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

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二连 幼儿急疹 观察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05-02

幼儿急疹是儿童早期的一种常见病,大多数儿童在2岁前都得过此病,本病特点是突发高烧,一般持续4天左右,然后全身出现粉红色斑点样皮疹。本文对2010年40例我院幼儿急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以助于早期诊断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对2010年40例我院幼儿急疹患儿,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个月~1岁,其中6~8个月30例,发热24~36h内就诊者11例,36h以上就诊者29例。首诊诊断为幼儿急疹者25例,其余15例中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9例,腹泻病5例,上感并高热惊厥者1例,15例患儿均与第一次复诊时做出纠正诊断(幼儿急疹)。诊断均符合全国关于幼儿急疹的诊断标准[1]。

1.2 秋季发病36例,发病季节与二连气候特点有关。

1.3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出现发热,体温在38.2~41.3摄氏度,其中高热者32例,而且多为急性起病,持续发热,热程在3~4d,其中3天出疹者30例,发热时伴有轻度的恶心呕吐或腹泻者20例,伴轻咳10例,轻度咽充血10例,伴前囟饱满8例及眼睑浮肿3例,1例出现高热时惊厥1次伴有明显佝偻病体征,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40病例耳后、枕后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如绿豆大小或黄豆大小。

1.4 皮疹特点全部病例均于体温下降后出疹。皮疹主要为较密集小丘疹,部分有融合,略高出皮面,压之退色,全身均可见,但以头颈、躯干为著,1~3d后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无脱屑。

1.5 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人初诊时即查血常规,自细胞总数>10×109/L-8例,4.0×109~10.0×109/L-30例,<4.0×109/L-2例。腹泻者大便常规检查未见白细胞、红细胞。1例惊厥者查血Ca:1.75mmol/L,脑脊液检查正常。

1.6 治疗及转归,本组病人均给予抗病毒、对症等处理,多为口服药物,持续高热、纳差者给予适当静脉给液,告之家长该病特点,做好护理,所有病人全部治愈。

2 讨论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类传染性疾病。1986年美国学者salahuddin等首先发现此类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2],以后又被日本学者山西等人进一步证实[3],并发现多数婴幼儿出生后最初数月可自母体获得抗体,但出生至5个月抗体阳性率逐渐下降,6个月后抗体阳性开始上升、至1岁抗体阳性率为80%,2岁以内达100%,而年长儿及成人极少发病,这表明HHV-6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本组发病年龄在3个月~1岁的婴儿,正是体内抗体低谷的时候,这与上述研究和文献报道[4]基本一致。与自身免疫功能发育不健全易被HHV-6感染而发病有关。

幼儿急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冬两季最多。二连地区受蒙古高气压影响,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干旱荒漠草原气候。春季干燥少雨,夏季短暂炎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年均气温3.4℃左右,年均降水量142.2毫米,多秋季为主,无霜期90-120天,采暖期210天。而幼儿急疹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病毒颗粒呈球形,直经为200nm。其核衣壳为 163个壳微粒组成的立体对称20面体,其内是由双股DNA组成的核心,核衣壳外有一层脂蛋白包膜。无症状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得到抗体,出生后4个月时抗体阳性率为25%,11月为76%,5岁时90%,17岁时达98%。本病多见于6~18月小儿,3岁后少见,春、秋雨季发病较多,无男女性别差异。本文40例幼儿急疹中30例,为6~8个月婴儿,秋季发病36例,说明该病在二连地区发病有明显季节特点和年龄特点。作者体会:在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干旱荒漠草原气候地区,1岁左右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内的小婴儿,在秋季突然出现高热,精神好、血象不高,检查枕后、耳后淋巴结,如能触及到绿豆大小或黄豆大小淋巴结,排除其他出疹性疾病,应考虑该病。若发热时伴有轻微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尤其是出现前囟饱满、眼睑浮肿等较少见症状,就更支持该病诊断。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6版.

[2]宋艾芝,赵立坤,刘军,等.幼儿急疹病因病毒的分析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2,30:14-5.

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护理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于6个月~4岁之间的孩子,发病率约30%-50%,6个月以下或6岁以上很少发生[1]。小儿惊厥的复发率很高,反复发作的高热惊厥可造成脑的损害和智力减退,惊厥发作次数愈多,脑损害愈大。严重者可达10~30min,甚至呈持续状态,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出现脑水肿,甚至脑疝的形成,由此可见小儿高热惊厥的抢救和处理的重要性。现将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高热惊厥91例患儿的急救与护理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91例,其中男63例,女28例,年龄6个月~6岁,其中6个月~1岁33例, 1~2岁29例, 2~4岁18例, 4~6岁7例, 6岁以上4例。所有患儿体温均在38℃以上时,就诊时已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疾病,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上呼吸道感染53例,肠道感染21例,肺炎13例,幼儿急疹4例;首次发作69例,复发22例,其中持续状态7例,持续抽搐1~10 min。惊厥发作时体温40℃ 6例。

2急救护理

2.1控制惊厥:①小儿惊厥时神志常常不清,常常发生无意识的舌咬伤,用清洁纱布包裹压舌板置于小儿的口腔中。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头侧向一边,防止婴幼儿舌后坠造成窒息及呕吐时胃内容物呛入气道。③针刺或拇指按压人中、百会、合谷、神门等穴位, 不能止惊者,首选安定每次0.2- 0.3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直接静脉注射,速度为1ml/min,或10%的水合氯醛溶液,保留灌肠。

2.1迅速降温:①物理降温:用冷水浸湿的小毛巾在头颈、腋下、前胸、后背、大腿等部位的大血管部位作冷湿敷,高热患儿用冰袋或冷毛巾放在孩子前额,降低脑部的耗氧量,起到降低体温、保护大脑的作用。②药物退热:物理降温未缓解者,给予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百服宁),起效快、作用强、安全性高,可首选该药。或布洛芬(如美林、托恩),退热快而平稳,退热持续时间达6~8 小时,一般用于6 个月以上的儿童。

2.3吸氧:小儿高热耗氧量,吸氧可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纠正缺氧性脑损伤,促进代谢,避免脑水肿,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根据病情决定吸氧时间和浓度,一般氧浓度30%-60%,常规氧流量鼻导管0.5L/min,面罩2L/min,若有窒息立即行人工呼吸。

2.4病因处理:小儿高热惊厥多数是感染性疾病引起,宜选用有效抗感染药物。在止惊退热的同时,应根据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进行全面分析,给予不同处理,防止惊厥的复发,以免延误病情。

3 护理措施

3.1基础护理:①患儿宜卧床休息,以减轻机体负担。应穿宽松衣裤,以利散热,衣服和被褥不要过多过厚,否则易导致高热不退;②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室内光线不宜过强。床、被单清洁、平整、柔软干燥,翻身时避免拖、拉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对抽搐频繁者应设专人护理,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并保病室安静;③定时口腔清洁,每日口腔护理2次。每次喂完奶或进食后喂适量的温水以冲洗口腔。对长期高热患儿,应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口唇干燥时,应涂滑润油;④防止惊厥发作坠床及碰伤,安装床栏,在栏杆处放置棉被,注意将床上的一切硬物移开,以防患儿抽搐时碰伤。抽搐发作患儿丧失了意识,可用压舌板包裹纱布置于上下磨牙之间放置牙垫,防止舌及口唇咬伤。

3.2生命体征观察:①密切观察患儿T、R、HR、Bp、末梢循环、瞳孔大小,神志改变及尿量改变;②详细记录惊厥发作次数,应注意惊厥类型,体温变化患儿面色是否潮红,有无嗜睡、昏睡或昏迷,呼吸加快等,及时掌握患儿体温变化情况,及时回报处理;③反复惊厥不止时应及时通知医生,按医嘱给予脱水剂预防脑疝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有无休克与呼吸衰竭,以便及时协助抢救。

3.3饮食调节:高热时忌食热量高的食物,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供给患儿足够营养,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促进患儿身体恢复,并应鼓励患儿多饮水,防止降温过快引起虚脱,也可给予喂饮新鲜果汁

3.4出院指导:做好出院前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可以减少小儿高热惊厥的复发。根据患儿家长的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方式向他们讲解惊厥的预防及急救处理原则、疾病知识、用药知识、防护常识及饮食起居等基本知识,介绍物理降温的方法,以预防惊厥再发作。大龄的患儿在治疗护理中要不断给予鼓励,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4 结果

通过对我科高热惊厥患儿91例进行正确急救护理、采取适当的临床综合护理措施,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无神经及脑损害发生。

5讨论

高热惊厥患儿症状重、病情急、并发症严重、原因复杂,实施有效的降温,迅速控制惊厥是治疗的关键,护理是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护理人员应保持镇静,动作迅速,忙中不乱,积极配合抢救,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积极开展出院指导,对减少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减轻颅脑损伤,预防小儿发生生命危险,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肌炎,病毒性;护理;儿童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炎、心内膜炎症[1]。病毒性心肌炎已成为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已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本文对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06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6例住院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符合全国小儿心血管会议制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2],其中男55例,女51例;<1岁5例,1~3岁7例,4~6岁16例,7~16岁78例。患病前l~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66例,肺炎8例,腹泻10例,幼儿急疹2例。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早搏46例,房性早搏6例,stt改变60例,窦性心动过速38例,窦性心动过缓17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13例。心肌酶谱ckmb增高46例(43.39%),ckmb/ck大于6%者93例(87.73%)。

1.2  治疗方法 

(1) 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到热退后3~4周,心脏扩大恢复正常,始能下床轻微活动。恢复期应继续限制活动,待病情稳定,再逐步增加活动量。病情较重,心脏扩大者,卧床6个月左右,如心脏未明显缩小,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2)抗氧自由基及营养心肌,可用维生索c、辅酶q10、维生素e、l,6二磷酸果糖、参麦注射液。(3)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 mg·kg-1·d-1,连用3 d。(4) 病程早期予干扰素或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选择敏感抗生素抗感染。(5)对于重型病例加用地塞米松,0.3~0.5 mg·kg-1·d-1,2周为1个疗程。(6)对症处理:纠正低氧血症,抗心律失常,纠正电解质紊乱。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用药4周内主要症状消失,体征、检验指标恢复正常;好转:用药4周主要症状部分消失,体征、检验指标部分正常;未愈:用药4周后病情无明显改善。

1.4  结果  本组治愈88例,好转18例,无死亡病例。

2  护理

2.1  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患儿家属不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知识及预后,常表现出2种不良情绪[3]:一种表现出对治疗、观察不在乎;另一种惟恐患儿预后不良,遗留后遗症,表现为紧张不安,都会影响到患儿情绪。这时护士应从感情上接近患儿及家属,用和蔼可亲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沟通,向其介绍本病的病因、发展及转归,告知心肌炎绝大部分预后良好,经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受损的心肌在半年内可逐渐修复,一般不留后遗症。鼓励家长参与患儿的护理,强调必须遵守的治疗过程,患儿休息的必要性,避免患儿受到精神、情绪的不良感染,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待患儿要态度和蔼,非无菌操作时摘下口罩,面带微笑,以取得患儿感情上的亲切感、信任感和安全感,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主动安心接受治疗与护理。

2.2  休息指导

对患儿家长强调减轻心脏负荷的重要性,体力活动过多,会增加心脏负荷,不利于心肌恢复。应严格卧床休息,急性期不论症状轻重均需卧床休息至少3~4周。待心脏扩大恢复正常,心电图改变明显好转后,开始逐步增加活动量,有心力衰竭和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休息不少于6个月[4]。要想方设法把患儿稳在床上,通过讲故事、看画书、听广播、复习功课等,使患儿心情愉快、安静地坚持较长时间的休息,尽量争取养病学习两不误。

2.3  饮食护理 

患儿需卧床休息,胃肠蠕动相应减慢,消化功能降低,应指导患儿家长合理搭配饮食。给患儿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饮食,如:如山楂、苹果、桔子、西红柿等。少量多餐,切忌暴饮暴食。应保持患儿大便通畅,防止诱发心力衰竭,可进食润肠的水果:如香蕉等,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饮料、食物。心功能不全时,适当限制食盐和水分的摄入。

2.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并记录心率、脉搏的强弱和节律,注意血压、体温、呼吸及精神状态的变化,以便对病情的发展作正确的估计。如突然发现患儿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脉搏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对有缺氧的给予氧气吸入。对严重心律失常应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密切注意示波器上心电图的变化,发现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扑动、颤动等,需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紧急措施。

2.5  静脉输液 

患儿需要接受1个月左右的静脉给药,因此,我们尽量给他们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患儿痛苦及抵触情绪。静脉给药速度宜慢,应根据病情及儿童的年龄来调节输液速度,有条件可采用输液泵。

2.6  预防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呼吸道感染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和防治显得非常重要。患者的居室应保持空气清新、流通,定期通风换气,病室空气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病室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2次,对氧气装置、雾化装置等每日进行消毒处理。限制探视陪护人员,禁止有呼吸道感染人员探视和陪护患儿。

2.7  出院指导 

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出院后,要遵医嘱给予营养心肌药物,向患儿及家长讲明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按时服药,坚持服药。1~3个月和半年通知家长带患儿来院复查1次心肌酶谱或心电图,并按要求继续休息或限制活动。疾病流行期间勿去公共场所,以防感染。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防止过度劳累。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后在病毒血症时,病毒可直接侵袭心肌而发生病变,也可通过免疫反应造成心肌损伤,其中细胞免疫起主要反应。如果治疗护理不系统,会导致心肌纤维性变而留下心律失常,冠脉供血异常等不良症状,并将带入成年期,埋下成年后心脏疾病的隐患[4]。临床主要采取精心护理来配合综合性治疗。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护理要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和其家长的文化程度施行不同的心理干预,消除不良情绪,努力配合医务人员,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各种治疗和护理。经过休息、心理护理、饮食、预防感染、用药指导和出院指导等的护理干预,在很大程度上,能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及住院患儿家长满意度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主编.儿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4.

2 全国小儿心血管会议.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中华儿科杂志,2000,3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