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背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背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主导发展的时代,而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国家的电气市场发展变得异常的迅速,因此电气工程也在此种发展背景之下逐渐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自动化技术作为新时代背景之下的一个重要技术,其在电气工程当中的应用也是十分的广泛,但是传统技术背景之下的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工作效率也并不是很高。并且随着社会基本要求的不断变更,其已经不能很好的发挥生产作用。因此,对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十分必要。

1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特点

近几年我们国家的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逐步向智能化的方向靠近,其中最为鲜明的转变就是自动化控制器智能化,与传统的自动化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控制器的性能更加的完善,实际应用效果更加的优越,无论是从应用价值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智能化控制器都可以作为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设备。

(1)智能化控制器可实现无人化超控。智能化技术的主要优势表现在,其无论在何种条件之下,都可以独立的完成任务。并且其所具有的拟人化设计更是是自动化技术所无法企及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智能化技术要比自动化技术更加容易受到欢迎。而智能化控制器得以很好的应用,也是因为以上的原因。当然其只不过是智能化控制器更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智能化控制器当中的系统控制将会由鲁棒性、下降时间、响应时间三者共同调节,也正是因为三者共调节的作用保证了自动化控制的工作内容[1]。

(2)智能化控制器o需控制模型。智能化控制器与传统的自动化控制器相比,具有更加强大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主要变现在紧密系数层面之上,智能化控制器当中的智能化技术使得原有的控制器紧密系数得以进一步提高。而传统的自动化控制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因为其技术水平已经不能达到具体的要求,所以很难对控制对象达到有效的掌控。而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控制模型的正常工作。但是在智能化控制器当中,在最初的设计过程当中就已经将控制模型设计这一环节取消了,所以不存在相互影响的问题[2]。

(3)智能化控制器数据处理具备较高的一致性。智能化技术之所以被称为是智能,是因为该技术具有很强的精度,智能化控制器可以对输入进来的相关数据进行全面的评估,即使输入进来的数据十分生疏并不常见,智能化控制器也可以完成稻莸姆治鋈挝瘛5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因为控制对象并是不一层不变的,所以控制对象的类型也不尽相同。这样在智能化控制器当中所具有的变现情况也并不一样。但是即使智能化控制器并不具有全面检测的能力,仍然可以完成控制任务,从而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3]。

2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1)神经网络系统。神经网络系统具有两个子系统,一个系统是定子电流基础之下的电气动态参数另一个是转子速度下的机电系统参数。因为神经网络系统具有多层次的前馈构造,所以这个系统实际应用到的算法是反向学习算法。这一特征在神经网络系统诊断过程当中得以很好的体现。智能技术背景下的函数估计器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与防噪能力。并且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也具有十分鲜明的一致性,并不需要系统控制模型的应用。基于这些优势,智能神经网络被经常的应用到信号处理工作当中。并且在电气传动控制当中表现出了极强的优越性[4]。

(2)故障诊断及优化操作。不得不说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之上带动了电气工程的发展。在现阶段质量第一的背景之下,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例如, CAD 设计方法逐渐的取代了手工设计,并且随着智能化技术在 CAD当中的应用,设计的质量也被提升了一个档次。遗传算法的优势在于其计算的精度十分的高,所以相比于其它算法来说,其更加的具有应用价值。智能化技术下的遗传算法应用对于进一步实现产品的优化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十分的适合电气工程。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其将会发挥自身的优势,使用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及时诊断出电气设备故障结果,所以智能化诊断技术广泛的使用在电动机、发电机与变压器的故障诊断上[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技术一种综合性技术,并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基于现阶段传统的自动化技术已经不能很好的发挥使用作用,所以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当中的应用变成了一个必然事情。本文以上内容对电气智能化技术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结合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当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虽然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当中已经完成了应用,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坚实的走好技术应用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张雪,马青强,高健.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具体应用探析[J].科技展望,2015(05):9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字:背景音乐 发展 前景探析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0094-01

一、背景音乐的提出与兴起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音乐不是纯粹的艺术,它与人类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多样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背景音乐此时却正以一种迅猛的发展势头深入人心。背景音乐简称BGM,是Back Ground Music的缩写,从广义方面讲,背景音乐是指以某种类型的音乐为背景来促进或增强人们做某事的欲望,使其成功完成活动任务的一种音乐。从狭义方面讲,背景音乐是一种为掩盖噪声并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环境气氛的音乐。背景音乐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无论是工农业生产, 还是休闲娱乐,它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为其它行业和音乐本身带来了新鲜和活力。

二、背景音乐的分类

不同的音乐风格具有不同的听觉效果,因而不同的背景音乐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效用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背景音乐种类繁多,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按表演形式可分为:器乐类、人声类

(2)按音乐性格可分为:柔和舒缓类、热情激烈类、活泼欢快类、风趣讽刺类

(3)按功能作用可分为:休闲娱乐类、学习教育类、日常生活类、促进生产类、影视配乐类、养生治疗类、 陶冶性情类、礼仪交际类等、诗歌配乐朗诵类

三、背景音乐的应用范围及其功能效用

背景音乐具有音乐美的本质特征,根据它不同的类别及各自的音乐风格特征,背景音乐的挑选和使用应依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及人的生理和心理情况的差异性来进行决定的。它的播放使其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情况下对所进行的事物起到积极辅助作用。以下仅例举了背景音乐几方面的使用范围及其功能效用:

(一)应用于影视配乐当中

一部电影需要的不仅是画面上的变化多端,更多时候则需要听觉上的调剂来丰富剧情情节。若情境为恐怖情节,可以给恐怖画面配上惊悚的音乐,预示情节的发展,使观众从听觉上加强对视觉的记忆效果,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电影电视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若情境为悬疑情节,可以为作品配上诡异多变的音乐,利用音调、节奏、和弦、速度、力度、乐器及乐队的编排形式及旋律线起伏不定的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从心理上充满对情节发展的观看欲望,调动观众的情绪,加强情境所表达的紧张感。

(二)应用于休闲娱乐当中

无论是在咖啡厅、洗浴室、桑拿馆、健身房还是餐厅,你可以无时无刻地听到音乐萦绕耳畔。即使你并不知道正在播放的是什么曲子甚至不会在意是不是你喜欢的类型,但你也不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此刻所播放的背景音乐其真正用意并不是要你去鉴赏,而是营造一种气氛,使人放松心情、愉悦身心,融入一种氛围。相反,如果这些地方没有音乐的话,倒会让人觉得几分冷清与空荡。

(三)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当中

有资料表明:如果给一头哺乳期的奶牛定期播放优美的轻音乐,会增加2% 的产奶量;在蔬菜大棚里边定期播放轻音乐,也会不同程度的提高蔬菜的产量,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而在工厂、企业等地使用背景音乐主要目的是消除工作人员对于长时间工作的疲劳感与厌烦感,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愉快而富有意义。

(四)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人们可以发现,当在商场购物时,经常会听到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心情就会愉悦,脚步自然而然地慢下来,购买欲望从而增加。厂商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通过音乐对人的特殊影响来达到增加销售量、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五)应用于养神治疗当中

现代科学研究和许多实验证明,音乐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当病人进入手术室时,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个体差异、欣赏程度及其病种,来挑选一些节奏旋律方面协和的乐曲进行播放,音量控制在70分贝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手术室的温馨感,减轻病人对手术的紧张与恐惧感,阻挡器械发出的嘈杂声,同时调节医务人员的情绪,提高工作效率。悠扬悦耳的乐曲使人凝聚全身于乐曲当中,排除杂念,心平气和,全身放松,从而调节身心,最终达到治病的目的。

四、背景音乐的挑选及使用

人们在挑选背景音乐时具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并且形式多样,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背景音乐的挑选必须与背景环境和谐一致,即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的环境及不同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播放不同的音乐。合适得当的背景音乐不仅能调节和烘托气氛,而且能起到对正在进行的事物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但如果滥用乱用的话,则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110kV变电站 综合自动化 电气 二次设计 分析

在有关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思维与理念不断发展、更新的背景下,整个变电站的二次电气系统已逐步自传统面向功能为主的设计模式转变成为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整个变电站电力运行系统而言,电气二次设计过程当中不单单考虑某一个参数或设备,而将设计的目的确定为:为满足某一设备保护、监控、测量、计量在内相关功能有效实施的综合性装置,确保特定的顺利完成。而这对于整个系统分布式、开放性特征的实现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做好电气二次设计也相当于保障了整个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运行的可靠与稳定。本文即针对以上相关问题作详细分析与说明。

1 继电保护设计要点分析

从继电保护的角度上来说,其作为整个变电站的运行核心所在,一旦没有了继电保护,也就无法确保整个变电站的稳定运行。因此,变电站所对应的继电保护单元需要与监控系统保持独立运行的状态。换句话来说,在整个系统软件、硬件发生故障并退出运行的情况下,要求继电保护单元仍然能够稳定且持续的运行。现阶段的技术条件支持下,对于110kV变电站而言,在综合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应用的背景下,对于变电站内,包括进出线线路、母线线路、电容器装置、接地变配电装置、以及变压器在内的相关一次性设备均配置有与之相对应的保护测控装置。通过对该装置的应用,能够完成对间隔层部分的电流数据、以及电压数据的实时且动态采集。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保护测控装置内部中央处理器的应用,建立在逻辑判断的基础之上,完成相对于整个间隔层的保护功能。

2 跳合闸操作设计要点分析

从跳合闸操作的角度上来说,在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背景下,110kV变电站所对应的隔离开关、插座、断路器操作、以及接地刀闸操作均实现了其远程摇控性,最终建立在二次回路的基础之上,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可靠性。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跳合闸操作状态下,电气二次设计的核心目的在于:如何可靠且合理的设计操作机构,确保在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状态下,所发送跳合闸弱电信号能够实现与跳合闸线圈强电回路之间的对立性电平转换。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来看,对于110kV电压等级变电站而言,要求面向断路器配置与之相对应的操作箱,并独立运行。

3 防误闭锁设计要点分析

电气防误闭锁回路是一种现场电气联锁技术,主要通过相关设备的辅助接点连接来实现闭锁,这种方式需要接入大量的二次电缆,接线方式复杂,运行维护较为困难,且辅助接点可靠性差;其防误功能随二次接线而定,不宜增加和修改。微机、防误闭锁是通过用软件编写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问的操作闭锁规则,将现场大量的二次闭锁回路变为电脑中的“五防”闭锁规则库,实现了防误闭锁的数字化,并可以实现以往电气闭锁不能完成或者难以实现的防误功能,所以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扩充方便等优点。

4 备自投设计要点分析

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支持下,对于11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而言,变电站备自投所采取的供电方式可以在以下两种方案当中加以选取:

方案一是母联分段供电方式。此种备自投方案的核心思路在于:在分段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的前提条件下,由工作电源分别面向设备进行供电。在整个供电作业过程当中,两个电源相互属于备用关系状态;方案二是双进线向单母线进行供电的方式。此种备自投方案的核心思路在于:1#线路进行进线作业,2#线路则作为备用线路。实践工作当中,多将方案一称之为暗备用方式,而将方案二称之为明备用方式。对于110kV电压等级变电站而言,在充分考虑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特性的基础条件下,变电站备自投装置设计方案的选取需要结合电压、电流、断路器位置信号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同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1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选取合适的各自投装置和备投方式,设计装置与PT、CT、断路器辅助接点的电缆连接。

5 后台监控设计要点分析

从后台监控的角度上来说,对于11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而言,较常规意义上变电站在后台监控方面的运行特性来看,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取消了中央控制屏装置,同时以监控器的方式加以替代。后台监控器的主要组成为计算机。在该计算机装置当中,支持安装并运行相应的监督控制系统软件,集成包括定期传送、五防、以及操作票操作在内的相关功能,使整个变电站的运行更加的一体化与集成化。同时,在有人值班模式下,人机联系功能可应用于后台监督控制系统,并面向相关操作人员,提供通过对计算机外置装置(包括键盘、鼠标在内)的运用,使运行人员对整个后台监控系统进行可靠的调度。而,在无人值班模式运行状态下,人机联系功能则能够自动在当地的监控系统后台机上持续运行。更加关键的一点是:后台监控系统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之间的连接仅通过通信线的方式加以实现。因此,在二次设计当中,可以不需要再做考量。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计算机对于电源的需求为交流模式,供电的可靠性水平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在二次设计过程当中,为其配置专门性的交直流供电,从而确保供电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6 结束语

在整个输变电系统的运行过程当中,变电站所发挥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其也可以说是电网系统运行状态下的监控点所在。特别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相关技术与电力系统充分融合的背景下,综合自动化技术已成为变电站运行过程当中的关键载体与依赖。建立在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之上,分散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已成为了现阶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趋势所在。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针对11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并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吴尚恒,菅晓清.HGIS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优化方案及其注意事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4).

[2]莫剑森.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质量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0):67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电气工程概论;互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韩杨(1982-),男,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1731)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672011ZYGX2011J09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57-02

“电气工程概论”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围绕电气工程领域的几个主要分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电气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有全景式的了解,对进一步深入电气工程学科类专业学习起到导航作用,并逐步培养对电气科学与工程的崇尚与追求的专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1,2]

实践表明,学生总是习惯于知识的“定量”化灌输模式,而对于这样一门以“定性”介绍为主、没有公式讲解和详细专业理论分析的课程,最初还有些不适应。如何激发学生对电气专业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和图书馆资料查询等手段,去主动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知识背景,是课堂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和实践的课题。[3-5]笔者经过两三年的电气工程概论教学后,在重点讲述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的基础上,把互动式教学方法成功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表明,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一、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探索改革教学模式

“电气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内容多,采用传统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效果不佳。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教学安排按照如下顺序:教师理论讲解—多媒体PPT展示—视频演示—给学生布置课后调研题目—学生自主学习、分组研讨、制作PPT—学生课堂专题演讲—同学问答互动、教师总结—教师提出整改意见—学生课后再次收集资料、完成研究报告。这种互动式方法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他们在PPT演讲、书面表达、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课程绪论

(1)主要内容:电气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电气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简史、前景、理论基础和常用计算机程序,譬如EMTP、MATLAB、BPA、EMTDC、PSPICE等。应达要求:了解电气科学与工程的产生过程;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二级学科分布;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应用和作用。

(2)教学设计:围绕使学生对本课程的专业背景、主要应用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激发其对本专业的热爱这一目标来展开。在讲授过程中,补充智能电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等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2.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技术

(1)主要内容:电机的作用及其发展简史;电机的分类与结构、应用领域、选用与运行控制;电机学的研究内容概要;电器的发展历史和分类。应达要求:了解电机的基本作用、发展简史、电器的发展历史;理解电机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领域;掌握电机的可逆原理;理解电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高压电器与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与作用;掌握电机分类方法和不同类别的电机特点。

(2)教学设计:介绍电机与电器学科的概况、发展简史,使学生对电机学等后续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电机的微机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FLASH制作的同步电机励磁过程和旋转磁场模拟动画来加强学生对电机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电器部分,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电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高压电器部分,由于装置体积庞大,采用视频录相讲解的方法,拉近学生对高压电器的感性距离。

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

(1)主要内容:电力系统发展简史;电力系统简介;发电厂、电网概述;电力市场简介;电力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应达要求:了解电力系统的发展简史和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概况、交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过程、各种类型的能源发电原理及其特点;了解电力市场的概念、电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理解电力系统的功能与作用、现代电力系统的主要特点和运行过程。

(2)教学设计:主要讲授电力系统的概况、基本概念,内容涉及发、输、供、配、用几大部分,按发电部分、电网运行与调度、电力应用三个环节顺序介绍。教学过程中首先从系统的角度对电力系统进行介绍,使学生建立对电力系统整体功能及结构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各个组成部分分别阐述。在讲述电力系统发展前沿技术的时候,本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主线,将智能电网的概念引入课堂。

4.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传动

(1)主要内容: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与发展简史;电力电子技术的特点和研究内容、应用领域;电力电子技术的地位、发展方向和电力传动概况。应达要求: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发展历史;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电力传动的主要应用领域;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和直流电机、交流电机传动的基本原理。

(2)教学设计:介绍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历史、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电力电子技术是我院电气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半导体变流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确电力电子技术的本质和重要意义;将实验室电力电子器件作为道具,在课堂上实物演示,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讲述电力传动部分时,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明确电力传动在工业中的应用概况;结合科研课题,将典型案例通过PPT向学生展示。

5.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1)主要内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发展简史及主要内容;高电压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应达要求:了解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作用;了解高电压的产生原理和试验设备;了解高电压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理解基本的高电压及绝缘试验操作。

(2)教学设计:介绍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其试验技术。本章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因此在教学时,采用了PPT讲授和视频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突出高电压技术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试验条件和环境等,达到让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的目的。

6.电工新技术

(1)主要内容:电工新技术发展趋势、超导电工技术、聚变电工技术、磁流体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燃料电池技术、飞轮储能技术和微机电系统。应达要求:了解电工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超导电工技术、磁聚变电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磁流体发电和推进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及应用,飞轮储能技术及应用和微机电系统的基本概念。

(2)教学设计:主要以PPT讲授为主。对超导电工、聚变电工、可再生能源发电、燃料电池技术和微机电系统等前沿技术进行专题概述。

三、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互动式教学模式

1.注重课堂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电气行业的应用情况和相关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譬如给学生介绍联合证卷行业深度分析“电力电子,我们可以看得更远”,重点介绍电力电子变频器、整流设备、无功补偿设备SVG、开关电源、直流输电装备等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介绍相关企业和上市公司产品和市场概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为了加强课堂互动,采用了PPT讲解和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个专题介绍。譬如:核裂变之历史回顾、中广核集团介绍、日本核事故回顾、欧洲核聚变装置、中国托克马克聚变装置、日本新干线与中国高速铁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公司宣传片;汽轮发电机、水轮发电机安装视频和三峡发电厂简介。学生观看完视频后,进行提问:裂变和聚变的区别是什么?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原因是什么?避免核事故的方法有哪些?日本新干线和中国高铁的技术要点有哪些?汽轮机和水轮机的原理是什么等等。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凡是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上加2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随后,教师进行总结评论。

3.推行专题报告,活跃课堂气氛

采用学生专题演讲方法,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3人一组,分工协作完成资料收集、PPT制作和课后研究报告撰写。学生报告题目有:智能电网概述、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介绍、电能存储技术的发展概况、地热发电的现状与技术要点、PLC的原理与应用、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趋势、柔性太阳能电池、国内外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介、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和电动汽车电源系统等等。学生报告后,其他学生提3~5个问题,报告者首先作答,教师随后总结,并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对提问的同学,在平时成绩上加2分。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

四、结束语

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发现,学生非常喜爱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感觉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活力,在知识获取和创新、演讲能力和书面表达方面都得到全面的锻炼,收获颇丰。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对电气工程专业提升了兴趣。教学实践表明,互动式教学方法在电气工程概论课程的应用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刘晋,牛印锁,文俊.国内外“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6):64-65.

[2]杨鸿波,高晶敏,侯霞,等.“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100.

[3]蒋陆萍,蒋宇琦.自主教学法在“电力生产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67-6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电气自动化;研究

为了解决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实行低碳经济政策。电气自动化是当今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本研究介绍了低碳经济下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意义,指出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1低碳经济下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性

1.1低碳电气自动化发展背景

电气自动化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专业,尽管这个专业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但相对于人类漫长的工业史依然短暂,其专业面宽、适用性广,因此焕发着勃勃生机,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以及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电气自动化运用全集成自动化技术等工业电气自动控制技术降低生产的成本费用,有效节约资源,以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使现有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加快了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的步伐,实现了降低劳动量的目标。目前,电气自动化理论已比较完善,且普遍用于工业生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电气工程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发、运行操作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1.2低碳电气自动化发展意义

电气自动化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人们追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发展电气自动化会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电气自动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电气自动化也将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我国电气自动化发展在设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仍落后于世界大国,要提高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水平,实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规范电气化标准,实现自主研发,意义重大。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吸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束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我国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产业打造成国际化一流产业,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

1.3我国电气自动化发展现状

工业电气自动化是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等各项技术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标准方面,windows平台的有效应用实现了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这意味着IE6113使工业电气化厂商生产的产品编程接口更加标准化。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与进步也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科技进步是电气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如OPC技术的出现以及windows平台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信息的传输精度、实效性以及检测的准确性。我国的电气自动化产品主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高档产品以外国企业为主导,展望未来,我国的电气化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大量引进外国的高新技术设备和硬件设施,我国的工业电气化发展和应用不断优化,工业产值不断创新高,不仅节约了资源,还大大提高了电气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主的工业电气化产业基地新局面。

2低碳经济下电气自动化研究

2.1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问题

控制系统的问题。大多数电气化工厂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设备老旧、操作不灵,比如:大多数发电厂经常会出现突发状况,如一些开关按钮在机器运行时间相对较长时,容易出现无法操作的状况,这样也就无法保证产品的正常生产及产品的质量。其次,公用系统操作不便的问题。在许多工厂中,公用系统是不纳入系统的,因此也就出现了分布位置分散、运行人员无法有效操作的弊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老旧的机器设备也愈发不能适应未来企业生产和工作的要求,阻碍了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电气自动化设备仍无法紧跟时代潮流,依旧采用比较传统和老旧的中央信号光字牌,这种设备早已被大部分国家淘汰,没有办法实现人员、时间的最大效用化,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同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2.2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策略

采用一个统一的、至少可以支持一个自动化项目的设计和使用平台,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设备的消耗和产品的使用成本,还可以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这个平台必须满足一个重要的需求,就是开发平台和运行平台相互独立。依据项目的实际状况和客户的具体需要,将代码下载到自己硬件的PLC、嵌入式NT系统或WINDOWSCE系统中,通过计算机操作该系统。构建一个合理且有效的网络结构,这对工业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一次工业革命,对于整个网络结构的实现,包括现场控制设备、计算机监督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和信息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横向发展,会渗透到自动化的设备、机器和系统中,还渗透到产品方面。另一方面是纵向发展,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因特网对现场设备及工作流程进行实时监督和控制。现代社会已进入到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时代,为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标准化程序接口,如window2000、OPC、ACTIVEX等一系列接口的应用,不仅节省了时间还降低了费用,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各个程序之间的通信交流。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在当今社会中起着决定作用,随着电气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在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安装前,让操作人员了解安装过程,通过专业培训,使员工了解最新科技和最新动态,以便能在突发故障和恶劣环境中完成维修和操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背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控制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允(1973-),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张运波(1964-),男,辽宁丹东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春工程学院重点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44-01

“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是长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群,近年来,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层层深入开展,该课程群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也不断加大。近年来,我们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课程群各门课程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制作了与教材相适应的电子教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客观地讲,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2011年,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学校5个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之一。“卓越计划”的提出,对“控制技术基础”课程群系列课程的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群系列课程在课程理论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当前“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长期以来,一直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不利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全面构造。第二,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未能充分体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行业背景与服务面向,难以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应有的特色与优势。第三,原课程理论体系分散,课程设置存在交叉重复,不利于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利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第四,传统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缺乏工程实际背景。第五,以往选用教材只偏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具有本专业特色,不能反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前沿动态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改革思想。第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化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第七,传统实验、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中地位相对薄弱,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强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前提,其目标是教育工程师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应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与目标定位培养人才

正确处理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在满足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培养出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特色与优势的卓越工程师。

3.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群系列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新体系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群系列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把“相似的专业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突出课程的连贯性,减少授课学时,把授课减下来的学时用于加强实践教学,增加为课程服务的自主型实验。

4.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课程群系列课程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来改革传统教学内容。注重工程应用性,结合工程案例,展开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将“课程群系列课程”基本知识应用于电气专业的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

5.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点,精选“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的特色教材

坚持教材应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改革思想,在重基础的前提下,强调工程方法的应用,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点,精选“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特色教材。与此同时,力争在反复提炼、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编出具有专业特色、结构完善、内容新颖、图文并茂、好教、好学、好用的优秀教材。

6.改革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改变原来先理论教学,后实践练习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通过大量的有计划的走访相关企业和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专家座谈,了解“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与应用相关的职业活动内容,整理所得资料,并分析、提取、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提炼出“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与应用课程的三个学习情景,即情景一:基本应用;情景二:综合应用;情景三:电气设备岗位实践。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个真实工作任务,以这些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为导向,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将该课程的核心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7.从培养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以强化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

(1)改革实验教学环节,探索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线的优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2)调整基础课课程设计,整合专业课课程设计。基础课课程设计中将原来完全由教师布置题目改为教师提供题目和学生自己选题两种形式;将原来设计前布置选题改为学期初布置选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确定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课的课程设计采取从实际工程中选题,而且不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力争前后衔接,形成一个较全面的专业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工程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三、结论

以上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针对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的系列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5-29.

[2]陈希有,刘凤春,等.电工教学团队的组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2):9-12.

[3]周岩,郭前岗,等.电气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背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 智能化 运用

改革开放一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工业对电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电力系统也被要求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而智能化技术作为最能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运行和管理效率的手段之一,便顺应潮流地被广泛的运用到电气工程中来。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运用,将提高自身效率,增加企业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将推动电气行业乃至工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运用智能化技术,怎么才能更好的运用,便成为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什么是智能化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成熟的今天,电气自动化技术也随之发展。在此以前,电气工程领域主要是以人工生产为主,也正因此,引起该行业了效率低、出错率高等问题,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出现也就成为了时展的必然要求。它的产生,使电气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出错率大大降低,而生产效率却大幅提升。智能化技术便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发展并运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来的。它涵盖了计算机技术、GPS定位技术等,相较传统的自动化技术,运用智能技术的电气自动化具有前者所不具有的行为能力、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更好地、更加独立的处理信息,采取对策,因而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生产效率。

2 智能化技术的优点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运用使人们意识到,它相比于其他技术,更具优势。这些优势具体体现如下:

(1)智能化技术运行结果更加直观。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智能化技术能够在快速精确地运行出结果的同时,对结果进行直观化处理。使结果不仅仅用数据表示,还能通过问题、图像、甚至动画效果表现出来,使得抽象的数据变得更加直观,让使用者更加容易理解,从某种意义上降低了使用门槛。(2)智能化技术使生产更加高效、精确。智能化技术对设备硬件要求十分之高,使用CPU芯片,使得处理数据更加迅速。多个CPU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得运行结果更加准确。而准确度和效率,对电气工程自动化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一致性强,适用面广泛。智能化技术在面对不同数据的处理时,在数据结果的处理中具有极强的一致性。面对不同的问题,处理结果也是不同的。因而适用面更加广泛。(4)智能化技术可按照人们不同要求进行设置。智能化技术由于采用柔性系统进行控制,因而能在运行时改变参数变量,依照工作人员的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3 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

3.1 电气产品的设计改进

电气产品厂商要想使自己能够具备市场竞争力,必须适应当代电气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优化更新。这是一件繁杂的项目,且需要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朝电气工程智能化方向研究正是优化的一个大方向,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1)产品优化,理论先行。作为产品优化最重要指导者,理论知识必须得到更新优化,这是电气产品优化的基础。(2)经验仍然十分重要。不论何时,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有了经验才能保证制造时尽可能少的出错。在进行优化创新时,少走弯路,并且依据经验对结果进行全方位的检验。因此经验和财力一样重要,缺一不可。(3)利用智能化技术的优势,使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完成所需的优化,这样既简化了优化设计,又降低了财力的投入,使所研发出的产品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更有竞争力,同时也给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道有力的保障。

3.2 人工智能控制技术

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现今已成为电气工程自动化优化的必经之路,未来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也将变成优化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目前,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并不是特别先进,主要有三种只能控制方式: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及专家系统控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正因有了人工智能控制技术,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提升了问题解决速度,进一步提升了生产率。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在电气工程运作的过程中,对设备进行监控,对收集到的错误问题进行实时反馈处理,并在使人们能在第一时间采取解决措施。

3.3 电气设备故障的诊断

电气设备由于自身较为复杂,具有难以诊断和维修的特点。在采用智能化技术以前,人们采用传统的工艺,检查效率低,且维修成本高,不能有效的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利用智能化技术之后,不仅使检查效率大大提高,也使诊断错误率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使电气自动化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4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运用的发展趋势

4.1 主站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智能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主站体系规模注定要不断扩大,这是由所需要接收的信息范围和信息量所决定的。因此在扩大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主站的规模,还要保证其基本的稳定和稳定。

4.2 更加强调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体系的交互

在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潮流下,电力自动化主站体系也不再是以前的单一化模式,而是逐步成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主系统和子系统的相互推动,相互配合,使得信息间的交互模式不断增强。

5 结语

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是科学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生产率,而且降低了出错率,同时还推动了本行业以及其他工业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志成.探究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J].通讯世界,2014,20:144-145.

[2]郝建毛.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5,04:19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背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茶叶剔除;色选机;机械结构

拣梗去杂分级是茶叶加工过程中一道费工费时且劳动强度高,但又是非常重要关键的工序,且拣剔分级可有效控制茶叶精制过程中质量和成本,为茶商、茶农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目前由于大量采用机械采茶方式,造成原茶中茶梗和杂质量增加,给后续拣剔分级工序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孕育而生的茶叶色选机,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色选技术是指利用特殊识别镜头捕捉物料表面像素信号、采集物料反射、透设光率信号及其它成分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控制处理,实现光电信号互换,并与标准信号进行对比分析出物料的品质优劣。茶叶色选机正是应用了色选技术,把色选技术中反馈信号传给色选机的总控系统,总控系统利用空气压缩喷气枪将物料里的不合格的杂质去除和对物料分选。茶叶色选机是集光、机、电、气动于一体的高科技综合技术,是实现茶叶精制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必不可少的机电设备。

1.茶叶色选机的工作原理

茶叶色选机是利用色选光电传感器/CCD镜头对茶物料中异色叶片进行筛选工作。由于茶叶烘干后极易破碎,所以为在保证茶物料品相前提下提高色选精度顾茶叶色选机选择多层阶梯式机械结构。正常工作前,要根据不良茶物料的比例和种类,设置色选模式和机器产量;然后将待分选的茶物料通过专用茶叶提升机输送到色选机的摆动进料斗里,经摆动进料斗至振动喂料器,后通过振动喂料器振动向上层溜槽滑道(即色选通道)供料,茶物料在溜槽滑道中通过找正轨道排列,形成速率较为均匀的茶物料流下滑到上色选光电传感器检测区或上CCD镜头检测分选区进行扫描、分辨、判别,茶物料流中得不良米由高速喷气嘴喷气剔除茶物料中得不良品。通过上层分选的茶物料落入下层料斗进入下层溜槽滑道再次利用色选光电传感器检测区或上CCD镜头检测分选区进行扫描、分辨、判别,剔除,分选后经良品与二次次品仓进入下道工序。

现以某品牌茶叶色选机对绿茶拣梗为例进行茶叶色选机的拣梗原理说明(参数值借用该品牌性能参数)。在进行绿茶拣梗时,其色差测定系统对茶叶色泽组成参数进行测定,从而得出茶叶色泽偏绿或偏黄的程度,一般情况下“-a*”值表示茶叶色泽偏绿的程度,“b*”值表示茶叶色泽偏黄的程度,“L”值代表茶叶的明亮度。而所有名优绿茶的插条和茶梗颜色存在颜色差别即色差,一般插条色泽绿翠,而茶梗色泽偏黄。故色差测定系统进行测定时,色泽偏绿的茶叶,“-a*”值也就偏大,并且茶条越嫩,“-a*”值就越大,满足一定要求的茶叶会被装有绿彩信号色差感应系统的茶叶摄像用彩色CCD镜头所捕捉,并进行摄影,然后将所摄影像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发出指令,使茶叶通过茶叶通道进入第2次拣梗或排出机外。而一般情况下茶梗偏黄,“b*”值偏大,茶梗越老,色泽越黄,“b*”值就越大,则更容易被装有黄彩型号的高精度的色差感应系统捕捉和收集,并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彩色CCD镜头发出信号指令,对茶梗进行摄影,同样将所摄影像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发出指令,使高速电磁阀接通,高压空气通过管道和喷气嘴吹出强风,把茶梗从含梗的茶叶中吹出,通过茶梗通道和茶梗出料口排出机外。色选机采用了两套相互垂直喂料系统和平板滑道式送料器,并可采用一种简明易识的触摸键操作平台,可根据拣梗分级的不同状态将色选精度方便的调整至客户最满意状态。

2.茶叶色选机的基本机械结构

茶叶色选机主要部件有:摆动进料斗、振动喂料器、溜槽滑道、光源、背景板、CCD检测镜头、良品槽、一次次品槽、二次次品槽、喷气嘴、空气压缩机、空气净化器和过滤器等。

2.1供料系统

由摆动进料斗、振动喂料器和溜槽滑道等部件组成。待分拣茶物料由摆动进料斗进入振动喂料器(两次振动后可使茶叶充分打散便于在滑道中呈单层下滑利于检测分选),通过振动和导向机构使物料自动排列成一列列连续的现状细束,在通过料槽加速后以恒定速度坠落至光电分选的探测区内。

2.2光电系统

光电系统是色选机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光源、背景板、CCD镜头和有关辅助装置组成。光源为被测物料和背景板提供稳定的均匀照明。CCD镜头将探测区内被测物料的反射光转化为电信号。背景板则为电控系统提供基准信号,其反光特性与合格品的反光特性基本等效,而与剔除物差异较大。

2.3分选系统

分选系统由良品槽、一次次品槽、二次次品槽、喷气阀、空气压缩机及空气过滤净化器等附件组成。气动喷嘴经实验证明,溜槽滑道宽度为220mm情况下选用个喷口处截面长约为4.5mm、宽1mm的喷嘴即可。喷嘴过小造成精度过高,加工成本高等问题。喷嘴大则会影响精度及分辨率。实验证明喷嘴大小及喷嘴个数是影响色选机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2.4清扫系统

清扫系统由气缸、玻璃雨刷器等部件组成。由于茶叶在色选过程中会产生灰尘及其他易附着于玻璃上的杂质。视窗玻璃上一旦附着过多灰尘及杂质,透过视窗玻璃对茶物料进行分选检测的光电系统就会容易产生误检等连锁问题。轻则对色选精度、色选带出比产生影响,重则造成喷气嘴频繁工作,减少喷嘴及控制系统寿命设置烧毁喷嘴控制系统。玻璃雨刷器安装于气缸上,由总控系统按预设时间通过控制气缸阀门开关推动气缸活塞滑动达到定时清扫玻璃上灰尘杂质效果。

2.5摆动出料系统

摆动出料系统由电机带动出料仓摆动使被最终分选的茶物料排出机外,进入下道制茶工序。

2.6操作系统

采用大屏幕宽视角彩色触摸操作平台,为客户预设多个色选模式。并建立友好的人机界面,根据茶物料具体情况方便快捷的实现调整。

3.结语

传统人工式茶叶拣梗分选的方法,误拣比高,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拣梗质量和效率不能适应茶叶精制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的加工要求。通过在茶叶加工中系统使用色选机拣剔茶梗等夹杂物,不但除杂效果好,还可优化精制工艺,减少反复切、抖、撩等筛制作业,避免茶叶过多的断碎,达到拣剔质量高、工效高、制茶成本降低的加工效果,基本解决了以往茶叶拣剔质量差和工效低的缺陷。一台茶叶色选机的处理能力可节省百名人工,企业产能被有效激活,加工周期大为缩短。此外,茶叶不经过人手拣茶接触,避免了手工拣剔的潜在污染,从而更加卫生洁净,达到了清洁化、规范化加工。

【参考文献】

[1]张麟等.光电色选机的结构及其特点[J].包装与食品机械,1997.15(2):21-24.

[2]牛占文等.基于TRIZ的色选机关键技术进化分析及创新设计[J].粮油加工,2007.(3):65-67.

[3]丁勇,廖万有.茶叶色选机的技术特性与应用[J].茶叶加工,2009,35(1):33-36.

[4]权启受.茶叶色选机工作原理与选用[J].茶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