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闻传播学就业前景及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闻教育 瓶颈 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目标
媒介产业被视为中国20世纪最后一个暴利产业,传媒业丰厚的收入和广阔的就业前景吸引着大批的学生选择并报考了新闻传媒相关的专业,新闻媒体对新闻人才需求的扩大推进着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中国的新闻教育呈现出持续升温和超常发展的样态。“目前全国设立新闻院系的大学已经达到300多所,在教育部备案的专业点达到661家,在校学生远远超过10万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作了这样的推算:“661个新闻学类专业点以每年招收50人计算(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本科四年共招收200人。661个专业点乘以200就是132200人,平均每年的毕业生将为33050人。而全国有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人数约为15万人,供大于求是显而易见的。”按照正常的推理,每年3万3千多的毕业人数不仅能极大的满足媒体的需求而且还会出现人才的盈余,然而事实是媒体依然叫苦“人才之短缺”。问题何在呢?很显然,新闻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媒体所需,但在质量上却未能满足媒体的需求。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教育出现了问题,新闻教育和媒介入口出现了“不对接”。新闻类专业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新闻媒体的需要,这是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这种“不对接”现实已经成为妨碍新闻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瓶颈。
瓶颈之一:新闻教育专业设置上与媒体现实需求的“不对接”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介市场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媒介数量和品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全国现有报纸2200多家,刊物8000多家,电台电视台3000多家,近20家媒介集团。新闻媒体的结构从垂直的单一党报结构走向多品种多层次媒体结构:而且媒体专业化趋势日益凸显。一些经济类媒体大显身手:全国的媒介结构由原来以报业为主的格局,今已形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齐头并进、平分秋色的局面,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但是考察全国的新闻院系设置,绝大多数的专业设立还停留在“报纸为王”“综合为上”的时代。国内一些成熟的新闻院系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比例上,都过于侧重新闻专业,而忽略后起的广播电视、广告、编辑出版以及网络媒体专业。新闻专业与广播电视、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招生比例是3:1:1:1。这一招生比例恰恰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形成的是反比,一方面新闻专业超常发展,而另一方面“近3-5年内,我国的新闻媒体基本上是继续贯彻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新闻教育专业设置的这种源于“传统”的偏向必然导致大批“报纸用不完、电视不愿用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出现。此种教育投入下出现的大量新闻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后必然要造成了媒介人才的表面“冗余”和实际“短缺”的状况。
举例来说,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市场化进程,许多新闻媒体希望新闻院校能为他们多培养不仅懂新闻业务还能懂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但是,实际情况是:自建国以来,新闻院校集中力量培养的是记者和编辑,对经理部门所需要的人才却被长期忽视了。几乎没有一个新闻院校设置有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既然新闻院系不能满足媒体在这方面的需求,媒体只能另辟人才蹊径《经济日报》在2001年招进了6名大学生,但是6人中有一半是不是学新闻的。
因此,当前的新闻院校亟需要做的就是要根据当前媒介市场的发展,适时调整相关的专业设置,有计划的逐步缩减市场就业呈现萎缩状态的专业的招生人数和招生规模。同时将教育师资和培养力量转向一些媒体市场需求较强的专业,比如网络媒体、编辑出版、媒介经营管理等专业,以此来消除招生和就业之间的巨大落差。
瓶颈之二: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媒体需求的“不对接”
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在广东调研时,广州、深圳等地的主要媒体在谈及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时,意见基本一致:需要复合型人才。
近两年,中国新闻教育学会访问了40个新闻单位,大多数单位也表示一般的采编人员已经饱和,他们现在需要的是一来就能马上顶用的高质量人才:需要既懂新闻又懂经济的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当前的新闻教育以及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资料显示“从全国范围看,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新闻专业背景并没有为他们在媒体求职中增加砝码。”一些媒体甚至提出。今后几年将不再引进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原因就在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达不到媒体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因此,改革陈旧的、老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媒体实际需要培养新闻人才是当前新闻教育亟需在各环节不断去推进和反复强调的理念。对“复合型”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英国传播学者S.Splichal和C.Sparks认为。21世纪的传播人才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等四方面素养,以及清晰准确的写作才能、传播才能和创造才能。
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认为“复合型人才”对新闻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包含立体性、高能型、多面性三层含义,其中新闻写作能力是新闻专业毕业生的看家本领,是毕业生是否胜任新闻工作的一个标尺。因此作为培养新闻从业人才的高校必须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新闻采访写作技能方面的课程,强化新闻写作实践,利用校内外各种媒体开展实战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记者的整个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与此同时。既然媒体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我们不妨大幅度增设实践需要、有利于学生知识面拓宽及综合素质增强的课程,如经济、政治、法律、经营管理及网络、公关、广告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不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跨专业、跨学院去选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保证了总的专业基础教育,又能保证特长之突出,充分体现“一专多能”、“因材施教”的培养思路,自然可以满足媒体的人才需求。
不同高校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思路,制定合适的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确立了以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新闻专业为核心,国际性、实践性、基础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则更加突出其在双语新闻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研究、网络人才培养、重大新闻现实问题研究的培养特色。
瓶颈之三:新闻教育承担者与新闻业态实际的“不对接”
当前新闻教育的偏差和缺失在于,新闻院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抹煞了新闻学作为实践学科和职业教育的存在意义,过于强调对空洞理论和教条理念的传授。而忽略了 对实践环节在本质上的强调和把握。以往谈到了新闻教育的实践环节,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会强调自己所在的院系如何和地方媒体合作,设立实习基地等等。但是,强调“实践”办学理念不应该局限于我们对于新闻院系学生实习的重视,还应该在新闻教育者身上有所体现。
以新闻院校的师资来源为例,我们知道国外新闻教育界聘用教师一般更看中的是应聘者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和过去发表过的报道所获的新闻奖项,而不是所谓的博士学位。以此来反观我国的新闻教育,不难发现国内诸多新闻传播院系在高学历下师资队伍的赢弱:目前高校从事新闻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部分是新闻专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生,很少有曾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实践第一线积累过丰富经验的编辑、记者。应该说高校新闻教师对当前各类媒体的业态现实缺乏了解,为学生讲授应用型新闻课程时就无法结合采访、编辑过程中的鲜活事例“传道授业”。
当前一些新闻院校为了弥补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纷纷采取了在新闻业界聘任兼职教师的方法。根据各大学2005年官方网站资料显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有教师全职教师40人,兼职教师16人,全职教师占据教师队伍68.97%;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现有全职教师25人,兼职教师120人,全职教师占据教师队伍的20.83%。这样一组数据恰恰反映了中美新闻教育者与新闻实践的距离以及对新闻业界的熟悉程度。
《高金》腾讯微博:tlqq.kjK2011
《高金》新浪微薄waib.mgkjk
问:奶茶姐姐,语言类院校对外语口试成绩是否有要求呢?
读者:朱阳
奶茶:对有外语口试要求的招生专业,各院校均会在招生章程中提出明确的要求,有的在招生专业目录中的备注栏内加以注明。省级招生办只提供外语口试成绩,至于哪个等级可报考由招生院校自主决定。考生可在填报志愿前查阅各校的招生章程和招生专业目录,了解相关专业的外语口试成绩要求。
填报志愿家长应做哪些准备
问:还有30多天就高考了,孩子都忙着复习,志愿的事就交给我来考虑,可我对志愿填报并不太懂,奶茶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
考生家长
奶茶:1.家长可以协助孩子确定专业方向,尽量多选择一些,有兴趣的都考虑上,因为一个学校可以报多个专业。2.根据有全区排名的考试先粗略确定孩子的市排名,根据市排名初步确定孩子高考的分数区间。3.根据这个分数区间圈定大学,把分数段以内的并且有喜欢专业的大学都列出。高校的专业录取分不仅要参考提档分,还要参考平均分。4列出本地3个高中低和外地3个高中低方案,最好是和正式志愿表一样的包括专业的方案,提供给孩子,让孩子去参考决定。你只能提供建议意见,帮孩子分析利弊。5.根据以后的考试和排名修正这些方案,最后确定1~2个方案,准备参加高招咨询会。
认识文理兼收专业
问:什么是文理兼收的专业?哪些专业是文理兼收呢?
读者:冷欣
奶茶:如今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高校也设有文史类专业,传统的文史类高校也设有理工类专业。许多专业具有双重功能,既招收文科生,也招收理科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理兼收”。经济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艺术类、中医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新闻传播学类等学科大类中,都包括一部分文理兼收专业。
开设海商法专业的院校
问:奶茶姐姐,爸爸要我报考海商法专业,但是我不知道该专业是学什么的,哪些学校开设了海商法专业呢?
读者:童巧玲
奶茶:海商法是调整在航海贸易中与船舶有关的各种关系的国内法律。我国目前海商法领域并不健全,但是海商法的重要性却日渐受到国家重视,毕业后除了可以做律师以外,还可以做企业的管理人员、顾问,还有去做实务的,待遇都不错。如果你在校成绩很优秀,毕业时还有进海关的机会。中国政法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等大学开设了此专业。
农村区域发展就业前景
问:奶茶姐姐,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业前景好不好啊?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呢?
读者:鲁阳
奶茶: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农村、农业发展迅速,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问题,现在国家还在提倡新农村建设,就业以后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本专业是培养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毕业后可以从事一些社会类的工作,也可以考村官,现在大学生村官算是很多大学生向往的工作。
大学可否换专业
问:我现在还没有想好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上了大学后可以换专业吗?那时换专业好不好呢?
读者:齐佳
奶茶:如果在高考前还没有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可以选择按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的高校,比如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都扩大了大类招生的比重。学生按宽口径入学,被录取后通常不分专业,一两年后根据学生意愿进行专业分流。有些学校在第一学年结束后可以申请换专业,或者修双学位,但是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来说要求成绩必须在全年级前几名,申请转到的专业与原专业性质不能相差太大,每个学院的名额也是非常有限的。
日本开设动漫专业的学校
问:奶茶姐姐,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动漫,想高中毕业后去日本学习动漫专业,日本有哪些学校开设了动漫专业呢?中国学生去日本学习本专业的多不多?
读者:米科亚
奶茶:最近日本相关教育机构做了一次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前往日本学习动漫制作和设计的中国年轻人数量猛增。由于日本的动漫在全球都非常有名,颇受年轻一代的青睐,因此动漫文化又被认为是“日本足以向世界夸耀的代表性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动漫产品的六成产自日本,因此,除了中国学生以外,外国去日本学习动漫专业的也不在少数。
日本开设动漫专业的学校非常多,比如京都精华大学、名古屋造型艺术大学、东京艺术大学等15所学校都开办了动漫设计专业。
2012年法学学科大学排行
问:我想报考法学专业,中国高校法学专业前10前强的大学是哪些呢?
读者:易科威
奶茶:法学专业前10强的高校排名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甘肃上一本线才能报考澳门大学
问:今年澳门大学在甘肃招生了吗?怎样才能报考澳门大学呢?
读者:杨喜乐
奶茶: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五所高校今年将在甘肃省首次招生,录取以高考成绩为依据,考生须先在网上报名。澳门大学今年计划在内地招收2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不分省市投放。考生可于5月2日至6月29日在其官方网站报名,考生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高考成绩要达到本省一本分数线以上,且英语成绩110分以上。
例假时间正好是高考时间怎么办
问:高考那两天正好是我女儿来例假的时间,她平时有痛经的情况,到时应该如何处理呢?
考生家长
奶茶:如果高考期间适逢孩子生理期(不少女生也会因为紧张等原因造成例假提前或者推后),家长可以把姜剁碎冲进红糖水里给女儿喝,缓解因紧张带来的疼痛,效果很好。建议女孩子睡前最好喝一杯加蜂蜜的热牛奶。如果痛经情况十分严重,可以去医院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推迟来例假的药物。
如何选择热门专业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汉语言文学学科也需要进行应用性转型的改革,并重新给予其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看,设置“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样的应用型专业就成为其新的专业增长点。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是汉语言文学学科应用性转型的保证。
关键词应用性 转型 学科定位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1 汉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校当下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显然,提出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大学教育的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传统的大学教育由于注重了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必然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而当下的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那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更是面临着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而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科。
汉语文学学科是有关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研究的专业,语言文学又是民族精神和艺术的精髓,因而也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科研人才以及从事相关的文化、信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仍是本专业的基本任务。
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学科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学科,它的发展方向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改革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的汉语言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就成为当下这一学科发展的迫切任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传统的汉语言学科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
面对这一现状,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都意识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或成立创新人才实验区,或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或是改革实践教学,或是改革教学方法。这些举措都表现出改革的鲜明性,为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改革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借签与思考。
事实上,这一问题并不仅仅是一所高校,一个地区的高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的全国所有开设汉语言学科的高校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面对复杂的局面时,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都会受到当下时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样,与汉语言学科一样作为传统学科并深受当下时代经济社会影响的尚有文史类的其它学科。厘清这一问题,从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出发去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也必然会具有对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能启发意义。
2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之可能性
事实上,如果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层面上考虑,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能够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
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重新审视学科定位。我们必须相信,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然表现出对语言文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就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表现出其当下性,于是,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能界定的规范能够恰当表述和阐释。相应地,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与不再是传统“言志”或“载道”的文化与文学定思维定势所能涵概。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跟上时代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给新的社会发展提供开放性的视界。这样,学科定位从整体上朝着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汉语言学科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学科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科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学科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还具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但是从社会的层面而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在高校校园内部的这三个功能与作用,也同样对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效。
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居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的契合点上,建立在对其他学科专业差异性的充分认识上,实现错位竞争。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而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从这一层面上看,汉语言学科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它肩负着消化学术成果,指导具体实践的任务,为学生铺设桥梁,引渡学生走向“知行合一”的成才彼岸。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的题中之义。
3 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点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学科而言,既有的专业高置一直不外乎传统的中文专业或中文师范专业。也有不少高校由于传播学从语言文学学科中分离出去之后,无法再单独设立与传播学学科相关的专心,就只能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一些传播学相关的课程,比如,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中加入了广告学的相关课程和新闻学的相关课程。而在传统的学科规划中,很多高校原本是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设立了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这样与语言文学同一级层的专业的。而文秘这一专业,不少中文专业中也有设置,但由于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中,把文秘只是定位于高职高专的层面,这就为高校本科增加了设立文秘本科的障碍。
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人才有了较大的需要,所以经济的发展就为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提供了可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需要,应进一步从应用性专业设置的可形性、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随着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活动对于文化素质高、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因此,可以考虑在汉语言学科的基础之上增设“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两个专业。高级文秘专业建立在传统文秘专业之上,但又要与之有区别。传统文秘专业更多是从事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与文件档案的传递与保存。但是在经济活动充分发展的社会里,适用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这样的行业需要的文秘显然不是传统的文秘。尤其是当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需要的文秘不只是文件、函电、调研报告等的写作与传递工作,更多还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关与礼仪、企业形象策划等工作。所以培养高级文秘就成为一个极其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其次,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行业都必须有充分的形象宣传,不只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更是为了推销企业及产品,即使政府的各个行业部门也需要对公众宣传自己的形象,确立大众对本行业或部门的正面形象。除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几种宣传途径外,网络、手机等新传媒的宣传日益重要。同时,对于每一个行业也要塑造各自独特的文化形象,唤起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文化意义上的宣传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成为每一个企业或部门形成凝聚力的灵魂。这样,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开设“企业文化传播”这样一个专业,培养有着深厚语言文字与文学及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又具备企业文化传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成为一个较好的专业方向增长点。
关键词:语言规划;语言转用;满族
一、语言转用与语言规划
“语言规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的产物,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管理语言生活所做的各种规定和实施的各种活动,大到语言政策的颁布和实行,小到某一词语的使用和规范。[1]”语言规划的内容包括语言本体、语言地位、语言教育和语言习得以及语言功能规划等,语言规划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而且包括社会民间团体组织或个人,语言规划的客体不仅包括语言使用者,而且包括语言自身。当今国际一体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本国的语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越来越多的家庭也专注对家庭内部语言规划。语言转用(language shift)又被称为“语言替换”,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人放弃母语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这是语言竞争的结果。当今随着全球化进程速度的加快,语言转用现象越来越多。据统计当今全球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全球7000多种语言中,有1/4正在走向濒危,科学家指出本世纪末全球70%-90%的语言会消失,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自己的母语转用其他语言。语言的消失给人类文化和国家资源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语言尤其是濒危的语言进行保护,力图避免或减少语言转用现象的出现。
二、满族语言转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民族融合,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各民族相互接触中,不少民族出现了语言转用,早期的五胡,中期的回回,当今的满族等,前期和中期语言转用由于历史久远,现存文献比较少,考证比较难,我们对满洲族语言转用进行分析。
满族兴起于黑山白水之间,源于女真,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简称满族,满族自建制以来,一直重视满族民族特色的维护与保持,将满语(又被称为清语)定为国语,将“国语骑射”定为基本的国策,在语言本体、语言地位和语言教育等方面做出细致的语言规划。清前期,尤其是清入关前,满语发展迅速,不仅满族清语娴熟,关外汉人也都积极学习满语,但随着清入关时间增加,满人满语水平逐渐下降,虽然清廷出台各项措施维护满语的地位,加大满语教育的力度,但是满人的母语水平普遍下降,到乾隆后期“旗人在京与汉人杂居年久,从幼即先习汉语,长成以后,始入学读书,学清语 ,所以清语难熟矣”[2]。嘉庆曾经感叹到“从前满洲尽竭通晓清文,是以尚能将小说、古词翻译成编……满洲非唯不能翻 ,甚至清话生疏,不识清字”[3]。到清末期,内忧外患之下,清廷放弃满语的国语地位,满人的满语教育几乎荒废,满人绝大部分转用满语。建国初期,只有东三省的部分满族聚居地的人使用满汉双语交流,其中黑龙江省满族语言使用比较多,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60%的家庭使用满语进行交流,但是本世纪随着村中老人的去世,满语彻底退出口语交流领域,满族最终由只使用满语到使用满汉双语到只用满语,实现了全民族的语言转用。
三、语言转用的原因
语言转用历史由来已久,学者们对此从不同角度寻找原因,有经济原因,语言群体因为寻找更好的就业前景或谋生手段,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语言,选择能带来经济前景的语言,如为了更好的获得工作机会,很多人选择英语,而放弃自己的民族母语;政治原因,基于一定的政治原因选择某种语言,有的主动转用,有的被动转用,19世纪,一些殖民地国家被迫选择殖民者国家的语言,如非洲不少地区一直使用葡萄牙语或法语等。文化原因,人往往会由代表落后文化的语言转用代表先进文化的语言,如中国北魏时期汉文化大大先进于鲜卑文化,于是鲜卑族很快转用汉语。总之,语言转用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语言规划的角度分析语言转用的比较少,结合满清语言规划的事实,我们发现满语语言转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语言规划主体与语言规划客体的语言态度不同
语言规划分为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语言政策制定和实施者,客体是指语言规划被规划的对象,也就是被规划语言的使用者。语言态度是指语言规划主体和语言规划客体对待语言的认同、观点与评价等,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语言态度在语言规划中会产生不同结果。满清统治者一直将满语和满文看做维护民族独立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因此一直积极实施各种保护和维持的政策。但是普通的八旗子弟,只是将满语视为交际工具的一种。也就是语言规划主体和客体之间在对待语言的态度不同,这种不同最终导致在满清统治者的语言政策下,八旗子弟依然逐渐放弃满语而转用汉语。
(二)显性语言规划和隐形语言规划背道而驰
语言规划分为显性语言规划和隐形语言规划,显性语言规划是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隐形语言规划是指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语言使用的环境以及语言使用者的认同及行为等。显性语言规划与隐形语言规划一致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当二者背道而驰时,则会阻碍语言的发展。满清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语言政策,从满语语言规范到满语学校建立再到翻译科举等的举行,以及颁布措施对满语不纯熟的人不予录用,如乾隆曾指出“近日满洲熏染汉习……夫弃满洲之旧业,而攻习汉文,以求附于文人学士,不知其所学者,并未造乎汉文堂奥,为汉人所窃笑也……嗣后八旗满洲须以清语骑射为务,如能学习精娴,朕自加录用。[4]”但是满族尤其是驻守在外的八旗满族满语水平依然持续下降,随后京内八旗子弟满语水平不断下降,最后关外地区满族放弃满语,最终都转用汉语。究其原因与满清统治者的显性语言规划与隐形规划背道而驰紧密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满语自身的缺陷。相对汉语而言,满语构词法比较简单,词汇量比较少,书写体系也不够完善,并不能很好的满际的需要;第二,满语负载的文化落后。相对汉语负载的汉文化而言,满语负载的满文化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满族政权统治需要,并且八旗子弟中的中层知识分子逐渐被中华汉文化所吸引,出现“每思以文墨见长,并有与汉人较论同年行辈往来”;第三,满语使用的环境比较复杂。满清入关之后,八旗子弟因为不能从事其他行业,但大多生活奢靡,因此越来越贫困,不得不偷偷从事其他行业,因此与汉人的交际不断增多,汉语水平不断提高,满语逐渐下降。尤其是随着满族入关时间的增长与满清统治的不断稳固,满族的中华民族的国家和文化认同逐渐超过民族认同,因此对汉语的认同也慢慢超过满语认同,随着时间推移,满族逐渐转用汉语。
四、语言转用的影响与结果
语言转用实质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竞争与融合,语言规划主体发挥的作用类似于催化剂,最终结果由语言规划的客体决定,也就是被规划者的语言态度最终决定。另外隐形的满语语言规划与显性的语言规划背道而驰,尤其是满清统治中期之后,这种矛盾越来越明显,最终隐形语言规划力量超过显性语言规划的力量。满族转用汉语是满族人民自己选择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种类越少,语言的生态链条越不紧密,语言环境越不平衡,给人类文化带来重大损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量母语记录的文献无法精准解读,目前我国国家图书馆和辽宁档案馆等大量的满语文献一致没有解读,许多流传到国外的满语文献研究更无从下手。目前,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加快,越来越多的民族选择放弃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其他民族的语言,这造成大量民族语言的濒危或消失,据统计,当今世界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据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的《濒危语言图谱》显示,本世纪末全球7000中语言的一半将会走向消亡。我国也面临着这种状况,国内很多少数民族语言不断衰落,尤其是中部的土家语、云南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和新疆的塔塔语等,这将给我国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要加大民族语言的保护,做好语言规划。满清政权对满语做出的各种规划以及满族最终转用汉语中取得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当今民族语言保护等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晓传,蒙元时期语言规划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 (2):205.
[2]博赫.清语易言・序[M ].乾隆三十九年刻本,1774:1.
[3]清实录[z].仁宗卷 104,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册: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