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业的认识和理解

美业的认识和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美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1篇

一、阅读的初级阶段――理解

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理解是阅读的核心部分,不理解读物的含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科学文化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来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更不必谈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1.理解性阅读以认读为起点

“用眼睛辨识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语言意义叫认读”。作者从客观事物中获得认识再用文字符号编码,过程是外物―意蕴―文本;读者则要解读文字密码,获取意义,从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却是文本―意蕴―外物。阅读用汉字书写或印刷的读物,首先要正确辨识汉字的音形义,即“解码”。识字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起点和基点”,阅读教学要把识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的识字教学亟待加强”是非常中肯的。

2.感受是理解性阅读的前提

叶圣陶强调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是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王尚文同志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让“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程序,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这也和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一致的,如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谈的也是这个道理。

3.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性阅读的重要阀门

众所周知,“文章本是有情物。”但是课堂的多边活动均以教材为载体。倘若教学中缺乏情感投入,那么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将是冷冰冰的,机械的纯技术训练。如此作业,学生的主体性根本不能体现,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这岂不是僵化了教学过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来自教师的热情,学生动情基于教师倾情。当我投入地朗读时,发觉学生都在端详着我,也许是榜样作用吧!学生更多注意的是表情,实际上被调动的是全方位的感官。由“听读”到“看读”,他们的感受更广,更深了,师生达到情感的共振,对文章的鉴赏也就有情可依了。

二、阅读的第二阶段――赏识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2003年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优秀作品,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注重个性化阅读,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许多并非文学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学作品单元里教学的,但都应培养欣赏阅读能力。

1.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

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为我所有,成为以后读书、作文的良好借鉴。

比如:读诗时,常常教导学生从诗歌的景物描写、意境、情感抒发、关键字等角度思考,并总结出一定的答题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高中生,最现实的问题,还是要面对试卷上的阅读鉴赏题,也算是学有所考、考有所用吧,无形中培养了能力,借鉴的目的也算达到了。

2.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位

课文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时文大都文质兼美,中学阶段学生阅读400来篇课文,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一个高标,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时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三、阅读的第三阶段――研读

1.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质疑,即提出疑问

在阅读课上,学生能提出疑问,老师就会引着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若不断质疑,问题就会引导学生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彼岸。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而且还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训练,变单一定向的僵化思维为逆向或多向的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认识事物,创造性地发现、想象事物的未知领域,想象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趋向,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能力。

2.研究性阅读还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化

美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文学素养

前言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科书里许多文学作品是学生理解文章、感悟文美、拓展延伸知识的文本。这些作品能净化人的感情,培养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性灵,美化人的灵魂。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理解感悟,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体会其中的真善美,并能从中获得美感和情趣,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1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

1.1 领悟文学作品主题的时代美和永恒美。“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为时代报务。鲁迅小说《药》,就表达了他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死难烈士的怀念和赞颂,对他们生的英勇、死的壮烈的崇高革命品质的赞美,对一些愚昧不觉悟落后群众的麻木不仁的忧愤,从而揭示了要拯救中国,必须唤醒愚昧麻木的群众投入战斗的道理。朱自清的《背影》表现了父子相爱的主题,使得传统的“家庭亲情”跃然纸上,打动人心。这些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对它们进行整体阅读感知,深入顿悟作品本来就应具有的美感。

1.2 欣赏辨析文章,深化理解认识。文学作品的赏析,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判,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认识更深入,使阅读有更多收获。如赏析《荷塘月色》一文时,不但要能够理解和领会作者描绘的月下荷塘那种恬淡静谧、清新宜人、梦幻迷离、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美景色,理解作者那种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幻想脱离现实却又摆脱不掉的矛盾苦闷心情。

1.3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本质,发展人性中的真善美,抑制和摈弃人性中的假丑恶。课文本的许多人物形象如有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疆场的花木兰;有全身沾满铜臭的菲利浦夫妇;有用全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的途中的无名战士。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应透过现象揭示他们内心的丰富精神世界,通过人物形象来感受一种憨厚美、真淳美或悲剧美,体会出对丑或美的感悟。

2 培养学生文学素质的方法

2.1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作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能顺利阅读的关键,它往往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基本阅读步骤方法是:①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及体裁样式;②阅读每段,了解段义,主要看每段的首句和尾句;③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构思,体会这样写的妙处;④学会赏析,每段中的震撼人心灵的美句妙语,把握文章的闪光亮点;⑤延伸升华,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寻出引起作者与你的共鸣处,再推出你的新看法,这是赏析文章不可少的。

阅读文学作品时,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阅读时,瞻前顾后,审视语境。特定的含义,是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制约,应注意审阅语境,谨慎小心;②联系文章的立意、背景及文章的主旨等因素来理解,将作品放入更广阔的背景下赏析,理解的深度自然加深;③多角度揣摩词语的含义,紧扣“文眼”,体味作者的独俱匠心,从而有“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艺术效果。

2.2 揣摩文辞,领悟作品的神形之美。揣摩语音的节奏美与韵律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岸芷汀红,郁郁青青”等句。韵尾的合辙押韵,使句子富有音乐感,增强了语句的韵律美。

揣摩语形上的对称美、参差美。《滕王阁序》中的“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看来醒目、清丽可佳,读来顺口,连贯畅达,给人以对称美,整齐美的感觉。

揣摩语义上的含蓄美、精妙美。《祝福》中写祥林嫂的肖像时这样描绘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句中的一个“物”字,形象传神地表达了祥林嫂受尽封建礼教的折磨和摧残,走向了穷途末路。一个“物”字,写尽了祥林嫂的悲哀,写出了作者对之深深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憎恨,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其内涵之丰富,远远不是用其他字所能代替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才有此穿透领悟能力。

2.3 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学会感受意境的图画美和和谐统一美,学生可通过文中的客观描写方法进一步地感受文中所特有的图画之美。这也是分析文章意境中所必不可少的。有时,作者会通过一些常见的景象意境,自然地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将读者带进一个幸福、美好祥和的境界。教师引导学生对意境进行分析,感受作家所创造的这种美的意境,可以使学生受到作家感情的感染,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

文学作品的意境如同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多样的统一之美。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许多本来无关的,作为物象概念的语言符号,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迭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个悲凉荒远的意境,给人以多样统一美的艺术享受。

2.4 鉴赏评价,深入体味作品中意义精髓。文章鉴赏和评价的标准是:①看思想观点是否以理论为指导,懂得评价的“真、善、美”与“假、恶、丑”;②要看艺术技巧的高低,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知识,诸如各种创作方法,各种表达方式、语言技巧的运用,各种风格流派等特点;③要有正确处理是非观和艺术观之间关系的能力,首先应是是非评判标准,然后才是艺术标准。

对文章的鉴赏和评价,首先就要看文章的思想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及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看文章的内容是否真实,材料是否全面,是否抓信了主要矛盾,是否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认识是否深刻;再次看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健康向上,文中涉及的知识是否科学准确,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否符合事理,符合逻辑。

2.5 学会拓展延伸,深化理解已知进而扩充积累知识。学会向作者本身扩展延伸,通过对作者的生平,写作原稿等扩展,来进一步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投下的自己的身影,从而更清晰地反映出文章的时代背景,也便于读者进一步地理解把握。

学会将所阅文章向同类题材作品扩展延伸,同一题材往往会因写作目的不同而表达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文体。为此,我们应该注意把握,找出此类作品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探寻出一般的规律,便于今后的学习运用。

结语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学生自己不断地阅读积累,转化吸收,才能有创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读活文学作品,是积累自身文学底蕴的关键。同时还应做到学思结合,只有真正的学中思,学中悟,才会思而有所学,悟而有所通。

参考文献:

[1]刘浩.语文学法纵横.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教师 学生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对学生另一种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可以说,语文教育是审美化的素质教育。由于语文学科本身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结合使得其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富有多样的美学因素,所以语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心理学称美感为“审美智慧”,认为美感能引发人的探索欲望,激发人的创造激情,从而使思维展示出活力运作,继而迸发出崭新的思想火花。高中语文作为人文教育与美学教育的载体,担负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从而教会学生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理解美继而创造美和表现美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文章中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与想像

因为文学是通过形象化手段来反映生活的语言艺术,所以语文更是一门语言艺术,人们可以凭借作者借助美的语言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我生活经验,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活化于自己脑里,获得具体的形象感知。由此可知,语文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美的语言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登高》的教学为例,作者通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清冷文字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那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哀啸、水清沙白、鸟儿低徊的悲凉景象,产生对杜甫所处境遇的哀伤情感。又如,鲁迅通过对祥林嫂乌裙、蓝袄、月白背心、脸上的表情等的变化描写,对其抗婚磕头与捐门槛的行为描写,以及后来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地有没有魂灵”等的语言描写,引发学生对其的深深同情,并由此生发出对造成祥林嫂不幸的社会的憎恶的美学意义。因此,教师应学会引导学生从文学教材中所提供的美的语言中产生美的感受。

(二)借助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学生对美的体验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现美的一个良好途径就是朗读。因此,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当学生听着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时,自然会去感受到教师语言中所含的美好情感,当有感情的朗读与美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时,学生便会从中体会到一种鲜明而亲切的美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适时地训练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入情入境中激起他们的审美体验。于漪老师就说:“人生最快意的事之一是用家乡音调引吭朗诵诗词……尤其是读起诗歌来具有歌曲的意味。我永远也忘不了高中的赵老师在课堂上大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李后主的《虞美人》等诗词的情景,朗读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摇摆着,读得出神入化。音调十分感人。一室寂静无声,我们的全班同学都深深感动了,他读完,我们也都能流畅地背诵了。”可见有感情的朗读结合美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美的体验,这也说明“美读”可以使学生“耳醉其音”并“心醉其情”。因为“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力将得到真正的激发与升华。”

(三)借助感性情感下的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对美的鉴赏与理解

在学生具备对美的感知能力时,他们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会进而提出对美的鉴赏和理解的迫切要求,而鉴赏是在感知形象的前提下进行的思索和分析,从而达到对美的含义的理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层层的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如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作者为什么要五次写到老人与鲨鱼的斗争?同是与鲨鱼的斗争为何不写四次、甚至三次?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反复的描写对塑造老人的形象有哪些作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老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的艰难与顽强,体会到老人打不败的硬汉精神。在此学生已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质的飞跃。

(四)借助审美判断引导学生对美的创造和表现

在语文教学中,一旦学生经过美的感知、美的想像、美的体验、美的鉴赏与美的理解之后,他们对美的认识已能产生强烈情感,在这种强烈情感的驱动下会使学生的心理由于情绪的激动而处于冲突而又急迫需得解决的状态,极易碰撞出思维创新的火花,进而产生出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某些感悟,使自我的精神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产生创造、表达美的强烈欲望。教师不失时机地再进行引导、提问、讨论、生发,学生便能从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并辨别美,为创造美和表达美作好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终极意义。

(五)教师还要通过美的言行强化学生美的感受与行动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是理论的传授者,同时还应是行为的标榜者。所以,一个合格的高中语文应以自己美的德行去强化和影响学生。正如罗.阿谢姆所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 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身作责,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境界,用正影响正,用美感化美。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阶段,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学会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知,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会发现美、想象美、体验美、鉴赏美、理解美继而创造美和表现美。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靳健.《语文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5] 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美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4篇

一、烹饪教学中美育实践的意义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以特定时代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在烹饪教学中美育实践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体现了诸多价值。

美育实践,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在美的熏陶下,学生能意识到烹饪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学习烹饪,就是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美育实践,培养了审美情趣,提升了整体素质。美育实施前,部分学生把吃好、穿好、玩好视为美,把某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当作美,通过美育实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认识到劳动既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也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同时从创造与享受中,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二、烹饪教学中美育实践的举措

烹饪教学中美育素材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上应做到“四个到位”,即示范到位、讲解到位、引导到位、点拨到位,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示范到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首先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烹饪教学中首先是从示范课程开始,教师示范动作便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感受烹饪技能操作美。如庄子在《庖丁解牛》中描述的那样:具体的操作,化为了美的节奏,美的享受。

示范课中最先展示给学生的是教师规范操作、优美动作。可以说一个菜从刀工开始到烹调到装盘,无一不包含着美的旋律。如示范刀工操作中:低头哈腰的——不美观;直立运刀、动作协调、神情专注的——美观。在麻利的刀工技术中传播着美的节奏和旋律:该快则快,快而不乱;该慢则慢,慢得悠哉。传播着美的形象和优雅:干净利落、断连分明、大小一致、厚薄均匀……故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示范教学课程,做精每一个示范动作,示范到位,才能让学生感受美,从而为审美教育打下扎实基础。

(二)讲解到位——培养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中国菜肴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烹饪美的最高形式。教师一定要讲解到位,让学生明白美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化内涵上。注重讲解菜品的历史典故、营养食疗、表现手法、宴席搭配、民俗食风、取名寓意等。单就菜名来说那富有诗意而又内藏着一个个祝福的菜名,给人以吉祥和祝福。如菜名的语感美好,读来言语流畅,琅琅上口;寓意美好,传达了吉祥和祝福信息,使人产生遐想;贴近生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提升理解美的能力。如有些烹调师为了追求美味,而不惜利用各种食品添加剂,甚至用罂粟壳作为调味品,蒙蔽了消费者,违背了饮食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这不是美;有些酒店不惜捕杀国家保护动物、捕杀益鸟益虫等,制作美味佳肴,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不是美……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美离不开人类社会,美具有客观的社会属性。”最终提升理解美的能力。

(三)引导到位——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如果审美感受阶段只能直觉“美是什么”,在审美理解阶段感觉“用什么美”,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为什么美”,对审美对象分析综合,进到更高一层的审美境界。

烹饪课程就包含了美的各种形式,教师只要充分挖掘美的素材,调动学生评价美、鉴赏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知识技能容纳在美育活动中,同时将感知、想象、情感等因素综合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学习技能的同时,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创造美的动力。通过教师的引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菜肴之美,美在色泽。首先美在原料的本色、自然色,给人以安全、环保与自然的美;其次美在色泽搭配的和谐,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如“虾仁炒青豆”一菜,白色的虾仁与翠绿的青豆,绿白相映,显得很是美丽,使人沉浸在宁静、愉快、清洁的气氛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美在色调与季节相应,夏季宜浅色,冬季宜深色,这才是美。

菜肴之美,美在滋味。首先味正、味纯才能味美,通过菜肴调味四个准(即时间定得准、次序放得准、口味拿得准、用料比例准)才能保证;其次符合消费者口味的就是美,根据消费者生活习惯来调味,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些都是人们的生活习惯,符合习惯就是美,偏离习惯就是丑;再次符合菜肴风味特点才是美,如浙菜中的臭豆腐——以臭为美,不臭不美,越臭越美;第四符合季节、温度变化才是美,夏季宜淡、冬季宜浓才是美;最后符合原料性质才是美,“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有腥臊膻的原料要用一定方法除异味,而对原料本身无味的菜肴则需要增加滋味,大部分菜肴保证原料的原滋原味才是美。

由于鉴赏是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适时的、精当的启发和引导往往能触发学生的灵感,调动审美经验,点燃智慧火花,使其茅塞顿开、拓宽思路而兴趣倍增。要让学生成为鉴赏的主体,并把教师引导与学生鉴赏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点拨到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烹饪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限于鉴赏,还必须创造,解决的是“怎么美”的问题。烹饪操作实践就是创造美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学生,引导学生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和规律以及表现美的方法,来孕育美、创造美,从而抒写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执着等美好的感情,这是美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美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5篇

高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和艺术美育实施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美学原理、美育原理、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吸收了古代和外国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中有价值的部分。音乐美育的原则是音乐艺术美育基本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是: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美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审美教育 中医护理教学 应用

如何在中医护理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融入审美教育是中医护理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认识美育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美育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力:护理课程是科学美与创造美的综合体,它体现了中医护理学科知识中是理性美、智慧美、内涵美等诸多审美因素,因此,把这些美感因素渗透到中医护理教学中,通过对科学美的揭示,整体观念的护理等,不仅能够深化对科学理论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启迪智慧,发展人的思维想象力,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思维能力,并在今后服务于人,健康、环境的工作中创造出既有个性的、又有多元的护理服务技术和服务形式。

美育有助于调节和促进身心健康:当人精神愉悦时,可呈现出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态,可使体内健康物质代谢分泌,促进体能体制增强,有利于身心健康,从事护理专业的学生多为女性,既有身心方面较为脆弱的特点,但又具有情感细腻丰富,易于调动的特性,故护理教师在中医护理教学中应有效利用优势的一面,大胆探索实践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是美育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中医护理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用“人本”观念及专业内涵引导:“以人为中心”是现代中医护理服务的理念,中医护理教学中对人的关心更为突出,如师生之间,护患之间,均蕴含着丰富的“人本”内容,视人为美,视健康魏美,视身心健康为美,是护理专业追求美的境界,我们把护理学科对人的认识、理解、发展体现在中医护理教学内容中,视学生为友,善待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学友沟通关系,营造和谐的护理人文环境,模仿地投入到护理角色中,以情引导学生模仿进入护士角色,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不是教师要我这样做,因为我是护士应该这样去做。

美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审美感知力; 审美想象力; 审美创造力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教学的现状是“专业压倒一切”思想严重,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尤其轻视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往往更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业”,存在“重认知、轻创造;重能力、轻习惯;重工具性、轻人文性;重知识灌输、轻情感熏陶”的倾向。因此在语文课的开设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教学内容、课时安排都较随意。而实际上,语文学科不仅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生活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文应用学科。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也就是精神世界层次上的素质教育。

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事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知识,美的具体性、情感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感受美,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语文具有其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等等。

那么,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接受这些美呢?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众多美的因素,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重视美育的挖掘,使我们能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学习,按照语文的美的规律来创造语文,并最终使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首先,中职学生入学第一学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由初中升入中专,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第一学期正是这样一个过渡衔接的阶段。在语文学习上,我们要求学生把握内容,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木见林、窥斑见豹。从教材而言,新教材既注意与初中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第二学期的文学鉴赏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此时,要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思维也由浅入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

只有在中职学生入学新学期突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作品里、意象中蕴涵着的美逐渐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心中,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人格。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并为下一学期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第一学年第二学期重点培养审美能力。第二学期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第二学期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第二学期是在入学新学期基础上的提高,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同时强调意象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

最后,第二学年重点培养中职学生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出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鉴赏评价的同时启发了思维,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到了理性的提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于一连串原储存表象的分解与重组中创造出新的意象。虽不如原文意象丰富,却可能生发出新的认识。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因此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教学的终点目标。

参考文献

[1] 梁少梅.在语文教学中对职中生进行审美教育.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6

[2] 梁京.职业技术学校大语文教育初探.职教通讯,2003.2

[3] 肖英琦.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4

[4] 刘征.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代经济,2007.10

[5] 王艳海.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新科教,2009.12

美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8篇

1.1精湛的技术

技术是赢得信誉的第一张王牌。患者来院就医相信的就是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尤其作为一名儿科护士,更需要具备高超的静脉穿刺技术。如今,大多数患儿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对护士的期望值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希望静脉输液时能“一针见血”。因此,儿科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是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打造医院护理服务品牌的重要影响因素。

1.2精明的头脑

智慧的头脑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面对儿科护士纷繁复杂的工作性质、患儿病情的瞬息万变、多数量多层面陪护家属的应对等工作特点,护士要重视对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艺术的交流沟通能力,锻炼自身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应急能力、果断的决策及优良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第一时间发现护理问题和缺陷,减少和化解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

1.3精心的照顾

深刻理解护理内涵是提升护理理念的关键。护理本身也是一种照顾,给患者提供最满意、最舒适的照顾也是护理人员应尽的职责。除提供正确及时的治疗性的护理外,还要重视患儿及家长的诉求及心理需求。实施“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是对患儿及家长提供身心整体护理的基础和保障。

2“爱”———爱岗敬业、爱患如亲、爱说爱笑

2.1爱岗敬业

工作热情决定工作质量。只有爱岗,才能敬业;只有敬业,才能将工作做到最好。诚然,有很多护士厌烦护理工作,觉得护士没有地位、辛苦劳累,也没有优厚的待遇。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意义。当你认真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的时候,工作本身会回馈给你一份欣慰和收获。护理工作看似平凡却孕育着伟大,因为护理是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当一个生命垂危的人经过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而重获新生的时候,当看到患者经过自己精心的护理而康复出院,当看到一张张满意的笑脸,听到一声声赞许和感谢的时候,还会觉得累么?会收获到很多快乐和欣慰,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因此,儿科护士不能有丝毫的厌烦情绪,要树立“护士崇高”的观念,以护理这个职业为荣,牢记护士的职责和义务,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恢复健康、保持健康。

2.2爱患如亲

关爱患者是和谐医患关系的永恒主题。“象爱自己一样的爱患者”———这是医务人员最崇高的思想境界。患者是服务对象,其有权利得到最佳的服务,护士也有义务提供给患者最满意的服务。当然,这也是所有医务人员所追求的最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创建这种和谐,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共同提高认识,提高素质和修养,相互理解和支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就要像亲人一样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力求做到“心想到,话说到,力尽到”,全心全意的为患者做出最优质的服务。

2.3爱说爱笑

温馨的话语能够给人以欣慰,甜美的微笑能够给人以信心。儿科护士要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要经常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告知及宣教,使患者能够掌握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病情变化及护理,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3“先”———思想争先、理论争先、技术争先

随医疗护理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护理理念和工作模式需要去探索、去学习、去掌握。只有时刻保持着进步的思想,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创新思维,了解护理发展动态,掌握最新护理信息,夯实护理理论基础,提升护理技能,才能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优质的护理服务。

4“美”———心灵美、仪表美、举止美、语言美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其实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美,是人人追求的一种视觉效果。如果能够带给患者美的感受,必将会增加护士的亲和力,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因此,基于职业的需要,儿科护士应培养自己具有一定的美学素质,学会追求美、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热爱美和创造美,将内在美与外在美融为一体,成为美的典范。努力做到:文明礼貌、热情大方、仪表端庄、谈吐优雅;朴实整洁而不呆板,稳重端庄而不矫饰,活泼开朗而不轻浮,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庸俗[3]。通过美的感受使护理工作能够在高层次服务上得以开拓和发展,从而达到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三重健康。

5“忍”———忍耐、忍耐、再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