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第1篇

【摘要】精神科护理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护理对象是行为混乱、无自知力的精神病患者,护士在特殊的环境工作,面对特殊的群体,精神高度紧张,极易导致心理障碍。应用治疗性沟通技术护理精神病患者,可以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主动性,提高患者依存性强,缓解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治疗性沟通 精神科护理 应用 思考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在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上建立起来的亲密的人际关系,精神科护患关系不同于一般护患关系,它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治疗性沟通是围绕患者的健康问题,具有服务精神的、和谐的、有目的的、可起到治疗作用的沟通行为[1]。治疗性沟通是心理学常用的一种治疗工具,在精神科护理中应用治疗性沟通技术,病人感受到护士的关怀时,就会向护士倾诉他们的处境和内心感受,这对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有积极作用。

1. 治疗性人际关系的建立的态度

1.1真诚、尊重:护理人员真诚尊重的态度能让病人肯定自我价值,有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沟通关系[2]。根据病人特点,采取合适的称谓同他们交谈,有些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症状导致缺乏自知力,思维内容零乱,讲话无中心主题,有些病人思想隐蔽,不愿暴露内心体验,护患之间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这就需要每位护士关心患者并与之交流沟通,尊重患者的症状,不歧视,不偏见,真诚的与患者相处。

1.2 温和关爱的态度:护理人员采用温和关爱的态度对待病人,作为建立治疗性关系的基础,进而改变病人的行为。

1.3 同理心:沟通者对病人内心世界的了解如同自己亲身体验了病人的经历一样。护士不能凭借自己具有专业经验就自以为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而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揣测,而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耐心的与病人交谈,无条件的接受和肯定病人的心理感受。

1.4 自我了解:分析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免自己的情绪影响而失去判断的客观性,要避免影响病人的情绪。

2. 治疗性人际关系建立的技巧

2.1 重视患者需求,提供患者所需信息

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以及对病情的焦虑,因此迫切希望了解与疾病有关的情况。我们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增添新知识,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际交往、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使自己在医患沟通中充满自信,有说服力,取得患者信任,以便解决患者提出的健康问题,消除影响康复因素。在治疗性沟通中,语言应通俗易懂、朴实自然,表情亲切自如,多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词语,尽量不用医学术语,使患者容易理解接受,可缩短护患距离。

2.2 融洽护患双方关系

因人而异,增加沟通的灵活性和亲切感,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由于患者的年龄、职业、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病情不同,采取的沟通方式也应该不同。同时,要表现出对患者的充分尊重和友好,给予得体的称谓,首次沟通时要先做自我介绍,使用礼貌性语言,善用安慰语,多用鼓励话,巧用权威话,慎用消极语,禁用伤害语。举止稳重,态度和蔼,用亲切的目光、真诚的表情、轻柔的手势、良好的言行举止感染患者,温暖患者的心,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让患者感觉心情舒畅,愿意进行沟通。

2.3 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娴熟的技术、文雅的举止、美好的语言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是取得病人信任和密切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护士要主动与病人交流沟通,适时地安慰、鼓励和解释并可作意识和注意力的转移引导,以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惧怕心理,并进行必要的解释,以获得心理治疗最佳效果。有些病人由于文化背景关系,对治疗目的不大了解,对治疗效果抱怀疑态度,这就需要在交流、沟通时细心认真倾听,耐心指导,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3. 治疗性沟通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3.1 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沟通技巧

调查显示,护理人员虽然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但在实施护患沟通的过程中存在障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从学历结构看,护士的学历水平较低,这使得护理人员进行治疗性沟通受到一定限制;从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看,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很多护士不善于应用有效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使护患沟通出现层层障碍[3]。这就需要护士主动与病人交流,适时的转移其注意力,以消除病人的惧怕心理[4]。

3.1.1 护理人员要以病人为中心

建立治疗性人际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病人健康,精神科病人大多数是低自尊的,治疗性沟通能促使病人觉察到自身的重要性及自我存在的价值,进而提升病人的自尊。

3.1.2 适当的自我袒露

在治疗性沟通中,通过护理人员的适当的自我袒露可以增加病人对自己的问题、感觉、行为的洞察力,能协助病人解决内心的情绪问题。

3.1.3 注意治疗性沟通的隐秘性

护理人员和患者沟通的一切内容都是隐秘的,患者吐露的个人内心问题和家庭隐私,都要为患者保密,不可作为闲谈的话题。

3.1.4 接受、尊重病人

由于疾病症状的原因,精神病人在沟通时的能力会受到限制,其语言、行为可能是无理的、古怪的、令人不愉快的,护理人员要接受病人行为,采取不批判、尊重的态度来帮助病人,以达到有效的沟通。

3.2 护理人才的培养

护理人际沟通课程设置起步较晚,用于指导沟通技巧的教材有限,这使得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应用受到限制,影响了临床上护患治疗性沟通的开展。

3.3 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病人在医院的康复要达到躯体没有疾病、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要求护士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对护理角色和护理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精神科实施治疗性沟通的目的是通过交流,引导心理障碍的患者提高认知能力,明确生活目标,重建生活的信心。

4. 总结

治疗性沟通是医疗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治疗性沟通可以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精神科治疗性沟通要有计划的引导病人,采用针对性的策略,熟练的应用各种沟通技巧,认真学习建立有效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的方法,有效的应用于工作中,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减轻工作压力,提高病人配合治疗的主动性,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冷晓红.人际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1-115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第2篇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方式,护理措施上有其特殊性。精神科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最密切,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要照顾好患者的日常生活,完成各种治疗活动,同时还要抓住长期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巧妙利用各种渠道,给患者以积极的影响,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1 收集信息的途径

1.1 直接接触

进行各种常规和基础护理;进行各种治疗、检查;特殊护理,如外走、自杀、自伤、兴奋躁动、拒食、木僵的护理;心理护理。

1.2 间接接触

晨、晚交接班;病历资料记载;单位、街道、家属反映的情况;病友间信息。

2 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工作态度要温和、认真、严谨,一视同仁;仪表形象要自然轻松,言语要亲切、温馨,动作举止要轻柔大方;护士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护患接触的原则

3.1 尊重理解原则

护士要尊重患者的人格,理解患者的痛苦,减轻或消除患者因精神症状而产生的恐惧感、自罪感。

3.2 接纳与容忍原则

护士应正确认识精神病患者的异常行为和言语,包括低级意向要求。在充分理解患者的基础上,以接纳、容忍的态度面对患者的荒唐言行。

3.3 消除顾虑,给予支持原则

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言行,护士应充分理解、接纳,并积极排解,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消除顾虑,安心住院,积极配合治疗,树立生活的信心。

3.4 提供信息和保密原则

精神病患者大多敏感多疑,在各项护理活动中尽可能多的告诉其操作的目的。另外,对于不利于患者安心住院、接受治疗的信息,要坚决执行保密制度。

3.5 持续性和一致性原则

持续性是指在与患者的沟通中要保持连贯性。针对每位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临床症状,要在前后连贯的基础上区别对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护理措施前后紧密衔接,形成系统性;对每位患者的护理人员要相对固定,既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全面掌握,又有利用护患间的相互沟通,保证护患接触的融洽和谐。一致性原则体现在对待不同患者的态度的一致,同一患者自始至终的一致,不同护理人员对待同一患者的一致,不同护理问题尽可能的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理解和尊重。

4 护患沟通与接触技巧

良好的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在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接触,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尊重患者的人格,维护患者的权利,随时向患者提供健康的信息服务,更好的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是增加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护患关系发展的基础。

4.1 礼貌、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态度,使患者有被尊重感、愉悦感、亲切感和安全感,赢得患者的信任,打好融洽关系的基础。

4.2 采用安慰性、劝说性、鼓励性和暗示性语言,杜绝命令性、讽刺性、侮辱性语言,使患者有被关怀爱护感,有亲情失而复得感,有坚定生存的信心。

4.3 问答方式和沟通内容。采用积极的暗示和肯定的态度,回答患者关于病情的提问及治疗护理的效果,杜绝消极暗示或明确告知负面性刺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4 眼神目光的接触是重要的肢体语言。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既要善于从患者的目光中搜寻各种信息,并给予正确的理解和处理,又要善于运用这种方式传达对患者的尊重、鼓励和支持。

4.5 适度的靠近和接触。人体皮肤的接触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交流。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关心、亲近患者,帮其整理衣服、轻拍肩膀,可以传递护士的温暖和关爱。

4.6 交谈过程中适当运用沉默和倾听。适当的沉默可以让患者将其内心的感受全部外显,并对兴奋躁动患者有情绪发泄的作用,让患者有机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待其倾听完毕,对他们所表达的内容不可随意点头或敷衍,如果干扰了患者的交谈兴趣或干脆拒绝交流,将是护患间接触的失败,同时也是安全管理中的最大隐患。护士应积极疏导、鼓励、安慰和帮助,且要言而有信,成为患者的知己,彻底让患者感到生活在这里轻松愉快,愿意将自己的喜怒向护士诉说,从而建立健康的护患关系。

重视护患关系的沟通,是护理安全管理的积极手段。护理工作的过程是人际关系的过程,在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的同时,患者也时刻观察着护理人员的言行。这就提醒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合理运用各种接触沟通技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从护理人员的“言行”中获得安全感、信任感、被尊重感,体会到护士的关心爱护,从而建立良好的、健康的护患关系,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理护理;精神病;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088-02

心理护理是研究护理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患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影响或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其形式有意识心理护理和无意识心理护理。有意识心理护理是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设计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无意识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护理人员的一切言谈举止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护理对精神疾病的防治、转归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如何做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3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24例精神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66岁,年龄40岁以下17例,40岁以上7例,平均年龄(34.71±2.9)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7例,中学5例,文盲12例;职业:工人8例,农民10例,干部6例;婚姻:已婚11例,丧偶10例,离异3例。病程2个月~10年。本组患者均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力障碍,均能理解调查问卷内容。

1.2方法

采用自制的心理需求自评问卷对入组患者进行调查,每项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十分不满意5个等级。内容包括患者对着装的要求、护理人员形象和态度、治疗效果、护患沟通、医院环境和娱乐生活等。最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1]。

1.3心理护理的方法

1.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尊重、理解患者,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不断变换交流方式,提高沟通技巧,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进行精神卫生常识教育,组织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教育,讲解精神疾病知识,使他们知道某些治疗的必要性,而不是有某种“特效药”或“断根药”,消除误解、恐惧感,用真实的事例去说明,以消除顾虑[2]。开导、关心、同情患者,有悲观情绪的家属常表现为唉声叹气,这时护士要耐心地进行解释开导。在家属来访时,护士要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对家属的同情。在心理教育时,除对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作解答外,对有关康复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要作指导,如对观察病情、药物反应的处理、复发的征象、作息时间的安排、饮食的注意事项、何时复查等问题进行指导[3]。

1.3.2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从心理上使患者接受患病的现实。要尊重患者,不歧视患者。也只有尊重患者,不歧视患者,才能真正做到关心、体贴和帮助患者。患者也才能感到家庭的温馨。要关心患者的日常生活,帮助患者坚持按时服药,经常到医院复查;生活要有规律。要让患者在家庭得到温暖的同时,还要学习一定的工作、生活技能,对患者要有耐心。还要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体贴、鼓励、支持患者;在服药方面,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患者,在其他方面,如一般日常生活、个人卫生、一般工作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患者,不能因为患者患病,就什么活也不让患者干,而由家属全部代劳,这样对患者没有任何好处,使患者失去学习的机会,结果是患者的社会功能得不到恢复和重建。

1.3.3出院指导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在家人的看护下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与社会接触,多与他人交往,提高生活情趣。多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但不要过于疲劳。不宜参加剧烈运动,不要观看情节过于悲伤或惊恐的电影或电视。对睡眠障碍、情绪不稳、烦燥易怒等不良情况,及时找医生反映,作进一步检查和处理,以防复发。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定期复诊。

2 结果

本组24例精神疾病患者经临床治疗、护理后,有效控制了病情,问卷调查结果为满意率达82%。

3讨论

应用精神病理论及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家庭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到位,可使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重新走上社会、融入社会,起到积极作用[4]。患者应在家人的看护下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与社会接触,多与他人交往,提高生活情趣。多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但不要过于疲劳。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患者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家人要注意患者的饮食,不吃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最好不要抽烟、喝酒、饮咖啡或浓茶。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不宜参加剧烈运动,不要观看情节过于悲伤或惊恐的电影或电视。对睡眠障碍、情绪不稳、烦燥易怒等不良情况,及时找医生反映,作进一步检查和处理,以防复发。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定期复诊。

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运用医学心理知识,引导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渔屯.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2]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上)[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73.

[3]谢爱凤,裘雅贤.称谓是沟通护患关系的桥梁[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4):74.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第4篇

1.1对象

以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全体护理人员共150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全方位的培训,使精神科护士全面掌握精神科、内科、外科、妇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及时准确地判断并处理病情变化;掌握危重症病人抢救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各种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

1.2方法

1.2.1院内培训

①管理人员培训:自2011年起精神科及心理科护士长在ICU轮流进修一个月,掌握危重症病人的观察、护理及管理,掌握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技能。②护理技能规范化培训: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临床55项护理技术操作”的全面考核,教材人手一册,并不断丰富其内容。每月组织操作考核一次,95分为合格,全部培训结束后,平均97分以下者继续进行下一轮培训。③专科知识培训:每月组织一次多媒体形式的集中理论授课,精神科专业护士、重症护理专业护士、急诊科专业护士轮流讲座。④应急预案练习: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培训和考核,每月组织一次。培养标准病人,让参训人员投入到真实的场景中,提高应急能力,掌握急救护理知识。⑤礼仪培训:每年一次全院的培训和礼仪比赛,让护理人员以美观、得体、整洁的仪容仪表为患者服务,给患者敬业爱岗、一丝不苟的美好印象,从而让患者对我们产生理解和信任。每季度一次的职业道德培训,培养了护理人员的职业情感,使她们既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精神病人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社会的歧视,由于疾病原因,很多病人沟通障碍,护士必须具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掌握与精神病人的沟通技巧才能胜任精神科护理工作。⑥护士轮转:有计划地安排工作一年以上的精神科护理人员转科,内科、外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各三个月,进一步巩固各学科专业知识。⑦新理论、新技术培训:各综合科新开展的项目、新进的仪器设备等培训全院护理人员均参加。

1.2.2院外进修

①专业知识培训:精神科护士长轮流到上级精神病专科医院进修,学习结束后转到新的科室开展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思路大胆改革;工作两年以上的护士轮流到上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深造,巩固学习专业知识,加速成长。②综合业务培训:有计划的选送护士长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进修或短期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管理理念,学习各科相关疾病的护理常规、急救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③专业护士培养:选拔工作能力强、业务技能棒、教学能力佳的优秀护士,参加精神科专业护士培训,使精神科护理更加专业化。

2结果

2.1护士综合业务能力明显提高

在全方位培训后,护士理论考试及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提高,能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及时发现精神病人的躯体疾患,沉着面对、熟练处理精神病人的各种意外状况,充分证明了护士的业务水平和应急能力。

2.2学习积极性提高

先期培训的护士回到科室后即为带教人员,与大家交流学习心得,将好的经验、好的作风传授给大家,应用于临床;综合科经常有精神病人因躯体疾患住院治疗,亦需要精神科护理的专科知识,精神科护士学习综合业务的同时,也把精神科护理知识传授给他们。全方位培训达到科室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各取所需,共同提高的效果。

3讨论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境扮演法;精神科护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情景模拟逐渐成为了一种标准的护理教育方法,它有很多种形式,角色扮演法是其中一种。角色扮演法优势很多,在教育、管理、医疗等领域有普遍的应用价值。精神护理不是一个实际应用的实际项目,没有客观迹象或实验室结果的其他躯体疾病,由于学生年龄小,缺少学习动机,这种理论抽象难懂使他们丧失热情。但是,精神科护理很重要,伴随精神疾病患者的增加,这种护理日益受到关注。相关精神科护理实习教学的报道不多。笔者尝试在精神科护理实践教学情况下,运用角色扮演法,简单地作以下个人的陈述

二、对象与方法

第一,对象。文章选取了河南一所医学院校某护理专业的365名学生,其中,女生人数345名,男生人数20名,年龄在18-21岁之间,平均年龄小于19.21岁。学生都学习了精神科护理的相关知识,如精神科护理的基本知识等。角色扮演情景由该学校和河南一所精神病院共同编制。

第二,方法。其一,课前准备工作。根据各班学生的现状,课前由课代表负责这项工作,6-7人自由结合组成小组,每班级各10组。结合教学大纲,对精神科护理实习课程学习分成4个小时,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的实践基础上分成3个学时,每班由一名主讲教师担任,同时配置2~3名授课教师协助授课。其二,具体实施将情景学习和角色介绍放在首位。首先要求主讲教师把精神护理科对护士的基本要求讲解给学生,如,和病人的沟通技巧、言谈举止等,接下来集中进行情景学习,分成两个情景阶段,情景阶段一,病人入院,需要护士为病人家属做指导,劝解病人入病房。情景二,病房中出现了突发事件,需要护士果断处理,同时将病人的病情详细阐述给病人。告诉学生角色扮演使用的原理和方法,在组成小组中,其中病人家属一人,病人一人,观察者一人或者两人,配置一到两名护士,结合角色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所有角色扮演时间控制在5到10分钟,中间出现差错,要立即停止,重新开始。第一轮角色扮演结束后,观察者对观察情况,如沟通技巧的使用和沟通的内容等作出总结。然后,小组成员互换角色,替换扮演病人家属、病人和护士。其三,通过问卷调查实施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认识。发出的365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经过筛选,有效调查问卷363份,回收率99.45%。主要围绕学生对角色扮演法作用的认识调查教学效果。发出问卷365份,回收365份,有效问卷363份。

三、结果

学生对教学扮演比较喜欢,能认识到自身沟通的不足,提升了医患沟通能力。

四、结论

第一,精神科护理学教学形式多样化和灵活性。传统精神护理教学方式固定,课堂授课多围绕教师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在大中专院校占很大比例,其中很多学生喜欢角色扮演这种模式。在精神科护理实践授课中,学生小组在不同情况下扮演不同角色[1]。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独立学习知识,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角色扮演这种精神病护理教学模式较为喜欢,这是一种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模式,生动而形象,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事实上,中专生年龄较小,独立思考和自我完善尚不成熟,虽然喜欢角色扮演,但也倾向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授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考虑学生实际,基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计划调整情节和使用材料,并有效运用到角色扮演准备中。

第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助于记忆。“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基于实践操作,所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操作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2]。知识学起来形象而生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精神疾病的护理要点。和传统机械化的知识记忆不同,角色扮演法应用到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角色扮演中的学生普遍提高了思维能力,形成了积极的态度,角色扮演开始前,学生要阅读教材,还要获得大量的课外书籍来扩充角色扮演,这些充足的准备工作,保障学生具有较高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在对角色解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精神病人在接收治疗和护理中产生的特有心理,巧妙地将发生的各种精神障碍护理点给记住,不同于原有的教学法。这说明了角色扮演的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开展多元化效果评定。鉴定评价体系的建立很重要,为医患有效沟通提供保障,将其用作评价依据。吸收有关角色扮演中的有效成分,建立了三层评价标准: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医患有效沟通,患者主动配合护士,取得了良好的医护效果;有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和患者沟通;无效,表明学生不敢和患者沟通,或者用语不当,惹怒了患者。借助这种评估,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和其他同学比较,发现自己的差距,以此不断努力,继续提高;使优化的角色扮演法和精神护理有效整合,并付诸实践中推广,以更好地应用;再者,对角色扮演法,还应强化实践效果,促进精神病护理学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小平,岑慧红,肖爱祥,苏茜.基于情景的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05):81-82.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第6篇

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药学服务是现代药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注重"以病人为中心",改善了传统的以窗口配发为起点,保证供给质量合格药品为终点的被动模式[1]。在精神病医院开展精神药物药学服务,顺应了医生、护士和患者的要求,保证了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

1 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1.1 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drug)是指能改善病态的精神活动,又不影响正常精神活动的药物。它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它们能选择性改善各类精神症状。自从20世纪50年代氯丙嗪问世以来,已有近百种精神药物用于临床,它在促进患者康复过程中,也显现出一系列对精神、植物神经、心血管、造血系统等的副作用。

1.2 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 精神疾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现多为对症治疗。支持性疗法如心理疗法和其它形式的疗法包括社交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康复方案虽然有效,但它们无法替代药物治疗。

2 开展精神药物药学服务意义

2.1 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 又称药学监护、药学关注、药学保健等,是1973年由Brodio DC提出的。它是患者要求且能接受的,确保用药安全、合理、经济、有效的服务。在国外,已形成了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提出药学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群体,强调药师与患者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在我国,药学服务虽然未正式开展,但是已经进行着相关的工作,如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监测,开展形式多样的用药咨询服务,建立患者药历,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等[2]。

2.2 在精神病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必要性

2.2.1 患者要求开展药学服务 除了抗焦虑药易致依赖性不易长期服药外,其它如抗抑郁药服药2~4w后情绪开始改善,急性期服药1~3mo,巩固期服药4~9mo,恢复期服药6~12mo,总服药时间至少1.5a。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需服药2a,第1次复发需服药5a,反复复发需终生服药。长时间服药患者很难坚持,用药后的不良反应降低了服药的依从性。一些特殊体质患者如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还需进行个体化给药。因此,对患者进行服药指导很有必要。

2.2.2 在精神疾病的各个阶段,患者家属、医生、护士要求开展药学服务。 疾病早期和恢复期,一般采取门诊治疗。此时患者病情不严重,没有自伤、毁物、扰乱社会秩序等恶。药师应嘱咐患者家属注意药物的保管,按时按量按疗程给患者服药。告知一些常见的精神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在疾病严重期,应住院治疗,此时患者自知力丧失,否认有病,被动服药甚至拒绝服药。当患者清醒时,药师应协助护士进行服药指导,说明服药的重要性及不良反应的可耐受性,及时发现并预防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药师为医生及时提供药物信息,协助选择药物,做治疗药物监测,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例如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用药剂量的选择等。对于治疗窗口狭窄,血药浓度与临床反应关系明确的抗癫痫药如锂盐、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应做血药浓度监测,以防止血药浓度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过高可引起精神症状而被医生误判为病情加重等。

3 开展药学服务的方法

3.1 提高药师自身素质 药师应不断巩固药学基础知识,学习药学新理论,参加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方面的继续教育,实现传统药师向临床药师转化,从而在参与病例讨论时游刃有余。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药师应以虚心的态度进行药学服务,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应少说、多看、多想、多查,对于一些个体用药中疗效显著或病情反复的病例,要书写药历。

3.2 药学服务的工作方式

3.2.1 药师应有计划到临床科室参加每周主任查房、院内会诊、病例分析讨论,阅读病历,书写典型病例药历,查阅患者治疗用药的医嘱记录,进行专科用药分析,收集与反馈有关药物信息,学习和了解专科疾病特点及用药规律,并协助处理专科的合理用药工作[3]。同时,为了防止精神病患者突发的冲动、攻击行为,做好自身防护。

3.2.2 在门诊开设临床用药咨询室。药学服务实践体现在处方分析与用药交待、用药咨询与交流沟通的艺术性方面,重点应围绕合理用药的四要素(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合理性)来开展[4]。争取医院管理者支持,防止因促销而带来的用药倾向[5]。开通咨询热线及英特网咨询,书写药讯、黑板报,印发宣传资料,讲课等。

3.3 药学服务的目的 通过药学服务,药师应能发现和确定咨询者实际存在或潜在的精神药物应用问题,如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新药临床应用与评价、特殊群体用药常识等。药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能解决或处理上述问题,并防止其演变为实际的药物问题,从而确保精神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同济中.21世纪我国医院药剂科的发展趋势[J].中国药房,1999,10(3):114

[2] 陈志东,沈炜明.我国药学服务的现状、面临困难及建议[J].上海医院药学,1999,10(2):31

[3] 陈玉文,史国兵,李秀娟.论医院药学服务的多学科支撑性及其有效开展[J].中国药房,2003,14(4):196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护理文化建设 精神病医院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R197.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49-02

1 护理文化的内涵

文化从社会整体意义上讲,是指一个社会系统所拥有的价值系统、规范体系、人格结构和心理动机[1]。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通过深层次的精神意识对人们的行为指向发生软控制作用。护理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医疗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组织在特定的护理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准则、自身形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它反映和代表了护士思想、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以及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护理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表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3 个层面[2]。

由于精神病医院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护理文化也有着特殊的在内涵:首先,物质文化是护理文化的外壳,将抽象的护理理念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护理工作的文化要素在社会外观的表露。主要包括护士的仪容仪表、护理礼仪、护患沟通技巧、服务态度;护士专业技术操作、护理理论掌握程度、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医院的内在环境等[3]。对于精神病医院,应当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进行建设。如护理人员的仪容应当大方亲和,加强病人的信任;提高与病人的沟通技巧,舒缓病人的抑郁紧张情绪;病室的环境宽敞明亮,并可以配以适当安全的装饰,刺激病人感官,帮助病人重拾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其次,制度文化是护理文化的支撑,由医院护理的组织管理形式和各项规章制度组成,是护理人员共同的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硬性管理手段,对护理人员的行为具有强制性作用。精神病医院的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医务人员更加严谨负责,因此必须严格依照规章制度,这是病人治疗及护理安全的保障。

最后,精神文化是护理文化的核心,是护理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护理哲理、护理精神和价值观,以呼唤护理人员的自我奉献精神,向社会彰显医院人文精神。精神病医院针对的对象是特殊群体,其护理哲理、护理精神应以安全、人文关怀为核心,在保证精神病病人安全治疗的基础上,给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促进病人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2 精神病医院的特殊性及护理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精神病医院无论是在服务对象上,管理模式上,还是在医疗方式上,都有着与其他科室不同的特点,认识其特殊性,对于加强管理,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有重大的意义。精神病人大多数属低薪贫困阶层,医疗费支付能力差, 病程长,易反复,难治愈。因长期反复发病,单位或家属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有的推给医院不管。而患者自身也逐步丧失劳动能力和正常社会生活能力,更需要社会的救助。传统的精神病室管理多为封闭式,医疗手段上有很多强制手段,这就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和责任要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对精神疾病的预防提出了新的任务,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精神疾病是否能得到治疗,治病程度如何,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也让精神病医院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护理文化建设的初衷正是为了提高整体医护质量和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护理文化建设主要是以思想观念来调控医护人员的行为,通过护理哲理的建立,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目标,通过医务人员的语言和行为来体现精神病医院的人文化管理需要。医院文化是以人为中心提高医院的整体素质,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信誉,赢得医院发展的巨大潜能。它在医院的发展中起着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核心作用,优秀的文化氛围对现代医院实现资本、技术、信息和文化的整合,保持良好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护理文化建设有利于明确目标,具有指导作用。医院通过核心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的熏陶与教化,将个人目标趋同于群体目标,从而引导医护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

护理文化建设有利于团结一致,具有凝聚作用。护理文化是医院内部的强大动力源,通过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医护人员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激发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进而产生潜在的向心力,凝聚在医院的整体效益中。

护理文化建设有利于自我约束,具有规范作用。医院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行为准则,通过广大医护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从医院管理的深层规范和塑造着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思想与行为,有效保证了医院经营目标和服务宗旨的实现。

护理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形象,具有激励作用。在共同文化观念形成的群体意识驱动下,医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逐步加强,激发其自觉地产生出一种高昂情绪和进取精神,不断加强自身整体素质提高,塑造独具特色的医院形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文化品位,并把医院文化作为纽带,将医院的经营理念,服务宗旨,价值取向等传递给广大患者与群众,进而树立并提高自己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3 精神病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医院护理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人性关怀、人文服务的文化,是医院管理、医院精神、医院品牌、医院形象的综合体现。建设精神病医院护理文化应把握精神病医院护理文化建设总体思路,积极实践医院“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重要思想,将安全护理及人文关怀理念应用于护理文化建设中,各级护理管理者在制订相应管理制度时始终牢记医务人员的职责,把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指导思想融入精神病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中。

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护理学的四个基本要素中,“人”是核心。在医院管理中引入人文关怀理念, 是人道主义的需要, 更是精神康复的需要。在护理实践中,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即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要及人格与尊严的关心与关注。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严格落实工作中的各项制度和操作规范,提高工作兴趣和思想认识,开展人性化服务,注重病人的身心健康,尊重病人的风俗习惯,仅仅围绕以人为本向高层次发展护理工作。

对于那些拒绝住院治疗,不配合治疗的患者,都应耐心、热情,改变强迫治疗的护理模式,评估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多用劝慰、暗示、暂缓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强制入院和治疗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心理体验。

二是引导职工树立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加强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强业务培训及考核用人机制,用技术与服务赢得病人的满意。鼓励和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类学习,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来院讲授国内外护理新动态,了解国内外护理文化的新发展,及时做到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

三是以病人为中心,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护理人员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规范、职业形象规范。同时落实质量监控制度,持续改进护理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强化内部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立足服务,将方便让给病人。同时以病人需求出发,扩大医院的服务功能,努力开展社会精神卫生服务。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树立大卫生观念,指导人们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是构建良好的就医环境,保证病人安全和工作人员安全。在精神病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中,应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预见性护理。医护人员必须熟悉病人的病情、诊断,对严重伤人、自伤、逃跑的特殊病人要心中有数,必要时遵医嘱予保护性约束。外出时向家属交代院外注意事项及留下联系方式,以便随时取得联系。努力改善办院条件,设院内康复中心,有丰富的康复内容和康复设备满足病人需要。给精神病人以更宽阔的空间,更幽静的环境,更多的娱乐场所。将工娱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有机地结合起来[4]。

4 小结

总之,文化建设是一种以人为作用对象的“软件”管理模式,具有复杂性、抽象性和多样性[5]。医院护理文化是医院在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培育创建的具有本医院护理特点和行业特点的护理哲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同时又是一个医院现代化护理理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环境和不同形式的服务内容。所以,建设精神病医院护理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医院的实际,从护理实践中进行提炼和总结,建立具有专科特色的护理文化,并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严连生,论医院文化建设[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2] 李传丽. 护理管理[M]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130.

[3] 厉伟彩,孙西珍,刘勋华. 物质文化建设在护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 .齐鲁护理杂志,2005 ,11 (4) :3582359.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精神科;压力源;护士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不断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科护士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且后果严重。作为护理行业的特殊群体,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护士长时间处于这种紧张而繁重工作中,决定了其承受的压力相对于其它临床科室护士较多,已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正确认识和分析精神科护士压力源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缓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的对策,现分析如下。

1 分析精神科护士的压力来源

精神科病房收治的对象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病人,护理风险难以预料。精神科护士的压力源主要来自风险度和社会地位以及心理和工作压力。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容忽视影响。

1.1 职业病 神经衰弱和强迫性神经症是从事多年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常见的职业病。由于护患比例严重失调;患者多且精神症状复杂多变;值班时间长、任务重、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导致护理人员精神紧张,睡眠质量差。表现为失眠、焦虑、疲乏无力以及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心烦、腰酸背痛等)。强迫性神经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强迫行为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由于精神科护理特殊的工作性质,如反复检查出入大门的门锁是否锁好;以至于下班外出时,反复检查门锁是否锁好,电气、煤气是否关好;有时往返数次。

1.2 社会因素 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复发率极高。不同于其它疾病,临床疗效显著性低,导致护士个人成就感低,家属的认同度也低。同时,社会和政府对精神科护士的关爱和理解不够,工资待遇在同等国家中偏低等诸多社会现象,使精神科的护士的心理产生平衡失调,易造成情感抑郁,表现为情绪消极、自卑等现象。也是导致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又一因素。

1.3 职业的特殊性 临床上精神科护士所面对的是失去理智的精神病患者,病情变化多端、缺乏自知力、不配合治疗、甚至拒绝治疗的精神病患者。护士必须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注意防止意外事件及暴力行为的发生,同时适当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处于长期持续高度紧张状态下的工作,精神科护士从而容易导致心身上的疾病的产生。

1.4 特殊的职业环境 精神医院大多数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病房管理模式而且位置较偏僻。护士的工作环境处于半隔绝状态;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病情变化多端和沟通障碍的场所。每日与情感淡漠、思维贫乏、兴奋冲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在一起,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有些衰退的精神病人个人卫生差、护理不合作、生活懒散,病房空气质量差,长期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加上服务对象的危险性,工作繁琐、辛苦、责任性大,使人产生一种压抑感,将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极易导致心理失衡,出现对工作的厌烦、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患者漠不关心,消极怠工等。

1.5 工作压力风险较高 精神科护士需要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和高素质护理能力。而精神疾患暴力行为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10倍,其异常行为直接威胁护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的谩骂与殴打是常有的事,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对护士的身心健康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自身心理调节不当,干预不及时或方法不当,都会导致护士恐惧心理产生。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法规的健全;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举证倒置零的实施,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担心工作方法不当,出现差错事故是造成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原因之一,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病人在求医过程中,受妄想内容等支配下,常突发意外,而作为监护人的家属,对精神科知识知之甚少,对治疗、护理措施不合作、不了解、不清楚,产生分歧就有可能会引起医患纠纷。导致护士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而牵涉到医疗纠纷中。因此,工作的风险性成为主要的压力。

1.6 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护患关系和医护关系。不能妥善处理医患之间关系就会陷入困境,发生冲突将间接影响护士工作而产生压力。精神病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护士即使遇到病人言行及人身攻击、遇到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不配合、听信患者的病态言语和严重的歪曲事实,被误解冤枉,护士必须要保持良好心态和冷静态度,压抑自身的感受的同时还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以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关系也是主要的压力源,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医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社会对精神病人歧视的同时,不能正确认识精神科护士的社会地位、贡献及价值,使精神科护士不能体验到工作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及自我价值。

1.7 沉重的工作压力 进入21世纪,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护理模式多样化和护理水平高质量化。护理人员面在对繁琐、复杂、紧张、高强度的护理工作,这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目前国内护士严重缺编,精神科护士尤其普遍不足,严重的护患比例失调,使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而精神科不同于其它临床科室,除了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以外,还要做心理护理和大量的生活护理,如:洗澡、剪指甲、买生活日用品及零食、并保管好病人的衣物食品、管理患者的零用钱等许多繁琐的工作,沉重的各种负荷,使护士产生心身疲惫,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尤其夜班护士必须保持精力充沛、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值班护士少,夜间是发生意外事故率较高的时间,也是精力最疲乏之际。一旦发生意外,护士不仅要受到处罚,还造成心理伤害。研究报道,职业紧张可影响智力活动、情感状态,高度的脑力紧张可引起管理人员的情绪障碍和自杀[1]。

1.8 源于家庭的压力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值班或加班改变正常的作息时间,不能正常接送孩子、照顾老人、做饭等,对家庭照顾欠周到,难免发生家庭矛盾,不良情绪及压力使护士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荷。

1.9 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知识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护士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迫使护士完成紧张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学习,这给护士带来新的挑战。

2 对 策

个人应对、组织及社会支持理解都有助于减轻精神科护士的压力源,缓解其疲惫感、有助身心健康,可预防及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2.1 个人应对

2.1.1 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纠纷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良好和谐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是减少压力源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保证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努力学习心理学和行为学知识,应对不良刺激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疏导技巧[2]。由于精神患者的特殊性,在工作中要学会宽容、忍耐和克制,尽量避免产生恐惧、紧张、愤怒、抱怨等不良情绪,保持乐观、恬静、愉悦的心态。一旦产生负性情绪,要寻求正确途径和方式进行宣泄,主动向同事、家人及亲朋好友倾诉,并取得支持,采用适宜的自我调节方法,如幽默、微笑、放松疗法、各种娱乐活动等,以释放和调节情绪。正确处理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关系,增强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性格,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把消极情绪带入工作中。

2.1.2 注重职业防护,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以攻击行为危害最重,难以预料,严重地影响了护士的人身安全。护士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经常巡视病房,随时注意患者的动态,根据患者精神症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不得哄骗患者,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做好防范工作,从而降低危险因素,减轻工作风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2.1.3 不断提高精神科专业知识及护理技能水平,学会自我调节、解决问题、决策参与的技巧;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风险的预见性及早发现和预防不安全因素,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减少由于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带来的压力。

2.1.4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作为精神科护士要理解精神病患者的病态语言和行为。护士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隐私要保密,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为其创造良好舒适的住院生活环境,对待不同症状的患者要注意接触方式,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对于患者提出来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于想家心切要求出院的患者,应及时与家属取得联系,尽快取得家属的合作,安排探视,使其安心住院,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安全因素,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2 组织的理解与支持

2.2.1 构建和谐团队 管理者充分考虑护士的感受和身心需要,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结合,重视护士的合理建议,充分满足护士的求知欲望,公正平等的为每位护士提供学习、深造、提升的机会,以减少精神科护士由于职业认同感差而引发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不良情绪在团队的干预中得到宣泄。积极为护士业务成长搭建平台,鼓励护士全员参与医院组织的各项比赛。科室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增加了沟通,增强了友谊,为科室荣誉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及整体竞争力。

2.2.2 上级领导的支持 上级各部门领导应解决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充分了解护士产生压力的原因,逐一加以解决。首先完善设施,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减轻精神科护士的精神紧张和工作压力;其次提高工资及福利待遇等。

2.2.3 重视风险意识 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培养护士风险意识,加强法制观念,护士必须掌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条例》,在工作中自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程并及时向医生汇报。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2.2.4 人性化管理 护理管理者要注意人性化管理,创造融洽的工作氛围和温馨的工作环境,充分体谅精神科护士工作工作量大和繁琐高强度的工作,实行弹性排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会护士沟通的技巧,让护士学会调整好工作、休息和睡眠三者之间的关系。护理管理者采取有效地的管理措施减少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2.2.5 吸取经验教训 护理管理者要组织护士对以往发生的护理纠纷,进行讨论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并提出对策,将处理纠纷的过程制成工作流程,使护士的工作能有章可循,应对自如,减少由于发生纠纷而引起的恐惧和盲目性产生的巨大心里压力。

2.2.6 关心理解护士 护士长应全盘掌握护士的心理、身体和家庭状况,关心理解精神科护士的生活,如护士遇到困难采用灵活的排班方式,给予一定照顾,使护士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尊重,有利于心态平衡;如遇到患者及家属的过激言行,应学会善于忍耐和克制,更不能与病人发生争吵,应予谅解,必要时由主任护士长出面沟通,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与理解;当护士被攻击时,护士长要及时安抚护士,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只有让护士感受到被关爱,才能有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减轻工作压力。

2.3 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它可以对受压力的个体提供帮助,以便使其维护良好的情绪体验。让社会重视精神卫生事业,加大精神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给予精神科护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对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嘉奖,树立精神科护理队伍的先进典型,使精神科医护人员得到社会的尊重。由于精神科医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应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待遇,解除后顾之忧。扩大医院护士的编制,解决人员紧张,护士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家庭及家属对精神科护士的全力理解和支持,可有效的减轻其压力、消除自卑感。健全法制法规,完善精神病院的监控设置,保护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可提供有利证据。

3 总 结

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属于高压力、高强度和高风险的职业,针对护士压力源,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变压力为动力。从社会、管理者和个人等三方面,为精神科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效的消除护理工作压力源,缓解工作疲惫感。关爱和促进精神科护士身心健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