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逻辑思维的用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学期即将过去,我在这学期里,学到了许多了知识,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收获!
在学习方面,先说语文吧。这学期通过对语文书、《看图说话》的学习,我学到了一些好词佳句,增大了词汇量,写起日记、看图作文来,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头疼了,我逐渐喜欢上了写作。我还学习了四首古诗、有趣的节气歌、意义深刻的寓言故事,还有一些成语、谚语等等。在生动的语文课上,我愉快地在知识城堡里翱游。
数学呢!我这学期接触到了有趣的乘、除法、万以内的加减法、还学习了统计、重量知识、估算及找规律,使我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加强了。对有些应用题的解答,让我发觉有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用处可大了!还有美术课上,做做手工,使我的小手越来越巧了,这也算是我的收获吧!
在其它方面,我也有不少收获。如:老师说我这学期胆子变大了,妈妈说我能干多了,懂事多了,奶奶说我会体贴人了……
哈哈!这学期我的变化可大了,下学期我就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会表现得更优秀!
关键词:数学学习;幼儿发展;逻辑思维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作为首要的前提性和方向性目标。但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幼儿园的教师和还是幼儿的父母,在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总是脱离实际,机械地引导鱼儿进行数学学习和训练。那么,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学好数学,找到幼儿数学学习最佳的切入点,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在玩乐中乐于学习数学,是值得教师和家长深入思考的问题。
幼儿的数学学习需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受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其形象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幼儿的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找好幼儿数学教育的切入点,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幼儿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有趣,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遵循发展规律,创设情景教学
幼儿年龄较小,认知水平有限,其主要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颜色鲜艳、直观形象的影响、图片、图书等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他们往往对这些物品爱不释手。在引导幼儿进行认识数字学习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幼儿比较喜欢的数字卡片、动植物图片、水果图片等来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如,在《秋天来了》这一主题教学中,可引导幼儿在数一数水果、动物、花朵等数量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数字,教师还可以刻意地将教室环境进行布置或装饰,这样,秋天的动物园、果树园、公园等场所就形象地呈现在幼儿眼前,幼儿在身临其境中,看到一个个直观形象、惟妙惟肖、色彩斑斓的动植物卡片,找寻一朵朵形态各异、鲜艳夺目的花朵图片,充满好奇地边看边数,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数字,了解了数与量的实际关系,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好奇心。
二、尊重学习方式,探索游戏教学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因此,幼儿的数学学习,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其充分动手操作的学习
材料,让幼儿自由、主动地进行操作和摆弄,边游戏边学习,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幼儿学习数的分解、组合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的手中的塑料卡片,大胆地进行自由、自主的充分动手,探索数的分解与组成。开始学习时,教师可先给幼儿进行讲解,然后再让幼儿进行操作。时间久了,当幼儿在看到或拿到雪花片,便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数的分解练习游戏了,一些聪明的幼儿会创新性地将雪花片进行不同的分法,这比起教师单纯的说教、演示和讲解,幼儿只是“听客”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效果要好得多。
再比如,在幼儿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避免任何的强化训练。因为幼儿的数学学习往往是以直观经验为主,如果教师在幼儿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结果,就会使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和抵触,从而导致幼儿今后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和消极心理。
三、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学习
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有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每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都非常明显。同时,每个幼儿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沿着相似进程按照自己的特点和方式逐渐发展着,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成长轨迹、性格特征以及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有快有慢,教师和成人千万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幼儿,以免对某些幼儿造成伤害。
例如,在大班幼儿认识钟表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先在班级的墙面上,布置幼儿动手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钟表,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去调整实践,亲身感知时针、分针、秒针的不同用处,感知诗中的奇妙与有趣,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这样的教学情境,既能够丰富幼儿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式,也能够使教师在数学教育和教学中更得应付自如、得心应手!
四、整合学习内容,关注学习品质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因此,幼儿的数学学习,要整合多种领域、多种内容,融合多种教育方式,使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身心全面、协调地发展,不能只片面地追求幼儿数学智能的单纯发展。
喜欢听故事是每个幼儿的特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一个个神奇、深奥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到有趣的故事中,幼儿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有趣,体验到故事中的人性、温暖、道理,即听了故事,可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又学习了数学知识,这样就能激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幼儿也能学得轻松、愉快。如,在组织小班幼儿学习空间方位时,可将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编进故事中,让幼儿在欣赏故事、模仿练习中亲身感受不同的方位。
幼儿园的数学学习,很多都是让幼儿在班级的桌面上进行学习和操作的,为了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体质,使幼儿在体能游戏中感受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知识的户外体能游戏,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游戏的需要,同时也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数学学习。实践证明,根据幼儿园数学教学的需要,教师将数学知识整合、创编成一些幼儿喜欢的体育游戏,是很受幼儿欢迎并教学效果较明显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法律思维 法律语言 规范化
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一切法律规范都必须以作为“法律语言”的语句形式表达出来。可以说,语言之外不存在法。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达、记载、解释和发展法。在一切法律领域中,尽可能准确地运用语言是成功地完成与法律打交道的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立法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表达并传达法的语言的优劣。司法制度的种种设计和理想状态都应该从法律思维的特点出发,确立起完善的司法制度,专业化法律思维的所有素材是“法言法语”,因此在司法活动尤其是司法判决中,应当使用规范的法律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法律与语言”这个主题是法哲学的经典主题之一。
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的概念界定
法律思维的核心在于从法律的立场来说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法律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为法律语言的“在场”。对于从事法律职业的人而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技能得以存在的前提。法律人的职业理性思维,表现为他们的意识、观念或态度的自主性,即思想上的自由,这种理性思维特点是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获得的,所以它不仅十分特别,而且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法律思维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法律的思维,二是关于法律的思维。前者是实践思维,即根据法律的既有规定处理案件和法律问题的思维形式;而后者则是抽象思维,通常为学者们所独享,主要思考法律文字背后的东西。
关于法律思维的特征,概括起来说,其一,法律思维是一种重形式正义、重形式意义的合法性思维。其二,法律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法律语词。其三,法律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注重活动过程以及标准的形式性和法定性。其四,法律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坚持三段论推理方法,冷静对待情感因素。其五,法律思维是一种判断性思维,非此即彼。其六,法律思维还具有保守性和经验性。
“法律语言”这一术语源于西方。作为现今的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的法律语言,是指贯穿于法律的制定、研究和运用过程中的语言文字表意系统,包括立法语言、执法与司法语言、法律理论语言,是法律行业主要构成者所使用语言的全部。“法律语言”的出现是一种把国家权力有意识地绝对转变为适得其时的力量语言,是令人惊奇地绝对符合逻辑的语言,是准确的经过权衡斟酌的纯净语言。“法律语言”包括:立法语言、司法语言和司法口语(主要有辩护语言、交叉询问、司法问话、调解语言等)。
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的关系
法律思维的核心是法律语言。法律思维无不是在法律语言的世界中展现出来的,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内容、法律思维逻辑、法律的程序属性等,说到底就是一种从立法语言的言说、确定到司法语言的论辩、证成;法律从“纸面上的法”走向活生生的社会秩序的整个过程,说到底也是一个法律语言不断发生意义再现的过程。
法律思维是以语言为依托的,例如当我们在法庭上进行论辩时,无论是民事程序中的原告、被告及其律师,还是刑事程序中的检察官和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他们在就案件争议的对话中均是以语言为中心展开的。法庭上论辩语言的上下峰基本上反映了权利主张力度的强弱及其诉讼胜败的可能性。语言的一般用处是将心理讨论转化为口头讨论,或把思维序列转化为语言序列。像这样做有两种用处,一种是记录我们的思维序列。这种序列由于容易遗忘,使我们必须从头进行构思,但通过作为标记的语词就可以重新回忆起来。所以名词的第一个用处就是作为记忆的标志。另一个用处是:当许多人运用同一些语词时,他们可以通过这些语词之间的联系与顺序互相表达自己对每一件事物所想象或想到的是什么,同时也可以表示他们所向往、惧怕或具有其他激情的东西。在这种用处方面,语言被称为符号。
法律本身不是暴力,而是为了避免暴力的发生。我们当然不能够回避法律总是以暴力为后盾的事实,但是我们更不能够忘记法律恰恰是为避免、减少暴力而产生的事实。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话语才可能具有权威;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话语就越具有权威。这也就是民主总是与法治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民主要求我们采用说服而不是压制的方式解决分歧。但是,需要注意:说服人可能依靠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一是凭借道理,即说理,通过讲道理来说服人;一是凭借话语技巧,通过巧妙的话语表达技术来说服人。法律人主要是通过讲道理来说服人,但也不排斥在说服人的过程中使用的特定的话语技巧。所以,法律人有时需要建构复杂的法律程序,需要特定的服饰,需要特定的诸如“法官大人”之类的纯粹形式化的套话和程式语言,需要营造一个能够充分展示“道理”的语言环境。问题在于,对于不同背景的人,道理可能完全不同。例如不同职业者,不同身份者,不同民族者,不同者,对科学持不同意见者,等等。在这些人之间,道理可能截然对立。民族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可能持有对立的价值观,民族文化背景相同的人也可能因为职业和信仰的不同而尊重不同的道理,例如商人看重的是效益,依据效益原则衡量一切行为的合理与否;政治家可能用稳定来要求一切行为;道学家则会采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进行评价;法律人的评价标准则是以其是否公正执行法律为准绳。无论何种标准,都取决于一个“理”字,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道理;在相同背景的人群内部,道理很容易被相应的语言所阐释,达到沟通和形成共识;而在不同人群之间,则又很难达到相应结果。所以,法律人需要的是形成一套自己的话语系统,包括自己的行业概念和职业语言、职业思维、职业方法。不能指望用其他行业的思维方法从事法律工作,代替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法律思维对法律职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借助于法律思维和各种法律思维方法才能把成文法和司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由法律规则到个案判决的转换过程。法治的实现需要借助法律思维和法律思维的方法用规则和法律处理纠纷,律师通过自己的说理、说法活动以及使用各种法律方法,可以有效克服法官的主观臆断,阻止法官成为司法领域中的专制者。而法官则可以通过法律方法论的运用增大行为(包括判决)的合理性、合法性。因而,法律思维改变着我们对法律的机械认识,使纸上法律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活的法律,在赋予法律自身以鲜活的生命力的同时,还保证着法律不被曲解,维护着法律在司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法律思维不仅直接主导着办案的全过程,也决定着司法制度究竟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以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来满足法律思维运作的需要。司法过程在法律思维的指导下有机整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完全有别于其他任何行业的职业。因此,法律思维对于整个司法体制而言,作用和地位是根本性的,法律思维的特征决定了现代司法制度的模式。
关键词:图片 有效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2-01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在身心上处在一个发展的特殊阶段,是从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转变的过渡阶段,因此他们既有少年的稚嫩也有着青年的简单逻辑,具体表现在视觉上,容易被色彩鲜艳的图片吸引,同时又对图画的识别观察更加细致精确,形象思维相对较发达。而逻辑思维相对欠缺,理性思维还处于开始形成阶段。这一根本特征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要兼顾这两个特点进行教学。在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下,证明初中学生对图片的信息接受要比语言文字的接受时间快。因此如果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很好利用图片的话,对提高我们的教学的有效性将是个不错的选择。
1 展示图片把学生带进历史情境之中
目前,一线教师为了体现对教材的挖掘与图片的使用,很多人就是为了展示图片而展示,不知道自己展示这些图片是为了什么,这样的展示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暂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这样的展示缺少持久性,也缺少图片使用的目的性与有效性,对学生后续的逻辑思维提示或是培养都没有太多的用处。比如,在学习唐朝发达的手工业时,笔者就摒弃了只展示图片的无言情景,而是扩充了一些图片并录制了一些解说性的言辞,这样的课件制作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纪录片,学生看的如痴如醉的,给他们以感官和心灵上的震撼,但这个不是主要目的,而是通过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与目的性很强的解说词在引导学生往有效教学的点去。比如笔者通过这个课件展示了唐三彩复杂的制造过程,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不仅享受到美轮美奂的美感,更是通过适时而震撼的解说词让学生心灵上产生共鸣与震撼,比如解说词:唐三彩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这种技艺更是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让其感到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由衷的敬佩,对我们的祖国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把学生带进一定的历史情境中的做法可以弥补文字资料的枯燥乏味,如果设计更加巧妙的话还可以紧接着进行学生知识的积累与逻辑思维的培养。
2 引导学生探索图片背后的历史――读懂图片也就读懂了历史
图片和语言文字一样,具有传达历史信息的功能。承载着先民们的生活轨迹与印迹。因此读懂了图片往往读懂的东西比文字更直观、更直接。让学生在心灵上更加靠近历史的真实情景,更加真实的感悟历史、体味历史。正是因为图片信息所特有的直观性的这一特点,往往可以使学生对其接受更快更直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图片、提取信息是最常用的。然而,教科书中的图片有些由于篇幅有限,并没有做详细的介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出现的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探寻。
2.1可以引导学生去探寻图片背后的历史
比如七年级第二学期《血肉筑长城》教师就可以先布置一下课前任务,寻找自己家附近的老等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一一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动人故事。这样再去解读教材中的图片信息就会多少会得心应手点。
2.2通过比较教材中图片的差异性,探究出图片背后隐藏着的相应历史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归纳与逻辑培养能力
议论文是一种高级的文体,需要学生生活阅历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每个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面向实际,和学生一起去分析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引领他们去发现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不易让人察觉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将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议论文这种文体来训练。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缺乏思维的训练内容,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根本改观,就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一种误区,把分析讲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很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是教师掌控着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的思考,自然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语文而语文,脱离生活,脱离实际,一味的就文本而文本,没有能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这样难以使学生对文本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导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隔膜。因此,如果不结合实际进行语文教学,不结合实际进行语言训练,无论我们运用那种文体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苍白的,毫无意义的。改变教学方式,凸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是治本之策。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这双发现美的眼睛究竟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当然也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理解他,但是理解了的东西我们却能深刻的感觉它”。我们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一起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生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训练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训练出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我们怎么才能拨开迷雾,看清事物的本质,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去锻炼,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总结。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思想的根须深入到生活的地下,去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思想,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果我们停留在纸上,停留在生活的表面,那么,我们无论写什么文体,都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需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好好思考。我们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语文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语文的生活性上。学习文本,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作家的思想,还需要学习作家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靠传授所能得到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历练,不断地去总结。所以,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我们都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本质上来说,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在1923年就指出,语文说到底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的。语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这是由语言和思维的形式及内容这一关系决定的。
就学生的认识规律来说,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人的认识都要超越感性认识阶段而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作为叙事文来说,学生要写作叙事文,他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感性思维,相反,他更多的需要理性认识。他仅仅对生活有感受,这还不足以激发他的写作动机,只有他超越自己的感性认识,把表现的生活现象提升到一个思想的高度来认识,从感性的材料中提炼出中心观点的时候,他才能去创作作品。我们说作品的思路,其实就是作者逻辑思维的反映。同时,就叙事来说,这里面有很多的逻辑思维在里面。事件顺序的安排,语言的调整等,这都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反映和思维水平的体现。学生在作文时所以出现词不达意,语序混乱等毛病,并不是因为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而是学生的理性认识还不够。一个头脑清醒,思路畅通的人,他的文章的思路是清晰的,他的文章的思想是有高度的。所以,写叙事文并不一定就是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反,对中小学生来说,在形象思维的培养中渗透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形象思维发展的同时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这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
新课改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要学生得出结论,重要的还是要学生通过研究的过程,体验研究的方式和方法,感悟研究性学习的乐趣。研究性学习要得出结论,要推导,要概括,但是这些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就语文教学来说,任何理性认识都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写一些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让学生写叙事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写作的艰辛,学生才能感受到文章里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并把这些化为自己的血肉。枯燥的议论文提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因为学生不会写,而是学生的思想认识还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所以,他们才不可能去写作。思想认识提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语文说到底还是要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当前,人文论的泛滥,许多教师有一种倾向和错误的认识,认为新课改不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更多的倾向于让学生去感悟、体验,但是他们却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忘记了体验感悟之后的认识的升华。使得语文教学停留在表面,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实人文论者并没有否定理性认识,人文论者是要求语文教师更多的注意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这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
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学习,通过语言和文字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从低年级起就进行写作训练,这种训练看起来是叙事训练,但其实质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任何学科都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之处是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语言性即是语言文字性,又是人文性,两者的结合才构成语文教育的全部。就研究性学习来说,语文教学的研究性首先是从感悟和体验入手,是感性和理性的充分结合。学生思维的培养不是通过议论文的写作来培养,而是贯穿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当前的高中新课改,改掉的不是文体写作的顺序,而是语文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是教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无用的作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说到底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应该贯穿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基本思想;改革意义;改进措施
一、前 言
教育生涯的启蒙阶段正是小学教育阶段,因此小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其间开设数学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实现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满足使学生创新性、发散性等思维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基本思想及其改革意义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并不能带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数学课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而且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对数学教学目的的要求,他们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度,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设定的思路去思考,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和发散. 为了进一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带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发散思考和创新思考的能力,我们开始了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上面所述正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意义.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我们开始了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的探索,下面是几种改进措施.
1. 使学生充分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及意义
很多学生常常因为意识不到数学学习在未来生活实践中的用处,而逐渐对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对个人思维发展的锻炼,意识到这些隐形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多多夸奖他们的学习成果,正面激励他们的进一步学习
小学生的竞争心理看似很弱,却也不可忽视,他们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自觉形成一股竞争风,这正是出于他们对成功的渴盼. 而教师应该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多多加以肯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竞争中,逐步提升每名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以肯定为主,小学生正是需要这种肯定来促进他们往前迈步.
3. 更正教师教学理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首先要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及教学的理念,在授课时,要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多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要及时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并掌握其难易程度,在授课过程中分清主次,使学生充分掌握所学. 再次,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在它的教课过程中,要注意知识框架的整理,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水平. 最后,要尽量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充分带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4.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将数学知识带入生活中,更易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升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度.
5.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使授课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必须使数学学习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这样他们不仅会跟着老师的步伐去学习,而且会主动思考,自觉学习,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新时代下,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小学数学教学对小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和触类旁通思考能力提出了要求,这也是未来数学教学的发展目标. 要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给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发散开创良好的环境,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锻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思考,锻炼他们的触类旁通能力;在课外实践中,要多多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开发思维.
7. 加强师生互动,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师生互动良好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课堂氛围的鲜活性,使老师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共同度过对数学课的学习与探索过程. 因此必须把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课堂互动性作为教学方法改进的一个方面.
8. 完善数学课程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授中要根据学习的目的进行综合测评,同时要实现测评方面的多样性,不能仅仅根据最后一次总结性测评而决定学生的优劣. 可以将课程的评价分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以及最后测评者三个部分,其中课堂学习中要根据学生的积极度、互动度以及其他表现来评分;课外作业部分最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在课外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实践应用等能力;最后测评主要是基于一些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的掌握程度的测评. 把评价制度分为这三个部分进行,更能实现公平性,也更能提升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性.
【参考文献】
[1]周运起.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教育科学,2012(3):56.
【关键词】数学;教学;研究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创设良好的情景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到注意力和兴趣,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死板枯燥。由于数学学科内容众多,知识点复杂,需要高度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学习难度较大,教学任务也比较重。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数学教学的关键就在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以小学数学课本中比和比例的知识为例,课堂教学时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学生对于比、比例、比值的概念和知识的运用较为模糊,因此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的含义和其不同,掌握其使用方法,避免模糊,在趣味性的活动中得到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把握。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糖块与一杯水,并在上课前不告诉学生这些道具的用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上课时通过抛出情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这里有5块糖,共重3克,这杯水重3克,当把糖放入水中后,这杯糖水有多重?”问题一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会踊跃进行发言,这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在学生进行发言之后,其学习的主动性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候可以逐渐将书本中的知识引入到课堂中,层层剥开比和比值这节的真面目。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学生之间的探讨与交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试验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课堂中通过情创设能够将生涩难懂的数学理论与形象生动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知识形态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教学有效性实现的良好帮手。小学阶段学生较为活泼好动,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不强,数学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传统对耳提面命式教学和题海战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打下扎实对学习基础。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综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教师可以通过通过制作教学动画,将抽象的问题通过可爱的卡通形象和简单的动画内容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得到综合的运用,在全面利用教学设备的同时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以数学新教材中“平移”一课,可以将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作为案例进行展示,利用多媒体制作如“旋转门”、“推拉门”的动态过程,通过演示它们的运动过程,进一步总结出更多平移的现象与概念。并设计跳方格动画进行物置变化过程的演示,由于动画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形式,因此在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能够充分感受到平移概念的运用。同时配以当下最受学生们喜爱的卡通形象进行对平移过程和其基本知识的讲解。将生动的动画中贯穿生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在提高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还将复杂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
三、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曾经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针对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言的,由此可见,它要求的是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根据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对学习方法的探究,从而培养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思维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的倒数章节时,倒数的概念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其并无了解,如果只是单纯的对定义进行讲解和介绍,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那么学生虽然记住了概念却很难运用。因此可以采用的是开放式讨论学习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概念的陌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和想学习了解的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针对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等进行研究和探讨。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从对概念的初步认知开始,找清定义,明白倒数的意义。
四、提供材料,培养数学思考能力
良好的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将知识结果教给学生,要积极为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准备充足的思维材料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要注意学生在进行感性材料的思维时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困扰而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多分析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多多接触丰富的思维材料,从而培养灵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对事物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教师还应当注意教学时的方式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内容的探索,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敢想敢做,大胆进行思维与假设,在探索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从而向更加科学的思维方式迈进。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学习潜能;学习兴趣;创新
众所周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中之一就是C语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许多高校中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C语言课程,C语言的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能够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导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应该如何讲课才能让学生爱学并去轻松掌握知识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C语言这门课难学,没有什么用处,学习没有动力,这些问题不容回避。所以在讲课开始时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C语言的重要性和实用性:C语言在高级语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C++、C#、VC关系极为密切,可以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并提高其推导能力为学习其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程序设计,学会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掌握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编制程序的初步能力。即使将来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由于学过程序设计,理解软件生产的特点和生产过程,就能与程序开发人员更好地沟通与合作,开展本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与本领域有关的应用程序。另外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用学生比较熟悉,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去讲解内容。比如说,讲课的时候把函数的首部比作人的“头”,把函数的函数体比作人的“身体”,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再有讲解经典实例―Fibonacci数列时,引用“兔子的繁殖问题”,学生就比较感兴趣,从而喜欢学了。还可以在学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前,用这些新知识设计一些可以吸引学生的实际例子。比如在讲授选择和循环结构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猜数”游戏,学生觉得有趣,听课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对C 语言课感兴趣了,学起来就有了动力,教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实践表明,在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反映学习C语言比学习计算机基础要简单,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实例时,不是简单地给出程序清单,而是从分析问题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给出算法,最后编写出完整的程序,经过编译、链接、运行从而得出最后的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较关键的是每一步都采用与学生一起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启发下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也让其在解题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功感受,从而掌握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完整的项目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善于获取他人经验的能力以及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编程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算法思想
C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更要切实提高其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算法的能力。在学习C语言这门课的过程中,算法的培养尤为重要,算法即为了解决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而采取的方法或步骤。算法是灵魂,不掌握算法就是无米之炊。因为程序代码的编写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事先的求解思路用C语言的语句来加以实现的过程。没有求解思路,那么得到的肯定是一个错综混乱的程序代码。所以正确的求解思路就是必要的,如果求解思路不正确,那么必将得到一个错误的程序,所有的一切必将付之东流。所以在讲C程序语言课时一定要强调算法思想,并且贯穿整个讲课的始终。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语言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课,只有满腹经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上机实践,只有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将书写的程序代码上机运行调试并得到预期的结果才算真正解决问题,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一门技巧,也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真正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因此要以应用、实践为目的,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坚持上机实验课与理论教学课相结合,使上机实验与理论教学协调同步,特别是时间、内容上要衔接好,讲完课要及时上机并保证上机效果,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先讲课后实践,而且两者相隔时间不能太长,时间长学生早已把课上听到的内容忘记,所以要及时上机实践,多实践是学习掌握C语言的必经之路。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让其考虑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最后通过讲解评比,让学生互补所长,互补所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好C语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讲解程序设计举例时,不是简单地给出程序清单,而是从分析问题入手,继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给出算法,最后编写出完整的程序,编译、链接、运行到测试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调试中增加输出,变难为易,环环紧扣。而在这一过程中,较关键的是每一步都采用与学生一起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启发下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只提供必要的辅导,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有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上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制作要突出中心,避免从书本上摘抄大量文字或图片。课件中可适当加入Flas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课件上的内容产生兴趣,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总之,我们在C语言教学中,一定要把它上好,通过讲解这门课让学生掌握求解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不仅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收获,而且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上也是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海玉.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析[J].太原: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8):
72-74.
[4]程奎文.C语言教学方法探析[J].科学时代,2006(1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