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试论中小学教师科研培训平台的建设

浅谈中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非理性与理性的归附——微型小说荒诞创作手法略说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寓教于情

搭建网络沟通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的探究性学习

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高一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及突破的分析

把高中政治课“推入”生活——浅谈时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以及重要性

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浅议政治课导入新课方法

如何设计英语“导学案”中的预习环节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

做好基层研训工作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

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身教重于言教——从日本中学教师的言行中所体现的

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新突破——评高教版“语文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

语文活动学习探讨

收获是成熟在心里的——《都江堰》同伴互助教学之反思

现代文阅读中句子含义理解的方法

侧目窄门以里品味境外人生——《代号:SBS》阅读笔记

论《诗经·小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物象承载情感创设说话平台——《小中见大“说”故事》作文课感受

《念奴娇·过洞庭》意象的审美文化意味

化虚为实将诗歌意境教学落到实处

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试谈初中语文拓展阅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浅谈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及方法

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之我见

文言文中变式句的判断方法

图形板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中学语文教育强烈呼唤“爱”

语文教学因“材”施教

谈“绿色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给语文一双轻灵的翅膀——语文课程解读的一点反思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源头活水——浅谈阅读情趣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和氛围的创设试探

浅谈小学高年级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听、说、读、写出快乐——快乐课堂教学实感

《童趣》教学实录与反思

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探微

在语文有效互动教学中活用课程资源

语文知识性预习小议

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开阔思绪——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与创新教育

浅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设计作文教学

初中新生作文写作指导四步曲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1 趣味导入,激发兴趣。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者可在这方面狠下一番功夫,可以运用图片,可以运用故事,也可以运用音乐,要在开课之时就能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导课时,要尽可能紧扣文本内容,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一开课就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被视为经典的钱梦龙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课例:钱教师首先出示“中国石拱桥”教学挂图,让学生不看课文,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说“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的,有说“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的,有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的,同学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才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性。这一做法,立即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起来,学生也有一种新鲜感,对课文的学习也处于兴奋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2 抓住对象,学习方法。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们往往没有作深入的思考。首先要弄清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时候一个地方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还要考虑为什么要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还能不能用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如《生物入侵者》一文中“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这句话,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其说明对象,单就这句话,我们只能看到此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我们也就只能看到这个句子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我们就不难看出,这里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且知道了使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进而让学生理解了说明方法的作用。

3 依据文本,学习语言。任何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教学。孟苓荃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说明文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说明文语言教学,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可以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可以让学生反复揣摩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文句,并展开想象,从而体味本文语言的诗意美及说明对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善于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从而决定语言教学的重点,而不是笼统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4 灵动机智,生成课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灵动机智的,这样才能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灵动的课堂。此次大赛各位选手充分显示了各自的教学机智,从而使每节课显得灵气而生动。如教学《生物入侵者》时,有学生说到“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这句话让他读出了美国人对天牛和红蚂蚁的不喜欢时,教师可以不强硬的指出作者的意图,而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读出这种不喜欢,再逐步将课堂引向深入。

5 读写结合,促进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能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探求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的热点讨论。让笔者忽感清风拂面。“现在中小学小说教学内容严重老化”“学生对教材上的小说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热情”,一句句挚言,无情地揭开了现在小说教学课堂中“揪心处”。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小说类书籍尚不是“唾手可得”的,可孩子们对小说是那么的“如痴如醉”,仍掉书包,手中能拿的书是小说书,躲被窝里电筒光下偷偷看的还是小说书,小说书在家长所谓“野书”的斥责声中进行“地下活动”,生生不息。

“教学建议”的启示

小说不会错,学生不会错,敢问错在何方。困惑中,“课标”迎面而来:“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新课标的“教学建议”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委屈的是小说,委屈的是我们的学生。看看现实,难道我们众多任教者精心设计,百般诱惑的目的,不就是要把学生带进你们预设的“陷阱”吗?要让我们的学生象面对亲人一样去面对毫无渊源的“贾宝玉”“孔乙己”和“于勒叔叔”?学生能不反感?教学手段简单,条条太多,框框太密,学生没有走入小说的激情,小说课堂教学也就走得很累很累。在与课标“建议”的不期而遇中,我让“主话题探讨式”,欣欣然走进课堂。

“主话题探讨”的尝试

学习、思考、推敲,我带着“主话题”走进了课堂。何谓“主问题探究”,即在阅读教学重点设计一个包含丰富,能牵动对全篇理解,具有提纲挈领性质的话题,让学生在主话题引领下,主动走进文本,进行讨论探究。其实,教耕不辍的同行们已有大胆的尝试。刘庆昌在文言短片小说《狼》的教学中。就以“对话”为基本方式,在师生共同疏通文意之后,以“文中狼和人到底谁更聪明?”为主话题,要求学生以文本的事实为依据来讨论。在“对话式”的探讨中,学生进发出要“‘替狼捉刀’去写人”的课堂精彩,在探究结束时,学生兴趣高昂,代狼发出了“我的抗议”,矛头直指人类。在新课标民主、宽容、人文、创新的背景下,对蒲松龄的《狼》的教学境界与传统的教学迥然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高涨。

收获与思考

“主话题”引领课堂,改变了教师,改变了学生,也引发了我更多的思索:如何使它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呢?

首先,教师运用“主话题探讨式”,必须要“目中有学生,目中有教材”。“主话题”的出现,不是为了减轻教师的备课,也不是让课堂教学“粗略处理”。相反。“主话题”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要研究学生,设计时要让“学生依据”即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面对起始年级的学生,教师进行小说教学时,理应携学生之手,立足小说的基本要素,陪他们阅读,促他们理解。当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小说,学习了小说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小说有了感性认识又有了理性认识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了独立求知的愿望。此时给他们一个概括性强,难易适中的主话题,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应该是可行的。教学中提出的主话题,应该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认知前提而设计的。

其次,“主话题探讨式”应该是建筑在“读写听说”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主话题”引领的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但没有基本的感知,怎么会有深入浅出的赏析呢?具体到一节课,教师不是将话题抛出就算,该介绍的要介绍,该朗读的要朗读,该琢磨的要琢磨。“主话题”引领的是学生深入文本的思路,引领的结果是要让学生的“说”“写”“读”有个物化的显现。可以这样说,“主话题探讨式”下,我们追求的是各学生在“读写听说”中的各显神通。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92-02

引言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自我意识丧失、被动消极地阅读、缺乏自我反思意识的情况,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堪忧。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在积极的进行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教育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的过程。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要实现发展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教育。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主体精神的缺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尊重人的主体要求,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既要关注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思想的提升,还要时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民主的空间,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实现真正的个性张扬。

二、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界定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设计规划、自我调节,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对话,去领会文本意义,探究文本多重含义,并且能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主动建构过程。在阅读教学之初,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主提问、质疑乃至进行观察和调查;在阅读教学之后,学生能自我评价总结。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师生共同诵读的氛围,适时给予指导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己经忽略了范读的重要性。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而且当教师将感情投入到文本之中时,教师会通过声音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并用声音中渗透出的感情来感染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就能通过诵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在范读的过程中,教师充满激情且流利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认知,还可以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以激发学生学习诵读的兴趣和诵读的效率。如屈原的《离骚》,字字句句充满着屈原的炽烈感情,这节课中就可以以读和讲演为主,把自己当作屈原。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然后教师范读课文,以独白的语气,用雄浑的声音,坚定自若的神情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在严肃的气氛中,时而悲愤,时而激昂,通过这样的阅读过程,学生了熟于心,悟出文章的真谛。此外,正确有感染力的范读,可以将整个课文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融为一体,深深吸引住学生。

(二)创设争论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活动。一个阅历比较丰富、文化素养较高的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和阅历相对较浅、文化素养较低的读者的解读相比较,必然是不一样的。高中生虽然同处一个年龄阶段,但个体差异同样存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他们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创造性地阅读,培养他们的思辨力、想像力和批判能力。创设争论情境恰恰是培养学生批判能力的开始。

如苏教版必修一《我的五样》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话音未落,有些学生就脱口而出:亲情、爱情、金钱、权利、自由……好不热闹。我接着问:为什么呢?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大家面面相觑,一场口舌之战看来在所难免。这时我顺势接过话题说那我们一起来看毕淑敏的选择是什么?很自然的导入新课,当然也推动了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再生成。

(三)科学合理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构建的合理程度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一般来讲,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情况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有设定目标、自主阅读、鉴赏品味、交流研讨、扩展延伸、经验总结这样几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紧密联系,把感知和鉴赏讨论结合在一起。全体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活动,查资料、做记录、分析鉴赏、讨论与交流,亲自体会发现的快乐。

如苏教版必修一《江南的冬景》一课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方式,我组织学生分别就文中的几幅并列的“图片”分给几个小组合作学习,一组一幅图,然后各小组提交自己的合作学习成果,每一幅“画”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近看还是远观,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最后各小组再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讨论、总结,并得出最后结论。在合作中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了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对学生个体生命、思想、行为的尊重,为个体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更深广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性的教学。

结语

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尚的个性品格,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驾驭教材、准确解读文本的能力,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能力,还要有民主教育的思想。对于今天广大的语文教师来讲,在阅读教学中实践人文性,对于转变长期以来工具论独霸天下的僵化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名著;教学建议

波罗果夫曾经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经典名著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包含着文学巨匠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较高的写作技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到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要做到“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在初中阶段提倡名著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性格;还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比城市学生要少,再加上农村对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深,名著阅读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系统,这些都使得名著阅读教学的进展不理想,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以下笔者就农村初中名著教学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1 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

1.1 开阔视野,积淀文化知识

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的范围比较少,接触外界的机会十分有限。因此,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方面,名著阅读起到关键作用。初中必读的12本名著分别展示了古今中外各个民族独特文化现状以及精神追求,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精神特征、内心世界和现实关系。这些名著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都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是一个苍茫的宇宙。《格列佛游记》以讽刺诙谐的手法描写格列佛在四个国家的荒诞经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对战争的批判。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里面涵盖了经济、政治、地理等文化知识。这些内容都有利于我们洞察历史的发展,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也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相关的素材。

1.2 培养写作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课标推荐阅读的名著都是文人巨匠们思想的结晶,是经过历史的考量的,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学习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鲁迅《朝花夕拾》的语言犀利而深刻;《伊索寓言》的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冰心的《繁星・春水》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除了对语言风格的学习,我们还可以在这些名著作品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名著当中有许多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可以运用到议论文当中作为事例论证文章观点。《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好汉都是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名著的文本阅读也可以积累好词好句,为我们的写作增添文采。总之,名著里面有着写作素材,阅读名著有利于创新我们的写作思维,提高写作的能力。

1.3 有利于塑造学生人格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名著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有益于人格的发展。农村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学业上没有起到辅导督促作用,在思想教育上更是出现严重的缺口。然而,初中留守儿童正处在认知世界的时期,名著对其成长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当我们阅读名著时就像和作者在交流,他们会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会给我们指引方向。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要学会坚强,战胜自己,创造奇迹。初中留守学生在生活中没有父母的陪伴,保尔・柯察金是他们面对学习生活困境时的榜样。冰心的《繁星・春水》在清新自然的语言中让我们感受和自然之爱,享受童年的乐趣,健康地成长。

2 农村初中名著阅读的现状

本科毕业后我参加了下乡“支教”活动,深入课堂实践中了解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在名著阅读教学方面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2.1 学生阅读资源匮乏,阅读积极性不强

农村学生学习环境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阅读的书籍比较少,可供选择阅读的途径也不多。学生了解名著的方式很多时候都是仅限于教材的名著导读的图书馆藏书。书籍的匮乏使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不高。除此之外,初中阶段对名著的考察方式比较单一。名著的考察大多是设在语文试卷的附加题部分。这会让学生认为:附加题是优生提高分数的部分,不必过于关注。因此,这些情况就导致初中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不强。

2.2 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指导不到位,课堂枯草乏味

在初中的实践里,我发现老师对名著阅读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上老师只是简略地介绍名著的主要内容,分析主要的人物,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看似认真地听。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对名著的理解不够深入,自然不会分析。

2.3 教师名著阅读量少,理解不够透彻

教师的名著阅读数量和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的阅读不够认真,是不能把握每一部名著的侧重点,那么就很难引导学生对名著的解读。在实践中了解到农村教师对名著的阅读量不足,认认真真把必考名著从头到尾看一遍的比较少,大多都是泛泛而读。这样的知识储备量是不足以对名著进行深入剖析的。

3 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建议

名著阅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面对目前名著阅读所呈现的现状,我们应该要找准症结,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都要主动参与到文本的研读当中,用科学且有趣的方法进行信息的筛选,提高阅读能力,创新思维,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3.1 教师要增加阅读量,找准侧重点

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心目中起着榜样的作用。因此,在名著阅读方面,教师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教师要认真研读名著文本,把握教学的侧重点。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一些名著的篇幅比较长,没有目标地通篇累牍是比较耗时的。例如在讲授《繁星・春水》之《青年人》时,引导学生从诗歌字词的把握中了解如何待人处事的思想内容;在讲授《朝花夕拾》时可以分析重点语句,感受鲁迅先生如何回忆温馨往事,如何进行理性批判。

3.2 学校要加大投资经费投入

农村名著阅读得不到重视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书籍资源的缺乏。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到书籍的购买当中。我们可以把买来的书籍放在每个班的特设的“读书角”当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阅读。

3.3 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进行名著阅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指导,教师应重视阅读课程的传授,设计出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发挥课堂对学生所起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对于名著阅读的教学,我们很多时候都是采用“时间―人物―主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然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仅仅停留在文本解读的层面是不够的,而且这样的课堂气氛也比较乏味。其实,一些名著是很有趣味的,我可以通过经典段落的视频去把握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水浒传》中的“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观看视频了解草莽英雄吴用、晁盖、白胜等是如何和杨志斗智斗勇的,他们各自又是怎样的性格特征。《西游记》的情节描写比较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多,我们可以采取课堂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自读《西游记》改变成话剧,凭着自己对名著的理解把它呈现出来。在阅读方法和技巧方面,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寻适合学生的名著阅读方法供学生借鉴。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进行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课前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名著里的人物,分小组进行作家和作品的讨论与辩论呈现名著内容,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在课后举办读书笔记评比和名著知识竞赛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名著的阅读当中。

中外名著书籍是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阅读名著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考试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名著更是符合新课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让我们改变农村名著阅读的不良习惯,在科学的阅读方法下,享受名著阅读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甘雯晖.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初探[D].广州大学,2011.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第6篇

一、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1、文体是体验课文文本的契机。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进行了特殊的强调,传统语文教学对于体验是陌生的。如何进行体验需要摸索,而文体意识为我们进行阅读中的体验提供了契机。首先,文体意识的形成是以体验做为基础的。文体意识形成中“体验”的经历,正是为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提供了范本。其次,文体意识是迅速根据文体特点进入文章行文情境的保障。面对具体文体的课文,文体意识能够迅速的确认体验的方向和主旨。如小说是原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细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凝等等。这种体裁上的特点为具体进入作品,提供了具体体验的契机和方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样结果仍然还是哈姆雷特,在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中很多人游离课文内容,感悟的结果不再是“哈姆雷特”而成为某一个生活中的具体人。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混稀了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而且也没有搞清文学文体和普通写作文体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文体意识是对感悟具有引导作用,不仅不会将生活与作品混浠,也会分清文学作品和普通写作文体的内容,使感悟优秀课文文本时,即能深入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从而引导学生根据文体特点实施感悟策略。

2、文体意识是对文本的理解规范。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去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他以这种文体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一方面遵循它的基本框架和规格,一方面又进行自由扩张和变异,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同样是小说,如果从民族文化背景看,中国小说应该是最早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因为从小说表现手法――叙事这一基本形式来审度,中国向有著史传统,而且能被委以著史者大都为文化修养高、博学多识之士。从春秋的《左传》到后来的《史记》,都表现出强烈的叙事体意识。而西方小说的文体意识则是世界现代小说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产生时间要滞后于中国,但它正值西方小说观念变革时期。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同战后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是相对应的,所以说,它的小说文体意识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因。无论中西,从小说发展的最初阶段,所创造的记录史实、模拟客观世界的主题看,本质上都深具批判性的。例如拉伯雷的《巨人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所产生的时间相似,都在16世纪。《西游记》中唐僧去西方极乐世界取经;《巨人传》中的法国巨人到东方寻求智慧的神壶。无论前者去西方,还是后者来东方,两部小说都是对当时社会意识的否定,对另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生的追求和探索。。因此,在阅读中必须根据文体去理解。

二、作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1、对文体的喜好情况及驾驭能力。结合自己的写作习惯、爱好,或思维方式。如有些同学逻辑性较强,可考虑选择议论文;有些同学情感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采用记叙文体,或写出更具有文学性的抒情散文、诗歌、小说、寓言故事等。对于自己比较喜欢的文体,平时一定要吃透该文体的特点;几经努力仍难驾御的,不要勉为其难,诸如“诗歌”这种文体,仅凭喜好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求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独到的审美视角,高超的表达技巧等等。.选择某一文体,不能强求,自己没有把握、不熟悉的文体或格式不要采用。

2.适合于某一话题及文体的材料积累。根据自己的材料掌握情况来选择文体。要写记叙文,就要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较为深刻的醒悟,以及对记叙文文体特征的把握;要写议论文,就要有充足的论据和对事物正确的体察。写作前,要慎重选择文体;成文后,文章本身应符合相应文体的有关要求。

要把握好作文的文体,须从强化基本文体下功夫。基本文体,既有常规训练的记叙文、议论文,也有文学意义上的小说、散文。记叙文的叙述应避免只侧重于一般过程的叙写,不能使读者只得到对事物综合、概括的了解;应注意侧重于形象的具体描绘,使读者获得具体、明晰的认识和感觉,产生强烈的共鸣。相对来说,中学生的记叙能力强过说理能力;且记叙类文章也包含了很多文体在内,可供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很大,比较容易写出特色,因此“文体不限”时最好选择记叙类文体。记叙文必须明确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要交代清楚,要处理好中心和材料的关系,选材剪材要得当。。文学意义上的小说、散文,在构思和表达技巧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比之一般的记叙文要多一点情节的张力,多一点细节的抓拍,多一点画面的剪辑,多一点生活的感悟,多一点诗意的美感。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它的一般结构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中论点要正确、鲜明,论据要典型,论证要充分。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必须增强文体意识,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在阅读中了解和掌握文体特征,在写作中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才能提高读写教学的效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赵静辉(河北省宁晋县双井小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带着兴趣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践证明,学生喜欢某个老师,往往也会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科目。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更新和转变思想,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主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教育向着自由、平等、和谐、博爱、超越迈进,以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知识;还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与自身个性特征相应的教学技能,成为驾驶教学的能力。3、实施民主,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热爱学生。理解信任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总之,教师用自己的爱心,用充满情感的教育,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努力地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情感世界的安全基地。当学生为教师的人格所征服,为教师的知识所折服,为教师的见解所激动,在情感上对教师所依恋时,师生之间已经构建了心灵相同的桥梁,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设计好课堂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给学生一个悬念,学生带着好奇心,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常见的方法有音乐导入、故事导入、名言导入、实事导入、古诗导入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积极探索。

三、通过操作,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在教学中我就很注意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四、把学生其他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教学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利用学生喜欢游戏或讲故事等活动的兴趣,把这种兴趣转移到学习上,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有一位班主任发现班里男孩子们有要做特种兵的理想,她就把学生带到武警部队特种大队跟叔叔们联谊,看叔叔们表演,看叔叔学习,发现叔叔不仅要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要了解各种电子信息技术,信息互交,还必须对地理、人文、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兴趣,从而产生了学好各学科的兴趣。

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阅读的空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六、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作文兴趣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也认为一个人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得到。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激励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创新方法,开拓题源,保持兴趣兴趣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不竭动力,教师只有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写作方法,开拓写作题源,才能够使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永不枯竭,让学生从写作中得到永久的乐趣。丰富多彩的素材是学生快乐作文的“催化剂”,更是激发作文兴趣的物质源泉。而素材的积累最关键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化和语言的积累。提倡并引导学生充分读书,获得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积累,为快乐作文磨制生花妙笔。一是多读多实践,获得积累。采用多种形式如选择读、欣赏读等,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增强责任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教学资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材料进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转变观念,大胆求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初中语文阅读浅谈

赵宝花(河北省平山县外国语中学)

【摘要】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课型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体现在:培养认识能力的功能、丰富知识的功能、陶冶情操的功能、写作示范的功能等方面。有此功能,阅读教学课堂必将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搞好阅读教学,不仅意义重大,进而可以认定是教师的责任重大。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要求语文阅读课堂能创造生机和活力,提倡阅读课堂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的方向发展。在此,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理念没错,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自主、人文、活跃、开放”首先要有度,即尺度,绝对不是“放羊”式的阅读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的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象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的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说题;命题;变式

说题能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实施有效教学和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说题能进一步把握题目,提高驾驭题目的能力。本文将以2013年高考英语福建卷阅读理解D篇为例,阐述英语老师如何进行阅读理解说题。

一、说命题意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文学性、文化性、人文性及社会性,符合现代语言教育的要求。阅读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地方文化,道德标准,陶冶品德与性情,培养跨文化意识。200年前,著名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写了《傲慢与偏见》,2013年高考英语福建卷阅读理解D篇是现代版的“傲慢与偏见”,该题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文化意识。

考试大纲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如下: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4.做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2013年高考英语福建卷阅读理解D篇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方法、能力,即学生对语篇结构及主旨大意的理解、细节性信息的获取、推理判断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以及文本探究的能力,能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试题解答达到很好的区分。

二、说解题思路

1.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013年高考英语福建卷阅读理解D篇的体裁是记叙文,是现代版的《傲慢与偏见》。文章的大意为:故事的主人公Mrs Bennet听说一个成功的女商人Binley要来他们家附近接管一家商店,她对她既羡慕又感到惊讶,情感复杂。同时想为她的孩子谋一份工作,自己也抓住机会进了公司,成为其中的一名董事,但薪水、奖金都比男性低,充分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即对女性的歧视依然存在。

2.说题目分析过程

67.C考查细节理解。【解题思路】根据第一段中的Austen’s popularity is rooted in her intelligence可知正确答案为C 选项“Austen的成功在于她的智慧。”

68.A考查句意推断。【解题思路】划线句子的意思是“我不明白:一个女人怎么能懂开公司的事情”,可以看出Mrs Bennet对Binley既羡慕又感到惊讶,情感复杂。

69.B。考查细节理解。【解题思路】在文章的倒数第5段的“She surely needs one of our boys,”可知Binley需要Mrs Bennet家的一个男孩为她工作。

70.D。考查主旨大意。【解题思路】作者在文章的标题Pride and Prejudice for the Modern Woman(对现代女性的傲慢与偏见)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又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描述 “her salary would be lower than her male colleagues, her bonus of a more ‘female’ dimension and her lifespan (年限) among the city’s business leaders shorter than theirs.” 所以正确答案D:Sex discrimination still exists nowadays. 意为 “性别歧视依旧存在于当今的社会中。”

三、说试题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

1.拓展延伸

在立足语篇基础上,设置以下题目: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best used to describe the husband?

A. fierce and patient

B. kind and sympathetic

C. proud and careless

D. cold-hearted and bored

从文章第三段可以推断出,其丈夫是个冷漠无情的人,所以正确答案为D.

2.变式

70题可变为:

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

A.The husband’s coldness and indifference

B.The businesswoman’s success

C.The boy’s chance of getting good jobs

D.Sex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四、说感悟

作为一线教师,要经常说题,不断增强自身把握题目、驾驭题目的能力,提高试题讲评能力,即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自身英语语言文化素养和教学素养的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今后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充分做到以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大意,培养学生探究文本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有光.开展教师说题比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J].读写算,2014.

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有效对话 互动交往 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对话”,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认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语言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对话”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对文本要有独特见解

课前,教师要先和文本“对话”。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和学生交流。许多教师习惯于搬用教参上对文本的理解,这样,就失去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对教参的思辨能力。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具有独到的视野,多元的解读。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攀上怎样的高度。

二、学生与文本要亲密接触

1.学生与文本对话要立足文本。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能独立与文本进行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对话意义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就要把握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立足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独特感悟。现在许多课堂上学生还没读懂课文,师生之间就开始对话,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师泛泛而谈,教师跟着学生海阔天空。于是,学生经常是错漏百出,茫无头绪。美国科幻小说家坎贝尔说:“优秀的科学幻想家应该是个放风筝能手,幻想犹如风筝,飞得越高越好,但不能离开手中的线,这手中的线,不是别的,就是逻辑思维的科学性。”可见,我们的对话也只有立足文本,才能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不至于成为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2.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充分。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不要动辄讨论,把“对话”误认为只是课堂交流。学生只有静静地默读、一边读一边想,悟出其中某些东西,才能和同学、老师“对话”。如果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课文,便大发议论,就会言不及义,甚至出现谬误。这不能怪学生,只能怪老师没引导好学生读书。所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学生熟读精思的基础上。

3.学生与文本对话要静心思索,只有这样,才能从文中捕捉有用信息,作出积极的心灵反应。如果只顾傻读,连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那么还会有什么效果?两千多年前圣贤孔老夫子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走出这两种误区的关键是要找到文本中语言、思维、情感的结合点,边读边思,真正把读与悟结合起来。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底气足了,课堂上的交流才能更丰富。

课堂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不要动辄讨论,把“对话”误认为是课堂交流。学生只有静静地默读、一边读一边想,悟出其中含义,才能和同学、老师“对话”。

三、教师要有引领对话的能力

1.教师首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对话是民主的,更是开放的,其间学生的体验与理解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要善于从多种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深究下去,提升对话的意义;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不良”信息,及时纠正偏差。现在有些课上,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错误的信息不予否定,只是以“请坐”等含糊的语言搪塞过去,造成了学生思想的混乱;对有些创新火花的信息,教师只是简单地肯定,却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重组,引发学生的二次思考,结果与宝贵的课程资源失之交臂。

2.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引导。对话是在多维互动中生成的,但学生的思维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对话在展开时便往往在一个小范围内打转或停滞。此时,教师应及时指明思维方向,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进入更大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解读结论中的价值点和存疑点,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使话题在讨论中更深入,更能渗入学生的知识模块。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为”,使自主学习变成了“让学生自己学习”——退而求其次,简单的讨论会,或蜕化为粗俗的表演赛,就把语文课堂变成了沙龙和游戏场。如上文案例《灰姑娘》中,教师的引导非常明显:“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人物?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整堂课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兴趣盎然。

3.教师要善于等待,善于欣赏。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构造“意义”的过程。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灵感的突现需要教师的等待,当孩子在疙疙瘩瘩地回答时,老师不妨给予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孩子会给你一个惊喜。

钟启泉教授曾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 ,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因为对话有可能会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的最为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小学语文教学,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