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

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护理管理;新生儿科;感染;措施;应用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1]。新生儿是一类极其特殊的群体,其各个器官的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体内的正常菌群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免疫功能较低,所以,新生儿患者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2]。随着对健康知识了解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单纯地关注医疗行为,对于医疗环境也越来越关注,对其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生儿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健康问题获得了患儿家长的高度关注,甚至是过度关注。在以上因素影响下,近年来,由新生儿感染问题引发的医患纠纷事件不断增加,所以新生儿科的感染预防工作应该作为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本研究采用加强新生儿科护理管理模式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期间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干预,对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14年1~7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干预组。纳入标准:①新生儿。②患儿家长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早产儿、足月小样儿、巨大儿、珍贵儿。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新生儿护理工作,即新生儿到达科室后,护理人员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测,对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出患儿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的详细数据,并调查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干预组在加强护理管理模式下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制定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安全目标;建立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和护理操作规范;落实新的新生儿科护理管理制度的实施;全程质量监察等。

1.2.1制定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安全目标

加强新生儿各系统管理,确保患儿各个系统感染发生率为零。加强患儿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效果,提升患儿家长的整体护理服务满意度。严密监测新生儿护理工作,及时处理护理不良反应,消除传染源与易感渠道。

1.2.2建立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和护理操作规范

(1)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正确识别新生儿的身份是避免操作失误的第一步,因此它是有效护理管理的首要措施。新生儿入科后要及时建立新生儿管理腕带,详细填写新生儿的身份信息,每次进行护理操作前后需认真核对新生儿腕带上的信息,需与治疗单上的信息相符合,并在护理操作前与患儿家长再次核对患儿信息,避免护理对象错误,造成护理差错,从而进一步引发护患纠纷。(2)建立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建立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不仅是预防新生儿感染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操作方式不统一带来的纠纷问题。操作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异常症状护理如新生儿黄疸、假月经肿大、口腔上皮珠等;基本生活护理如换尿布、穿衣、睡眠、洗澡等;治疗性护理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给口服药等。对上述每一个护理操作的过程进行细化,对操作关键点进行详细的标注,对易发生护理失误的部分要重点标注,必要时可采取制定卡通的操作流程图,利用形象记忆加深印象[3]。(3)加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培训。新生儿是一类特殊的人群,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是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务必仔细谨慎。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新入科的护理人员,安全防范与感染预防意识不高,容易造成护理差错,造成患儿感染。针对这一问题,新生儿科需定期组织新生儿科护理知识与感染预防知识培训工作。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入科5年以内的新护士进行护理知识培训,对容易造成护理差错以及患儿感染的细节进行深入讲解,对相关护理技能进行手把手的培训,以促进新护士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及护理质量的提高[3]。(4)做好隔离工作。做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儿与未发生感染患儿之间的隔离工作,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隔离;对不同病种的患儿也要进行隔离;同一病房内适当增加床间距,以避免交叉感染发生[4]。(5)加强基础护理。基础护理是减少各系统感染发生的基础,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新生儿口腔护理、脐带护理、臀部护理以及眼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措施[4]。(6)强化考核机制。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资深护士、责任护士组成,小组对新生儿的每班护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护理护士、护理效果、护理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效果等。对科室护理人员定期实行护理知识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将科室护士的护理记录、护理考核成绩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以提高护理质量,实现新生儿安全护理目标[5]。

1.3研究工具

采用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共包含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护理质量等10个模块,每个模块10分,满意度90分以上记为阳性指标。

1.4统计学方

采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频数、频率,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指标比较本研究对照组200例新生儿患者中,有21名新生儿发生呼吸系统感染,16名新生儿发生消化系统感染,13名新生儿出现其他系统感染;干预组对应的数据分别为5名、2名、2名。将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代入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这三个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2.2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有153例患儿家长总体评分为满意,干预组有189名患儿家长总体评分为满意,差异显著(P<0.01)。见表2。

3讨论

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每例医院感染产生的额外费用为1000~4500美元(平均1800美元),但在儿科病房特别是新生儿病房额外费用可超过10000美元[6]。新生儿的家长是刚涉足社会的年轻人,高额的费用无疑会增加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感染会导致患儿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会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发育。因此,近年来新生儿科医疗纠纷屡屡发生,给医院带来严重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在医疗卫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疑会给医院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强新生儿科的护理管理工作后,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显著好转,新生儿的治疗与康复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此结果提示加强护理管理对于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魏萍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马微丰,岑雷音.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健康研究,2015,35(3):340-341.

[2]杨小艳.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控制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7):1463.

[3]杨巧玲,于淑琴,轩杰.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10(7):679.

[4]李有敏.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分析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1):2657-2659.

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范文第2篇

目的观察新生儿耳道护理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筛查宣教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宣教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耳道护理,护理后,对2组新生儿进行初筛和复筛的检测,并对筛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的通过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复筛通过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耳道护理可极大地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有利于新生儿听力诊断工作的展开,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耳道护理;听力筛查;新生儿

新生儿的健康状况一直受到了医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新生儿的听力问题也成为了医院研究的重点内容,听力筛查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听力障碍的手段,可有效地保证新生儿治疗的最佳时机[1]。本文将2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筛查宣教护理,观察组给予耳道护理,发现观察组新生儿的听力筛查通过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200例,所有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均处于正常状态,自然分娩124例,剖宫产76例。将2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胎龄35~42(38.20±2.17)周;其中自然分娩72例,剖宫产28例;产妇年龄23~35(27.50±1.09)岁。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胎龄36~43(38.50±2.09)周;自然分娩52例,剖宫产48例;产妇年龄23~37(27.90±1.02)岁。2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筛查宣教护理方式[2],观察组在对照组宣教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耳道护理,对新生儿进行日常的身体清理活动中,避免耳道进水,以及一些杂物的进入,发生意外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1.3筛查方法

对2组新生儿进行筛查时,新生儿取平卧位,严格按照听力的筛选流程进行操作,为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使用同一种仪器进行筛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筛查的时间通常为出生后的3~6d,筛查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相当高,噪声必须控制在40db之下,检测工作适合选择在新生儿换完尿布或进食1h后,筛查更为科学合理[3],结果也会更加准确,筛查分初筛和复筛,在筛查的过程中将结果数据进行详细记录。

1.4观察指标

[4]在使用耳声发射仪的过程中,“PASS”表示通过,“REFOR”表示未通过,在初筛完成之后,对未通过的新生儿进行分析,找到未通过的原因,不断的进行护理干预,再进行二次检测,再对未通过检测的新生儿进行诊断性的检查治疗。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生儿初筛的情况

观察组新生儿筛查通过率为96.0%(96/100)高于对照组的81.0%(8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复筛情况

观察组复筛新生儿4例,复筛通过4例,通过率达100.0%;对照组复筛19例,复筛通过8例,11例未通过,通过率达到了42.1%,2组复筛通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童在3岁之前听说能力是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日常生活中,一般的观察和常规的检查很难及时发现孩子的听力障碍,即使发现了也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儿童出生后进行定期的听力检测及耳道的护理,极大地提高了听力障碍诊断的准确度[5]。研究发现[6],正常的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生率达0.1%~0.4%,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6岁以下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将近80万,每年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听力障碍的儿童无合适的生长环境,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去学习语言,严重的情况之下也可能导致孩子的语言障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压严重的影响[7],只有尽早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才能避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本文结果显示,在初筛中给予耳道护理的观察组新生儿的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筛中观察组新生儿的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耳道护理可显著提高新生儿的听力筛查通过率。胎儿在母体中的生活环境主要为羊水,在胎儿的呼吸中羊水很容易进入耳道,对胎儿的听力造成严重的影响,通过耳道护理可将外耳道中一系列的分泌物引出[8],在对新生儿进行日常沐浴过程中,也有可能进入一些杂物,对新生儿的听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护理人员需用棉签对耳道进行消毒处理,尽可能地保持耳道的干爽和清洁,使得初筛的通过率明显提高,通过复筛可对新生儿的听力诊断更加彻底,在二次筛选中,可让耳道保持清洁的时间更长,以便顺利地通过复筛[9]。

综上所述,在常规的筛查宣教护理的基础上,对新生儿进行耳道护理可极大提高听力筛查的通过率,及时发现新生儿的听力障碍,不仅可提高对听力障碍的治疗效果,而且有利于新生儿其他方面的健康,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10]。

作者:高燕 周金花 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医院耳鼻咽喉科

参考文献

[1]乐玮琼,郭汉萍,杨亚玲.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9,8(11):61-62.

[2]罗明香,李玉琼,钟菊晴.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与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3(9):31-32.

[3]周玉嫦,刘惠英,周玉宜.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前护理配合对结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6(12):118-119.

[4]王惠凤.新生儿耳道及鼻腔护理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影响的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3,1(7):103-104.

[5]姚俊荣.在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8(10):206-207.

[6]周国琴,毛佳慧.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5,20(10):146-149.

[7]杜洁.新生儿耳道及鼻腔护理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影响的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3):4061-4062.

[8]黄妙霞,钟伟琼,姚瑞娴.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应用耳道护理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6,1(11):221-222.

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新生儿;疼痛;生命体征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2-0100-02

疼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同时也是一种疾病。继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之后疼痛被确认为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一直以来人们对儿童特别是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存在着误区,缺少足够的重视。研究发现新生儿对疼痛有生物学感知能力,与成人相比这种感知更加强烈、持久,新生儿对疼痛存在记忆,且因疼痛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是长期存在的[1]。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减轻或消除疼痛的不良影响。本文就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影响,以评价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3月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新生儿10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53例,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中男27例,女26例,其中足月儿34例,早产儿19例,平均胎龄(37.6±3.5)周,新生儿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时平均体重(3095±556)g;对照组中男30例,女23例,其中足月儿32例,早产儿21例,平均胎龄(36.8±3.9)周,平均体重(3125±574)g。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体重等具有可比性,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护理:对所有患儿进行严密监控生命体征变化(每隔3 h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严格隔离,护理人员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护理人员动作宜温柔,态度和缓,给新生儿给予足够的体贴和关爱。

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①改善病室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床单改用暖色调,可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调节适宜的光线强度和室温。尽量为新生儿营造较为舒适的环境以利于休息。②护理:协助新生儿保持舒适的,如侧位、卧位为佳,屈曲为佳,新生儿保持屈曲可以放松机体。同时,给予新生儿襁褓进行包裹,营造温暖的生存环境。③抚触:将新生儿抱在怀中轻柔的摇晃,或者通过肌肤接触给予新生儿温和的按摩。④非营养性吸吮:致痛操作前先于新生儿口中放置无孔安慰进行非营养性吸吮,然后再进行操作,直至操作完成后,安慰始终保持在新生儿口中[2]。非营养性吸吮可使新生儿接受致痛操作后尽快停止哭泣,恢复平静。⑤口服蔗糖水:疼痛刺激后喂食2 mL30%葡萄糖液,一方面增加了吸吮动作,有利于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同时可以通过刺激甜味味觉达到激活体内内源性阿片的作用,产生镇痛效果。采用以上干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

1.3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接受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结果。观察两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以及声音表现,填写急性疼痛评分量表[3],总分为10分,0~3分表示轻度疼痛,4~7分表示中度疼痛,8~10分表示重度疼痛。

观察两组疼痛刺激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录入SPSS 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度疼痛例数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χ2=5.781 8,P < 0.05;重度疼痛病例数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χ2=4.970 3,P < 0.05。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执行护理干预前、后执行疼痛操作的生命体征

结果显示:采取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各项生命体征未见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针对实验组新生儿采用以上干预护理操作后再行疼痛性操作,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平稳,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疼痛刺激前两组新生儿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疼痛刺激后观察组各项生命体征与对照组相比较能更快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是最为脆弱的个体,机体神经系统及其他各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处于内环境发育不稳定且还未完全适应外环境的时期。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疼痛刺激均会对新生儿造成近期或远期的影响。建立客观的新生儿疼痛评估系统,采取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轻新生儿的疼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改善新生儿特护病室的环境,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等护理干预后,分析结果发现,新生儿处于安静休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较平稳,能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给予襁褓包裹,使新生儿感觉到温暖、安全,可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缓解疼痛。有研究显示,襁褓包裹可以显著减轻新生儿足采血时产生的疼痛,且作用持续时间长。保持侧位、卧位,四肢屈曲是新生儿最舒适、最放松的睡眠姿势,保持适宜,可增加新生儿疼痛承受力。轻柔抚摸,可以增进医护人员与新生儿的感情,使新生儿消除孤独、恐惧的不良情绪,产生安全感,以减少哭闹、促进睡眠。非营养性吮吸,可以分散新生儿注意力,减少新生儿疼痛操作时的激惹状态,而非营养性吮吸可以减缓心率、血氧饱和度的波动。口服蔗糖,不仅可以预防性控制疼痛,还可缩短啼哭时间。

研究发现,新生儿受到疼痛刺激时,血氧饱和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心率、血压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疼痛刺激对新生儿具有明显的近期影响[4]。我院在新生儿救治过程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度疼痛病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重度疼痛病例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且疼痛刺激后观察组各项生命体征与对照组相比较能够更快恢复正常。可见在接受疼痛刺激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缓解新生儿的各种应激反应,有助于患儿生命体征尽快恢复正常[5]。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生儿的康复,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因此,临床应加强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普及,树立正确的护理态度,加强人文关怀。在执行疼痛性操作时,选择新生儿最佳状态,或提前执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将避免或减轻操作性疼痛。此外,将所采取的日常干预措施纳入到临床工作指南当中,是新生儿监护室提高护理水平的重要内容[6]。

[参考文献]

[1] 陈颖,楼建华,章雅青. 对新生儿疼痛护理的探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2):2080-2082.

[2] 唐晓燕,甄宏,韦玉华,等. 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医疗操作性疼痛的干预研究[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2(6):574-576.

[3] Merboth M K,Barnason S. Managing pain: the fifth vital sign[J]. Nurs Clin North Am,2000,35(2):375-383.

[4] 陈梦莹. 新生儿疼痛对机体的近期和远期影响[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37(2):112-115.

[5] Gray L,Watt L,Blass E. Skin-to-skin contact is an algesic in healthy newborns[J]. Pediatrics,2000,10(5):14-24.

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088-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5.046

新生儿黄疸作为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常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超过正常值,导致皮肤、巩膜黄染,严重时造成患儿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剖宫产发生率增加、催产素的应用、感染等因素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呈现阶梯式升高态势,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该病的发病率在30%~40%[2];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光照治疗等,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者予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的6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纳入患儿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相关诊断标准,即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足月儿胆红素水

平>6 mg/dl,早产儿>9 mg/dl;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水平>12.9 mg/dl,

早产儿>14.9 mg/dl或每日升高水平>5.0 mg/dl;血清结合胆红

素>1.5 mg/dl[3]。68例患儿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3~7 d,平均(5.20±0.40)d,体重2.40~3.50 kg,平均(3.00±0.20)kg,胎龄34~41周,平均(37.50±2.00)周;在所有患儿家属同意前提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综合护理干预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胎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先天畸形、发育不良;(2)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3)溶血性黄疸等其他病理性黄疸;(4)新生儿脐部感染和溶血症;(5)喂养不当或是难以耐受及因疾病24 h内无法开奶;(6)病例资料不全或依从性差、中途无法坚持完成本次观察。

1.3 方法

1.3.1 观察方法 回顾性观察68例新生儿病历资料,参考临床试验设计标准,设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干预观察表》,指定专人负责对表中内容加以观察与详细记录、分析,研究前制定统一标准,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指导;表中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儿性别、胎龄、日龄、体重、胆红素水平等一般资料及相关护理方法、护理满意度、黄疸持续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不同时间段胆红素水平、初次胎便排出时间、胎便转黄时间等。

1.3.2 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给予同样的常规护理方法,包括母婴同室、洗澡、母乳喂养指导、皮肤护理等。观察组患儿在上述基础上予以综合性护理方法,包括:(1)身心安抚护理,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腹部、背部、全身抚触,自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及上下肢、背部、臀部依次进行,其中腹部及背部采用指揉法进行抚触,上下肢采用挤捏法进行,时间以两次喂奶间为宜,10~15 min/次,2次/d,动作温柔、力度适宜,同时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哭闹及肤色改变等情况,一旦异常,停止操作,告知医生;(2)健康宣教,利用板报、宣传册、多媒体等形式向家属宣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原因、发病机制、治疗和护理方法、预后及护理中注意事项,同时相互交流沟通解答疑问,安慰与疏导患儿家属以稳定其心理状态,消除其顾虑;指导患儿家属定期复查,争取其积极配合,提高护理依从性;(3)病情观察,由专人负责对患儿神志、心率、呼吸、血压、脉搏进行监测,加强精神、肌力、双眼、反应能力、肤色、二便颜色和性状等情况观察,以为临床治疗提高依据;若是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及肌张力改变、两目斜视、腹胀、腹泻等表现,及时告知医生查找原因,对症处理;(4)舒适护理,营造一种安静、温馨、温暖的病房环境,保持其卫生清洁,湿度控制在40%~60%,温度以22 ℃~25 ℃为宜;同时及时更换尿布,保证患儿皮肤清洁干爽,以免红臀、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出现;(5)排便护理,针对36 h内即发生黄疸者,利用无菌橡胶尿管插入患儿2~3 cm,动作轻柔、转动10 min,若肛周刺激无效时,可利用生理盐水予以灌肠,同时按摩患儿腹部,促进大便排出;(6)治疗护理,例如光疗护理,光疗前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清洁、良好的通风条件,利用热水进行洗澡、抚触,箱内进行消毒;光疗时,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箱内温度30 ℃~32 ℃,患儿全身裸露、戴好眼罩(及会阴需遮盖),抚摸其背部以稳定其情绪、减少基础代谢等;单面光疗时,每1~2 h变更一次,全身均匀照射,详细记录进食量、排便时间及排便量等;同时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呼吸、面色、哭闹及皮肤色泽等,勤喂水,擦拭清洁灯管和反射板,一旦异常及时停止光疗;(7)用药护理,口服药物时,掌握药物浓度和剂量,严格遵循医嘱,喂药时,温度在30 ℃~40 ℃,一旦出现呕吐,取其侧卧位,予以拍背;必要时,可予以低压吸引器吸引呕吐物以保证呼吸道畅通;同时加强巡视,一旦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1.4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

参考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修订的《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关爱情况、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水平、护理服务质量、心理支持等内容,满意为80~100分,基本满意为60~79分,不满意为0~59分[4]。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取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胎粪首排时间、胎粪转黄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胎粪首排时间、胎粪转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观察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早产儿的发病率可高达80%~100%[5]。胎龄、出生体重、孕产妇年龄、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症、颅脑血肿、窒息或宫内窘迫、开奶时间、母子血型(ABO或Rh)及胎便排出时间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虽然临床予以蓝光治疗、药物干预、人工通便等处理,其效果得以肯定,但蓝光照射费用较高、药物干预依从性差、人工通便家属难以接受[6]。因此配合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实际意义。

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临床应用

现今护理学在不断的变化发展,护理服务已经不单纯指院内的护理,逐渐的向外延伸,建立一种延伸护理服务模式。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主要是在住院分娩护理及孕期保健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扩充,是护理服务发展的必然方向。我院为了总结产后延伸护理的临床效果,对我院产妇实施产后延伸护理服务,临床效果较为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分娩的656例初产妇,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328例产妇平均年龄为(28.22±2.32)岁;236例为正常分娩,92例为剖宫产,均为活产、单胎。对照组的328例产妇平均年龄为(27.36±3.43)岁;204例为正常分娩,124例为剖宫产,均为活产、单胎。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 方法 观察组的产妇接受母婴保健延伸护理服务模式,对照组的产妇接受常规的护理服务模式。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主要组成:即由产褥期产妇的护理和新生儿的护理两部分组成。

1.2.1 产褥期产妇的护理服务的主要内容[1] ①产后康复:主要是治疗产妇产后生殖器官的变化,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快产妇的子宫恢复,使其尽快恢复体型,同时帮助产妇解决产后尿潴留及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的症状。②心理疏导:大部分初产妇产后会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这要引起医生及家人的足够重视,在对产妇进行随访时,给予安慰和关心,及早的解决产妇心中的疑惑。③电子档案:根据每个产妇的基本信息,例如:姓名、年龄、分娩方式、职业、出院日期、手术方式以及文化程度等信息建立个人档案,产妇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电话回访或者家庭回访,及时的更新信息,便于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估与指导。④知识宣传与演示指导:为孕妇及其家属制定产褥期护理及新生儿保健等方面的讲座,同时现场演示新生儿护理方面的具体内容。

1.2.2 新生儿的护理服务 生产完成的早期,在住院期间以医院的专业护理为主,家长的学习参与为辅,产妇出院后则转变为家长的护理为主,医院的定期回访为辅,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2]:①建立电子档案;②新生儿抚触:家长在院期间均可免费学习新生儿抚触方法;③新生儿沐浴;④新生儿游泳。

1.3 评价方法 分别在出院后产妇的第7、14及28天进行家庭随访,其它时间进行电话随访,如产妇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随访次数[3]。通过对产妇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其与新生儿的状况,在最后一次随访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有产妇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产妇所掌握的母婴知识情况以及新生儿和产妇的身体健康情况等等。

1.4 统计学处理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6.0系统软件,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来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通过对本文所选的产妇进行研究表明,观察组的产妇对医院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18.72±3.06)分,对照组为(14.21±3.15)分,两组分值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通过实施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帮助产妇更快的康复、更好的实施新生儿保健及产褥期护理[4]。本文的研究指出,观察组的产妇对医院的护理服务有较高的满意度,新生儿及产褥期产妇均比对照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少,产褥期保健以及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明显比对照组好,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但是现今的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只有一少部分医院尝试的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5]。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能够帮助产后出院的产妇提供专业性的产褥期指导及新生儿护理帮助,有效的帮助了产妇从医院到家庭的过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日清,施月秋.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81-1982.

[2] 张伟,吴小君,刘晓燕.对出院后胃食管反流患儿家长延续健康教育的实施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03):502-503.

[3] 蒋慧华.健康教育在初产妇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8,03(12):83-84.

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生儿;安全;优质护理

新生儿期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个时期新生儿面临着诸多的风险,特别是出生后的7天。为了能安全度过这样的特殊时期,本文作者长期在母婴同室工作,现从优质护理的角度谈如下几点体会。

1 威胁新生儿安全的危险因素

1.1 环境 新生儿从母体中无菌的环境来到有菌的外界,他们的各个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对抗环境中污染的能力较差,如消毒隔离不严,势必增加感染的机会,甚至造成感染的流行。

1.2 母乳喂养有效率下降 母乳是婴儿最佳食物,有利于婴儿的发育,有利于婴儿抵抗力的增强。可是现在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及其他原因,导致母乳喂养率下降,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尤其是早产儿,在发达国家奶粉喂养的早产儿,患坏死性小肠炎者是完全用母乳喂养儿的10倍,母乳喂养18个月时的发育评分及8岁时的智商均高于奶粉喂养者【1】。人工喂养增加消化系统感染机会,由于母乳中含有SIgA、乳铁蛋白、游离脂肪酸及低聚乳糖等多功能和广谱的抑菌活性物,故母乳喂养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儿【2】。

1.3 护理人员知识的欠缺 新生儿的生理及病理表现界限不清楚,且病情变化很快,这样增加了护理人员观察的难度,使其可能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治,耽误了病情,这与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及知识的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

1.4 忽略了新生儿的心理需求 新生儿的大脑虽然只有成人的25%,但已能接受环境的各种刺激而产生心理现象。新生儿作为人类与社会的未来和希望, 最初生命阶段的心理、生理发育, 对成人后的心理性格发育有深远影响【3】。所以, 只有对他们进行精心护理,才能使其身心健康。

1.5 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缺乏 产妇及家属因为护理知识的缺乏,使得新生儿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新生儿将面临更多的危险。

2 针对新生儿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环境的消毒隔离 胎儿在母体内生活,在恒温的无菌的环境中,得到母体的保护。出生后其生活环境骤然发生变化,从无菌环境进入外界环境,新生儿许多器官的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工作人员是防止交叉感染各个相互依赖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医务人员的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源头,医院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要求工作人员,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细菌总数应≤200CFU/m ,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定时开窗通风。规定探视制度,在我院母婴室每个月均进行空气培养,基本合格,且均未发生感染的爆发流行。

2.2 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确保新生儿的健康为了能将母乳喂养成功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我科采用了PDCA循环法【4】来进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1 计划阶段(P) 首先评估产妇分娩前后对母乳喂养知识的需求,根据其掌握的程度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计划内容,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管床护士进行孕产妇的宣教,护士长和护理班主任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层层落实。

2.2.2 执行阶段(D) 这是中心环节,针对计划阶段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首先做好入院宣教。分娩后重点做好早吸吮及帮助母婴皮肤接触,建立母子感情,使母亲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更能接受母乳喂养。指导正确哺乳及婴儿有效含接上,建立指导-合作型的护患关系模式,同时指导产妇如何预防奶胀及挤奶方法,建立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模式,以充分调动产妇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

2.2.3 检查阶段(C) 管床护士每天对产妇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定产妇是否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是否掌握正确的喂奶姿势,有无奶胀,是否学会了正确的挤奶手法。无母乳喂养禁忌症的母婴同室病房不能有奶瓶和奶粉。

2.2.4 处理阶段(D) 根据管床护士对产妇的评估及护士长的检查结果,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防范措施。PDCA循环法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50年代提出的,它强调全民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运用了这个方法,增强了护士及产妇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妇及家属的喂养观念,这样的方法是有针对性的,更能被产妇及家属接受,同时也体现了本科室的人文关怀,将优质护理服务落到实处。

2.3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母婴室的护理人员对于新生儿的观察与处理能力欠缺,现在我科每个月都会组织学习,并且派护士轮流到新生儿科实践学习,增强其新生儿的疾病观察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护理操作基本功的训练,让弱小的生命健康地成长。

2.4 加强新生儿的心理护理

2.4.1 实行母婴同室 新生儿刚从母体娩出时,母亲的怀抱和哺乳会使他们产生在新世界生存的安全感, 使他们的心情平静、安稳。同时方便母乳喂养。

2.4.2 实施婴儿抚触 婴儿抚触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婴儿的皮肤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抚摩。研究表明, 抚触可通过β―内啡呔的释放、迷走神经张力的改变以及5―羟色胺的作用, 而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增强免疫力, 减少发病机率【5】,使父母及婴儿均处于一种轻松、健康的状态。

2.4.3 改善居室环境 新生儿对冷和热的感觉比痛觉灵敏, 其嗅觉也相当发达, 出生第二天即具有味觉形象, 所以应将新生儿室温度控制在22―24度, 相对湿度55―65%, 这样可刺激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并且在室内不同的方位放置一些红、黄、兰、绿等色彩鲜艳的气球、玩具、图片等,丰富环境, 这样即开阔了新生儿的视野, 也启发了大脑的思维,使之尽快适应环境变化, 这是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护理方式。

2.4.4 采取多种睡眠姿势 新生儿应避免过紧包裹,使其活动自由。睡眠时, 我们让其采取仰、侧、俯等多种睡眠姿势, 每1小时左右更换一次, 摆好头位, 舒展耳廓, 这样即锻炼了他们翻身、抬头能力, 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必需密切观察, 避免捂着口鼻, 影响呼吸, 同时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的日常生活护理。国外有学者认为, 早产儿避免采用俯卧位。

2.5 加强健康宣教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管床护士在床边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实行一对一的宣教,同时发放健康宣传单,加深认识。在产妇学校进行课堂讲授(可以利用实物),其中包括婴儿的基础护理、心理发育指导以及抚触等内容。

2.5.1 保温 新生儿的体表面积相对大,其散热大于产热,所以应注意保暖,室温一般要求在22―24℃,湿度要求在55―65%,如体温不升可采用辐射式保暖床、暖箱、热水袋或母体温度进行保温,注意避免烫伤。体温不稳定的新生儿不宜沐浴。因体温过低,如不采取积极的保温措施,则易发生新生儿硬肿症。

2.5.2 皮肤粘膜的护理 刚出生的新生儿,在体表会有一层胎脂,它有保温和防止感染的目的,清除时可用消毒植物油轻轻擦拭。待体温正常后可用38―40℃的温水进行沐浴。脐带在脱落以前避免沾水,每日用75%的乙醇进行消毒,以避免感染及保持干燥。勤换尿布,避免尿布疹的出现。

2.5.3 预防接种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5ug,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母亲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病人,应同时接种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100IU.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0.1ml.

总结:新生儿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从宫内逐渐过渡到外界生活的一个关键时期,除了要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做好基础护理外,还要满足他们的心理渴求,将医学模式逐步过渡到“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将优质护理的理念融入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促进新生儿全面健康地发育。

参考文献

[1]王琨.早产儿喂养的相关问题.临床军医杂志,2003,31(2):102

[2]金汉珍 .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7

[3]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 .第2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98-99

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范文第7篇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治疗的84例新生儿窒息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其采用如文中所述的窒息复苏及护理措施。结果:有56例转至儿科进行下一步的治疗,26例进入母婴同室病房进行后续观察,2例患儿放弃治疗。复苏成功率达到了97.6%,并且没有一例患儿出现并发症。结论:细致、及时、科学、准确的护理工作是新生儿窒息能否成功复苏的决定性因素,不仅能够有效保障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能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所谓新生儿窒息,就是指新生儿在娩出后,呼吸受阻,进而导致气体交换功能出现障碍,诱发pH值降低及二氧化碳潴留,一般是子宫内缺氧的延续。只要是能够引起胎儿与母体血液与气体交换的因素,都能够诱发功能窘迫、宫内缺氧或胎儿出生后1min内无呼吸仅有心跳的问题,最终导致与呼吸衰竭有关的一系列并发症。为了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次研究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治疗的84例新生儿窒息患者作为分析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1712例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有84例出现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为4.9%。其中,有74例为轻度窒息、10例为重度窒息。男性患儿为46例,女性患儿为38例。

1.2 方法

1.2.1 窒息复苏及护理方式: 对于新生儿的窒息,应以预防为主,在分娩之前,医护人员就应该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以便使对窒息的抢救更加及时、有效。参与抢救的人员应有儿科医师、产科医师和护士,且每一位成员都应该具备相应的复苏技术。我院对于这84例新生儿窒息患者主要采取以下复苏及护理措施。

(1)新生儿的保暖: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全,而窒息则会使其热量产生能力下降,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就容易使新生儿的体温失衡,最终导致一系列的器官功能损害及代谢功能紊乱。为此,我院的医护人员先将窒息新生儿放置在远红外辐射抢救台上,在将温度控制在30~32℃之后进行窒息复苏。另外,新生儿出生以后,医护人员应注意立即使用干毛巾将附着在婴儿身上的黏液、羊水擦拭干净,同时确保操作台的干燥度。

(2)呼吸道的清理及呼吸重建: 由于新生儿经常会将羊水吸入,因此确保呼吸道的通常对于窒息复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在娩出后,需要对其咽部、口鼻进行两次清理。第一次是在头部娩出后,将婴儿口鼻中的羊水和黏液挤净。第二次是在肩部娩出后,使用纱布对婴儿口腔内的分泌物进行清理。另外,在新生儿首次呼吸之前,还要注意使用吸痰管将仍滞留在其呼吸道内的羊水和黏液清理干净。

如果经过上述处理、操作后,患儿仍然没有自主呼吸,就必须要立即采取措施,促使其自主呼吸的恢复。首先,应该对患儿的背部进行快速摩擦,对其自主呼吸能力进行刺激。若无效果,则立即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式,即先将患儿的口鼻用无菌纱布覆盖,一只手将颈部托起,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对患儿腹部进行轻压,避免气体进入胃部。随后,对患儿的口鼻均匀呼气,直至患儿的腹部略微隆起为止,置于腹部的手此时进行轻压,以帮助患儿将气体呼出。

(3)药物治疗: 如果在进行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按摩0.5min后,新生儿的心率仍没有出现显著的回升,就应使用1:1000肾上腺素按照0.1~0.3mL/kg的比例进行静脉注射。大多数的重度窒息患儿都会伴有混合性酸中毒,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对酸中毒进行纠正,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减轻脑组织因缺氧所受到的损害,方法为静脉注射8~10mL 5%碳酸氢钠+0.1g维生素C+10mL50%葡萄糖溶液+10mL25%葡萄糖溶液,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的不同,可重复给药。

1.2.2 窒息复苏后的临床护理: 对于窒息患儿的成功复苏,只是整个护理工作的开始,成功复苏后,医护人员应立即将患儿转入监护病房提供更加严密的临床护理。复苏后的新生儿大多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因此需要对其病情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控,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了控制。监控的主要内容有颅内压、血压、呼吸、心率、体温、脉搏等体征变化内容,同时也要对其排尿、肤色变化等给予关注。

若温度较低,新生儿的新陈代谢就会加强,容易导致高二氧化碳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低氧等问题。所以务必要确保患儿的干燥、温暖,尽可能降低热量的流失,使其体温稳定在36.5~37.5℃之间。

一般来说,窒息复苏新生儿的哺乳应有所延迟,其原因在于窒息复苏后,新生儿的呼吸能力还比较弱,此时哺乳容易引起呕吐反应。大多数患儿可以在2~3d的禁食之后,根据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的原则进行试喂。肾功能或心功能受损的患儿,则应将每日静脉输液量控制在<60mL/kg的水平,同时对其尿量进行观察和记录。

2 结果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84例新生儿经过如上文所述的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有56例转至儿科进行下一步的治疗,26例进入母婴同室病房进行后续观察,2例患儿放弃治疗。复苏成功率达到了97.6%,并且没有一例患儿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一般是子宫内缺氧的延续,胎儿、孕母、分娩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问题,而这些因素中的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胎心监护、B超、体检等检测手段予以发现,所以,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会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细致、及时、科学、准确的护理工作是新生儿窒息能否成功复苏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将极大的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和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仅有效保障了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能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够大幅降低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使患儿未来的康复治疗得到更多的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翠卿.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2):2039-2039.

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院内感染; 系统评价

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要求的静脉通路开放,选择PICC置管,保证了新生儿长期治疗时给药和营养支持的需要。为了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置管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我科将循证护理的方法,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培训,降低了院内感染率,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护理部组织,新生儿科护士24人,年龄19~22岁,平均(20.10±1.4)岁,均为中等护理专业毕业,并有执业资格证,参加工作时间0.6~1.2年,平均(0.8±0.3)年,每12人分为一批,共分2批进行培训。

1.2方法

1.2.1理论学习 培训时间为每周2、4下午各2h,3个月共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践课16学时,以讲座形式组织学习循证护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循证护理的诞生与发展,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内涵,循证护理中的实证和临床应用,自拟循证护理计划。掌握Cochrane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Meta分析,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ned controlled Trials.RCT),临床试验(Clinical.Controlled.Trails.CCT)等基本方法。由带教老师讲授静脉置管的理论知识,学习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分析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血管部位选择,进针角度,穿刺方法,置管时送管方式,穿刺成功后接管方法。强化预防院内感染理论教学。

1.2.2操作训练 由带教老师演示操作方法,培训对象实际操作,现场讨论,评审实证依据,制定实证的操作方法:将寻找的实证集中讨论,实证一:血管选择由于新生儿特殊生理条件,不需特别制动,让其自由活动,可防止肢体肿胀,肢体得到最大程度的舒适。对新生儿宜选用相对粗直、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血管。首选贵要静脉,依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实证二:进针角度,以60°角度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的特点,35~40°角进针具有穿刺回血时间快,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和静脉损伤程度轻的特点。培训时强调对进针角度灵活掌握。实证三:置管中的送管方式。采用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的方法,以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同时外套管又有针芯支撑可顺利通过皮肤,置管成功率较高。

1.2.3循证护理相关证据的收集

1.2.3.1导管堵塞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纤维鞘形成或血栓,有文献报道[1]:60%的堵管是由血栓引起。患儿因素包括影响循环和/或凝血功能的病变,频繁使用CCAD采集血标本可引起医源性失血的潜在危险性,也是导致患儿感染的潜在因素。

1.2.3.2对静脉置管的记录应清楚准确,反应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及用药情况。置管记录内容包括:置管日期及时间,穿刺部位,置管功能(如出现回血,抽血量及输液量)和所使用的静脉输液,药物或冲洗液。对静脉置管的处理不当可导致发病率、致残率和延长住院日数的严重后果。

1.3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置管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法 采用不同期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即培训前,培训结束后两时点进行。①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参照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由护理部指定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监考,考核内容:完成时间,完成质量,进行打分,取平均分作为操作考核成绩。②理论考核:在两时点采用自行设计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内容包括:循证护理的理论根据,循证护理关于静脉置管的证据收集,临床护理文书的制定,新生儿静脉置管护理4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P

2结果

2.1 研究对象新生儿静脉置管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培训前操作考核成绩为(89.76±4.75)分,培训后为(93.38±3.53)分,两相比较t=4.98,P

2.2研究对象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置管操作培训效果评价,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需要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选择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通道,与院内感染率相关。通过循证护理,使护理人员全面地掌握了新生儿静脉置管的相关知识,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为每一操作步骤提供理论依据,降低了院内感染率。

肢体循环障碍是留置管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置管后静脉变窄及道管周围血栓形成,引起静脉管腔狭窄,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沈诺等研究表明:一次性输液可有3%的患者因液体压力变小,软管内回血处理不及时,导致软管被血液堵塞,增加穿刺次数[3]。研究表明:在内径和血流速度相同的血管内,直径小的留置针对血管壁的物理刺激也小,因此引起的炎性反应也较轻[4]。在护理操作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阻塞和院内感染。近20年的文献显示: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实行置管与维护操作,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手段[5]。1个月的新生儿院内感染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的患儿,重症监护,侵袭性操作等为发生院内感染的一般危险因素。新生儿所处的特殊环境,温箱光源,温度适宜,无菌条件好,操作前认真评估患儿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患儿的全身情况,在穿刺过程中是否能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评估患儿血管情况,确定穿刺部位[6]。由于新生儿不具备自主生理反应能力,应加强巡视,及时处置意外情况。

综上所述,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置管的培训,在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体综合能力,降低院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张世玲,李桂芹.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74-75.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6-47.

[3]沈诺,陈莉.静脉留置针与一次性静脉输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72-73.

[4]American Cent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 Line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 MMWR Recomm Rep,2012,51(RR-1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