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优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53-03

随着社会服务需求的增加,一些民营的综合门诊部、中医养生馆、妇婴护理中心等医疗服务衍生机构应运而生,非常需要有关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员,而当前中等职业护理专业教育内容却很少有涉及课程这方面的课程设计。作为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它的发展应符合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一、优化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要使中职护理教育在护理人才教育市场站稳脚跟,办出中职教育特有的优势,必须把握用人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结构,不能一味追求“精”和“高”,不能和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相提并论,必须根据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来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时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充分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又努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21世纪的职业演变速度将高于20世纪。因此,与社会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及时反映社会发展、职业发展。

2 坚持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应以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中心,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融为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增强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尤其是护理专业技能形成的实践环节,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

3 坚持与地域需求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杭州地区的护理相关行业正在不断衍生和变化,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也渐渐从综合性医院向社区、中医养生、母婴护理、综合门诊等场所转移。笔者在对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已毕业的学生目前就业单位的调查中发现,在二级以下综合性医院就业的只占20.11%,在社区医疗服务站就业的占15.95%,在中医养生会所工作的占15.36%,在母婴护理机构工作的占13.64%,在综合门诊部就业的占12.03%,在医疗营销机构工作的占4.95%,还有选择到非护理专业相关行业的,占3.1%。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体现与杭州地区护理服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强调以目标岗位群为基点。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

二、优化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策略

1 以就业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教育应当首先致力于个性的培养和社会生活的准备,那么职业教育也要具有这个功能。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的质量标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一方面,人具有社会性,就业是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实体,发展是对个体自身提出的要求,因此, “就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应成为课程重构的出发点。

(1)课程目标需有职业性。职业教育与职业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职业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培养后备的专门人才,即为学生“就业”做好方向准备。中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除可在公私立医院、医药企业等就业,也可做家政,当特殊家庭人员如慢性病人、瘫痪病人、老年人、产妇和婴幼儿的专业护理人员。故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招生时要深入社会市场做调查统计分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力求设置能培养出服务能力和动手能力一流、专业的职业特色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2)课程目标需有地域性。地域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民风民俗、教育资源等相协调,即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培养目标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又要满足个人需求,所以专业课程建设要根据动态的劳动市场相对灵活地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课程设置应是一种市场主宰的“需求驱动”模式。因此,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结合本地区特有的医疗护理服务市场需求,尤其要注意适应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

(3)课程目标需有专业性。专业性是职业高中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行业不同。专业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充分凸现其专业特点,即为学生的“就业”做好技能准备。因此,杭卅1地区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源于专业,在大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就业方向课程,形成就业能力“1+1”的选择模式。

(4)课程目标需有发展性。发展性是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共同点,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没有发展性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发展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充分体现其教育特点,即为学生的“就业”做好能力准备。因此,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考虑到职业发展的需求及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为生活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即使人成为能够主宰自我并能动作用与外在世界的“人”,实现人生命的价值,谋求人生的幸福。杭州地区目前中专护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如何按照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要求,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合格的中专护理专业技术人才,是现阶段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 以能力养成为核心,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一般来说。课程内容涉及两大类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问题”。“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因此,“技能+创新”既是上述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要求,也是“就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的具体体现。

(1)课程内容需有时代性。时代性是社会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学习的本质是知识重组,即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由于中职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杭州地区日益发展的护理服务需求之间的不同步,导致课

程内容滞后。时代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选择上,必须摒弃过时的教学内容,增加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如涉及母婴护理、中医养生、医药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2)课程内容需有逻辑性。逻辑性是人的思维方式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实践表明,事物的逻辑性越强,人就越容易认识与掌握。逻辑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编排上,必须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由量变到质变、由低到高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

(3)课程内容需有情景性。情景性是专业的学科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实践表明,教学内容的情景呈现得越具体、真实、感人,越容易拉近它与学生的距离。情景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设计上,必须增添一些典型的鲜活的教学场景。学校要按照职业工作环境来设计和建设,如建成模拟病房、门诊部、社区服务站、母婴护理中心等与实际工作场景相似甚至相同的实训场所,把教学内容也以一个个源于实际工作场景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有亲临工作情景之感,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融入企业文化,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成为一个准员工。

(4)课程内容需有融合性。融合性是学科的渗透性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由于知识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使得相近或相邻学科中出现了相同的教学内容,导致了学生学习的重复。融合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规划上,必须理清知识的脉络,提高学习的时效性。课程内容融合性还须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来支撑,因为中等职业课程不仅要满足知识与技能综合化的需要,也要满足职业实践活动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与结构要十分灵活。

以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为中心来设置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点。从国外中等职业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来看,“双元制、MES、EBE和单位行业训练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目标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课程开发强调行业向导,课程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不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实际需要为中心,根据工作岗位具体的任务和技能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重视职业分析,强调能力本位,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核心思想。”

3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学科设置、学科开设顺序、时间分配、实习实训的安排等。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体系构建得越科学,课程实施得就越顺畅。在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 “合格”是指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符合社会要求,“特长”是指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某一方面的能力有所突破。因此,它是“就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在的课程体系构建上的具体要求。

(1)课程体系需要整体化。整体化是从功能的角度在体系建构上对学科设置提出的要求。整体化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学科设置上,必须从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等方面全局规划。专业性课程模版由于目标明确,内容短小,便于灵活组织合成适合需要的课程。

(2)课程体系需要结构化。结构化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在体系建构上对学科设置提出的要求。认识论研究表明,知识结构越清晰、层次感越强,越益于学生构建。结构化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学科设置上,必须使开设的学科之间形成层次和梯度,合理安排好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笔者认为,对于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应当顾及用人单位护理人才需加强的能力结构,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课程的课时,要与学生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应更注重护理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在设置和实施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实用性,以及对专业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为了以满足行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应适当广泛地开设与护理岗位相关的基础课程作为任意选修课。

(3)课程体系需要个性化。个性化是从学生个性差异的角度在体系建构上对学科设置提出的要求。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个性化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学科设置上,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一定的选择材料的自由权。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应依据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和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

综上所述,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实施“就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技能+创新”的内容整合、“合格+特长”的体系构建这一课改策略,形成以学生能力建构为重点、以学习领域为中心、以学习模块为内容、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的中职护理专业新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李香群,职业课程设置角度谈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J],北京:卫生职业教育,2008,(1)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理工作 依法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35.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68-0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使依法执业和管理成为医护人员必须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的问题。按技术常规和行业内部规范执业和管理的护理专业,面临如何在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如何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维护业务活动中各方的权利等方面的问题,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调整护理工作和管理思路,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1 2002年4 月4 日国务院令第351号公布,自2002年9月1 日起施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我国规范医疗服务行业、妥善处理医疗事故、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法律。共七章六十三条。

1.2 医疗事故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院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医疗事故的分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1.3 有关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医疗卫生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

2008年1 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517号令,2008年5月12日施行。该条例共六章三十五条。

第一章:总则,强调护士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执业注册,护士执业,应当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申请护士执业注册,应当通过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为5年。

第三章:权利和义务,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

第四章: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

第五章:法律责任,护士在执业活动中造成医疗事故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的在关规定承担法律责任。护士被吊销执业证书的,自执业证书被吊销之日起2 年内不得申请执业注册。

第六章:附则。

行政法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部门规章:《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

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临床输液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仪器应用规范》。

2 护理工作在贯彻实施在关法律、法规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2.1 关于病历问题 护理记录有了新的具体规定,病历可以复印,根据《条例》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病历,在患者可以复印的客观病历资料中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要求护士必须准确、清楚、及时地记录病历情况、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必须准确一致。

2.2 关于举证责任倒置

2.2.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因医院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基本出发点:保护弱势群体、法律向弱势患者倾斜。

2.2.2 与原医疗诉讼区别,现行民事诉讼中只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规定,在过去,医疗诉讼也适用于此原则。新规定则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即只要患者提出诉讼,医方就应当列举事实及证据材料,证明自己医疗行为没有过错,否则医方就要承担责任。

2.2.3 目前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法律观点差别。从患者的角度:知情权是指公民应该享有了解与自已利益相关情况的权利。患者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特殊消费者。护理角度:法制观念淡薄,忽视病人权益,传统的护理习惯致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2.2.4 “举证责任倒置”与手术室护理工作“证据”意识手术风险增加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全面灭菌监测和数据资料保存;术中护理记录和材料归档;点数物品的种类标准和规范。

3 推动依法管理实现护理管理现代化的认识和思考

3.1 加强法制对护理管理的作用和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护理管理,是依据护理专业要求、技术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进行管理。

3.1.1积极作用和影响 有利于保障公民健康权和生命安全;有利于保障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和正常工作秩序;有利于推动护理专业发展和实现管理现代化。存在问题:医学科技存在局限性;现状与需求存在差距;加强法制需要过程和环境。

3.2 依法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3.2.1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法制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3.2.2 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规章制度,提高护理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3.2.3 贯彻预防为主,建立防范机制 ①护理不安全因素;质量监控管理因素;多元角色行为因素;护理技术管理因素;患者行为管理因素。②控制措施:健全完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安全认识;增强法制观点,依法管理;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工作培训;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

3.2.4 加强研究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法制,保障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孕婴市场水涨船高

猪年伊始,全国各大医院出生的宝宝数量急剧攀升。在准妈妈抓紧孕育猪宝宝的时候,琳琅满目的妇婴产品逐渐水涨船高。“婴儿经济”的商机正逐步显现。

小背心100元、益智玩具300元、小床2000多元……婴幼儿用品的消费群体飞速扩大。婴幼儿用品市场目前已成为中国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2004年中国婴幼儿市场护理产品的销售额为10.7亿元人民币。近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个市场每年的增幅几乎都在8%左右。

为此,智力开发、素质培养等衍生婴幼儿产品的销量十分火爆。上海一家婴幼儿用品专卖店的营业员介绍,普通类型的游泳桶只需要几十元钱,但婴儿专用的游泳桶价格却近400元,有些洋品牌的同类产品更贵。这些产品在广告中还声称,游泳有利于婴儿呼吸系统发育,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年轻的父母为了宝宝的成长不惜代价。又比如一种叫婴儿菜籽按摩枕的枕头,是采用油菜籽做的枕头,外包全棉面料。由于菜籽容易滑动,故对婴儿幼嫩的头部有很好的按摩定型作用,而且不必担心枕头的高低,软硬是否合适。北京红孩子公司的负责人李阳介绍说像按摩枕这样的“新鲜玩意儿”,有很多,销量都很可观。很多妈妈喜欢来婴儿专卖店逛,即使不想买东西也喜欢来店里看看新鲜,像逛宜家似的。

外资挖走“猪宝宝”商机

生育高峰使国内婴幼儿用品市场年规模超过1000亿元,只不过,多数落入国际婴幼儿用品巨头手上,大部分国内婴幼儿用品商家只能捡“碎金”。

尼尔森媒体研究的报告表明:“2006年出现的一个新的广告热点值得关注,2006年和2007年是中国传统生肖的狗年和猪年,一波结婚潮已于2006年第一季度出现,而相应的一波婴儿潮可以预见也将在2006-2007年产生。市场对于这一信息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以钻戒为代表的珠宝类产品,包括婴儿纸尿片、婴儿食品在内的婴儿产品类别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广告投放量明显增加。”

美国金佰利旗下的婴儿纸尿裤巨头“好奇”更是加大了中国投入力度。该公司总裁邵青锋透露,目前在中国的投资规模达20亿元人民币,去年好奇纸尿裤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创造了两倍以上增长。“中国的纸尿裤市场刚刚进入发展期,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惊人。”

据悉,中国的纸尿裤市场每年保持了60%的高增长率,其中高档纸尿裤的增长率达到270%。粗略计算,这一市场每年便有40亿元的商机。

而在婴儿食品方面,惠氏、美赞臣、雀巢等国际知名品牌,同样摩拳擦掌。尼尔森媒体研究的调查显示,这些国际巨头们同样密集地在电视媒体进行新的广告创意播放,以保持自身的市场优势。

为了加大推广力度,“营养推广代表”已经成为许多奶粉企业争夺的人才。在美赞臣、多美滋等外资奶粉企业的网站上,我们都能看到长期招聘“营养推广主管”、“营养推广顾问”的招聘,这些营养师的职责就是向年轻的母亲推销自己的产品。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无论如何,今年这些先动起来的国际巨头们下注的都是一个不会输的赌局。

婴儿市场的6种经营方式

在这波“婴儿经济”中还有很多商机值得创业者关注,尤其是以下6个方面:

婴幼儿用品经营:婴幼儿用品占据婴儿经济市场的最大份额。各式功能不同的奶瓶、婴儿剪刀、牙刷、理发器、靠垫,这些专为婴儿设计的人性化生活用具层出不穷。

婴儿纪念品开发:年轻的父母都渴望为宝宝留一份恒久珍贵的纪念,于是,胎毛笔、水晶手足印等婴儿特色纪念品应运而生。保守估计有60%以上的新生婴儿会制作各类纪念品,这一市场的容量相当可观。

婴幼儿保健品经营:婴幼儿健康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于是婴儿维生素、婴儿特色食品、婴儿钙锌食品、食欲调理产品及婴儿沐浴用品等,父母都舍得为孩子的健康投资。

母婴护理服务:如今的年轻妈妈普遍缺乏婴儿护理知识,于是母婴护理服务日渐兴起,包括专业月子母婴护理、新生儿与产妇保健、新生儿饮食服务等,受到年轻父母的偏爱。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龙头领航,志在担起全市妇幼保健工作重任

作为全市妇幼保健机构的龙头单位,医院自成立以来,依据一法(《母婴保健法》)两纲(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开展妇女、儿童的临床和保健工作,并承担着全市十一个县市区妇幼保健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任务。随着对医院管理探索的不断深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成为医院工作的首项议题。创新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医疗护理质量已成为全院职工的共识。本着“树妇幼保健品牌,建百姓满意医院”的目标,面对医疗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把加强内涵建设,以质量求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提出了“坚持人性化服务打造品牌妇幼保健院”的办院思路。

同心协力,锻造不断凝聚的共同向心力

医院领导班子坚持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为医院的持续长远发展不断凝神聚力。新班子上任后,先后整修了职工单身宿舍和院容院貌,为合同制职工交齐五险,新建职工书屋,探索绩效工资改革和合同制职工增资机制等,并组织职工健康查体、开展文体活动。让内聚的力量不断增强,加强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是必选之路。医院组织职工学习《员工手册》,强化保健院精神、工作目标的普及和认知。通过开展全员素质教育活动,修订《精神文明考核标准》,严格医德医风考评,设立投诉电话、院长信箱,监督规范医疗行为,让职工深刻认知医者的责任,把握医生的神圣职责。

医患和谐,是医院在人性化建设中的重要目标

医护工作者们把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加强医患沟通作为工作的关键点。坚持人性化服务,不断提升病人满意度。通过增设门诊楼公共区域空调、改造孕检门诊和儿科输液室、改善单间病房条件、购置临床检验设备等措施,持续优化诊疗环境和条件。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进一步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护理服务,住院病人满意度达95%以上;免费24小时接送孕产妇、免费产后饭、免费赠宝宝出生照片、儿童保健咨询“温馨电话”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措施的实施,在细小处彰显保健院的“用心服务”,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医院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现有60余名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建立出院病人随访制度,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回访、康复指导。

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

医院贯彻落实医改要求,为妇女儿童提供优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实行新农合病人优惠治疗,为参合农民减免十个服务项目医疗费用,切实减轻了患儿家庭负担。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妇幼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切实增强。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65%,全市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95.97%,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95.87%,产后访视率98.55%,新生儿疾病筛查率100%,新生儿听力筛查率96.92%。

有序开展妇幼工作,科学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成为医院工作的重点

积极拓展和深层次发掘妇幼保健项目,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启动了脑瘫诊治康复项目、儿童营养监测指导、儿童髋关节筛查项目,产后康复、孕产妇营养检测与指导项目,强化乳腺病、宫颈病变的筛查和诊治能力。在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实行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直报,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两病患儿的及时、有效治疗提供有力保障,医院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卫生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筛查监测,启动了全市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向十一个县市区免费发放乙肝免疫球蛋白,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进行免费注射。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加强基层业务指导,提高全市保健管理水平

医院工作人员深入县市区各接产医院、公安局、殡仪馆进行认真细致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开展全市孕产妇死亡及儿童死亡评审工作及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强对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的业务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卫生强基工程”中,对口支援的武城县妇幼保健院,在人员培养、技术指导、设备资助等多方面予以帮扶,以此促进全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做足公益性,守护妇女儿童健康,是医院不变的职责

作为公立医院,医院坚持公益性,是职责所在,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作为全市妇幼保健机构的龙头单位,医院尤其要走在深化医改的前列,为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做榜样、做表率。为使现有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有力维护妇幼健康,医院每月面向社会免费举办两期 “好妈妈课堂”、一期“宝贝课堂”,普及孕期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提高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预防出生缺陷,降低残障儿童的发生率。作为全市的产前筛查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新生儿眼病筛查中心,为保证全市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新班子上任后把强化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为提高全市妇女儿童健康素质、减轻残障患儿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发挥了积极作用。启动全市婴幼儿听力筛查、监测业务,对先天性聋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病儿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2011年该院顺利通过“山东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终期监测评估检查,省考核组对其在实施“两纲”妇幼卫生指标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做好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是医院不断发展的软实力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40-03

一、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国家高度重视家庭服务业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途径之一是必须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为此,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和专业人员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并抓好落实。支持高等院校和技工院校开设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培养从事家庭服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专业人才。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我国家庭服务业迎来重要的“黄金战略机遇期”,也为高职家政专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为高职家政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指导

课程体系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关系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家政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家政人才的必然要求。从 1988 年我国第一所家政专业职业学校武汉现代家政学校( 武汉家政职业学院的前身) 的成立,到2012年38所职业院校家政专业的开办,职业院校的家政专业经历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发展路程。目前,虽然一些职业高校抓住机遇迅速开设了家政专业,然而,其课程体系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课程体系。

二、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目标

培养面向家政服务员、家庭护理员、家庭管家、营养管理员、家庭早教师等一线岗位,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家政工作必备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具有现代家庭服务和管理理念,具备岗位任职要求必备的专门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岗位服务技能,适应现代家政服务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建设思路

高职家政专业课程建设应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念,体现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兼顾可持续发展性,即对专业进行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行业需求分析岗位,提炼岗位作务所需技能,遵循学生个性发展选择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多层次、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三、基于岗位设置的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高职家政专业岗位定位

根据社会需求的层次性,家政专业人才规格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型、技能应用型,根据对应职业,可以分为创业管理型、教学咨询型、实用操作型。理论研究型人才属于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对象,高职层次的人才规格设定为实用操作型比较切合现实。根据对接产业、面向未来,高端引导和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职家政专业的岗位群主要包括九大岗位: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家政企业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家庭管家早教师、育婴师、病患陪护员和涉外家政服务员。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方向则为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与管理、家政企业管理、家庭营养管理、家庭事务管理、家庭早教、母婴护理、病患陪护和涉外家政(如表1)。

表1 高职家政专业岗位定位

编号 专业方向 岗位名称 编号 专业方向 岗位名称

1 家政服务 家政服务员 6 家庭早教 早教师

2 老年服务与管理 养老护理员 7 母婴护理 育婴师

3 家政企业管理 家政企业管理师 8 病患陪护 病患陪护员

4 家庭营养管理 公共营养师 9 涉外家政 涉外家政服务员

5 家庭事务管理 家庭管家

(二)高职家政专业课程结构

根据家政服务业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结合家政技术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高职家政专业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公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技能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五大部分。

1、公共通识课程

公共通识课程包括由国家指定统一开设的课程,也包括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确定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思想素质课程、身体素质课程、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课程和社会交往素质。这个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家政专业的公共通识课程还要重视学生文化素养与家政基本职业素质培养,让学生爱岗敬业,诚实有信,注重效率,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如《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上应突出口头表达能力,《大学体育》课程应以形体训练、家庭养生保健为主要教学内容。

2、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是坚持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针对学科门类开设的旨在奠定基础的课程,如:家政学概论、家庭服务礼仪、家庭服务法法规等。这个课程主要的要让学生掌握有关家政学科的原理和熟悉家政行业相关政策与法规,并且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中,培养他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理解、适应并推动该专业的变革与发展。

3、模块技能课程

公共通识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是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为了对职业岗位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必须从九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进行学习,即有九个“活模块”供学生选择(如表2)。每一个“活模块”都对应着一种家政职业岗位,依据其职业能力确定其核心系列课程。

表2基于“活模块”的高职家政专业方向技能课程表

4、专业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地家政市场需求和学校的教学条件在学生已选的九个活模块之外开设1-2个专业方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5、专业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根据家政行业的人才的要求,家政专科专业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中,应设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三年全程贯穿,按阶段逐步深化,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至少应达二分之一。高职家政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与理论配套的课内实训、课程实习、专业认识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学生顶岗学习、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实践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的家政理论知识得到及时消化,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尽早实现与家政实际工作的同步,能提前体验实际工作的需要,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高职家政专业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各种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完成实训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实施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开发教材中,注重课程内容与家政服务职业标准对接

由于家政专业起步较晚,目前尚缺乏比较系统的教材。因此,在实施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家政专业老师首先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在对家政职业岗位充分调查与研讨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梳理出构成家政服务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分辨出支撑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确定相近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使教材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要。在开发高职家政教材过程中,要让家政企业参与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使家政企业用人标准,家政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与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素质与家政专业技能相对接

家政服务的工作环境在家庭,属于高接触劳动职业,要求家政从业人员要有高尚的人品、较高的情商、得体的礼仪以及得体的交往能力,同时不宁自信、整洁、勤快和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在家政相关理论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把家政服务业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渗透于其中,而且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文化、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文化熏陶,使他们能够较好的认识自我、关注他人,充满人文关怀。

(三)实践教学中,注重家政理论与企业实践相对接

高职家政人才培养必须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内实训与实际家政员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使之更贴近家政类工作的真实环境。要教室建设成为相似或等同于企业一线生产机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工作环境,实施“校中企”的实训模式。同时,学院与家政企业共建“企中校”,让学生在公司顶岗实践,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实现学生到毕业离校时可以一脚跨出校门直接踏上工作岗位。

(四)教学评价中,注重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对接

家政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能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 考核目的不仅考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也需要检验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决定的考评方法,学生肯定只重视书本理论,轻视实践应用,没有办法达到家政技能的教学目标,因此要改革教学评价,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训相结合,并构建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在教学考核过程中,与职业技能相关课程侧重应用考试和操作考试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家政师、养老护理员、早教师、育婴师、公共营养师等资格考试。此外,在平时的家政课程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直观、正面的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别人的优点和特长,以评价促进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整改意见。最后教师对学生操作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对项目用到的知识加以梳理。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具体改进的建议等,让学生可进一步改进,从而提高家政知识的综合掌握。

参考文献:

[1]胡艺华.我国家政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N].湖南日报,2012 年4 月15 日第 003 版

[2]闫文晟.我国家政职业教育发展出路探究[J].成人教育,2012,12

[3]东升,高长江.高职院校与家政企业打造高质量家政人才的创新思路[J].继续教育,2012,03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第6篇

一、“3.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五年制高职因具有五年教学计划统一安排的灵活优势,可以科学地统筹安排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既兼顾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又可按学年分目标、分阶段安排好实践教学活动,所以临床普遍反映五年制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具有明显优势,但同时也提出了卫生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3+1”、“4+1”人才培养模式将实习放在最后1年存在的弊端,学生常常因在实习期间忙于找工作及应付全国护士执业考试等严重影响了实习的效果,不利于医院的规范管理。为了能充分发挥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有优势,较好的衔接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遵循人的认知过程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认知规律,我校探索了“3.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3.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3.5+1+0.5”人才培养模式是将5年的护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见图1)。第一阶段:“3.5年”为在学校和医院学习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进行仿真实验实训和临床见习。公共课程包括德育、体育与健康、语文、英语、数学、化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学基础、人际沟通等课程,共计1602学时。既达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基本要求,又保证了所学知识的基础性、发展性;同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相匹配,在专业情景中学习文化课程,在文化课程中渗透专业思想,使文化课程的学习更具有专业针对性、实用性。专业课程包括护理学入门、人体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病因病理学、护理药物学、护理伦理、营养与膳食、卫生保健、中医护理、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危急症护理、护理实践实训,共计1766学时。与“4+1”模式不同的是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提前,如护理学入门、人体结构与功能均放在了第一学期,并且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即邀请临床一线专家讲述个人专业成长历程、发放毕业生成才典型手册、参观护理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思考专业,稳定专业思想;与医院合作积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组织学生的暑期临床实践活动。第二阶段:“1年”到医院跟岗实习,完成知识内化,理论联系实践,巩固技能训练成果,培养临床护理思维,提高临床护理核心能力。学校在这阶段加强校院合作,形成精细“一二三四五六”管理模式。即:①编制一本《毕业实习手册》,涵盖实纲、规章制度、安全防护、心理调适等四项内容,指导学生规范、文明、安全、快乐实习。②撰写两类文章:实习日志和毕业论文。③强化三个稳定: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稳定的合作教育管理组织;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④强化四点要素:优布点(择优选择实习点);严进点(实习前理论技能考核达标方可进点实习);勤查点(2周1次网络询查,2月1次辅导员进点巡查,1个季度1次教务牵头专项检查,每年一次校长带队综合检查);高指点(选派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指导)。⑤实施五项考核:实习前理论技能考核;实习出科考核;实习期间四次模考;综合技能巡回抽考;实习结束时的综合考核。⑥开展六个合作:校院合作制订实纲,合作带教,合作管理及考核,合作评选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及优秀实习生,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合作指导就业、创业。第三阶段:“0.5年”为学生返回学校,完成护理管理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计84学时。同时,根据个人情况查漏补缺、强化专项,做好就业前知识、能力的针对性补充,计255学时。如根据就业意向设置专科护理模块进行专项技能或技术培训;根据执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模块进行相关课程的选修;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开展护理前沿知识的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三、“3.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一)紧贴岗位,稳定专业思想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可塑性较强。学校抓住时机尽早在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中渗透专业思想教育;开展主题班会、护士礼仪展示、个人才艺表演、护理专家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学校-家庭-行业“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学校、家长、医院尽早磨合、形成合力,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稳定学生专业思想。使其能够准确合理的定位工作岗位,乐意服务在基层医院第一线,工作安心、踏实、吃苦耐劳,满足基层卫生服务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紧贴临床,凸显实践特色

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临床,学校每年深入市场广泛调研论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出发,不断修订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保证充足的理论课时数条件下,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数(见表1)。建立由实验、实训、临床见习、技能训练、社会调查、跟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创建校院合作青年志愿服务基地,开放四大实训中心,创造条件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见习和实训环节,加大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目前,大多数高职护理专业都实行“4+1”、“2+1”人才培养模式,新老实习生交替均在6~7月份,老实习生撤回学校,新实习生尚未适应,又正值医院工作繁忙之际,病人多、人手紧,给医院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而“3.5+1+0.5”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高职护理实习生是在每年的1~2月份进点实习,与其他院校护生错开进实习点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院带教压力,同时与医院一年的工作周期重合。因此,“3.5+1+0.5”人才培养模式的护生实习受到医院欢迎,实习生也可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紧贴专业,提升学习效果

“3.5+1+0.5”人才培养模式破除了以医疗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整体护理为标准新型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即按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要来组织课程,建立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课程体系。同时,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统筹合理安排课程的授课时间,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保证学习效果。如人体生理学授课时间安排在人体解剖学之后,药物学授课时间安排在病因病理之后。为了能尽早让学生明确专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专业课程与临床“无缝”对接,文化课程的学习也注意与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相联系,让学生学到能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理论知识,删除一些过深的、不必要的纯理论,增加与专业岗位需求有关的心理学、礼仪、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5+1+0.5”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经过第二阶段的实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了切身体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实习返校后的“0.5年”,学生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查漏补缺,而且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后,学习更能抓住重点,学习效率更高。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61-02

南京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也是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江苏省首批技能教学研究基地。护理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于2011年3月,由29位专职教师和9位在医护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临床一线专家组成。团队成员中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研究生1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4名,南京市“十佳双师型”教师2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3人。这是一支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队伍。

一、教科研结合,学练赛并举

团队带头人、骨干教师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学校十分注重团队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他们必须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学校对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制订了专门的管理办法,择优选拔、兼顾公平。他们不仅要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在教科研项目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应走在教师队伍的前列。为了鼓励教师的进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培训,到行业一线进修及国内外考察,共同完成课题项目实施,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团队教师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开拓视野,更新职业教育理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发展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保证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每个团队成员的发展,团队内部实施“青蓝工程”,即每位新教师都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带教,带教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教师规范等,使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教育素养、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水平都能得到明显提高。另外,新入职教师在学校教研督导室的组织下,安排有关教案设计、班会组织、论文写作等培训。在个人发展方面,团队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个人五年发展规划。在每年年初制订年度目标,内容包括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职称提升和“双师”资格、教学成绩、教学竞赛、或获奖、课题研究、专业实践、社团活动与调研目标等,并于第二年初总结上一年度的教育教学成果,分析上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个人发展规划的实施,使每位教师的发展都有可针对、可操作的目标,并通过分析目标完成情况,找出自身的差距与不足,有目的地进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为了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团队在首先保障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学习质量的基础上,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以护理专业为例,实训基地包含多功能示教室、模拟病区、模拟急重症单元、模拟手术单元、模拟母婴护理单元等。在这些模拟单元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完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操作,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感性认识。

二、资源信息共享,社会服务优先

为了实现团队成员及学校、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团队设有专门的网站,内容包括团队建设过程、项目申报、建设资讯、成果分享、社会服务、团队博客等。不仅团队成员可登陆网站,进行资料上传和下载,而且其他地区、院校教师也可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下载和利用。

为了进一步服务社会,实现院校合作,培养适合现代护理模式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从2008年开始,学校与南京明基医院合作,调研了台湾地区以及明基医院先进护理模式与志工服务的特点,探讨开展院校合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一致意愿的基础上,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根据明基医院护理模式,修订了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人文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建“明基班”,开发志工服务课程。分别从2008—2013年级中选择一个高职护理专业班级冠名为“明基班”,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了《志工文化与服务》等人文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并内化志工服务的理念、内涵和人文意识。按照自愿的原则,以明基冠名班为基础组建了明基志工社团,社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组织志工服务。活动由来自台湾的经验丰富的志工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教师们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行志工服务,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在志工服务的基础上,学生还可担任各科护士长的助理,在一至两周的时间内,作为助手辅助护士长的工作。这为学生零距离接触临床,了解医院、科室护理工作特点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护理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一定的作用。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Nursing Teaching Faculty Construction

LI Wen-ying

(Nanjing Health School, Nanjing 210000, Jiangsu Province)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研究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把“能力本位”课程建设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心。国内高职院校大多数在护生实习前安排了时间不等的综合实训课程,但很多院校仅局限于前期课程的单项操作重复练习[1],缺乏贴近临床的综合训练,护生顶岗实习时机械模仿多,不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培养护理核心能力,缩短学校与医院的距离,我院于2012年开始在护理专业第4学期开设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围绕典型岗位任务设计综合案例创设护理工作情境,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采用任务引领的模式来解决护理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3级护理专业(三年制)472名护生,其中男生22人,女生450人,年龄20岁~22岁,均已完成基础护理学、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救护理等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于第4学期(1周~10周)、护生实习前开设《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共60学时。

1.2方法

1.2.1岗位分析序化高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应首先从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入手,将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整合到课程中去,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我院通过广泛调研、邀请省内护理专家分析,将护理工作岗位序化为5大护理岗位群(门诊、病区、手术室、产科门诊及产房、急救中心及ICU护理岗位群)及28个护理岗位(导医台、输液室、注射室、换药室、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烧伤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传染科、妇产科、儿科、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产科门诊、待产室、产房、母婴同室、急救中心、ICU)。1.2.2任务归纳目标设计根据调研及各岗位的护理工作特点,总结该岗位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以儿科护理岗位为例。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入院患儿的评估、处理;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处理医嘱;书写病室交班报告;无菌物品的使用及管理;对各类用物的终末处理。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儿科病房各班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熟悉新生儿温箱、蓝光箱使用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熟悉更换尿布的目的、注意事项、臀红的表现、预防及护理;熟悉小儿约束法的目的、注意事项;掌握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目的、注射部位及注意事项;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掌握小儿心肺复苏术的目的、步骤、操作及复苏评价指标。②技能目标。准确采集患儿健康史,对儿科常见疾病体征进行评估;正确对儿科常见病实施护理和健康教育;正确更换尿布,及时正确处理臀红;正确实施小儿约束;准确执行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正确给小儿实施温箱保温、蓝光疗法;能成功实施小儿心肺复苏、评价复苏效果。③素质目标。具备与不同年龄患儿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对患儿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具有评判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病情观察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慎独”的职业素质。1.2.3学习任务设计参考2010年1月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各个岗位的实训项目。将一个护理工作岗位的多个实训项目综合为一个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如将采集健康史、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法、蓝光疗法、脐部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整合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评估、护理工作任务。课前通过综合案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准备后,带着见习任务到医院(行业一线)课间见习。课堂实训采用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情境,学生将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展现出来。1.2.4典型案例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课程总课时60学时,实训场所为仿真模拟病房。实施时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采用高职校院合作项目化教材《护理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组织教学,综合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小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以儿科护理工作岗位为例介绍如下。1.2.4.1课前任务准备以5人~7人(单数)组成1个小组,提前1周进行课前准备。①参考《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教材熟悉儿科护理岗位的岗位设置、工作任务;②按照教材提示,完成本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准备;③复习本岗位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④回顾本岗位重点实训项目的职业标准及安全事项;⑤根据老师给出的见习任务在学习附属医院完成课前见习,比如用一段视频记录下儿科护士的一天,为婴儿更换一次尿布,制作一个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路径的PPT汇报、完成一次对缺铁性贫血小儿家长的健康教育等。1.2.4.2课堂任务实训21人左右小班授课,授课地点为仿真模拟病房。具体实施:①各小组汇报见习情况,视频、护理方案呈现;②教师设计仿真工作过程的综合案例,案例包括一组工作任务,每组抽签决定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抽签后小组讨论决定解决问题方案,最后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工作任务完成过程;③自我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上一步骤的不足,并调整;④分小组情境实训练习。1.2.4.3课后任务总结护生利用护理实训室仿真病房,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实训,完成解决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案,并完成实训日志。1.2.4.4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占50%(出勤、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语言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训日志、课堂提问等),终结性评价占50%(完成典型案例为载体的工作任务,对其完成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2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3.1有助于高职教育理念的实现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方法手段上,与传统的课程不同。我校前期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将临床护理岗位序化,归纳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总结胜任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再以临床真实案例为背景设计工作任务,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由点到面、由单一模块到综合实训的若干学习性任务。该课程更能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体现高职教育服务于行业发展的特色,更好更快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3.2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理论成绩和临床综合技能

传统实训授课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学生在实训课上往往只关注操作本身,而不能理解在哪种情况下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病情变化后又该采用哪种操作等,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理论和实训分开教学的方式,将理论内容与实训项目相结合,通过任务引领、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操作过程中要明确目的理解原理,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去理解、思考、分析,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操作步骤,操作不是简单的模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2]。

3.3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护理综合实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沟通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其模拟临床工作的环境,充分地应用综合实训将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贴近岗位,贴近临床,贴近学生,尽量缩小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教学活动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专业知识,实践专业技能,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3]。在未来的护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应用软件、网络空间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护理核心能力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因此,对护理核心能力的内涵我们要不断挖掘、探索。

参考文献:

[1]冯蓉,夏立平,许红,等.《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护理研究,2014,28(1B):108-110.

[2]周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儿童护理》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