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

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范文第1篇

新闻 事实 信息 媒介互动

陈响园,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文学院硕士生导师。

新闻是新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对象。关于新闻的定义,中西方学者对此都有不同的见解,加起来上百种。如此多的新闻定义,主要是新闻的特性及衍生特性众多,下定义的学者研究的着眼点不同,而不同的研究视角造成了要抓住新闻客观本质特性定义比较困难。现有新闻的诸种定义,多是局限于传统纸媒平面新闻的概括,传播技术的变革使新闻传播方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传播主体、时空关系、传播模式,还是传播效果都与传统纸媒新闻传播截然不同。

一、传统新闻定义的梳理和考察

(一)国内外的不同新闻定义

新闻活动的产生源于早期人类在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好地劳动生产和生存生活,相互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况。这种相互依存状态下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导致最早的信息传播活动产生,新闻这种特殊社会现象应运而生。由于人类自诞生后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生产生活都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维系人类生活和这些社会关系的就是信息交流和传播。所以人类接触和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由来已久。

伴随人类社会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信息交流需求也日渐增强,新闻传播活动成为一项社会事业。而对新闻理论的研究远远晚于新闻活动的实践,因此对新闻的定义早在实践中就产生了许多根据新闻传播直接体验做出的理解和界定。影响广泛的有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的编辑主任约翰・伯博加特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堪萨斯州《阿契生市环球报》的副主编爱德华・贺说:“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妈呀’的东西就是新闻。”还有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斯坦利・瓦利克尔定义的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这三个W就是women(女人)、wapum(金钱)和wrongdoing(坏事)等等。尤其在西方的业界形成的新闻定义大多都来源于新闻内容的趣味性、猎奇性和反常性。英语词汇中“news”,源于希腊,在《牛津词典》里就解释为“新鲜报道”。 整体来看,国外的对于新闻的定义大多将其归为信息。西方社会的专家学者更为关注的是“时效性”、读者的“兴趣”和“关注”,认为这些是作为新闻的主要元素。这样认识新闻和西方新闻传播的环境分不开。近代西方新闻事业主要产生于商业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商品属性。商业化运作模式、受众市场主导新闻传播的环境下,大众化报刊对新闻的选择标准的认识和理解成为广为流传和认可的定义。如此对新闻的认识也同西方新闻的职业化和专业主义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国内,新闻的定义多源于学界,主要是新闻教学研究的教授、专家、学者们,根据他们对新闻传播研究的结果做出的界定。因此,国内的新闻定义往往较为宏观抽象,却又能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内涵。在表达上常以形式逻辑的肯定判断,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总体上,国内关于新闻的定义分为“事实型”“活动型”“功能型”“信息型”4种主要类型。

被誉为“中国新闻学的开山鼻祖”的徐宝璜在他的著作《新闻学》中讲道:“新闻者,乃多数阅听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1]民国名记者《京报》总主笔邵飘萍定义:“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人生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可见我国早期的新闻定义多是将新闻看做是事实。这多是受到晚清和民国时期传入的西方新闻思想的影响。在“事实型”的定义之中,不得不提到的是范长江先生1961年发表的《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提到的新闻的定义。“什么算是新闻呢?我觉得,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个说法不一定全面,但是,它贯穿了一个为群众服务的精神。”[2]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徐宝璜先生还是范长江先生对新闻的定义,都强调新闻一定是事实,注重新闻最根本的真实性。新闻的本源就是事实,新闻就是提供关于某一事实的信息,没有事实依据,杜撰和凭空捏造的都不是新闻。同时,二者都是从受众的角度提出定义,都考虑到了受众对新闻的主动性。不过在范长江先生的定义中“欲知、应知而未知”表达的内涵更加丰富,不只是西方新闻思想中的受众客观信息需求,还有了传者主观传播导向的因素。在西方新闻理论中,新闻是客观中立的信息,而在我国新闻学理论中,新闻的引导教化功能一直被视为新闻重要的特性。

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语言 研究文献 新媒体 媒介融合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而信息传播主要是以语言的形态呈现和存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它区别于文学语言和科技语言,肩负着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表述新闻事实的特殊使命。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媒体,新闻传播也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而媒介形态的丰富,又使得新闻语言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目前新闻语言可分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新闻语言。因此,对当前的新闻语言研究作出归纳、分析、总结,以调整自身的研究方向,适应当前的多媒介融合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统计

以2000年至2011年为搜索年限段,在学术期刊网上以“题名”为搜索前提输入“新闻语言”,再点“精确”搜索得到356篇文献。按学科类别分组,得到各相关学科的篇数(见表1)。

除以上论文文献外,这期间也有学者出版了关于新闻语言学的教材或专著。如黄匡宇的《电视新闻语言学》,对相关的电视语言特征进行了探讨;李元授的《新闻语言学》,重点论述了传统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语言;李杰的《媒体新闻语言》,从宏观意义上比较了不同媒体新闻语言之间的差异;崔林的《电视新闻语言:模式、符号、叙事》,从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角度,讨论了电视新闻画面与语言的关系;段业辉的《新闻语言比较研究》,立足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新闻语言的比较,重点讨论了新闻语言的信息结构、衔接、语境、主观化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吴郁、侯寄南的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与形体传播教程》,廖艳君的《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等文献。

三、研究对象

通过对搜索到的356篇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对于新闻语言的学术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的:

1、对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

新闻及时、准确、真实的特性使得新闻语言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语言。对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占了新闻语言研究的大部分。有直接性研究,如《信息时代的新闻语言》,该文指出新闻语言要力求准确、规范,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语言要讲究“立言得体”,以增加新闻的亲和力;新闻语言要有时代特色,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略论新闻语言的语体特征》归纳了新闻语言的四个特性:叙述性、准确性、接近性和交叉渗透性。也有对当下新闻语言提出批评建议的研究,如《提倡新闻语言多点文学味》,该文提出新闻语言在准确、客观、公正的同时,还应该运用一些文学方法和表达方式让新闻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亲切、新鲜、传神,让群众喜闻乐见。《新闻语言的弊病与传媒素养的缺失》一文,提出新闻语言存在语言的歧视色彩和媚俗化倾向。对于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但他们观点基本一致,没有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

2、对新闻语言的语用规范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量的新鲜词语出现。如泊来词、缩略词、网络流行语等新词新语广为流传。在新闻语言中这些词语也很常见,有些词语正是通过新闻媒体流行开来的。学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在流行语使用问题上态度褒贬不一。在《新闻语言中外来语的滥用与规范》一文中,作者就指出滥用外来语的几点消极影响:1、忽略视听受众中的大多数弱势群体;2、影响汉语文字的独立性,造成汉字拼盘化;3、人为造成语言的沟通障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4、损害国家和政府的形象。②而《从“给力”现象看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新闻语言》一文,则认为新闻语言经常运用流行语、俚语、谚语,可以增加可读性,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新闻快速传播。有些学者另辟蹊径,跳出对新闻语言运用流行语好或不好的讨论,转而研究流行语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如《新闻语言中流行语的语言表现形式浅析》、《浅谈新闻语中流行语的运用》等。

3、对新闻语言的比较研究

在新闻语言研究中,比较研究占了356篇文献中的6.7%。这些文献主要分为对新闻语言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探究和对不同媒介、不同文体、不同国家的横向比较研究。

(1)纵向比较研究

新闻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特定时代的新闻传播理念和传播技术的影响。我国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新闻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这段时间里,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新闻媒体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其主要功能表现为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核心就是肩负上传下达的任务。所以这段时期新闻语言体现出主观、高调的书面语色彩。语言中缺乏理性的客观报道,感性的主观评价大行其道,激昂的字眼、短促的排比句和诗体句成为报道主要风格。③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新闻报道从以宣传为主向以报道事实为主转变,但是这一时期的新闻语言生硬死板,概括性的套话是新闻语言的惯常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摄录技术的提高,电视新闻语言更加多元化,新闻语言不再是以前高高在上的说教模式,而是更加的平民化,注重通俗、亲切,贴近受众。

(2)横向比较研究

当前主要的媒介传播形态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对于不同媒介中新闻语言的特点用表2来呈现:

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语言构成上的不同,使得新闻语言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都具有形象性、生动性,都要求新鲜准确。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闻语言讲究客观、准确、具体。新闻语言越具体其可信度就越高;文学语言则含蓄、模糊。文学语言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个性,经常有意渲染,给人一种模糊的含蓄的感觉。新闻语言的特性决定了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这就要求新闻语言简单明了,不需要过分的形容;文学语言则不同,为了塑造人物的个性,为了描写和渲染环境,往往是不惜笔墨。

中西方新闻语言因历史文化差异而各具特色。西方新闻语言短小精悍、简练,美联社专门把“简短”作为编辑守则中的一条;其次,西方新闻语言措辞生动、明确有力。强调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语言简朴、通俗、真切、形象、幽默是西方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西方新闻学强调写新闻报道只准用规范化的语言,不要使用过于生僻艰深的词汇和行话专业用语。④我国的新闻语言则是语言简练、晓畅明了、通俗易懂、鲜明生动、准确严谨。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都遵循了简短精悍、准确具体等共性,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新闻语言各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出不同的风格。

4、对新闻语言的美学研究

不同体裁的新闻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作为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新闻语言也有着它独特的特点和美的自身规律。对于这方面研究的结论大多殊途同归。《新闻语言的美学意蕴》一文中指出:新闻语言要讲究含蓄美。将丰富生动的内容,以藏而不露的方式体现出来,或者用曲折的方式、意到笔不到的方式、曲尽有余音的方式去表现某一思想感情。新闻语言要讲究意境美。新闻作品中要有丰富蕴含和情景相谐的形象和画面;新闻语言要讲究节奏美。新闻语言要错综变化,张弛有度;新闻语言要讲究幽默美。恰当地运用风趣与幽默的笔调使新闻妙趣横生,别具风采;新闻语言要讲究形式美。新闻报道中的色彩、音响、形状要与受众直觉相契合;新闻语言要讲究理性美。新闻语言要客观、公正、准确。而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兼具以上几种美。

结语

从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的文献数据和我国学者对新闻语言研究的内容来看,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趋向成熟,但是逐一研读这些论文我们会发现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研究浮于表层

通过对现有新闻语言研究文献的阅读,发现不少论文停留在表象层面的概括上,缺乏结合相关学科理论对之进行深入分析。如《新闻语言要讲求“鲜活”》、《试谈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新闻语言呼唤生动》等。这些论文属于经验式的总结,并没有运用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对新闻语言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缺乏理论借鉴与学理深度。

2、研究对象狭隘

在上述几类研究中,对语言特性的研究占到了356篇文献的54% ,而语用规范研究、比较研究和美学研究所占比例分别是3.4% 、6.7%和5.9%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上。即使这样也并不尽如人意,除上述研究浮于表面外,还存在着研究对象狭隘的问题。以电视新闻语言为例,其构成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两大类。语言符号系统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它涵括了书写符号(文字)和声音符号(语言)两大系统。电视新闻语言并不仅仅包括有声语言和字幕,电视画面上的一切信息都是电视新闻语言的组成部分。可是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我们仅仅把研究范围局限在对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上,而对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各种语言的研究几乎没有。只有《谈电视新闻缺失的语言》和《电视新闻有声语言的思维与创作》谈到了画面的重要性及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的缺失,而对于其他非语言符号新闻语言的研究更是缺乏。

3、研究落后于新媒体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媒体形态。以网络和手机为载体的新兴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快速崛起,从覆盖范围、受众人数上来讲,手机媒体已成为传播新闻的第一媒介。就目前新闻语言研究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新闻语言”这一共性层面的特征研究上,而对手机媒介新闻语言的研究,则见不到相关的研究资料。因此,充分挖掘新媒介的语用特点、风格特色及其应用规律,塑造新媒介新闻语言的特性研究体系,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语言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语言研究与媒体发展相适应,以满足新闻融合的需要,则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①蓝鸿文、马向伍:《新闻语言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8

②徐华,《新闻语言中外来语的滥用与规范》[J].《新闻爱好者》,2011(8)

③蔡育红,《从时代变迁看新闻语言的发展变化》[J].《龙岩学院学报》,2009(4)

④吴建清,《从一般性报道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J].《大众科技》,2005(8)

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发展

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本质区别

(l)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社会意义和引起共同兴趣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以及对于这些事实的不同看法,往往都是通过职业新闻传播机构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闻记录影片等为载体,向社会公众公开。而人际间、团体间大量的诸如个人见闻、奇闻轶事、小道消息甚至个人私事的细枝末节等等新闻的传播和意见的交流,是很难直接通过现有的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而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者借助个人信函、电话等其他媒介来完成。新兴的网络媒体则提供了这种可能。这表现在个人、团体能够以发帖子、建立个人网页、建网站等形式直接参与到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中,并且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上聊天室等,进行人际间、群体间直接甚至是实时的信息交流和评论。

(2)网络媒体实现了新闻的双向传播,打破了从媒体到观众的单向传播模式的垄断。这一特性通常也被称为网络媒体的交匀性。它具体体现在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日益增长的交互性关系。首先,作为个体的观众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者。传统的直线性传播模式明确地区分和划定了的角色,认为传播过程是从传方开始到受方终止的活动,是传方向受方施加的传播行为。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读者既可以是观众,也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者,向媒体新闻。因此原有的观众与媒体之间绝对的受传关系被改变,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转化,两者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趋于平等。

二、网络媒体的其他特性

前面谈到的网络媒体的二种特性,是使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本质属性,是传播技术的发展给新闻媒体带来的质的飞跃。除此之外,网络媒体还具备以下一些特性:

1、容量大

传统媒体的版面容量是固定的,对开的中文报纸一般只能容下1万字左右的内容。而且传统媒体的版数也基本上是固定的,哪怕只加印一个版,都会涉及到包括印刷、排版、发行在内的诸多环节,哪家报社的当家人都要小心翼翼地算上一笔成本账。正因如此,对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来说,用“惜字如金”来形容版面的珍贵和拥挤恐惧一点也不过分。而依托国际互联网的网络媒体就完全不一样了。根据摩尔定理,计算机主机(CPU)的运营速度每18个月翻一倍,而价钱只有原来的一半。网络存储的土要介质—硬盘的发展也符合这个定律,不断扩大的容量却只需要更低的价格就可以获得。

2、速度快

时效性强一直是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传播技术的进步也是以时效性的提高作为个衡量标准的。网络传输可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送达世界各地。传输手段的更新使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面前感到非常力不从心。

3、超地域

国际互联网的最大成再长赞是将五大洲的计算机“联合,起来构成了覆盖全球的统一的信息网络任何信息一但进入互联网,儿乎就可以同时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民在白己的电脑屏幕上看到、在随机音箱中听到国际互联网的这一特点为网络媒体扩大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而传统媒体由于受到种种局限(包括运营成本、意识形态)而不能轻易跨越地域的限制,至少到日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报纸能象网络媒体一样覆盖全球。

4、超链接

网络媒体还有个依托上国际互联网技术的特点—超链接。网络媒体的新闻者可以根据白己的需要和条件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而网民可以根据白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其中每一条信息。如万维网页(www)最常见、最常使用的形式是,当鼠标移动到一些文字(通常为词、短句或网址)及图象上时,光标就变成手形,这样的区域被称为“热区”,用鼠标在“热区”上点一下,就会调出相关信息和资料,其中可能又有若干“热区”,以此类推,网民就可以浏览无穷尽的信息。

三、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1、分流观众

一个人除去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和生活时间,用于接收新闻传播的时问总是有限的。而新媒体的出现将吸引人的注意力,那么人们用于原有的媒体的时间必然要减少。何况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又有着显著的优势至于全球和全国范围内网络媒体分流传统媒体观众的情况,由于统计起来相当困难,很少有人做过详细的量化分析。但足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发展情况,看出全球其他地方的这种发展趋势。

2、分割广告市场

网络媒体先天具备的种种优势,使得它一经出现就不仅要严重冲击传统媒体的观众市场,还要冲击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世界上最早的网络广告诞生于1994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的WRIED杂志网络版主页上,出现了AT&T等14个客户的旗帜广告。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一是成为网站的赞助商,二是在网站上用横幅广告(Banner),一般是一个流动图像把观众直接带往厂商的网站。和传统媒体广告相比,网络媒体广告具有两个显著的优势:一是电子商务的应用,三是可直接检查观众对广告的反应。

3、传统媒体的新闻垄断地位被打破

由于新闻媒体能够接触到最大多数的观众,是信息流向观众的渠道,因而很长时间以来,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新闻媒体在新闻信息的传递方面具有很强的垄断地位:媒体传递什么观众看(听)什么,媒体不传递的观众就很难从大众传播渠道获知。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这种垄断地位被打破。拥有新闻信息的主体,可以不再借助专业的新闻机构来信息,人们也不一定非得通过新闻机构的报道来获取新闻。即使传统媒体上网之后,这依然是事实。

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发展

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本质区别

(l)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社会意义和引起共同兴趣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以及对于这些事实的不同看法,往往都是通过职业新闻传播机构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闻记录影片等为载体,向社会公众公开。而人际间、团体间大量的诸如个人见闻、奇闻轶事、小道消息甚至个人私事的细枝末节等等新闻的传播和意见的交流,是很难直接通过现有的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而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者借助个人信函、电话等其他媒介来完成。新兴的网络媒体则提供了这种可能。这表现在个人、团体能够以发帖子、建立个人网页、建网站等形式直接参与到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中,并且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上聊天室等,进行人际间、群体间直接甚至是实时的信息交流和评论。

(2)网络媒体实现了新闻的双向传播,打破了从媒体到观众的单向传播模式的垄断。这一特性通常也被称为网络媒体的交匀性。它具体体现在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日益增长的交互性关系。首先,作为个体的观众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者。传统的直线性传播模式明确地区分和划定了的角色,认为传播过程是从传方开始到受方终止的活动,是传方向受方施加的传播行为。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读者既可以是观众,也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者,向媒体新闻。因此原有的观众与媒体之间绝对的受传关系被改变,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转化,两者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趋于平等。

二、网络媒体的其他特性

前面谈到的网络媒体的二种特性,是使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本质属性,是传播技术的发展给新闻媒体带来的质的飞跃。除此之外,网络媒体还具备以下一些特性:

1、容量大

传统媒体的版面容量是固定的,对开的中文报纸一般只能容下1万字左右的内容。而且传统媒体的版数也基本上是固定的,哪怕只加印一个版,都会涉及到包括印刷、排版、发行在内的诸多环节,哪家报社的当家人都要小心翼翼地算上一笔成本账。正因如此,对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来说,用“惜字如金”来形容版面的珍贵和拥挤恐惧一点也不过分。而依托国际互联网的网络媒体就完全不一样了。根据摩尔定理,计算机主机(CPU)的运营速度每18个月翻一倍,而价钱只有原来的一半。网络存储的土要介质—硬盘的发展也符合这个定律,不断扩大的容量却只需要更低的价格就可以获得。

2、速度快

时效性强一直是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传播技术的进步也是以时效性的提高作为个衡量标准的。网络传输可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送达世界各地。传输手段的更新使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面前感到非常力不从心。

3、超地域

国际互联网的最大成再长赞是将五大洲的计算机“联合,起来构成了覆盖全球的统一的信息网络任何信息一但进入互联网,儿乎就可以同时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民在白己的电脑屏幕上看到、在随机音箱中听到国际互联网的这一特点为网络媒体扩大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而传统媒体由于受到种种局限(包括运营成本、意识形态)而不能轻易跨越地域的限制,至少到日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报纸能象网络媒体一样覆盖全球。

4、超链接

网络媒体还有个依托上国际互联网技术的特点—超链接。网络媒体的新闻者可以根据白己的需要和条件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而网民可以根据白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其中每一条信息。如万维网页(www)最常见、最常使用的形式是,当鼠标移动到一些文字(通常为词、短句或网址)及图象上时,光标就变成手形,这样的区域被称为“热区”,用鼠标在“热区”上点一下,就会调出相关信息和资料,其中可能又有若干“热区”,以此类推,网民就可以浏览无穷尽的信息。

三、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1、分流观众

一个人除去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和生活时间,用于接收新闻传播的时问总是有限的。而新媒体的出现将吸引人的注意力,那么人们用于原有的媒体的时间必然要减少。何况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又有着显著的优势至于全球和全国范围内网络媒体分流传统媒体观众的情况,由于统计起来相当困难,很少有人做过详细的量化分析。但足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发展情况,看出全球其他地方的这种发展趋势。

2、分割广告市场

网络媒体先天具备的种种优势,使得它一经出现就不仅要严重冲击传统媒体的观众市场,还要冲击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世界上最早的网络广告诞生于1994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的WRIED杂志网络版主页上,出现了AT&T等14个客户的旗帜广告。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一是成为网站的赞助商,二是在网站上用横幅广告(Banner),一般是一个流动图像把观众直接带往厂商的网站。和传统媒体广告相比,网络媒体广告具有两个显著的优势:一是电子商务的应用,三是可直接检查观众对广告的反应。

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范文第5篇

本文在对网络新闻的概念做了清晰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现状从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主体3个面向做了梳理。通过分析,作者结合网络新闻传播特性指出了当下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难点和困局,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完善网络传播管理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网络传播;网络新闻;媒介特性;法律规制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的认识渐趋成熟。人们在享受网络为信息传播领域所带来的自由、便利的同时,也对如何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提出了疑问和构想。其中,网络新闻作为具有较强权威性的网络信息,因为更强的舆论导向力,所以对其和传播做出专门的法律规制,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在破解网络传播法律规制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就当前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对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研究多包含在综合性的网络信息政策法规研究当中,少有文章专门就网络传播的媒介特性对网络新闻法律规制情况展开分析。藉此,本文试图从网络新闻的定义及规制的必要性切入,对网络新闻的管理现状做出分析,进而提出一些初步性的对策意见。

1网络新闻的定义及规制的必要性

1.1网络新闻的定义网络新闻的定义是网络新闻法律规制问题研究的基点,只有对网络新闻的内涵给予清晰的界定,才能明确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范畴。本文在研究中将网络新闻定义为狭义理解上的“网络新闻”,它不是网上泛泛的信息资讯,而是指由专门的网络媒体登载、的新闻信息,内容涉及时政、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诸多领域,且往往多采用多样化的报道方式,具有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易于检索等特征。

1.2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就我国目前的网络新闻发展情况来来看,网络新闻的规范性问题也并不乐观,不少网络媒体单纯强调的时效性而放松对新闻真实性的考察,有些新闻网站甚至不惜捏造假新闻来抢夺受众。2007年,李亚鹏北京新浪互联网公司也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新浪网的娱乐频道制作和刊登了李亚鹏与王菲离婚的假消息,并在报道中一度使用“偷吃”“花心”“前科”等诋毁性词语,虽然该案件最终以双方和解收尾,但网络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不顾新闻真实性,自撰噱头,在新闻报道中运用低俗语言等失范行为在该案件中暴露无遗。同时,加之网络新闻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质,失范新闻的社会危害性较传统新闻也就更大。失范的网络新闻不但可能对公民的名誉、隐私权利,公司的财产权利造成极大的侵害,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所以对网络新闻的失范问题,必须从法律层面予以遏制,尽可能地减少其发生。因此,网络新闻的法律法规建设必须重视网络信息公开机制,对公民获悉国内外新闻事件的权利给予法律保障,使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得以更好地维护,让网络新闻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和引导的功能。

2网络新闻的管理现状

网络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最大不同即它所依托的传播媒介不同。在传统媒体里,媒介和内容是同一化经管的,即传媒机构控制传播内容的同时,也可以控制媒介通道的使用。而网络中,媒介的经营与内容的经营却是分开的。通常我们将互联网服务企业分为ISP和ICP,即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和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商。电信部门作为接入服务提供商保障、维护网络新闻的传播渠道,网络媒体作为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充实网络新闻的传播内容。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新闻法,但这并不意味网络新闻的传播不受限制。其中,《宪法》对新闻活动给予了方向性指引,对公民从事新闻活动的权利给予了法律保障;多部基本法律、法律及其司法解释,也包含了许多与新闻传播活动相关的条款[5]。在现行的《刑法》中,与传播活动相关的罪名就达20条,如虚假广告罪,侮辱诽谤罪,传播物品罪等。除了对网络新闻传播内容所做的禁止性规定,基于网络新闻的多媒体性,广电总局于2004年《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的传播内容作了限制。《办法》指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新闻类视听节目,只限于境内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以及经批准的新闻网站制作、播放的节目[6]。

3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困境和难点

根据以上有关网络新闻法律规制情况的梳理,可以看出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难点和困境:第一,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须在遏制不良信息传播的同时,兼顾网络平台的自由,规制的衡平难度大。在针对网络传播的法规建设中,如何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使网络不良的传播内容得到合理的规制,又不会对网络所提供的言论自由平台造成束缚,这成为了网络传播领域的立法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第二,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协调内容庞杂,涉及部门繁多,监管难度大。如何对网络传播监管部门的权责进行明晰的划分,既不产生监管机构的叠加冗余,也不留下网络传播监管的真空地带,也是当前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难点所在。第三,网络信息的诉求不一致导致网络传播立法进程缓慢。纵观国内外网络传播领域的立法情况,几乎每一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都会引起部分受众群体的意见反弹。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诉求难以做到同时兼顾,成为了网络传播立法迟缓的重要因素。第四,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延续性和适用性难以保障。这也就使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无法确定明确的方向,与此同时,还对现有法律规范的适用性和持续性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4克服网络传播法律规制困境的相关建议

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范文第6篇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内容是主持人与嘉宾的人际交流,传播形式则是通过电视媒介进行大众传播。理想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是目前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必然趋势。

大:众传播的人际化需求。首先,电视新闻节目加入人际谈话的元素是电视媒体本质特性的发展需求。电视被认为是最便于展现人际传播的大众媒介。其次,人际交流的应用也是转型期我国公民参与精神和表达需求的体现。俄国思想家巴赫金把转型时期的文化特征概括为大众通过各种话语互相对话来实现自我价值,电视新闻谈话节目恰好可以为我国观众构建一个大众话语空间,随着节目话题和传播形式的进一步开放,其“公众论坛”的作用将更加充分地展现。

大众传播情境下的人际传播。“传统上的人际传播主要是指以人体自身为媒介、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个体间传播方式,单纯的人际传播具有平等、双向等特点”。但根据梅罗维茨的情境论,大众传播媒介介入下的人际交流方式往往会发生变化,因为大众传播媒介将原来的私人情境变成了公共情境。因此,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中的人际传播又具有鲜明的特性,集中表现为人际传播的策划性。节目组对节目前期精心策划,在节目录制或直播过程中又对节目的传播过程进行有效而适度的把关。可以说这种形式的人际传播是一种拟人际传播,或是“角色传播”。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任务就是要尽量消减这种角色扮演,还原真正的人际传播。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互融合,这种特殊传播模式下的新闻节目具有如下特点:

时效性。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紧跟时效新闻,凸显与现场直播报道的紧密配合,让观众在及时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将观众带入新闻事件现场。

深度性。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新闻缺乏深度报道的缺陷,它为受众进行新闻信息的整合和深层解读。对于国家政策等硬性话题,谈话参与者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向受众提供详尽的背景资料、专业的分析和讲解,深入事件本质;而对于民生新闻等相对软性的话题,谈话参与者现场讨论或与场内外受众的互动,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和情感的提升。

客观性。表面上新闻谈话是主观传播,但通过不同谈话主体发表各自的观点,新闻谈话节目可以实现观点的平衡,整体的观点倾向于客观,打破了大众媒介单一说教的传播模式。同时,由于谈话的即兴性使新闻谈话节目更具有真实感,谈话越真实,节目就越客观。

人文性。人际传播的非组织性和互动性给单向的电视节目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场。在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中,电视相对弱化了“话语霸权”和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以受众本位为中心设置话题、邀请嘉宾,满足了受众信息需求和社会性心理需求。从心理角度看,人际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体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效果提升

提升传播效果是节目传播活动的目的,根据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特性,可以总结出我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传播效果的提升策略。

整合各项资源,发挥品牌效应。我国多数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处在“起步”与“知名”之间,著名品牌节目较少。CLS理论和品牌建设在其他行业的实践为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品牌经营提供了宝贵经验。节目利用电视台的演播室、设备等有形资源,也要整合各项无形资源,如主持人资源等。很多娱乐类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开设有网页并频频在各大媒体中露面,实际上是可供借鉴的经营策略。

拓展话题选择,挖掘谈话深度。新闻谈话节目处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节目谈话的话题是维系稳定受众群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国情允许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谈话节目可以尽量拓展话题的选择范围,国际局势、经济危机和环境污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现象都可以成为节目话题。节目除了谈得广之外,还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此外还可以另辟蹊径,对于同一类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进行话题的拓展、细分和个案化,以此提高话题开发的效率。

多媒体相互融合,实现谈话平等互动。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间的融合互动必然成为主流趋势,如现有的“TV2.0”和3G手机等技术的成熟,将带来可视移动电话和互动电视的广泛应用,这使我们看到了平等交流实现的希望。理想节目中的主持人将在受众中产生,不再是电视媒介代言人,固有的节目规则不会赋予他们话语权。一个新闻谈话节目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打破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的界限,实现真正开放、平等的交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众论坛。

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范文第7篇

郑兴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任何大众传播都包含着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包括行的互动和心理的互动。传受关系就是传播者和受众互动的产物。互动形成关系,而关系的性质、状态又会提升或削弱互动的质量和水平。

所以大众传播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传播方、传播内容等,而且也取决于传受关系。

传受关系具体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角色关系。传播者和受众是一对角色伴侣,任何一方都以对方为存在条件。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伴侣都有一种定位,即把对方看成是什么样的人。此种不同的定位,自然会给传受关系蒙上不同的色彩。

二是信息关系。大众传播是以信息为内容的,信息的传递就具有双重性质。对于大众传播来说,不仅要思考前者,而且也要思考后者。有时后者比前者更能影响传播效果。

和谐的传受关系并非是一种无差别、无距离、无矛盾的境界,而是彼此具有一种能容纳、理解、接受差别、距离、矛盾的良好心理状态。和谐的传受关系不仅需要传播者的智慧、技巧的支撑,更需要传播者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孕育。

我国现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谐的传受关系也应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困素,因此,探索、营造和谐的传受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要防止电视传播与艺术各说各话

胡智锋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电视是由传播与艺术两大部类组成的大众传媒。而在中国,这两部类内容常常是各说各话。有没有一种思路、方式将二者整合为一体?我认为,这就是传播艺术。所谓传播艺术就是对特定内容的创造性处理,无论是非虚构的电视传播,还是虚构的电视艺术,在电视传播艺术这一点上它们是共通的。目前,要提高电视的传播效果,提高电视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就必须提高电视传播水平。对电视传播类内容而言,提高传播艺术就意味着强调对相同或接近内容的独特处理,强调主体的发现,强调创造性,强调同一内容的独特视角、方式和表达。而对电视艺术而言,则意味着在个人化创作中融入更多的传播意识,更多考虑电视传媒的传播特性,遵循电视传媒的传播规律,更强调实效性,更强调当下现实需求和与现实的互动。而对于中国电视传媒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言,提高传播艺术水平则意味着按照全球电视传媒的普遍规则和国际惯例,对于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特质的新闻人

赵振宇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

以新闻的敏锐和智慧发现故事。它要求:新时代的记者应该以深厚扎实的新闻素养,以最快的速度去甄别新闻源的真假和轻重,去发现其他媒体很难发现的新闻线索及其背景材料。

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报纸 信息 数字化 转型

西方学者施拉姆指出:数字化将是人类传播的主导方式,大众传播将在21世纪的10到15年时间里退居次要位置。的确,在信息传播角度,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信息传递的载体即媒介,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就是信息,能否实现信息呈现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是报纸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从信息传递渠道的发展历程来看,可将其呈现方式至少归纳为三类,即最原始的形态如声音、标识、符号、文字、图形、图像以及视频等,初级形态如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它们是在最原始的“细胞”上,经过媒介技术和理念的整合而形成,第三形态即媒体融合的产物――它们是初级形态相互交织演化而来。本文所要探究的就是在网络时代报纸如何在立足自身特征的同时,进行信息呈现方式的转型,才能与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进行有效融合,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呈现方式。

一、信息呈现程度的数字化转型

报纸呈现信息受到其版面的限制因此内容有限,对于一则新闻消息,报纸更侧重新闻本身的深入重点报道。而网络因其无限的存储空间,可以做到信息呈现的海量性。因此,在报纸的数字化转型中,除了自身深度报道之外,同时要注重呈现新闻信息的全貌,不仅包括消息本身还应囊括和消息有关的背景、人员等相关介绍,同类消息的对比参照等。

二、信息呈现角度的数字化转型

报纸只能在纸张上呈现静态的图文信息,而网络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呈现静态的图文内容,还可以实现音频、视频、flas等多种形式的动态新闻报道。因此对于一则新闻消息,除了简单的图文信息以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的平台实现多种角度的全媒体呈现,从而给受众更多的选择方式,并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

三、信息呈现时效的数字化转型

报纸具有定时刊发的特点,当天的报纸已经刊发后就无法再对当前的信息加以报道。而网络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可以对当前发生的新闻进行即时报道。数字化实现了新闻信息从定时传播到全时传播、从及时传播到即时传播的转变。但由于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其信息呈现形式碎片化现象极为严重,这时报纸又可发挥其优势将网络的即时信息进行整理,从而清晰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实现信息的定时呈现和即时呈现相协调。

四、信息呈现内容的数字化转型

由于新闻信息的一次性采集、多介质,致使现在很多媒体内部出现新闻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报纸信息的数字化呈现应该注重思考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体现出自身特点。如果只是同一内容,多介质,那仅完成了流程的革新,并无实质意义。要把数字化呈现的报道和目标读者接受程度与喜好结合起来,并做到特色创新。如报纸通过线性传播更具有信息深入挖掘的特性,喜欢报纸呈现形式的读者一般都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希望通过阅读能进一步探求新闻内容的本质和根源。而经过数字化之后主要是通过链接呈现新闻内容,具有自主选择的特性。喜欢网络呈现形式的读者一般都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不仅仅满足于网站页面所呈现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链接选择与此新闻有关的更多信息来阅读。因此数字化转型后的内容信息应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及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喜好,进行差异化呈现。

五、信息呈现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报纸具有单向传播的特点,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缺少与读者的互动,即使有读者反馈也会因耗时太长而影响到双方的交流。数字传播恰好弥补了报纸的这一不足,特别是Web2.0时代的到来,微博、博客、拍客、社区等个人化、互动化信息呈现形式的兴起,使受众不仅作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然而目前来看,多数报业集团的网络社区不理想,用户生产的内容短缺。数字化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信息的互动化呈现,除了在平台中及时加入网友评论等互动环节,还可以将用户生产的内容融入到数字化的内容生产过程中,对于用户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专业记者的调查采访以新闻报道的形式重新呈现,进一步加强信息内容的互动化。

总体上来讲,在报纸的数字化转型中,数字化报纸依然刊登的是当日的重要新闻,但在内容的筛选上有所侧重,更加注重深入挖掘新闻内容,侧重评论和深度报道。通过对消息类新闻做简单的索引介绍,并增加特殊的标示作为网站链接,提示读者进入页面了解更加详细的报道,将网络等平台作为报纸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将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字化报纸上。这样可以真正介入到新闻采访报道的全过程中去,去深入挖掘报纸采访中的剩余资源和价值,并以数字技术优势去弥补报纸传播的缺憾。如数字化报纸可以将采访的全过程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弥补报纸版面空间的不足。记者还可以将采访的进程随时通过网络等平台,甚至可以包括记者的采访手记及记者自己对事件的看法等,这样读者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最终呈现在报纸上的一条新闻报道,而是整个新闻事件的立体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