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应用型烹饪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21-02
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丰富市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报告,受收入快速增长等因素影响,我国的消费增长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业的竞争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培养烹饪人才的机构应积极对烹饪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烹饪教研室根据教育部文件和全国职教会议精神,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就如何通过改革烹饪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三高一国”型(即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国际化)应用型烹饪人才进行了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的烹饪人才需求
烹饪人才培养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因此,烹饪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应根据餐饮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由单一素质向综合素质转变 以前餐饮企业接收烹饪专业的学生实习、就业,最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素质。随着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餐饮市场竞争的加剧,餐饮企业现在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三大方面。其中,基本素质指员工所具备的文化知识、语言、思想、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健康的身体;专业素质指员工在专业岗位上具备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政治素质指员工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品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关键。有了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适应餐饮业新的发展形势。
由传统技术型向高水平应用型转变 高水平应用型烹饪专业人才是我国目前餐饮业最缺乏的人才之一。应用型烹饪专业人才是处在决策者和现场操作者之间的一种人才,是既能够动脑,又能够动手的烹饪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按照其工作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三类。从能力要求上看,工程型人才侧重于工程科学的研究和工程设计,强调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型人才侧重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与开发,强调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型人才则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因此,职业院校应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力争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无缝对接”。
由单一技能向复合型技能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企业对烹饪人才的专业技能与过去相比也有了不同的要求。随着餐饮消费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烹饪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不但要全面,且应有应变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创新研发能力;随着餐饮经营集团化和品牌化的愈演愈烈,烹饪人才的技能管理水平也需要更加专业化;随着餐饮服务的内涵向人性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烹饪人才更需要精通食品卫生安全、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应具有“绿色餐饮”的理念;随着餐饮文化传播的国际化和市场化,烹饪专业人员在技能上要掌握中西餐和多种风味特色的操作技巧,在知识储备上要掌握餐饮英语、中外饮食文化等知识;随着餐饮市场消费的农村化和扩大化,还需要烹饪专业人员掌握地方菜、土菜、快餐等不同风格的菜肴制作开发技巧。要使烹饪专业学生成为具有多项技艺和本领的一专多能技术型人才,并非易事,而这样的人是最受行业欢迎的,也是需要花大力气精心培养的。
由区域型人才向国际型人才转变 我国在加入WTO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行各业形成了对国际化人才的巨大需求。进入21世纪的中国将更加开放,改革也将更加深入,与世界的联系会更加广泛,因此,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也会更多。中国餐饮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饮食文化的大交流、中外烹饪人才的大流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将更加深入。培养国际型烹饪人才也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国际型烹饪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具有国际意识、掌握中西餐制作技术、熟悉全球餐饮事务的高素质烹饪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一是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理解国家间的饮食文化差异、观念差异和生活习惯差异;二是要具备一门以上的专业外语运用能力;三是要具备一定的烹饪实践操作能力和菜品开发创新能力;四是要熟练掌握全球厨房行政、餐饮商务、社会管理知识。
关键词 技能竞赛 高职 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2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kills Competition Lead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Take Cooking Technology and Nutrition Professionals,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as an example
XIE Qiang, LI Jing
(Tourism Management Institute,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Jiangsu 214153)
Abstract Vocational Skill Contest boasts significant driving effect on educating technology-skill-oriented professionals education for its unique level, different types, rich project settings, and flexible-varied forms as well. It is proposed that skills-competition-driven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launched, that faculty's ideas and practice skill be advanced and that education carrier be innovated in the spirit of skills-competition guiding and zero-distanc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working environment promoting in the practice. The atmosphere of education through competition shall be created, and the mode of teaching in the practice, specifically, full participation, real simulation and productive practice, shall be explored. In short, it is aimed to promote teaching and reform by means of competition and training-competition combination. The paper is hoped to be of reference for leading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with skills competition, and further promoting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Culinary Arts and the Science of Nutrition.
Key words skills competi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是现阶段对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导向作用的描述。职业技能竞赛层次多、类型多,竞赛项目设置丰富、比赛形式灵活多样,现行的大赛机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以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探索基于“技能竞赛”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1 技能竞赛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目前,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由政府组织企业参与赛项的设计、技术支持或竞赛评判标准的制订等,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赛程来看,评判标准都是尽可能接近职场标准,都集中体现了行业、企业对参赛选手在仿真环境下对工作任务的完成熟练程度或对新任务的构思创新之处的要求。①基本反映了“三个结合”,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②职业技能竞赛正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和检验手段。
以高职烹饪类职业技能比赛为例,从2007年首届全国高校烹饪技能大赛起,参赛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在技能竞赛中充分体现,要求参赛队根据抽签选择的目标客户群特征,现场设计菜谱,填写采购单,购买原材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原材料加工、切配及成品制作,参赛选手需要通过理论测试、现场实操、讲解点评等主要环节来完成赛项。2009、2011、2012、2014年的大赛基本模式变化不大,基本都是理论与实操都考,个人与团队都比,都要求选手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烹饪赛项的竞赛方式和内容、竞赛规则、评分标准紧贴行业生产实际,为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导向。
2 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指导
最新的全国性高职烹饪技能竞赛设“理论测试、宴席设计与制作、中餐热菜、中餐面点、中餐冷拼”等内容,竞赛规程明确竞赛目的为“展示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作技能,检验学生的自主创新与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引领高等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过程深度校企合作,提升烹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 竞赛要求参赛队“自拟主题,设计并制作一桌宴席”、“所有参赛选手统一参加专业理论测试”、“宴席设计与制作按主题内容、菜点设计、菜单制作、宴席答辩等方面进行评判”。从竞赛项目设置、竞赛内容、评判标准无不反映行业最新标准和对高职烹饪人才的规格要求,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要求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做出新的调整和改革。同时,竞赛正逐渐成为检验各地区、各校学生技能水平的标尺,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检验技能教学水平的工具。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群建设专业、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自 2007 年起,连续 5 次参加了全国高校(高职)烹饪技能大赛(2012 年起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烹饪赛项)及省、市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成效明显。实践中不断推动教学环境与职业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探索构建专业竞赛引领的新型课程体系,提升“双师”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教育载体,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平台,探索全员参与、真实模拟、生产性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监控专业竞赛质量的有效机制。克服了只注重比赛结果而忽视比赛过程的急功近利思想,“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训赛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根本,为技能竞赛引领专业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1 以竞赛为导向,引领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1)将行业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竞赛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技能竞赛的内容反映了行业最新标准。主动对接技能竞赛的最新内容和标准,及时将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竞赛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是对照大赛标准,梳理剖析新形势下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课程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传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③使得专业培养目标能主动契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大赛标准的引领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也得到行业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专业骨干教师主要参与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2年颁发(试行)的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
图1 基于竞赛项目的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设计
(2)以竞赛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学中赛、赛中学”的教学模式。对照技能大赛赛项设置及其要求,整合原有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重组课程内容,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技能教学实训项目,如优化设置了基于竞赛要求及岗位能力需求的《宴会设计与实践》《餐饮创业实训》等相关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见图1)。同时,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学训结合、训赛结合”,模拟生产,全真操作,理实一体,综合实训。力求形成特色明显的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模式。
2.2 以竞赛为契机,提升教学理念与实践技能
技能竞赛是促进教师观念更新、技能强化的重要契机。部分地方也组织教师技能竞赛,但现有职业技能竞赛参赛对象主要是学生。比的是学生,赛的是教师,教师在整个竞赛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明显,作用重要。提升教师理念与实践技能的形式有很多,近年来,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先后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境内外各级各类培训、进修、顶岗、专题研修。一是参加相关部门主办的与竞赛有关的专题培训,既有竞赛导向的理念、方法培训,也有竞赛技能标准的解读,针对性强。二是参加企业顶岗实践锻炼,主要是汲取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与技术,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三是针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培训,属于教学理念与技能提升的范畴,最终是要将教师所掌握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2.3 建立竞赛机制,营造“职教有大赛”的育人氛围
在国家级、省市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下,逐步形成“全国竞赛经常有,省市竞赛定期有,全校竞赛年年有,专业竞赛学期有,课堂竞赛堂堂有”的竞赛层次。建立起课堂竞赛、专业竞赛全员参与,校级竞赛、市级竞赛逐级选拔,国家级(省级)竞赛梯队遴选的竞赛机制。为营造职教有大赛的校园育人氛围,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竞赛与校级竞赛专门融入专业课程(竞赛技能训练模块)、列入教学进程(竞赛实训周),同时学校每年开展全校性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至2015年已连续开展4届。校级专业技能竞赛参赛率达100%,省市级竞赛选拔、集训参加率超过60%,国家级竞赛选拔、集训参加率超过30%。逐步形成了课内有竞赛教学,课外有竞赛集训,人人参与竞赛,由竞赛引导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育人氛围(见图2)。
图2 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技能竞赛与实训教学对接模式
2.4 以竞赛为参考,提高技能教学水平与质量
技能竞赛不仅是检验学生技能水平的标尺,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检验技能教学水平的工具。一方面,将竞赛内容与标准引入课堂,融入课程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开展教学,同时,有效地借鉴技能竞赛规范对教学标准评价的要求,用以检验学生技能水平与课程教学质量,如在中式面点实训课程中将烹饪技能大赛中餐面点基本功竞赛的时间、质量标准设计为课程教学标准与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将全员参与的课堂竞赛、校级竞赛成绩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范畴,发挥技能竞赛的标准导向与参考作用。
2.5 以竞赛为助推,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层层选拔、全员参与、技能集训”的竞赛机制推动下,学生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得以强化,尤其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训过程中,学生“理、操、讲、评”的技能得到锻炼,综合应用专项技能的能力得以提升,团队合作的意识得以加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得到提高,大大提升了综合竞争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更符合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有利于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④近年来,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先后有40多人次在省市级以上的技能竞赛中获得奖项,毕业生就业第三方评价指标数据(麦可思报告)不断提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综合满意度不断提高。
2.6 以竞赛为纽带,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技能竞赛的开展,是维系和稳固校企合作的纽带。竞赛作品的设计过程充分汲取企业经营菜品之精华,校企师生共同设计。多年来,无锡湖滨饭店、无锡金龙凤酒店、台湾王品集团一直全程参与我校的烹饪专业竞赛,校内外指导老师、参赛学生共同设计菜品,赛前的准备与集训由校企老师共同指导,师生在此过程中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与生产过程。在高级别的竞赛和专项竞赛训练过程中,还会安排师生共同赴企业进行短期顶岗实践,加深参赛师生对全真生产实践的认知与理解。基于对竞赛导向作用的理解与实践,还与台湾王品集团等企业共同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规格、订标准、订质量”的订单深度合作培养,提高了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3 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3.1 不断丰富技能竞赛的内涵研究
对技能竞赛内涵实质的研究,深度不够、视野不宽,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不够,需进一步提升对技能竞赛研究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对国际上的专业竞赛、行业组织的竞赛和相关行业竞赛研究借鉴不够。对竞赛的组织实施过程反馈需进一步加强,同行交流互通还需增进。对教师参与的专业技能竞赛或技能教学竞赛思考、实践还需加强。
3.2 持续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程度
我国餐饮业与国际接轨时间早、程度高,而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程度低,教师缺乏国际视野和相应的关键职业技能,尤其是部分涉外课程师资缺乏尤为突出。这不仅满足不了现代烹饪行业教学需要,也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国外先进理论、技术的学习和借鉴。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程度需进一步提升。
3.3 继续加大高职教改的投入力度
竞赛项目与现有的实践教学项目有区别,实训场地需求差异大,相应的场地建设投入不足。教改中部分教师认识不足,对教改的精力投入还不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改革需求。教改实践中各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烹饪专业‘三位一体’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2013JSJG419)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负责人:李晶,林玉桓
注释
① 余伟兵.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实践教学改革[J].鄂州大学学报,2014(10):89-90.
② 何福贵,张梅.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3):37-40.
关键词:合作办学 培养 餐饮人才
2010年4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中国百强餐饮企业”顺峰饮食酒店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成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顺峰学院(以下简称顺峰学院),打造我国珠三角地区餐饮业管理人才培养、培训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从2010年起,顺峰学院每年为顺峰集团定向招收4个专业、6个专业方向、8个教学班的学生,共计400人。
1 创新长效机制,丰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内涵
1.1 共同制定人才联合培养方案 双方共同制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2+1”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在学校学习2年,在顺峰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实习1年,顺峰集团提供学生第三学年学费,同时为实习生提供免费食宿和实习津贴。
1.2 共建校内外相互衔接的实训基地 学校与顺峰集团共建校内外基地,2年学习期间,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到顺峰集团实训;顺峰学院符合毕业标准的学生可全部转为顺峰集团的正式员工。
1.3 校企人员相互兼职共同培养学生 顺峰集团林锐均总经理出任顺峰学院名誉院长,并根据教学需要选派管理人员和行家里手参与教学;学生实习期间,兼职教师不仅手把手传授技能,还为学生工作表现做出鉴定,校企人员合作培养学生。
1.4 企业爱心助学 顺峰集团每学年提供40万元经费设立“顺峰奖学金”、“顺峰助学金”,对成绩优秀和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进行奖励,对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资助。
2 拓宽国际视野,深化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力度
2.1 “请进来”,引进企业教育教学优质资源 我院负责顺峰学院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等建设。顺峰集团资助顺峰学院教学用酒店餐具用品、服装及教材资料,定期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士到学院参与专业及实践教学;双方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学院也定期派专业教师和学生到顺峰公司进行技能培养。
2.2 “走出去”,有效推进了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 学校瞄准顺德产业转型升级对餐饮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思想,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在马来西亚合作开展中国烹饪专业教育,共建UCSI大学顺峰烹饪学院,开展中国美食烹饪培养、培训,把顺德美食和中国烹饪文化带到马来西亚,并向世界推广达成合作意向,打造中国烹饪“孔子学院”,输出高职教育优质资源。
3 合作共建,构建餐饮业食品安全和营养分析科研平台
从餐饮食品营养和安全两个关键方面入手,采取总结分析、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的原则,将顺峰饮食酒店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北京餐饮营养研究所和北京饮食安全研究所迁入顺峰学院,结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粤菜发展研究中心和分析检测中心,构建餐饮食品安全和营养分析检测科研平台,共同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编制顺德餐饮业发展规划,推介顺德旅游美食,挖掘顺德饮食文化内涵,提升顺德美食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带动顺德餐饮、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平台的搭建可以协助顺德开展粤菜体系研究和粤菜标准化建设,为粤菜的产业化和工业化做好铺垫,为拓展粤菜国际化经营构建平台;还可以为粤菜的烹饪加工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粤菜消费群体的膳食设计、营养配餐、社区营养与服务等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还能实现机械化烹饪菜点和食品工业产品的营养保持(组成和含量)情况分析,对餐饮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安全过程进行监控,从而为相关工艺的改进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4 大型项目服务,实践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学校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大型活动项目开展的契机,与相关组织合作,组织师生参与项目餐饮服务,以项目为纽带,在为社会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同时,展示并强化了我校学子的专业服务能力与水平,探索形成了以项目为纽带的餐饮业人才培养新途径。2008年8月至今,共组织了926名师生为4个国内国际大型项目提供高水平餐饮服务,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赞誉。(如下表)
5 赛教结合,检验高职教育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各类技能比赛,要求师生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育部职成司、中国烹饪协会、全国餐饮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餐旅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部门举办的全国高校烹饪技能大赛和餐旅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学生共获得特金奖1项,金奖3项,银奖10项,铜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大赛集训阶段学校专业指导老师和顺峰集团精心策划和共同指导,师生进入企业接受专业培训,实战模拟,企业大师也能来到学校现场指导、及时评价,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赛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非常有成效。
同时,赛教结合也是培养专业年轻教师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年轻教师勇挑重担,通过对参赛学生的指导,专业年轻教师专业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专业视野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宽,在2011年第三届全国烹饪技能大赛中,我校3名指导老师均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
6 建设区域职教集团,共享校企合作资源
随着全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满足顺峰集团的发展对高层次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校联合广东省内餐旅类职业院校,整合资源,建设区域餐饮业职教集团,更好地做好中高职衔接,校企深度合作。学生在中职培养阶段进入顺峰集团实习一年,从事初中级服务技能岗位或初中级烹饪技能岗位,在高职人才培养阶段,顺峰集团的大师、名师走进课堂指导、参与教学环节,并安排学生在寒暑假再次进入企业从事高级服务技能岗位和高级烹饪技能岗位,或从事初级管理岗位的工作,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
我校与广东省旅游学校、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顺德梁球琚职业学校、顺德中专、胡锦超职业学校等餐旅类中职学校,共同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制度和形式,探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中高职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共享社会资源,做好“中高职校企深度合作衔接”专业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姜燕媛.上海地区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依托企业标准,共建“教学一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适应银座旅游集团岗位需求,确定相关专业培养定位。校企双方共同研讨行业发展动态、以银座旅游集团为代表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分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如旅游管理专业确定为督导级管理人才、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确定为烹饪主厨、厨政管理人才等。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包括旅游集团高管及一线技术能手在内的旅游管理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对旅游集团主要业态所涉及之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进行了分析。职业能力是指完成主要旅游相关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关键能力又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等。企业需求是校企课程的依据,根据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把银座旅游集团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提炼,由此确定课程和方案,通过这一技术路径开发的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引入企业标准,并转化为课程标准。银座旅游集团拥有多家全国知名旅游企业,山东旅游公司入选“2010年度全国百强旅行社”,排名第十四。银座旅游集团连续四年荣获“中国最具规模的30家饭店管理公司(集团)”称号,排名第十八位。我们认为,银座旅游集团的企业标准代表了行业发展的较高水平,完全可以引入学校,转化为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我们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邀请企业管理层与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一起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规划,从而保证课程的设置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校企合作推进课程体系实施
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和行业、专业对接的有利条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银座旅游集团开展深度合作、构建课程体系实施环境。与银座旅游集团所属山东旅游有限公司、索菲特银座大饭店、银座希尔顿酒店等建立了紧密合作,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就业及人才培养基地。聘请集团企业高管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讲座教授,聘请管理专家、技术能手为客座讲师,建立稳定优质的兼职教师队伍。组建银座旅游店长班、星级酒店基层管理人才后备班等,并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就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服务集团产业发展。学院每年在旅游集团所属企业召开专业建设论证会、顶岗实习管理现场会等。学院连续多年承办银座旅游集团技能大赛,并为集团提供技术咨询及培训等服务。引进银座旅游集团人才、技术和管理标准,校企共建“三真”(真实职业环境、真实职业任务、真实职业岗位)校内实训条件。利用集团资源,每年选派教师到集团企业挂职锻炼增加企业经验。近两年已选派5名专业教师到旅游集团所属企业担任前厅经理、人事经理等职务,提高教师技能水平、提升教师双师素质。作为旅游集团母公司的鲁商集团专门出台了《集团所属企业与学校双向挂职制度》。开展弹性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适应旅游集团企业经营需要。弹性化的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是解决学生就业,缓解企业后顾之忧的两种重要途径。通过弹性化的顶岗实习,既解决了企业在经营旺季用工问题,又为学生解决了顶岗实习单位,实现了企业、学生、学校三赢。2010年世博会期间,旅游管理专业10余名学生在山东旅游公司进行顶岗实习,既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又使学生经历了真实旅游业务的锻炼。订单培养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就业岗位。2010年学院因应旅游公司需求,校企合作开办了“银座旅游店长班”,由旅游公司为学生提供定制化课程,并依托校企合建的“银座旅游商院营业部”开展真实业务实训。
实施的机制和制度保障
鲁商集团积极参与高职教育,探索机制创新。鲁商集团高度重视高职教育,旗下产业与山东商职学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功探索了股份制办学,实践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鲁商集团下属企业———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与山东商职学院合作共建了福瑞达生物工程学院,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投资680万元,并提供奖助学金200万元。校企双方成立理事会,确定办学规划和办学章程,设立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近几年,校企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教材13本。旅游管理类专业正在与银座旅游集团进行类似探索。将校企合作纳入鲁商集团考核指标。鲁商集团作为学校举办方和银座旅游集团母公司,将建立集团内“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双赢”作为重要目标。并具体规划若干考核指标,包括:所属院校为集团内企业培养学生的人数;集团内专家为所属学校提供讲座和课程的质量;学校专家为集团内企业开展培训的情况等。通过考核指标的确立,促进了包括旅游集团在内相关产业与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构建一整套人才培养的管理监控体系。
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主要包括面向酒店餐饮行业开设的餐饮管理与服务、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酒店管理、中西面点等专业。成人教育是指成人通过自我内化的学习方式,有组织地实现与世界认知之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最终能够实现独立影响外部世界的目的和要求。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成人教育是以自我内化为主要学习方式。第二,成人教育应能满足成人一生各个阶段的不同学习需求,其存在临时性、持久性和多元性特征。第三,从狭义上讲,成人教育可包括高等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学习班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形式;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则更加宽泛,可指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其形式灵活多变,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第四,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成人与世界的认知联系,可包括成人与社会、成人与自然界、成人与自我联系等,使得其能独立自主、个体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影响外部世界并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高等职业院校成人教育现状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方法,因此成人教育的地位在我国社会中将不断提高。我国目前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主要有函授、业余课授以及在职研究生、高校建立的专门成人教育学院、进修班、远程教育学习、自学考试培训班、国外合作办学等,各种成人教育相互促进和补充,为社会成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基本满足了社会终身教育和可持续教育的需求,但由于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所提供的教育平台难以满足社会广泛需求,因此我国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①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发展水平不一;②学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普遍忽视了成人教育职业需求,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成人教育在岗、在业以及社会行业规划及培养人才;③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成人教育基本照搬学校教育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普通高职院校教育的“翻版”;④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为了适应成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以创新的观念来思考成人教育,来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本文结合学院近几年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成人继续教育工作实际,探讨并总结出高职院校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成人继续教育工作途径和方法,以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
二、餐饮服务类专业成人教育实践创新
1.丰富成人教育培养形式,拓展生源渠道
发挥政府在成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积极参与成人教育建设,融合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部门联系,对酒店、宾馆等服务行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服务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在餐饮服务业人员转移就业培训和返乡人员培训方面,采取“集中培训”“半工半读”“边工边读”和“就地培训”等方式,以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就业和创业为目标,拓宽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渠道,提高餐饮服务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施联合办学战略,开展与本科教育对接工作,满足学生提高学历的需要,给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2.分层分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由于成人教育招生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不同企业和人员对培养的要求不同,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总结出“培养形式多样、分层分类教学、培养目标明确”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制订出不同的培养方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应关注成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学院专业团队对行业、企业以及毕业生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采纳餐饮行业协会及无锡艾迪花园酒店等深度合作行业、企业的建议,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3.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化利用资源
依托江苏食品职教集团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牵头苏州金陵观园国际酒店、昆山格林菲尔华美达酒店、上海榕港餐饮有限公司等30多家省内外餐饮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部,加强与餐饮业企业合作,开展成人教育项目。首先,对合作企业中较低层次岗位的餐饮业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其次,邀请企业烹饪大师参与校内成人教育工作,发挥双方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坚持“平等互利、确保质量、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并且依托“校中店”“店中校”两大平台,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契合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紧密合作为基础,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4.构建现代化教学平台,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学院近年来大力注重网络课程建设,以课件、视频、图片及试题库等形式展示课程内容,便于各类学生随时随地网上学习浏览;尤其对成人教育学生具有独特的意义,已建成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呈现出开放性、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服务性等特点。已建成的远程视频教学系统能将企业生产场景直接呈现在学生课堂,通过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解决了名贵菜肴制作过程在校内教学成本过高、大师难请的问题。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餐饮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成人教育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成人教育工作,构建了“培养形式多样、分层分类教学、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别、层次的成人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分类分层进行成人教育方法的实践探索,分析与总结了当前餐饮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应实现一体化目标,应结合社会各类资源,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保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及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实施。而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这个新课题上应该当仁不让,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是紧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护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应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态的教育管理论文,文化形式与文化空间只有在传承发展中才能保证其鲜活的生命力。”[3]根据这一特点,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除了进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之外,还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而高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他们是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从事保护工作的能力。这些影响是深刻持久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有可能选择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添砖加瓦。而在涉及到如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问题时,一般可以通过如下形式:其一,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或在相近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块课程,培养能够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其二,开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修课。
另外,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同时也可以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广大的学生到民间采风,积极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二)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极其重要的。而高校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信息中心,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等现实馆藏外,还有虚拟馆藏,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通讯设备共享馆外大量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图书馆拥有的场地、设备和专业的人员,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传的平台。
(三)科研创新优势
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云集之地,长期以来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起步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直笔耕不辍,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其他部门难以媲美的。高校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各高校间也互相配合,资源共享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无形中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地方高校经费稳定,组织有序,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创办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有一定的优势。
二、充分发挥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同时也培育了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级别,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潮州市可以说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城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潮文化的灵魂。潮州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歌册、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铁枝木偶戏、枫溪瓷烧制技艺、茶艺、潮州剪纸……,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种类繁多。但是,大多数项目后继乏人,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紧迫。韩山师范学院是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拥有其它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作者拟以此高校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韩山师范学院于2011年设置了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陶瓷艺术设计(枫溪瓷烧制技艺)、雕塑艺术设计(潮州木雕)、服装设计(潮绣)、烹饪工艺与营养(潮州菜烹饪技艺)。其中前三个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最后一个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专业的设置以充分的调研论证为基础,针对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学院在师资力量充足、各种条件都已成熟的情况下申报设置这几个专业,并形成“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3+2+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建方案”申报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已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韩山师范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举措,不仅是为自身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尝试,也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地方文化产业教育管理论文,探索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得到最佳发挥的有效途径。
(二)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韩山师范学院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很早就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类的课程。例如,美术学专业开设《潮州剪纸》、《潮州木雕》等课程;音乐学专业开设《潮州音乐》、《潮剧欣赏》等课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开设《潮菜制作技术》、《潮州小吃》、《潮州茶文化》等课程;同时还开设《潮汕历史文化》、《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受学生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为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机构,大力争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设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础上设立“潮学研究所”,定位为学校直属科研机构。2008年,学校与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学研究院”,并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创建的涵盖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民间学术团体)合办了大型学术刊物——《潮学研究》。可以说,韩山师范学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积极申报课题,如《潮汕民间剪纸的普查和抢救》、《地域文化与潮州民间剪纸》、《正字戏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从事潮汕民间剪纸、正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课题研究,出版发表了大批相关的论文及著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或参与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积极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例如:2003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2006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地方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几十年来,韩山师范学院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发挥社团作用,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山师范学院的社团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的重要阵地。于1987年创建的潮风学社,是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团之一,经常组织社员开展民俗采风、义教、民俗征文比赛等活动教育管理论文,为韩师学子提供一个了解、学习、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平台;茶艺表演队成立于2008年,社团虽然年轻,但是表现不俗。2010年,我院茶艺表演队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带领下,在亚运会、亚残运会上为世界各地来宾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艺服务等,展现了传统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剧”是韩山师范学院2005年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它将潮剧与动漫完美结合,为潮剧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剧,喜爱潮剧。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潮动画工作室,现在仍孜孜不倦地为潮剧和潮州童谣的传播作努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韩山师范学院作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应该主动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义务,不遗余力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奉献力量,同时,也不断地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彰显百年院校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广东旅游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学校情况 截止2012年,全省共有各类高职院校80所,其中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学校有50所,占总数的62.5%;进入“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工程”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学校工程”的高职院校共有11所,其中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有9家,占总数的11.25%。高职旅游专业开设较为普及,为中职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了上升的通道。截止2012年,中职院校有575所,其中国家重点学校130所,省重点学校76所,示范建设学校14所。从理论上分析,该省中职学校数量众多,能为高职旅游专业提供大量优质的生源,为中高职的衔接提供了较为厚实的基础。
中高职旅游专业目录对接情况 2010年国家教育部新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设置了旅游服务类这一大类,具体涵盖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外语、导游服务、景区服务与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西餐烹饪、钟表修理等9个专业。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目录是2004年12月的修订版,涉及到旅游类专业的有64旅游大类和66文化教育大类(见图一)。可见,依据这一专业目录的广东中职和高职学校,在旅游类专业设置上,还是存在设置口径宽窄不一的情况,为中高职的衔接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高职院校开设旅游具体专业情况 笔者汇总了广东高职院校2012年的招生简章,发现所开设的旅游类专业主要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涉外旅游、旅游英语、烹饪工艺与营养(见图二),少数院校专业分向涉及到国际酒店与营销管理、温泉、五星级酒店管理、温泉与度假地管理、餐饮艺术设计、旅行社管理,个别院校在招生目录当中出现企业冠名专业或者班级。与高职专业目录相比,现实中高职院校受各种资源所限,开设旅游专业的种类少,目录当中很多专业被糅合到其它专业或者仅仅以一门专业课的形式出现,难以满足旅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中高职对口招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各个开设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院系部署时,旅游专业所属的院系也不尽相同。从50家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观察,开设旅游英语专业的具体院系有外语系、外国语学院或者是应用外语系,其它旅游专业的有工商管理系(学院)、管理系(学院)、经济贸易系(学院)、经理管理系(学院)、财经管理系、管理科学系,而拥有独立的旅游学院的仅仅6家,这难免对旅游专业的发展产生约束。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情况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精神,探索中高职衔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新路子,广东省教育厅从2010年起开展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见图三),以及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在广东启动的“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中,2012年试点高职院校当中有5所对口8所中职学校招生,招生专业分布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三个专业,招生中职人数达500人。不难发现,该省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中高职衔接招生有两大问题,一是中职招生人数增加的同时,普高招生人数在增加,对中职招生构成一定威胁;第二对口招生的旅游专业太过狭窄,难以覆盖所有中高职开设的旅游专业。
中高职衔接的困境
广东省旅游类专业在中高职衔接上,不仅存在着学者们关注的如招生模式单一、课程重复“倒挂”等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其它地域性和专业性的阻碍因素。
旅游专业面临传统观念的桎梏 广东是一个高科技产业与传统落后产业并存的地区,也是一个崇尚创新敢于创新却又极其固守传统的地方。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广东旅游业的过早开放及其不规范的管理,让广东很多民众对旅游业有了偏见,其基本的价值判断就是“酒店很乱,导游很黑,伺候人的活,地位低”。笔者所在学院历届录取的学生填报志愿的情况便充分反映了这一事实:填报旅游专业为第一、第二志愿的几乎没有,很多同学是“被服从”“被志愿”到旅游专业的。而媒体对旅游业接待事故的过度曝光也使得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扩散。传统观念的偏见、家长的阻扰以及行业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都使得很多中职学生在向高职深造时放弃旅游专业而转为其它如会计、文秘、商务、法律等被传统认可的专业,为旅游类专业在中高职衔接时设置了一道有别于其它专业的无形障碍。
高职现行运行机制使中高职的衔接存在制度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没有优劣贵贱之分,这已成为广大职业教育者的共识,但观念的接受与实际运行并不接轨。高职院校旅游教师绝大多数来自普通高等院校,少有来自旅游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这种“血统”以及应用型本科的缺失自然使高职教育难以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子,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等很多环节依然在走普通高等教育的旧路,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多流于形式或换汤不换药,没有彻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实现通过中高职衔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以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广东中高职院校态度不一,使衔接处于不平衡状态 社会对高学历的推崇,促使中职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升学平台,成立升学班、文化课程补习班,协调实习与备考的矛盾,鼓励学生积极报考更高层次的学校;而各大高职院校的招生简章暴露出其对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的偏爱,中职生源比例很小,每年只有很少量的中职学生可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从2007年起就削减了中职生源的比例,2009年旅游管理和旅游英语专业全部是普通高中生源。中职学生纵然专业技能较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这是“被舍弃”的最重要的原因。“中职热高职冷”的局面使得中高职的衔接难以顺畅进行。
旅游行业本身的特性也成为中高职衔接的一大阻碍因素 旅游业特别是酒店行业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业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对劳动力需求大。中职毕业生刚进入旅游行业工作时,起薪和月收入与高职毕业生相差无几。广东省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旺盛需求,使得很多中职学生产生短视行为,选择就业而非继续学习。
中高职衔接的优化思路
构建对职业教育及旅游行业的价值认同感 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国家和政府层面要构建对职业教育及旅游行业的价值认同感。对职业教育包括对中高职教育的认同,本质是对社会价值体系新构建的过程,知识和技能孰重孰轻,其对社会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基石,直指中国社会几千年沉淀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面对生源的持续减少、国际化市场的激烈竞争、经济的快速转型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等诸多挑战,中高职教育衔接任重道远。旅游业已经超越汽车和石油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旅游也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消费观念的改变并不取代择业的心态,中国30年旅游业非常规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深深烙在人们心中,以及直接为客人服务的特性往往与传统观念相冲突,直接影响专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树立旅游行业健康、文明的形象刻不容缓。
组建区域性旅游职教集团,优化中高职衔接 旅游职教集团一般是由政府部门、开办旅游专业的中等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协会等共同组建而成产教联合体,其构建了一个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的平台,真正建立起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教育与其它部门之间连接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机制,这不仅有力促进旅游职教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增强现代服务业新优势产生积极影响。笔者学校所处的珠海市现正积极筹建职业教育集团,处于旅游职教集团当中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合作平台,实行更灵活的招生政策和衔接模式,克服广东现行高职自主招生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招生面过窄,考试形式单一、旅游专业辐射少、受惠的中职生业少等,优化衔接。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自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全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日趋合理,所有这些都对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广西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为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非常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率先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初步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全区在校生人数达到80.95万人,基础建设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职教攻坚期间,各级政府对南宁一职校的建设投入达2亿余元,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办学活力、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就目前的情况,我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加强。二是专业课程亟待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三是“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因此,切实把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机遇和时代特征,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入手,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质量立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共同发展和国际化发展之路,成为我校今后发展的重大目标。wwW.133229 .cOM
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别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自治区政府颁布了《广西教育规划纲要》,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广西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给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让学校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有政策可依,有政策可循,也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教育规划纲要》提到“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学校”,“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这样良好的大背景之下,加强校企合作,做强做大职业教育早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目前,我校已被列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之一。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我校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指导思想,围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增强辐射能力等目标,在未来2年内,重点建设烹饪、电子商务、电气运行与控制(电梯运行与维护方向)、计算机应用等4个专业并辐射相关专业群,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深化校企全程介入“2+1”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行业、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在业界有较大影响、能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师。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终身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广西教育规划纲要》不但为学校改革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地区区位特点、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特点等来推动自身的建设,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来推进特色办学,大力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 推进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双向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一) 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保障机制
南宁市教育局牵头成立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商贸旅游专业集团,我校作为龙头学校,组织集团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定期培训、研讨及召开年会。同时学校长期设立校企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各专业部主任、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能手组成,每年定期开展年会,共同探究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及专家在整年的人才培养期间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建立完整的机构章程及规章制度。
(二) 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互动机制
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章制度,实现校企协同管理。按照“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的总体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各具专业特点的“教产结合、校企一体” ,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利用教师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资质,主动承接企业职工培训;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措施,优化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学校带动成员单位共同发展,在“订单办学”、“冠名办班”、“教产一体”等多元办学模式方面模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子,并向同行学校宣传推广,在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三) 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创效益的双赢机制
建立校企双赢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探索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与企业共建旅游服务实训(就业)基地,创建四星级酒店等,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烹饪、旅游等专业实习实训,实现校企双赢。
二、 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教育内容创新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特色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配置。大力发展面向东盟,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文化,开设东南亚小语种等特色课程。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建设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形成“核心技术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方案。做到以烹饪专业带动旅游类专业群发展、以电子商务专业带动物流类专业群发展、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带动城建类专业群发展、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带动信息类专业群的发展,形成极具文化内涵和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专业群。实施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培养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各具专业特点的“教产结合、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服务就业,服务创业。同时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行适合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场教学法、仿真实训教学法、实战训练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推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调整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训练课的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创新构建骨干专业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使之呈现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合理配比,形成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课程,会同企业行业专家成功开发贴近专业发展特色的模块化课程、项目课程等,使课程教材较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三、 加快“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一是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二是成立学员培训工作室,培养学校科研骨干力量,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三是要求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四是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到校为老师上课,开展学术交流。同时,鼓励专业带头人参与企业的技术指导和项目开发;重点引进、培养具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努力培养一支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 发挥辐射效应, 服务地方经济