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病护理方法

精神病护理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精神病人;临床分期;康复期;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94-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广泛开展,把心理护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情、意不协调是精神病人的基本特征。临床上诊断、治疗、护理的依据主要是以突出的精神症状即心理活动异常为特点,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治疗、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尽快使病人潜在的危险消除,使之早日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1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

(1)急性期的心理护理:这类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在强制下或诱骗入院,症状丰富。病人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庭环境,住进陌生的新环境(病房),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常表现为恐惧、焦虑、猜疑、执拗、情感淡漠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针对上述心理活动,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主动、热情、耐心的向病人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尽可能达到顺利接受治疗。(2)治疗期:精神病人采取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电休克等对病人来说都比较痛苦。所以在各项治疗前后要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各疗法之间利害关系,争取得到病人的合作,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娱疗活动,提高病人的兴趣,增强意志和体质及适应社会的能力。(3)缓解期:此期病人通过各种治疗和护理,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部分恢复。此时病人倍思亲人,不安心住院,急于与亲人团聚和重返工作岗位,个别病人对住院前有伤害亲人和危害社会行为有后顾之忧,产生复杂矛盾的心理反应,此时护士应策略地向病人疏导和解释,使病人心理健康配合治疗,巩固疗效。

2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1)此期病人自知力完全恢复,即将出院,绝大多数病人心情愉快,能积极配合治疗。但是,护理上还要注意病人以下的心理活动:如担心疾病的复发和病程迁延,担心社会歧视,家庭问题,婚姻问题以及因病后精力不充沛,难适应原职工作等等而产生的焦虑、退缩和悲观厌世的情绪反应。(2)对此期病人要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导,同时做好社会宣教工作。如街道、单位、家属,说明病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应如何做到体贴病人,出院后坚持服药,自体观察。周围的人应尊重病人的人格,避免冷言恶语和一些不良刺激,应根据病情在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共同给予心理支持,为病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捍卫编.心理与精神护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

[2] 白桂春主编.精神科护理:精神科护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3] 王志英.精神障碍病人护理260问:中华大众护理丛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01.

[4] 王斌全,赵晓云.精神病护理的发展.《护理研究》,2007年12期.

[5] 崔红梅,朱平,姜苏华.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体会.《齐鲁医学杂志》,2008年1期.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7-0087-02

躁狂发作一般有“三高”症状,即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活动增强;常伴有焦虑、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自知力不全及精神病性症状,如幻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我国1993年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情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083‰,男女比例无明显差距,可反复发作,以春末夏初发病为多见。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护理应以安定患者情绪、预防躁狂状态下的暴力、冲动行为的发生为主,指导患者参与有益的活动,参加康复功能锻炼,逐步恢复其社会功能。

1 临床资料

选取13例心境障碍躁狂发作典型病例,男6例,女7例,年龄19~65岁。大专2例,高初中8例,教师1例,农民2例,下岗工人3例,无业4例;呈典型反复发作4例,双向情感障碍1例,慢性躁狂3例。病程平均3个月。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2.1.1 躯体症状 (1)睡眠减少,但精力旺盛,并不因缺乏睡眠而感到疲乏。(2)食欲增加,但因活动增多,体力消耗而致入不敷出,使得体重减轻,严重躁狂可导致虚脱。(3)增强,患者常常不能自控对异性产生过于亲热的行为而不顾对方的感受,多因兴致所致。(4)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脉搏心律增快,偶尔有血压升高、便秘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1]。

2.1.2 精神病症状 (1)心境高涨:患者主观体验愉快,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意识中自己有非凡的能力却不能被现实生活和工作所肯定,因此对现实不满,常大发脾气,易激惹。患者内心体验与周围环境相符合,具有感染力,能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并能带动和鼓动周围人追随[2]。(2)联想迅速:涉及内容多而广,谈话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内容肤浅凌乱、言词夸大漫无边际,甚至达到妄想的程度。话题“随境转移”。(3)活动增多:精力旺盛。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但持续时间不长,很快随新鲜事物出现转移兴趣。被动注意增强,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爱管闲事,整日忙碌不停。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判断,办事缺乏深思熟虑,有时到处惹事,任意挥霍财物,社交活动增多,对异性感兴趣,行为轻浮,女患者表现浓妆艳抹故弄风情或疯狂购物,男患者表现好承诺办大事或一掷千金、分送财物等。(4)思维内容障碍:自我评价过高,有夸大妄想,内容常涉及自身健康、容貌、能力、权利、地位、财富等,夸耀自己能力非凡,学富五车,常把自己同某大人物联系在一起以示炫耀,自我满足[3]。

2.2 基础护理

(1)提供安全、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必要时置单间,避免人多。病房设施简单固定,宽敞整洁,色调淡雅,减少周围环境刺激,听舒缓的轻音乐,可起到镇静、稳定患者情绪的作用。(2)饮食护理:提供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和充足的饮水,以满足生理需要,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和水分,及时处理便秘问题。(3)保证患者睡眠时间,合理安排患者的活动和休息。(4)督促患者料理个人卫生,衣着打扮要适度美观,维护个人良好形象。

2.3 安全护理

(1)提供安全舒适的修养环境,减少外界刺激,病房设施安全、光线柔和、颜色淡雅,整洁舒适,忌能引起患者情绪烦躁的颜色和物品。(2)置患者视线内观察。杜绝房间内及患者携带危险物品如刀剪、绳索、玻璃等。病房定期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3)对躁狂不能控制的患者适当给予安全隔离和保护性约束,但要注意切勿激惹患者,引起患者的愤怒和敌意,加重躁狂,导致破坏和攻击行为。(4)预防暴力行为:护士应及时了解导致患者躁狂爆发的原因,早期发现暴力先兆,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给予满足,言语行为易舒缓,态度和蔼以稳定患者情绪,对其不合理的要求避免简单、直接、生硬的拒绝,避免激惹患者,尽可能降低患者的兴奋性,控制其冲动、暴力行为发生。如已发生冲动暴力行为,立即按相应措施处理。

2.4 心理护理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鼓励其表达内心真实感受,不要武断地打断或指责患者的谈话,以免激惹患者,可委婉地指出患者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使其有正确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利病情缓解。(2)尽量多与患者交谈,让患者描述内心想法,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学习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学会情绪激动、情感高涨时的应对方法。(3)指导患者参与有益的活动,发泄过剩的精力。引导患者做一些难度小、无竞争性的活动,如集体游戏、跑步、唱歌、打球、健身器运动等。

2.5 药物治疗护理

(1)密切观察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用药期间要注意患者在活动时防止摔倒。(2)反复发作的患者常有拒药心理,要保证服药到口,防止藏药、吐药,确保治疗。(3)密切监测观察碳酸锂的不良反应,及早发现中毒的先驱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了解患者的血锂浓度检查结果。(4)适当讲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服药的必要性,消除患者思想顾虑而安心服药。

3 健康教育

3.1 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认识疾病的有关知识,同时教会患者应对情绪激动躁狂发作时的应对技巧。(2)指导患者了解和掌握躁狂发作的先兆,及时治疗,预防疾病复发或加重。(3)指导患者掌握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及时预防和治疗。鼓励患者坚持用药定期复查。(4)指导患者积极主动参加家庭和社会活动,以平常心接物待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2 家属的健康教育

(1)指导家属学习有关躁狂症的疾病知识及如何预防和观察发病先兆,并明白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识别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2)为患者创造平静、安全、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尽量避免患者外出,患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时要协助改善患者的人际互动能力,增强社交技巧,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4 结果

通过对患者细致的观察和护理,13例临床病例均得到控制。其中3例转为慢性躁狂,4例反复发作,6例临床治愈,定期随诊。13例患者均返回家庭社会,并不同程度承担家庭和社会角色,稳定期社会功能基本恢复。

5 体会

对躁狂症患者实施系统的临床护理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躁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使患者生活起居有规律,睡眠恢复正常,饮食保证,机体消耗与营养供给平衡,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基本控制。患者的情绪稳定,能有效的控制情绪,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愤怒和激动,避免发生伤害他人或自伤自杀的暴力冲动行为,能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能力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马凤杰.精神病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4.

[2]曹新妹.精神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2-284.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2月在本社区服务中心登记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132人及其家庭监护人纳入研究。病患年龄7-73岁,病程2-35年。精神分裂症106人,癫痫伴发精神障碍13人,阿尔茨海默病2人,精神发育迟缓智力残疾6人,双相障碍5人。监护人文化程度:小学43人,初中74人,高中及以上15人;与病患关系夫妻51人,父母/子女78人,兄弟姐妹3人。病患所在家庭普遍存在居住条件差,病患缺乏家庭照顾,其家属文化层次低、生活压力大,家庭经济收入拮据,困难家庭多等情况。

1.2社区护理干预方法

1.2.1建立病患家庭分级健康档案  由上级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确立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将分级评估的0-5级分别记分0-5分标注在其健康档案封面上。同时设计精神病防治知识认知表对病患家属在药疗、生活、安全护理及社会功能恢复等方面认知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成绩由高到低分四档分别记0-3分,即认知测试100-76分记0分,75-51分记1分,50-26分记2分,25-0分记3分。该分值同样标记在该病患的健康档案封面上。两分值进行相加,其综合评分越高则说明该家庭在监护病患方面情况越差,病患治疗、预后的风险性越大,本社区也以此增加对该家庭的走访、巡诊及电话随访密度。综合评分为4分及以下,每季度随访1次;综合评分5-6分,每月随访1次;综合评分7-8分,每月随访2次。

1.2.2药疗护理  由于重性精神病无法根治,药物就是控制其症状的必然选择。精神类药物普遍存在的针对性强、副作用大的情况,因此药物的种类、服用的剂量、服用的方法都有严格要求。如何正确使用药物,病患对医嘱的依从度,以及不良药物反应的处置,这都是社区护理干预的重要内容。重性精神病患者普遍存在自理能力差,尤其处在发病期或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时,病患家属在病患履行药疗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可配合对病患改变给药途径,如肌注给药;或将药研成粉末混在食物、饮水中让病患服下,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1.2.3生活和安全护理  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防止病患疾病复发及促进其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基础,也能有效地配合社区护理在病患个人卫生、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干预。病患所在家庭能有意识地培养病患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为其提供卫生、定量、清淡、营养均衡的饮食,监控病患的睡眠状况,协助其进行适当家务劳动和户外活动,能及时有效地避免和消除刺激其疾病复发的外部诱因。同时还能及时对病患生活环境中的危险品,如刀具、棍棒等进行管控,这对有自伤、自杀、他伤、他杀倾向的病患显得尤为重要。

1.2.4病患家庭的护理干预  病患所在家庭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拮据,生活压力大。另外社会上仍存在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所在家庭的歧视现象,很容易让其家属对病患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状态,出现对病患漠视、敌视、不注意与病患情感沟通方式的情况。这对促进病患康复,防止其疾病复发,乃至社区治安极为不利。本社区采取个别和集中两种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将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把病患家属进行精神病防治知识培训与本社区扶贫帮困活动相结合,给予他们适当日常生活用品的物质奖励,以提高病患家属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本社区设立专职精神科医护站,方便病患家属及时获得社区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针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制和印发简易识别药物不良反应、病患复发先兆,以及掌握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的实用小册子,方便病患家属能先期对症施行。同时要求病患家庭加强精神类药物的安全管理,防止他人误服或被别有所图的人所利用。

1.2.5社区健康宣教和病患社会功能恢复指导  本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健康宣教活动,向辖区内居民宣传精神疾病防治知识,使社区居民树立正确对待重性精神病患的观念、消除歧视,从而减轻病患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并鼓励社区内企业献爱心、伸出帮助之手,改善病患家属的就业状况。对于有一定自知能力的病患,鼓励其在家属的陪同下与医护人员接触、沟通、倾诉,使其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其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及自信。

2  结果

本社区服务中心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及其家庭施行联合干预以来,在病患暴力行为危险性评估等级,病患所在家庭对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及病患家庭监护能力缺失三方面均有显著性改善,数据见表1,表2,和表3。

表1  家庭干预前后病患暴力行为危险性评估等级情况比较

表2  家庭干预前后病患家属精神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情况比较

表3  家庭干预前后病患家庭监护能力情况比较

3  讨论

暴力行为与某些精神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Fazel的研究表明1/20的暴力行为犯罪来自精神病患者[2]。然而住院接受治疗的病患及其住院时间都是有限的,他们绝大部分时间仍是在社区生活。对此本社区联合上级专科医院开展以病患家庭为主体的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病患在医嘱的依从性,减少复发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

作者单位:463000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科临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及较长时间的药物维持治疗而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因此,早发现、早期规范治疗和护理成为患者能够较好康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首发患者在首次住院期间即进行多元化的治疗护理干预对患者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此加以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01~12月在本院住院的1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病病分类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18~41岁;平均(2530±680)岁;男87例,女73例;文化程度:大学16例,高中48例,初中83例,小学13例,婚姻状况:未婚81例,已婚71例,离异8例;按照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两组在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程和年龄等方面相匹配,有监护人知情同意,住院治疗8周。

12方法

121护理两组均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精神病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元化的护理干预。

1211制定康复训练项目成立康复训练指导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1名主管护师和2名护师,1名主治医师组成。具体方法: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要求患者遵守医院及科室规定,按时起床,洗漱,穿衣,整理床铺,做好个人卫生,逐步形成主动的日常自理生活习惯 ②提高兴趣、激发改变的信心: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及兴趣爱好,组织患者参加文娱活动训练,如早操、打球、下棋、看电影、读报等。③基本人际交流训练(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ing)[1]:每周1次﹙每周三下午﹚,每次1 h(中间休息15 min左右)在入院第2周进行。

1212开展心理教育向患者或家属讲解精神分裂症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对人的影响,以及系统治疗的重要性,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得了什么样的病,为什么是不正常的,如何影响人的精神,如何治疗,患者和家人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等。在疾病缓解期,宣教精神卫生知识与患者一起回顾病中的表现,提高其对某些精神症状的认识及分析,从而强化自制力[2]。 根据患者的家庭背景、症状表现和恢复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讲解,使患者能够正确评价自我并积极配合治疗。

1213认知行为指导在疾病恢复期进行康复治疗阶段,可能会会存在残留症状,以及由病耻感所带来的抑郁情绪。利用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改变患者对精神症状的不合理认知以及对患病状况的负性认知,从而改变情绪状态,养成积极的生活及康复训练的态度,进行学习礼仪、人际交往、语言沟通,教会患者如何掌握情绪释放和控制等行为训练,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认识精神症状。对有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患者进行系统的认知行为治疗,促使其更好更快康复回归社会。

122评价方法用BPRS量表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用PSP量表评价社会功能缺陷。BPRS量表评分越高提示病情严重,PSP量表评分越高,说明社会功能恢复越好。根据社会功能水平,PSP总评分分为三个层次71~100分:表示轻度困难;31~70分:表示有不同程度缺陷;0~30分:表示功能严重缺陷。

13统计及处理采用SPSSR1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期BPRS评分比较见表1

入院时两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P>005),8周后两组BPRS评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t=491,P

22两组PSP评分比较见表2。

入院时两组PS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出院时PSP评分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15,P

3讨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治疗理念在精神科临床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住院过程中治疗康复及社会功能恢复在全病程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药物治疗阳性症状基本消失,但思维缺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行为迟缓、懒散、被动、社会和生活能力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社会活动能力不良等[3],有些患者出现对患病本身的抑郁反应甚至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同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空闲无聊时往往容易陷入沉思、幻想或悲观、绝望或精力过剩、乱管闲事、疏懒少动、退缩孤独[4], 这些均显著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回归社会。因此,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首次住院过程中应努力促进患者社会回归功能恢复。有相关资料已经表明,通过多元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缺陷[5],本研究通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多元化护理干预结果显示8周后观察组PS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SP评分(χ2=1315,P

参考文献

[1]杨秋兰社会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作.中国临床康复,2004,9:16186.

[2]陈玉民,杜宏群,马秀青集体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山东精神医学,2002,15(1):2426.

[3]翁永振,向应强,陈学诗,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其疗效的一年随访.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1):3235.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4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02-01

精神病患者在住院过程中逃跑,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较易发生之事,大部分逃跑的精神病患者能被及时找回,但也有少数患者在逃跑过程中出现意外。因此,认真分析患者逃跑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对防止患者逃跑,控制意外事故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院1990年至2009年发生19例精神病人逃跑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9例逃跑病人中男17例(89.5%);女2例(10.5%)。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18岁。文化:文盲1例(5.3.%),小学5例(26.3%),初中6例(31.6%),高中4例(21.1%),大学3例(15.8%)。职业:工人11例(57.9%),农民5例(26.3%),干部3例(15.8)。

1.2 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15例(78.9%),躁狂症2例(10.5%),抑郁症2例(10.5%)。出逃时处于疾病急性期(1~10d内)3例(15.8%),缓解期15例(78.9%),恢复期1例(5.3%)。

1.3逃跑方式:①在室外工娱疗期间,翻墙或越门而逃7例(36.8%);②至检查科室检查时发生4例(21.1%);③中夜班撬窗外逃3例(15.8%);④趁工作人员进出病房时强行夺门而逃3例(15.8%);⑤由于工作人员对病情认识不足致病人逃跑2例。(10.5%)

1.4 逃跑后果:24小时内安全找回17例,一周后找回2例。

2 原因分析

2.1 病人的因素:

2.1.1 由于精神症状所致:占68.4%。患者自知力缺乏,否认有精神病,而不安心住院;或受妄想幻觉支配,患者认为住院是对其迫害而逃离医院。

2.1.2 思家心切:占21.1%。这类患者多为住院时间较长,精神症状已基本控制,自制力部分恢复,家中有一定实际问题。

2.1.3 患者有消极观念:占10.5%。这类患者想脱离医护人员的看护,以进一步达到自杀的目的。

2.2 环境因素

2.2.1 封闭式的管理及单调的生活节奏使患者认为住院似蹲监狱,产生禁锢感,从而想方设法逃跑占15.8%。

2.2.2 辅助检查远离病室,位于开放式楼层,并接近医院大门,给病人逃跑增加了机会,占21.1%。

2.2.3 安全设施不佳:门窗不牢固,围墙过低占52.6%。

2.3 医务人员的因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薄弱,医务人员对待患者态度欠佳,工作方法不得当;对患者病情认识不够,症状分析不充分占10.5%。

3 护理对策

3.1 加强病情观察,在工作中多与病人沟通交流,了解病人心理状态,掌握病情发展趋势,对重点病人重点观察,确保病人在工作中的视线内活动。平时加强疾病知识宣教,与病人一同分析其精神症状,让病人了解此病住院系统治疗的重要性。对长期住院病人,应与家人取得联系,让家人定期来院探视,或给予电话问候,使病人能够安心住院配合治疗。

3.2 加强安全管理,病区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人人牢记,并切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门窗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做到每周一次安全大检查,天天安全小检查,特别是病人入院时、家属探视、工娱疗回病房的病人要认真检查,对家人给病人买日常用品的钱票上交护士长统一管理,建立登记制度,由工作人员帮助购买。检查到的金属制品,及时收缴,并对此病人加强交接班,取消其工娱活动,同时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3.3 病人外出检查时,由工作人员专门陪同,首先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根据病人的病情、人数,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带检查工作人员要求身体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了解病人的病情,对有强烈逃跑企图的病人,可暂缓检查或采取医学措施,可避免外逃事件发生。

3.4 工娱疗时,由于各病区的病人混杂一起,工作人员对病人不熟悉,病情不了解,加上工疗室活动空间大,探视家属多,给病人逃跑带来很大机会,为了避免病人逃跑,护理部要求各病区必需安排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外出带工娱疗活动,在工娱疗期间坚守工作岗位,做到人在岗,心在岗,在工作范围内,病人远离围墙,大门至少2米距离,特别是看大门岗位,排双人值班,而且要求工作人员对进入工疗室的家属一定要熟记其特征,可避免病人冒充家属外逃,对于无法认清的家属,不同性别的探视人员,可分别询问不同病房的工作人员,并给予签字,经确认后,可放行,对来院探视的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如无急事,请他们等到病人返回病房后再离开工疗室。同时工疗室积极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丰富病人住院生活,分散病人注意病房力,淡化病人逃跑意念。

3.5 在排班方面,中夜班实行双人值班,排班时,注意科学搭配,年龄上、工作经验上、身高和身体素质上以及工作人员的性格上,注意他们的互补性。上班人员一定要熟悉每一个病人的病情,了解病史,对有逃跑企图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晚间病人就寝时,安排床铺,将有逃跑企图的病人安排在易于观察的病房,使其一举一动处于工作人员的视野内。巡视病房时,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切不可让病人摸着规律。

3.6对患者方面,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对新入院的病人及无自知力和受幻觉、妄想支配产生逃跑企图的患者作特级护理,专人负责,重点观察。对恢复期患者应经常与其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里状态,以便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其次,要做好电休克等特殊治疗的心理护理,治疗前向患者说明目的,意义,消除其恐惧心理以及取得患者合作。

4 体会

预防精神病患者逃跑是精神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提高每个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平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心理动态,发挥全院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做到及时防范,快速反应,以防患于未然。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的逃跑率较低,与我院一贯积极实施相应护理对策有关,保证了护理质量,维护了工作秩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淑清,王述彭.精神病护理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6-87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6篇

临床带教是护理专业新护士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新护士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或操作技能,获得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重要过程。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使他们理论和实践达到高度结合。精神科病房是一个具有特殊环境,特殊要求的病房,对于刚从学校毕业进入临床的新护士,同样有着特殊的学习要求和工作标准。美国护理协会(AmericanNurses Association,ANA)将精神病护理看作是护理工作的一个特殊领域,它以人类行为理论作为其科学基础、以“有效发挥自我能力”作为其艺术。精神科护士采用人际沟通的方法,使个体、家庭乃至社区人群的精神健康得以改善、保持和恢复,促进其发挥正常的功能。[1]护士如何才能胜任其角色?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现从几个方面对精神科新护士的带教工作进行浅谈。

1 岗前培训

对新入院的护士进行岗前培训,由医院相关领导介绍医院环境,医院历史及文化,人事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可以帮助新护士迅速了解医院的发展概况,熟悉建筑环境和人事环境,并对自己的薪酬和未来发展空间有所了解,能极大地提高新护士的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2 入科宣教

由护士长具体介绍科室的专业特点,病区环境,规章制度,护理人员的概况、班次,抢救器材、常用物品、药品、设备的存放位置及使用要点,消除由于新的环境而产生的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提高临床适应能力。选定带教老师。作为带教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更重要的还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师德,热爱护理工作,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认真、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制定带教计划,明确工作要求。根据带教方案对新护士进行有计划带教。包括:熟悉精神科病房的管理,包括环境、安全、物品和患者的管理,掌握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掌握约束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学会正确给药的方法,严格落实“三查九对”制度,即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时间、剂量、用法、失效期、面孔。学会与病人的有效沟通,尊重患者,不歧视和嘲笑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注重培养新护士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负责9-10例患者的全面护理并完成护理病历的书写。

3 安全意识教育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由于精神科的工作具有随机性、多变性、主动性强的特点以及病人的特殊性,因此安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安全警钟长鸣。安全检查是精神科的常规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要教会新护士安全检查的方法,内容,定期检查门窗是否完好,对于刀、剪、皮带、玻璃制品、手机、打火机、钱、首饰等危险物品或贵重物品交给家属或代为保管并做好记录。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报告,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组织讨论、学习、借鉴,使新护士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的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

4 慎独精神的培养

慎独是伦理学的一个概念,是道德修养的一种较高境界。它是指医务工作者在没有任何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仍能坚持医德信念,遵守道德原则与规范,保持高尚的情操。[2]慎独修养好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能自觉的做到昼夜一个样,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而慎独修养不够的护士的任何敷衍行为都将给病人带来不幸,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精神科护理工作具体、繁重、紧张,需要极其细致、耐心和一丝不苟的操作。因此,护士的慎独修养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加强对新护士的“慎独”教育与培养,对于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与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更好地维护患者与护士自身的权益,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3]

5 重视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

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按三基三严培训计划进行培训,每月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制定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基础护理知识,专科护理知识,院内感染知识,护士核心制度的学习。护理操作技能包括24项常用操作,如心肺复苏,无菌技术,静脉输液法,注射法,铺床法,晨、晚间护理等。严格规范无菌技术操作,通过操作培训及考核,规范了临床护理技能操作程序,提高了新护士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使其及时了解和掌握了护理专业新知识,贯彻了“以人为本” 的护理理念,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6 强化法律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医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为了使新护士对护理工作的安全有足够的认识,在临床带教中进行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也是带教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4]要注重培养新护士的法律意识,依法行医,以法服务病人,以法保护自己。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是防止差错事故、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护理人员实现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5]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对守法的自觉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通过学习,增强每位护士的法律意识,增强对护理工作中潜在法律问题的认识,强化法制观念,并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会利用法律,处理好护患矛盾,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6]

通过培训,新护士能较快进入角色,促进了新护士学习的主动性,端正了新护士对精神科的认识,增强了精神科新护士的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差错事故发生率低。因此,对进入精神科的护士进行合理、有效地带教培训,促进了带教队伍的建设和素质的提高,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了医院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7]

参考文献

[1] 何德民主编.最新医院精神病临床护理细节操作要点与护理风险防范及护士长工作必备手册[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6

[2] 艾玉萍.护理道德与临床用药 [J]. 护理学杂志,2000.15(8):507

[3] 吴永红.谈培养实习护士“慎独”意识的重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2009.02(13):0161

[4] 杨春花.改进精神科护理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的初探[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6):548-550

[5] 卢青春.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慎独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8.12(23):2863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睡眠障碍;护理;临床表现

1睡眠障碍在临床的表现

1.1失眠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表现有入睡困难,亦称“起点失眠”;早醒,谓之“终点失眠”;“睡眠持续困难性失眠”,表现睡浅多梦。

1.2夜惊多见于儿童,发生于入睡后15min~30min,患儿于睡眠中突然惊起,紧张激动,两眼直视,惊叫啼哭,心率快,不能被唤醒,发作后入睡,醒后多不能回忆。

1.3梦言和梦行梦言表现为熟睡中说话、唱歌或哭笑。多见于神经质儿童或具有遗传素质的成人。梦行表现为突然从床坐起,表情呆板,问之不答,可做些简单刻板动作等,有的也可有复杂运动如挑水、切菜等,但事后均自动入睡。

1.4梦魇常在恶梦中突然惊醒,醒后伴有强烈的惊恐,多数心率及呼吸加快,有窒息濒死感,过后可再入睡。

2护理要点

2.1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病室内清洁整齐、无异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光线柔和(以暗蓝光为宜)、环境安静、无噪声,有利患者安定情绪、容易入睡;床褥要干燥、清洁、平整、被褥的长宽、软硬、冷暖适度使患者感觉舒适;病室内有兴奋躁动患者应安置于隔离室,并及时做安眠处理,以免影响其他患者的睡眠。工作人员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保持病室内安静;就寝时,可让患者听轻柔的催眠乐曲,有利安定情绪。

2.2安排合理的作息制度指导患者养成按时作息的生活习惯,白天除了安排1h~2h午睡外,要组织患者参加适宜的工、娱、体活动,有利夜间正常睡眠。

2.3促进患者养成有利睡眠的习惯睡前忌服引起兴奋的药物或饮料;睡前避免参加引起激动、兴奋的娱乐活动和谈心活动,不看情节紧张的小说和影视片;晚餐后不过量饮茶水,临睡前要解尿,避免中途醒后,难以入睡;睡前用暖水浸泡双脚或沐浴,以利减缓脑部血流量,促进睡眠;要取健康的睡眠姿势仰卧和侧卧,不蒙头盖面,不俯卧睡眠。

2.4做好睡眠时的生活护理对生活自理能力差者,协助做好就寝时的一切生活料理,如暖水洗足、协助入厕、脱衣、盖被、放蚊帐等,使患者舒适、安心入眠。

2.5加强巡视严防意外护士要深入病床边、勤巡视、采取循序巡查,与返回重复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仔细观察患者睡眠情况,包括睡眠姿势、呼吸音,是否入睡等,要善于发现佯装入睡者,尤其对有自杀意识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做好安眠处理,防止意外。

2.6未入眠患者护理

2.6.1体谅患者的痛苦与烦恼心情对未入睡患者,护士要体谅其因失眠而痛苦与焦躁不安的心情,容忍由此引起的情绪波动和激惹,耐心听取其所述予以精神安慰,帮助安定情绪,无效时按医嘱给药处理,帮助入眠。

2.6.2指导患者运用放松方式转移注意力等帮助入眠放松法有甩手操、入松功、放松训练等,可使肌肉放松、精神放松、促进睡眠。转移方法,如有意识地翻阅无故事情节的理论书,引发疲倦,这会有一种心理放松感,可缓解烦恼情绪而有利入眠等。

2.6.3分析失眠原因,对症处理未入眠患者失眠的原因多种,如新入院者对医院环境陌生、不适应、害怕,也有患者对治疗反感或恐惧致失眠,要耐心劝慰、作保护性解释,使其有安全感;也有患者因病痛及身体各种不适而引起失眠,如疼痛、皮肤搔痒、便秘、饥饿等,应及时帮助缓解疼痛,排除不适;也有因过多思考生活事件,如婚姻,恋爱、工作、经济、住房等,导致焦虑、紧张而失眠,可让其倾诉烦恼,同时进行心理辅导,鼓励其理智地搁一边,不再乱想,好好入眠;对主观性失眠者可在其入睡后用红笔在手臂上做记号,待醒后善意告知患者以证明确实睡着过,这对有些患者有帮助,可缓解睡眠的焦虑担忧情绪。若睡前过分焦虑,也可用安慰剂暗示治疗;对抑郁症及幻觉、妄想症状严重的未入眠者,要及时按医嘱予以药物处理,加速帮助入睡,以免夜深人静,患者的抑郁情绪或幻觉、妄想症状加重而引发意外。

参考文献: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社区护理;项目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25-02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卫生保健领域正在逐渐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模式。未来,我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将需要大量社区护理人才,社区护士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将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重点仍定位于在岗人员强化培训及医院临床护士转型培训上,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机构很少。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社区护理》课程,但是大多作为考查课,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多年《社区护理》课程教学中发现:目前社区护理学课程定位欠合理,知识结构上与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精神病护理等有较多的重复,理论的阐述较抽象,学生社区护理实践机会很少,社区护理技能不凸显等。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社区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重要性凸显不够

《社区护理》是近年来高职护理专业新开设的课程,结合了《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知识。强调社区护士在社区的工作特点,更好地体现护理特色。但是,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基础护理》等护理专业课程相比,他们对这门课的认识要陌生得多。通过在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很少有学生知道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更不用说毕业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更多地把《社区护理》这门课作为“副课”,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课程的系统性不强

《社区护理》课程包括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知识,还结合护理学的操作技能,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社区护理到健康教育、从环境卫生到食品营养、从急性病到慢性病、从家庭护理到健康档案、从统计学到流行病学等,课程内容多,跳跃性大,前后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各部分内容之间缺乏直接的关联,教学内容跳跃性大,所以,教师普遍认为社区护理学的课难讲,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反映知识结构松散,抓不住重点。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不紧密

《社区护理》课程中虽然涉及基础护理的内容,也有急性病、慢性病、妇女和儿童保健、老年病护理等内容,但是,就整个课程的总体而言,更多着眼于社区工作。研究对象为社区群体,有患者和病人,但更多的是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研究目的更强调的是疾病的预防而不是治疗。所以,学习的内容侧重于社区工作的一些特点。这些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联系不是很紧密,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没有很细的专业定向,跟内外科护理的教育没有清晰地区分,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没能很好地渗透到护理内容上。

(四)统计学部分难度太大

《社区护理》课程中涉及部分统计学的内容,这是令许多学生非常头痛的一部分知识。虽然说统计学内容和他们以前高中学习的数学没有多少联系,但是,统计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小概率事件、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等内容还是让不少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起来很糊涂。因为听不懂就不想学,不学就更加听不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五)理论与实践脱节

《社区护理》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课堂上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因为专业课时的紧张,本课程只能安排6学时的实践课,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统计学部分操作训练。理论学习中,关于社区工作的内容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书本上,没有社区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我们目前社区护理实践主要针对健康促进、家庭护理、疾病管理、预防保健等技能训练,但是对于流行病调查、人际沟通、独立判断、护理科研等能力的培养基本是空白的,这样的模式,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社区护士。

(六)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工作的护士大多学历较低,理论知识不强,也没有制定出完整的、较独立的工作程序。高职院校的护士在实习阶段,几乎所有都是安排在专科医院,实习内容也主要针对临床专科护理,缺乏专门针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高职院校的护理系教师绝大多数是临床医师或专科护士,很少是专门从事社区护理专业,授课教师也常常缺乏社区实践工作经验,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

(七)学生能力目标难以实现

传统的教学目标中,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目标。虽然也有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但大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考得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高分低能,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社区或临床的工作。不少毕业后的同学反映,走上工作岗位,许多实践操作技能需要从头学起。如果我们高职学生连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目标都没有得到真正实现,也就无法真正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社区护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增加课程的岗位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社区护理》课程不熟悉、不了解的现状,学校和系部应当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或专题讲座,为学生剖析我国目前护理就业现状,分析将来护理就业的方向。让学生知道毕业以后,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也是我们工作的一片广阔天地。通过社区护理的岗位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社区护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目标,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我们必须积极改革教学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导,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以知识目标为基础,重点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在操作过程中渗透相关素质目标。改革教学的考核机制,不以教师“教得好”为标准,而以学生“学得好”为标准。学生学得怎么样,不是学校的专家教授说了算,而是要让用人单位来评价。

(三)整编教材内容,增加课程的系统性

目前《社区护理》课程的教材,大多是以预防医学的内容为主,不适合现在的社区护理教学,更不适合项目化教学改革,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编。删除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如急性传染病、社区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内容;缩减统计学部分内容;增加社区工作相关的内容。并把所有的内容按照项目化改革的需要,设计成每一个项目,增加课程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四)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习的技能性

项目化教学改革中,课题组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项目(如:社区护士模拟招聘、新生心理健康的调查、食物成分及糖尿病食谱的编制、“校园健康行”的健康教育活动、医学论文分析与讲解等)。并对每个项目设计具体任务,设置具体的情境,提出社区护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项目,获得一定成果,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实现了能力目标。此外,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课堂的项目以外,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实施并完成课外的项目。“双线并行”有利于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改革教学考核,培养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只能考查学生的知识目标而不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这种“一张试卷论高低”的考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人才培养目标了。我们通过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不再完全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标准,更多强调学生在项目教学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工作和独立工作能力等,并把这些工作中的表现都以具体的分值量化出来。另外,鼓励有能力的同学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积极组织和参与课外项目,对表现突出的同学有额外加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区别训练,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安排社会调查、社区参观、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目前,我们已经逐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与学院附属护理院下辖的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在社区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社区护理常见工作。未来计划与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机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了社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区护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岗位需求作为学生培养方向,以能力目标作为学生主要培养目标,将社区护理课堂教学与社区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了平台,使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同时,学生通过接触社会,增强了服务意识,也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社会适应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能力目标的培养,而且为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