组织及安排

2.1课程内容组织

本课程以“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指导思想,以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以任务驱动确定教学内容,统筹考虑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1.1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按照工作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和任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2.1.2课程大部分内容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教师通过采取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

2.2课程安排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将本课程分为五个项目,总上课课时88课时。分别是GIS基本概念分析与软件平台认识(10课时)、GIS数据采集(24课时)、GIS数据分析(18课时)、GIS数据入库(12课时)、地形图制作(24课时)等(见下表)。

3.课程实施建议

3.1教学方法建议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校企合作平台之上,充分利用系部数字化机房、GIS制图实训室,融入生产项目,教师在分配任务时“做中教”,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时“做中学”。最终培养学生GIS数据管理与分析、综合制图等能力及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等职业素养。

3.2学习方法的建议

演示法,利用模型挂图演示,教学生识图辨图;实习法,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法,将项目过程引进教学;情境法,野外现场情境教学,如野外GPS数据的采集等。

3.3教材选用或编写建议

本课程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学校出版的GIS实训指导教材,并配合使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说明,配合使用手机的实训数据资料,紧跟行业发展,与学院特色贴近。

3.4基本教学设施要求

为满足本课程教学实施必须配备各种不同数据源,更新GIS软件、多媒体教室、机房和网络资源。

3.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已经申请院级优质资源共享课程。课程基本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学团队、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试卷、参考资源目录、学习指南。课程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试卷库、课程教学、教学互动、教学录像等。

3.6师资条件建议

本课程团队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大都为双师型教师,技术职称包括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均有多年生产一线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占80%以上。

4.课程考核要求

4.1课程考核基本要求

构建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过程考核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企业和课程团队共同制定考核标准,以工作岗位能力为考核依据,每个子项目均要求学生提交成果,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子项目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及完成质量综合考虑总成绩。

4.2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平时上课到课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及完成任务情况,占30%;期末上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制图能力,占40%;期末试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占30%。

参考文献:

[1]蔡永超.“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工基础》课中的开发[J].职业技术,2010,1:142.

[2]吴仕荣,梅莹.浅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12:9-2.94.

[3]王丽敏,,计小辈,朱良.《模具设计与制造》行动导向课程设计与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29(3).

[4]肖清华,晏涵,郑平.“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构造地质分析》课程标准的开发[J].亚太教育,2016.

[5]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 GIS 发展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2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278-1

0引言

GIS的发展一方面使得计算机知识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信息技术。对基于计算机技术的GIS 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能够有效指导GIS 研究工作的开展。

1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1.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IS肠eogarphiealIL-oflrmationSystem)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信息系统的各种特点,一方面,它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类学科,另一方面它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模拟、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综合而言它是为区域和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加工与管理技术的学科池是一种综合性强、适用性广的工具。

1.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GSI)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1.3地理信息系统(GSI)的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具备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和动态性;2.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3.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的信息并完成人类依靠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任务。

2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功能体现在6个方面:1.数据的采集与编辑,用于获取数据,保证GIS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2.数据转换与处理,保证数据在入库时内容上的完整性,逻辑上的一致性。3.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功能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高新技术,包括数据库定义、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数据库操作、通讯功能等。4.制图功能根据GIS的数据结构及绘图仪的类型,用户可获得矢量化的地图或栅格地图。可以为用户输出全要素地图,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输出各层的地图。5.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功能包括拓扑空间查询、缓冲区分析、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地形分析等等。6.二次开发和编程功能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编程环境中调用GIS的命令和函数,或者GIS系统将某些功能做成专门的控件供用户开发使用。

3 GIS的发展

3.1 GIS软硬件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GIS能够将更为复杂、更为大量的计算任务完成,使其所处理的空间分析和图形更加复杂等等优势。此外,努力改善开发平台能力能够决定GIS技术的发展,并能将软件的可移植性增强和其所应用的领域扩大化,在相关技术的辅助下,将GIS系统的集成度和用户友好度提高。美国的ARC/INFO、MAPINFO,澳大利亚GENAMAP和加拿大的TITAN/GIS、PCI是目前较好的GIS开发平台;而国内中国地质大学的MAP/GIS和北大遥感所的CITYSTAR软件也比较好。这些都是较为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但在各个领域的开发利用的重点不一样,在数据结构、集成化和智能化都有所不同。

3.2 MGIS―多媒体GIS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像、图、文和通讯等集合到一体,通过最为直观的方式和感知信息,以及形象可感的、甚至能够声控对话的人机界面对信息处理进行操纵。GIS的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及应用模式的设计深受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呈现更为丰富、灵活、友好的表现形式。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MGIS)实现了文字、图形(图像)、色彩、声音、色彩、动画等技术的融合,使得GIS应用的市场和领域更为广阔。它一方面能够将生动直观、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提供给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商业和决策管理等领域,另一方面能够让电脑技术真正渗入到人们生活当中。多媒体技术在GIS领域的应用以及具有良好集成能力的MGIS的出现,都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3.3 WebGIS技术

基于Web的GIS系统综合利用了信息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Internet、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工程等先进技术,借助现代网络通信设备,使各类数据能够很方便的到网络上。达到了由用户自定义数据检索方式、自定义图形层结构、在网络上直接处理数据,显示各类图形等目标。

4 GIS技术的应用

4.1 GIS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地理学任何一门分支学科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都必须收集前人的成果资料,并进行调研和分析测试,上述数据则是GIS信息管理分析的重要数据源之一,它和专题地图提供的数据以及各种遥感数据构成了GIS的三大数据源。在地理学的研究工作中,不管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有何差异,三种类型的基本数据是利用GIS进行管理与分析的必要条件;然后针对具体问题采用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最后可以应用GIS进行专题地图的编辑处理,或者应用GIS数据库资料及相应的数据模型对研究对象的现状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

4.2 GIS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

随着“数字地球”的概念的提出“,数字环保”的概念随之形成“。数字环保”是在EMIS、DE、DE、GPS等技术的基础上所衍生的大型系统工程。当前,引进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热点,GIS使EMIS的功能更加强大,可实现环境制图、专题分析、统计分析表现、空间等值分析、模拟结果表现、信息查询等功能。不仅把环境信息进行科学直观化,将管理者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而且使管理工作变得直观、生动和全面。GIS除了在环境管理方向有重要的应用之外,在环境规划、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

5结束语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唯有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掌握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更快地作出科学的决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同时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回报。GIS技术在我国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只有正确了解GIS技术发展动向,利用GIS最新技术开发产品,推广应用,发展产业,才能立足于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中。

参考文献

[1]吴云丰,陈学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发展动态探析[J].硅谷,2014,15:8+5.

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测绘 信息化 保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领域各方面对测绘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测绘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必须坚持走信息化发展道路,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测绘保障。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

一、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信息化测绘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

由于测绘可以理解为一项事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业务行为,还可以理解为专业技术,因此,对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认识各有不同。如果信息化测绘体系中的测绘是指测绘事业,那么,信息化测绘体系是个大概念,是与测绘信息化发展相关联的技术、信息、产品、网络、装备和设施、管理与服务等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测绘信息化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测绘事业发展进步的整体性标志;如果信息化测绘体系中的测绘是指测绘业务行为,如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服务等行为,那么,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业务流程和手段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个内涵适中的概念;如果把测绘仅仅理解为一项专业技术,则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技术形态的具体体现,强调测绘技术的发展,等同于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是个小概念。

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把信息化测绘体系作为大概念运用,解释为整体的测绘事业体系,囊括测绘事业发展的全部内容,将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测绘公共服务等涵盖其中,也不能将信息化测绘体系作为小概念运用,解释为纯粹的技术体系,而失去其真正涵义,弱化其本质内容。所以,信息化测绘体系应该解释为测绘业务手段现代化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主要强调地理信息获取、处理、服务等过程和手段的信息化。

按照业务流程划分,信息化测绘体系可以分为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实时化的地理信息获取体系、自动化的地理信息处理体系、网络化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划分,信息化测绘体系主要由基准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标准体系等组成,其中:技术体系是测绘信息化发展中技术形态变革的体现,是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升级和扩展,主要包括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管理、显示、服务、应用等技术,核心是快速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精确与定量遥感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间信息网格技术等;装备体系是测绘信息化发展中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变革的体现,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平台、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快速获取平台、先进野外测绘技术装备、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技术装备以及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传输服务网络等。

二、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要坚持需求牵引、统筹规划,政府主导、企业推进,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准确把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测绘的需求特点,统筹规划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全局。充分发挥政府测绘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和竞争机制的重要作用,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加强测绘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着力解决测绘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提高测绘生产力水平,推进测绘生产组织结构调整。要以加快测绘科技进步、提高测绘装备和设施水平为重点,努力实现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协调发展。要着力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为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未来十年左右,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要实现以下总体目标:测绘科技进步取得突出成效,测绘技术装备和测绘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测绘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构成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现代基准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标准体系等较为完善,地理信息的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全面实现,测绘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测绘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三、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建立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共同推进,测绘及相关行业共同参与,尤其要注重发挥测绘相关企业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不断提高测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测绘基础设施自主保障能力,全面推进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以及测绘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增强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能力,充实完善数字化测绘技术装备,促进测绘生产技术及管理手段的优化升级,提高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和提供服务的整体实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是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和基本保障。要利用现代测绘理论和高新技术手段,建立与维护覆盖全国、陆海统一的新一代高精度、三维、动态、多功能测绘基准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重点是建设覆盖全国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和国家空间大地控制网,全面提高高程控制网和重力基本网的密度与精度。

3.2实时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建设

实时化和空间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是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手段的重大进步。要着力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先进测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研制发射满足测绘要求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展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获取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系统、数字航空遥感系统、重力卫星系统和航空重力系统以及地面移动快速测量系统等。

3.3自动化地理信息处理体系建设

自动化和智能化地理信息处理体系是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手段的重大变革。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制自动化、智能化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发展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快速、精确处理和集成管理的技术手段,包括:自动化智能化的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对地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地面测量数据快速处理系统以及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保密处理、产品制作等技术系统。

3.4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一)作为技术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

GIS技术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重要技术保障。旅游者通过空间移动行为,与旅游环境的产生交互过程,形成旅游者活动规律。可见,旅游者活动信息属于一种发生在旅游环境内、具有严格地理维的地理信息。GIS技术对旅游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与传输,以其高效处理海量空间数据、高效制图技术、动态过程分析等特点,为旅游资源调查、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提供了崭新的手段。由此,GIS技术与3G技术、VR技术、Web技术等共同组成旅游信息化的重要部分,这也是旅游院校引进GIS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作为科学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

作为科学思想的GIS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空间思维方式。旅游学科属于研究人的学科,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导致旅游类专业培养侧重于管理能力但忽略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理解旅游现象空间关联性,如何高效利用旅游者活动信息进行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业监测等,成为旅游院校学生逻辑思维培养面临的一个难题。旅游类专业开设GIS课程能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其原因是GIS学科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背景,强调逻辑性;通过对GIS理论理解和软件应用,学生能深刻理解数字旅游空间模型的概念和原理,突破对空间的主观感受。如此一来,GIS课程就会使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理性且逻辑,而这恰好是当代旅游人才所必需的思维能力之一。

(三)作为服务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ervice)

GIS技术为旅游产业提供位置服务(LBS)。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空间移动的人类行为,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其服务。作为位置信息技术,GIS技术天生就是一种精准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因而与生俱来兼具提供位置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属性。因此,建立旅游信息系统是GIS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国内对于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成果,根据旅游者对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的要求,利用GIS可以建立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旅游信息系统,给旅游者提供数据库查询,从而为旅游消费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旅游类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框架建构

(一)教学目标: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空间分析能力

旅游类GIS课程目标建设可分为:(1)习得GIS软件应用技能,通过课堂讲授并结合课堂演示和上机实践,要求学生掌握一种GIS软件的核心功能,具备熟悉运用GIS软件的能力;(2)运用GIS技术解决旅游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GIS理论框架和运用GIS技术解决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专业领域内的实际问题,以及了解GIS发展前沿和趋势;(3)为旅游提供GIS服务,使学生能够胜任与GIS软件有关的旅游管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实验-原理-实习”融合形成“逆向阶梯式”教学内容体系

旅游类专业GIS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及其在旅游学科知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教学内容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模块,包括:实验训练,基础理论和课程设计,这三个模块形成一个阶梯状的进阶式教学体系(见图1)。具体而言,实验训练模块重点以主流GIS软件(如ArcGIS)基本操作为核心,目的在于对工具软件的认知和熟悉。先“做练习,后讲原理,再练习,再回顾”,逆向循环学习方式,提高学时利用率。基础理论模块重点强调GIS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GIS经典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和地学背景知识补充介绍。课程设计模块包括:地图制图、遥感数字图像解译、GIS空间分析等,该模块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围绕“校园景区”,采用项目化的方式,实现对GIS软件核心功能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面向实践的案例化、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

(1)演示教学法:该方法主要针对实验训练模块,主要是解决学生对GIS课程的感性认识问题,即让学生熟悉GIS软件的基本功能模块、主要操作方式和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是,教师首先借助GIS软件,演示实验内容,讲解实验中地学问题或模型的GIS软件处理过程;然后学生依据实验任务完成相应的模拟操作,了解实验软件的处理运作方式。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分析与评价GIS软件各个模块功能和实验结果。

(2)案例教学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与基础理论模块,目的在于解决旅游类专业学生对GIS基础理论难以理解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选取是该模块的首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取之于旅游产业实践的案例素材比较复杂,需将案例精简成为教学素材,以利于提高学生利用GIS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同时能促进对GIS软件的掌握及基础理论理解。例如在自驾游线路规划问题上,可精简成采用临近分析、网络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功能进行建模分析。

(3)项目教学法:该方法应用于课程设计模块,主要是解决教学内容与旅游专业脱节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将校园类比成景区,开展面向旅游景区的项目化教学,基本实施环节如下:建立项目团队,依据班级情况,每5-7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团队,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和实施单位,完成一个应用项目设计。应用项目招标,开设校园旅游线路规划、校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校园旅游适宜度评价、虚拟校园、校园电子导游等项目,学生以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方式招标立项。项目实施辅导,课程建立2名主讲教师、2名研究生助理共同辅导项目团队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必须做到及时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交流项目思路及分享应用设计成果。项目成果提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应用项目报告和进行项目答辩,对其取得的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估,鼓励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整理发表。

三、结语

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油田;生产指挥;数据共享;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新疆油田生产指挥系统是新疆油田公司建设“数字新疆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疆油田公司生产指挥和生产经营的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以图示化形式对公司生产动态进行直观展示,并实现预警、报警功能,通过多层次分析,可以找出生产突变的原因。经过不断的努力,实现了勘探、开发、产能建设、供用水、供用电、运输、生产运行管理、生产经营管理、气象服务数据等信息的共享,公司相关单位能够很方便地调用各类数据并进行综合应用;生产指挥系统整合集成了公司生产应用系统和生产辅助系统,覆盖了新疆油田的全部生产业务部门,使各种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业务工作都能通过该系统完成。系统在各专业数据库支持的基础上还与勘探、开发、储运、三维地理、视频监控等系统进行了集成,形成了一个油田综合集成应用指挥平台。该系统采用B/S模式开发,共建立了12个功能模块,每个板块内容又以图示化展示、动态信息、综合查询、综合统计4个部分进行分类查询,整体结构趋于完整、简洁化,使领导和管理人员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直接对生产动态快速查询分析、生产预警预测分析、生产状况动态监控、生产指挥综合应用、重点项目跟踪监控等油田生产信息的了解方便快捷。

一、系统研发的要求

(一)系统是在数据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开发,采用的是数字桌面方式进行信息;(二)应用动态模块划分,提高了系统的柔和性、扩展性;(三)基于web方式的系统框架,方便部署及;(四)根据油田公司的要求系统认证采用统一认证方式;(五)采用消息机制能够及时通知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事务处理;(六)严格的权限管理,实现实时监控、管理;(七)良好的兼容性为系统集成其他应用系统和软件提供保障;(八)采用地理信息与生产信息相结合的技术;(九)数据存储采用关系型数据库oracle。

二、项目的关键技术:

(一)模型驱动架构(MDA)技术

基于模型驱动机制(MDA)应用构建技术,强调应用框架的领域相关性,构件根据框架进行复合而生成可运行的系统。框架的粒度越大,其中包含的领域知识就更加完整。它是一个需要领域和设计经验的反复过程。为了保证框架的灵活性,必须提取和发现热点。设计模式可以简化这个过程,因为它提供了对过去经验的抽象。框架必须是健壮的、可扩展的、灵活的,且支持动态内容,它要求基于领域模型的开放或共享标准,框架的设计要力求做到:完备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可理解性,同时抽象能用于领域不同的场合,实现用于同领域不同的应用设计的“零代码编写”理想目标。

MDA的基本思想就是把现实世界对应为可建立的模型。模型具有不同的抽象层级,层级越高抽象化程度就越高,所代表的事物就越具有普遍性。因此软件的生命周期就是以模型为载体并由模型映射所驱动的过程。

(二)元数据管理技术

元数据(METADATA)系统用来描述地理及油田专业数据集合的定义、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系、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等特征,是实现空间数据共享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应用特点如下:描述数据源的结构化数据;管理和组织地理信息及油田专业信息;查询精确定位的信息数据;跟踪数据版本。

(三)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支持将业务作为链接服务或可重复业务任务进行集成,可在需要时通过网络访问这些服务和任务。通过对服务进行组合,可让最终用户感觉似乎这些服务就安装在本地桌面上一样。需要时,这些服务可以将自己组装为按需应用程序——即相互连接的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集合,彼此结合以完成特定业务任务,使业务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和需求。

(四)分布式组件技术

分布式组件技术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它是建立在组件(Component)的概念之上。组件可以跨平台、网络、应用程序运行。目前有三个标准用来规范组件的连接和通讯问题。一个是对象管理组织(OMG)所提出的CORBA(CommonObjectRequestBrokerArchitecture)技术;

(五)3S与VR集成技术

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技术,又称3S技术(RS、GPS、GIS)。全球定位系统的组合技术为油田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准实时或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油气勘探、油田开发等生产,提供了定性或定量数据及分析技术。空间数字技术的应用,将使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获取准确、快速定位的现实遥感信息的能力,实现数据库的快速更新和在分析决策模型支持下,快速完成多维、多元复合分析。

(六)Webservice技术

Web服务使用基于XML 的消息处理作为基本的数据通讯方式,消除使用不同组件模型、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异类系统能够作为单个计算网络协同运行。开发人员可以用像过去在创建分布式应用程序时使用组件一样的方式创建将来自各种源的Web服务组合在一起的应用程序。

Web Services体系结构(如下图)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OOAD)的一种合理发展,同时也是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中,面向体系结构、设计、实现与部署而采用的组件化的合理发展。这两种方式在复杂的大型系统中经受住了考验。和面向对象系统一样,封装、消息传递、动态绑定、服务描述和查询也是Web Services中的基本概念,而且,Web Services另外一个基本概念就是:所有东西都是服务,这些服务一个API供网络中的其他服务使用,并且封装了实现细节。

三、系统功能应用

(一)生产动态分析

进入指挥系统能通过图示化模式直观的看到各采油厂、作业区油气日生产动态以及钻井日动态、试油日动态、管网动态、站库动态、油气销售、锅炉、水电、天气预报信息。

(二)生产预警、钻取分析

系统以不同颜色的模式标识出各单位油、气日产量的上升下降,如果当日和昨日的产量变化超过限定的标准量时,系统会以动态闪烁报警的模式进行预警,鼠标移到预警点上会提示产量变化原因,单击预警点系统会钻取到本单位当日详细生产信息。在钻井、试油图中点击勘探项目,能够直接关联到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钻取到具体的探井和试油井的位置,点击这些井号可以提取其详细生产数据。

(三)生产趋势分析

在指挥系统中可以直观的看到本年度油气日生产趋势、年累计生产趋势并能够和日计划趋势与年累计划趋势的对比分析,在主界面上双击趋势分析曲线还能够进行放大显示。

(四)生产对比分析

在指挥系统主界面下方以表格的模式显示油田主要生产指标数据,并能够直观的看到当日数据、昨日数据、年累计数据以及日对比分析和与去年同期对比分析。

(五)集成应用

生产指挥系统已实现了与勘探、开发、储运、产能建设等主要生产信息系统和生产自动化系统、视频监控系统、GPS车辆管理系统、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生产辅助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了主要生产数据的共享与统一应用;实现了对各大站库实时输据进行动态监控;对异地场站现场生产情况的实时视频监视,并对现场出现的重大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和备份;对化学品运输车、拉油车等目标位置进行监测,做到实时监控运输过程。该系统已形成了一个生产综合信息和远程监控管理的集成化管理运行平台。

四、系统研发特点

(一)建立了一个集成多系统的统一生产指挥平台

已建成独立使用的系统有:油气勘探信息系统、油气开发综合应用系统、油气储运生产管理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系统、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生产自动化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PS车辆管理系统、辅助生产管理系统,这些系统都是由公司各专业处室自行管理和用户授权,每次登录一个系统就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使用很不方便。通过解决多系统应用环境问题,实现了多系统集成到生产指挥系统统一平台上,并成功的解决了通过该系统直接对其它系统的贯穿访问和数据查询。

(二)研发了生产动态数据分析预警报警子系统

为了给管理者提供生产运行是否正常的信息。通过对管理者急需了解的关键且主要的生产信息,利用图示化,展现生产运行动态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现生产信息的预警报警,为管理者提供组织生产指挥的决策依据。

(三)研发基于多系统数据信息的钻取分析子系统

提出了通过图示化展示生产运行数据,对生产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数据资料查询,能够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成功研发了基于多系统生产数据信息,能够直接贯穿钻取二级单位、再到区块、再到单井的生产数据信息以及其它勘探、开发等系统的数据信息。

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体系 概念 定位及框架 探讨分析

【 abstract 】 this paper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formation system concept, position and the framework and other aspects of this simple, hope to be able to rais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advanced system.

【 key words 】 information system concep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e positioning and framework are discussed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概念

从技术角度上,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经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发展形成的,它依托数字化测绘体系,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网络化生产与分发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增值服务,使测绘信息与技术产品社会化,为社会提供多尺度、多形式的服务,是“后数字化测绘技术”时期的发展走向。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GNSS)、卫星重力探测技术(SG)、卫星测高(SA)、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地回答何时(when)、何地(where)、何目标(whatobject)、发生了何种变化(what change),并且把这些时空信息(即4W)随时随地提供给每一个人,服务于每一件事,传达到每一个有需求的地方(4A服务———anyone、anything、anytime and an2ywhere)。

2.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

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时空框架下进行的,地球空间信息是它们的载体和数学基础。在信息时代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加上计算机终端的便携化,使时空信息服务的大众化代表了当前和未来的时代特征,也是空间信息行业能否产业化运转的关键。由此,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及建设必须依托于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公共平台等。从目前我国测绘体系基础上来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应该包括测绘生产自动化、测绘成果多元数字化、测绘服务网络便捷化、测绘产品社会化等内容。

2.1测绘生产自动化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测绘体系突破了以往模拟测绘的禁锢,转变成为新型数字化测绘体系,例如效率偏低的手工地图测绘逐渐转变为信息化测绘模式,野外测图平板仪转变为信息化野外测图系统,传统纸质测绘产品转变为信息化产品或数据等。在测绘数据资料获取过程中使用高科技技术手段,直接导致数据资料后期处理及服务模式的信息化转变。目前在处理三维数据、实时更新地理信息等方面都需要用到较高水平的自动化测绘设备及手段。信息化测绘体系涵盖智能化的设备、技术、产品等,是测绘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

2.2测绘成果多元信息化

在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条件下,测绘成果逐渐呈现多元信息化趋势,一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过实际测绘获得的数据资料内容范围都非常广,包含的信息量比传统形式要大很多,而且突破了内容上的局限性;测绘成果具备精确展现势性数据资料的能力;测绘成果能够在智能化技术协助下派生出种类繁多的产品,如数字地图等;根据测绘成果衍生得出的产品契合标准规范化的潜在需求。

2.3测绘服务网络便捷化

传统模式主要以能够提供服务为主要目标,在信息化发展环境下测绘体系逐渐转变成为网络服务等较为便捷的形式。测绘服务形式上的转变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本质的改变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运用通信与计算机技术可以把经由测绘得到的数据或资料分开并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然后让用户在已经完成组建的服务体系和地理信息网站进行信息搜索浏览,这样能够有效缩短获取信息的时间。

2.4测绘产品社会化

想要满足测绘产品社会化要求,首先必须做到实时公开测绘生产信息,测绘产品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组建集中地理信息体系、简化地理信息服务步骤。也就是说测绘产品社会化的本质要求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到测绘产品,而且只需要花费较少的时间,同时这些测绘产品应该具备为人们提供便捷服务的能力。只有符合以上要求,测绘产品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更为广泛应用。测绘已经步入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相关技术人员应该转变观念,推动测绘产品寻觅到更为广阔的上升平台,树立先进理念赋予测绘产品新的使命及内涵,尽最大努力深入扩展不种信息化服务类型,例如公路导航、物流配送等。

3.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框架结构

面对以TB级计的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和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使我们面临着“数据又多又少”的矛盾局面:一方面数据多得无法处理;另一方面用户需要的数据又找不到,无法快速而及时地回答用户问题。因此,对地理空间信息加工与处理提出了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的要求,这恰恰体现了对数字化的提升,也符合复杂巨系统的格局。随着全球信息网格(GIG)概念的提出,人们将要面临在下一代3G(great global grid)互联网上进行网格计算,即不仅可以查询和检索GIS时空数据,而且还要能利用网络上的计算资源进行网格计算。在网格计算环境下,目前的GIS数据面临着空间数据的基准、空间数据的时态、语义描述以及数据存贮格式不一致的4大障碍。因此,建立全球统一的空间信息网格对实现网格计算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从用户需求出发的空间信息多级网格(SIMG)的概念,用带地学编码的粗细网格来统一存贮时空数据。其基本的思想是在地理坐标框架下,根据自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特征将全球分成粗细不等的格网,格网中心点的经纬度坐标和全球地心坐标系坐标作为参照标准,存贮各个格网内的地物及其属性特征,这种存贮方法特别适合于国家社会经济数据空间统计与分析。如果能解决空间信息多级网格与现有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库的相互转换,GIS的应用理论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空间数据挖掘也可望得到更好的应用,使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对信息化测绘体系提出了明晰的目标和方向。结合信息化测绘体系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归纳出其框架结构,主要分为应用层、服务层、管理层、数据层和技术层五个层次;还包括技术革新、支撑和保障体系,数据获取、数据库建立与更新,地理信息整理、集成和导航,产业化及社会化地理信息的应用服务四个体系。应用层包括公众服务、政务办公和专业应用三方面;服务层是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地理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公众信息服务和政务信息服务;管理层对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存储、分类等管理行为;数据层存储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技术层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服务及管理等行为提供技术支持。在上述五个层次中,应用层与服务层息息相关,应用层建立于服务层的平台上,服务层为应用层提供服务基础;管理层对数据层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管理层对数据层的信息提取、建库、更新;技术层为其他层次提供技术革新、支撑和保障。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现代社会应用信息化测绘体系的频率呈现逐年增长状态,根据近几年收集到的数据及资料可以知道,这种测绘体系必将占据未来社会管理发展趋势的主流。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目前的测绘行业发展和地理信息共享中国的重中之重,其关系广泛,例如军事、地理、建筑等等。组建信息化测绘体系,必须首先全面了解掌握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环境及潜在需求,深入分析当前实际应用的测绘体系,积极引进先进理念,不断优化信息化测绘体系施行条件,为该系统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组建还应该注意契合社会实际发展情况,结合不同信息化产品或技术,切实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

【参考文献】

[1]姚承宽,刘欣,秦彦杰.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解析[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8(04).

[2]苗前军,于洪伟,孙晓生,丁明柱.对信息化测绘及其体系的认识与理解[J].地理信息世界. 2007(05).

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7篇

一、强调地理思想,转变复习观念

地理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地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意识,是教材的主线,渗透在教材的不同领域。这种思想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维目标。地理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地理新的使命,要求我们在高考复习时,必须改变复习观念,增强学生学习能力,这是高考复习的根本。

当前,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高考命题实质上就是通过载体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复习内容应以能力立意,从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如通过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在倾听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不同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从而促使学生全面思考问题;通过辅导学生灵活掌握运用地理学工具,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的判断、绘制、分析,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获得具有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通过对各种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归纳、评价习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

二、夯实基础知识,突出复习主线

地理新课程的目标特别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突出了实用效应。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抓基础,突主线。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与城市化、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考查的知识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在复习中,要梳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研究内在联系,确定重难点,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真正弄懂、吃透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熟练掌握重难点。

1.要夯实基础

地理复习内容繁多,既有课本内容,又有课外的热点知识等。里面的知识点,地理概念、规律、原理很多。因此,要狠下一番工夫,该记的一定要记,并都要力求加以理解和消化,以拓宽地理知识面,以便在分析、解答问题时运用自如,准确规范。

2.要突出主干

从高考总复习的要求和高考注重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检测角度来说,三本必修是重中之重,对其主干知识,一定要梳理成章,熟记心中。如:关于大气的基本概念、原理、表现及原因,总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考点,复习时应先让学生将大气的基本概念、原理熟记在心,而后作为专题加以消化和理解,最后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3.要注意图表知识的复习

地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是图表多,地理就是图表和文字的结合,地理考查往往是以图表作为知识的载体,如果分析不出图表反映的区域,提取有效的信息,那么文字的知识就无从落实,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

三、注重问题探究,提高复习效率

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是科学、人文的有机结合,强调了过程与方法,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因此,在复习中,要注重方法,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辨别、判断、推论、论证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在复习进程中,要注意知识的整理加工,不能像学新课那样搞机械重复,要在基础上抓主线,主线上抓综合、抓能力。例如:围绕区位,就要把人口、城市、工农业和交通等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学习。

在复习方法上要活学活用,重视对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思考,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理解地记、归纳地记、联系地记、梳理地记,做题不图数量图质量,注重掌握做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在复习考查方法上,对练习题要精选、精练,并且每复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都要进行过关考试,通过练―考―评,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优化信息,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如何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等。

在复习思维训练上,要注重结合,对地理规律、原理、因果关系要多加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如区域特征的分析要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还要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时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间关系密切,复习时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类似的综合分析思维的训练。

四、联系身边实际,深入热点分析

地理新教材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强化全球意识、整体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等,注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以小见大,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地理无时不有”。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关注生活,重视社会热点和焦点。

一方面,近年高考不回避热点,时代感强,应注意近几年的热点问题与地理知识的结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这是文科综合试题的目标之一。如地理学科内的热点知识可能有:温室效应、地震与自然灾害、能源问题、金融危机与产业结构调整、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另一方面,在处理热点问题、处理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关系时,重心应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教师要关注社会时事热点,注意地理基本原理、规律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适当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逐步训练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问题,而不是盲目引导学生参看众多的资料和阅览纷繁的新闻。

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范文第8篇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技术性科学,与地理学、地图学、测绘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数学密切相关,涉及土地科学、资源学、环境科学和城乡规划等学科知识,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GIS 独特的功能使得它和城市规划有着天然的联系,既为城市规划提供分析手段,同时也促进了城市规划业务的信息化,为本专业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规划、人口动态变化等提供强大高效的分析工具,其分析结果能够为相关的决策人员提供有力参考。因此,GIS课程教学对该专业来说较为重要,让学生掌握 GIS 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本专业熟练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材选择与学时安排

该课程选择《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三版)》作为理论课的教材,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介绍了GIS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主要包括:GIS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和产品输出等,内容全面、且阐述详尽,是一本被很多高校使用的GIS经典教材,方便学生全面学习GIS的理论、技术与方法,适合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在实际授课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对不同章节内容讲授的比重做出适当调整,使学生既可以深入学习GIS的理论与方法,而且所学的内容也满足专业需求。

本专业对学生利用GIS软件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熟练掌握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屏幕数字化、专题制图,以及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72学时,其中理论课占36学时,实践课占36学时。实践课学时较多,可以使学生每周都进行上机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设计

该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GIS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术,还需要学生熟练操作相关软件。在教学时间方面,安排每周一次课,每次四学时;在教学内容方面,多数情况下,每次课的前两节讲授理论基础,即GIS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后两节则针对前两节的理论内容,进行相应的上机实践练习,使学生可以集中半天的时间,针对教材的某些知识点进行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验证理论的学习过程,即“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做到从学中做,从做中学。另外,在实践课的内容设计中加强了基础操作练习,并针对专业方向增加了部分实例练习。该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及“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内容对比,见表1.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在教学方法方面,理论课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实践课以教师实操演示、学生根据实习指导书练习为主,且每次实践课都需要提交实习报告,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可以完成课堂内容,多次的实践练习也让学生对软件操作熟练掌握,同时越来越有信心和兴趣,但是,还有学生过于依赖实习指导书,在操作过程中不积极思考其中蕴含的原理与方法,很多操作步骤练习过后就忘记了,不能转化为实际能力。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教学方法的欠缺,需要利用启发式教学代替填鸭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GIS方法与技能解决实际专业问题。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期末笔试为主,占总成绩的60%,为了提高学生的上机实操能力,在期末考试前增加ArcGIS上机实践综合能力测试,以抽签选题的方式,每人8分钟独立完成指定操作内容,按照内容完成的完整度进行打分,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另外,出勤率占总成绩10%,平时成绩占15%(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课堂表现、课堂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